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83601B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83601B
CN107883601B CN201610875269.3A CN201610875269A CN107883601B CN 107883601 B CN107883601 B CN 107883601B CN 201610875269 A CN201610875269 A CN 201610875269A CN 107883601 B CN107883601 B CN 1078836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unit
side refrigerant
conditioning system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752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83601A (zh
Inventor
冈本敦
王哲元
石原洋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7526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836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836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836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836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836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ree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Abstract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等多种模式下都能发挥加湿单元的加湿功能。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具有经由第一连接配管、第二连接配管、第三连接配管和第四连接配管而相互连接的室外单元、三管式室内单元和加湿单元,加湿单元中设置有:设于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中途的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加湿组件;以及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侧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配管的位于室外单元外的部分,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侧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四连接配管的位于室外单元外的部分,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和加湿组件设于由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尤其涉及包括室外单元及三配管式室内单元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控制的需求日益凸显,因此,空调系统的功能也从单一的调节温度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例如,在气候干燥地区,空气的湿度低,有时会导致人体体感不适,因此,希望开发出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系统。
不过,现有的空调系统通常都需要在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制冷的模式与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制热的模式之间切换,因此,若只是在将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连接的液体管和气体管上连接具有加湿用热交换器的加湿单元,则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中的某个模式下,加湿单元将无法发挥加湿功能。
因此,如何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都能使加湿单元发挥加湿功能成了需要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等多种模式下,都能发挥加湿单元的加湿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具有室外单元和至少一台三管式室内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和三管式室内单元经由包括第一连接配管、第二连接配管和第三连接配管在内的连接配管而相互连接,在所述室外单元中设置有压缩机和室外侧热交换器,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排出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与吸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排出管的另一端能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一端与所述吸入管的中途连接,所述室外侧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中途,所述第三连接配管的一端与所述排出管的中途的第一位置连接,在所述三管式室内单元中设置有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第一热交换器、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第二热交换器和热循环装置,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设置在第一室内侧配管的中途,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的靠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的靠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设置在第二室内侧配管的中途,所述第二室内侧配管的靠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且位于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室内侧配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热循环装置将所述三管式室内单元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其中,所述连接配管还包括第四连接配管,该第四连接配管的一端与所述排出管的中途的第二位置连接,该第二位置位于所述排出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所述第三连接配管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三连接配管的第一部分的一端与所述排出管连接,在所述吸入管的中途连接有分岔管的一端,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切换装置,该第一切换装置能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的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排出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一端连通,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的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吸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一端连通;第二切换装置,该第二切换装置能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的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三连接配管的第一部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的第二部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的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三连接配管的第二部分的一端与所述分岔管的另一端连接;以及至少一个加湿单元,在该加湿单元中设置有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加湿组件和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中途,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配管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和所述加湿组件设置在由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中。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侧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配管的位于室外单元外的部分,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侧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四连接配管的位于室外单元外的部分,因此,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等多种模式下,都能使高温的制冷剂流经加湿单元的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因此,都能发挥加湿单元的加湿功能。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能在制热模式、制热加湿模式、除湿加热模式、调湿模式、送风加湿模式、制冷加湿模式等多种模式下进行运转。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第二连接配管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与所述吸入管的中途连接,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切换装置,该第三切换装置能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三切换装置的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第一部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连通,在所述第三切换装置的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第二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连通。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空调系统,能在制热模式、制热加湿模式、第一送风加湿模式、第一除湿加热模式、第一调湿模式、制冷模式、第一制冷加湿模式、第二除湿加热模式、第二调湿模式、第二送风加湿模式、第三除湿加热模式、第三调湿模式、第二制冷加湿模式等多种模式下进行运转。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和/或所述加湿组件设置在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的上游侧或下游侧。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空调系统,通过灵活地调节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和/或加湿组件相对于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的设置位置,有助于改善系统整体的通用性。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设置在由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中。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空调系统,例如,通过使经加湿单元加湿后的气流流入两管式室内单元而进行温度调节等,然后送入空调对象空间,能利用加湿单元对从两管式室内单元吹出的气流的湿度进行调节,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在由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或者,在由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和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并排设置。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空调系统,例如,可使经加湿单元加湿后的气流流入两管式室内单元而进行温度调节等,然后送入空调对象空间,或者,也可使经加湿单元加湿后的气流和经两管式室内单元进行了温度调节等的气流分别送入空调对象空间,通过灵活地调节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相对于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的设置位置,有助于改善系统整体的通用性。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在所述吸入管的中途设置有储液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空调系统,能利用储液装置来吸收朝压缩机返回的制冷剂中的液态成分,避免压缩机因吸入液态制冷剂而受损。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切换装置、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三切换装置是四通阀。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空调系统,能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第一切换装置、第二切换装置和第三切换装置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状态之间的切换。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在所述室外单元中还设置有制冷剂调节装置和过冷却器,所述制冷剂调节装置设置在过冷却配管的中途,所述过冷却配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相对于所述室外侧热交换器靠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另一端侧的位置,所述过冷却配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吸入管连接,所述过冷却器使在所述第一连接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所述过冷却配管中流过所述制冷剂调节装置后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空调系统,能增强加湿单元的制冷能力。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两管式室内单元,在所述两管式室内单元中设置有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中途,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
