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11940A - 磁性液体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性液体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11940A
CN112211940A CN202011193026.4A CN202011193026A CN112211940A CN 112211940 A CN112211940 A CN 112211940A CN 202011193026 A CN202011193026 A CN 202011193026A CN 112211940 A CN112211940 A CN 112211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elastic body
wall surface
arc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302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11940B (zh
Inventor
李德才
李英松
刘霄
李钲皓
韩鹏栋
任思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19302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119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11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1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119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19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6/00Magnetic springs; Fluid magnetic springs, i.e. magnetic spring combined with a fluid
    • F16F6/005Magnetic springs; Fluid magnetic springs, i.e. magnetic spring combined with a fluid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性液体的减振装置,所述磁性液体的减振装置包括壳体、弹性体和磁性件,弹性体设于壳体内,弹性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注入磁性液体,弹性体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周面贴合,容纳腔的内壁面包括顶壁面和底壁面,顶壁面为向下凸出的弧形面,所述底壁面为向下凹陷的弧形面,顶壁面与底壁面之间的距离沿从容纳腔的中心到容纳腔的外周侧逐渐减小,磁性件设于容纳腔内,磁性件包括顶面和底面,磁性件的顶面为与顶壁面平行的弧形面,磁性件的底面为与底壁面平行的弧形面,磁性件的顶面与顶壁面间隔开,磁性件的底面与底壁面间隔开。本发明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在多个方向上均具有回复力,从而可以针对多个振动方向进行减振,减振效果好。

Description

磁性液体减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磁性液体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磁性液体减振器对于惯性力的敏感度比较高,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耗能大和寿命长等优点。由于航天器的特殊飞行环境,应尽量减小其自身的体积、重量,因此磁性液体减振器非常适合对长直物体的低频率、小振幅的减振。
相关技术中,磁性液体减振器多为被动阻尼减振器,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大多采用了水平对置的结构,利用了两块永磁体作为惯性质量块进行减振,中间用连接棒连接,当外界振动时,质量块和壳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磁性液体在质量块和壳体之间进行往复运动,从而产生粘性损耗,该设计采用对称结构,保证了往复运动的稳定性,然而由于质量块中间用连接棒连接,导致了质量块只能在永磁体的轴向进行单一方向的运动,减振效果差。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磁性液体减振装置,所述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可以对多个振动方向进行减振,减振效果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包括:壳体;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弹性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注入磁性液体,所述弹性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贴合,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包括顶壁面和底壁面,所述顶壁面为向下凸出的弧形面,所述底壁面为向下凹陷的弧形面,所述顶壁面与所述底壁面之间的距离在所述顶壁面或底壁面的弧形延伸方向上沿从所述容纳腔的中心到所述容纳腔的外周侧逐渐减小;磁性件,所述磁性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磁性件包括顶面和底面,所述磁性件的顶面为与所述顶壁面平行的弧形面,所述磁性件的底面为与所述底壁面平行的弧形面,所述磁性件的顶面与所述顶壁面间隔开,所述磁性件的底面与所述底壁面间隔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通过将顶壁面与底壁面之间的距离设置成在顶壁面或底壁面的弧形延伸方向上沿从容纳腔的中心到容纳腔的外周侧逐渐减小,在容纳腔内设置磁性件,可以利用磁性件在容纳腔内的运动吸收振动能量,且附着在磁性件外周的磁性液体与容纳腔的内壁摩擦耗能,磁性件可以沿顶壁面和底壁面的任意弧形延伸方向运