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73508B - 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及其包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及其包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73508B
CN111873508B CN202010532824.9A CN202010532824A CN111873508B CN 111873508 B CN111873508 B CN 111873508B CN 202010532824 A CN202010532824 A CN 202010532824A CN 111873508 B CN111873508 B CN 111873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wire
wire ring
air bag
travele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3282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73508A (zh
Inventor
石峰
殷光荣
刘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k-Asia Smar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nk-Asia Smar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k-Asia Smar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nk-Asia Smar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3282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735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73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73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73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73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48Bead-rings or bead-cores; Treatment thereof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29D30/50Covering, e.g. by winding, the separate bead-rings or bead-cores with textile material, e.g. with flipper str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及其包胶方法,钢丝圈包胶系统包括供料组件、鼓装置以及供气组件,鼓装置包括气囊以及设置在气囊径向内侧的隔断组件,包括如下步骤:供料组件朝向气囊外周表面输送胶片并卷取胶片;夹持组件将钢丝圈输送并套设在鼓装置的径向外侧;隔断组件径向向外扩张,使得隔断组件与钢丝圈分别从内外侧夹紧气囊,以将气囊在钢丝圈的轴向方向分隔成左右两侧;供气组件分别向两侧的气囊充气,使得钢丝圈轴向一侧的胶片包裹钢丝圈后,再将钢丝圈轴向另一侧的胶片包裹钢丝圈,由此,带动钢丝圈左右的胶片依次且均匀地包裹在钢丝圈外周,导致包裹后的钢丝圈不易开裂。

Description

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及其包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用钢丝圈的包胶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及其包胶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卡车或客车轮胎中的子口结构普遍采用尼龙帘布缠绕钢丝圈结构,使用尼龙帘布缠绕后,容易在三角胶端点出现开裂,在钢丝圈和胎体之间仅有钢丝圈包布而缺少胶,容易产生钢丝圈磨断胎体。而国内现有的钢丝圈包胶系统都是通过胶片在钢丝圈上滚一圈,再通过钢丝圈两侧的辊进行辊压,这样会导致胶片包裹不均匀,在轮胎内部产生气泡,还会导致开裂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及其包胶方法,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包括:鼓装置,可绕一中心轴线旋转;所述鼓装置包括鼓本体、设置在所述鼓本体外周的气囊以及设置在所述鼓本体内且位于所述气囊径向内侧的隔断组件,所述气囊的外周表面形成接收胶片的圆周表面,所述隔断组件可扩张或者收缩,用于配合套设在所述鼓装置外周的钢丝圈在所述气囊径向内外两侧进行夹紧,以将所述气囊分隔成轴向独立的左右两部分;供料组件,用于向所述鼓装置供应所述胶片,所述鼓装置在接收到所述胶片时旋转,以将所述胶片在所述气囊的外周表面卷取成环状;夹持组件,用于将所述钢丝圈夹持并输送套设至所述隔断组件的径向外侧;供气组件,包括气源以及与所述气源相连的管路,所述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自由端分别对接所述气囊轴向两侧的两个进气口,所述气源可选择地对所述第一管路和/或第二管路供气,使得气囊左右独立的两部分先后或同时膨胀。
