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1812B - 液体中转系统及其防溢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中转系统及其防溢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1812B
CN111911812B CN202010721582.8A CN202010721582A CN111911812B CN 111911812 B CN111911812 B CN 111911812B CN 202010721582 A CN202010721582 A CN 202010721582A CN 111911812 B CN111911812 B CN 1119118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ipe
liquid transfer
overflow
transfer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215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11812A (zh
Inventor
付红串
李再强
周智
梁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Qix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Qix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Qix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Qix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2158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118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11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18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118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18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DPIPE-LINE SYSTEMS; PIPE-LINES
    • F17D1/00Pipe-line systems
    • F17D1/08Pipe-line systems for liquids or viscous pro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DPIPE-LINE SYSTEMS; PIPE-LINES
    • F17D3/00Arrangements for supervising or controlling working operations
    • F17D3/01Arrangements for supervising or controlling working operations for controlling, signalling, or supervising the conveyance of a produ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DPIPE-LINE SYSTEMS; PIPE-LINES
    • F17D5/00Protection or supervision of install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Pipeline Systems (AREA)
  • Feeding, Discharge, Calcimining, Fusing, And Gas-Gene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液体中转系统及其防溢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液体中转系统包括:液体储存桶;液体中转缸,所述液体中转缸的进口通过输送管连通于所述液体储存桶的出口,所述液体中转缸设置有溢流口;以及收集缸,所述收集缸通过第一溢流管连通于所述溢流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防止液体中转系统中液体的溢出。

