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1787A -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1787A
CN112421787A CN201910774363.3A CN201910774363A CN112421787A CN 112421787 A CN112421787 A CN 112421787A CN 201910774363 A CN201910774363 A CN 201910774363A CN 112421787 A CN112421787 A CN 1124217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coils
coil
wireless charging
pair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743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1787B (zh
Inventor
王彦腾
李晖
许春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91077436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21787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19/111070 priority patent/WO2021031315A1/zh
Priority to RU2019138564A priority patent/RU2727524C1/ru
Priority to JP2019563227A priority patent/JP7091368B2/ja
Priority to KR1020197033735A priority patent/KR102265932B1/ko
Priority to US16/699,579 priority patent/US11476726B2/en
Priority to EP19217916.6A priority patent/EP3783770A1/en
Publication of CN112421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1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17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17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45Authentication, i.e. circuits for checking compatibility between one component, e.g. a battery or a battery charger, and another component, e.g. a power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无线充电领域。该装置包括:供电电路,被配置为提供交流信号;发射线圈,被配置为将交流信号转化成电磁波向接收端进行辐射;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沿发射线圈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检测线圈,多个检测线圈形成的圆形轨迹与发射线圈同心,检测线圈被配置为向接收端的接收线圈辐射能量,并产生感应信号;可移动的线圈载体,发射线圈和多个检测线圈均设置在可移动的线圈载体上;驱动机构,与可移动的线圈载体连接,被配置为驱动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移动;控制器,被配置为获取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根据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通过控制驱动机构控制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充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传统的有线充电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对于便捷性的需求,因而无线充电技术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
在无线充电技术中,发送端通过将电信号转化成电磁波进行辐射,而接收端则接收电磁波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给电池。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提高无线充电的充电效率。
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供电电路,被配置为提供交流信号;
发射线圈,被配置为将所述交流信号转化成电磁波向接收端进行辐射;
沿所述发射线圈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检测线圈,所述多个检测线圈形成的圆形轨迹与所述发射线圈同心,所述检测线圈被配置为向所述接收端的接收线圈辐射能量,并产生感应信号;
可移动的线圈载体,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多个检测线圈均设置在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上;
驱动机构,与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连接,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移动;
控制器,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根据所述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通过控制所述驱动机构控制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发射线圈周围间隔布置多个检测线圈,这多个检测线圈用来与接收线圈之间产生感应信号,由于感应信号的大小与距离相关,因此可以根据多个感应信号来判断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是否对齐,当二者没有对齐时,通过控制器控制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从而使二者对齐,提高无线充电的充电效率。同时,由于检测线圈布置在发射线圈的周围,而非设置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不会使得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产生涡流,影响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能量传输。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检测线圈为2~3圈的圆角矩形线圈,所述圆角矩形线圈的长度方向经过所述发射线圈的中心。
在该实现方式中,检测线圈采用2~3圈的圆角矩形线圈,一方面可以设计得足够小,即使设置多个也不会导致整个无线充电装置尺寸过大,另一方面这种圆角矩形设计可以实现检测线圈和接收线圈间的能量辐射,产生感应信号。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检测线圈成对布置,多对所述检测线圈均匀间隔布置,且每对所述检测线圈关于所述发射线圈对称。
在该实现方式中,多个检测线圈成对设置,且每对检测线圈关于发射线圈对称布置,这样控制器可以基于每对检测线圈的信号来判断接收线圈的位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比较每对所述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当至少一对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大于阈值时,基于每对所述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移动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
