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14740A - 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314740A CN112314740A CN202011491227.2A CN202011491227A CN112314740A CN 112314740 A CN112314740 A CN 112314740A CN 202011491227 A CN202011491227 A CN 202011491227A CN 112314740 A CN112314740 A CN 1123147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ying
- far infrared
- tea
- infrared radiation
-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44000269722 Thea sinensis Speci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5000009569 green tea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4
- 235000013616 tea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7
- 238000007603 infrared dr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4898 knea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9000002893 slag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965 odorless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9
- 102000004190 Enzyme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3
- 108090000790 Enzym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9849 de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150000008442 polyphenolic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9
- 235000013824 polypheno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8044 dehyd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297 dehyd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150000004676 glyca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282 polysaccha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5017 polysaccha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573 porcela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91 radiatio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SNICXCGAKADSCV-JTQLQIEISA-N (-)-Nicotine Chemical compound CN1CCC[C@H]1C1=CC=CN=C1 SNICXCGAKADSCV-JTQLQIEI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024 Ceanothus sanguine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3553 Leptospermum scopari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5459 Lycium barbar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8980 Neopla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61 beverag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1510 canc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08 confectionery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55 fer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151 fer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2715 nicot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SNICXCGAKADSCV-UHFFFAOYSA-N nicotine Natural products CN1CCCC1C1=CC=CN=C1 SNICXCGAKADSC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53 sens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1):采摘;步骤2):杀青;步骤3):冷却;步骤4):捻揉;步骤5):干燥;步骤6):包装灭菌;其中,步骤5)中的干燥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茶叶制作方法中采用的烘干方法使得茶叶碎渣率高导致茶叶品质不佳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茶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绿茶(Green Tea),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捻揉、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
现有的茶叶在生常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茶叶在烘炒过程,需要将茶叶自身的水分炒干,从而导致茶叶自身变得干燥且易碎,在装瓶时常会带有大量的茶叶碎片,极大的影响茶叶的品质;烘炒过程中由于温度较高,导致茶香损失较多,茶叶品质下降。
对于茶叶的烘干方式一般有烘干、炒干和微波干燥,不同的干燥方式对茶叶的色香味形均有一定的影响;而目前对于控制绿茶碎渣率的方法,大多从加工完成后的茶叶入手,通过简单筛分,将成品茶叶中的碎渣过滤出去,以此区分优质茶叶和劣质茶叶,却并未从茶叶的生产过程中控制茶叶的碎渣,并未从源头上改善茶叶碎渣率的问题;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从加工过程中控制茶叶碎渣率的茶叶制作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解决现有的茶叶制作方法中采用的烘干方法使得茶叶碎渣率高导致茶叶品质不佳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1):采摘;