进一步地,所述隔断组件包括驱动机构以及可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所述鼓本体同步径向扩张或收缩移动的多个支撑块,当所述夹持组件将所述钢丝圈夹持并输送套设至所述支撑块的径向外侧,且所述多个支撑块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扩张时,所述多个支撑块和所述钢丝圈夹紧所述气囊。
进一步地,所述钢丝圈包胶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块轴向两侧的两个助推组件,所述供气组件对所述支撑块轴向一侧的气囊充气时,同侧的所述助推组件可对所述气囊施加朝向所述钢丝圈的轴向推力,使得所述气囊随所述钢丝圈轮廓变形,进而使得所述胶片更好的贴合所述钢丝圈。
进一步地,所述钢丝圈包胶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块轴向两侧的两个阻挡组件,所述阻挡组件包括环形阻挡部,当对所述支撑块轴向一侧的气囊充气时,所述支撑块轴向另一侧的环形阻挡部可移动并抵靠所述钢丝圈,以用于对所述钢丝圈施加轴向支撑力。
进一步地,所述鼓装置安装在主轴箱的一侧,两个所述鼓装置相对所述主轴箱的朝向相反,两个所述鼓装置安装在一旋转底座上并可同步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钢丝圈预制器,用于接收所述钢丝圈并朝向所述夹持组件传送。
进一步地,所述钢丝圈包胶系统还包括抓手组件,所述抓手组件包括立柱以及设置在所述立柱上且可相对或远离移动的夹持臂,所述抓手组件用于将包裹后的钢丝圈自所述鼓装置上卸下。
进一步地,所述钢丝圈包胶系统还包括缝合组件,当位于所述支撑块一侧的气囊充气、包裹完成并且气囊放气后,所述缝合组件对包裹至所述钢丝圈上的所述胶片进行辊压,使得所述胶片与所述钢丝圈紧密结合。
还提供一种如上述所述的钢丝圈包胶系统的包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所述供料组件朝向所述鼓装置外周表面输送所需长度的胶片,所述鼓装置在接收到所述胶片时旋转并将所述胶片卷取成环形,所述胶片在轴向宽度上覆盖所述隔断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将所述钢丝圈输送并套设在所述鼓装置上的胶片的径向外侧,此时,所述鼓装置上的胶片与所述钢丝圈的內缘具有间隙;所述隔断组件径向向外扩张,以形成凸出所述鼓本体的外圆周面,并将所述气囊和胶片抵靠至所述钢丝圈的内缘,此时,所述隔断组件与所述钢丝圈分别从内外侧夹紧所述气囊,并将所述气囊在所述钢丝圈的轴向方向分隔成左右独立地两部分;所述供气组件向所述钢丝圈轴向一侧的气囊充气,使得所述钢丝圈轴向一侧的气囊膨胀,带动所述钢丝圈轴向一侧的所述胶片包裹所述钢丝圈,包裹完成后,气囊放气;所述供气组件向所述钢丝圈轴向另一侧的气囊充气,使得所述钢丝圈轴向另一侧的气囊膨胀,使得所述钢丝圈轴向另一侧的胶片包裹所述钢丝圈,包裹完成后,气囊放气,从而完成对所述钢丝圈的包胶。
进一步地,所述隔断组件包括驱动机构以及可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所述鼓本体同步径向扩张或收缩移动的多个支撑块,所述钢丝圈包胶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块轴向两侧的两个助推组件,还包括如下步骤:所述供气组件对所述钢丝圈轴向一侧的气囊充气后,位于与该侧气囊同侧的所述助推组件对所述气囊朝向所述钢丝圈方向施加推力,使得所述气囊在所述推力的作用下随所述钢丝圈的轮廓变形,以使得所述胶片更好的贴合所述钢丝圈。
进一步地,还包括如下步骤:所述供气组件对所述钢丝圈轴向一侧的气囊进行充气的同时,在所述钢丝圈的轴向另一侧施加支撑力,以稳固所述钢丝圈。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钢丝圈包胶系统及其包胶方法通过在鼓装置的气囊的外周表面用于接收胶片的圆周表面,隔断组件可配合套设在鼓装置外周的钢丝圈在气囊内外两侧进行夹紧,以将气囊分隔成轴向独立的左右两部分,供气组件向一侧部分的气囊充气,使得所述钢丝圈轴向一侧的所述胶片包裹所述钢丝圈,包裹完成后,气囊放气;供气组件向另一侧部分的气囊充气,使得所述钢丝圈轴向另一侧的胶片包裹所述钢丝圈,包裹完成后,气囊放气,从而完成对所述钢丝圈的包胶,进而带动钢丝圈左右的胶片依次且均匀地包裹在钢丝圈外周,导致包裹后的钢丝圈胶片分布均匀,质量好,不易开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钢丝圈包胶系统立体图。
