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70392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70392B
CN111970392B CN202010774832.4A CN202010774832A CN111970392B CN 111970392 B CN111970392 B CN 111970392B CN 202010774832 A CN202010774832 A CN 202010774832A CN 111970392 B CN111970392 B CN 1119703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screen
magnetic
driving
flexible
magnetic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748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70392A (zh
Inventor
吕秋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7483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7039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70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03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703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03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功能器件、柔性屏、驱动装置、设置于壳体上的第一限位结构以及设置于柔性屏上的第二限位结构,功能器件和驱动装置设置于壳体内,柔性屏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且与驱动装置相连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柔性屏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用于在柔性屏位于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时限位配合;其中,在柔性屏位于第一位置,柔性屏覆盖功能器件;在柔性屏位于第二位置,柔性屏避让功能器件,功能器件显露于壳体。本方案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柔性屏在全屏状态与暴露功能器件的状态下切换,以在不同的状态下实现屏占比与显示效果的优化,以及对摄像头等功能器件的运行效果的优化。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全面屏移动终端的发展和用户对于使用体验的逐步提升,移动终端的屏占比(屏幕显示区域面积占屏幕面积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实现全面屏的显示效果,需要将前置的摄像头等功能器件设置于显示屏的屏下。
现有的全面屏实现方案中,一种通过调节显示屏上的功能器件的透光处的像素点的疏密,实现功能器件的采光,另一种通过对显示屏外侧的透明改变进行增益处理,实现功能器件的采光。
然而,第一种方案由于在屏幕点亮状态下用户依然可以看到功能器件,导致影响显示效果,而第二种方案则会影响成像效果,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解决为了满足极致屏占比导致的显示屏显示效果与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均受影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功能器件、柔性屏以及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第一限位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柔性屏上的第二限位结构,所述功能器件和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柔性屏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柔性屏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用于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时限位配合;其中,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柔性屏覆盖所述功能器件;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柔性屏避让所述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显露于所述壳体。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组件,所述柔性屏朝向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一侧设有传动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传动件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
当所述柔性屏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柔性屏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柔性屏从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当所述柔性屏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柔性屏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柔性屏从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于所述柔性屏;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错位分布;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对分布;
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朝向所述柔性屏的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性件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磁极磁性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在所述柔性屏移动方向上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子磁性件和第二子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于所述柔性屏;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子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对分布;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子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对分布;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错位分布;或者,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磁性件包括在所述柔性屏移动方向上间隔设置于所述柔性屏的第三子磁性件和第四子磁性件;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子磁性件和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分布;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四子磁性件和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分布;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错位分布;
