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37398B - 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37398B
CN112237398B CN202010429494.0A CN202010429494A CN112237398B CN 112237398 B CN112237398 B CN 112237398B CN 202010429494 A CN202010429494 A CN 202010429494A CN 112237398 B CN112237398 B CN 1122373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separating
main body
air
conical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294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37398A (zh
Inventor
大津育弘
市川洋光
兴津信秀
清水孝吉
山本惠美
大岛拳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37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7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373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73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08Cyclonic chamber constru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47L9/1683Dust collecting chambers; Dust collecting recepta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能够使用来保持清洁性的维护容易进行。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具有主体部和集尘装置。所述主体部吸引空气。所述集尘装置具有分离部和防护罩。所述分离部具有管状的多个圆锥部。所述分离部在所述多个圆锥部的各个的内部使所述主体部吸引的所述空气回旋,对所述空气中的尘埃进行离心分离。所述防护罩可以相对于所述多个圆锥部进行拆卸。所述防护罩从侧方覆盖所述多个圆锥部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电动送风机和对尘埃进行离心分离的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集尘装置使通过驱动电动送风机而吸引的空气回旋,对所吸引的空气中的尘埃进行离心分离。集尘装置具有:第一分离部,对粗糙的尘埃进行离心分离;第二分离部,对在第一分离部不能分离的细微的尘埃进行离心分离。特别是,第二分离部具有由多个圆锥部构成的复杂的结构。
但是,第二分离部与外装罩一体化,因而在因持续使用而在第二分离部附着有污渍的情况下等,不容易使附着于第二分离部的污渍脱落。在这种情况下,用于保持电动吸尘器的清洁性的维护有时花费功夫。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17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能够使用来保持清洁性的维护容易进行。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具有主体部和集尘装置。所述主体部吸引空气。所述集尘装置具有分离部和防护罩。所述分离部具有管状的多个圆锥部。所述分离部在所述多个圆锥部的各个的内部使所述主体部吸引的所述空气回旋,对所述空气中的尘埃进行离心分离。所述防护罩可以相对于所述多个圆锥部进行拆卸。所述防护罩从侧方覆盖所述多个圆锥部的至少一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能够容易地进行保持清洁性用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结构例的斜视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部的结构例的斜视示意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装置的结构例的斜视示意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装置的结构例的斜视分解图。
图5是沿图3中的A-A线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装置的分离部的结构例的斜视示意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防护罩的结构例的斜视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俯视观察(沿B观察)的示意图。
图9是沿图7中的C-C线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分离部主体的结构例的斜视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分离部主体和尘埃导引部件的组装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密封板的结构例的俯视观察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主体部;2…集尘装置;3…吸入口体;4…延长管;10…吸尘器主体;21…第一分离部;22…杯;23…尘埃导引部件;24…第二分离部(分离部);24A…第二分离部主体;24e…圆锥部;24h…凸台部;25…防护罩;25e…卡止凸缘;26…上罩;26d…圆筒部(支承部);35…螺丝钉(螺丝);100…电动吸尘器;A1、A2…含尘空气;C0…假想圆;O…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进行说明。在所有的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共同的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结构例的斜视示意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部的结构例的斜视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00是所谓的杆式的电动吸尘器。另外,电动吸尘器100也可以是卧式(canister)或其他形式的电动吸尘器。
电动吸尘器100具有吸尘器主体10、延长管4及吸入口体3。
吸尘器主体10具有吸引空气的主体部1和集尘装置2,集尘装置2从由主体部1吸引的空气中将尘埃离心分离。关于主体部1及集尘装置2的具体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