图2为图1钢丝圈包胶系统的局部立体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钢丝圈包胶系统的鼓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钢丝圈包胶系统的鼓装置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6为图5中A-A线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中所示结构在支撑块撑起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所示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本发明钢丝圈预置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抓手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100,用于对钢丝圈200的外周进行自动包胶。钢丝圈包胶系统100包括供料组件10、鼓装置20、供气组件30、助推组件40、缝合组件50、阻挡组件(未图示)、夹持组件60、钢丝圈预置器组件70以及抓手组件80。供料组件10用于向鼓装置20的外周面供应胶片300,鼓装置20可绕一中心轴线旋转,当鼓装置20在接收到胶片300时旋转,以将胶片300在鼓装置20的外周表面卷取成环状。
鼓装置20安装在主轴箱21的一侧,并套设在主轴箱21内的主轴(未标号)上,主轴与中心轴通过法兰共轴设置。两个鼓装置20相对主轴箱21的朝向相反,这里优选地,主轴箱21为两个,两个鼓装置20与两个主轴箱21一一对应,每个鼓装置20相对与其对应的主轴箱21的朝向相背,即呈180度。两个主轴箱21安装在一旋转底座212上,旋转底座212转动带动两个主轴箱21同步旋转,进而带动两个鼓装置20同步旋转,以切换工位,使得其中一个鼓装置20在接收胶片300的时候,另一个鼓装置20能够在另一侧进行包胶过程,使得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具体地,旋转底座212包括底板,底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转轴,转轴的外圈设有轮齿,转轴一侧的底板上设置有电机,通过在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的轮齿与转轴的轮齿啮合,这样电机启动带动转轴转动,进而带动底板转动。
如图4-图8所示,鼓装置20包括鼓本体22、设置在鼓本体22外周的气囊23、设置在鼓本体22内且位于气囊23径向内侧的隔断组件24以及设置在鼓本体22内的气道25。鼓本体22包括轴向左右两个导向盘221、设置在两个导向盘221轴向外侧的两个压块231以及设置在两个压块231轴向外侧的两个L型块235。左右两个导向盘221之间形成有环状导向通道,环状导向通道的外端为开口,左右两个导向盘221在靠近外端具有缩口结构。两个压块231分别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导向盘221缩口结构的轴向外端。两个L型块235分别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压块231的轴向外端。左右两个导向盘221之间横向连接有加强轴2212,加强轴2212两端分别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左右两个导向盘221上,多个加强轴2212圆周分布有多个,以对两个导向盘221的整体结构加强,避免导向盘221受力变形。
气囊23包括内气囊232和外气囊233,外气囊233覆盖鼓本体22的轴向宽度并在鼓本体22的外周表面形成接收胶片300的圆周表面。内气囊232的轴向两端分别卡扣设置在导向盘221与压块231之间。具体地,每个导向盘221缩口位置的轴向外端设有环状凹槽2211,内气囊232的两个端部分别卡扣在对应的导向盘221的凹槽2211内,使得内气囊232圆周封合上述开口。压块231与导向盘21通过紧固件连接,以将内气囊232的轴向两端固定压紧导向盘221上。每个压块231的轴向外端设有环状凹槽231,外气囊32的两个端部分别卡扣在对应的压块23的凹槽231内,L型块24通过紧固件连接到压块23的轴向外端,以将外气囊32的轴向两端固定压紧在压块2311上。这样,使得外气囊233的轴向两端的卡扣位置分别位于内气囊232的轴向外侧,内气囊232、外气囊233和压块231之间形成整个气囊23的囊腔。气道25嵌设于压块231内,且其一端与气囊23的囊腔相连通,另一端与外界相连通。
鼓本体22的中部设有通孔,用于主轴箱21内的主轴相配合。气囊23的外气囊233外周表面形成接收胶片300的圆周表面,气囊23的数量为一个,且覆盖鼓本体22的轴向宽度。气道25包括设置在鼓本体22轴向两侧且对称设置的第一气道251和第二气道252,第一气道251嵌设于轴向靠左的压块231内,第二气道252嵌设于轴向靠右的压块231内。气囊23设有两个分别靠近鼓本体22端部的两个进气口,且进气口位于内气囊232的轴向一端与外气囊233的轴向一端之间。第一气道251的进气口设置在鼓本体22的一侧端面上,另一端与气囊23靠近该侧的进气口连接,自第一气道251的进气口通气可向气囊23通气,从而可使得气囊23膨胀。同理,第二气道252设置在另一个压块231内,第二气道252的进气口设置在鼓本体22的另一侧端面上,另一端与气囊23靠近该侧的进气口连接,自第二气道252的进气口通气可向气囊23通气,使得气囊23膨胀,气囊23膨胀可带动胶片300包裹钢丝圈200。
隔断组件24在轴向上位于中部且位于气囊23的两个进气口之间,且可扩张或者收缩。具体地,隔断组件24包括驱动机构241以及可在驱动机构241的驱动下沿鼓本体22同步径向扩张或收缩的多个支撑块242。支撑块242的径向移动区域被限制于导向通道内。多个支撑块242在驱动机构241的驱动下扩张后,多个支撑块242形成一圆盘,此时,圆盘的外径大于鼓本体22的外径。另外,环状导向通道内圆周一圈设有多个隔间,每个隔间内设有一个支撑块242,以防止支撑块242圆周串位。每个所述支撑块242的外周上设有凹槽2421,用于在多个支撑块242扩张时,钢丝圈200的内缘正好收容在凹槽2421内,从而起到稳固作用。
