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37395B - 一种呼叫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呼叫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37395B
CN112437395B CN202011052423.XA CN202011052423A CN112437395B CN 112437395 B CN112437395 B CN 112437395B CN 202011052423 A CN202011052423 A CN 202011052423A CN 112437395 B CN112437395 B CN 1124373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lling
terminal
mode
position information
cal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524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37395A (zh
Inventor
王悠琴
潘岩
杨洋
徐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5242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373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37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37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373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373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5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04W4/08User group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04W4/10Push-to-Talk [PTT] or Push-On-Call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2Access restriction perform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W48/04Access restriction perform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based on user or terminal location or mobility data, e.g. moving direction, spe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呼叫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该呼叫的方法包括:接收呼叫端对被叫端的呼叫请求;获取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确认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向呼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省信道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用户呼叫的成功率。

Description

一种呼叫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呼叫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在无线数字对讲机通信中,呼叫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因此呼叫建立的成功率在客户的实际应用中极为重要。
集群系统中,终端发起呼叫需要由系统来分配业务信道,在整个呼叫过程中需要一直占用业务信道,因而会出现由于正在进行呼叫等业务的终端过多,导致其他终端想要发起呼叫时无法立刻建立,需要等待业务信道被释放后才能进行通话的场景,极大地影响了通信的及时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呼叫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一方面能够节省通信系统的信道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用户呼叫的成功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呼叫的方法,应用于基站,该方法包括:接收呼叫端对被叫端的呼叫请求;获取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确认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向呼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
进一步地,在向呼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的步骤之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接收到呼叫端发送的确认信令后,向被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第一信令;当接收到被叫端发送的第一确认信令后,向呼叫端和被叫端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指令,其中,指令中包括直通频点信息。
进一步地,获取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的步骤包括:接收呼叫端上报的位置信息,以得到第一位置信息,接收被叫端上报的位置信息,以得到第二位置信息;或者通过上拉的方式主动获取呼叫端的位置信息,以得到第一位置信息,通过上拉的方式主动获取被叫端的位置信息,以得到第二位置信息。
进一步地,被叫端为呼叫组,呼叫组包括多个移动终端,获取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的步骤包括:获取每个移动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确认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向呼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的步骤包括:计算呼叫端与每个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得到多个距离;当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向呼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的步骤包括:当多个距离中任意一个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向呼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