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朝向所述柔性屏的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性件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磁极磁性相反。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中框,所述中框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磁性件,且所述第一磁性件关于所述柔性屏对称分布;
所述第二磁性件对称设置于所述柔性屏的两侧,且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一一相对分布。
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齿轮,所述传动件包括柔性齿条;
其中,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齿轮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并与所述柔性齿条啮合,所述柔性齿条设置于所述柔性屏朝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柔性屏包括刚性显示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刚性显示部远离所述功能器件的一端的柔性显示部,所述柔性齿条设置于所述柔性显示部朝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柔性显示部转动并带动所述刚性显示部移动;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刚性显示部覆盖所述功能器件;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刚性显示部避让所述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显露于所述壳体。
可选地,所述壳体设置第三磁性件,所述柔性显示部设置第四磁性件,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磁性件和所述第四磁性件错位分布;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磁性件和所述第四磁性件相对分布;
其中,所述第三磁性件朝向所述柔性屏的第三磁极和所述第四磁性件朝向所述壳体的第四磁极磁性相同。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和所述壳体形成容纳腔,所述功能器件、所述柔性屏以及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和/或所述柔性屏的外表面涂覆有耐磨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功能器件、柔性屏以及驱动装置,功能器件与驱动装置设置于壳体内,柔性屏与驱动装置相连接,以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柔性屏覆盖功能器件,并能够实现极致屏占比的全屏显示效果,在第二位置解除对功能器件的覆盖,以显露功能器件,实现功能器件的采光,柔性屏相对壳体的移动通过相连的驱动装置运行实现。另外,在壳体上设置第一限位结构,在柔性屏上设置第二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能够在柔性屏处于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时实现配合限位,即柔性屏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移动时,达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在限位结构的限位下停止移动,从而保证柔性屏移动到位。
采用上述结构的电子设备,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柔性屏在全屏状态与暴露功能器件的状态下切换,因此不再需要在柔性屏上设置透光区域,一方面,在不需要功能器件工作时,柔性屏处于第一位置,功能器件被遮挡,实现屏占比与柔性屏显示效果的优化,另一方面,在需要功能器件工作时,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柔性屏移动至第二位置,解除对功能器件的覆盖,即暴露功能器件使功能器件充分感光,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柔性屏在全屏状态与暴露功能器件的状态下切换,以在不同的状态下分别实现屏占比的优化,实现对摄像头等功能器件的运行效果的优化,再一方面,结合设置的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不仅能够通过限位保证柔性屏在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均处于稳定状态,还有利于维持柔性屏的装配精度,保证电子设备外观的美观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柔性屏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B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C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第一组驱动装置的部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柔性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背向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3中D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中柔性屏处于覆盖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E-E剖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F-F剖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G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H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部处于覆盖状态的磁体驱动装置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部处于中间弯曲状态的磁体驱动装置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部处于解除覆盖状态的磁体驱动装置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中柔性屏处于解除覆盖状态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设备主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壳体,102中框,20柔性屏,202刚性显示部,204柔性显示部,30摄像头,40电路板,502驱动电机,504齿轮,506柔性齿条,508限位条,1042第一限位筋,2042,602第一磁性件,604第二磁性件、606第三磁性件、608第四磁性件,70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10、功能器件(包括前置摄像头30)、柔性屏20、电路板40、驱动装置与盖板70。
其中,图2具体显示出了壳体10的结构,壳体10用于安装功能器件(包括前置摄像头30)、柔性屏20、电路板40、驱动装置与盖板70等,具体地,如图3所示,功能器件固定于壳体10内;柔性屏20可移动的设置于壳体10上,并覆盖功能器件;驱动装置与柔性屏20连接,用于驱动柔性屏20相对于壳体10移动,以覆盖功能器件或者解除对功能器件的覆盖。