延长管4是可装卸地与吸尘器主体10连接的长尺寸的管部件。
吸入口体3是在使用时沿着地面移动的部分。吸入口体3具有横向较长的外壳,在该外壳的内部内置了刷电机、和通过刷电机而旋转的旋转刷。在与地面对置的吸入口体3的下部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吸入含有地面尘埃的空气(下面,称为含尘空气A1)。
吸入口体3经由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突出的连接管部可装卸地与延长管4连接。
由吸入口体3及延长管4形成从吸入口体3的开口部到吸尘器主体10的风路体。
在延长管4及吸入口体3的内部分别设有省略图示的连接配线。在延长管4及吸入口体3连接于吸尘器主体10时,各自的连接配线与吸尘器主体10电连接。
例如,内置于吸入口体3的刷电机通过连接配线与后述的吸尘器主体10的二次电池12及电路基板13电连接。
下面,对吸尘器主体10的主体部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吸尘器主体10的主体部1的外廓例如由合成树脂制的主体外壳1a形成。主体外壳1a具有筒状部1A和收纳部1B。
在筒状部1A,在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E1形成有可以连接延长管4等的连接部1b。可供延长管4的基端部插入的连接口1g开口于连接部1b。可以在连接部1b替代延长管4而安装及拆卸附属于电动吸尘器100的进气喷嘴、进气刷等适当的进气管。含尘空气A1可以通过延长管4及其他进气管等流入连接口1g。
在筒状部1A,在长度方向上与第一端部E1相反侧的第二端部E2配置有收纳部1B。
在筒状部1A的侧面,从第一端部E1朝向第二端部E2顺序地设有延长管装卸操作部1h及集尘装置配置部1i。
延长管装卸操作部1h是用于进行连接部1b处的延长管4的安装操作和安装解除操作的部件。
集尘装置配置部1i包括沿着后述的集尘装置2的外周侧面配置集尘装置2的凹状的弯曲面。集尘装置配置部1i形成为除了一部分的凹部以外,圆弧状的截面形状沿筒状部1A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曲面状。
集尘装置配置部1i具有:凹曲面状的第一配置部1iA,位于在长度方向上靠第一端部E1的位置;凹曲面状的第二配置部1iB,位于靠第二端部E2的位置,具有比第一配置部1iA大的曲率半径。第二配置部1iB的曲率半径具有与集尘装置2的后述的第二圆筒部2B的外形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
第一配置部1iA形成相对第二配置部1iB向上方突出的台阶部。在第一配置部1iA的中央部形成有可以供后述的集尘装置2的进气引导部22b插入的凹部1n。与筒状部1A的内部连通的进气连通口1c开口于凹部1n的内部。
在第二配置部1iB形成有凹部1p,用于防止来自后述的集尘装置2的与突起部的干涉。
当在主体部1安装有后述的集尘装置2的情况下(下面,称为安装形态),可以将流入连接部1b内的含尘空气A1通过进气连通口1c导入集尘装置2。如后面所述,对于从第一杯部22a流入集尘装置2的含尘空气A1,通过集尘装置2去除含尘空气A1中含有的尘埃。将从含尘空气A1中去除了尘埃的空气称为清洁空气Ac。清洁空气Ac从集尘装置2排出到主体部1。
在筒状部1A,排气口1k开口于集尘装置配置部1i的下方的侧面,将从集尘装置2吸入到主体部1的内部的清洁空气Ac排出到主体部1的外部。
收纳部1B沿相对于筒状部1A的长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收纳部1B的第一端部E1在集尘装置配置部1i处从靠近第二端部E2的端部立起来。
在收纳部1B的第一端部E1设有凸状的导引部1j,导引后述的集尘装置2的前端卡合部29b。排气连通口1d开口于导引部1j的突出方向的端面即卡止面1q的中央部,排气连通口1d设置成可以连通后述的集尘装置2的排气口29a(参照图3)。
卡止面1q是从第二配置部1iB的端部朝向收纳部1B侧倾斜的倾斜面。
收纳部1B在与筒状部1A的第二端部E2的连接部处连通筒状部1A的内部。
在收纳部1B处,在与筒状部1A的连接部相反侧的侧面设有把持部1f,以便使用者可以把持吸尘器主体10。
在收纳部1B的内部收纳有电动送风机11、二次电池12及电路基板13。
二次电池12例如是电源部,对电动送风机11、电路基板13等电动吸尘器100内的电气部件供给电力。二次电池12可以由将多个电池串联或者并联地连接而成的电池组构成。
二次电池12与省略图示的充电连接部电连接。二次电池12可以通过充电连接部由省略图示的充电座进行充电。
电动送风机11包括被称为风扇电机或者主电机的电机、和通过电机而旋转的叶轮。通过驱动电动送风机11而产生负压。电动送风机11通过产生的负压将含尘空气A1从连接口1g吸入集尘装置2。另外,电动送风机11将在集尘装置2中离心分离了尘埃的空气排出到吸尘器主体10的外部。作为电动送风机11的电机,例如可以使用直流电机。但是,电动送风机11不限于此。
电路基板13包括设有配线图案的印制配线板、和在印制配线板安装的多个电子部件。电路基板13例如包括控制电动吸尘器100的动作的控制部、和对二次电池12进行充电的恒流电路等充电电路部。
下面,对吸尘器主体10的集尘装置2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圆筒部2A和第二圆筒部2B按顺序排列于集尘装置2的长度方向。第一圆筒部2A及第二圆筒部2B的外形分别呈大致圆筒状。但是,第二圆筒部2B的外径大于第一圆筒部2A的外径。
第一圆筒部2A是进气侧的装置部分,在内部包含后述的第一分离部。第二圆筒部2B是排气侧的装置部分,在内部包含后述的第二分离部。
集尘装置2以其长度轴线与筒状部1A的长度轴线平行的姿势配置在筒状部1A的侧方。第二圆筒部2B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由省略图示的导引部1j(参照图2)导引着与收纳部1B的第一端部E1连接。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装置的结构例的斜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配置在集尘装置配置部1i(参照双点划线)上的、将侧面配置在图示前侧的集尘装置2的外观。
集尘装置2具有整体呈大致圆柱状的外形。在集尘装置2的外周部,沿着中心轴线O按顺序配置有杯22、防护罩25及盖体29。
杯22是回收由集尘装置2分离出的尘埃的容器。杯22大致是有底圆筒状的部件。杯22配置成与中心轴线O同轴。由杯22形成第一圆筒部2A和第二圆筒部2B的一部分的外表面。杯22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材料)形成,使得可以从杯22的外部视觉观察回收的尘埃的量。
杯22包括第一杯部22a、进气引导部22b及第二杯部22d。
第一杯部22a形成为有底圆筒状,覆盖第一圆筒部2A的轴向的端部及第一圆筒部2A的侧部。
进气引导部22b是在第一杯部22a的侧面从周向的一部分沿第一杯部22a的大致切线方向突出的筒状部。进气引导部22b具有可以插入主体部1的凹部1n的形状。进气口22c开口于进气引导部22b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
进气引导部22b相对于第一杯部22a的倾斜是为了通过从进气口22c流入杯22内的含尘空气A1形成回旋流而设置的。
在安装形态下,进气引导部22b与凹部1n卡止,使得穿过进气连通口1c的含尘空气A1不泄露。此时,进气口22c与进气连通口1c连通。
