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83336A - 换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83336A
CN112283336A CN202010709826.0A CN202010709826A CN112283336A CN 112283336 A CN112283336 A CN 112283336A CN 202010709826 A CN202010709826 A CN 202010709826A CN 112283336 A CN112283336 A CN 1122833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ob
plate
guide
shift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098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伏屋阳介
清水正继
小野宙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283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33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8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217Selector apparatus with electric switches or sensors not for gear or range selection, e.g. for controlling auxiliar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8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81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using knops or discs for rotary range sel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挡装置,能够提高引导部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在换挡装置(10)中,引导部(26)的上突起(24A)限制旋钮(44)的外缓冲垫(52)向上方的位移,并且引导部(26)的下突起(30)限制旋钮(44)的内缓冲垫(54)向下方的位移,引导旋钮(44)的旋转。这里,上突起(24A)与下突起(30)在旋钮(44)的旋转轴向上分开。因此,能够将上突起(24A)与下突起(30)分别设置于独立的下板件(14)与上板件(16),能够提高引导部(26)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

Description

换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挡体旋转而变更换挡位置的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旋转换挡旋钮中,内部件的追随部引导外部件的引导件,从而引导外部件的旋转。
这里,在这样的旋转换挡旋钮中,优选能够提高追随部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8/0244155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事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提高引导部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的换挡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换挡装置具备:换挡体,该换挡体设置有被引导部,旋转该换挡体来变更换挡位置;和引导部,第一引导部与第二引导部在上述换挡体的旋转轴向上分开设置,上述第一引导部以及上述第二引导部引导上述被引导部从而引导上述换挡体的旋转。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换挡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换挡装置中,上述第一引导部与上述第二引导部在上述换挡体的旋转径向上分开。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换挡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的换挡装置中,上述第一引导部以及上述第二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能够沿上述换挡体的旋转径向移动。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换挡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第三方式的任一个换挡装置中,通过嵌件成型将上述被引导部设置于上述换挡体。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换挡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第四方式的任一个换挡装置中,在上述被引导部中第一被引导部与第二被引导部在上述换挡体的旋转轴向以及旋转径向中的至少一方分开设置,上述第一被引导部以及上述第二被引导部被上述引导部引导从而引导上述换挡体的旋转。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换挡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换挡装置中,上述第一被引导部与上述第二被引导部被连结。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换挡装置中,旋转换挡体,来变更换挡位置。并且,引导部的第一引导部以及第二引导部引导换挡体的被引导部,从而引导换挡体的旋转。