其中,功能器件具体可以包括:前置摄像头30、红外传感器、补光灯、光敏器件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中以前置摄像头30为例具体描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壳体10、功能器件、柔性屏20以及驱动装置,功能器件与驱动装置设置于壳体10内,柔性屏20与驱动装置相连接,以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柔性屏20覆盖功能器件,并能够实现极致屏占比的全屏显示效果,在第二位置解除对功能器件的覆盖,以显露功能器件,实现功能器件的采光,柔性屏20相对壳体10的移动通过相连的驱动装置运行实现。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柔性屏20在全屏状态与暴露功能器件的状态下切换,因此不再需要在柔性屏20上设置透光区域,一方面,在不需要功能器件工作时,柔性屏20处于第一位置,功能器件被遮挡,实现屏占比与柔性屏20显示效果的优化,另一方面,在需要功能器件工作时,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柔性屏20移动至第二位置,解除对功能器件的覆盖,即暴露功能器件使功能器件充分感光,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柔性屏20在全屏状态与暴露功能器件的状态下切换,以在不同的状态下分别实现屏占比的优化,实现对摄像头30等功能器件的运行效果的优化。
另外,壳体1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柔性屏20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在柔性屏2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限位配合;和/或,在柔性屏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限位配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壳体10上设置第一限位结构,在柔性屏20上设置第二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能够在柔性屏20处于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时实现配合限位,即柔性屏20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移动时,达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在限位结构的限位下停止移动,从而保证柔性屏20移动到位。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不仅能够通过限位保证柔性屏20在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均处于稳定状态,还有利于维持柔性屏20的装配精度,保证电子设备外观的美观度。
在本申请的第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限位结构为第一限位筋1042,如图7与图9所示,第二限位结构为第二限位筋2042,在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通过第一限位筋1042与第二限位筋2042相互抵接实现限位。
优选地,第一限位筋1042与第二限位筋2042在第二位置实现抵接限位。
在本申请的第二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还可以为相互配合的销轴和销孔(图中未示出),在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通过销轴插入销孔内实现限位。
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组件,柔性屏20朝向第一驱动组件的一侧设有传动件,第一驱动组件与传动件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配合设置第一驱动组件与传动件,以由第一驱动组件配合传动件实现驱动柔性屏20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502和齿轮504,如图7所示,传动件包括柔性齿条506;其中,驱动电机502设置于壳体10,齿轮504与驱动电机502连接,并与柔性齿条506啮合,柔性齿条506设置于柔性屏20朝向驱动电机502的一侧,齿轮504与柔性齿条506啮合后的视图如图9所示。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为采用电机驱动的驱动组件,具体包括设置在壳体10上的驱动电机502以及安装在驱动电机502转轴上的齿轮504,对应地,在柔性屏20上设置与齿轮504啮合的柔性齿条506,通过驱动电机502运行,驱动柔性齿条506移动,以带动柔性屏20移动,传动过程简单可靠,易于实现,并且稳定性高。
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柔性屏20,第二驱动件设置于壳体10;当柔性屏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情况下,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柔性屏2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柔性屏20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当柔性屏20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情况下,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柔性屏20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柔性屏20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设置有第一驱动组件与第二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柔性屏20前半部分的行程,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柔性屏20后半部分的行程,即第一驱动组件将柔性屏20从第一位置或第三位置驱动至第二位置,第二位置作为驱动组件的切换位置,即在第二位置,由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柔性屏20移动切换至由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柔性屏20继续完成后半部分的行程,由于每组驱动装置只需要承担部分驱动行程,一方面,与只采用一组驱动装置进行全程驱动的方案相比,能够提高驱动装置的驱动能力,另一方面,采用第二驱动组件代替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柔性屏20继续完成后半部分的行程还可以大幅降低驱动电机502的工作行程与功耗。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至少包括以下三种结构形式:
在本申请的第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如图11所示,第一磁性件602设置于壳体10,如图4与图5所示,第二磁性件604设置于柔性屏20;在柔性屏20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602和第二磁性件604错位分布;在柔性屏20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602和第二磁性件604相对分布;其中,第一磁性件602朝向柔性屏20的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性件604朝向壳体10的第二磁极磁性相同。
其中,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均为永磁体,使配合的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在小于一定距离时即可产生磁力。因此采用磁性件构成的第二驱动组件代替电机驱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执行部分驱动行程,能够降低电机驱动因磨损消耗出现的驱动不到第二位置的概率。
