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13883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13883B
CN112313883B CN201980040685.3A CN201980040685A CN112313883B CN 112313883 B CN112313883 B CN 112313883B CN 201980040685 A CN201980040685 A CN 201980040685A CN 112313883 B CN112313883 B CN 1123138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module
communication
path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068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13883A (zh
Inventor
新居英明
岛田翔三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weiw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weiw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weiw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weiw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138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38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138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38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48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the power on the line being D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04Methods of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signals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29Applications for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 H04B2203/5458Monitor sensor; Alarm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62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 H04B2203/547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via DC power distribu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进行电力线通信的情况下使电源效率提高的电子设备。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包括与规定负载连接的恒定电流电路网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电路部(K),其基于所述规定负载相关的状态控制对该规定负载的施加电压。电路部(K)具有:路径(从端(K1)经由恒定电压二极管(D1)到达端(K3)的路径),当在所述恒定电流电路网流动的恒定电流流过时,产生施加在所述规定负载的电压的至少一部分;场效应晶体管(Q1),其作为开关部对所述路径的短路与该路径的短路解除进行切换。控制部(CT)通过切换所述开关部的状态,对施加给该规定负载的电压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通过由恒定电流进行供电的抑制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提供一种LED照明装置,其用光电二极管检测发光状态,并根据光电二极管的检测值控制恒定电流电路,来对在发光二极管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
然而,本申请的申请人开发了使用电力线通信来进行通信的同时接受电力供给的电子设备,作为日本特愿2017-156827提出专利申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630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使用电力线通信的情况下,要求提高电源效率,但是仅单纯应用包含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不能充分满足这样的要求。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进行电力线通信的情况下使电源效率提高。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方式的电子设备,
包含与规定负载连接的恒定电流电路网的至少一部分,具有:
控制部,其基于所述规定负载相关的状态控制对该规定负载的施加电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进行电力线通信的情况下能够使电源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基础核心和功能模块连接的状态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处理系统的不同于图1的连接方式的框图。
图5是表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系统的不同于图1和图4的连接方式的区块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从功能模块向核心模块发送信息的情况的通信波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由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连续切换开关部的状态而随之产生的波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
图9是对通过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执行的低耗电模式控制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产生的波形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所示的信息处理系统包含:由用户使用的用户终端1、基础核心2以及多个功能模块3-1至3-n(n是1以上的任意的整数)。
另外,对于各个用户终端1和基础核心2,在图1的例子中为了便于说明仅图示一台,但是不特别限定于此,只要能够进行后述的配对则可以是任意的台数。
此外,在基础核心2连接的功能模块3-1至3-n的台数n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如图1的例子所示n=2,也可以是如图4、图5的例子所示n=3,n也可以是其他的整数。
用户终端1通过各种方式,例如NFC(注册商标)(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Bluetooth(注册商标)等各种方式,与基础核心2进行通信。
另外,以下在不需要分别区分功能模块3-1至3-n的情况下,将其统称为“功能模块3”。
在图1中,作为基础核心2和功能模块3的连接方式的例子,例示了菊花链(daisychain)型。
图1所示的菊花链型是所谓的连锁式的连接方式,以基础核心2为一端,在该一端连接一台功能模块3-1,在该功能模块3-1进而连接功能模块3-2,进而在该功能模块3-2连接未图示的其他功能模块3。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基础核心2和功能模块3进行简单说明。
所谓基础核心2是与一个以上的功能模块3连接而使用的硬件设备,用近距离无线通信(例如基于NFC(注册商标)标准的通信)进行与用户终端1的配对。
用户终端1通过与规定的基础核心2-K(K是1至m之中任意的整数)进行配对,来识别基础核心2-K和与基础核心2-K连接的L个(L是任意的整数)功能模块3-K1至3-KL。
即,与基础核心2-K连接的对象为L个功能模块3的串联连接即可。用户终端1能够将它们分别识别为L个单独的功能模块3。
所谓功能模块3是由例如温度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按压按钮等操作器件、电动机等驱动器件等构成的硬件设备。
在此,对上述用户终端1与基础核心2-K的配对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制作至少随着基础核心2-K连接的功能模块3的操作的程序时,需要对用户终端1与基础核心2-K进行配对,该配对利用了近距离无线通信。
