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968C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0968C CN1120968C CN99804304A CN99804304A CN1120968C CN 1120968 C CN1120968 C CN 1120968C CN 99804304 A CN99804304 A CN 99804304A CN 99804304 A CN99804304 A CN 99804304A CN 1120968 C CN1120968 C CN 1120968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heat
- compressor
- cold
- producing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6/00—Devic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a cooling mod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with a cooling mode not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5—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with parallel compress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4—Storage receiver hea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制冷装置,具有由第1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构成的第1制冷剂通道、由第2压缩机和蓄热用热交换器构成的第2制冷剂通道及由室内膨胀阀和室内热交换器构成的第3制冷剂通道所连接的制冷回路,从第1和第2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蓄热用热交换器中冷凝后,在室内膨胀阀中减压,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蒸发后再回到第1及第2压缩机,采用本装置可提高制冷能力。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制冷装置,尤其涉及用两种不同温度进行冷凝的制冷装置。
以往,作为制冷装置,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1年第28672号公报所揭示,有蓄热式的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具有由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膨胀阔、室内膨胀阀及室内热交换器依次连接的主通道,并具有容纳于蓄热槽内的蓄热媒体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用热交换器。而且,所述空调装置分为可进行不利用蓄热的通常制冷运转及利用蓄热的蓄热制冷运转等结构。
在该通常制冷运转中,来自压缩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冷凝后,在室内膨胀阀减压,在室内热交换器蒸发再回到压缩机进行循环。
并且,在蓄热制冷运转的一种形态中,制冷剂从压缩机发出在蓄热用热交换器中冷凝后,在室内膨胀阀中减压,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蒸发再回到压缩机进行循环。
另外,在蓄热制冷运转的另一形态中,制冷剂从压缩机出发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冷凝后,在蓄热用热交换器中被过冷却,然后在室内膨胀阀中减压,在室内热交换室中蒸发后再回到压缩机进行循环。
如此,在所述空调装置中,利用蓄热可获得冷凝温度的降低和制冷剂过冷却的增大,并可获得制冷能力的提高。
在所述的空调装置中,存在着蓄热用热交换器中未必有效利用冷热的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进行两种温度冷凝的空调装置的方案。
在该空调装置中,设置着2台压缩机。并且,第1压缩机与室外热交换器连接,第2压缩机与蓄热用热交换器连接。从上述第1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却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冷凝而成为液态制冷剂,另外,从第2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蓄热用热交换器中冷凝后成为液态制冷剂。然后,两液态制冷剂合流后,在室内膨胀阀中减压,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蒸发,再回到压缩机。
然而,在上述空调装置中,由于使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和蓄热用热交换器中冷凝后合流,敌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变小。也就是说,由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高,蓄热用热交换器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低,故当两制冷剂混合时,过冷却度变小,存在不能充分提高制冷能力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有效利用冷凝温度不同的2台热交换器,以抑制制冷剂的过冷却度的降低并求得能力的提高。