另外,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还可以为电磁铁,电磁铁的导电绕组可以与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电连接,以在需要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之间产生磁斥力或磁吸力时控制导电绕组通电。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只用于驱动柔性屏20由第一位置至第三位置,或由第二位置到第三位置,第一磁性件602朝向柔性屏20的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性件604朝向壳体10的第二磁极磁性相同,即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之间能够产生相斥力,通过相斥力驱动柔性屏20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结合用于限位的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在柔性屏20到达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配合限位,以使柔性屏20准确的停留在目标位置。
作为磁性件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可以为磁块。
作为磁性件进一步具体限定的结构形式,将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分别设置为导轨形状,同时实现导向功能。
作为第二驱动组件的另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还可以在壳体上进一步设置第五磁性件与第六磁性件,在柔性屏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五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相对分布,并且第二磁性件朝向柔性屏的第二磁极和第五磁性件朝向壳体的第五磁极磁性相反,在柔性屏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六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相对分布,并且第二磁性件朝向柔性屏的第二磁极和第六磁性件朝向壳体的第六磁极磁性相反,第五磁性件与第六磁性件用于辅助驱动柔性屏的后半部分行程。
其中,第五磁性件与第六磁性件可以为永磁体或电磁铁。
在本申请的第二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第一磁性件602包括在柔性屏20移动方向上间隔设置于壳体10的第一子磁性件和第二子磁性件,第二磁性件604设置于柔性屏20;在柔性屏2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子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604相对分布;在柔性屏2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子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604相对分布;在柔性屏20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602和第二磁性件604错位分布。其中,第一磁性件602朝向柔性屏20的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性件604朝向壳体10的第二磁极磁性相反。
在该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的异极相对设置,即第一磁性件602朝向柔性屏20的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性件604朝向壳体10的第二磁极磁性相反,磁性相反的磁性件之间产生磁吸力,设置于壳体10上的第一磁性件602包括第一子磁性件与第二子磁性件,第一子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604配合产生的磁吸力驱动柔性屏20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第二子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604配合产生的磁吸力驱动柔性屏20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该方案也能够降低电机驱动因磨损消耗出现的传动不到位的概率,并能够延长驱动电机502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第一子磁性件、第二子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604均为磁块。
在本申请的第三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第一磁性件602设置于壳体10,第二磁性件604包括在柔性屏20移动方向上间隔设置于柔性屏20的第三子磁性件和第四子磁性件;在柔性屏2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三子磁性件和第一磁性件602相对分布;在柔性屏2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四子磁性件和第一磁性件602相对分布;在柔性屏20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602和第二磁性件604错位分布。其中,第一磁性件602朝向柔性屏20的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性件604朝向壳体10的第二磁极磁性相反。
在该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的异极相对设置,即第一磁性件602朝向柔性屏20的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性件604朝向壳体10的第二磁极磁性相反,磁性相反的磁性件之间产生磁吸力,设置于柔性屏20上的第二磁性件604包括第三子磁性件与第四子磁性件,第三子磁性件与第一磁性件602配合产生的磁吸力驱动柔性屏20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第四子磁性件与第一磁性件602配合产生的磁吸力驱动柔性屏20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该方案也能够降低电机驱动因磨损消耗出现的传动不到位的概率,并能够延长驱动电机502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第三子磁性件、第四子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604均为磁块。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柔性屏20包括刚性显示部202,以及设置于刚性显示部202远离功能器件的一端的柔性显示部204,如图6所示,柔性齿条506设置于柔性显示部204朝向驱动电机502的一侧,驱动电机502驱动柔性显示部204转动并带动刚性显示部202移动;在柔性屏2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刚性显示部202覆盖功能器件;在柔性屏2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刚性显示部202避让功能器件,功能器件显露于壳体10。
在该实施例中,柔性屏20根据是否需要变形可以划分为刚性显示部202与柔性显示部204,刚性显示部202可以为平面显示部、曲面显示部以及可折叠显示部等,柔性显示部204被驱动弯折,可以包括在电子设备的底部折弯后,向顶部方向延伸,以带动刚性显示部202向下移动,暴露功能器件感光,还可以包括在电子设备的底部设置卷筒,将柔性显示部204收取到卷筒中等。
进一步地,柔性显示部204在电子设备的底部折弯后,向顶部方向延伸,可以通过在折弯区域的内侧设置转轴,使柔性显示部204绕转轴折弯并进一步传动,也可以通过在折弯区域的外侧设置弯曲曲面,柔性显示部204在经过弯曲曲面时变形弯折,并进一步传动。
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中框102,中框102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磁性件602,且第一磁性件602关于柔性屏20对称分布;如图4所示,第二磁性件604对称设置于柔性屏20的两侧,且在柔性屏20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第二磁性件604与第一磁性件602一一相对分布。
如图5所示,第二磁性件604具体为沿柔性屏20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磁性导轨。
