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2923A - 前柱构造 - Google Patents
前柱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72923A CN112172923A CN202010625687.3A CN202010625687A CN112172923A CN 112172923 A CN112172923 A CN 112172923A CN 202010625687 A CN202010625687 A CN 202010625687A CN 112172923 A CN112172923 A CN 1121729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ont pillar
- bead
- steering hanger
- pillar inner
- pres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前柱周围的刚性的前柱构造。包括:前柱内构件(3);加强筋(20),其设置于前柱内构件(3)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转向吊架安装部(10),其设置于前柱内构件(3),供转向吊架(30)的端部(31)安装。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具备加强筋(20)。加强筋(20)具有包围转向吊架安装部(10)的周围的上部加强筋(21)和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加强筋(2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前柱构造。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前柱构造中,在前侧车门的铰链柱上具备:上下一对铰链底座部;凹加强筋部,其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U字形,并在铰链底座部之间沿铰链柱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凸加强筋部,其从与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U字形的凹加强筋部的下端相比的上方延伸至与下侧铰链底座部的上端相比的下方(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等)。并且,在现有的前柱构造中,通过凹加强筋部及凸加强筋部来抑制侧面部的变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860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的前柱构造中,未能在前柱的车辆内侧充分应对供转向吊架的端部安装的前柱内构件周围的加强。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前柱周围的刚性的前柱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前柱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前柱内构件;加强筋,其设置于前柱内构件并沿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转向吊架安装部,其设置于前柱内构件,供转向吊架的端部安装,加强筋包括包围转向吊架安装部的周围的上部加强筋和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加强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前柱周围的刚性的前柱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中从车辆内侧观察柱的平面图。
图2是前柱构造的柱中沿着图1的II-II线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3是前柱构造中将车室内侧的柱内构件底板拆下并从车辆内侧观察柱的下部的平面图。
图4是前柱构造使用的下部加强件的侧视图。
图5是说明前柱构造中与沿着图1的V-V线的位置相当的柱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前柱构造中沿着说明柱的构造的图1的VI-V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3 前柱内构件
10 转向吊架安装部
20 加强筋
21 上部加强筋
22 下部加强筋
30 转向吊架
31 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适当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说明方向时,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基本上基于从驾驶者观察的前后、左右或上下进行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含义相同。
首先说明前柱2的构成。
图1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的车辆1中的右侧前方的前柱2的平面图。
前柱2在车辆1的左右成对配置在大致对称位置。在此主要说明车辆右侧的前柱2,车辆左侧的前柱由于具有与该右侧的前柱2大致相同的构成而省略说明。
前柱2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前柱2主要具有在车室内侧配置的前柱内构件3和在前柱内构件3的车外侧配置的前柱外构件4(参照图2)。
如图5所示,前柱内构件3和前柱外构件4分别将水平方向截面形状设为大致帽型。
并且,前柱外构件4及前柱内构件3使在各自的两侧缘形成的凸缘部彼此在车宽方向上重叠并接合。由此在前柱2的内部形成中空闭合截面。
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2的下部2a设有前柱下部加强件7(参照图4)及前柱内构件下部8。前柱下部加强件7及前柱内构件下部8连接前柱2与下纵梁5。
此外,各前柱2的上部2b分别与未图示的车顶侧轨的前缘部的左右两端连接,以支承车顶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前柱内构件3具有:在前柱外构件4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的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和在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的下方配置的前柱内构件下部8。
接下来说明转向吊架30的安装部的构成。
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在上部的车内侧面具备转向吊架安装部10。
转向吊架安装部10具有转向吊架30的安装使用的多个上侧安装孔10a、下侧安装孔10b等。
本实施方式的转向吊架安装部10的上侧的上侧安装孔10a朝向车室内侧方鼓凸,并设置在梯形状的底座部10c的上端面。
底座部10c在周围设有隆起部,将上端面设置在与其他部分相比更高的位置。由此,底座部10c形成为使形成有上侧安装孔10a的上端面平坦的俯视观察呈多边形形状的大致帽形状。
另外,在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筋20。本实施方式的加强筋20具有在转向吊架安装部10内形成的上部加强筋21、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加强筋22、在上部加强筋21与下部加强筋22的中间设置的中央加强筋23。
其中的上部加强筋21及下部加强筋22分别从中央加强筋23一体地沿上下方向延伸,沿着前柱2的后侧缘连续设置。
另外,将上部加强筋21的下侧的宽度方向尺寸设为与中央加强筋23的宽度方向尺寸相同的宽度方向尺寸。并且,上部加强筋21形成为随着从下侧趋向上侧而宽度方向尺寸变小(窄)。
此外,上部加强筋21在与中央加强筋23的边界附近开设本实施方式的转向吊架安装部10的下侧的下侧安装孔10b。在下侧安装孔10b的周围包围形成有与周围相比更高的安装座面25(参照图2)。