步骤2):杀青;
步骤3):冷却;
步骤4):捻揉;
步骤5):干燥;
步骤6):包装灭菌;
其中,步骤5)中的干燥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
优选的,步骤5)中的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步骤为:包括有一次干燥过程和二次干燥过程;
优选的,所述一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1:将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1-5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
步骤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15-25um,辐射温度采用梯度升温,初始温度50-55℃,升温速率为2-5℃/min;干燥腔内风速为1.0-1.5m/s;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
步骤3:打远电源,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
步骤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25-35%,取出冷却至室温得到初干茶叶;
优选的,所述二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S1:将初干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2-3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
步骤S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15-25um,辐射温度为50-80℃恒温;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
步骤S3:打远红外干燥设备,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
步骤S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5-10%,取出冷却至室温;
优选的,所述远红外辐射源为远红外辐射板;
优选的,经过步骤2)杀青后的茶叶含水量为55-65%;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干燥盘为不锈钢盘或耐高温无异味瓷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是如下之一:
1、对茶叶的烘干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方式,综合了负压干燥和红外辐射加热两种干燥方式,在负压环境中,由于茶叶内部的空气压力大于茶叶表面压力,形成有利于水分由内向外扩散的压力梯度,有利于避免表面温度过高干燥过度导致表层纤维剥落形成碎渣;
2、有利于提高水分扩散强度和均匀程度,有利于避免由于茶叶烘干程度不均匀导致水分较低部分发生脆裂,有利于减少碎渣率;
3、在负压状态下,红外辐射效率有所提高,水的沸点降低,有利于水分的蒸发,有利于发挥远红外加热干燥的优点;
4、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烘干,在有利于茶叶干燥的同时,降低温度,有利于保留茶叶中的茶多酚、多糖等物质,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一种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1):采摘;步骤2):杀青;步骤3):冷却;步骤4):捻揉;步骤5):干燥;步骤6):包装灭菌;其中,步骤5)中的干燥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
对茶叶的烘干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方式,综合了负压干燥和红外辐射加热两种干燥方式,在负压环境中,由于茶叶内部的空气压力大于茶叶表面压力,形成有利于水分由内向外扩散的压力梯度,有利于避免表面温度过高干燥过度导致表层纤维脱落形成碎渣,有利于提高水分扩散强度和均匀程度,有利于避免由于茶叶烘干程度不均匀导致水分较低部分发生脆裂,有利于减少碎渣率;在负压状态下,红外辐射效率有所提高,水的沸点降低,有利于水分的蒸发,有利于发挥远红外加热干燥的优点;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烘干,在有利于茶叶干燥的同时,降低温度,有利于保留茶叶中的茶多酚、多糖等物质,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其中,步骤5)中的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步骤为:包括有一次干燥过程和二次干燥过程;
采用一次干燥过程和二次过程,有利于阶段性的对茶叶进行烘干,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茶叶的含水量,有利于削弱远红外辐射干造成的脆化影响使得一次加热至茶叶过分干燥,从而导致茶叶易碎,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茶叶的碎渣率。
所述一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1:将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1-5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步骤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15-25um,辐射温度采用梯度升温,初始温度50-55℃,升温速率为2-5℃/min;干燥腔内风速为1.0-1.5m/s;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步骤3:打远电源,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步骤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25-35%,取出冷却至室温得到初干茶叶。
在一次干燥的过程中,平铺茶叶的厚度和密度要均匀,将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设置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远设置距离干燥盘5-10cm,有利于红外辐射对茶叶的辐射穿透尽量一致,有利于提高辐射的效率和均匀性。一次干燥过程中,温度采用梯度升温的方式,有利于在茶叶的内部和外部逐渐梯度升温,有利于茶叶梯度性失水,有利于避免表面局部温度过高,表面失水较多造成茶叶表层部分过度干燥,使得茶叶表面的纤维干燥剥落成为碎渣,有利于在提高干燥脱水效率的同时降低茶叶的碎渣率。