如图11所示,第一磁性件602具体为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磁性导轨。
在该实施例中,中框102为对电子设备周向支撑的结构件,中框102设置于框架内,一方面用于对框架进行加强,另一方面用于固定功能器件。
磁体驱动装置包括多组互配的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第一磁性件602分散的固定在框架与中框102上,第二磁性件604对应分散的固定在柔性屏20的刚性显示部202与柔性显示部204上。
为了保持柔性屏20的受力平衡,对应的两个第二磁性件604相对柔性屏20的纵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对应的两个第一磁性件602相对框架的中心线对称设置,通过设置多组互配的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也能够保证通过磁力驱动柔性屏20完成第二行程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三磁性件606与第四磁性件608,第三磁性件606设置于壳体10,第四磁性件608设置于柔性显示部204;在柔性屏20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三磁性件606和第四磁性件608错位分布;在柔性屏20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第三磁性件606和第四磁性件608相对分布;其中,第三磁性件606朝向柔性屏20的第三磁极和第四磁性件608朝向壳体10的第四磁极磁性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在配合设置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的基础上,第二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三磁性件606与第四磁性件608,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分布于电子设备的两侧区域,第三磁性件606与第四磁性件608分布于电子设备的中部区域,在由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柔性屏20移动时,第二驱动组件能够在柔性屏20的两侧以及柔性屏20的中部均产生驱动力,一方面,能够增强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柔性屏20受力更均匀。
如图6所示,第三磁性件606设置于壳体10的中间靠下的区域,第四磁性件608设置在柔性显示部204。配合的第三磁性件606与第四磁性件608可以为一组,也可以为多组。
具体地,柔性屏20位于第三位置时,由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之间的磁斥力,以及第三磁性件606与第四磁性件608之间的磁斥力作为驱动力,驱动柔性屏20由第三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或由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或者柔性屏20位于第三位置时,由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之间的磁吸力,以及第三磁性件606与第四磁性件608之间的磁斥力作为驱动力,驱动柔性屏20由第三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或由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其中,第三磁性件606与第四磁性件608可以为永磁体或电磁铁。
如图2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盖板70,盖板70和壳体10形成容纳腔,功能器件、柔性屏20以及驱动装置设置于容纳腔内;盖板70的内表面和/或柔性屏20的外表面涂覆有耐磨层。
在该实施例中,盖板70与柔性屏20分体式设置,以实现柔性显示屏相对盖板70的移动,盖板70为电子设备的外表面的盖板70,具体为玻璃盖板70,为了实现柔性屏20的全屏显示,玻璃盖板70进一步被配置为曲面的玻璃盖板70,以增加周边的显示区域。
进一步地,盖板70根据覆盖的区域又进一步可以划分为正向面板与侧向弯曲面板,侧向弯曲面板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实现侧向弯曲面板覆盖的部分柔性显示部204的显示,即在正向显示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另一方面,将侧向弯曲面板的内侧面作为弯曲曲面,柔性显示部204绕侧向弯曲面板的内侧面传动,以实现折弯或展开。
具体地,当柔性屏20上的第二磁性件604中心运动超过第一磁性件602的中心时,驱动电机502停止工作,柔性屏20靠两块磁性件的斥力作为第二驱动力继续运动到限位位置,即限位结构的位置,盖板70的内表面能够与柔性屏20的表面面接触,盖板70的内表面与柔性屏20的表面之间的接触区域通过镀膜等手段覆盖耐磨层,以减少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阻力。
若前置摄像头30暴露在柔性屏20的外部,由于没有了屏幕关联的空间限制,可以选择成像效果好的图像采集装置,以提高成像效果。
另外,通过在盖板70的内表面和/或触控层的外表面涂覆耐磨层,能够减小柔性屏20在传输过程中的传输阻力,降低柔性屏20在传输过程中的磨损的概率,从而有利于延长整个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并能够保证柔性屏20的显示效果,另外,该结构方式能够保证电子设备的一体性和密封性,从各角度考虑并未降低设备强度,满足设备所需的可靠性的需求。
下面以功能器件为前置摄像头30、第一磁性件602朝向柔性屏20的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性件604朝向壳体10的第二磁极磁性相同为例,对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进行具体描述。
在前置摄像头30不需要工作时,刚性显示部202处于第一位置,使柔性屏20在外观上呈现全屏状态,在电子设备接收到拍摄指令,通过控制电机驱动装置中的驱动电机502正转,使柔性显示部204弯曲变形,使刚性显示部202达到第二位置,以暴露前置摄像头30,使前置摄像头30充分感光。
在前置摄像头30工作完毕需要恢复全屏状态时,通过控制电机驱动装置中的驱动电机502反转,使柔性显示部204向全屏显示的方向延伸,进而使刚性显示屏恢复至第一位置,在满足生成高品质的图像需求的同时,通过配合的电机驱动装置与磁体驱动装置,分别实现主动驱动与被动驱动,驱动过程简单可靠,并且易于实现。
在限定了柔性屏20包括刚性显示部202与柔性显示部204的基础上,电机驱动装置包括以下设置方案: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齿条506可以设置在刚性显示部202的两侧,柔性齿条506可以为一对或者多对。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齿条506可以设置在柔性显示部204的两侧,柔性齿条506可以为一对或者多对。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齿条506可以同时设置在刚性显示部202的两侧与柔性显示部204的两侧,其中,将上述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作为优选的实现方式。
其中,电机驱动装置的启动方式,可以通过对柔性屏20的触控操作实现,也可设置启动键,通过对启动键的操作实现。
另外,为了保证齿轮504柔性齿条506驱动的可靠性,如图6所示,在柔性齿条506的外边缘处,还可以沿柔性齿条506的传动方向设置限位条508,以防止柔性齿条506由于移位造成的柔性屏20偏移传动。
图12示出了柔性屏20处于对前置摄像头30的覆盖状态的示意图,此时电子设备处于全屏状态,图20示出了柔性屏20处于对前置摄像头30的解除覆盖状态的示意图,此时摄像头30能够直接感光。
其中,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之间具有第一错位分布位置与第二错位分布位置,第一错位分布位置对应于柔性屏20的第一位置,第二错位分布位置对应于柔性屏20的第二位置。
在第一错位分布位置,如果电子设备接收到拍摄指令,驱动电机502运行,使第二磁性件604向第一磁性件602移动,驱动电机502驱动柔性显示部204达到第三位置停止运行,使第二磁性件604经过与第一磁性件602的对齐位置并偏离对齐位置指定距离,然后由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之间的相斥力驱动第二磁性件604继续移动,以达到第二错位分布位置,第一错位分布位置与第二错位分布位置根据前置摄像头30的位置配置。