本发明是分别使来自第1热交换器23的液态制冷剂和来自第2压缩机31的气态制冷剂在分流后进行合流、并向第2热交换器32供给的结构。
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第1技术方案是具有由第1压缩机21和第1热交换器23构成的第1制冷剂通道20、由第2压缩机对和第2热交换器32构成的第2制冷剂通道30及由膨胀机构E4和第3热交换器42构成的第3制冷剂通道40所连接的制冷回路1R。并且,以至少进行下列制冷剂循环的制冷装置作为对象,即从上述第1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23中冷凝后,与从第2压缩机31排出的制冷剂合流,在第2热交换器32中合流后的制冷剂以比上述第1热交换器23更低的温度冷凝后,在膨胀机构E4中减压,在第3热交换器42中蒸发后回到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对中。另外,上述第2热交换器32具有多条通道。还有,上述制冷回路1R在上述制冷剂循环时,在第1热交换器23中冷凝了的制冷剂与从第2压缩机31排出的制冷剂分别多条分流后,使其分别合流,合流后的制冷剂流入上述第2热交换器32的各通道中。
另外,第2技术方案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制冷回路1R的第1制冷剂通路20具有膨胀机构E9,以使在第1热交换器23中冷凝了的制冷剂在减压后分流。
第3技术方案采用下述结构,即,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第1热交换器23是空气热交换器,第2热交换器32是水热交换器。
第4技术方案的装置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第2热交换器32被放置在蓄热槽11中,用该蓄热槽11的冷热制冷剂冷凝。
根据上述特定事项,在第1技术方案中,首先,当驱动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引时,从该第1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流入第1热交换器23。在该第1热交换器23中,气态制冷剂冷凝后变成液态制冷剂。尤其,在第3技术方案中,由于第1热交换器23是空气热交换器,气态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然后,上述液态制冷剂被分流成多条,但在被分流前用第2技术方案中的膨胀机构E9进行减压。
接着,上述分流后的液态制冷剂,由于从第2压缩机31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也被分流成多条,故上述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分别合流而成为二相制冷剂,该二相制冷剂流入第2热交换器32的各通道。由于在第单技术方案中第2热交换器32被容纳在蓄热槽11中,故上述二相制冷剂与蓄热槽11的蓄热媒体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变成液态制冷剂后流入第3制冷剂通道40中。
此后,上述液态制冷剂在膨胀机构E4中减压后,在第3热交换器42中蒸发而变成气态制冷剂。然后,该气态制冷剂回到第1压缩机引及第2压缩机31中。反复进行该制冷剂循环。
因此,采用本发明,由于第1热交换器23中冷凝了的液态制冷剂与从第2压缩机对排出的气态制冷剂在分别分流后进行合流并流入第2热交换器32,因此可充分确保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故能可靠地提高制冷等能力。
尤其,由于使上述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在分流后进行合流,故可使该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按大致均等的比例进行分配并向第2热交换器32的各通道供给。
也就是说,若使上述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在合流后进行分流时,各分流后的制冷剂,其液体与气体的比例会有很大差异,例如,会产生只有液态制冷剂流动的通道或只有气态制冷剂流动的通道。其结果,例如,不能使蓄热槽11中的冰整体均等地融化。
然而,在本发明中,由于可使在第2热交换器32的各通道中的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的比例大致相等,故可均等地融化冰、使蓄热利用的效率提高。同时,由于可使上述第2热交换器32的各通道中的制冷剂过冷却度大致相等,故可使制冷剂整体的过冷却度增大、可进一步求得能力的提高。
并且,当使液态制冷剂在分流前减压时,与在分流后减压的情况相比,可用1个膨胀机构E9进行减压,其结果,可防止构件数量增加。
另外,上述第2热交换器32被容纳在蓄热槽11中,在用第2热交换器32使合流后的制冷剂冷凝时,由于可更有效地利用蓄热槽11的冷热,故可可靠地改变消耗电力的峰值。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液态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的合流部的配管结构图。
图3是表示在制冷时的蓄热运转中的制冷剂循环方向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是表示在制冷时的高负荷运转中的制冷剂循环方向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表示高负荷运转的制冷剂特性的莫里尔热力学计算图。
图6是表示高负荷运转的制冷剂特性的比较例的莫里尔热力学计算图。