Description

液体中转系统及其防溢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中转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体中转系统及其防溢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液体中转系统通常包括液体储存桶和液体中转缸,二者通过输送泵和输送管相连通,以实现液体的中转。在液体中转过程中,大都是依据液位探头高液位报警信号来断电控制输送泵的工作,以防止中转缸内液体溢满泄露,但是,由于液位探头长期浸泡于液体内,特别是腐蚀性液体内,很容易造成灵敏度不佳甚至失效,从而导致中转缸内液体溢满泄露,造成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中转系统及其防溢控制方法,旨在有效防止液体中转系统中液体的溢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液体中转系统,包括:液体储存桶;液体中转缸,所述液体中转缸的进口通过输送管连通于所述液体储存桶的出口,所述液体中转缸设置有溢流口;以及收集缸,所述收集缸通过第一溢流管连通于所述溢流口。
可选地,所述输送管设置有输送泵和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溢流管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可选地,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蚀刻线槽,所述蚀刻线槽通过第二溢流管连通于所述溢流口,所述第二溢流管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可选地,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防虹吸管,所述防虹吸管连通所述输送管和所述液体储存桶,所述防虹吸管设置有防虹吸阀。
可选地,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液位探头,所述液位探头插设于所述液体中转缸内;和/或,所述液体中转缸开设有排气口,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插设于所述排气口内,所述排气管设置有排气阀。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液体中转系统的防溢控制方法,应用于液体中转系统,所述液体中转系统包括液体储存桶、液体中转缸以及收集缸,所述液体中转缸的进口通过输送管连通于所述液体储存桶的出口,所述液体中转缸设置有溢流口,所述收集缸通过第一溢流管连通于所述溢流口,所述输送管设置有输送泵和第一控制阀,所述液体中转系统的防溢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液体中转缸的容积;
根据所述液体中转缸的容积确定目标运行时间;
当输送管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所述目标运行时间时,控制所述输送泵和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
可选地,所述第一溢流管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根据所述液体中转缸的容积确定目标运行时间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输送管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所述目标运行时间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
可选地,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蚀刻线槽,所述蚀刻线槽通过第二溢流管连通于所述溢流口,所述第二溢流管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所述根据所述液体中转缸的容积确定目标运行时间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输送管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所述目标运行时间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打开。
可选地,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防虹吸管,所述防虹吸管连通所述输送管和所述液体储存桶,所述防虹吸管设置有防虹吸阀,所述当输送管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所述目标运行时间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防虹吸阀打开。
可选地,所述液体中转缸开设有排气口,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插设于所述排气口内,所述排气管设置有排气阀,所述当输送管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所述目标运行时间时,控制所述输送泵和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控制所述排气阀打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液体中转系统包括液体储存桶、液体中转缸以及收集缸,液体储存桶通过输送管与液体中转缸连通,液体中转缸设置溢流口,溢流口通过第一溢流管与收集缸连通。如此的设置,在液体中转过程中,当液体中转缸内液体的液位达到溢流口处时,液体会通过第一溢流管流入收集缸内,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因液位探头灵敏度不佳或失效而造成液体溢满泄露的问题,避免了液体溢出造成的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液体中转系统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液体中转系统的防溢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液体中转系统的防溢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液体中转系统的防溢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液体中转系统的防溢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599029290000031
Figure BDA000259902929000004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液体中转系统100,用于中转液体,液体可以是蚀刻液、氧化剂、盐酸等药水。
请参照图1,在本发明液体中转系统100一实施例中,液体中转系统100包括:液体储存桶10;液体中转缸20,液体中转缸20的进口通过输送管40连通于液体储存桶10的出口,液体中转缸20设置有溢流口21;以及收集缸50,收集缸50通过第一溢流管70连通于溢流口21。
具体地,液体储存桶10内储存有液体,液体储存桶10的出口通过输送管40连通于液体中转缸20,用于将液体储存桶10内的液体中转至液体中转缸20内。液体中转缸20的顶部设置有溢流口21,溢流口21通过第一溢流管70连通于收集缸50,这样在液体中转缸20内的液体液位达到溢流口21处,液体会通过第一溢流管70流入收集缸50内,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因液位探头灵敏度不佳或失效而造成液体溢满泄露的问题,避免了液体溢出造成的环境污染。
因此,可以理解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液体中转系统100包括液体储存桶10、液体中转缸20以及收集缸50,液体储存桶10通过输送管40与液体中转缸20连通,液体中转缸20设置溢流口21,溢流口21通过第一溢流管70与收集缸50连通。如此的设置,在液体中转过程中,当液体中转缸20内液体的液位达到溢流口21处时,液体会通过第一溢流管70流入收集缸50内,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因液位探头灵敏度不佳或失效而造成液体溢满泄露的问题,避免了液体溢出造成的环境污染。
