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24875B - 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 - Google Patents

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24875B
CN111824875B CN201910303178.6A CN201910303178A CN111824875B CN 111824875 B CN111824875 B CN 111824875B CN 201910303178 A CN201910303178 A CN 201910303178A CN 111824875 B CN111824875 B CN 1118248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ing
elastic deformation
head
cable
deformation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0317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24875A (zh
Inventor
王维
彭丽君
吴灿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e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0317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24875B/zh
Priority to JP2019088350A priority patent/JP6857335B2/ja
Publication of CN111824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24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248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248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6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mechanic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其能够提高调整时的可操作性。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固定侧滑履;具有可动侧滑履的头部;转动部,能够以转动轴为转动中心转动,并且,能够从与该转动轴隔开间隔的基准位置向该转动轴往复移动地对头部进行保持;以及弹性变形部,通过头部的移动而发生弹性变形或弹性变形量增大,由此对该头部进行弹压,其中,转动部具有:能够对转动轴与基准位置的间隔进行调整的位置调整部;以及能够对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量进行调整的变形量调整部,位置调整部与变形量调整部在相对于转动轴与头部侧相反侧的位置上相邻或使其一部分共用。

Description

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缆索夹入机构,在电梯用调速装置中,在轿厢上设有安全装置,该缆索夹入机构通过对连结于该安全装置的调速缆索进行夹入而使安全装置动作从而使该轿厢的下降停止。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缆索夹入机构,在电梯用调速装置中,在轿厢上设有安全装置,当轿厢的下降速度超过规定的值(超速值)而成为超速状态时,该缆索夹入机构通过对连结于该安全装置上的调速缆索进行夹入而使该安全装置动作从而使该轿厢停止(参照专利文献1)。
具体来说,如图8所示,该缆索夹入机构具有:固定侧滑履910,被固定在沿调速缆索950的位置上,该调速缆索950被连结在设于轿厢的安全装置上;头部920,具有能够在与固定侧滑履910之间夹入调速缆索950的可动侧滑履921;臂部930,被配置成使基端部为转动轴C1从而能够在垂直平面内转动、且在前端部(与基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对头部920进行保持;压缩盘簧940,在从臂部930的基部朝向前端部的方向上对头部920进行弹压。
臂部930以能够从与转动轴C1隔开规定的间隔的基准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朝向转动轴C1往复移动的方式对头部920进行保持。另外,臂部930具有:配置在该臂部930的基端部的第一调整部931;以及配置在该臂部930的前端部的第二调整部932。第一调整部931对转动轴C1与头部920(基准位置)的间隔进行调整,第二调整部932对压缩盘簧940的弹性变形量(即,对头部920施加的弹压力的大小)进行调整。
在该缆索夹入机构900中,在进行电梯的设置、维护时等,通过设于臂部930的基端部的第一调整部931来调整头部920的基准位置(距转动轴C1的距离),通过设于臂部930的前端部的第二调整部932来调整固定侧滑履910与可动侧滑履921夹入调速缆索950时的握持力(在固定侧滑履910及可动侧滑履921与调速缆索950之间作用的摩擦力)。
在设置有以上的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电梯中,在轿厢的下降速度超过预先设定的值而成为超速状态时,臂部930转动(参照图8的箭头A)从而固定侧滑履910与可动侧滑履921夹入调速缆索950,由此,设于轿厢的安全装置动作,由此,轿厢停止(紧急停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208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在对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900中的头部920的基准位置进行调整时、以及对固定侧滑履910与可动侧滑履921夹入调速缆索950时的握持力进行调整时,谋求提高其可操作性。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该缆索夹入机构能够提高调整时的可操作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具有:固定侧滑履,其被固定在沿调速缆索的位置上,所述调速缆索连结于电梯的轿厢;头部,具有可动侧滑履,在该可动侧滑履与所述固定侧滑履之间能够夹入所述调速缆索;转动部,能够以转动轴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并且,在与所述转动轴正交的规定方向上能够从与该转动轴隔开间隔的基准位置向该转动轴往复移动地对所述头部进行保持,所述转动轴是在与所述调速缆索的被夹入的部位的延伸方向、以及该被夹入的部位与所述固定侧滑履并排的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以及弹性变形部,通过所述头部从所述基准位置向所述转动轴侧的移动而发生弹性变形或弹性变形量增大,由此对该头部进行弹压,其中,所述转动部具有:位置调整部,该位置调整部能够对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基准位置的间隔进行调整;以及变形量调整部,该变形量调整部能够对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量进行调整,所述位置调整部与所述变形量调整部在相对于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头部一侧相反侧的位置上相邻或使其一部分共用。
