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90856B - 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90856B CN111890856B CN202010821386.8A CN202010821386A CN111890856B CN 111890856 B CN111890856 B CN 111890856B CN 202010821386 A CN202010821386 A CN 202010821386A CN 111890856 B CN111890856 B CN 1118908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unit
- compensation
- connecting shaft
- unit connecting
- ch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3—Parts or details of the vehicle structure; vehicle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3—Parts or details of the vehicle structure; vehicle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F3/0038—Flotation, updrift or stability de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 Y02T70/10—Measures concerning design or construction of watercraft hu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包括导轨、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接收、纵倾调节结构和集成控制器;导轨间设置一号板单元连接轴、二号板单元连接轴、三号板单元连接轴、四号板单元连接轴、五号板单元连接轴、六号板单元连接轴、七号板单元连接轴,相邻连接轴间设置一号补偿板单元、二号补偿板单元、三号补偿板单元、四号补偿板单元、五号补偿板单元、六号补偿板单元,七号板单元连接轴连接七号补偿板单元;板单元回收结构包括前端侧装电机、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卷轴、回收架;板单元拉出结构包括后端侧装电机、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主动链轮、过渡链轮、链条、链条箱;纵倾调节结构由电动液压推杆组构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水陆两栖车水上运动的减阻节能装置设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包含车辆底板完整性补偿与可调式尾部阻流板的减阻装置,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水陆两栖车越来越朝着高速化的方向发展,但相较于一般船艇,两栖车重量密度大,吃水深,并且由于车轮等结构的布置要求,其车体不能呈现出完整的流线型,而多数两栖车采用车轮的旋转或直立抬升结构,对于速度显著提升后的航行工况,其减阻效果已不够充分;此外由于两栖车整体长宽比较小,在高速航行时容易出现纵倾角过大且不稳定现象,对阻力与航行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两栖车水下结构型线特征的好坏对其性能影响巨大,国外发展较好的高速两栖车,其速度可达70-80km/h,除了配备优良的动力推进系统之外,都具有良好的底部滑行面结构,其完整的流线型特征不仅能减小形状阻力,并且能够给车辆提供更大的动升力,减小整体吃水,极大改善车辆航行状态与快速性能;此外高性能船艇一般使用压浪板、尾楔形板以及截流板作为常用的节能装置,调节高速航行下的纵倾角度以减小航行阻力,对纵倾角进行限制也同时起到增加稳定性的作用。
因此设计一种兼具底部滑行面完整性补偿与纵倾调节的两栖车减阻装置,对于提升两栖车的快速性具有很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一种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在车辆高速航行情况下具有很好的减阻节能效果。该装置主要是在车辆下水和车轮垂直抬升之后,补偿后轮窝处的底板缺口,使滑行面趋于完整以提高车辆航行性能,并且在航行过程中利用底板补偿装置的板单元作为车辆的纵倾调节板,通过调节其下伸角度,起到阻流板的效果,增大车辆的底部动压力以减小车辆纵倾角,从而降低航行阻力。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水陆两栖车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包括导轨、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接收、纵倾调节结构和集成控制器;
所述导轨设置为两根,且相互平行,分别位于车辆后轮两侧,贴合车辆底板底面布置,导轨前端延伸至主车体内部,导轨末端设置为半封闭结构,允许链条通过的同时阻止连接轴从末端滑出;两根导轨之间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可沿其运动的一号板单元连接轴、二号板单元连接轴、三号板单元连接轴、四号板单元连接轴、五号板单元连接轴、六号板单元连接轴、七号板单元连接轴,相邻两根连接轴之间均设置有补偿板单元,由前至后依次为一号补偿板单元、二号补偿板单元、三号补偿板单元、四号补偿板单元、五号补偿板单元、六号补偿板单元,所述七号板单元连接轴一侧连接六号补偿板单元,另一侧连接七号补偿板单元;