第一杯部22a的底面部22f由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平面构成。因此,如图3所示,通过将底面部22f放置在水平的地面上,可以将集尘装置2配置成其中心轴线O沿着铅直方向延伸的立起姿势。此时,从下侧按顺序配置有杯22、防护罩25及盖体29。
下面,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关于集尘装置2的各部分的位置关系,基于图3所示的立起姿势进行说明。
将沿着中心轴线O的方向即从第一圆筒部2A朝向第二圆筒部2B的方向(图示的铅直向上方向)称为Z1方向。Z1方向与在安装形态下沿着筒状部1A的长度方向从第一端部E1朝向第二端部E2的方向一致。将Z1方向的相反方向称为Z2方向。有时将Z1方向或者Z2方向单纯地称为Z方向。
在不会导致误解的情况下,有时将相对于任意位置位于Z1方向的情况表述为位于之上、上方、上侧。同样地,有时将位于Z2方向的情况表述为位于之下、下方、下侧。有时将沿Z方向观察的情况称为俯视观察。
Y1方向是指在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面内从进气口22c的中心朝向中心轴线O的方向。Y2方向是Y1方向的相反方向。有时将Y1方向或者Y2方向单纯地称为Y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Y方向是集尘装置2相对于集尘装置配置部1i的装卸方向。
X1方向是指在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面内与Y方向正交的一个方向。X1方向是在从Y1方向观察立起姿势的集尘装置2时、面对着正面从左向右的方向。X2方向是X1方向的相反方向。有时将X1方向或者X2方向单纯地称为X方向。
第二杯部22d是形成杯22的开口部的筒状部。第二杯部22d形成为在从第一杯部22a的前端部逐渐扩径后与第二圆筒部2B的外径相同的圆筒状。第二杯部22d形成于从侧方覆盖后述的第二尘埃回收室S2的范围。
在第二杯部22d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卡合突起(省略图示)。另一方面,在第二圆筒部2B的内部,例如在后述的第二分离部24等部件形成有卡合部,可以沿轴向与第二杯部22d的卡合突起进行卡合,而且通过围绕中心轴线O的旋转可以解除卡合。由此,第二杯部22d可装卸地与第二圆筒部2B卡合。
第二杯部22d可以与第一杯部22a同样地形成为可以看得见第二尘埃回收室S2的尘埃。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在第二杯部22d的外周面设置适当的凹凸部等,从外部不易看到第二尘埃回收室S2的尘埃的结构。
防护罩25是形成除第二杯部22d以外的第二圆筒部2B的侧面的筒状部件。防护罩25配置成与第二杯部22d的Z1方向的端部相邻,而且与中心轴线O同轴。关于防护罩25的具体形状在后面进行说明。
盖体29是形成立起姿势的集尘装置2的顶面部的部件。盖体29的俯视观察形状是能够从上方覆盖防护罩25的上端的大致圆形。
盖体29在外周部的Y2方向的端部具有盖体装卸部29d,其可装卸地与在第二圆筒部2B设置的省略图示的卡止部卡合。
盖体装卸部29d设置成可以以沿X方向延伸的转动支承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另外,由于省略图示的弹性部件使得盖体装卸部29d沿Y1方向受力,在盖体装卸部29d的Z2方向的端部向Y1方向突出的卡合突起(省略图示)与在第二圆筒部2B的内部形成的卡合部(省略图示)卡合。由此,盖体29可装卸地与第二圆筒部2B卡合。在第二圆筒部2B的内部形成的卡合部也可以形成于后述的上罩26的圆筒部26d的下端部。
在已安装盖体29时,盖体29将防护罩25夹持在和后述的第二分离部24的支承部之间。
在盖体29的Z1方向的表面设有倾斜面29c和前端卡合部29b。
倾斜面29c具有在安装形态下可以与导引部1j的卡止面1q进行卡合的倾斜。Y方向较长的矩形的排气口29a沿Z方向贯通倾斜面29c的中心部。
前端卡合部29b形成为由从倾斜面29c的X方向的两端部沿Z1方向延伸的两个壁体形成的凹槽状。前端卡合部29b的X方向的内表面形成为可以沿着导引部1j的侧面相互卡合的形状。
根据这样的结构,安装形态的前端卡合部29b与导引部1j卡合将收纳部1B的导引部1j的侧面夹在中间。
在该卡合时,排气口29a和排气连通口1d配置于在Z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位置。另外,倾斜面29c与导引部1j的卡止面1q相互抵接,通过前端卡合部29b和导引部1j的卡合,将倾斜面29c及排气连通口1d的周围气密地密封。
此时,第二圆筒部2B的Y2方向的侧面沿着第二配置部1iB配置。
这样的安装形态下的集尘装置2和主体部1的卡合,可以通过在收纳部1B的外表面设置的省略图示的卡合操作部解除。
下面,对集尘装置2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装置的结构例的斜视分解图。图5是沿图3中的A-A线的剖面图。
如图4所示,在集尘装置2的内部,在Z1方向上按顺序配置有第一分离部21、第二分离部24及第二过滤器28。
在集尘装置2的内部在安装形态下形成从进气口22c朝向排气口29a的风路。
如图5所示,第一分离部21对从省略图示的进气口22c吸入杯22的内部的含尘空气A1中包含的尘埃中的粗糙的尘埃(粗尘D1)进行离心分离。
第一分离部21具有下部圆筒部21A和上部风路部21B。
下部圆筒部21A形成为具有直径小于第一杯部22a的外形的有盖圆筒状。下部圆筒部21A与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于、在第一杯部22a的内部远离底面部22f及第一杯部22a的内周面的位置。
下部开口21a开口于下部圆筒部21A的Z2方向的端部,比下部开口21a狭窄的上部开口21b开口于Z1方向的端部。在下部圆筒部21A的侧部,使在下部圆筒部21A的外周回旋的含尘空气A1朝向底面部22f的肋部21e向径向外侧突出。
下部圆筒部21A的侧面和第一杯部22a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形成含尘空气A1的回旋风路。在回旋风路中,将含尘空气A1中包含的粗尘D1离心分离。粗尘D1沿着第一杯部22a的内周面沉积于底面部22f。
将尘埃中的粗尘D1去除了的含尘空气A2绕过底面部22f,从下部开口21a在下部圆筒部21A内一边回旋一边沿Z1方向前进。
上部风路部21B是从上部开口21b起与中心轴线O同轴地沿Z1方向延伸的筒状体。在上部风路部21B的侧面设有第一过滤器21c,抑制分离到第一杯部22a内的粗尘D1进入风路中。
第一排气口21d开口于上部风路部21B的Z1方向的端部,使含尘空气A2流入后述的第二分离部主体24A。
上部风路部21B的上端部在开口部23b的下方可装卸地与尘埃导引部件23卡合。上部风路部21B的下端部可装卸地与下部圆筒部21A卡合。
在杯22的内部,由除第一分离部21的内部以外的空间构成回收粗尘D1的第一尘埃回收室S1。
尘埃导引部件23从下方支承后述的第二分离部主体24A。另外,尘埃导引部件23与第二分离部主体24A连通而形成回收通过第二分离部主体24A离心分离的细尘埃D2的第二尘埃回收室S2。细尘埃D2是比含尘空气A1中的粗尘D1细的尘埃。细尘埃D2是可以通过第二分离部主体24A去除的尘埃。