根据该结构,位置调整部与变形量调整部在相对于转动轴位于头部侧相反一侧的位置上相邻或使其一部分共用,因此,提高了对转动轴与基准位置(头部的基准位置)的间隔、以及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量分别进行调整的情况下的可操作性。即,由于位置调整部与变形量调整部被配置在相对于转动轴与头部侧相反一侧的位置上,因此,能够不使头部或其周边的部件(调速缆索、固定侧滑履等)成为妨碍地对位置调整部和变形量调整部进行操作。而且,通过使位置调整部与变形量调整部相邻(并列地配置)或使其一部分共用,在对转动轴与基准位置的间隔及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量分别进行调整时,与位置调整部与变形量调整部相分离地配置的情况(例如,参照图8)相比,容易调整。
在所述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中,优选地,所述可动侧滑履具有握持面,在所述可动侧滑履与所述固定侧滑履之间夹入有所述调速缆索时,该握持面与该调速缆索接触,所述转动部配置有两个,所述两个转动部与所述头部共同构成平行曲轴机构,以使在维持所述握持面与所述调速缆索的所述被夹入的部位平行或大致平行状态下的所述头部的姿势的同时使各转动部进行转动。
由于构成有这样的平行曲轴机构,因此,在各转动部转动从而可动侧滑履与固定侧滑履之间夹入调速缆索时,握持面以与调速缆索平行或大致平行的状态与该调速缆索接触,因此,握持面与调速缆索之间的摩擦力(调速缆索的被夹入的部位所延伸的方向上各位置处的摩擦力)变得均匀,其结果为,能够保持调速装置的握持力的稳定性。
另外,在所述的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位置调整部具有能够与扳手嵌合的第一被嵌合部,通过该第一被嵌合部进行旋转,使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基准位置的间隔发生变化,所述变形量调整部具有能够与扳手嵌合的第二被嵌合部,通过该第二被嵌合部进行旋转,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量发生变化。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一般的工具(扳手)对转动轴与基准位置的间隔及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量分别进行调整。
在所述的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并列配置的一对压缩盘簧,所述变形量调整部具有:能够对所述一对压缩盘簧中的一侧的压缩盘簧的弹性变形量进行调整的第一调整部;以及能够对所述一对压缩盘簧中的另一侧的压缩盘簧的弹性变形量进行调整的第二调整部。
这样,为了在弹性变形部中对头部进行弹压,利用并排配置的一对压缩盘簧、且使变形量调整部成为对两个(一对)压缩盘簧的弹性变形量分别进行调整的结构,由此,与对两个压缩盘簧的弹性变形量一起进行调整的结构、或对一个压缩盘簧(能够使一个压缩盘簧产生由所述并排配置的一对压缩盘簧产生的弹压力(弹性复原力)的压缩盘簧)的弹性变形量进行调整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调整弹性变形量时的力。
发明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其能够提高调整时的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所述电梯所具有的电梯用调速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用于表示所述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所述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中的由可动侧滑履、头部及一对臂部构成的平行曲轴机构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所述臂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6中的(a)是用于说明头部的基准位置的位置调整的图,是表示调整前的状态的图,图6中的(b)是用于说明头部的基准位置的位置调整的图,是表示调整后的状态的图。
图7中的(a)是用于说明弹性变形部件的弹性变形量的调整的图,是表示调整前的状态的图,图7中的(b)是用于说明弹性变形部件的弹性变形量的调整的图,是表示调整后的状态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以往的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调速装置,2…调节滑轮,21…轮缘部,22…轮毂部,22a…轴承,23…轮辐部,3…支承部,31…基部,311…基部主体,312…贯穿孔,313…滑履固定部,32…旋转轴部件,33…支架,330…贯穿孔,4…缆索夹入机构,40…臂部,41…固定侧滑履,410…第一握持面,410a…凹部,42…可动侧滑履,420…第二握持面(握持面),420a…凹部,43…头部,431…保持部,432…壁部,433…头部轴部件,44…转动部,44α…位置调整部,44β…变形量调整部,441…弹簧支架,441a…螺纹孔,442…调整套筒,4420…中空部,4421…端部(第二被嵌合部),443…杆部,443a…层差,4431…前端部,4431a…贯穿孔,4432…基部,4433…中间部位,444、444a、444b…弹簧座,4441…贯穿孔,445…螺母(第一被嵌合部),45…弹性变形部件(压缩盘簧),5…速度检测部,51…保持部,511…被抵接部,52…配重部,521…配重,521a…第一部位,521b…第二部位,522…弹性部件,10…电梯,11…升降路,12…曳引机,12a…主滑轮,13…主缆索,14a…紧急停止装置,14b…紧急停止杆,15…平衡配重,16…张力轮,17…调节缆索(调速缆索),17a、17b…铅直部位,900…缆索夹入机构,910…固定侧滑履,920…头部,921…可动侧滑履,930…臂部,931…第一调整部,932…第二调整部,940…压缩盘簧,950…调速缆索,C、C1、c…转动轴,D…第二方向(轿厢下降的方向),U…第一方向(轿厢上升的方向),α…转动轴与初期位置的头部之间的间隔,β…压缩盘簧的全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中的(b)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用调速装置(以下,简单称作“调速装置”。),如图1所示,用于电梯10。以下,首先对该电梯10简单地进行说明。
