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06158B - 可折叠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折叠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06158B
CN112306158B CN202011280600.XA CN202011280600A CN112306158B CN 112306158 B CN112306158 B CN 112306158B CN 202011280600 A CN202011280600 A CN 202011280600A CN 112306158 B CN112306158 B CN 1123061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pole
foldable
magnetic
matching uni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8060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06158A (zh
Inventor
贾玉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8060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061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06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6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06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61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折叠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可折叠装置包括可折叠壳体和锁合组件,可折叠壳体包括位于可折叠壳体两端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相对位置随可折叠壳体的折叠形态发生变化,可折叠壳体设有收容空间;锁合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锁合组件包括键钮、第一配合单元和第二配合单元,第一配合单元与键钮联动设置,第二配合单元与第一配合单元的实际间距随其磁性配合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实际间距小于预设间距时,第二配合单元脱离于第二端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实现了第一配合单元和第二配合单元的无接触传动,有效避免了长时间接触配合带来的摩擦损耗。

Description

可折叠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可折叠电子设备中,通过将可折叠电子设备相对折叠,能够实现设备的小型化,以方便用户携带。可折叠电子设备在折叠后通过需要通过锁合机构进行锁合,以将可折叠电子设备锁固在折叠形态。相关技术中的锁合机构包括开关和卡扣,开关和卡扣之间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动配合,在多次使用后会对开关和卡扣造成磨损,降低了锁合机构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折叠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装置,包括可折叠壳体和锁合组件,可折叠壳体包括位于可折叠壳体两端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相对位置随可折叠壳体的折叠形态发生变化,可折叠壳体设有收容空间;锁合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锁合组件包括键钮、第一配合单元和第二配合单元,第一配合单元与键钮联动设置,第二配合单元与第一配合单元磁性配合并具有预设间距;第二配合单元与第一配合单元的实际间距随第一配合单元和第二配合单元的磁性配合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实际间距小于预设间距时,第二配合单元脱离于第二端面。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以及第一方面所述的可折叠装置,显示屏设置于可折叠壳体。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通过锁合组件锁合可折叠壳体,锁合组件包括键钮、第一配合单元和第二配合单元,通过改变第一配合单元和第二配合单元的磁性配合关系可以改变第二配合单元与第一配合单元的实际间距,即可使得第二配合单元能够卡合于第二端面或者脱离于第二端面,实现了第一配合单元和第二配合单元的无接触传动,有效避免了长时间接触配合带来的摩擦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在展开形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在锁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在非锁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在锁合状态下的又一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在非锁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在锁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在锁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在非锁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图7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在非锁合状态下的又一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的容置部以及锁合组件的爆炸图。
