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52717A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52717A
CN111952717A CN201910400993.4A CN201910400993A CN111952717A CN 111952717 A CN111952717 A CN 111952717A CN 201910400993 A CN201910400993 A CN 201910400993A CN 111952717 A CN111952717 A CN 111952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unit
structural layer
structural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009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52717B (zh
Inventor
李林盛
李建铭
王汉阳
杨育展
李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0099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52717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90373 priority patent/WO202022879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952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2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52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2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58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used with computer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6Electromagnetic shie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装置以及盖板,盖板覆盖在显示装置上;该盖板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结构层。该电子设备还包括天线单元;其中,该天线单元包括辐射单元以及馈电单元,且该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电连接。其中,馈电单元及辐射单元可以位于同一层也可以位于不同层。因此,该辐射单元可以设置在至少两层结构层中的任一结构层上,同时馈电单元也可以设置在至少两层结构层中的任一结构层,且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均为可透光单元。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辐射单元设置在盖板中,而盖板在装配在显示装置时,位于触控层的外侧,因此,可以改善触控层对天线的屏蔽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到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毫米波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一项关键技术,能够提供5G通信中高速数据传输所需的带宽并且能够支持极密的空间复用度来增加容量。毫米波与传统的6GHz以下频段电磁波的传输特性有显著不同,相同距离上毫米波的路径损耗要大大超过6GHz以下的电磁波,因此毫米波频段的移动通信需要通过在基站和终端同时使用数量更多的天线来组成阵列来弥补因为频率提高带来的更大的空间传输损耗。天线阵列在带来更高的增益的同时会增加电磁辐射的定向性,对于智能手机因为用户手持姿势改变及移动状态等都会影响手机与基站之间的相对位置,因此对于智能手机的毫米波天线阵列除了高增益之外还需要能够通过波束扫描提供完整的球面覆盖以提供稳定的连接。
因为金属对电磁波具有屏蔽效应,为使毫米波天线能够有效辐射,常规的解决方案有2种,一种是放置在手机的玻璃或塑料被盖下面,第二种是设计合适的天线然后通过在手机的侧边开孔或槽产生辐射。但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手机显示屏一侧的覆盖,因为显示屏本身包含有触控层等金属层会屏蔽毫米波信号的辐射,天线在手机显示屏一侧的增益会远远低于背盖或者侧边的增益。
开发能够集成在显示屏一侧的毫米波天线能够显著改善覆盖和通信性能。目前已有的一些集成在手机显示屏侧的毫米波天线受制于显示屏结构,距离触控层或其它金属层的间距非常小,天线的带宽和辐射效率很低。本发明通过使用复合玻璃工艺的方法提供了改善毫米波天线在显示屏一侧辐射性能的方法,在不增加整机厚度的前提下能够能够扩展毫米波天线在显示屏一侧的可用空间并显著改善天线性能。本发明中提及的毫米波天线可以是但不局限于贴片天线,振子天线或环形天线等。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用以提高电子设备的通信效果。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装置以及盖板,所述盖板覆盖在所述显示装置上;在具体设置该盖板时,该盖板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结构层;此外,该电子设备还包括天线单元;其中,该天线单元包括辐射单元以及馈电单元,且该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电连接。此外该天线单元在具体设置时,通过盖板上的结构层作为承载层,并且在具体设置时,该馈电单元及辐射单元可以位于同一层也可以位于不同层。因此,该辐射单元可以设置在至少两层结构层中的任一结构层上,同时馈电单元也可以设置在所述至少两层结构层中的任一结构层,且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均为可透光单元。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辐射单元设置在盖板中,而盖板在装配在显示装置时,位于触控层的外侧,因此,可以改善触控层对天线的屏蔽效果。
在具体设置辐射单元及馈电单元时,该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之间的电连接可以根据设置的位置选择不同的电连接方式,如在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不同层时,所述辐射单元与所述馈电单元之间采用耦合电连接;在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同层设置时,所述辐射单元与所述馈电单元之间采用直接电连接,此时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直接电连接。