电梯10具有:在建筑物内等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升降路11;配置在升降路11的上部或配置在设于升降路11的上方的机械室等中、且具有主滑轮12a的曳引机12;卷绕在主滑轮12a上的主缆索13;连接于主缆索13的一端且在升降路11内进行升降的轿厢14;连接于主缆索13的另一端的平衡配重15。
另外,电梯10具有:配置在升降路11的下部的张力轮16;配置在升降路11的上部或配置在设于升降路11的上方的机械室等中的调速装置1,具有位于张力轮16的上方的调节滑轮2;连结于轿厢14、且卷绕于张力轮16和调节滑轮2的环状的调节缆索(调速缆索)17。在该调节缆索17的中间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连接有紧急停止杆14b,该紧急停止杆14b用于使轿厢14所具有的紧急停止装置14a进行动作。
在该电梯10中,曳引机12对主滑轮12a进行旋转驱动,由此,连接于主缆索13的一端的轿厢14在升降路11内进行升降。伴随该轿厢14的升降,连接有紧急停止杆14b的调节缆索17以与轿厢14的升降速度同样的速度进行移动(旋转)。本实施方式的调节缆索17,若轿厢14上升,则沿第一方向(参照图1的箭头U)移动(旋转),若轿厢14下降,则沿与第一方向朝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参照图1的箭头D)移动(旋转)。
接下来,详细说明调速装置1。
调速装置1,在根据卷绕有调节缆索17的调节滑轮2的旋转速度检测出轿厢14的升降速度、且在轿厢14的下降速度成为超过规定的值(超速值)的速度(超速)后,使该轿厢14停止。本实施方式的调速装置1与曳引机12共同配置在设于升降路11的上方的机械室中。
具体来说,如图2及图3所示,调速装置1具有:卷绕有调节缆索17的调节滑轮2;支承部3,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部件32、且在调节滑轮2能够围绕旋转轴部件32自由旋转的状态下对其进行支承;能够夹入调节缆索17的缆索夹入机构4;速度检测部5,在调节滑轮2的旋转速度超过规定的值(对应于超速值的值)时使缆索夹入机构4动作。
以下,将旋转轴部件32的延伸方向作为正交坐标系中的X轴方向,将与旋转轴部件32的延伸方向正交、且水平的方向作为正交坐标系中的Y轴方向,将上下方向作为正交坐标系中的Z轴方向。
调节滑轮2具有:沿外周卷绕有调节缆索17的圆环状的轮缘部21;配置在轮缘部21的中心部、且插穿有支承部3的旋转轴部件32的轮毂部22;沿轮缘部21的径向延伸且连接该轮缘部21与轮毂部22的多个轮辐部23。这些多个轮辐部23在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轮毂部22在与所插穿的旋转轴部件32相接的位置(包围旋转轴部件32的位置)处具有轴承22a(参照图3)。由此,调节滑轮2以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部件32为旋转中心自由旋转。
支承部3具有:设置在机械室的地板等上的基部31;插穿于调节滑轮2的中心部(轮毂部22)的旋转轴部件32;在基部31的上方对旋转轴部件32进行支承的一对支架33。
基部31具有:在水平方向上扩开的基部主体311;贯穿孔312,供卷绕在调节滑轮2上且从该调节滑轮2的Y轴方向的两端向下方延伸的调节缆索的部位(铅直部位)17a、17b中的一侧的铅直部位17a通过;滑履固定部313,将构成缆索夹入机构4的部件(后述的固定侧滑履41)在贯穿孔312的周缘中以沿通过该贯穿孔312的铅直部位17a的方式进行固定。本实施方式的滑履固定部313以使固定侧滑履41与铅直部位17a在Y轴方向上并列的方式对固定侧滑履41进行固定。
本实施方式的基部31具有一个贯穿孔312,该贯穿孔312被设置在以下位置,即,在基部主体311中,在调节缆索17沿第二方向(图1的箭头D的方向)移动(旋转)时,能够供两个铅直部位17a、17b中的一方的铅直部位17a、即朝向下方移动侧的铅直部位17a通过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调速装置1中,调节缆索17的两个铅直部位17a、17b中的另一方的铅直部位17b在基部主体311的外侧(Y轴方向的外侧)沿上下方向移动。
旋转轴部件32是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其从调节滑轮2向X轴方向的两侧突出的部位通过一对支架33被支承。
一对支架33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从基部31朝向上方分别延伸以使调节滑轮2位于其间。该一对支架33以旋转轴部件32成为水平的方式对该旋转轴部件32进行支承。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一对支架33使构成缆索夹入机构4的部件(参照后述的转动部44)能够以沿X轴方向延伸的转动轴C为转动中心自由转动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承。具体来说,一对支架33,在各自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在X轴方向上贯穿且以转动轴C为中心的圆形的孔(贯穿孔)330,并以使插入到该贯穿孔330中的所述部件44围绕转动轴C自由转动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承(保持)。本实施方式的一对支架33分别在Y轴方向的相同位置处具有沿Z轴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两个贯穿孔330。
缆索夹入机构4,在轿厢14的下降速度变得比超速值大时,通过夹入调节缆索17而使轿厢14停止。本实施方式的缆索夹入机构4通过夹入调节缆索17而使紧急停止装置14a工作,由此来使轿厢14停止。该缆索夹入机构4具有:在沿调节缆索17(铅直部位17a)的位置上被固定的固定侧滑履41;头部43,具有可动侧滑履42,且在该可动侧滑履42与固定侧滑履41之间能够夹入调节缆索17;转动部44,能够以转动轴C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且对头部43进行保持,其中,所述转动轴在与调节缆索17的被夹入部位(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铅直部位17a)所延伸的方向(Z轴方向)及该被夹入部位(铅直部位17a)与固定侧滑履41并列的方向(Y轴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对头部43进行弹压的弹性变形部件(弹性变形部)45。
本实施方式的缆索夹入机构4具有两个转动部44和两个弹性变形部件45。这两个转动部44与头部43共同构成平行曲轴机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缆索夹入机构4中,转动部44和弹性变形部件45构成臂部40。即,本实施方式的缆索夹入机构4具有一对臂部40。
固定侧滑履41与可动侧滑履42之间具有第一握持面410,该第一握持面410在夹入铅直部位17a(调节缆索17)时与该铅直部位17a接触。该第一握持面410是在夹入铅直部位17a时与可动侧滑履42相对的面,具有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凹部410a。该凹部410a在第一握持面410中是在夹入铅直部位17a时与该铅直部位17a接触的部位(区域)。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握持面410是沿X-Z面(包含X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面)方向扩开且从Y轴方向观察为大致矩形的面,凹部410a,在第一握持面410的X轴方向的中央部中从Z轴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该固定侧滑履41通过滑履固定部313被固定(保持)以使第一握持面410成为朝向Y轴方向的一侧(铅直部位17a侧)的姿势。