这里,第一引导部与第二引导部在换挡体的旋转轴向上分开。因此,能够将第一引导部与第二引导部设置为独立的部件,能够提高引导部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第一引导部与第二引导部在换挡体的旋转径向上分开。因此,能够在换挡体的旋转径向上调整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的设置位置,能够提高引导部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第一引导部以及第二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能够沿换挡体的旋转径向移动。因此,通过使第一引导部以及第二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沿换挡体的旋转径向移动,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换挡体的被引导部配置于第一引导部与第二引导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换挡装置中,通过嵌件成型将被引导部设置于换挡体。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被引导部设置于换挡体。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换挡装置中,被引导部的第一被引导部以及第二被引导部被引导部引导,从而引导换挡体的旋转。
这里,第一被引导部与第二被引导部在换挡体的旋转轴向以及旋转径向中的至少一方分开。因此,能够在换挡体的旋转轴向以及旋转径向中的至少一方调整第一被引导部与第二被引导部的设置位置,能够提高被引导部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第一被引导部与第二被引导部被连结。因此,能够将第一被引导部以及第二被引导部稳固地设置于换挡体。
附图说明
图1的(A)以及图1的(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的图,图1的(A)是从左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的(B)是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从左斜后方观察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左斜前方观察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的下侧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后方观察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的剖视图(图1的(B)的4-4线剖视图)。
图5的(A)是表示从右斜后方观察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中的下板件的立体图,图5的(B)是表示从左斜后方观察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中的旋钮基座地立体图。
图6的(A)是表示从右斜前方观察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中的旋钮基座的立体图,图6的(B)是表示从左斜前方观察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中的上板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换挡装置;24A…上突起(第一引导部);26…引导部;30…下突起(第二引导部);44…旋钮(换挡体);50…缓冲垫(被引导部);52…外缓冲垫(第一被引导部);54…内缓冲垫(第二被引导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的(A)中利用从左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10,在图1的(B)中利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示出换挡装置10。并且,在图4中利用从后方观察的剖视图(图1的(B)的4-4线剖视图)示出换挡装置10。此外,在附图中,用箭头FR表示换挡装置10的前方,用箭头LH表示换挡装置10的左方,用箭头UP表示换挡装置10的上方。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10设置于车辆(汽车)的控制台(省略图示),配置于车辆的驾驶席(省略图示)的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内侧,换挡装置10的前方、左方以及上方分别朝向车辆的前方、左方以及上方。
如图1的(A)以及图1的(B)、图4所示,在换挡装置10设置有作为支承体的树脂制的板件12。在板件12的下侧设置作为第一部件的下板件14(参照图5的(A)),并且在板件12的上侧设置有作为第二部件的上板件16(参照图6的(B)),板件12构成为在下板件14组装上板件16。另外,板件12在下板件14处固定于控制台内。