动,即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在多个方向上均具有回复力,从而可以针对多个振动方向进行减振,减振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壁面和所述底壁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为多个,多个所述凸起沿所述弧形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端相连,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向所述第二壳体开口,所述第二壳体的底端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开口,所述弹性体的一部分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贴合,所述弹性体的另一部分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表面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为与所述顶壁面平行的弧形面,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中间部分和外周部分,所述中间部分的外周与所述外周部分相连,所述外周部分的内表面为平面,所述中间部分的内表面为与所述顶壁面平行的弧形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连接所述中间部分和所述外周部分,所述连接部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外周部分的长度方向成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弧形段和底座,所述弧形段的外侧面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弧形段的内侧面为与所述底壁面平行的弧形面,所述弹性体的一部分的外表面与所述弧形段的内侧面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从所述外周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凸出的凸缘,所述凸缘的远离所述外周部分的端面与所述弧形段的端面贴合,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从所述弧形段的外周向外延伸的第一周缘,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从所述凸缘的外周向外延伸的第二周缘,所述第一周缘和所述第二周缘相对布置且彼此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包括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外周缘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外周缘相连,所述容纳腔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体远离所述第二弹性体的侧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贴合,所述第二弹性体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体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表面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性液体减振装置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的材料为磁导率小于1的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磁性液体减振装置1;
壳体10;第一壳体101;弧形段1011;底座1012;第一周缘1014;内底面1015;第二壳体102;中间部分1021;外周部分1022;连接部分1023;第二周缘1024;凸缘1025;内顶面1026;
弹性体20;第一弹性体201;第二弹性体202;弧形部2021;外周部2022;凸起203;容纳腔204;顶壁面2041;底壁面2042;顶壁2043;底壁2044;
磁性件30;
密封垫40;
磁性液体50;
第二连接件60;
第三通孔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1包括壳体10、弹性体20和磁性件30。
弹性体20设于壳体10内,弹性体20具有容纳腔204,容纳腔204内注入磁性液体50,弹性体20的外周面与壳体10的内周面贴合。容纳腔204的内壁面包括顶壁面2041和底壁面2042,顶壁面2041为向下凸出的弧形面,底壁面2042为向下凹陷的弧形面,顶壁面2041与底壁面2042之间的距离在顶壁面2041或底壁面2042的弧形延伸方向上沿从容纳腔204的中心到容纳腔204的外周侧逐渐减小。换言之,从容纳腔204的中心到容纳腔204的边缘的方向上,顶壁面2041与底壁面204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具体地,如图1所示,壳体10的内周面包括内顶面1026和内底面1015,弹性体20包括顶壁2043和底壁2044,顶壁2043的上表面与内顶面1026贴合,底壁2044的下表面与内地面贴合,顶壁2043的下表面向下凸出成上弧形面(容纳腔204的顶壁面2041),底壁2044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下弧形面(容纳腔204的底壁面2042),上弧形面与下弧形面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且顶壁2043的外周边缘与底壁2044的外周边缘连接,以形成密封的容纳腔204,
磁性件30设于容纳腔204内,磁性件30包括顶面和底面,磁性件30的顶面为与顶壁面2041平行的弧形面,磁性件30的底面为与底壁面2042平行的弧形面,磁性件30的顶面与顶壁面2041间隔开,磁性件30的底面与底壁面2042间隔开。
如图1所示,磁性件30的顶面与顶壁面2041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磁性件30的底面与底壁面204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
