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40958B - 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40958B
CN112140958B CN201911177331.1A CN201911177331A CN112140958B CN 112140958 B CN112140958 B CN 112140958B CN 201911177331 A CN201911177331 A CN 201911177331A CN 112140958 B CN112140958 B CN 1121409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eat back
ball
back frame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773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40958A (zh
Inventor
孔洲烈
金吉柱
俞廷相
车周炫
喜 元
元𨽿喜
罗善彩
郑灿浩
徐镇浩
李晟镛
金满锡
朴柱浩
金栋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Hyundai Transys Inc
K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Hyundai Dymo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Hyundai Dymos Inc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Publication of CN1121409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09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409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09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43Back-rests or cushions shape of the back-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5Reducing production costs, e.g. by redesig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7Facilitating assembling or mou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其在发生车辆碰撞事故时能够有效防止坐在座椅的乘客因侧框架的锋利边缘而受伤,并能够满足锋利边缘相关法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的特征在于,包括:侧框架,在左右两侧沿上下方向延伸配置;上部框架,与上述侧框架接合;和下部框架,与上述侧框架接合,其中,在与位于上述侧框架的边缘位置部分的边缘部分隔开规定距离的上部框架表面形成有凸起,通过上述凸起防止乘客因边缘部分而受伤。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在发生车辆碰撞事故时能够防止坐在座椅上的乘客因侧框架的锋利边缘而受伤的、改进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车辆的座椅包括:座垫(seat cushion),用于支撑乘客的下半身;座椅靠背(seat back),用于支撑乘客的上半身;和头枕(headrest),设置在座椅靠背上端,并用于支撑乘客的头部和颈部。
其中,座椅靠背可以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其下端部与座垫连接,构成座椅靠背的骨架,并保持座椅靠背的形状;和座椅靠垫,其以包裹座椅靠背框架的正面的方式装配。
此外,座椅靠背可以还包括:背板(back board),其为板状部件,配置为覆盖座椅靠背框架的背面。装配有背板的座椅主要应用于大型轿车的驾驶座和副驾驶座。
最近,随着车辆的高档化,对于座椅也附加各种功能和装置,例如可以列举:通过电动方式对头枕的上下/前后位置进行调节的电动头枕;对座椅的位置和高度、座椅靠背角度等进行调节的电动装置;以及支撑垫(bolster)调节装置或座椅加热线、座椅空调装置、座椅用多媒体装置等。
图1是示出现有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组装状态的图。如图所示,从正面看时,座椅靠背框架(1)可以呈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框架的形态。
更具体而言,座椅靠背框架(1)包括:侧框架(10),其为形成左右两个侧面部的部分,配置为在上下方向延伸;上部框架(20),其为形成上端部的部分,配置为连接左右两个侧框架的上端部之间;和下部框架(30),其为形成下端部的部分,配置为连接左右两个侧框架的下端部之间。
如所例举,为了构成座椅靠背框架(1),可以将侧框架(10)和上部框架(20)、下部框架(30)以形成矩形框架形态的方式进行组装,此时,可以在矩形框架形态的内侧设置吊线组件(suspension wire assembly)(40)。
图1仅例示了吊线组件(40)的一部分,公知的吊线组件包括一对纵向线材(未图示)、和配置为连接上述一对纵向线材之间的多个横向线材(41)。
图1中仅示出吊线组件(40)中的横向线材(41)的一部分。
图2是例示现有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与上部框架接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例示现有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与上部框架的接合状态的截面图。
图2是图1中以虚线表示的四边形的内侧部分的放大图。图3例示在图1中虚线表示的四边形的内侧部分沿“A-A”线切开的截面结构。
如图所示,侧框架(10)和上部框架(20)均由规定厚度的金属板构成,将由板构成的侧框架(10)的规定部分与上部框架(20)的规定部分彼此接合起来,就成为图3所示的状态。
参照图2可见,沿着侧框架(10)的与上部框架(20)接合的接合部(12)的边缘位置,具有切断面,在上述切断面存在有锋利边缘部分(sharp edge,以下简称“锋利边缘”)(11)。
