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1926A - 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1926A
CN111911926A CN202010922819.9A CN202010922819A CN111911926A CN 111911926 A CN111911926 A CN 111911926A CN 202010922819 A CN202010922819 A CN 202010922819A CN 111911926 A CN111911926 A CN 1119119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fire
flow
gas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228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11926B (zh
Inventor
柯情
刘晓刚
王帅东
叶佳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2281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119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11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19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119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19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62Mixing devices; Mixing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62Mixing devices; Mixing tubes
    • F23D14/64Mixing devices; Mixing tubes with inj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66Preheating the combustion air or g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3/00Stoves or ranges for gaseous fuels
    • F24C3/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burners
    • F24C3/08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burners on ra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3/00Stoves or ranges for gaseous fuels
    • F24C3/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gnition devices
    • F24C3/1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gnition devices of electric ignition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属于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分流式聚能罩包括聚能罩主体和分流件,聚能罩主体的下部具有进气口,分流件的外圈固接于聚能罩主体上,且分流件的内圈与聚能罩主体的之间形成分流口,分流件的中部具有上下贯通的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从进气口进入的二次空气于分流口处被分流,一部分二次空气从分流件的下方进入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另一部分二次空气流向分流件的上方。本发明对二次空气进行分流,使二次空气针对性地补入到内火盖和外火盖,二次空气流动的过程中被充分预热,从而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

Description

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随着燃气具产品的不断发展,市面上的高端燃气灶具也是在追求更大的热负荷和更高的热效率,因此出现了带聚能罩的产品。采用聚能罩之后,可以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将燃烧后的烟气与二次空气分隔开来,使得二次空气可以更好的更纯净的补充到火焰根部,从而提升热效率;再比如加上聚能罩之后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热气(热辐射、热对流)往面板走,降低相关零(部)件温升,延长使用寿命。
但是现有的聚能罩的结构仍有改进空间,以提升燃气灶具的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提高燃气灶具的热效率,而提供一种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分流式聚能罩,其包括:
聚能罩主体,所述聚能罩主体的下部具有进气口;和,
分流件,所述分流件的外圈固接于所述聚能罩主体,且分流件的外圈与所述聚能罩主体之间形成分流口,所述分流件的中部具有上下贯通的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