所述二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S1:将初干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2-3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步骤S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15-25um,辐射温度为50-80℃恒温;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步骤S3:打远红外干燥设备,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步骤S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5-10%,取出冷却至室温。
在二次干燥的过程中,采用恒温干燥,有利于在茶叶长度方向上受热均匀,有利于避免茶叶断裂造成碎渣,有利于进一步均匀干燥失水,有利于进一步减少由于干燥不均造成的碎渣量。
所述远红外辐射源为远红外辐射板;本实施例中,采用常规市购远红外辐射板,通过辐射板面结构产生均匀的红外辐射,有利于提高远红外辐射效果。
经过步骤2)杀青后的茶叶含水量为55-65%;控制杀青后的含水量,有利于避免由于杀青后含水量较低影响后续负压远红外干燥效果。
所述干燥盘为不锈钢盘或耐高温无异味瓷盘;采用不锈钢盘或耐高温无异味瓷盘,有利于远红外辐射穿透,并均匀作用与茶叶。
实施例2:一种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1):采摘;步骤2):杀青;步骤3):冷却;步骤4):捻揉;步骤5):干燥;步骤6):包装灭菌;其中,步骤5)中的干燥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
对茶叶的烘干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方式,综合了负压干燥和红外辐射加热两种干燥方式,在负压环境中,由于茶叶内部的空气压力大于茶叶表面压力,形成有利于水分由内向外扩散的压力梯度,有利于避免表面温度过高干燥过度导致表层纤维脱落形成碎渣,有利于提高水分扩散强度和均匀程度,有利于避免由于茶叶烘干程度不均匀导致水分较低部分发生脆裂,有利于减少碎渣率;在负压状态下,红外辐射效率有所提高,水的沸点降低,有利于水分的蒸发,有利于发挥远红外加热干燥的优点;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烘干,在有利于茶叶干燥的同时,降低温度,有利于保留茶叶中的茶多酚、多糖等物质,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其中,步骤5)中的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步骤为:包括有一次干燥过程和二次干燥过程;
采用一次干燥过程和二次过程,有利于阶段性的对茶叶进行烘干,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茶叶的含水量,有利于削弱远红外辐射干造成的脆化影响使得一次加热至茶叶过分干燥,从而导致茶叶易碎,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茶叶的碎渣率。
所述一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1:将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1-5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步骤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15um,辐射温度采用梯度升温,初始温度50-55℃,升温速率为2℃/min;干燥腔内风速为1.0m/s;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步骤3:打远电源,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步骤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25-35%,取出冷却至室温得到初干茶叶。
在一次干燥的过程中,平铺茶叶的厚度和密度要均匀,将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设置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远设置距离干燥盘5-10cm,有利于红外辐射对茶叶的辐射穿透尽量一致,有利于提高辐射的效率和均匀性。一次干燥过程中,温度采用梯度升温的方式,有利于在茶叶的内部和外部逐渐梯度升温,有利于茶叶梯度性失水,有利于避免表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茶叶表层部分过度干燥剥落成为碎渣,有利于在提高干燥脱水效率的同时降低茶叶的碎渣率。
所述二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S1:将初干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2-3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步骤S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15um,辐射温度为50℃恒温;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步骤S3:打远红外干燥设备,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步骤S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5-10%,取出冷却至室温。
在二次干燥的过程中,
所述远红外辐射源为远红外辐射板;
经过步骤2)杀青后的茶叶含水量为55-65%;
所述干燥盘为不锈钢盘或耐高温无异味瓷盘。
实施例3:一种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1):采摘;步骤2):杀青;步骤3):冷却;步骤4):捻揉;步骤5):干燥;步骤6):包装灭菌;
其中,步骤5)中的干燥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
对茶叶的烘干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方式,综合了负压干燥和红外辐射加热两种干燥方式,在负压环境中,由于茶叶内部的空气压力大于茶叶表面压力,形成有利于水分由内向外扩散的压力梯度,有利于避免表面温度过高干燥过度导致表层纤维脱落形成碎渣,有利于提高水分扩散强度和均匀程度,有利于避免由于茶叶烘干程度不均匀导致水分较低部分发生脆裂,有利于减少碎渣率;在负压状态下,红外辐射效率有所提高,水的沸点降低,有利于水分的蒸发,有利于发挥远红外加热干燥的优点;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烘干,在有利于茶叶干燥的同时,降低温度,有利于保留茶叶中的茶多酚、多糖等物质,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其中,步骤5)中的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步骤为:包括有一次干燥过程和二次干燥过程;
采用一次干燥过程和二次过程,有利于阶段性的对茶叶进行烘干,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茶叶的含水量,有利于削弱远红外辐射干造成的脆化影响使得一次加热至茶叶过分干燥,从而导致茶叶易碎,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茶叶的碎渣率。