如图13所示,第四磁性件608相对第三磁性件606远离前置摄像头30,如图14所示,柔性屏20处于第一位置。
可选地,若需要前置摄像头30执行拍摄操作,在第一位置,驱动电机502运行,使第二磁性件604向第一磁性件602移动,第四磁性件608向第三磁性件606移动。
如图16所示,若柔性屏20处于第二位置,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之间可以产生较小的磁吸力,通过磁吸力相对固定。
如图17所示,若需要前置摄像头30执行拍摄操作,在第一位置,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错位布设,驱动电机502运行,使第二磁性件604向第一磁性件602移动。
如图18所示,驱动电机502驱动柔性显示部204达到第三位置停止运行,使第二磁性件604与第一磁性件602相对分布。
如图19所示,由第二磁性件604与第一磁性件602之间的磁斥力驱动柔性屏20继续移动直至达到第二位置,前置摄像头30暴露。
如图19所示,若前置摄像头30完成拍摄操作,处理器控制驱动电机502反向运行,驱动柔性显示部204向展开的趋势变形带动刚性显示部202移动,第二磁性件604随刚性显示部202和/或柔性显示部204移动。
如图18所示,驱动电机502驱动柔性显示部204达到第三位置停止运行,使第二磁性件604与第一磁性件602相对分布。
如图17所示,相斥力能够驱动第二磁性件604继续远离第一磁性件602,以带动刚性显示部202移动,以及驱动柔性显示部204展开,直至柔性屏20恢复至第一位置,即前置摄像头30被完全覆盖,以实现最大化的全屏显示。
具体地,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可以被配置为相同的长方体结构,第二磁性件604能够沿长度方向相对第一磁性件602平行移动。
另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驱动电机502停止运行后,通过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之间的相斥力继续驱动刚性显示部202向下移动的过程中,驱动电机502处于空转状态,以解除对柔性屏20移动的限制。
可选地,设备主体还包括:处理器(图中未示出),处理器与柔性屏20以及驱动电机502电连接,处理器用于根据柔性屏20接收到的指定操作信号生成驱动信号,驱动信号用于控制驱动电机502运行指定行程,其中,指定行程根据第一错位分布位置、对齐位置以及指定距离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柔性屏20接收到的触控操作可以为针对柔性屏20的全屏显示操作与拍照操作等,针对不同的操作生成驱动电机502的驱动指令,并且不同的操作对应于驱动电机502不同的驱动行程,比如从柔性屏20的覆盖状态转换至解除覆盖状态,驱动电机502对应于第一指定行程,从柔性屏20的解除覆盖状态转换至覆盖状态,驱动电机502对应于第二指定行程,第一指定行程与第二指定行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其中,设置指定距离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第一磁性件602与第二磁性件604之间的相斥力能够用于柔性屏20的后半程的驱动。
电机驱动装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驱动电机502,若需要前置摄像头30执行拍摄操作,处理器控制驱动电机502正向转动,驱动柔性显示部204向弯折的趋势变形带动刚性显示部202移动,第二磁性件604随刚性显示部202和/或柔性显示部204移动,若第二磁性件604移动至与第一磁性件602对齐时,此时产生的相斥力与第二磁性件604移动的方向垂直,通过驱动第二磁性件604再移动指定距离,使相斥力能够驱动第二磁性件604继续远离第一磁性件602,以带动刚性显示部202移动,以及驱动柔性显示部204变形,直至到达所需的解除覆盖状态,即前置摄像头30被暴露出来,通过感光成像。
若前置摄像头30完成拍摄操作,处理器控制驱动电机502反向运行,驱动柔性显示部204向展开的趋势变形带动刚性显示部202移动,第二磁性件604随刚性显示部202和/或柔性显示部204移动,若第二磁性件604移动至与第一磁性件602对齐时,此时产生的相斥力与第二磁性件604移动的方向垂直,通过驱动第二磁性件604再移动指定距离,使相斥力能够驱动第二磁性件604继续远离第一磁性件602,以带动刚性显示部202移动,以及驱动柔性显示部204展开,直至到达所需的覆盖状态,即前置摄像头30被完全覆盖,以实现最大化的全屏显示。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至少包括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功能器件、柔性屏以及驱动装置,功能器件与驱动装置设置于壳体内,柔性屏与驱动装置相连接,以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柔性屏覆盖功能器件,并能够实现极致屏占比的全屏显示效果,在第二位置解除对功能器件的覆盖,以显露功能器件,实现功能器件的采光,柔性屏相对壳体的移动通过相连的驱动装置运行实现。另外,在壳体上设置第一限位结构,在柔性屏上设置第二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能够在柔性屏处于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时实现配合限位,即柔性屏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移动时,达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在限位结构的限位下停止移动,从而保证柔性屏移动到位。
采用上述结构的电子设备,一方面,如果不需要功能器件工作,柔性屏处于第一位置,功能器件被遮挡,并且不需要在柔性屏上设置透光区域,从而能够使柔性屏处于保持极致屏占比的全屏状态,另一方面,如果需要功能器件工作,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柔性屏移动至第二位置,能够解除对功能器件的覆盖,即暴露功能器件使功能器件充分感光,在功能器件为摄像头时,能够优化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再一方面,结合设置的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不仅能够通过限位保证柔性屏在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均处于稳定状态,还有利于维持柔性屏的装配精度,保证电子设备外观的美观度。
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功能器件、柔性屏、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第一限位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柔性屏上的第二限位结构,所述功能器件和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柔性屏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柔性屏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用于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时限位配合;其中,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柔性屏覆盖所述功能器件;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柔性屏避让所述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显露于所述壳体;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
当所述柔性屏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柔性屏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柔性屏从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当所述柔性屏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柔性屏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柔性屏从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于所述柔性屏;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错位分布;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对分布;