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二次空气于所述分流口处被分流,一部分二次空气从所述分流件的下方进入所述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另一部分二次空气流向所述分流件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分流件包括:
横向分流板,所述横向分流板的外圈连接所述聚能罩主体,所述横向分流板的中部具有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和,
管状的竖向分流板,所述竖向分流板的下端于所述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处连接所述横向分流板,所述竖向分流板具有所述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
优选地,所述横向分流板从其外圈到其内圈逐渐向上延伸,且延伸的坡度大于5°;
和/或,所述横向分流板具有第一倾斜环部和第二倾斜环部,所述第一倾斜环部的外圈连接所述第二倾斜环部的内圈,所述第二倾斜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倾斜环部向下弯折;
和/或,所述横向分流板上设有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所述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环绕所述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间隔设置;
和/或,所述竖向分流板从其下端到其上端逐渐向内延伸,且延伸的坡度大于70°;
和/或,所述竖向分流板上设有点火针穿过孔;
和/或,所述竖向分流板上设有电偶穿过孔;
和/或,所述分流件还包括引火孔挡风板,所述引火孔挡风板设于所述竖向分流板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聚能罩主体包括下罩,所述下罩包括:
下罩主体;
罩支脚,所述罩支脚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下罩主体,各所述罩支脚间隔地布置,相邻的罩支脚和所述下罩主体的下端围成所述进气口;及,
限位脚,所述限位脚与所述罩支脚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限位脚固定于所述罩支脚和/或所述下罩主体上,所述横向分流板固定于所述限位脚上。
优选地,所述下罩主体包括:
内罩体,所述内罩体从其内圈到其外圈逐渐向下延伸,所述内罩体与所述分流板之间形成所述分流口;和,
外罩体,所述外罩体的下部向下弯折后连接所述内罩体的外圈,所述外罩体从其内圈到其外圈逐渐向上延伸;
所述罩支脚的上端连接所述内罩体和所述外罩体。
一种燃气灶,其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分流式聚能罩。
优选地,所述燃气灶还包括混气室和内火盖,所述混气室包括:
盘体,所述分流件与所述盘体之间形成下二次空气通道;
设于所述盘体中部的内火盖输气柱,所述内火盖输气柱穿设于所述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并连接所述内火盖。
优选地,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外火盖,所述混气室还包括设于所述盘体上的外火盖输气柱,所述外火盖输气柱贯穿所述分流件并连接所述外火盖;所述聚能罩主体的内壁和所述外火盖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在相邻外火盖输气柱之间,所述分流件和所述外火盖形成上二次空气通道。
优选地,所述外火盖具有传火隧道和引火孔,所述传火隧道沿所述外火盖的径向设置,所述引火孔连通所述外火盖的内壁和所述传火隧道的内壁;所述分流件包括引火孔挡风板,所述引火孔在所述外火盖的内壁上的出口部分正对或全部正对所述引火孔挡风板,且所述引火孔的出口与所述引火孔挡风板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燃气灶还包括盛液盘,所述聚能罩主体被定位于所述盛液盘上,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盛液盘的上表面。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发明中,分流式聚能罩至少具有如下使用效果:
第一,二次空气经由分流件被分流成至少两股,可以针对性地补入到内火盖和外火盖,从而二次空气的利用率和燃料的燃烧效率均得以提高。
第二,使用时,经由分流件的下方流向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的二次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被充分预热,有利于提升内火盖的燃料燃烧的热效率;同样,经由分流件的上方流向外火盖的二次空气的也能够被充分预热,有利于提升外火盖的燃料燃烧的热效率。
第三,分流板位于燃气灶主体的中部,使用时,对锅具向下反射的热辐射形成一道物理阻隔,且可以将部分热辐射反射回锅具上,从而,一方面减少了热辐射对燃气灶的面板和燃气灶其他构件的影响,另一方面,被加热的分流板又可以充分预热其上方和下方的二次空气,进一步提升了热效率,提高了燃气灶的使用寿命。
第四,分流板位于燃气灶的中部,使用过程中可阻挡锅具产生的溢液流向燃烧器附近,从而便于清洁燃气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剖视图,含箭头的线用以示意二次空气的流向;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气灶的分解图,其中隐去了上罩;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气灶的剖视图,含箭头的线用以示意二次空气的流向;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燃气灶1000
分流式聚能罩100
聚能罩主体10
进气口11
上罩12
下罩13
下罩主体131
内罩体1311
外罩体1312
罩支脚132
限位脚133
分流口14
