CN112440599A - 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被装订物 - Google Patents

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被装订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0599A
CN112440599A CN202010475292.XA CN202010475292A CN112440599A CN 112440599 A CN112440599 A CN 112440599A CN 202010475292 A CN202010475292 A CN 202010475292A CN 112440599 A CN112440599 A CN 1124405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inder
binding
state
vi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752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40599B (zh
Inventor
栗山朋之
清水翔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g Ji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 Ji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 Jim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 Ji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861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221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40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0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40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05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0006Covers for loose-leaf b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0006Covers for loose-leaf binders
    • B42F13/002Covers for loose-leaf binders with hin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1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 B42F13/165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with flexible or resilient claws or 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1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 B42F13/2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 B42F13/22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in two sections engaging each other when closed
    • B42F13/2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in two sections engaging each other when closed and locked when so engaged, e.g. snap-a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4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combined or form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punches, stands
    • B42F13/40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combined or form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punches, stands with means for holding pencils

Landscapes

  • Sheet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使用时及不使用时的双方便利性高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适合该带装订器的活页夹的被装订物。本发明是具备封皮、固定于沿封皮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的装订器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封皮包括沿与装订器固定端边缘正交的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延伸的封面铰链部、以封面铰链部为界区分成上下并且被转动自如地连结的上侧封面部及下侧封面部,装订器具有沿上侧封面部及下侧封面部的至少某一方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基座部、能够将被装订物合订且设置于基座部的装订环部,能够通过以封面铰链部为界将上侧封面部及下侧封面部开闭来切换成展开状态和对折状态。

Description

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被装订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被装订物。
背景技术
把能够将沿一边穿孔设置有装订孔的活页纸、活页用袋等被装订物合订的装订器固定于封皮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文件夹)被广泛知晓。
这种带装订器的活页夹通常沿在封皮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边排列装订器的开闭环部,将穿孔设置于活页纸等的装订孔装订于各开闭环部。此外,封皮已知有包括由前封面部及封底部构成的、还包括在前封面部及封底部之间经由铰链部连结设置的书脊部的等。
另外,在文具业界,虽然有文件夹是将已记录的资料装订、活页夹是将未记录的活页等装订来在其上记录的区别,但本说明书中将它们总称来表述为“活页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76607号公报。
以往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的封皮配合作为装订的对象的纸张尺寸(A4尺寸、A5尺寸等)地作为比纸张尺寸稍大的尺寸确定前封面部及封底部的大小。即,以往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根据被装订物的尺寸而大小大致确定,携带时包中容易体积变大,便利性绝对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用时及不使用时的双方便利性高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适于该带装订器的活页夹的被装订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的结构。即,本发明是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前述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具备封皮、固定于沿前述封皮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的装订器,其特征在于,前述封皮包括沿与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正交的方向遍及该封皮的整宽范围地延伸的封面铰链部、以前述封面铰链部为界区分成上下并且被经由该封面铰链部转动自如地连结的上侧封面部及下侧封面部,前述装订器具有沿前述上侧封面部及前述下侧封面部的至少某一方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基座部、能够将穿孔设置有装订孔的被装订物合订而设置于前述基座部的装订环部,能够通过以前述封面铰链部为界将前述上侧封面部及前述下侧封面部开闭来切换成展开状态和对折状态。
这里,也可以是,前述封面铰链部设置于前述封皮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
此外,也可以是,还具备内侧罩体,前述内侧罩体具有罩安装部和罩主体部,前述罩安装部安装于前述封皮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侧,前述罩主体部以上下方向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的方式连结于前述罩安装部,能够配置成与前述封皮相向,前述罩主体部包括第1罩铰链部、上侧罩区域部及下侧罩区域部,前述第1罩铰链部沿前述罩主体部的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延伸,并且配置于与前述封面铰链部对应的位置,前述上侧罩区域部及下侧罩区域部以前述第1罩铰链部为界区分成上下,并且经由该第1罩铰链部被转动自如地连结,能够通过以前述第1罩铰链部为界将前述上侧罩区域部及前述下侧罩区域部开闭来切换成展开状态和对折状态。
也可以是,前述第1罩铰链部设置于前述罩主体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
此外,也可以是,前述罩安装部包括第1罩安装部和第2罩安装部,前述第1罩安装部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在既定范围滑动自如地安装于前述上侧封面部,前述第2罩安装部与前述第1罩安装部独立地设置,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在既定范围滑动自如地安装于前述下侧封面部。
这里,也可以是,前述第1罩安装部具有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的第1滑动长孔,通过使被前述第1滑动长孔接收并且固定于前述上侧封面部的第1卡合片沿该第1滑动长孔相对位移,能够相对于前述上侧封面部滑动,前述第2罩安装部具有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的第2滑动长孔,通过使被前述第2滑动长孔接收并且固定于前述下侧封面部的第2卡合片沿该第2滑动长孔位移,能够相对于前述下侧封面部滑动。
此外,也可以是,前述内侧罩体还具有第2上侧罩铰链部和第2下侧罩铰链部,前述第2上侧罩铰链部沿前述封皮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并且相对于前述第1罩安装部将前述上侧罩区域部旋转自如地连结,前述第2下侧罩铰链部沿前述封皮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并且被与前述第2上侧罩铰链部独立地设置,且相对于前述第2罩安装部将前述下侧罩区域部旋转自如地连结。
此外,也可以是,前述内侧罩体具有插入前述装订环部的装订环插入开口,前述装订环插入开口具有能够抑制前述第1罩安装部及前述第2罩安装部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滑动时与前述装订环部的干涉的、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的上下尺寸。
此外,也可以是,前述装订器包括设置于前述上侧封面部第1装订器、设置于前述下侧封面部第2装订器,还具备卡合机构,前述卡合机构为,在将前述封皮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时,通过使前述第1装订器的装订环部和前述第2装订器的装订环部相互卡合,将前述封皮维持成对折状态。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前述卡合机构包括设置于前述第1装订器及前述第2装订器的一方的装订环部而被从该装订环部向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的延伸方向突出设置的卡合部,将前述封皮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时,前述卡合部卡合于前述第1装订器及前述第2装订器的另一方的装订环部的背面部。
此外,也可以是,带装订器的活页夹还具备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装订孔侧边形成多个装订长孔并且被合订于前述装订环部的被装订物,前述被装订物为,折入线从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向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地延伸,且前述装订长孔沿前述装订孔侧边延伸。
此外,本发明能够作为装订于上述任一带装订器的活页夹的被装订物特定。即,本发明为装订于带装订器的活页夹的被装订物,其特征在于,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装订孔侧边形成多个装订长孔,折入线从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向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地延伸,且前述装订长孔沿前述装订孔侧边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使用时及不使用时的双方便利性高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适合该带装订器的活页夹的被装订物。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折叠动作状况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后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左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右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仰视图。
图10是使实施方式1的内侧罩体为翻开姿势时的活页夹的主视图。
图11是第1装订器的立体图。
图12是第1装订器的立体图。
图13是第1装订器的立体图。
图14是第1装订器的第1基座部的分解图。
图15是第2装订器的立体图。
图16是第2装订器的立体图。
图17是第2装订器的立体图。
图18是第2装订器的第2基座部的分解图。
图19是对活页夹的封皮处的从高度中央线至各装订环部的离开尺寸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0是对实施方式1的内侧罩体的第2罩铰链部及罩安装部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21是使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内侧罩体呈翻开状态的图。
图22是使装订于实施方式1的装订器的活页纸呈翻开状态的图。
图23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纸的主视图。
图24是将展开状态的层叠于活页夹的封皮的各片材的层叠状态示意地表示的图。
图25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的折叠动作状况的图。
图28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29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后视图。
图30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左视图。
图31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右视图。