本发明第十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室外单元,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与多个所述室外单元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在所述室外单元外汇流至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总连接配管管段,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的一端、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一端及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总连接配管管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与多个所述室外单元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在所述室外单元外汇流至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总连接配管管段,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的另一端、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总连接配管管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配管的与多个所述室外单元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在所述室外单元外汇流至所述第三连接配管的总连接配管管段,所述第二室内侧配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的总连接配管管段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配管的与多个所述室外单元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在所述室外单元外汇流至所述第四连接配管的总连接配管管段,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配管的总连接配管管段连接。
根据本发明第十方面的空调系统,在一个室外单元的能力不足时,可启动多个室外单元,以将合适温度、合适量和合适压力的制冷剂提供给三管式室内单元和加湿单元。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和所述第三切换装置设置在所述室外单元中。
根据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空调系统,通过将第二切换装置和第三切换装置集成在室外单元中,空调系统的结构变得紧凑,有助于小型化。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是电动阀或电磁阀。
根据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空调系统,能利用简单的结构对流经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的流量、状态等进行控制。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是电动阀或电磁阀。
根据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空调系统,能利用简单的结构对流经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的流量、状态等进行控制。
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热循环装置是室内送风装置,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设置在由所述室内送风装置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中。
根据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空调系统,通过将室外单元的第一切换装置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能使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都作为冷凝器起作用,以对由热循环装置送来的流体进行加热。因此,能提高整机效率。
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在由所述室内送风装置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或者,在由所述室内送风装置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并排设置。
根据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空调系统,通过灵活地调节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相对于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的设置位置,有助于改善系统整体的通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十六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空调系统,其中,利用控制单元使所述空调系统在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第四模式、第五模式和第六模式之间切换运转,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三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在所述第四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五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在所述第六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
根据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空调系统,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等多种模式下,都能使高温的制冷剂流经加湿单元的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因此,都能发挥加湿单元的加湿功能。
本发明第十七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是在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热运转,或者,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热加湿运转。
本发明第十八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是在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二模式下,使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关闭,且打开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送风加湿运转。
本发明第十九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是在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三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除湿加热运转,或者,在所述第三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调湿运转。
本发明第二十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是在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所述第四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运转,或者,在所述第四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加湿运转。
本发明第二十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是在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五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除湿加热运转,或者,在所述第五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调湿运转,或者,在所述第五模式下,关闭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使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微开,且打开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送风加湿运转。
本发明第二十二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是在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所述第六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除湿加热运转,或者,在所述第六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调湿运转,或者,在所述第六模式下,使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加湿运转。
本发明第二十三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是在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两管式室内单元,在所述两管式室内单元中设置有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中途,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配管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
本发明第二十四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是在本发明第二十三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热运转,或者,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热加湿运转。
本发明第二十五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是在本发明第二十三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关闭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且打开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送风加湿运转。
本发明第二十六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是在本发明第二十三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所述第四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运转,或者,在所述第四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加湿运转。
本发明第二十七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是在本发明第二十三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五模式下,关闭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使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微开,且打开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送风加湿运转。
