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83335A - 换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83335A CN112283335A CN202010709109.8A CN202010709109A CN112283335A CN 112283335 A CN112283335 A CN 112283335A CN 202010709109 A CN202010709109 A CN 202010709109A CN 112283335 A CN112283335 A CN 1122833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nob
- shift
- plate
- guide
- pro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8—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217—Selector apparatus with electric switches or sensors not for gear or range selection, e.g. for controlling auxiliar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8—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81—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using knops or discs for rotary range sel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挡装置,该换挡装置将机构集中在换挡体的旋转周向。在换挡装置(10)中,延伸突出板(46B)从旋钮(44)向下方延伸突出。这里,延伸突出板(46B)构成引导机构(26)、节制机构(56)以及检测机构(66)。因此,能够将引导机构(26)、节制机构(56)以及检测机构(66)集中在旋钮(44)的旋转周向上的延伸突出板(46B)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换挡体而变更换挡体的换挡位置的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换挡装置中,连杆操作部从旋钮沿旋钮的旋转轴向延伸突出。
这里,在该换挡装置中,连杆操作部构成检测机构,检测机构检测旋钮的换挡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900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事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将机构集中在换挡体的旋转周向的换挡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换挡装置具备:换挡体,旋转该换挡体来变更换挡位置;引导机构,引导上述换挡体的旋转;施力机构,对上述换挡体向换挡位置侧施力;检测机构,检测上述换挡体的换挡位置;以及延伸突出部,从上述换挡体向上述换挡体的旋转轴向侧延伸突出,构成上述引导机构、上述施力机构以及上述检测机构中的至少两个。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换挡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换挡装置中,设置一个上述施力机构,并且上述换挡体的旋转中心轴线被配置在上述施力机构的外周内侧。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换挡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的换挡装置中,上述引导机构被配置在上述换挡体的旋转轴向的范围。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换挡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第三方式的任一个换挡装置中,上述施力机构与上述检测机构相邻设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换挡装置中,旋转换挡体,来变更换挡体的换挡位置。另外,引导机构引导换挡体的旋转,施力机构对换挡体向换挡位置侧施力,检测机构检测换挡体的换挡位置。并且,延伸突出部从换挡体向换挡体的旋转轴向侧延伸突出。