图32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33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仰视图。
图34是使实施方式2的内侧罩体为翻开姿势时的活页夹的主视图。
图35是使实施方式2的内侧罩体为翻开姿势时的活页夹的主视图。
图36是表示使装订于实施方式2的装订器的活页纸为翻开状态而与内侧罩体重叠的状态的图。
图37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纸的主视图。
图38是变形例的活页夹的主视图。
图39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40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后视图。
图41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42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仰视图。
图43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左视图。
图44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右视图。
图45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46是表示使A4尺寸的活页夹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的动作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7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立体图。
图48是使A4尺寸的活页夹的内侧罩体呈翻开姿势时的主视图。
图49是使A4尺寸的活页夹的内侧罩体呈翻开姿势、将活页纸配置于翻开左侧且将垫片配置于翻开右侧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0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主视图。
图51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后视图。
图52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俯视图。
图53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仰视图。
图54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左视图。
图55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右视图。
图56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57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后视图。
图58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59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仰视图。
图60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左视图。
图61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右视图。
图62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63是表示将A5尺寸的活页夹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的动作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4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立体图。
图65是使A5尺寸的活页夹的内侧罩体呈翻开姿势时的主视图。
图66是使A5尺寸的活页夹的内侧罩体呈翻开姿势、将活页纸配置于翻开左侧且将垫片配置于翻开右侧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7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主视图。
图68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后视图。
图69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俯视图。
图70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仰视图。
图71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左视图。
图72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右视图。
图73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74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后视图。
图75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76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仰视图。
图77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左视图。
图78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右视图。
图79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80是表示将A4尺寸的活页夹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的动作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1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立体图。
图82是使A4尺寸的活页夹的内侧罩体呈翻开姿势时的主视图。
图83是使A4尺寸的活页夹的内侧罩体呈翻开姿势、将活页纸配置于翻开左侧且将垫片配置于翻开右侧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4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主视图。
图85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后视图。
图86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俯视图。
图87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仰视图。
图88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左视图。
图89是A4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右视图。
图90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91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后视图。
图92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93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仰视图。
图94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左视图。
图95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右视图。
图96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97是表示将A5尺寸的活页夹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的动作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8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立体图。
图99是使A5尺寸的活页夹的内侧罩体呈翻开姿势时的主视图。
图100是使A5尺寸的活页夹的内侧罩体为翻开姿势、将活页纸配置于翻开左侧且将垫片配置于翻开右侧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1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主视图。
图102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后视图。
图103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俯视图。
图104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仰视图。
图105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左视图。
图106是A5尺寸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文件夹)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为例示。此外,本说明书中,只要未特别提及,就将图4中观察确认的上下设为文件夹的“上下(高度)”,将同样地观察确认的左右设为文件夹的“左右(宽度)”。
<实施方式1>
图1及图2是实施方式1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以下仅称作“活页夹”)1的立体图。图1是处于展开状态的活页夹1的立体图。图2是处于对折状态的活页夹1的立体图。详细情况在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活页夹1能够切换成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和图2所示的对折状态。此外,图3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切换成展开状态和对折状态的过程中的折叠动作状况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主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后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左视图。图7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右视图。图8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图9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仰视图。
活页夹1主要具备封皮10、固定于封皮10的环式的装订器20、安装于封皮10的内侧罩体30等。封皮10作为设置于活页夹1的背面的外罩体发挥功能。
活页夹1构成为能够将沿一边穿孔设置有装订孔的活页纸、活页用袋等被装订物(替换物)用装订器20合订的所谓的活页的活页夹。图1、图3等所示例子中,作为被装订物的一例在活页纸S1、垫片S2被夹入至封皮10和内侧罩体30之间的状态下,被装订器20合订。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活页夹1作为适合将A4尺寸的活页纸S1及垫片S2装订的所谓的A4尺寸的活页夹,确定封皮10、内侧罩体30等尺寸。
此外,详细情况在后说明,内侧罩体30被相对于封皮10开闭自如地安装,能够自由地切换成与封皮10上重合的闭合状态(闭合姿势)、不与封皮10上重合的翻开状态(翻开姿势)。图1~图9中,表示内侧罩体30处于闭合姿势的状态。此外,图4~图9中,省略活页纸S1、垫片S2的图示。另外,作为活页夹1的使用状态,例如进行向被装订器20装订的活页纸S1笔记、活页纸S1的拆装时将活页夹1作为展开状态使用。此外,不使用活页夹1时通过呈图2所示的对折状态,由此,能够使活页夹1的俯视时的大小为一半。这样,不使用活页夹1时变得紧凑,由此提高携带活页夹1时的便利性。此外,将活页夹1容纳于包等的时候,也能够抑制包的内部体积变大,所以特别好用。
[封皮]
图10是使实施方式1的内侧罩体30为翻开姿势时的活页夹1的主视图。图10中省略活页纸S1及垫片S2的图示。如图10所示,封皮10整体具有大致方形,由封皮10的沿横宽方向延伸的上边缘11及下边缘12、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延伸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及自由端边缘14划定外形。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为装订器20被固定的一方的端边缘(边),在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附近安装有内侧罩体30。此外,封皮10的自由端边缘14形成为位于与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相反的一侧的自由端。另外,用于封皮1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聚丙烯等比较的硬质的树脂。
封皮10的上边缘11及下边缘12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此外,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及自由端边缘14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此外,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及自由端边缘14规定封皮10的上下尺寸(高度尺寸),上边缘11及下边缘12规定封皮10的横宽尺寸。此外,附图标记10a是封皮10的内表面(正面),附图标记10b是封皮10的外表面(背面)。
封皮10构成为包括上侧封面部15、下侧封面部16、及连结设置于上侧封面部15和下侧封面部16的封面铰链部17。封面铰链部17为配置于封皮1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的细带状的方形区域,将封皮10的区域上下地区分。封面铰链部17遍及封皮10的整宽范围地沿横宽方向延伸,封面铰链部17在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之间。图10所示的附图标记L1为表示封皮10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高度中央线。高度中央线L1沿与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及自由端边缘14正交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边缘11及下边缘12平行地延伸。如图10所示,在封面铰链部17的与上侧封面部15的边界部,第1铰链线171遍及封面铰链部17的整宽区间地形成,经由第1铰链线171,上侧封面部15被相对于封面铰链部17转动自如地连接。此外,在封面铰链部17的与下侧封面部16的边界部,第2铰链线172遍及封面铰链部17的整宽区间地形成,经由第2铰链线172,下侧封面部16被相对于封面铰链部17转动自如地连接。封面铰链部17的第1铰链线171及第2铰链线172与高度中央线L1平行地延伸。另外,封皮10的上下方向上,从封皮10的高度中央线L1至第1铰链线171的离开尺寸、从高度中央线L1至第2铰链线172的离开尺寸互相相等。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封皮10通过以封面铰链部17的第1铰链线171及第2铰链线172为界来使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转动,以封面铰链部17为界使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离开和接触,能够进行它们的开闭动作。即,通过经由封面铰链部17的第1铰链线171及第2铰链线172使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开闭,能够将其姿势自如地切换成以上侧封面部15、封面铰链部17、及下侧封面部16为大致同一平面的方式展开的展开状态、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的内表面彼此相向地互相重叠的对折状态。