进一步地,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接收到呼叫端发送的确认信令后,向多个移动终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第一信令;当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确认信令后,向呼叫端和呼叫组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指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呼叫的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该方法包括:接收呼叫端的呼叫请求,其中,呼叫请求包括: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获取移动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确认第一位置信息和述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向呼叫端发送同意转入直通模式的信息。
进一步地,呼叫请求还包括直通频点信息,在向呼叫端发送同意转入直通模式的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根据直通频点信息,切换为直通模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呼叫的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该方法包括:向被叫端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信令;接收到被叫端发送的确认信令,其中确认信令包括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获取移动终端的第一位置信息;确认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向被叫端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指令,其中,指令中包括直通频点信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再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站,该基站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以及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基站端的呼叫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再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以及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所在端的呼叫的方法。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呼叫的方法中,基站接收到呼叫端对被叫端的呼叫请求后,判断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条件,当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时,则可确认呼叫端和被叫端之间可以采用直通模式进行通信,然后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给呼叫端,以通知呼叫端可与被叫端进行直通呼叫。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约信道资源;另一方面,当系统繁忙时,呼叫端和被叫端在距离较近时可以直通模式下立刻建立通信,无需用户等待,能够提高呼叫的成功率,满足用户实时通信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的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端、基站和被叫端的交互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的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的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端和被叫端一实施例的交互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的方法的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端和被叫端又一实施例的交互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基站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提供一种呼叫系统,请参阅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呼叫系统包括呼叫端1、基站2和被叫端3,基站2分别与呼叫端1和被叫端3建立通信连接。当呼叫端1需要发起对被叫端3的呼叫时,基站2先判断呼叫端1和被叫端3是否处于直通模式有效的范围内,如果呼叫端1和被叫端3在直通模式有效的范围内,则可向呼叫端1和被叫端3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指令,以使得呼叫端1和被叫端3能够在直通模式下进行通信,以节省信道资源,且可提高呼叫的成功率。
本呼叫系统中的呼叫端1和被叫端3可以为窄带专网终端,宽窄带融合终端,或者宽带终端。
请参阅图2和图3所示,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的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端、基站以及被叫端的交互图,本实施例中,该方法的执行端可以为基站,具体包括:
S21:接收呼叫端对被叫端的呼叫请求。
基站与呼叫端和被叫端建立通信连接,当呼叫端要呼叫被叫端时,首先呼叫端发送对被叫端的呼叫请求给基站,基站接收到该呼叫请求。其中,该呼叫请求可以包括呼叫端的号码、被叫端的号码和呼叫类型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呼叫请求还可以包括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以使得基站能够知晓呼叫端的当前位置信息。其中,该第一位置信息可以为呼叫端的GPS信息。为了避免定位不够准确,出现定位漂移的情况,呼叫端还可利用AGPS定位系统,对呼叫端的GPS位置信息进行修正,以获取呼叫端较为准确的位置信息。
S22:获取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
基站在接收到呼叫端的呼叫请求后,获取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以便于基站能够计算出呼叫端与被叫端之间的距离,并判断该距离是否支持直通呼叫。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呼叫端和被叫端可以周期性地向基站上报自身的位置信息,比如呼叫端和被叫端可以每3秒或者每分钟向基站上报自身的位置信息。基站可以从呼叫端上报的位置信息中获取到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该第一位置信息为基站最近一次收到的呼叫端的位置信息。基站可以从被叫端上报的位置信息中获取到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该第二位置信息为基站最近一次接收到的被叫端的位置信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呼叫端和被叫端可以通过被动上拉的方式,让基站获取到呼叫端和被叫端的实时位置信息。即基站可以主动的去获取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具体地,基站可通过上拉的方式获取到呼叫端的当前位置信息,以得到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并可通过上拉的方式获取到被叫端的当前位置信息,以得到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可以均为GPS信息。
S23:确认第一位置信息与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向呼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