当多个支撑块242同时扩张,顶起气囊23,并将气囊23紧紧压在凹槽2421内壁时,隔断组件24与套设在鼓装置20外周的钢丝圈200对气囊23径向内外两侧进行夹紧,以将气囊23分隔成轴向独立的左右两部分,此时,自第一气道251的进气口和第二气道252的进气口进行通气时,可以使得该两个部分独立膨胀。此设计仅使用一个气囊23,并通过隔断组件24与钢丝圈200的配合分隔了两个独立区域,可选择对两个独立区域同时充气,能够实现两个独立区域同时膨胀;或者可选择对两个独立区域间隔一定时间充气,能够实现两个独立区域分时段膨胀。
驱动机构241包括驱动气缸2411以及设置在驱动气缸2411驱动端的推盘2412,推盘2412与中心轴同轴设置,且可在驱动气缸2411的驱动下轴向移动。具体地,驱动气缸2411的驱动端设置连接轴2413,连接轴2413贯穿两个导向盘221。推盘2412位于两个导向盘221之间,并可在驱动气缸2411的驱动下在两个导向盘221之间移动。推盘2412圆周间隔枢转连接有多个连杆2413,多个支撑块242与多个连杆2413一一对应枢转连接。当推盘2412在驱动气缸2411的驱动下轴向移动时,多个连杆2413同步推动对应的支撑块242相对于鼓本体22径向移动,实现多个支撑块242同步径向移动。驱动气缸2411圆周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每个驱动气缸2411的驱动端通过连接轴2413与推盘2412连接。
供气组件30包括气源31、管路32、电磁阀33以及快排阀34。气源31与管路32连接,管路32包括第一管路321和第二管路322,第一管路321的一端与气源31连通,自由端与第一气道251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管路322的一端与气源3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气道252的进气口连通。两个电磁阀33分别安装在第一管路321和第二管路322上,当气源31向管路32内供气时,通过控制电磁阀33的导通或闭合,来控制第一管路321或第二管路322的导通或闭合,从而可选择地控制气体进入哪个独立部分的气囊23。两个快排阀34设置在第一管路321和第二管路322上,且其中一个快排阀34设置在第一管路321与第一气道251的进气口之间,另一个快排阀34设置在第二管路322与第二气道252的进气口之间。当气囊充气包裹完成后,快排阀34开始工作,并可使得对应的部分气囊23内的气体快速排气。
预先调整供料组件10相对鼓装置20的轴向位置,在供料组件10供应的胶片300在鼓装置20的圆周表面首尾贴合形成环状,此时,胶片300的轴向宽度覆盖隔断组件24。
夹持组件60将钢丝圈200轴向输送套设在鼓装置20的外周,此时鼓装置20与钢丝圈200的内缘之间具有间隙。待钢丝圈200被输送并在轴向上与凹槽2421对准时,驱动机构241驱动多个支撑块242同步膨胀后,支撑块242顶起气囊23和胶片300,使得胶片300局部一圈贴合在钢丝圈200的内圈,此时,气囊23被分隔成轴向左右两个独立的部分,即此时向其中一个部分的气囊23充气,气体不会串到另一个部分的气囊23内。供气组件30先对第一管路321进行供气,第一管路321上电磁阀33导通,第二管路322上的电磁阀33不导通,使得钢丝圈200一侧的部分气囊23膨胀,带动钢丝圈200一侧的胶片300均匀地包裹住钢丝圈200的一侧,即胶片300的边缘越过钢丝圈200中性面,然后,供气组件30停止对第一管路供气,快排阀工作以快速排掉气体;间隔很短的时间,供气组件30对第二管路进行供气,第二管路上电磁阀导通,第一管路上的电磁阀不导通,使得钢丝圈200另一侧的部分气囊23膨胀,带动钢丝圈200另一侧的胶片300均匀地包裹住钢丝圈200的一侧,并包裹胶片300的另一边缘,从而完成整个包裹动作。本专利申请中的钢丝圈包胶系统能够保证胶片300包裹的均匀性,不易开裂。
在一般情况下,供料组件10输送胶片的中心与凹槽2421对齐,使得后面可对胶片300进行对称包裹,本发明钢丝圈200包胶系统100供料组件10可以调整供气组件30相对鼓装置20的轴向位置,使得胶片300的中心与鼓装置20的中心错开,对胶片300非对称包裹,实现包裹后的胶片300边缘位于钢丝圈200的任意周向位置,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的包裹工艺要求。
如图1-图3及如图9,助推组件40包括第一助推机构41和第二助推机构42。第一助推机构41包括支撑台411、滑动设置在支撑台411上的第一限位环412以及驱动限位环移动的驱动组件。支撑台411上设置有导轨,支撑台411通过滑块设置在支撑台411上。第一限位环412与鼓装置20同轴设置,第一限位环412大于鼓装置20的直径,当靠近第一助推机构41一侧的部分气囊23膨胀后,驱动组件驱动第一限位环412靠近部分气囊23移动,并助推膨胀后的气囊23朝向钢丝圈200施加轴向推力,使得所述气囊随钢丝圈200变形,以使得胶片300更好的贴合钢丝圈200的轮廓。这里驱动组件为电机驱动滚珠丝杆的组合。
第二助推机构42包括安装在主轴箱21一侧的支撑板421以及驱动支撑板421沿鼓装置20的轴向移动的驱动组件423,支撑板421上设置有与鼓装置20同心的环状件422,环状件422的直径大于第一限位环412的直径。当靠近第二助推机构42一侧的部分气囊23膨胀后,驱动组件为驱动气缸,并驱动支撑板421移动,进而带动环状件422靠近部分气囊23移动,并助推膨胀后的气囊23朝向钢丝圈200施加轴向推力,使得所述气囊随钢丝圈200变形,以使得胶片300更好的贴合钢丝圈200的轮廓。
