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61505B - 新风装置和新风装置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新风装置和新风装置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61505B
CN112361505B CN202011202448.3A CN202011202448A CN112361505B CN 112361505 B CN112361505 B CN 112361505B CN 202011202448 A CN202011202448 A CN 202011202448A CN 112361505 B CN112361505 B CN 1123615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fresh air
fresh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024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61505A (zh
Inventor
高朋
迟亚玲
王康
阮志杰
周建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1120244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615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61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1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61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15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13/062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having one or more bowls or cones diverging in the flow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和新风装置控制方法,新风装置包括装置本体,装置本体中设有热回收芯体组件,用于使得装置本体的新风通道中的新风能够与排风通道中的排风进行热交换,新风通道的出口处设有出风调节机构,出风调节机构中设有连通新风通道和室内空间的出风通孔,出风通孔的出口孔径小于出风通孔的入口孔径。基于采用热回收芯体组件进行热回收,在无主动冷热源的情况下,经过热回收芯体组件进行换热的新风与室内空气温差仍然较大,基于此进一步在新风通道的出口处设置出风调节机构,且出风调节机构中的出风通孔的出口孔径小于出风通孔的入口孔径,能够通过在出风通孔的出口处节流,进一步降低射入室内的新风的温度,从而提高舒适性。

Description

新风装置和新风装置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风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新风装置和新风装置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新风装置是一种能够实现室内新风换气的装置,用于将室外空气送入室内,使得室内空气流通,达到换气的目的。一般在车站候车区或医疗机构等大型室内场所,需要采用新风装置来提高室内空气的流通性。而一般情况下室外空气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存在差异,在进行换气的过程中,会影响室内空气的温湿度。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室外温度较高,一般新风装置在进行室内空气流通的情况下,舒适性不够。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般新风装置使用时舒适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风装置和新风装置控制方法,可以达到提高舒适性的技术效果。
一种新风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中设有热回收芯体组件,用于使得所述装置本体的新风通道中的新风能够与排风通道中的排风进行热交换,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设有出风调节机构,所述出风调节机构中设有连通所述新风通道和室内空间的出风通孔,所述出风通孔的出口孔径小于所述出风通孔的入口孔径。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采用热回收芯体组件将新风通道中的新风与排风通道中的排风进行热交换,使得室外进入的新风的温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室内温度。基于采用热回收芯体组件进行热回收,在无主动冷热源的情况下,经过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进行换热的新风与室内空气温差仍然较大,基于此进一步在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出风调节机构,且所述出风调节机构中的出风通孔的出口孔径小于所述出风通孔的入口孔径,能够通过在所述出风通孔的出口处节流,进一步降低射入室内的新风的温度,从而提高舒适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调节机构包括连接外框和半球形壳体,所述半球形壳体的外周与所述连接外框连接,所述连接外框设于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所述连接外框连通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半球形壳体中的空间,所述半球形壳体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孔径小于所述半球形壳体上与所述连接外框连接处的孔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调节机构还包括出风筒,所述出风筒设于所述半球形壳体上设有所述开口的位置,所述出风筒与所述开口导通,所述出风筒的孔径与所述开口的孔径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半球形壳体与所述连接外框之间活动连接,使得所述半球形壳体可相对于所述连接外框转动,调节所述开口的朝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调节机构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调节机构在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间隔设置,所述出风调节机构的出口朝向可调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新风进风风机、新风出风风机、排风进风风机和排风出风风机,所述新风进风风机、新风出风风机、排风进风风机和排风出风风机均包括贯流风机,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排风通道在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处交错进行热交换,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沿所述贯流风机的轴向布置,所述新风进风风机和所述新风出风风机均位于所述新风通道中,所述新风进风风机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与所述新风通道的入口之间,所述新风出风风机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与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之间,所述排风进风风机和所述排风出