在获取到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后,基站判断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条件,其中该预设的条件可以为距离的要求,比如呼叫端与被叫端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预设阈值,其中该预设阈值可以为3-5公里。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计算出呼叫端和被叫端之间的距离。
基站可以通过呼叫端与被叫端之间的距离判断出呼叫端和被叫端是否处于直通模式的有效范围内,即呼叫端和被叫端之间的距离是否满足直通呼叫。一般情况下,直通呼叫的范围可以为3到5公里。
当基站确定呼叫端与被叫端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则可认为呼叫端和被叫端处于直通呼叫的有效范围内,即呼叫端和被叫端之间可以通过直通模式进行呼叫。其中该预设阈值可以根据呼叫端和被叫端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比如该预设阈值可以设置为5公里或者4公里等,只要使得呼叫端与被叫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该预设阈值,就能支持呼叫端和被叫端的直通呼叫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满足预设的条件还可以为是否在预设的范围内,比如基站可以判断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是否在预先划定的某个范围内等,此种判断方式简单快速。在其他实施例中,满足预设的条件还可以为其他条件,只要基站能根据该预设的条件,判断呼叫端和被叫端是否在直通范围内即可。
当基站确定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则基站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信令给呼叫端,以通知呼叫端可与被叫端通过直通模式进行通信。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可以为对呼叫端是否同意转为直通模式的询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基站发送的该切换为直通模式的信令可仅为一个通知消息,以通知呼叫端可与被叫端进行直通呼叫。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切换为直通模式的信令还可包括直通频点信息。
本实施例的呼叫的方法中,基站在接收到呼叫端对被叫端的呼叫请求后,首先判断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条件,当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则通知呼叫端可以临时切换成直通模式与被呼叫端进行通信。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省信道资源,另一方面,当系统繁忙时,呼叫端和被叫端可以根据两者之间的距离直接转到直通模式下立刻建立起通信,而无需用户等待,提高了呼叫的成功率,能够满足了用户实时通信的需求。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基站通知呼叫端可与被叫端进行直通模式的通信后,可继续利用基站辅助呼叫端和被叫端建立起直通呼叫,具体地,基站在向呼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的步骤之后,该呼叫方法还包括:
S24:在接收到呼叫端发送的确认信令后,向被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第一信令。
呼叫端接收到基站发送的切换成直通模式的信令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拒绝或者同意切换成直通模式。如果呼叫端的用户同意转入直通模式,则可给基站回复确认信令;如果用户不同意转入直通模式,则可直接给基站回复拒绝信令。当基站接收到用户的拒绝信令后,则结束该流程,呼叫端继续在集群模式下呼叫被叫端。
当基站接收到呼叫端发送的确认信令后,则表示该呼叫端同意切换为直通模式,然后基站向被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第一信令,以通知被叫端可以转入直通模式下与呼叫端进行通信。
S25:当接收到被叫端发送的第一确认信令后,向呼叫端和被叫端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指令,其中,指令中包括直通频点信息。
被叫端接收到基站发送的切换直通模式的第一信令后,可以拒绝切换为直通模式,也可以同意切换为直通模式。当被叫端拒绝切换为直通模式,则发送拒绝指令给基站,当基站接收到拒绝指令后,则流程结束,呼叫端继续在集群模式下呼叫被叫端。
当被叫端同意转为直通模式与呼叫端进行通信时,则发送第一确认信令给基站,基站在接收到第一确认信令后,则可确认被叫端也同意转入直通模式。然后,基站向呼叫端和被叫端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指令。其中,该指令中包括有直通频点信息,以使得呼叫端和被叫端能够根据该直通频点信息建立直通呼叫。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指令还可包括信道类型、所在组、被叫端直通模式ID等信息,以使呼叫端和被叫端在接收到指令后,能够立即转入直通模式进行通信。
当呼叫端和被叫端都转入直通模式后,呼叫端在直通模式下,重新发起对被叫端的呼叫,呼叫结束后或超过了保护计时器的时长,即最长支持的临时停留在直通模式的时间,呼叫端和被叫端再自动切回集群模式。
本实施例中,当呼叫端和被叫端都同意切换直通模式后,基站将包括直通频点信息等的指令发给呼叫端和被叫端,使呼叫端和被叫端能够根据接收到的指令转入直通模式。呼叫端和被叫端在直通模式下通信,可以节约信道资源,且可减少呼叫端和被叫端等待的情形,提高呼叫的成功率。
上述实施例中,被叫端可仅为一个移动终端,在其他实施例中,被叫端还可以为呼叫组,该呼叫组中可以包括有多个移动终端,比如2个、3个或4个移动终端等。且该多个移动终端均位于同一个组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被叫端为一个呼叫组时,如图4所示,该呼叫的方法可以包括:
S31:接收呼叫端对呼叫组的组呼请求。
S32:获取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呼叫组中每个移动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
S33:根据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计算呼叫端与呼叫组中每个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得到多个距离。
S34:当多个距离中的任意一个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向呼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
S35:在接收到呼叫端发送的确认信令后,向多个移动终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第一信令。
S36:当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确认信令后,向呼叫端和呼叫组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指令。
当被叫端中的所有移动终端均向基站回复拒绝转入直通模式的信令,则流程结束,呼叫端继续在集群模式下对呼叫组进行呼叫。当基站接收到至少一个移动终端的第一确认信令后,则可使呼叫端与该移动终端建立直通呼叫。当呼叫端和呼叫组接收到基站发送的切换为直通模式的指令后,均切换成直通模式,呼叫端在直通模式下对呼叫组重新发起组呼,呼叫结束后或超过了保护计时器的时长,即最长支持的临时停留在直通模式的时间,呼叫端和被叫端再自动切回集群模式。