在具体实现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不同层设置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既可以采用将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设置在盖板的相同结构层上,也可以设置在不同的结构层上,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说明。
在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位于不同层时,所述辐射单元与所述馈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盖板中的不同结构层;或,所述辐射单元与所述馈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盖板中的同一结构层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且所述辐射单元与所述馈电单元耦合电连接。
在具体设置盖板时,所述盖板包括第一结构层及第二结构层,其中,所述第一结构层为刚性层;所述辐射单元及所述馈电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层相对的两个表面。通过第二结构层的不同面来设置辐射单元及馈电单元实现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的不同面设置。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盖板包括第一结构层及第二结构层,其中,所述第一结构层为刚性层;且所述辐射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层;所述馈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层。通过将辐射单元和馈电单元分别设置在第一结构层及第二结构层来实现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的不同层设置。
在具体设置辐射单元时,该辐射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层背离所述第二结构层的一面,且所述第一结构层上还设置有覆盖所述辐射单元的保护膜层。通过保护膜层保护辐射单元,提高了辐射单元的安全性。
在具体设置辐射单元及馈电单元时,上述的所述盖板包括第一结构层及第二结构层,还包括第三结构层;且所述第二结构层位于所述第一结构层及所述第三结构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一结构层为刚性层;所述辐射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层;所述馈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结构层。即通过设置的第二结构层及第三结构层来支撑辐射单元及馈电单元。
此外,在具体设置该盖板时,所述盖板还包括第四结构层;所述第四结构层位于所述第二结构层及所述第三结构层之间,且所述第四结构层为刚性层。通过上述的第一结构层及第二结构层作为刚性层来保护天线单元以及显示装置。
在具体设置上述的盖板结构时,其层结构可以部分采用刚性层也可以采用柔性层,在具体设置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而定。
在具体设置该辐射单元及馈电单元时,该辐射单元及馈电单元为可透光单元,因此在设置时,所述辐射单元及所述馈电单元为透明导电氧化物制备的单元。如所述辐射单元及所述馈电单元均为氧化铟锡制备的单元。当然除了上述方式外,还可以采用不透明的金属材料制备,此时,所述辐射单元及所述馈电单元均为金属网格状结构。但是在具体设置时,该金属网格的丝要做到足够细,要达到不影响显示效果。
在具体设置该金属网格时,辐射单元的线宽介于1~3微米之间,如线宽3微米;该金属线的厚度介于0.2~5微米之间,如2微米;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线之间的间距介于100~300微米之间,如150微米。
在具体设置时,盖板覆盖在所述显示装置的出光面上。保护显示装置。
在具体设置时,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层叠的显示屏以及触控层,所述盖板覆盖在所述触控层。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触控层内设置有多个触控线以及介于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线之间的冗余单元;其中,介于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线之间的冗余单元为一体结构,并作为所述天线单元的地。进而改善天线单元的通信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盖板的一种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盖板的另一种层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辐射单元与馈电单元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天线的仿真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盖板的另一种层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盖板的另一种层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盖板的另一种层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现有技术中的触控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天线与现有技术中天线的仿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首先说明一下该电子设备100的结构,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常见的电子设备。如图1及图2所示,其中,图1示出了移动终端1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盖板10覆盖在显示装置上,具体的盖板10覆盖在所述显示装置的出光面上。一并参考图2,其中图2示出了图1中A-A处的剖视图中盖板10与显示装置的配合的部分。由图2可以看出该显示装置包括层叠的显示屏30以及触控层20,而触控层20位于显示屏30的出光面。以图2中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放置方向为参考方向,触控层20位于显示屏30的上方并通过连接层与显示屏30固定连接,而盖板10位于触控层20的上方。在连接时盖板10通过连接层(图中未标示,该连接层可以为光学胶等常见的连接材料)与触控层20固定连接。由图2可以看出,该盖板10覆盖设置在了触控层20与显示屏30的上方,并位于显示屏30的出光面一侧,由于该盖板10具有一定的刚性性能,因此可以保护移动终端100的显示装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10采用复合盖板,该复合盖板10具有至少两层结构层,如图3中示出了该盖板10包括四层结构层,该四层结构层层叠设置并且相邻的结构层之间通过连接层(图中未标示,该连接层可以为光学胶等常见的连接材料)固定连接。