此外,在封皮10设置有笔架18、第1别扣4、第2别扣5等。笔架18是能够将钢笔、圆珠笔等笔通过插入来保持的保持部件。如图1、图3、图9等所示,第1别扣4配置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下边缘12的附近,第2别扣5配置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的上边缘11的附近。
第1别扣4具有插入片41,第2别扣5具有用于将第1别扣4的插入片41卡止的卡止口51。封皮10的第1别扣4及第2别扣5设置于封皮10的横宽方向上对应的位置,如图2所示将活页夹1对折的状态下,通过将第1别扣4的插入片41插入第2别扣5的卡止口51来将插入片41卡止。由此,能够将活页夹1维持呈对折状态的状态。此外,通过将第1别扣4的插入片41从第2别扣5的卡止口51抽出,能够解除它们的卡合状态,将活页夹1从对折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
[装订器]
接着,对活页夹1的固定于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侧的装订器20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图3等所示,活页夹1的装订器20构成为包括在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及上侧封面部15分别各设置一个的第1装订器20A及第2装订器20B。第1装订器20A具有沿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沿一方向延伸的第1基座部21、沿该第1基座部21的延伸方向等间隔地配设的圆环状的开闭环体即多个装订环部23。此外,第2装订器20B具有沿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沿一方向延伸的第2基座部22、沿该第2基座部22的延伸方向等间隔地配设的圆环状的开闭环体即多个装订环部24。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及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由比较硬质的树脂等形成。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活页夹1构成为以封面铰链部17为界通过将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开闭而能够折叠,所以装订器20的第1基座部21及第2基座部22配置成沿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不跨过封面铰链部17。这里所说的“不跨过封面铰链部17”意味着,第1基座部21及第2基座部22均被不跨过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的双方的区域地形成。
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经由铆钉、扣眼等固定机构分别固定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外表面10b、上侧封面部15的外表面10b。在图1~图3等所示的例子中,在第1基座部21及第2基座部22分别各排列有4个装订环部23、24。以下,将配设于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的4个装订环部23分别区别的情况下,从排列方向外侧按顺序(从相对于封面铰链部17离开的一方按顺序)称作第1装订环部23A、第2装订环部23B、第3装订环部23C、第4装订环部23D。此外,将配设于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的4个装订环部24分别区别的情况下,从排列方向外侧按顺序(从相对于封面铰链部17离开的一方按顺序)称作第1装订环部24A、第2装订环部24B、第3装订环部24C、第4装订环部24D。其中,设置于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的装订环部23的数量不被特别限定。同样地,设置于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的装订环部24的数量不被特别限定。
这里,图11~图13为第1装订器20A的立体图。从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的第1端部Pe1侧向第2端部Pe2侧,第1装订环部23A~第4装订环部23D被等间隔地设置。第1基座部21构成为包括沿一方向延伸的第1基部25、第2基部26。第2基部26沿一方向延伸并且被与第1基部25平行且相邻地配置,被相对于第1基部25一体地装配。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例如由树脂成形形成。
图14是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的分解图。图14表示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的立体图。第1基座部21的第1基部25是用于保持多个半环部231的保持部件,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基板形状。图14所示的附图标记25a为第1基部25的上表面。在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的适当部位突出设置有铆钉25c。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通过将设置于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的铆钉25c贯通插于在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被贯通设置的贯通孔,使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以抵接于封皮的外表面10b的状态固定。
如图14所示,在第1基座部21的第1基部25,具有半环形状的4个半环部231被沿第1基部25的长边方向(轴向)等间隔地设置。各半环部231为,其基端侧与第1基部25的外侧面25b(参照图11)连接,向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侧实质上半圆环状地延伸。另外,将各半环部231分别区别的情况下,从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Pe1侧按顺序称作第1半环部231A、第2半环部231B、第3半环部231C、第4半环部231D。此外,在配置于第1基部25的长边方向(轴向)上的外端侧的第1半环部231A及第4半环部231D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卡合爪2310。此外,在配置于第1基部25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内侧的第2半环部231B及第3半环部231C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嵌合孔2311。
此外,如图14所示,在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Pe1的附近、第2端部Pe2的附近、及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附近设置有轴支承部250。各轴支承部250具有呈大致圆筒形状的滑动面251。以下,将配置于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Pe1的附近的轴支承部250称作“第1端部轴支承部250A”,将配置于第2端部Pe2的附近的轴支承部250称作“第2端部轴支承部250B”,将配置于中央部附近的轴支承部250称作“中央轴支承部250C”。
第1基座部21的第2基部26为用于保持多个半环部232的保持部件,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基板形状。图14所示的附图标记26a为第2基部26的上表面,附图标记26b为第2基部26的外侧面。此外,图14所示的附图标记Pe3为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的第1端部,附图标记Pe4为位于与该第1端部Pe3相反的一侧的第2端部。在第2基部26,具有半环形状的4个半环部232被沿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轴向)等间隔设置。各半环部232为,其基端侧与第2基部26的外侧面26b连接,向第2基部26的上表面26a侧实质上半圆环状地延伸。另外,将各半环部232分别区别的情况下,从第2基部26的第1端部Pe3侧按顺序称作第1半环部232A、第2半环部232B、第3半环部232C、第4半环部232D。此外,在配置于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外端侧的第1半环部232A及第4半环部232D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卡合爪2320,能够与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1半环部231A及第4半环部231D的末端部的卡合爪2310卡合。此外,在配置于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内侧的第2半环部232B及第3半环部232C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能够与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2半环部231B及第3半环部231C的末端部的嵌合孔2311嵌合的突起(未图示)。
进而,第2基部26具有沿该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延伸的轴部260。第2基部26的轴部260为具有圆形横断面的轴部件,在第1基部25的各轴支承部250被轴支承地支承。图14所示的附图标记260a是位于轴部260的一端的第1端部区域,附图标记260b是位于轴部260的另一端的第2端部区域,附图标记260c是位于轴部260的中央的中央区域。轴部260的第1端部区域260a、第2端部区域260b、中央区域260c分别被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轴支承部250A、第2端部轴支承部250B、中央轴支承部250C轴支承。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相对于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轴支承部250A、第2端部轴支承部250B、中央轴支承部250C,在将第2基部26的轴部260的第1端部区域260a、第2端部区域260b、中央区域260c分别轴支承的状态下在第1基部25装配第2基部26。结果,如图11~图13所示,形成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被一体地组合的第1基座部21。
另外,如图11~图13所示,在第1基部25装配有第2基部26的状态下,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31A~231D、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32A~232D在第1基座部21的长边方向上配置于分别对应的位置。并且,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31与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32成对地形成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在图11~图13,分别成对的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31与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32的末端部彼此互相卡合,由此各装订环部23呈封闭姿势(闭合状态)。该状态下,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1半环部231A及第4半环部231D的末端部的卡合爪2310和形成于第2基部26的第1半环部232A及第4半环部232D的末端部的卡合爪2320互相卡合。此外,在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2半环部231B及第3半环部231C的末端部的嵌合孔2311,嵌合有形成于第2基部26的第2半环部232B及第3半环部232C的末端部的突起。
另一方面,从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处于封闭姿势(闭合状态)的状态,例如,使用者将第2基部26的第1半环部232A及第4半环部232D用手指等从两侧把持,使其向内侧侧方弯曲,由此解除卡合爪2310、2320彼此的卡合,并且使被第1基部25的轴支承部250转动自如地轴支承的第2基部26的轴部260向图12所示的第1方向D1转动。结果,第1基部25和第2基部26形成相对转动位移,并且成对的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31与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32向其末端部彼此分离的开放位置移动。由此,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从封闭姿势(闭合状态)切换成开放姿势(开放状态)。另一方面,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从处于开放姿势(开放状态)的状态,使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第1基部25的轴支承部250的第2基部26的轴部260向与图12所示的第1方向D1相反的一侧转动,由此,第1基部25和第2基部26形成相对转动位移。结果,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31和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32向它们的末端部彼此互相接近而形成圆环形状的封闭位置移动。由此,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从开放姿势(开放状态)切换成封闭姿势(闭合状态)。
进而,如图14所示,在第1基部25的第3半环部231C的末端部设置有向相邻的第4半环部231D侧突出设置的卡合突起部233A。此外,在第2基部26的第3半环部232C的末端部,设置有向相邻的第4半环部232D侧突出设置的卡合突起部233B。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处于封闭姿势(闭合状态)时,通过将位于第1基部25的第3半环部231C的末端侧的卡合突起部233A、位于第2基部26的第3半环部232C的末端侧的卡合突起部233B组合,形成卡合部233。
接着,对第2装订器20B进行说明。图15~图17是第2装订器20B的立体图。从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的第1端部Pe1侧向第2端部Pe2侧,第1装订环部24A~第4装订环部24D被等间隔地设置。第2基座部22构成为包括沿一方向延伸的第1基部25、第2基部26。第2基部26沿一方向延伸并且被与第1基部25平行且相邻地配置,被相对于第1基部25一体地装配。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基本具有与第1基部21的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相同的构造,关于与第1基座部21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8是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的分解图。图18表示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的立体图。图18所示的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是用于保持多个半环部241的保持部件,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基板形状。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通过将设置于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的铆钉25c贯通插于在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贯通设置的贯通孔,使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在与封皮的外表面10b抵接的状态下固定。