上述步骤S31-S36的具体步骤,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S21-S25的文字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区别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呼叫的方法中,被叫端为一个呼叫组,该呼叫组中包括有多个移动终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的方法不仅可以支持个呼还可以支持组呼。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呼叫端1与被叫端3建立直通呼叫时,也可不通过基站,呼叫端1和被叫端3之间也可以直接通过短信的方式呼叫,并交换实时的位置信息,本实施例中由被叫端来进行位置关系的判断。具体地,请参阅图6和图7所示,图6时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的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端和被叫端的一实施例的交互图。该呼叫的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被叫端),具体包括:
S41:接收呼叫端的呼叫请求,其中,呼叫请求包括: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
呼叫端与被叫端之间可直接建立通信连接,呼叫端可以不通过基站,而直接向被叫端的移动终端发送呼叫请求,移动终端接收到该呼叫请求。其中,该呼叫请求可以为包括带有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的短信。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呼叫请求中还可包括信道类型、直通频点信息、所在组等信息。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可以为呼叫端的GPS信息。
S42:获取移动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
移动终端在接收到呼叫端的呼叫请求后,可以得到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移动终端可通过其上的定位系统获取到移动终端自身的第二位置信息,该第二位置信息也可以为移动终端的GPS信息。
S43:确认第一位置信息与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向呼叫端发送同意转入直通模式的信息。
在获取到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移动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后,移动终端判断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条件。
其中该预设的条件可以为距离的要求,比如呼叫端与被叫端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预设阈值,其中该预设阈值可以为3-5公里。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计算出移动终端和被叫端之间的距离。
移动终端可以根据自身与被叫端之间的距离判断出本移动终端和被叫端是否处于直通模式的有效范围内。一般情况下,直通呼叫的范围可以为3到5公里。
当呼叫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则可认为呼叫端和移动终端处于直通呼叫的有效范围内,其中该预设阈值可以根据呼叫端和移动终端的具体的配置进行设置。比如该预设阈值可以设置为5公里或者4公里等,只要使得呼叫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该预设阈值,就能支持呼叫端和移动终端的直通呼叫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满足预设的条件还可以为是否在预设的范围内,比如移动终端判断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是否在预先划定的某个范围内等,此种判断方式简单快速。在其他实施例中,满足预设的条件还可以为其他条件,只要能根据该预设的条件,判断呼叫端和被叫端是否在直通范围内即可。
当移动终端确定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移动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则移动终端可以提示用户,以询问用户是否同意转入直通模式。移动终端的用户可以同意进入直通模式,也可拒绝进入直通模式。如果移动终端的用户同意转入直通模式,则向呼叫端发送同意转入直通模式的信息,以告知呼叫端,移动终端可与呼叫端进入直通模式进行通信。
进一步地,当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呼叫请求中包括有直通频点、信道类型等信息时,移动终端可直接根据上述信息将移动终端切换到直通模式。呼叫端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同意转入直通模式的消息后,可将呼叫端也切换到直通模式。
当移动终端与呼叫端都切换到直通模式后,呼叫端在直通模式下重新对移动终端发起呼叫,当呼叫结束后或超过保护计时器的时长,即最长支持的临时停留在直通模式的时间,呼叫端和移动终端再自动切回到集群模式。
本实施例中,呼叫端和被叫端的移动终端可以直接进行通信连接,被叫端的移动终端可以判断呼叫端与被叫端之间是否支持直通呼叫,当确定呼叫端和该移动终端均在直通呼叫的范围内时,则可与呼叫端在直通模式下进行通信,本申请的呼叫的方法更为简单,且可以不与基站进行通信连接,一方面可以节约信道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呼叫的成功率。
在第三实施例的基础上,呼叫端的移动终端可以为一个呼叫组,即移动终端可以为多个,并处在一个组内,呼叫端可以同时给该呼叫组中的所有移动终端发送上述的呼叫请求。如果呼叫组中有移动终端满足直通呼叫,且同意转入直通模式时,呼叫端和同意转入直通模式的移动终端都可临时切换为直通模式,然后呼叫端重新对转入直通模式的移动终端发起组呼,在组呼结束后或超过了保护计时器的时长,即最长支持的临时停留在直通模式的时间,呼叫端和移动终端再自动切回集群模式。该实施例中的具体的方法,可以参考第三实施例中的文字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该呼叫的方法中,被叫端为一个呼叫组,该呼叫组中包括有多个移动终端。即当呼叫端与呼叫组之间进行组呼时,也可应用第三实施例的呼叫的方法进行呼叫。
本申请还提供第四实施例的呼叫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呼叫端1与被叫端3也建立直通呼叫,不通过基站,具体地,呼叫端1和被叫端3之间可以直接通过短信的方式呼叫,并交换实时的位置信息,区别于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由呼叫端进行来进行位置关系的判断。具体地,请参阅图8和图9所示,图8时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的方法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呼叫端和被叫端的另一实施例的交互图。该呼叫的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具体包括:
S51:向被叫端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信令。
移动终端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信令给被叫端,以通知被叫端可与移动终端通过直通模式进行通信。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可以为对被叫端是否同意转为直通模式的询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发送的该切换为直通模式的信令可仅为一个通知消息,以通知被叫端可与本移动终端进行直通呼叫。