本发明第二十八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是在本发明第二十三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在所述第六模式下,使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加湿运转。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侧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配管的位于室外单元外的部分,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侧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四连接配管的位于室外单元外的部分,因此,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等多种模式下,都能使高温的制冷剂流经加湿单元的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因此,都能发挥加湿单元的加湿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且示出了空调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且示出了空调系统在制热加湿模式下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且示出了空调系统在第一送风加湿模式下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且示出了空调系统在第一除湿加热模式下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且示出了空调系统在第一调湿模式下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且示出了空调系统在制冷模式下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且示出了空调系统在第一制冷加湿模式下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且示出了空调系统在第二除湿加热模式下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且示出了空调系统在第二调湿模式下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且示出了空调系统在第二送风加湿模式下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且示出了空调系统在第三除湿加热模式下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且示出了空调系统在第三调湿模式下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且示出了空调系统在第二制冷加湿模式下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变形例的空调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空调系统
100、100A、100B 室外单元
110、110A、110B 压缩机 120、120A、120B 室外侧热交换器
130 储液罐(储液装置) 140 室外送风装置
V11 阀 Po 排出管
Pi 吸入管 K10~K19 点
200 三管式室内单元
210 第一室内侧热交换器 V21 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
220 第二室内侧热交换器 V22 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
230 室内送风装置(热循环装置) P201 第一室内侧配管
P202 第二室内侧配管 K20~K23 点
300 加湿单元
P301 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
310 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 330 加湿组件
340 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
V31 阀(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
K30、K31 点
P1 第一连接配管 P2 第二连接配管
P3 第三连接配管 VC1 截止阀
VC2 截止阀 VC3 截止阀
VF1 四通切换阀(第一切换装置)
a 第一端口 b 第二端口
c 第三端口 d 第四端口
VF2 四通切换阀(第二切换装置)
a1 第一端口 b1 第二端口
c1 第三端口 d1 第四端口
VF3 四通切换阀(第三切换装置)
a2 第一端口 b2 第二端口
c2 第三端口 d2 第四端口
P3-1 第三连接配管的第一部分 P3-2 第三连接配管的第二部分
T1~T3 节流装置
400A 室内单元 400B 室内单元
P401A 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 P401B 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
V41A 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 V41B 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
410A 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 410B 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
K40A、K41A 点 K40B、K41B 点
P1A~P3A 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 P1B~P3B 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
P1T~P3T 总连接配管管段
P107 过冷却配管 150 过冷却器
V12 阀(制冷剂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实施方式1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1的回路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包括室外单元100、三管式室内单元200、加湿单元300和至少一个(此处是两个,但并不局限于此)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这些室外单元100、三管式室内单元200、加湿单元300和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通过包括第一连接配管P1、第二连接配管P2、第三连接配管P3以及第四连接配管P4在内的多个连接配管相互连接。
此处,在第一连接配管P1、第二连接配管P2、第三连接配管P3和第四连接配管P4的中途设置有截止阀VC1~VC4(下文中,也以截止阀VC1~VC4为界来划定室外单元的范围)。在通常情况下,截止阀VC1~VC4均处于常开状态。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省略截止阀VC1~VC4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甚至是全部。
(室外单元)
在室外单元100中,设置有压缩机110、四通切换阀VF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切换装置)、四通切换阀VF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切换装置)和室外侧热交换器120。
此外,压缩机110的排出侧与排出管Po的一端连接,压缩机110的吸入侧与吸入管Pi的一端连接,四通切换阀VF1能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状态(图1中实线所示的状态)之间切换,在四通切换阀VF1的第一切换状态下,排出管Po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一端连通,在四通切换阀VF1的第二切换状态下,吸入管Pi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一端连通。
此处,四通切换阀VF1具有第一端口a、第二端口b、第三端口c和第四端口d,其中,第一端口a与吸入管Pi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端口b与分岔管P103(其一端与吸入管Pi连接)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端口c与排出管Po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端口d与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一端连接,在四通切换阀VF1的第一切换状态下,第一端口a与第二端口b连通且第三端口c与第四端口d连通,在四通切换阀VF1的第二切换状态下,第一端口a与第四端口d连通且第二端口b与第三端口c连通。
此外,四通切换阀VF2能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四通切换阀VF2的第一切换状态下,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一部分P3-1(从图1中的点K11至四通切换阀VF3的下述第一端口a1的部分,其一端在点K11处与排出管Po连接)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二部分P3-2(从图1中的四通切换阀VF2的下述第二端口b1至点K23的部分)的一端连接,在四通切换阀VF2的第二切换状态下,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二部分P3-2的一端与分岔管P105(其一端与吸入管Pi连接)的另一端连接。
此处,四通切换阀VF2具有第一端口a1、第二端口b1、第三端口c1和第四端口d1,其中,第一端口a1与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一部分P3-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端口b1与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二部分P3-2的一端连接,第三端口c1与分岔管P105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端口d1与分岔管P106(其一端、即图1中点K17处的端部与分岔管P105连接)的另一端连接,在四通切换阀VF2的第一切换状态下,第一端口a1与第二端口b1连通且第三端口c1与第四端口d1连通,在四通切换阀VF2的第二切换状态下,第一端口a1与第四端口d1连通且第二端口b1与第三端口c1连通。
此外,室外侧热交换器120设置于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中途。
此处,在室外单元100中,还设置有阀V11、储液罐13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储液装置)和室外送风装置140,其中,阀V11设置于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中途(具体是设置于第一连接配管P1的比室外侧热交换器120远离四通切换阀VF1的部分),其可以是电动阀或电磁阀,储液罐130设置在吸入管Pi的中途,室外送风装置140用于向室外侧热交换器120送风。
此外,在室外单元100中,还设置有四通切换阀VF3,该四通切换阀VF3能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四通切换阀VF3的第一切换状态下,第二连接配管P2的第一部分P2-1(从图1中的点K13至四通切换阀VF2的下述第一端口a2的部分,其一端在点K13处与吸入管Pi连接)的另一端与第二部分P2-2(从图1中的四通切换阀VF3的下述第二端口b2至点K41的部分)的一端连通,在四通切换阀VF3的第二切换状态下,第二连接配管P2的第二部分P2-2的一端与第三连接配管P3连通。
此处,四通切换阀VF3具有第一端口a2、第二端口b2、第三端口c2和第四端口d2,其中,第一端口a2与第二连接配管P2的第一部分P2-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端口b2与第二连接配管P2的第二部分P2-2的一端连接,第三端口c2与分岔管P101(其一端与第三连接配管P3连接)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端口d2与分岔管P104(其一端与吸入管Pi连接)的另一端连接,在四通切换阀VF3的第一切换状态下,第一端口a2与第二端口b2连通且第三端口c2与第四端口d2连通,在四通切换阀VF3的第二切换状态下,第一端口a2与第四端口d2连通且第二端口b2与第三端口c2连通。
此外,在分岔管P102的中途设置有节流装置T1,在分岔管P103的中途设置有节流装置T2,在分岔管P106的中途设置有节流装置T3。节流装置T1~T3优选毛细管,以将积聚在四通切换阀VF1~VF3中的机油导入回路中进行分离回收,防止机油积聚导致四通切换阀VF1~VF3失效。
(三管式室内单元)
在三管式室内单元200中,设置有阀V2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第一热交换器210、阀V2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第二热交换器220和室内送风装置23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热循环装置)。
此外,阀V21和第一热交换器210设置在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中途,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靠阀V21侧的一端(位于图1中点K20处的端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配管P1的位于室外单元100外的部分,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靠第一热交换器210侧的另一端(位于图1中点K21处的端部)连接于第二连接配管P2的位于室外单元100外的部分。此处,阀V21可以是电动阀或电磁阀,但并不局限于此。
此外,阀V22和第二热交换器220设置在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的中途,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的靠阀V22的一端(位于图1中点K22处的端部)连接于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且位于阀V21与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一端之间,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的另一端(位于图1中点K23处的端部)连接于第三连接配管P3的位于室外单元100外的部分。此处,阀V22可以是电动阀或电磁阀,但并不局限于此。
此外,第一热交换器210和第二热交换器220设置在由室内送风装置23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中,室内送风装置230将三管式室内单元200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
此处,在由室内送风装置230形成的气流的流通路径上,第一热交换器210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器220的上游侧,但并不局限于此,在由室内送风装置23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第一热交换器210也可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器220的下游侧,或者,在由室内送风装置23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第一热交换器210和第二热交换器220也可并排设置。
