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23999A - 隔振消音浮筑系统 - Google Patents

隔振消音浮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23999A
CN112323999A CN202011323109.0A CN202011323109A CN112323999A CN 112323999 A CN112323999 A CN 112323999A CN 202011323109 A CN202011323109 A CN 202011323109A CN 112323999 A CN112323999 A CN 1123239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layer
concrete
noise reduction
iso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2310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景光
冯雪珍
欧智敏
阳小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preme Nap Acoustics (huizhou)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preme Nap Acoustics (huizho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preme Nap Acoustics (huizhou) Ltd filed Critical Supreme Nap Acoustics (hui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2310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2399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23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239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04B1/82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specifically with respect to sound onl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92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 E04B1/98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against vibrations or shocks; against mechanical destruction, e.g. by air-ra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隔振消音浮筑系统。上述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包括隔振组件和消音机构;消音机构包括调节组件和消音组件;隔振组件包括混凝土饰面层、减振层及混凝土隔离层,减振层分别与混凝土隔离层和混凝土饰面层相抵接;减振层包括缓冲减振块和填充件,缓冲减振块与填充件相连接,且缓冲减振块抵接于混凝土隔离层,实现共同减振降噪作用,从而使得共振时产生振幅较低,利于缓解环境激振力,提升了隔振消音浮筑系统的隔振性能,使得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具有更稳定的隔音效果。通过调节组件分别与消音组件和混凝土隔离层相连接,使得消音组件与混凝土隔离层之间围成有空腔,有效地减弱了空气传导的噪音。

Description

隔振消音浮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音降噪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隔振消音浮筑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出现,室内设备高速运转产生激振力,如果隔振消音措施采取不当,会在楼层之间产生较大的噪音和震动,影响下层或上层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因结构传声导致整栋建筑如短路般发生共振传声,由此产生的低频声对人的精神产生长期滋扰和损害。
目前很多楼宇间隔音减振的技术,多为在建筑物楼板上铺设隔音材料,以加厚间隔层,起到隔音效果,但传统的隔音减振技术共振时振幅较高,环境适应性差,隔音材料长期使用后易产生形变,导致隔振消音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共振时振幅较低、环境适应性更佳且不易形变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包括:
隔振组件,所述隔振组件包括混凝土饰面层、减振层及混凝土隔离层,所述减振层包括缓冲减振块和填充件,所述缓冲减振块抵接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所述缓冲减振块与所述填充件相连接,所述缓冲减振块还抵接于所述混凝土饰面层;
