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32537A -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32537A
CN112432537A CN202010643579.9A CN202010643579A CN112432537A CN 112432537 A CN112432537 A CN 112432537A CN 202010643579 A CN202010643579 A CN 202010643579A CN 112432537 A CN112432537 A CN 1124325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ing pipe
header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exchange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435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32537B (zh
Inventor
朱坤军
刘冬
董军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4357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325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32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32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325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325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longitudinally
    • F28F1/2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longitudinal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4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 F28F9/16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by permanent joints, e.g. by rolling
    • F28F9/18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lements into 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by permanent joints, e.g. by rolling by weld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60/00Heat exchangers or heat exchange elements having special size, e.g. microstructures
    • F28F2260/02Heat exchangers or heat exchange elements having special size, e.g. microstructures having microchann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其中,第一集流管设置第一孔道部,第一板设置第一端部和基部,第一端部包括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第一侧部远离基部的一端和第二侧部远离基部的一端沿第一方向分开设置,第一方向垂直于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第一孔道部具有位于第一方向两侧的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第一侧部与第一侧壁面限位连接,第二侧部与第二侧壁面限位连接。制造时将第一侧部远离基部的一端和第二侧部远离基部的一端沿第一方向分开设置,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分别与第一集流管限位固定,从而达到降低第一板脱离第一集流管的可能性的目的,制造工艺较为简单。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可用于换热介质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两个换热介质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相关技术中,参照图9,边板的端部插入集流管中,边板的端部具有沿集流管轴向方向相反折弯的一对凸起,凸起起卡扣作用,减少边板脱落的可能性,凸起沿轴向方向折弯需要折弯角度相对较大,才能实现端部和集流管的限位固定,制造工艺相对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鉴于相关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工艺简单的换热器及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一方面,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换热芯体及第一板,所述换热芯体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换热芯体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
所述第一板包括第一端部及与第一端部连接的基部,所述基部至少有部分与所述换热芯体连接,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固定,所述第一板至少有部分与所述第一集流管靠近所述基部一侧的管壁面连接;所述第一端部包括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侧部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沿第一方向分开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孔道部,所述第一集流管具有第一管腔,所述第一管腔形成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管壁内,所述第一孔道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两侧的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均有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管腔,且均有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孔道部,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面限位连接,所述第二侧部与所述第二侧壁面限位连接。