所述一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1:将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1-5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步骤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25um,辐射温度采用梯度升温,初始温度50-55℃,升温速率为5℃/min;干燥腔内风速为1.5m/s;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步骤3:打远电源,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步骤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25-35%,取出冷却至室温得到初干茶叶。
在一次干燥的过程中,平铺茶叶的厚度和密度要均匀,将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设置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远设置距离干燥盘5-10cm,有利于红外辐射对茶叶的辐射穿透尽量一致,有利于提高辐射的效率和均匀性。一次干燥过程中,温度采用梯度升温的方式,有利于在茶叶的内部和外部逐渐梯度升温,有利于茶叶梯度性失水,有利于避免表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茶叶表层部分过度干燥剥落成为碎渣,有利于在提高干燥脱水效率的同时降低茶叶的碎渣率。
所述二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S1:将初干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2-3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步骤S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25um,辐射温度为80℃恒温;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步骤S3:打远红外干燥设备,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步骤S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5-10%,取出冷却至室温。
在二次干燥的过程中,在二次干燥的过程中,采用恒温干燥,有利于在茶叶长度方向上受热均匀,有利于避免茶叶断裂造成碎渣,有利于进一步均匀干燥失水,有利于进一步减少由于干燥不均造成的碎渣量。
所述远红外辐射源为远红外辐射板;
经过步骤2)杀青后的茶叶含水量为55-65%;
所述干燥盘为不锈钢盘或耐高温无异味瓷盘。
实施例4:一种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1):采摘;步骤2):杀青;步骤3):冷却;步骤4):捻揉;步骤5):干燥;步骤6):包装灭菌;
其中,步骤5)中的干燥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
对茶叶的烘干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方式,综合了负压干燥和红外辐射加热两种干燥方式,在负压环境中,由于茶叶内部的空气压力大于茶叶表面压力,形成有利于水分由内向外扩散的压力梯度,有利于避免表面温度过高干燥过度导致表层纤维脱落形成碎渣,有利于提高水分扩散强度和均匀程度,有利于避免由于茶叶烘干程度不均匀导致水分较低部分发生脆裂,有利于减少碎渣率;在负压状态下,红外辐射效率有所提高,水的沸点降低,有利于水分的蒸发,有利于发挥远红外加热干燥的优点;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烘干,在有利于茶叶干燥的同时,降低温度,有利于保留茶叶中的茶多酚、多糖等物质,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其中,步骤5)中的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步骤为:包括有一次干燥过程和二次干燥过程;
采用一次干燥过程和二次过程,有利于阶段性的对茶叶进行烘干,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茶叶的含水量,有利于避免一次加热至茶叶过分干燥导致茶叶易碎,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茶叶的碎渣率。
所述一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1:将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1-5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步骤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15-25um,辐射温度采用梯度升温,初始温度50-55℃,升温速率为2-5℃/min;干燥腔内风速为1.0-1.5m/s;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步骤3:打远电源,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步骤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25-35%,取出冷却至室温得到初干茶叶。
在一次干燥的过程中,平铺茶叶的厚度和密度要均匀,将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设置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远设置距离干燥盘5-10cm,有利于红外辐射对茶叶的辐射穿透尽量一致,有利于提高辐射的效率和均匀性。一次干燥过程中,温度采用梯度升温的方式,有利于在茶叶的内部和外部逐渐梯度升温,有利于茶叶梯度性失水,有利于避免表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茶叶表层部分过度干燥剥落成为碎渣,有利于在提高干燥脱水效率的同时降低茶叶的碎渣率。
所述二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S1:将初干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2-3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步骤S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15-25um,辐射温度为50-80℃恒温;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步骤S3:打远红外干燥设备,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步骤S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5-10%,取出冷却至室温。
在二次干燥的过程中,采用恒温干燥,有利于在茶叶长度方向上受热均匀,有利于避免茶叶断裂造成碎渣,有利于进一步均匀干燥失水,有利于进一步减少由于干燥不均造成的碎渣量。
所述远红外辐射源为远红外辐射板;
经过步骤2)杀青后的茶叶含水量为55-65%;
所述干燥盘为不锈钢盘或耐高温无异味瓷盘。