所谓配对,简而言之,是指使用近距离无线通信使用户终端1识别基础核心2-K以及与其连接的功能模块3的类别或连接状态等。
另外,在用户终端1中,当识别出功能模块3的类别或连接状态等时,与所连接的功能模块3相对应的H部件显示在程序制作画面中。
用户终端1由平板终端等构成。
接下来,用图2对基础核心2-E(E是1至m中的任意整数)、功能模块3-E1以及功能模块3-E2(E1、E2为1至n中的任意整数)的连接方式的细节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基础核心和功能模块连接的状态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在图2中,例示有基础核心2-E、功能模块3-E1、功能模块3-E2以及蓄电池单元PP。
基础核心2-E具有蓄电池单元BU、串行端口SP1和SP2以及近距离无线通信部BT。
蓄电池单元BU例如是直流稳定化电源,通过电流向基础核心2-E、功能模块3-E1以及功能模块3-E2供电。
串行端口SP1、SP2是用于连接基础核心2-E与其他硬件等的连接口(连接器)。
图2的例子中,基础核心2-E具有串行端口SP1、SP2,功能模块3-E1具有串行端口PS1。
而且,基础核心2-E和功能模块3-E1经由这两个串行端口SP1、PS1连接。
进而,功能模块3-E1具有串行端口PS2,功能模块3-E2具有串行端口PS3,功能模块3-E1和功能模块3-E2经由这两个串行端口PS2、PS3连接。
基础核心2-E的串行端口SP2可以经由从串行端口SP1开始串联的模块中位于末端的功能模块3和其串行端口使多个模块连接为环状。
近距离无线通信部BT搭载有用于以按照规定的标准(例如Bluetooth(注册商标))的方式与其他硬件等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IC卡等。
在图2的例子中,(在图2中未图示的)用户终端1与具有近距离无线通信部BT的基础核心2-E,以按照Bluetooth(注册商标)的方式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具体地,例如将在用户终端1制作出的程序的执行结果(命令等)也发送给基础核心2-E。
再者,基础核心2-E获取由用户终端1发送来的该程序的执行结果(命令等),进而,将其结果作为发送信息叠加在电流信号(供电用),并向功能模块3-E1、3-E2之中成为命令等对象的功能模块3发送。
此外,功能模块3-E1具有轮胎T,功能模块3-E2具有蜂鸣器。
然后,如上所述,功能模块3-E1、3-E2仅获取从基础核心2-E发送过来的发送信息中与本机对应的程序的执行结果(命令等)。
图2的例子的功能模块3-E1在由用户终端1制作的程序的执行结果(命令等)之中,根据使轮胎驱动的命令等,驱动轮胎T。功能模块3-E2在由用户终端1制作的程序的执行结果(命令等)之中,根据使蜂鸣器发声的命令等,使蜂鸣器发声。
在此,在图2的例子中,功能模块3-E1连接有蓄电池单元PP。
此蓄电池单元PP作为外部电源向功能模块3-E1供电,进而也向与功能模块3-E1连接的功能模块3-E2等供电。
另外,如上所述,如果能够从基础核心2向功能模块3-E1等供给所需要的电力,则蓄电池单元PP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
通过这种用户终端1、基础核心2以及功能模块3的各种硬件与各种软件的协作,能够执行程序制作处理。
在此,所谓程序制作处理是指,制作用于使连接于基础核心2的功能模块3发挥一个以上功能的程序。
在此,在图1和图2所示的基础核心2和功能模块3中,形成有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
所谓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是指,通过在供电用恒定电流叠加信号电流,从而省去通信专用的布线,仅由用于供电的两根布线连接而进行电流通信的电路。
这种方式与对供电线和通信线进行单独布线的情况相比布线数量少,在集中为一根等情况下能够使电缆变细,布线的处理良好,并且,需要的连接器也少。
此外,电流型通信方式与电压型通信方式不同,即使在实现长距离下的稳定通信的情况下,电路也不会复杂化,成本或基板尺寸也不会巨大化。即,如果是这种方式,能够实现能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进行数据通信的组装区块。
然而,在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中,存在电源效率不好的问题。
如图1所示,在基础核心2与功能模块3的连接方式中,虽然在外表上布线没有构成闭环,但是由于布线在位于端部的基础核心2或者功能模块3中折返,因此在电学层面上构成闭环布线。在该布线结构中,由于各个功能模块3成串地电连接,所有流过功能模块3的电流都相同。因此,需要配合使用电流最多的功能模块3(例如功能模块3-1),来设计基础核心2和功能模块3的系统。
因此,不使用电流的功能模块3(例如功能模块3-2)将不使用的电流变换为热量,电源效率变差。
因此,存在提高电源效率的需求,即,实现功能模块3的省电化的需求。
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在本实施方式的功能模块中,设置有如图3所示的电路。
图3是连接于图1所示的二线制恒定电流电路网的电路,是表示例如在规定的一个功能模块设置的电路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
图3的电路连接于二线制恒定电流电路网,该二线制恒定电流电路网使用设置在核心模块2的未图示的恒定电流源。该图3的电路设置在功能模块3。
在图3的电路中,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和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是二线连接端子,连接在核心模块2具有的恒定电流源。在此,所谓连接是广义的概念,不仅是指直接地连接,也包含经由其他要素(例如其他功能模块3)的连接。
图3的电路构成为包含具有端K1至端K4的电路部K、电流测量用电阻R1以及电容C1。
在电路部K之中,端K1与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连接,端K3与电流测量用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流测量用电阻R1的另一端与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以及电容C1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路部K内的控制部CT连接。
在电路部K之中,在电位Vcc的端K2以及端K4上连接有未图示的负载。
电路部K具有恒定电压二极管D1、场效应晶体管Q1、肖特基势垒二极管D2、电容C2以及控制部CT。
在电路部K中,在端K1与端K4之间并联连接有恒定电压二极管D1、场效应晶体管Q1以及串联连接的肖特基势垒二极管D2与电容C2。作为肖特基势垒二极管D2与电容C2的连接端而设置有端K2,端K3与端K4以同电位连接。
控制部CT中,其输出与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GT连接,其输入与电位Vcc的端K2连接。此外,控制部CT如上述那样与电容C1连接,并且与端K4(端K3)连接。场效应晶体管Q1的源极SC与端K3连接,场效应晶体管Q1的漏极DR与端K1连接。
接下来,对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图3的电路的工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控制部CT根据输入的电位Vcc的值,将作为开关元件的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中一者向另一者切换。
即,在使负载不工作的待机状态的图3的电路中,在电位Vcc比规定电压高的情况下,控制部CT控制场效应晶体管Q1为导通状态。由此,漏极DR-源极SC之间的电阻值大致为零而使电路K短路,恒定电压二极管D1不通电。
由此,避免来自恒定电压二极管D1的发热,使包含图3的电路的功能模块3的电力消耗变得非常低。
另一方面,在使负载工作的工作状态的图3的电路中,在电位Vcc比规定电压低的情况下,控制部CT控制场效应晶体管Q1为断开状态。由此,漏极DR-源极SC之间为大致绝缘状态,从外部向恒定电压二极管D1供给恒定电流,得到负载工作所需的充分的电压。
因此,这种情况的电力消耗量与不使用图3的电路的以往的情况相同。
通过这样做,图3的电路在工作状态从外部充分地向负载供给所需要的电力,另一方面,在待机状态大幅抑制电力的消耗。
在此,越是采用导通电阻低的场效应晶体管Q1,越发挥节省耗电的效果。作为这样的负载开关用场效应晶体管的具体例子,能够采用硅N沟道MOS型场效应晶体管。
以下,对于应用了图3的电路的情况下的效果,进一部具体地例示。
在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和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流通作为恒定电流的20mA的电流。
在此状况中,对恒定电压二极管D1施加3.5V的电压,对电流测量用电阻R1施加0.2V的电压。
即,此状况中,该电路消耗
(3.5+0.2)[V]×20[mA]=74[mW]。
在此状况中,通过控制部CT的控制场效应晶体管Q1为导通状态时,由于此电路的电力消耗仅为电流测量用电阻R1,因此为0.2[V]×20[mA]=4[mW]。即,大幅抑制电力消耗。
