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4062A - 船舶 - Google Patents

船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4062A
CN112424062A CN201880095645.4A CN201880095645A CN112424062A CN 112424062 A CN112424062 A CN 112424062A CN 201880095645 A CN201880095645 A CN 201880095645A CN 112424062 A CN112424062 A CN 1124240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hull
ship
floating body
hull
flo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564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4062B (zh
Inventor
武田信玄
日向泰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Shipbui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Shipbui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Shipbui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Shipbuild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24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0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4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0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0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 B63B1/02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lift mainly from water displacement
    • B63B1/1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lift mainly from water displacement with multiple hulls
    • B63B1/12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lift mainly from water displacement with multiple hulls the hulls being interconnected rigidly
    • B63B1/125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lift mainly from water displacement with multiple hulls the hulls being interconnected rigidly comprising more than two hu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0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 B63B1/16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additional lift from hydrodynamic forces
    • B63B1/24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additional lift from hydrodynamic forces of hydrofoil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43/00Improving safety of vessels, e.g. damage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43/02Improving safety of vessels, e.g. damage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ducing risk of capsizing or sinking
    • B63B43/10Improving safety of vessels, e.g. damage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ducing risk of capsizing or sinking by improving buoyancy
    • B63B43/14Improving safety of vessels, e.g. damage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ducing risk of capsizing or sinking by improving buoyancy using outboard floating mem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 Y02T70/10Measures concerning design or construction of watercraft hu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Jib Cranes (AREA)
  • Cleaning Or Clearing Of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REA)