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朝向所述柔性屏的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性件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磁极磁性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朝向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一侧设有传动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传动件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在所述柔性屏移动方向上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子磁性件和第二子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设置于所述柔性屏;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子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对分布;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子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对分布;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错位分布;或者,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磁性件包括在所述柔性屏移动方向上间隔设置于所述柔性屏的第三子磁性件和第四子磁性件;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子磁性件和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分布;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四子磁性件和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分布;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错位分布;
其中,所述第一磁性件朝向所述柔性屏的第一磁极和所述第二磁性件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磁极磁性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中框,所述中框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磁性件,且所述第一磁性件关于所述柔性屏对称分布;
所述第二磁性件对称设置于所述柔性屏的两侧,且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一一相对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齿轮,所述传动件包括柔性齿条;
其中,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齿轮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并与所述柔性齿条啮合,所述柔性齿条设置于所述柔性屏朝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包括刚性显示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刚性显示部远离所述功能器件的一端的柔性显示部,所述柔性齿条设置于所述柔性显示部朝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柔性显示部转动并带动所述刚性显示部移动;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刚性显示部覆盖所述功能器件;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刚性显示部避让所述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显露于所述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第三磁性件,所述柔性显示部设置第四磁性件,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磁性件和所述第四磁性件错位分布;
在所述柔性屏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磁性件和所述第四磁性件相对分布;
其中,所述第三磁性件朝向所述柔性屏的第三磁极和所述第四磁性件朝向所述壳体的第四磁极磁性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和所述壳体形成容纳腔,所述功能器件、所述柔性屏以及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盖板的内表面和/或所述柔性屏的外表面涂覆有耐磨层。
CN202010774832.4A 2020-08-04 2020-08-04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9703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74832.4A CN111970392B (zh) 2020-08-04 2020-08-04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74832.4A CN111970392B (zh) 2020-08-04 2020-08-04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0392A CN111970392A (zh) 2020-11-20
CN111970392B true CN111970392B (zh) 2022-02-08

Family

ID=73363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74832.4A Active CN111970392B (zh) 2020-08-04 2020-08-04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703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82540B (zh) * 2021-02-07 2024-02-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US11899494B2 (en) 2021-03-12 2024-02-13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lexible display module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12991955B (zh) * 2021-03-12 2023-07-0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模组和柔性显示装置
CN113079229A (zh) * 2021-03-18 2021-07-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066368A (zh) * 2021-03-18 2021-07-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393769B (zh) * 2021-06-16 2022-05-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689790B (zh) * 2021-08-20 2024-04-02 福州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783981B (zh) * 2021-08-24 2022-09-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3963630A (zh) * 2021-11-18 2022-01-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6414185B (zh) * 2021-12-29 2024-03-1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4401356B (zh) * 2022-01-21 2023-04-1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211677U (zh) * 2018-04-26 2018-12-11 张东升 组合式分体手机套