然而,在上述的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中的由场效应晶体管Q1的导通状态/断开状态的切换中,有产生与通信时的波形相近的噪声而干扰与自功能模块3或者其他功能模块3的通信的问题。
此干扰成为问题是因为,在进行通信的功能模块3和进行由场效应晶体管Q1的导通状态/断开状态的切换的功能模块3为不同的模块的情况下,也构成闭环并且串联布线。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上述的图3的电路的控制部CT中,还能够执行以下使用图说明的控制。
图6是表示从功能模块3-1向核心模块2发送信息的情况的通信波形的一个例子的图。
在图6的例子中,核心模块2、功能模块3-1以及功能模块3-2构成闭环,并且串联布线。
在图6的上层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在功能模块3-1施加的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的电压。
在从功能模块3-1向核心模块2发送通信用的信息的情况下,在功能模块3-1施加的电压的波形作为通信波形在图6的上层表示。
在图6的下层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在功能模块3-2施加的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的电压。
功能模块3-2是不采取后述的特别的对策的功能模块3,在根据电位Vcc的变化而连续产生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在功能模块3-2施加的电压波形在图6的下层表示。
此处上下两个图的横轴中,上下的各时序相对应,并能够上下对比相同时序的电压。
但是,核心模块2、功能模块3-1、以及功能模块3-2构成闭环且串联布线。
因此,实际上各模块的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的电流相同,将图6的上层所示的电压和图6的下层所示的电压相加的电压施加在核心模块2。
在此,通信用的信息是由“1”或者“0”的比特(bit)的组合构成的信息。此通信用的信息作为具有表示“0”的高电平电压和表示“1”的低电平电压的图6所示的脉冲波形的信号,从功能模块3向核心模块2发送。
在图6的上层的例子中,与通信用的信息对应的脉冲(表示“1”的低电平电压的部分)的宽度是50微秒左右。
在此,如果50微秒左右电压是低电平,则可以说,与在其前后的任意长度的高电平的部分之中的50微秒左右的部分合起来的100微秒左右为一个脉冲的一个周期。
即,图6的上层所示的通信波形(脉冲波形)的频率是10KHz左右。
另一方面,在不采用特别的对策的情况下,图6的上层所示的通信波形(脉冲波形)的信号与从功能模块3向核心模块2的发送无关,根据电位Vcc的变化,连续产生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切换。
如图6的下层所示,这个与从功能模块3向核心模块2的通信无关的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切换,有时以10KHz左右的频率连续发生。
在此情况下,由于连续切换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导致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的电压的波形与在叠加了图6的上层所示的通信波形(脉冲波形)的情况下的电压的波形相同。
因此,如图6的下层所示,像这样连续切换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结果是,在功能模块3-2产生了噪声,该噪声容易被误认为是在作为通信用信息的发送对象的核心模块2中的该通信用信息的脉冲波。
于是,作为产生这样的噪声的对策,如图7的下层所示,对高电平电压的时间,以用高频率连续切换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
图7是表示由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线制恒定电流电路连续切换开关部的状态而随之产生的波形的一个例子的图。
在图7的例子中,与图6相同,核心模块2、功能模块3-1以及功能模块3-2也构成闭环,并且串联布线。
图7的上层与图6的上层相同。
即,在图7的上层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对功能模块3-1施加的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的电压。
在从功能模块3-1向核心模块2发送通信用的信息的情况下,对功能模块3-1施加的电压的波形作为通信波形在图7的上层表示。
在图7的下层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对功能模块3-2施加的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的电压。
此处,与图6相同,上下两个图的横轴中,上下的各时序相对应,能够上下对比相同时序的电压。
但是,与图6相同,核心模块2、功能模块3-1以及功能模块3-2构成闭环且串联布线。
因此,与图6相同,实际上各模块的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的电流相同,将图7的上层所示的电压与图7的下层所示的电压相加的电压施加在核心模块2。
在图7的下层的例子中,与图7的上层所示的通信波形(脉冲波形)不同,关于高电平电压的时间,电压不持续在高电平。
即,关于高电平电压的时间,表示为以200KHz左右的高频率重复高电平和低电平,在时间轴上的宽度连续输出电压高的脉冲,即细的脉冲。
在功能模块3-2中,如果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的电压像这样变化,那么通过例如将仅使100KHz以下的频率信号通过的低通滤波器用作噪声除去单元等,能够作为产生噪声的对策。
即,例如,由于200KHz左右的频率的细的脉冲不通过该低通滤波器,因此图7的下层所示的波形在通过低通滤波器之后,维持低电平电压、几乎不发生变化。
与此相对,10KHz左右的频率的图7的上层所示的通信波形(脉冲波形)通过低通滤波器。
因此,即使图7的下层所示的细的脉冲和图7的上层所示的通信波形(脉冲波形)混在一起,也能够仅提取图7的上层所示的通信波形(脉冲波形)。
即,即使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根据电位Vcc的变化连续切换,通过控制部CT的控制,如果进行将高电平电压的供给分为多个图7的下层所示的细的脉冲,那么它们能够被低通滤波器隔断。
由此,对向核心模块2的通信的不良影响消失,提高该通信的可靠性,因此核心模块2变得能够基于通信准确地控制功能模块3。
另一方面,为了使变得比规定电压低的电位Vcc恢复,通过控制部CT以使场效应晶体管Q1为断开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产生高电平电压。
因此,如上所述,如果不使电压维持在高电平,则恢复电位Vcc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为了应对这一点,控制部CT基于负载的工作所需要的电力来决定图7的下层所示的细的脉冲的占空比即可。
即,如果负载的工作所需要的电力大,则决定为一个周期的高电平电压占据的时间长,低电平电压占据的时间短。
相反,如果负载的工作所需要的电力小,则决定为一个周期的高电平电压占据的时间短,低电平电压占据的时间长。
而且,控制部CT将已决定的占空比应用到例如200KHz左右的频率,根据该时序来进行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切换的控制。
具体地,例如,在由控制部CT决定占空比为0.4并应用于200KHz的频率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周期的5微秒之中,高电平电压占据的时间为2微秒,低电平电压占据的时间为3微秒。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高电平电压的供给分为多个图7的下层所示的细的脉冲,实现了消除对向核心模块2的通信的不良影响。
但是,在消除对向核心模块2的通信的不良影响时,不一定需要将高电平电压的供给分为多个图7的下层所示的细的脉冲。
例如,也可以通过尽可能地不切换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来消除对向核心模块2的通信的不良影响。
即,也可以采用尽可能地不切换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第二实施方式。
通过采用该第二实施方式,控制变得更加简单,并且,能够抑制随着切换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而消耗的电力。
第二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与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相同。即,第二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系统也包含由用户使用的用户终端1、核心模块2以及多个功能模块3。由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核心模块2和功能模块3连接了的状态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