  •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Handling Of Building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船舶(1C)具备:主船体(11C);推进机构,产生使主船体(11C)推进的推进力;水翼机构(70),具有固定于主船体(11C)且向下方延伸的撑杆(73、75)及设置于撑杆(73、75)的下部的翼体(74、76);浮体(15C),与主船体(11C)及水翼机构(70)相独立地设置;及移动机构(50C),连接浮体(15C)和主船体(11C),并且使浮体(15C)相对于主船体(11C)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Description

船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
本申请关于2018年7月20日向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8-137047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船体和设置于船体的两侧且能够相对于船体升降的浮体的船舶。该船舶在浮体的下方具备支承杆和设置于支承杆的下端的翅片。这样的结构的船舶通过使浮体升降,能够将船体相对于水面的高度位置在船的停止时或航行时始终保持为固定。另外,该船舶通过调整翅片的倾动量,能够进行相对于航行中的船体的浮力以及船体的摇摆的微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1338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在浮体的下方设置有支承杆及翅片。因而,若为了在水深浅的情况下使船体的吃水变浅而增加浮体向水中的下沉量,则有时设置于浮体的下方的翅片会与水底干涉。
另外,专利文献1的船舶在能够相对于船体升降的浮体具备支承杆及翅片。因而,需要将用于调整翅片的倾动量等的液压系统、电气系统设置于船体与浮体之间。由于浮体以能够相对于船体升降的方式设置,所以液压系统、电气系统需要设为能够应对浮体的升降动作的结构。其结果,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的构造变得复杂。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水深浅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航行中产生障碍并谋求构造的简易化的船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以下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船舶具备:主船体;推进机构,产生使所述主船体推进的推进力;水翼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主船体且向下方延伸的支承部及设置于所述支承部的下部的翼体;浮体,与所述主船体及所述水翼机构相独立地设置;及移动机构,连接所述浮体和所述主船体,使所述浮体相对于所述主船体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在该第一方案中,若通过移动机构使浮体相对于主船体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使浮体向水面下的下沉量变化,则主船体的吃水变化。若相对于主船体降低浮体而使浮体向水面下的下沉量增大,则由浮体产生的浮力增加,主船体的吃水变浅。由此,即使在水深浅的水域中,也能够抑制船舶的底部的一部分与水底干涉。另外,通过使浮体相对于主船体上下移动,也能够将主船体的吃水相对于岸壁进行调整,容易地进行相对于船舶的乘降。
另外,水翼机构设置于主船体。由此,若使浮体相对于主船体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则水翼机构与主船体一起上下移动。因此,即使在水深浅的水域中相对于主船体降低浮体,也能够抑制水翼机构与水底干涉。而且,水翼机构无需与浮体一起相对于主船体上下移动。因而,即使在水翼机构具备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构造复杂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可以是,第一方案的翼体没于水面下而设置,在基于由所述推进机构产生的推进力的航行时产生使所述主船体浮起的升力。
通过这样构成,若通过由推进机构产生的推进力而进行航行,则通过由翼体产生的升力而主船体浮起,能够抑制主船体对水的阻力。在这样的船舶中,通过在水深浅的水域中使浮体相对于主船体下降,有效地抑制主船体及水翼机构与水底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可以是,在第二方案的船舶中,在所述翼体产生着使所述主船体浮起的所述升力时,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浮体位于比水面靠上方处。
通过这样构成,若在航行时通过由翼体产生的升力而主船体浮起时使浮体位于比水面靠上方处,则船舶成为所谓的水翼船。由此,航行时的主船体及浮体对水的阻力变小,能够以更高的速度进行摇晃少的舒适的航行。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可以是,在第一~第三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船舶中,所述浮体具有排水量。