尘埃导引部件23具有支承第二分离部主体24A的上板部23a和尘埃导引板23c。在上板部23a的中心部形成有与中心轴线O同轴的开口部23b,开口部23b具有与上部风路部21B的开口大致相同直径的内径。
在上板部23a的比开口部23b靠径向外侧,多个开口部23d沿Z方向贯通。开口部23d沿Z方向贯通,并分别连通后述的第二分离部主体24A的尘埃排出口24g。
尘埃导引板23c形成为从比各开口部23d靠内侧的上板部23a的下表面沿Z2方向逐渐扩径的喇叭状。
在上板部23a的径向的外缘和第二杯部22d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填密件31。在尘埃导引板23c的下端部的径向的外缘和第二杯部22d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填密件32。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二尘埃回收室S2由第二分离部主体24A的下方的在俯视观察时大致呈圆环状的空间构成。第二尘埃回收室S2除开口部23d以外,被气密地密封。
第二分离部主体24A对从第一分离部21的第一排气口21d排出的含尘空气A2中包含的细尘埃D2进行离心分离。
第二分离部主体24A具有通气风路部24a、导风部24b、多个圆锥部24e及上罩26。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风路部24a、导风部24b及多个圆锥部24e是通过树脂成形等一体形成的。
通气风路部24a形成为沿Z1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通气风路部24a的内周面与第一排气口21d同轴。通气风路部24a的内部与第一排气口21d连通。
导风部24b形成于通气风路部24a的Z1方向的端部,其内周面具有第一排气口21d的内径以上的内径。在导风部24b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开口部24f,该多个开口部24f使含尘空气A2分支成周向的多个成分。通气风路部24a的开口部24f的数量与后述的多个圆锥部24e相同。
各开口部24f分别连通后述的多个圆锥部24e。
多个圆锥部24e分别形成为整体呈管状。圆锥部24e具有:大致圆筒状的第一筒状部24c,设于Z1方向的端部;第二筒状部24d,从第一筒状部24c的Z2方向的端部朝向Z2方向而缩径。
圆锥部24e分别设于各开口部24f的径向外侧。圆锥部24e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是10个。多个圆锥部24e以相等间隔配置在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圆周上。即,多个圆锥部24e排列成环状。
第一筒状部24c与径向内侧的开口部24f对置配置,在Z方向上具有与开口部24f大致相同的长度。第一筒状部24c和沿径向对置的开口部24f相互连通,在它们之间形成有将从开口部24f向径向外侧流动的含尘空气A2引导到圆锥部24e的内部的风路。
第二筒状部24d的Z2方向的端部一直延伸到尘埃导引部件23的开口部23d。
在第二筒状部24d的Z2方向的端部,直径小于第一筒状部24c的圆孔即尘埃排出口24g沿Z方向开口。
在第二筒状部24d及通气风路部24a和尘埃导引部件23之间配置有密封板33,抑制第二分离部主体24A的下端部和尘埃导引部件23之间的空气的泄露。
尘埃排出口24g与尘埃导引部件23的各开口部23d相互对置,且相互气密地连接。
上罩26形成为沿Z1方向开口的大致有底的圆筒状,从上方覆盖第二分离部主体24A。上罩26具有顶板部26a、圆筒部26d、排出筒部26b及第二过滤器支承部26c。
顶板部26a形成为将除后述的排出筒部26b的开口部以外的各圆锥部24e的Z1方向的开口封堵的圆板状。
圆筒部26d形成为从顶板部26a的外缘部沿Z1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圆筒部26d的外周面可装卸地嵌合于防护罩25的内周面。圆筒部26d的Z1方向的前端与后述的防护罩25的卡止凸缘25e卡止。由此,将圆筒部26d的Z1方向的前端部设于第二分离部24的外周部,构成将防护罩25夹持在和盖体29之间的支承部。
在比圆筒部26d靠径向内侧,第二过滤器支承部26c从顶板部26a朝向Z1方向突出。第二过滤器支承部26c是用于支承后述的第二过滤器28的突起部。例如,第二过滤器支承部26c由从下方支承第二过滤器28的外周部的圆筒状的突起构成。第二过滤器支承部26c的高度比圆筒部26d低。
排出筒部26b形成为从顶板部26a朝向各第一筒状部24c的内侧沿Z2方向延伸的圆筒状。排出筒部26b的外径比第一筒状部24c的内径小。排出筒部26b配置成与第一筒状部24c的中心轴线同轴。排出筒部26b的长度与第一筒状部24c大致相同。
在第一筒状部24c的内部形成有可以供从排出筒部26b的外侧的开口部24f吸引的含尘空气A2围绕排出筒部26b回旋的风路。
另外,在排出筒部26b的内侧形成有使圆锥部24e的内部和顶板部26a的上方沿Z方向连通的风路。
如图5所示,在顶板部26a由各排出筒部26b的Z1方向的端部的内周面形成开口部26e(分离部的排气口)。开口部26e对应圆锥部24e的个数及配置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10个开口部26e在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一个假想圆(参照图6中的C0)的圆周上相互分离,而且沿周向以相等间隔配置。
在上罩26和第二分离部主体24A之间配置有防止空气泄露的密封板36。密封板36呈片状,由将与各排出筒部26b及导风部24b对置的开口部沿厚度方向贯通的软性材料构成。密封板36将除各排出筒部26b及导风部24b以外的第二分离部主体24A的Z1方向的端面和上罩26的顶板部26a之间的间隙密封。导风部24b内的含尘空气A2通过开口部24f流到第一筒状部24c的内部,而且不会泄露到第二分离部主体24A和上罩26之间的间隙中。
根据这样的结构,如图5所示,从各开口部24f排出到各圆锥部24e的含尘空气A2,分别在排出筒部26b和第一筒状部24c中沿Z2方向观察时逆时针地回旋着沿Z2方向前进。
含尘空气A2通过沿着第二筒状部24d的内周面回旋,将含尘空气A2中包含的细尘埃D2离心分离。细尘埃D2沿着第二筒状部24d的内表面在Z2方向上移动。到达尘埃排出口24g的细尘埃D2穿过与尘埃排出口24g连通开口部23d,落到第二尘埃回收室S2内。落到第二尘埃回收室S2内的细尘埃D2沿着尘埃导引板23c的倾斜移动,回收在第二尘埃回收室S2内。
下面,将去除了含尘空气A2中的细尘埃D2的空气称为低尘空气A3。
第二尘埃回收室S2被密封,而排出筒部26b的内部由于主体部1的吸引而成为负压。因此,低尘空气A3大部分不穿过开口部23d,而在第二筒状部24d的中心部沿Z1方向前进。低尘空气A3穿过排出筒部26b的内部,从开口部26e排出到第二分离部主体24A的上方。
在上罩26和盖体29之间配置有第二过滤器28。
第二过滤器28具有过滤器主体28a和框体28b。
过滤器主体28a是为了从低尘空气A3中去除下述尘埃而设置的,该尘埃是不能通过第二分离部主体24A离心分离的细微的尘埃,且是不允许从吸尘器主体10排出的尘埃。
框体28b是保持过滤器主体28a的外缘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框体28b在过滤器主体28a的上方及下方突出。在框体28b的下表面的外周侧设有填密件30。