可以理解的是,当磁性液体减振装置1感受到振动能量时,振动能量会驱使磁性件30沿顶壁面2041或底壁面2042的弧形延伸方向朝向容纳腔204的一侧边缘滑动,磁性件30磁性液体50随磁性件30一起移动,以使磁性液体50与顶壁面2041和底壁面2042之间摩擦耗能,且磁性件30自身的运动消耗一部分振动能量。
另外,伴随着磁性件30朝向容纳腔204的一侧边缘滑动,该侧的顶壁面2041和底壁面2042会挤压磁性件30以驱动磁性件30回落并朝向容纳腔204的另一侧边缘滑动。可以理解的是,在磁性件30吸收振动能量的过程中,磁性件30可以在容纳腔204的一侧边缘和另一侧边缘之间做往复运动。需要说明的是,容纳腔204的一侧边缘和另一侧边缘可以是从容纳腔204的中心到容纳腔204的外周的任意方向上相对的两侧边缘。
优选地,顶壁面2041所在的球心与底壁面2042所在的球心位于同一垂直直线上,从而在振动消失后,磁性件30可以回落至容纳腔204的中心处,提高磁性液体减振装置的整体平衡性。
在此基础上,相关技术中提出了利用圆柱形永磁体作为质量块,磁性液体包裹在永磁体的外侧,当外部产生振动时,质量块和壳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磁性液体在非磁性外壳内部往复运动,利用圆弧状的壳体内壁面逐渐变小的空间产生回复力,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永磁体的轴向和圆弧状壳体的轴向相互垂直,导致质量块的往复运动只能沿着质量块的轴向,减振方向单一,减振效果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通过将顶壁面与底壁面之间的距离设置成在顶壁面或底壁面的弧形延伸方向上沿从容纳腔的中心到容纳腔的外周侧逐渐减小,在容纳腔内设置磁性件,可以利用磁性件在容纳腔内的运动吸收振动能量,且附着在磁性件外周的磁性液体与容纳腔的内壁摩擦耗能,磁性件可以沿顶壁面和底壁面的任意弧形延伸方向运动,即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在多个方向上均具有回复力,从而可以针对多个振动方向进行减振,减振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顶壁面2041和底壁面204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凸起203,凸起203为多个,多个凸起203沿弧形延伸方向间隔布置。如图1所示,顶壁面2041设有向下延伸的多个凸起203,底壁面2042设有向上延伸的多个凸台。由此,磁性件在运动时,多个凸起可以增加磁性液体与顶壁面和底壁之间的摩擦耗能,从而提高磁性液体减振装置的可靠性和减振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第一壳体101的顶端与第二壳体102的底端相连,第一壳体101的顶端朝向第二壳体102开口,第二壳体102的底端朝向第一壳体101开口。
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102连接在第一壳体101的上方,第一壳体101的顶端向上开口,第二壳体102的底端向下开口。
弹性体20的一部分的外表面与第一壳体101的内表面贴合,弹性体20的另一部分的外表面与第二壳体102的内表面贴合。换言之,弹性体20包括第一部分弹性体和第二部分弹性体,第一部分弹性体配合在第一壳体101内,第二部分弹性体配合在第二壳体102内。
由此,本实施例可以提高弹性体与壳体装配的可靠性,避免弹性体与壳体发生相对滑动,且壳体和弹性体均由多个单独的结构件连接构成,从而便于磁性件的装配,且单独的结构件制造方便,工艺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01的内表面为与底壁面2042平行的弧形面,第二壳体102包括中间部分1021和外周部分1022,中间部分1021的外周与外周部分1022相连,外周部分1022的内表面为平面,中间部分1021的内表面为与顶壁面2041平行的弧形面。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01的内表面和顶壁面2041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分布且平行,第二壳体102的外周部分1022环绕在第二壳体102的中间部分1021的外周,中间部分1021的内表面与顶壁面2041平行。
如图1所示,第二部分弹性体包括弧形部2021和外周部2022,外周部2022环设于弧形部2021的外周,外周部2022的外表面为平面,且从上至下的方向上,外周部2022向外倾斜延伸。第一壳体101的外周部分1022的内表面为平面,且从上至下的方向上,外周部分1022向外延伸。
由此,第二壳体的外周部的内表面和第二部分弹性体的外周部的外表面均为平面且同向延伸,可以使第二部分弹性体的外周部的外表面与第一壳体的外周部的内表面贴合紧密,提高第二弹性体与第二壳体装配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磁性件30适于沿顶壁面2041或底壁面2042的延伸方向滑动,即弧形部2021与第一部分弹性体的内表面构成磁性件30的可滑动空间,外周部2022适于对磁性件30的滑动进行限位,避免磁性件30偏出预设滑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102还包括连接部分1023,连接部分1023连接中间部分1021和外周部分1022,连接部分1023的长度方向与外周部分1022的长度方向成夹角。
由此,连接部分可以作为中间部分与外周部分连接的过渡段,以实现外周部与中间部分的可靠连接。优选地,连接部、中间部分和外周部分一体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01包括弧形段1011和底座1012,弧形段1011的外侧面与底座1012连接,弧形段1011的内侧面为与顶壁面2041平行的弧形面,弹性体20的一部分(第一部分弹性体)的外表面与弧形段1011的内侧面贴合。
如图1所示,弧形段1011位于底座1012的上方,且弧形段1011的下端与底座1012连接,弧形段1011形成有向上开口的空腔,弧形段1011的上端面与第二壳体102连接以形成容纳腔204,底座1012的下表面为平面,从而可以平稳地支撑壳体10。
磁性液体减振装置1包括第一连接件(未示出),底座1012具有沿上下防线贯穿底座1012的第三通孔70,第一连接件适于底座1012穿过第三通孔70并配合在安装平台内,以完成磁性液体减振装置1的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102还包括从外周部分1022朝向第一壳体101凸出的凸缘1025,凸缘1025的远离外周部分1022的端面与弧形段1011的端面贴合。