当对钢丝圈200一侧的部分胶片300进行包胶后,为了避免钢丝圈200受轴向力发生倾斜的现象,钢丝圈200包胶系统100还设置有阻挡组件(未图示),阻挡组件包括设置在鼓装置20轴向两侧的两个环形阻挡部,其中一个环形阻挡部设置在第一限位环412的径向内侧;另一个环形阻挡部设置在环状件422的径向内侧,两个环形阻挡部的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钢丝圈200一侧的气囊膨胀时,同侧的助推机构助推膨胀后的气囊23朝向钢丝圈200施加轴向推力,另一侧的环形阻挡部移动从另一侧抵住钢丝圈200,以施加支撑里,避免钢丝圈200发生倾斜。
缝合组件50用于对包裹后的胶片300进行辊压,以保证胶片300与钢丝圈200紧密结合,避免两者之间产生间隙而形成气泡。缝合组件50包括缝合辊51以及驱动缝合辊51靠近或者远离包胶后的钢丝圈200移动的驱动组件(未图示),缝合辊51为自钢丝圈200的外侧沿其径向移动,缝合辊51与驱动组件连接处设置成可万向活动,以使得缝合辊51在移动靠近钢丝圈200的时候,能够调整使得轴线呈倾斜状,以使得钢丝圈200的内圈和外圈都能被辊压到。
夹持组件60与供料组件10均位于旋转底座212、鼓装置20以及主轴箱21三者的同侧。夹持组件60包括两个可张开或者闭合的夹持环61、可移动的底座62以及驱动机构(未标号),当两个夹持环61闭合时,形成一个圆环状,该圆环状的夹持环61与鼓装置20同轴。夹持环61的轴向外侧的表面上设有圆周间隔的磁铁,以用于将钢丝圈200吸合在其圆周表面。驱动机构可驱动两个夹持环61轴向移动,以带动套设在鼓装置20的外周,实现钢丝圈200上料。一开始两个夹持环61闭合,在钢丝圈200被吸附至其圆周表面时,驱动机构驱动钢丝圈200移动,当钢丝圈200被输送至与鼓装置20上的凹槽2421对准时停止,然后,多个支撑块242同步扩张,两个夹持环61张开释放钢丝圈200。两个夹持环61安装在基台上,基台的下方设有导轨,基台底部通过滑块滑动设置在导轨上。导轨的旁侧设置有齿条,齿条与导轨平行,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以及设置在电机驱动端的齿轮,该齿轮与齿条啮合,当电机启动时,带动齿轮与齿条啮合转动,进而带动基台轴向移动。每个夹持环61设置在驱动气缸的驱动端,并可在驱动气缸的驱动下沿垂直于中心轴的方向移动,以进行夹紧或张开动作。
如图10所示,钢丝圈预置器组件70包括横梁71、设置在横梁71且可沿横梁71延伸方向移动的预置器72以及驱动预置器72移动的预置器驱动机构,横梁的延伸方向与鼓装置20、夹持环61的中心轴线相垂直,横梁71具有两个工位,分别为上料工位以及传送工位,上料工位为远离夹持环61的位置,传送工位为靠近夹持环62的位置。横梁71上设有导轨,预置器72的顶部连接滑块,滑块滑动设置在导轨上,预置器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以及连接于驱动电机驱动端的带轮组件,带轮组件包括设置在横梁71两端的两个带轮以及套设在两个带轮上的传送带,滑块与传送带固定连接。驱动电机启动,带动环形传送带转动,进而带动滑块移动,实现预置器72在横梁顶部移动。
预置器72包括固定盘721、设置在固定盘721盘壁圆周上的多个转动杆722以及设置在固定盘721内且用于驱动多个转动杆722同步转动的转动杆驱动机构(未图示),多个转动杆722圆周等间隔布置,且每个转动杆722的一端转动设置于固定盘721,另一端设置有卡轮723。转动杆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驱动同步链轮的结构,转动杆722内部一端与链轮同步转动,这里不再详细描述。当转动杆驱动机构驱动多个转动杆722逆时针转动一锐角时,多个转动杆呈收缩状态,此时,钢丝圈200可放置在多个转动杆外端的卡轮723,导杆驱动机构驱动多个转动杆722顺时针同步转动,多个导杆呈扩张状态,用于固定钢丝圈200。待预置器72移动到传送工位,此时钢丝圈200与夹持环61同心,导杆驱动机构驱动多个转动杆722使得呈收缩状态,此时钢丝圈200在磁铁的吸力下粘贴在夹持环61的表面,实现钢丝圈200从预置器72传送至夹持环61上。
如图1、图10及图11所示,在供料组件10向鼓装置20的圆周表面供应胶片300,钢丝圈200预置器组件70上料,钢丝圈200预置器组件70向夹持组件60传送钢丝圈200,夹持组件60将钢丝圈200套设在鼓装置20外周,隔断组件24呈膨胀状态,以将气囊23分隔成两个独立的部分,旋转底座旋转180度,待对两个部分分别充气膨胀包裹后,还具有抓手组件80,用于将包裹后的钢丝圈200卸下。抓手组件80包括基台81、滑动设置在基台81上的抓手座82以及可滑动于抓手座82一侧的两个抓手臂83,基台81上设置有导轨,抓手座82的底部设置有与导轨滑动配合的滑块。导轨的延伸方向与鼓装置20的中心轴相垂直。每个抓手臂83与一驱动气缸的驱动端相连接,并可在驱动气缸的驱动下上下移动,从而可实现抓取的动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钢丝圈200包胶系统的包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供料组件10朝向气囊23外周表面输送所需长度的胶片300,鼓装置20在接收到胶片300时旋转并卷取胶片300,并将胶片300的首尾对接,以将胶片300在气囊23的外周表面形成环状,使得胶片300均匀的贴合至气囊23的外周表面,且胶片300位于鼓装置20的轴向中部并覆盖隔断组件24。优选地,还需要在胶片300的首尾对接位置进行辊压缝合。