本申请的第一集流管设置第一孔道部,第一板设置第一端部和基部,第一端部包括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第一侧部远离基部的一端和第二侧部远离基部的一端沿第一方向分开设置,第一方向垂直于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第一孔道部具有位于第一方向两侧的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第一侧部与第一侧壁面限位连接,第二侧部与第二侧壁面限位连接,制造时将第一侧部远离基部的一端和第二侧部远离基部的一端沿第一方向分开设置,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分别与第一集流管限位固定,从而达到降低第一板脱离第一集流管的可能性的目的,制造工艺较为简单。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器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换热芯体及第一板,组装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换热芯体及第一板,将所述第一集流管组装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一端,所述第二集流管组装于所述换热芯体的另一端,且将所述第一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组装,所述第一板包括具有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孔道部,所述第一端部至少有部分插入所述第一孔道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之间间隔一定距离;
提供工具,将工具伸入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之间,施力使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沿第一方向分开,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孔道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两侧的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沿第一方向分开,以使得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面限位,所述第二侧部与所述第二侧壁面限位,且使所述第一板至少有部分抵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外侧壁;
将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换热芯体及第一板钎焊连接。
本申请中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通过第一孔道部有部分插入第一集流管中,然后将工具伸入位于第一集流管内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之间,施力使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远离基部的一端沿第一方向分开设置,且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分别与第一孔道部的侧壁面限位固定,然后通过钎焊进一步加强限位,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制造工艺,达到降低第一板脱离第一集流管的可能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第一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换热器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剖切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第一板未装配前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制造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框图;
图9是背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换热器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换热芯体3以及两个第一板4。换热器能够应用于空调系统(例如汽车空调系统)中,根据空调系统不同的工作状态(例如制冷或者制热),换热器能够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使用。
换热芯体3包括若干换热管31和若干换热件32,换热管31与换热件32一一交替设置,相邻两个换热件32之间设有一个换热管31。每个换热管31的一端插接于第一集流管1,另一端插接于第二集流管2,换热管31的内腔连通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和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可选的,换热管31为微通道扁管,换热管31内流通冷媒,用于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鉴于换热芯体3、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的连接原理及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工作原理已经被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集流管1包括第一密封件11和第二密封件12,第一集流管1具有位于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两侧的第一端10和第二端20,参照图1,第一端10位于第一集流管1的上端,第二端20位于第一集流管1的下端。第一密封件11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端10,第二密封件12固定于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端20,通过第一密封件11和第二密封件12完成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的两端的密封。可选的,第一密封件11和第二密封件12可以为如图4所示的隔板,隔板通过插槽分别插接于第一端10和第二端20完成密封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11和第二密封件12还可以是具有凹陷部的端盖,凹陷部插入第一集流管1内部完成密封封堵。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将第一集流管1的端部容纳于第一密封件11或第二密封件12的凹陷部中完成密封封堵。鉴于利用隔板或其他密封件封堵集流管的原理已经被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中的第一端10指的是在空间上位于换热芯体3和第一集流管1的上端面之间的部分第一集流管1,包括第一集流管1的侧壁及该部分侧壁围成的腔体。第二端20指的是在空间上位于换热芯体3和第一集流管1的下端面之间的部分第一集流管1,包括第一集流管1的侧壁及该部分侧壁围成的腔体。