这里,延伸突出部构成引导机构、施力机构以及检测机构中的至少两个。因此,能够将引导机构、施力机构以及检测机构中的至少两个集中在换挡体的旋转周向上的延伸突出部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换挡装置中,设置一个施力机构,并且换挡体的旋转中心轴线被配置在施力机构的外周内侧。因此,能够将换挡装置在换挡体旋转径向上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换挡装置中,引导机构被配置在换挡体的旋转轴向的范围。因此,能够使引导机构贴近换挡体,引导机构能够适当地引导换挡体的旋转。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换挡装置中,施力机构与检测机构相邻设置。因此,检测机构对通过施力机构而提高针对换挡体的换挡位置的配置精度的部分的位置进行检测,由此能够提高检测机构的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的(A)以及图1的(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的图,图1的(A)是从左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的(B)是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的从左斜后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的下侧部分的从左斜前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的从后方观察的剖视图(图1的(B)的4-4线剖视图)。
图5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中的下板件的从右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5的(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中的旋钮基座的从左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中的旋钮基座的从右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图6的(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中的上板件的从左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的下侧部分的从左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换挡装置;26…引导机构;44…旋钮(换挡体);46B…延伸突出板(延伸突出部);56…节制机构(施力机构);66…检测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的(A)中利用从左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10,在图1的(B)中利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示出换挡装置10。并且,在图4中利用从后方观察的剖视图(图1的(B)的4-4线剖视图)示出换挡装置10。此外,在附图中,用箭头FR表示换挡装置10的前方,用箭头LH表示换挡装置10的左方,用箭头UP表示换挡装置10的上方。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10设置于车辆(汽车)的控制台(省略图示),配置于车辆的驾驶席(省略图示)的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内侧,换挡装置10的前方、左方以及上方分别朝向车辆的前方、左方以及上方。
如图1的(A)以及图1的(B)、图4所示,在换挡装置10设置有作为支承体的树脂制的板件12。在板件12的下侧设置作为第一部件的下板件14(参照图5的(A)),并且在板件12的上侧设置有作为第二部件的上板件16(参照图6的(B)),板件12构成为在下板件14组装上板件16。另外,板件12在下板件14处固定于控制台内。
在下板件14的下侧部分设置有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下基座14A,下基座14A内向下侧开放。在下基座14A且在左右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大致长方体状的收容室18,收容室18向上方以及左方开放,并且前后方向尺寸在左端部处从前侧以及后侧缩小。在收容室18的右壁形成有长方体状的卡止孔18A,卡止孔18A向左方开放。在收容室18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且在左端部以及右部一体形成有矩形板状的按压板18B(参照图7),按压板18B向收容室18内突出,并且在与前后方向垂直配置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
在收容室18的下壁下表面形成有圆状的支承室20(参照图3),支承室20向下方开放。
在下板件14的左部设置有作为外支承部的大致长方体状的支承块14B,支承块14B从下基座14A向上方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支承块14B的右表面形成有外支承面22,外支承面22在俯视下弯曲为大致半圆弧状,并且内部向右方开放。