如图18所示,在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具有半环形状的4个半环部241被沿第1基部25的长边方向(轴向)等间隔地设置。各半环部241为,其基端侧与第1基部25的外侧面25b连接,向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侧实质上半圆环状地延伸。另外,将各半环部241分别区别的情况下,从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Pe1侧按顺序称作第1半环部241A、第2半环部241B、第3半环部241C、第4半环部241D。在第2基座部22,在配置于第1基部25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外端侧的第1半环部241A及第4半环部241D的各自的末端部也形成有卡合爪2410。此外,在配置于第1基部25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内侧的第2半环部241B及第3半环部241C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嵌合孔2411。此外,在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也设置有第1端部轴支承部250A、第2端部轴支承部250B、中央轴支承部250C。
第2基座部22的第2基部26是用于保持多个半环部242的保持部件,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基板形状。如图18所示,在第2基座部22的第2基部26,具有半环形状的4个半环部242被沿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轴向)等间隔地设置。各半环部242为,其基端侧与第2基部26的外侧面26b连接,向第2基部26的上表面26a侧实质上半圆环状地延伸。另外,将各半环部242分别区别的情况下,从第2基座部22的第2基部26的第1端部Pe3侧按顺序称作第1半环部242A、第2半环部242B、第3半环部242C、第4半环部242D。在第2基座部22,也在配置于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外端侧的第1半环部242A及第4半环部242D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卡合爪2420,能够与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1半环部241A及第4半环部241D的末端部的卡合爪2410卡合。此外,在配置于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内侧的第2半环部242B及第3半环部242C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能够与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2半环部241B及第3半环部241C的末端部的嵌合孔2411嵌合的突起(未图示)。另外,在第2装订器20B的各半环部241、242不设置卡合突起部233A、233B。
与第1基座部21相同地,在第2基座部22的第2基部26也具有轴部260,在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的各轴支承部250处被轴支承地支承。并且,相对于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轴支承部250A、第2端部轴支承部250B、中央轴支承部250C,将第2基部26的轴部260的第1端部区域260a、第2端部区域260b、中央区域260c分别轴支承的状态下在第1基部25装配第2基部26,结果,如图15~图17所示,形成第2基座部22。
在第2装订器20B,在第2基部26装配于第1基部25的状态下,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41A~241D、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42A~242D也在第2基座部22的长边方向上分别配置于对应的位置。并且,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41与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42成对,形成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图15~图17所示的状态下,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呈封闭姿势(闭合状态)。该状态下,形成于第2装订器20B的第1基部25的第1半环部241A及第4半环部241D的末端部的卡合爪2410和形成于第2基部26的第1半环部242A及第4半环部242D的末端部的卡合爪2420互相卡合。此外,在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2半环部241B及第3半环部241C的末端部的嵌合孔2411,嵌合有形成于第2基部26的第2半环部242B及第3半环部242C的末端部的突起。另一方面,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从处于封闭姿势(闭合状态)的状态,例如,使用者将第2基部26的第1半环部242A及第4半环部242D用手指等从两侧把持,使其向内侧侧方弯曲,由此将卡合爪2410、2420彼此的卡合解除,且使轴支承于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的轴支承部250的第2基部26的轴部260向图15所示的第1方向D1转动。结果,第1基部25与第2基部26成相对转动位移,并且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41与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42向其末端部彼此分离的开放位置移动。由此,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从封闭姿势(闭合状态)切换成开放姿势(开放状态)。另一方面,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3处于开放姿势(开放状态)的状态,使被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第1基部25的轴支承部250的第2基部26的轴部260向与图15所示的第1方向D1相反的一侧转动,由此第1基部25和第2基部26成相对转动位移。结果,成对的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41和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42向它们的末端部彼此互相接近地形成圆环形状的封闭位置移动。由此,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从开放姿势(开放状态)切换成封闭姿势(闭合状态)。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装订器20如图5等所示,在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的第1端部Pe1朝向封皮10的下边缘12侧、第2端部Pe2朝向封面铰链部17侧的状态下,沿下侧封面部16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固接于外表面10b侧。此外,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的第1端部Pe1朝向封皮10的上边缘11侧、第2端部Pe2朝向封面铰链部17侧的状态下,沿上侧封面部15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固接于外表面10b侧。另外,在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穿孔设置有用于使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的各半环部231插通的插通孔19A,各半环部231穿过插通孔19A向封皮10的内表面10a侧延伸。同样地,在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穿孔设置有用于使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的各半环部241插通的插通孔19B,各半环部241穿过插通孔19B向封皮10的内表面10a侧延伸。
这里,图19是说明从活页夹1的封皮10的高度中央线L1至装订器20的各装订环部23、24的离开尺寸的说明图。在图19,将从正面观察活页夹1的情况的一部分概略地示出。如上所述,活页夹1能够切换成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和图2所示的对折状态。因此,各装订环部23、24的位置关系被调整成,活页夹1呈对折状态时,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互不干涉,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被交替配置。另外,这里所说的交替意味着,在形成于第1装订器20A的相邻的装订环部24彼此之间的间隙,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被定位。
这里,图中的附图标记Wr为装订器20的各装订环部23、24的宽度尺寸(以下称作“装订环宽度”)。装订环宽度Wr也可以是沿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方向的各装订环部23、24的长度。各装订环部23、24的装订环宽度Wr除了突出设置有卡合部233的第1装订器20A的第3装订环部23C全部设定成相等的尺寸,该第3装订环部23C以卡合部233突出的量比其他装订环部23、24大装订环宽度Wr。
图19所示的附图标记Db1~Db4为从封皮10的高度中央线L1至各装订环部23的外侧面234的上下方向(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方向)的离开尺寸,以下称作“装订环离开尺寸”。Db1是第1装订环部23A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2是第2装订环部23B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3是第3装订环部23C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4是第4装订环部23D的装订环离开尺寸。此外,附图标记Du1~Du4是从封皮10的高度中央线L1至各装订环部24的外侧面244的上下方向(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方向)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1为第1装订环部24A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2为第2装订环部24B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3为第3装订环部24C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4为第4装订环部24D的装订环离开尺寸。
这里,第1装订环部23A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1设定成比第1装订环部24A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1大装订环宽度Wr的尺寸。第2装订环部23B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2设定成比第2装订环部24B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2大装订环宽度Wr的尺寸。第3装订环部23C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3设定成比第3装订环部24C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3大装订环宽度Wr的尺寸。此外,第4装订环部23D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4设定成比第4装订环部24D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4大装订环宽度Wr的尺寸。
如上所述地确定各装订环部23、24的装订环离开尺寸,由此,将活页夹1对折时,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A~D的内侧面235呈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A~D的外侧面244抵接的状态。即,将活页夹1对折时,抑制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A~D的上表面236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A~D的上表面246互相碰撞。结果,如图2所示,能够牢牢地将活页夹1的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折叠至充分接近的姿势。
[内侧罩体]
接着,对活页夹1的内侧罩体30进行说明。如图3、图4、图10等所示,内侧罩体30具有由上侧罩区域部31、下侧罩区域部32、第1罩铰链部33构成的罩主体部34、罩安装部35、第2罩铰链部36。形成内侧罩体3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使用适当的树脂材料。
内侧罩体30的罩主体部34具有大致方形的平面形状,具有比封皮10小一圈的横宽尺寸及高度尺寸(上下尺寸)。罩主体部34由沿横宽方向延伸的上边缘341、下边缘342、及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延伸的连接端边缘343、自由端边缘344划定外形。罩主体部34的上边缘341及下边缘342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此外,罩主体部34的连接端边缘343及自由端边缘344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罩主体部34的连接端边缘343及自由端边缘344规定罩主体部34的上下尺寸(高度尺寸),上边缘341及下边缘342规定罩主体部34的横宽尺寸。
内侧罩体30的罩安装部35是安装于封皮10的内表面10a的部件。内侧罩体30经由罩安装部35与封皮10呈一体。罩安装部35安装于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附近位置。另外,在后说明相对于封皮10的罩安装部35的安装方式。此外,内侧罩体30的第2罩铰链部36将罩主体部34和罩安装部35转动自如地连接。罩主体部34的连接端边缘343为沿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侧配置的端边缘,与第2罩铰链部36连接。罩主体部34的自由端边缘344为位于与连接端边缘343相反的一侧的端边缘。
图4等所示的附图标记31a为上侧罩区域部31的正面,附图标记32a为下侧罩区域部32的正面。此外,图10所示的附图标记31b为上侧罩区域部31的背面,附图标记32b为下侧罩区域部32的背面。上侧罩区域部31及下侧罩区域部32的各背面31b、32b在内侧罩体30的罩主体部34与封皮10上重合的闭合状态(闭合姿势)时,与封皮10的内表面10a相向(活页纸S1被装订的情况下与活页纸S1相向)。
罩主体部34的第1罩铰链部33是将罩主体部34区分为上下、即上侧罩区域部31及下侧罩区域部32的铰链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折入线(折り込み線)(铰链线)形成。罩主体部34的第1罩铰链部33配置于罩主体部34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沿罩主体部34的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地延伸。即,罩主体部34的第1罩铰链部33与罩主体部34的连接端边缘343及自由端边缘344正交,且沿与上边缘341及下边缘342平行的方向延伸。这样构成的罩主体部34在内侧罩体30为闭合状态(闭合姿势)时,第1罩铰链部33与封皮10的封面铰链部17大致上下重叠。