图7是表示在制冷时的低负荷运转中的制冷剂循环方向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8是表示供暖时的通常运转中的制冷剂循环方向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9是表示供暖时的蓄热运转中的制冷剂循环方向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0是表示供暖时的利用运转中的制冷剂循环方向的制冷剂回路图。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0是具有蓄热槽11的制冷装置,采用具有多台室内机12.12…的多机型结构。
上述空调装置10具有由第1制冷剂通道20、第2制冷剂通道30及第3制冷剂通道40构成的制冷回路1R。并且,该制冷回路1R具有由第1制冷剂通道20和第2制冷剂通道40构成的主回路1M。
上述第1制冷剂通道20从第1压缩机21的排出侧起,由三通转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膨胀阀W2及第1开闭阀通过制冷剂配管24串联连接构成。并且,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是第1热交换器,用空气热交换器构成。
在上述第3制冷剂通道40中,多台室内机12.12…互相并联地连接。并在该第3制冷剂通道40中,三通转换阀41相对多台室内机12、12…串联连接。该室内机12由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内膨胀阀E4和作为第3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串联连接而成。上述室内膨胀阀E4、室内热交换器42和三通转换阀41用制冷剂配管43进行连接。
上述第3制冷剂通道40中的室内膨胀阀E4侧的一端与第1制冷剂通道20中的第1开闭阀S2侧的一端连接,第3制冷剂通道40中的三通转换阀41侧的一端与第1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并且,由上述第1制冷剂通道20和第3制冷剂通道40构成闭合回路的生回路1M。
上述第2制冷剂通道30从第2压缩机31的排出侧起,由第2开闭阀S3、蓄热用热交换器32及蓄热用膨胀阀E3通过制冷剂配管33串联连接而成。并且,上述第2压缩机引的吸入侧与第3制冷剂通道40连接,第2制冷剂通道30中的蓄热用膨胀阀E3侧的一端与第1制冷剂通道20和第3制冷剂通道40的连接点X连接。
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32是第2热交换器被容纳在贮存有水等蓄热媒体的蓄热槽11中,由冷凝温度比室外热交换器23低的水热交换器构成。水或盐水等的蓄热媒体被贮存在该蓄热槽11中。另外,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32具有多条制冷剂流动的通道(未图示),在热交换器表面生成冰后在蓄热槽11中积蓄冷热,而在生成温水后将温热积蓄在蓄热槽11中。
在上述第1制冷剂通道20的第1压缩机对的排出侧与第2制冷剂通道30的第2压缩机31的排出侧之间连接着连接配管50,在该连接配管50中设有第3开闭阀S5。
吸入配管60的一端与上述第1制冷剂通道20的三通转换阀22连接,该吸入配管60的另一端与第3制冷剂通道40中的两压缩机21、31的吸入倒连接。并且,上述三通转换阀22可使室外热交换器23与两压缩机21、31的排出侧和吸入倒的任何一方连通。
高压配管70的一端与上述第3制冷剂通道40的三通转换阀41连接,该高压配管70的另一端连接在上述第2制冷剂通道30的第2压缩机31与第2开闭阀S3之间。
低压配管80的一端Y连接在上述第2制冷剂通道30的第2开闭阀S3与蓄热用热交换器32之间,该低压配管80具有第4开闭阀S8,其另一端连接在第3制冷剂通道40的三通转换阀41与两压缩机21、31的吸入倒之间。
分支配管90分支于上述第1制冷剂通道20中的室外膨胀阀EZ与第1开闭阀S2之间。该分支配管90设有作为膨胀机构的分支膨胀阀E9,并与上述第2制冷剂通道30中的蓄热用热交换器32和低压配管80的连接点Y之间连接。
在上述第1制冷剂通道20的分支配管90中与第2制冷剂通道30的连接端部(图1的L部分),如图2所示,设有分流管9a。该分流管9a连接着多条制冷剂管9b、9b…,并使来自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多条分流。
另外,在上述第2制冷剂通道30中与第1制冷剂通道20的分支配管90的连接部(图1的L部分),如图2所示,设有集管顶盖3a,该集管顶盖3a连接着多条制冷剂管3b、3b…,将来自第2压缩机31的制冷剂多条分流。上述分流管3a的制冷剂管9b、9b…与集管顶盖3a的制冷剂管3b、3b…连接,该集管顶盖3a的制冷剂管3b、3b…与蓄热用热交换器32的各通道连接。也就是说,上述各制冷剂管9b、3b…使来自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态制冷剂与来自第2压缩机31的气态制冷剂在分流后进行合流。
而且,上述制冷回路1R除了在制冷运转时进行利用蓄热的高负荷运转外,至少还可在制冷运转时进行利用蓄热的低负荷运转和积蓄冷热的蓄热运转,在供暖运转时,进行不利用蓄热的通常运转和利用蓄热的利用运转及积蓄温热的蓄热运转。
下面,就上述的空调装置10的运转动作说明各运转状态。
制冷时的蓄热运转:
蓄热运转时,如图3所示,首先将2个三通转换阀22、41向图3的实线侧转换,使第1开闭阀S2呈打开状态、第2开闭阀S3是关闭状态、第3开闭阀S5呈打开状态、第4开闭阀S5呈打开状态,再使室外膨胀阀E4呈全开状态、分支膨胀阀E9及室内膨胀阀E4呈全闭状态、蓄热用膨胀阀E3调整至规定的开度。
