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8763B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78763B CN112178763B CN201910591240.6A CN201910591240A CN112178763B CN 112178763 B CN112178763 B CN 112178763B CN 201910591240 A CN201910591240 A CN 201910591240A CN 112178763 B CN112178763 B CN 1121787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storage
- panel
- wind
- plat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风管机和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包括蓄热面板,所述蓄热面板包括面板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上的出风结构,所述风管机送出的风能够经所述出风结构送入室内空间;其中,所述面板主体的内部形成有蓄热空间,在所述风管机送出的风流经所述蓄热面板的情形下,至少一部分风能够在所述蓄热空间内形成涡流。本发明通过在面板主体内部形成有蓄热空间,在风管机产生的风在经过出风结构送入室内空间的情形下,至少一部分风能够在蓄热空间内形成涡流,由于涡流的形成使得气流在蓄热空间产生滞留,形成多个小能量圈,从而提高了蓄热面板的蓄热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家用空调器通常是采用对流换热的方式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空调器处于制冷工况下,空调器输送冷风至室内空间,与室内空间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室内空间的温度。但是对流换热的方式的主要缺点在于风感太强烈,影响用户使用舒适度。
鉴于此,市面上还出现了带有蓄热面板的空气调节装置,与上述对流换热式空调器相比,它在实现空气调节的过程中具有凉而不冷/暖而不热的优点。以制热为例,在空气调节装置工作过程中,热风通过蓄热面板上的微孔吹入室内空间以形成微风,从而通过微风调节的方式使用户感到舒适。在热风由蓄热面板上的微孔进入室内空间的同时,蓄热面板也会与热风发生热交换,从而将热风中的部分热量存蓄在蓄热面板中。在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热除霜的情形下,风机吹出的常温风在经过蓄热面板的同时与蓄热面板发生热交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热出风温度,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由于出风温度骤降而造成用户舒适度不佳的问题出现。不过,现有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蓄热面板普遍存在蓄热能力差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很好的辐射散热效果。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空气调节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现有的蓄热面板的蓄热能力较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风管机和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包括蓄热面板,所述蓄热面板包括面板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上的出风结构,所述风管机送出的风能够经所述出风结构送入室内空间;其中,所述面板主体的内部形成有蓄热空间,在所述风管机送出的风流经所述蓄热面板的情形下,至少一部分风能够在所述蓄热空间内形成涡流。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面板主体包括沿出风方向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形成蓄热腔,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过风孔和多个第二过风孔,并且所述第一过风孔和所述第二过风孔的至少一部分沿出风方向不对准,以便风在经所述第一过风孔进入所述蓄热腔之后,受到所述第二板体的阻挡从而在蓄热腔内形成涡流。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风孔与所述第二过风孔沿出风方向交错设置。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设置有分隔组件,以便使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形成有多个彼此独立的蓄热腔。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分隔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隔板,多个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或者长度方向分布。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设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一板体对应每个所述蓄热腔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沿所述面板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过风孔,所述第二板体对应每个所述蓄热腔的位置形成多个沿所述面板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二过风孔;或者
在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面板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一板体对应每个所述蓄热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沿所述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过风孔,所述第二板体对应每个所述蓄热腔的位置形成多个沿所述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二过风孔。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分隔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隔板和多个第二隔板,其中,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面板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隔板沿所述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风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过风孔的孔径。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分隔组件中的至少一部分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分隔组件与所述第一板体或者所述第二板体的其中一个为一体式结构以形成齿形板。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蓄热面板,蓄热面板包括面板主体以及设置于面板主体的出风结构,通过在面板主体内部形成有蓄热空间并且在风管机送出的风在流经蓄热面板的情形下,至少一部分的风能够在蓄热空间内形成涡流,涡流的形成使得气流在蓄热空间滞留以形成多个小能量圈,从而提高了蓄热面板的蓄热功能。