在该实现方式中,每对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的幅值表示接收线圈与这两个检测线圈的距离,如果每对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的两个幅值的差值大于阈值,则表示在这对检测线圈的方向上,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没有对齐,因此需要移动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使之对齐。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基于一对所述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确定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在所述一对检测线圈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基于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各对检测线圈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确定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移动方向和距离。
在该实现方式中,根据每对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确定在该对检测线圈的方向上的偏移,从而确定需要移动的距离,然后综合各个方向上需要移动的距离,得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最终需要移动的方向和距离,按此方向和距离移动可以消除各个方向上的偏移,实现充电效率最大化。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比较各个所述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的幅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值,若任一个幅值与基准值的差值超过阈值,则确定存在接收线圈。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各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的幅值,可以确定当前发射线圈是否对应设置有接收线圈,只有在判断存在接收线圈时,才去判断是否需要移动发射线圈,避免在没有接收线圈的情况下移动,造成能量浪费。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检测线圈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激励信号输入端和感应信号输出端。
在该实现方式中,检测线圈的两个分别作为激励信号输入端和感应信号输出端,通过输入激励信号,进而与接收线圈之间产生感应信号,作为本公开判断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是否对齐的基础。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检测线圈的激励信号输入端和感应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可控开关,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循环控制各个所述检测线圈连接的可控开关导通和断开,任意时间仅有一个所述检测线圈连接的可控开关导通。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可控开关循环控制各个检测线圈工作,避免各个线圈同时工作互相干扰;同时由于是循环控制各个检测线圈工作的,不但可以在充电开始时,控制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对齐,也可以在充电过程中,控制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对齐。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包括:
电路板,所述发射线圈和所述多个检测线圈位于所述电路板上。
在该实现方式中,将发射线圈和检测线圈设置在电路板上,然后采用驱动机构驱动其移动,一方面,采用电路板集成线圈便于实现小型化,另一方面,将线圈设计在电路板上方便驱动其移动。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通信模块,被配置为与所述接收端进行无线通信,以对所述接收端进行认证;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对所述接收端认证通过时,根据所述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控制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通信模块与接收端进行认证,在认证通过时,才去控制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避免接收端为非法接收端时移动可移动的线圈载体,后续并不与之进行无线充电造成的能量浪费。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
所述发送端为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
根据所述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控制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检测线圈成对布置,多对所述检测线圈均匀间隔布置,且每对所述检测线圈关于所述发射线圈对称;所述根据所述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控制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包括:
比较每对所述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当至少一对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大于阈值时,基于每对所述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移动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每对所述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移动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包括:
基于一对所述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确定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在所述一对检测线圈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基于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各对检测线圈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确定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移动方向和距离。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比较各个所述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的幅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值,若任一个幅值与基准值的差值超过阈值,则确定存在接收线圈。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与所述接收端进行无线通信,以对所述接收端进行认证;