如图2所示,如果在与上部框架(20)接合的侧框架(10)的接合部(12)沿其边缘部分存在有锋利边缘(11),则在发生车辆碰撞等事故时,坐在座椅上的乘客的上半身或头部会与锋利边缘(11)接触而受伤。
因此,为了预防乘客受伤,需要与锋利边缘相关的限制。依据目前的法规,规定直径(Φ)为165mm的球(2)不得与切断面的锋利边缘(11)接触。
但是,如图3所示,考虑到通常的侧框架厚度和两侧的框架(10、20)的接合部(12、21)的形状等时,难以使直径为165mm的球(2)不与截面的锋利边缘(11)接触。
由于仅通过单纯地改变两侧的框架(10、20)的接合部形状或厚度、结构,难以满足法规,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已知将用于遮挡侧框架(10)的切断面的锋利边缘(11)的额外的罩部件(cover)(13)覆盖在两侧的接合部(12、21)上的方案。
图4和图5中例示了现有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10)与上部框架(20)的接合部(12、21)上附着有罩部件的状态。
如图所示,注塑成型的罩部件(13)能够以覆盖两侧的框架(10、20)的接合部(12、21)的方式附着,附着后,罩部件(13)遮挡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11),因此,直径为165mm的球(2)不与切断面的锋利边缘(11)接触,从而能够满足法规规定。
但是,需要制作额外的罩部件(13)之后,将其固定设置于两侧的框架(10、20)的接合部(12、21),因此,不仅造成成本上升,还导致组装工序数增加。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了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生车辆碰撞事故时能够防止坐在座椅上的乘客因侧框架的锋利边缘而受伤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框架,在左右两侧沿上下方向延伸配置;上部框架,与上述侧框架接合而设置;和下部框架,与上述侧框架接合而设置,其中,在与位于上述侧框架的边缘位置部分的边缘(edge)部分隔开一定距离的上部框架的表面形成有凸起,通过上述凸起防止乘客因上述边缘部分而受伤。
其中,上述边缘部分可以是位于侧框架的与上部框架接合的接合部的边缘位置部分的边缘部分。
另外,以座椅前后方向为基准时,上述凸起可以在上部框架的端部从上部框架的前侧面向前方凸出。
另外,上述凸起可以分别形成于上部框架的左右两个端部的表面,该上部框架连接左右两侧的侧框架的上端部之间。
另外,凸起在上述上部框架上的位置可以设定为如下的位置,即,当规定直径的球同时与上述侧框架表面中任意位置的表面和上述凸起接触时,使上述球不与上述边缘部分接触的位置。
其中,上述球可以是直径为165mm或小于165mm的球。
另外,上述凸起的上表面部可以呈扁平的表面或鼓起的表面。
另外,上述凸起可以具有从上述上部框架的表面至上述上表面部倾斜上升的外缘部分,上述外缘部分中,与上述凸起的上表面部相接的曲面部位从截面看时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
另外,上述凸起的上表面部所具有的鼓起的表面从截面看时的曲率半径可以大于与上述凸起的上表面部相接的曲面部位从截面看时的曲率半径。
另外,当规定直径的球同时与上述侧框架表面中任意位置的表面和上述凸起接触时,将从上述球所接触的侧框架表面的接触点至上述边缘部分的距离设为m,将上述球的规定直径设为Φ,将从上述上部框架的表面至凸起的上表面部的垂直高度设为h,将从上述边缘部分至R端点的水平距离设为d,上述R端点为构成上述凸起的上述曲面部位与上述扁平的上表面部之间的边界的点时,上述凸起的m、h、d的关系满足下述式:
在这种情况下,凸起在上述上部框架上的位置可以设定为如下的位置,即,当上述球同时与上述侧框架表面中任意位置的表面和上述凸起接触时,使上述球不与上述边缘部分接触的位置。
其中,上述球可以是直径为165mm或小于165mm的球。
另外,其中,上述侧框架的厚度可以为0.5mm~2mm。
发明的效果
因此,依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能够满足直径(Φ)为165mm的球不得与侧框架的锋利边缘接触的法规,并且,在发生车辆碰撞事故时,能够有效地防止坐在座椅上的乘客因侧框架的锋利边缘而受伤。
另外,依据本发明的座椅靠背框架,能够省去以往为了满足法规而额外制作安装的用于覆盖锋利边缘部分的注塑罩部件,并能够省略用于消除锋利边缘部分的锐角而进行的额外的焊接工作等。
因此,不仅能够节省材料费用,还能够节省为了进行额外的焊接而更换焊接设备等所需的费用,能够降低成本并且减少工序数等。
另外,不需要为了规避锋利边缘而改变座椅靠背框架的形状,具有增加座椅靠背框架的设计自由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2是例示现有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与上部框架接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例示现有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与上部框架的接合状态的截面图。
图4和图5是例示现有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与上部框架的接合部上附着有罩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6是例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与上部框架接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和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与上部框架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沿图8的“B-B”线切开的截面图。
图10和图11是用于说明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中设定凸起位置和高度的方法的图。
图12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中改变高度和位置的凸起的多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3是说明用于导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的m、h、d之间的关系式的三角形几何公式的图。