通过在钢丝圈200预置器组件70上放置钢丝圈200,钢丝圈200预置器组件70将钢丝圈200传送至夹持组件60上。在钢丝圈200预置器组件70上放置钢丝圈200的过程可以为人工手动上料,或者通过机器手进行自动上料。
夹持组件60将钢丝圈200输送并套设在鼓装置20的径向外侧,且在轴向上,当钢丝圈200被输送至与支承块242的凹槽2421对准时,夹持组件60的两个夹持环61相互张开,同时,隔断组件处于膨胀状态,钢丝圈200卡扣配合在凹槽2421内,并将气囊23和胶片300紧紧压在凹槽2421内壁,此时,气囊23分隔成轴向独立的左右两部分,从而夹持组件60实现将钢丝圈200传送至鼓装置20上。两个鼓装置20在旋转底座212旋转180度,以切换工位,夹持组件60可继续接收钢丝圈200并对鼓装置20进行传料。
供气组件30向钢丝圈200一侧独立的气囊充气,该侧部分气囊膨胀带动胶片300包裹钢丝圈200,包裹完成后,气囊放气。具体地,供气组件30先对第一管路321进行供气,第一管路321上电磁阀33导通,第二管路上的电磁阀33不导通,使得钢丝圈200一侧的部分气囊23膨胀,带动钢丝圈200一侧的胶片300抬起包裹钢丝圈200,然后,供气组件30停止对第一管路321供气,快排阀工作以快速排掉气体。在气囊23膨胀的同时第一助推机构41的驱动组件驱动第一限位环412靠近部分气囊23移动,并助推膨胀后的气囊23朝向钢丝圈200施加轴向推力,使得气囊23随钢丝圈200的轮廓变形,以使得胶片300更好的贴合钢丝圈200,此时胶片300被均匀地包裹住钢丝圈200的大半,即胶片300的边缘越过钢丝圈200中性面。供气组件30对所述钢丝圈200轴向一侧的气囊23进行充气的同时,位于轴向另一侧且位于环状件422的径向内侧的环形阻挡部在第二助推机构42的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移动,并对所述钢丝圈200施加轴向外力,以稳固所述钢丝圈200。
在第一次对胶片300进行包裹后,缝合组件50用于对包裹后的胶片300进行辊压,以保证胶片300与钢丝圈200紧密结合。
间隔一定的时间后,供气组件30向钢丝圈200另一侧独立的气囊充气,该侧部分气囊膨胀带动胶片300包裹钢丝圈200,包裹完成后,气囊放气。具体地,供气组件30对第二管路进行供气,第二管路上电磁阀导通,第一管路上的电磁阀不导通,使得钢丝圈200另一侧的部分气囊23膨胀,带动钢丝圈200另一侧的胶片300抬起包裹钢丝圈200,然后,供气组件30停止对第二管路322供气,快排阀工作以快速排掉气体。第二助推机构42的驱动组件驱动环状件422移动,并助推膨胀后的气囊23朝向钢丝圈200施加轴向推力,使得气囊23随钢丝圈200变形,以使得胶片300更好的包裹钢丝圈200,带动钢丝圈200另一侧的胶片300均匀地包裹住钢丝圈200的大半,并包裹胶片300的另一边缘,从而完成整个包裹动作。供气组件30对所述钢丝圈200轴向另一侧的气囊23进行充气的同时,位于轴向另一侧且位于第一限位环412径向内侧的环形阻挡部在第二助推机构42的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移动,并对所述钢丝圈200施加轴向外力,以稳固所述钢丝圈200。
在第二次对胶片300进行包裹后,缝合组件50用于对包裹后的胶片300进行辊压,以保证胶片300与钢丝圈200紧密结合,从而完成整个包裹动作。
在完成对钢丝圈200的包胶后,抓取组件80从所述钢丝圈200的径向外侧抓取钢丝圈200,并将其脱离鼓装置2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鼓装置,可绕一中心轴线旋转;所述鼓装置包括鼓本体、设置在所述鼓本体外周的气囊以及设置在所述鼓本体内且位于所述气囊径向内侧的隔断组件,所述气囊的外周表面形成接收胶片的圆周表面,所述隔断组件可扩张或者收缩,用于配合套设在所述鼓装置外周的钢丝圈在所述气囊径向内外两侧进行夹紧,以将所述气囊分隔成轴向独立的左右两部分;
供料组件,用于向所述鼓装置供应所述胶片,所述鼓装置在接收到所述胶片时旋转,以将所述胶片在所述气囊的外周表面卷取成环状;
夹持组件,用于将所述钢丝圈夹持并输送套设至所述隔断组件的径向外侧;
供气组件,包括气源以及与所述气源相连的管路,所述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自由端分别对接所述气囊轴向两侧的两个进气口,所述气源可选择地对所述第一管路和/或第二管路供气,使得气囊左右独立的两部分先后或同时膨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丝圈包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组件包括驱动机构以及可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所述鼓本体同步径向扩张或收缩移动的多个支撑块,当所述夹持组件将所述钢丝圈夹持并输送套设至所述支撑块的径向外侧,且所述多个支撑块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扩张时,所述多个支撑块和所述钢丝圈夹紧所述气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丝圈包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圈包胶