在对所述接收端认证通过时,根据所述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控制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设备,所述充电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示出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充电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是本公开示出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系统包括发送端101和接收端102,发送端用于将电信号转化成电磁波进行辐射,而接收端102则接收电磁波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给电池。在充电时,发送端101中发射线圈和接收端102中的接收线圈对准,此时可以达到一个最优的充电效率,比如84%左右。但是当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未对准时,充电效率会下降很多。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无线充电装置也即前述发送端101。参见图2,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供电电路201、发射线圈202、多个检测线圈203、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驱动机构205以及控制器206。
供电电路201,被配置为提供交流信号;
发射线圈202被配置为将交流信号转化成电磁波向接收端进行辐射;
多个检测线圈203沿发射线圈202周向间隔布置,且多个检测线圈203形成的圆形轨迹与发射线圈202同心,检测线圈203被配置为向接收端的接收线圈辐射能量,并产生感应信号;
发射线圈202和多个检测线圈203均设置在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上;
驱动机构205与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连接,被配置为驱动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移动;
控制器206被配置为获取多个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根据多个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通过控制驱动机构205控制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的位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发射线圈202周围间隔布置多个检测线圈203,这多个检测线圈203用来与接收线圈之间产生感应信号,由于感应信号的大小与距离相关,因此可以根据多个感应信号来判断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是否对齐,当二者没有对齐时,通过控制器206控制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的位置,从而使二者对齐,提高无线充电的充电效率。同时,由于检测线圈203布置在发射线圈202的周围,而非设置在发射线圈202和接收线圈之间,不会使得发射线圈202和接收线圈之间产生涡流(对充电效率影响在5%以上),影响发射线圈202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能量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端可以通过平台或者支架放置在发送端的上方,该平台或者支架不会随着线圈载体204一起移动。该平台或者支架可以是该无线充电装置的一部分。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供电电路201可以包括充电器211和逆变电路212。充电器211被配置为将电源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信号;逆变电路212被配置为将直流信号转换为交流信号;
示例性地,充电器211可以是直接电源充电器(Direct Power Charger,DPC)、QC1充电器、QC2充电器、QC3充电器、QC4充电器或者功率传输(Power Delivery,PD)充电器。逆变电路212可以为全桥/半桥逆变电路。发射线圈202通常由N股绕线或者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铜线制成,N为8~12。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检测线圈203为2~3圈的圆角矩形线圈,圆角矩形线圈的长度方向经过发射线圈202的中心。
在该实现方式中,检测线圈采用2~3圈的圆角矩形线圈,一方面可以设计得足够小,即使设置多个也不会导致整个无线充电装置尺寸过大,另一方面这种圆角矩形设计可以实现检测线圈和接收线圈间的能量辐射,产生感应信号。
如图2所示,该检测线圈203为2圈设计,两圈圆角矩形线圈交错构成类似m型,这种设计中,线圈材料可以选用软线,避免交叉处短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圆角矩形线圈也可以采用回形针式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该检测线圈203设计的尺寸可以设计得较小,例如其长度可以为发射线圈202半径的1/3~1/2,宽度可以为长度的1/4~1/3;检测线圈203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以上数值也仅为举例。
如图2所示,多个检测线圈203成对布置,多对检测线圈203均匀间隔布置,且每对检测线圈203关于发射线圈202对称。
在该实现方式中,多个检测线圈203成对设置,且每对检测线圈203关于发射线圈202对称布置,这样控制器206可以基于每对检测线圈203的信号来判断接收线圈的位置。因为,如果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的中心对齐时,一对检测线圈203与发射线圈的中心的距离相等,此时一对检测线圈产生的感应信号大小相当,反之,控制器根据一对检测线圈产生的感应信号大小可以确定接收线圈是否偏移,以及偏移的量。
示例性地,该检测线圈203的数量可以为图示的8个,8个检测线圈203分为4对。在其他实现方式中,该检测线圈203的数量也可以为4个、16个或者其他数量;检测线圈203的数量越多,位置检测精度越高,数量越少,电路越简单。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检测线圈203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激励信号输入端和感应信号输出端。
在该实现方式中,检测线圈203的两个分别作为激励信号输入端和感应信号输出端,通过输入激励信号,进而与接收线圈之间产生感应信号,作为本公开判断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是否对齐的基础。
如图2所示,每个检测线圈203均沿着发射线圈202的径向布置,且每一对检测线圈203相对设置。示例性地,检测线圈203和发射线圈202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为2mm。
如图2所示,每个检测线圈203的激励信号输入端和感应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206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可控开关231;
控制器206,被配置为循环控制各个检测线圈203连接的可控开关231导通和断开,任意时间仅有一个检测线圈203连接的可控开关231导通。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可控开关231循环控制各个检测线圈203工作,避免各个线圈同时工作互相干扰;同时由于是循环控制各个检测线圈工作的,不但可以在充电开始时,控制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对齐,也可以在充电过程中,控制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对齐。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控开关231均可以采用集成开关、1个或者多个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MOS)来实现。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包括:
电路板,发射线圈202和多个检测线圈203位于电路板上。
在该实现方式中,将发射线圈202和检测线圈203设置在电路板上,然后采用驱动机构205驱动其移动,一方面,采用电路板集成线圈便于实现小型化,另一方面,将线圈设计在电路板上方便驱动其移动。
多个检测线圈203与发射线圈202处于同一平面内,这样检测线圈既可以很好的完成线圈检测工作,又可以在大功率无线充电的时候不影响效率或者效率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
