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33488A -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33488A
CN111933488A CN202010591482.8A CN202010591482A CN111933488A CN 111933488 A CN111933488 A CN 111933488A CN 202010591482 A CN202010591482 A CN 202010591482A CN 111933488 A CN111933488 A CN 111933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yoke
carrier
movable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914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春鹏
董洪江
季燕
黄广明
陈太贤
赵福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9148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33488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33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348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3419 priority patent/WO2021258894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其旨在解决当直流充电电路出现短路电流时,直流接触器炸裂而损坏的问题,所述动触点结构在动触片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轭铁和第二轭铁,第一轭铁承载动触片,并且第一轭铁与承载架之间设置有弹簧,以使动触片上的动触点与静触点保持抵接;第二轭铁通过固定架固定在承载架上,且第二轭铁与第一轭铁相对设置;当直流充电电路中出现短路电流时,在短路电流产生的磁场作用下,第一轭铁和第二轭铁之间产生电磁吸力,电磁吸力可补偿弹簧的弹力,可抵消动、静触点间的斥力,以使动、静触点保持闭合,进而能够避免直流接触器炸裂而破损的现象发生。

Description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背景技术
高压直流接触器是电动汽车的直流充电电路中的重要配电控制器件,随着车载电池的容量的提升,直流充电电路中的充电电流也越大越大,从而对直流充电电路的安全等级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图1所示,在直流充电电路中,电动汽车的接电端口处具有两个接线端:PIN1及PIN2;其中PIN1可以为正极端子,PIN2可以为负极端子,PIN1端子可通过一个直流接触器与电动汽车内的配电盒(Power Distribution Unit,简称为PDU)连接,PIN2端子可通过另一个直流接触器与电动汽车内的配电盒连接,配电盒再与高压电池包的负极和负极连接。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中,通过控制直流接触器的动、静触点的闭合或者断开,以控制直流快充装置与高压电池包的连接。
然而,当直流充电电路出现短路电流时,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产生斥力而断开,从而导致直流接触器炸裂而损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当直流充电电路中出现短路电流时,能够使动触点与静触点保持闭合,从而避免直流接触器炸裂而损坏。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动触点结构,包括:承载架、推杆及至少一组动触点组件;所述推杆设置在所述承载架的一侧,所述动触点组件设置在所述承载架的另一侧;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承载架上的固定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承载架与所述固定架之间的弹簧、第一轭铁、动触片及第二轭铁;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承载架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轭铁连接,所述动触片设置在所述第一轭铁上;所述第二轭铁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并与所述第一轭铁相对设置。当直流中出现短路电流时,第一轭铁和第二轭铁之间产生电磁吸力,电磁吸力可补偿弹簧的弹力,可抵消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斥力,以使动触点和静触点保持闭合,进而能够避免直流接触器炸裂而破损的现象发生。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承载架朝向所述弹簧的表面设置有用于套接所述弹簧的第一凸台或者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轭铁朝向所述弹簧的表面设置有用于套接所述弹簧的第二凸台或者第二凹槽,以使弹簧稳固的连接在所述第一轭铁和所述承载架之间,防止所述弹簧从所述第一轭铁及所述承载架之间脱出,保证接触器的动、静触点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轭铁朝向所述动触片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凸台;所述动触片朝向所述第一轭铁的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台配合的定位凹槽;所述动触片通过其定位凹槽安装至所述第一轭铁的定位凸台上,可增强所述动触片与所述第一轭铁连接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轭铁包括第一底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两侧边缘的两个第一耳片,两个所述第一耳片和所述第一底板围成U型空间;所述动触片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动触片位于所述U型空间内,两个所述第一耳片分别卡合在对应的所述凹陷部内;即所述第一轭铁通过其第一耳片卡接在所述动触片的凹陷部内,可进一步提升所述第一轭铁与所述动触片的连接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定位凸台位于所述第一底板上,即所述动触片可通过其定位凹槽安装至所述第一轭铁的定位凸台上,同时,所述第一轭铁通过其第一耳片卡接在所述动触片的凹陷部内,可进一步提升所述第一轭铁与所述动触片的连接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耳片与所述第一底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工艺孔,所述第一工艺孔位于所述第一耳片的中间部分;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一耳片和所述第一底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工艺孔,可降低所述第一耳片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便于进行折弯以在第一底板上形成第一耳片。