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24234B - 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及连结具 - Google Patents

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及连结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24234B
CN111824234B CN202010294723.2A CN202010294723A CN111824234B CN 111824234 B CN111824234 B CN 111824234B CN 202010294723 A CN202010294723 A CN 202010294723A CN 111824234 B CN111824234 B CN 1118242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ed
engaging
guide
guide portion
mag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947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24234A (zh
Inventor
德瑞克·萨维尔
薮内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ell Brand Japan Contract Association
Original Assignee
Newell Brand Japan Contract Associ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182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6444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ell Brand Japan Contract Association filed Critical Newell Brand Japan Contract Association
Publication of CN111824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24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24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24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 B62B9/102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characterized by details of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24Safety guards for children, e.g. harn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轻易地进行锁固及锁固解除的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及连结具。连结具包括:连结于拘束带的一对卡合构件;以及连结于裆带的被卡合构件。卡合构件包括具有卡合爪部的插入部;被卡合构件包括固定部、导引部及操作部,该导引部能够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该操作部使导引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导引部具有被卡合爪部及平坦部,在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该被卡合爪部与卡合爪部卡合,在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该平坦部不与卡合爪部卡合。

Description

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及连结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及连结具。
背景技术
自以往以来,例如在婴儿车、儿童座椅(child seat)、育儿椅等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设置有身体拘束带,该身体拘束带在让婴幼儿乘坐于座椅上的情况下拘束婴幼儿的身体。
作为设置于如此的婴儿车的身体拘束带,已知的有例如日本特开2005-13874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揭示一种裆带,为了顺利地进行尿布更换作业,该裆带能够在将肩带及腰带连结于连结具的状态下仅将裆带予以分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387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身体拘束带,仅能够将裆带予以分离,并无法轻易地进行锁固(lock)及锁固解除。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的课题而开发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轻易地进行锁固及锁固解除的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及连结具。