示例性地,该电路板可以为印制电路板,前述发射线圈202、多个检测线圈203、可控开关231以及之间的走线均可布置在该电路板上。
如图2所示,由于各个检测线圈203和控制器之间设置有可控开关,因此,控制器可以通过2条走线连接所有检测线圈,减轻电路设计复杂度。
如图2所示,电路板还设置有一圈磁屏蔽材料232,磁屏蔽材料232是磁导率很高的材料,例如可以为铁氧体材料。磁屏蔽材料232形状可以为圆形,发射线圈和检测线圈设置在磁屏蔽材料232上,作用就是为无线充电提供高磁导率的通路,显著提升效率和降低发热。
示例性地,该驱动机构205可以包括电机、电机驱动电路和直线运动组件,其中控制器通过向电机驱动电路发送信号,从而使得电机驱动电路可以根据控制器的信号控制电机正转或反转以及转动圈数,电机通过转动带动直线运动组件直线运动,直线运动组件带动电路板移动。为了保证电路板可以在任意方向上移动,前述驱动机构205布置有2组,2组驱动机构205带动电路板运动的方向相互垂直,且2组驱动机构205中任一组均可在另一组的驱动方向上滑动(例如布置在滑轨上),从而实现电路板任意方向和距离的滑动。控制时,控制器只需要基于确定的移动方向和距离,分解到两个垂直方向上,然后分别控制2个电机的转动方向和圈数即可。
例如,电机可以为步进电机,便于驱动控制;直线运动组件可以为曲柄滑块等,曲柄滑块将电机输出轴的转动转化为滑块的直线运动,前述电路板设置在滑块上。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中,控制器206通过检测线圈的激励信号输入端向检测线圈输入激励信号,检测线圈产生能量辐射,并在一段时间后产生感应信号,通过感应信号输出端输出给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以采用处理器或者其他具有控制功能的芯片实现。
控制器206,被配置为比较每对检测线圈203检测到的感应信号的(电压)幅值差;当至少一对检测线圈203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大于阈值时,基于每对检测线圈203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移动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的位置。
在该实现方式中,每对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的幅值表示接收线圈与这两个检测线圈203的距离,如果每对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的两个幅值的差值大于阈值,则表示在这对检测线圈203的方向上,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202没有对齐,因此需要移动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的位置,使之对齐。
这里,幅值差可以是基于距离确定出的,例如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在某一方向上偏移在2mm范围内,都可以现实快速充电,此时可以采用2mm偏移对应的幅值差作为阈值。当然这里的阈值也可以设计得更大或更小,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控制器206,被配置为基于一对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确定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在一对检测线圈203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基于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各对检测线圈203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的移动方向和距离。
在该实现方式中,根据每对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确定在该对检测线圈203的方向上的偏移,从而确定需要移动的距离,然后综合各个方向上需要移动的距离,得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最终需要移动的方向和距离,按此方向和距离移动可以消除各个方向上的偏移,实现充电效率最大化。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幅值差与需要移动的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事先通过实验确定,在本申请中可以使用该对应关系来确定出移动距离。例如每一个步长的幅值差范围对应一个移动距离,因此,在得到幅值差时,通过查幅值差与需要移动的距离之间的对照表即可得到对应的移动距离。
示例性地,在确定出各对检测线圈203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时,可以将每个方向上移动距离作为一个向量,计算各个向量的和,即可得到最终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的移动方向和距离。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控制器206,还被配置为比较各个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的幅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值,若任一个幅值与基准值的差值超过阈值,则确定存在接收线圈。若任一个幅值与基准值的差值均为超过阈值,则确定不存在接收线圈。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各个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的幅值,可以确定当前发射线圈是否对应设置有接收线圈,只有在判断存在接收线圈时,才去判断是否需要移动发射线圈,避免在没有接收线圈的情况下移动,造成能量浪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准值是指不存在接收线圈时,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的幅值。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通信模块207,被配置为与接收端进行无线通信,以对接收端进行认证;
控制器206,被配置为在对接收端认证通过时,根据多个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控制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的位置。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通信模块207与接收端进行认证,在认证通过时,才去控制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的位置,避免接收端为非法接收端时移动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后续并不与之进行无线充电造成的能量浪费。
示例性地,通信模块207可以包括调制解调电路和协议通信单元。
前述认证过程可以由协议通信单元执行。认证工作可以由协议通信单元完成,验证的方式可以采用常见认证算法实现。协议通信单元可以为蓝牙单元或者近场通信(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单元,协议通信单元采用蓝牙或者NFC协议作为承载,在其上传输私有协议的信息。该私有协议是接收端和发送端事先约定好的,传输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无线充电标准(Qi规范)中的功率升降指令、当前功率指示信息以及前述充电器信息等内容。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协议通信单元也可以采用其他协议通信单元,例如无线高保真(WIFI)单元等。或者,无线充电装置也可以不设置协议通信单元,仅设置调制解调电路。
调制解调电路属于带内通信,负责与发送端进行基于标准协议的交互,并在此过程中确定对端是否存在协议通信单元;如果存在,后续通信过程可以采用协议通信单元完成,也即带外通信;由于带内通信信号质量受到负载波动和线圈耦合的影响,会导致信号解调失败,造成断充;采用带外通信方式,信号质量不受负载和线圈耦合的影响,通信质量得到大大提升。