所述板单元回收结构位于后轮窝前部的主车体内,包括前端侧装电机、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卷轴、回收架,所述前端侧装电机经过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连接到卷轴,所述回收架固定于卷轴之上并随其旋转,且回收架与一号板单元连接轴固定连接;
所述板单元拉出结构位于后轮窝尾部的主车体内,包括后端侧装电机、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主动链轮、过渡链轮、链条、链条箱,所述主动链轮、过渡链轮、链条均设置两个,两个主动链轮通过连接杆固连,后端侧装电机通过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连接到主动链轮,每条所述链条一端均固连于七号板单元连接轴,并经过渡链轮和主动链轮然后回到链条箱,每条所述链条另一端均固连于链条箱内侧底部;
所述纵倾调节结构位于后轮窝尾部的主车体内,由电动液压推杆组构成,其输出端伸出车辆底板之下,用于调节七号补偿板单元的纵向倾角;
所述集成控制器分别控制前端侧装电机和后端侧装电机的驱动、电动液压推杆组的伸缩、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和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的连接或断开。
所述一号补偿板单元、二号补偿板单元、三号补偿板单元、四号补偿板单元、五号补偿板单元、六号补偿板单元、七号补偿板单元的宽度均小于两根导轨之间的间距,其位置均在轴径方向固定,均可绕各自连接的板单元连接轴进行旋转,各板单元连接轴两端均伸入导轨之中,通过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结构的驱动沿导轨移动,带动各补偿板单元的伸出或回收,以实现轮窝处车辆底板的补偿或收回。
所述链条长度允许七号板单元连接轴运动到导轨前端。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水陆两栖车,包括主车体,所述主车体底部设置有前轮及其轮窝和后轮及其轮窝,每个所述后轮及其轮窝处均设置有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所述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包括导轨、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接收、纵倾调节结构和集成控制器;
所述导轨设置为两根,且相互平行,分别位于车辆后轮两侧,贴合车辆底板底面布置,导轨前端延伸至主车体内部,导轨末端设置为半封闭结构,允许链条通过的同时阻止连接轴从末端滑出;两根导轨之间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可沿其运动的一号板单元连接轴、二号板单元连接轴、三号板单元连接轴、四号板单元连接轴、五号板单元连接轴、六号板单元连接轴、七号板单元连接轴,相邻两根连接轴之间均设置有补偿板单元,由前至后依次为一号补偿板单元、二号补偿板单元、三号补偿板单元、四号补偿板单元、五号补偿板单元、六号补偿板单元,所述七号板单元连接轴一侧连接六号补偿板单元,另一侧连接七号补偿板单元;
所述板单元回收结构位于后轮窝前部的主车体内,包括前端侧装电机、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卷轴、回收架,所述前端侧装电机经过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连接到卷轴,所述回收架固定于卷轴之上并随其旋转,且回收架与一号板单元连接轴固定连接;
所述板单元拉出结构位于后轮窝尾部的主车体内,包括后端侧装电机、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主动链轮、过渡链轮、链条、链条箱,所述主动链轮、过渡链轮、链条均设置两个,两个主动链轮通过连接杆固连,后端侧装电机通过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连接到主动链轮,每条所述链条一端均固连于七号板单元连接轴,并经过渡链轮和主动链轮然后回到链条箱,每条所述链条另一端均固连于链条箱内侧底部;
所述纵倾调节结构位于后轮窝尾部的主车体内,由电动液压推杆组构成,其输出端伸出车辆底板之下,用于调节七号补偿板单元的纵向倾角;
所述集成控制器分别控制前端侧装电机和后端侧装电机的驱动、电动液压推杆组的伸缩、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和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的连接或断开。
车辆底板补偿过程:集成控制器控制连接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和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驱动后端侧装电机向指定方向旋转,经主动链轮与过渡链轮带动链条回收,进而拉动各补偿板单元向后伸出,同时集成控制器驱动前端侧装电机向指定方向旋转,以配合各板单元连接轴滑入导轨,直到七号板单元连接轴在导轨末端受阻停止滑动,此时各补偿板单元将后轮轮窝处车辆底板完全封上;
车辆在航行中纵倾角调节过程:航速增大时,集成控制器控制电动液压推杆组向下动作,推动七号补偿板单元向下旋转,使其在流体与电动液压推杆组共同作用下保持一定角度下伸;航速减小时,集成控制器控制电动液压推杆组向上回收以减小七号补偿板单元的下伸角度;