图8是连接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网的电路,是示例如设置在规定的一个功能模块的电路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
图8的电路连接在二线制恒定电流电路网,该二线制恒定电流电路网使用在核心模块2设置的未图示的恒定电流源。该图8的电路设置在各个功能模块3。
在图8的电路中,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和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是二线连接端子,连接在核心模块2具有的恒定电流源。
图8的电路构成为包含具有端L1至端L4的电路部L、电流测量用电阻R1以及电容C1。
在电路部L中,端L1与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连接,端L3与电流测量用电阻R1的一端连接。
电流测量用电阻R1的另一端与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和电容C1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路部L内的比较器CM1的负极端子、比较器CM2的负极端子以及电流的电平比较用电阻R2的一端连接。
在电路部L中,电位Vcc的端L2与端L4连接有未图示的负载。
电路部L具有恒定电压二极管D1、场效应晶体管Q1、肖特基势垒二极管D2、电容C2、控制部CT、基准电压电路VR、电流的电平比较用电阻R2、比较器CM1以及比较器CM2。
在电路部L中,在端L1和端L4之间并联连接有恒定电压二极管D1、场效应晶体管Q1以及串联连接的肖特基势垒二极管D2和电容C2。
作为肖特基势垒二极管D2与电容C2的连接端而设置有端L2,端L3与端L4以同电位连接。
此外,在端L2也连接有基准电压电路VR。
基准电压电路VR的其他三个端分别与电流的电平比较用电阻R2、比较器CM1的正极端子以及比较器CM2的正极端子连接,比较器CM1的输出端子CO1与控制部CT的RX端子连接,比较器CM2的输出端子CO2与控制部CT的INT端子连接。
控制部CT中,来自其Drv端子的输出与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GT连接,其输入与电位Vcc的端L2连接。此外,控制部CT如上述那样的RX端子与比较器CM1的输出端子CO1连接,INT端子与比较器CM2的输出端子CO2连接,并且与端L4(端L3)连接。场效应晶体管Q1的源极SC与端L3连接,场效应晶体管Q1的漏极DR与端L1连接。
在此,恒定电压二极管D1、场效应晶体管Q1、肖特基势垒二极管D2以及电容C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其说明。
基准电压电路VR的输入与电位Vcc的端L2连接,输出侧的三个端与电流的电平比较用电阻R2、比较器CM1的正极端子以及比较器CM2正极端子连接。
电流的电平比较用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容C1、比较器CM1的负极端子以及比较器CM2的负极端子连接。
比较器CM1的正极端子与电流的电平比较用电阻R2的一端连接,负极端子与基准电压电路VR的输入侧的一端、电容C1以及比较器CM2的负极端子连接,输出端子CO1与控制部CT的RX端子连接。
比较器CM2的正极端子与电流的电平比较用电阻R2连接,负极端子与基准电压电路VR的输入侧的一端、电容C1以及比较器CM2的负极端子连接,输出端子CO2与控制部CT的INT端子连接。
接下来,对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图8的电路的工作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图3的电路的工作的重复的点,适当地省略说明。
基准电压电路VR向电流的电平比较用电阻R2、比较器CM1以及比较器CM2供给作为用于比较电流的电平的基准的电压。
即,基准电压电路VR向比较器CM1供给作为用于比较电流的电平与第一阈值的基准的电压,能够根据电流的电平与电流测量用电阻R1的两端产生的电压进行比较。
在此,第一阈值是对电流的电平的阈值,用于从电流得到1或者0的比特信息。
即,如果电流的电平对应的电压比第一阈值对应的电压低,则比特信息取值为1,如果电流的电平对应的电压比第一阈值对应的电压高,则比特信息取值为0。
此外,基准电压电路VR向比较器CM2供给作为用于比较电流的电平与第二阈值的基准的电压,并且能够根据电流的电平与电流测量用电阻R1的两端产生的电压进行比较。
即,第二阈值是用于从电流检测出表示告知开始通信的信号的阈值。
例如,作为与端L3的电压、例如在电容C1的输出的表现出1.5~1.8V的电压的情况下,基准电压电路VR分别向电流的电平比较用电阻R2供给1.5V、向比较器CM1的正极供给1.6V、向比较器CM2的正极供给1.7V的电压。
比较器CM1对来自电容C1的电流的电平与第一阈值各自对应的电压进行比较,在来自电容C1的电流的电平超过第一阈值的情况下,从输出端子CO1向控制部CT的RX端子输出信号0。该信号意味着0的比特值。
此外,比较器CM1对来自电容C1的电流的电平与第一阈值各自对应的电压进行比较,在来自电容C1的电流的电平不超过第一阈值的情况下,从输出端子CO1向控制部CT的RX端子输出信号1。该信号意味着1的比特值。
即,比较器CM1是用于对来自电流的通信用的信息进行解码的比较器。
另外,当来自核心模块2的信息结束传输时,从输出端子CO1向控制部CT的RX端子连续输出信号1。
因此,控制部CT可以通过在向RX端子输入的信号0消失之后,例如在规定时间持续该状态,来识别信息的传输已经结束。
比较器CM2对来自电容C1的电流的电平和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在来自电容C1电流的电平超过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从输出端子CO2向控制部CT的INT端子输出信号0。该信号意味着通信开始。
此外,比较器CM2对来自电容C1的电流的电平和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在来自电容C1电流的电平不超过第二阈值的情况下,从输出端子CO2向控制部CT的INT端子输出信号1。该信号无特殊意义。
即,比较器CM2是用于通过对应的电压从电流检测出表示告知从核心模块2向功能模块3发送通信用的信息开始的信号的比较器。
如上所述,控制部CT根据输入的电位Vcc的值、来自比较器CM1的信号1或者0、以及来自比较器CM2的信号1或者0,将作为开关元件的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中的一者向另一者切换。
即,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不使负载工作的待机状态的图8的电路中,在电位Vcc比规定电压高的情况下,控制部CT控制场效应晶体管Q1为导通状态。由此,漏极DR-源极SC之间的电阻值大致为零而使电路L短路,恒定电压二极管D1不通电。
由此,避免来自恒定电压二极管D1的发热,使包含图8电路的功能模块3的电力消耗变得非常低。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使负载工作的工作状态的图8的电路中,在电位Vcc比规定电压低的情况下,控制部CT控制场效应晶体管Q1为断开状态。由此,漏极DR-源极SC之间为大致为绝缘状态,从外部向恒定电压二极管D1供给恒定电流,得到负载工作所需要的充足的电压。
因此,这种情况的电力消耗量与不使用图8的电路的以往的情况相同。
此外,控制部CT基于来自比较器CM1的信号1或者0,对已从核心模块2传输的通信用的信息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识别。
例如,控制部CT能够从通信用的信息中,对能够特定出作为目的地址的功能模块3的信息、该通信用的信息的比特长度的信息等进行识别即可。
由此,控制部CT能够对是否向自功能模块3传输了通信用的信息进行识别。
此外,由此,控制部CT能够在通信用的信息的比特长度传输完成的时间点,识别通信已经结束。
另外,通信用的信息的比特长度可以是固定长度。在此情况下,即使不包含通信用的信息的比特长度的信息,也能够在固定长度传输完成的时间点,识别通信已经结束。
接下来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导入的睡眠状态进行说明。
所谓睡眠状态是指,在由核心模块2向自功能模块3或者其他功能模块3的通信开始之前,使通过控制部CT使电位Vcc恢复为规定电压的控制休眠(睡眠),在此期间不引起场效应晶体管Q1的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的切换。
即,即使在功能模块3不使负载工作的待机状态,由于电位Vcc逐渐地降低,因此当到达比规定电压低的状态时,在图3的电路中,控制部CT控制场效应晶体管Q1为断开状态。
因此,即使在功能模块3不使负载工作的待机状态,控制部CT也重复控制场效应晶体管Q1为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此时产生与图6所示的通信波形(脉冲波形)相同的波形,成为误动作的原因。
但是,即使在电位Vcc到达比规定电压低的状态,控制部CT也不立即使场效应晶体管Q1为断开状态,由于即使在由核心模块2向自功能模块3或者其他功能模块3的通信开始的时刻之后变为断开状态,也来得及向负载供电,因此对于功能模块3来说是足够的。
因此可以想到,在由核心模块2向自功能模块3或者其他功能模块3的通信开始之前,使通过控制部CT将电位Vcc恢复为规定电压的控制休眠(睡眠),在这期间不引起场效应晶体管Q1的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的切换。