示例性地,调制解调电路可以连接在充电器211和逆变模块201之间。调制解调电路用于进行振幅键控(ASK)信号的解调,以及通过控制线圈的电流和电压来产生频移键控(FSK)信号等,实现与接收端进行信息交互。这里,信息交互的内容是基于Qi规范实现的,调制解调电路与接收端通信来确定是基于标准电源协议(Base Power Profile,BPP)充电,还是基于扩展电源协议(Extensible Power Profile,EPP)充电。示例性地,如果采用BPP充电,则发射线圈的输出Vout的电压为5V,如果采用EPP充电,则发射线圈的输出Vout的电压为12V。
下面以8个检测线圈的无线充电装置为例,分别为N1,N2...N8,分为4组对角线圈,如果4组对角线圈得到的感应信号幅值相等,则代表对齐。
1)无线充电装置开始工作时,无线充电装置开始检测是否存在接收端。控制器每隔一段时间T,如250ms,通过激励信号输入端向一个检测线圈发出激励信号pulse,该激励信号的频率为1Mhz,持续时间为t,t<T,激励信号的幅度可以与N1...N8的线圈感值大小相关。分别控制N1线圈接通,发送第1个脉冲,然后t时间内测试感应信号的幅值V1,控制N2线圈接通,发送第2个脉冲,然后t时间内测试感应信号的幅值V2,总共测试8个线圈的感应信号的幅值。
如果V1,V2...V8的幅值与基准值的差均在阈值范围内,则认为没有接收端放置在发送端上。如果V1,V2...V8其中有1个或者几个的幅值与基准值的差大于阈值,则认为有接收端放入。
2)在有接收端时,控制器通过通信模块发送digital ping,对接收端对进行认证。根据QI规范,如果接收端在对应时间内回复0x01 ASK信号,则代表是个合法设备,如果没有则代表是非法设备。
3)如果是合法设备,控制器根据V1,V2...V8的幅值确定是否需要移动发射线圈,并在需要移动时,计算移动方向和距离。
4)将移动方向和距离转换为控制信号反馈给电机控制电路,控制步进电机移动。
在充电过程中,检测线圈一直在工作,通过多次位置检测,来实现整个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对齐。因此,该方案不仅可以在接收端刚放置阶段,进行对齐;在大功率无线充电的过程中,如果接收端不小心滑动或者移动,该方法也可以实时检测并移动线圈实现对齐。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适用于与图2中示出的无线充电装置,参见图3,该方法包括:
在步骤S31中,获取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
在步骤S32中,根据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控制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多个检测线圈成对布置,多对检测线圈均匀间隔布置,且每对检测线圈关于发射线圈对称;根据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控制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包括:
比较每对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当至少一对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大于阈值时,基于每对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移动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基于每对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移动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包括:
基于一对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确定可移动的线圈载体在一对检测线圈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基于可移动的线圈载体各对检测线圈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移动方向和距离。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幅值差与需要移动的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事先通过实验确定,在本申请中可以使用该对应关系来确定出移动距离。例如每一个步长的幅值差范围对应一个移动距离,因此,在得到幅值差时,通过查幅值差与需要移动的距离之间的对照表即可得到对应的移动距离。
示例性地,在确定出各对检测线圈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时,可以将每个方向上移动距离作为一个向量,计算各个向量的和,即可得到最终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移动方向和距离。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比较各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的幅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值,若任一个幅值与基准值的差值超过阈值,则确定存在接收线圈。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与接收端进行无线通信,以对接收端进行认证;
在对接收端认证通过时,根据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控制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充电设备400的框图。参照图4,充电设备4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402,存储器404,电力组件406,以及通信组件408。
处理组件402通常控制充电设备4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4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4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4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4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4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408和处理组件4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4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充电设备4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充电设备400上操作的任何软件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4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力组件406为充电设备4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力组件4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充电设备4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通信组件408被配置为便于充电设备400和其他设备之间无线方式的通信。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信组件408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2G、3G、4G或5G,或它们的组合,从而实现物理下行控制信令检测。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408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可选地,通信组件408还包括NFC模组。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充电设备4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软件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无线充电控制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404,上述指令可由充电设备400的处理器420执行上述无线充电控制方法。例如,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8)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供电电路(201),被配置为提供交流信号;