消音机构,所述消音机构包括调节组件和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包括消音板和支撑件,所述调节组件分别与所述消音组件和所述混凝土隔离层相连接,所述消音组件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之间围成有空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振组件还包括缓冲降噪层,所述缓冲降噪层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相贴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减振块排布于所述缓冲降噪层的背离所述混凝土隔离层的一侧,使得所述缓冲减振块通过所述缓冲降噪层抵接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减振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缓冲减振块呈阵列式排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填充件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缓冲减振块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填充件相抵接,且所述填充件位于所述混凝土饰面层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音板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两个所述消音板之间设有一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消音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件主体和两个分别凸设于所述支撑件主体的两侧的延伸部,两个所述延伸部分别粘接于两个所述消音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延伸部还支撑相应的所述消音板的背离所述混凝土隔离层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件和连接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连接,所述固定件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支撑件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并与所述支撑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消音组件和所述混凝土隔离层之间的间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包括隔振组件和消音机构,隔振组件包括混凝土饰面层、减振层及混凝土隔离层,减振层包括缓冲减振块和填充件,缓冲减振块与填充件相连接,实现共同减振降噪作用,从而使得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共振时产生振幅较低,利于缓解环境激振力,同时减振层分别与混凝土隔离层和混凝土饰面层直接抵接作用,确保隔振消音浮筑系统不易产生形变,进一步提升了隔振消音浮筑系统的隔振性能,使得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具有更稳定的隔音效果。
2、本发明的消音机构包括调节组件和消音组件,通过调节组件,使消音组件与混凝土隔离层之间围成有空腔,有效地减弱了空气传导的噪音,使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具有更好的消音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隔振消音浮筑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隔振消音浮筑系统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隔振消音浮筑系统的缓冲减振块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隔振消音浮筑系统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5所示隔振消音浮筑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隔振消音浮筑系统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7所示隔振消音浮筑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振消音浮筑系统隔振组件以及消音机构。所述隔振组件包括混凝土饰面层、减振层及混凝土隔离层。所述减振层包括缓冲减振块和填充件,所述缓冲减振块抵接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所述缓冲减振块与所述填充件相连接,所述缓冲减振块还抵接于所述混凝土饰面层。所述消音机构包括调节组件和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包括消音板和支撑件,所述调节组件分别与所述消音组件和所述混凝土隔离层相连接,所述消音组件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之间围成有空腔。
上述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通过缓冲减振块与填充件相连接,实现共同减振降噪作用,从而使得共振时产生振幅较低,利于缓解环境激振力。减振层分别与混凝土隔离层和混凝土饰面层直接抵接作用,确保隔振消音浮筑系统不易产生形变,进一步提升了隔振消音浮筑系统的隔振性能,使得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具有更稳定的隔音效果。通过调节组件分别与消音组件和混凝土隔离层相连接,使得消音组件与混凝土隔离层之间围成有空腔,减弱了空气传导的噪音,使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具有更好的消音效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以下对本发明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进行更进一步地解释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3,一实施例方式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包括隔振组件100和消音机构200。隔振组件100包括混凝土饰面层110、减振层130及混凝土隔离层150。其中,减振层130包括缓冲减振块131和填充件133,缓冲减振块131与填充件133相连接。缓冲减振块131抵接于混凝土隔离层150,缓冲减振块131还抵接于混凝土饰面层110。消音机构200包括调节组件210和消音组件230。其中,消音组件230包括消音板231和支撑件233,调节组件210分别与消音组件230和混凝土隔离层150相连接。消音组件230与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围成有空腔300。