一并参考图4,图4示出了图3中的盖板10与显示装置的配合示意图,在连接时,盖板10中的结构层通过连接层(图中未标示,该连接层可以为光学胶等常见的连接材料)与触控层20连接,并且在盖板10覆盖在显示装置上时,盖板10中的结构层的层叠的方向与显示屏30及触控层20的层叠方向相同。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10中的结构层的层数不仅限于图3中所示的具体层数,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层数,如两层、三层或者五层等不同的层数的结构层。在具体设置上述层结构时,该层结构可以采用刚性层也可以采用柔性层,具体的与配合的移动终端来定,在移动终端为非折叠的移动终端时,该层结构层,其中至少一层结构层为刚性的结构层,以保证盖板10具有足够的刚性性能来保护显示装置。在移动终端采用可折叠的移动终端时,该盖板10的层结构为柔性层,以保证能够跟谁移动终端进行折叠。当然也可以其中的一个层结构采用拼接层,如该结构层对应显示装置的可折叠区域的部分采用柔性材质制备,而对应显示装置的非折叠区域的部位采用刚性材质制备而成。上述的柔性材质可以为胶水或者树脂,而刚性材质可以为玻璃、石英或者钢化玻璃等材质。为了方便描述,下面以非折叠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盖板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应当理解的是下述中的刚性层在移动终端采用可折叠的移动终端时,可以对应替换成柔性层或者拼接层,其也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继续参考图3及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层除了具有对显示装置的保护功能外还作为一个承载结构。如图3中所示的盖板10还包括天线单元15,该天线单元15包括两部分:辐射单元152以及馈电单元151,该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之间电连接以实现天线单元15的通信功能。在设置该天线单元15时,通过结构层作为辐射单元152以及馈电单元151的承载层,并且馈电单元151及辐射单元152可以位于同一层结构层上也可以位于不同的结构层。因此,该辐射单元152可以设置在至少两层结构层中的任一结构层上,而馈电单元151也可以设置在所述至少两层结构层中的任一结构层。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在设置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时可以选择相同的层结构来承载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层结构来承载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并且在具体承载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时跟盖板10中包含的层结构的个数也有关联,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单元15与层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为了方便理解,首先说明一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之间的电连接,该电连接包含直接电连接以及耦合电连接。在直接电连接时,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之间直接电连接在一起;在耦合电连接时,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并且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之间通过电磁耦合馈电。在具体选择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是采用直接电连接或者耦合电连接时,根据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的位置而定,如在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不同层时,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之间采用耦合电连接的方式连接;在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同层设置时,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之间采用直接电连接,此时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直接电连接。当然在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位于不同层时,也可以采用直接电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此时需要通过导线将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连接在一起。
下面首先说明一下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采用耦合电连接时的具体设置方式,在采用耦合电连接时,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位于不同层,该不同层指的是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设置在不同的结构层上,以及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设置在相同的结构层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
如图3中所示,图3中示出了一种结构层承载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的结构。在图3所示的盖板10中,包含四层结构层:第一结构层11、第二结构层12、第四结构层13及第三结构层14,且相邻的结构层之间通过连接层(图中未示出)连接,使得四层结构层层叠并固定连接在一起。在与显示装置装配时,第三结构层14与触控层20连接。
在具体设置上述几个层结构时,第一结构层11及第四结构层13为刚性层,具体的,该第一结构层11为表面玻璃层,第四结构层13为底层玻璃层,或者第一结构层11及第四结构层13采用其他的具有刚性性能的透明材料制备而成。而位于第一结构层11及第四结构层13之间的第二结构层12作为辐射单元152的承载层,位于第四结构层13背离第二结构层12的一面的第三结构层14作为馈电单元151的承载层。其中,第二结构层12及第三结果层采用透明的材料制备而成的膜层,如PET或者PMMA材料,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透明材料来制备第二结构层12及第三结构层14。