又如图4所示,头部43具有:可动侧滑履42;保持部431,在X-Z面方向上扩开且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保持(被固定)可动侧滑履42;一对壁部432,从保持部431中的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分别向Y轴方向的一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头部43中,保持部431是从X轴方向观察在Z轴方向上细长的矩形板状的部位,一对壁部432分别是从保持部431的X轴方向的端部延伸的部位。这一对壁部432分别在Y-Z面(包含Y轴方向与Z轴方向的面)方向上扩开且从X轴方向观察为在Z轴方向上细长的矩形板状。
另外,头部43具有以横切一对壁部432之间的方式延伸的两个头部轴部件433。这两个头部轴部件433形状相同,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平行地配置。各头部轴部件433为在X轴方向(即,转动轴C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头部轴部件433以分别贯穿一对壁部432的方式延伸。
可动侧滑履42具有第二握持面(握持面)420,在可动侧滑履42与固定侧滑履41之间夹入铅直部位17a时该第二握持面420与该铅直部位17a接触。第二握持面420是在夹入铅直部位17a时与固定侧滑履41(详细地说为第一握持面410)相对的面,具有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凹部420a。该凹部420a在第二握持面420中是在夹入铅直部位17a时与该铅直部位17a接触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握持面420是沿X-Z面方向扩开且从Y轴方向观察为大致矩形的面,凹部420a在第二握持面420的X轴方向的中央部从Z轴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该可动侧滑履42被固定于头部43,第二握持面420朝向Y轴方向的另一侧(固定侧滑履41一侧)。
一对臂部40分别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一对臂部40中的一侧的臂部40的结构进行说明。
各臂部40,如上所述具有转动部44和弹性变形部件45,通过将弹性变形部件45安装于转动部44而构成。
又如图3~图8中的(b)所示,转动部44在与转动轴C正交的规定方向上以从与该转动轴C隔开间隔的位置(基准位置:没有夹入铅直部位17a状态下的位置)朝向该转动轴C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对头部43进行保持。该转动部44具有:能够对转动轴C与基准位置(具体而言为基准位置的头部43)的间隔α进行调整的位置调整部44α;能够对弹性变形部件45的弹性变形量(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弹性变形部件45的全长β)进行调整的变形量调整部44β。这些位置调整部44α与变形量调整部44β在相对于转动轴C与头部43侧相反侧的位置上相邻或使其一部分共用。使本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部44α与变形量调整部44β的一部分共用。
另外,转动部44具有:被自由转动地保持(支承)在一对支架33上的弹簧支架441;保持在弹簧支架441上的调整套筒442;被插穿于调整套筒442的杆部443;插穿有杆部443的一对弹簧座444;与杆部443的端部螺纹配合的螺母(第一被嵌合部)44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缆索夹入机构4中,当头部43(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头部轴部件433的中心轴)与转动轴C的间隔α最大时,即,在螺母445与调整套筒442的端部4421抵接的状态下的头部43的位置(杆部443的长度方向中的、头部轴部件433的中心轴相对于转动轴C的位置)为基准位置时,在位置调整部44α使间隔α增减时,伴随间隔α的增减,相对于该转动轴C的基准位置发生位移。
弹簧支架441是沿X轴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在X轴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在径向上贯穿的螺纹孔441a。该弹簧支架441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以围绕转动轴C自由转动的方式被分别插穿于一对支架33的对应的贯穿孔330中。
调整套筒442为在外周面形成了螺纹牙的筒状的部件,在杆部443的基部4432被插穿于其中空部4420(参照图4)的状态下,该调整套筒442被旋入弹簧支架441的螺纹孔441a中。具体来说,调整套筒442在外周面具有螺纹牙,该螺纹牙与形成在弹簧支架441的螺纹孔441a的内周面的螺纹牙螺纹配合。在该螺纹配合状态下,调整套筒442的两端部中至少位于头部43侧相反侧的端部(第二被嵌合部)4421从螺纹孔441a突出。在该调整套筒442的端部4421中,沿与螺纹孔441a的贯穿方向正交的面的截面形状(截面的外周形状)与螺母445为相同形状(大致六边形)。即,调整套筒442的端部4421具有能够与扳手嵌合的截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整套筒442的外周面,在除了端部4421(截面为大致六边形的部位)以外的整个区域形成有螺纹牙。
杆部443为从弹簧支架441延伸到头部43的细长的部件,一侧的端部(前端部)4431能够自由转动地连接于头部43,另一侧的端部(基部)4432插穿于调整套筒442中。另外,杆部443的中间部位4433(前端部4431与基部4432之间的部位)为圆柱状,中间部位4433的截面(与杆部443的细长方向正交的截面)比前端部4431的截面小。由此,在前端部4431与中间部位4433的交界位置形成层差443a(参照图4)。
前端部4431为与所述细长方向正交的截面为矩形的部位,具有在X轴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4431a。该前端部4431位于头部43的一对壁部432之间,且在前端部4431的贯穿孔4431a中插穿有头部轴部件433。前端部4431(杆部443)相对于头部43围绕头部轴部件433自由转动。
