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33959A - 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33959A
CN112133959A CN202011134696.9A CN202011134696A CN112133959A CN 112133959 A CN112133959 A CN 112133959A CN 202011134696 A CN202011134696 A CN 202011134696A CN 112133959 A CN112133959 A CN 1121339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bipolar
lithium ion
ion battery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346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佘沛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de Zhongke Multi Source Power Integ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angde Zhongke Multi Source Power Integ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de Zhongke Multi Source Power Integ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angde Zhongke Multi Source Power Integ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1113469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339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33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39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9Bipolar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池,该方法包括采用压延法制作正极活性物质片和负极活性物质片,采用热压复合和辊压法利用正极活性物质片、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片制作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将得到极片吸附含有电解质溶液的混合溶液,经紫外光照射使极片被聚合物膜包裹,然后经收卷、冲切和叠片工序得到极群,极群经辊压、封装和化成工序处理,得到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本发明提供的制作方法制作的锂离子电池具有安全性高、内阻小、充放电功率大、工作温度范围宽和循环寿命长的优点,在做成模块和系统后可以简化热管理装置,降低整体系统造价。

Description

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自1991年商业化应用以来,随着正负极材料的不断进步,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覆盖了固定式、动力驱动式、内燃机启动式和便携式这四大产品应用领域。从材料体系来看,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额定电压为3.2V,钴酸锂和镍钴酸锂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额定电压为3.6V,锰酸锂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额定电压为3.7V。锂离子电池额定电压的提升受限于正极材料和电解液技术的发展。
在锂离子电池生产制造过程中,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在叠片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应力,容易发生弹性形变,导致注液后松弛产生褶皱,隔膜褶皱的产生会直接导致在化成工序和使用过程中出现析锂,带来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隐患。在锂离子电池使用过程中,采用传统工艺技术制作的铝塑膜锂离子电池容易出现漏液进而导致电芯出现安全隐患。在循环使用过程中,正负活性物质容易出现粉化脱落的风险,降低电芯的循环寿命。
发明CN107240721公开了双极性电极及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其正负极浆料采用传统涂覆法制作活性物质层,进而制得双极性电极,正/负极活性物质在涂布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的风险,存在微短路和自放电的隐患。
储能调频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产业领域,要求储能产品具备良好的高低温特性,高输出功率,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但是现有的锂离子电池产品的设计方式和制作方法难以满足高功率运行工况下长循环寿命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池,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正极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混合后,经压延处理,得到正极活性物质片;
将负极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混合后,经压延处理,得到负极活性物质片;
在第一集流体的两个表面分别涂覆导电层,经干燥处理,得到双极性极片基片;
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片、双极性极片基片和负极活性物质片依次叠放,经热压复合和辊压处理,得到双极性极片;
在第二集流体的一个表面涂覆导电层,经干燥处理,得到正极性极片基片;
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片和所述正极性极片基片叠放,正极活性物质贴合导电层,经热压复合和辊压处理,得到单边正极极片;
在第三集流体的一个表面涂覆导电层,经干燥处理,得到负极性极片基片;
将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片和所述负极性极片基片叠放,负极活性物质贴合导电层,经热压复合和辊压处理,得到单边负极极片;
将所述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分别卷绕后浸渍于电解质溶液中,浸渍后取出放卷,再浸入混合溶液中,分别得到吸附混合溶液的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所述混合溶液由电解质溶液、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二甲苯二硫化物组成;
将所述吸附混合溶液的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经紫外光照射处理后收卷,分别得到包裹聚合物膜的复合双极性极片、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的极卷;