在该状态中,驱动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31。从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对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合流并通过三通转换阀22后流向室外热交换器23。在该室外热交换器23中,气态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冷凝而变成液态制冷剂。该液态制冷剂通过室外膨胀阀E2后不在分支配管90中流动,而是通过第1开闭阀S2及连接点X向第2制冷通道30流动。
此后,上述液态制冷剂在蓄热用膨胀阀E3中减压后,在蓄热用热交换器32中蒸发并冷却蓄热媒体,变成气态制冷剂。然后,该气态制冷剂流经低压配管80回到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31。反复该制冷剂循环,在热交换器表面生成冰,将冷热积蓄在蓄热槽11中。
制冷时的高负荷运转:
该高负荷运转就是利用上述蓄热的制冷运转,如图4所示,也是本发明申请的最具有特点的运转形态。在该高负荷运转中,2个三通转换阀22、41向图4的实线侧转换,使第1开闭阀S2呈关闭状态、第2开闭阀S3呈打开状态、第3开闭阀S5是关闭状态、第4开闭阀S8呈关闭状态,再使室外膨胀阀E2及蓄热用膨胀阀E3呈全开状态、分支膨胀阀E9室内膨胀阀E4调整至规定的开度。
首先,驱动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31。从该第1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三通转换阀22而流向室外热交换器23。在该室外热交换器23中,气态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冷凝变成液态制冷剂。该第1制冷剂通道20中的液态制冷剂,通过室外膨胀阀E2而流入分支配管90,在分支膨胀阀E9中减压至规定压力后流入分流管9a。
另外,从上述第2压缩机31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第2开闭阀S3流向集管顶盖3a。
上述第1制冷剂通道20的液态制冷剂在分流管9a中向各制冷剂管9b,9b…分流。并且,第2制冷剂通道30的气态制冷剂在集管顶盖3a中向各制冷剂管3b、3b…分流。然后,上述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在各条制冷剂管9b,3b…中合流而成为二相制冷剂,并在蓄热用热交换器32的各通道中流动。上述二相制冷剂在蓄热用热交换器32中与蓄热媒体进行热交换后冷凝变成液态制冷剂,再通过蓄热用膨胀阀E3后流入第3制冷剂通道40。
接着,上述液态制冷剂流向各室内机12,在室内膨胀阀E4中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蒸发而变成气态制冷剂。然后,该气态制冷剂通过三通转换阀41再回到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对。反复进行该制冷剂循环,向室内供给冷气。
用图5所示的莫里尔热力学计算图说明上述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特性。
首先,高压气态制冷剂在A点从第1压缩机21排出,该高压气态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变成B点的液态制冷剂。该液态制冷剂在分支膨胀阀E9中减压后到达C点。
另外,高压气态制冷剂在D点从第2压缩机31排出,该高压气态制冷剂(D点)与上述第1制冷剂通道20中的液态制冷剂(C点)合流而成为E点的二相制冷剂。
然后,该二相制冷剂在蓄热用热交换器32中冷凝而变成F点的液态制冷剂。该液态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E4中减压后到达G点,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蒸发而变成H点的气态制冷剂,该气态制冷剂再回到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31。
下面,作为比较例,用图6所示的莫里尔热力学计算图说明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液态制冷剂与在蓄热用热交换器32中冷凝的液态制冷剂合流时的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特性。
此时,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液态制冷剂不流入分支配管90而流向连接点X,在该连接点X与在蓄热用热交换器32中冷凝了的液态制冷剂合流。
首先,第1制冷剂通道20中的高压气态制冷剂从第1压缩机21排出(A点),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B点),在室外膨胀阀E2中减压(C点)。另外,第2制冷剂通道30中的高压气态制冷剂从第2压缩机对排出(D点),在蓄热用热交换器32中冷凝(I点)。
然后,上述第三制冷剂通道20中的二相制冷剂(C点)与第2制冷剂通道30中的液态制冷剂(I点)合流而成为F点的液态制冷剂。接着,该液态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E4中减压(G点),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蒸发再回到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31(H点)。
因此,在图6的比较例中,从第2压缩机31排出的制冷剂在蓄热用热交换器32中冷凝而被过冷却,此后,由于与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了的制冷剂合流,故使合流后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变小(参见F点)。与此相反,在图5所示的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合流后的制冷剂被过冷却,敌制冷剂过冷却度(F点)变大。