在下板件14的下侧部分设置有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下基座14A,下基座14A内向下侧开放。在下基座14A且在左右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大致长方体状的收容室18,收容室18向上方以及左方开放。在收容室18的下壁下表面形成有圆状的支承室20(参照图3),支承室20向下方开放。
在下板件14的左部设置有作为外支承部的大致长方体状的支承块14B,支承块14B从下基座14A向上方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支承块14B的右表面形成有外支承面22,外支承面22在俯视下弯曲为大致半圆弧状,并且内部向右方开放。
在支承块14B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作为移动部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引导爪24,引导爪24的右表面配置于外支承面22的稍左方。引导爪24从支承块14B的下部向上方延伸突出,引导爪24能够以下端为中心,沿左右方向弹性倾动。在引导爪24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构成引导部26的作为第一引导部的梯形柱状的上突起24A,上突起24A向右方突出。上突起24A的上表面随着朝向右方而向朝向下方的方向倾斜,上突起24A的下表面与上下方向垂直配置。
在支承块14B且在外支承面22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一体形成有作为限制部的矩形板状的前限制板22A以及后限制板22B,前限制板22A以及后限制板22B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向外支承面22的弯曲径向内侧突出。在下基座14A的上壁且在前限制板22A与后限制板22B之间贯通形成有插通孔28,插通孔28沿着外支承面22弯曲,并且与外支承面22内以及收容室18连通。
在上板件16的下侧部分设置有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上基座16A,对于上基座16A而言,内部向下侧开放,并且固定于下板件14的下基座14A的上侧。上基座16A的左壁沿着插通孔28配置于下板件14的插通孔28的右侧,上基座16A的左侧使插通孔28向上方开放。
在上板件16的左侧部分设置有作为内支承部的大致圆筒状的支承筒16B,对于支承筒16B而言,轴向与上下方向平行,且内部向上方以及下方开放。另外,支承筒16B的中心轴线与下板件14(支承块14B)的外支承面22的曲率中心轴线一致。
在上基座16A的上壁的左端部一体形成有作为构成引导部26的第二引导部的矩形柱状的下突起30,下突起30向上方突出,并且与支承筒16B的外周一体。另外,下突起30配置于下板件14(引导爪24)的上突起24A的支承筒16B径向内侧(右侧)且下侧。
在板件12(下板件14以及上板件16)的上侧设置有矩形箱状的壳体32(参照图2),壳体32内向下侧开放。壳体32包覆板件12的上侧,壳体32的上壁供上板件16的支承筒16B贯通,并且上表面从控制台向车室内露出。
在板件12(下板件14)的下侧固定有矩形箱状的罩34(参照图3),罩34内向下侧开放。在罩34内固定有矩形箱状的盖36(参照图3),对于盖36而言,内部向上侧开放,并且嵌合于罩34内。
在下板件14的下基座14A的上侧固定有大致矩形板状的机构基板38,机构基板38收容于上板件16的上基座16A内。机构基板38的左侧部分的上侧被大致板状的接触橡胶40包覆,接触橡胶40为大致橡胶制且具有弹性,并且与上板件16的支承筒16B内对置。
在上板件16的支承筒16B内且在同轴上嵌合有作为操作部的大致圆柱状的「P」开关42,「P」开关42向车室内露出。「P」开关42能够被车辆的乘车人员(特别是驾驶员)从上侧进行按压操作,「P」开关42被从上侧按压操作,向下方移动。「P」开关42配置于接触橡胶40的上侧,「P」开关42向下方移动,由此接触橡胶40弹性变形,机构基板38对「P」开关42向下方的移动(「P」开关42的按压操作)进行检测。
在上板件16的支承筒16B的外周支承有作为换挡体的树脂制的旋钮44。
在旋钮44设置有作为换挡部件的旋钮基座46(参照图5的(B)),在旋钮基座46设置有圆筒状的旋转筒46A。对于旋转筒46A而言,在内部且在同轴上嵌合有支承筒16B,并且以能够旋转且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的方式贯通于壳体32的上壁,旋钮44能够围绕旋转筒46A的中心轴线向一个方向(图1的(A)等的箭头A的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图1的(A)等的箭头B的方向)旋转,并且能够沿上下方向(旋转筒46A的轴向)位移。
在旋转筒46A的上部的外周且在同轴上固定有作为操作部件的大致圆筒状的上旋钮48,上旋钮48能够与旋钮基座46一体旋转。上旋钮48向车室内露出,旋钮44在上旋钮48处能够被乘车人员操作。旋钮44配置于作为换挡位置的「H」位置(原始位置),旋钮44从「H」位置向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依次被配置于作为换挡位置的「N」位置(空挡位置)以及「D」位置(前进位置)。并且,旋钮44在从「H」位置向下方位移后向另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依次被配置于作为换挡位置的「N」位置(空挡位置)以及「R」位置(倒车位置)。
在旋钮基座46的旋转筒46A的左部一体形成有作为延伸突出部的弯曲矩形板状的延伸突出板46B(参照图5的(B)),延伸突出板46B向下方延伸突出,且以能够旋转且能够沿上下方向位移的方式插通于下板件14(下基座14A)的插通孔28。延伸突出板46B沿旋转筒46A的周向弯曲,延伸突出板46B配置于相对于旋转筒46A向旋转筒46A的径向外侧(左侧)偏移的位置。延伸突出板46B的左侧面(外周面)与下板件14(支承块14B)的外支承面22抵接,在旋钮44旋转以及沿上下方向位移时,延伸突出板46B的左侧面在外支承面22滑动。因此,延伸突出板46B向左侧(旋钮44旋转径向外侧)的移动被外支承面22限制。