分流件20
横向分流板21
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1
第一倾斜环部212
第二倾斜环部213
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4
竖向分流板22
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221
点火针穿过孔222
电偶穿过孔223
引火孔挡风板23
竖板231
横板232
混气室200
盘体210
内火盖输气柱220
外火盖输气柱230
内火盖300
外火盖400
外火盖主体410
传火隧道411
引火孔412
外盖封板420
盛液盘500
定位槽510
下二次空气通道600
上二次空气通道700
气流分叉口8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下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请参阅图1-3及图10进行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流式聚能罩,用在燃气灶1000中,围绕燃烧器(包括内火盖300、外火盖400、混气室200)设置,分流式聚能罩100用于将燃烧器工作时向外扩散的热辐射反射到锅具上,从而实现聚能。
分流式聚能罩100包括聚能罩主体10,聚能罩主体10的下部具有进气口11,外部的空气能够经由进气口11补入到燃烧器处形成二次空气,从而提高燃烧效率。
进气口11可具有若干个,该些进气口11在聚能罩主体10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换言之,该些进气口11环绕燃烧器设置,从而能够更为均匀地从燃烧器的四周补充二次空气。
分流式聚能罩100还包括分流件20,分流件20用于对经由进气口11进入的二次空气进行分流,使一部分二次空气被补充到内火盖300处,一部分二次空气被补充道外火盖400处,通过分流独立地对内火盖300和外火盖400补入二次空气,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聚能罩主体10为环状,分流件20设于环状的聚能罩主体10的中部。分流件20的外圈固定在聚能罩主体10上,且分流件20的外圈与聚能罩主体10之间存在间隙而形成上述的分流口14;使用时,二次空气于分流口14处被分流,一部分被分向分流件20的下方,一部分被分向分流件20的上方。
分流口14可具有多个,这些分流口14间隔地分布在分流板的周向上,换言之,燃烧器四周的二次空气均可被分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燃烧效率。
分流件20的中部具有上下贯通的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221,用于为内火盖输气柱220预留出安装空间,其中,内火盖输气柱220为用于向内火盖300输送燃料的结构。
如图3所示,图3用含箭头的线条示意了二次空气的流向。使用时,被分流到分流件20的下方的二次空气进入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221中,并向上流动补入到内环火盖的根部的四周,提高了内火盖300中燃料的燃烧效率。被分流到分流件20的上方的二次空气至少部分可沿着聚能罩主体10的内壁补入到外火盖400的四周,从而提高了外火盖400中燃料的燃烧效率。
经由上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100至少具有如下效果:
第一,使用时,二次空气经由分流件20被分流成至少两股,可以针对性地补入到内火盖300和外火盖400,从而二次空气的利用率和燃料的燃烧效率均得以提高。
第二,使用时,经由分流件20的下方流向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221的二次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被充分预热,有利于提升内火盖300的燃料燃烧的热效率;同样,经由分流件20的上方流向外火盖400的二次空气的也能够被充分预热,有利于提升外火盖400的燃料燃烧的热效率。
第三,分流板位于燃气灶主体的中部,使用时,对锅具向下反射的热辐射形成一道物理阻隔,且可以将部分热辐射反射回锅具上,从而,一方面减少了热辐射对燃气灶1000的面板和燃气灶1000其他构件的影响,另一方面,被加热的分流板又可以充分预热其上方和下方的二次空气,进一步提升了热效率,提高了燃气灶1000的使用寿命。
第四,分流板位于燃气灶1000的中部,使用过程中可阻挡锅具产生的溢液流向燃烧器附近,从而便于清洁燃气灶1000。
请继续参阅图2-3进行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分流件20包括横向分流板21和竖向分流板22。横向分流板21的外圈连接聚能罩主体10,相应地,横向分流板21与聚能罩主体10之间形成上述的分流口14;横向分流板21的中部具有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1。竖向分流板22为管状,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竖向分流板22的下端于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1处连接横向分流板21,竖向分流板22的中部形成上述的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221。
本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效果:
第一,使用过程中,横向分流板21可将经由进气口11进入的二次空气在上、下方向上分流,被横向分流板21分流过的二次空气向上流动的过程中进一步被竖向分流板22隔离,从而能够被较为独立地补入到内火盖300或外火盖400。
第二,竖向分流板22对内火盖输气柱220还形成防护作用,使用时锅具的部分溢液被竖向分流板22阻隔,从而不会落入燃烧器上或燃烧器的四周,便于清理燃气灶1000。