如图1所示,凸缘1025呈L形,凸缘1025的内侧面与外周部分1022连接,凸缘1025的下侧面与弧形段1011的上端面贴合。由此,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连接处为两个平面(凸缘1025的下侧面和弧形段1011的上端面)的贴合,从而可以提高连接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第一壳体101还包括从弧形段1011的外周向外延伸的第一周缘1014,第二壳体102还包括从凸缘1025的外周向外延伸的第二周缘1024,第一周缘1014和第二周缘1024相对布置且彼此连接。
如图1所示,第一周缘1014环设于弧形段1011的外周,且第一周缘1014的内侧与弧形段1011的弧形段1011上端的外侧面连接,第二周缘1024环设于凸缘1025的外周,第二周缘1024的内侧与凸缘1025的下端的外侧面连接,第一周缘1014的上表面与第二周缘1024的下表面贴合。
第一周缘1014上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一周缘1014的第一通孔,第二周缘1024上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二周缘1024的第二通孔。磁性液体减振装置1包括第二连接件60,第二连接件60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接第一周缘1014与第二周缘102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孔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一通孔沿第一周缘1014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二通孔也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通孔与多个第一通孔一一对应。由此,通过第一周缘与第二周缘的紧密连接可以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构成密封的壳体,以避免磁性液体泄露,或外部气体进入容纳腔内,提高磁性液体减振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弹性体20包括第一弹性体201(第一部分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202(第二部分弹性体),第一弹性体201的外周缘和第二弹性体202的外周缘相连,容纳腔204形成在第一弹性体201和第二弹性体20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体的弹性变形可以避免磁性件与弹性体发生刚性碰撞,避免磁性件损坏,提高磁性件的使用寿命。
第一弹性体201远离第二弹性体202的侧面(图1中第一弹性体的外侧面)与第一壳体101的内表面贴合,第二弹性体202远离第一弹性体201的侧面(图1中第二弹性体的外侧面)与第二壳体102的内表面贴合。
如图1所示,第一弹性体201配合在第一壳体101内,且第一弹性体201的外侧面与第一壳体101的内表面贴合,第二弹性体202配合在第二壳体102内,且第二弹性体202的外侧面与第二壳体102的内表面贴合,第一弹性体201朝向上方开口,第二弹性体202朝向下方开口,第一弹性体201与第二弹性体202连接以形成容纳腔20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磁性液体减振装置1还包括密封垫40,密封垫40设于第一壳体101与所述第二壳体102之间。由此,密封垫可以进一步提高壳体的密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体20的材料为磁导率小于1的材料。由此,弹性体的磁导率差,不易磁化,从而不会干涉磁性液体在容纳腔内的分布和移动。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1。
如图1-图3所示,磁性液体减振装置1包括壳体10、弹性体20、磁性件30、第二连接件60、第一连接件和密封垫40。
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第二壳体102位于第一壳体101的上方,第二壳体102具有向下敞开的开口,第一壳体101具有向上敞开的开口,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连接以形成空腔。
第一壳体101包括弧形段1011和底座1012,弧形段1011连接在底座1012的上方,弧形段1011的内侧面为弧形面,弧形段1011的上端的外侧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凸缘1025。底座1012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底座1012的第三通孔70,第一连接件穿过第三通孔70,以将壳体10连接在安装平台上。
第二壳体102包括中间部分1021、外周部分1022、连接部分1023和凸缘1025。中间部分1021的内周面为与弧形段1011的内侧面平行的弧形面,外周部分1022环设于中间部分1021的外周,且外周部2022从上至下向外倾斜延伸,连接部分1023连接在外周部分1022与中间部分1021之间,凸缘1025呈L形,且凸缘1025的内侧面与外周部分1022的外侧面连接,凸缘1025的下端面与弧形段1011的上端面贴合,土缘下端处的外侧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凸缘1025,第二凸缘1025的上表面与第一凸缘1025的下表面贴合。
第一凸缘1025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一凸缘1025的第一通孔,第二凸缘1025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二凸缘1025的第二通孔,第二连接件60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以将第一凸缘1025与第二凸缘1025连接紧密,密封垫40连接在第一凸缘1025第二凸缘1025之间。
弹性体20包括第一弹性体201和第二弹性体202,第二弹性体202连接在第一弹性体201的上方以形成容纳腔204,容纳腔204内注入有磁性液体50。第二弹性体202向下开口,第一弹性体201向上开口,第一弹性体201配合第一壳体101内,且第一弹性体201的外表面与第一壳体101的内表面贴合,第一弹性体201的内表面为与中间部分1021的内周面平行的弧形面。