制冷时的低负荷运转:
该低负荷运转,如图7所示,2个三通转换阀22、41向图7的实线侧转换,使第1开闭阀S2呈关闭状态、第2开闭阀S3呈关闭状态、第3开闭阀S5呈打开状态及第4开闭阀S8呈关闭状态,再使室外膨胀阀E2、分支膨胀阀E9及蓄热用膨胀阀E3是全开状态,使室内膨胀阀E4调整至规定的开度。另外,在上述低负荷运转中,还将蓄热媒体的冷热积蓄在蓄热槽11中。
首先,驱动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引。从该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引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合流,通过三通转换阀22后流向室外热交换器23。在该室外热交换器23中,气态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冷凝变成液态制冷剂。该液态制冷剂通过室外膨胀阀E2而流向分支配管90后,在蓄热用热交换器32中与蓄热媒体进行热交换而被过冷却。该过冷却后的液态制冷剂通过蓄热用膨胀阀E3而流入第3制冷剂通道40。
接着,上述液态制冷剂流到各室内机12,在室内膨胀阀E4中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蒸发而变成气态制冷剂。然后,该气态制冷剂通过三通转换阀41后回到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31中。反复进行该制冷剂循环,向室内供给冷气。
供暖时的通常运转:
该通常运转,如图8所示,2个三通转换阀22、41转换至图8的实线侧使第1开闭阀S2是打开状态、第2开闭阀S3呈关闭状态、第3开闭阀SS呈打开状态及第4开闭阀SS呈关闭状态,再使室内膨胀阀E4呈全开状态、分支膨胀阀E9及蓄热用膨胀阀E3呈全闭状态、室外膨胀阀E2调整至规定的开度。
首先,驱动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31。从该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对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合流,从第2制冷剂通道30通过高压配管70及三通转换阀41而流向室内热交换器42。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气态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冷凝变成液态制冷剂。该液态制冷剂通过室内膨胀阀E4而流入第1制冷剂通道20。
然后,上述液态制冷剂通过第1开闭阀S2,在室外膨胀阀E2中减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变成气态制冷剂。接着,该气态制冷剂从三通转换阀22流入吸入配管60,回到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31。反复进行该制冷剂循环,向室内供给暖气。
供暖时的蓄热运转:
该蓄热运转,如图9所示,2个三通转换阀22、41转换至图9的实线侧,使第1开闭阀S2呈打开状态、第2开闭阀S3呈打开状态、第3开闭阀S5呈打开状态及第4开闭阀S8呈关闭状态,再使蓄热用膨胀阀E3呈全开状态、分支膨胀阀E9及室内膨胀阀E4呈全闭状态、室外膨胀阀E2调整至规定的开度。
在该状态下,驱动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31。从该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31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合流,通过第2制冷剂通道30而流向蓄热用热交换器32,在该蓄热用热交换器32中,气态制冷剂与蓄热媒体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变成液态制冷剂。该液态制冷剂通过蓄热用膨胀阀E3,流向连接点X而在第1制冷剂通道20中流动。
此后,上述液态制冷剂通过第1开闭阀S2,在室外膨胀阀E2中减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变成气态制冷剂。然后,该气态制冷剂从三通转换阀22流人吸入配管60,回到第1压缩机对及第2压缩机31。反复进行该制冷剂循环,将温水等的温热积蓄在蓄热槽11中。
供暖时的利用运转:
该利用运转是利用上述的蓄热进行的供暖运转,如图10所示,2个三通转换阀22、41转换至图10的实线侧,使第1开闭阀SZ呈关闭状态、第2开闭阀S3呈关闭状态、第3开闭阀S5呈打开状态、第4开闭阀S8呈打开状态,再使室内膨胀阀E4呈全开状态、分支膨胀阀E9及室外膨胀阀E2呈全闭状态、蓄热用膨胀阀E3调整至规定的开度。
首先,驱动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31。从该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对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合流,从第2制冷剂通道30通过高压配管70及三通转换阀41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2。在该室内热交换器42中,气态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变成液态制冷剂。该液态制冷剂通过室内膨胀阀E4后流入第2制冷剂通道30。