安装座面25以朝向车辆内侧方鼓凸且上端面的至少一部分平坦的方式形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部加强筋21的上端21a向上方延伸至形成有上侧的上侧安装孔10a的底座部10c的车辆后方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转向吊架安装部10安装转向吊架30。转向吊架30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棒状的吊架主体32和设置于吊架主体32的左右端部并成为安装面的端部31、31。
并且,在安装转向吊架30时,首先使端部31从车宽方向内侧朝向外侧与转向吊架安装部10抵接。然后,在上侧安装孔10a、下侧安装孔10b中穿插紧固螺栓等将端部31与前柱2紧固。由此,转向吊架30固定在左右的前柱2、2之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底座部10c及上部加强筋21分别设置在转向吊架安装部10内。
并且,底座部10c的上侧安装孔10a的周缘的高度方向(车宽方向)位置与上部加强筋21的下侧安装孔10b的安装座面25的高度方向(车宽方向)位置设定为相同的高度位置而形成为齐平面的平坦面。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中,转向吊架30的端部31以横跨在上侧安装孔10a和下侧安装孔10b的周缘形成的各平坦面之间的方式安装。
底座部10c及上部加强筋21朝向车辆内侧方鼓凸并具有一定的刚性。因此,前柱2的支承刚性高,来自转向吊架30的载荷输入高效地向前柱2传递。
接下来,使用图3~图6说明前柱2的下部2a的构成。
前柱下部加强件7具有上端7a侧的上部7d、下端7b侧的下部7f和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部7d与下部7f的中间的中间部7c(参照图4)。
本实施方式的前柱下部加强件7设定为,上端7a的宽度方向尺寸a大于中间部7c的宽度方向尺寸c。
另外,前柱下部加强件7设定为,下端7b的宽度方向尺寸b大于中间部7c的尺寸。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前柱下部加强件7构成为,从下端7b侧的下部7f一体地向车辆后方延伸设置下侧延伸部7g,从而侧面观察的形状成为大致长靴型。
因此,由于下侧延伸部7g而下部7f与下纵梁5接合的面积增大。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前柱下部加强件7能够在上部7d的上端7a侧及下部7f的下端7b侧增大其与前柱2间的接合面积。由此,前柱下部加强件7通过下部7f及下侧延伸部7g牢固地接合于下纵梁5。
另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柱下部加强件7以沿着截面帽形状的前柱外构件4的方式,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凸的大致帽形状(局部为大致コ字状)。
并且,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柱下部加强件7配置于在前柱外构件4与前柱内构件3之间形成的中空闭合截面内。由此,如图3所示,前柱下部加强件7的下部7f与下纵梁5接合,以提高前柱2的下部的安装刚性。
另外,如图4所示,在前柱下部加强件7的上端7a侧的侧面形成有结合孔7e、7e。如图5所示,在各结合孔7e中穿插用于固定车门铰链26的各紧固螺栓17。
并且,前柱下部加强件7的上部使用穿插在结合孔7e中的紧固螺栓17和螺母部件18而与车门铰链26及前柱外构件4接合。
此外,如图4所示,前柱下部加强件7从上端7a侧的上部7d一体地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设有短片状的上侧延伸部7h。并且,如图3所示,上侧延伸部7h夹持在前柱外构件4与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之间。
另外,如图1所示,在前柱下部加强件7的车室内侧,前柱内构件下部8以覆盖前柱下部加强件7的中间部7c(参照图4)及下部7f的方式接合。
此外,如图1所示,在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形成的加强筋20的下部加强筋22的下端22a向下方延伸至前柱下部加强件7的上端7a的位置。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下部加强筋22的下端22a越过上端7a的位置而进一步向下方延伸。由此,前柱下部加强件7与下部加强筋22的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重叠。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下部加强筋22的下端22a向下方延伸至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的下部与前柱下部加强件7的上部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的下部设有冲击控制部位A。冲击控制部位A具有通过使多个凹凸组合而产生希望的变形模式以提高碰撞性能的功能。
并且,下部加强筋22的下端22a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方延伸至几乎到达冲击控制部位A。
因此,加强筋20与冲击控制部位A在车宽方向上不重叠,不会对碰撞性能产生影响。由此,通过减小下部加强筋22的宽度尺寸的变化,从而避免因急剧的形状变化而载荷集中在一个部位、产生局部变形。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加强筋20形成为,下部加强筋2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随着趋向下侧而变窄。
因此,使得通过加强筋20提高的强度变化平缓而抑制急剧的变化。从而加强筋20的各部分不易成为变形开始的起点。
并且,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强筋20在上部加强筋21与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加强筋22之间设有中央加强筋23。
中央加强筋23具有与上部加强筋21及下部加强筋22相比设定为宽幅的宽幅部23a。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宽幅部23a以成为线束卡夹的座面的方式设有线束安装孔24。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的作用效果。
如图1所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的车辆1包括:前柱内构件3;加强筋20,其设置于前柱内构件3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转向吊架安装部10,其设置于前柱内构件3,供转向吊架30的端部31安装。加强筋20具有包围转向吊架安装部10的周围的上部加强筋21和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加强筋22。
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中,能够通过在前柱内构件3设置的加强筋20提高前柱周围的刚性。
即,本实施方式的加强筋20具有包围转向吊架安装部10的周围的上部加强筋21和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加强筋22,且该上部加强筋21及下部加强筋22分别从中央加强筋23沿上下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
像这样,在沿着前柱2的后侧缘一体地连续设置的加强筋20的作用下,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被加强。
并且,在上部加强筋21上设有供转向吊架30的端部31固定的下侧安装孔10b。
由此,对于下侧安装孔10b而言,周围由具有高刚性的上部加强筋21包围且配置于比周围更高的安装座面25,能够获得希望的安装强度。