(加湿单元)
在加湿单元300中,设置有阀V3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加湿组件330和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
此外,阀V31和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设置在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301的中途,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301的靠阀V31侧的一端(位于图1中点K30处的端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配管P1的位于室外单元100外的部分,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301的靠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侧的另一端(位于图1中点K31处的端部)连接于第四连接配管P4(其一端在点K10处与排出管Po连接)的位于室外单元100外的部分。
此处,阀V31可以采用电动阀或电磁阀,但并不局限于此。
此外,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和加湿组件330设置在由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中,其中,加湿组件330是利用加湿膜(例如透湿膜)进行加湿的。
此处,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和加湿组件330均设置在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的上游侧,但并不局限于此,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和/或加湿组件330也可设置在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的下游侧。
(两管式室内单元)
在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中,设置有阀V41A、V41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
此外,阀V41A、V41B和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设置在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中途,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靠阀V41A、V41B侧的一端(图1中位于点K40A、点K40B处的端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配管P1的位于室外单元100外的部分,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靠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侧的另一端(图1中位于点K41A、点K41B处的端部)连接于第二连接配管P2的位于室外单元100外的部分。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还包括控制单元(未图示),该控制单元用于对空调系统1的压缩机110、室外送风装置140、室内送风装置230、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四通切换阀VF1、VF2、VF3、阀V11、阀V21、阀V22、阀V31、阀V41A、阀V41B等部件的动作进行控制。
接下来,参照图1~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的运转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能在制热、制热加湿、第一送风加湿、第一除湿加热、第一调湿、制冷、第一制冷加湿、第二除湿加热、第二调湿、第二送风加湿、第三除湿加热、第三调湿、第二制冷加湿这多种模式之间切换。
(制热模式)
在制热模式下,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的控制单元将四通切换阀VF1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2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3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打开阀V11、阀V21、阀V22、阀V41A、V41B,并使阀V31微开。
在此状态下,室外单元100的压缩机110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在压缩机110内压缩后排出至排出管Po的制冷剂在点K11处流入第三连接配管P3,并在点K12处分流,一部分流入分岔管P101而被输送至四通切换阀VF3,其余部分则被输送至四通切换阀VF2。
被输送至四通切换阀VF3的制冷剂流入第二连接配管P2的第二部分P2-2,并经由截止阀VC2流出室外单元100,然后,在点K21处分流,一部分流入三管式室内单元200的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其余部分则在点K41A处进一步分流。流入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制冷剂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器210,并在该第一热交换器210中与由室内送风装置230输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然后,流过阀V21。另一方面,在点K41A处分流后的制冷剂分别流入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并被输送至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输送至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的制冷剂在该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中与由未图示的风扇输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制热。然后,制冷剂流过阀V41A、V41B,并在点K40A、K40B处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
另一方面,被输送至四通切换阀VF2的制冷剂流入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二部分P3-2,并经由截止阀VC3流出室外单元100,然后,在点K23处流入三管式室内单元200的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并被输送至三管式室内单元200的第二热交换器220。被输送至第二热交换器220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220中与由室内送风装置230输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然后,流过阀V22。流过阀V22的制冷剂与流过阀V21的制冷剂在点K22处汇流,然后流出三管式室内单元200。
此外,流出三管式室内单元200的制冷剂与从点K40A、K40B处流来的制冷剂在点K20处汇流,一起经由截止阀VC1流入室外单元100。
流入室外单元100的制冷剂流过阀V11,然后被输送至室外侧热交换器120,在室外侧热交换器120中与由室外送风装置140送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室外侧热交换器120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VF1流入吸入管Pi,并经由储液罐130而返回到压缩机110中。
(制热加湿模式)
在制热加湿模式下,如图2所示,空调系统1的控制单元将四通切换阀VF1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2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3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并打开阀V11、阀V21、阀V22、阀V31、阀V41A、V41B。
在制热加湿模式中,除了制冷剂在点K10处分岔而部分地流入第四连接配管P4、从而在加湿单元300内也有制冷剂流动(此时,制冷剂在点K31处从第四连接配管P4流入加湿单元300的冷剂配管P301而被输送至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在该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中与由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引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制冷剂流过阀V31,并在点K30处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此处,在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流过加湿组件330进行加湿)之外,制冷剂的流动方式与图1所示的制热模式基本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详述。
(第一送风加湿模式)
在送风加湿模式下,如图3所示,空调系统1的控制单元将四通切换阀VF1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2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3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打开阀V11和阀V31,并关闭阀V21、阀V22、阀V41A、41B。
在此状态下,室外单元100的压缩机110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在压缩机110内压缩后排出至排出管Po的制冷剂在点K10处流入第三连接配管P4,然后,经由截止阀VC4流出室外单元100。
流出室外单元100的制冷剂在点K31处流入加湿单元300的制冷剂配管P301。流入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301的制冷剂被输送至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在该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中与由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引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制冷剂流过阀V31,并在点K30处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此处,在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流过加湿组件330进行加湿。
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的制冷剂经由截止阀VC1流入室外单元100。流入室外单元100的制冷剂流过阀V11,然后被输送至室外侧热交换器120,在室外侧热交换器120中与由室外送风装置140送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室外侧热交换器120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VF1流入吸入管Pi,并经由储液罐130而返回到压缩机110中。
(第一除湿加热模式)
在第一除湿加热模式下,如图4所示,空调系统1的控制单元将四通切换阀VF1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2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3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打开阀V11、阀V21、阀V22,并使阀V31微开。
此外,阀V41A和阀V41B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此处以将阀V41A和阀V41B关闭时为例进行说明。
在此状态下,室外单元100的压缩机110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在压缩机110内压缩后排出至排出管Po的制冷剂在点K11处流入第三连接配管P3,然后,在点K12处流入分岔管P101。流入分岔管P101经由四通切换阀VF3流入第二连接配管P2的第二部分P2-2,并经由截止阀VC3流出室外单元100。
流出室外单元100的制冷剂在点K23处流入三管式室内单元200的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并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器210。输送至第一热交换器210的制冷剂在该第一热交换器210中与由室内送风装置230输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然后,流过阀V21。流过阀V21的制冷剂在点K22处分流,一部分流入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其余部分则在点K20处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
流入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的制冷剂被输送至第二热交换器220,并在该第二热交换器220中与由室内送风装置230输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然后,制冷剂在点K23处流入第三连接配管P3。
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的制冷剂经由截止阀VC1流入室外单元100,并流过阀V11。然后,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外侧热交换器120,在室外侧热交换器120中与由室外送风装置140送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室外侧热交换器120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VF1流入吸入管Pi。
流入第三连接配管P3的制冷剂经由截止阀VC3流入室外单元100,并经由四通切换阀VF2流入分岔管P105。流入分岔管P105的制冷剂在点K16处与经由四通切换阀VF1流入吸入管Pi的制冷剂汇流,然后经由储液罐130而返回到压缩机110中。
(第一调湿模式)