所述极卷经冲切和叠片工序处理,得到极群,所述极群经加热辊压、封装和化成工序处理,得到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材料为磷酸铁锂、钴酸锂、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所述负极材料为人造石墨或天然石墨,所述导电剂为导电炭、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所述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酸、聚酰亚胺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混合溶液中,电解质溶液的体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二甲苯二硫化物的体积之和的比为1:1~1:10。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体为铜铝箔复合片,所述第二集流体为铝箔片,所述第三集流体为铜箔片。
更进一步地,所述极群加热辊压工序的温度为35℃~55℃,压力为0.4MPa~10MPa。
更进一步地,所述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和碳酸甲乙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制作的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提供的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中,正极活性物质片和负极活性物质片分开制作、同步热压,可以避免传统喷涂法先制作正极或负极活性物质层再制作负极或正极活性物质层存在的交叉污染的风险,减少微短路和自放电的隐患;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在浸渍电解液后再浸润混合溶液后进行紫外光照射聚合,形成聚合物膜,可以将电解质和溶剂包裹在正负极活性物质层和聚合物膜中,防止电解质溶液泄漏,同时,聚合物膜将电解质和溶剂包裹后,可以避免传统隔膜存在的局部褶皱,防止极片出现局部析锂,局部阻抗增大,产热增多的问题,能够保持极片表面状态的稳定性,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此外,采用聚合物膜包裹电解质和正负极活性物质,可有效降低正负极活性物质粉化和脱落的风险,还可防止极片局部SoC分布不均匀,避免电池内局部老化速度加快,从而延长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极群加热辊压工序能够降低单体电芯的内阻,从而扩大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本发明可将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扩大至-40℃~80℃;本发明制作的单体电芯的内阻小,高功率充放下的温升小,在做成模块和系统后可以简化热管理装置,降低整体系统造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双极性极片的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极群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右视图;
图4是图2的立体图。
图中标号分别表示:1-正极活性物质片,2-负极活性物质片,3-第一集流体,4-导电层,5-聚合物膜,6-第二集流体,7-第三集流体,8-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见图1-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正极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混合后,经压延处理,得到正极活性物质片。
将负极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混合后,经压延处理,得到负极活性物质片。
正极材料可选择磷酸铁锂、钴酸锂、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负极材料可选择人造石墨或天然石墨,导电剂可选择导电炭、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粘结剂可选择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酸、聚酰亚胺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本发明的正极活性物质片和负极活性物质片采用压延法制作,便于调节调节正极活性物质片和负极活性物质片的压实密度和尺寸。
正极活性物质片和负极活性物质片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将正极材料或负极材料按照重量比称取相应数量放入搅拌桶中;加入导电剂后进行初混0.5h~2h;加入粘结剂,搅拌混合;搅拌1h~3h后,启动搅拌桶的加热装置,加热到设定温度后开始干混;在粘结剂完全纤维化后,得到正极活性物质或负极活性物质,通过高压压延设备将正极活性物质或负极活性物质压成所需要的尺寸。
在第一集流体的两个表面分别涂覆导电层,经干燥处理,得到双极性极片基片。
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片、双极性极片基片和负极活性物质片依次叠放,经热压复合和辊压处理,得到双极性极片。
第一集流体为双极性集流体,可选择铜铝箔复合片,第一集流体的正反两面均涂覆导电层,采用加热复合和辊压的方式将正极活性物质片热压复合在涂有导电层的铜铝箔复合片的铝面,负极活性物质片热压复合在涂有导电层的铜铝箔复合片的铜面。
在第二集流体的一个表面涂覆导电层,经干燥处理,得到正极性极片基片。
将正极活性物质和正极性极片基片叠放,正极活性物质贴合导电层,经热压复合和辊压处理,得到单边正极极片。
在第三集流体的一个表面涂覆导电层,经干燥处理,得到负极性极片基片。
将负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性极片基片叠放,负极活性物质贴合导电层,经热压复合和辊压处理,得到单边负极极片。
第二集流体可选择铝箔片,第三集流体可选择铜箔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分别只压覆一层正极活性物质片和一层负极活性物质片。
将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分别卷绕后浸渍于电解质溶液中8h~24h,浸渍后取出放卷,再浸入混合溶液中,分别得到吸附混合溶液的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混合溶液由电解质溶液、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二甲苯二硫化物组成。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和碳酸甲乙酯。
通过拉浆工艺使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先后吸附电解质溶液和含有电解质溶液的混合溶液,混合溶液中,电解质溶液的体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二甲苯二硫化物的体积之和的比为1:1~1:10。
拉浆工艺包括:极片放卷;将极片分别浸入混合溶液中;通过3个~10个S形上下辊使极片长时间浸润和吸附混合溶液;吸附混合溶液后的极片浸入极片厚度控制工装。
混合溶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入到电解质溶液中,搅拌0.5h~2h;在上述溶液中加入聚偏二氟乙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二甲苯二硫化物搅拌2h~3h,温度控制在20℃以下。
将吸附混合溶液的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经紫外光照射处理后收卷,分别得到包裹聚合物膜的复合双极性极片、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的极卷。