图11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装置在锁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折叠形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可折叠电子设备通常包括两个可以相互折叠的壳体,锁合机构用于在两个壳体处于折叠状态时锁合两个壳体,以将两个壳体固定于折叠形态。相关技术中的锁合机构包括按压键,按压键设置在壳体的上表面,且按压键可沿壳体的厚度方向伸缩。基于该结构设计,需要壳体具有足够的厚度来才能满足按压键的伸缩行程,不利于实现整机的轻薄化设计。另外,壳体的上表面通常覆盖有玻璃镜片,在壳体的上表面开孔放置按压键,不仅破坏了壳体上表面的外观一致性,还破坏了玻璃镜片的结构强度。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折叠装置100,包括可折叠壳体110和锁合组件130,可折叠壳体110包括位于可折叠壳体110两端的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的相对位置随可折叠壳体110的折叠形态发生变化。可折叠壳体110设有收容空间113,收容空间113可以位于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之间,且位于可折叠壳体110靠近第一端面111的一端。
锁合组件130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113,锁合组件130包括键钮140、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第一配合单元150与键钮140联动设置,第二配合单元160与第一配合单元150磁性配合并具有预设间距L。
第二配合单元160与第一配合单元150的实际间距随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的磁性配合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实际间距小于预设间距L时,第二配合单元160脱离于第二端面112(详见图3)。而当第二配合单元160与第一配合单元150之间处于预设间距L时,第二配合单元160卡合于第二端面112。
其中,键钮140与第一配合单元150的联动设置可以是指键钮140连接于第一配合单元150,键钮140可带动第一配合单元150同步进行移动;或者是键钮140电连接于第一配合单元150,使得第一配合单元150受控于键钮140,通过键钮140可以改变第二配合单元160与第一配合单元150之间的磁性配合关系。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的磁性配合关系的改变可以是指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由相互吸附状态转变为相互排斥状态,也可以是指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相互吸附或排斥的力的大小的改变,还可以是指两者由磁性配合关系转变为无磁性配合关系。
预设间距L大于零值,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可折叠壳体110的外形尺寸进行适应性设计。第二配合单元160与第一配合单元150的实际间距改变是指第二配合单元160与第一配合单元150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例如,在第一配合单元150保持固定的情况下,第二配合单元160在磁吸力的作用下朝向第一配合单元150移动。或者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均可移动,在第二配合单元160朝向第一配合单元150移动的同时,第一配合单元150同样朝向第二配合单元160移动。
本实施例中,可折叠壳体110具有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当可折叠壳体110处于折叠形态时,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位于可折叠壳体110的同一侧。当可折叠壳体110处于展开形态时,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可以位于可折叠壳体110的相背两侧或者呈一定的角度连接。
当可折叠壳体110处于折叠形态时,且第二配合单元160与第一配合单元150的实际间距大于或等于预设间距L时,此时第二配合单元160距离第二端面112较近,并可卡合于第二端面112,即可将可折叠壳体110锁固于折叠形态。当需要展开可折叠壳体110时,可通过键钮140改变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之间的磁性配合关系,以缩短两者的实际间距,此时第二配合单元160远离第二端面112,第二配合单元160可脱离于第二端面112,可折叠壳体110即可自由展开。
可折叠装置100通过锁合组件130锁合可折叠壳体110,锁合组件130包括键钮140、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通过改变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的磁性配合关系可以改变第二配合单元160与第一配合单元150的实际间距,即可使得第二配合单元160卡合于第二端面112或者脱离于第二端面112,实现了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的无接触传动,有效避免长时间接触配合带来的摩擦损耗,可以提高锁合组件130的使用寿命。
键钮140可以显露于第一端面111,即键钮140设置于可折叠壳体110的侧壁上,可以避免在可折叠壳体110的面板上开孔而破坏面板的完整性;同时,不需要额外增加可折叠壳体110的厚度以满足键钮140的活动行程,有利于降低整机的厚度,实现薄型化设计。
可折叠壳体110可以包括主体部116和容置部117,容置部117凸起设置于主体部116,主体部116的一端设有第二端面112,主体部116的另一端与容置部平齐并设有第一端面111,第一端面111延伸至容置部117,容置部117设有收容空间113,键钮140设置于所述容置部117。由此,通过在较为凸出的容置部117设置收容空间113,可以避免收容空间113制约主体部116的厚度,从而可以适当地减小主体部116的厚度,实现轻薄化设计。
本实施例中,主体部116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1161和第二表面1162,第一表面1161可对折贴合,容置部117可以设置于第一表面1161。