在第一调湿模式下,如图5所示,空调系统1的控制单元将四通切换阀VF1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2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3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打开阀V11、阀V21、阀V22和阀V31。
在第一调湿模式中,除了制冷剂在点K10处分岔而部分地流入第四连接配管P4、从而在加湿单元300内也有制冷剂流动(此时,制冷剂在点K31处从第四连接配管P4流入加湿单元300的冷剂配管P301而被输送至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在该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中与由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引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制冷剂流过阀V31,并在点K30处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此处,在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流过加湿组件330进行加湿)之外,制冷剂的流动方式与图4所示的除湿加热模式基本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详述。
(制冷模式)
在制冷模式下,如图6所示,空调系统1的控制单元将四通切换阀VF1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2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3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打开阀V11、阀V21、阀V22、阀V41A、V41B,并使阀V31微开。
在此状态下,室外单元100的压缩机110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在压缩机110内压缩后排出至排出管Po的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VF1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然后被输送至室外侧热交换器120。被输送至室外侧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在该室外侧热交换器120中与由室外送风装置13送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流过阀V11。流过阀V11后的制冷剂经由截止阀VC1流出室外单元100,并在点K20处分流,一部分流入三管式室内单元200的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其余部分则在点K40A处进一步分流而分别流入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
分别流入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的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制冷剂流过阀V41A、V41B,并被输送至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输送至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的制冷剂在该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中与由未图示的送风装置输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然后,制冷剂在点K41A、K41B处流入第二连接配管P2。
流入三管式室内单元200的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在点K22处分流,一部分流过阀V21而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器210,其余部分则经由流过阀V22而被输送至第二热交换器220。
其中,输送至第一热交换器210的制冷剂在该第一热交换器210中与由室内送风装置230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在第一热交换器210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在点K21处流入第二连接配管P2,并与从点K41A、K41B处流来的制冷剂一起经由截止阀VC2流入室外单元100,接着,经由四通切换阀VF3而在点K13处流入吸入管Pi。
另一方面,被输送至第二热交换器220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220中与由室内送风装置230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在第二热交换器220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在点K23处流入第三连接配管P3,并经由截止阀VC3流入室外单元100。然后,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VF2流入分岔管P106,并在点K16处与在点K13处流入吸入管Pi的制冷剂汇流,然后经由储液罐130而返回到压缩机110中。
(第一制冷加湿模式)
在制冷模式下,如图7所示,空调系统1的控制单元将四通切换阀VF1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2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3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打开阀V11、阀V21、阀V22、阀V31和阀V41A、V41B。
在第一制冷加湿模式中,除了制冷剂在点K10处分岔而部分地流入第四连接配管P4、从而在加湿单元300内也有制冷剂流动(此时,制冷剂在点K31处从第四连接配管P4流入加湿单元300的冷剂配管P301而被输送至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在该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中与由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引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制冷剂流过阀V31,并在点K30处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此处,在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流过加湿组件330进行加湿)之外,制冷剂的流动方式与图6所示的制冷模式基本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详述。
(第二除湿加热模式)
在第二除湿加热模式下,如图8所示,空调系统1的控制单元将四通切换阀VF1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2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3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打开阀V11、阀V21、阀V22,并使阀V31微开。
此外,阀V41A和阀V41B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此处以将阀V41A和阀V41B关闭时为例进行说明。
在此状态下,室外单元100的压缩机110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在压缩机110内压缩后排出至排出管Po的制冷剂在点K11处流入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一部分P3-1,然后,经由四通切换阀VF2流入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二部分P3-2。流入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二部分P3-2经由截止阀VC3流出室外单元100。
流出室外单元100的制冷剂在点K23处流入三管式室内单元200的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并被输送至第二热交换器220。输送至第二热交换器220在该第二热交换器220中与由室内送风装置230输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然后,制冷剂在点K22处分流,一部分流入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其余部分则在点K20处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
流入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制冷剂流过阀V21,并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器210。输送至第一热交换器210在该第一热交换器210中与由室内送风装置230输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然后,制冷剂在点K21处流入第二连接配管P2。
在点K20处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经由截止阀VC1流入室外单元100,并流过阀V11。然后,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外侧热交换器120,在室外侧热交换器120中与由室外送风装置140送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室外侧热交换器120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VF1流入吸入管Pi。
在点K21处流入第二连接配管P2的制冷剂经由截止阀VC2流入室外单元100,并经由四通切换阀VF3流入第二连接配管P2的第一部分P2-1,然后,在点K13处与经由四通切换阀VF1流来的制冷剂汇流。汇流后的制冷剂经由储液罐130而返回到压缩机110中。
(第二调湿模式)
在第二调湿模式下,如图9所示,空调系统1的控制单元将四通切换阀VF1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2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3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打开阀V11、阀V21、阀V22和阀V31。
在第二调湿模式中,除了制冷剂在点K10处分岔而部分地流入第四连接配管P4、从而在加湿单元300内也有制冷剂流动(此时,制冷剂在点K31处从第四连接配管P4流入加湿单元300的冷剂配管P301而被输送至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在该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中与由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引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制冷剂流过阀V31,并在点K30处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此处,在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流过加湿组件330进行加湿)之外,制冷剂的流动方式与图8所示的第二除湿加热模式基本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详述。
(第二送风加湿模式)
在第二送风加湿模式下,如图10所示,空调系统1的控制单元将四通切换阀VF1切换至第二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2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3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打开阀V11和阀V31,关闭阀V21和阀V41A、V41B,且使阀V22微开。
在第二送风加湿模式中,除了制冷剂在三管式室内单元200中不流动之外,制冷剂的流动方式与图9所示的第二调湿模式基本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详述。
(第三除湿加热模式)
在除湿加热模式下,如图11所示,空调系统1的控制单元将四通切换阀VF1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2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3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打开阀V11、阀V21、阀V22,并使阀V31微开。
此外,阀V41A和阀V41B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此处以将阀V41A和阀V41B打开时为例进行说明。
在此状态下,室外单元100的压缩机110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在压缩机110内压缩后排出至排出管Po的制冷剂在点K11处分流,一部分经由四通切换阀VF1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并被输送至室外侧热交换器120,其余部分则流入第三连接配管P3。
被输送至室外侧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在该室外侧热交换器120中与由室外送风装置140送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流过阀V11。流过阀V11后的制冷剂经由截止阀VC1流出室外单元100,并在点K20处分流,一部分流入室内单元200的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其余部分则在点K40A处分流而分别流入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的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分别流入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的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制冷剂流过阀V41A、V41B,并被输送至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输送至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的制冷剂在该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中与由未图示的送风装置输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然后,制冷剂在点K41A、K41B处流入第二连接配管P2。