因此,来自转向吊架30的载荷输入由安装座面25承受,能够从向下方延伸的加强筋20高效地分散到前柱内构件3。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吊架安装部10的周缘处,通过转向吊架30的端部31的安装而借助端部31使得底座部10c与上部加强筋21连结。
因此,能够进一步发挥提高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周围的刚性的叠加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上部加强筋21延伸至转向吊架安装部10的底座部10c的后方。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强度。
因此,由底座部10c承受的来自转向吊架30的载荷输入以从上部加强筋21到中央加强筋23及下部加强筋而分散至加强筋20整体的方式被吸收。
因此能够抑制载荷集中于一个部位而产生局部变形。
另外,前柱内构件3包括设有转向吊架安装部10的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和与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的下侧连续设置的前柱下部加强件7。并且,下部加强筋22的下端22a延伸至前柱下部加强件7的上端7a。
因此,能够提高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与前柱下部加强件7之间的紧固力,进一步提高刚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中,如图3及图5所示,能够使用多个紧固螺栓17及螺母部件18对前柱外构件4与前柱下部加强件7之间进行紧固。因此,前柱外构件4与前柱下部加强件7之间的紧固力进一步提高。而且,能够将车门铰链26的安装使用的紧固螺栓17及螺母部件18共用于前柱外构件4与前柱下部加强件7间的紧固。因此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此外,如图3所示,下部加强筋22的下端22a延伸至前柱下部加强件7与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重叠的部分。
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中,通过使下部加强筋22的下端22a延伸至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与前柱下部加强件7双层重叠的部分,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刚性。
即,由加强筋20加强的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使在前柱2的下部2a设置的前柱下部加强件7与下部加强筋22重叠。并且,前柱下部加强件7与前柱内构件下部8一起与下纵梁5连接。
因此,来自转向吊架30的载荷输入经由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高效地向下纵梁5方向分散传递。
像这样,通过提高前柱2周围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从转向吊架30施加的载荷的吸收效率。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中,如图3所示,使下部加强筋22延伸至加强筋20的下端22a即将到达冲击控制部位A。
冲击控制部位A发挥希望的变形特性以提高碰撞性能。
另外,下部加强筋22不与冲击控制部位A重叠。因此不会对碰撞性能产生影响。并且,能够因延伸而相应地使下部加强筋22的宽度尺寸的变化平缓。因此能够抑制前柱2的局部变形。
此外,如图1及图3所示,加强筋20的下部加强筋22中的宽度形成为随着趋向下侧而变窄。
因此,不易在下部加强筋22出现急剧的强度变化,能够抑制加强筋20的下端22a附近的局部变形。
另外,加强筋20的位于上下方向中间的中央加强筋23与上部加强筋21及下部加强筋22相比设定为宽幅。因此,容易在线束安装孔24的周围设置成为线束卡夹的座面的平坦面。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中,提供能够通过在前柱内构件3设置的加强筋20来提高前柱2周围的刚性的前柱构造。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施多种变形。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清楚易懂地说明本发明而作出的例示,并非限定为具备所说明的全部构成。另外,能够将某个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也可以在某个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添加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能够针对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实施删除或追加、置换其他构成。上述实施方式的可能的变形例如如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与前柱下部加强件7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并非特别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前柱内构件中间部6的下端面与前柱下部加强件7的上端面对接。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跨越对接部分而形成与各前柱内构件3及前柱下部加强件7连续的加强筋。
即,加强筋20的下端22a以到达前柱下部加强件7的上端7a的方式延伸即可,越过上端7a的位置向下方延伸的尺寸也没有限制。
Claims (4)
1.一种前柱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柱内构件;
加强筋,其设置于所述前柱内构件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
转向吊架安装部,其设置于所述前柱内构件,供转向吊架的端部安装,
所述加强筋具有包围所述转向吊架安装部的周围的上部加强筋和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加强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柱内构件具有:设有所述转向吊架安装部的前柱内构件中间部;以及与所述前柱内构件中间部的下侧连续设置的前柱下部加强件,
所述加强筋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前柱下部加强件的上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筋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前柱下部加强件与所述前柱内构件中间部重叠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的前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筋的下部处的宽度形成为随着趋向下侧而变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23174 | 2019-07-01 | ||
JP2019123174A JP6917413B2 (ja) | 2019-07-01 | 2019-07-01 |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72923A true CN112172923A (zh) | 2021-01-05 |
CN112172923B CN112172923B (zh) | 2023-01-10 |
Family
ID=73919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25687.3A Active CN112172923B (zh) | 2019-07-01 | 2020-07-01 | 前柱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17413B2 (zh) |