实施例5:一种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1):采摘;步骤2):杀青;步骤3):冷却;步骤4):捻揉;步骤5):干燥;步骤6):包装灭菌;
其中,步骤5)中的干燥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
对茶叶的烘干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方式,综合了负压干燥和红外辐射加热两种干燥方式,在负压环境中,由于茶叶内部的空气压力大于茶叶表面压力,形成有利于水分由内向外扩散的压力梯度,有利于避免表面温度过高干燥过度导致表层纤维脱落形成碎渣,有利于提高水分扩散强度和均匀程度,有利于避免由于茶叶烘干程度不均匀导致水分较低部分发生脆裂,有利于减少碎渣率;在负压状态下,红外辐射效率有所提高,水的沸点降低,有利于水分的蒸发,有利于发挥远红外加热干燥的优点;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烘干,在有利于茶叶干燥的同时,降低温度,有利于保留茶叶中的茶多酚、多糖等物质,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其中,步骤5)中的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步骤为:包括有一次干燥过程和二次干燥过程;
采用一次干燥过程和二次过程,有利于阶段性的对茶叶进行烘干,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茶叶的含水量,有利于削弱远红外辐射干造成的脆化影响使得一次加热至茶叶过分干燥,从而导致茶叶易碎,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茶叶的碎渣率。
所述一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1:将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1-5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步骤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22um,辐射温度采用梯度升温,初始温度50-55℃,升温速率为2.5℃/min;干燥腔内风速为1.5m/s;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步骤3:打远电源,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步骤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25-35%,取出冷却至室温得到初干茶叶。
在一次干燥的过程中,平铺茶叶的厚度和密度要均匀,将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设置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远设置距离干燥盘5-10cm,有利于红外辐射对茶叶的辐射穿透尽量一致,有利于提高辐射的效率和均匀性。一次干燥过程中,温度采用梯度升温的方式,有利于在茶叶的内部和外部逐渐梯度升温,有利于茶叶梯度性失水,有利于避免表面局部温度过高,表面失水较多造成茶叶表层部分过度干燥,使得茶叶表面的纤维干燥剥落成为碎渣,有利于在提高干燥脱水效率的同时降低茶叶的碎渣率。
所述二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步骤S1:将初干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2-3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步骤S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22um,辐射温度为70℃恒温;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步骤S3:打远红外干燥设备,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步骤S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5-10%,取出冷却至室温。
在二次干燥的过程中,采用恒温干燥,有利于在茶叶长度方向上受热均匀,有利于避免茶叶断裂造成碎渣,有利于进一步均匀干燥失水,有利于进一步减少由于干燥不均造成的碎渣量。
所述远红外辐射源为远红外辐射板;本实施例中,采用常规市购远红外辐射板,通过辐射板面结构产生均匀的红外辐射,有利于提高远红外辐射效果。
经过步骤2)杀青后的茶叶含水量为55-65%;控制杀青后的含水量,有利于避免由于杀青后含水量较低影响后续负压远红外干燥效果。
所述干燥盘为不锈钢盘或耐高温无异味瓷盘;采用不锈钢盘或耐高温无异味瓷盘,有利于远红外辐射穿透,并均匀作用与茶叶。
实施例6:对照实验1:不同干燥方法对绿茶碎渣率的影响
实验组1:取100g新鲜绿茶,经过杀青、冷却、捻揉步骤后,采用实施例5负压远红外干燥方法对绿茶进行干燥;
对照组1:取100g新鲜茶叶,经过同实验组1同等条件下的杀青、冷却、捻揉步骤后,置于炒锅中在80-120℃的温度下不断翻炒至炒干;
对照组2:取100g新鲜茶叶,经过同实验组1同等条件下的杀青、冷却、捻揉步骤后,置于80-120℃的温度的烘箱内烘干;
对照组3:取100g新鲜茶叶,经过同实验组1同等条件下的杀青、冷却、捻揉步骤后,置于微波干燥器中与80-120℃的温度干燥。
实验组1和对照组1-3的茶叶碎渣率和茶多酚含量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干燥方法对茶叶碎渣率和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
由此可知,经过负压远红外干燥的茶叶,绿茶中的碎渣率大幅度降低,茶多酚含量较其他几种干燥方法制得绿茶含量有所提高,经过感官评价后,通过负压远红外干燥的茶叶茶香浓郁汤色明亮,口感甜润。
实施例7:对照实验2 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和常压远红外干燥对绿茶碎渣的影响。
实验组1:取100g新鲜绿茶,经过杀青、冷却、捻揉步骤后,采用实施例5负压远红外干燥方法对绿茶进行干燥;
对照组1:取100g新鲜绿茶,经过杀青、冷却、捻揉步骤后,采用同实施例5同样的远红外辐射参数进行红外干燥,控制干燥室内为常压条件。
实验组1和对照组1的茶叶碎渣率如表2所示。
表2 负压条件和常压条件下采用远红外干燥对茶叶碎渣率的影响结果。
由此可知,负压条件下,相对比与常压条件下,对茶叶进行远红外辐射干燥,更有利于降低茶叶的碎渣率。
实施例8:对照实验3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方式对茶叶碎渣率的影响。
实验组1:取100g新鲜绿茶,经过杀青、冷却、捻揉步骤后,采用实施例5负压远红外干燥方法对绿茶进行干燥;
对照组1:取100g新鲜绿茶,经过杀青、冷却、捻揉步骤后,其他条件不变,但仅采用实施例5中一次干燥步骤中梯度升温干燥方式,将茶叶干燥至含水量为5-10%;
对照组2:取100g新鲜绿茶,经过杀青、冷却、捻揉步骤后,其他条件不变,但仅采用实施例5中二次干燥步骤中的恒温干燥方式,将茶叶干燥至含水量为5-10%。
实验组1和对照组1-2的茶叶碎渣率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负压远红外干燥方式对茶叶碎渣率的影响。
组别 | 实验组1 | 对照组1 | 对照组2 |
碎渣率(%) | 7.5% | 26.4% | 25.9% |