上述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通过缓冲减振块131与填充件133相连接,实现共同减振降噪作用,从而使得共振时产生振幅较低,利于缓解环境激振力。减振层130分别与混凝土隔离层150和混凝土饰面层110直接抵接作用,确保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不易产生形变,进一步提升了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的隔振性能,使得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具有更稳定的隔音效果。通过调节组件210分别与消音组件230和混凝土隔离层150相连接,使得消音组件230与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围成有空腔300,减弱了空气传导的噪音,使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具有更好的消音效果。
请参照图1和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隔振组件100还包括缓冲降噪层170,缓冲降噪层170与混凝土隔离层150相贴附。在本实施例中,缓冲降噪层170贴附于混凝土隔离层150,使得混凝土隔离层150较好地支撑缓冲降噪层170,进而使缓冲降噪层170能够更好地降噪。进一步地,缓冲降噪层170与混凝土隔离层150胶粘,提升了隔振消音密封性,进而加强了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降噪作用,同时压缩缓冲降噪层170与混凝土隔离层150贴合厚度,保留了一定的贴层空间。进一步地,缓冲降噪层170抵接于填充件133背离混凝土饰面层110的一面,使噪音经过填充件133和缓冲降噪层170同时进行减振。需要说明的是,缓冲降噪层170为可循环使用的环保材料,由聚氨酯和软木混合而成,具备较好的隔热性能、物理和机械性能。具体地,缓冲降噪层170的动态性能大于或等于27MN/m^3,且缓冲降噪层170的抗拉伸强度大于100KPa,使缓冲降噪层170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进而使缓冲降噪层170较好地阻隔冲击所产生的噪音。在一个实施例中,缓冲降噪层170厚度为6mm,当受到压力冲击后,缓冲降噪层170的恢复速度和性能更佳,经声学测试,缓冲降噪层170能达到的撞击隔声等级为51dB,缓冲降噪层170的撞击隔声改善量达20分贝。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降噪层可以省略,缓冲减振块直接抵接于混凝土隔离层,如此使减振层作用于混凝土隔离层和混凝土饰面层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4,缓冲减振块131排布于缓冲降噪层170的背离混凝土隔离层150的一侧,使得缓冲减振块131通过缓冲降噪层170抵接于混凝土隔离层150,使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减振块1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缓冲减振块131呈阵列式排布,使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使得缓冲减振块131安装更加方便灵活,进而能适用于室内不同尺寸面积空间,具备良好的实用性。进一步地,多个缓冲减振块131呈阵列排布于缓冲降噪层170的背离混凝土隔离层150的一侧,多个缓冲减振块131阵列间隔长宽比计,长:宽=3:2。
进一步地,每一缓冲减振块131呈正方体状,使缓冲减振块131在竖直方向具备缓冲和阻尼作用,使得缓冲减振块131承载性能更加稳定,提高了缓冲减振块131抗形变力,延长了缓冲减振块131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缓冲减振块131为尺寸50mm×50mm×50mm的正方体,每一缓冲减振块131与缓冲降噪层170的接触面更加稳定,使得多个缓冲减振块131均具有等同的隔音减振效果。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缓冲减振块131不仅限于呈正方体状,例如,每一缓冲减振块还可以呈圆柱状或直三棱柱状或圆台状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缓冲减振块131的材料为振动控制可循环材料,例如,缓冲减振块131采用软木和自然橡胶混合而成,使缓冲减振块131的总荷载达到2.0MPa,静压范围为0.40~1.50MPa,撕裂伸长率大于300,进而使缓冲减振块131具备有一定的拉伸强度和抗撕裂强度,且缓冲减振块131具有高阻尼性能,动静刚度比的数值能够达到2至5,使缓冲减振块131具备长期耐久性,且缓冲减振块131在共振时产生振幅较低。
传统的隔振组件100在高温下的消音效果较差,在一个实施例中,缓冲减振块131温度范围为-10~100℃,确保了隔振组件100在高温环境下的隔振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当混凝土饰面层110厚度过厚时,容易侵占过多的室内装饰空间,且超过缓冲减振块131承接力,一定程度上容易对缓冲减振块131造成损坏。当混凝土饰面层110厚度过小时,不易实现所需的隔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混凝土饰面层110的厚度为100mm,使混凝土饰面层110的厚度较适中,同时避免损坏缓冲减振块131,进一步地保留了更多的室内装饰空间。
请参照图1和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填充件133开设有安装孔1331,缓冲减振块131穿设于安装孔1331内并与填充件133相抵接,且填充件133位于混凝土饰面层110与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将缓冲减振块131置于安装孔1331内,且与填充件133相抵接,使得缓冲减振块131与填充件133结合更加稳固,同时使缓冲减振块131的振动通过缓冲减振块131进行快速消减,提高了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的减振效率,使得缓冲减振块131和填充件133长期使用不易变形,增强了隔振层130的结构稳定性,使得隔振层130在长期使用中效果更稳定。同时填充件133贴合于缓冲降噪层170的背离混凝土隔离层150的一侧,利用填充件133阻挡部分噪音的传播,大幅度地降低了室内不同频率的噪音。