如上所述构成的罩主体部34被在罩主体部34的高度方向中央位置沿横宽方向形成的第1罩铰链部33区分成位于其上下的上侧罩区域部31及下侧罩区域部32。因此,罩主体部34通过以第1罩铰链部33为界将上侧罩区域部31及下侧罩区域部32开闭,能够切换成展开状态和对折状态。
接着,对内侧罩体30的第2罩铰链部36及罩安装部35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20为说明实施方式1的内侧罩体30的第2罩铰链部36及罩安装部35的详细构造的图。
内侧罩体30的第2罩铰链部36具有与罩主体部34的上侧罩区域部31连结的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与下侧罩区域部32连结的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互相独立,互不连结。另外,在图20,为了方便,对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标注点剖面线。
另外,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为实质相同的部件,具有与罩主体部34连接的第1铰链线361、与罩安装部35连接的第2铰链线362。第1铰链线361及第2铰链线362互相平行,且沿与第1罩铰链部33正交的方向延伸。此外,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的第1铰链线361与上侧罩区域部31的连接端边缘343连接。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的第1铰链线361与下侧罩区域部32的连接端边缘343连接。
内侧罩体30的罩安装部35具有互相独立的一对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内侧罩体30的第1罩安装部35A被相对于在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的内表面10a上固接的第1保持部100A滑动自如地安装,并且与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连结。此外,第2罩安装部35B被相对于在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内表面10a固接的第2保持部100B滑动自如地安装,并且与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连结。
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具有与横宽尺寸相比高度尺寸(上下尺寸)较大的大致矩形。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为实质上相同的构造,被相对于罩主体部34的第1罩铰链部33(铰链线)线对称地配置。附图标记351为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的第1端边缘,附图标记352为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的第2端边缘。第1端边缘351及第2端边缘352平行,且相对于罩主体部34的第1罩铰链部33(铰链线)沿正交方向延伸。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的第1端边缘351与第2罩铰链部36(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的第2铰链线362连接。
此外,在第1罩安装部35A,在上下方向上一直线状地排列的一对第1滑动长孔353A、353A以将第1罩安装部35A贯通的方式被穿孔设置。一对第1滑动长孔353A、353A是沿第1罩安装部35A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的长孔。一对第1滑动长孔353A、353A在第1罩安装部35A的横宽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同样地,在第2罩安装部35B,沿上下方向一直线状地排列的一对第2滑动长孔353B、353B以贯通第2罩安装部35B的方式被穿孔设置。一对第2滑动长孔353B、353B是沿第2罩安装部35B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的长孔。一对第2滑动长孔353B、353B在第2罩安装部35B的横宽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
接着,对设置于封皮10的第1保持部100A及第2保持部100B进行说明。第1保持部100A及第2保持部100B为实质上相同的构造,相对于封皮10的中心线L1线对称地构成。第1保持部100A具有在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的上下方向上离开地排列的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配置于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的内侧的引导部102A、架设于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及引导部102A的上表面的滑动抑制板103A。
第1保持部100A的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及引导部102A为沿上侧封面部15的上下方向(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薄的带状片,被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的内表面10a固接。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为实质相同的部件,在上侧封面部15的横宽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此外,各第1卡合片101A、101A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边尺寸设定成比第1罩安装部35A的各第1滑动长孔353A、353A的长轴尺寸小的尺寸。此外,如图20所示,各第1卡合片101A、101A以容纳于第1罩安装部35A的各第1滑动长孔353A、353A内的状态配置。此外,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及引导部102A的板厚互相相等,比第1罩安装部35A的板厚稍大。第1保持部100A的滑动抑制板103A为具有大致梯形的平面形状的平板部件,其下表面固接于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及引导部102A的上表面。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第1保持部100A借助滑动抑制板103A的下表面、上侧封面部15的内表面10a、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的侧面及引导部102A的侧面,形成沿上侧封面部1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滑动空间104A。
在第2保持部100B,也具有沿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上下方向离开地排列的一对第2卡合片101B、101B、配置于一对第1卡合片101B、101B的内侧的引导部102B、架设于一对第1卡合片101B、101B及引导部102B的上表面的滑动抑制板103B。
第2保持部100B的一对第2卡合片101B、101B及引导部102B为沿下侧封面部16的上下方向(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薄的带状片,被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的内表面10a固接。一对第1卡合片101B、101B为实质相同的部件,在下侧封面部16的横宽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此外,各第2卡合片101B、101B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边尺寸设定成比第2罩安装部35B的各第2滑动长孔353B、353B的长轴尺寸小的尺寸。此外,如图20所示,各第2卡合片101B、101B在容纳于第2罩安装部35B的各第2滑动长孔353B、353B内的状态下配置。此外,一对第1卡合片101B、101B及引导部102B的板厚互相相等,比第2罩安装部35B的板厚稍大。此外,第2保持部100B的滑动抑制板103B为具有大致梯形的平面形状的平板部件,其下表面固接于一对第1卡合片101B、101B及引导部102B的上表面。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第2保持部100B借助滑动抑制板103B的下表面、下侧封面部16的内表面10a、一对第1卡合片101B、101B的侧面及引导部102B的侧面,形成沿下侧封面部16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滑动空间104B。
内侧罩体30的第1罩安装部35A在各第1滑动长孔353A、353A接收第1保持部100A的各第1卡合片101A、101A,且将位于比各第1滑动长孔353A、353A靠第2端边缘352侧的位置的带状区域354A配置于第1保持部100A的滑动空间104A的状态下保持于第1保持部100A。由此,内侧罩体30的第1罩安装部35A通过使固定于上侧封面部15的第1卡合片101A、101A沿第1滑动长孔353A、353A的长边方向相对位移,能够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在既定范围内上下滑动。
同样地,内侧罩体30的第2罩安装部35B在各第2滑动长孔353B、353B接收第2保持部100B的各第2卡合片101B、101B,且在将位于比各第2滑动长孔353B、353B靠第2端边缘352侧的位置的带状区域354B配置于第2保持部100B的滑动空间104B的状态下,保持于第2保持部100B。由此,内侧罩体30的第2罩安装部35B通过使固定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第2卡合片101B、101B沿第2滑动长孔353B、353B的长边方向相对位移,能够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在既定范围内上下滑动。
如图20所示,在内侧罩体30,用于插入装订器20的各装订环部24的装订环插入开口37A、用于插入各装订环部23的装订环插入开口37B被将内侧罩体30贯通地设置。内侧罩体30的装订环插入开口37A跨上侧罩区域部31的连接端边缘343的附近区域、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第1罩安装部35A的第1端边缘351的附近区域地形成。内侧罩体30的装订环插入开口37B跨下侧罩区域部32的连接端边缘343的附近区域、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及第2罩安装部35B的第1端边缘351的附近区域地形成。
[活页纸]
接着,对装订于活页夹1的活页纸S1进行说明。图21是使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内侧罩体30为翻开状态的图。图22是表示使装订于实施方式1的装订器20的活页纸S1为翻开状态而与内侧罩体30重叠的状态的图。图23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纸S1的主视图。活页纸S1是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的纸制片材,具有适合活页夹1的尺寸。本实施方式中将活页纸S1的尺寸设为A4尺寸,但尺寸不限于此。活页纸S1由沿横宽方向延伸的上边101及下边102、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延伸的装订孔侧边103及自由端边104规定外形。活页纸S1的上边101及下边102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此外,装订孔侧边103及自由端边104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图中的附图标记105为活页纸S1的正面,附图标记106为活页纸S1的背面。将活页纸S1从正面105侧观察在左侧配置有装订孔侧边103,在右侧配置有自由端边104。活页纸S1沿装订孔侧边103排列多个装订孔。此外,也可以在活页纸S1的正面105及背面106印刷有格线等。
活页纸S1具有配置于该活页纸S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折入线107。折入线107沿活页纸S1的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地延伸,将活页纸S1的平面区分成上侧区域108及下侧区域109。折入线107沿与装订孔侧边103及自由端边104正交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边101及下边102平行地延伸。这样形成的活页纸S1以折入线107为界能够相对转动成上侧区域108及下侧区域109互相相向。即,活页纸S1能够以折入线107为界对折。
接着,对沿活页纸S1的装订孔侧边103排列的多个装订孔进行说明。在活页纸S1的下侧区域109,沿装订孔侧边103排列有4个装订长孔111。各装订长孔111用于将活页夹1的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插通而形成。在活页纸S1的上侧区域108,沿装订孔侧边103排列有4个装订长孔112。各装订长孔112为了将活页夹1的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插通而形成。另外,在活页纸S1的装订孔侧边103,在装订长孔111组和装订长孔112组之间,具有圆形的圆形装订孔113、114各配置有七个。圆形装订孔113配置于活页纸S1的下侧区域109,圆形装订孔114配置于活页纸S1的上侧区域108。其中,在本实施方式的活页纸S1处,也可以不设置圆形装订孔113、114。
活页纸S1为,下侧区域109的各装订长孔111和上侧区域108的各装订长孔112相对于折入线107线对称地配置。此外,下侧区域109的各圆形装订孔113和上侧区域108的各圆形装订孔114也相对于折入线107线对称地配置。附图标记E1为各装订长孔111、112的上下方向的内端,附图标记E2为各装订长孔111、112的上下方向的外端。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内端E1为接近折入线107一方的端部。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外端E2为远离折入线107一方的端部。本实施方式中,各装订长孔111、112的长轴L2相对于装订孔侧边103倾斜。更具体地,各装订长孔111、112为,长轴L2以外端E2配置于与内端E1相比相对于装订孔侧边103较近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装订孔侧边103倾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被装订物的一例公开有活页纸S1,但也可以将具有与活页纸S1相同的装订长孔111、112及折入线107的树脂膜制的透明袋合订于活页夹1。
[垫片]
接着,参照图22,对装订于活页夹1的垫片S2进行说明。垫片S2为具有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的纸制片材,具有适合活页夹1的尺寸。垫片S2由沿横宽方向延伸的上边121及下边122、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延伸的装订孔侧边123及自由端边124划定外形。垫片S2的上边121及下边122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此外,装订孔侧边123及自由端边124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图中的附图标记125为垫片S2的正面。将垫片S2从正面125侧观察在左侧配置有装订孔侧边123,在右侧配置有自由端边124。
垫片S2具有配置于该垫片S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折入线127。折入线127沿垫片S2的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地延伸,将垫片S2的平面区分成上侧区域128及下侧区域129。折入线127沿与装订孔侧边123及自由端边124正交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边121及下边122平行地延伸。这样形成的垫片S2能够以折入线127为界相对转动成上侧区域128及下侧区域129互相相向。即,垫片S2能够以折入线127为界对折。