发射线圈(202),被配置为将所述交流信号转化成电磁波向接收端进行辐射;
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
沿所述发射线圈(202)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检测线圈(203),所述多个检测线圈(203)形成的圆形轨迹与所述发射线圈(202)同心,所述检测线圈(203)被配置为向所述接收端的接收线圈辐射能量,并产生感应信号;
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所述发射线圈(202)和所述多个检测线圈(203)均设置在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上;
驱动机构(205),与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连接,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移动;
控制器(206),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多个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根据所述多个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通过控制所述驱动机构(205)控制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线圈(203)为2~3圈的圆角矩形线圈,所述圆角矩形线圈的长度方向经过所述发射线圈(202)的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检测线圈(203)成对布置,多对所述检测线圈(203)均匀间隔布置,且每对所述检测线圈(203)关于所述发射线圈(202)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206),被配置为比较每对所述检测线圈(203)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当至少一对检测线圈(203)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大于阈值时,基于每对所述检测线圈(203)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移动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206),被配置为基于一对所述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确定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在所述一对检测线圈(203)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基于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各对检测线圈(203)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确定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的移动方向和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206),还被配置为比较各个所述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的幅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值,若任一个幅值与基准值的差值超过阈值,则确定存在接收线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线圈(203)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激励信号输入端和感应信号输出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检测线圈(203)的激励信号输入端和感应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206)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可控开关(231),
所述控制器(206),被配置为循环控制各个所述检测线圈(203)连接的可控开关(231)导通和断开,任意时间仅有一个所述检测线圈(203)连接的可控开关(231)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包括:
电路板,所述发射线圈(202)和所述多个检测线圈(203)位于所述电路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通信模块(207),被配置为与所述接收端进行无线通信,以对所述接收端进行认证;
所述控制器(206),被配置为在对所述接收端认证通过时,根据所述多个检测线圈(203)的感应信号控制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204)的位置。
11.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
所述发送端为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
12.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
根据所述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控制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检测线圈成对布置,多对所述检测线圈均匀间隔布置,且每对所述检测线圈关于所述发射线圈对称;所述根据所述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控制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包括:
比较每对所述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当至少一对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大于阈值时,基于每对所述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移动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每对所述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两个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移动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包括:
基于一对所述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的幅值差,确定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在所述一对检测线圈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基于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各对检测线圈布置方向上移动的方向和距离,确定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移动方向和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比较各个所述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的幅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值,若任一个幅值与基准值的差值超过阈值,则确定存在接收线圈。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与所述接收端进行无线通信,以对所述接收端进行认证;
在对所述接收端认证通过时,根据所述多个检测线圈的感应信号控制所述可移动的线圈载体的位置。