此后,上述液态制冷剂在蓄热用膨胀阀E3中减压后,在蓄热用热交换器32中与蓄热媒体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变成气态制冷剂。然后,该气态制冷剂流入低压配管80,再回到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31。反复进行该制冷剂循环,向室内供给暖气。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形态,由于使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液态制冷剂与从第2压缩机31排出的气态制冷剂分别分流后在各条分流通道中合流并流入蓄热用热交换器32,可充分确保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因此,能可靠地提高制冷能力。
尤其,由于使上述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分流后进行合流,故可将该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以大致均等的比例分配提供给蓄热用热交换器32的各通道。
也就是说,若使上述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合流后进行分流,则各分流后的制冷剂液体与气体的比例会有很大差异,例如,会产生仅有液态制冷剂流动的通道或仅有气态制冷剂流动的通道。其结果,不能将蓄热槽11的冰整体均等地融化。
然而,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可使蓄热用热交换器32的各通道中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的比例大致相等,故能均等地融化冰而使蓄热利用的效率提高。同时,由于能使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32的各通道中的制冷剂过冷却度大致相等,故可使制冷剂整体的过冷却度增大,可求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并且,由于使液态制冷剂在分流前减压,与分流后减压的情况相比,可用1个分支膨胀阀E9进行减压,其结果,可防止构件数量增加。
另外,在用蓄热用热交换器32使合流后的制冷剂冷凝时,由于可更有效地利用蓄热槽11的冷热,故能可靠地改变消耗电力的峰值。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除了制冷运转外,也进行供暖运转,然而,本发明也可只进行制冷运转,另外,也可只进行本实施形态中制冷时的高负荷运转的制冷剂循环。
并且,本发明不局限于空调装置10,只要是进行冷凝温度不同的所谓2种温度冷凝的运转装置就可,也可适用于冷库等的各种制冷装置。
因此,第1热交换器23未必限于空气热交换器,并且,第2热交换器32也不限于水热交换器或蓄热用热交换器。还有,第3热交换器42不限于室内热交换器。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第1制冷剂通道20和第2制冷剂通道30的分流的数量相同。即,第1制冷剂通道20中的分流管9a的制冷剂管9b,9b…与第2制冷剂通道30中集管顶盖3a的制冷剂管3b,3b…相同。
然而,在本发明中,也可使分流管9a的制冷剂管9b,9b…与集管顶盖3a的制冷剂管3b,3b…不同。即,既可使分流管9a的制冷剂管9b,9b…比集管顶盖3a的制冷剂管3b,3b…多,也可相反地,使集管顶盖3a的制冷剂管3b,3b…比分流管9a的制冷剂管9b,9b…多。总之,只要使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若干条分流后再若干条合流即可。
另外,蓄热用热交换器32的通道数,既可多于、也可少于制冷剂的分流条数。即,通道数既可多于、也可少于本实施形态中集管顶盖3a的制冷剂管3b,3b…的条数。总之,只要使若干条合流的制冷剂在多条通道中流动即可。
Claims (4)
1.一种制冷装置,具有由第1压缩机(21)和第1热交换器(23)构成的第1制冷剂通道(20)、由第2压缩机(31)和第2热交换器(32)构成的第2制冷剂通道(30)及由膨胀机构(E4)和第3热交换器(42)构成的第3制冷剂通道(40)所连接成的制冷回路(1R),其特征在于,
是一种至少进行下述制冷剂循环的制冷装置,即,从所述第1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23)中冷凝后,与从第2压缩机(31)排出的制冷剂合流,合流后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32)中以比所述第1热交换器(23)低的温度冷凝后,在膨胀机构(E4)中减压,在第3热交换器(42)中蒸发后回到第1压缩机(21)及第2压缩机(31),
所述第2热交换器(32)具有多条通道,另外,所述制冷回路(1R)在所述制冷剂循环时,使第1热交换器(23)中冷凝了的制冷剂与从第2压缩机(31)排出的制冷剂分别多条分流后,再分别合流,使合流后的制冷剂在所述第2热交换器(32)的各通道中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回路(1R)的第1制冷剂通道(20)具有膨胀机构(E9),以使在第1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制冷剂在减压后分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23)是空气热交换器,所述第2热交换器(32)是水热交换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热交换器(32)容纳在蓄热槽(11)中并用所述蓄热槽(11)的冷热使制冷剂冷凝。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0341903A JP3087745B2 (ja) | 1998-12-01 | 1998-12-01 | 冷凍装置 |