进而想到,能够在核心模块2与自功能模块3或者其他功能模块3之间的通信结束为止的期间,将场效应晶体管Q1维持在断开状态,在该通信结束之后切换至导通状态。
这样一来,避免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切换导致发生电压的变化成为在从其他功能模块3向核心模块2发送通信用的信息时的噪声。
由此,消除对向核心模块2的通信的不良影响,提高该通信的可靠性,因此核心模块2能够基于通信,对包含图8的电路的其他能模块3进行准确地控制。
在功能模块3中,当利用比较器CM2检测到告知来自核心模块2的通信用信息的开始发送的信号时,控制部CT能够将场效应晶体管Q1从导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
因此,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切换导致发生电压的变化的量,与图3的电路的情况相同,成为该情况下的其他功能模块3向核心模块2发送通信用的信息时的噪声。
此外,在功能模块3中,在识别出对其他功能模块3的信息传输的结束时或者识别出比较器CM1对信息传输的检测结束时,控制部CT将场效应晶体管Q1从断开切换为导通状态。
而且,控制部CT在由核心模块2向自功能模块3或者其他功能模块3的通信开始之前,使通过控制部CT将电位Vcc恢复为规定电压的控制休眠(睡眠)。
进而,能够在核心模块2与自功能模块3或者其他功能模块3之间的通信结束为止的期间,限制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切换而维持在断开状态,在该通信结束之后切换至导通状态。
这样一来,避免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切换导致发生电压的变化成为在从其他功能模块3向核心模块2发送通信用的信息时的噪声。
由此,消除对向核心模块2的通信的不良影响,提高该通信的可靠性,因此核心模块2能够基于通信,对包含图8的电路的其他能模块3准确地进行控制。
图9是对通过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执行的低耗电模式控制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在步骤S1中,控制部CT进行初始化处理。
所谓初始化处理是指,为了例如核心模块2和多个功能模块3的通信所需要的分别对核心模块2和多个功能模块3的初始识别的处理。
在步骤S2中,控制部CT转移至睡眠状态。即,使由控制部CT进行的使电位Vcc恢复到规定电压的控制休眠(睡眠)。
在步骤S3中,控制部CT判断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和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流动的电流的电平是否为第二阈值以上。如果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和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流动的电流的电平小于第二阈值,则在步骤S3中判断为否从而重复步骤S3的判断处理。
当重复步骤S3的判断处理时,如果检测到大于第二阈值的电流,则在接下来的步骤S3中判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4。
在步骤S4中,控制部CT停止睡眠状态,转移至使电位Vcc恢复至规定电压的工作状态。
由此,能够执行由控制部CT进行的通信处理。
在步骤S5中,控制部CT进行通信处理。
即步骤S5中,控制部CT读取来自比较器CM1的信号,至少提取信息的目的地址。另外,能够提取该通信的长度即可。
在步骤S6中,控制部CT判断信息的目的地址是否为自功能模块3。
如果信息的目的地址不是自模块,则步骤S6中判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8。
在步骤S6中,如果信息的目的地址是自模块,则判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7。
在步骤S7中,控制部CT基于步骤S5的通信处理的结果,即,基于核心模块2的控制,使负载工作。
在步骤S8中,控制部CT对从核心模块2向自功能模块3或者其他功能模块3的通信是否结束进行判断。
如果该通信在中途则在步骤S8中判断为否,处理回到步骤S5的通信处理,重复其之后的处理。
在步骤S8中,如果通信结束,控制部CT则判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9。
在步骤S9中,控制部CT判断是否有低耗电模式控制处理的结束指示。
在此,处理的结束指示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来自核心模块2的处理的结束指示。即,如果没有从核心模块2传来处理的结束指示,在步骤S9中判断为否,处理回到步骤S2,重复其之后的处理。
与此相对,当从核心模块2传来处理的结束指示时,在步骤S9中判断为是,低耗电模式控制处理结束。
图10是表示由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产生的波形的一个例子的图。
在图10的上层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的电流。在从核心模块2向功能模块3发送通信用的信息的情况下,在恒定电流叠加的电流的波形作为通信波形在图10中表示。
在图10的下层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的电压。在从功能模块3向核心模块2发送通信用的信息的情况下,在功能模块3施加的电压的波形在图10中表示。
此处,上下的两个图的横轴中,在上下的各时序相互对应,能够上下对比相同时序的电流和电压。
在图10的时序t0中,上述的低耗电模式控制处理开始,依次执行图9的步骤1至步骤3,进而转移至重复步骤3的状态。
在图10的时序t1中,作为告知来自核心模块2的通信用信息开始传输的信号,传输超过第二电流的电平(第二阈值)的脉冲电流。
由此,在图10的时序t1中,在图9的低耗电模式控制处理的步骤S3中判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5。
在经过图10的时序t1之后的、执行图9的步骤S5的时序中,控制部CT进行通信处理。
在图10的时序t1之后,作为来自核心模块2的通信用的信息中表示“0”的比特信息,间断地传输超过第一电流的电平(第一阈值)的脉冲电流。
在图10的时序t1之后,通过比较器CM1将超过第一阈值的电平的脉冲电流作为信息0提取,将不超过第一阈值的电平的脉冲电流作为1提取。
在此,控制部CT识别出:来自核心模块2的通信用的信息的目的地址是自功能模块3。
即,在执行图9的步骤S6的时序中,判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7。
在执行图9的步骤S7的时序中,控制部CT一边向核心模块2发送通信用的信息,一边根据来自核心模块2的通信用的信息使负载工作。
由此,在自功能模块3中,在输入电路正极端子VP-输入电路负极端子VM之间施加电压。
在图10的时序t1以后的、执行图9的步骤S8的时序中,控制部CT对通信是否结束进行判断。
直到时序t2都为通信在继续,在执行图9的步骤S8的时序中,判断为否,处理回到步骤5的通信处理,并重复其之后的处理。
以上的各种处理重复到时序t2为止。
在图10的时序t2中,与核心模块2的通信结束,在图9的步骤S8中,判断为是,处理进入图9的步骤S9。
在图10的时序t2中,在图9的步骤S9中,控制部CT判断为没有低耗电模式控制处理的结束指示,处理返回图9的步骤S2,重复其之后的处理。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可以采用能够供给稳定的直流电流的蓄电池,供给的电流不限于直流,也可以通过采用逆变器等各种单元供给交流电流。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可以导入电力线通信。
通过这样做,能够仅用两根线进行供电和通信。
此外,通过这样做,能够组成抗噪声强的简单的电路。
即,本发明能够应用于电子设备,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数据通信稳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的场效应晶体管Q1,可以兼为为了电力线通信配备的开关元件。
通过这样做,能够减少电源电路的部件个数。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的电源电压测定用部件可以兼为为了电力线通信配备的内置微控制器的部件。
通过这样做,不需要另外增加比较器,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省电力模式的切换噪声由于与通信时的波形相近,因此成为干扰通信的噪声。
为此,可以追加将通信时与非通信时分开,在通信时不对导通/断开进行切换的暂时无效化单元。
通过这样做,能够避免与通信的干扰。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虽然采用了场效应晶体管Q1,但是只要如上述的电路的工作中说明的那样,具有开关功能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进一步而言,在功能模块3中,只要设置使电阻值变化的元件即可。原因是如果能够使电阻值变化来抑制功能模块3的两端之间的电压,则能够抑制该功能模块3的电力。