在一些实施例中,键钮140也可以设置于位于主体部116上的第一端面111,或者是设置于可折叠壳体110的面板上,例如容置部117与第二表面1162相背的表面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61和第二表面1162均可以用于铺设显示屏,收容空间113还可以用于收容电子设备的其他功能模组,例如摄像头模组、指纹识别模组、虹膜识别模组、数据连接模组、受话器模组、扬声器模组等等。
主体部116和容置部117大致均为长方体形的壳体结构,主体部116具有长度方向X、宽度方向Y以及厚度方向Z(详见图1),其中长度方向X平行于主体部116的长侧边,宽度方向Y平行于主体部116的短侧边,其中短侧边的长度小于长侧边的长度,厚度方向Z垂直于主体部116的长侧边以及短侧边所在平面。其中,第一表面1161和第二表面1162沿厚度方向Z相背设置,当第一表面1161和第二表面1162处于展平形态时,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沿宽度方向Y相背设置。
容置部117可以设置于主体部116宽度方向Y的一侧,当可折叠壳体110处于折叠形态时,第二端面112可以与容置部117相互间隔或者无间隙贴合,位于容置部117内的第二配合单元160可以卡合于第二端面112以将可折叠壳体110锁固于折叠形态。容置部117的长度和厚度大致等于主体部116的长度和厚度,以提高可折叠壳体110的外观一致性。其中,容置部117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与主体部116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一致。
主体部116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63、第二壳体1164和转轴机构1165,第一壳体1163和第二壳体1164之间通过转轴机构1165转动连接,第一壳体1163设有第一端面111,第二壳体1164设有第二端面112,第一壳体1163和第二壳体1164相互连接形成第一表面1161和第二表面1162。转轴机构1165和容置部117可以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163的宽度方向Y两侧。
参阅图4所示,第一配合单元150可以包括第一磁性部151,第二配合单元160包括第二磁性部162,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的实际间距随第一磁性部151和第二磁性部162的相斥相吸状态的改变或者磁吸力大小的改变而改变。而改变第一磁性部151和第二磁性部162的相斥相吸状态或者磁吸力大小容易生产实现,简单可靠。
示例性的,第一磁性部151与第二磁性部162选择性地相斥以增大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的实际间距,或者与第二磁性部162相吸以缩短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的实际间距。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部151和第二磁性部162可以在存在较大磁吸力下处于预设间距,减小或者取消磁吸力则实际间距缩小。其中,取消磁吸力可以是第一磁性部151和第二磁性部162均被消磁。
例如,第一磁性部151和第二磁性部162均为电磁体,锁合组件130还包括设于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之间的弹性抵持件(未示出),当第一磁性部151和第二磁性部162通电并通过磁性相吸以缩短实际间距时,弹性抵持件被压缩,此时可以断开第一磁性部151和第二磁性部162的供电,以使得第一磁性部151和第二磁性部162处于无磁状态,或者减小第一磁性部151和第二磁性部162之间的磁吸力,弹性抵持件提供回复力可以使得第二配合单元160与第一配合单元150的实际间距增大。
当然,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也可以在相互排斥产生的排斥力,以及弹性抵持件提供回复力的共同作用下增大实际间距,使得第二配合单元160可以更加稳固地卡合于第二端面112。
键钮140可以滑动设置于可折叠壳体110,第一磁性部151包括沿键钮140的滑动方向排列的第一磁极1511和第二磁极1512;第二磁性部162包括第三磁极1621,第一磁极1511的磁性与第三磁极1621的磁性相同,第二磁极1512的磁性与第三磁极1621的磁性相反。键钮140连接于第一本体部152,以选择性地带动第一磁极1511或者第二磁极1512与第三磁极1621相对。
其中,第一磁极1511与第三磁极1621相对可以是指第一磁极1511的中心线与第三磁极1621的中心线重合,第二磁极1512与第三磁极1621相对可以是指第二磁极1512的中心线与第三磁极1621的中心线重合。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151和第二磁性部162均为永磁体。示例性的,第一磁极1511为N极,第二磁极1512为S极,第三磁极1621为N极,第一磁极1511和第二磁极1512沿键钮140的第一滑动方向H1排列。当第一磁极1511与第三磁极1621相对时,第一磁极1511和第三磁极1621相互排斥产生的排斥力使得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保持预设间距L,第二配合单元160可以卡合于第二端面112。当键钮140沿第二滑动方向H2滑动时,第二磁极1512与第三磁极1621相对,第二磁极1512与第三磁极1621相互吸附产生的磁吸力缩短实际间距,第二配合单元160可以脱离于第二端面112(详见图5)。此时将键钮140沿第一滑动方向H1滑动,第一磁极1511重新移动至与第三磁极1621相对的位置,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复位至等于预设间距L的位置。其中,第二滑动方向H2与第一滑动方向H1相反,且第一滑动方向H1和第二滑动方向H2可以与主体部116的长度方向X一致,第二配合单元160的滑动方向可以与主体部116的宽度方向Y(详见图1)一致。
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下压式按钮,键钮140通过滑动的方式即可实现第二配合单元160卡合于第二端面112或者脱离于第二端面112,无需预留厚度方向的空间以满足按键的活动行程,有利于实现整机的轻薄化设计。
参阅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151可以包括沿键钮140的滑动方向排列的第一磁体1513和第二磁体1514,第二磁性部162包括第三磁体1622,第一磁体1513、第二磁体1514和第三磁体1622的磁极排列方向均与第二配合单元160的滑动方向一致,且第一磁体1513的磁极排列方向与第三磁体1622的磁极排列方向相反,第二磁体1514的磁极排列方向与第三磁体1622的磁极排列方向相同。第一磁极1511位于第一磁体1513朝向第二配合单元160的一端,第二磁极1512位于第二磁体1514朝向第二配合单元160的一端,第三磁极1621位于第三磁体1622朝向第一配合单元150的一端。