框体28b的Z2方向的端部抵接于顶板部26a之上。框体28b的Z1方向的端部嵌合于盖体29的外周部的凹槽。框体28b被从盖体29沿Z2方向突出的过滤器压片29e夹在与第二过滤器支承部26c之间。
在框体28b设置的填密件30夹在框体28b和第二过滤器支承部26c之间。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填密件30密封上罩26和第二过滤器28之间的空间。
下面,对尘埃导引部件23的外周部的结构和防护罩25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装置的分离部的结构例的斜视示意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防护罩的结构例的斜视示意图。图8是图7的俯视观察(沿B观察)时的示意图。图9是沿图7中的C-C线的剖面图。
如图6所示,在上板部23a的径向的外缘部形成有从Z方向观察时大致圆形状的外周面23e。外周面23e具有可以插入至防护罩25的Z2方向的端部的内周部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外周面23e的外形与圆筒部26d的外形相同。
在上板部23a的径向的外缘部处,在Y2方向的端部设有附件收纳部27。
附件收纳部27具有底板部27B和侧板部27A。
底板部27B例如可装卸地收纳小型的附件。在底板部27B形成有可装卸地卡合附件的卡合部27c。
附件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图6中作为附件的一例,示出了清扫集尘装置2用的清扫刷34。
清扫刷34具有把持部34a、刷部34b及卡合部34c。把持部34a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刷部34b是在把持部34a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嵌入纤维形成的。卡合部34c可装卸地卡合于卡合部27c。例如,在卡合部27c是凹槽的情况下,作为卡合部34c,可以具有嵌合于凹槽的凸状或者钩状的形状。
侧板部27A是从底板部27B的外缘部的整周沿Y2方向延伸的壁体。侧板部27A具有至少一对第一侧板27a和第二侧板27b。
各第一侧板27a从外周面23e沿Z1方向延伸,并在X方向上相互对置。各第一侧板27a的对置间隔大于清扫刷34的长度。
第二侧板27b形成于底板部27B的Z1方向的端部,并沿X方向延伸。第二侧板27b的X方向的两端部从Y方向观察时呈圆弧状弯曲。第二侧板27b的弯曲部分别与第一侧板27a的上端部平滑地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从Y方向观察时,各第一侧板27a及第二侧板27b配置成向下开口的U字状。
由于集尘装置2具有附件收纳部27,例如能够将可以在清扫时使用的清扫刷34与集尘装置2一体地保持。因此,清扫刷34等附件不易丢失。
在安装形态下,附件收纳部27与清扫刷34一起收纳在主体部1的凹部1p的内部。因此,清扫刷34等附件收纳成从电动吸尘器100的外部看不到。万一,在使用电动吸尘器100时由于集尘装置2的移动,外力作用于附件,使附件与卡合部27c的卡合脱离,附件也能够存留在凹部1p内。从这一点讲,使附件不易丢失。
如图4所示,防护罩25具有这样的形状,可以从上述的第二分离部24的Z1方向的端部沿Z方向可装卸地安装于第二分离部24的外周部。如图5所示,防护罩25的Z2方向的端部一直延伸到覆盖上板部23a的外周面23e的位置。
如图7所示,防护罩25整体呈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圆筒状。即,防护罩25呈配置在多个圆锥部24e的外周侧的圆筒状。防护罩25具有罩主体25b、卡止凸缘25e及突起部25f。
罩主体25b形成为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圆筒状。罩主体25b的内径具有可以可装卸地与第二分离部24的圆筒部26d及外周面23e嵌合的尺寸。
在罩主体25b的Y2方向的侧部的上端部形成有从Y方向观察时呈U字状的第一切口部25a。盖体装卸部29d以可以从防护罩25的外侧进行操作的方式收纳在第一切口部25a的内侧。
卡止凸缘25e是从除第一切口部25a以外的罩主体25b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形成的。如图8所示,卡止凸缘25e的突出量在周向上不同。如图5所示,卡止凸缘25e的突出量为至少可以从Z2方向卡止于上罩26的圆筒部26d的Z1方向的端部(支承部)的尺寸。
卡止凸缘25e的内周部的形状为可供盖体29的过滤器压片29e插入的形状。
如图9所示,在罩主体25b处比第一切口部25a靠Z2方向形成有第二切口部25A。
第二切口部25A具有可以从Z1方向的端部可装卸地嵌合于附件收纳部27的侧板部27A的外周部的形状及尺寸。在从Y方向观察时,第二切口部25A形成为与侧板部27A的外形一样的在Z2方向开口的U字状。具体地,第二切口部25A具有将侧板部27A的各第一侧板27a夹在中间的一对第一边缘25c、和具有沿着第二侧板27b的形状的第二边缘25d。
另外,在卡止凸缘25e卡止于圆筒部26d的上端部时,在第二边缘25d和第二侧板27b之间形成有适当的间隙。在卡止凸缘25e卡止于圆筒部26d的上端部时,在各第一边缘25c和各第一侧板27a之间形成有第一切口部25a和盖体装卸部29d之间的间隙以下的间隙。但是,如果不妨碍防护罩25向Z1方向的移动,则也可以不在各第一边缘25c和各第一侧板27a之间形成间隙。
根据这样的结构,防护罩25在卡止凸缘25e卡止于圆筒部26d的上端部时,被第二切口部25A和侧板部27A阻止围绕中心轴线O旋转。另外,防护罩25在卸下了盖体29时可以沿Z1方向移动。
在第一切口部25a和第二切口部25A之间的罩主体25b的外周面形成有突起部25f。
突起部25f形成为与主体部1的凹部1p(参照图2)嵌合的形状。突起部25f用于向主体部1安装集尘装置2时的集尘装置2的定位。另外,突起部25f具有加强第一切口部25a及第二切口部25A之间的脆弱部的功能、和卸下防护罩25时的滚动防止功能。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突起部25f由在从Y方向观察时沿X方向较长的椭圆形状的肋部构成。突起部25f的X方向的长度与各第一边缘25c的距离大致相同。
如图8所示,突起部25f向Y2方向突出。突起部25f的Y1方向上的前端面25g是距中心轴线O一定距离的平面。
防护罩25的材料不做特别限定。例如,防护罩25通过树脂成形而制得。在这种情况下,防护罩25的树脂材料不做特别限定。
另外,防护罩25优选至少一部分由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防护罩25的透明度只要是可以从外侧视觉观察在防护罩25的内侧配置的第二分离部24的污物的程度的透明度即可。
在图1、图3所示的例子中,防护罩25整体由透明材料形成。因此,使用者例如可以视觉观察第二分离部24的外周面等防护罩25的内侧的部件的表面。
下面,对第二分离部24的组装构造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分离部主体的结构例的斜视示意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分离部主体和尘埃引导部件的组装例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10所示,第二分离部主体24A在通气风路部24a和圆锥部24e之间形成有与圆锥部24e平行地延伸的凸台部24h。