通过这样浮体具有排水量,能够抑制主船体的排水量,谋求主船体的小型化。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船舶,即使在水深浅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航行中产生障碍,并谋求构造的简易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船舶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从船头侧观察上述船舶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船舶时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在上述船舶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船舶中降低浮体而使主船体部的吃水变浅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在上述船舶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船舶中降低浮体而使主船体部的吃水变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上述船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船舶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在上述船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船舶中降低浮体而使主船体部的吃水变浅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船舶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从船头侧观察上述船舶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船舶时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在上述船舶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船舶中升高浮体而使主船体部的吃水变深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在上述船舶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船舶中降低浮体而使主船体部的吃水变浅的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船舶。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船舶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从船头侧观察上述船舶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船舶时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在上述船舶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船舶中降低浮体而使主船体部的吃水变浅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在上述船舶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船舶中降低浮体而使主船体部的吃水变浅的状态的主视图。
如图1、图2所示,该实施方式的船舶1A具备船体10A、推进机构20、水翼机构30及移动机构50A。
船体10A具备主船体11A和浮体15A。
主船体11A具有船体主体12和主干部13。船体主体12在船宽方向两侧具有一对船舷12s。船体主体12在其上部具备上部构造12t。主干部13设置于船体主体12的船宽方向中央部。主干部13从船体主体12的下表面12b向下方突出。主干部13在主船体11A的船首尾方向上连续。
浮体15A分别设置于船体主体12的船宽方向两侧。各浮体15A相对于主干部13在船宽方向两侧隔开间隔而设置。各浮体15A配置于船体主体12的下表面12b的下方。浮体15A在主船体11A的船首尾方向上连续。各浮体15A与主船体11A及水翼机构30相独立地设置。
浮体15A是中空构造,具有排水量。即,浮体15A承担船体10A的总排水量的一部分。这样的浮体15A例如由FRP(纤维增强塑料)等形成。浮体15A能够通过后述的移动机构50A而相对于主船体11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的船体10A通过具备船宽方向中央部的主干部13和船宽方向两侧的浮体15A而构成了三体船(多体船)。
推进机构20产生使主船体11A推进的推进力。推进机构20例如具备螺旋桨21。螺旋桨21设置于主干部13的船尾部13A的船底13b的下方。螺旋桨21一体地设置于螺旋桨轴22的一端。螺旋桨轴22连接于设置于主干部13内的主机(未图示)。主机(未图示)将螺旋桨轴22及螺旋桨21绕着其中心轴旋转驱动。推进机构20通过使螺旋桨21旋转来产生主船体11A(船体10A)的推进力。
水翼机构30设置于主船体11A。水翼机构30例如设置于主干部13的船头部13C的船底13d的下方。水翼机构30具备撑杆(支承部)31和翼体32。撑杆31固定于主船体11A并向下方延伸。撑杆31也可以设为能够绕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转动。翼体32设置于撑杆31的下部。翼体32能够绕着设置于撑杆31的枢轴(未图示)而变更倾斜角度。这样的水翼机构30通过调整翼体32的朝向、倾斜角度来调整船体10A的姿势。
移动机构50A连接各浮体15A和主船体11A。如图3、图4所示,移动机构50A使各浮体15A相对于主船体11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移动机构50A例如具备引导构件(未图示)和液压缸51。引导构件(未图示)将浮体15A以能够相对于主船体11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引导。液压缸51例如在各浮体15A中设置于在船首尾方向上隔开了间隔的多个部位。各液压缸51的基端部分别固定于船体主体12的船宽方向两侧的下表面12b。液压缸51的下端连结于浮体15A的上表面。液压缸51由液压朝向下方伸缩驱动。如图1所示,在将液压缸51收缩的状态下,液压缸51收容于船体主体12或浮体15A内。如图3、图4所示,若将各液压缸51从收缩的状态伸长,则浮体15A由导轨(未图示)引导而向相对于主船体11A(主干部13)离开的方向相对移动。如图1、图2所示,若将各液压缸51从伸长的状态收缩,则浮体15A向相对于主船体11A(主干部13)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液压缸51最收缩的状态下浮体15A的底面15b的下端位于与主船体11A的底面11b的下端同等的高度的情况。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液压缸51最伸长的状态下浮体15A比主船体11A的底面11b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情况。