基部4432与中间部位4433同样为圆柱状的部位,在至少从调整套筒442突出的部位(向与中间部位4433侧相反一侧突出的部位)的周面具有螺纹牙。该基部4432能够在调整套筒442的中空部4420内沿所述细长方向移动。即,基部4432能够相对于调整套筒442在所述细长方向上相对移动。形成在该基部4432的外周面的螺纹牙的朝向(螺旋的转向)与形成在调整套筒442的外周面的螺纹牙的朝向(螺旋的转向)相同。另外,在该基部4432的外周面中,螺纹牙的数量和螺距等被设定为:在被旋入该基部4432的螺母445旋转时相对于杆部443在该杆部443的细长方向上相对移动的距离、和调整套筒442以与螺母445相同的旋转方向且相同的旋转量进行旋转时相对于弹簧支架441(转动轴C)在杆部443的细长方向上相对移动的距离相同。
一对弹簧座444分别是在中央部具有供杆部443(详细地说为中间部位4433)插穿的贯穿孔4441、且在与所述细长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扩开的凸缘状的部件(参照图4)。贯穿孔4441的大小为允许中间部位4433及基部4432通过、但阻止(不允许)前端部4431及调整套筒442通过的大小。
这一对弹簧座444中的一侧的弹簧座444a被配置在从中间部位4433侧抵接于前端部4431与中间部位4433的边界位置的层差443a上的位置,另一侧的弹簧座444b被配置在从中间部位4433侧抵接于中空部4420中插穿有基部4432的状态下的调整套筒442(详细地说为调整套筒442的头部43侧的端部)的位置。
螺母445被螺纹配合在基部443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纹牙的部位。该螺母445比调整套筒442的中空部4420的直径大。因此,在基部4432插穿于调整套筒442且螺母445螺纹配合于基部4432的状态下,杆部443无法从螺母445与调整套筒442抵接的位置向头部43侧移动(相对于调整套筒442进行相对移动)。抵接有该螺母445时的头部43的位置为基准位置,基部4432(杆部443)能够向与头部43侧相反的一侧移动(相对于调整套筒442的相对移动)。因此,头部43能够从基准位置朝向弹簧支架441(转动轴C)进行往复移动。
弹性变形部件45,通过头部43从基准位置向弹簧支架441侧的移动而发生弹性变形或弹性变形量增大,并由此对该头部43进行弹压。该弹性变形部件45配置在一对弹簧座444之间。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变形部件45为压缩盘簧,在沿螺旋中心插穿有杆部443(中间部位4433)的状态下使两端与弹簧座444抵接。
在由以上那样构成的一对臂部40(转动部44)和头部43所构成的平行连杆机构中,位置调整部44α由螺母445构成,变形量调整部44β由调整套筒442(详细地说为调整套筒442的端部4421)和螺母445构成。
如图6中的(a)及图6中的(b)所示,在该位置调整部44α中,通过使螺母445围绕杆部443旋转,头部43(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连接有杆部443的前端部4431的头部轴部件433的中心轴)与转动轴C的间隔α增减。详细情况如下。
在位置调整部44α中,螺母445围绕杆部443进行旋转,由此,杆部443的前端部4431与螺母445的间隔发生变化。此时,螺母445虽然无法通过调整套筒442的中空部4420,但杆部443的基部4432能够在调整套筒442的中空部4420中沿杆部443的细长方向进行相对移动,而且杆部443的前端部4431在从弹簧支架441(转动轴C)分离的方向上被弹性变形部件45弹压。
此时,调整套筒442以相对于弹簧支架441不能旋转的方式被固定。例如,在通过扳手将调整套筒442的端部4421以相对于弹簧支架441不能旋转的方式进行固定的状态下,螺母445通过其他的扳手而被旋转。由此,在螺母445旋转时,调整套筒442相对于弹簧支架441(转动轴C)的相对位置(杆部443的细长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得到维持。
因此,无论螺母445向哪个方向旋转,都能够维持螺母445抵接于调整套筒442的状态,同时,使杆部443的前端部4431相对于弹簧支架441(转动轴C)接近或分离。由此,间隔α增减,即,头部43的位置得到调整(参照图6中的(b)的双点划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缆索夹入机构4中,若通过位置调整部44α使头部的基准位置增减,则伴随该增减,弹性变形部件45的弹性变形量(全长β)也增减。
另外,如图7中的(a)及图7中的(b)所示,在变形量调整部44β中,调整套筒442与螺母445围绕杆部443进行旋转,由此,弹性变形部件45的弹性变形量(详细地说为一对弹簧座444的间隔)发生变化。详细情况如下。
在变形量调整部44β中,若调整套筒442与螺母445围绕杆部443向相同旋转方向且以相同的旋转量进行旋转,则通过弹性变形部件45的弹压力,螺母445抵接于调整套筒442的状态得以维持,所以,杆部443的前端部4431相对于调整套筒442接近或分离。与之相伴,弹簧座444b沿中间部位4433在轴向(细长方向)上移动(参照图7中的(b)的双点划线),前端部4431侧的弹簧座444a与调整套筒442侧的弹簧座444b的间隔发生变化,由此,弹性变形部件45的弹性变形量(全长β)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与螺母445以相同的旋转方向且相同的旋转量进行旋转后的调整套筒442,相对于弹簧支架441(转动轴C)在杆部443的细长方向上移动了与杆部443的细长方向上的前端部4431与螺母445的间隔的变化量相同的距离。
因此,在头部43距弹簧支架441(转动轴C)的距离(间隔α)得到维持的状态下,弹性变形部件45的弹性变形量(全长β)发生变化。这样,通过使弹性变形部件45的弹性变形量(全长β)变化,而能够使铅直部位17a被夹入缆索夹入机构4时的由固定侧滑履41与可动侧滑履42产生的握持力(在固定侧滑履41及可动侧滑履42与铅直部位17a之间作用的摩擦力的大小)发生变化(调整)。
以上那样构成的一对臂部40(转动部44),如上所述,与头部43一起构成平行曲轴机构。在该平行曲轴机构中,在可动侧滑履42的第二握持面420与铅直部位17a(调节缆索17)平行或大致平行那样的头部43的姿势得以维持的状态下,各臂部40(转动部44)分别围绕转动轴C转动。本实施方式的平行曲轴机构被配置在以下位置,即:当各臂部40大致水平时,在头部43的可动侧滑履42与固定侧滑履41之间夹入调节缆索17(铅直部位17a)的状态下,成为与该固定侧滑履41对置的状态的位置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平行曲轴机构中,各臂部40(详细地说为各臂部40的弹簧支架441)以能够围绕转动轴C自由旋转的方式通过支承部3的一对支架33支承,并且,杆部443的前端部4431相对于头部43能够围绕头部轴部件433自由转动。因此,若头部43在从支承部3的基部31向上方隔开间隔的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处从被保持的状态解放,则通过头部43等的自重,各臂部40(各转动部44)会绕转动轴C转动从而头部43会向下方侧移动。由此,在头部43的可动侧滑履42与固定侧滑履41之间夹入铅直部位17a。
速度检测部5利用离心力检测轿厢14的下降速度,并使缆索夹入机构4工作。如图2及图3所示,该速度检测部5具有:以能够解放头部43的方式对头部43进行保持的保持部51;检测轿厢14的下降速度的配重部52。
保持部51将头部43保持在基部31的上方侧中与该基部31隔开间隔的位置(在轿厢14以通常的速度(没有异常的状态)进行升降时,确保了铅直部位17a不与可动侧滑履42接触的间隔的位置:图2及图3所示的位置)。该保持部具有被抵接部511,通过配重部52与该被抵接部511抵接,来使头部43解放。通过解放该头部43,缆索夹入机构4进行动作。
