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3921B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3921B
CN111863921B CN202010751722.6A CN202010751722A CN111863921B CN 111863921 B CN111863921 B CN 111863921B CN 202010751722 A CN202010751722 A CN 202010751722A CN 111863921 B CN111863921 B CN 1118639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panel
light
guest material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517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3921A (zh
Inventor
窦晓宇
关彦涛
陈月涛
赵晶晶
冯士振
刘明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cin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ci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cin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ci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5172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639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63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39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39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39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5Encapsulations multilayered coatings having a repetitive structure, e.g. having multiple organic-inorganic b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具有中心显示区域和边缘显示区域,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发光器件层,设置于阵列基板,发光器件层具有出光面,出光面背向阵列基板;封装层,设置于发光器件层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封装层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至边缘显示区域方向呈递减分布。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降低显示面板发出的光在封装层中发生全反射的几率,避免了封装层中光线的横向传播造成的显示面板侧面漏光问题,进一步避免具有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侧面漏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rganicLight Emitting Display,OLED)面板以及利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器件的显示面板等平面显示面板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个人数字助理、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成为显示装置中的主流。其中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OLED)包括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柔性OLED)和硬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硬屏OLED)。
现有技术中包含有液晶显示面板或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硬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中一种或多种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都会出现侧面漏光问题。
因此,亟需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避免侧面漏光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显示面板,具有中心显示区域和边缘显示区域,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发光器件层以及封装层;发光器件层设置于阵列基板,发光器件层具有出光面,出光面背向阵列基板;封装层设置于发光器件层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封装层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至边缘显示区域方向呈递减分布。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一个方面,封装层在自身厚度方向上靠近出光面的部分在自身主体材料中掺杂有折射率低于主体材料的客体材料,且客体材料的掺杂量由中心显示区域至边缘显示区域呈递增分布,以使封装层靠近出光面的部分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至边缘显示区域方向呈递减分布。
优选的,递增分布方式包括阶梯式递增分布方式、线性式递增分布方式及指数式递增分布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一个方面,封装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阻隔膜层,多层阻隔膜层中靠近出光面的至少一层阻隔膜层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至边缘显示区域方向呈递减分布。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一个方面,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包括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客体材料的折射率低于主体材料的折射率,且客体材料的掺杂量由中心显示区域至边缘显示区域呈递增分布。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一个方面,客体材料掺杂量的重量百分比小于50wt%;
优选的,客体材料掺杂量的重量百分比为20wt%~40wt%。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一个方面,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为无机阻隔膜层,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均为无机材料,客体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氟化物;优选的,金属氧化物包括二氧化硅及五氧化三钛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金属氟化物包括二氟化镁、二氟化钡及六氟合铝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一个方面,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为有机阻隔膜层,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均为有机材料,客体材料包括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优选的,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包括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一个方面,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的层数为两层以上;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均为无机阻隔膜层;或者,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均为有机阻隔膜层;或者,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中至少一层有机阻隔膜层和至少一层无机阻隔膜层交替层叠设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一个方面,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个孔,孔设置于边缘显示区域,封装层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至孔的方向呈递减分布;或者,