这样的船舶1A在通常航行时,将移动机构50A的液压缸51收缩,将各浮体15A配置于与主船体11A的船体主体12的下表面12b接近或接触的位置。由此,通常航行时的船舶1A的主干部13和其船宽方向两侧的浮体15A着水,通常航行时的船舶1A能够稳定地航行。
另外,船舶1A在水深浅的情况等下,将移动机构50A的液压缸51伸长,使各浮体15A以相对于主船体11A向下方离开的方式相对移动。于是,船宽方向两侧的浮体15A向水面Wf下的下沉量增大。由此,由浮体15A产生的浮力变大。其结果,主船体11A相对于水面Wf上升,主船体11A的吃水变浅。
因此,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船舶1A,通过移动机构50A,浮体15A相对于主船体11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能够通过移动机构50A而使浮体15A向水面下的下沉量变化,使主船体11A的吃水变化。若相对于主船体11A降低浮体15A,则由浮体15A产生的浮力增加,主船体11A的吃水变浅。由此,在水深浅的水域中的航行时、向港湾的入港时、向船坞的入坞时等,能够抑制船舶1A的一部分与水底Wb干涉。另外,在向船坞的入坞时,也能够将主干部13的底面、螺旋桨21等升高到水面Wf上方处,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而且,如图4所示,通过使浮体15A相对于主船体11A上下移动,能够将主船体11A的干舷(水面上高度)相对于岸壁100进行调整,因此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相对于船舶1A的乘降。
另外,水翼机构30设置于主船体11A。由此,若使浮体15A相对于主船体11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则水翼机构30与主船体11A一起上下移动。因此,即使相对于主船体11A降低浮体15A,增大浮体15A向水面Wf下的下沉量,也能够抑制水翼机构30与水底Wb干涉。而且,无需使水翼机构30与浮体15A一起相对于主船体11A上下移动。因此,即使在水翼机构30具备用于调整翼体32的朝向、倾斜角度的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构造复杂化。
这样,在船舶1A中,即使在水深浅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航行中产生障碍,并谋求构造的简易化。
另外,通过浮体15A具有排水量,能够抑制主船体11A的排水量,谋求主船体11A的小型化。
而且,若将浮体15A相对于主船体11A的降低设为以预先确定的航行速度以下进行,则能够将浮体15A、在上下方向上引导浮体15A的引导构件等例如通过FRP等而形成。由此,能够谋求船舶1A的轻量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船舶1A通过主干部13和其宽度方向两侧的浮体15A而设为多体船的情况。但是,本发明的船舶不限于多体船。
图5是示出上述船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船舶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图6是示出在上述船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船舶中降低浮体而使主船体部的吃水变浅的状态的主视图。
如图5、图6所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船舶1B的船体10B具备主船体11B和浮体15B。
主船体11B在船宽方向两侧的船底具备收容浮体15B的凹部14。
浮体15B分别设置于主船体11B的船宽方向两侧。各浮体15B具有在收容于凹部14的状态下与主船体11B的底面11f连续的底面15f。
浮体15B通过由液压缸52(参照图6)等构成的移动机构50B而相对于主船体11B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如图5所示,在液压缸52收缩的状态下,浮体15B收容于凹部14。在该状态下,浮体15B的底面15f与主船体11B的底面11f连续,形成构成单体船的船体10B的船底面10b。如图6所示,浮体15B在液压缸52伸长的状态下比主船体11B的底面11f向下方突出。
这样的船舶1B在通常航行时将移动机构50B的液压缸52收缩,将各浮体15B收容于主船体11B的凹部14。
另外,船舶1B在水深浅的情况等下,将移动机构50B的液压缸52伸长,使各浮体15B相对于主船体11B相对移动而向下方突出。于是,船宽方向两侧的浮体15B向水面Wf下的下沉量增大。由此,由浮体15B产生的浮力变大。其结果,主船体11B相对于水面Wf上升,主船体11B的吃水变浅。
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相对于主船体11B降低浮体15B,使主船体11B的吃水变浅。由此,在水深浅的水域中的航行时、向港湾的入港时、向船坞的入坞时等,能够抑制船舶1B的一部分与水底Wb干涉。另外,在向船坞的入坞时,也能够将主船体11B的底面11f等向上方升高,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而且,通过使浮体15B相对于主船体11B上下移动,也能够将主船体11B的吃水相对于岸壁100进行调整,容易地进行相对于船舶1B的乘降。这样,在船舶1B中,即使在水深浅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航行中产生障碍,并谋求构造的简易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船舶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船舶1C是水翼船,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来说明,并且省略重复说明。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船舶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图8是从船头侧观察上述船舶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船舶时的主视图。图9是示出在上述船舶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船舶中将浮体升高而使主船体部的吃水变深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0是示出在上述船舶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船舶中将浮体降低而使主船体部的吃水变浅的状态的主视图。