在一个实施例中,缓冲减振块131与填充件133的安装孔1331过盈配合,使噪音经过缓冲减振块131有效地传导至填充件133进行减振,提高了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的减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减振块131为正方体结构,安装孔1331与缓冲减振块131相适配,使缓冲减振块131在各个方向均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可以理解,考虑到缓冲减振块131和填充件133的安装孔1331的制造精度的偏差,每一缓冲减振块131与相应的安装孔1331的配合可能存在间隙的情形,使噪音经缓冲减振块131减振之后传导至填充件133进一步减振的效果较差,进一步地,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还包括弹性带,弹性带包覆于缓冲减振块131的外围,且弹性带弹性抵接于填充件133与缓冲减振块131之间,使噪音经过缓冲减振块131有效地传导至填充件133进行减振,同时减少了缓冲减振块131及安装孔1331内壁的加工精度的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带开设有多个降音孔,多个降音孔均匀分布于弹性带表面,使弹性带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进一步地,弹性带为套筒带状结构,使弹性带分别与填充件133和缓冲减振块131均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弹性带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带还可以呈螺旋状缠绕于缓冲减振块的外围,使噪音经过缓冲减振块131有效地传导至填充件133进行减振,同时降低了弹性带的加工难度,降低了弹性带的加工成本。
为使弹性带紧密贴合在填充件133与缓冲减振块131之间,同时使噪音经过缓冲减振块131更好地传导至填充件进行减振,进一步地,弹性带在沿填充件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为弧形凸起结构,即弹性带背离缓冲减振块131的外侧为曲面凸起结构,当缓冲减振块131通过弹性带安装于安装孔1331内时,弹性带挤压变形,使弹性带紧密贴合在填充件与缓冲减振块之间,同时使噪音经过缓冲减振块131更好地传导至填充件133进行减振。为避免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在使用过程中,弹性带受频繁振动容易脱离缓冲减振块,导致经过缓冲减振块131传导至填充件133进行减振的效果减弱的问题,进一步地,弹性带胶粘于缓冲减振块131表面,使弹性带与缓冲减振块131紧固连接,避免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在使用过程中,弹性带受频繁振动容易脱离缓冲减振块,导致经过缓冲减振块131传导至填充件133进行减振的效果减弱的问题。进一步地,弹性带邻近缓冲减振块13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粘附定位槽,使弹性带表面的胶粘面积较大,进而使弹性带更好地胶粘于缓冲减振块131的表面。进一步地,缓冲减振块131的表面凸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粘接凸台,使缓冲减振块131表面的胶粘面积较大,进而使弹性带更好地胶粘于缓冲减振块131的表面。更进一步地,缓冲减振块131的表面开设有容胶孔,使弹性带胶粘于缓冲减振块131的表面时部分胶水进入容胶孔内固化,使弹性带与缓冲减振块131的粘接更加牢固。进一步地,容胶孔为倾斜孔结构,使弹性带更好地胶粘于缓冲减振块131的表面。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带可以省略,缓冲减振块131与填充件133的安装孔1331也不仅限于过盈配合。为使缓冲减振块131和填充件133的安装孔1331紧密连接,进一步地,缓冲减振块131胶粘于填充件133的安装孔1331内,使缓冲减振块131和填充件133的安装孔1331紧密连接,使噪音经过缓冲减振块131有效地传导至填充件133进行减振,提高了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的减振效果。具体地,每一缓冲减振块131与缓冲降噪层170相胶粘,使得缓冲减振块131与缓冲降噪层170可靠贴合,同时使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的结构更加简单。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填充件133为玻璃棉,使填充件133具有的大量微小的空气孔隙,使得填充件133起到保温隔热、吸声降噪及安全防护等作用,同时使填充件133的物理性质稳定,也具备抗菌防霉、耐老化、抗腐蚀性能。可以理解,填充件133可随意设计成任意的形状,使填充件133具备较好地环境适应性。
可以理解的是,影响填充件133吸声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厚度、密度和空气阻流。其中空气阻流是影响填充件133吸声性能最重要的因素,空气阻流指的是单位厚度时材料两侧空气气压和空气流速之比。在实际工程中,测定空气流阻比较困难,但可以通过厚度和容重粗略估计和控制,随着填充件133厚度的增加,对中低频吸声系数也显著地增加。当厚度不变时,容重增加,中低频吸声系数亦增加;当容重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材料变得密实,流阻大于最佳流阻,吸声系数反而下降,在本实施例中,填充件133的厚度为25mm,且填充件133的容重为48kg/m3,此时低频125Hz处接近0.6~0.7,中高频(>500Hz)的吸声系数大于1,使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具有更佳的隔振消音效果,同时有效地控制了隔振组件100的厚度,保留了足够的室内活动空间。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填充件133的材质为离心玻璃棉,在其他实施例中,填充件133的材质不仅限于离心玻璃棉,还可以是超细玻璃棉、聚氨酯泡沫塑料或者聚基甲酸泡沫塑料等中的一种。