风风机均位于所述排风通道中,所述排风进风风机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与所述排风通道的入口之间,所述排风出风风机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与所述排风通道的出口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通道的入口与所述排风通道出口在纵向上依次设置,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排风通道的入口在纵向上依次设置,多个所述出风调节机构在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排布为两行,每行所包含的多个所述出风调节机构在横向上间隔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调节机构设有红外测试仪、风量测试仪和风向调节件,所述红外测试仪与所述风向调节件电性连接,所述风向调节件用于调整所述出风调节机构的出口朝向,所述风量测试仪与各个所述贯流风机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风机、新风出风风机、排风进风风机和排风出风风机均包括多级贯流风机。
一种新风装置控制方法,用于对上述的新风装置进行控制,所述新风装置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室内各个区域的人流量;
S2,根据各个区域的人流量分配朝向不同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的个数,当某个区域的人流量较大时增加朝向该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的个数。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室内各个区域的人流量而合理分配所述新风装置中各个出风调节机构的朝向,使得各个区域的所提供的风量符合人流量需求,温度更适宜,从而提高各个区域的舒适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中相邻的出风调节机构的出口朝向不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各个区域的人流量获得各个区域的需求风量Qt,t=2、3···、n,n为所分区域个数,需求风量Qt=p×R,其中R表示该区域的人数,p表示一个人所需风量;
根据朝向不同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的个数获得各个区域当前的总送风量Qit,t=2、3···、n,n为所分区域个数;
判断总送风量Qit与对应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间的比值与预设比值范围[Amin,Amax]之间的关系;
当某个区域当前的总送风量Qit与对应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间的比值小于预设最小值Amin时,增加朝向该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的个数;
当某个区域当前的总送风量Qit与对应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间的比值大于预设最大值Amax时,减少朝向该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的个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总送风量Qit为朝向该区域的所有出风调节机构出口处实测送风量qi之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有效送风总量M和总需求风量Mi,其中有效送风总量M为朝向所有区域的各个出风调节机构的有效送风量q之和,所述出风调节机构的有效出风量q与该出风调节机构的出口处的实测出风量qi成正比、与该出风调节机构的出口与距离该区域之间的距离h成反比、与该出风调节机构的出风角度成反比,总需求风量Mi为各个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和;
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时,调整所述新风装置提供风力的大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时,调整所述新风装置提供风力的大小具体包括调整所述新风装置中多级贯流风机的运行档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时,调整所述新风装置提供风力的大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且有效送风总量M大于总需求风量Mi时,调低所述新风装置所提供风力;
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且有效送风总量M小于总需求风量Mi时,调高所述新风装置所提供风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为
Figure BDA0002755784140000051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新风装置中出风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新风装置中多级贯流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所述新风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所述新风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又一实施例所述新风装置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新风装置;11、装置本体;12、热回收芯体组件;13、出风调节机构;131、连接外框;132、半球形壳体;133、出风筒;14、新风进风风机;15、新风出风风机;16、排风出风风机;17、贯流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10,包括装置本体11,所述装置本体11中设有热回收芯体组件12,用于使得所述装置本体11的新风通道中的新风能够与排风通道中的排风进行热交换,进而使得室外进入的新风温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室内温度。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设有出风调节机构13。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中设有连通所述新风通道和室内空间的出风通孔,所述出风通孔的出口孔径小于所述出风通孔的入口孔径。
采用热回收芯体组件12进行热回收,在无主动冷热源的情况下,经过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12进行换热的新风与室内空气温差还是较大,基于此进一步在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设置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且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中的出风通孔的出口孔径小于所述出风通孔的入口孔径,能够通过在所述出风通孔的出口处节流,进一步降低射入室内的新风的温度,从而提高舒适性。
具体地,为使得所述出风通孔的出口孔径小于所述出风通孔的入口孔径,可以将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中所述出风通孔设置为圆台形孔,且在出风方向上所述出风通孔的孔径逐渐变小。