在支承块14B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作为移动部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引导爪24,引导爪24的右表面配置于外支承面22的稍左方。引导爪24从支承块14B的下部向上方延伸突出,引导爪24能够以下端为中心,沿左右方向弹性倾动。在引导爪24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构成引导部26的作为第一引导部的梯形柱状的上突起24A,上突起24A向右方突出,并且下表面与上下方向垂直配置。
在支承块14B且在外支承面22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一体形成有作为限制部的矩形板状的前限制板22A以及后限制板22B,前限制板22A以及后限制板22B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向外支承面22的弯曲径向内侧突出。在下基座14A的上壁且在前限制板22A与后限制板22B之间贯通形成有插通孔28,插通孔28沿着外支承面22弯曲,并且与外支承面22内以及收容室18连通。
在上板件16的下侧部分设置有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上基座16A,对于上基座16A而言,内部向下侧开放,并且固定于下板件14的下基座14A的上侧。上基座16A的左壁沿着插通孔28配置于下板件14的插通孔28的右侧,上基座16A的左侧使插通孔28向上方开放。
在上板件16的左侧部分设置有作为内支承部的大致圆筒状的支承筒16B,对于支承筒16B而言,轴向与上下方向平行,且内部向上方以及下方开放。另外,支承筒16B的中心轴线与下板件14(支承块14B)的外支承面22的曲率中心轴线一致。
在上基座16A的上壁的左端部一体形成有作为构成引导部26的第二引导部的矩形柱状的下突起30,下突起30向上方突出,并且与支承筒16B的外周一体。另外,下突起30配置于下板件14(引导爪24)的上突起24A的支承筒16B径向内侧(右侧)且下侧。
在板件12(下板件14以及上板件16)的上侧设置有矩形箱状的壳体32(参照图2),壳体32内向下侧开放。壳体32包覆板件12的上侧,壳体32的上壁供上板件16的支承筒16B贯通,并且上表面从控制台向车室内露出。
在壳体32的上壁且在支承筒16B的右侧设置有作为显示部的板状的指示器80,在指示器80设置有「N」显示器80A、「D」显示器80B以及「R」显示器80C。在指示器80设置有圆状的「N」配置显示器80D、「D」配置显示器80E以及「R」配置显示器80F,「N」配置显示器80D、「D」配置显示器80E以及「R」配置显示器80F分别配置于「N」显示器80A、「D」显示器80B以及「R」显示器80C的右侧。
在板件12(下板件14)的下侧固定有矩形箱状的罩34(参照图3),罩34内向下侧开放。在罩34内固定有矩形箱状的盖36(参照图3),对于盖36而言,内部向上侧开放,并且嵌合于罩34内。
在下板件14的下基座14A的上侧固定有大致矩形板状的机构基板38,机构基板38收容于上板件16的上基座16A内。在机构基板38的上表面的右部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作为显示照明部的显示LED38A,多个显示LED38A能够分别经由壳体32内照明显示「N」显示器80A、「D」显示器80B以及「R」显示器80C,并且照明显示「N」配置显示器80D、「D」配置显示器80E以及「R」配置显示器80F。另外,在机构基板38的上表面的左侧部分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作为操作照明部的操作LED38B。
机构基板38的左侧部分的上侧被大致板状的接触橡胶40包覆,接触橡胶40为大致橡胶制且具有弹性,并且与上板件16的支承筒16B内对置。接触橡胶40包覆机构基板38的多个操作LED38B的上侧,接触橡胶40能够在上侧透过来自操作LED38B的光。
在上板件16的支承筒16B内且在同轴上嵌合有作为操作部的大致圆柱状的「P」开关42,「P」开关42向车室内露出。「P」开关42能够被车辆的乘车人员(特别是驾驶员)从上侧进行按压操作,「P」开关42被从上侧按压操作,向下方移动。「P」开关42配置于接触橡胶40的上侧,「P」开关42向下方移动,由此接触橡胶40弹性变形,机构基板38对「P」开关42向下方的移动(「P」开关42的按压操作)进行检测。
在「P」开关42的上表面设置有「P」显示器42A以及圆状的「P」配置显示器42B,「P」配置显示器42B配置于「P」显示器42A的右侧。机构基板38的多个操作LED38B能够分别经由接触橡胶40以及「P」开关42内照明显示「P」显示器42A,并且照明显示「P」配置显示器42B。
在上板件16的支承筒16B的外周支承有作为换挡体的树脂制的旋钮44。
在旋钮44设置有作为换挡部件的旋钮基座46(参照图5的(B)),在旋钮基座46设置有作为旋转部的圆筒状的旋转筒46A。对于旋转筒46A而言,在内部且在同轴上嵌合有支承筒16B,并且以能够旋转且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的方式贯通于壳体32的上壁,旋钮44能够围绕旋转筒46A的中心轴线向一个方向(图1的(A)等的箭头A的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图1的(A)等的箭头B的方向)旋转,并且能够沿上下方向(旋转筒46A的轴向)位移。