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内形成的空间为第一管腔14,以第一密封件11和第二密封件12均为隔板为例,通过第一密封件11和第二密封件12,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管腔14被分隔为第一腔(图中未标示)、第二腔(图中未标示)及第三腔(图中未标示)三个部分。第一腔为第一集流管1的上端面和第一密封件11之间的腔体,第二腔为第一密封件11和第二密封件12之间的腔体,第三腔为第二密封件12与第一集流管1的下端面之间的腔体,第二腔即为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
第二集流管2包括第三密封件21和第四密封件22,第二集流管2包括位于第二集流管2的轴向方两侧的第三端30和第四端40,参照图1,第三端30位于第二集流管2的上端,第四端40位于第二集流管2的下端。第三密封件21固定于第二集流管2的第三端30,第四密封件22固定于第二集流管2的第四端40。第三密封件21和第四密封件22能实现封堵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的两端即可,本申请不予限制。
同样的,第三端30指的是在空间上位于换热芯体3和第二集流管2的上端面之间的部分第二集流管2,包括第二集流管2的侧壁及该部分侧壁围成的腔体。第四端40指的是在空间上位于换热芯体3和第二集流管2的下端面之间的部分第二集流管2,包括第二集流管2的侧壁及该部分侧壁围成的腔体。
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内形成的空间为第二管腔24,以第三密封件21和第四密封件22均为隔板为例,通过第三密封件21和第四密封件22,第二管腔24被分为第四腔(图中未标示)、第五腔(图中未标示)及第六腔(图中未标示)三个部分。第四腔为第二集流管2的上端面和第三密封件21之间的腔体,第五腔为第三密封件21和第四密封件22之间的腔体,第六腔为第四密封件22与第二集流管2的下端面之间的腔体,第五腔即为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
本实施例中,沿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两个第一板4分别设于换热芯体3上侧的最外侧和下侧的最外侧,换热芯体3的上侧的最外侧为换热件32,下侧的最外侧也为换热件32,第一板4至少有部分与换热件32贴合并连接,第一板4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限位固定,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管2限位固定。第一板4设置于换热芯体3的上下两侧的最外侧,用于对换热芯体3起保护作用,可以增强换热器的强度,还可以防止在搬运过程中、运输过程中或者使用过程中,对换热芯体3造成损坏。另一方面,第一板4还可以用作支架实现换热器与其他部件之间的连接固定,避免对换热芯体3造成破坏,从而影响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芯体3两侧的两个第一板4的结构完全相同,本申请以位于上侧的第一板4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板4包括第一端部41、第二端部42及连接于两者之间的基部43,基部43为大致呈长条形的板状,基部43有部分与换热管31大致平行设置,基部43的一侧面至少有部分与换热件32贴合并连接,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结构相似,沿第一集流管1轴向方向的投影均大致呈“Y”形结构,“Y”形结构具有分叉口一端至少有部分容纳于第一管腔14或第二管腔24中,“Y”形结构未设置分叉口的一端与基部43连接设置。
第一端部41插接于第一集流管1,第一端部41与第一集流管1限位固定,第一端部41至少有部分容纳于第一腔或第二腔。第二端部42插接于第二集流管2,第二端部42与第二集流管2限位固定,第二端部42至少有部分容纳于第四腔或第五腔。
第一端部41包括第一侧部411、第二侧部412及第一中间部413,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均有一端与第一中间部413连接,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远离第一中间部413的一端沿第一方向分开设置,参照图1,第一方向即为前后方向,第一侧部411的上下表面、第二侧部的上下表面412及第一中间部413的上下表面沿左右方向的延伸面平行或重合。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之间设有开口方向朝向远离基部43方向的第一开口414,即第一开口414的开口方向朝向左侧。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大致呈长条状,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均自第一中间部413朝向远离基部43的方向延伸。在第一端部41与第一集流管1完成配合后,沿从右至左的方向,位于第一管腔14内的第一侧部411的内侧壁和第二侧部412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即第一开口414沿第一集流管1轴向方向的投影的轮廓大致呈喇叭状。
第一侧部411包括位于远离第二侧部412的一侧的第一面415,即第一侧部411的外壁面。第二侧部412包括位于远离第一侧部411的一侧的第二面416,即第二侧部412的外壁面。本实施例中,第一面415和第二面416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一面415和第二面416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面415和第二面416均为平面。
第一集流管1设有用于与第一端部41配合的第一孔道部13,第一孔道部13包括第一孔道(图中未标示),第一孔道贯穿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第一孔道部13可以设置于与第一腔对应的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也可以设置于与第二腔对应的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当第一孔道部13设置于第二腔对应的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时,第一开口414可以完全容纳于第二腔内,或者一部分容纳于第二腔内一部分容纳于第一孔道内,第一端部41与第一集流管1完成配合并钎焊后,第一孔道部13的侧壁与第一端部41的连接处完全密封,第一开口414不能通过第一孔道部13与外界连通,经过钎焊后不会有冷媒的泄露。