图14是例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凸起形状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座椅靠背框架;2:球;10:侧框架;11:锋利边缘;12:接合部;13:罩部件;20:上部框架;21:接合部;22:凸起;23:上表面部;30:下部框架;40:吊线组件;P1:接触点;P2:R端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实施。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具体实施。
整个说明书中,当记载某部分“包含”某构成要素时,在没有特别的相反记载的情况下,不排除其它的构成要素,意指还可以包含其它的构成要素。
关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基本框架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没有差异,参照图1对座椅靠背框架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1)包括:侧框架(10),其作为形成左右两个侧面部的部分,配置为在上下方向延伸;上部框架(20),其作为形成上端部的部分,连接左右两个侧框架(10)的上端部之间;和下部框架(30),其作为形成下端部的部分,连接左右两个侧框架(10)的下端部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侧框架(10)和上部框架(20)、下部框架(30)组装成矩形框架形态,能够形成座椅靠背框架(1)。此时,可以在矩形框架形态的内侧设置吊线组件(40)。
图6是例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1)的侧框架(10)与上部框架(20)接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示了构成座椅靠背框架(1)的侧框架(10)与上部框架(20)组装之前的分离状态。
如图所示,上部框架(20)在左右两个端部具有与侧框架(10)接合的接合部(21)。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上部框架(20)的端部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设置与侧框架(10)接合的接合部(21)。
可以在上部框架(20)的接合部(21)与作为对应部位的侧框架(10)的接合部(12)的内侧面接合的状态下,实施点焊,由此,能够实现侧框架(10)与上部框架(20)的固定和结合。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1)中,在上部框架(20)的左右两个端部的表面形成有凸起(22),上述凸起(22)可以形成在上部框架(20)上的、从与侧框架(10)接合的接合部(21)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
另外,上述凸起(22)可以形成为在上部框架(20)的左右两个端部的表面鼓起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在上部框架(20)的左右两个端部的表面、以座椅前后方向为基准从上部框架的前侧面向前方凸出。
因此,从座椅靠背框架的整体来看,上述凸起(22)位于座椅靠背框架(1)的上端部前侧面。
图7和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与上部框架的结合状态的立体图,图7和图8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9是沿图8的“B-B”线切开的截面图,一并图示了直径(Φ)为165mm的球(2)。
本发明中,关于球的直径(Φ),列举了法规所规定的球的一个例子,但是,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时,球的直径可以为165mm,也可以小于165mm。
如图所示,在座椅靠背框架(1)被组装后的状态下,以凸出的形状形成于上部框架(20)的凸起(22)靠近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11)而配置,此时,上部框架(20)的凸起(22)与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11)隔开预定距离而配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中,上部框架(20)的左右两个端部与分别位于左侧和右侧的侧框架(10)的上端部接合。下面的说明中,将两侧的框架(10、20)的彼此接合的部分和接近于该部分的周围部分称作“接合部”。
在结合两侧的框架(10、20)时,可以将上部框架(20)的接合部(21)放入侧框架(10)的接合部(12)的内侧,之后,在侧框架(10)的接合部(12)的内侧面与上部框架(20)的接合部(21)的外侧面接合的状态下,实施点焊。
如图7和图8的右侧放大图所示,侧框架(10)的接合部(12)的边缘部分呈切断面,该切断面上存在锋利边缘(sharp edge)(11)。
如图所示,在上部框架(20)的端部与侧框架(10)的上端部接合的状态下,上述凸起(22)形成在上部框架(20)的端部的、从侧框架(10)的被切断的边缘位置表面、即侧框架(10)的切断面和该切断面的锋利边缘(11)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另外,凸起(22)在上部框架(20)的端部的、侧框架(10)所接合的表面形成为具有规定高度的鼓起的形状,而不是凹陷的形状,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上部框架(20)的端部表面位于侧框架(10)的切断面和锋利边缘(11)的旁边。
结果,如从图7和图8的左侧图以及图9可知,直径(Φ)为165mm的球(2)在与侧框架(10)的外侧面的特定部位接触的同时,与凸起(22)的上表面接触,此时,球(2)的表面不与侧框架(10)的切断面锋利边缘(11)接触,能够与其隔开。
本发明中,形成于上部框架的凸起的位置可以设定为如下的位置,即,当具有规定直径即上述165mm的直径的球同时与上述侧框架的表面中任意位置的表面和上述凸起接触时,使上述球不与上述边缘部分接触的位置。
如此,由于球(2)的表面不与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11)接触,从而能够满足法规。特别是在本发明中,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进行罩部件的制作、安装和利用,仅通过简单地形成凸起(22)就能够满足法规。