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个孔,和环绕各孔分布的阻隔区,封装层与阻隔区对应的部分的折射率由阻隔区远离孔的边缘至孔的边缘方向上呈递减分布。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功能层以及粘接层:功能层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粘接层设置于显示面板与功能层之间,粘接层包括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粘接层的客体材料的折射率低于粘接层的主体材料的折射率,粘接层的客体材料的掺杂量由显示装置的中心显示区域至显示装置的边缘显示区域呈递增分布,以使粘接层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至边缘显示区域方向呈递减分布;
优选的,粘接层的客体材料包括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优选的,粘接层的客体材料包括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
优选的,在粘接层中客体材料掺杂量的重量百分比小于50wt%;优选的,在粘接层中客体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20wt%~40w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封装层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至边缘显示区域方向呈递减分布,因此点亮显示面板时从发光器件层出射的光入射到封装层时,由于封装层的折射率发生变化从发光器件层入射封装层的光的传播路径发生变化。入射封装层的光在封装层传播过程中随封装层折射率递减方向逐渐向封装层自身厚度方向偏折,减小光到达封装层出光面时光的出射角,避免了由发光器件层发出光在封装层因为出射角大于等于封装层的全反射临界角而在封装层中发生全反射沿封装层横向传播,继而避免光线引横向传播造成显示面板侧面漏光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是现有技术中封装层为单层膜时发光器件层发出的光在封装层中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封装层为至少两层膜时发光器件层发出的光在封装层中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包括孔时的显示装置俯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环绕各孔分布的阻隔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6a至图6d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封装层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至边缘显示区域不同递减分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7a至图7g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封装层为单层膜层时在封装层中掺杂客体材料区域的位置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以及功能层包含孔的显示装置俯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无机阻隔膜层的光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9a是图9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中发光器件层光入射到第一无机阻隔膜层和第一有机阻隔膜层时光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出光入射到粘接层时光传播路径示意图。
其中:
显示面板-1;发光器件层-11;封装层-12;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第二无机阻隔膜层-123;第一层体区域-124;第二层体区域-125;阵列基板-13;封装部-14;中心显示区域-15;边缘显示区域-16;孔-17;阻隔区-171;
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入射未掺杂客体材料的封装层的光线-21;入射粘接层光线-22;入射未掺杂客体材料的粘接层光线-23;
功能层-3;
显示装置-4;
粘接层-5。
0-指未掺杂客体材料中心显示区域处,X1-显示面板左侧边缘显示区域到未掺杂客体材料中心显示区域处的距离;X2-显示面板右侧边缘显示区域到未掺杂客体材料中心显示区域处的距离;Y-折射率;Ⅰ-由中心显示区域到显示面板右侧折射率递减情形;Ⅱ-由中心显示区域到显示面板左侧折射率递减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申请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发明人发现在现有的显示装置领域中,显示面板1尤其是柔性OLED中封装层12采用透光材料对发光器件层11进行封装。当显示面板1为柔性OLED时封装层12中包括单层膜层或者至少两层膜层的情况。对于柔性OLED来说,在发光器件层11上设置封装层12,相比其他部件,封装层12最靠近柔性OLED的出光面。
如图1至图3所示,柔性OLED工作时,由于相比其他部件,封装层12最靠近柔性OLED中发光器件层11的出光面,从发光器件层11中出射的光最先抵达封装层12。而由于柔性OLED的封装层12中膜层间折射率的差异和/或封装层12与靠近封装层12光出射面设置的外部部件(如粘接层5以及功能层3)间折射率的差异,使得显示面板1发出的光线在封装层12内发生全反射。从而使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在封装层12中进行横向传播,显示面板边缘出现侧面漏光现象以及包含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出现侧面漏光现象。
在一些显示面板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个孔17,该孔17可以是贯穿显示面板的通孔也可以是仅开设在显示面板阵列基板不贯穿显示面板的盲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孔17对应区域设置摄像头以及感光元件,孔17的开设主要用于透光,便于显示面板1外部的环境光线进入摄像头,也便于感光元件进行感光工作。但是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1上的孔周侧也存在侧面漏光现象,原因与显示面板1边缘出现侧面漏光现象相似。孔出现侧面漏光现象时,从孔17的周测漏出的光干扰摄像头以及感光元件的感光过程,影响感光质量,使得许多不必要的杂光进入到摄像头以及影响感光元件工作,影响摄影效果以及感光效果,且在显示面板1点亮当用户从一定角度观察孔17时,会观察到孔17的周侧出现侧面漏光现象,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以及用户体验。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具有中心显示区域15和边缘显示区域16,显示面板1包括:阵列基板13、发光器件层11及封装层12;发光器件层11设置于阵列基板13,发光器件层11具有出光面,发光器件层11的出光面背向阵列基板13;封装层12设置于发光器件层11远离阵列基板13的一侧,封装层12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方向呈递减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为柔性OLED,上述发光器件层11中层叠设置有阳极、第一载流子层、有机发光层、第二载流子层、阴极。