参见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151可以仅包括一个磁体。例如,第一磁性部151可以包括第一磁体1513,第一磁体1513的磁极排列方向与键钮140的滑动方向一致,第一磁极1511和第二磁极1512分别位于第一磁体1513的两端。第二磁性部162包括第三磁体1622,第三磁体1622的磁极排列方向与第二配合单元160的滑动方向一致,第三磁极1621位于第三磁体1622朝向第一配合单元150的一端。
参阅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151还可以包括第四磁极1515和第五磁极1516,第四磁极1515、第一磁极1511、第二磁极1512和第五磁极1516沿键钮140的第一滑动方向H1依次排列,且第四磁极1515与第一磁极1511磁性相反,第五磁极1516与第二磁极1512磁性相反。第二磁性部162还可以包括第六磁极1623,第三磁极1621和第六磁极1623沿第一滑动方向H1排列,且第六磁极1623的磁性和第三磁极1621的磁性相反。示例性的,第四磁极1515为S极,第一磁极1511为N极,第二磁极1512为S极,第五磁极1516为N极,第三磁极1621为N极,第六磁极1623为S极。
键钮140可以选择性地带动第一磁极1511和第二磁极1512分别与第三磁极1621和第六磁极1623相对,此时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在排斥力的作用下保持预设间距L,第二配合单元160卡合于第二端面112;或者带动第四磁极1515和第一磁极1511分别与第三磁极1621和第六磁极1623相对(详见图8),此时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在吸附力的作用下缩短实际间距,第二配合单元160可以脱离于第二端面112;或者带动第二磁极1512和第五磁极1516分别与第三磁极1621和第六磁极1623相对(详见图9),此时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在吸附力的作用下缩短实际间距,第二配合单元160可以脱离于第二端面11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第二配合单元160卡合于第二端面112时,键钮140可以沿第一滑动方向H1滑动以使得第四磁极1515和第一磁极1511分别与第三磁极1621和第六磁极1623相对,或者沿第二滑动方向H2滑动以使得第二磁极1512和第五磁极1516分别与第三磁极1621和第六磁极1623相对,均可以使得第二配合单元160脱离于第二端面112。由此,键钮140往第一滑动方向H1和第二滑动方向H2中的任意一个方向滑动均可以第二配合单元160脱离于第二端面112,方便用户操作。
本实施例中,第四磁极1515、第一磁极1511、第二磁极1512和第五磁极1516可以分别是四个磁体上的磁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磁极1515和第一磁极1511可以是一个磁体上的两个磁极,第二磁极1512和第五磁极1516可以是一个磁体上的两个磁极。同样的,第三磁极1621和第六磁极1623可以分别是两个磁体上的磁极,或者是一个磁体上的两个磁极。
仍请参阅图7所示,第一配合单元150还可以包括第一本体部152,第一本体部152包括第一抵持面1521,第一磁性部151设置于第一本体部152。第二配合单元160还包括第二本体部163,第二本体部163包括第二抵持面1631,第二磁性部162设置于第二本体部163,第一抵持面1521和第二抵持面1631相对设置,实际间距为第一抵持面1521和第二抵持面1631之间的间距。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本体部152承载第一磁性部151,第二本体部163承载第二磁性部162,使得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的磁力分布集中于第一磁性部151和第二磁性部162之间,避免干扰壳体内的其他电子器件。
第一磁性部151可以显露于第一抵持面1521,第二磁性部162可以显露于第二抵持面1631,以避免第一本体部152遮挡第一磁性部151,以及第二本体部163遮挡第二磁性部162,造成第一磁性部151和第二磁性部162之间的磁力衰减。
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部152和第二本体部163大致均为长方体形的块状结构。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之间的间距可以是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之间的最小间距。例如,当第一磁性部151收容于第一本体部152内或者与第一抵持面1521平齐,第二磁性部162收容于第二本体部163内或者与第二抵持面1631平齐时,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之间的间距可以是第一抵持面1521和第二抵持面1631之间的间距。当第一磁性部151凸出于第一抵持面1521,第二磁性部162凸出于第二抵持面1631时,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之间的间距可以是第一磁性部151和第二磁性部162之间的间距。
锁合组件130还可以包括弹性件120,弹性件120连接于第一配合单元150,并抵接于可折叠壳体110,弹性件120的伸缩方向与键钮140的滑动方向一致。弹性件120用于为键钮140提供回复力,使得键钮140可以自动复位。
弹性件120还可以包括第一弹性单元121和第二弹性单元122,第一弹性单元121、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弹性单元122沿键钮140的滑动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在无外力的作用下,第一配合单元150在第一弹性单元121和第二弹性单元122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初始位置,第一磁性部151与第二磁性部162相斥以使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处于预设间距L。在键钮140的带动下,第一配合单元150可以偏离初始位置,但在第一弹性单元121和第二弹性单元122的回复力作用下可以精确地复位至初始位置。