混合溶液在紫外光照射的条件下会引发聚合物单体聚合反应,使得吸附在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外部的混合溶液固化,形成聚合物膜,本发明中,紫外光照射聚合时间为10min~30min。聚合物膜能够包裹电解质溶液、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得到的复合双极性极片、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经收卷机处理,得到复合双极性极片、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的极卷,其中,如图1所示,复合双极性极片的结构为从左至右依次是:聚合物膜5、正极活性物质片2、导电层4、第一集流体3、导电层4、负极活性物质片2、聚合物膜5。
极卷经冲切和叠片工序处理,得到极群,极群经辊压、封装和化成工序处理,得到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将复合双极性极片、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的极卷按照一定尺寸裁切后,再依据所需要的电压值,将一定数量的复合双极性极片、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按照正负活性物质交替叠加的顺序堆叠起来,得到锂离子电池极群。
极群加热辊压工序的温度为35℃~55℃,压力为0.4MPa~10MPa。
将极群的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分别与正负极输出极耳进行焊接,然后放入冲坑后的铝塑复合膜壳体中,进行顶封、侧封,封口前内部需抽真空,再经过化成工序处理得到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如图2所示,本发明制作的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极群的结构从左至右依次为:聚合物膜5、导电层4、第二集流体6、导电层4、正极活性物质片1、聚合物膜5、负极活性物质片2、导电层4、第一集流体3、导电层4、正极活性物质片1、聚合物膜5以及聚合物膜5、负极活性物质片2、导电层4、第一集流体3、导电层4、正极活性物质片1、聚合物膜5、负极活性物质片2、导电层4、第三集流体7、导电层4、聚合物膜5。另外,在冲切工序中,如图3所示,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在相互错开的位置上冲切出极耳8。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磷酸铁锂按照重量比92%的比例称取相应重量放入搅拌桶中,加入重量比为2.5%的导电炭和2.5%的碳纳米管的复合导电剂后进行初混。
1h后,加入重量比为3%的粘结剂聚四氟乙烯,继续搅拌混合。
2h后,启动搅拌桶的加热装置并搅拌,恒温在345℃继续混合1.5h,在粘结剂聚四氟乙烯完全纤维化后,得到正极活性物质,通过高压压延设备,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体上将正极活性物质压成65μm厚度的正极活性物质片。
将天然石墨按照重量比91%的比例称取相应重量放入搅拌桶中,加入重量比为2.5%的导电炭和3.5%的碳纤维的复合导电剂后进行初混。
1h后,加入重量比为3%的粘结剂聚四氟乙烯,继续搅拌混合。
2h后,启动搅拌桶的加热装置并搅拌,恒温在345℃继续混合1.5h,在粘结剂聚四氟乙烯完全纤维化后,得到负极活性物质,通过高压压延设备,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体上将负极活性物质压成45μm厚度的负极活性物质片。
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片和负极活性物质片与涂覆导电层的铜铝箔复合片通过热压机进行热压复合,得到双极性极片,设定热压机的温度为50℃,辊压后的双极性极片厚度控制在137μm。
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片与铝箔片、负极活性物质片与铜箔片通过热压机进行热压复合,分别得到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设定热压机的温度为50℃,辊压后的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的厚度分别控制在80μm和57μm。
将上述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分别卷绕得到极卷,极卷分别在电解质溶液中浸渍8h,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包括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和碳酸甲乙酯。
在电解质溶液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交联剂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二甲苯二硫化物,搅拌2h,电解质溶液的体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二甲苯二硫化物的体积之和的比为1:3,温度保持在20℃以下。
将上述浸渍了电解质溶液的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放卷后浸入混合溶液中,走带速度控制在5m/min。
在极片充分吸附混合溶液后进入极片厚度控制工装,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的湿厚度分别控制在155μm、98μm和75μm,然后进入紫外光照射聚合腔体,引发聚合20min,聚合后再将极片收卷,得到复合双极性极片、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的极卷。
收卷后的极片送入冲切工序,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在相互错开的位置上冲切出极耳。
将上述冲切好的极片送入叠片机,按照复合单边正极极片或复合单边负极极片在下、正极活性物质与负极活性物质配对的原则依次进行叠片,极片数量的选择依据电压等级要求进行设定,本发明实施例中,24V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需要7片复合双极性极片以及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各1片。
叠片后的极群送入辊压机进行二次辊压,24V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的极群厚度控制在1230μm,压辊压力控制在0.4MPa。
将10个上述极群按照并联方式进行排列,将10个单边正负极极耳分别与电芯的输出极耳进行超声波焊接,采取同侧输出极耳的方式。
将焊接极耳后的极群放入冲坑后的铝塑复合膜壳体中,进行顶封、侧封,最后一个侧封时进行抽真空。
将上述单体电芯转入化成工序,化成后可制得24V10Ah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电池的容量、电压和内阻符合技术参数要求后入库。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磷酸铁锂按照重量比92%的比例称取相应重量放入搅拌桶中,加入重量比为2.5%的导电炭和2.5%的碳纳米管的复合导电剂后进行初混。
1h后,加入重量比为3%的粘结剂聚四氟乙烯,继续搅拌混合。
2h后,启动搅拌桶的加热装置并搅拌,恒温在345℃继续混合1.5h,在粘结剂聚四氟乙烯完全纤维化后,得到正极活性物质,通过高压压延设备,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体上将正极活性物质压成65μm厚度的正极活性物质片。