在旋转筒46A的上部的外周且在同轴上固定有作为操作部件的大致圆筒状的上旋钮48,上旋钮48能够与旋钮基座46一体旋转。上旋钮48向车室内露出,旋钮44在上旋钮48处能够被乘车人员操作。旋钮44配置于作为换挡位置的「H」位置(原始位置),旋钮44从「H」位置向一个方向旋转,依次配置于作为换挡位置的「N」位置(空挡位置)以及「D」位置(前进位置)。并且,旋钮44在从「H」位置向下方位移后向另一个方向旋转,依次配置于作为换挡位置的「N」位置(空挡位置)以及「R」位置(倒车位置)。
在旋钮基座46的旋转筒46A的左部(一部分)一体形成有作为延伸突出部的弯曲矩形板状的延伸突出板46B(参照图5的(B)),延伸突出板46B向下方延伸突出,且以能够旋转且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的方式插通于下板件14(下基座14A)的插通孔28。延伸突出板46B沿旋转筒46A的周向弯曲,延伸突出板46B配置于相对于旋转筒46A向旋转筒46A的径向外侧(左侧)偏离的位置。延伸突出板46B的左侧面(外周面)与下板件14(支承块14B)的外支承面22抵接,在旋钮44(旋转筒46A以及上旋钮48)旋转以及沿上下方向位移时,延伸突出板46B与旋钮44一体地旋转以及沿上下方向位移,延伸突出板46B的左侧面在外支承面22滑动。因此,延伸突出板46B向左侧(旋钮44旋转径向外侧)的移动被外支承面22限制。
在延伸突出板46B的上端部通过插入成型形成有作为构成引导机构26的被引导部的缓冲垫50,缓冲垫50为软质树脂制。
在缓冲垫50的旋转筒46A径向外侧的部分设置有作为第一被引导部的大致长条板状的外缓冲垫52,外缓冲垫52沿旋转筒46A的周向延伸,并且向旋转筒46A的径向外侧(左侧)以及上侧露出。外缓冲垫52的前侧部分(一个方向侧部分)相对于外缓冲垫52的后侧部分(另一个方向侧部分)配置于上侧,外缓冲垫52的前侧部分以及后侧部分的上表面分别为上前引导面52A以及上后引导面52B。外缓冲垫52的前侧部分的前端面(一个方向侧端面)以及后端面(另一个方向侧端面)分别为矩形状的前限制面52C以及上引导面52D,外缓冲垫52的后侧部分的后端面(另一个方向侧端面)为矩形状的后限制面52E。
在缓冲垫50的旋转筒46A径向内侧的部分设置有作为第二被引导部的大致长条矩形柱状的内缓冲垫54(参照图6的(A)),内缓冲垫54沿旋转筒46A的周向延伸,并且向旋转筒46A的径向内侧(右侧)以及下侧露出。内缓冲垫54的前侧部分(一个方向侧部分)相对于内缓冲垫54的后侧部分(另一个方向侧部分)配置于上侧,内缓冲垫54的前侧部分以及后侧部分的下表面分别为下前引导面54A以及下后引导面54B,并且内缓冲垫54的后侧部分的前端面(一个方向侧端面)为矩形状的下引导面54C。另外,内缓冲垫54配置于外缓冲垫52的旋转筒46A径向内侧(右侧)且下侧。
在缓冲垫50设置有规定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作为连结部的矩形柱状的连结柱50A(参照图6的(A)),连结柱50A沿旋转筒46A的径向延伸,将外缓冲垫52与内缓冲垫54连结。
如上所述,旋钮44配置于「H」位置,外缓冲垫52的上后引导面52B与下板件14(引导爪24)的上突起24A的下表面抵接,限制旋钮44向上方的位移,并且外缓冲垫52的上引导面52D与上突起24A的前表面抵接,限制旋钮44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参照图5的(A)以及图5的(B))。
当旋钮44在「H」位置与「D」位置之间旋转时,外缓冲垫52的上后引导面52B与上突起24A的下表面抵接(滑动),限制旋钮44向上方的位移(参照图5的(A)以及图5的(B)),并且内缓冲垫54的下后引导面54B与上板件16的下突起30的上表面抵接(滑动),限制旋钮44向下方的位移(参照图6的(A)以及图6的(B))。因此,上后引导面52B被上突起24A的下表面引导,并且下后引导面54B被下突起30的上表面引导,引导旋钮44在「H」位置与「D」位置之间的旋转。
在旋钮44配置于「D」位置时,外缓冲垫52的前限制面52C与下板件14(支承块14B)的前限制板22A的后表面抵接,限制旋钮44从「D」位置向一个方向的旋转(参照图5的(A)以及图5的(B))。
当旋钮44在「H」位置与「H」位置的下方之间位移时,外缓冲垫52的上引导面52D与上突起24A的前表面抵接(滑动),限制旋钮44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参照图5的(A)以及图5的(B)),并且内缓冲垫54的下引导面54C与下突起30的后表面抵接(滑动),限制旋钮44向一个方向的旋转(参照图6的(A)以及图6的(B))。因此,上引导面52D被上突起24A的前表面引导,并且下引导面54C被下突起30的后表面引导,引导旋钮44在「H」位置与「H」位置的下方之间的位移。
当旋钮44从「H」位置向下方位移时,内缓冲垫54的下前引导面54A与下突起30的上表面抵接,限制旋钮44向下方的位移,并且内缓冲垫54的下引导面54C与下突起30的后表面抵接,限制旋钮44向一个方向的旋转(参照图6的(A)以及图6的(B))。