在具体设置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时,首先说明一下该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在设置时相对于显示装置的位置。如图1中所示,该显示装置具有显示区域b以及非显示区域a,在盖板10覆盖在显示装置时,该盖板10也具有对应显示区域b的第一区域以及对应非显示区域a的第二区域。在设置辐射单元152时,该辐射单元152位于该盖板10的第一区域中,即辐射单元152位于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b的上方(以图3中所示的盖板10的放置方向为参考方向),因此在设置辐射单元152时,该辐射单元152采用为透明单元,以避免对显示装置的显示造成影响。
在具体实现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透明效果,如该辐射单元152采用采用透明导电氧化物制备的单元,该透明导电氧化物可以为,例如氧化铟锡材料,或者其他的透明导电氧化物材料。在图3所示的辐射单元152为氧化铟锡材料制备的金属层。当然除了采用上述透明材料外,也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金属网格的线宽与间距来保证天线和馈线视觉上为透明,从而不影响显示性能。如图5中所示,图5示出了另外一种辐射单元152,在图5所示的辐射单元152中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而成,此时辐射单元152为金属网格状结构。在辐射单元152制备在第二结构层12时,通过刻蚀或者激光雕刻等常见的工艺形成上述金属网格。但是在具体制备该网格时,需要金属网格的丝足够细,以达到肉眼不可见的效果(透明效果)。如在制备该金属网格时,辐射单元152的线宽介于1~3微米之间,如线宽为1微米、2微米、3微米等任意介于1~3微米之间的线宽。而对于辐射单元152的线的厚度介于0.2~5微米之间,如0.2微米、1微米、2微米、3微米、4微米、5微米等任意介于0.2~5微米的厚度;此外,在具体设置金属网格时,对该金属网格的大小也进行了限定,如任意相邻的两个线之间的间距介于100~300微米之间,如100微米、150微米、200微米、250微米、300微米等任意介于100~300微米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由于金属网格太大,造成的辐射单元152电阻过高降低天线效率的情况出现。
继续参考图5,在图5中设置的辐射单元152采用矩形孔,该矩形孔仅仅为一个示例,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辐射单元152可以采用不同形状的孔,如圆形、椭圆形、棱形或者异形孔等不同的形状的孔。
此外,在辐射单元152采用金属网格结构时,需要与显示装置的黑矩阵匹配。在盖板10装配在显示装置上时,金属网格的孔与黑矩阵的开口区域相对应,从而使得设置的辐射单元152不会显示装置的显示造成影响。
在制备馈电单元151时,该馈电单元151需要与辐射单元152部分重叠,如图3及图5中所示,馈电单元151与辐射单元152具有f宽的重叠距离,以保证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的耦合效果。因此设置的馈电单元151有一部分位于盖板10的第一区域,即该馈电单元151也有部分位于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b的上方,即辐射单元152和/或所述馈电单元151覆盖了显示装置的部分显示区域。因此在具体设置该馈电单元151时,该馈电单元151也可以采用与辐射单元152相同的方式制备,如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同时采用透明导电氧化物制备,或者同时采用金属网格结构,或者辐射单元152采用透明导电氧化物材料制备,而馈电单元151采用金属网格结构;或者辐射单元152采用金属网格结构,而馈电单元151采用透明导电氧化物材料制备。如图5中所示,图5中示出了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同时采用金属网格结构,并且馈电单元151的金属网格的尺寸与辐射单元152相匹配。此外,对于馈电单元151时,其需要与移动终端100的主板连接,因此,该馈电单元151除了包含位于盖板10的第一区域的部分外,还具有延伸到盖板10的第二区域的部分,即馈电单元151整体位于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b及非显示区域a上方。且位于非显示区域a上方的部分可以采用与位于显示区域b上方的部分相同的方式设置,也可以直接采用不透明的材料设置,如图5中所示的黑色部分,由于其位于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域a的上方,因此不会影响到显示装置的显示。
应当理解的是,在图3及图4所示的结构中,仅仅示出了一个天线单元15,但是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10中对天线单元15的个数不做限定。如可以在盖板10中设置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不同个数的天线单元15。并且在具体设置天线单元15时,该天线单元15的辐射单元152位于盖板10的四个边角处,如在采用四个天线单元15时,四个天线单元15分别位于盖板10的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及右下角等不同的区域,以使得天线单元15能够获得更大的净空,提高天线的性能。当然该天线单元15也可以设置在盖板10的中间部位或者其他边沿的位置,在此对应天线单元15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定。
由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在设置天线单元15时,该天线单元15设置在了盖板10中,并且该盖板10位于触控层20的上方,因此天线单元15不会被触控层20屏蔽,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天线单元15的性能。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10对移动终端100通信性能的改善,对具有本申请实施了提供的盖板10的移动终端100进行了仿真,其结果如图6中所示,该天线单元15能够覆盖所需的26.5G-29.5GHz的频段,并且带宽和效率均得到良好的改善。
如图7所示,图7示出了另外的一种盖板10的结构,在图7所示的天线单元15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天线单元15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详细赘述,唯一的区别在于设置的天线单元15的承载结果层。
继续参考图7,在图7所示的结构层具有三层结构:第一结构层11、第二结构层12及第三结构层14。其中,且相邻的结构层之间通过连接层(图中未标示,该连接层可以为光学胶等常见的连接材料)连接,使得三层结构层层叠并固定连接在一起。在与显示装置装配时,第三结构层14与触控层20连接。
在具体设置上述几个层结构时,第一结构层11为刚性层,如该第一结构层11为表面玻璃层,或者第一结构层11采用其他的具有刚性性能的透明材料制备而成。而位于第一结构层11及第三结构层14之间的第二结构层12作为辐射单元152的承载层,第三结构层14作为馈电单元151的承载层。其中,第二结构层12及第三结果层采用透明的材料制备而成的膜层,如PET或者PMMA材料,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透明材料来制备第二结构层12及第三结构层14。