由此可知,采用不同的干燥过程对茶叶的碎渣率有一定的影响,仅仅采用梯度升温的方式,或者仅仅采用恒温干燥的方式,都不如采用两次升温更有利于减少茶叶碎渣率。
尽管这里参照本发明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Claims (7)
1.一种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1):采摘;
步骤2):杀青;
步骤3):冷却;
步骤4):捻揉;
步骤5):干燥;
步骤6):包装灭菌;
其中,步骤5)中的干燥采用负压远红外干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的负压远红外干燥的步骤为:包括有一次干燥过程和二次干燥过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1:讲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1-5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
步骤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15-25um,辐射温度采用梯度升温,初始温度50-55℃,升温速率为2-5℃/min;干燥腔内风速为1.0-1.5m/s;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
步骤3:打远电源,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
步骤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25-35%,取出冷却至室温得到初干茶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干燥过程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S1:将初干茶叶均匀平铺到干燥盘内,平铺厚度为2-3cm,将远红外辐射源分别设置在干燥盘的上下两侧,且上侧的远红外辐射源均距离干燥盘10-15cm,下侧的远红外辐射源距离干燥盘5-10cm;
步骤S2:设置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为15-25um,辐射温度为50-80℃恒温;压力上限-0.05MPa,压力下限-0.06Mpa;
步骤S3:打远红外干燥设备,预热5-10min,待加热腔的温度达到初始温度后,根据远红外辐射源的位置把铺好茶叶的干燥盘放入加热腔内,进行红外干燥;
步骤S4:干燥至茶叶含水量为5-10%,取出冷却至室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辐射源为远红外辐射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过步骤2)杀青后的茶叶含水量为55-65%。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盘为不锈钢盘或耐高温无异味瓷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91227.2A CN112314740A (zh) | 2020-12-16 | 2020-12-16 | 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91227.2A CN112314740A (zh) | 2020-12-16 | 2020-12-16 | 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14740A true CN112314740A (zh) | 2021-02-05 |
Family
ID=74301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491227.2A Pending CN112314740A (zh) | 2020-12-16 | 2020-12-16 | 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314740A (zh) |
-
2020
- 2020-12-16 CN CN202011491227.2A patent/CN112314740A/zh active Pending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尹智君: "《识茶、品茶、鉴茶轻图典》", 30 September 2016,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徐正炳等: "《中国名优茶加工技术》", 31 March 1996, 金盾出版社 * |
李兵等: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六安瓜片远红外烘焙机设计", 《农机化研究》 * |
范文昌: "《封丘金银花》", 31 July 2014, 中医古籍出版社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20541A (zh) | 一种绿茶的微波、光波复式杀青工艺 | |
CN105276930B (zh) | 一种抑制木材干燥皱缩的方法 | |
CN109673765A (zh) | 金花白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588758A (zh) | 一种基于烟叶力学特性的烟片复烤温度设定方法 | |
CN112155067A (zh) | 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 | |
KR101362192B1 (ko) | 수삼의 가공방법 | |
CN112314740A (zh) | 低碎渣率的绿茶制作方法 | |
CN106922856A (zh) | 一种扁形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5851300B (zh) | 一种野生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5875917A (zh) | 一种新型茯砖茶加工方法 | |
CN104738232B (zh) | 一种直接用茶青加工的白茶饼的制作方法 | |
CN112493336A (zh) | 降低茶叶碎渣率的普洱熟茶制作方法 | |
CN106720221A (zh) | 柠檬片多级变温干燥方法 | |
CN112293510A (zh) | 一种蒸青绿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7624900A (zh) | 一种野生甜红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7468779A (zh) | 一种燀桃仁饮片的加工方法 | |
CN113558109A (zh) | 一种白茶饼的制作方法 | |
KR102499223B1 (ko) | 인스턴트 라이스의 제조 방법 | |
KR20170099065A (ko) | 감압건조를 이용한 인삼 건조 방법 | |
CN107047836B (zh) | 一种翠芽制备方法 | |
CN112352850A (zh) | 一种高茶黄素含量复合香味红茶的制作方法 | |
CN110604191A (zh) | 一种红茶制作新工艺 | |
CN107624883A (zh) | 一种微波、光波复式杀青机及其杀青工艺 | |
CN110810548A (zh) | 一种渠江薄片的制备工艺 | |
KR101908766B1 (ko) | 홍삼 절편의 제조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