当旋钮44从「H」位置向下方位移后在「H」位置的下方与「R」位置之间旋转时,内缓冲垫54的下前引导面54A与下突起30的上表面抵接(滑动),限制旋钮44向下方的位移(参照图6的(A)以及图6的(B)),并且外缓冲垫52的上前引导面52A与上突起24A的下表面抵接(滑动),限制旋钮44向上方的位移(参照图5的(A)图5的(B))。因此,下前引导面54A被下突起30的上表面引导,并且上前引导面52A被上突起24A的下表面引导,引导旋钮44在「H」位置的下方与「R」位置之间的旋转。
在旋钮44配置于「R」位置时,外缓冲垫52的后限制面52E与下板件14(支承块14B)的后限制板22B的前表面抵接,限制旋钮44从「R」位置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参照图5的(A)以及图5的(B))。
在上述机构基板38的下侧设置有作为施力机构的节制机构56(参照图2以及图7)。
在节制机构56设置有外形大致长方体状的支架58,支架58的前后方向尺寸在左部处从前侧以及后侧缩小。支架58的左部收容于下板件14(下基座14A)的收容室18,并插入到收容室18的左端部。
在支架58的右表面一体形成有长方体状的卡止突起58B,卡止突起58B向右方突出。卡止突起58B插入到收容室18的卡止孔18A,卡止突起58B与卡止孔18A的上表面卡止,支架58向上侧的移动被卡止。在支架58的前表面且在左部以及右部突出形成有板状的抵接肋(省略图示),抵接肋在与前后方向垂直配置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与收容室18前表面的按压板18B抵接。在支架58的后表面且在左部以及右部突出形成有柱状的压缩肋58C(压溃肋),压缩肋58C沿上下方向延伸。压缩肋58C与收容室18后表面的按压板18B抵接而压缩,支架58在前后方向上压入到收容室18。
在支架58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圆状的收容孔58A,收容孔58A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向左方开放。
在收容孔58A内嵌合有作为施力部的大致圆柱状的制动销60,制动销60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并且左表面呈球面状突出。在收容孔58A的右表面(底面)与制动销60之间架设有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62(压缩螺旋弹簧),弹簧62对制动销60向左方施力。另外,弹簧62对支架58(收容孔58A的右表面)向右方施力,由此,限制卡止突起58B向收容室18的卡止孔18A的插入被解除。
在旋钮基座46的延伸突出板46B的右侧面(内周面)形成有作为被施力部的节制面64(参照图6的(A)),节制面64的旋钮44旋转方向中央部的下部为底部64A,且为节制面64的旋钮44旋转径向外侧端部。制动销60的左表面因弹簧62的作用力而抵接于节制面64的底部64A,由此,旋钮44被弹簧62施力,配置于「H」位置。
节制面64在旋钮44旋转方向的整体随着朝向上侧而向朝向旋钮44的旋转径向内侧的方向倾斜,旋钮44被弹簧62向上侧施力。因此,因此,在旋钮44被从「H」位置向下方进行位移操作时,制动销60左表面与节制面64的抵接位置从底部64A向上侧移动,由此旋钮44克服弹簧62的作用力向下方位移。节制面64随着朝向另一个方向侧而从底部64A向朝向旋钮44的旋转径向内侧的方向倾斜,在旋钮44被从「H」位置向一个方向进行旋转操作时,制动销60左表面与节制面64的抵接位置从底部64A向另一个方向侧移动,由此旋钮44克服弹簧62的作用力向另一个方向旋转。节制面64随着朝向一个方向侧而从底部64A的上侧向朝向旋钮44的旋转径向内侧的方向倾斜,在旋钮44被从「H」位置的下方向另一个方向进行旋转操作时,制动销60左表面与节制面64的抵接位置从底部64A的上侧向一个方向侧移动,由此旋钮44克服弹簧62的作用力向另一个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在旋钮44配置于除「H」位置以外的换挡位置的状态下解除对旋钮44的操作力的作用时,制动销60左表面与节制面64的抵接位置朝向底部64A移动,由此旋钮44因弹簧62的作用力而旋转以及向上方位移,旋钮44复原到「H」位置。
在节制机构56的下侧设置有检测机构66(参照图3)。
在检测机构66设置有作为连接部件的外形大致长方体状的连接件68,连接件68支承于上述罩34的上壁上表面,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在连接件68的右部设置有大致有底圆筒状的固定筒68A,固定筒68A内向下侧开放。固定筒68A在同轴上嵌合于下板件14的支承室20,连接件68能够以固定筒68A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向一个方向侧(前侧)以及另一个方向侧(后侧)转动。在连接件68的左端部形成有作为被连接部的矩形状的连接孔68B,连接孔68B沿上下方向贯通连接件68。连接孔68B向左侧开放,连接孔68B配置于下板件14(下基座14A)的插通孔28的下侧。
