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1165A - 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911165A CN111911165A CN202010685969.2A CN202010685969A CN111911165A CN 111911165 A CN111911165 A CN 111911165A CN 202010685969 A CN202010685969 A CN 202010685969A CN 111911165 A CN111911165 A CN 1119111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nnel
- jth
- section model
- stress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78 shot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6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101150097977 arch-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9/00—Tunnels or galleries, with or without linings;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reof; 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7/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use in mines or tunnels, not covered elsewher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地应力参数的获取;二、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获取;三、侧压力系数的获取与隧道大变形判断;四、建立隧道开挖断面模型及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加载力分析;五、隧道开挖断面轮廓的确定;六、隧道台阶法开挖及初期支护施工;七、隧道衬砌结构施工;八、循环掘进直至软岩大变形段施工完成。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通过单线铁路隧道开挖断面轮廓的优化,提高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承载性能和抵抗变形能力,实现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的控制,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单线铁路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地球的地心引力和自转惯性离心力引起岩体介质内部相互作用,长期地质构造运动影响,邻近块地间形成由板块传递荷载和构造残留应力等多组复杂作用组合而成的构造应力。单线铁路隧道“瘦高式”断面设计形式的拱脚边墙位置曲率较小,常规应力作用下能够保证初期支护结构安全,但当软弱围岩并含较高挤压构造应力作用时支护结构容易发生挠曲变形,拱腰边墙的拱架接头等薄弱环节更易发生断裂破坏现象,造成初期支护变形侵限,承载力不足,安全性降低等问题。
隧道圆形断面结构受力更均匀,能够有效改善隧道结构受力形式,但一味采用圆形断面将造成人工、材料等不必要的经济耗损,因此针对构造应力软岩变形问题,适当增大单线铁路隧道断面的拱腰和边墙曲率,既能保证结构承载力要求,又能降低经济成本。因此,现如今缺少一种设计合理的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通过单线铁路隧道开挖断面轮廓的优化,提高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承载性能和抵抗变形能力,实现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单线铁路隧道开挖断面轮廓的优化,提高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承载性能和抵抗变形能力,实现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的控制,实用性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地应力参数的获取:
在待施工隧道段设选隧道探测区域,采用套孔应力解除法对隧道探测区域进行地应力测试,得到第一主应力σ1、第二主应力σ2、第三主应力σ3;其中,第一主应力σ1大于第二主应力σ2,第一主应力σ1的方向、第二主应力σ2的方向和第三主应力σ3的方向相互垂直,第一主应力σ1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为第一主应力σ1的方位角α1,第一主应力σ1和第一主应力σ1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为第一主应力σ1的倾角θ1,第二主应力σ2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为第二主应力σ2的方位角α2,第二主应力σ2和第二主应力σ2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为第二主应力σ2的倾角θ2,第三主应力σ3和第三主应力σ3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为第三主应力σ3的倾角θ3,|θ1|<|θ3|,且|θ2|<|θ3|;
步骤二、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获取:
步骤201、通过岩石单轴压缩实验,得到隧道探测区域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
步骤202、根据广义Hoek-Brown屈服准则,得到岩体抗压强度σr;
步骤203、在隧道探测区域选择多个岩体试样,得到多个岩体试样的天然容重,然后将多个岩体试样的天然容重进行平均值处理,得到隧道探测区域的岩石的容重γr;
步骤三、侧压力系数的获取与隧道大变形判断:
步骤301、采用计算机根据公式σmax=σ1·cos(|θ1|)·sin(α1-β)+σ2·cos(|θ2|)·sin(α2-β),得到水平主应力叠加值σmax;其中,β表示待施工隧道段的隧道轴线的方位角;
步骤四、建立隧道开挖断面模型及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加载力分析:
步骤401、采用计算机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多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
步骤402、采用计算机设定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顶的曲率为ρd,j,设定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的曲率为ρc,j,设定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仰拱的曲率为ρx,j,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跨度为Bt,j,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高度为Hj;其中,j为正整数,且j≥1,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的曲率和边墙的曲率相同;
步骤403、当j=1时设定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顶的曲率为ρd,1,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顶的曲率ρd,1的取值为0.3/m~0.35/m,设定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的曲率ρc,1的取值0.13/m~0.15/m,设定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仰拱的曲率为ρx,1,且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仰拱的曲率ρx,1的取值为0.15/m~0.16/m;
步骤405、采用计算机根据公式qc,j=γrhj,得到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垂直方向加载力qc,j;其中,垂直方向加载力qc,j覆盖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跨度;
步骤406、采用计算机根据公式ej=K·qc,j,得到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水平方向加载力ej;其中,水平方向加载力ej覆盖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高度;