第一孔道部13包括位于第一方向两侧的第一侧壁面131和第二侧壁面132,第一端部41有部分容纳于第一孔道部13中,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靠近第一中间部413的一侧与第一孔道部13配合设置。第一侧部411与第一侧壁面131限位连接,第二侧部412与第二侧壁面132限位连接,第一中间部413远离基部43一侧的端面与第一集流管1的外壁面连接。具体地,第一面415有部分与第一侧壁面131连接,第二面416有部分与第二侧壁面132连接,容纳于第一管腔14中的第一面415相对第一侧壁面131较远离第二侧部412,容纳于第一管腔14中的第二面416相较于第二侧壁面132连接较远离第一侧部411,从而降低第一端部41通过第一孔道部13从第一集流管1中脱落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中,容纳于第一管腔14中的第一面415与容纳于第一管腔14中的第二面416之间的距离沿从右至左的方向逐渐增大,由于第一面415与第一侧壁面131限位连接,第二面416与第二侧壁面132限位连接,容纳于第一管腔14中的第一面415与容纳于第一管腔14中的第二面416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孔道部13的宽度,可选的,容纳于第一孔道部13中的第一面415与容纳于第一孔道部13中的第二面416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孔道部13的宽度,第一侧部411的厚度和第二侧部412的厚度均不小于第一孔道部13的高度,第一侧部411的厚度方向、第二侧部412的厚度方向及第一孔道部13的高度方向均与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平行。
参照图7,第一端部41未完成与第一集流管1的装配时,第一侧部411远离第一中间部413的一端与第二侧部412远离第一中间部413的一端相对靠近设置,此时第一开口414沿第一集流管1轴向方向的投影的轮廓大致呈水滴状。可选的,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远离第一中间部413的一端的两侧外侧壁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孔道部13的宽度,以便于第一端部41从外部通过第一孔道部13的第一孔道,至少有部分插入第一集流管1。
第一中间部413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大于第一孔道部13的宽度。第一板4与第一集流管1完成装配后,第一中间部413远离基部43的一侧的部分端面抵接于第一集流管1的外壁面,对第一端部41插入第一集流管1的深度进行限位。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基部43包括与换热管31大致平行设置的主体部431和自主体部431向远离换热芯体3的方向延伸的翻折部432,可选的,翻折部432与主体部431大致垂直设置。主体部431与换热芯体3贴合并连接设置,可以加强换热器的强度。主体部431的宽度与换热管31的宽度大致相等,主体部431的宽度大于第一中间部413的宽度,通过设置第一中间部413可以减少翻折部432与第一集流管1接触,减少装配时第一集流管1与翻折部432的干涉。翻折部432可以设置于主体部431宽度方向的两侧,可以进一步加强换热器的强度,降低换热器搬运或者运输过程中弯曲变形的可能性。
本申请在第一集流管1上设置第一孔道部13,第一板4上设置第一端部41,第一端部41的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远离基部43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分开设置,且第一侧部411与第一侧壁面131限位连接,第二侧部412与第二侧壁面132限位连接,装配时,通过相对简单的制造工艺,达到降低第一板4从第一集流管1脱落的可能性的目的。
本申请中,第二端部42可以使用与第一端部41相同的结构。第二端部42包括第三侧部421、第四侧部422及第二中间部423,第三侧部421和第四侧部422远离第二中间部423的一端沿第一方向即前后方向分开设置,第三侧部421的上下表面、第四侧部422的上下表面及第二中间部423的上下表面沿左右方向的延伸面平行或重合。第三侧部421和第四侧部422之间设有开口方向朝向远离基部43方向的第二开口424,第二开口424的开口方向朝向右侧。第三侧部421和第四侧部422大致呈长条状,第三侧部421和第四侧部422均自第二中间部423朝向远离基部43的方向延伸。在第二端部42与第二集流管2完成配合后,沿从左至右的方向,第三侧部421和第四侧部422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即第二开口424沿第二集流管2轴向方向的投影的轮廓大致呈喇叭状。
第二集流管2包括与第二端部42配合的第二孔道部23,第二孔道部23包括第二孔道(图中未标示),第二孔道贯穿第二季集流管2的管壁,第二孔道部23可以设置于与第四腔对应的第二集流管2的侧壁,也可以设置于与第五腔对应的第二集流管2的侧壁。当第二孔道部23设置于第五腔对应的第二集流管2的侧壁时,第二开口424可以完全设置于第五腔内,或者一部分容纳于第五腔内一部分容纳于第二孔道内,第二端部42与第二集流管2完成配合后,第二孔道部23的侧壁与第二端部42的连接处完全密封,第二开口424不能通过第二孔道部23与外界连通,经过钎焊后不会有冷媒的泄露。
第二孔道部13包括位于第一方向两侧的第三侧壁面231和第四侧壁面232,第二端部42与第二集流管2完成装配后,第二中间部423远离基部43一侧的端面连接于第二集流管2的外壁面,第三侧部421与第三侧壁面231限位连接,第四侧部422与第四侧壁面232限位连接。
第二端部42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配合关系和第一端部41与第一集流管1之间的配合关系基本相同,可参考上述描述,本申请不再赘述。
本申请中,第一板4可以不设有第一中间部413和第二中间部423,基部43靠近第一集流管1一端的部分端面与第一集流管1的外壁面连接,基部43靠近第二集流管2一端的部分端面与第二集流管2的外壁面连接,为避免翻折部432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干涉问题,可以将翻折部432沿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减小,避免翻折部432直接接触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
本申请中需要解释的是,“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和“第一管腔14”表示意思有所不同,第一集流管1沿轴向方向分别设有封堵其两端的第一密封件11和第二密封件12,。第一密封件11和第二密封件12之间的部分第一管腔14为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该内腔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连通,第一集流管1的两端面之间的管壁围成的腔体为第一管腔14,第一管腔14包括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同样的,“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和“第二管腔24”表示意思有所不同,“第二管腔24”包括“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但表示的范围比“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更大一些。