可选地,输送管40设置有输送泵30和第一控制阀41,第一溢流管70设置有第二控制阀71。
具体地,输送管40上设置有输送泵30和第一控制阀41,输送泵30用于为输送液体提供动力,以克服水位差实现快速输送液体的效果,第一控制阀41可以设置有一个,用于控制输送管40内液体的流通或阻断液体流通,当然地,第一控制阀41可以设置有多个,比如设置有四个,一个第一控制阀41设置于输送泵30的进口处,一个第一控制阀41设置于输送泵30的出口处,一个第一控制阀41可以设置于输送管40的中部,一个第一控制阀41邻近设置于液体中转缸20的进口处,其中设置于输送管40中部的第一控制阀41可以为单向阀,以控制输送管40内的液体单向流通,避免输送管40内的液体倒流。可以理解的,在保证输送管40内液体流通时,需要保证输送泵30和多个第一控制阀41同时打开,反之,在阻断输送管40内液体流通时,为了减少能耗,将输送泵30和多个第一控制阀41同时关闭。第二控制阀71设置于第一溢流管70,用于控制第一溢流管70内液体流通或阻断液体流通,一般地,第二控制阀71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第二控制阀71邻近溢流口21设置,另一个第二控制阀71邻近收集缸50的进口设置,在保证第一溢流管70内的液体流通时,同时打开两个第二控制阀71,相应地,在阻断第一溢流管70内液体的流通时,同时关闭两个第二控制阀71。
需要说明的是,液体中转系统100通常包括控制器,输送泵30、第一控制阀41及第二控制阀71均电性连接于控制器,这样可以通过控制器来控制输送泵30、第一控制阀41及第二控制阀71的打开或关闭操作,实现自动化操作,节省人力资源。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液体为蚀刻工艺的蚀刻液或药水,药水可以为氧化剂或盐酸,液体中转系统100还包括蚀刻线槽60,蚀刻线槽60通过第二溢流管80连通于溢流口21,第二溢流管80设置有第三控制阀81。
在液体中转缸20内液体的液位达到溢流口21处时,通过第二溢流管80将液体循环至蚀刻槽内以继续进行蚀刻操作,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其利用率。这里第三控制阀81设置于第二溢流管80,并电性连接于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二溢流管80内液体流通或阻断液体流通。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小第二溢流管80的长度,可以将第二溢流管80远离蚀刻槽的管口直接通过三通接口与第一溢流管70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液体中转系统100还包括防虹吸管42,防虹吸管42连通输送管40和液体储存桶10,防虹吸管42设置有防虹吸阀421。
由于液体储存桶10内液体的液位要高于中转缸内液体的液位,则在输送泵30关闭时会形成虹吸现象,此时可以通过打开防虹吸阀421使得空气进入防虹吸管42内阻断防虹吸管42内液体自流现象,如此的设置可以起到减压和防虹吸作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液体中转系统100还包括液位探头,液位探头插设于液体中转缸20内。这里液位探头的设置用于检测液体中转缸20内液体的液位,通常情况下,液位探头设置有三个,分别为低液位探头22、高液位探头23及超高液位探头24,在采用低液位探头22接触到液体中转缸20内的液体时,启动输送泵30和第一控制阀41,使得输送管40内的液体流通,在采用高液位探头23接触到液体中转缸20内的液体时,停止输送泵30,并关闭第一控制阀41,以阻断输送管40内液体流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流中转的液体往往会夹杂着少许气体,若不能及时排出,则溢出后造成环境污染。这里液体中转缸20开设有排气口,液体中转系统100还包括排气管90,排气管90插设于排气口内,排气管90设置有排气阀91。这样可以通过排气管90将液体中转缸20内液体中含有的气体排出,一般地,排气管90连接于气体处理装置,这样可以将排出的气体通过气体处理装置处理后再排放。排气阀91的设置,可以控制排气管90内气体流通或阻断气体流通,通常情况下,在液体中转过程中,排气阀91是开启的,以充分地将液体中的气体排出。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液体中转系统100的防溢控制方法,应用于液体中转系统100。液体中转系统100包括液体储存桶10、液体中转缸20以及收集缸50,液体中转缸20的进口通过输送管40连通于液体储存桶10的出口,液体中转缸20设置有溢流口21,收集缸50通过第一溢流管70连通于溢流口21,输送管40设置有输送泵30和第一控制阀41。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发明液体中转系统100的防溢控制方法一实施例中,液体中转系统100的防溢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获取所述液体中转缸20的容积;
步骤S20,根据所述液体中转缸20的容积确定目标运行时间;
步骤S30,当输送管40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所述目标运行时间时,控制所述输送泵30和所述第一控制阀41关闭。
具体地,首先量取液体中转缸20的容积,若液体中转缸20为规则形状时,比如长方体状,可以通过量取其长度、宽度及高度参数来计算得到液体中转缸20的体积。若液体中转缸20为不规则形状时,可以通过向液体中转缸20装满液体,量取液体的容积即为液体中转缸20的容积。当然地,也可采用其他合理的方法获取液体中转缸20的容积。一般地,在输送泵30的输送流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液体中转缸20的容积确定后,相应的,装满液体中转缸20的液体量也是确定的,也即目标运行时间是确定的,并且,液体中转缸20的容积与目标运行时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可以预先将二者一一对应的关系存储于映射表里,从映射表中可以查找与液体中转缸20的容积相对应的目标运行时间。在进行液体中转过程中,当输送管40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目标运行时间时,说明液体中转缸20内液体即将充满,此时,控制输送泵30和第一控制阀41关闭,阻断输送管40内液体的流通,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因液位探头灵敏度不佳或失效而造成液体溢满泄露的问题,避免了液体溢出造成的环境污染。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溢流管70设置有第二控制阀71,步骤S20之后,还包括:
步骤S31,当输送管40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所述目标运行时间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71打开。
在进行液体中转过程中,当输送管40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目标运行时间时,说明液体中转缸20内液体即将充满,此时,控制第二控制阀71打开,可以使得液体中转缸20内的液体由溢流口21通过第一溢流管70流入收集缸50内,这样也可以有效地解决因液位探头灵敏度不佳或失效而造成液体溢满泄露的问题,避免了液体溢出造成的环境污染。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31可以在步骤S30之前,也可以在步骤S30之后,也可以是步骤S31和步骤S30同时进行,均可以实现防止液体溢流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液体中转系统100还包括蚀刻线槽60,所述蚀刻线槽60通过第二溢流管80连通于所述溢流口21,所述第二溢流管80设置有第三控制阀81;步骤S20之后,还包括:
步骤S32,当输送管40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所述目标运行时间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81打开。