可选地,第一载流子层包括空穴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
可选地,第二载流子层包括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
可选地,发光器件层11包括光取出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取出层靠近封装层12设置。
显示面板1工作时,电子通过第二载流子层到达有机发光层,且空穴通过第一载流子层到达有机发光层,在有机发光层中每一像素中电子和空穴进行复合发光,多个像素发光形成发光器件层11的出光面。发光器件层11的出光方向背向阵列基板即发光器件层11的出光面背向阵列基板,使得面向发光器件层11的出光面的用户可以获取显示面板显示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中心显示区域15不仅限于处于显示面板正中心的显示区域,上述中心显示区域15至少包括用户可以从中获取主要显示信息的显示区域。用户从中心显示区域15获取的主要显示信息使用户可基本准确解读显示面板主要显示内容,对显示面板的整体显示内容发生解读偏差的概率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边缘显示区域16环绕上述中心显示区域15的边缘形成,边缘显示区域16的外周为显示面板的显示边界,用户将不能从边缘显示区域16的外周以外的区域获取显示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为柔性OLED时,柔性OLED可以采用薄膜封装技术对发光器件层11进行封装,可以使得发光器件层11与外界环境隔离,以防水分、有害气体如氧气、尘埃剂射线的侵入并防止外力损伤,可以稳定发光器件层11中各项工作参数,进而提高柔性OLED的使用寿命。
柔性OLED采用薄膜封装技术对发光器件层进行封装时,包括单层膜层封装和至少两层膜层封装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中封装层可以是由单层膜层封装形成的,也可以是至少两层膜层封装形成的。
封装层12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方向呈递减分布。而封装层12设置于发光器件层11远离阵列基板13的一侧,封装层12设置于发光器件层11的出光面出光方向上,发光器件层11发出的光入射到封装层12后,由于封装层12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方向呈递减分布;则随封装层12折射率递减,光从发光器件层11入射封装层后,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在封装层12中随封装层12的折射率递减其传播路径改变,最终使得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在封装层12的出光面的出射角减小。一方面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在封装层12中传播路径的改变避免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在封装层12中沿封装层12横向传播;另一方面由于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在封装层12中的传播路径改变,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最终到达封装层12的出光面时,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在封装层12的出光面的出射角减小从而避免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的出射角大于或等于封装层12的全反射临界角而在封装层中发生全反射,避免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因发生全反射未能出射封装层而进行横向传播,从而避免出现显示面板1、具有该显示面板1的显示装置4的侧面漏光问题。
如图6a至图6d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指的递减分布可以是多种形式的递减分布。比如可以是连续的递减分布,也可以是间断式梯度递减分布。连续的递减分布方式可以是线性单调递减,可以是类抛物线式递减,可以是类对数式递减,还可以以随机方式进行递减等。
图6a是封装层的折射率从中心显示区域到显示面板左右两侧边缘显示区域均呈类抛物线式递减分布的示意图,即在Ⅰ和Ⅱ处折射率递减方式均为类抛物线式。图6b是封装层的折射率从中心显示区域到显示面板左侧边缘显示区域呈类抛物线式递减分布,从中心显示区域到显示面板右侧边缘显示区域呈类对数式递减分布的示意图。即在Ⅱ处折射率递减方式为类抛物线式,在Ⅰ处折射率递减方式为类对数式。图6c是封装层的折射率从中心显示区域到显示面板左右两侧边缘显示区域均呈间断式梯度递减分布的示意图。图6d是封装层折射率从中心显示区域到显示面板左侧边缘显示区域呈随机方式递减分布,从中心显示区域到显示面板右两侧边缘显示区域呈线性单调递减分布的示意图。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封装层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显示面板的左、右侧边缘显示区域16的递减分布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封装层12在自身厚度方向上靠近发光器件层11的出光面的部分在自身主体材料中掺杂有折射率低于自身主体材料的客体材料,且客体材料的掺杂量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呈递增分布,以使封装层12在自身厚度方向上靠近出光面的部分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方向呈递减分布。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显示面板1中的封装层1仅为单层膜层封装结构时,靠近发光器件层11的出光面的部分指的是指该单层膜层整体靠近发光器件层11的出光面的层体部分。
如图7a至图7g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显示面板1中的封装层12仅具有单层膜层时,封装层12在自身主体材料中掺杂有折射率低于主体材料的客体材料。此时封装层中掺杂有该客体材料的区域的形状可以是多样的,但是需要至少保证封装层12在边缘显示区域16对应的层体部分处存在掺杂有客体材料的第一层体区域124,因显示面板的边缘显示区域16与显示装置中的功能层3的边缘相对应设置。图中,第二层体区域125为封装层12中未掺杂有折射率低于主体材料的客体材料的层体区域。
如图7a至图7c所示,第一层体区域124在封装层12自身厚度方向上不必要完全覆盖封装层12;优选的情形如图7d至图7g所示,第一层体区域124在封装层12自身厚度方向上覆盖完全;进一步优选的如图7g所示,封装层12整体均为第一层体区域124。在图7a至图7c所展示的三种掺杂情形中,优选图7a所展示的掺杂情形,即在封装层12自身厚度方向上,封装层12靠近出光面尤其是最贴近发光器件层11的发光面的部分中掺杂客体材料。但是第一层体区域124应该由中心显示区域15向边缘显示区域16方向延伸,且第一层体区域124中客体材料的掺杂量应该是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呈递增分布,以使封装层12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方向呈递减分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层体区域124中客体材料的掺杂量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呈递增分布至少包括阶梯式递增分布方式、线性式递增分布方式及指数式递增分布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该递增分布方式包括指数式递增分布方式。客体材料的掺杂量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呈指数式递增分布时,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随封装层12的折射率递减传播路径改变速率越大,最终使得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在封装层12的出光面的出射角减小幅度增大,从而避免出现显示面板1、具有该显示面板1的显示装置4的侧面漏光问题。