配重部52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调节滑轮2上的多个(图3所示的例中为两个)配重521;对配重521进行弹压的弹性部件522。
多个配重521分别以能够围绕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c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调节滑轮2的轮辐部23。各配重521中,在调节滑轮2的旋转方向上的转动轴c的一侧(轿厢14下降时调节滑轮2进行旋转的方向中与旋转方向相反一侧)的部位(第一部位)521a和另一侧的部位(第二部位)521b中重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配重521中,第一部位521a比第二部位521b重。由此,当调节滑轮2在轿厢14的下降方向上旋转(在调节缆索17在第二方向D(参照图1)上移动时的方向上旋转)时,通过离心力,各配重521以第一部位521a趋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围绕转动轴c转动。通过围绕该转动轴c的转动,在第一部位521a向调节滑轮2的径向外侧的位置移动直到规定的位置时,配重521(具体而言为第一部位521a)与保持部51的被抵接部511抵接。
在通过调节滑轮2的旋转(调节缆索17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的旋转)而使配重521以第一部位521a朝向径向的外侧的方式转动时,弹性部件522将使配重521向与该转动相反方向转动的方向的力施加于配重521的第二部位521b。该弹性部件522被设定为:在轿厢14的下降速度增加并成为超速值的时刻,产生使配重521的第一部位521a转动到与保持部51的被抵接部511抵接的位置的大小的弹压力。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调速装置1中,若轿厢14因故障等而导致下降速度增加,则在超过超速值的时刻,速度检测部5的配重521与保持部51的被抵接部511抵接,由此,头部43从保持部51被解放。若头部43被解放,则通过头部43等的自重,各臂部40围绕转动轴C转动且头部43向下方侧(基部31侧)转动,铅直部位17a被固定侧滑履41和可动侧滑履42夹入,调节缆索17停止。若调节缆索17停止,则通过轿厢14相对于该调节缆索17的相对移动,紧急停止杆14b被操作从而紧急停止装置14a动作,其结果为,轿厢14停止。
通过以上的调速装置1的缆索夹入机构4,位置调整部44α与变形量调整部44β在相对于转动轴C与头部43侧相反侧的位置上以使一部分共用的状态被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提高了对转动轴C与基准位置(头部43)的间隔α、及弹性变形部件45的弹性变形量(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弹性变形部件45的全长β)分别进行调整的情况下的可操作性。即,由于位置调整部44α与变形量调整部44β被配置在相对于转动轴C位于与头部43侧相反侧的位置上,由此,能够使头部43、及其周边的部件(调节缆索17、固定侧滑履41、支架33等)在没有阻碍的情况下对位置调整部44α与变形量调整部44β进行操作(作业)。而且,位置调整部44α与变形量调整部44β以使其一部分共用的状态被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由此,在对转动轴C与基准位置的间隔α及弹性变形部件45的弹性变形量(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全长β)分别进行调整时,与位置调整部44α与变形量调整部44β相分离地配置的情况(例如,参照图8)相比,调整较为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调速装置1的缆索夹入机构4中,两个转动部44(臂部40)与头部43共同构成平行曲轴机构,以维持第二握持面(握持面)420与调节缆索17的铅直部位17a成为平行或大致平行那样的头部43的姿势、并同时使各转动部44(臂部40)转动。
通过构成这样的平行曲轴机构,在各转动部44(臂部40)转动从而在可动侧滑履42与固定侧滑履41之间夹入了铅直部位17a时,从X轴方向观察,第二握持面420在与铅直部位17a平行或大致平行的状态下与该铅直部位17a接触。由此,铅直部位17a与第二握持面420(可动侧滑履42)之间的摩擦力(Z轴方向上各位置处的摩擦力)变得均匀。其结果,能够保持调速装置1中的握持力的稳定性。
另外,在调速装置1的缆索夹入机构4中,位置调整部44α具有能够与扳手嵌合的螺母(第一被嵌合部)445,通过该螺母445进行旋转,使转动轴C与头部43的基准位置的间隔发生变化。另外,变形量调整部44β具有调整套筒442,该调整套筒442具有能够与扳手嵌合的端部4421,通过该端部4421的旋转,使弹性变形部件45的弹性变形量(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全长β)发生变化。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缆索夹入机构4中,可以不使用专用的特殊工具而通过一般的工具(扳手)对转动轴C与头部43的基准位置的间隔α及弹性变形部件45的弹性变形量(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全长β)分别进行调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调速装置1的缆索夹入机构4具有并排配置的一对臂部40,一对臂部40分别具有弹性变形部件(压缩盘簧)45。另外,一对臂部40分别具有变形量调整部44β。这样,在平行曲轴机构中,一对臂部40并排配置、且在各臂部40中,设有用于对该臂部40所具有的弹性变形部件(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压缩盘簧)45的弹性变形量进行调整的变形量调整部44β,由此,与一起调整两个弹性变形部件(压缩盘簧)45的弹性变形量的结构、及调整一个弹性变形部件(能够通过一个压缩盘簧产生由所述并排配置的一对压缩盘簧45所产生的弹性复原力(弹发力)的压缩盘簧等)的弹性变形量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对弹性变形量(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全长β)进行调整时的力。
此外,本发明的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追加各种变更。例如,能够在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还能够将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而且,能够对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删除。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缆索夹入机构4中,虽然使位置调整部44α与变形量调整部44β的结构的一部分共用,但不限于此。位置调整部44α与变形量调整部44β还可以分别构成、且相邻地(并排)配置。即,位置调整部44α与变形量调整部44β还可以被配置在相对于转动轴C在头部43侧的相反侧相互接近的位置上。通过该结构,也能够提高分别对转动轴C与头部43的基准位置的间隔α、及弹性变形部件45的弹性变形量进行调整的情况下的可操作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缆索夹入机构4具有一对(两个)臂部40(转动部44),但不限于此结构。缆索夹入机构4还可以为具有一个或三个以上的臂部40(转动部44)的结构。