请继续参阅图2-3进行理解。横向分流板21从其外圈到其内圈逐渐向上延伸,且延伸的坡度大于5°。具体而言,横向分流板21整体为环状;横向分流板21的外圈到内圈为倾斜的,一方面增加流向内火盖300的二次空气的运动路线的长度,从而二次空气被充分预热,有利于提高热效率;另一方面,锅具产生的溢液可经由横向分流板21被慢慢引导至进气口11处,从而远离燃烧器,便于清洁燃气灶1000。
请参阅图4进行理解。横向分流板21具有第一倾斜环部212和第二倾斜环部213,第一倾斜环部212的外圈连接第一倾斜环部212的内圈,第二倾斜环部213相对于第一倾斜环部212向下弯折。具体而言,第一倾斜环部212和第二倾斜环部213均为环状结构,第一倾斜环部212和第二倾斜环部213的坡度均小于5°,其中,第一倾斜环部212的坡度相对于第二倾斜环部213的坡度更缓。
请参阅图5和图10进行理解。横向分流板21上设置有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4,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4环绕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1间隔设置。具体而言,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4用于为外火盖输气柱230预留安装位置,其中,外火盖输气柱230是用于为外火盖400提供燃料的结构。
可将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4的形状设置为与外火盖输气柱230相匹配的形状,以使得外火盖输气柱230的外壁与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4的孔壁之间贴合或者预留微小间隙。
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4与外火盖输气柱230一一对应设置,图5中以横向分流板21上具有两个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4为例进行了示意,诚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作为可替换的手段,横向分流板21上可具有三个、四个或更多的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4。
请参阅图6进行理解。竖向分流板22从其下端到其上端逐渐向内延伸,且延伸的坡度大于70°,竖向分流板22的形状一方面有利于控制二次空气的流向,使得竖向分流板22内的二次空气能够更集中地流向内火盖300的根部,另一方面能够对锅具的溢液产生导向作用,使得溢液更顺畅地流向横向分流板21。
请参阅图3进行理解。竖向分流板22上设置有点火针穿过孔222,用于为燃气灶1000的点火针预留出安装空间,以使点火针穿过。
请参阅图3进行理解。竖向分流板22上设有电偶穿过孔223用于为燃气灶1000的电偶预留出安装空间,以使电偶穿过。
请参阅图3进行理解。分流件20还包括设于竖向分流板22的上端的引火孔412引火孔412挡风板23。具体而言,引火孔412引火孔412挡风板23包括两件竖板231和一件横板232,两竖板231间隔设置,横板232的两侧分别连接两竖板231的上端。其中一块竖板231的下端连接竖向分流板22的上端面,另一竖板231位于竖向分流板22的外侧,并用于对外火盖400上的引火孔412进行挡风。
请参阅图7-8进行理解。聚能罩主体10包括上罩12和下罩13,上罩12用于将热辐射反射向锅具,以及将直接支撑锅具,上罩12设于下罩13的上方,下罩13支撑于燃气灶1000的面板或盛液盘500上。
下罩13包括下罩主体131、罩支脚132及限位脚133。罩支脚132的上端连接上罩12主体,各上罩12支脚间隔地布置,相邻的罩支脚132和下罩主体131的下端围成上述的进气口11,换言之,进气口11为开放式的,相邻的罩支脚132之间具有一个进气口11。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若干罩支脚132将分流式聚能罩100支撑在面板或盛液盘500上,一方面减小了分流式聚能罩100与面板或盛液盘500的接触面积,从而分流式聚能罩100向面板传递的热能大幅减少,降低了面板爆裂的风险,另一方面,相邻罩支脚132的侧面和下罩主体131的底部便于围合成进气口11,二次空气能够从分流式聚能罩100的底部进入并向上流动补入到内火盖300的火孔和外火盖400的火孔的根部,从而提高热效率。
如图7所示,限位脚133设于罩支脚132和/或下罩主体131上。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限位脚133与罩支脚132一一对应设置,限位脚133的下部的一侧连接罩支脚132,限位脚133的上部连接下罩主体131,限位脚133位于罩支脚132上的朝向分流式聚能罩100的中心的一侧。本实施例通过在罩支脚132处设置限位脚133,第一,增强了下罩13自身的刚度,提高了抗变形能力,第二,使用时,各限位脚133上朝向分流式聚能罩100中心的一侧能够和燃烧器的相关构件形成限位关系,从而确保了分流式聚能罩100和燃烧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精度和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横向分流板21通过限位脚133连接聚能罩主体10,横向分流板21固定于限位脚133上。具体而言,横向分流板21的边缘连接限位脚133的朝向分流式聚能罩100中心的一侧,横向分流板21的外圈与下罩主体13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即构成上述的分流口14。可将横向分流板21的外圈设置为相对于下罩主体131的最低处稍微高一点,例如高2-5mm,以便于部分二次空气能够从横向分流板21的下面流通,从而提升分流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7进行理解。下罩主体131包括内罩体1311,内罩体1311从其内圈到其外圈逐渐向下延伸,内罩体1311与分流板之间形成上述的分流口14。具体而言,内罩体1311位于下罩主体131的内侧,上述的下罩主体131的内壁即为内罩体1311的内壁。内罩体1311为环状,内罩体1311从其外圈到内圈是具有坡度的。