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在封装层中形成第一层体区域124,一方面降低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沿封装层12横向传播的几率,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不在封装层12中进行全反射而是更多的出射到显示面板1外,显示面板1中发出的光线更多的被用于显示;另一方面,避免出现显示面板1、具有该显示面板1的显示装置4以的侧面漏光问题。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的封装层12由至少两层膜层形成,即中封装层12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阻隔膜层,多层阻隔膜层中靠近发光器件层11的出光面的至少一层阻隔膜层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方向呈递减分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包括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客体材料的折射率低于主体材料的折射率,阻隔膜层中客体材料的掺杂量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呈递增分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体材料的掺杂量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呈递增分布至少包括阶梯式递增分布方式、线性式递增分布方式及指数式递增分布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该递增分布方式包括指数式递增分布方式。客体材料的掺杂量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呈指数式递增分布时,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随阻隔膜层的折射率递减速率增大,光传播路径改变速率越大,最终使得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在阻隔膜层的出光面的出射角减小幅度增大,从而避免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具有该阻隔膜层的显示面板1、具有该显示面板1的显示装置4的侧面漏光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中客体材料掺杂量的重量百分比小于50wt%。
可选地,在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中客体材料掺杂量的重量百分比为20wt%~40wt%。
在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中客体材料掺杂量的重量百分不宜超过50wt%,防止客体材料过多的掺杂影响主体材料的性能。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均为无机阻隔膜层时,该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的层数为单层或为两层以上。
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均为有机阻隔膜层时,该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的层数为单层或为两层以上。
在再一些实施方式中,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中至少一层有机阻隔膜层和至少一层无机阻隔膜层交替层叠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为无机阻隔膜层时,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均为无机材料,客体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氟化物。
在这一些实施方式中,金属氧化物包括二氧化硅及五氧化三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这一些实施方式中,金属氟化物包括二氟化镁、二氟化钡及六氟合铝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体材料为无机材料时,客体材料的折射率小于等于1.4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为有机阻隔膜层时,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均为有机材料,客体材料包括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可选地,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包括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体材料为有机材料时,客体材料的折射率小于等于1.45。
需要说明的是,掺杂有客体材料的阻隔膜层中掺杂有该客体材料的区域形状可以是多样的,但是需要至少保证掺杂有客体材料的阻隔膜层在边缘显示区域16对应的层体处存在掺杂有客体材料的第一层体区域124,因显示面板1的边缘显示区域16与显示装置4中的功能层3边缘相对应设置。每层掺杂有客体材料的阻隔膜层中第一层体区域124的设置情形可以参考图7a至图7g所示的情形。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个孔17,孔17设置于边缘显示区域16,封装层12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孔17的方向呈递减分布。由此当显示面板1点亮时,从发光器件层11中发出的光进入到封装层12内时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孔17的方向逐渐向封装层12自身厚度偏折,最终光到达封装层12的光出射面时,出射角变小,由此在封装层内发生全反射的几率降低,避免光在封装层内横向传播,即避免光因在封装层内横向传播最后经孔17周侧出射造成的孔17的侧面漏光问题。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显示面板还包含至少一个孔17,显示面板1进一步包括环绕各孔17分布的阻隔区171,封装层12与阻隔区171对应的部分的折射率由阻隔区171远离孔14的边缘至孔17的边缘方向上呈递减分布。由此当显示面板1点亮时,发光器件层11环绕孔17的部分发出的光进入到封装层12内时,光由阻隔区171远离孔14的边缘至孔17的边缘方向逐渐向封装层12自身厚度偏折,最终光到达封装层12的光出射面时,出射角变小,由此在封装层内发生全反射的几率降低,避免光在封装层内横向传播,即避免光因在封装层内横向传播最后经孔17周侧出射造成的孔17的侧面漏光问题。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如图9所示,先采用化学汽相沉积(CVD,Chemical VaporDeposition)技术在发光器件层11上形成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再采用喷墨打印(JnkjetPrint)技术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上形成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再采用化学汽相沉积技术在该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上形成第二无机阻隔膜层123。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主体材料为无机材料,主体材料为SiN;客体材料为无机材料,客体材料为SiO。对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整个层体掺杂客体材料,客体材料的掺杂量在该显示面板的中心显示区域15向边缘显示区域16呈递增分布,从显示面板的中心显示区域15向边缘显示区域16客体材料掺杂量的重量百分比从0wt%增至40wt%,优选地从20wt%增至40wt%。通常,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主体材料SiN的折射率为1.85,客体材料SiO的折射率为1.45。