在连接件68的固定筒68A内且在同轴上固定有作为被检测部的大致圆柱状的磁铁70,磁铁70能够与连接件68的转动(固定筒68A的旋转)一体旋转。
在旋钮基座46的延伸突出板46B的下端一体形成有作为连接部的大致矩形板状的连接板72(参照图6的(A)),连接板72从延伸突出板46B向下方突出。连接板72插入(卡合)到连接件68的连接孔68B,由此,旋钮44与连接件68连接。连接板72能够相对于连接孔68B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允许旋钮44向上下方向的位移。连接板72在前后方向上嵌合于连接孔68B,旋钮44向一个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旋转,由此,分别地,连接件68与旋钮44一体向一个方向侧以及另一个方向侧转动,磁铁70与连接件68一体向一个方向侧以及另一个方向侧旋转。
在连接件68以及磁铁70的下侧设置有作为检测部件的大致矩形板状的检测基板74(参照图3),检测基板74固定于上述罩34的上壁下侧,并且下侧被上述盖36包覆。在检测基板74的上表面设置有作为检测部的传感器74A,传感器74A隔着罩34的上壁在上下方向上与磁铁70对置。传感器74A检测磁铁70产生的磁场,从而能够检测磁铁70的旋转位置,因此,传感器74A检测连接件68的转动位置,从而能够检测旋钮44的旋转位置以及换挡位置。
检测基板74与上述机构基板38电连接,并且与车辆的控制装置76电连接,在控制装置76电连接有车辆的自动变速器78(变速机)。在机构基板38检测到「P」开关42的按压操作时,通过控制装置76的控制,将自动变速器78的换挡挡位变更为「P」挡(停车挡)。检测基板74的传感器74A在检测到旋钮44在「N」位置、「D」位置以及「R」位置的配置时,分别地,根据控制装置76的控制,将自动变速器78的换挡挡位变更为「N」挡(空挡)、「D」挡(前进挡)以及「R」挡(倒车挡)。
当自动变速器78的换挡挡位变更为「P」挡时,根据控制装置76的控制,机构基板38的操作LED38B照明显示「P」开关42的「P」配置显示器42B。当自动变速器78的换挡挡位变更为「N」挡、「D」挡以及「R」挡时,分别地,根据控制装置76的控制,机构基板38的显示LED38A照明显示「N」配置显示器80D、「D」配置显示器80E以及「R」配置显示80F。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的结构的换挡装置10中,延伸突出板46B从旋钮44的旋转筒46A向下方(旋钮44的旋转轴向侧)延伸突出。
在引导机构26中,在旋钮44(旋转筒46A以及上旋钮48)旋转以及在上下方向上位移时,下板件14的上突起24A限制延伸突出板46B的缓冲垫50(外缓冲垫52)向上方的位移以及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并且上板件16的下突起30限制延伸突出板46B的缓冲垫50(内缓冲垫54)向下方的位移以及向一个方向的旋转,引导旋钮44的旋转以及在上下方向的位移。
在节制机构56中,制动销60的左表面因弹簧62的作用力抵接于延伸突出板46B的节制面64,旋钮44被弹簧62向「H」位置侧施力。
在检测机构66中,旋钮44旋转,延伸突出板46B的连接板72旋转,由此连接件68转动,磁铁70旋转。并且,检测基板74(传感器74A)检测磁铁70的旋转位置,从而检测旋钮44的换挡位置。
这里,在延伸突出板46B设置有引导机构26的缓冲垫50、节制机构56的节制面64以及检测机构66的连接板72。因此,能够将引导机构26、节制机构56以及检测机构66集中在旋钮44的旋转周向上的延伸突出板46B的位置。由此,能够增大旋钮44的旋转周向上的除延伸突出板46B以外(延伸突出板46B旋转范围以外)的位置的空间的构造自由度,能够将换挡装置10小型化。
并且,在延伸突出板46B中,引导机构26的缓冲垫50、节制机构56的节制面64以及检测机构66的连接板72沿旋钮44的旋转轴向(上下方向)排列。因此,能够减小延伸突出板46B(延伸突出板46B旋转范围)在旋钮44旋转周向的尺寸,能够进一步将换挡装置10小型化。
另外,引导机构26的缓冲垫50被配置在旋钮44(旋转筒46A以及上旋钮48)的旋钮44旋转轴向(上下方向)上的范围。因此,能够使缓冲垫50贴近旋钮44,引导机构26能够适当地引导旋钮44的旋转以及在上下方向的位移。
并且,设置一个节制机构56,并且在节制机构56的支架58、制动销60以及弹簧62的外周内侧(包含中空部分的内侧)配置旋钮44的旋转中心轴线(旋转筒46A的中心轴线)。因此,能够将节制机构56配置于旋钮44的旋转中心轴线侧,能够将换挡装置10在旋钮44旋转径向上小型化。
另外,在延伸突出板46B中,节制机构56的节制面64与检测机构66的连接板72相邻设置。因此,检测机构66能够对与通过节制机构56而提高针对旋钮44的换挡位置的配置精度的节制面64相邻设置的连接板72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由此,能够提高检测机构66对旋钮44的换挡位置的检测精度。