或者,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包括连接外框131和半球形壳体132。所述半球形壳体132的外周与所述连接外框131连接,所述连接外框131设于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所述连接外框131连通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半球形壳体132中的空间。使得所述新风通道中的新风聚集到所述半球形壳体132中。所述半球形壳体132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孔径小于所述半球形壳体132上与所述连接外框131连接处的孔径。聚集到所述半球形壳体132中的新风在所述开口处被节流,从而以较高流速喷射出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从而进一步降低从所述新风装置10排出的新风的温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还包括出风筒133,所述出风筒133设于所述半球形壳体132上设有所述开口的位置,所述出风筒133与所述开口导通,所述出风筒133的孔径与所述开口的孔径匹配。具体地,所述出风筒133的孔径可以与所述开口的孔径一致。所述出风筒133进一步对从所述半球形壳体132喷出的新风起到导向作用,使得新风按照特定方向以较高流速喷射进入室内到达目标区域。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朝向可调,进而能够根据需要将新风导向目标区域。
具体地,可以将所述出风筒133与所述半球形壳体132之间活动连接,使得出风筒133的朝向可调,从而使得所述出风调节机构的出口朝向可调。或者,将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与所述装置本体11之间活动连接,相对于所述装置本体11调整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的相对位置,从而调整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朝向。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半球形壳体132与所述连接外框131之间活动连接,使得所述半球形壳体132可相对于所述连接外框131转动,调节所述开口的朝向。所述连接外框131为筒状结构,所述半球形壳体132在相对于所述连接外框131转动的过程中并不影响所述半球形壳体132内部空间与所述连接外框131之间的连通性。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在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间隔设置,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朝向可调节。
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各个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朝向,具体各个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朝向可以不同。可以根据室内空间中不同区域对于风量的要求,分配朝向不同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13的个数。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新风装置10还包括新风进风风机14、新风出风风机15、排风进风风机和排风出风风机16。所述新风进风风机14、新风出风风机15、排风进风风机和排风出风风机16均包括贯流风机17。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排风通道在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12处交错进行热交换。如图1所示,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12中具有用于组成所述新风通道的第一通道和用于组成所述排风通道的第二通道。在如图1所示角度下,所述第一通道由右上延伸至左下,所述第二通道由左上延伸至右下。
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12沿所述贯流风机17的轴向布置,所述新风进风风机14和所述新风出风风机15均位于所述新风通道中,所述新风进风风机14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12与所述新风通道的入口之间,所述新风出风风机15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12与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之间。所述排风进风风机和所述排风出风风机16均位于所述排风通道中,所述排风进风风机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12与所述排风通道的入口之间,所述排风出风风机16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12与所述排风通道的出口之间。在如图1所示角度下,所述新风进风风机14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12的右上方,所述新风出风风机15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12的左下方,所述排风进风风机(图中未示出)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12的左上方,所述排风出风风机16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12的右下方。
所述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上下布置,在运行过程中,使得气流能够沿着大致平行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12中通道的方向流动,减少风阻,提高热回收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新风通道的入口与所述排风通道出口在纵向上依次设置,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排风通道的入口在纵向上依次设置。多个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在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排布为两行,每行所包含的多个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在横向上间隔布置。横向布置的各个出风调节机构13能够覆盖到更广的区域。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设有红外测试仪和风向调节件,所述红外测试仪与所述风向调节件电性连接,所述风向调节件用于调整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朝向。所述红外测试仪通过检测人员所在区域,而使得所述风向调节件将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朝向目标区域。进一步地,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还包括风量测试仪,所述风量测试仪与各个所述贯流风机17电性连接。根据检测到的出风调节机构13出口处的风量而调整所述贯流风机17的转速。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新风进风风机14、新风出风风机15、排风进风风机和排风出风风机16均包括多级贯流风机。根据总需求风量而调整各个多级贯流风机的档位。例如,在如1和图3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所述新风进风风机14、新风出风风机15、排风进风风机和排风出风风机16均包括两级贯流风机。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控制方法,用于对上述的新风装置10进行控制,所述新风装置10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室内各个区域的人流量;