在具体设置辐射单元152时,该辐射单元152位于第二结构层12的上表面,但是其也可以设置在第二结构层12的下表面。同样在设置馈电单元151时,图7中馈电单元151设置在了第三结构层14的上表面,但是其也可以设置在第三结构层14的下表面。
如图8所示,图8示出了另外的一种盖板10的结构,在图8所示的天线单元15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天线单元15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详细赘述,唯一的区别在于设置的天线单元15的承载结果层。
继续参考图8,在图8所示的结构层具有两层结构:第一结构层11及第二结构层12。其中,且相邻的结构层之间通过连接层(图中未标示,该连接层可以为光学胶等常见的连接材料)连接,使得两层结构层层叠并固定连接在一起。在与显示装置装配时,第二结构层12与触控层20连接。
在具体设置上述几个层结构时,第一结构层11为刚性层并作为辐射单元152的承载层,如该第一结构层11为表面玻璃层,或者第一结构层11采用其他的具有刚性性能的透明材料制备而成。第二结构层12作为馈电单元151的承载层。其中,第二结构层12采用透明的材料制备而成的膜层,如PET或者PMMA材料,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透明材料来制备第二结构层12及第三结构层14。
在具体设置辐射单元152时,该辐射单元152位于第一结构层11的上表面,即辐射单元152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层11背离所述第二结构层12的一面,但是其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结构层11的下表面。同样在设置馈电单元151时,图8中馈电单元151设置在了第二结构层12的上表面,但是其也可以设置在第二结构层12的下表面。当时,在辐射单元152位于第一结构层11的上表面时,辐射单元152裸露在盖板10的外表面(背离显示装置的一面),因此,为了提高辐射单元152大安全性,且所述第一结构层11设置有覆盖所述辐射单元152的保护膜层16来保护辐射单元152。
在具体制备该保护膜层16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工艺制备,如采用PVD(物理气相沉积)工艺,该PVD工艺包含但不限於真空蒸发、溅射、离子镀(空心阴极离子镀、热阴极离子镀、电弧离子镀、活性反应离子镀、射频离子镀、直流放电离子镀)。或者还可以采用陶瓷镀膜工艺,该工艺包含但不限於将陶瓷粉末喷附于第一结构层11表面,此镀膜可为透明,只要此涂层能让盖板10表面保护辐射单元152即可。或者还可以采用表面硬化液来制备,该表面硬化液包含但不限於压克力或珪胶系的硬化液,在具体硬化时,硬化条件包含但不限於UV照射或湿气硬化,只要能让盖板10表面保护辐射单元152即可。并且该镀膜为透明。硬化液的涂附工艺包含但不限於喷涂,淋涂,浸涂等等。此外还可以采用保护膜或装饰膜,在制备时,在第一结构层11的外表面贴付一层膜,此膜的材质不限於树脂类或是玻璃,只要能让盖板10表面保护辐射单元152即可。
如图9所示,图9示出了另外的一种盖板10的结构,在图9所示的天线单元15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天线单元15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详细赘述,唯一的区别在于设置的天线单元15的承载层。
继续参考图9,在图9所示的结构层具有两层结构:第一结构层11及第二结构层12。其中,且相邻的结构层之间通过连接层(图中未标示,该连接层可以为光学胶等常见的连接材料)连接,使得两层结构层层叠并固定连接在一起。在与显示装置装配时,第二结构层12与触控层20连接。
在具体设置上述几个层结构时,第一结构层11为刚性层,如该第一结构层11为表面玻璃层,或者第一结构层11采用其他的具有刚性性能的透明材料制备而成。第二结构层12作为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的承载层。其中,第二结构层12采用透明的材料制备而成的膜层,如PET或者PMMA材料,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透明材料来制备第二结构层12及第三结构层14。
在具体设置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时,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分别设置在第二结构层12相对的两个表面,并且辐射单元152设置在第二结构层12的上表面,而馈电单元151设置在第二结构层12的下表面。从而使得辐射单元152能够尽量远离触控单元,减少触控单元对天线单元15的影响。
当然,在采用两层结构层时,除了上述第一结构层11及第二结构层12中,第一结构层11采用刚性层,第二结构层12采用膜层外,还可以采用第一结构层11及第二结构层12同时为刚性层。在第一结构层11及第二结构层12无论采用刚性层或者膜层时,均可以作为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的承载层。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在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处于不同层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层结构或者同一层结构的不同面来支撑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且在采用不同层的方式设置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时,在其采用直接电连接时,可以通过在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之间的结果层上设置过孔将两个结构连接起来。
在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采用相同层设置的方式时,该辐射单元152及馈电单元151设置在同一个结构层的同一表面,如设置在第一结构层11、第二结构层12、第三结构层14及第四结构层13上的相同表面上。其设置方式与上述描述的设置方式相同,仅仅是辐射单元152与馈电单元151的设置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在盖板10与显示装置配合时,盖板10位于显示装置的上方,因此,在设置天线单元15时,该天线单元15设置在了盖板10中,并且该盖板10位于触控层20的上方,因此天线单元15不会被触控层20屏蔽,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天线单元15的性能。此外,在具体设置触控层20时,如图10中所示,触控层20内设置有多个触控线21以及介于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线21之间的冗余单元22。且介于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线21之间的冗余单元22为一体结构。该冗余单元22可以作为天线的地,由于冗余单元22采用一体结构,从而降低了地的电阻,进而改善天线单元15的通信效果。如图11所示,图1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触控层的冗余单元2的结构,在现有技术中的触控层中,相邻的触控线1之间的冗余单元2采用阵列排列的块状结构。