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二底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底板的两侧的两个第二耳片,两个所述第二耳片与所述第二底板围成U型支架;所述第二轭铁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板上,两个所述第二耳片远离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承载架上;即所述固定架为U型支架,其不仅用于固定所述第二轭铁,同时,可将所述弹簧、所述第一轭铁及所述动触片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之间,能够对所述第一轭铁和所述动触片进行导向。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承载架设置有用于固定每个所述第二耳片的第一限位凸起和两个第二限位凸起,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两侧;所述第二耳片朝向所述承载架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配合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耳片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卡接在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上;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耳片的两侧抵接;即所述固定架与所述承载架以卡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方便对所述固定架进行拆卸及安装。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所述第二耳片朝向所述第二底板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工艺孔,所述第二工艺孔沿所述第二耳片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工艺孔靠近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可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板;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二耳片和所述第二底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工艺孔,可降低所述第二耳片与所述第二底板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便于进行折弯以在所述第二底板上形成所述第二耳片。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轭铁朝向所述第二底板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底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柱配合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轭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柱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板上;即所述第二轭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柱插接并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可提升所述第二轭铁与所述固定架之间的连接效率。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承载架设置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位于所述承载架背离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侧,即所述承载架在其背离动触点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结构,用于提升所述承载架的结构强度,以防止所述承载架变形。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承载架为绝缘材质制作的支架,所述承载架具有镂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为埋设在所述承载架内的金属针;即所述承载架通过埋设其的金属针增强其结构强度,也便于将所述承载架与所述加强结构进行一体制作;同时,所述承载架采用绝缘材质制作,可以使所述动触点结构与位于所述承载架一侧的低压电磁系统保持绝缘。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承载架设置有两组所述动触点组件,两组所述动触点组件关于所述推杆左右对称;两个所述动触点组件中的动触片平行且相对设置,每个所述动触片上设置有两个动触点;可通过单个推杆与低压电磁系统连接,即可实现直流充电电路中的正极线路及负极线路同时导通及断开,简化接触器的结构,节约制作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承载架相对设置有两个隔弧部,其中一个所述隔弧部位于所述动触片的一端,另一个所述隔弧部位于所述动触片的另一端;每个所述隔弧部分别与位于两个所述动触片同一端的动触点相对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在相邻两个动触点组件之间设置有隔弧部,以避免每个动触点组件中的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接触而产生的电弧相互串扰,从而提升直流充电电路运行安全。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接触器,包括壳体、磁极板、低压电磁系统以及第一方面所述的动触点结构;所述壳体连接在所述磁极板上形成灭弧腔,所述低压电磁系统位于所述磁极板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动触点结构设置在所述灭弧腔内,且所述动触点结构中的推杆穿过所述磁极板与所述低压电磁系统连接。本实施例在动触点结构外侧设置有壳体,可防止壳体内部产生的电弧扩散至直流接触器的外部,从而防止电弧干扰及影响直流充电电路的运行安全。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靠近所述磁极板的一端设置有金属连接片,所述壳体通过所述金属连接片与所述磁极板连接;当壳体及磁极板因受热膨胀而发生变形时,金属连接片可吸收部分变形量,避免壳体与磁极板因膨胀变形而出现破损。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还包括隔弧板,所述隔弧板与所述承载架上的隔弧部相对设置;所述隔弧部设置有插接槽,所述隔弧板朝向所述承载架的一端位于所述插接槽内。隔弧板插接至隔弧部的插接槽内,可在两个动触点组件之间形成隔离结构,并在壳体的灭弧腔内形成两个独立的腔室并将两个动触点组件可分别位于两个腔室内,以避免每个腔室内产生的电弧发生串扰、碰撞、集聚,进一步提升直流充电电路运行安全。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设置有静触点,所述静触点与所述动触片上的动触点正对设置,以提升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之间的电性连接可靠性。