可以理解的是,在这个具体的例子中从中心显示区域15向边缘显示区域16,客体材料掺杂量的重量百分比从20wt%增至40wt%时,掺杂有客体材料SiO的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折射率可以从1.85逐渐减小到1.61。
在图9中,为了方便说明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掺杂客体材料后避免侧面出光问题的技术效果,用虚线表示入射未掺杂客体材料的封装层的光线21,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表示这一具体例子中从发光器件层11入射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实际光线,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的传播路径为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实际光线传播路径。如图9可以容易得出,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随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折射率递减传播路径改变,最终使得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出光面的出射角减小,出射角减小的角度α最大取值为30°。一方面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传播路径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的改变避免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沿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横向也即封装层12横向传播;另一方面由于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的传播路径改变,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最终到达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出光面时,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出光面的出射角减小从而避免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的出射角大于或等于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全反射临界角而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发生全反射,避免入射封装层的光线2因发生全反射未能出射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而进行横向传播,从而避免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以及封装层12出现侧面漏光的问题,进一步也避免出现显示面板1、具有该显示面板1的显示装置4以及对应边缘显示区域开设的开孔31的侧面漏光问题。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
入射光线与通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所构成的平面称为入射面,在第一介质中入射光线和第二介质中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分别称为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折射定律为:1、折射光线在入射面内。2、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的正弦之比为n21,n21=n2/n1,sinθ1/sinθ2=n21=n2/n1,n2为第二介质的折射率,n1为第一介质的折射率,式中n21称为第二介质对第一介质的相对折射率。
如图9所示,由于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向边缘显示区域不断减小,即可以理解为由中心显示区域向边缘显示区域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存在第二介质的折射率n2小于第一介质的折射率n1,sinθ1/sinθ2小于1,θ1小于θ2,光线从第一介质进入到第二介质是由光密介质进入到光疏介质中,因此光线在第二介质中向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的自身厚度方向发生偏折。由此,因为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折射率递减,使得入射到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的光线最终出射到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时,出射角θa’相较于未掺杂客体材料前的出射角θa大幅度减小。此时假设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未掺杂折射率低于主体材料的客体材料,设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的折射率为nb,光线在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的折射角为θb,又在薄膜封装技术中一般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的折射率,则若θb等于90°时,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待出射的光线会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发生全反射不能出射到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中,从而光线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进行横向传播,造成侧面漏光问题。
因此对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未掺杂上述客体材料前的全反射临界角θi与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掺杂上述客体材料后的全返反射临界角θi’进行比较:
sinθi/sinθb=nb/1.85,当θi为全反射临界角时,θb=90°,sinθb=1,sinθi=nb/1.85;
sinθi’/sinθb=nb=/1.61,当θi为全反射临界角时,θb=90°,sinθb=1,sinθi’=nb/1.61;
sinθi/sinθi’=161/185=0.8703,θi以及θi’均小于90°
由此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未掺杂上述客体材料前的全反射临界角θi小于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掺杂上述客体材料后的全返反射临界角θi’。