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面板主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形成有蓄热腔,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对应蓄热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过风孔/第二过风孔,并且第一过风孔和第二过风孔沿出风方向交错设置,通过这种设置使风经第一过风孔进入蓄热腔之后,受到第二板体的阻挡以在蓄热腔内形成涡流,而不是直接从第二过风孔流出,从而使风在面板主体内部滞留,滞留的风在后续进入蓄热腔的风的压力下向第二过风孔流动,进而从第二过风孔流入室内空间。可以看出,通过上述设置,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蓄热面板的蓄热功能,另一方面,双层过风孔的设置可以使得出风更为柔和,从而提高了出风效果,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的出风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的出风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的出风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蓄热面板的俯视视角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实线圈代表第一过风孔,虚线圈代表第二过风孔,双虚线代表第一隔板;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蓄热面板的第一过风孔的出风流线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蓄热面板的第二过风孔的出风流线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蓄热面板的第一过风孔、第二过风孔的出风流线图。
附图标记:
1、储气箱;11、风管入口;2、框架;21、增速口;3、散风构件;4、蓄热面板;411、第一板体;412、第二板体;421、第一过风孔;422、第二过风孔;431、第一隔板;44、蓄热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的出风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的出风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的出风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并按照图3的方位,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风管机与出风组件,出风组件包括储气箱1、框架2、散风构件3和蓄热面板4,其中,风管机通过风管与储气箱1侧部的风管入口11连接以便与储气箱1连通,储气箱1的底部与框架2连接,框架2对应储气箱1的位置设置有增速口21,散风结构3固定于框架2上且位于增速口21的下方,蓄热面板4设置于框架2上且与框架2之间形成有诱引风道,以便外部气流能够通过诱引风道回到蓄热面板4的内侧。蓄热面板4包括面板主体以及设置于面板主体的出风结构,风能够经出风结构送入室内空间。
风管机产生的气流由风管入口11进入储气箱1,待气流充满整个储气箱1后,气流进入增速口21,狭窄的增速口21会使得气流的速度增大以形成高速气流。高速气流吹向散风构件3且在散风构件3的扩散作用下均匀地吹向蓄热面板4。与此同时,高速气流也会带动周围的气体,从而使得诱引通道的气流一同进入蓄热面板4,最后经由蓄热面板4上的出风结构进入室内空间。
为了增大蓄热面板4的蓄热能力,面板主体内部形成有蓄热空间,蓄热空间与出风结构连通,并且在风管机送出的风流经蓄热面板4的情形下,至少一部分的风能够在蓄热空间内形成涡流。
上述设置的优点在于:通过在面板主体内部形成有蓄热空间,在风管机产生的气流经过出风结构送入室内空间的情形下,由于一部分的风在蓄热空间内形成涡流,涡流的形成使得气流在面板主体内部滞留,形成多个小能量圈,从而提高了蓄热面板4的蓄热功能。
接下来参照图4和图5,图4为图3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蓄热面板的俯视视角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实线圈代表第一过风孔,虚线圈代表第二过风孔,双虚线代表第一隔板。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面板主体包括第一板体411和第二板体412,第一板体411和第二板体412之间形成有蓄热腔44,第一板体4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风孔421,第二板体41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过风孔422,并且第一过风孔421和第二过风孔422的至少一部分沿出风方向不对准。通过这种设置,使得风在经第一过风孔421进入蓄热腔44之后,至少一部分的风不会直接经由第二过风孔422进入室内空间,而是会受到第二板体412的阻挡,从而在蓄热腔44内形成涡流。
进一步地,第一过风孔421和第二过风孔422沿出风方向为交错设置。通过这种设置,可以使得经过第一过风孔421进入蓄热腔44内的全部的风均能被第二板体412阻挡,从而使蓄热腔44内滞留更多的风,扩大形成的涡流,进而进一步提高蓄热面板4的蓄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411和第二板体412之间设置有分隔组件,分隔组件能够使第一板体411和第二板体412之间形成有多个彼此独立的蓄热腔44。这样一来,面板主体内就形成有多个彼此独立的蓄热空间,进入面板主体内的风能够有序地且不干涉地形成多个涡流。
分隔组件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分隔组件包括沿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隔板431,从而使第一板体411和第二板体412之间形成有沿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分布的多个彼此独立的蓄热腔44。第一板体411与每个蓄热腔44对应的位置沿第一板体41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一过风孔421。第二板体412与每个蓄热腔44对应的位置沿第二板体4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二过风孔422,并且第一过风孔421与第二过风孔422沿出风方向为交错设置。
上述蓄热面板4的出风过程如下:当风进入蓄热面板4时会先经过第一板体411上的第一过风孔421以形成微风并进入对应的蓄热腔44,由于第二板体412的第二过风孔422与第一板体411的第一过风孔421是交错排列的,微风第一时间没有完成出风,而是在每个蓄热腔44内形成涡流,形成多个小的能量圈,完成了面板的蓄热功能。气流在蓄热腔44积累到一定体积后,在后续气流的压力作用下蓄热腔44内的气流往两侧运动,并通过第二过风孔进入室内空间。
接下来参照图6、图7和图8,其中,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蓄热面板的第一过风孔的出风流线图;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蓄热面板的第二过风孔的出风流线图;图8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蓄热面板的第一过风孔、第二过风孔的出风流线图。
如图6和图8所示并按照图8的方位,风穿过第一板体411上的第一过风孔421时,蓄热面板4的每个蓄热腔44内均形成有涡流,并且进入第一过风孔421的气流的速度都是均匀的。气流在蓄热腔44积累到一定体积后,在后续进入蓄热腔44的气流的压力作用下,位于蓄热腔44内的气流往两侧运动,并通过第二板体412上的第二过风孔422完成出风。在此过程中,结合图7来看,第二板体412上的第二过风孔422的出风速度均匀。