在延伸突出板46B的上端部通过嵌件成型形成有作为被引导部的缓冲垫50,缓冲垫50为软质树脂制。
在缓冲垫50的旋转筒46A径向外侧的部分设置有作为第一被引导部的大致长条板状的外缓冲垫52,外缓冲垫52沿旋转筒46A的周向延伸,并且向旋转筒46A的径向外侧(左侧)以及上侧露出。外缓冲垫52的前侧部分(一个方向侧部分)相对于外缓冲垫52的后侧部分(另一个方向侧部分)配置于上侧,外缓冲垫52的前侧部分以及后侧部分的上表面分别为上前引导面52A以及上后引导面52B。外缓冲垫52的前侧部分的前端面(一个方向侧端面)以及后端面(另一个方向侧端面)分别为矩形状的前限制面52C以及上引导面52D,在外缓冲垫52的后侧部分的后端面(另一个方向侧端面)为矩形状的后限制面52E。
在缓冲垫50的旋转筒46A径向内侧的部分设置有作为第二被引导部的大致长条矩形柱状的内缓冲垫54(参照图6的(A)),内缓冲垫54沿旋转筒46A的周向延伸,并且向旋转筒46A的径向内侧(右侧)以及下侧露出。内缓冲垫54的前侧部分(一个方向侧部分)相对于内缓冲垫54的后侧部分(另一个方向侧部分)配置于上侧,内缓冲垫54的前侧部分以及后侧部分的下表面分别为下前引导面54A以及下后引导面54B,并且内缓冲垫54的后侧部分的前端面(一个方向侧端面)为矩形状的下引导面54C。另外,内缓冲垫54配置于外缓冲垫52的旋转筒46A径向内侧(右侧)且下侧。
在缓冲垫50设置有规定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作为连结部的矩形柱状的连结柱50A(参照图6的(A)),连结柱50A沿旋转筒46A的径向延伸,将外缓冲垫52与内缓冲垫54连结。
如上所述,旋钮44配置于「H」位置,外缓冲垫52的上后引导面52B与下板件14(引导爪24)的上突起24A的下表面抵接,来限制旋钮44向上方的位移,并且外缓冲垫52的上引导面52D与上突起24A的前表面抵接,来限制旋钮44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参照图5的(A)以及图5的(B))。
当旋钮44在「H」位置与「D」位置之间旋转时,外缓冲垫52的上后引导面52B与上突起24A的下表面抵接(滑动),来限制旋钮44向上方的位移(参照图5的(A)以及图5的(B)),并且内缓冲垫54的下后引导面54B与上板件16的下突起30的上表面抵接(滑动),来限制旋钮44向下方的位移(参照图6的(A)以及图6的(B))。因此,上后引导面52B被上突起24A的下表面引导,并且下后引导面54B被下突起30的上表面引导,引导旋钮44在「H」位置与「D」位置之间的旋转。
在旋钮44配置于「D」位置时,外缓冲垫52的前限制面52C与下板件14(支承块14B)的前限制板22A的后表面抵接,来限制旋钮44从「D」位置向一个方向的旋转(参照图5的(A)以及图5的(B))。
当旋钮44在「H」位置与「H」位置的下方之间位移时,外缓冲垫52的上引导面52D与上突起24A的前表面抵接(滑动),限制旋钮44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参照图5的(A)以及图5的(B)),并且内缓冲垫54的下引导面54C与下突起30的后表面抵接(滑动),限制旋钮44向一个方向的旋转(参照图6的(A)以及图6的(B))。因此,上引导面52D被上突起24A的前表面引导,并且下引导面54C被下突起30的后表面引导,引导旋钮44在「H」位置与「H」位置的下方之间的位移。
在旋钮44从「H」位置向下方位移时,内缓冲垫54的下前引导面54A与下突起30的上表面抵接,限制旋钮44向下方的位移,并且内缓冲垫54的下引导面54C与下突起30的后表面抵接,限制旋钮44向一个方向的旋转(参照图6的(A)以及图6的(B))。
当旋钮44从「H」位置向下方位移后且在「H」位置的下方与「R」位置之间旋转时,内缓冲垫54的下前引导面54A与下突起30的上表面抵接(滑动),限制旋钮44向下方的位移(参照图6的(A)以及图6的(B)),并且外缓冲垫52的上前引导面52A与上突起24A的下表面抵接(滑动),限制旋钮44向上方的位移(参照图5的(A)图5的(B))。因此,下前引导面54A被下突起30的上表面引导,并且上前引导面52A被上突起24A的下表面引导,引导旋钮44在「H」位置的下方与「R」位置之间的旋转。
当旋钮44配置于「R」位置时,外缓冲垫52的后限制面52E与下板件14(支承块14B)的后限制板22B的前表面抵接,限制旋钮44从「R」位置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参照图5的(A)以及图5的(B))。
在上述机构基板38的下侧设置有作为施力机构的节制机构56(参照图2)。
在节制机构56设置有外形大致长方体状的支架58,支架58固定于下板件14(下基座14A)的收容室18。在支架58形成有圆状的收容孔58A,收容孔58A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向左方开放。
在收容孔58A内嵌合有作为施力部的大致圆柱状的制动销60,制动销60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并且左表面呈球面状突出。在收容孔58A的右表面(底面)与制动销60之间架设有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62(压缩螺旋弹簧),弹簧62对制动销60向左方施力。
在旋钮44(旋钮基座46)的延伸突出板46B的右侧面(内周面)形成有作为被施力部的节制面64(参照图6的(A)),节制面64的旋钮44旋转方向中央部的下部为底部64A,且为节制面64的旋钮44旋转径向外侧端部。制动销60的左表面因弹簧62的作用力而抵接于节制面64的底部64A,由此,旋钮44被弹簧62施力,配置于「H」位置。