S2,根据各个区域的人流量分配朝向不同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13的个数,当某个区域的人流量较大时增加朝向该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13的个数。
上述方案提供的一种新风装置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室内各个区域的人流量而合理分配所述新风装置10中各个出风调节机构13的朝向,使得向各个区域所提供的风量与人流量相符,温度更适宜,从而提高各个区域的舒适性。人流量越大,则证明该区域越需要提升空气流通性,因此需要分配较多的出风调节机构13使其出口朝向该区域。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各个区域的人流量获得各个区域的需求风量Qt,t=2、3···、n,n为所分区域个数,需求风量Qt=p×R,其中R表示该区域的人数,p表示一个人所需风量;
根据朝向不同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13的个数获得各个区域当前的总送风量Qit,t=2、3···、n,n为所分区域个数;
判断总送风量Qit与对应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间的比值与预设比值范围[Amin,Amax]之间的关系;
当某个区域当前的总送风量Qit与对应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间的比值小于预设最小值Amin时,增加朝向该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13的个数;
当某个区域当前的总送风量Qit与对应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间的比值大于预设最大值Amax时,减少朝向该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13的个数。
若当前总送风量Qit与对应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间的比值位于预设比值范围[Amin,Amax]内,则证明此时分配给该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13的个数相对较合理,可以暂时保持分配给该区域的当前出风调节机构13的个数。若当前总送风量Qit与对应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间的比值小于预设最小值Amin,则证明此时该区域新风投射量相对较少,需要向该区域增加新风投射量,因此需要增加分配给该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13的个数。若当前总送风量Qit与对应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间的比值大于预设最大值Amax,则证明当前该区域的新风投射量较富余,可以相对减少该区域的新风投射量,因此可以减少分配到该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13的个数。这里所述分配到某个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13的个数是指,出口朝向该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13的个数。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总送风量Qit为朝向该区域的所有出风调节机构13出口处实测送风量qi之和。
这里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出口处的实测送风量qi是指,检测获得的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出口处的新风风量。具体地,所述实测送风量qi可以为所述新风装置10中所述风量测试仪所检测到的风量数值。
基于各个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与所对应区域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且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风角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风量损失,因此从各个出风调节机构13出口所喷射出的新风真正作用到对应区域时的有效出风量q小于实测送风量qi。所述有效出风量q与实测送风量qi之间换算的系数为风量修正系数η,q=η×qi,其中风量修正系数η与该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与距离该区域之间的距离h成反比、与该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风角度成反比。具体地,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与距离该区域之间的距离h可以由所述新风装置10中所述红外测试仪检测获得。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风角度是指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风方向与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朝向之间的夹角。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有效送风总量M和总需求风量Mi,其中有效送风总量M为朝向所有区域的各个出风调节机构13的有效送风量q之和,所述出风调节机构13的有效出风量q与该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处的实测出风量qi成正比、与该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与距离该区域之间的距离h成反比、与该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风角度成反比,总需求风量Mi为各个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和;
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时,证明当前所述新风装置10运行所提供的风力与室内所有区域对风量的总需求不相符,因此调整所述新风装置10提供风力的大小。
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不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时,证明当前新风装置10运行所提供的风力与室内所有区域对风量的总需求相符,可以保持当前新风装置10的运行状态。
所述新风装置10运行所提供的风力与新风进风风机14、新风出风风机15、排风进风风机和排风出风风机16这些贯流风机17的风力有关,因此调整所述新风装置10提供风力的大小具体指调整新风进风风机14、新风出风风机15、排风进风风机和排风出风风机16的转速或者运行档位。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时,调整所述新风装置10提供风力的大小具体包括调整所述新风装置10中多级贯流风机17的运行档位。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为
Figure BDA0002755784140000131
换言之,当
Figure BDA0002755784140000132
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时,调整所述新风装置10提供风力的大小。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时,调整所述新风装置10提供风力的大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且有效送风总量M大于总需求风量Mi时,调低所述新风装置10所提供风力;