17.一种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权利要求12至1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2至1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控制方法。
CN201910774363.3A 2019-08-21 2019-08-21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4217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74363.3A CN112421787B (zh) 2019-08-21 2019-08-21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存储介质
RU2019138564A RU2727524C1 (ru) 2019-08-21 2019-10-14 Беспроводное заря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истема,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зарядное оборудование и носитель данных
JP2019563227A JP7091368B2 (ja) 2019-08-21 2019-10-14 無線充電装置、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充電機器及び記録媒体
KR1020197033735A KR102265932B1 (ko) 2019-08-21 2019-10-14 무선 충전 장치, 시스템 및 제어 방법, 충전 기기 및 저장 매체
PCT/CN2019/111070 WO2021031315A1 (zh) 2019-08-21 2019-10-14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6/699,579 US11476726B2 (en) 2019-08-21 2019-11-30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system, control method, charging equipment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EP19217916.6A EP3783770A1 (en) 2019-08-21 2019-12-19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charging equipmen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74363.3A CN112421787B (zh) 2019-08-21 2019-08-21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1787A true CN112421787A (zh) 2021-02-26
CN112421787B CN112421787B (zh) 2023-12-19

Family

ID=68965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74363.3A Active CN112421787B (zh) 2019-08-21 2019-08-21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476726B2 (zh)
EP (1) EP3783770A1 (zh)
JP (1) JP7091368B2 (zh)
KR (1) KR102265932B1 (zh)
CN (1) CN112421787B (zh)
RU (1) RU2727524C1 (zh)
WO (1) WO202103131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3260A (zh) * 2022-10-17 2022-11-11 北京紫光芯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调整磁链的方法及装置、无线充电接收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06482A (zh) * 2020-07-28 2022-02-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提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4077400A1 (en) * 2022-10-14 2024-04-18 Eleappower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harging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6268A (zh) * 2013-06-14 2013-10-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感应式非接触充电位置对正装置及其方法
CN106981930A (zh) * 2013-10-28 2017-07-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送电装置及无线电力传送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86955B2 (ja) * 1996-02-02 2004-11-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充電システム
CN101809842A (zh) 2007-09-27 2010-08-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装置、充电器和充电装置
JP2009089464A (ja) 2007-09-27 2009-04-23 Panasonic Corp 電子機器および充電システム
JP5362330B2 (ja) 2007-12-18 2013-12-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充電台
JP5141285B2 (ja) 2008-02-14 2013-02-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電装置
EP2161811A1 (en) * 2008-09-05 2010-03-10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nductive charger and charging method
JP5554937B2 (ja) * 2009-04-22 2014-07-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5340017B2 (ja) * 2009-04-28 2013-11-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内蔵機器と充電台
JP5770589B2 (ja) 2011-09-30 2015-08-26 東光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装置および相対位置検出方法
US9553485B2 (en) * 2011-10-13 2017-01-24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 foreign object in an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based on input power
JP5713874B2 (ja) * 2011-11-14 2015-05-0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ワイヤレス充電器、異物検出方法
JP2013162707A (ja) 2012-02-08 2013-08-19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充電スタンド及び相対位置制御方法
KR101257676B1 (ko) * 2012-12-07 2013-05-02 주식회사 에스엔파워콤 무선충전 시스템의 송수신 정렬상태 표시방법 및 장치
US9831705B2 (en) * 2012-12-12 2017-1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lving communcations in a wireless power system with co-located transmitters