节制面64在旋钮44旋转方向的整体随着朝向上侧而向朝向旋钮44的旋转径向内侧的方向倾斜,旋钮44被弹簧62向上侧施力。因此,在旋钮44被从「H」位置向下方进行位移操作时,制动销60左表面与节制面64的抵接位置从底部64A向上侧移动,由此旋钮44克服弹簧62的作用力向下方位移。节制面64随着朝向另一个方向侧而从底部64A向朝向旋钮44的旋转径向内侧的方向倾斜,在旋钮44被从「H」位置向一个方向进行旋转操作时,制动销60左表面与节制面64的抵接位置从底部64A向另一个方向侧移动,由此旋钮44克服弹簧62的作用力向另一个方向旋转。节制面64随着朝向一个方向侧而从底部64A的上侧向朝向旋钮44的旋转径向内侧的方向倾斜,在旋钮44被从「H」位置的下方向另一个方向进行旋转操作时,制动销60左表面与节制面64的抵接位置从底部64A的上侧向一个方向侧移动,由此旋钮44克服弹簧62的作用力向另一个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在旋钮44配置于除「H」位置以外的换挡位置的状态下解除对旋钮44的操作力的作用时,制动销60左表面与节制面64的抵接位置朝向底部64A移动,由此旋钮44因弹簧62的作用力而旋转以及向上方位移,旋钮44复原到「H」位置。
在节制机构56的下侧设置有检测机构66(参照图3)。
在检测机构66设置有作为连接部件的外形大致长方体状的连接件68,连接件68支承于上述罩34的上壁上表面,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在连接件68的右部设置有大致有底圆筒状的固定筒68A,固定筒68A内向下侧开放。固定筒68A在同轴上嵌合于下板件14的支承室20,连接件68能够以固定筒68A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向一个方向侧(前侧)以及另一个方向侧(后侧)转动。在连接件68的左端部形成有作为被连接部的矩形状的连接孔68B,连接孔68B沿上下方向贯通连接件68。连接孔68B向左侧开放,连接孔68B配置于下板件14(下基座14A)的插通孔28的下侧。
在连接件68的固定筒68A内且在同轴上固定有作为被检测部的大致圆柱状的磁铁70,磁铁70能够与连接件68的转动(固定筒68A的旋转)一体旋转。
在旋钮44(旋钮基座46)的延伸突出板46B的下端一体形成有作为连接部的大致矩形板状的连接板72(参照图6的(A)),连接板72从延伸突出板46B向下方突出,并且下表面随着朝向下方而向朝向左方(旋钮44旋转径向外侧)的方向倾斜。连接板72插入(卡合)到连接件68的连接孔68B,由此,旋钮44与连接件68连接。连接板72能够相对于连接孔68B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允许旋钮44向上下方向的位移。连接板72在前后方向上嵌合于连接孔68B,旋钮44向一个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旋转,由此,分别地,连接件68与旋钮44一体向一个方向侧以及另一个方向侧转动,磁铁70与连接件68一体向一个方向侧以及另一个方向侧旋转。
在连接件68以及磁铁70的下侧设置有作为检测部件的大致矩形板状的检测基板74(参照图3),检测基板74固定于上述罩34的上壁下侧,并且下侧被上述盖36包覆。在检测基板74的上表面设置有作为检测部的传感器74A,传感器74A隔着罩34的上壁在上下方向上与磁铁70对置。传感器74A检测磁铁70产生的磁场,从而能够检测磁铁70的旋转位置,因此,传感器74A检测连接件68的转动位置,从而能够检测旋钮44的旋转位置以及换挡位置。
检测基板74与上述机构基板38电连接,并且与车辆的控制装置76电连接,在控制装置76电连接有车辆的自动变速器78(变速机)。在机构基板38检测到「P」开关42的按压操作时,通过控制装置76的控制,将自动变速器78的换挡挡位变更为「P」挡(停车挡)。检测基板74的传感器74A在检测到旋钮44在「N」位置、「D」位置以及「R」位置的配置时,分别,通过控制装置76的控制,将自动变速器78的换挡挡位变更为「N」挡(空挡)、「D」挡(前进挡)以及「R」挡(倒车挡)。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组装以上结构的换挡装置10时,如图3所示,板件12的下板件14、检测机构66的连接件68以及磁铁70为在上下方向进行了颠倒的姿势,连接件68(固定筒68A)从下方(组装时的上方)组装于下板件14(支承室20),并且磁铁70从下方(组装时的上方)固定于连接件68(固定筒68A内)。
另外,罩34以及检测机构66的检测基板74为在上下方向进行了颠倒的姿势,检测基板74从下方(组装时的上方)固定于罩34的上壁。
并且,盖36为在上下方向进行了颠倒的姿势,罩34、检测基板74以及盖36从下方(组装时的上方)组装于下板件14(下基座14A)。
其后,如图2所示,解除下板件14、连接件68、磁铁70、罩34、检测基板74以及盖36在上下方向的颠倒姿势,节制机构56的支架58(包含制动销60以及弹簧62)从上方固定于下板件14(收容室18)。
并且,机构基板38从上方固定于下板件14(下基座14A),并且接触橡胶40从上方组装于机构基板38。
而且,「P」开关42从上方插入到板件12的上板件16的支承筒16B内,上板件16(下基座14A)从上方固定于下板件14(下基座14A)。
并且,上板件16的支承筒16B从上方插入到旋钮44的旋钮基座46的旋转筒46A内。此时,旋钮基座46的延伸突出板46B(包含连接板72)通过引导爪24的上表面(倾斜面)使下板件14的引导爪24向左侧弹性倾动,从而经过引导爪24的上突起24A的右侧。另外,在延伸突出板46B(包含连接板72)插入到下基座14A的插通孔28后,延伸突出板46B(包含连接板72)通过连接板72的下表面(倾斜面)使制动销60克服弹簧62的作用力向右方移动,在制动销60的左侧移动。并且,连接板72插入到连接件68的连接孔68B。
而且,在上板件16的支承筒16B以及旋钮基座46的旋转筒46A从上方贯通到壳体32的上壁,壳体32从上方固定于下板件14后,旋钮44的上旋钮48从上方固定于旋钮基座46的旋转筒46A。
通过以上操作,在组装换挡装置10时,换挡装置10的各部件在上下方向(旋钮44的旋转轴向)上被组装。