补偿板单元回收过程:集成控制器控制电动液压推杆组结束动作并完全收回,而后断开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驱动前端侧装电机向指定方向旋转,经过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与卷轴带动回收架旋转,拖动各板单元连接轴沿导轨向前滑动以将各补偿板单元缠绕于回收架之上,直至七号补偿板单元与七号板单元连接轴处于导轨前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高速水陆两栖车的尾部节能及纵倾调节装置,其本质是一种车辆后轮抬升状态时的底板补偿与尾阻流效果的实现装置,包含以下结构:用于轮窝处车辆底板补偿的补偿板单元、板单元连接轴,用于补偿板单元回收的卷轴及回收架,辅助补偿板单元伸缩的导轨,控制补偿板单元伸出的链条、过渡链轮、主动链轮、链轮箱,侧装电机,调节尾阻流板角度的电动液压推杆组以及装置的集成控制器。本发明用于两栖车的水上高速航行,车辆后轮垂直抬升之后,补偿轮窝处的车辆底板缺口,使得底部滑行面为完整流线型,降低高速航行阻力;此外,根据不同航速,调整最后一块补偿板单元的下旋角度,能够起到减小车辆航行纵倾角的作用,使车辆实现最佳减阻节能效果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海豚运动的发生,保持良好的航行姿态。
车轮抬升后,利用分段连续的板单元去弥补轮窝处的缺口,有效保证了车辆底部滑行面的完整性,对改善车辆航行性能具有显著效果;装置本身在滑行底面补偿的基础上又兼具纵倾调节的功能,在车辆高速航行时能够起到降低阻力,增加航行稳定性,整体的减阻节能效果很明显;此外本发明装置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对两栖车的内部结构布置无明显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水陆两栖车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的主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装置的前部结构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装置的后部结构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水陆两栖车水上航行状态的侧向透视图;
图5是本发明水陆两栖车的底部视图。
附图标记:1a-前端侧装电机,1b-后端侧装电机,2a-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3-卷轴,4-回收架,5a-一号补偿板单元,5b-二号补偿板单元,5c-三号补偿板单元,5d-四号补偿板单元,5e-五号补偿板单元,5f-六号补偿板单元,5g-七号补偿板单元;6a-一号板单元连接轴,6b-二号板单元连接轴,6c-三号板单元连接轴,6d-四号板单元连接轴,6e-五号板单元连接轴,6f-六号板单元连接轴,6g-七号板单元连接轴,7-导轨,8-过渡链轮,9-主动链轮,10-链条,11-链条箱,12-电动液压推杆组,14-车辆底板,15-后轮及其轮窝,16-前轮及其轮窝,17-主车体,18-底板补偿与及纵倾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水陆两栖车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主要包括导轨7、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接收、纵倾调节结构和集成控制器。
所述导轨7设置为两根,且相互平行,分别位于车辆后轮底部两侧,贴合车辆底板14底面布置,导轨7前端延伸至主车体17内部,保证了补偿之后该处车辆底板14的平整,导轨7末端设置为半封闭结构,允许链条10通过的同时阻止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滑出。两根导轨7之间由前至后依次设置为可沿其运动的一号板单元连接轴6a、二号板单元连接轴6b、三号板单元连接轴6c、四号板单元连接轴6d、五号板单元连接轴6e、六号板单元连接轴6f、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相邻两根连接轴之间均设置有用于水陆两栖车后轮窝处车辆底板14缺口填补的补偿板单元,由前至后依次为一号补偿板单元5a、二号补偿板单元5b、三号补偿板单元5c、四号补偿板单元5d、五号补偿板单元5e、六号补偿板单元5f,所述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一侧连接六号补偿板单元5f,另一侧连接七号补偿板单元5g。各补偿板单元与各板单元连接轴之间按照编号顺序依次连接组成补偿板链,七号补偿板单元5g仅与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进行连接,作为尾阻流板。
其中,所述一一号补偿板单元5a、二号补偿板单元5b、三号补偿板单元5c、四号补偿板单元5d、五号补偿板单元5e、六号补偿板单元5f、七号补偿板单元5g的宽度均小于两根导轨7之间的间距,其位置均在轴径方向固定,但均可以绕各自连接的板单元连接轴进行旋转,各板单元连接轴两端均伸入导轨7之中,通过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结构的驱动沿导轨移动,带动各补偿板单元的伸出或回收,以实现轮窝处车辆底板14的补偿或收回。
如图2所示,所述板单元回收结构位于后轮窝前部的主车体17内,包括前端侧装电机1a、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卷轴3、回收架4。所述前端侧装电机1a经过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连接到卷轴3,所述回收架4固定于卷轴3之上并随其旋转,且回收架4与一号板单元连接轴6a固定连接。在水上航行状态下,各补偿板单元与板单元连接轴均处于导轨7之上,需要收回补偿板单元时,前端侧装电机1a受集成控制器驱动旋转,经过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与卷轴3带动回收架4旋转,进而将各补偿板单元缠绕于回收架4之上,回收状态下最后一块七号补偿板单元5g与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将处于导轨7前端。