另外,在缆索夹入机构中,不对弹性变形部件(弹性变形部)45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弹性变形部件45为压缩盘簧,但弹性变形部件还可以为其他种类的弹簧等。即,弹性变形部件(弹性变形部)45还可以为以下结构:在头部43从基准位置向转动轴C侧位移时,产生与位移量相应的弹性变形、或弹性变形量与位移量相应地增大,由此,在头部43施加从转动轴C分离的方向的弹性复原力。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缆索夹入机构4中,弹性变形部伴随头部43从基准位置向转动轴C侧的移动(位移)而弹性变形或弹性变形量增大、并由此对该头部43进行弹压,这样的弹性变形部由一个弹性变形部件(上述实施方式的例中为一个压缩盘簧)45构成,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所述弹性变形部还可以具有多个弹性变形部件45,即,还可以相对于一个转动部44配置多个弹性变形部件45。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缆索夹入机构4中,相对于一个弹性变形部件45分别配置位置调整部44α和变形量调整部44β,但不限于此结构。例如,还可以为相对于多个弹性变形部件45配置一个位置调整部44α和一个变形量调整部44β的结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缆索夹入机构4对调节缆索17的铅直部位(铅直方向(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位)17a进行夹入,但不限于该结构。缆索夹入机构4,例如,还可以为对在调节缆索17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部位等进行夹入的结构等。

Claims (4)

1.一种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具有:
固定侧滑履,其被固定在沿调速缆索的位置上,所述调速缆索连结于电梯的轿厢;
头部,具有可动侧滑履,在该可动侧滑履与所述固定侧滑履之间能够夹入所述调速缆索;
转动部,能够以转动轴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并且,在与所述转动轴正交的规定方向上能够从与该转动轴隔开间隔的基准位置向该转动轴往复移动地对所述头部进行保持,所述转动轴是在与所述调速缆索的被夹入的部位的延伸方向以及该被夹入的部位与所述固定侧滑履并排的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以及
弹性变形部,通过所述头部从所述基准位置向所述转动轴侧的移动而发生弹性变形或弹性变形量增大,由此对该头部进行弹压,
所述转动部具有:
位置调整部,该位置调整部能够对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基准位置的间隔进行调整;以及
变形量调整部,该变形量调整部能够对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量进行调整,
所述位置调整部与所述变形量调整部在相对于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头部一侧相反侧的位置上相邻或使其一部分共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其中,
所述可动侧滑履具有握持面,在所述可动侧滑履与所述固定侧滑履之间夹入有所述调速缆索时,该握持面与该调速缆索接触,
所述转动部配置有两个,
所述两个转动部与所述头部共同构成平行曲轴机构,以使得在维持所述握持面与所述调速缆索的所述被夹入的部位平行或大致平行状态下的所述头部的姿势的同时使各转动部进行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其中,
所述位置调整部具有能够与扳手嵌合的第一被嵌合部,通过该第一被嵌合部进行旋转,使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基准位置的间隔发生变化,
所述变形量调整部具有能够与扳手嵌合的第二被嵌合部,通过该第二被嵌合部进行旋转,使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量发生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其中,
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并列配置的一对压缩盘簧,
所述变形量调整部具有:
能够对所述一对压缩盘簧中的一侧的压缩盘簧的弹性变形量进行调整的第一调整部;以及
能够对所述一对压缩盘簧中的另一侧的压缩盘簧的弹性变形量进行调整的第二调整部。
CN201910303178.6A 2019-04-16 2019-04-16 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 Active CN1118248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03178.6A CN111824875B (zh) 2019-04-16 2019-04-16 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
JP2019088350A JP6857335B2 (ja) 2019-04-16 2019-05-08 エレベータ用調速装置のロープ挟み込み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03178.6A CN111824875B (zh) 2019-04-16 2019-04-16 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24875A CN111824875A (zh) 2020-10-27
CN111824875B true CN111824875B (zh) 2023-02-21

Family

ID=72915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03178.6A Active CN111824875B (zh) 2019-04-16 2019-04-16 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57335B2 (zh)
CN (1) CN111824875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21344A1 (de) * 2001-05-02 2002-11-07 Fft Flexible Fertigungstechnik Zum Greifen von Gegenständen ausgebildete Greifvorrichtung