第二弹性体202配合在第二壳体102内,第二弹性体202包括弧形部2021和外周部2022,弧形部2021的外表面与第二壳体102的中间部分1021的内周面贴合,外周部2022的外表面与第二壳体102的外周部分1022的内表面贴合,中间部的内周面为与第一弹性体201的内表面平行的弧形面,外周部2022由上至下向外倾斜延伸,且外周部2022的下端面与第一弹性体201的上端面连接。
磁性件30设于容纳腔204内,磁性件30的上表面与第二弹性体202的内表面平行,磁性件30的下表面与第一弹性体201的内表面平行,第二弹性体202的内表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凸起203,第一弹性体201的内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凸起203,凸起203为多个,多个凸起203间隔布置在第一弹性体201和第二弹性体202的内表面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弹性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注入磁性液体,所述弹性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贴合,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包括顶壁面和底壁面,所述顶壁面为向下凸出的弧形面,所述底壁面为向下凹陷的弧形面,所述顶壁面与所述底壁面之间的距离在所述顶壁面或底壁面的弧形延伸方向上沿从所述容纳腔的中心到所述容纳腔的外周侧逐渐减小;
磁性件,所述磁性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磁性件包括顶面和底面,所述磁性件的顶面为与所述顶壁面平行的弧形面,所述磁性件的底面为与所述底壁面平行的弧形面,所述磁性件的顶面与所述顶壁面间隔开,所述磁性件的底面与所述底壁面间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面和所述底壁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为多个,多个所述凸起沿所述弧形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端相连,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向所述第二壳体开口,所述第二壳体的底端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开口,所述弹性体的一部分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贴合,所述弹性体的另一部分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表面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为与所述顶壁面平行的弧形面,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中间部分和外周部分,所述中间部分的外周与所述外周部分相连,所述外周部分的内表面为平面,所述中间部分的内表面为与所述顶壁面平行的弧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连接所述中间部分和所述外周部分,所述连接部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外周部分的长度方向成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弧形段和底座,所述弧形段的外侧面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弧形段的内侧面为与所述底壁面平行的弧形面,所述弹性体的一部分的外表面与所述弧形段的内侧面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从所述外周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凸出的凸缘,所述凸缘的远离所述外周部分的端面与所述弧形段的端面贴合,
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从所述弧形段的外周向外延伸的第一周缘,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从所述凸缘的外周向外延伸的第二周缘,所述第一周缘和所述第二周缘相对布置且彼此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包括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外周缘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外周缘相连,所述容纳腔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体远离所述第二弹性体的侧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贴合,所述第二弹性体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体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表面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磁性液体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的材料为磁导率小于1的材料。
CN202011193026.4A 2020-10-30 2020-10-30 磁性液体减振装置 Active CN1122119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3026.4A CN112211940B (zh) 2020-10-30 2020-10-30 磁性液体减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3026.4A CN112211940B (zh) 2020-10-30 2020-10-30 磁性液体减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11940A true CN112211940A (zh) 2021-01-12