CN (1) | CN112172923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81614A (ja) * | 1993-09-16 | 1995-03-28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ステアリングメンバー支持構造 |
JPH0976940A (ja) * | 1995-09-14 | 1997-03-25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ステアリングメンバの取付構造 |
CN101983154A (zh) * | 2008-04-07 | 2011-03-02 |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 汽车的加强的a柱 |
JP2014166767A (ja) * | 2013-02-28 | 2014-09-11 | Honda Motor Co Ltd | ステアリングハンガービームの取付構造 |
CN105473422A (zh) * | 2014-06-03 | 2016-04-06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侧部构造 |
JP2016068603A (ja) * | 2014-09-26 | 2016-05-0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CN205706882U (zh) * | 2015-05-13 | 2016-11-23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车辆立柱、立柱组件以及车辆 |
CN106608286A (zh) * | 2015-10-23 | 2017-05-03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混合前柱结构 |
CN107303920A (zh) * | 2016-04-22 | 2017-10-3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 |
CN109305225A (zh) * | 2017-07-28 | 2019-02-0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
2019
- 2019-07-01 JP JP2019123174A patent/JP6917413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7-01 CN CN202010625687.3A patent/CN11217292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81614A (ja) * | 1993-09-16 | 1995-03-28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ステアリングメンバー支持構造 |
JPH0976940A (ja) * | 1995-09-14 | 1997-03-25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ステアリングメンバの取付構造 |
CN101983154A (zh) * | 2008-04-07 | 2011-03-02 |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 汽车的加强的a柱 |
JP2014166767A (ja) * | 2013-02-28 | 2014-09-11 | Honda Motor Co Ltd | ステアリングハンガービームの取付構造 |
CN105473422A (zh) * | 2014-06-03 | 2016-04-06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侧部构造 |
JP2016068603A (ja) * | 2014-09-26 | 2016-05-0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CN205706882U (zh) * | 2015-05-13 | 2016-11-23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车辆立柱、立柱组件以及车辆 |
CN106608286A (zh) * | 2015-10-23 | 2017-05-03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混合前柱结构 |
CN107303920A (zh) * | 2016-04-22 | 2017-10-3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 |
CN109305225A (zh) * | 2017-07-28 | 2019-02-0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917413B2 (ja) | 2021-08-11 |
JP2021008211A (ja) | 2021-01-28 |
CN112172923B (zh) | 2023-0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391537B1 (ko) | 자동차의 센터 필라 조립체 | |
JP4654917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US8740292B2 (en) |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 |
EP2740651B1 (en) |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 |
US10000239B2 (en) | Automobil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EP2676869B1 (en) | Structure for lower portion of vehicle | |
JP5879938B2 (ja) | 車両後部の側部パネルの補強構造 | |
JP5545124B2 (ja) | 車両のルーフ骨格構造 | |
JP2007083909A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US20130187406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07487371B (zh) | B柱以及车身和车辆 | |
JP2001180516A (ja) | 自動車フレームの構造 | |
JP4438416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4704738B2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JP2008290539A (ja) | サスクロスメンバ取付け構造 | |
JP2006193037A (ja) | 車体上部構造 | |
EP1160148B1 (en) | Joint structure of cab mounting portion | |
CN112172923B (zh) | 前柱构造 | |
JP5168214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4022846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JP4592399B2 (ja)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
JP2002308151A (ja) |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のキャブフロア構造 | |
JP4461816B2 (ja) | キャブオーバ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 |
JP7522808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CN114056436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