凸台部24h的个数为一个以上,只要在圆锥部24e的个数以下,则不做特别限定。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设有四根凸台部24h。设有两组将中心轴线O夹在中间相互沿径向对置的一对凸台部24h。
各凸台部24h形成于在从第二分离部主体24A的外侧朝向中心轴线O观察时隐藏在圆锥部24e的背侧的位置。
各凸台部24h的中心部被贯通孔24i贯通。
如图11所示,螺丝钉35(螺丝)的杆部可以贯通贯通孔24i。
各凸台部24h用于使用螺丝钉35将上罩26、密封板33及第二分离部主体24A一起固定于尘埃导引部件23。
在此,对在第二分离部主体24A和尘埃导引部件23之间配置的密封板33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密封板的结构例的俯视观察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密封板33的俯视观察的形状呈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圆环状。密封板33的外径小于上板部23a的外径。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部33f贯通密封板33的中心部。
如图11所示,在开口部33f的外周部形成有从Z1方向的表面即上表面33a向Z2方向凹陷的凹槽部33b。如图12所示,凹槽部33b的俯视观察的形状呈沿着开口部33f的圆形状。凹槽部33b的槽宽(径向的宽度)是可以供凸台部24h插入的尺寸。
沿周向分离的四个贯通孔33e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凹槽部33b。贯通孔33e的位置是可以同轴地配置各凸台部24h的贯通孔24i的位置。
可以与各圆锥部24e的前端部的外周部卡止的卡止孔33d在凹槽部33b的外周侧的上表面33a上贯通。各卡止孔33d的中心与圆锥部24e一样,在假想圆C0的圆周上隔开与圆锥部24e相同的间隔而配置。各卡止孔33d具有沿着圆锥部24e的外周部的倾斜的盆状的倾斜面。
如图11所示,密封板33以与在上板部23a的Z1方向的表面形成的凹凸部嵌合的状态配置在上板部23a上。此时,卡止孔33d配置在与各开口部23d相互同轴的位置。各圆锥部24e的前端部插入各卡止孔33d中,由此各尘埃排出口24g和各开口部23d相互同轴。由此,各尘埃排出口24g和各开口部23d相互气密地连通。
可供螺丝钉35插入的螺丝用孔在上罩26的顶板部26a在与各贯通孔24i的配置相同的位置贯通,但没有特别图示。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按顺序层叠尘埃导引部件23、密封板33、第二分离部主体24A及上罩26的状态下,插入各贯通孔24i中的螺丝钉35与尘埃导引部件23螺合。
由此,获得一体地固定尘埃导引部件23、密封板33、第二分离部主体24A及上罩26的第二分离部24。
如图5所示,在防护罩25及第二分离部24组装成为集尘装置2的状态下,各圆锥部24e的内部的风路穿过各开口部26e与圆筒部26d的内侧的空间连通。但是,由于在圆筒部26d和各开口部26e之间设有被第二过滤器支承部26c和过滤器压片29e夹持的填密件30,因而该内侧的风路以不与上罩26的外周面和防护罩25之间的空间连通的状态与排气口29a连通。
同样地,各圆锥部24e的内部的风路穿过各开口部23d与第二尘埃回收室S2连通。但是,第二尘埃回收室S2的上端部与杯22之间被填密件31密封,下端部与杯22之间被填密件32密封。因此,各圆锥部24e的内部的风路及第二尘埃回收室S2内的风路,是不与各圆锥部24e的侧面和防护罩25之间的空间连通的状态。
下面,关于电动吸尘器100的作用,以防护罩25的作用为中心进行说明。
作为使用电动吸尘器100的清扫的一例,例如,按照图1所示,对安装了集尘装置2的吸尘器主体10连接延长管4及吸入口体3。使用者把持把持部1f将吸入口体3放置在地面上,并开始电动送风机11的驱动。由此,开始由电动送风机11进行的吸引。电动吸尘器100的各风路成为负压,因而从吸入口体3的开口部吸引含尘空气A1。
从连接口1g将含尘空气A1吸引到主体部1的内部,穿过进气连通口1c吸入到集尘装置2的内部(参照图2)。
如图5所示,在集尘装置2的内部,含尘空气A1内的粗尘D1在第一分离部21的风路中被离心分离,并沉积在第一杯部22a的下部。
进而,对于去除了粗尘D1的含尘空气A2,在第二分离部24内的各圆锥部24e将含尘空气A2中包含的细尘埃D2离心分离。将细尘埃D2经由尘埃排出口24g及开口部23b回收到第二尘埃回收室S2内。
去除了细尘埃D2的低尘空气A3穿过过滤器主体28a,由此形成进一步去除了细微的尘埃的清洁空气Ac。
清洁空气Ac穿过排气口29a被排出到省略图示的主体部1。如图2所示,清洁空气Ac在穿过主体部1的内部后,从排气口1k被排出到外部。
使用者在通过电动吸尘器100进行清扫后,根据需要从集尘装置2卸下杯22。使用者将沉积于杯22的尘埃从杯22倒出并废弃。
在集尘装置2的污渍严重时,使用者为了进行保持集尘装置2的清洁性的维护,有时对集尘装置2的主要部件进行清扫或者清洗。
集尘装置2的主要部件是使用者能够容易安装及拆卸的。例如,使用者能够通过将杯22的第二杯部22d的卡合突起和第二分离部24的卡合部的卡合解除,从而将杯22从集尘装置2卸下。
在卸下了杯22的集尘装置2,使用者能够从第二分离部24卸下第一分离部21。图4示出了卸下了下部圆筒部21A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风路部21B也能够从第二分离部24卸下。被卸下的下部圆筒部21A及上部风路部21B可以分别进行水洗等。
进而,如果使用者操作盖体装卸部29d,则解除盖体装卸部29d和上罩26的卡合。由此,如图4所示,使用者能够从第二分离部24卸下盖体29及第二过滤器28。图4示出了一体地卸下盖体29及第二过滤器28的状态。另外,由于盖体29及第二过滤器28仅是在Z方向重合,因而使用者能够使盖体29及第二过滤器28相互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第二分离部24卸下盖体29时,可以从第二分离部24沿Z1方向拔出防护罩25。因此,使用者能够从第二分离部24卸下防护罩25。由此,能够进行防护罩25及第二分离部24的清扫或者清洗。
在第二分离部24的内部对含尘空气A2进行离心分离的风路由于填密件30、31、32等密封构造而形成在比第二分离部24的外周面靠内侧。即,在第二分离部24的外周没有形成对尘埃进行离心分离的风路,因而电动吸尘器100吸引的尘埃只要不从风路中泄露,就不会附着于第二分离部24的外周。但是,在圆锥部24e的内部,含有尘埃的空气高速回旋,由此特别容易携带静电。其结果是,特别在圆锥部24e的外周面容易吸附其附近的空气中的尘埃、悬浮物。
这样,圆锥部24e的外周面也有可能随着时间而积累污渍。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从第二分离部24卸下覆盖第二分离部24的防护罩25,因而能够容易地对防护罩25及第二分离部24进行清扫或者清洗。这样,能够在将防护罩25及第二分离部24相互分离的状态下进行清扫或者清洗,由此容易使各自附着的污渍不留死角地脱落。特别是在进行清洗的情况下,由于防护罩25及第二分离部24相互分离因此容易进行干燥,从这一点讲,清扫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另外,还能够抑制因半干状态的杂菌的繁殖等产生的味道。