冗余区域的填充是用周期性的单元实现,如果把天线单元15放置在触控层之上时,受该周期性单元影响天线的地不再是完整的地导致辐射性能下降。如图12所示,为了方便理解触控层20对天线单元15的影响,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10中的天线单元15分别通过上述图10及图11作为地来进行仿真,其结果如图12所示,在图12中虚线表示采用图11中的触控层的冗余区域设计的结果,实线为同样天线单元15在图10中的触控层20设计下的效率,由图12可以明显看出,在天线单元15采用图10所示的冗余单元22作为地时,天线单元15的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装置以及盖板,所述盖板覆盖在所述显示装置上;其中,所述盖板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结构层;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天线单元;其中,所述天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两层结构层中的任一结构层上的辐射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至少两层结构层中的任一结构层上的馈电单元;其中,所述辐射单元与所述馈电单元均为可透光单元,且所述辐射单元与所述馈电单元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单元与所述馈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中的不同结构层;或,所述辐射单元与所述馈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中的同一结构层相对的两个表面;且所述辐射单元与所述馈电单元耦合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结构层及第二结构层,其中,所述第一结构层为刚性层;
所述辐射单元及所述馈电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层相对的两个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结构层及第二结构层,其中,所述第一结构层为刚性层;
所述辐射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层;所述馈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层背离所述第二结构层的一面,且所述第一结构层上还设置有覆盖所述辐射单元的保护膜层。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结构层及第二结构层,还包括第三结构层;且所述第二结构层位于所述第一结构层及所述第三结构层之间;其中,
所述第一结构层为刚性层;
所述辐射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层;所述馈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结构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四结构层;所述第四结构层位于所述第二结构层及所述第三结构层之间,且所述第四结构层为刚性层。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单元及所述馈电单元为透明导电氧化物制备的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单元及所述馈电单元均为氧化铟锡制备的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单元及所述馈电单元均为金属网格状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单元的线宽介于1~3微米之间,厚度介于0.2~5微米之间;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线之间的间距介于100~300微米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覆盖在所述显示装置的出光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层叠的显示屏以及触控层,所述盖板覆盖在所述触控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内设置有多个触控线以及介于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线之间的冗余单元;其中,介于任意相邻的两个触控线之间的冗余单元为一体结构,并作为所述天线单元的地。
CN201910400993.4A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9527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0993.4A CN111952717B (zh)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电子设备
PCT/CN2020/090373 WO2020228794A1 (zh) 2019-05-15 2020-05-14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0993.4A CN111952717B (zh)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2717A true CN111952717A (zh) 2020-11-17
CN111952717B CN111952717B (zh) 2021-10-26

Family

ID=73289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00993.4A Active CN111952717B (zh)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52717B (zh)
WO (1) WO2020228794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5594A (en) * 1992-07-16 1995-10-03 Conductus, Inc. Internal thermal isolation layer for array antenna
US5798734A (en) * 1995-10-06 1998-08-2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ntenna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and method of designing same
CN1961454A (zh) * 2004-06-02 2007-05-09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用于便携式通信设备的透明导电天线