假设坐在座椅上的乘客的头部为上述的球时,当发生车辆碰撞等事故时,能够使乘客的头部不与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11)接触,而与具有扁平的表面或鼓起的表面的凸起(22)的上表面部(23)接触并被支撑,因此,能够防止因锋利边缘(11)导致乘客的头部受伤的情况。
另外,如上所述,在防止因锋利边缘(11)引起的伤害的同时,还能够省去以往那样的罩部件,因此能够降低成本,缩短组装工序数。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优选凸起(22)的上表面部(23)形成为宽广且扁平的形状。
图10和图11用于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设定凸起的位置和高度的方法,图10是俯视图,图11是沿图10的“C-C”线切开的截面图。
本发明的侧框架(10)的厚度可以为0.5mm~2mm。
下面的说明中,凸起的位置和高度的设定方法可以适用于假设侧框架(10)的厚度为0.5mm~2mm的情况,以侧框架(10)的厚度为0.5mm~2mm的情况为基准,凸起(22)的位置和高度可以按照以下说明进行设定。但是,上述0.5mm~2mm仅仅是侧框架(10)的优选厚度的一例,侧框架的厚度并非必须限定于0.5mm~2mm,对于侧框架(10)的厚度,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变更。
为了能够防止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11)与上述球(2)接触,上部框架(20)上的凸起(22)的位置和高度可以如下进行设定。
首先,在图11中,凸起(22)的高度h定义为从上部框架(20)的表面至凸起的上表面部(23)的垂直高度。
另外,如图10至图12所示,当凸起(22)具有从上部框架(20)的另一表面至上表面部(23)倾斜上升的外缘部分(24)时,在如图11所示的截面形状中,曲率半径R是指:上述凸起(22)的倾斜的外缘部分(24)中与凸起的上表面部(23)相接的曲线部位(24a)从截面看时的曲率半径。
在上述说明中,图11中符号24a所示的部分从截面看时是形成曲线的部分,因此将其称作“曲线部位”,但是实际上在凸起(22)中,外缘部分(24)中的与上述上表面部(23)相接、并且具有上述曲率半径R的部分(符号24所示部分)是“曲面部位”。
另外,如从图10可知,凸起(22)的上表面部(23)呈宽广且扁平的表面,这种情况下,凸起(22)的上表面部(23)的形状可以是整体上呈矩形、且边角部分呈曲线的形状。
在图10中,凸起(22)的上表面部(23)图示为从整体上呈矩形,但这仅仅为一个示例,本发明不因此而受限制,不仅是凸起(22)的上表面部(23)的形状,对凸起(22)的整体的形状,都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更。
图10中,沿着凸起(22)的上表面部(23)的边缘外周的线是示出R端点的线,该线是沿着凸起的整个外周连接11所示的R端点的线,R端点是构成凸起(22)的上述曲线部位(24a)与凸起(22)的上述上表面部(23)之间的边界的点,同时,也是凸起(22)的曲线部位(24a)结束且凸起的水平的上表面部(23)开始的部分。
换言之,参照图11进行说明,从截面看时R端点是凸起(22)的曲线部位(24a)结束的点,同时也是从截面看时曲线部位的曲线结束且曲率消失的点,并意味着凸起(22)的扁平且水平的上表面部(23)开始的点。
另一方面,参照图11,示出了凸起(22)的高度h、以及从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11)至凸起(22)的R端点的水平距离d,并且示出了凸起(22)的曲线部位(24a)处的曲率半径R。
图12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中改变高度(h)和位置的凸起的多个例子,例示了形状不同的多个凸起(22),具体而言,例示了上部框架(20)上的位置(d=d1、d2或d3)和高度(h=h1、h2或h3)不同的多个凸起(22)。
图12中例示了3个凸起(22),3个凸起(22)都具有能够使直径(Φ)为165mm的球(2)不与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sharp edge)(11)接触的位置和高度(h)。
因此,如果3个中的任意一个凸起(22)形成于上部框架(20),就能够满足直径(Φ)为165mm的球(2)不得与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sharp edge)(11)接触的法规规定。
图12中,当直径(Φ)为165mm的球(2)与侧框架(10)的表面(附图上的上表面)接触时,从截面看,上述直径(Φ)为165mm的球(2)与侧框架(10)的上表面接触的点(P1)至锋利边缘(11)的距离被定义为m。
换言之,从截面看,作为侧框架(10)的上表面的一个点的、与上述球(2)的接触点(P1)和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11)之间的距离为m。
结果,侧框架(10)的接触点(P1)至锋利边缘(11)的距离m、凸起(22)的高度h、从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11)至R端点(P2)的距离d成为决定上部框架(20)上的凸起(22)的高度(h)和位置的形状系数。
换言之,如果确定了m,则上部框架(20)的凸起(22)可以在不同大小下具有高度h和距离d不同的各种形状,如从图12可知,凸起的高度(h)可以为h1、h2、h3(h1<h2<h3),此时,从锋利边缘(11)至R端点(P2)的距离(d)可以为d1、d2、d3(d1<d2<d3)。
如此,图12所示的凸起(22)的形状均不同,更具体而言,上部框架(20)上的位置(d=d1、d2或d3)和高度(h=h1、h2或h3)均不同。
图12所示的3个凸起(22)均具有能够使直径(Φ)为165mm的球(2)不与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11)接触的位置和高度,因此,如果3个凸起(22)中的任意一个形成于上部框架(20),不仅能够满足法规,还能够在车辆发生事故时,防止乘客因锋利边缘而受伤。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决定凸起(22)形状的因子、即作为决定凸起在上部框架(20)上的位置和凸起高度的形状系数的上述m、h、d满足下述数学式1的关系的凸起(22)可以形成于上部框架(20)。
[数学式1]