因此,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由中心显示区域至边缘显示区域掺杂折射率低于主体材料的客体材料,且客体材料掺杂量呈递增分布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光线向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自身厚度方向不断发生偏折,避免进行横向传播;进一步的,一方面光线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传播时向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自身厚度方向不断偏折,使得光线从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入射到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的过程时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入射角θa’相较于未掺杂客体材料前的入射角θa大幅度减小,另一方面,又因为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至边缘显示区域递减,则掺杂客体材料后的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全反射临界角θi’相较于掺杂前的全反射临界角θi增大,则在上述两方面有利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到达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出光面的待出射光线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发生全反射的几率大大降低,则光线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因全反射进行横向传播的几率也大大降低,避免了显示面板1、包括该显示面板1的显示装置4的侧面漏光问题。
本例子中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掺杂折射率低于主体材料的客体材料的方法可以为:
原有的形成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第一反应为:
Figure BDA0002610217710000151
在上述第一反应的基础上在中心显示区域15到边缘显示区域16方向逐渐增加以下反应:
Figure BDA0002610217710000152
Figure BDA0002610217710000153
Figure BDA0002610217710000154
其中反应式中,plasma指等离子体,heat指反应条件为加热。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中用等离子体去激活反应气体,从而促使在反应气体在已经形成有发光器件层11的基板或该基板近表面空间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第一无机阻隔膜层。
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生成第一无机阻隔膜层所需气相化合物N2O、Si(OC2H5)4、O2,并通过控制上述所需气相化合物N2O、Si(OC2H5)4、O2的流量与浓度从而控制SiO的掺杂比例,越靠近边缘显示区域16所需气相化合物的流量与浓度越大,则客体材料的掺杂量越大。
又一个例子中:
如图10所示,在上述例子的基础上,本例子中对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也掺杂折射率低于主体材料的客体材料。
在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中主体材料的折射率一般为1.5,在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的主体材料中掺杂折射率低于主体材料的有机物。本例子中选取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作为客体材料,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的折射率为1.38。
从中心显示区域15向边缘显示区域16,客体材料掺杂量的重量百分比从20wt%增至40wt%时,掺杂有客体材料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的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的折射率可以从1.5逐渐减小到1.45。如图10可以容易得出,入射第一有机阻隔膜层的光线22在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中随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的折射率递减传播路径改变,最终使得入射第一有机阻隔膜层的光线22在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的出光面的出射角减小,出射角减小的角度α最大取值为15°。
本例子中,设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的未掺杂客体材料前的折射率为nb,设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掺杂客体材料后的整体的折射率为nb’,nb’小于nb,光线在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的折射角为θb,又在薄膜封装技术中通常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的折射率,则若θb等于90°光线会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发生全反射不能入射到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中,从而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中进行横向传播,造成显示面板的侧面漏光问题。
因此在本例子中,对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未掺杂上述客体材料前的全反射临界角θi与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掺杂上述客体材料后的全返反射临界角θi’进行比较:
sinθi/sinθb=nb’/1.85,当θi为全反射临界角时,θb=90°,sinθb=1,sinθi=n=’/1.85;
sinθi’/sinθb=nb/1.61,当θi为全反射临界角时,θb=90°,sinθb=1,sinθi’=nb/1.61;
sinθi/sinθi’=161nb/185nb’=0.8703nb/nb’,θi以及θi’均小于90°,nb/nb’大于1,
由此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未掺杂上述客体材料前的全反射临界角θi小于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掺杂上述客体材料后的全返反射临界角θi’。且相比于上述例子,本例子中因为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也掺杂了客体材料,使得sinθi/sinθi’的值更大,由此上述例子中θi与θi’的差值Δθ1小于本例子中θi与θi’的差值Δθ2。说明本例子在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中掺杂客体材料后进一步增大了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的全反射临界角,避免光线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发生全反射而进行横向传播,最后导致的侧面漏光的问题。
制备掺杂客体材料的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的方法可以为:在采用喷墨打印(Jnkjet Print)技术在第一无机阻隔膜层121上形成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时,由显示面板的中心显示区域15向边缘显示区域16滴加混合有不同浓度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的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成膜浆料,该成膜浆料中原第一有机阻隔膜层122中的主体材料成分不变。调节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在成膜浆料中的比例即可调节掺杂客体粘接材料的浓度。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4。该显示装置4包括显示面板1,显示面板1具有出光面,显示面板1包括位于出光面上侧的封装部14。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具有中心显示区域15和边缘显示区域16。该显示装置包括粘接层5,粘接层5贴靠在封装部14的出光侧,粘接层5包括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客体材料的折射率低于主体材料的折射率,客体材料的掺杂量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呈递增分布,以使粘接层的折射率由中心显示区域15至边缘显示区域16方向呈递减分布;该显示装置具有功能层3,功能层3位于粘接层5背向显示面板的一侧,功能层3通过粘接层5与显示面板1进行粘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显示装置4的显示面板1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柔性OLED、液晶显示面板及硬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一者。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为液晶显示面板时,封装部14为第一封装盖板。