流入第三连接配管P3的制冷剂流过四通切换阀VF2,然后经由截止阀VC3流出室外单元100。流出室外单元100的制冷剂在点K23处流入三管式室内单元200的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流入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的制冷剂被输送至第二热交换器220,并在该第二热交换器220中与由室内送风装置230输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然后,制冷剂流过阀V22,并与在点K20处流入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制冷剂在点K22处汇流。汇流后的制冷剂流过阀V21,被输送至第一热交换器210,并在该第一热交换器210中与由室内送风装置230输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然后,制冷剂在点K21处与从点K41A、K41B处流来的制冷剂汇流。
在点K21处汇流后的制冷剂经由截止阀VC2流入室外单元100,并经由四通切换阀VF3而流入吸入管Pi,然后经由储液罐130而返回到压缩机110中。
(第三调湿模式)
在调湿模式下,如图12所示,空调系统1的控制单元将四通切换阀VF1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2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3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打开阀V11、阀V21、阀V22、阀V31。
此外,阀V41A和阀V41B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
此处,在假设将阀V41A和阀V41B打开的情况下,除了制冷剂在点K10处分岔而部分地流入第四连接配管P4、从而在加湿单元300内也有制冷剂流动(此时,制冷剂在点K31处从第四连接配管P4流入加湿单元300的冷剂配管P301而被输送至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在该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中与由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引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制冷剂流过阀V31,并在点K30处流入第一连接配管P1;此处,在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流过加湿组件330进行加湿)之外,制冷剂的流动方式与图11所示的第三除湿加热模式基本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详述。
(第二制冷加湿模式)
在第二制冷加湿模式下,如图13所示,空调系统1的控制单元将四通切换阀VF1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2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将四通切换阀VF3切换至第一切换状态,打开阀V11、阀V21、阀V31、阀V41A和阀V41B,且使阀V22微开。
此处,除了制冷剂不在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中流动之外,制冷剂的流动方式与图12所示的第三调湿模式基本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详述。
此处,为便于理解,将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的各个模式下的阀VF1、VF2、VF3、V11、V21、V22、V31的状态(包括四通切换阀各端口的连接状态)示于下面的表1。
[表1]
Figure GDA0002284170990000281
此处,顺便提一下,在本说明书中提及的“微开”不旨在表示“打开”、“全开”等含义,也不旨在表示“全关”的含义,而是表示为了避免阀本身受损而使阀稍稍打开,也就是说,通过将阀稍稍打开,使阀两端的压力平衡,从而避免因阀两端的液体压力不平衡而导致阀受损,并且,通过“微开”,还能减少制冷剂积聚,从而避免性能受到影响,其实质上相当于“关闭”。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提及的“打开”并非指阀全开,阀的具体开度可根据工况需要进行控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侧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配管的位于室外单元外的部分,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侧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四连接配管的位于室外单元外的部分,因此,在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制冷的模式(例如图7所示的状态)、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制热的模式(例如图2所示的状态)等多种模式下,都能使高温的制冷剂流经加湿单元的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因此,都能发挥加湿单元的加湿功能。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能在制热、制热加湿、第一送风加湿、第一除湿加热、第一调湿、制冷、第一制冷加湿、第二除湿加热、第二调湿、第二送风加湿、第三除湿加热、第三调湿、第二制冷加湿这多种模式下进行运转,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
(2)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图14对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调系统进行说明,其中,在图14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标注了相同的符号标记。
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1在结构方面基本相同,因此下面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空调系统除了包括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室外单元100的室外单元100A之外,还包括与室外单元100A的结构相同的室外单元100B,这些室外单元100A、100B利用第一连接配管P1、第二连接配管P2、第三连接配管P3和第三连接配管P4相互并联。
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与室外单元100A、100B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P1A、P1B在室外单元100A、100B外汇流至第一连接配管P1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1T,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一端(图14中位于点K20的端部)、加湿单元300的制冷剂配管P310的一端(图14中位于点K30的端部)及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一端(图14中位于点K40A、点K40B处的端部)与第一连接配管P1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1T连接,第二连接配管P2的与室外单元100A、100B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P2A、P2B在室外单元100A、100B外汇流至第二连接配管P2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2T,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另一端(图14中位于点K21的端部)及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另一端(图14中位于点K41A、点K41B处的端部)与第二连接配管P2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2T连接,第三连接配管P3的与室外单元100A、100B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P3A、P3B在室外单元100A、100B外汇流至第三连接配管P3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3T,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的另一端(图14中位于点K23的端部)与第三连接配管P3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3T连接,第四连接配管P4的与室外单元100A、100B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P4A、P4B在室外单元100A、100B外汇流至第四连接配管P4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4T,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301的另一端K31与所述第四连接配管P4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4T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在仅启动室外单元100A和室外单元100B中的一个室外单元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同时启动室外单元100A和室外单元100B,以将合适温度、合适量和合适压力的制冷剂供给至三管式室内单元200和加湿单元300等。
(3)其它实施方式
上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以上公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多种修改,而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同时包括三管式室内单元200和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仅包括三管式室内单元20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仅包括一个加湿单元300,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并联设置多个加湿单元。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还可如图15所示在室外单元100中设置过包括过冷却配管P107、阀V1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制冷剂调节装置)和过冷却器150在内的过冷却回路,其中,过冷却配管P107的一端(图15中位于点K19处的端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配管P1的相对于室外侧热交换器120靠第一连接配管P1的另一端侧的位置,过冷却配管P107的另一端(图15中位于点K18处的端部)与吸入管Pi连接,阀V12设置在过冷却配管P107的中途,过冷却器150使在第一连接配管P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过冷却配管P107中流过阀V12后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根据上述结构,能利用过冷却器150对在第一室外侧配管P101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藉此,能增强利用三管式室内单元200的第一热交换器210对由室内送风装置230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制冷除湿的能力以及两管式室内单元的制冷能力。
同样,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也可设置如图15所示的过冷却回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分岔管P105的一端与吸入管Pi连接,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图16所示,也可使分岔管P105的一端与储液罐130连接。