如图3所示,所述板单元拉出结构位于后轮窝尾部的主车体17内,包括后端侧装电机1b、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主动链轮9、过渡链轮8、链条10、链条箱11。所述主动链轮9、过渡链轮8、链条10均设置两个,两个主动链轮9通过连接杆固连,整体旋转,后端侧装电机1b通过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连接到主动链轮9,两条所述链条10一端分别固连于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的两端,并经过各自侧的过渡链轮8和主动链轮9然后回到链条箱11,两条所述链条10另一端均固连于链条箱11内侧底部,其长度允许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运动到导轨7前端。所述纵倾调节结构位于后轮窝尾部的主车体17内,由电动液压推杆组12构成,其输出端伸出车辆底板14之下,用于调节七号补偿板单元5g的纵向倾角。
所述集成控制器分别控制前端侧装电机1a和后端侧装电机1b的驱动、电动液压推杆组12的伸缩、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和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的连接或断开。补偿板单元回收之后,链条由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带动划入导轨7,需要进行车辆底板14补偿时,集成控制器驱动后端侧装电机1b旋转,经主动链轮9与过渡链轮8带动链条10回收,进而将各补偿板单元沿导轨7拉出,直至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在导轨7末端受阻停止滑动,此时各补偿板单元已将后轮窝处车辆底板14完全封上。水陆两栖车辆在水上航行过程中,七号补偿板单元5g受流体力作用会绕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上旋,在进行纵倾调节时,集成控制器控制电动液压推杆组12向下动作,限制七号补偿板单元5g的旋转角度,使其在流体与推杆共同作用下保持一定角度下伸,电动液压推杆组12向下动作的大小决定了其下伸角度值。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水陆两栖车,包括主车体17,所述主车体17底部设置有前轮及其轮窝16和后轮及其轮窝15,每个所述后轮及其轮窝15处均设置有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18,本发明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主要针对水上航行过程中水陆两栖车后轮窝处车辆底板14的补偿,之后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航行纵倾角的调节。
车辆底板补偿过程:车辆下水,车辆后轮在轮窝内垂直抬升至越过主车体17底面,此时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与七号补偿板单元5g位于导轨7前端,其余补偿板单元与板单元连接轴位于回收架4上面;集成控制器控制连接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和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驱动后端侧装电机1b向指定方向旋转,经主动链轮9与过渡链轮8带动链条10回收,进而拉动各补偿板单元沿导轨7向后伸出,同时集成控制器驱动前端侧装电机1a向指定方向旋转,带动卷轴3与回收架4旋转,以配合各板单元连接轴滑入导轨7,便于各补偿板单元伸出。当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到达导轨7末端,链条回收受阻时,集成控制器立即指令前端侧装电机1a、后端侧装电机1b停止转动,保持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和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不断开,此时各补偿板单元将后轮窝处车辆底板14完全封上,使车辆的底部滑行面变得完整,车辆底板14补偿结束。
车辆在航行中纵倾角调节过程:航行过程中,七号补偿板单元5g受流体力作用会绕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旋转,根据航行速度与车辆纵倾角控制电动液压推杆组12下伸,以限制七号补偿板单元5g的转动,使其在流体与推杆共同作用下保持一定下伸角度,从而实现纵倾调节的功能。具体地,随着航行速度的提高,车辆的航行纵倾角不断增大,根据纵倾调节指令,集成控制器控制电动液压推杆组12向下动作,推动七号补偿板单元5g向下旋转,使其在流体与电动液压推杆组12共同作用下越过主车体17底面保持一定角度下伸,通过其阻流效果增加底面处动压力,形成抬尾力矩以减小车辆航行纵倾角;航速减小时,集成控制器控制电动液压推杆组12向上回收,以减小七号补偿板单元5g的下伸角度,以保持车辆航行姿态稳定。