上述数学式1中,Φ代表球的直径。
上述数学式1规定形状系数m、h、d的关系,特别是规定能够满足法规的m、h、d的关系。如果在上部框架(20)上形成具有满足数学式1的关系的m、h、d值的凸起(22),则能够满足直径(Φ)为165mm的球(2)不得与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sharp edge)(11)接触的法规。
这意味着在车辆发生事故时,能够使坐在座椅上的乘客的头部不与侧框架(10)的锋利边缘(11)接触,从而防止因锋利边缘而受伤。
上述数学式1是从图13所示的三角形的几何公式导出的,其中,几何公式如下述数学式2。
[数学式2]
数学式2中,(d+m)2=(Φ/2-h)×h,因此可以从该数学式导出数学式1。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凸起(22)的上表面部(23)可以如图11所示具有宽广且扁平形状的表面,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凸起(22)的上表面部(23)也可以如图14所示具有向上鼓起的形状的表面。
即,凸起(22)的上表面部(23)可以包括从截面看时形成具有一定曲率半径(R’)的曲面的鼓起形状的表面。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鼓起的表面从截面看时的曲率半径(R’)可以被设定为大于凸起的与上表面部(23)相接的曲面部位(24a)从截面看时的曲率半径(R)的值(即,可以是R<R’)。
如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座椅靠背框架,能够满足直径(Φ)为165mm的球不得与侧框架的锋利边缘接触的法规,进而在发生车辆碰撞事故时,能够有效地防止坐在座椅上的乘客因侧框架的锋利边缘而受伤。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靠背框架,能够省去以往为了满足法规而额外制作安装的用于覆盖锋利边缘部分的注塑罩部件,能够省略用于消除锋利边缘部分而进行的额外的焊接作业。
因此,不仅能够节省材料费用,还能够节省为了进行额外的焊接而更换焊接设备等所需的费用,能够降低成本并减少工序数。
另外,不需要为了规避锋利边缘而改变座椅靠背框架的形状,具有增加座椅靠背框架的设计自由度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请求保护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请求保护的范围所定义的本发明的基本构思进行的各种变形以及改良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请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包括:侧框架,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两侧沿上下方向延伸配置;上部框架,与所述侧框架接合而设置;和下部框架,与所述侧框架接合而设置,
其中,在与所述侧框架的边缘部分隔开规定距离的所述上部框架的表面形成有凸起,通过所述凸起防止乘客因所述边缘部分而受伤,
其中,所述边缘部分是位于所述侧框架的与所述上部框架接合的接合部的边缘位置部分的边缘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凸起具有从所述上部框架的表面至所述凸起的上表面部倾斜上升的外缘部分,以防止具有规定直径的球与所述侧框架的边缘部分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以座椅前后方向为基准时,所述凸起在所述上部框架的端部从所述上部框架的前侧面向前方凸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分别形成于所述上部框架的左右两个端部处的所述上部框架的表面,所述上部框架连接左右两侧的所述侧框架的上端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球是直径为165mm或小于165mm的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的上表面部呈扁平的表面或鼓起的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缘部分中,与所述凸起的上表面部相接的曲面部位从截面看时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的所述上表面部所具有的鼓起的表面从截面看时的曲率半径大于与所述凸起的上表面部相接的所述曲面部位从截面看时的曲率半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当规定直径的球同时与所述侧框架的表面中任意位置的表面和所述凸起接触时,将从所述球所接触的所述侧框架的表面的接触点至所述边缘部分的距离设为m,将所述球的规定直径设为Φ,将从所述上部框架的表面至所述凸起的上表面部的垂直高度设为h,将从所述边缘部分至R端点的水平距离设为d,所述R端点为构成所述凸起的曲面部位与扁平的上表面部之间的边界的点时,所述凸起的m、h、d的关系满足下述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在所述上部框架上的位置设定为如下的位置,即,当所述球同时与所述侧框架的表面中任意位置的表面和所述凸起接触时,使所述球不与所述边缘部分接触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球是直径为165mm或小于165mm的球。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框架的厚度为0.5mm~2mm。
CN201911177331.1A 2019-06-28 2019-11-25 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 Active CN1121409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77698A KR20210001507A (ko) 2019-06-28 2019-06-28 차량용 시트백 프레임
KR10-2019-0077698 2019-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0958A CN112140958A (zh) 2020-12-29
CN112140958B true CN112140958B (zh) 2023-11-28

Family