将天然石墨按照重量比91%的比例称取相应重量放入搅拌桶中,加入重量比为2.5%的导电炭和3.5%的碳纤维的复合导电剂后进行初混。
1h后,加入重量比为3%的粘结剂聚四氟乙烯,继续搅拌混合。
2h后,启动搅拌桶的加热装置并搅拌,恒温在345℃继续混合1.5h,在粘结剂聚四氟乙烯完全纤维化后,得到负极活性物质,通过高压压延设备,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体上将负极活性物质压成45μm厚度的负极活性物质片。
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片和负极活性物质片与涂覆导电层的铜铝箔复合片通过热压机进行热压复合,得到双极性极片,设定热压机的温度为50℃,辊压后的双极性极片厚度控制在137μm。
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片与铝箔片、负极活性物质片与铜箔片通过热压机进行热压复合,分别得到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设定热压机的温度为50℃,辊压后的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的厚度分别控制在80μm和57μm。
将上述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分别卷绕得到极卷,极卷分别在电解质溶液中浸渍12h,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包括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和碳酸甲乙酯。
在电解质溶液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交联剂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二甲苯二硫化物,搅拌2h,电解质溶液的体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二甲苯二硫化物的体积之和的比为1:3,温度保持在20℃以下。
将上述浸渍了电解质溶液的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放卷后浸入混合溶液中,走带速度控制在5m/min。
在极片充分吸附混合溶液后进入极片厚度控制工装,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的湿厚度分别控制在155μm、98μm和75μm,然后进入紫外光照射聚合腔体,引发聚合20min,聚合后再将极片收卷,得到复合双极性极片、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的极卷。
收卷后的极片送入冲切工序,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在相互错开的位置上冲切出极耳。
将上述冲切好的极片送入叠片机,按照复合单边正极极片或复合单边负极极片在下、正极活性物质与负极活性物质配对的原则依次进行叠片,极片数量的选择依据电压等级要求进行设定,本发明实施例中,16V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需要5片复合双极性极片以及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各1片。
叠片后的极群送入辊压机进行二次辊压,16V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的极群厚度控制在950μm,压辊压力控制在0.5MPa。
将10个上述极群按照并联方式进行排列,将10个单边正负极极耳分别与电芯的输出极耳进行超声波焊接,采取两侧输出极耳的方式。
将焊接极耳后的极群放入冲坑后的铝塑复合膜壳体中,进行顶封、侧封,最后一个侧封时进行抽真空。
将上述单体电芯转入化成工序,化成后可制得16V10Ah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电池的容量、电压和内阻符合技术参数要求后入库。
对比例
对比例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双极性极片、单边正负极片,隔膜采用传统PP隔膜,厚度16μm,采用传统注液方式,其他参数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制成24V10Ah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性能测试
循环寿命的测试方法为:5C充放、25±2℃、10%DOD,充电上限电压为3.65V,比较循环1万次后的剩余容量与初始实际容量的比例。
10C放电负极耳温升的测试方法为:放电电流为额定容量的10倍,放电深度为10%,环境温度为室温,测温点为单体电芯本体表面中心点。
交流内阻测量方法为:采用新制作100%荷电态磷酸铁锂锂离子单体电芯,交流1kHz、50mA。
1万次循环后的是否脱粉的测试方法为:按照所述5C充放的循环制式,1万次循环后,拆解电芯,看极片表面是否有浮粉。
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2736281880000121
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制作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内阻和高倍率放电温升,提升循环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正极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混合后,经压延处理,得到正极活性物质片;
将负极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混合后,经压延处理,得到负极活性物质片;
在第一集流体的两个表面分别涂覆导电层,经干燥处理,得到双极性极片基片;
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片、双极性极片基片和负极活性物质片依次叠放,经热压复合和辊压处理,得到双极性极片;
在第二集流体的一个表面涂覆导电层,经干燥处理,得到正极性极片基片;
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片和所述正极性极片基片叠放,正极活性物质贴合导电层,经热压复合和辊压处理,得到单边正极极片;
在第三集流体的一个表面涂覆导电层,经干燥处理,得到负极性极片基片;
将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片和所述负极性极片基片叠放,负极活性物质贴合导电层,经热压复合和辊压处理,得到单边负极极片;
将所述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分别卷绕后浸渍于电解质溶液中,浸渍后取出放卷,再浸入混合溶液中,分别得到吸附混合溶液的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所述混合溶液由电解质溶液、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二甲苯二硫化物组成;
将所述吸附混合溶液的双极性极片、单边正极极片和单边负极极片经紫外光照射处理后收卷,分别得到包裹聚合物膜的复合双极性极片、复合单边正极极片和复合单边负极极片的极卷;