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且有效送风总量M小于总需求风量Mi时,调高所述新风装置10所提供风力。
调低所述新风装置10所提供风力,具体可以为调低各个多级贯流风机17的档位;调高所述新风装置10所提供风力,具体可以为调高各个多级贯流风机17的档位。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10中相邻的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朝向不相交。从而避免相邻出风调节机构13的出口所喷射出的新风出现干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中设有热回收芯体组件,用于使得所述装置本体的新风通道中的新风能够与排风通道中的排风进行热交换,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设有出风调节机构,所述出风调节机构中设有连通所述新风通道和室内空间的出风通孔,所述出风通孔的出口孔径小于所述出风通孔的入口孔径;
所述出风调节机构包括连接外框和半球形壳体,所述半球形壳体的外周与所述连接外框连接,所述连接外框设于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所述连接外框连通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半球形壳体中的空间,所述半球形壳体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孔径小于所述半球形壳体上与所述连接外框连接处的孔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调节机构还包括出风筒,所述出风筒设于所述半球形壳体上设有所述开口的位置,所述出风筒与所述开口导通,所述出风筒的孔径与所述开口的孔径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球形壳体与所述连接外框之间活动连接,使得所述半球形壳体可相对于所述连接外框转动,调节所述开口的朝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调节机构为多个,多个所述出风调节机构在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间隔设置,所述出风调节机构的出口朝向可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风进风风机、新风出风风机、排风进风风机和排风出风风机,所述新风进风风机、新风出风风机、排风进风风机和排风出风风机均包括贯流风机,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排风通道在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处交错进行热交换,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沿所述贯流风机的轴向布置,所述新风进风风机和所述新风出风风机均位于所述新风通道中,所述新风进风风机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与所述新风通道的入口之间,所述新风出风风机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与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之间,所述排风进风风机和所述排风出风风机均位于所述排风通道中,所述排风进风风机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与所述排风通道的入口之间,所述排风出风风机位于所述热回收芯体组件与所述排风通道的出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通道的入口与所述排风通道出口在纵向上依次设置,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排风通道的入口在纵向上依次设置,多个所述出风调节机构在所述新风通道的出口处排布为两行,每行所包含的多个所述出风调节机构在横向上间隔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调节机构设有红外测试仪、风量测试仪和风向调节件,所述红外测试仪与所述风向调节件电性连接,所述风向调节件用于调整所述出风调节机构的出口朝向,所述风量测试仪与各个所述贯流风机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风机、新风出风风机、排风进风风机和排风出风风机均包括多级贯流风机。
9.一种新风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对权利要求4至8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进行控制,所述新风装置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室内各个区域的人流量;
S2,根据各个区域的人流量分配朝向不同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的个数,当某个区域的人流量较大时增加朝向该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的个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中相邻的出风调节机构的出口朝向不相交。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各个区域的人流量获得各个区域的需求风量Qt,t=1、2、3···、n,n为所分区域个数,需求风量Qt=p×R,其中R表示该区域的人数,p表示一个人所需风量;
根据朝向不同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的个数获得各个区域当前的总送风量Qit,t=1、2、3···、n,n为所分区域个数;
判断总送风量Qit与对应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间的比值与预设比值范围[Amin,Amax]之间的关系;
当某个区域当前的总送风量Qit与对应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间的比值小于预设最小值Amin时,增加朝向该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的个数;
当某个区域当前的总送风量Qit与对应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间的比值大于预设最大值Amax时,减少朝向该区域的出风调节机构的个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总送风量Qit为朝向该区域的所有出风调节机构出口处实测送风量qi之和。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有效送风总量M和总需求风量Mi,其中有效送风总量M为朝向所有区域的各个出风调节机构的有效送风量q之和,所述出风调节机构的有效出风量q与该出风调节机构的出口处的实测出风量qi成正比、与该出风调节机构的出口与距离该区域之间的距离h成反比、与该出风调节机构的出风角度成反比,总需求风量Mi为各个区域的需求风量Qt之和;
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时,调整所述新风装置提供风力的大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风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时,调整所述新风装置提供风力的大小具体包括调整所述新风装置中多级贯流风机的运行档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风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时,调整所述新风装置提供风力的大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且有效送风总量M大于总需求风量Mi时,调低所述新风装置所提供风力;