步骤407、采用计算机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上建立初期支护结构模型,得到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其中,初期支护结构模型为钢拱架和喷射混凝土模型;
步骤五、隧道开挖断面轮廓的确定:
步骤501、采用计算机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施加垂直方向加载力qc,j和水平方向加载力ej,得到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钢拱架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内侧壁沿水平方向的最大变形量xc,max,j;
步骤502、采用计算机将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进行比较,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钢拱架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二屈服强度的设定值进行比较,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内侧壁沿水平方向的最大变形量xc,max,j和第j个开挖断面轮廓的变形量设定值进行比较,当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小于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钢拱架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小于第二屈服强度的设定值,且则说明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为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否则,执行步骤503;
步骤503、设定第j+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的曲率为ρc,j+1,且ρc,j+1=ρc,j+A×ρc,j,A表示曲率调整系数,且A的取值范围为0.1~0.3,则设定第j+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跨度为Bt,j+1,第j+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高度为Hj+1;
步骤504、按照步骤501至步骤502所述的方法,对第j+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进行判断,直至满足待施工隧道的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第二屈服强度的设定值和第j+1个开挖断面轮廓的变形量设定值则获得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
步骤六、隧道台阶法开挖及初期支护施工:
按照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采用隧道台阶法对待施工隧道段开挖,并完成隧道初期支护施工;
步骤七、隧道衬砌结构施工:
隧道初期支护施工后进行二次衬砌,直至到下一段隧道施工区域;
步骤八、循环掘进直至软岩大变形段施工完成:
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七,得到下一段隧道施工区域的开挖断面轮廓并进行施工。
上述的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02中根据广义Hoek-Brown屈服准则,得到岩体抗压强度σr,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2022、采用计算机根据公式σr=σcsa,得到岩体抗压强度σr。
上述的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03中当待施工隧道段为大变形施工隧道段时,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的判断,如下:
当判断系数Pd满足0.25≤Pd<0.5,说明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Ⅰ级;
当判断系数Pd满足0.15≤Pd<0.25,说明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Ⅱ级;
当判断系数Pd小于0.15,说明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Ⅲ级。
上述的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Ⅰ级,初期支护结构中钢拱架采用I20b钢拱架,喷射混凝土采用C25喷射混凝土;
当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Ⅱ级,初期支护结构中钢拱架采用HW175钢拱架,喷射混凝土采用C25喷射混凝土;
当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Ⅲ级,初期支护结构中钢拱架采用HW175钢拱架,喷射混凝土采用C30喷射混凝土;
上述的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02中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进行比较,以使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小于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具体过程如下:
当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仅存在压应力,则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记作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压应力,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为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则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压应力小于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当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存在压应力和拉应力时,则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包括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压应力和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拉应力,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包括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喷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则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压应力小于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且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拉应力小于喷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对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的曲率的优化,进而改变仰拱的曲率、拱顶的曲率、最大跨度和最大高度,实现隧道开挖断面的优化,以提高最后施工形成的隧道的承载性能和抵抗变形能力。
2、本发明隧道开挖断面模型建立初期支护结构模型,得到隧道断面模型,并在隧道断面模型上施加垂直方向加载力和水平方向加载力,获取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钢拱架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隧道断面模型内侧壁沿水平方向的最大变形量,便于将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隧道断面模型中钢拱架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二屈服强度的设定值,以及隧道断面模型内侧壁沿水平方向的最大变形量和开挖断面轮廓的变形量设定值进行比较,以获取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提高了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的准确度。