如图7、图8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船舶1C具备船体10C、推进机构60、水翼机构70及移动机构50C(参照图10)。
船体10C具备主船体11C和浮体15C。
主船体11C具有船体主体17和主干部18。船体主体17在船宽方向两侧具有一对船舷17s。主干部18设置于船体主体17的船宽方向中央部。主干部18从船体主体17的下表面17b向下方突出。主干部18在主船体11C的船首尾方向上连续。
浮体15C分别设置于船体主体17的船宽方向两侧。各浮体15C相对于主干部18在船宽方向两侧隔开间隔而设置。各浮体15C配置于船体主体17的下表面17b的下方。浮体15C在主船体11C的船首尾方向上连续。各浮体15C与主船体11C及水翼机构70相独立地设置。这样的浮体15C例如能够由FRP等形成。
浮体15C是中空构造,具有排水量。即,浮体15C形成船体10C的排水量的一部分。浮体15C能够通过后述的移动机构50C而相对于主船体11C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船体10C具备船宽方向中央部的主干部18和船宽方向两侧的浮体15C,构成了三体船(多体船)。
推进机构60产生使主船体11C(船体10C)推进的推进力。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推进机构60例如具备喷水器61。喷水器61设置于主干部18的船尾部18C。喷水器61具有由发动机(未图示)驱动的喷射嘴。喷水器61利用通过使燃料燃烧而驱动的发动机来使从设置于后述的后部水翼72的吸入口吸入后的水从喷射嘴喷射。推进机构60通过将水从喷射嘴向后方喷射而使船体10C高速推进。
水翼机构70设置于主船体11C。水翼机构70具备前部水翼71和后部水翼72。
前部水翼71设置于主船体11C的船头部11a的下方。前部水翼71具备撑杆(支承部)73和翼体74。撑杆73向下方延伸。该撑杆73的上端固定于主船体11C。翼体74设置于撑杆73的下部。翼体74没于水面Wf下而设置,在基于由推进机构60产生的推进力的航行时,产生使主船体11C浮起的升力。
后部水翼72设置于主船体11C的船尾部11r的下方。后部水翼72具备撑杆(支承部)75和翼体76。撑杆75的上端固定于主船体11C且撑杆75向下方延伸。翼体76设置于撑杆75的下部。翼体76相对于前部水翼71的翼体74例如在船宽方向上具有2倍以上的长度。翼体76没于水面Wf下而设置,在基于由推进机构60产生的推进力的航行时,产生使主船体11C浮起的升力。
如图9、图10所示,移动机构50C(参照图10)连接各浮体15C和主船体11C。移动机构50C使各浮体15C相对于主船体11C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移动机构50C例如具备液压缸53。液压缸53例如在各浮体15C中设置于在船首尾方向上隔开了间隔的多个部位。各液压缸53的基端部固定于船体主体17的船宽方向两侧的下表面17b。液压缸53的下端连结于浮体15C的上表面。液压缸53由液压朝向下方伸缩驱动。
如图8、图9所示,液压缸53在将液压缸53最收缩的状态时,成为收容于船体主体17或浮体15C内的状态。如图10所示,若各液压缸53朝向下方伸长,则浮体15C以相对于主船体11C(主干部18)离开的方式向下方相对移动。若将各液压缸53收缩,则浮体15C以相对于主船体11C(主干部18)接近的方式向上方相对移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液压缸53最收缩的状态下,浮体15C的底面15b的下端位于与主船体11C的底面11b的下端同等的高度。另外,在液压缸53最伸长的状态下,浮体15C比主船体11C的底面11b向下方突出。
这些浮体15C配置于翼体76的船宽方向两端部的上方。因而,浮体15C在后部水翼72的翼体76与船体主体12的船宽方向两端部之间上下移动。
如图9所示,这样的船舶1C在低速下的航行时,将移动机构50C的液压缸53(参照图10)收缩,将各浮体15C配置于与主船体11C的船体主体17的下表面17b接近或接触的位置。由此,通常航行时的船舶1C的主干部18和其船宽方向两侧的浮体15C着水,通常航行时的船舶1C能够稳定地航行。
另一方面,如图7、图8所示,船舶1C在基于由推进机构60产生的推进力的高速下的航行时,通过没入水中的水翼机构70的翼体74、76产生的升力,主船体11C向水面Wf上浮起。在该状态下,移动机构50C的液压缸53使浮体15C向主船体11C接近,使浮体15C位于比水面Wf靠上方处。由此,能够抑制船体10C与水面Wf干涉,抑制受到波浪的影响并高速进行舒适的航行。
另外,如图10所示,船舶1C在水深浅的情况等下,将移动机构50C的液压缸53伸长,使各浮体15C相对于主船体11C向下方相对移动。于是,船宽方向两侧的浮体15C向水面Wf下的下沉量增大。由此,由浮体15C产生的浮力变大。其结果,主船体11C相对于水面Wf上升,主船体11C的吃水变浅。
在该状态下推进机构60的喷水器61不能吸起水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喷水器61装配引入式推进器。
因此,根据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船舶1C,通过移动机构50C,浮体15C相对于主船体11C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若通过移动机构50C使浮体15C向水面下的下沉量变化,则主船体11C的吃水变化。若相对于主船体11C降低浮体15C,则由浮体15C产生的浮力增加,主船体11C的吃水变浅。由此,在水深浅的水域中的航行时、向港湾的入港时、向船坞的入坞时等,能够抑制船舶1C的一部分与水底Wb干涉。另外,在向船坞的入坞时,也能够将主干部18的底面、喷水器61等升高到水面Wf上方处,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而且,如图10所示,通过使浮体15C相对于主船体11C上下移动,也能够将主船体11C的干舷(水面上高度)相对于岸壁100进行调整,容易地进行相对于船舶1C的乘降。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水翼机构70设置于主船体11C。由此,若使浮体15C相对于主船体11C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则水翼机构70与主船体11C一起上下移动。