垫片S2沿装订孔侧边123排列有多个装订孔。在垫片S2的下侧区域129,沿装订孔侧边123排列有4个装订长孔131。各装订长孔131用于将活页夹1的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插通而形成。在垫片S2的上侧区域128,沿装订孔侧边123排列有4个装订长孔132。各装订长孔132用于将活页夹1的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插通而形成。
垫片S2为,下侧区域129的各装订长孔131与上侧区域128的各装订长孔132相对于折入线127线对称地配置。此外,垫片S2的各装订长孔131、132的轴线与装订孔侧边123平行地延伸。另外,附图标记E1为各装订长孔131、132的上下方向的内端,附图标记E2为各装订长孔131、132的上下方向的外端。各装订长孔131、132的内端E1为距折入线127较近一方的端部。各装订长孔131、132的外端E2为距折入线127较远一方的端部。此外,附图标记L3为各装订长孔131、132的轴线。各装订长孔131、132的长轴L3与装订孔侧边123平行地延伸。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活页夹1能够将封皮10、内侧罩体30、及作为装订于活页夹1的被装订物的活页纸S1及垫片S2全部对折折起。由此,能够在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和图2所示的对折状态之间将活页夹1的姿势自如地改变。因此,在向装订于活页夹1的活页纸S1的笔记、进行活页纸S1的拆装时,能够将活页夹1展开,以俯视时的大小较大的状态使用,十分好用。另一方面,不使用活页夹1时通过对折使活页夹1的俯视时的大小紧凑,由此提高携带活页夹1时的便利性。此外,将活页夹1容纳于包等时,也能够抑制包的内部体积变大。即,根据本发明的活页夹1,使用时的便利性和未使用时的便利性的双方优异。
此外,若提及构成活页夹1的各部分的特征,则活页夹1的装订器20(第1装订器20A、第2装订器20B)的第1基座部21及第2基座部22配置成沿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不跨过封面铰链部17。由此,将活页夹1(封皮10)对折时,避免第1基座部21及第2基座部22像侧杆那样地发挥功能,能够以封面铰链部17为中心将活页夹1顺畅地折叠。
此外,将封皮10的封面铰链部17、内侧罩体30的第1罩铰链部33、活页纸S1的折入线107、及垫片S2的折入线127配置于它们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所以对折状态时能够使活页夹1的俯视时的大小最紧凑。
此外,活页夹1的装订器20将从封皮10的高度中央线L1至各装订环部23、24的装订环离开尺寸如上所述地确定,由此,将活页夹1对折时,能够抑制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的上表面236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的上表面246互相碰撞。结果,活页夹1的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能够牢牢地折叠至充分相向地接近的姿势。即,使活页夹1为对折状态时,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和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互不干涉,能够将它们交替地配置。结果,能够将活页夹1切实地折叠成活页夹1的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重合。
进而,根据活页夹1的装订器20,具备作为卡合机构的卡合部233,前述卡合机构为,将活页夹1(封皮10)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时,使第1装订器20A的第3装订环部23C和第2装订器20B的第3装订环部24C相互卡合,由此将活页夹1(封皮10)维持对折状态。由此,将活页夹1对折时,使在第1装订器20A的第3装订环部23C突出设置的卡合部233,向第2装订器20B的第3装订环部24C的背面侧潜入,能够使卡合部233卡合于第3装订环部23C的背面部Pb(参照图16)。结果,能够以活页夹1的封皮10维持对折状态的方式简易地锁定。由此,能够将活页夹1的姿势保持成对折状态,能够适当地抑制与活页夹1的使用者的意思相反地活页夹1随意地展开。即,能够抑制将活页夹1呈对折状态携带的过程中、在包等的内部活页夹1随意地展开。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把活页夹1(封皮10)维持对折状态的卡合机构通过第1装订器20A侧的装订环部23与第2装订器2B侧的装订环部24的啮合实现,所以从制造成本的观点出发也有利,成本效益优异。此外,根据上述卡合部233,仅通过将活页夹1对折的动作,能够自动地使设置于第3装订环部23C的卡合部233卡合于第3装订环部24C的背面部Pb,所以不会强迫使用者进行仅为了将活页夹1锁定成对折状态的特别的动作,能够提供对于使用者来说特别好用的活页夹1。其中,本发明的卡合机构不限于卡合部233的具体的方式,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在第1装订器20A的装订环部23形成有卡合部233,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2装订器20B的装订环部24侧设置卡合部233。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第2装订器20B的装订环部24的外侧面244侧设置卡合部233。例如,通过在第2装订器20B的第3装订环部24C的外侧面244侧形成卡合部233,将活页夹1对折时,能够使卡合部233潜入第1装订器20A的第3装订环部23C的背侧,能够容易使其卡合。显然,形成卡合部233的对象不限于第3装订环部23C、第3装订环部24C,也可以形成于其他装订环部23、24。此外,也可以在多个装订环部23、24形成卡合部233。通过在多个装订环部23、24形成卡合部233,能够进一步提高将活页夹1保持成对折状态的锁定功能。进而,也可以在将活页夹1对折时处于相向的位置关系的装订环部23和装订环部24分别形成卡合部233,使另一方的卡合部233潜入一方的卡合部233的背侧来卡合。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1~Db4设定成、比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1~Du4大装订环宽度Wr的尺寸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使装订环离开尺寸Db1~Db4比装订环离开尺寸Du1~Du4大装订环宽度Wr以上大即可。由此,将活页夹1对折时,能够适当地抑制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的上表面236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的上表面246彼此碰撞,能够将装订环部23与装订环部24交替配置。
但是,将展开状态的活页夹1对折时,例如使用者将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闭合,由此,配置于它们的内侧的垫片S2、活页纸S1及罩主体部34等联动而被顺次折入。这里,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如图24示意地所示,在封皮10的内表面10a上层叠有垫片S2、活页纸S1及罩主体部34等各片材。图24为示意地表示层叠于展开状态的活页夹1的封皮10的各片材的层叠状态的图。如图所示,层叠于封皮10的垫片S2、活页纸S1及罩主体部34等各片材为,作为将它们对折折入时的转动中心的折入线127、折入线107及第1罩铰链部33的片层叠方向的位置被配置于以各片材的厚度向片层叠方向上方顺次离开的位置。这样,在转动中心从封皮10的内表面10a向层叠方向离开的状态下将层叠于封皮10的内表面10a上的垫片S2、活页纸S1及罩主体部34对折折入时,相对于这些各片材的封皮10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例如,垫片S2以折入线127为中心而上侧区域128和下侧区域129相对转动的同时被折入时,在该折入过程中,相对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垫片S2的上侧区域128欲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且向从高度中央线L1远离的方向(以下称作“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滑动,相对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垫片S2的下侧区域129欲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滑动。
与此相对,装订于本发明的活页夹1的垫片S2的各装订长孔131、132沿装订孔侧边123延伸。因此,即使在使装订器20的各装订环部23、24插通各装订长孔131、132的状态下,也分别允许垫片S2的上侧区域128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移动、及下侧区域129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移动,能够将垫片S2顺畅地对折。换言之,本发明的垫片S2具有沿装订孔侧边123延伸的装订长孔131、132,由此,抑制各装订环部23、24与各装订长孔131、132的边缘干涉,且能够以折入线127为界将垫片S2顺畅地对折。
另外,活页夹1的各装订环部23、24与垫片S2的各装订长孔131、132的关系优选为,在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各装订环部23、24被接近地配置于各装订长孔131、132的外端E2侧。通过这样设置,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向活页夹1(封皮10)的上下方向的垫片S2的间隙小,垫片S2难以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晃动。此外,垫片S2随着活页夹1的封皮10被对折折叠时,即使各装订环部23、24向各装订长孔131、132的内端E1侧相对移动,也预先设为上述位置关系,由此容易确保充分的滑动行程,使得插通于各装订长孔131、132的各装订环部23、24不与内端E1碰撞。
此外,在活页纸S1,在以折入线107为中心而上侧区域108及下侧区域109相对转动来被折入时,该折入过程中相对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活页纸S1的上侧区域108欲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滑动,相对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活页纸S1的下侧区域109欲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滑动。与此相对,装订于本发明的活页夹1的活页纸S1的各装订长孔111、112沿装订孔侧边123延伸。因此,在使装订器20的各装订环部23、24插通于各装订长孔111、112的状态下,也分别允许活页纸S1的上侧区域108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移动、及下侧区域109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移动,能够将活页纸S1顺畅地对折。换言之,本发明的活页纸S1具有沿装订孔侧边103延伸的装订长孔111、112,由此,抑制各装订环部23、24与各装订长孔111、112的边缘干涉,且能够以折入线107为界将活页纸S1顺畅地对折。另外,本发明的活页纸S1为,以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外端E2与内端E1相比相对于装订孔侧边103接近的方式相对于装订孔侧边103使长轴L2倾斜。由此,将活页纸S1顺畅地对折时,能够更适合地抑制装订器20的各装订环部23、24与各装订长孔111、112的边缘干涉。
另外,活页夹1的各装订环部23、24与活页纸S1的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关系优选为,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在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外端E2侧,各装订环部23、24被接近地配置。通过这样地设置,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向活页夹1(封皮10)的上下方向的活页纸S1的间隙小,活页纸S1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难以晃动。此外,活页纸S1随着活页夹1的封皮10被对折折叠时,即使各装订环部23、24向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内端E1侧相对移动,通过预先设置成上述位置关系,容易确保充分的滑动行程,使得插通于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各装订环部23、24不与内端E1碰撞。
此外,在罩主体部34,以第1罩铰链部33为中心而上侧罩区域部31及下侧罩区域部32相对转动来被折入时,在该折入过程中,相对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上侧罩区域部31欲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滑动,相对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下侧罩区域部32欲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滑动。与此相对,本发明的内侧罩体30具有互相独立的一对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将第1罩安装部35A沿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在既定范围上滑动自如地安装于上侧封面部15,将第2罩安装部35B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在既定范围上滑动自如地安装于下侧封面部16。更具体地,第1罩安装部35A具有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延伸的第1滑动长孔353A,使被第1滑动长孔353A接收且固定于上侧封面部15的第1卡合片101A沿该第1滑动长孔353A相对位移,由此能够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滑动,第2罩安装部35B具有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延伸的第2滑动长孔353B,使被第2滑动长孔353B接收并且固定于下侧封面部16的第2卡合片101B沿该第2滑动长孔353B位移,能够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滑动。
由此,允许使相对于固定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的第1卡合片101A的第1滑动长孔353A的相对位置变化,且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即上侧罩区域部31的上边缘341接近上侧封面部15的上边缘11的方向上使第1罩安装部35A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相对位移。由此,能够使罩主体部34的上侧罩区域部31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在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位移。同样地,在第2罩安装部35B,也允许相对于固定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第2卡合片101B的第2滑动长孔353B的相对位置变化,且允许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即罩主体部34的下侧罩区域部32的下边缘342接近下侧封面部16的下边缘12的方向上使第2罩安装部35B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相对位移。由此,能够使罩主体部34的下侧罩区域部32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向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位移。结果,使用者能够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的对折动作联动地以第1罩铰链部33为界将罩主体部34顺畅地对折。