请参照图1和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消音板23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两个消音板231之间设有一支撑件233,支撑件233分别连接于两个消音板231。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233分别与消音板231相粘接,使得相邻两个消音板231平行并列,且具有组合消音的作用。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消音板231材质为石膏板,石膏板具有防火的作用,提高了消音机构200的防火性能。具体地,石膏板的厚度为8mm~15mm。当石膏板的厚度为8mm~15mm时,较好地减弱了噪音,提高了消音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消音板231还包括微孔层,微孔层包括多个消音孔,多个消音孔阵列式排布于微孔层。消音孔以阵列式排布的方式均匀分布于微孔层上,使得消音板以微孔消音的方式有效地减弱了低频噪音,提高了消音板的消音性能,使消音板231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本实施例中,消音孔231的孔径为6mm~9mm,当消音孔231的孔径为6mm~9mm时,有效地减弱了低频噪音,尤其是对120Hz以下频率的噪音具有更佳的减弱效果。
请参照图1、图2和图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233包括支撑件主体233a和两个分别凸设于支撑件主体233a的两侧的延伸部233b,两个延伸部233b分别粘接于两个消音板231。两个消音板231与支撑件主体233a相粘接,使每一消音板231通过相应的延伸部233b与支撑件主体233a连接,增强了消音密封性。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确保消音板231与支撑件233的稳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主体233a和两个延伸部233b一体成型,确保支撑件主体233a和两个延伸部233b牢固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主体233a和两个延伸部233b一体成型,提高了支撑件233的结构强度,进而加强了消音板231和支撑件233的连接强度,有效地简化了消音组件230的安装工序,同时有利于消音组件230与调节组件210稳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延伸部233b还支撑相应的消音板231的背离混凝土隔离层150的一侧。两个分别凸设于支撑件主体233a的两侧的延伸部233b分别支撑相应的消音板231,提高了支撑件233对消音板231的支撑效果,提升了消音组件230的连接强度,进一步确保了消音组件230与调节组件210的牢固连接。
请参照图1至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隔振组件100还包括隔振围条190,隔振围条190和缓冲降噪层170相抵接,隔振围条190的一侧贴附于墙体,且隔振围条190的背离墙体的一侧抵接于混凝土饰面层110和填充件133,有效间隔了填充件133和墙体,防止了填充件133边缘翘起,使得填充件133结构更具稳定性,同时隔振围条190具备较好的防潮性能,避免填充件133直接抵接于墙体反应作用,有效地延长了隔振组件100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隔振围条190竖直方向垂直抵接于缓冲降噪层170,增强了隔振组件100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了隔振组件100的隔振密封效果。
请参照图2、图5和图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调节组件210包括固定件211和连接件212,固定件211与混凝土隔离层150连接,固定件211开设有第一通孔2111,连接件212穿设于第一通孔2111并与固定件211连接,支撑件233开设有第二通孔2331,连接件212穿设于第二通孔2331并与支撑件233连接,使连接件212的两端分别与固定件211和支撑件233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5和图7,连接件212包括连接件主体212a、第一弯折部212b和第二弯折部212c。所述调节组件210还包括第一调节件213和第二调节件214,第一弯折部212b穿设于第一通孔2111内并弯折,第一调节件213分别与连接件主体212a和第一弯折部212b连接,第二弯折部212c穿设于第二通孔2331内并弯折,第二调节件214分别与连接件主体212a和第二弯折部212c连接,使连接件212的两端分别与固定件211和支撑件233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12为钢丝绳,使连接件212具有较好的弯折性能,使第一弯折部212b和第二弯折部212c的弯折部位在安装时可以灵活调节,进而使消音机构200更具有适应性,同时兼具天花装饰效用,进而使消音机构200的安装及施工方式更加灵活。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212还可以是其他五金件或绳索。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210用于调节所述消音组件230和所述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的间距。调节组件210的连接件212可活动调节,连接件212的连接件主体212a的长度、第一弯折部212b的长度和第二弯折部212c的长度均可任意改变。具体地,为了缩短消音板231和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的间距,在固定第二弯折部212c的长度时,通过延长第一弯折部212b的长度,使连接件主体212a的长度被缩短,使得消音组件230靠近混凝土隔离层150方向移动。