本申请中,第一板4的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位于上侧的第一板4与位于下侧的第一板4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4包括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且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通过基部43连接设置,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换热器的形态设计不同,第一板4可以仅包括第一端部41和基部43。例如,换热芯体3呈“V”形结构折弯设置,换热芯体3的上侧设有两个不设有第二端部42的第一板4,一个所述第一板4的第一端部41与第一集流管1限位固定,另一个所述第一板4的第一端部41与第二集流管2限位固定,两个第一板4的基部43之间不连接,两个第一板4的基部43分别与换热芯体3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换热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参照图8,制造方法包括:
S1:提供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换热芯体3及第一板4,组装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换热芯体3及第一板4。
具体地,将两个第一板4分别设置于换热芯体3沿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的上侧和下侧的最外侧,然后将第一集流管1组装于换热芯体3的左端,第二集流管2组装于换热芯体3的右端,以使得换热芯体3的换热管31的左端插接于第一集流管1,换热管31的右端插接于第二集流管2,换热芯体3的内腔可以连通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和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且使得每个第一板4的左端与第一集流管1配合,右端与第二集流管2配合。
S2:提供工具,利用工具使第一板4第一端部41与第一集流管1限位固定,第一板4的第二端部42与第二集流管2限位固定。
具体地,第一板4具有第一端部41、第二端部42及连接于两者之间的基部43,第一端部41包括第一侧部411、第二侧部412及第一中间部413,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之间具有开口方向朝向远离基部43方向的第一开口414;第二端部42包括第三侧部421、第四侧部422及第二中间部423,第三侧部421和第四侧部422之间具有开口方向朝向远离基部43方向的第二开口424。将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插接于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孔道部13,然后将工具伸入第一开口414中,施力使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沿第一方向即前后方向分开,使第一侧部411的部分第一面415抵接于第一孔道部13的第一侧壁面131,第二侧部412的部分第二面416抵接于第一孔道部13的第二侧壁面132,第一中间部413的部分端面抵接于第一集流管1的外壁面。将第三侧部421和第四侧部422插接于第二集流管2的第二孔道部23,然后将工具伸入第二开口424中,施力使第三侧部421和第四侧部422沿第一方向即前后方向分开,使第三侧部421的远离第二开口424一侧的部分壁面抵接于第二孔道部23的第三侧壁面231,第四侧部422的远离第二开口424一侧的部分壁面抵接于第二孔道部23的第四侧壁面232,第二中间部423的部分端面抵接于第二集流管2的外壁面。
S3:使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换热芯体3及第一板4钎焊连接。
具体地,通过钎焊使第一板4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贴合面连接,从而进一步降低第一板4脱落的可能性。
本申请在钎焊前使用工具分开位于第一集流管1中的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从而使第一端部41与第一集流管1之间限位设置,使用工具分开位于第二集流管2中的第三侧部421和第四侧部422,从而使第二端部42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限位设置,初步实现降低第一板4脱落可能性的目的,还可以降低搬运或者运输过程中第一板4脱落的可能性,然后通过钎焊加强第一板4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制造工艺,实现降低第一板4脱落的可能性目的。
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大致”指的是有50%以上的区域满足条件,例如主体部与换热管大致平行设置,指的是主体部与换热管可以全部区域都平行设置,也可以有部分区域平行设置,有部分区域不平行设置,但是至少有50%的区域平行设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换热芯体(3)及第一板(4),所述换热芯体(3)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2),所述换热芯体(3)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
所述第一板(4)包括第一端部(41)及与第一端部(41)连接的基部(43),所述基部(43)至少有部分与所述换热芯体(3)连接,所述第一端部(41)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固定,所述第一板(4)至少有部分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靠近所述基部(43)一侧的管壁面连接;所述第一端部(41)包括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所述第一侧部(411)远离所述基部(43)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侧部(412)远离所述基部(43)的一端沿第一方向分开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集流管(1)包括第一孔道部(13),所述第一集流管(1)具有第一管腔(14),所述第一管腔(14)形成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内,所述第一孔道部(1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两侧的第一侧壁面(131)和第二侧壁面(132),所述第一侧部(411)和所述第二侧部(412)均有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管腔(14),且均有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孔道部(13),所述第一侧部(411)与所述第一侧壁面(131)限位连接,所述第二侧部(412)与所述第二侧壁面(132)限位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411)远离所述第二侧部(412)的一侧具有第一面(415),所述第二侧部(412)远离所述第一侧部(411)的一侧具有第二面(416),所述第一面(415)有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面,所述第二面(416)有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面,沿基部(43)朝向第一端部(41)的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管腔(14)中的所述第一面(415)与位于所述第一管腔(14)中的所述第二面(416)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411)和所述第二侧部(412)之间具有第一开口(414),所述第一开口(414)的敞口端远离所述基部(43);