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为硬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封装部14为第二封装盖板。
如图11所示,对于液晶显示面板和硬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而言一般不使用薄膜封装技术对显示面板进行封装,而是用透明的盖板对显示面板进行封装。又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1以及功能层3间通过粘胶层5进行粘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粘接层5中包括有OCA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由于OCA胶为有机材料,在一些例子中粘接层5的折射率为1.49,也可以采用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作为客体材料掺杂入主体材料中,从中心显示区域15向边缘显示区域16,客体材料掺杂量的重量百分比从20wt%增至40wt%时,掺杂有客体材料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的粘接层5中折射率从1.49逐渐减少为1.45,在粘接层5中进行客体材料掺杂后,光从显示面板1入射粘接层5后,入射粘接层的光线22在粘接层5中随粘接层5的折射率递减传播路径改变,最终使得入射粘接层的光线22在粘接层5的出光面的出射角减小。
在图11中,为了方便说明在粘接层5掺杂客体材料后避免侧面出光问题的技术效果,用虚线表示入射未掺杂客体材料的粘接层光线23,入射粘接层的光线22表示这一例子中从显示面板1入射到粘接层5的实际光线,入射粘接层的光线22的传播路径为粘接层5的实际光线传播路径。如图11可以容易得出,入射粘接层的光线22在粘接层5中随粘接层5的折射率递减传播路径改变,最终使得入射粘接层的光线22在粘接层5的出光面的出射角减小,出射角减小的角度α最大取值为15°。
一方面入射粘接层的光线22传播路径的改变避免入射粘接层的光线22在粘接层5中沿粘接层5横向传播;另一方面由于入射粘接层的光线22的传播路径改变,入射粘接层的光线22最终到达粘接层5的出光面时,入射粘接层的光线22在粘接层5的出光面的出射角减小从而避免入射粘接层的光线22的出射角大于等于粘接层5的全反射临界角而在封装层中发生全反射,避免入射粘接层的光线22因发生全反射未能出射粘接层5而进行横向传播,从而避免出现显示装置4的侧面漏光问题。
本申请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例如,特定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算法可以被修改,而系统体系结构并不脱离本申请的基本精神。因此,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申请的范围之中。

Claims (19)

1.一种显示面板,具有中心显示区域和边缘显示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
发光器件层,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所述发光器件层具有出光面,所述出光面背向所述阵列基板;
封装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由所述中心显示区域至所述边缘显示区域方向呈递减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在自身厚度方向上靠近所述出光面的部分在自身主体材料中掺杂有折射率低于所述主体材料的客体材料,且所述客体材料的掺杂量由所述中心显示区域至所述边缘显示区域呈递增分布,以使所述封装层靠近所述出光面的所述部分的折射率由所述中心显示区域至所述边缘显示区域方向呈递减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递增分布方式包括阶梯式递增分布方式、线性式递增分布方式及指数式递增分布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阻隔膜层,多层所述阻隔膜层中靠近所述出光面的至少一层阻隔膜层的折射率由所述中心显示区域至所述边缘显示区域方向呈递减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所述阻隔膜层包括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所述客体材料的折射率低于所述主体材料的折射率,且所述客体材料的掺杂量由所述中心显示区域至所述边缘显示区域呈递增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客体材料掺杂量的重量百分比小于50wt%。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客体材料掺杂量的重量百分比为20wt%~40wt%。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为无机阻隔膜层,所述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均为无机材料,所述客体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氟化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氧化物包括二氧化硅及五氧化三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氟化物包括二氟化镁、二氟化钡及六氟合铝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为有机阻隔膜层,所述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均为有机材料,所述客体材料包括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包括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的层数为两层以上;所述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均为无机阻隔膜层;或者,所述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均为有机阻隔膜层;或者,所述折射率呈递减分布的阻隔膜层中至少一层有机阻隔膜层和至少一层无机阻隔膜层交替层叠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个孔,所述孔设置于所述边缘显示区域,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由所述中心显示区域至所述孔的方向呈递减分布;或者,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个孔,和环绕各所述孔分布的阻隔区,所述封装层与所述阻隔区对应的部分的折射率由所述阻隔区远离所述孔的边缘至所述孔的边缘方向上呈递减分布。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功能层,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粘接层,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功能层之间,所述粘接层包括主体材料和客体材料,所述粘接层的客体材料的折射率低于所述粘接层的主体材料的折射率,所述粘接层的客体材料的掺杂量由所述显示装置的中心显示区域至所述显示装置的边缘显示区域呈递增分布,以使所述粘接层的折射率由所述中心显示区域至所述边缘显示区域方向呈递减分布。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的客体材料包括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的客体材料包括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粘接层中客体材料掺杂量的重量百分比小于50wt%。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粘接层中客体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20wt%~40wt%。