或者同时延长第一弯折部212b的长度和第二弯折部212c的长度,使连接件主体212a的长度被缩短,使得消音组件230靠近混凝土隔离层150方向移动,从而实现缩短消音组件230和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的间距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固定第一弯折部212b的长度时,通过缩短第二弯折部212c的长度,延长连接件主体212a的长度,使得消音组件230背离混凝土隔离层150方向移动。或者同时缩短第一弯折部212b的长度和第二弯折部212c的长度,延长连接件主体212a的长度,使得消音组件230远离混凝土隔离层150方向移动,从而达到扩大消音组件230和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的间距的效果。随着消音组件230和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的间距的改变,实现了改变空腔300深度的效果,使隔振消音浮筑系统10能较好地适应于不同高度的室内天花环境,提升了环境适应性。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件213分别与连接件主体212a和第一弯折部212b活动连接,使连接件212与固定件211的连接位置可调,从而调整支撑件233和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的间距,使得消音组件230和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的间距改变,实现了改变空腔300深度的效果,提升了消音性能,较好地适应于不同高度的室内环境,提升了环境适应性。
具体地,请参照图5和图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213包括第一U型杆2131、第一压块2132和两个第一锁紧件2133。第一压块2132开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孔2132a,第一U型杆2131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一连接孔2132a内,两个第一锁紧件2133分别与第一U型杆2131的两端连接,第一压块2132抵接并压紧连接件212,使连接件212固定于第一调节件213上。当需重新调节连接件主体212a和第一弯折部212b固定于第一调节件213上的位置时,首先松开两个第一锁紧件2133,然后调节连接件主体212a和第一弯折部212b的长度,最后锁紧两个第一锁紧件213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U型杆2131的两端为螺纹凸柱结构,两个第一连接孔2132a均为螺纹孔,使两个第一锁紧件2133分别与第一U型杆2131的两端螺纹连接,两个第一锁紧件2133分别与第一U型杆2131的两端可靠连接,且能够实现快速松紧。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第一锁紧件2133分别与第一U型杆2131的两端的连接不仅限于螺纹连接,例如,两个第一锁紧件2133分别与第一U型杆2131的两端卡扣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调节件214分别与连接件主体212a和第二弯折部212c活动连接,使连接件212与支撑件233的连接位置可调,从而调整支撑件233和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的间距,使得消音组件230和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的间距改变,实现了改变空腔300深度的效果,提升了消音性能,较好地适应于不同高度的室内环境,提升了环境适应性。
具体地,请参照图7和图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调节件214包括第二U型杆2141、第二压块2142和两个第二锁紧件2143。第二压块2142开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孔2142a,第二U型杆2141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二连接孔2142a内,两个第二锁紧件2143分别与第二U型杆2141的两端连接,第二压块2142抵接并压紧连接件212,使连接件212固定于第二调节件214上。当需重新调节连接件主体212a和第二弯折部212c固定于第二调节件214上的位置时,首先松开两个第二锁紧件2143,然后调节第二弯折部212c和连接件主体212a的长度,最后锁紧两个第二锁紧件214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U型杆2141的两端为螺纹凸柱结构,两个第二连接孔2142a均为螺纹孔,使两个第二锁紧件2143分别与第二U型杆2141的两端螺纹连接,两个第二锁紧件2143分别与第二U型杆2141的两端可靠连接,且能够实现快速松紧。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第二锁紧件2143分别与第二U型杆2141的两端的连接不仅限于螺纹连接,例如,两个第二锁紧件2143分别与第二U型杆2141的两端卡扣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件还包括两个第一垫块(图未示),两个第一垫块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一穿孔,第一U型杆2131两端还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一穿孔内,两个第一垫块分别与第一U型杆2131的两端连接,两个第一锁紧件2133分别与两个第一垫块抵接并压紧,使得两个第一锁紧件2133通过两个第一垫块分别与第一U型杆2131的两端可靠连接,防止第一锁紧件2133滑脱,进一步加强了第一调节件防松和锁紧的作用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图未示),第一弹性件设置于第一压块邻近连接件212的一侧,且第一弹性件抵接于第一压块,使第一压块通过第一弹性件弹性压接于连接件,进而使第一压块更好地压紧于连接件。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的邻近所述连接件的一侧凸设有第一硬胶块,第一硬胶块抵接于连接件,且第一硬胶块的硬度大于第一弹性件的硬度,使第一硬胶块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一压块压紧连接件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硬胶块可以是硅胶块或橡胶块等。进一步地,第一硬胶块胶接于第一弹性件上,使第一硬胶块与第一弹性件牢固连接。进一步地,第一硬胶块背离第一弹性件的一侧面呈波浪状,使第一硬胶块压紧抵接于连接件时产生的变形能够更好地作用于连接件上,进而使连接件更好地定位于第一调节件。