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低压电磁系统包括电磁线圈、动铁芯、静铁芯以及设置在所述动铁芯和所述静铁芯之间的复位弹簧;所述静铁芯固定在所述磁极板上,所述动铁芯位于所述静铁芯远离所述磁极板的一侧,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静铁芯和所述动铁芯之间;所述推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磁极板、所述静铁芯、所述复位弹簧,且所述推杆与所述动铁芯连接;即本申请实施例中低压电磁系统通过单个推杆以带动位于承载架上多组动触点组件移动,并能够实现直流充电电路中的正极线路及负极线路同时导通及断开,简化接触器的结构,节约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电动汽车与直流快充装置的直流充电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点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点结构的正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点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与推杆的连接示意图一;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与推杆的连接示意图二;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轭铁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轭铁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片与第一轭铁和第二轭铁的连接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轭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架与第二轭铁、承载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架与承载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凸起及第二限位凸起在承载架上的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承载架; 11-隔弧部;
12-插接槽; 13-第一凸台;
14-第一定位凸起; 15-第二定位凸起;
16-金属针; 20-推杆;
30-弹簧; 40-第一轭铁;
41-第一底板; 42-第一耳片;
43-第一工艺孔; 50-动触片;
51-动触点; 52-凹陷部;
53-定位凹槽; 60-第二轭铁;
61-第一连接柱; 70-固定架;
71-第二底板; 72-第二耳片;
73-第二工艺孔; 81-静触点;
82-壳体; 83-隔弧板;
84-金属连接片; 90-磁极板;
100-静铁芯; 110-动铁芯;
120-定位套筒; 130-电磁线圈;
131-控制板; 132-引线;
140-复位弹簧; 200-动触点组件;
411-第二凸台; 412-定位凸台;
711-第一安装孔; 722-第一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该直流接触器应用于电气连接,例如电动汽车与直流快充装置的连接,或者其他电气柜与其他电气设备的连接。下面以电动汽车与直流快充装置为例说明直流接触器的应用,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电动汽车与直流快充装置的直流充电电路示意图。
电动汽车内设置有配电盒(Power Distribution Unit,简称PDU)以及与PDU连接的高压电池包,电动汽车的端口具有两个接线端:PIN1及PIN2,其中PIN1为正极端子,PIN2为负极端子,PIN1端子通过一个直流接触器与PDU连接,PDU再与高压电池包的正极连接,PIN2端子通过一个直流接触器与PDU连接,PDU再与高压电池包的负极连接;在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中,通过控制直流接触器的开关以及断开来控制直流快充装置与高压电池包的电性连接。
然而,当直流充电电路出现短路电流时,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产生的斥力使动触点和静触点断开;此时,直流接触器无法分断此短路电流而导致其炸裂而损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其在动触片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轭铁和第二轭铁,第一轭铁承载动触片,第一轭铁与承载架之间设置有弹簧,以使动触片上的动触点与静触点保持接触;第二轭铁通过固定架固定在承载架上,且第二轭铁与第一轭铁相对设置。当直流充电电路中出现短路电流时,在短路电流产生的磁场作用下,第一轭铁和第二轭铁之间产生电磁吸力,电磁吸力可补偿弹簧的弹力,并可抵消动、静触点间的斥力,以使动触点和静触点保持闭合状态,进而能够避免直流接触器炸裂而破损的现象发生。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器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器可以是直流接触器,直流接触器包括动触点结构、磁极板90、位于磁极板90两侧的壳体82及低压电磁系统。其中,动触点结构包括承载架10以及分别位于承载架10两侧的推杆20、至少一组动触点组件200,承载架10安装在磁极板90上,并位于磁极板90背离低压电磁系统的一侧表面上,推杆20穿过磁极板90与低压电磁系统连接,低压电磁系统产生的磁力,可使推杆20沿其轴向移动,即推杆20带动承载架10相对磁极板90移动。
壳体82罩设在动触点组件200的外侧,壳体82朝向磁极板90的一端固定在磁极板90上,壳体82与动触点组件20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静触点81,且静触点81位于壳体82远离磁极板90的一端;静触点81可与动触点组件200中的动触点正对设置。当推杆20带动承载架10朝向背离磁极板90的方向移动时,动触点与静触点81接触;此时直流充电电路导通,相应的,直流快充装置与高压电池包的电性连接,电动汽车处于充电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触点结构包括至少一组动触点组件200,本实施例以动触点结构中设置有两个动触点组件200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为便于对本申请实施例说明,可定义动触点结构的移动方向为上下方向,即动触点结构中的推杆20的移动方向;两个动触点组件200分别位于推杆20的左右两侧,且两个动触点组件200可关于推杆20左右对称分布;即本申请可通过单个推杆20与低压电磁系统连接,并能够实现直流充电电路中的正极线路及负极线路同时导通及断开,简化接触器的结构,节约制作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82可选用陶瓷材料制作,壳体82包括底壁以及围设在底壁下方的侧壁,底壁和侧壁围成矩形壳体82;侧壁远离底壁的一端固定在磁极板90上形成灭弧腔,底壁上设置有多个静触点81。两个动触点组件200均设置在灭弧腔内,且动触点组件200中的动触点与静触点81正对设置。例如,每个动触点组件200中包括一个动触板,每个动触板分别设置有两个动触点,两个动触点分别位于动触板的两端;相应的,底板设置有四个静触点81,一个静触点81分别与一个动触点正对设置。当动触点与静触点81接触时,动触点和静触点81接触瞬间产生电弧,本实施例在动触点组件200外侧设置有陶瓷壳体82,可防止壳体82内部产生的电弧扩散至直流接触器的外部,从而防止电弧干扰及影响直流充电电路的运行安全。