3、所采用的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步骤简单、实现方便且操作简便,确保单线铁路隧道的变形满足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要求,且适应软岩区域的构造应力。
4、所采用的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首先是地应力参数的获取;接着是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获取;然后进行侧压力系数的获取与隧道大变形判断,之后进行隧道开挖断面承载性能分析,以确定隧道开挖断面轮廓,按照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采用隧道台阶法开挖,并完成初期支护施工和隧道衬砌结构施工;最后循环掘进直至软岩大变形段施工完成,以使单线铁路隧道的断面持续优化,提高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承载性能和抵抗变形能力,实现复杂构造应力区域软岩大变形的控制,实用性强。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成本低,通过单线铁路隧道开挖断面轮廓的优化,提高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承载性能和抵抗变形能力,实现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的控制,实用性强。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流程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仰拱; 2—边墙; 3—拱腰;
4-拱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地应力参数的获取:
在待施工隧道段设选隧道探测区域,采用套孔应力解除法对隧道探测区域进行地应力测试,得到第一主应力σ1、第二主应力σ2、第三主应力σ3;其中,第一主应力σ1大于第二主应力σ2,第一主应力σ1的方向、第二主应力σ2的方向和第三主应力σ3的方向相互垂直,第一主应力σ1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为第一主应力σ1的方位角α1,第一主应力σ1和第一主应力σ1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为第一主应力σ1的倾角θ1,第二主应力σ2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为第二主应力σ2的方位角α2,第二主应力σ2和第二主应力σ2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为第二主应力σ2的倾角θ2,第三主应力σ3和第三主应力σ3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为第三主应力σ3的倾角θ3,|θ1|<|θ3|,且|θ2|<|θ3|;
步骤二、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获取:
步骤201、通过岩石单轴压缩实验,得到隧道探测区域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
步骤202、根据广义Hoek-Brown屈服准则,得到岩体抗压强度σr;
步骤203、在隧道探测区域选择多个岩体试样,得到多个岩体试样的天然容重,然后将多个岩体试样的天然容重进行平均值处理,得到隧道探测区域的岩石的容重γr;
步骤三、侧压力系数的获取与隧道大变形判断:
步骤301、采用计算机根据公式σmax=σ1·cos(|θ1|)·sin(α1-β)+σ2·cos(|θ2|)·sin(α2-β),得到水平主应力叠加值σmax;其中,β表示待施工隧道段的隧道轴线的方位角;
步骤四、建立隧道开挖断面模型及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加载力分析:
步骤401、采用计算机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多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
步骤402、采用计算机设定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顶4的曲率为ρd,j,设定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3的曲率为ρc,j,设定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仰拱1的曲率为ρx,j,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跨度为Bt,j,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高度为Hj;其中,j为正整数,且j≥1,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3的曲率和边墙2的曲率相同;
步骤403、当j=1时设定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顶4的曲率为ρd,1,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顶4的曲率ρd,1的取值为0.3/m~0.35/m,设定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3的曲率ρc,1的取值0.13/m~0.15/m,设定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仰拱1的曲率为ρx,1,且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仰拱1的曲率ρx,1的取值为0.15/m~0.16/m;
步骤405、采用计算机根据公式qc,j=γrhj,得到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垂直方向加载力qc,j;其中,垂直方向加载力qc,j覆盖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跨度;
步骤406、采用计算机根据公式ej=K·qc,j,得到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水平方向加载力ej;其中,水平方向加载力ej覆盖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高度;
步骤407、采用计算机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上建立初期支护结构模型,得到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其中,初期支护结构模型为钢拱架和喷射混凝土模型;
步骤五、隧道开挖断面轮廓的确定:
步骤501、采用计算机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施加垂直方向加载力qc,j和水平方向加载力ej,得到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钢拱架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内侧壁沿水平方向的最大变形量xc,max,j;
步骤502、采用计算机将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进行比较,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钢拱架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二屈服强度的设定值进行比较,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内侧壁沿水平方向的最大变形量xc,max,j和第j个开挖断面轮廓的变形量设定值进行比较,当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小于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钢拱架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小于第二屈服强度的设定值,且则说明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为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否则,执行步骤503;