可以看出,通过第一隔板431的设置可以在蓄热面板4内形成多个彼此独立的蓄热区域,从而提高了蓄热面板4的蓄热能力。通过使第一过风孔421和第二过风孔422沿出风方向彼此交错设置,从而使气流能够滞留在面板主体内且在蓄热腔44内形成涡流,第一过风孔421/第二过风孔422的均匀分布方式可以使得蓄热面板4的出风更加均匀。此外,蓄热面板4的两侧均设置有过风孔,一方面可以使得出风速度更为柔和且风向更为稳定;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阻止蓄热面板4出风后出现回流现象,从而可以源源不断地向房间输送温度适中且柔和的风,从而提高房间制冷制热的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示例是以面板主体为双层板体为例对本发明的蓄热面板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面板主体不仅限于双层板体,其还可以为三层板体或者更多层板体。在面板主体为多于两层板体的结构时,面板主体的相邻的板体之间形成蓄热腔44且每个板体上均设置有过风孔,并且相邻的板体上的过风孔的至少一部分不对准,以便风在经上游侧的板体的过风孔进入蓄热腔44之后,会受到下游侧的板体的阻挡从而在蓄热腔44内形成涡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形对面板主体的结构进行合理设置。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分隔组件的设置并非必须的,如在一些可能实施方案中,也可以不设置分隔组件。而在设置分隔组件的情形下,分隔组件的设置形式也不仅限于上述示例,如分隔组件还可以包括多个沿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隔板,或者分隔组件包括多个沿面板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板体411以及多个沿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二板体41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形对是否设置分隔组件以及在设置分隔组件的情形下分隔组件的具体形式进行灵活调整。
进一步地,第一过风孔421的孔径大于第二过风孔422的孔径。通过这种设置,可以增加蓄热腔44内的涡流,从而提高蓄热面板4的蓄热功能,并且可以使得最终由第二过风孔422吹出的风能够更为柔和,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地防止蓄热面板4出风的回流现象。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411、第二板体412以及分隔组件中至少一部分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板体412与分隔组件为一体式结构以形成齿形板,并且第一板体411为平板,平板和齿形板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彼此连接。当然,平板和齿形板也可以以卡接、胶水粘合等其他可能的方式彼此连接。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将第一板体411和分隔组件设计成一体式结构以形成齿形板,第二板体412为平板。
上述设置的优点在于:通过将面板主体设计成彼此可拆卸连接的齿形板和平板,一方面便于加工,另一方面也便于实现面板主体的组装和拆卸,从而提高了拆装便捷性。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面板主体的结构不仅限于上述示例中彼此连接的平板和齿形板这一种形式,其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此进行合理设置。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风管机和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包括蓄热面板,所述蓄热面板包括面板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上的出风结构,所述风管机送出的风能够经所述出风结构送入室内空间;
其中,所述面板主体的内部形成有蓄热空间,在所述风管机送出的风流经所述蓄热面板的情形下,至少一部分风能够在所述蓄热空间内形成涡流;
所述面板主体包括沿出风方向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形成蓄热腔,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过风孔和多个第二过风孔,并且
所述第一过风孔和所述第二过风孔的至少一部分沿出风方向不对准,以便风在经所述第一过风孔进入所述蓄热腔之后,受到所述第二板体的阻挡从而在所述蓄热腔内形成涡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风孔与所述第二过风孔沿出风方向交错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设置有分隔组件,以便使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形成有多个彼此独立的蓄热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隔板,多个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或者长度方向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设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一板体对应每个所述蓄热腔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沿所述面板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过风孔,所述第二板体对应每个所述蓄热腔的位置形成多个沿所述面板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二过风孔;或者
在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面板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情形下,所述第一板体对应每个所述蓄热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沿所述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过风孔,所述第二板体对应每个所述蓄热腔的位置形成多个沿所述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二过风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隔板和多个第二隔板,其中,
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面板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隔板沿所述面板主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风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过风孔的孔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分隔组件中的至少一部分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组件与所述第一板体或者所述第二板体的其中一个为一体式结构以形成齿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91240.6A CN112178763B (zh) | 2019-07-02 | 2019-07-02 | 空气调节装置 |