进一步的,壳体82朝向磁极板90的一端设置有金属连接片84,金属连接片84为环形结构,并且金属连接片84沿其轴向截面呈L型。金属连接片84包括第一安装边和第二安装边,且第一安装边与第二安装边垂直。其中,第一安装边可固定在侧壁的端面上或者侧壁的内表面上,第二安装边贴合并固定在磁极板90朝向壳体82的表面上;即壳体82通过金属连接片84固定在磁极板90上。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壳体82与磁极板90之间设置有金属连接片84,由于金属连接片84具有延展性,当壳体82及磁极板90因受热膨胀而发生变形时,金属连接片84可吸收部分变形量,避免壳体82与磁极板90因膨胀变形而出现破损。
继续参阅图2,低压电磁系统位于磁极板90的下方,低压电磁系统为推杆20提供驱动力及恢复力,推杆20带动承载架10在壳体82内上下移动,保证动触点组件200中的动触点、静触点81闭合或者断开。例如,低压电磁系统包括电磁线圈130、动铁芯110、静铁芯100以及设置在动铁芯110及静铁芯100之间的复位弹簧140;其中,动铁芯110及静铁芯100设置于定位套筒120内,定位套筒120呈“几字型”,其包括一端封闭的筒体以及位于筒体另一端的环形安装边,静铁芯100和动铁芯110设置在筒体内,且静铁芯100靠近环形安装边设置,动铁芯110位于静铁芯100的下方;环形安装边固定在磁极板90背离承载架10的一侧表面上,环形安装边可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磁极板90上。进一步的静铁芯100也可固定在磁极板90上,且静铁芯100远离动铁芯110的端面可与磁极板90朝向承载架10的一侧表面平齐。
动铁芯110与静铁芯100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40,复位弹簧140采用非导磁材料制作,复位弹簧140呈自然状态安装在动铁芯110与静铁芯100之间。推杆20远离承载架10的一端可由上及下依次穿过磁极板90、静铁芯100、复位弹簧140,并与动铁芯110连接;电磁线圈130套设在定位套筒120的外侧,可为动铁芯110与静铁芯100提供磁场。
低压电磁系统还包括控制电磁线圈130工作的控制板131及连接在控制板131上的引线132;当电磁线圈130处于上电状态,在电磁线圈130的产生的磁场作用下,静铁芯100与动铁芯110之间产生电磁吸力,动铁芯110在电磁吸力的作用下克服复位弹簧140的弹力,并带动推杆20向上移动,以使动触点组件200中的动触点与静触点81接触。反之,当电磁线圈130处于断电状态,动铁芯110在复位弹簧140的恢复力的作用下,带动推杆20向下移动,以使动触点与静触点81断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点结构的整体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点结构的正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点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如图3至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点结构包括上述承载架10、上述推杆20及上述动触点组件200,承载架10的一侧与推杆20远离动铁芯110的一端连接,承载架10的另一侧设置有两组动触点组件200,两组动触点组件200可左右对称设置在承载架10上。动触点组件200不仅包括动触片50以及设置在动触片50的动触点51,还包括固定架70、弹簧30、第一轭铁40和第二轭铁60;其中,固定架70与承载架10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弹簧30、第一轭铁40、动触片50、第二轭铁60可依次设置在安装空间内,第二轭铁60固定在固定架70上远离承载架10的一端,并且第二轭铁60与第一轭铁40相对设置。
具体地,弹簧30可以为螺旋弹簧,弹簧30垂直于承载架10的承载面设置,弹簧30的一端与承载架10连接,弹簧30的另一端与第一轭铁40连接。第一轭铁40用于固定动触片50,并且第一轭铁40与动触片50的中间部分抵接,动触片5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动触点51;第二轭铁60固定在固定架70远离承载架10的一端,且第二轭铁60与第一轭铁40相对设置;固定架70靠近承载架10的一端固定在承载架10上,以使第二轭铁60相对承载架10的安装位置不变,即承载架10与第二轭铁60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固定架70与承载架10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弹簧30呈压缩状态安装在第一轭铁40和承载架10之间,以使动触片50压紧在第一轭铁40和第二轭铁60之间;同时,第一轭铁40和动触片50可随弹簧30的伸缩变形在安装空间内上下移动。当推杆20向上运动,动触点51与静触点81接触时,推杆20继续向上运动,可压缩弹簧30,利用弹簧30的弹力使动触点51和静触点81保持接触状态,可提升动触点51及静触点81的电性连接可靠性。
当直流充电电路中产生短路电流时,此时,流过动触片50的短路电流可产生磁场,第一轭铁40和第二轭铁60在此磁场作用下产生电磁吸力,第一轭铁40可吸附至第二轭铁60上;因而,电磁吸力可对弹簧30的弹力进行补偿,防止动触点51和静触点81因短路电流产生的斥力而出现断开现象;即电磁吸力和弹簧30的弹力形成的合力大于动触点51与静触点81之间的斥力,可使动触点51与静触点81保持闭合状态,进一步可避免直流接触器发生炸裂而损坏。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动触片50夹设在第一轭铁40和第二轭铁50之间,其保证了动触片50的结构完整性,与相关技术中动触片50采用孔轴配合的方式进行固定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无需在动触片50上设置通孔,从而在相同空间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动触片50的导通面积较大,能够提升了动触片50的电流承载能力及导通能力。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10与推杆20的连接示意图一;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10可以是采用绝缘材料制作而成的支架,可以使动触点结构与位于承载架10一侧的低压电磁系统保持绝缘。承载架10包括底板以及设置在底板上的镂空结构,即在保持承载架10的承载强度的同时,可在底板上设置有减轻孔或者减轻槽等结构,以降低承载架10的制作成本。
进一步的为保证承载架10的结构强度,可在承载架10远离动触点组件200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结构,加强结构可以是设置在底板上的金属针16,金属针16可与承载架10一体制作,即当采用注塑工艺制作承载架10时,可将金属针16埋设在承载架10内。本申请实施例中,承载架10设置有加强结构,以提升承载架10的结构强度,防止承载架10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以保证位于承载架10两侧的动触片50运动的同步性,即当一组动触点组件200中的动触点51与其对应的静触点81接触时,另一组动触点组件200中的动触点51也与其对应的静触点81接触,可保证两个动触点组件200中的动触点51同时与其相对应的静触点81闭合或者断开。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10与推杆20的连接示意图二;如图7所示,并结合图6;本申请实施例中承载架10上对称设置有两组动触点组件200,为将各动触点组件200安装至承载架10上,承载架10与每一个动触点组件200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定位结构以及卡接结构。承载架10设置有两个第一凸台13,第一凸台13位于承载架10的底板朝向弹簧30的一侧,且两个第一凸台13对称设置在底板上。例如,第一凸台13为圆形凸台,第一凸台13与弹簧30配合,可使弹簧30套接至第一凸台13上,从而将弹簧30垂向连接在承载架10上。为便于将弹簧30连接至第一凸台13,本实施例在第一凸台13远离底板的一端进行倒角以形成导向面,可使弹簧30快速套接至第一凸台13上。或者,本实施例中也可在承载架1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弹簧30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为圆环形凹槽,第一凹槽与弹簧30配合设置,可使弹簧30的一端嵌设在第一凹槽内。