此外,虽然在上述例子中对二线制通信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可以另外设置供电线和通信线。
此外,不仅限于有线的连接,可以将利用无线的供电、通信进行组合。
此外,例如基础核心2和功能模块3各自的个数不特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即,基础核心2的数量和功能模块3的数量,即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即,一台基础核心2也可以连接一台功能模块3。
具体地,例如作为基础核心2与功能模块3的连接方式的其他例子,也可以采用图4或者图5所示的例子。
在图4中,作为基础核心2与功能模块3的连接方式的例子,例示了星型。
图4所示的星型,是基础核心2与两台以上的功能模块3(在图4的例子中为功能模块3-1至3-3三台)以星型连接的连接方式。
在图5中,作为基础核心2与功能模块3的连接方式的例子,例示了环型。
图5所示的环型,是基础核心2与一个以上功能模块3以规定顺序(在图5的例子中,为基础核心2、功能模块3-1至3-3的顺序)形成环状连接、构成闭环的连接方式。
菊花链型和星型虽然在外表上布线没有构成闭环,但是由于在位于端部的基础核心2或者功能模块3中布线折返,因此在电学层面上构成闭环布线。
虽然以上述的连接方式为基础,但是只要连接方式采取电学层面上形成闭环布线的结构,就能够采用使以上的连接方式复合等的任意的连接方式。
此外,例如对于为了向一个以上功能模块3供电而由基础核心2发送的信号,只要能够以电流方式传递电力即可,可以是直流电流,也可以是交流电流。
在上述说明中,在核心模块2和功能模块3的组中,设置了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网。但是,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网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由具有恒定电流源的模块(主)和其以外的模块(从)组成的任意的组中,设置二线制恒定电流通信电路网。
在上述说明的例子中,通信用的信息作为具有表示“0”的高电平电压和表示“1”的低电平电压的图6所示的脉冲波形信号,从功能模块3-1被发送至核心模块2,但这仅为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此。
即,对于高电平电压和低电平电压,0或者1的信息可以是相反的组合,可以是低电平电压表示“0”,高电平电压表示“1”。
此外,在上述说明的例子中,通过比较器CM1将超过第一阈值的电平的脉冲电流提取作为1的信息提取,将不超过第一阈值的电平的脉冲电流作为0提取,这仅为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此。
即,对于是否超过第一阈值,提取的0或者1的信息可以是相反的组合,可以将超过第一阈值脉冲电流作为信息0提取,将不超过第一阈值的脉冲电流作为1提取。
此外,在上述说明的例子中,第二电流的电平(第二阈值)是比第一电流的电平(第一阈值)高的电流的电平(阈值),但这仅为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此。
即,第二电流的电平(第二阈值)可以是与第一电流的电平(第一阈值)相同的电流的电平(阈值)。
此外,在上述说明的例子中,以用高频率连续切换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方式,对形成高电平电压的时间进行控制,但这仅为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此。
即,对于形成低电平电压的时间,也可以设置成包含电流测量用电阻R1的能够短路的结构,以用高频率连续切换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
此外,例如上述的一系列的处理既能够通过硬件执行,也能够通过软件执行。
即,只要是具有能够将上述的一系列的处理作为整体执行的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即可。
此外,一个功能区块既可以由单个硬件构成,也可以由单个软件构成,还可以由它们组合构成。
此外,例如在通过软件执行一系列的处理的情况下,构成该软件的程序从网络、存储介质安装至计算机等。
计算机也可以是嵌入于专用的硬件的计算机。
此外,计算机也可以是通过安装各种程序而能够执行各种功能的计算机,例如服务器、通用的智能电话或个人计算机。
此外,例如含有此类程序的存储介质,不仅可以由为了向用户提供程序而在装置主体外另行配置的未图示的可移动介质构成,也可以由以预先嵌入装置主体的状态向用户提供的存储介质等构成。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对存储在存储介质的程序进行记述的步骤,当然可以是按照该顺序以时间顺序进行的处理,并不必须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处理,也包含并列地或者单独地执行的处理。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系统这个术语的意思是,由多个装置、多个单元等构成的整体的装置。
以上换言之,应用本发明的电子设备能够采用具有如下结构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
即,应用本发明的电子设备(例如图1的功能模块3)是如下的电子设备即可,
其包括与规定负载连接的恒定电流电路网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电子设备具有:
控制部(例如图3的控制部CT),其基于所述规定负载相关的状态控制对该规定负载的施加电压。
在此,所述电子设备具有:
路径(例如从图3的端K1经由恒定电压二极管D1到达端K3的路径),当在所述恒定电流电路网流动的恒定电流流过时,产生施加在所述规定负载的电压的至少一部分;
开关部(例如图3的场效应晶体管Q1),其对所述路径的短路与该路径的短路的解除进行切换,
所述控制部通过切换所述开关部的状态,控制对该规定负载的施加电压。
由此,在以二线制供电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负载的耗电。此外,能够实现在恒定电流电路网连接的电路的低耗电化。
在此,所述电子设备中,
所述恒定电流电路网(例如图3的电路K)包括具有所述规定负载和所述电子设备的模块(例如图1的功能模块3),
在所述恒定电流电路网中,在将通信用的信息作为以第一频率重复电压的高低的第一脉冲传输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例如图3的控制部CT),
在所述模块中,用比第一频率高的第二频率切换所述开关部(例如图3的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用第二脉冲的方式控制对该规定负载的施加电压,所述第二脉冲以所述第二频率重复电压的高低。
通过这样做,在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的切换所伴随的脉冲电压混杂在一起的状况下,能够仅获取通信用的信息,能够使上述的提高了电源效率的信息处理系统准确地工作。
在此,所述电子设备(例如图1的功能模块3)中,
所述控制部(例如图3的控制部CT)执行基于所述规定负载所需的电力决定所述第二脉冲的占空比的控制。
通过这样做,能够进行根据负载工作所需的电力的供电。
在此,所述电子设备中,
所述恒定电流电路网包括具有所述规定负载和所述电子设备的模块(例如图1的功能模块3),
在所述恒定电流电路网中传输通信用的信息的情况下,
所述电子设备还具有第一检测部(例如图8的比较器CM2),其检测所述信息在所述模块中开始传输,
所述控制部(例如图8的控制部CT)在所述模块中通过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出所述信息开始传输时,
将所述开关部(例如图8的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从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切换为解除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
通过这样做,能够尽可能地不切换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而消除对于从自功能模块3或者其他功能模块3向核心模块2的通信的不良影响。
在此,第一检测部为例如图8的比较器CM2,这仅是一个例子,不限于比较器。
即,能够采用能够检测恒定电流电路网中传输的通信用的信息在所述模块开始传输的任意部件。
例如,可以是将A/D转换器和程序判断器组合而成的部件等。
在此,所述电子设备中,
所述控制部(例如图8的控制部CT)在所述模块(例如图1的功能模块3)中识别出所述信息结束传输时,
将所述开关部(例如图8的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从解除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切换为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
通过这样做,由于等到通信结束便切换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因此能够消除对从自功能模块3或者其他功能模块3向核心模块2的通信的不良影响。
在此,所述电子设备,
还具有第二检测部,其检测所述信息在所述模块中结束传输,
所述控制部(例如图8的控制部CT)在所述模块(例如图1的功能模块3)中通过所述第二检测部(例如图8比较器CM1)检测出所述信息结束传输时,