特别是在防护罩25由透明或者半透明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使用者在卸下防护罩25之前,能够视觉观察第二分离部24的外周面及防护罩25的污渍的程度。因此,使用者可以容易地判定是否应该清扫或者清洗防护罩25及第二分离部24。
在防护罩25由透明或者半透明材料构成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容易视觉观察第二分离部24的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台部24h在径向上配置于圆锥部24e的背侧。因此,凸台部24h被圆锥部24e隐藏,使用者看不到。其结果是,在从使用者侧进行观察时,在防护罩25内,相同形状的多个圆锥部24e有规律地排列于第二分离部24的外周,因而可以得到伴随有功能美感的良好外观。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00具有可以容易地在集尘装置2进行安装及拆卸的防护罩25,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保持清洁性用的维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电动吸尘器作为将延长管4直接连接在吸尘器主体10的杆式的电动吸尘器进行了说明,但电动吸尘器不限于此。例如,电动吸尘器也可以是经由软管体等将延长管与可以在被清扫面上行走的吸尘器主体连接的所谓的卧式(canister)的电动吸尘器、或者自主行走的自走式的电动吸尘器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从集尘装置排出的清洁空气Ac是从集尘装置的排气口29a沿集尘装置的轴向排出的,但集尘装置的排出清洁空气Ac用的排气口也可以不在轴向开口。例如,排气口还可以在径向开口。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防护罩25被夹在第二分离部24的上罩26和盖体29之间。然而,只要将防护罩25设置成可以相对于多个圆锥部24e进行拆卸,则不限于这样的固定方式。其中,“可以相对于多个圆锥部24e进行拆卸”,广泛地指防护罩25可以从多个圆锥部24e分离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防护罩25可装卸地固定于与多个圆锥部24e不同的集尘装置2的部位。然而,也可以是,防护罩25可装卸地固定于多个圆锥部24e自身。例如,也可以是,在防护罩25,在多个圆锥部24e的外周部形成支承突起,防护罩25被夹在该支承突起和盖体29之间。
另外,在防护罩25可装卸地固定于与多个圆锥部24e不同的集尘装置2的部位的情况下,防护罩25还可以夹在第二分离部24的上罩26以外的部件和盖体29之间。例如,还可以夹在盖体29和附件收纳部27之间、或者和尘埃导引部件23的上板部23a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附件收纳部27阻止防护罩25的旋转,然而,例如如果在第二分离部24形成阻止防护罩25旋转的附件收纳部27以外的突起部,则也可以不将附件收纳部27用于阻止防护罩25的旋转。
例如,也可以是,当防护罩25在盖体29和第二分离部24之间被夹持成不能围绕中心轴线O旋转的情况下,不在第二分离部24设置阻止旋转用的突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防护罩25从侧方覆盖第二分离部24的上罩26及第二分离部主体24A整体、和尘埃导引部件23的一部分。这样,防护罩25优选至少覆盖第二分离部主体24A的圆锥部24e。然而,防护罩也可以从侧方覆盖如第二分离部24那样的分离部整体,还可以不限定于圆锥部24e,仅覆盖第二分离部24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该电动吸尘器具有分离部和防护罩,防护罩可装卸地固定于分离部,并从侧方覆盖分离部的至少一部分,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保持清洁性用的维护。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并非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省略、替换、变更等。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价的范围中。

Claims (6)

1.一种电动吸尘器,具有:
主体部,吸引空气;
集尘装置,包括分离部和防护罩,所述分离部具有管状的多个圆锥部,在所述多个圆锥部的各个的内部使所述主体部吸引的所述空气回旋,对所述空气中的尘埃进行离心分离,所述防护罩可以相对于所述多个圆锥部进行拆卸,从侧方覆盖所述多个圆锥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多个圆锥部分别具有设置于第一方向的端部的大致圆筒状的第一筒状部和从所述第一筒状部的第二方向的端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缩径的第二筒状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相反,
所述防护罩从所述侧方覆盖所述第二筒状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上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形成的卡止凸缘,
所述集尘装置还具有:
盖体,配置在所述集尘装置的排气侧的端部,覆盖所述分离部的排气口的上方,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分离部进行安装及拆卸;以及
上罩,形成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开口的有底的大致圆筒状,从所述第一方向覆盖所述分离部主体,
所述上罩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形成为从所述上罩的外缘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
在安装了所述盖体的状态下,将所述防护罩夹在所述盖体和所述支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前端之间以进行固定,
在卸下了所述盖体时能够从所述分离部拆卸所述防护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
所述多个圆锥部排列成环状,
所述防护罩形成为配置在所述多个圆锥部的外周侧的圆筒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
所述防护罩和所述多个圆锥部的侧面之间的空间,不与所述多个圆锥部的风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
所述防护罩由能够从所述防护罩的外部视觉观察在所述防护罩的内部配置的所述多个圆锥部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