参阅图6和图7,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推杆20靠近承载架10的一端与承载架10固定连接,例如,推杆20与承载架10可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推杆20靠近承载架10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外螺纹,承载架10设置有螺纹孔,螺纹孔内设置有与推杆20的外接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或者,承载架10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与推杆20过盈配合,以使推杆20插入并固定在承载架10的安装孔内。或者,推杆20与承载架10均采用绝缘材料制作,即承载架10可与推杆20采用注塑的方式制作成一体结构,以增强推杆20与承载架10的连接强度。
继续参阅图7并结合图3,承载架10背离推杆2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两个隔弧部11,两个隔弧部11分别位于动触片50的两端;且每个隔弧部11均位于两个动触片50之间,并且位于两个动触片50同一端的隔弧部11将位于此端的两个动触点51隔开。
参阅图2,壳体82还设置有隔弧板83,隔弧板83位于两个动触点组件200之间,以将两个动触点组件200隔开;隔弧板83可以是矩形板,隔弧板83设置在壳体82的底壁的中间部分,隔弧板83的一端与壳体82的底壁连接,另一端可朝向磁极板90垂向延伸;为避免隔弧板83对动触点组件200在壳体82的运动造成干涉,隔弧板83朝向磁极板90的一端与承载架10之间预留间隙。
隔弧部11设置有与隔弧板83配合的插接槽12,隔弧板83朝向承载架10的一端可插装在插接槽12内,并且隔弧板83朝向插接槽12的一端与该插接槽12的槽底具有一定距离,可使承载架10在壳体82内向上移动,以保证动触点组件200中的动触点51与静触点81可接触;同时,隔弧板83和隔弧部11可在两个动触点组件200之间形成隔离结构,并在壳体82的灭弧腔内形成两个独立的腔室。本实施例中,将两个动触点组件200可分别位于两个腔室内,以避免每个动触点组件200中的动触点51与对应的静触点81接触而产生的电弧在灭弧腔内发生串扰、碰撞、集聚,从而提升直流充电电路运行安全。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轭铁40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8所示,第一轭铁40用于承载动触片50,第一轭铁40朝向承载架10的一侧与弹簧30抵接,第二轭铁60背离承载架10的一侧与动触片50接触。第一轭铁40采用导磁材料制作,其包括第一底板41及两个第一耳片42,第一底板41、第二耳片42可以是矩形板,两个第一耳片42分别位于第一底板41的两侧,第一耳片4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底板41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耳片42可垂直于第一底板41设置,两个第一耳片42分别连接在第一底板41上并围成U形空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耳片42和第一底板41可以是一体结构,即对制作第一轭铁40的板材采用折弯工艺制作成一体结构。例如,可在第一耳片42与第一底板41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工艺孔43,此工艺孔可以长条形孔,第一工艺孔43位于第一耳片42的中间部分,并且第一工艺孔4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耳片42的长度方向一致。本实施例在第一耳片42与第一底板41的两侧连接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工艺孔43,可以降低第一耳片42与第一底板41折弯处的结构强度,以便于折弯。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底板41朝向承载架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凸台411,第二凸台411与弹簧30相配合,可使弹簧30朝向第一轭铁40的一端套接在第二凸台411上。同样的,第二凸台411的结构与第一凸台13结构相同。例如,第二凸台411为圆形凸台,第一凸台13和第二凸台411相对设置,从而将弹簧30垂向连接在承载架10与第一轭铁40之间。为便于将弹簧30连接至第二凸台411,本实施例在第二凸台411远离第一底板41的一端进行倒角以形成导向面,可使弹簧30快速套接至第二凸台411上。或者,本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一底板41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弹簧30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为圆环形凹槽,第二凹槽与弹簧30配合设置,可使弹簧30的一端嵌设在第二凹槽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弹簧30的一端套接至承载架10的第一凸台13上,另一端套接在第一轭铁40的第二凸台411上,以使弹簧30稳固的连接在第一轭铁40和承载架10之间,防止弹簧30从第一轭铁40及承载架10之间脱出,保证接触器的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轭铁40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轭铁40还包括定位凸台412,定位凸台412位于第一轭铁40朝向动触片50的一侧表面上,动触片50朝向第一轭铁40的表面设置有与定位凸台412相配合的定位凹槽,动触片50可通过其定位凹槽嵌设在第一轭铁40的定位凸台412上,防止动触片50与第一轭铁40之间出现相对移动,以增强动触点51与静触点81之间电性连接可靠性。例如,上述定位凸台412可设置在第一底板41上,且定位凸台412位于第一底板41的中间;相应的,定位凹槽位于动触片50的中间部分,即第一轭铁40与动触片50的中间部分抵接,可保证动触片50两端的动触点51受力均匀,可进一步增强动触点51与静触点81之间电性连接可靠性。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片50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片50与第一轭铁40和第二轭铁60的连接示意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触片50为金属片,其整体呈长条状;沿动触片50的长度方向,动触片5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动触点51,动触点51凸出动触片50朝向第二轭铁60的表面,以便于与壳体82上的静触点81接触。