第一弹性单元121和第二弹性单元122可以具有相同的弹性系数,以使用户沿第一滑动方向H1或者第二滑动方向H2滑动键钮140时可以获得一致的受力反馈。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弹性单元121、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弹性单元122沿键钮140的第一滑动方向H1依次排列。在无外力作用下,第一磁极1511和第二磁极1512分别与第三磁极1621和第六磁极1623相对,此时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在排斥力的作用下可以处于预设间距L,第二配合单元160卡合于第二端面112。当键钮140沿第一滑动方向H1滑动时,第一弹性单元121被拉伸,第二弹性单元122被压缩,第四磁极1515和第一磁极1511分别与第三磁极1621和第六磁极1623相对,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在磁吸力的作用下缩短实际间距,第二配合单元160脱离于第二端面112。此时松开键钮140,键钮140在回复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至初始位置。同理,当键钮140沿第二滑动方向H2滑动时,第一弹性单元121被压缩,第二弹性单元122被拉伸,第二磁极1512和第五磁极1516分别与第三磁极1621和第六磁极1623相对,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在磁吸力的作用下缩短实际间距。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单元121和第二弹性单元122可以是弹簧或者弹性柱等弹性构件。弹性件120既可以包括由第一弹性单元121和第二弹性单元122组成的两个弹性构件,也可以仅包括一个弹性构件(参见图6),在一个弹性构件的回复力作用下,键钮140同样能够实现复位。
可折叠壳体110还设有第一孔118,第一孔118与收容空间113贯通并连通至外界空间,键钮140与第一孔118滑动配合;当键钮140到达最大行程时,第一磁极1511或者第二磁极1512与第三磁极1621相对。
第一孔118大致为条形孔,第一孔118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可折叠壳体110的长度方向X(详见图1)一致。键钮140的最大行程可以是指键钮140滑动到与第一孔118的孔壁相抵的位置,通过对键钮140最大行程的限制,可以使得键钮140准确地滑动至第一磁极1511或者第二磁极1512与第三磁极1621相对的位置,方便用户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配合单元150包括第四磁极1515和第五磁极1516时,第二配合单元160包括第六磁极1623时,当键钮140到达最大行程时,可以是第四磁极1515和第一磁极1511分别与第三磁极1621和第六磁极1623相对,或者是第二磁极1512和第五磁极1516分别与第三磁极1621和第六磁极1623相对。
本实施例中,收容空间113可以包括第一子空间1131,第一孔118与收容空间113贯通,第一本体部152和弹性件120收容于第一子空间1131,通过第一子空间1131收容第一本体部152和弹性件120,可以保证第一本体部152和弹性件120之间配合的稳定性。第一子空间1131大致呈长条形,第一子空间1131的延伸方向与键钮140的滑动方向一致,第一本体部152的厚度大致与第一子空间1131的厚度相等,以限制第一本体部152在第一子空间1131的延伸方向上滑动。其中,第一本体部152的厚度和第一子空间1131的厚度方向与可折叠壳体110的厚度方向一致。
请参阅图7和图10所示,键钮140可以包括导滑块141和键帽142,导滑块141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孔118内并连接于第一本体部152,键帽142连接于导滑块141,且键帽142位于可折叠壳体110外并可滑动地贴合于可折叠壳体110。由此,键帽142可以贴合可折叠壳体110的外表面滑动,确保键钮140在滑动过程中不发生偏位。
导滑块14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本体部152朝向第一端面111的表面,导滑块141的另一端连接于键帽142。导滑块141的宽度可以适配于第一孔118的宽度,以限制导滑块141在第一孔118的延伸方向上滑动。键帽142可以完全遮盖第一孔118,以减少或者阻止外界的灰尘等杂质从外部进入第一孔118和收容空间113内。
本实施例中,容置部117可以包括盖体1171,盖体1171大致呈长方体形,盖体1171盖设于主体部116(参见图1)的表面形成收容空间113。容置部117还包括第一收容部1172和第二收容部1173,第一收容部1172和第二收容部1173设于盖体1171并位于收容空间113内,且第一收容部1172和第二收容部1173相互间隔设置。第一收容部1172连接于盖体1171,限定形成第一子空间1131。第二收容部1173连接于盖体1171,限定形成第二子空间1132。
第二配合单元160可滑动地收容于收容空间113,第二配合单元160在收容空间113内的行程受限使得实际间距大于零。由此,可以确保第二配合单元160在滑动过程中始终不与第一配合单元150相接触。可有效避免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在由无接触状态转变为相接触状态时产生的撞击,同时可以避免直接接触造成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需要较大的外力才能再次被分离,以方便操作。
仍请参阅图2所示,可折叠壳体110还包括第一卡合部1121,第一卡合部1121设于第二端面112。第二配合单元120包括第二卡合部161,第二卡合部161随实际间距的改变而卡合于第一卡合部1121或者脱离第一卡合部1121,卡合结构设计有效、可靠。
其中,第一卡合部1121和第二卡合部161二者其中之一可以为卡合柱,其中另一为卡合槽。以下以第一卡合部1121为卡合槽,第二卡合部161为卡合柱为例进行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10所示,可折叠壳体110还设有第二孔119,第二孔119与收容空间113贯通并连通至外界,第二卡合部161选择性地伸出第二孔119外或缩回第二孔119内,第二配合单元160的移动方向与第二孔119的轴向一致。第一卡合部1121为设置于第二端面112的卡合槽,通过第一卡合部1121和第二卡合部161的配合能够将可折叠壳体110锁固与折叠状态。
本实施例中,第二孔119与第二子空间1132贯通,第二配合单元160可滑动地收容于第二子空间1132,可折叠壳体110还设有与第二子空间1132贯通的限位槽1174,第二配合单元160还包括凸起设置于第二本体部163的限位块166,限位块166可滑动地收容于限位槽1174内,且限位块166在限位槽1174内的行程小于预设间距,从而限制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实际间距大于零。限位槽1174可以设置于第二收容部1173朝向主体部116(详见图1)的一侧,限位槽1174也可以延伸至主体部116内。