所述集尘装置还具有:
第一分离部,配置在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中所述分离部的上游侧,使所述主体部吸引的所述空气回旋,对所述空气中的尘埃进行分离;
杯,至少回收在所述第一分离部离心分离出的尘埃,
具有所述多个圆锥部的所述分离部是对未在所述第一分离部离心分离出的所述空气中的尘埃进行分离的第二分离部,
所述防护罩是与所述杯分体形成的,能够与所述杯独立地进行拆卸。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
所述分离部具有:
分离部主体,包括所述多个圆锥部、和在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的凸台部;
尘埃导引部件,配置在所述分离部主体的尘埃排出侧的端部,
所述多个圆锥部沿着一个假想圆的圆周配置,
所述凸台部配置在所述假想圆的中心和所述多个圆锥部中的至少一个之间,
所述分离部主体和所述尘埃导引部件通过插入所述贯通孔的螺丝相互固定。
CN202010429494.0A 2019-07-19 2020-05-20 电动吸尘器 Active CN1122373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4052A JP6773855B1 (ja) 2019-07-19 2019-07-19 電気掃除機
JP2019-134052 2019-07-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7398A CN112237398A (zh) 2021-01-19
CN112237398B true CN112237398B (zh) 2022-11-01

Family

ID=72830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29494.0A Active CN112237398B (zh) 2019-07-19 2020-05-20 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73855B1 (zh)
CN (1) CN11223739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42682A (zh) * 2013-01-30 2014-1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吸塵器
CN105530847A (zh) * 2014-02-28 2016-04-27 夏普株式会社 集尘装置和电动吸尘器
CN105816101A (zh) * 2015-01-26 2016-08-03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17018408A (ja) * 2015-07-13 2017-01-26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塵埃分離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2017113444A (ja) * 2015-12-25 2017-06-29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塵埃分離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42682A (zh) * 2013-01-30 2014-1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吸塵器
CN105530847A (zh) * 2014-02-28 2016-04-27 夏普株式会社 集尘装置和电动吸尘器
CN105816101A (zh) * 2015-01-26 2016-08-03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17018408A (ja) * 2015-07-13 2017-01-26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塵埃分離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2017113444A (ja) * 2015-12-25 2017-06-29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塵埃分離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73855B1 (ja) 2020-10-21
JP2021016593A (ja) 2021-02-15
CN112237398A (zh) 202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10769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чистки
EP3072431B1 (en) Vacuum cleaner
US9144358B2 (en) Motor, fan and dirt separation means arrangement
RU2304424C1 (ru) Пылесос (варианты)
KR20100077893A (ko) 분리할 수 있는 집진장치를 구비한 진공청소기
JP2010508883A (ja) 真空掃除機
KR100500845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이중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RU2494666C2 (ru) Цилиндрический пылесос и способ его сборки
JP2015119878A (ja) 電気掃除装置
EP3528682B1 (en) Cyclone dust collector and vacuum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KR100546629B1 (ko) 진공 청소기의 집진장치
KR100577278B1 (ko) 진공 청소기
CN112237398B (zh) 电动吸尘器
JP7159680B2 (ja) クリーナ
JP7275086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8206612A (ja) サイクロン式電気掃除機
JP6334913B2 (ja) 電気掃除機
WO2020262633A1 (ja) 電気掃除機
KR20190000620A (ko) 청소기
JP2006325883A (ja) 電気掃除機
JP6849744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254436B2 (ja) 電気掃除機
CN211633080U (zh) 高效空气过滤器和吸尘器
JP2011152241A (ja) 電気掃除機
JP6918679B2 (ja) 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