当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大于预设偏差最大值Bmax,且有效送风总量M小于总需求风量Mi时,调高所述新风装置所提供风力。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风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送风总量M与总需求风量Mi之间的偏差为
Figure FDA0003218947890000041
CN202011202448.3A 2020-11-02 2020-11-02 新风装置和新风装置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3615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02448.3A CN112361505B (zh) 2020-11-02 2020-11-02 新风装置和新风装置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02448.3A CN112361505B (zh) 2020-11-02 2020-11-02 新风装置和新风装置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61505A CN112361505A (zh) 2021-02-12
CN112361505B true CN112361505B (zh) 2021-10-26

Family

ID=74514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02448.3A Active CN112361505B (zh) 2020-11-02 2020-11-02 新风装置和新风装置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615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4414B (zh) * 2021-05-07 2022-05-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风道结构及新风机
CN115388533A (zh) * 2021-05-25 2022-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控制空气处理设备的方法及装置、空调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65315Y (zh) * 2006-11-15 2007-10-24 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通信机房通风换气机组
CN103499126A (zh) * 2013-09-18 2014-01-08 西安工程大学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与太阳能发电结合的执勤岗亭空调系统
CN207999911U (zh) * 2017-06-14 2018-10-23 依科瑞德(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教室用热回收新风净化杀菌换气机组
CN111174385A (zh) * 2019-12-30 2020-05-19 重庆大学 基于5g网络及人流量识别的新风系统及新风控制方法
WO2020140196A1 (zh) * 2019-01-02 2020-07-0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红外传感技术的室内舒适健康环境控制辐射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65315Y (zh) * 2006-11-15 2007-10-24 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通信机房通风换气机组
CN103499126A (zh) * 2013-09-18 2014-01-08 西安工程大学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与太阳能发电结合的执勤岗亭空调系统
CN207999911U (zh) * 2017-06-14 2018-10-23 依科瑞德(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教室用热回收新风净化杀菌换气机组
WO2020140196A1 (zh) * 2019-01-02 2020-07-0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红外传感技术的室内舒适健康环境控制辐射空调系统
CN111174385A (zh) * 2019-12-30 2020-05-19 重庆大学 基于5g网络及人流量识别的新风系统及新风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61505A (zh) 2021-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61505B (zh) 新风装置和新风装置控制方法
CN215295146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CN109059112A (zh)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CN210441329U (zh) 空气式放射空调机
KR20150020049A (ko) 외기 냉방 기능을 갖는 공조기
CN112240608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211739391U (zh) 空调系统
CN211650516U (zh) 窗式空调器
CN110207256B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08108372U (zh) 结合太阳能烟囱技术的数据中心用蒸发冷却通风空调系统
CN208237992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09744548U (zh)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6094301U (zh) 换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CN209744549U (zh)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9744550U (zh)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9744551U (zh)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JP3617623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209744547U (zh)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089189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壁挂式空调器
CN210399183U (zh)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0399184U (zh) 立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20624208U (zh) 一种翅片、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4469116U (zh) 一种楼宇用具有温湿调节功能的通风辅助装置
CN220624190U (zh) 空调器
CN219914072U (zh) 换热器、车辆空调系统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