并且,在旋钮44(旋转筒46A以及上旋钮48)的下侧设置有引导机构26、节制机构56以及检测机构66。因此,能够增大旋钮44的附近空间的构造自由度,能够与旋钮44贴近地配置指示器80、机构基板38、接触橡胶40以及「P」开关4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节制机构56的下侧配置检测机构66。但是,也可以使节制机构56与检测机构66的配置在上下方向上相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钮基座46的延伸突出板46B设置利用分体成型而获得的缓冲垫50(被引导部)。但是,也可以在旋钮基座46的延伸突出板46B形成利用一体成型而获得的被引导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延伸突出板46B设置引导机构26的缓冲垫50、节制机构56的节制面64以及检测机构66的连接板72。但是,也可以在延伸突出板46B设置引导机构26的缓冲垫50、节制机构56的节制面64以及检测机构66的连接板72中的至少两个。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节制机构56(施力机构)也可以作为引导机构26发挥功能。该情况下,例如,在节制机构56中,设置于节制面64的壁限制制动销60向除引导方向以外的相对移动而引导制动销60的相对移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节制机构56中,在板件12侧设置制动销60以及弹簧62,并且在旋钮44侧设置节制面64。但是,在节制机构56中,也可以在板件12侧设置节制面64,并且在旋钮44侧设置制动销60以及弹簧6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换挡装置10设置于控制台。但是,也可以将换挡装置10设置于仪表盘或者转向柱盖板。
Claims (4)
1.一种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换挡体,旋转该换挡体来变更换挡位置;
引导机构,引导所述换挡体的旋转;
施力机构,对所述换挡体向换挡位置侧施力;
检测机构,检测所述换挡体的换挡位置;以及
延伸突出部,从所述换挡体向所述换挡体的旋转轴向侧延伸突出,构成所述引导机构、所述施力机构以及所述检测机构中的至少两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一个所述施力机构,并且所述换挡体的旋转中心轴线被配置在所述施力机构的外周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机构被配置在所述换挡体的旋转轴向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机构与所述检测机构相邻设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35642 | 2019-07-23 | ||
JP2019135642A JP7448278B2 (ja) | 2019-07-23 | 2019-07-23 | シフト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83335A true CN112283335A (zh) | 2021-01-29 |
CN112283335B CN112283335B (zh) | 2023-02-17 |
Family
ID=74419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09109.8A Active CN112283335B (zh) | 2019-07-23 | 2020-07-22 | 换挡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48278B2 (zh) |
CN (1) | CN112283335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089508B1 (ko) * | 2009-02-09 | 2011-12-05 | 경창산업주식회사 | 자동변속차량의 기어변속 장치 |
CN206439388U (zh) * | 2016-12-28 | 2017-08-25 | 浙江科思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旋钮电子换档器的旋钮手感力机构 |
JP2017190052A (ja) * | 2016-04-13 | 2017-10-19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CN207195638U (zh) * | 2017-08-22 | 2018-04-06 | 上海荣乐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单稳态旋钮式电子换挡机构 |
US20180239385A1 (en) * | 2017-02-21 | 2018-08-23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Input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5002086B3 (de) | 2005-01-14 | 2006-09-14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Betätigungseinrichtung mit Drehschalter |