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块轴向两侧的两个助推组件,所述供气组件对所述支撑块轴向一侧的气囊充气时,同侧的所述助推组件可对所述气囊施加朝向所述钢丝圈的轴向推力,使得所述气囊随所述钢丝圈轮廓变形,进而使得所述胶片更好的贴合所述钢丝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丝圈包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圈包胶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块轴向两侧的两个阻挡组件,所述阻挡组件包括环形阻挡部,当对所述支撑块轴向一侧的气囊充气时,所述支撑块轴向另一侧的环形阻挡部可移动并抵靠所述钢丝圈,以用于对所述钢丝圈施加轴向支撑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丝圈包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鼓装置安装在主轴箱的一侧,两个所述鼓装置相对所述主轴箱的朝向相反,两个所述鼓装置安装在一旋转底座上并可同步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丝圈包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钢丝圈预制器,用于接收所述钢丝圈并朝向所述夹持组件传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丝圈包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圈包胶系统还包括抓手组件,所述抓手组件包括立柱以及设置在所述立柱上且可相对或远离移动的夹持臂,所述抓手组件用于将包裹后的钢丝圈自所述鼓装置上卸下。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丝圈包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圈包胶系统还包括缝合组件,当位于所述支撑块一侧的气囊充气、包裹完成并且气囊放气后,所述缝合组件对包裹至所述钢丝圈上的所述胶片进行辊压,使得所述胶片与所述钢丝圈紧密结合。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钢丝圈包胶系统的包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所述供料组件朝向所述鼓装置外周表面输送所需长度的胶片,所述鼓装置在接收到所述胶片时旋转并将所述胶片卷取成环形,所述胶片在轴向宽度上覆盖所述隔断组件;
所述夹持组件将所述钢丝圈输送并套设在所述鼓装置上的胶片的径向外侧,此时,所述鼓装置上的胶片与所述钢丝圈的内 缘具有间隙;
所述隔断组件径向向外扩张,以形成凸出所述鼓本体的外圆周面,并将所述气囊和胶片抵靠至所述钢丝圈的内缘,此时,所述隔断组件与所述钢丝圈分别从内外侧夹紧所述气囊,并将所述气囊在所述钢丝圈的轴向方向分隔成左右独立地两部分;
所述供气组件向所述钢丝圈轴向一侧的气囊充气,使得所述钢丝圈轴向一侧的气囊膨胀,带动所述钢丝圈轴向一侧的所述胶片包裹所述钢丝圈,包裹完成后,气囊放气;
所述供气组件向所述钢丝圈轴向另一侧的气囊充气,使得所述钢丝圈轴向另一侧的气囊膨胀,使得所述钢丝圈轴向另一侧的胶片包裹所述钢丝圈,包裹完成后,气囊放气,从而完成对所述钢丝圈的包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钢丝圈包胶系统的包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组件包括驱动机构以及可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所述鼓本体同步径向扩张或收缩移动的多个支撑块,所述钢丝圈包胶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块轴向两侧的两个助推组件,还包括如下步骤:所述供气组件对所述钢丝圈轴向一侧的气囊充气后,位于与该侧气囊同侧的所述助推组件对所述气囊朝向所述钢丝圈方向施加推力,使得所述气囊在所述推力的作用下随所述钢丝圈的轮廓变形,以使得所述胶片更好的贴合所述钢丝圈。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钢丝圈包胶系统的包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所述供气组件对所述钢丝圈轴向一侧的气囊进行充气的同时,在所述钢丝圈的轴向另一侧施加支撑力,以稳固所述钢丝圈。
CN202010532824.9A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及其包胶方法 Active CN1118735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2824.9A CN111873508B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及其包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2824.9A CN111873508B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及其包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73508A CN111873508A (zh) 2020-11-03