S52:接收到被叫端发送的的确认信令,其中确认信令包括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
被叫端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后,可以拒绝切换为直通模式,也可以同意切换为直通模式。当被叫端拒绝切换为直通模式,则流程结束,移动终端继续在集群模式下呼叫被叫端。
当被叫端同意转为直通模式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时,则发送确认信令给移动终端。其中确认信令中可以包括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移动终端在接收到确认信令后,则可确认被叫端同意转入直通模式,且能够获取到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可以为被叫端的GPS信息。
S53:获取移动终端的第一位置信息。
移动终端接收到被叫端的确认信令后,可以获取到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移动终端可通过其上的定位系统获取到移动终端自身的第一位置信息。该第一位置信息也可以为移动终端的GPS信息。
S54:确认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则向被叫端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指令,其中,指令中包括直通频点信息。
在获取到移动终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后,判断该第一位置信息与第二位置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条件。当移动终端确认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不满足预设的条件时,则结束流程,并在集群模式下呼叫被叫端。当移动终端确认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时,则向被叫端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指令。其中,指令中包括直通频点信息。在其他实施例中,指令中还可以包括信道类型等。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满足预设的条件可以为满足距离的要求,也就是说移动终端可以根据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可以计算出移动终端和被叫端之间的距离。并根据移动终端与被叫端之间的距离判断出被叫端和本移动终端是否处于直通模式的有效范围内。一般情况下,直通呼叫的范围可以为3到5公里。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满足预设的条件还可以为是否在预设的范围内,比如移动终端可以判断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是否在预先划定的某个范围内等,此种判断方式简单快速。在其他实施例中,满足预设的条件还可以为其他条件,只要移动终端能根据该预设的条件,判断移动终端和被叫端是否在直通范围内即可。
当移动终端向被叫端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指令后,就切换为直通模式。被叫端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切换为直通模式的指令后,基于直通频点等信息也切换为直通模式。
移动终端和被叫端都切换为直通模式后,移动终端在直通模式下重新对被叫端发起呼叫,当呼叫结束后或超过保护计时器的时长,即最长支持的临时停留在直通模式的时间,移动终端和被叫端再自动切回到集群模式。
本实施例中,呼叫端的移动终端和被叫端可以直接进行通信连接,呼叫端的移动终端可以判断移动终端与被叫端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支持直通呼叫,当确定移动终端和被叫端在直通呼叫的范围内时,则可与被叫端在直通模式下进行通信,本申请的呼叫的方法简单,且可以不与基站进行通信连接,一方面可以节约信道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呼叫的成功率。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基站,如图10所示,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基站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基站70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71以及处理器72。其中,基站70的各个组件可通过总线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
存储器71用于存储处理器72执行的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器72在处理过程中的数据,其中,该存储器71包括非易失性存储部分,用于存储上述计算机指令。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存储器71可仅作为处理器72的内存而缓存该处理器72执行的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于该基站70之外设备中,处理器72通过与外部设备连接,通过调用外部存储的计算机指令,以执行相应处理。
处理器72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7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72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72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本实施例中,处理器72执行计算机指令时,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基站70端的呼叫的方法。关于该呼叫的方法,请参阅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附图及文字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如图11所示,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终端80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移动终端80可以是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也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
该移动终端80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81以及处理器82,存储器81用于存储处理器82执行的计算机指令;处理器82执行计算机指令时,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移动终端80所在端的呼叫的方法。关于该呼叫的方法,请参阅上述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的附图及文字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呼叫的方法,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呼叫端对被叫端的呼叫请求;
获取所述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
确认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向所述呼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