因此,即使相对于主船体11C降低浮体15C,增大浮体15C向水面下的下沉量,也能够抑制水翼机构70与水底Wb干涉。而且,无需使水翼机构70与浮体15C一起相对于主船体11C上下移动。因此,即使在水翼机构70具备用于调整翼体32的朝向、倾斜角度的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构造复杂化。
这样,在船舶1C中,即使在水深浅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航行中产生障碍,并谋求构造的简易化。
另外,若通过由推进机构60产生的推进力而进行航行,则通过由翼体74、76产生的升力,主船体11C浮起,能够抑制主船体11C对水的阻力。
在这样的船舶1C中,通过在水深浅的水域中使浮体15C相对于主船体11C下降,能够有效地抑制主船体11C及水翼机构70与水底Wb干涉。
另外,船体10C在航行时通过由翼体74、76产生的升力而主船体11C浮起时,移动机构50C使浮体15C位于比水面Wf靠上方处。由此,航行时的主船体11C及浮体15C对水的阻力消失,能够高速进行摇晃少的舒适的航行。
而且,通过设为浮体15C具有排水量的结构,能够抑制主船体11C的排水量,谋求主船体11C的小型化。
另外,若将浮体15C相对于主船体11C的降低设为以预先确定的航行速度以下进行,则能够将浮体15C、在上下方向上引导浮体15C的引导构件等例如通过FRP等而形成。由此,能够谋求船舶1C的轻量化。
(其他的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包括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后的技术。即,在实施方式中举出的具体的形状、结构等只不过是一例,能够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在船宽方向两侧分别各具备1个浮体15A~15C,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船宽方向两侧具备多个浮体。另外,也可以在船首尾方向上具备多个浮体。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体船而例示了三体船,但也可以是双体船、四体以上的多体船。
另外,船体10A~10C的具体的形状、结构能够适当变更。
另外,关于船舶1A~1C的船种类等,丝毫没有限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上述船舶,即使在水深浅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航行中产生障碍,并谋求构造的简易化。
标号说明
1A、1B、1C 船舶
10A、10B、10C 船体
10b 船底面
11A、11B、11C 主船体
11a 船头部
11b 底面
11f 底面
11r 船尾部
12 船体主体
12b 下表面
12s 船舷
12t 上部构造
13 主干部
13A 船尾部
13C 船头部
13b 船底
13d 船底
14 凹部
15A、15B、15C 浮体
15b 底面
15f 底面
17 船体主体
17b 下表面
17s 船舷
18 主干部
18C 船尾部
20 推进机构
21 螺旋桨
22 螺旋桨轴
30 水翼机构
31、73、75 撑杆(支承部)
32、74、76 翼体
50A、50B、50C 移动机构
51、52、53 液压缸
60 推进机构
61 喷水器
70 水翼机构
71 前部水翼
72 后部水翼
100 岸壁
Wb 水底
Wf 水面

Claims (4)

1.一种船舶,具备:
主船体;
推进机构,产生使所述主船体推进的推进力;
水翼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主船体且向下方延伸的支承部及设置于所述支承部的下部的翼体;
浮体,与所述主船体及所述水翼机构相独立地设置;及
移动机构,连接所述浮体和所述主船体,并且使所述浮体相对于所述主船体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
所述翼体没于水面下而设置,在基于由所述推进机构产生的推进力的航行时产生使所述主船体浮起的升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
在所述翼体产生着使所述主船体浮起的所述升力时,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浮体位于比水面靠上方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船舶,
所述浮体具有排水量。
CN201880095645.4A 2018-07-20 2018-10-23 船舶 Active CN1124240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7047 2018-07-20
JP2018137047A JP7195795B2 (ja) 2018-07-20 2018-07-20 船舶
PCT/JP2018/039400 WO2020017069A1 (ja) 2018-07-20 2018-10-23 船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4062A true CN112424062A (zh) 2021-02-26
CN112424062B CN112424062B (zh) 2023-07-14

Family

ID=69164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5645.4A Active CN112424062B (zh) 2018-07-20 2018-10-23 船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95795B2 (zh)
KR (1) KR102484031B1 (zh)
CN (1) CN112424062B (zh)