PCT/CN2019/119582 WO2021000502A1 (zh) | 2019-07-02 | 2019-11-20 | 空气调节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91240.6A CN112178763B (zh) | 2019-07-02 | 2019-07-02 | 空气调节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78763A CN112178763A (zh) | 2021-01-05 |
CN112178763B true CN112178763B (zh) | 2023-06-16 |
Family
ID=73915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91240.6A Active CN112178763B (zh) | 2019-07-02 | 2019-07-02 | 空气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178763B (zh) |
WO (1) | WO2021000502A1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1290288U (zh) * | 2019-07-02 | 2020-08-18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空气调节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53692B2 (ja) * | 1998-03-13 | 2002-12-0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氷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及び氷蓄熱槽 |
AU2010201383B9 (en) * | 2009-04-13 | 2011-06-02 | Kimura Kohki Co., Ltd. | Heating and cooling unit, and heating and cooling apparatus |
JP5733951B2 (ja) * | 2010-10-28 | 2015-06-10 | 東京電力株式会社 | 空気式放射パネル装置 |
FR2977017B1 (fr) * | 2011-06-27 | 2015-05-01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Regenerateur de chaleur |
JP6453017B2 (ja) * | 2014-09-30 | 2019-01-16 | 三機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式輻射空調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調システム |
CN106016649A (zh) * | 2016-07-15 | 2016-10-12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换热器送风装置 |
CN107355971B (zh) * | 2017-08-21 | 2023-09-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CN207703058U (zh) * | 2017-10-20 | 2018-08-07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一种蓄热单元 |
CN207763064U (zh) * | 2017-12-28 | 2018-08-2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 |
CN108844208B (zh) * | 2018-08-01 | 2024-09-2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导风板、壳体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N208983648U (zh) * | 2018-08-20 | 2019-06-14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笼屉式相变蓄热水箱 |
-
2019
- 2019-07-02 CN CN201910591240.6A patent/CN112178763B/zh active Active
- 2019-11-20 WO PCT/CN2019/119582 patent/WO202100050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1290288U (zh) * | 2019-07-02 | 2020-08-18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空气调节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章熙民.《传热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第156-157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78763A (zh) | 2021-01-05 |
WO2021000502A1 (zh) | 2021-01-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10290454A1 (en) | Air Cooling And Air Dehumidifying Module Comprising Capillary Tube Mats And Method of Using It | |
CN104697057B (zh) | 空调室内机和挡风板 | |
AU2019222790B2 (en) | Pneumatic radiation air conditioner | |
CN108253523B (zh) | 空调器 | |
CN112582897B (zh) | 储能柜 | |
CN110785057A (zh) | 一种具有立式风道的集成组机柜 | |
CN211290288U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12178763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209208407U (zh) | 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9297094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1197815A (zh) | 风道系统及空调 | |
CN209944550U (zh) | 空调柜机 | |
CN109334398A (zh) | 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8544628U (zh) | 空调烟机 | |
CN215909217U (zh) | 空调器 | |
CN213931186U (zh) | 送风组件、壁挂机和空调系统 | |
CN21026751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979020U (zh) | 立式空调器 | |
CN212227231U (zh) |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WO2022120977A1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5951568U (zh)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0205890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8781359U (zh) | 一种空调 | |
CN220959107U (zh) | 用于制冷间室的风道结构、冷藏设备 | |
CN214664817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