在进行液体中转过程中,当输送管40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目标运行时间时,说明液体中转缸20内液体即将充满,此时,控制第三控制阀81打开,可以使得液体中转缸20内的液体由溢流口21通过第二溢流管80循环至蚀刻槽内,这样也可以有效地解决因液位探头灵敏度不佳或失效而造成液体溢满泄露的问题,避免了液体溢出造成的环境污染。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32、步骤S31及步骤S30的先后顺序不作限制,也可以是三个步骤同时进行,均是可以实现防止液体溢流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液体中转系统100还包括防虹吸管42,所述防虹吸管42连通所述输送管40和所述液体储存桶10,所述防虹吸管42设置有防虹吸阀421,步骤S30之后,还包括:
步骤S40,控制所述防虹吸阀421打开。
这里通过打开防虹吸阀421使得空气进入防虹吸管42内阻断防虹吸管42内液体自流现象,从而起到减压和防虹吸作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中转的液体往往会夹杂着少许气体,若不能及时排出,则溢出后造成环境污染。则在步骤S30之前,还包括:
步骤S21,控制所述排气阀91打开。
这里在液体中转过程之前将排气管90打开,可以将进入液体中转缸20内的液体夹杂的气体有效排出,一般地,排气管90连接于气体处理装置,这样可以将排出的气体通过气体处理装置处理后再排放。
进一步地,在第一溢流管70邻近溢流口21处设置一个流量计,用以检测第一溢流管70内液体的流量,在检测到第一溢流管70内液体流量为零时,此时说明液体中转缸20内液体的液位不能达到溢流口21,需要打开输送泵30和第一控制阀41,以将液体储存桶10内的液体输送至液体中转缸20内,继续进行液体中转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液体中转过程中,可以同时打开第一输送泵30、第一控制阀41、第二控制阀71及第三控制阀81,即液体输送过程和液体溢流过程同时进行。并且时刻检测中转缸内液体的液位,可以根据其液位值来调节输送泵30的功率,进而调节输送管40内液体的流量。具体地,当液体中转缸20内液体的液位在第一预设阈值时,调大输送泵30的功率,以增大输送管40内液体的流量;当液体中转缸20内液体的液位在第二预设阈值时,第二预设阈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调小输送泵30的功率,以减小输送管40内液体的流量。这里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可以是用户事先确定并存储于控制器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液体中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为蚀刻工艺的蚀刻液,所述液体中转系统包括:
液体储存桶;
液体中转缸,所述液体中转缸的进口通过输送管连通于所述液体储存桶的出口,所述液体中转缸设置有溢流口;其中,所述输送管设置有输送泵和第一控制阀;以及
收集缸,所述收集缸通过第一溢流管连通于所述溢流口;其中,所述第一溢流管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蚀刻线槽,所述蚀刻线槽通过第二溢流管连通于所述溢流口,所述第二溢流管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防虹吸管,所述防虹吸管连通所述输送管和所述液体储存桶,所述防虹吸管设置有防虹吸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中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液位探头,所述液位探头插设于所述液体中转缸内;
和/或,所述液体中转缸开设有排气口,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插设于所述排气口内,所述排气管设置有排气阀。
3.一种液体中转系统的防溢控制方法,应用于液体中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中转系统包括液体储存桶、液体中转缸以及收集缸,所述液体中转缸的进口通过输送管连通于所述液体储存桶的出口,所述液体中转缸设置有溢流口,所述收集缸通过第一溢流管连通于所述溢流口,所述输送管设置有输送泵和第一控制阀,所述液体中转系统的防溢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液体中转缸的容积;
根据所述液体中转缸的容积确定目标运行时间;
当输送管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所述目标运行时间时,控制所述输送泵和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
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蚀刻线槽,所述蚀刻线槽通过第二溢流管连通于所述溢流口,所述第二溢流管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所述根据所述液体中转缸的容积确定目标运行时间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输送管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所述目标运行时间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打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中转系统的防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溢流管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根据所述液体中转缸的容积确定目标运行时间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输送管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所述目标运行时间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中转系统的防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防虹吸管,所述防虹吸管连通所述输送管和所述液体储存桶,所述防虹吸管设置有防虹吸阀,所述当输送管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所述目标运行时间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防虹吸阀打开。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中转系统的防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中转缸开设有排气口,所述液体中转系统还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插设于所述排气口内,所述排气管设置有排气阀,所述当输送管内液体的流通时间达到所述目标运行时间时,控制所述输送泵和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控制所述排气阀打开。
CN202010721582.8A 2020-07-23 2020-07-23 液体中转系统及其防溢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9118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1582.8A CN111911812B (zh) 2020-07-23 2020-07-23 液体中转系统及其防溢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1582.8A CN111911812B (zh) 2020-07-23 2020-07-23 液体中转系统及其防溢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1812A CN111911812A (zh) 2020-11-10
CN111911812B true CN111911812B (zh) 2022-07-26