JP6336049B2 (ja) * 2013-06-04 2018-06-06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無線誘導電力伝送
ES2707972T3 (es) 2013-08-06 2019-04-08 Momentum Dynamics Corp Un procedimiento para detectar un error de alineación de la bobina en el campo de la transmisión inalámbrica inductiva de energía, y aparato para ello
US9739844B2 (en) 2014-07-25 2017-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Guidance and alignment system and methods for electric vehicle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JP6076315B2 (ja) * 2014-11-05 2017-0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CN105006893A (zh) * 2015-05-25 2015-10-28 福建联迪商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密码键盘的充电系统及充电底座
CN105539186B (zh) * 2016-01-20 2017-07-07 厦门新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无线充电对准匹配系统及方法
CN106160260A (zh) * 2016-08-16 2016-11-23 中惠创智无线供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磁场原理进行对位的无线充电装置及方法
CN109217484B (zh) * 2017-06-29 2021-09-03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对准装置及系统
CN108072314A (zh) * 2018-01-04 2018-05-25 无锡市瀚为科技有限公司 设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接收端位置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108725239B (zh) * 2018-05-03 2022-04-01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对位装置及其方法
CN109038847B (zh) 2018-08-08 2020-11-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装置和终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36268A (zh) * 2013-06-14 2013-10-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感应式非接触充电位置对正装置及其方法
CN106981930A (zh) * 2013-10-28 2017-07-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送电装置及无线电力传送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3260A (zh) * 2022-10-17 2022-11-11 北京紫光芯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调整磁链的方法及装置、无线充电接收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57941A1 (en) 2021-02-25
US11476726B2 (en) 2022-10-18
EP3783770A1 (en) 2021-02-24
CN112421787B (zh) 2023-12-19
JP7091368B2 (ja) 2022-06-27
KR102265932B1 (ko) 2021-06-18
KR20210024407A (ko) 2021-03-05
WO2021031315A1 (zh) 2021-02-25
RU2727524C1 (ru) 2020-07-22
JP2022501983A (ja) 2022-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21787B (zh)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控制方法、充电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525219B1 (en) Coil structure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JP5932921B2 (ja) 複数のコイル1次を有する誘導充電システム
EP2811615B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ethod,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CN102792555B (zh) 无线功率充电方法和装置
EP3667861A1 (en)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101720400B1 (ko) 송전 장치 및 송수전 시스템
CN108429364B (zh) 一种移动终端、充电装置及其充电方法
US1163764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changeable communication speed i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10601249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CN109104885A (zh) 无线充电系统及其设备
CN101877493A (zh) 无线充电认证系统及方法
KR20170041389A (ko) 무선 충전 디바이스 정렬 안내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장치 및 시스템
CN103348558A (zh) 半导体设备、电力传送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充电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及充电方法
CN104167829A (zh)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742833A (zh) 发射端、接收端、无线充电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
EP3410563A1 (en) Wireless power supply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EP4239853A2 (en) Calibration of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in wireless power systems with authentication
US10199885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utilizing multi-filar alignment assistance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pplications
CN105576785A (zh) 一种智能加密型无线充电系统
US10784043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wireless power recep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US20230163640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methods or devices
CN115362617A (zh) 无线功率传输设备和无线功率传输方法
CN211981581U (zh) 多线圈无线充电系统
JP2019004566A (ja) 送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