所述极卷经冲切和叠片工序处理,得到极群,所述极群经加热辊压、封装和化成工序处理,得到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为磷酸铁锂、钴酸锂、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所述负极材料为人造石墨或天然石墨,所述导电剂为导电炭、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所述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酸、聚酰亚胺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溶液中,电解质溶液的体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二氟乙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二甲苯二硫化物的体积之和的比为1:1~1: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体为铜铝箔复合片,所述第二集流体为铝箔片,所述第三集流体为铜箔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群加热辊压工序的温度为35℃~55℃,压力为0.4MPa~10MP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和碳酸甲乙酯。
7.一种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制作的锂离子电池。
CN202011134696.9A 2020-10-21 2020-10-21 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Pending CN1121339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34696.9A CN112133959A (zh) 2020-10-21 2020-10-21 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34696.9A CN112133959A (zh) 2020-10-21 2020-10-21 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3959A true CN112133959A (zh) 2020-12-25

Family

ID=73853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34696.9A Pending CN112133959A (zh) 2020-10-21 2020-10-21 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3395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90024A (zh) * 2020-11-24 2021-03-12 常德中科多源电力融合技术研究院 高电压聚合物锂离子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容器
CN114243104A (zh) * 2021-12-20 2022-03-25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电解质膜、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16682932A (zh) * 2023-06-13 2023-09-01 宝晟(苏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干法负极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90024A (zh) * 2020-11-24 2021-03-12 常德中科多源电力融合技术研究院 高电压聚合物锂离子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容器
CN112490024B (zh) * 2020-11-24 2022-07-05 常德中科多源电力融合技术研究院 高电压聚合物锂离子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容器
CN114243104A (zh) * 2021-12-20 2022-03-25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电解质膜、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16682932A (zh) * 2023-06-13 2023-09-01 宝晟(苏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干法负极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6682932B (zh) * 2023-06-13 2024-04-05 宝晟(苏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干法负极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33959A (zh) 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3258031B (zh) 电池
CN101290833A (zh) 一种超级电容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4695968B (zh) 一种np比小于1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99384A (zh) 160ah磷酸铁锂方形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CN109698334A (zh) 正极片、钛酸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00698B (zh) 一种锂离子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072045A1 (zh) 一种固态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储能装置
CN113745640A (zh) 一种高功率圆柱锂离子电池及加工工艺
CN112490024B (zh) 高电压聚合物锂离子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及锂离子电容器
CN110474016B (zh) 一种改善正极片柔韧性的方法、正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WO2022027823A1 (zh) 一种三电极可修复锂离子电池
CN111785899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及含有该隔膜的锂离子电池
CN212934693U (zh) 双极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CN112713301B (zh) 储能装置
CN113036230B (zh) 一种钴酸锂软包电池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5498271A (zh) 一种高比能锂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13394368B (zh) 极片及电化学装置
CN212365998U (zh) 一种锂固态电池的电极构造
CN113675370A (zh) 一种正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13078374A (zh) 一种对称电池及测试方法
TW472425B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structur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3471526A (zh) 一种多层结构复合电解质、固态锂电池
CN109741968A (zh) 基于纳米修饰复合材料电极的混合型超级电容电池及制作
CN212625950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及含有该隔膜的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