进一步地,第二调节件还包括两个第二垫块(图未示),两个第二垫块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二穿孔,第二U型杆2141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二穿孔内,两个第二垫块分别与第二U型杆2141的两端连接,两个第二锁紧件2143分别与两个第二垫块抵接并压紧,使得两个第二锁紧件2143通过两个第二垫块分别与第二U型杆2141的两端可靠连接,防止第二锁紧件2143滑脱,进一步加强了第二调节件214防松和锁紧的作用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调节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图未示),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二压块邻近连接件212的一侧,且第二弹性件抵接于第二压块,使第二压块通过第二弹性件弹性压接于连接件,进而使第二压块更好地压紧于连接件。进一步地,第二弹性件的邻近连接件的一侧凸设有第二硬胶块,第二硬胶块抵接于连接件,且第二硬胶块的硬度大于第二弹性件的硬度,使第二硬胶块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二压块压紧连接件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硬胶块可以是硅胶块或橡胶块等。进一步地,第二硬胶块胶接于第二弹性件上,使第二硬胶块与第二弹性件牢固连接。进一步地,第二硬胶块背离第二弹性件的一侧面呈波浪状,使第二硬胶块压紧抵接于连接件时产生的变形能够更好地作用于连接件上,进而使连接件更好地定位于第二调节件。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212不仅限于具有弯折性能的结构,第一通孔2111和第二通孔2331均可以省略。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调节组件包括固定件和调节杆组。固定件凸设有第一螺柱,支撑件凸设有第二螺柱,调节杆组包括杆体、第一螺母套环和第二螺母套环,杆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收容孔和第二收容孔,第一螺母套环和第二螺母套环分别转动连接于杆体的两端,第一螺母套环套设于第一螺柱并与第一螺柱螺纹连接,第二螺母套环套设于第二螺柱并与第二螺柱螺纹连接。第一螺柱还位于第一收容孔内,第二螺柱还位于第二收容孔内。当需调节消音组件和混凝土隔离层之间围成有空腔大小时,拧动第一螺母套环和/或第二螺母套环,以调节第一螺母套环与第一螺柱的螺接位置,及第二螺母套环与第二螺柱的螺接位置,即调节第一螺柱在第一收容孔内的长度,及第二螺柱在第二收容孔内的长度,以调节消音组件和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而调节消音组件和混凝土隔离层150之间围成有空腔大小。
请参照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211部分镶嵌于混凝土隔离层150并与混凝土隔离层150连接。固定件211部分镶嵌于混凝土隔离层150,使得固定件211和混凝土隔离层150牢固连接嵌于一体,加强了固定件211与混凝土隔离层150结合处的结构稳定性,同时还增强了固定件211与连接件212的连接强度,进而使得支撑件233与连接件212更好地起到连接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3,消音组件230还包括围边角铁235,围边角铁235置于消音板231水平延伸方向用于与建筑墙体相抵接,进一步地,围边角铁235一侧与消音板231相粘接,另一侧用于与建筑墙体相粘接,使消音组件230密封性更佳,使得噪音经过围边角铁有效地传导至消音板进行消音,降低了同楼层建筑墙体低频噪音,加强了消音机构200的隔振消音的效果。
上述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的安装方法的步骤包括:首先将缓冲降噪层贴附于混凝土隔离层;然后将填充件平铺设置于缓冲降噪层;然后将缓冲减振块呈间隔排列抵接于填充件;然后将每一支撑件延伸部与两个消音板相粘结,共同形成密封后消音组件;然后将调节组件中固定件与混凝土隔离层连接,连接件分别穿过固定件第一通孔和支撑件第二通孔,使得固定件和支撑件相连接,进而使得密封的消音组件与混凝土隔离层围成有空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包括隔振组件和消音机构,隔振组件包括混凝土饰面层、减振层及混凝土隔离层,减振层包括缓冲减振块和填充件,缓冲减振块与填充件相连接,实现共同减振降噪作用,从而使得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共振时产生振幅较低,利于缓解环境激振力,同时减振层分别与混凝土隔离层和混凝土饰面层直接抵接作用,确保隔振消音浮筑系统不易产生形变,进一步提升了隔振消音浮筑系统的隔振性能,使得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具有更稳定的隔音效果。
2、本发明的消音机构包括调节组件和消音组件,通过调节组件,使消音组件与混凝土隔离层之间围成有空腔,有效地减弱了空气传导的噪音,使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具有更好的消音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隔振组件,所述隔振组件包括混凝土饰面层、减振层及混凝土隔离层,所述减振层包括缓冲减振块和填充件,所述缓冲减振块抵接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所述缓冲减振块与所述填充件相连接,所述缓冲减振块还抵接于所述混凝土饰面层;