本实施例中,第二卡合部161大致为凸起设置于第二本体部163的条形板状结构,且第二卡合部161的长度方向与键钮140的滑动方向一致,以增加第二卡合部161和卡第一卡合部1121的配合面积。
参见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151包括电磁体170,电磁体170包括相背的第一磁极171和第二磁极172。第二磁性部162包括第三磁极1621,第一磁极171与第三磁极1621相对;电磁体170与键钮140电连接,键钮140用于响应用户操作生成触发信号,电磁体170根据触发信号切换第一磁极171的磁性以与第三磁极1621的磁性相同或者相反。
本实施例中,电磁体170可以固定安装于可折叠壳体110内,从而无需为电磁体170提供活动空间,能够减少空间的占用。键钮140具有外露的供用户接触的接触面,用户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按压、触摸、拨动等接触键钮140的动作。键钮140可以是供用户按压的按键,或者是供用户触摸的触摸按键,或者是供用户拨动的按键,只要能够响应用户操作生成触发信号即可。当键钮140是触摸按键时,其无需活动空间,能够进一步减少空间的占用。
第二配合单元160包括第二本体部163,第二磁性部162和第二卡合部161设于第二本体部163,第二磁性部162为永磁体。作为一种示例,第三磁极1621为N极,电磁体170根据触发信号切换第一磁极171为N极或者S极。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之间的间距可以是电磁体170和第二本体部163之间的间距。当第一磁极171的磁性与第三磁极1621的磁性相同时,第一磁极171和第三磁极1621产生的排斥力使得电磁体17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保持预设间距。当第一磁极171的磁性与第三磁极1621的磁性相反时,第一磁极171和第三磁极1621相互吸附产生的磁吸力使得电磁体17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之间的实际间距缩短,第二卡合部161可以脱离于第二端面112。
本实施例中,电磁体170可以包括铁芯173和缠绕于铁芯173的外表面的线圈174,铁芯17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配合单元160的滑动方向一致,第一磁极171和第二磁极172位于铁芯173的延伸方向两端。第一磁性部151还可以包括电源模组(未示出),线圈174、键钮140与该电源模组电性连接,电源模组根据触发信号切换线圈174的电流流向,从而可以切换第一磁极171的磁性。
请参阅图1、图2和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200,包括显示屏210以及上述的可折叠装置100,显示屏210设置于可折叠壳体110。
可折叠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本实施方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200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显示屏210可以是折叠屏,显示屏210可以设置于可折叠壳体110的同一侧,例如第一表面1161或者第二表面1162,显示屏210随第一表面1161或者第二表面1162发生折叠。本实施例中,显示屏210设置于第二表面1162,当可折叠壳体110处于折叠形态时,显示屏210被弯折形成双层结构,当可折叠壳体110处于展平形态时,显示屏210可以展平成一平面。
当然,显示屏210也可以是非折叠屏,此时显示屏210可以包括两块非折叠屏,其中一块设置于位于第一壳体1163上的第二表面1162,另外一块可以设置于位于第二壳体1164上的第二表面1162,两块非折叠屏可以相对独立或者通过柔性电路板进行电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200中,可折叠装置100通过锁合组件130锁合可折叠壳体110,锁合组件130包括键钮140、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通过改变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的磁性配合关系可以改变第二配合单元160与第一配合单元150的实际间距,即可使得第二配合单元160卡合于第二端面112或者脱离于第二端面112,实现了第一配合单元150和第二配合单元160的无接触传动,有效避免长时间接触配合带来的摩擦磨损,能够提高锁合组件130的使用寿命。
关于可折叠装置100的详细结构特征请参阅上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由于可折叠电子设备2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可折叠装置100,因而具有可折叠装置100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可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折叠壳体,包括位于所述可折叠壳体两端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相对位置随所述可折叠壳体的折叠形态发生变化,所述可折叠壳体设有收容空间;以及
锁合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锁合组件包括键钮、第一配合单元和第二配合单元,所述第一配合单元包括第一磁性部和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磁性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二配合单元包括第二磁性部,所述键钮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可折叠壳体并显露于第一端面,所述键钮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并带动所述第一磁性部移动,所述第二配合单元与所述第一配合单元磁性配合并具有预设间距;所述第一磁性部包括沿第一滑动方向排列的第一磁极、第二磁极、第四磁极和第五磁极;第四磁极、第一磁极、第二磁极和第五磁极沿键钮的第一滑动方向依次排列,第四磁极与第一磁极磁性相反,第五磁极与第二磁极磁性相反;所述第二磁性部包括第三磁极和第六磁极;第三磁极和第六磁极沿第一滑动方向依次排列,第六磁极和第三磁极磁性相反,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三磁极磁性相同,所述第二磁极与所述第三磁极磁性相反;所述键钮可沿第一滑动方向或第二滑动方向滑动;