[用以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此目的,本发明一态样的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具备:座椅部,形成用以容纳婴幼儿的容纳空间;裆带,沿着已就坐于座椅部的婴幼儿的两大腿之间延伸;拘束带,拘束婴幼儿的上半身;以及连结具,连结裆带与拘束带;其中连结具包括连结于拘束带的一对卡合构件、以及连结于裆带的被卡合构件;卡合构件包括具有卡合爪部的插入部;被卡合构件包括固定部、导引部及操作部,该固定部具有容纳插入部的开口部,该导引部导引插入部往开口部内的插入且能够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该操作部使导引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导引部具有被卡合爪部及平坦部,在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该被卡合爪部与卡合爪部卡合,在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该平坦部不与卡合爪部卡合。
较优选为:卡合构件的插入部包括一对卡合凸部,该一对卡合凸部朝向厚度方向的外侧方突出;被卡合构件的固定部包括一对被卡合凸部,该一对被卡合凸部从插入方向观察位于出口侧,且在被卡合构件与卡合构件的卡合状态中,朝向插入部突出;一对卡合凸部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与一对被卡合凸部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
较优选为:开口部朝向插入方向延伸;朝向开口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中央轴线在固定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交叉。
较优选为:卡合构件的插入部具有第一磁铁;被卡合构件的导引部具有第二磁铁及第三磁铁,该第二磁铁与第一位置相对面且对第一磁铁磁性地吸引,该第三磁铁与第二位置相对面且具有与第二磁铁相反的极性。
较优选为:本发明另一态样的连结具具备连结于一方的皮带的卡合构件、以及连结于另一方的皮带的被卡合构件;卡合构件包括具有卡合爪部的插入部;被卡合构件包括固定部、导引部及操作部,该固定部具有容纳插入部的开口部,该导引部导引对于开口部内插入的插入部的插入且能够相对于固定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该操作部使导引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导引部具有被卡合爪部及平坦部,在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该被卡合爪部与卡合爪部卡合,在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该平坦部不与卡合爪部卡合。
[发明功效]
依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可以容易地进行锁固及锁固解除的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及连结具。
附图说明
图1为立体图,显示本实施方式的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的一个例子。
图2(a)至图2(d)为用以显示本实施方式的连结具的图,其中图2(a)为前视图,图2(b)为侧视图,图2(c)为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2(d)为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连结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连结具的导引部的立体图。
图5(a)、图5(b)为用以显示将第一卡合构件、第二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的锁固予以解除后的状态的图,其中图5(a)为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5(b)为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6为显示将第一卡合构件、第二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的锁固及锁固解除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7(a)、图7(b)为用以显示将第一卡合构件、第二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的锁固予以解除后的状态的示意图,其中图7(a)为未对操作部进行操作的状态,图7(b)为对操作部进行操作后的状态。
图8(a)、图8(b)为用以显示将第一卡合构件、第二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予以锁固后的状态的示意图,其中图8(a)为未对操作部进行操作的状态,图8(b)为对操作部进行操作后的状态。