补偿板单元回收过程:水上航行结束后,集成控制器控制电动液压推杆组12结束动作并完全收回,而后断开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驱动前端侧装电机1a向指定方向旋转,经过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与卷轴3带动回收架4旋转,拖动各板单元连接轴沿导轨7向前滑动以将各补偿板单元缠绕于回收架4之上,回收补偿板单元。当七号补偿板单元5g与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到达导轨7前端完全收回主车体17内部并受到链条10限制停止滑动时,立即控制前端侧装电机1a停止转动,补偿板单元回收结束。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功能及工作过程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功能和工作过程,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5)
1.一种水陆两栖车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7)、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接收、纵倾调节结构和集成控制器;
所述导轨(7)设置为两根,且相互平行,分别位于车辆后轮两侧,贴合车辆底板(14)底面布置,导轨(7)首端延伸至主车体(17)内部,末端设置为半封闭结构,允许链条(10)通过的同时阻止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从末端滑出;两根导轨(7)之间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可沿其运动的一号板单元连接轴(6a)、二号板单元连接轴(6b)、三号板单元连接轴(6c)、四号板单元连接轴(6d)、五号板单元连接轴(6e)、六号板单元连接轴(6f)、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相邻两根板单元连接轴之间均设置有补偿板单元,由前至后依次为一号补偿板单元(5a)、二号补偿板单元(5b)、三号补偿板单元(5c)、四号补偿板单元(5d)、五号补偿板单元(5e)、六号补偿板单元(5f),所述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一侧连接六号补偿板单元(5f),另一侧连接七号补偿板单元(5g);
所述板单元回收结构位于后轮窝前部的主车体(17)内,包括前端侧装电机(1a)、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卷轴(3)、回收架(4),所述前端侧装电机(1a)经过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连接到卷轴(3),所述回收架(4)固定于卷轴(3)之上并随其旋转,且回收架(4)与一号板单元连接轴(6a)固定连接;
所述板单元拉出结构位于后轮窝尾部的主车体(17)内,包括后端侧装电机(1b)、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主动链轮(9)、过渡链轮(8)、链条(10)、链条箱(11),所述主动链轮(9)、过渡链轮(8)、链条(10)均设置两个,两个主动链轮(9)通过连接杆固连,后端侧装电机(1b)通过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连接到主动链轮(9),每条所述链条(10)一端均固连于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并经过渡链轮(8)和主动链轮(9)然后回到链条箱(11),每条所述链条(10)另一端均固连于链条箱(11)内侧底部;
所述纵倾调节结构位于后轮窝尾部的主车体(17)内,由电动液压推杆组(12)构成,其输出端伸出车辆底板(14)之下,用于调节七号补偿板单元(5g)的纵向倾角;
所述集成控制器(13)分别控制前端侧装电机(1a)和后端侧装电机(1b)的驱动、电动液压推杆组(12)的伸缩、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和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的连接或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补偿板单元(5a)、二号补偿板单元(5b)、三号补偿板单元(5c)、四号补偿板单元(5d)、五号补偿板单元(5e)、六号补偿板单元(5f)、七号补偿板单元(5g)的宽度均小于两根导轨(7)之间的间距,其位置均在轴径方向固定,均可绕各自连接的板单元连接轴进行旋转,各板单元连接轴两端均伸入导轨(7)之中,通过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结构的驱动沿导轨(7)移动,带动各补偿板单元的伸出或回收,以实现轮窝处车辆底板(14)的补偿或收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条(10)长度允许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运动到导轨(7)前端。
4.一种水陆两栖车,包括主车体(17),所述主车体(17)底部设置有前轮及其轮窝(16)和后轮及其轮窝(15),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后轮及其轮窝(15)处均设置有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18),所述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18)包括导轨(7)、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接收、纵倾调节结构和集成控制器;