JP341903/1998 | 1998-12-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94672A CN1294672A (zh) | 2001-05-09 |
CN1120968C true CN1120968C (zh) | 2003-09-10 |
Family
ID=1834964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98043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0968C (zh) | 1998-12-01 | 1999-11-30 | 制冷装置 |
CN99247971U Expired - Lifetime CN2409462Y (zh) | 1998-12-01 | 1999-12-01 | 制冷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9247971U Expired - Lifetime CN2409462Y (zh) | 1998-12-01 | 1999-12-01 | 制冷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087745B2 (zh) |
KR (1) | KR100381634B1 (zh) |
CN (2) | CN1120968C (zh) |
AU (1) | AU1412300A (zh) |
WO (1) | WO200003300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60117775A (ko) * | 2005-05-13 | 2006-11-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빙축과 냉방을 동시에 운전하는 냉방기와 그 작동 방법 |
CN1300526C (zh) * | 2005-06-14 | 2007-02-14 | 上海理工大学 | 具有热水功能的四季节能环保冷暖空调机 |
US9423159B2 (en) * | 2009-12-21 | 2016-08-23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Bi-directional cascade heat pump system |
ES2663353T3 (es) * | 2011-02-25 | 2018-04-12 | Carrier Corporation | Sistema acondicionador de aire con almacenamiento de hielo |
JP5327308B2 (ja) * | 2011-09-30 | 2013-10-3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給湯空調システム |
CN103375845B (zh) * | 2012-04-28 | 2015-05-20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循环系统 |
CN103388920B (zh) * | 2013-08-15 | 2015-07-15 | 湖北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和具有它的冰箱 |
CN104567075B (zh) * | 2013-10-28 | 2017-10-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循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KR101591188B1 (ko) * | 2014-07-07 | 2016-02-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축열식 공조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6020549B2 (ja) * | 2014-12-26 | 2016-11-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蓄熱式空気調和機 |
CN105571193B (zh) * | 2016-02-27 | 2017-12-19 | 李建华 | 一种热泵应用及贮能系统 |
CN105783332B (zh) * | 2016-05-13 | 2019-04-16 | 李建华 | 实现绿态小区的热泵系统 |
TWI658238B (zh) * | 2016-08-12 | 2019-05-01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 分體式儲能系統及其方法 |
CN107883601B (zh) * | 2016-09-30 | 2020-07-07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 |
CN209857384U (zh) * | 2019-05-22 | 2019-12-27 | 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热水器 |
JP2023546495A (ja) * | 2020-11-05 | 2023-11-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蓄熱器を有する冷却装置のための冷媒回路および冷媒回路を制御する方法 |
EP3995761A1 (en) * | 2020-11-05 | 2022-05-1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nt circuit for a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with a thermal storage and method forcontrolling a refrigerant circuit |