步骤503、设定第j+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3的曲率为ρc,j+1,且ρc,j+1=ρc,j+A×ρc,j,A表示曲率调整系数,且A的取值范围为0.1~0.3,则设定第j+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跨度为Bt,j+1,第j+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高度为Hj+1;
步骤504、按照步骤501至步骤502所述的方法,对第j+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进行判断,直至满足待施工隧道的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第二屈服强度的设定值和第j+1个开挖断面轮廓的变形量设定值则获得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
步骤六、隧道台阶法开挖及初期支护施工:
按照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采用隧道台阶法对待施工隧道段开挖,并完成隧道初期支护施工;
步骤七、隧道衬砌结构施工:
隧道初期支护施工后进行二次衬砌,直至到下一段隧道施工区域;
步骤八、循环掘进直至软岩大变形段施工完成:
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七,得到下一段隧道施工区域的开挖断面轮廓并进行施工。
本实施例中,步骤202中根据广义Hoek-Brown屈服准则,得到岩体抗压强度σr,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2022、采用计算机根据公式σr=σcsa,得到岩体抗压强度σr。
本实施例中,步骤303中当待施工隧道段为大变形施工隧道段时,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的判断,如下:
当判断系数Pd满足0.25≤Pd<0.5,说明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Ⅰ级;
当判断系数Pd满足0.15≤Pd<0.25,说明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Ⅱ级;
当判断系数Pd小于0.15,说明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Ⅲ级。
本实施例中,当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Ⅰ级,初期支护结构中钢拱架采用I20b钢拱架,喷射混凝土采用C25喷射混凝土;
当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Ⅱ级,初期支护结构中钢拱架采用HW175钢拱架,喷射混凝土采用C25喷射混凝土;
当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Ⅲ级,初期支护结构中钢拱架采用HW175钢拱架,喷射混凝土采用C30喷射混凝土;
本实施例中,步骤502中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进行比较,以使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小于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具体过程如下:
当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仅存在压应力,则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记作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压应力,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为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则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压应力小于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当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存在压应力和拉应力时,则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包括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压应力和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拉应力,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包括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喷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则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压应力小于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且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拉应力小于喷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本实施例中,当钢拱架采用I20b钢拱架或者HW175钢拱架时,第二屈服强度的设定值为235MPa。
本实施例中,当喷射混凝土采用C25喷射混凝土时,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25MPa,喷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为1.27MPa;当喷射混凝土采用C30喷射混凝土时,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30MPa,喷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为1.43MPa。
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主应力σ1、第二主应力σ2、第三主应力σ3位于地平面下方时,第一主应力σ1的倾角θ1、第二主应力σ2的倾角θ2和第三主应力σ3的倾角θ3均取负值,当第一主应力σ1、第二主应力σ2和第三主应力σ3位于地平面上方时,第一主应力σ1的倾角θ1、第二主应力σ2的倾角θ2和第三主应力σ3的倾角θ3均取正值。
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待施工隧道段的隧道轴线的方位角β即为待施工隧道段的隧道轴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本实施例中,根据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来设定开挖断面轮廓的变形量设定值,从而能有效地适应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不同等级,不仅能够有效确保隧道结构受力特性,而且降低了成人工、材料等经济耗损。本实施例中,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的曲率的优化,进而改变仰拱的曲率、拱顶的曲率、最大跨度和最大高度,实现隧道开挖断面的优化,以提高最后施工形成的隧道的承载性能和抵抗变形能力。
本实施例中,隧道开挖断面模型建立初期支护结构模型,得到隧道断面模型,并在隧道断面模型上施加垂直方向加载力和水平方向加载力,获取隧道断面模型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钢拱架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隧道断面模型内侧壁沿水平方向的最大变形量,便于将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隧道断面模型中钢拱架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二屈服强度的设定值,以及隧道断面模型内侧壁沿水平方向的最大变形量和开挖断面轮廓的变形量设定值进行比较,以获取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提高了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的准确度。
本实施例中,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步骤简单、实现方便且操作简便,确保单线铁路隧道的变形满足变形要求,且适应软岩区域构造应力。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成本低,通过单线铁路隧道开挖断面轮廓的优化,提高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承载性能和抵抗变形能力,实现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的控制,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地应力参数的获取:
在待施工隧道段的隧道探测区域,采用套孔应力解除法对隧道探测区域进行地应力测试,得到第一主应力σ1、第二主应力σ2、第三主应力σ3;其中,第一主应力σ1大于第二主应力σ2,第一主应力σ1的方向、第二主应力σ2的方向和第三主应力σ3的方向相互垂直,第一主应力σ1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为第一主应力σ1的方位角α1,第一主应力σ1和第一主应力σ1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为第一主应力σ1的倾角θ1,第二主应力σ2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为第二主应力σ2的方位角α2,第二主应力σ2和第二主应力σ2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为第二主应力σ2的倾角θ2,第三主应力σ3和第三主应力σ3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为第三主应力σ3的倾角θ3,|θ1|<|θ3|,且|θ2|<|θ3|;
步骤二、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获取:
步骤201、通过岩石单轴压缩实验,得到隧道探测区域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
步骤202、根据广义Hoek-Brown屈服准则,得到岩体抗压强度σr;
步骤203、在隧道探测区域选择多个岩体试样,得到多个岩体试样的天然容重,然后将多个岩体试样的天然容重进行平均值处理,得到隧道探测区域的岩石的容重γr;
步骤三、侧压力系数的获取与隧道大变形判断:
步骤301、采用计算机根据公式σmax=σ1·cos(|θ1|)·sin(α1-β)+σ2·cos(|θ2|)·sin(α2-β),得到水平主应力叠加值σmax;其中,β表示待施工隧道段的隧道轴线的方位角;
步骤四、建立隧道开挖断面模型及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加载力分析:
步骤401、采用计算机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多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
步骤402、采用计算机设定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顶(4)的曲率为ρd,j,设定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3)的曲率为ρc,j,设定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仰拱(1)的曲率为ρx,j,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跨度为Bt,j,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高度为Hj;其中,j为正整数,且j≥1,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3)的曲率和边墙(2)的曲率相同;
步骤403、当j=1时设定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顶(4)的曲率为ρd,1,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顶(4)的曲率ρd,1的取值为0.3/m~0.35/m,设定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3)的曲率ρc,1的取值0.13/m~0.15/m,设定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仰拱(1)的曲率为ρx,1,且第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仰拱(1)的曲率ρx,1的取值为0.15/m~0.16/m;
步骤405、采用计算机根据公式qc,j=γrhj,得到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垂直方向加载力qc,j;其中,垂直方向加载力qc,j覆盖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跨度;
步骤406、采用计算机根据公式ej=K·qc,j,得到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水平方向加载力ej;其中,水平方向加载力ej覆盖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高度;
步骤407、采用计算机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上建立初期支护结构模型,得到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其中,初期支护结构模型为钢拱架和喷射混凝土模型;
步骤五、隧道开挖断面轮廓的确定:
步骤501、采用计算机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施加垂直方向加载力qc,j和水平方向加载力ej,得到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钢拱架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内侧壁沿水平方向的最大变形量xc,max,j;
步骤502、采用计算机将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进行比较,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钢拱架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二屈服强度的设定值进行比较,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内侧壁沿水平方向的最大变形量xc,max,j和第j个开挖断面轮廓的变形量设定值进行比较,当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小于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钢拱架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小于第二屈服强度的设定值,且则说明第j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为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否则,执行步骤503;
步骤503、设定第j+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中拱腰(3)的曲率为ρc,j+1,且ρc,j+1=ρc,j+A×ρc,j,A表示曲率调整系数,且A的取值范围为0.1~0.3,则设定第j+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跨度为Bt,j+1,第j+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的最大高度为Hj+1;
步骤504、按照步骤501至步骤502所述的方法,对第j+1个隧道开挖断面模型进行判断,直至满足待施工隧道的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第二屈服强度的设定值和第j+1个开挖断面轮廓的变形量设定值则获得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
步骤六、隧道台阶法开挖及初期支护施工:
按照待施工隧道段的开挖断面轮廓,采用隧道台阶法对待施工隧道段开挖,并完成隧道初期支护施工;
步骤七、隧道衬砌结构施工:
隧道初期支护施工后进行二次衬砌,直至到下一段隧道施工区域;
步骤八、循环掘进直至软岩大变形段施工完成:
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七,得到下一段隧道施工区域的开挖断面轮廓并进行施工。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03中当待施工隧道段为大变形施工隧道段时,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的判断,如下:
当判断系数Pd满足0.25≤Pd<0.5,说明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Ⅰ级;
当判断系数Pd满足0.15≤Pd<0.25,说明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Ⅱ级;