在接收到所述呼叫端的拒绝信令后,使所述呼叫端继续在集群模式下呼叫所述被叫端;
在接收到所述呼叫端发送的确认信令后,向所述被叫端发送切换所述直通模式的第一信令;
当接收到所述被叫端发送的第一确认信令后,向所述呼叫端和所述被叫端发送切换为所述直通模式的指令,其中,所述指令中包括直通频点信息、信道类型、所在组和被叫端直通模式ID;
在所述直通模式下,所述呼叫端对所述被叫端发起呼叫,在呼叫结束后或超过最长支持的临时停留在所述直通模式的时间,所述呼叫端和所述被叫端自动切回所述集群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的步骤包括:
接收所述呼叫端上报的位置信息,以得到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接收所述被叫端上报的位置信息,以得到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或者
通过上拉的方式主动获取所述呼叫端的位置信息,以得到所述第一位置信息,通过上拉的方式主动获取所述被叫端的位置信息,以得到所述第二位置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叫端为呼叫组,所述呼叫组包括多个移动终端,所述获取所述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的步骤包括:
获取每个所述移动终端的所述第二位置信息;
确认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则向所述呼叫端发送切换直通模式的信令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多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计算所述呼叫端与每个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得到多个所述距离;
当多个所述距离中任意一个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向所述呼叫端发送切换所述直通模式的信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呼叫端发送的确认信令后,向多个所述移动终端发送切换所述直通模式的第一信令;
当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确认信令后,向所述呼叫端和所述呼叫组发送切换为所述直通模式的指令,其中,所述指令中包括直通频点信息、信道类型、所在组和被叫端直通模式ID。
5.一种呼叫的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呼叫端的呼叫请求,其中,所述呼叫请求包括:呼叫端的第一位置信息;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
确认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向所述呼叫端发送同意转入或者拒绝转入直通模式的信息;
所述呼叫请求还包括直通频点信息、信道类型、所在组和被叫端直通模式ID,在所述向所述呼叫端发送同意转入直通模式的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直通频点信息、所述信道类型、所述所在组和所述被叫端直通模式ID,切换为所述直通模式;
在所述直通模式下,所述呼叫端对所述被叫端发起呼叫,在呼叫结束后或超过最长支持的临时停留在所述直通模式的时间,所述呼叫端和所述被叫端自动切回集群模式。
6.一种呼叫的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向被叫端发送切换为直通模式的信令;
接收到所述被叫端的拒绝信令,则在集群模式下呼叫所述被叫端;
接收到所述被叫端发送的确认信令,其中所述确认信令包括所述被叫端的第二位置信息;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位置信息;
确认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满足预设的条件,向所述被叫端发送切换为所述直通模式的指令,其中,所述指令中包括直通频点信息、信道类型、所在组和被叫端直通模式ID;
在所述直通模式下,呼叫端对所述被叫端发起呼叫,在呼叫结束后或超过最长支持的临时停留在所述直通模式的时间,所述呼叫端和所述被叫端自动切回所述集群模式。
7.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以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呼叫的方法。
8.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以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呼叫的方法。
CN202011052423.XA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呼叫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124373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52423.XA CN112437395B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呼叫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52423.XA CN112437395B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呼叫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37395A CN112437395A (zh) 2021-03-02
CN112437395B true CN112437395B (zh) 2023-11-24

Family

ID=74689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52423.XA Active CN112437395B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呼叫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37395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6661A (en) * 1994-03-10 1997-09-09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bypassing the use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infrastructure
US5903618A (en) * 1995-07-18 1999-05-11 Casio Computer Co., Ltd. Multimod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239385A (zh) * 1998-06-11 1999-12-22 华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手机直接互通的方法
WO2001015387A1 (en) * 1999-08-26 2001-03-01 Nokia Corporation 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 method between two mobile terminals in access point controlled wireless lan systems
CN1527621A (zh) * 2003-03-07 2004-09-0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网络中建立点到点对等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747357A (zh) * 2005-07-28 2006-03-15 华南理工大学 数字对讲机及其利用中转实现远距离通信的方法