DE102005006116A1 (de) * 2004-11-12 2006-05-18 Schukra Gerätebau AG 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Kopfstütze
JP2007084183A (ja) * 2005-09-20 2007-04-05 Kogyo Gijutsu Kenkyusho:Kk ロープ牽引装置
JP2009208950A (ja) * 2008-03-06 2009-09-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索条体の巻き掛け異常検出装置
CN101700850A (zh) * 2009-11-05 2010-05-05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电梯制停装置
JP2011250149A (ja) * 2010-05-27 2011-12-08 Clarion Co Ltd 移動体搭載用電子機器
JP2013139326A (ja) * 2012-01-05 2013-07-18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ガバナスタンド
CN104321267A (zh) * 2012-05-21 2015-01-2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5731212A (zh) * 2014-12-24 2016-07-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调速器以及电梯装置
CN107758469A (zh) * 2016-08-22 2018-03-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调速机、电梯装置以及试验装置
CN207903699U (zh) * 2017-03-03 2018-09-25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限速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21344A1 (de) * 2001-05-02 2002-11-07 Fft Flexible Fertigungstechnik Zum Greifen von Gegenständen ausgebildete Greifvorrichtung
DE102005006116A1 (de) * 2004-11-12 2006-05-18 Schukra Gerätebau AG 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Kopfstütze
JP2007084183A (ja) * 2005-09-20 2007-04-05 Kogyo Gijutsu Kenkyusho:Kk ロープ牽引装置
JP2009208950A (ja) * 2008-03-06 2009-09-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索条体の巻き掛け異常検出装置
CN101700850A (zh) * 2009-11-05 2010-05-05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电梯制停装置
JP2011250149A (ja) * 2010-05-27 2011-12-08 Clarion Co Ltd 移動体搭載用電子機器
JP2013139326A (ja) * 2012-01-05 2013-07-18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ガバナスタンド
CN104321267A (zh) * 2012-05-21 2015-01-2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5731212A (zh) * 2014-12-24 2016-07-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调速器以及电梯装置
CN107758469A (zh) * 2016-08-22 2018-03-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调速机、电梯装置以及试验装置
CN207903699U (zh) * 2017-03-03 2018-09-25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限速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57335B2 (ja) 2021-04-14
CN111824875A (zh) 2020-10-27
JP2020176012A (ja) 2020-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35477B1 (ko) 엘리베이터용 조속기
JP595538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
US10589962B2 (en) Elevator hoisting machine mounting device
KR101974760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WO2012172400A2 (en) Elevator device and roller guide assembly
CN111824875B (zh) 电梯用调速装置的缆索夹入机构
JP6348074B2 (ja) 非常止め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
EP3328772B1 (en) Safety block for elevator
US7607518B2 (en) Emergency brake of elevator
KR100574434B1 (ko) 하중 검출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7434202B (zh) 限速绳索更换用工具
KR100671608B1 (ko) 엘리베이터 로프의 파지 구조체
CN111217276B (zh) 用于离合器型制动器调整的故障安全杆
CN112141849B (zh) 用于电梯系统的限速器组件、电梯安全系统和电梯系统
KR101830837B1 (ko) 엘리베이터 조속기 로프 텐션 장치
CN113928949B (zh) 电梯用调速器和电梯装置
EP4349760A1 (en) Balancing device for suspension means
US20180251336A1 (en) Elevator brake
US11807493B1 (en) Retrofitted hoist machine
KR100816172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116969291A (zh) 绳索止脱装置和绳索止脱装置的间隙调整方法
CN114364627A (zh) 施工用升降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