将所述开关部(例如图3的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从解除所述路径短路的切换为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切换。
在此,第二检测部采用了例如图8的比较器CM1,这仅是一个例子,不限于比较器。
即,能够采用能够检测恒定电流电路网中传输的通信用的信息的在所述模块中结束传输的任意部件。
例如,可以是将A/D转换器和程序判断器组合的部件。
此外,第一检测部(例如图8的比较器CM2)可以兼作第二检测部。
在此情况下,不需要另外配备第二检测部(例如图8比较器CM1)。
通过这样做,由于等到通信结束便切换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因此能够消除对从自功能模块3或者其他功能模块3向核心模块2的通信的不良影响。
在此,所述电子设备中,
所述控制部(例如图8的控制部CT),
当在所述模块(例如图1的功能模块3)中,识别出所述信息结束传输为止,
将所述开关部(例如图8的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
维持在解除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而不切换,
当识别出所述信息结束传输时,
将所述开关部(例如图8的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
从解除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向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切换。
通过这样做,由于等到通信结束便切换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因此能够消除对从自功能模块3或者其他功能模块3向核心模块2的通信的不良影响。
在此,所述电子设备,
还具有第二检测部,其检测所述信息在所述模块中结束传输,
所述控制部(例如图8的控制部CT),
当在所述模块(例如图1的功能模块3)中,通过所述第二检测部(例如图8的比较器CM1)检测出所述信息结束传输为止,
将所述开关部(例如图8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
维持在解除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而不切换,
当通过所述第二检测部(例如图8的比较器CM1)检测所述信息结束传输时,
将所述开关部(例如图3的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
从解除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向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切换。
在此,第二检测部采用了例如图8的比较器CM1,这仅是一个例子,不限于比较器。
即,能够采用能够检测恒定电流电路网中传输的通信用的信息在所述模块中结束传输任意部件。
例如,可以是将A/D转换器和程序判断器组合的部件。
此外,第一检测部(例如图8的比较器CM2)可以兼作第二检测部。
在此情况下,不需要另外配备第二检测部(例如图8比较器CM1)。
通过这样做,由于等到通信结束便切换场效应晶体管Q1的状态,因此能够消除对从自功能模块3或者其他功能模块3向核心模块2的通信的不良影响。
附图标记说明
1:用户终端
2:基础核心
3:功能模块
BT:近距离无线通信部
BU:蓄电池单元
C1:电容
C2:电容
CT:控制部
D1:恒定电压二极管
D2:肖特基势垒二极管
DR:漏极
GT:栅极
K:电路部
K1:端
K2:端
K3:端
K4:端
PP:蓄电池单元
PS1:串行端口
PS2:串行端口
PS3:串行端口
Q1:场效应晶体管
R1:电流测量用电阻
SC:源极
SP1:串行端口
SP2:串行端口
T:轮胎
VM:输入电路负极端子
VP:输入电路正极端子

Claims (5)

1.一种电子设备,其包含进行使通信用的信息叠加的电力线通信的模块,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
恒定电流电路网,其与设置在所述模块的规定负载连接;
路径,其当在所述恒定电流电路网中流过恒定电流时,产生对所述规定负载施加的施加电压的至少一部分;
开关部,其对所述路径的短路与该路径的短路的解除进行切换;以及
控制部,其在所述恒定电流电路网中,在将所述通信用的信息作为以第一频率重复电压的高低的第一脉冲传输的情况下,在所述模块中,以比所述第一频率高的第二频率切换所述开关部的状态,以第二脉冲的方式控制对该规定负载的所述施加电压,所述第二脉冲以所述第二频率重复电压的高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路径的电位比规定电压高的情况下,将所述开关部的状态切换为所述短路的状态,在所述路径的电位比规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将所述开关部的状态切换为解除所述短路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部执行基于所述规定负载所需的电力决定所述第二脉冲的占空比的控制。
3.一种电子设备,其包含进行使通信用的信息叠加的电力线通信的模块,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
恒定电流电路网,其与设置在所述模块的规定负载连接;
路径,其将电力线的正极侧的第一电位端和负极侧的第二电位端电连接,当在所述恒定电流电路网中流过恒定电流时,产生对所述规定负载施加的施加电压的至少一部分;
开关部,其对所述路径的短路与该路径的短路的解除进行切换;
第一检测部,其在所述恒定电流电路网中传输所述通信用的信息的情况下,检测所述通信用的信息在所述模块中开始传输;以及
控制部,其在所述模块中所述路径的电位比规定电压高的情况下,将所述开关部的状态切换为所述短路的状态,在所述路径的电位比规定电压低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出所述通信用的信息开始传输后,将所述开关部的状态切换为解除所述短路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模块中识别出所述通信用的信息结束传输时,
将所述开关部的状态从解除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切换为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还具有第二检测部,其检测所述通信用的信息在所述模块中结束传输,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模块中通过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出所述通信用的信息结束传输时,
将所述开关部的状态从解除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切换为所述路径短路的状态。
CN201980040685.3A 2018-06-20 2019-06-18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3138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7366 2018-06-20
JP2018-117366 2018-06-20
PCT/JP2019/024092 WO2019244886A1 (ja) 2018-06-20 2019-06-18 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3883A CN112313883A (zh) 2021-02-02
CN112313883B true CN112313883B (zh) 2022-03-01

Family

ID=68983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0685.3A Active CN112313883B (zh) 2018-06-20 2019-06-18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205960B2 (zh)
EP (1) EP3806341B1 (zh)
JP (1) JP6793879B2 (zh)
KR (1) KR102328549B1 (zh)
CN (1) CN112313883B (zh)
SG (1) SG11202012626YA (zh)
TW (1) TW202019065A (zh)
WO (1) WO20192448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69089A1 (en) * 2020-11-30 2022-06-02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Power circuit for a recreational vehicl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48340A1 (en) * 1998-03-13 1999-09-23 And Software Limited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over a low voltage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CN1499704A (zh) * 2002-11-01 2004-05-26 ������������ʽ���� 开关电源设备