Family

ID=73281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21582.8A Active CN111911812B (zh) 2020-07-23 2020-07-23 液体中转系统及其防溢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1181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880856A (en) * 1971-09-1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teady state etching system
CN100518901C (zh) * 2007-08-17 2009-07-29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脱硫吸收塔的溢流装置
CN201791398U (zh) * 2010-05-26 2011-04-13 灯塔北方化工有限公司 脂肪酸甲酯与甘油自动分离装置
CN204570047U (zh) * 2015-01-15 2015-08-19 成都明天高新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蚀刻液循环回收系统
CN105405039A (zh) * 2015-10-22 2016-03-16 徐超 一种自动售卖系统和方法
CN205680008U (zh) * 2016-06-23 2016-11-09 德昌县志能稀土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强腐蚀性液体流量控制系统
CN206660891U (zh) * 2017-03-01 2017-11-24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脱硫反应槽混合气体压力平衡放散装置
CN110172701B (zh) * 2019-05-08 2021-02-09 深圳市祺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酸性蚀刻液再生回用系统
CN210556986U (zh) * 2019-08-13 2020-05-19 铜陵瑞莱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氨水高位计量槽防溢流装置
CN110482665A (zh) * 2019-08-26 2019-11-22 深圳市祺鑫天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酸性蚀刻电解系统尾气处理氨氮水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1812A (zh) 202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127562A1 (zh) 样本分析仪及其试剂供应方法
CN215605421U (zh) 一种清洁设备
WO2021057292A1 (zh) 电极式加湿器的控制方法以及电极式加湿器
CN111911812B (zh) 液体中转系统及其防溢控制方法
CN108387577A (zh) 砂中氯离子检测仪
CN214813405U (zh) 实验室酸缸侵泡器皿自动沥干系统
TW202223326A (zh) 可實現自動注液功能的冷卻系統及自動注液方法
CN212783711U (zh) 一种锂电池注液消泡装置
KR100478003B1 (ko) 도금탱크의 도금액 제어 방법
CN215003883U (zh) 一种循环水自动加药药量监测仪表
CN212222621U (zh) 循环过滤系统
CN210620289U (zh) 排液系统及电气设备
CN210296515U (zh) 一种燃料电池低温试验快速降温装置
CN109199122A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8206630U (zh) 一种标液稀释分配装置
CN102847480A (zh) 化学液混合装置及方法
CN217125782U (zh) 一种储液装置
CN221228043U (zh) 一种液冷系统
CN218166053U (zh) 一种涂料消泡剂自动稀释加药控制系统
CN217152246U (zh) 一种真空系统用自动排水装置
CN213455715U (zh) 一种不规则罐体容积测量装置
CN204784234U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213177649U (zh) 一种高炉煤气安全排水装置
CN214458945U (zh) 一种洗涤剂自动投放装置
CN220086097U (zh) 一种燃料电池高位水箱加液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Fu Hongchuan

Inventor after: Yin Xiongwei

Inventor after: Li Zaiqiang

Inventor after: Zhou Zhi

Inventor after: Liang Min

Inventor before: Fu Hongchuan

Inventor before: Li Zaiqiang

Inventor before: Zhou Zhi

Inventor before: Liang Mi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