CN101399822A (zh) * 2007-09-29 2009-04-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及呼叫控制系统
CN102598706A (zh) * 2009-08-19 2012-07-18 卡斯蒂安芬兰有限公司 识别信息的传输
CN103856603A (zh) * 2012-11-28 2014-06-11 辽源环宇佳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gps位置信息控制手机对讲的方法、装置及其系统
CN104144385A (zh) * 2013-05-09 2014-11-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集群通信处理方法、装置、移动管理实体及用户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54986A1 (en) * 2012-10-02 2014-04-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device for d2d configuration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6661A (en) * 1994-03-10 1997-09-09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bypassing the use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infrastructure
US5903618A (en) * 1995-07-18 1999-05-11 Casio Computer Co., Ltd. Multimod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239385A (zh) * 1998-06-11 1999-12-22 华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手机直接互通的方法
WO2001015387A1 (en) * 1999-08-26 2001-03-01 Nokia Corporation 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 method between two mobile terminals in access point controlled wireless lan systems
US6580704B1 (en) * 1999-08-26 2003-06-17 Nokia Corporation 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 method between two mobile terminals in access point controlled wireless LAN systems
CN1527621A (zh) * 2003-03-07 2004-09-0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网络中建立点到点对等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747357A (zh) * 2005-07-28 2006-03-15 华南理工大学 数字对讲机及其利用中转实现远距离通信的方法
CN101399822A (zh) * 2007-09-29 2009-04-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媒体流路径关系的方法及呼叫控制系统
CN102598706A (zh) * 2009-08-19 2012-07-18 卡斯蒂安芬兰有限公司 识别信息的传输
CN103856603A (zh) * 2012-11-28 2014-06-11 辽源环宇佳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gps位置信息控制手机对讲的方法、装置及其系统
CN104144385A (zh) * 2013-05-09 2014-11-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集群通信处理方法、装置、移动管理实体及用户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37395A (zh) 2021-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70843B1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로간 동시 통화 시도시 통화성공률 향상 방법
JP3122136B2 (ja) ある移動セル式無線電話システムから別のセル式無線電話システムへ位置の更新を行う方法
US717123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lecting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10337128B (zh) 小区回落方法和系统
CN100401848C (zh) 一种解决无线网络中主被叫碰撞的方法
CN104602361A (zh) 一种用WiFi网络扩展手机无线网络业务的方法
CN112437395B (zh) 一种呼叫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KR100664185B1 (ko) 휴대단말기의 콜어겐 서비스 장치 및 방법
JP4183113B2 (ja) 電話発信者に宛先の交信可能を告知する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US20040242211A1 (en) Mobile subscriber station with low frequency call alerting capability
JP6809261B2 (ja) 電話制御装置
JP3229167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の呼接続制御方法
CN102244928A (zh) 一种语音呼叫被呼、起呼建立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1202993B1 (ko) 이동통신망에서의 미수신 통화내역제공 서비스 시스템 및방법, 이를 구현하기 위한 미수신 통화내역제공 서비스서버
KR100321786B1 (ko)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대표번호 서비스 구현 방법
KR100585768B1 (ko) 이동 교환기의 전원 오프 안내 메시지 전송 방법
JP3733874B2 (ja) 位置情報通知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JP2009231884A (ja) 構内phsを用い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その負荷分散方法、phs端末、その動作方法及び動作プログラム
KR100974699B1 (ko) 이동 통신 단말기의 연속 통화 방법
JP5370603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通信制御方法並びにそれに用いる移動局、交換局
JP5370513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通信制御方法並びにそれに用いる移動局、交換局
KR101218235B1 (ko) 착신전환 서비스 처리 방법 및 시스템
JP4623310B2 (ja) 通信装置
JP2010098444A (ja) 交換機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KR20070043408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상태 알림 서비스를 위한 시스템 및 그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