这里,固定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的第1卡合片101A与第1罩安装部35A的第1滑动长孔353A的关系优选为,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在第1滑动长孔353A的上下方向的外端(距高度中央线L1较远方的端部)侧,各装订环部24被接近地配置。此外,固定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第2卡合片101B与第2罩安装部35B的第2滑动长孔353B的关系优选为,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在第2滑动长孔353B的上下方向的内端(距高度中央线L1较近方的端部)侧,各装订环部23被接近地配置。通过这样设置,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向活页夹1(封皮10)的上下方向的罩主体部34的间隙小,罩主体部34难以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晃动。此外,罩主体部34随着活页夹1的封皮10对折折叠时,能够充分确保向第1滑动长孔353A的内端侧相对移动的第1卡合片101A的滑动行程。同样地,能够充分确保向第2滑动长孔353B的内端侧相对移动的第2卡合片101B的滑动行程。由此,使用者将活页夹1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时,能够以第1罩铰链部33为界将罩主体部34顺畅地对折。
此外,内侧罩体30的装订环插入开口37B、37A与各装订环部23、24的关系优选为,在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在各装订环插入开口37B、37A的上下方向的外端(距高度中央线L1较远方的端部)侧,各装订环部23、24被接近地配置。通过这样设置,能够确保充分的滑动行程,使得在内侧罩体30的罩主体部34随活页夹1的封皮10对折折叠时,即使各装订环部23、24向各装订环插入开口37B、37A的内端侧相对移动,插通于各装订环插入开口37B、37A的各装订环部23、24也不与内端碰撞。
另外,如上所述将罩主体部34对折时,罩主体部34的第1罩安装部35A、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上侧罩区域部31一体地相对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位移。此外,罩主体部34的第2罩安装部35B、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及下侧罩区域部32一体地相对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位移。与此相对,内侧罩体30的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分别独立地设置,所以上侧罩区域部31及下侧罩区域部32的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的各自的滑动动作更顺畅。
此外,内侧罩体30的罩主体部34折叠时,由于上侧罩区域部31(第1罩安装部35A)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位移,固定于上侧封面部15的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与装订环插入开口37A的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化。同样地,由于下侧罩区域部32(第2罩安装部35B)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位移,固定于下侧封面部16的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与装订环插入开口37B的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变化。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罩体30,将各装订环插入开口37A、37B的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方向的上下尺寸(高度尺寸)以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滑动时各装订环插入开口37A、37B的边缘不与各装订环部23、24干涉(碰撞)的方式确定。这样通过调整各装订环插入开口37A、37B的上下尺寸,将内侧罩体30的罩主体部34对折时,抑制各装订环插入开口37A、37B的边缘与各装订环部23、24碰撞,能够进行顺畅的对折动作。
<实施方式2>
接着,对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除了为A5尺寸的方面以外基本构造与实施方式1说明的A4尺寸的活页夹1相同。以下,关于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的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图25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的对折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的折叠动作状况的图。
图28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29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后视图。
图30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左视图。
图31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右视图。
图32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33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仰视图。
图34是使实施方式2的内侧罩体30呈翻开姿势时的活页夹1的主视图。
图35是使实施方式2的内侧罩体30呈翻开姿势时的活页夹1的主视图。
图36是表示使装订于实施方式2的装订器20的活页纸S1呈翻开状态而与内侧罩体30重叠的状态的图。
图37是实施方式2的活页纸S1(A5尺寸)的主视图。
在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具备封皮10、固定于封皮1的环式的装订器(以下仅称作“装订器”)20、安装于封皮10的内侧罩体30等。此外,在装订器20,作为被装订物能够将A5尺寸的活页纸S1、垫片S2装订。装订器20与实施方式1同样,包括图11~图19中说明的第1装订器20A及第2装订器20B,它们设置于封皮10。在本发明的活页夹1中,该活页夹1所含的封皮10、装订器20、内侧罩体30、活页纸S1、垫片S2也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相同的技术特征。因此,根据实施方式2的活页夹1,在使用时及不使用时的双方便利性优异,并且能够提供适合该活页夹1的活页纸S1、垫片S2。
以上对本发明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文件夹)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适当改变。例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A4尺寸的活页夹1,在实施方式2说明了A5尺寸的活页夹1,但显然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其他尺寸的活页夹。
此外,活页夹1也可以不装订作为被装订物的活页纸S1、垫片S2。
此外,作为活页夹1的最小构成单位,具备封皮10和装订器20即可,也可以不具备内侧罩体30。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活页夹1的装订器20,说明了分别将第1装订器20A及第2装订器20B配置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的例子,但它们的数量不被特别限定。即,可以在上侧封面部15设置多个装订器,也可以在下侧封面部16设置多个装订器。即,只要以设置装订环部的基座部不跨封皮10的封面铰链部17的方式配置,装订器的方式不被特别限定。因此,例如,仅在活页夹1的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的某一方设置一个或多个装订器的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活页夹的范畴。图38是变形例的活页夹1的主视图。图38所示的活页夹1仅在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配置装订器20(第2装订器20B)。借助这样的活页夹1,与上述实施方式1、2的活页夹1同样地,能够在展开状态与对折状态之间切换姿势,能够实现使用时和不使用时的双方特别好用的优异活页夹1。另一方面,若基座部被跨封皮10的封面铰链部17地配置,则该基座部在与该基座部的封面铰链部17对应的位置具有基座铰链部(未图示)、可弯部(未图示),形成为与封皮10的转动对应地弯曲即可。
<关于外观设计的说明>
本说明书也公开了关于以下所示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1的外观设计。本申请是根据向外观设计申请的变更申请,关于整体外观设计或部分外观设计具有权利取得的意思。另外,图39~图62中将活页夹1的整体用实线描绘,但为不仅整体外观设计也包含相对于该活页夹的局部的部分请求保护的部分外观设计。此外,以下公开的外观设计图中,即使活页纸、垫片不被合订于活页夹1,进而即使未设有内侧罩体,活页夹1的实施产品的整体美观的外观设计也不受影响。此外,关于构成活页夹1的装订器的各部分的详细的形状,活页夹1的整体美观的外观设计也不受影响。沿能够对折的活页夹1的一边以将活页夹1对折时互相相向的方式配置有一对装订器的基本的构成方式理解为需求者至今未有的崭新的活页夹的形状,通过其视觉产生美感。
图39~图44主要为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4尺寸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六面视图。具体为,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4尺寸的活页夹1中,将把装订器配置于左侧且为展开状态的活页夹1从闭合的状态的内侧罩体30侧观察的状态设为正面时的六面视图。图39为主视图,图40为后视图,图41为俯视图,图42为仰视图,图43为左视图,图44为右视图。图45为A4尺寸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图46为表示将A4尺寸的活页夹1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的动作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7为A4尺寸的活页夹1的对折状态的立体图。图48为使A4尺寸的活页夹1的内侧罩体呈翻开姿势时的主视图。图49为使A4尺寸的活页夹1的内侧罩体为翻开姿势、将活页纸配置于翻开左侧并且将垫片配置于翻开右侧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0~图55是主要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4尺寸的活页夹1的对折状态的六面视图。具体为,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4尺寸的活页夹1中,把将装订器配置于上侧且呈对折状态的活页夹1以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侧观察的状态为正面时的六面视图。图50为主视图、图51为后视图、图52为俯视图、图53为仰视图、图54为左视图、图55为右视图。
图56~图61是主要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A5尺寸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六面视图。具体为,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A5尺寸的活页夹1中,把将装订器配置于左侧且呈展开状态的活页夹1以从闭合状态的内侧罩体30侧观察的状态为正面时的六面视图。图56为主视图,图57为后视图,图58为俯视图,图59为仰视图,图60为左视图,图61为右视图。图62为A5尺寸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图63为表示将A5尺寸的活页夹1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的动作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4为A5尺寸的活页夹1的对折状态的立体图。图65为使A5尺寸的活页夹1的内侧罩体呈翻开姿势时的主视图。图66为使A5尺寸的活页夹1的内侧罩体呈翻开姿势、将活页纸配置于翻开左侧并且将垫片配置于翻开右侧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7~图72为主要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A5尺寸的活页夹1的对折状态的六面视图。具体为,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A5尺寸的活页夹1中,将把装订器配置于上侧且呈对折状态的活页夹1以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侧观察的状态为正面时的六面视图。图67为主视图,图68为后视图,图69为俯视图,图70为仰视图,图71为左视图,图72为右视图。
图73~图89主要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4尺寸的活页夹1的部分外观设计图。在图73~图89中,将作为部分外观设计能把握的部分用实线,将其他部分用虚线分别表示。单点划线表示作为部分外观设计能把握的部分和其以外的部分的边界。图73~图78是A4尺寸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六面视图。具体为,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4尺寸的活页夹1中,将把装订器配置于左侧且呈展开状态的活页夹1使从闭合状态的内侧罩体30侧观察的状态为正面时的六面视图。图73为主视图,图74为后视图,图75为俯视图,图76为仰视图,图77为左视图,图78为右视图。图79为A4尺寸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图80为表示将A4尺寸的活页夹1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的动作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1是A4尺寸的活页夹1的对折状态的立体图。图82是使A4尺寸的活页夹1的内侧罩体呈翻开姿势时的主视图。图83是使A4尺寸的活页夹1的内侧罩体呈翻开姿势、将活页纸配置于翻开左侧并且将垫片配置于翻开右侧的状态的主视图。图84~图89为A4尺寸的活页夹1的对折状态的六面视图。具体为,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4尺寸的活页夹1中,把将装订器配置于上侧配置且呈对折状态的活页夹1以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侧观察的状态为正面时的六面视图。图84为主视图,图85为后视图,图86为俯视图,图87为仰视图,图88为左视图,图89为右视图。