图9(a)为沿着图8(a)的线IX-IX所看见的剖面立体图,图9(b)为取出开口部的中央轴线所显示的图,图9(c)为放大图9(a)的一部分所显示的图。
图10(a)为沿着图8(a)的线X-X所看见的示意剖视图,图10(b)为放大图10(a)的一部分所显示的图。
图11为沿着图8(a)的线IX-IX所看见的示意剖视图。
图12(a)为沿着图8(a)的线X-X所看见的示意剖视图,图12(b)为显示从图12(a)的状态将第一卡合构件卸下后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婴儿车(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
5:连结具
41:裆带
42,43:腰带(拘束带)
44,45:肩带(拘束带)
51,61:第一卡合构件
55,65,75,85:插入部
57,67:卡合凸部
59,69,79,89:第一磁铁
71,81:第二卡合构件
90:被卡合构件
91:固定部
92b,94b:被卡合凸部
95a,96a:开口部
101:操作部
120:导引部
125a,127a:被卡合爪部
126a,128a:平坦部
130,132:第二磁铁
131,133:第三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图中相同部分或是相当部分附记同一符号且不重复其说明。
[婴儿车的概要]
参照图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的概要,该婴儿车1作为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在婴儿车1的说明中,前后方向对应于婴儿车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对应于从婴儿车的前方观察的左右方向。
作为婴儿车1的基本结构,也可与一般的婴儿车的结构同样,婴儿车1具备本体2、从下方支撑本体2的脚部3、前护栏(front guard)11以及推杆13。脚部3具备:具有前轮31的一对前脚33、以及具有后轮32的一对后脚34。本体2具有:座椅部20,形成用以容纳婴幼儿的容纳空间。座椅部20例如具有:座部21、背靠部22以及一对竖起部23,该一对竖起部23从背靠部22的两端缘竖起。前护栏11在座椅部20的前方位置朝向左右方向延伸,且与配置于座椅部20的左右两侧的一对扶手部12连结。
在此,婴儿车1的座椅部20设置有拘束婴幼儿的身体的多个皮带(belt)。多个皮带具备:裆带41,于已就坐于座椅部20的婴幼儿的两大腿之间延伸;腰带42、43,拘束婴幼儿的腰部;肩带44、45,拘束婴幼儿的肩膀;以及连结具5,与所述带41至45连结。腰带42、43及肩带44、45拘束婴幼儿的上半身。因此,也将腰带42、43及肩带44、45称为拘束带。
(有关连结具)
以下,针对使用于婴儿车1的连结具5加以详细地说明。
进一步参照图2(a)至图12(b)来详细地说明连结具5的构成例。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分别以图2(a)、图5(a)、图6至图8(b)的纸面上的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作为基准。另外,左右方向也称为横方向。另外,图2(c)及图5(a)为连结具5的表面,图2(d)及图5(b)为连结具5的背面。图9(a)至图12(b)的纸面上的上下方向称为连结具的厚度方向,且将纸面上的上方称为表侧,将纸面上的下方称为背侧。虽然为了易于理解起见,而在图11及图12(a)、图12(b)中将固定部91朝向横方向笔直地延伸,但是实际上如图9(a)、图9(c)及图10(a)、图10(b)所示,为在固定部91的大致中央部分朝向表侧弯曲而形成的形状。
特别参照图2(a)至图2(d),本实施方式中的连结具5为五点式皮带的连结具,且包括:一对第一卡合构件51、61,连结于肩带44、45;一对第二卡合构件71、81,连结于腰带42、43;以及被卡合构件90,连结于裆带41。被卡合构件90、一对第一卡合构件51、61及一对第二卡合构件71、81能够以可装卸的方式连结。也就是说,一对第一卡合构件51、61及一对第二卡合构件71、81能够相对于被卡合构件90进行锁固及锁固解除。以下,针对各个的构件加以详细地说明。
[有关第一卡合构件]
参照图3、图5(a)、图5(b)、图6、图9(c)及图11来说明一对第一卡合构件51、61。如上所述,第一卡合构件51与左侧的肩带44连结,第一卡合构件61与右侧的肩带45连结。第一卡合构件51安装于被卡合构件90的左侧,第一卡合构件61安装于被卡合构件90的右侧。
第一卡合构件51包括本体部52、以及从本体部52突出所设置的插入部55。
本体部52为如同沿着被卡合构件90的角隅部般的形状,例如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L字形状。在本体部52的上方,设置有供肩带44贯通的安装孔53。安装孔53为在横方向细长的贯通孔。
如图5(b)所示,插入部55能够插入于后述的被卡合构件90的开口部95a。如图9(c)及图11所示,插入部55为棒状,从插入方向前端部(里侧)依次连接有表背一对的卡合爪部56、表背一对的卡合凸部57。这些构件通过在平坦的棒状构件的表面及背面附加凹凸所形成。
具体而言,一对卡合爪部56位于插入部55的前端且设置于厚度方向的同一位置。一对卡合爪部56朝向厚度方向外侧方突出。一对卡合凸部57设置于厚度方向的同一位置。一对卡合凸部57朝向厚度方向的外侧方突出。卡合爪部56与卡合凸部57的突出尺寸大致相同。一对卡合爪部56与一对卡合凸部57的交界部分呈倾斜。而且,在插入部55的背侧,以与卡合凸部57连接的方式设置凹部58。凹部58不设置于表侧。由此,形成凹部58所设置之侧为背面的标记。另外,插入部55的前端于角隅部带有圆形(R)。