下罩主体131还包括外罩体1312,外罩体1312从其内圈到其外圈逐渐向上延伸,外罩体1312的下部向下弯折后连接内罩体1311的外圈。具体而言,外罩体1312的中部为向外凸出的曲面状,外罩体1312的下部相对于外罩体1312的中部形成一次弯折,使得外罩体1312的下部为较陡的状态,从而外罩体1312的下部与内罩体1311的下部形成V型的增效沟。增效沟控制了进气口11的高度,从而控制了二次空气的进入量。将下罩主体131设置为具有增效沟的结构还提高了刚度,增强了抗变形能力。
另外,下罩主体131在位于相邻罩支脚132之间的位置具有增效沟,而在于罩支脚132对应的位置具有向下的开口,并连接罩支脚132,罩支脚132的上部同时连接内罩体1311和外罩体1312。
需要说明的是,整个下罩13可采用拉伸工艺一体成型,也可经由多个独立的构件装配并固定成一体,例如,下罩主体131为一个独立的构件,并经由拉伸工艺一体成型,罩支脚132和限位脚133为一个独立的构件,并经由拉伸工艺一体成型,下罩主体131同罩支脚132和限位脚133通过铆接或锁紧销钉固定,并形成下罩13。
请参阅图8-9进行理解。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10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分流式聚能罩100。
燃气灶1000还包括混气室200和内火盖300。内火盖300上具有若干火孔,该些火孔连通内火盖300的内腔和内火盖300的外部。
混气室200包括盘体210,盘体210位于横向分流板21的下方,两者在上下分行向上具有连通进气口11和分流口14的空间,该空间即为下二次空气通道600。
混气室200还包括设于盘体210中部的内火盖输气柱220,内火盖输气柱220穿设于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221,并连接内火盖300。具体而言,内火盖输气柱220设置在盘体210的中心区域,内火盖输气柱220为中空结构,其中部具有连通内火盖300的内腔的输气通道,用于将燃气或者燃气与一次空气(预先向燃气中引射或喷射的空气)的混合气体输送给内火盖300的内腔。内火盖输气柱220的上端连接内火盖300,内火盖输气柱220的上端面可与竖向分流板22的上端面平齐,也可略高于或略低于竖向分流板22的上端面,从而可使得二次空气能够被准确地补入到内火盖300上的火孔的根部,进而提高热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8-9进行理解。燃气灶1000还包括外火盖400,本实施例中,外火盖400包括均为环状的外火盖主体410和外火盖封板420。
外火盖封板420设置在外火盖主体410的底部,外火盖封板420可在实现混气室200向外火盖主体410输送燃料的同时保证混气室200和外火盖主体410之间的密封性。外火盖封板420位于横向分流板21的上方,且两者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
外火盖主体410的侧面和聚能罩主体1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相应地,经由分流口14分流后的二次空气,其中一股可顺着外火盖主体410和聚能罩主体10之间的空间补入到外火盖400的火孔的根部,提高了热效率。
混气室200还包括设于盘体210上的外火盖输气柱230,外火盖输气柱230于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4处贯穿横向分流板21,并连接外火盖封板420。具体而言,外火盖输气柱230凸出于横向分流板21,相邻的外火盖输气柱230的侧面、横向分流板21、竖向分流板22以及外火盖400共同围合成上二次空气通道700,如图9所示,经由分流口14分流后的二次空气,其中一股可经由上二次空气通道700到达外火盖主体410的火孔,即:二次空气顺着横向分流板21和外火盖封板420之间的空间流动,然后顺着外火盖400的内壁和竖向分流板22的外壁之间的空间向上流动,最后沿着外火盖400倾斜的上表面向外流动到外火盖400的火孔处,这个过程中二次空气被充分预热,从而其到达外火盖400的火孔处时具有较高的温度,进而提高了热效率。另外,本实施例中具有两个外火盖输气柱230,则会产生两个上二次空气通道700。
外火盖400的侧面和横向分流板21之间具有气流分叉口800。在分流口14处被分流到横向分流板21上方的二次空气在气流分叉口800处进一步被分流,一股沿着上二次空气通道700流动,另一股沿着外火盖400和聚能罩主体10的内壁之间的空间补入到外火盖400的火孔的根部,从而提高了热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9进行理解。外火盖主体410上具有传火隧道411和引火孔412,传火隧道411沿着外火盖主体410的径向延伸,引火孔412连通外火盖400的内壁和传火隧道411的内壁。引火孔412在外火盖主体410的内壁上的出口部分正对或者全部正对引火孔挡风板23,并且引火孔412的该出口与引火孔挡风板23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引火孔挡风板23能够降低引火孔412流出的燃气的出流速度,防止燃气扩散过快导致引火困难,另外,还能够有效降低传火隧道411的燃气被二次空气吹散,从而保证良好的传火效果。
请参阅图8和图10进行理解。燃气灶1000还包括盛液盘500,聚能罩主体10被定位于盛液盘500上,进气口11位于盛液盘500的上表面。具体而言,进气口11位于盛液盘500的上表面和下罩主体131的下端之间。盛液盘500上具有定位槽510,罩支脚132被一一对应地定位于定位槽510中。优选横向分流板21的外圈的半径大于盛液盘500的内圈的半径,从而当锅具的溢液流到分流件20上后,会被分流件20引导至盛液盘500上,便于清理。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分流式聚能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聚能罩主体,所述聚能罩主体的下部具有进气口;和,
分流件,所述分流件的外圈固接于所述聚能罩主体,且分流件的外圈与所述聚能罩主体之间形成分流口,所述分流件的中部具有上下贯通的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