CN208227104U (zh) * 2018-04-26 2018-12-11 张东升 近拍手机套自拍杆
CN110460703A (zh) * 2019-08-09 2019-11-15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头升降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10609253U (zh) * 2019-08-09 2020-05-22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头升降装置及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7023B (zh) * 2012-09-29 2017-10-27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滑动机构及具有该滑动机构的电子装置
KR102353034B1 (ko) * 2014-08-11 2022-01-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207782861U (zh) * 2017-10-31 2018-08-2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功能组件及移动终端
EP3481035B1 (en) * 2017-11-03 2020-07-29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obilephone camera slidable by electromagnetic force
CN207968573U (zh) * 2018-02-09 2018-10-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207968585U (zh) * 2018-03-21 2018-10-12 绿灯实验室(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全面屏移动终端
CN108769305A (zh) * 2018-05-16 2018-11-0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8924296B (zh) * 2018-06-28 2020-12-2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屏滑动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8900671A (zh) * 2018-06-29 2018-11-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CN108924312B (zh) * 2018-07-26 2021-07-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及控制方法
CN208956093U (zh) * 2018-08-24 2019-06-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209134469U (zh) * 2018-12-26 2019-07-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9756594B (zh) * 2018-12-26 2020-08-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屏幕的方法、终端和存储介质
CN109995916B (zh) * 2019-03-29 2022-05-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CN210093271U (zh) * 2019-07-31 2020-02-18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可隐藏摄像头的移动终端
CN210429133U (zh) * 2019-11-13 2020-04-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屏幕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210297792U (zh) * 2019-11-28 2020-04-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211677U (zh) * 2018-04-26 2018-12-11 张东升 组合式分体手机套
CN208227104U (zh) * 2018-04-26 2018-12-11 张东升 近拍手机套自拍杆
CN110460703A (zh) * 2019-08-09 2019-11-15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头升降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10609253U (zh) * 2019-08-09 2020-05-22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头升降装置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0392A (zh) 2020-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70392B (zh) 电子设备
KR102376039B1 (ko) 이동 단말기
US20230092048A1 (en)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of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EP3525427B1 (en) Mobile terminal
US11381725B2 (en)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amera module
CN113489886A (zh)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09105229U (zh) 折叠式移动终端
CN208522805U (zh) 折叠式移动终端
CN111294427B (zh) 电子设备
CN208445598U (zh) 电子设备
CN111294428B (zh) 电子设备
CN112306158B (zh) 可折叠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2351123B (zh) 音圈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30336857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911092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5959435A (zh) 柔性智能手机及柔性壳体
EP373150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0166656B (zh) 电子设备
CN112954185A (zh) 摄像头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05915680A (zh) 柔性防尘智能手机及柔性壳体
JP2023549807A (ja) ボイスコイルモータ、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デバイス
CN112134971B (zh) 电子设备
US8462452B2 (en) Electromagnetic driving device
CN115373198B (zh) 具有镜头防窥结构的电子装置
CN113783981B (zh)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