所述导轨(7)设置为两根,且相互平行,分别位于车辆后轮两侧,贴合车辆底板(14)底面布置,导轨(7)首端延伸至主车体(17)内部,末端设置为半封闭结构,允许链条(10)通过的同时阻止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从末端滑出;两根导轨(7)之间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可沿其运动的一号板单元连接轴(6a)、二号板单元连接轴(6b)、三号板单元连接轴(6c)、四号板单元连接轴(6d)、五号板单元连接轴(6e)、六号板单元连接轴(6f)、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相邻两根板单元连接轴之间均设置有补偿板单元,由前至后依次为一号补偿板单元(5a)、二号补偿板单元(5b)、三号补偿板单元(5c)、四号补偿板单元(5d)、五号补偿板单元(5e)、六号补偿板单元(5f),所述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一侧连接六号补偿板单元(5f),另一侧连接七号补偿板单元(5g);
所述板单元回收结构位于后轮窝前部的主车体(17)内,包括前端侧装电机(1a)、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卷轴(3)、回收架(4),所述前端侧装电机(1a)经过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连接到卷轴(3),所述回收架(4)固定于卷轴(3)之上并随其旋转,且回收架(4)与一号板单元连接轴(6a)固定连接;
所述板单元拉出结构位于后轮窝尾部的主车体(17)内,包括后端侧装电机(1b)、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主动链轮(9)、过渡链轮(8)、链条(10)、链条箱(11),所述主动链轮(9)、过渡链轮(8)、链条(10)均设置两个,两个主动链轮(9)通过连接杆固连,后端侧装电机(1b)通过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连接到主动链轮(9),每条所述链条(10)一端均固连于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并经过渡链轮(8)和主动链轮(9)然后回到链条箱(11),每条所述链条(10)另一端均固连于链条箱(11)内侧底部;
所述纵倾调节结构位于后轮窝尾部的主车体(17)内,由电动液压推杆组(12)构成,其输出端伸出车辆底板(14)之下,用于调节七号补偿板单元(5g)的纵向倾角;
所述集成控制器(13)分别控制前端侧装电机(1a)和后端侧装电机(1b)的驱动、电动液压推杆组(12)的伸缩、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和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的连接或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其特征在于,
车辆底板补偿过程:集成控制器控制连接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和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驱动后端侧装电机(1b)向指定方向旋转,经主动链轮(9)与过渡链轮(8)带动链条(10)回收,进而拉动各补偿板单元向后伸出,同时集成控制器驱动前端侧装电机(1a)向指定方向旋转,以配合各板单元连接轴滑入导轨(7),直到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在导轨(7)末端受阻停止滑动,此时各补偿板单元将后轮轮窝处车辆底板(14)完全封上;
车辆在航行中纵倾角调节过程:航速增大时,集成控制器控制电动液压推杆组(12)向下动作,推动七号补偿板单元(5g)向下旋转,使其在流体与电动液压推杆组(12)共同作用下保持一定角度下伸;航速减小时,集成控制器控制电动液压推杆组(12)向上回收以减小七号补偿板单元(5g)的下伸角度;
补偿板单元回收过程:集成控制器控制电动液压推杆组(12)结束动作并完全收回,而后断开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驱动前端侧装电机(1a)向指定方向旋转,经过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与卷轴(3)带动回收架(4)旋转,拖动各板单元连接轴沿导轨(7)向前滑动以将各补偿板单元缠绕于回收架(4)之上,直至七号补偿板单元(5g)与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处于导轨(7)前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21386.8A CN111890856B (zh) | 2020-08-14 | 2020-08-14 | 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21386.8A CN111890856B (zh) | 2020-08-14 | 2020-08-14 | 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90856A CN111890856A (zh) | 2020-11-06 |
CN111890856B true CN111890856B (zh) | 2022-07-08 |
Family