如图6所示,在插入部55的前端设置有第一磁铁59。第一磁铁59可从插入部55露出,也可埋入于插入部55内。第一磁铁59朝插入部55的插入方向被磁化。例如,插入部55的前端侧为N极,其相反侧为S极。另外,在图6至图12(b)的第一磁铁59中,将未涂满的部分作为N极,将涂满所表示的部分作为S极,后述的第一磁铁69、79、89、第二磁铁130、132及第三磁铁131、133也同样。
参照图3及图5(a)、图5(b),在插入部55的上方也可设置支撑部54,该支撑部54安装于本体部52且与插入部55朝向相同方向延伸。支撑部54能够以与插入部55同样的方式插入于后述的被卡合构件90的小开口部97a。支撑部54比插入部55更细且短。通过设置支撑部54,就可以防止将第一卡合构件51卡合于被卡合构件90的状态下的往上下方向的摇晃。
第一卡合构件61为与第一卡合构件51大致同样的构成,且设置成与第一卡合构件51对称。具体而言,第一卡合构件61包括:本体部62,设置有安装孔63;插入部65,从本体部62突出所设置;以及支撑部64,与插入部65平行地延伸。如图9(a)及图11所示,本体部62的插入部65为棒状,且从插入方向前端部(里侧)依次连接有表背一对的卡合爪部66、表背一对的卡合凸部67。在插入部65的背面,以与卡合凸部67连接的方式设置凹部68。
设置于右侧的第一卡合构件61与设置于左侧的第一卡合构件51在第一磁铁69的配置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右侧的第一磁铁69朝与左侧的第一磁铁59的磁化方向相反的方向被磁化,例如,插入部65的前端侧为S极,其相反侧为N极。通过如此地配置第一磁铁59、69,则在图8(a)所示的锁固(卡合)状态中,第一磁铁59、69会与后述的被卡合构件90的第二磁铁130吸引,而在图8(b)所示的锁固解除(被卡合)状态中,第一磁铁59、69会与后述的被卡合构件90的第三磁铁131排斥。
(有关第二卡合构件)
参照图3、图5(a)、图5(b)、图6、图9(c)及图11来说明一对第二卡合构件71、81。如上所述,第二卡合构件71与腰带42连结,第二卡合构件81与腰带43连结。第二卡合构件71位于被卡合构件90的左侧且安装于第一卡合构件51的下侧,第二卡合构件81位于被卡合构件90的右侧且安装于第一卡合构件61的下侧。
第二卡合构件71包括本体部72、以及从本体部72突出所设置的插入部75。
本体部72为如同沿着被卡合构件90的侧部般的形状,例如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形状。在本体部72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供腰带42贯通的安装孔73。安装孔73为在上下方向细长的贯通孔。
如图5(b),插入部75能够插入于后述的被卡合构件90的开口部96a。插入部75为与第一卡合构件51的插入部55大致同样的构成。在插入部75的下方也可设置支撑部74,该支撑部74安装于本体部72且与插入部75朝向相同方向延伸。支撑部74能够以与插入部75同样的方式插入于后述的被卡合构件90的较小的小开口部98a。支撑部74比插入部75更细且短。通过设置支撑部74,就可以防止将第一卡合构件71安装于被卡合构件90的状态下的摇晃。
如图6所示,在插入部75的前端设置有第一磁铁79。第一磁铁79可从插入部75露出,也可埋入于插入部75内。第一磁铁79朝插入部75的插入方向被磁化。例如,插入部75的前端侧为N极,其相反侧为S极。第一磁铁79的配置与第一卡合构件51的第一磁铁59的配置相同。
第二卡合构件81为与设置于左侧的第二卡合构件71大致同样的构成,且设置成与第二卡合构件81对称。具体而言,第二卡合构件81包括:本体部82,设置有安装孔83;插入部85,从本体部82突出所设置;以及支撑部84,与插入部85平行地延伸。
设置于右侧的第二卡合构件81与设置于左侧的第二卡合构件71在第一磁铁89之配置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右侧的第一磁铁89朝与第一磁铁79的磁化方向相反的方向被磁化,例如,插入部85的前端侧为S极,其相反侧为N极。通过如此地配置第一磁铁79、89,则在图8(a)所示的卡合状态中,第一磁铁59、69会与后述的被卡合构件90的第二磁铁132吸引,而在图8(b)所示的被卡合状态中,第一磁铁59、69会与后述的被卡合构件90的第三磁铁133排斥。
[有关被卡合构件]
参照图2(a)至图6来说明被卡合构件90。如图3所示,被卡合构件90包括:固定部91;导引部120,能够相对于固定部9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以及一对操作部101,使导引部12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第一位置为未对操作部进行操作的状态(图7(a)及图8(a)),第二位置为对操作部进行操作后的状态(图7(b)及图8(b))。针对各个的构成详细地说明。
特别如图3所示,固定部91发挥将导引部120及一对操作部101收纳于内部的壳体(case)的作用。固定部91由表壳92与背壳94所形成。在表壳92的下方设置有供裆带41贯通的贯通孔93。表壳9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仅比背壳9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增长了设置贯通孔93的量。在背壳94的内侧方侧中央部设置有纵向部94a,该纵向部94a朝向上下方向延伸且朝表壳92侧突出。另外,同样地,在表壳92的内侧方侧中央部也设置有纵向部92a(图9(a)、图9(c)),该纵向部92a以与背壳94同样的形状朝向上下方向延伸且朝表壳92侧突出。表壳92的纵向部92a与背壳94的纵向部94a设置于上下相对置的位置。纵向部92a、94a将导引部120的上下移动进行导引。