CN202010751722.6A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8639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1722.6A CN111863921B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1722.6A CN111863921B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3921A CN111863921A (zh) 2020-10-30
CN111863921B true CN111863921B (zh) 2023-06-20

Family

ID=72946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1722.6A Active CN111863921B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639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23789B (zh) * 2021-10-18 2023-05-30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96591A (ja) * 2001-04-02 2002-10-09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表示装置
CN109920936A (zh) * 2019-03-19 2019-06-21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98790A (ja) * 2004-09-29 2006-04-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35212A (ja) * 2008-12-05 2010-06-17 Panasonic Corp 発光素子、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ならびに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2107108B1 (ko) * 2013-09-13 2020-05-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04269427B (zh) * 2014-09-05 2017-03-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4464523B (zh) * 2015-01-06 2017-03-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曲面显示装置
KR102448890B1 (ko) * 2015-06-09 2022-10-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403000B1 (ko) * 2015-10-01 2022-05-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565055B (zh) * 2017-08-29 2019-06-25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7546338B (zh) * 2017-08-29 2019-08-0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1435202A (zh) * 2019-01-11 2020-07-21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96591A (ja) * 2001-04-02 2002-10-09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表示装置
CN109920936A (zh) * 2019-03-19 2019-06-21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3921A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97895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10976599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8514350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color conversion sheet
US10928577B2 (en) Optical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0020991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device
JP6780255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TWI663447B (zh) 顯示面板
CN11273621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798239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0168569B2 (en) Display device, adhesive-layer-including light-diffusion mem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light-diffusion member
US11895893B2 (en) Display panel including stack of light-converging structure and band-pass filtering struc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86392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36054A (zh) Oled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2013254071A (ja) 蛍光体基板、表示装置
US10725225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204459B2 (en) Light providing unit,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CN113745433A (zh) 一种显示面板
US20190391314A1 (en) Optical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6926515B2 (ja) 光波長変換組成物、光波長変換部材、発光装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9407200A (zh) 光学构件和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US11867932B2 (en) Light control film having nano light absorbing layer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CN113241364A (zh) 一种光学结构及显示组件
CN115036342A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JP4781255B2 (ja) 面発光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11532675B2 (en) Optical filter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