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二次空气于所述分流口处被分流,一部分二次空气从所述分流件的下方进入所述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另一部分二次空气流向所述分流件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式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包括:
横向分流板,所述横向分流板的外圈连接所述聚能罩主体,所述横向分流板的中部具有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和,
管状的竖向分流板,所述竖向分流板的下端于所述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处连接所述横向分流板,所述竖向分流板具有所述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式聚能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分流板从其外圈到其内圈逐渐向上延伸,且延伸的坡度大于5°;
和/或,所述横向分流板具有第一倾斜环部和第二倾斜环部,所述第一倾斜环部的外圈连接所述第二倾斜环部的内圈,所述第二倾斜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倾斜环部向下弯折;
和/或,所述横向分流板上设有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所述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环绕所述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间隔设置;
和/或,所述竖向分流板从其下端到其上端逐渐向内延伸,且延伸的坡度大于70°;
和/或,所述竖向分流板上设有点火针穿过孔;
和/或,所述竖向分流板上设有电偶穿过孔;
和/或,所述分流件还包括引火孔挡风板,所述引火孔挡风板设于所述竖向分流板的上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式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罩主体包括下罩,所述下罩包括:
下罩主体;
罩支脚,所述罩支脚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下罩主体,各所述罩支脚间隔地布置,相邻的罩支脚和所述下罩主体的下端围成所述进气口;及,
限位脚,所述限位脚与所述罩支脚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限位脚固定于所述罩支脚和/或所述下罩主体上,所述横向分流板固定于所述限位脚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流式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罩主体包括:
内罩体,所述内罩体从其内圈到其外圈逐渐向下延伸,所述内罩体与所述分流板之间形成所述分流口;和,
外罩体,所述外罩体的下部向下弯折后连接所述内罩体的外圈,所述外罩体从其内圈到其外圈逐渐向上延伸;
所述罩支脚的上端连接所述内罩体和所述外罩体。
6.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分流式聚能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还包括混气室和内火盖,所述混气室包括:
盘体,所述分流件与所述盘体之间形成下二次空气通道;
设于所述盘体中部的内火盖输气柱,所述内火盖输气柱穿设于所述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并连接所述内火盖。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外火盖,所述混气室还包括设于所述盘体上的外火盖输气柱,所述外火盖输气柱贯穿所述分流件并连接所述外火盖;所述聚能罩主体的内壁和所述外火盖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在相邻外火盖输气柱之间,所述分流件和所述外火盖形成上二次空气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火盖具有传火隧道和引火孔,所述传火隧道沿所述外火盖的径向设置,所述引火孔连通所述外火盖的内壁和所述传火隧道的内壁;所述分流件包括引火孔挡风板,所述引火孔在所述外火盖的内壁上的出口部分正对或全部正对所述引火孔挡风板,且所述引火孔的出口与所述引火孔挡风板之间具有间隙。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还包括盛液盘,所述聚能罩主体被定位于所述盛液盘上,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盛液盘的上表面。
CN202010922819.9A 2020-09-04 2020-09-04 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 Active CN1119119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2819.9A CN111911926B (zh) 2020-09-04 2020-09-04 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2819.9A CN111911926B (zh) 2020-09-04 2020-09-04 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1926A true CN111911926A (zh) 2020-11-10