同样,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也可采用如图16所示的分岔管P105的连接方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在由室内送风装置230形成的空气的流通路径上,第一热交换器210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器220的上游侧,对空气先进行除湿再进行加热,但并不局限于此,在由室内送风装置形成的空气的流通路径上,也可将除湿热交换器设置在加热热交换器的下游侧,对空气先进行加热再进行除湿。此外,还可将除湿热交换器和加热热交换器并排设置在由室内送风装置形成的空气的流通路径上,在对一部分空气进行除湿的同时,对另一部分空气进行加热。此外,除湿热交换器和加热热交换器并不局限于配置在由室内送风装置形成的空气的流通路径上,例如,也可利用水循环装置进行换热,具体来说,在除湿热交换器和/或加热热交换器的周围设置与其进行换热的水循环配管,通过在配管中循环流动的循环水将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室外单元100包括阀V11,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省略该阀V11。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作为节流装置T1~T3,除了毛细管之外,也可使用电动阀或电磁阀。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作为第二切换装置的四通切换阀VF2设置在空调系统的室外单元中,空调系统的结构变得紧凑,有助于小型化,但并不局限于此,四通切换阀VF2也可设置在三管式室内单元中,还可设置在室外单元与三管式室内单元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均包括作为第三切换装置的四通切换阀VF3,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省略该四通切换阀VF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作为第三切换装置,采用了四通切换阀VF3,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利用三通阀来代替上述四通切换阀VF3。此时,只要省去上述实施方式1、2中的分岔管P102和节流装置T1,并将三通阀连接成能在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二部分P3-2与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一部分P3-1连通的状态与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二部分P3-2与分岔管P101的另一端连通的状态之间切换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在第一连接配管P1和第二连接配管P2上并联连接有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和室内单元400B这两个室内单元,但并不局限于此,在第一连接配管P1和第二连接配管P2上,也可以只连接一个室内单元,还可并联连接三个以上的室内单元。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和室内单元400B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和室内单元400B的结构也可不同。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包括室外单元100A和室外单元100B这两个室外单元,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包括三个以上的室外单元。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室外单元100A和室外单元100B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室外单元100A和室外单元100B的结构也可不同。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在吸入管Pi的中途设置有储液罐130,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省略该储液罐130。
此外,上述图1至图16所示的结构可在不矛盾的前提下相互结合,或者删除其中的一些构成部件。

Claims (28)

1.一种空调系统,其具有室外单元(100)和至少一台三管式室内单元(200),所述室外单元和三管式室内单元经由包括第一连接配管(P1)、第二连接配管(P2)和第三连接配管(P3)在内的连接配管(P1、P2、P3、P4)而相互连接,
在所述室外单元(100)中设置有压缩机(110)和室外侧热交换器(120),所述压缩机(110)的排出侧与排出管(Po)的一端连接,所述压缩机(110)的吸入侧与吸入管(Pi)的一端连接,所述排出管(Po)的另一端能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一端与所述吸入管(Pi)的中途连接,所述室外侧热交换器(120)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中途,
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一端与所述排出管(Po)的中途的第一位置(K11)连接,
在所述三管式室内单元(200)中设置有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第一热交换器(210)、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第二热交换器(220)和热循环装置(230),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0)设置在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中途,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靠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靠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0)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20)设置在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的中途,所述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的靠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且位于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与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热循环装置(230)将所述三管式室内单元的热量或冷量送入室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配管(P1、P2、P3、P4)还包括第四连接配管(P4),该第四连接配管(P4)的一端与所述排出管(Po)的中途的第二位置(K10)连接,该第二位置位于所述排出管(Po)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位置(K11)之间,
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包括第一部分(P3-1)和第二部分(P3-2),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一部分(P3-1)的一端与所述排出管(Po)连接,
在所述吸入管(Pi)的中途连接有分岔管(P105)的一端,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
第一切换装置(VF1),该第一切换装置(VF1)能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的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排出管(Po)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一端连通,在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的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吸入管(Pi)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一端连通;
第二切换装置(VF2),该第二切换装置(VF2)能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的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一部分(P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二部分(P3-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的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第二部分(P3-2)的一端与所述分岔管(P105)的另一端连接;以及
至少一个加湿单元(300),在该加湿单元中设置有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加湿组件(330)和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和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设置在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301)的中途,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配管(P4)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和所述加湿组件设置在由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包括第一部分(P2-1)和第二部分(P2-2),所述第一部分(P2-1)的一端与所述吸入管(Pi)的中途连接,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切换装置(VF3),该第三切换装置(VF3)能在第一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的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第一部分(P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P2-2)的一端连通,在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的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第二部分(P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和/或所述加湿组件设置在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的上游侧或下游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设置在由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设置在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的上游侧或下游侧,
或者,
在由所述加湿单元侧送风装置(34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加湿单元侧热交换器(310)和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并排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入管(Pi)的中途设置有储液装置(130)。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和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是四通阀。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室外单元中还设置有制冷剂调节装置(V12)和过冷却器(150),
所述制冷剂调节装置(V12)设置在过冷却配管(P107)的中途,所述过冷却配管(P107)的一端(K19)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相对于所述室外侧热交换器(120)靠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另一端侧的位置,所述过冷却配管(P107)的另一端与所述吸入管(Pi)连接,
所述过冷却器(150)使在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所述过冷却配管(P107)中流过所述制冷剂调节装置(V12)后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
在所述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中设置有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和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中途,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
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与多个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P1A、P1B)在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外汇流至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1T),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一端(K20)、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一端(K40A、K40B)及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301)的一端(K30)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1T)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与多个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P2A、P2B)在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外汇流至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2T),所述第一室内侧配管(P201)的另一端(K21)、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另一端(K41A、K41B)与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2T)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与多个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P3A、P3B)在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外汇流至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3T),所述第二室内侧配管(P202)的另一端(K23)与所述第三连接配管(P3)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3T)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配管(P4)的与多个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连接的室外单元连接配管管段(P4A、P4B)在所述室外单元(100A、100B)外汇流至所述第四连接配管(P4)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4T),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301)的另一端(K31)与所述第四连接配管(P4)的总连接配管管段(P4T)连接。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和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设置在所述室外单元(100)中。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是电动阀或电磁阀。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是电动阀或电磁阀。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循环装置是室内送风装置(230),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0)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20)设置在由所述室内送风装置(23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中。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室内送风装置(23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0)设置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20)的上游侧或下游侧,