ID=73229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21386.8A Active CN111890856B (zh) | 2020-08-14 | 2020-08-14 | 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89085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40634B (zh) * | 2020-11-12 | 2022-08-23 |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两栖车的整流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56994A (zh) * | 2016-05-23 | 2016-08-17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空气推进船舶纵倾自调节装置 |
CN107499077A (zh) * | 2017-08-15 | 2017-12-22 | 中船重工(海南)飞船发展有限公司 | 空气推进船舶用纵倾航向复合调节舵 |
CN108973557A (zh) * | 2018-07-02 | 2018-12-11 | 新疆沙漠虎特种车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气膜减阻装置 |
CN211032069U (zh) * | 2019-11-05 | 2020-07-17 | 西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高速水陆两栖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0311439D0 (en) * | 2003-05-19 | 2003-06-25 | Gibbs Tech Ltd | Amphibious vehicle |
JP6517047B2 (ja) * | 2015-02-27 | 2019-05-22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水陸両用車 |
-
2020
- 2020-08-14 CN CN202010821386.8A patent/CN11189085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56994A (zh) * | 2016-05-23 | 2016-08-17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空气推进船舶纵倾自调节装置 |
CN107499077A (zh) * | 2017-08-15 | 2017-12-22 | 中船重工(海南)飞船发展有限公司 | 空气推进船舶用纵倾航向复合调节舵 |
CN108973557A (zh) * | 2018-07-02 | 2018-12-11 | 新疆沙漠虎特种车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水陆两栖车的气膜减阻装置 |
CN211032069U (zh) * | 2019-11-05 | 2020-07-17 | 西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高速水陆两栖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90856A (zh) | 2020-1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25241B (zh) | 一种可收缩式双尾襟翼翼型风帆 | |
CN111890856B (zh) | 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 | |
JP2010509110A (ja) | 水陸両用車 | |
US20040065242A1 (en) | Amphibious catamaran | |
CN110949497A (zh) | 一种全轮360度转向的无人平台车 | |
CN112519952A (zh) | 一种可调节式t型水翼隐身复合船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829725B (zh) | 一种小型汽车提升行走组合式脱困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1416872U (zh) | 水陆两栖车自锁式收放轮装置 | |
CN115384601B (zh) | 一种风帆助航雪地漫游机器人及方法 | |
CN209833476U (zh) | 平推式篷布机构货箱顶盖和渣土车 | |
CN203419138U (zh) | 新型高架桥事故清障轨道车 | |
CN214396306U (zh) | 一种高速两栖车的蝠翼式调姿装置 | |
CN212450507U (zh) | 一种救援车的齿轮齿条式伸缩叉清障装置 | |
CN104773043A (zh) | 一种矢量喷水推进式水陆两用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
CN204895006U (zh) | 全地形车水上推进装置 | |
CN113428810A (zh) | 一种夹举式车辆搬运agv | |
CN206856418U (zh) | 一种两栖海滩车 | |
CN111016561A (zh) | 一种车辆用悬架提升机构 | |
CN212450498U (zh) | 一种救援车的链轮式伸缩叉清障装置 | |
CN1207347A (zh) | 兼备跑车、越野车及船橇功能的汽车 | |
CN220535938U (zh) | 一种船舶快速调头装置 | |
CN204567178U (zh) | 一种矢量喷水推进式水陆两用装置 | |
CN215643188U (zh) | 一种虚拟漂流系统牵引控制装置 | |
CN212500976U (zh) | 水上列车 | |
CN103318199B (zh) | 高架桥事故清障轨道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