CN111911926B CN111911926B (zh) 2021-12-10

Family

ID=73266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22819.9A Active CN111911926B (zh) 2020-09-04 2020-09-04 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11926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7958A (zh) * 2012-08-14 2012-11-14 张卿莲 一种燃气灶具
CN104110682A (zh) * 2014-07-01 2014-10-22 李金钟 一种燃气燃烧器的聚能式燃烧组件
CN207094619U (zh) * 2017-07-10 2018-03-13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燃气灶具的集热罩及应用有该集热罩的燃烧器
JP2018165602A (ja) * 2017-03-28 2018-10-25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卓上コンロ
CN110425608A (zh) * 2018-05-01 2019-11-08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WO2020015155A1 (zh) * 2018-07-16 2020-01-23 卢驭龙 电加热装置和电焰灶
CN110836411A (zh) * 2018-08-19 2020-02-25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燃气灶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7958A (zh) * 2012-08-14 2012-11-14 张卿莲 一种燃气灶具
CN104110682A (zh) * 2014-07-01 2014-10-22 李金钟 一种燃气燃烧器的聚能式燃烧组件
JP2018165602A (ja) * 2017-03-28 2018-10-25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卓上コンロ
CN207094619U (zh) * 2017-07-10 2018-03-13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燃气灶具的集热罩及应用有该集热罩的燃烧器
CN110425608A (zh) * 2018-05-01 2019-11-08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WO2020015155A1 (zh) * 2018-07-16 2020-01-23 卢驭龙 电加热装置和电焰灶
CN110836411A (zh) * 2018-08-19 2020-02-25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燃气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1926B (zh) 2021-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53266B (zh) 灶具燃烧器
CN210861084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110608436A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0836411A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燃气灶
CN111911926B (zh) 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
CN111256119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0951313U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11998416B (zh) 灶用多层聚能组件及燃气灶
CN213237531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111911927B (zh) 多风道聚能罩及燃气灶
CN111121034A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CN111256120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110360565B (zh) 一种分体式火盖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113028396A (zh) 燃气灶
CN215336308U (zh) 燃气灶
CN212987289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111720822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5336307U (zh) 燃气灶
CN212673218U (zh) 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导风件及灶具燃烧器
CN111121026A (zh) 一种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和灶具
CN213713147U (zh) 一种红外燃烧器
CN214172222U (zh) 一种高效低排放的红外燃烧器
CN221076468U (zh) 一种底座组件及其上进风燃烧器
CN217737288U (zh) 一种聚能盘结构及燃气聚能灶
CN217274120U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