沿基部(43)朝向第一端部(41)的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管腔(14)中的所述第一开口(414)的宽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开口(414)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1),所述第一集流管(1)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两侧的第一端(10)和第二端(20),所述第一端(10)相对所述换热芯体(3)远离所述第二端(20),所述第二端(20)相对所述换热芯体(3)远离所述第一端(10),所述第一密封件(11)固定于所述第一端(10),所述第一密封件(11)密封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的一端;
沿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一端部(41)相对于所述第一密封件(11)较靠近所述第二端(20)设置,所述第一开口(414)全部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中;或,沿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一端部(41)相对于所述第一密封件(11)较远离所述第二端(20)设置,所述第一开口(414)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41)包括第一中间部(413),所述第一中间部(413)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部(411)和所述第二侧部(412),另一端连接所述基部(43),所述第一中间部(413)远离所述基部(43)一侧的端面有部分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靠近所述基部(43)一侧的管壁面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4)还包括第二端部(42),所述第二端部(42)与所述基部(43)连接,所述第二端部(42)包括第三侧部(421)和第四侧部(422),所述第三侧部(421)远离所述基部(43)的一端和所述第四侧部(422)远离所述基部(43)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开设置;
所述第二集流管(2)包括第二孔道部(23),所述第二集流管(2)具有第二管腔(24),所述第二管腔(24)形成于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内,所述第二孔道部(2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两侧的第三侧壁面(231)和第四侧壁面(232),所述第三侧部(421)和所述第四侧部(422)均有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二管腔(24),且均有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二孔道部(23),所述第三侧部(421)与所述第三侧壁面(231)限位连接,所述第四侧部(422)与所述第四侧壁面(232)限位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板(4),所有所述第一板(4)均位于所述换热芯体(3)高度方向的外侧,所述换热芯体(3)高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平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43)包括主体部(431)和翻折部(432),所述主体部(431)与所述第一端部(41)连接,所述翻折部(432)自所述主体部(431)沿远离所述换热芯体(3)的方向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431)朝向所述第一集流管(1)方向的延伸面、所述第一侧部(411)沿远离所述基部(43)方向延伸的延伸面及所述第二侧部(412)沿远离所述基部(43)方向延伸的延伸面相互平行或重合。
10.一种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换热芯体(3)及第一板(4),组装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换热芯体(3)及第一板(4),将所述第一集流管(1)组装于所述换热芯体(3)的一端,所述第二集流管(2)组装于所述换热芯体(3)的另一端,且将所述第一板(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组装,所述第一板(4)包括具有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的第一端部(41),所述第一集流管(1)包括第一孔道部(13),所述第一端部(41)至少有部分插入所述第一孔道部(13)的孔道中,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之间间隔一定距离;
提供工具,将工具伸入第一侧部(411)和第二侧部(412)之间,施力使所述第一侧部(411)和所述第二侧部(412)沿第一方向分开,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孔道部(1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两侧的第一侧壁面(131)和第二侧壁面(132),所述第一侧部(411)和所述第二侧部(412)沿第一方向分开,以使得所述第一侧部(411)与所述第一侧壁面(131)限位,所述第二侧部(412)与所述第二侧壁面(132)限位,且使所述第一板(4)至少有部分抵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外侧壁;
将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换热芯体(3)及第一板(4)钎焊连接。