JP5756628B2 (ja) | 2010-12-27 | 2015-07-29 | 株式会社アツミテック | 自動変速機用変速操作装置 |
DE102015105940A1 (de) | 2015-01-20 | 2016-07-21 | Methode Electronics Malta Ltd. | Steuerungsvorrichtung zum Steuern von Einrichtungen per Hand |
JP6530325B2 (ja) | 2016-02-03 | 2019-06-12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JP6738186B2 (ja) | 2016-04-13 | 2020-08-12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JP2019006139A (ja) | 2017-06-20 | 2019-01-17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
2019
- 2019-07-23 JP JP2019135642A patent/JP744827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7-22 CN CN202010709109.8A patent/CN11228333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089508B1 (ko) * | 2009-02-09 | 2011-12-05 | 경창산업주식회사 | 자동변속차량의 기어변속 장치 |
JP2017190052A (ja) * | 2016-04-13 | 2017-10-19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CN206439388U (zh) * | 2016-12-28 | 2017-08-25 | 浙江科思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旋钮电子换档器的旋钮手感力机构 |
US20180239385A1 (en) * | 2017-02-21 | 2018-08-23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Input device |
CN207195638U (zh) * | 2017-08-22 | 2018-04-06 | 上海荣乐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单稳态旋钮式电子换挡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017213A (ja) | 2021-02-15 |
JP7448278B2 (ja) | 2024-03-12 |
CN112283335B (zh) | 2023-0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472621B2 (en) | Shift device | |
EP3056768B1 (en) | Shift device | |
US7219572B2 (en) | Shift device | |
CN109789776B (zh) | 换挡装置 | |
US8024990B2 (en) | Shift lever apparatus | |
JP6407745B2 (ja) | シフト装置 | |
CN111173923B (zh) | 换挡装置 | |
CN112283335B (zh) | 换挡装置 | |
CN113700843A (zh) | 换挡装置 | |
JP7180136B2 (ja) | 車両用シフタ装置 | |
WO2019065163A1 (ja) | 車両のシフト装置 | |
CN112283336A (zh) | 换挡装置 | |
JP2019064331A (ja) | シフト装置 | |
CN107664204B (zh) | 换挡装置 | |
WO2018163762A1 (ja) | シフト装置 | |
WO2024219277A1 (ja) | シフト装置 | |
CN111163965A (zh) | 换挡装置 | |
US11746889B2 (en) | Shift device that enables detection accuracy to be improved | |
CN107662494B (zh) | 换挡装置 | |
WO2023238628A1 (ja) | シフト装置 | |
JP2024011082A (ja) | シフト装置 | |
JP2021017212A (ja) | シフト装置 | |
JP2024011083A (ja) | シフト装置 | |
JP2024155603A (ja) | シフト装置 | |
JP2024011081A (ja) | シフト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