当判断系数Pd小于0.15,说明待施工隧道段的大变形等级为Ⅲ级。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02中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和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进行比较,以使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小于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具体过程如下:
当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仅存在压应力,则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记作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压应力,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为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则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压应力小于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当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存在压应力和拉应力时,则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应力包括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压应力和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拉应力,第一屈服强度的设定值包括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喷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则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压应力小于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且第j个隧道断面模型中喷射混凝土内侧壁的最大拉应力小于喷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85969.2A CN111911165B (zh) | 2020-07-16 | 2020-07-16 | 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85969.2A CN111911165B (zh) | 2020-07-16 | 2020-07-16 | 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11165A true CN111911165A (zh) | 2020-11-10 |
CN111911165B CN111911165B (zh) | 2022-01-25 |
Family
ID=73281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85969.2A Active CN111911165B (zh) | 2020-07-16 | 2020-07-16 | 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911165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97697A (ja) * | 1989-01-26 | 1990-08-06 | Kubota Ltd | 推進管外装のクラック防止構造 |
CN104100280A (zh) * | 2014-07-07 | 2014-10-15 | 中冶交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双翼挑梁初期支护结构及其隧道施工方法 |
CN206429265U (zh) * | 2017-01-19 | 2017-08-22 |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适应高纯度石膏岩段隧道支护结构 |
CN110529154A (zh) * | 2019-09-16 | 2019-12-03 |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用于隧道支护的预制装配式空间网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2020
- 2020-07-16 CN CN202010685969.2A patent/CN11191116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97697A (ja) * | 1989-01-26 | 1990-08-06 | Kubota Ltd | 推進管外装のクラック防止構造 |
CN104100280A (zh) * | 2014-07-07 | 2014-10-15 | 中冶交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双翼挑梁初期支护结构及其隧道施工方法 |
CN206429265U (zh) * | 2017-01-19 | 2017-08-22 |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适应高纯度石膏岩段隧道支护结构 |
CN110529154A (zh) * | 2019-09-16 | 2019-12-03 |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用于隧道支护的预制装配式空间网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11165B (zh) | 2022-0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72297B (zh) | 砂土岩溶地层中盾构与溶洞安全垂直距离的确定方法 | |
CN108763725A (zh) | 基于采空区压实效应的工作面开采全过程数值模拟方法 | |
CN110555559B (zh) | 一种厚松散层非充分采动条件下地面沉降预计方法 | |
CN109992837A (zh) | 一种使用偏态影响函数预测山区采煤沉陷的方法 | |
CN111444461B (zh) | 高水压下围岩大变形灾害等级预测方法 | |
CN104484713B (zh) | 一种充填开采导水断裂带高度预测方法 | |
CN111911165B (zh) | 一种软岩单线铁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方法 | |
CN110633526B (zh) | 基坑抗隆起稳定性分析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2488455A (zh) |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方法、系统、介质、设备、终端 | |
CN113094778A (zh) | 高地应力互层软岩隧道破坏机理及施工控制研究方法 | |
Nicol et al. | Quaternary tectonics of New Zealand | |
CN115828374A (zh) | 适用于复合地层隧道施工期非均匀变形预测方法及系统 | |
CN106372295B (zh) | 砂土岩溶地层中盾构与溶洞安全水平距离的确定方法 | |
CN111339602A (zh) | 一种确定地下直墙拱顶隧道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指标的方法 | |
CN113111411B (zh) | 一种加固深层淤泥地基的系统及方法 | |
CN110552716B (zh) | 一种圆形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拼装方法 | |
CN114329680A (zh) | 一种矿区地下水库矿柱坝体稳定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 |
CN116541928A (zh) | 一种管幕或管棚承载松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 |
CN109635357B (zh) | 一种考虑采动岩体碎胀性的覆岩离层动态位置预测方法 | |
CN116595890A (zh) | 一种层状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建模方法 | |
CN108647403A (zh) | 一种用于隧道管棚极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的计算方法 | |
CN110909406B (zh) | 基于模拟接头模型的盾构隧道内力计算方法 | |
CN114458355B (zh) | 一种纵向层理下不同大变形等级超前小导管定向加固方法 | |
CN112508061A (zh) | 一种岩质工程边坡稳定性分类方法 | |
CN109505581B (zh) | 适应深度地应力的椭圆井筒设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