ID=73747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77331.1A Active CN112140958B (zh) 2019-06-28 2019-11-25 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35953B2 (zh)
KR (1) KR20210001507A (zh)
CN (1) CN112140958B (zh)
DE (1) DE1020192177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402417A1 (en) * 2019-08-28 2022-12-22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FR3121646A1 (fr) * 2021-04-08 2022-10-14 Faurecia Sièges d'Automobile Procédé pour assembler un tube dans une pièce d’armature de siège de véhicule et assemblage d’un tube dans une pièce d’armature de siège de véhicule
US11639125B2 (en) * 2021-07-19 2023-05-02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8946B1 (en) * 1996-10-04 2002-04-30 Henderson's Industries Pty Ltd. Seat backrest frame
CN102529774A (zh) * 2010-12-29 2012-07-04 株式会社塔捷斯 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
CN104999949A (zh) * 2014-04-25 2015-10-28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夹子安装结构
JP2017086307A (ja) * 2015-11-06 2017-05-25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 椅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85026B2 (ja) * 2010-07-30 2015-03-18 日本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ブラケットの支持構造
JP6189099B2 (ja) * 2013-06-20 2017-08-3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8946B1 (en) * 1996-10-04 2002-04-30 Henderson's Industries Pty Ltd. Seat backrest frame
CN102529774A (zh) * 2010-12-29 2012-07-04 株式会社塔捷斯 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
CN104999949A (zh) * 2014-04-25 2015-10-28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夹子安装结构
JP2017086307A (ja) * 2015-11-06 2017-05-25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 椅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001507A (ko) 2021-01-06
US11135953B2 (en) 2021-10-05
DE102019217765A1 (de) 2020-12-31
CN112140958A (zh) 2020-12-29
US20200406799A1 (en) 2020-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40958B (zh) 车辆用座椅靠背框架
US11235719B2 (en) Vehicle seat
US10654385B2 (en) Vehicle seat
US10889217B2 (en) Vehicle seat
US9090188B2 (en) Vehicular seats
US9545862B2 (en) Headrest mounting structure vehicle seat
US20200346568A1 (en) Sensor disposition structure in seat
US10315544B2 (en) Vehicle seat
US20170368974A1 (en) Vehicle seat
US20150336493A1 (en) Vehicle seat
US11377157B2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JP740613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1954609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647650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構造
JP707315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0191819B (zh) 车用座椅及盖部件
JP709926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フレーム
JP2018127108A (ja)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9194302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616897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233382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WO2017171663A1 (en) Vehicle seat wire structure and vehicle sea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