CN112211940B CN112211940B (zh) 2021-11-23

Family

ID=74057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3026.4A Active CN112211940B (zh) 2020-10-30 2020-10-30 磁性液体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1194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5272A (zh) * 2021-09-22 2022-01-1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8699A (en) * 1989-07-05 1992-02-18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Electrorheopectic fluid 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mount for use with automotive engines and the like
CN102213285A (zh) * 2011-06-14 2011-10-12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磁性液体阻尼减振装置
CN103122964A (zh) * 2013-02-08 2013-05-29 北京交通大学 磁性液体阻尼减振装置
CN104074903A (zh) * 2014-06-30 2014-10-01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内壁轴截面为圆弧状的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
CN108316134A (zh) * 2018-04-03 2018-07-24 广州大学 涡流磁阻尼复合双曲面摩擦摆支座
CN110953286A (zh) * 2019-11-05 2020-04-03 清华大学 刚度和阻尼可调式磁性液体减振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8699A (en) * 1989-07-05 1992-02-18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Electrorheopectic fluid 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mount for use with automotive engines and the like
CN102213285A (zh) * 2011-06-14 2011-10-12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磁性液体阻尼减振装置
CN103122964A (zh) * 2013-02-08 2013-05-29 北京交通大学 磁性液体阻尼减振装置
CN104074903A (zh) * 2014-06-30 2014-10-01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内壁轴截面为圆弧状的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
CN108316134A (zh) * 2018-04-03 2018-07-24 广州大学 涡流磁阻尼复合双曲面摩擦摆支座
CN110953286A (zh) * 2019-11-05 2020-04-03 清华大学 刚度和阻尼可调式磁性液体减振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5272A (zh) * 2021-09-22 2022-01-1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11940B (zh) 2021-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34962U (zh) 线性振动电机
CN104141732B (zh) 一种复合减振器及其制造方法、复合减振方法
CN112211940B (zh) 磁性液体减振装置
CN102244452A (zh) 线性振动器
CN112196927B (zh) 基于一阶和二阶浮力原理的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
CN112196926B (zh) 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
CN102244450A (zh) 线性振动器
CN214221874U (zh) 抽屉式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
CN112727973B (zh) 磁性液体减振器
CN108644305B (zh) 一种储液罐减震装置
CN107917165B (zh) 配重块和空调器
CN110159691A (zh) 一种复合刚度大阻尼隔振器
CN114439876A (zh) 一种摩擦起电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
CN210739257U (zh) 一种储能设备用具有减震功能的安装装置
KR200311970Y1 (ko) 밀폐형스프링마운트
CN209908706U (zh) 一种压缩机机芯支撑装置
CN112392888B (zh) 磁性液体减振器
CN215097407U (zh) 车载控制单元用安装总成
CN112196928B (zh) 抽屉式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
CN215982915U (zh) 一种减振结构、压缩机、室外机及空调
CN212890969U (zh) 飞控组件及移动设备
CN112392887B (zh) 磁性液体减振器
CN112392889B (zh) 基于一阶浮力原理的磁性液体减振器
CN214221873U (zh) 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
CN211525414U (zh) 一种可限位的弹簧减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