消音机构,所述消音机构包括调节组件和消音组件,所述消音组件包括消音板和支撑件,所述调节组件分别与所述消音组件和所述混凝土隔离层相连接,所述消音组件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之间围成有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组件还包括缓冲降噪层,所述缓冲降噪层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相贴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减振块排布于所述缓冲降噪层的背离所述混凝土隔离层的一侧,使得所述缓冲减振块通过所述缓冲降噪层抵接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减振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缓冲减振块呈阵列式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件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缓冲减振块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填充件相抵接,且所述填充件位于所述混凝土饰面层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板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两个所述消音板之间设有一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消音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件主体和两个分别凸设于所述支撑件主体的两侧的延伸部,两个所述延伸部分别粘接于两个所述消音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延伸部还支撑相应的所述消音板的背离所述混凝土隔离层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件和连接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混凝土隔离层连接,所述固定件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支撑件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并与所述支撑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振消音浮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消音组件和所述混凝土隔离层之间的间距。
CN202011323109.0A 2020-11-23 2020-11-23 隔振消音浮筑系统 Pending CN1123239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23109.0A CN112323999A (zh) 2020-11-23 2020-11-23 隔振消音浮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23109.0A CN112323999A (zh) 2020-11-23 2020-11-23 隔振消音浮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23999A true CN112323999A (zh) 2021-02-05

Family

ID=74320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23109.0A Pending CN112323999A (zh) 2020-11-23 2020-11-23 隔振消音浮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2399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575061A1 (en) Acoustical and firewall barrier assembly
US10510331B2 (en) Sound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anechoic chamber and anechoic chamber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90038882A1 (en) Angled connector
KR102061573B1 (ko) 건물의 층간흡음장치
RU2425197C1 (ru) Акустическ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цеха
JP5405940B2 (ja) アクティブマスダンパーの防音支持装置
CN214144209U (zh) 隔振消音浮筑系统
CN112323999A (zh) 隔振消音浮筑系统
JP4413344B2 (ja) 防音床構造
RU2523638C1 (ru) Малошумная судовая каюта
KR20190067995A (ko) 층간소음 저감용 고강성 방진구
KR101518026B1 (ko) 복층 건물의 방진 및 단열기능을 갖는 바닥 시공구조
JP6434760B2 (ja) 防音断熱床構造
KR101004733B1 (ko) 바닥 구조물
KR20210080283A (ko) 층간 차음용 단독 패널
CN109811913A (zh) 一种减振隔声结构及其安装工艺
CN208025931U (zh) 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JPH1137379A (ja) 配管用吸音材及び給水又は給湯配管防音構造
CN220031367U (zh) 一种复合双组份棉
JPH10183849A (ja) 防音天井構造
CN113529993B (zh) 一种消声室
EP3235974B1 (en) A building part with high sound insulation performance
JPH0813765A (ja) ユニット型防振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浮床構造
CN219654165U (zh) 一种装配式保温地面结构
CN219100589U (zh) 一种低能耗装配式保温隔声地面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