图90~图106是主要表示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A5尺寸的活页夹1的部分外观设计图。图90~图106中,将作为部分外观设计能把握的部分用实线、将其他部分用虚线分别表示。单点划线表示作为部分外观设计能把握的部分、其以外的部分的边界。图90~图95为A5尺寸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六面视图。具体为,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A5尺寸的活页夹1中,将把装订器配置于左侧且呈展开状态的活页夹1从闭合状态的内侧罩体30侧观察的状态作为正面时的六面视图。图90为主视图,图91为后视图,图92为俯视图,图93为仰视图,图94为左视图,图95为右视图。图96为A5尺寸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图97为表示将A5尺寸的活页夹1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的动作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8是A5尺寸的活页夹1的对折状态的立体图。图99是使A5尺寸的活页夹1的内侧罩体呈翻开姿势时的主视图。图100是使A5尺寸的活页夹1的内侧罩体为翻开姿势、将活页纸配置于翻开左侧且将垫片配置于翻开右侧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01~图106为A5尺寸的活页夹1的对折状态的六面视图。具体为,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A5尺寸的活页夹1中,把将装订器配置于上侧且呈对折状态的活页夹1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侧观察的状态设为正面时的六面视图。图101为主视图,图102为后视图,图103为俯视图,图104为仰视图,图105为左视图,图106为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活页夹
10・・・封皮
20・・・装订器
30・・・内侧罩体
S1・・・活页纸
S2・・・垫片。

Claims (12)

1.一种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前述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具备封皮、固定于沿前述封皮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的装订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封皮包括沿与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正交的方向遍及该封皮的整宽范围地延伸的封面铰链部、以前述封面铰链部为界区分成上下并且被经由该封面铰链部转动自如地连结的上侧封面部及下侧封面部,
前述装订器具有沿前述上侧封面部及前述下侧封面部的至少某一方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基座部、能够将穿孔设置有装订孔的被装订物合订而设置于前述基座部的装订环部,
能够通过以前述封面铰链部为界将前述上侧封面部及前述下侧封面部开闭来切换成展开状态和对折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前述封面铰链部设置于前述封皮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内侧罩体,前述内侧罩体具有罩安装部和罩主体部,
前述罩安装部安装于前述封皮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侧,
前述罩主体部以上下方向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的方式连结于前述罩安装部,能够配置成与前述封皮相向,
前述罩主体部包括第1罩铰链部、上侧罩区域部及下侧罩区域部,
前述第1罩铰链部沿前述罩主体部的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延伸,并且配置于与前述封面铰链部对应的位置,
前述上侧罩区域部及下侧罩区域部以前述第1罩铰链部为界区分成上下,并且经由该第1罩铰链部被转动自如地连结,
能够通过以前述第1罩铰链部为界将前述上侧罩区域部及前述下侧罩区域部开闭来切换成展开状态和对折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罩铰链部设置于前述罩主体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前述罩安装部包括第1罩安装部和第2罩安装部,
前述第1罩安装部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在既定范围滑动自如地安装于前述上侧封面部,
前述第2罩安装部与前述第1罩安装部独立地设置,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在既定范围滑动自如地安装于前述下侧封面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罩安装部具有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的第1滑动长孔,通过使被前述第1滑动长孔接收并且固定于前述上侧封面部的第1卡合片沿该第1滑动长孔相对位移,能够相对于前述上侧封面部滑动,
前述第2罩安装部具有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的第2滑动长孔,通过使被前述第2滑动长孔接收并且固定于前述下侧封面部的第2卡合片沿该第2滑动长孔位移,能够相对于前述下侧封面部滑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前述内侧罩体还具有第2上侧罩铰链部和第2下侧罩铰链部,
前述第2上侧罩铰链部沿前述封皮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并且相对于前述第1罩安装部将前述上侧罩区域部旋转自如地连结,
前述第2下侧罩铰链部沿前述封皮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并且被与前述第2上侧罩铰链部独立地设置,且相对于前述第2罩安装部将前述下侧罩区域部旋转自如地连结。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前述内侧罩体具有插入前述装订环部的装订环插入开口,
前述装订环插入开口具有能够抑制前述第1罩安装部及前述第2罩安装部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滑动时与前述装订环部的干涉的、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的上下尺寸。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前述装订器包括设置于前述上侧封面部第1装订器、设置于前述下侧封面部第2装订器,
还具备卡合机构,前述卡合机构为,在将前述封皮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时,通过使前述第1装订器的装订环部和前述第2装订器的装订环部相互卡合,将前述封皮维持成对折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前述卡合机构包括设置于前述第1装订器及前述第2装订器的一方的装订环部而被从该装订环部向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的延伸方向突出设置的卡合部,
将前述封皮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时,前述卡合部卡合于前述第1装订器及前述第2装订器的另一方的装订环部的背面部。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装订孔侧边形成多个装订长孔并且被合订于前述装订环部的被装订物,
前述被装订物为,折入线从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向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地延伸,且前述装订长孔沿前述装订孔侧边延伸。
12.一种被装订物,前述被装订物被装订于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装订孔侧边形成多个装订长孔,
折入线从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向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地延伸,且前述装订长孔沿前述装订孔侧边延伸。
CN202010475292.XA 2019-09-02 2020-05-29 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被装订物 Active CN1124405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86136.7A CN117922185A (zh) 2019-09-02 2020-05-29 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被装订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9632 2019-09-02
JP2019159632A JP7422507B2 (ja) 2019-09-02 2019-09-02 綴じ具付きバインダーおよび被綴じ物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86136.7A Division CN117922185A (zh) 2019-09-02 2020-05-29 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被装订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0599A true CN112440599A (zh) 2021-03-05
CN112440599B CN112440599B (zh) 2024-05-03

Family

ID=747333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86136.7A Pending CN117922185A (zh) 2019-09-02 2020-05-29 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被装订物
CN202010475292.XA Active CN112440599B (zh) 2019-09-02 2020-05-29 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被装订物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86136.7A Pending CN117922185A (zh) 2019-09-02 2020-05-29 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被装订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2) JP7422507B2 (zh)
CN (2) CN117922185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90695A (ja) * 1995-04-25 1996-11-05 Sekisei Kk クリヤホルダー
CN101232998A (zh) * 2005-07-26 2008-07-30 美克司株式会社 活页夹
CN101674943A (zh) * 2007-03-05 2010-03-17 霍尔姆伯格公司 放置平整书页
KR20120004779U (ko) * 2010-12-23 2012-07-03 김용희 접착식 메모지를 구비한 수첩
WO2016084705A1 (ja) * 2014-11-27 2016-06-02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ルーズリーフ綴具
JP6082157B1 (ja) * 2016-10-17 2017-02-15 衣枝 古内 リングファイル用シート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7172U (ja) * 1992-09-17 1994-04-12 極東電子株式会社 バインダー等における自立型表紙
US7823926B2 (en) * 2005-08-01 2010-11-02 Meadwestvaco Corporation Dual notebook
KR101559295B1 (ko) 2009-12-04 2015-10-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간 분할 다중 사용자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방식을 이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
KR20130044415A (ko) * 2011-10-24 2013-05-03 김종석 클리어 파일
JP2018065371A (ja) * 2016-11-22 2018-04-26 衣枝 古内 リングファイル用シート体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90695A (ja) * 1995-04-25 1996-11-05 Sekisei Kk クリヤホルダー
CN101232998A (zh) * 2005-07-26 2008-07-30 美克司株式会社 活页夹
CN101674943A (zh) * 2007-03-05 2010-03-17 霍尔姆伯格公司 放置平整书页
KR20120004779U (ko) * 2010-12-23 2012-07-03 김용희 접착식 메모지를 구비한 수첩
WO2016084705A1 (ja) * 2014-11-27 2016-06-02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ルーズリーフ綴具
JP6082157B1 (ja) * 2016-10-17 2017-02-15 衣枝 古内 リングファイル用シート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37670A (ja) 2021-03-11
CN112440599B (zh) 2024-05-03
JP7422507B2 (ja) 2024-01-26
CN117922185A (zh) 2024-04-26
JP2023171690A (ja) 2023-12-01
JP7459363B2 (ja) 2024-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136774A1 (en) Notebook, folio, and divider with pen holder
US6773195B2 (en) Notebook with portfolio cover
CN112440600A (zh) 环式装订器及带装订器的活页夹
CN112440599A (zh) 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被装订物
US20080078818A1 (en) Expandable file box
CA2932238C (en) Single booster binder mechanism
US20050100395A1 (en) Display binder with offset binding mechanism
US20210252899A1 (en) Edge tabs for notebook
JP4023551B2 (ja) フォルダーファイル
US8875428B2 (en) Selectively deployable tab indicators
US20180043721A1 (en) Dual binding system
CN213649191U (zh) 一种旋转蝌蚪文件夹
JP3211925U (ja) ノートカバー
US20240075765A1 (en) Holder housing tool and file
JP7308511B2 (ja) ファイル
JP3612469B2 (ja) システム手帳
JP2016193577A (ja) 見出し付きシート及びバインダー
JPH11157268A (ja) ファイリング用具
CN115503373A (zh) 文件夹
CN114103518A (zh) 文件夹
JP2007136771A (ja) ファイル及び冊子
JPH0447998A (ja) ファイル用紙葉収納袋体
JP2002177036A (ja) 収納ケース
JP2001225581A (ja) 下敷き付き表紙及びこの表紙を有する下敷き付きファイル
GB2487653A (en) Folder for flat information carriers and modular assembly system for such fold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