或者,
在由所述室内送风装置(230)形成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210)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20)并排设置。
16.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利用控制单元使所述空调系统在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第四模式、第五模式和第六模式之间切换运转,
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三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四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五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被切换成第二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
在所述第六模式下,所述第一切换装置(VF1)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二切换装置(VF2)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所述第三切换装置(VF3)被切换成第一切换状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热运转,
或者,
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和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热加湿运转。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模式下,使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关闭,且打开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送风加湿运转。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除湿加热运转,
或者,
在所述第三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和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调湿运转。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运转,
或者,
在所述第四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和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加湿运转。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五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除湿加热运转,
或者,
在所述第五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和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调湿运转,
或者,
在所述第五模式下,关闭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使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微开,且打开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送风加湿运转。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六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和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除湿加热运转,
或者,
在所述第六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和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调湿运转,
或者,
在所述第六模式下,使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和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加湿运转。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
在所述两管式室内单元(400A、400B)中设置有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和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410A、410B),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和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设置在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P401A、P401B)的中途,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配管(P1)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配管的靠所述室内单元侧热交换器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配管(P2)的位于所述室外单元外的部分。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热运转,
或者,
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热加湿运转。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关闭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且打开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送风加湿运转。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模式下,使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运转,
或者,
在所述第四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加湿运转。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五模式下,关闭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使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微开,且打开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送风加湿运转。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六模式下,使所述第二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2)微开,且打开所述第一室内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21)、所述加湿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31)和所述室内单元侧制冷剂调节装置(V41A、V41B),以使所述空调系统进行制冷加湿运转。
CN201610875269.3A 2016-09-30 2016-09-30 空调系统 Active CN1078836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75269.3A CN107883601B (zh) 2016-09-30 2016-09-30 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75269.3A CN107883601B (zh) 2016-09-30 2016-09-30 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83601A CN107883601A (zh) 2018-04-06
CN107883601B true CN107883601B (zh) 2020-07-07

Family

ID=61769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75269.3A Active CN107883601B (zh) 2016-09-30 2016-09-30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836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7716B (zh) * 2021-06-18 2022-08-19 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恒温恒湿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器和恒温恒湿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87745B2 (ja) * 1998-12-01 2000-09-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254648C (zh) * 2003-12-05 2006-05-03 清华大学 一种并联型热泵调温调湿机组
JP3742864B2 (ja) * 2004-03-31 2006-02-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US7980087B2 (en) * 2007-06-08 2011-07-19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Refrigerant reheat circuit and charge control with target subcooling
JP2010156513A (ja) * 2008-12-27 2010-07-1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5375945B2 (ja) * 2011-12-28 2013-12-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温度および湿度の調整を行う空調システム
JP5892907B2 (ja) * 2012-09-28 2016-03-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乾燥冷風装置
CN203687235U (zh) * 2013-09-10 2014-07-0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两管制冷暖系统和三管制热回收系统
CN104864495B (zh) * 2014-02-21 2018-12-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5333638B (zh) * 2014-05-26 2018-09-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83601A (zh) 2018-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52263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090064697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20190011137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15182486A1 (ja) エアコン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7894111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52264A (zh) 空调系统
JP2012145318A (ja) 流路切換弁、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7883601B (zh) 空调系统
CN214536909U (zh) 空调系统
CN107883518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52332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0832213U (zh) 空调器
JP2002267204A (ja) 除湿装置
CN106152333A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10602175U (zh) 风道系统和空调器
CN210832606U (zh) 空调器
CN210601897U (zh) 空调器
CN110207419B (zh) 多联机系统
JP2018112356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12484280A (zh) 风道系统、空调器以及风道系统的控制方法
JP3830576B2 (ja)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CN112577101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1177140U (zh) 空调器
CN211177141U (zh) 空调器
CN213687066U (zh)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