但是,在旋钮44进行旋转以及在上下方向上位移时,下板件14的上突起24A限制旋钮基座46的缓冲垫50(外缓冲垫52)向上方的位移以及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并且上板件16的下突起30限制旋钮基座46的缓冲垫50(内缓冲垫54)向下方的位移以及向一个方向的旋转,引导旋钮44的旋转以及在上下方向的位移。
这里,引导部26的上突起24A与下突起30在旋钮44的旋转轴向(上下方向)上分开(不重合配置)。因此,将上突起24A与下突起30分别设置于独立的下板件14与上板件16,能够提高引导部26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
并且,引导部26的上突起24A与下突起30在旋钮44的旋转径向(左右方向)上分开(不重合配置)。因此,能够在旋钮44的旋转径向上调整上突起24A与下突起30的设置位置,能够提高引导部26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
另外,下板件14的引导爪24向左侧弹性倾动,引导爪24的上突起24A能够向左侧移动。因此,在旋钮基座46从上方组装于上板件16的支承筒16B时,通过旋钮基座46的延伸突出板46B(包含连接板72)使引导爪24向左侧弹性倾动,上突起24A向左侧移动,由此旋钮基座46的外缓冲垫52经过上突起24A的右侧,通过引导爪24的弹性复原将外缓冲垫52配置于上突起24A的下侧。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外缓冲垫52配置于上突起24A的下侧(上突起24A与下突起30之间)。
并且,通过嵌件成型将缓冲垫50形成于旋钮基座46。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缓冲垫50设置于旋钮基座46。
另外,缓冲垫50的外缓冲垫52与内缓冲垫54在旋钮44的旋转径向上分开(不重合配置)。因此,能够在旋钮44的旋转径向上调整外缓冲垫52与内缓冲垫54的设置位置,能够提高缓冲垫50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
并且,在缓冲垫50中,外缓冲垫52与内缓冲垫54被连结柱50A连结。因此,能够将外缓冲垫52与内缓冲垫54稳固地固定于旋钮基座46。并且,能够通过嵌件成型在旋钮基座46一次形成外缓冲垫52、内缓冲垫54以及连结柱50A,能够更容易地将缓冲垫50设置于旋钮基座4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板件14(引导爪24)设置上突起24A。但是,例如,也可以在壳体32(第一部件)设置上突起24A。该情况下,壳体32从上方组装于下板件14,由此旋钮基座46的外缓冲垫52配置于上突起24A的下侧(上突起24A与下突起30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6的上突起24A与下突起30在旋钮44的旋转径向上分开。但是,引导部26的上突起24A与下突起30也可以在旋钮44的旋转径向上不分开(重合配置也可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垫50的外缓冲垫52与内缓冲垫54在旋钮44的旋转径向上分开。但是,与此同时,或者,替代于此地,缓冲垫50的外缓冲垫52与内缓冲垫54也可以在旋钮44的旋转轴向上分开(不重合配置也可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旋钮基座46的延伸突出板46B通过利用双色注塑成型的一体成型来设置缓冲垫50,也可以在旋钮基座46的延伸突出板46B嵌入设置独立的缓冲垫5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钮基座46的延伸突出板46B设置利用分体成型而获得的缓冲垫50(被引导部)。但是,也可以在旋钮基座46的延伸突出板46B形成利用一体成型而获得的被引导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换挡装置10设置于控制台。但是,也可以将换挡装置10设置于仪表盘或者转向柱盖板。

Claims (6)

1.一种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换挡体,该换挡体设置有被引导部,旋转该换挡体来变更换挡位置;和
引导部,第一引导部与第二引导部在所述换挡体的旋转轴向上分开设置,所述第一引导部以及所述第二引导部引导所述被引导部从而引导所述换挡体的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在所述换挡体的旋转径向上分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部以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能够沿所述换挡体的旋转径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嵌件成型将所述被引导部设置于所述换挡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引导部中第一被引导部与第二被引导部在所述换挡体的旋转轴向以及旋转径向中的至少一方分开设置,所述第一被引导部以及所述第二被引导部被所述引导部引导从而引导所述换挡体的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被引导部与所述第二被引导部被连结。
CN202010709826.0A 2019-07-23 2020-07-22 换挡装置 Pending CN1122833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5640 2019-07-23