CN202010643579.9A 2020-07-06 2020-07-06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24325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43579.9A CN112432537B (zh) 2020-07-06 2020-07-06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43579.9A CN112432537B (zh) 2020-07-06 2020-07-06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32537A true CN112432537A (zh) 2021-03-02
CN112432537B CN112432537B (zh) 2022-09-09

Family

ID=74690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43579.9A Active CN112432537B (zh) 2020-07-06 2020-07-06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32537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48130A (en) * 1979-05-01 1980-12-10 Borg Warner Method for reinforcing heat exchanger tube to header joints
CN101592448A (zh) * 2009-03-25 2009-12-02 江苏康泰热交换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及热交换器内流体的分配方法
CN201876186U (zh) * 2010-11-16 2011-06-22 芜湖精博热传导技术有限公司 空调平行流冷凝器边板与集流管的连接结构
CN102914202A (zh) * 2012-10-30 2013-02-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端盖边板、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设备
CN104880115A (zh) * 2014-02-27 2015-09-0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CN106152625A (zh) * 2015-03-25 2016-11-23 上海德朗汽车散热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冷凝器边板
CN210267818U (zh) * 2019-07-22 2020-04-07 威海邦德散热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凝器用u型插入式冲压边板
CN212300071U (zh) * 2020-09-02 2021-0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及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48130A (en) * 1979-05-01 1980-12-10 Borg Warner Method for reinforcing heat exchanger tube to header joints
CN101592448A (zh) * 2009-03-25 2009-12-02 江苏康泰热交换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及热交换器内流体的分配方法
CN201876186U (zh) * 2010-11-16 2011-06-22 芜湖精博热传导技术有限公司 空调平行流冷凝器边板与集流管的连接结构
CN102914202A (zh) * 2012-10-30 2013-02-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端盖边板、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设备
CN104880115A (zh) * 2014-02-27 2015-09-0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和换热器
CN106152625A (zh) * 2015-03-25 2016-11-23 上海德朗汽车散热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冷凝器边板
CN210267818U (zh) * 2019-07-22 2020-04-07 威海邦德散热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凝器用u型插入式冲压边板
CN212300071U (zh) * 2020-09-02 2021-0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及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32537B (zh) 2022-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51386B2 (ja) 熱交換器の配管コネクタ
US20190249936A1 (en) Heat exchanger tank
JP3760571B2 (ja) 熱交換器
US8935854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eat exchanger
US20100025028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receiver tank
US20170198975A1 (en) Heat Exchanger Construction
WO2019223797A1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KR20130084178A (ko) 헤더 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열교환기
JP2004037071A (ja) 熱交換器のためのマニホルド
KR101594990B1 (ko) 열교환기용 매니폴드
CN211552541U (zh) 换热器
CN112432537B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2880436A (zh) 换热器
KR20120003033A (ko) 열교환기
JPWO2004081481A1 (ja) 熱交換器用タンクとコネクタとの接続構造
EP2896925B1 (en) Heat exchanger
CN112033184A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JPH11325788A (ja) 熱交換器の接続構造
JP4430482B2 (ja) 熱交換器
CN110567311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KR200352327Y1 (ko) 결합 플레이트를 구비한 열교환기
JP4178682B2 (ja) 積層型蒸発器
CN211425152U (zh) 换热器
CN112033185B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CN115654991A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