CN111873508B true CN111873508B (zh) 2021-05-07

Family

ID=73156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32824.9A Active CN111873508B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及其包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735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3501B (zh) * 2021-04-30 2022-05-20 联亚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钢丝圈包胶系统的卸圈装置及卸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05484A (en) * 1994-03-22 1995-04-11 Bridgestone/Firestone, Inc. Tire building drum
US7740039B2 (en) * 2005-12-01 2010-06-22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Cord cutt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for a tire cord applicator head
CN106182853B (zh) * 2016-08-17 2018-06-01 江苏龙贞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三角胶自动贴合机主机
CN206124266U (zh) * 2016-08-17 2017-04-26 南京龙贞自动化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三角胶自动贴合机主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73508A (zh) 2020-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38528B2 (ja) タイヤを組み立て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US10414111B2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building tyres
US5354404A (en) Control for integrated tire building system
EP0997263B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neumatic tyres
JP4990930B2 (ja) タイヤ成型システム、それを具えるタイヤ製造システムおよ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101372155B (zh) 制造轮胎胎胚的三鼓成型机及其方法
CN111873508B (zh) 一种钢丝圈包胶系统及其包胶方法
EP1497106B1 (en) Method and plant for the manufacture of green tyres
EP0747207B1 (en) Tire building machine
JPH0220330A (ja) 第二段階タイヤ製造装置及び方法
US6209684B1 (en) Tire bead soaper
US4894103A (en) Robot for tire build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CN101657323B (zh) 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和设备
JP2707285B2 (ja) タイヤ構成部材の搬送装置
JPH08174709A (ja) シングルステージ式タイヤ成形システム
JPH0153181B2 (zh)
JP3750758B2 (ja) シングルステージ式タイヤ成型装置
JP3860906B2 (ja) バンドトランスファー装置におけるメカニカルターンアップ方法及びそのメカニカルターンアップ装置
JPS5818243A (ja) 生タイヤ成形装置
JP3354600B2 (ja) タイヤビード複合構造体の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3310445A (en) Apparatus for building tires
CN111873507B (zh) 一种鼓装置
JP2024043078A (ja) グリーンタイヤ製造方法及びグリーンタイヤ製造装置
JPH0153180B2 (zh)
KR19990081628A (ko) 스틸 인서트 반제품 부착장치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부착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