US20090303135A1 (en) * 2008-06-10 2009-12-10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Antennas
CN106104913A (zh) * 2014-06-11 2016-1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感应屏及其控制电路和控制方法以及感应屏装置
CN206098713U (zh) * 2016-10-26 2017-04-12 成都锐芯盛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扫描角高增益微带天线及其构成的阵列天线
CN108281776A (zh) * 2017-12-25 2018-07-13 广东曼克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Uhf rfid读卡器系统及其读卡器天线
CN108539386A (zh) * 2017-03-01 2018-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结构及无线终端
CN108539410A (zh) * 2018-06-13 2018-09-14 南京乾波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层叠微带uhf天线
WO2019056581A1 (en) * 2017-09-25 2019-03-28 Antwa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mi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OF ANTENNA IN ELECTRONIC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5594A (en) * 1992-07-16 1995-10-03 Conductus, Inc. Internal thermal isolation layer for array antenna
US5798734A (en) * 1995-10-06 1998-08-2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ntenna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and method of designing same
CN1961454A (zh) * 2004-06-02 2007-05-09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用于便携式通信设备的透明导电天线
US20090303135A1 (en) * 2008-06-10 2009-12-10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Antennas
CN106104913A (zh) * 2014-06-11 2016-1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感应屏及其控制电路和控制方法以及感应屏装置
CN206098713U (zh) * 2016-10-26 2017-04-12 成都锐芯盛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扫描角高增益微带天线及其构成的阵列天线
CN108539386A (zh) * 2017-03-01 2018-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结构及无线终端
WO2019056581A1 (en) * 2017-09-25 2019-03-28 Antwa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mi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OF ANTENNA IN ELECTRONIC DEVICES
CN108281776A (zh) * 2017-12-25 2018-07-13 广东曼克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Uhf rfid读卡器系统及其读卡器天线
CN108539410A (zh) * 2018-06-13 2018-09-14 南京乾波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层叠微带uhf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2717B (zh) 2021-10-26
WO2020228794A1 (zh) 2020-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6739B (zh)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WO2020207275A1 (zh) 电子设备
CN108539386B (zh) 一种天线结构及无线终端
CN106876879A (zh) 一种天线组件和终端
US20240072415A1 (en) Patch Antenna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251169A1 (ja) ディスプレイモジュール
KR20220123374A (ko) 안테나 기능 부착 커버
CN109904592B (zh) 一种天线结构及通信终端
CN112235449A (zh) 壳体组件、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TW202215709A (zh) 透明天線及顯示器模組
CN210668679U (zh) 一种透明薄膜天线
CN111952717B (zh) 一种电子设备
US20230420828A1 (en) Display assembly, client device comprising the display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assembly
CN113161715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3540788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4498053A (zh) 毫米波超材料混合透明天线及使用其的显示单元
JP7307207B2 (ja) ハウジングアセンブリ、アンテナアセンブリ及び電子デバイス
CN214411520U (zh) 基于终端外壳的5g天线及一种移动终端设备
CN113937463A (zh) 一种具有毫米波天线模组的电子设备
JP2011217028A (ja) アンテナ基板およびrfidタグ
CN110828993A (zh) 一种透明薄膜天线及其制作方法
Park et al. Optically invisible antenna-on-display (AOD) technologies: review demonstration and opportunities for microwave millimeter-wave and sub-THz wireless applications
CN112448136A (zh) 天线及移动终端
CN210956975U (zh) 显示基板
RU2799635C1 (ru) 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