WO (1) WO20200170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50583B (zh) * 2021-01-26 2021-11-05 重庆轮兴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提高货运量的船用运输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73143A (en) * 1968-03-12 1972-05-03 British Aircraft Corp Ltd Form Hydrofoil craft
CN1040960A (zh) * 1987-09-18 1990-04-04 布鲁兹船舶设计有限公司 吃水可变船
JPH04133893A (ja) * 1990-09-22 1992-05-07 Toshio So 伸縮アーム付フロートをそなえる船舶
CN1065835A (zh) * 1991-01-18 1992-11-04 阿弗尔新工厂公司 限定横向调整力矩并减少前进阻力的排水型多体船
CN1310680A (zh) * 1998-05-29 2001-08-29 朗尼·H·奥德加德 高速混合式海洋船舶
CN1605485A (zh) * 2004-11-08 2005-04-13 陈旃 能够兼具浅滩靠岸和高速行驶的变形船
CN202244010U (zh) * 2011-08-19 2012-05-30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一种无压载水的船舶结构
CN107150760A (zh) * 2017-06-01 2017-09-12 浙江大学 超空泡水翼三体船
CN107953967A (zh) * 2017-12-15 2018-04-24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水翼的三体船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7292U (ja) * 1993-03-09 1994-09-22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水中翼船
JP2003026075A (ja) * 2001-07-10 2003-01-29 Yukio Fujimoto 可変喫水構造の河海両用船
JP4133893B2 (ja) 2004-02-03 2008-08-13 Toto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ノズル及びマッサージ装置
BE1019384A3 (nl) * 2010-06-23 2012-06-05 Karibu Invest Bv Met Beperkte Aansprakelijheid Vaartuig.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73143A (en) * 1968-03-12 1972-05-03 British Aircraft Corp Ltd Form Hydrofoil craft
CN1040960A (zh) * 1987-09-18 1990-04-04 布鲁兹船舶设计有限公司 吃水可变船
JPH04133893A (ja) * 1990-09-22 1992-05-07 Toshio So 伸縮アーム付フロートをそなえる船舶
CN1065835A (zh) * 1991-01-18 1992-11-04 阿弗尔新工厂公司 限定横向调整力矩并减少前进阻力的排水型多体船
CN1310680A (zh) * 1998-05-29 2001-08-29 朗尼·H·奥德加德 高速混合式海洋船舶
CN1605485A (zh) * 2004-11-08 2005-04-13 陈旃 能够兼具浅滩靠岸和高速行驶的变形船
CN202244010U (zh) * 2011-08-19 2012-05-30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一种无压载水的船舶结构
CN107150760A (zh) * 2017-06-01 2017-09-12 浙江大学 超空泡水翼三体船
CN107953967A (zh) * 2017-12-15 2018-04-24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水翼的三体船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11690A (ja) 2020-01-23
JP7195795B2 (ja) 2022-12-26
CN112424062B (zh) 2023-07-14
WO2020017069A1 (ja) 2020-01-23
KR102484031B1 (ko) 2023-01-02
KR20210020142A (ko) 2021-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97062B1 (ko) 개선된 컨버터블 선박
EP2160319B1 (en) Ship with stern equipped with a device for deflecting a flow of water
US10875606B2 (en) Powerboat
US3995575A (en) Semidisplacement hydrofoil ship
KR100415770B1 (ko) 수면 항행기
NO20181547A1 (en) Propulsion for hydrofoil vessels
US5645008A (en) Mid foil SWAS
CN112424062B (zh) 船舶
RU97101168A (ru) Морское судно на воздушной подушке, частично погруженное в воду при движении с эксплуатационной скоростью
US20230192237A1 (en) Hull with variable geometry
US20220411020A1 (en) Watercraft
WO1991011359A1 (en) High stability displacement hull device
RU140113U1 (ru) У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ное трансформируемое судно
JP2001018883A (ja) 船の揚力発生構造及び同揚力発生構造を有する船
JPH0516577U (ja) 複合支持型船舶等におけるストラツト構造
JPH0580992U (ja) 複合支持型船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