位于两个动触点51之间的动触片50的部分,即动触片50的中间部分设置有凹陷部52以及上述定位凹槽53。例如,定位凹槽53位于动触片50朝向第一底板41的一侧表面上,定位凹槽53与第一底板41上的定位凸台412配合;动触片50的中间部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凹陷部52,且每个凹陷部52分别与第一轭铁40的第一耳片42相互配合。当将动触片50安装至第一轭铁40上时,第一耳片42嵌设在凹陷部52内,同时,定位凸台412可嵌设在定位凹槽53内。本实施例中动触片50通过其定位凹槽53及凹陷部52安装至第一轭铁40上,可增强动触片50与第一轭铁40的连接稳固性。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轭铁60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架70与第二轭铁60、承载架10的连接示意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轭铁60为矩形板或者方形板,其设置在动触片50的上方;第二轭铁60背离动触片50的一侧可固定在固定架70上。例如,第二轭铁6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柱61,固定架70设置有与第一连接柱61配合的第一安装孔,即第二轭铁60可通过第一连接柱61固定在固定架70上,可提升第二轭铁60与固定架70之间的连接效率。固定架70远离第二轭铁60的一端安装在承载架10上,可使第二轭铁60相对承载架10的安装位置固定。在弹簧30弹力作用下,第二轭铁60朝向动触片50的一侧可与动触片50抵接,即可将动触片50夹设在第一轭铁40和第二轭铁60之间。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架7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架70包括第二底板71及两个第二耳片72,两个第二耳片72设置在第二底板71的两侧,并垂直于第二底板71设置,第二底板71与两个第二耳片72围成U形支架。第二底板71与承载架10相对设置,弹簧30、第一轭铁40、部分动触片50及第二轭铁60均位于第二底板71与承载架10之间,并能够对第一轭铁40和动触片50进行导向。
第二底板71用于固定第二轭铁60,第二底板71设置有与第一连接柱61配合的第一安装孔711,第二轭铁60朝向第二底板71的一侧表面可与第二底板71的表面贴合。第二耳片72的一端与第二底板71连接,第二耳片72的另一端可固定在承载架10上,以使第二轭铁60相对于承载架10的安装位置不变。例如,两个第二耳片72可与第二底板71采用折弯的方式形成一体结构,为便于对用于制作固定架70的板材进行折弯,本实施例在用于制作固定架70的板材上制作工艺孔。
在一种可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二耳片72分别设置有第二工艺孔73,第二工艺孔73可以是位于第二耳片72靠近第二底板71的一端的长条孔,并且第二工艺孔73位于第二耳片72的中间部分,第二工艺孔7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耳片72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工艺孔73靠近第二底板71的一端可延伸至第二底板71上,即在第二底板71与第二耳片7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工艺孔73,可降低第二底板71与第二耳片72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便于对第二耳片72进行折弯。当然,本实施例也可单独制作第二耳片72和第二底板71,再将第二耳片72固定在第二底板71上,本实施例对固定架70的成型方式不加以限制。
如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架70与承载架10的连接示意图;如图15所示,固定架70中的第二耳片72远离其的一端固定在承载架10上,承载架1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每一个第二耳片72的固定结构;每个固定结构均包括一个第一定位凸起14及两个第二定位凸起15,第一定位凸起14位于两个第二定位凸起15之间,两个第二定位凸起15可对称设置在第一定位凸起14的两侧。
参阅图14,第二耳片72可以是矩形板,第二耳片72远离第二底板7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定位孔722,第一定位孔722与第一定位凸起14配合,并且两个第二定位凸起15之间的距离与第二耳片72的宽度配合。当第二耳片72需固定在承载架10上时,第二耳片72通过其第一定位孔722卡接在第一定位凸起14上;同时,两个第二定位凸起15可分别与第二耳片72的两侧抵接,即将第二耳片72夹设在两个第二定位凸起15之间。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架70与承载架10以卡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方便对固定架70进行拆卸及安装。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结构均具有一定弹性,为保证固定结构的结构强度,上述第一定位凸起14和第二定位凸起15可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金属板材制作。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位凸起14及第二定位凸起15在承载架10上布置示意图,如图16所示,为进一步提升上述固定结构的结构强度,可将用于安装固定架70的两个固定结构设置在同一个固定支架上;承载架10上设置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可以是埋设在承载架10内的金属支架,并且固定支架的两侧均设置有凸出于承载架10边缘的第一定位凸起14及两个第二定位凸起15,第一定位凸起14用于与第二耳片72的第一定位孔722卡接,两个第二定位凸起15可与第二耳片72的侧面抵接,以将两个第二耳片72分别固定在固定支架上。本申请实施例在承载架10上埋设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将分别用于固定两个第二耳片72的固定结构集成在同一个支架上,可增强固定结构的结构强度,可提升固定架70与承载架10之前的连接可靠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接触器也可以是交流接触器,交流接触器所连接的电路通常为三路电路,与直流接触器的所在的二路电路相比,其区别在于:交流接触器包括设置在承载架10上的三组动触点组件200,相应的,交流接触器设置的静触点数量也随之变化。同样的,承载架10也可在相邻两个动触点组件200之间设置有隔弧板以及隔弧部,以将各动触点组件分别设置在壳体形成的独立腔室内;对于交流接触器的动触点组件可参照上述直流接触器的动触点组件200进行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架、推杆及至少一组动触点组件;
所述推杆设置在所述承载架的一侧,所述动触点组件设置在所述承载架的另一侧;
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承载架上的固定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承载架与所述固定架之间的弹簧、第一轭铁、动触片及第二轭铁;