JP2019135640A JP2021017211A (ja) 2019-07-23 2019-07-23 シフ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3336A true CN112283336A (zh) 2021-01-29

Family

ID=74420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9826.0A Pending CN112283336A (zh) 2019-07-23 2020-07-22 换挡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17211A (zh)
CN (1) CN112283336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090826A (ko) * 2009-02-09 2010-08-18 경창산업주식회사 자동변속차량의 기어변속 장치
US20160378131A1 (en) * 2010-09-15 2016-12-29 Inventus Engineering Gmbh Haptic operating device with a rotating element and method
CN106573537A (zh) * 2014-07-18 2017-04-19 德韧营运有限责任公司 旋转换挡器
KR20180078971A (ko) * 2016-12-30 2018-07-10 에스엘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변속 장치
US20180257488A1 (en) * 2017-03-10 2018-09-13 Kuster North America, Inc. 360° rotatable handle shifter with shifter position reset functionality in lieu of rotating handle to a fixed posit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090826A (ko) * 2009-02-09 2010-08-18 경창산업주식회사 자동변속차량의 기어변속 장치
US20160378131A1 (en) * 2010-09-15 2016-12-29 Inventus Engineering Gmbh Haptic operating device with a rotating element and method
CN106573537A (zh) * 2014-07-18 2017-04-19 德韧营运有限责任公司 旋转换挡器
KR20180078971A (ko) * 2016-12-30 2018-07-10 에스엘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변속 장치
US20180257488A1 (en) * 2017-03-10 2018-09-13 Kuster North America, Inc. 360° rotatable handle shifter with shifter position reset functionality in lieu of rotating handle to a fixed position
CN110382921A (zh) * 2017-03-10 2019-10-25 库斯特北美公司 以换挡器档位重置功能取代将手柄旋转至固定档位的能够360°旋转的手柄换挡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7211A (ja) 2021-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72621B2 (en) Shift device
EP3056768B1 (en) Shift device
US10865874B2 (en) Control element,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 vehicle
KR102603759B1 (ko) 차량용 멀티 오퍼레이팅 스위치 유니트
CN109789776B (zh) 换挡装置
JP6674540B2 (ja) 車両用マルチオペレーティング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CN111173923B (zh) 换挡装置
KR101094034B1 (ko) 복합 스위치 유니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복합 스위치 장치
US20190219150A1 (en) Shift device
CN112283336A (zh) 换挡装置
CN113700843A (zh) 换挡装置
CN112283335B (zh) 换挡装置
CN111712895B (zh) 开关装置
EP1884858A1 (en) Tilting operation type input device
CN111095155B (zh) 操作装置
JP6698043B2 (ja) シフト装置
WO2018163762A1 (ja) シフト装置
JP6662693B2 (ja) シフト装置
CN107662494B (zh) 换挡装置
JP6708977B2 (ja) 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JP2024011083A (ja) シフト装置
KR100877959B1 (ko) 이중 디텐트핀
JP2024011081A (ja) シフト装置
KR20200104113A (ko) 차량용 멀티 오퍼레이팅 스위치 유니트
CN111911617A (zh) 用于车辆的换挡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2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