GB2606518B (en) * | 2021-04-30 | 2024-05-01 | Dyson Technology Ltd | A refrigeration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03659B2 (ja) * | 1989-06-23 | 1996-06-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
JP2684814B2 (ja) * | 1990-04-11 | 1997-12-0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3297178B2 (ja) * | 1993-02-19 | 2002-07-02 | 東京電力株式会社 |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
JPH10227497A (ja) * | 1996-12-13 | 1998-08-25 | Daikin Ind Ltd | 氷蓄熱装置 |
-
1998
- 1998-12-01 JP JP10341903A patent/JP308774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9
- 1999-11-30 CN CN99804304A patent/CN112096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9-11-30 KR KR10-2001-7000753A patent/KR100381634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9-11-30 WO PCT/JP1999/006666 patent/WO2000033002A1/ja active IP Right Grant
- 1999-11-30 AU AU14123/00A patent/AU1412300A/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1999-12-01 CN CN99247971U patent/CN2409462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409462Y (zh) | 2000-12-06 |
KR100381634B1 (ko) | 2003-04-21 |
CN1294672A (zh) | 2001-05-09 |
WO2000033002A1 (fr) | 2000-06-08 |
AU1412300A (en) | 2000-06-19 |
JP2000171117A (ja) | 2000-06-23 |
KR20010074725A (ko) | 2001-08-09 |
JP3087745B2 (ja) | 2000-09-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0968C (zh) | 制冷装置 | |
CN1170098C (zh) | 燃气热泵式空调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 |
CN1308641C (zh) | 用于控制设有两个蒸发器的冰箱的节能做业方法 | |
CN100501253C (zh) | 复合制冷采暖系统 | |
CN1265136C (zh) | 具有冷却功能的热泵式热水供应系统 | |
US6898947B2 (en) | Utilization of harvest and/or melt water from an ice machine for a refrigerant subcool/precool system and method therefor | |
US9719699B2 (en) | Refrigeration device | |
CN1920448A (zh) | 具有蒸气注射系统的压缩机 | |
CN101057115A (zh) | 制冷系统 | |
CN101029785A (zh) | 冷却加热装置 | |
CN1920446A (zh) | 具有蒸汽喷射系统的压缩机 | |
CN1719159A (zh) | 冷冻设备 | |
CN103733004A (zh) | 复合二元制冷循环装置 | |
CN1825031A (zh) | 冷暖气可同时运转的利用地热的冷暖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456786A (zh) | 蒸发冷凝式一体化冷水机组 | |
US20190154309A1 (en) | Heat pump system having heat pump assemblies coupled on the input side and output side | |
CN1710353A (zh) | 冷冻装置 | |
CN1672002A (zh) | 冷冻装置 | |
CN1690595A (zh) | 热泵及热泵的压缩机排出压力控制装置 | |
CN105402920A (zh) | 冷水机组 | |
CN101046337A (zh) | 二管制热泵中央空调系统 | |
CN1771413A (zh) | 用于能量回收的方法和装置 | |
KR100534003B1 (ko) | 열매체를 사용하는 냉난방시스템 | |
CN208936606U (zh) | 一种冰水混合物制取系统 | |
CN106996653A (zh) | 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BB1A | Publication of applic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910 Termination date: 20141130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