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承载架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轭铁连接,所述动触片设置在所述第一轭铁上;所述第二轭铁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并与所述第一轭铁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架朝向所述弹簧的表面设置有用于套接所述弹簧的第一凸台或者第一凹槽;
所述第一轭铁朝向所述弹簧的表面设置有用于套接所述弹簧的第二凸台或者第二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轭铁朝向所述动触片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凸台;
所述动触片朝向所述第一轭铁的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台配合的定位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轭铁包括第一底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两侧边缘的两个第一耳片,两个所述第一耳片和所述第一底板围成U型空间;
所述动触片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动触片位于所述U型空间内,两个所述第一耳片分别卡合在对应的所述凹陷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台位于所述第一底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片与所述第一底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工艺孔,所述第一工艺孔位于所述第一耳片的中间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二底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底板的两侧的两个第二耳片,两个所述第二耳片与所述第二底板围成U型支架;
所述第二轭铁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板上,两个所述第二耳片远离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承载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架设置有用于固定每个所述第二耳片的第一限位凸起和两个第二限位凸起,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两侧;
所述第二耳片朝向所述承载架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配合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耳片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卡接在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上;
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耳片的两侧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耳片朝向所述第二底板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工艺孔,所述第二工艺孔沿所述第二耳片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工艺孔靠近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可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板。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轭铁朝向所述第二底板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底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柱配合的第一安装孔;
所述第二轭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柱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架设置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位于所述承载架背离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架为绝缘材质制作的支架,所述承载架具有镂空结构;
所述加强结构为埋设在所述承载架内的金属针。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架设置有两组所述动触点组件,两组所述动触点组件关于所述推杆左右对称;
两个所述动触点组件中的动触片平行且相对设置,每个所述动触片上设置有两个动触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动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架相对设置有两个隔弧部,其中一个所述隔弧部位于所述动触片的一端,另一个所述隔弧部位于所述动触片的另一端;
每个所述隔弧部分别与位于两个所述动触片同一端的动触点相对设置。
15.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磁极板、低压电磁系统以及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动触点结构;
所述壳体连接在所述磁极板上形成灭弧腔,所述低压电磁系统位于所述磁极板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
所述动触点结构设置在所述灭弧腔内,且所述动触点结构中的推杆穿过所述磁极板与所述低压电磁系统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磁极板的一端设置有金属连接片,所述壳体通过所述金属连接片与所述磁极板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隔弧板,所述隔弧板与所述承载架上的隔弧部相对设置;
所述隔弧部设置有插接槽,所述隔弧板朝向所述承载架的一端位于所述插接槽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静触点,所述静触点与所述动触片上的动触点正对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电磁系统包括电磁线圈、动铁芯、静铁芯以及设置在所述动铁芯和所述静铁芯之间的复位弹簧;
所述静铁芯固定在所述磁极板上,所述动铁芯位于所述静铁芯远离所述磁极板的一侧,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静铁芯和所述动铁芯之间;
所述推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磁极板、所述静铁芯、所述复位弹簧,且所述推杆与所述动铁芯连接。