所述第二配合单元与所述第一配合单元的实际间距随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的相斥相吸状态的改变或者磁吸力大小的改变而改变,所述实际间距小于所述预设间距时,所述第二配合单元脱离于所述第二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壳体包括主体部和容置部,所述容置部凸起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二端面,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容置部平齐并设有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延伸至所述容置部,所述容置部设有所述收容空间,所述键钮设置于所述容置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选择性地相斥以增大所述实际间距,或者与所述第二磁性部相吸以缩短所述实际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包括第一抵持面,所述第二配合单元还包括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本体部包括第二抵持面,所述第二磁性部设于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一抵持面和所述第二抵持面相对设置,所述实际间距为所述第一抵持面和所述第二抵持面之间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壳体还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收容空间贯通并连通至外界,所述键钮与所述第一孔滑动配合;当所述键钮到达最大行程时,所述第一磁极或者第二磁极与所述第三磁极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合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配合单元,并抵接于所述可折叠壳体,所述弹性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键钮的滑动方向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单元和第二弹性单元,所述第一弹性单元、所述第一配合单元和所述第二弹性单元沿所述键钮的滑动方向依次排列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单元可滑动地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第二配合单元在所述收容空间内的行程受限使得所述实际间距大于零。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壳体还包括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设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配合单元包括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随所述实际间距的改变而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部或者脱离所述第一卡合部。
10.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装置,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可折叠壳体。
CN202011280600.XA 2020-11-16 2020-11-16 可折叠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3061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80600.XA CN112306158B (zh) 2020-11-16 2020-11-16 可折叠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80600.XA CN112306158B (zh) 2020-11-16 2020-11-16 可折叠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6158A CN112306158A (zh) 2021-02-02
CN112306158B true CN112306158B (zh) 2024-01-12

Family

ID=74334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80600.XA Active CN112306158B (zh) 2020-11-16 2020-11-16 可折叠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061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06998B (zh) * 2021-05-28 2022-06-10 深圳宝新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源复位卡钩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414185B (zh) * 2021-12-29 2024-03-1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980507B (zh) * 2023-06-29 2024-05-0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锁止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980506B (zh) * 2023-06-29 2024-05-0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锁止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105239U (zh) * 2019-01-21 2019-07-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0267475A (zh) * 2019-06-26 2019-09-20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和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CN110971728A (zh) * 2019-12-13 2020-04-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131568A (zh) * 2019-12-23 2020-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200677A (zh) * 2018-11-16 2020-05-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式的终端设备和控制壳体开合的方法
CN210670182U (zh) * 2020-02-27 2020-06-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399593A (zh) * 2020-03-19 2020-07-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1835899A (zh) * 2020-08-21 2020-10-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以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CN111885859A (zh) * 2020-07-25 2020-11-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壳体组件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00677A (zh) * 2018-11-16 2020-05-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式的终端设备和控制壳体开合的方法
CN209105239U (zh) * 2019-01-21 2019-07-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0267475A (zh) * 2019-06-26 2019-09-20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和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CN110971728A (zh) * 2019-12-13 2020-04-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131568A (zh) * 2019-12-23 2020-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0670182U (zh) * 2020-02-27 2020-06-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399593A (zh) * 2020-03-19 2020-07-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1885859A (zh) * 2020-07-25 2020-11-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壳体组件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1835899A (zh) * 2020-08-21 2020-10-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以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6158A (zh) 202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06158B (zh) 可折叠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US9101052B2 (en) Slid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same
US7760510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sliding mechanism
EP3599756B1 (en) Slide rail and mobile terminal
TWI625752B (zh) 滑動開關及其開合結構,及具有該滑動開關之電子裝置
CN111405086B (zh) 电子设备
WO2021175060A1 (zh) 电子设备
CN111510525A (zh) 电子设备
CN204929454U (zh) 卡固持装置及带有该卡固持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12995469A (zh) 拍摄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07288436A (ja) スライド型携帯端末
KR101955419B1 (ko) 반자동식 마그넷 슬라이드 힌지 모듈
CN113395433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614813A (zh) 电子设备
CN109379466A (zh) 卡托弹出机构及移动终端
CN215991007U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0744344U (zh) 电子锁信号连接器和电子锁
KR20210151567A (ko) 펼침이 용이한 폴더블 장치
CN111614811A (zh) 电子设备
CN111614814A (zh) 电子设备
CN219609528U (zh) 摄像头的遮挡结构、摄像头组件及计算机
TWI410024B (zh) 音圈馬達
CN216792649U (zh) 镜头驱动装置
KR100677364B1 (ko) 슬라이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동통신 단말기
CN112053876B (zh) 按键装置以及智能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