CN1871786A (zh) * 2003-10-21 2006-11-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设备机器用通信电路
CN102386976A (zh) * 2010-08-25 2012-03-2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照明光通信设备
CN202840922U (zh) * 2011-08-18 2013-03-27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电路以及使用该控制电路的开关电源及电子设备
CN103873143A (zh) * 2012-12-11 2014-06-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可见光通信装置
CN104022540A (zh) * 2013-02-28 2014-09-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负载的分支供电控制装置及分支供电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8728B1 (en) 1998-03-18 2001-08-21 Cisco Technology, Inc. Remote XDSL transceiver unit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JP2003163090A (ja) 2001-11-26 2003-06-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照明装置
KR100727354B1 (ko) * 2005-11-09 2007-06-13 주식회사 유양정보통신 발광 다이오드 정전류 펄스폭 변조 구동 회로
US9161406B2 (en) * 2011-01-10 2015-10-13 Eldolab Holding B.V. LED driver and lighting application for wattage control
KR20140130666A (ko) * 2011-12-16 2014-11-11 어드밴스드 라이팅 테크놀러지, 인크. 고역률 내구성 저비용 led 램프 개조형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4541575B (zh) * 2012-08-07 2017-02-22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功率分配系统
US9374855B2 (en) * 2013-10-24 2016-06-21 Osram Sylvania Inc.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for lighting systems
US9385598B2 (en) * 2014-06-12 2016-07-05 Koninklijke Philips N.V. Boost converter stage switch controller
JP6555612B2 (ja) * 2015-07-03 2019-08-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調光装置
JP6597395B2 (ja) 2016-02-29 2019-10-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システム
JP6748038B2 (ja) 2017-08-15 2020-08-26 Vivita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48340A1 (en) * 1998-03-13 1999-09-23 And Software Limited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over a low voltage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CN1499704A (zh) * 2002-11-01 2004-05-26 ������������ʽ���� 开关电源设备
CN1871786A (zh) * 2003-10-21 2006-11-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设备机器用通信电路
CN102386976A (zh) * 2010-08-25 2012-03-2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照明光通信设备
CN202840922U (zh) * 2011-08-18 2013-03-27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电路以及使用该控制电路的开关电源及电子设备
CN103873143A (zh) * 2012-12-11 2014-06-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可见光通信装置
CN104022540A (zh) * 2013-02-28 2014-09-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负载的分支供电控制装置及分支供电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44886A1 (ja) 2019-12-26
EP3806341A1 (en) 2021-04-14
KR102328549B1 (ko) 2021-11-17
CN112313883A (zh) 2021-02-02
JPWO2019244886A1 (ja) 2020-07-16
EP3806341A4 (en) 2021-08-11
SG11202012626YA (en) 2021-02-25
JP6793879B2 (ja) 2020-12-02
US20210194361A1 (en) 2021-06-24
EP3806341B1 (en) 2022-10-12
KR20210008916A (ko) 2021-01-25
TW202019065A (zh) 2020-05-16
US11205960B2 (en) 202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4384B (zh) 用于通过至少一个导线对供应电力和差分数据的系统
JP6359459B2 (ja) 移動端末及びその充電装置、方法
US1057407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supply
US11005670B2 (en) Low standby power circuit architecture for power saving within power source equipment
CN110476482B (zh) 双led驱动电路
CN112313883B (zh) 电子设备
CN109417401A (zh) 具备电力线通信功能的电子控制装置、促动器、电子控制系统及使用它们的汽车
CN104767236A (zh) 充电电路
CN104345867A (zh) 现场设备
CN105321477A (zh) 电子纸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JP2014121015A (ja)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データキャリア駆動装置、及びデータキャリア装置
US9853535B2 (en) External power supply and system connection detection unit applied thereto
CN103296864B (zh) 响应于多种控制信号格式的电源
CN205657589U (zh) 转接装置
CN110838853B (zh) 一种两线制通信电路
CN208653809U (zh) 一种电动车在线故障检测系统
CN105450009A (zh) 电压转换器故障处理方法及电压转换器
CN103166620B (zh) 全极磁场检测开关电路
CN213534621U (zh) 一种电车触摸式启动电路及电车
KR20230152459A (ko) 차량용 배터리 충전 장치 및 이를 제어하는 방법
CN114156833A (zh) 一种漏电保护电路、保护方法及照明驱动电路
KR20130137407A (ko) 휴대형 다기능 충전 장치
CN107832243A (zh) Otg设备限流装置、方法及电子设备
JP2014123312A (ja) Usb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2197704A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Fukuoka Prefecture

Applicant after: Weiweiwei Co.,Ltd.

Address before: Fukuoka Prefecture

Applicant before: VIVITA, Inc.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