CN202010591482.8A 2020-06-24 2020-06-24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Pending CN1119334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1482.8A CN111933488A (zh) 2020-06-24 2020-06-24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PCT/CN2021/093419 WO2021258894A1 (zh) 2020-06-24 2021-05-12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1482.8A CN111933488A (zh) 2020-06-24 2020-06-24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3488A true CN111933488A (zh) 2020-11-13

Family

ID=73317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91482.8A Pending CN111933488A (zh) 2020-06-24 2020-06-24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33488A (zh)
WO (1) WO202125889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58894A1 (zh) * 2020-06-24 2021-12-30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22982A (ja) * 2010-07-16 2012-02-02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
JP2012104363A (ja) * 2010-11-10 2012-05-31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CN206921752U (zh) * 2017-06-12 2018-01-23 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提高反向电寿命的高压直流接触器结构
CN110473744A (zh) * 2019-08-09 2019-11-19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磁钢进行灭弧的直流继电器
CN110783147A (zh) * 2019-09-29 2020-0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接触器及汽车
CN110783146A (zh) * 2019-11-15 2020-02-11 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直流继电器触头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122439A1 (de) * 2011-12-24 2013-06-27 Daimler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Schalten elektrischer Lastkreise
CN115332016A (zh) * 2019-12-31 2022-11-11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抗短路电流及灭弧的直流继电器
CN111933488A (zh) * 2020-06-24 2020-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22982A (ja) * 2010-07-16 2012-02-02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
JP2012104363A (ja) * 2010-11-10 2012-05-31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CN206921752U (zh) * 2017-06-12 2018-01-23 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提高反向电寿命的高压直流接触器结构
CN110473744A (zh) * 2019-08-09 2019-11-19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磁钢进行灭弧的直流继电器
CN110783147A (zh) * 2019-09-29 2020-0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接触器及汽车
CN110783146A (zh) * 2019-11-15 2020-02-11 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直流继电器触头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58894A1 (zh) * 2020-06-24 2021-12-30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58894A1 (zh) 2021-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45860A1 (ko) 직류 릴레이
US11990694B2 (en) Multifunctional high-voltage connector and battery product
EP4030458B1 (en) Direct current contactor and automobile
KR102032517B1 (ko) 영구자석 하우징을 갖는 직류 릴레이
US20230098632A1 (en) Direct current contactor and vehicle
CN210142625U (zh)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EP4210084A1 (en) Direct current contactor, distribution box, power battery assembly, and vehicle
WO2020045844A1 (ko) 직류 릴레이
EP3611751A1 (en) Conductive connection structure, multifunctional high-voltage connector and battery product
US20150061797A1 (en) Electronic contactor
CN1044049C (zh) 电路断路器的磁驱动铁心绝缘装置
CN111933488A (zh) 动触点结构及接触器
JP2024513030A (ja) リレー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CN218385017U (zh) 一种继电器
CN108400061B (zh) 高压直流通断器
CN218299710U (zh) 接触器
CN210200638U (zh) 用于接触器的可插拔连接装置及接触器
CN220796596U (zh) 接触器以及车辆
CN215266116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5731505U (zh) 电磁继电器
CN113782391B (zh) 继电器
CN221175949U (zh) 互感器装置及断路器
CN221125814U (zh) 一种基于无弧开关的电气保护设备
CN220306132U (zh) 一种静触头结构和框架式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5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