如图5(a)及图5(b)所示,当组装表壳92与背壳94时,在固定部91的侧面设置开口部95a、96a。第一、第二开口部95a、96a分别于横方向相对置设置。在一对开口部95a分别插入第一卡合构件51、61的插入部55、65,在一对开口部96a分别插入第二卡合构件71、81的插入部75、85。如图9(a)、图9(c)及图10(a)、图10(b)所示,开口部95a为一方呈开放的形状,且朝向插入方向(横方向)延伸。开口部95a由侧壁及中央导引部123的底壁所形成,该侧壁由一对的带状部125或带状部126的内面及固定部91的被卡合凸部92b、94b所形成。同样地,开口部96a由侧壁及中央导引部123的底壁所形成,该侧壁由一对的带状部125或带状部126的内面及固定部91的被卡合凸部92b、94b所形成。
如图5(a)及图5(b)所示,分别在开口部95a的上方设置有小开口部97a,在开口部96a的下方设置有小开口部98a。小开口部97a、98a的大小比开口部95a、96a的大小更小。在一对小开口部97a分别插入第一卡合构件51、61的支撑部54、64,在小开口部98a分别插入第二卡合构件71、81的支撑部74、84。
如图9(a)所示,固定部91为朝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向表侧稍微弯曲的形状。换言之,朝向相对置的一对开口部95a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中央轴线A、B在固定部9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交叉。也就是说,如图9(b)所示,朝向一对开口部95a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中央轴线A、B的角度为钝角,具体而言为170度以上且未满180度。通过形成为如此的形状,则在将卡合构件51、61、71、81从被卡合构件90取下时,并非是相对于开口部95a、96a呈水平地拔出,而是必须在附加有某程度的角度的状态下拔出。据此,可以防止卡合构件51、61、71、81被婴幼儿误从被卡合构件90拔出。
如图3及图9(a)、图9(c)所示,在表壳92形成有在开口部95a、96a的位置朝上下延伸的被卡合凸部92b,如图9(a)、图9(c)所示,在背壳94形成在开口部95a、96a的位置朝上下延伸的被卡合凸部94b。据此,被卡合凸部92b、94b就会成为表背相向的形状。一对被卡合凸部92b、94b从插入方向观察位于出口侧。而且,一对被卡合凸部92b、94b在被卡合构件90与卡合构件51、61、71、81的卡合状态中,朝向插入部55、65、75、85突出。换言之,一对被卡合凸部92b、94b朝向厚度方向内侧突出。
如图9(c)所示,尺寸L2与尺寸L1大致相同,该尺寸L2为表侧的被卡合凸部92b与背侧的被卡合凸部94b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该尺寸L1为表侧的卡合凸部57与背侧的卡合凸部57的厚度方向的尺寸。所谓大致相同,不仅包括完全相同,也包括尺寸L1比尺寸L2稍小。具体而言,尺寸L1与尺寸L2的差为卡合凸部57的厚度方向的突出尺寸的一半以下的情况也设为大致相同。通过如此的形状,即便婴幼儿抓住第一卡合构件51而欲将其拔出,只要不将卡合构件51、61、71、81相对于被卡合构件90笔直地拔出,卡合凸部57仍会勾住被卡合凸部92b的其中任一者。由此,可以防止第一卡合构件51因婴幼儿的动作而从被卡合构件90脱落。
在固定部91内设置有导引部120,该导引部120能够相对于固定部91朝向上下方向位移。导引部120导引插入部55、65、75、85往开口部95a、96a内的插入。参照图4,导引部120包括:表导引部121;背导引部122;以及中央导引部123,连结表导引部121与背导引部122。表导引部121位于固定部91的表壳92侧,背导引部122位于固定部91的背壳94侧。表导引部121与背导引部122仅分离中央导引部123的尺寸量。据此,能在表导引部121与背导引部122之间插入上述的卡合构件51、61、71、81的插入部55、65、75、85。据此,导引部120能够在已被该插入部55、65、75、85插入的状态下朝向上下方向位移。
表导引部121及背导引部122包括四个带状部125至128,该四个带状部125至128从中央导引部123朝向左右方向突出。带状部125至128上下整齐排列且分别呈平行地设置。在从上方起算的第一层及第三层的带状部125、127设置有被卡合爪部125a、127a,该被卡合爪部125a、127a朝向表导引部121或背导引部122突出。在从上方起算的第二层及第四层的带状部126、128设置有平的平坦部126a、128a,并未设置如同爪部般的形状。据此,使被卡合爪部125a、127a与平坦部126a、128a交替地设置。设置有被卡合爪部125a、127a的带状部125、127的横向尺寸比设置有平坦部126a、128a的带状部126、128的横向尺寸更短。
如图9(a)、图9(c)所示,导引部120的被卡合爪部125a与第一卡合构件51、61的插入部55、65的卡合爪部56、66卡合。另外,当对操作部101进行操作时,导引部120就会朝向上方位移,且如图10(a)、图10(b)所示,导引部120的平坦部126a不会与第一卡合构件51、61的插入部55、65的卡合爪部56、66卡合。虽然未图示,但是导引部120的被卡合爪部127a会与第二卡合构件71、81的插入部75、85的卡合爪部卡合。另外,当对操作部101进行操作时,导引部120就会朝向上方位移,且导引部120的平坦部128a不会与第二卡合构件71、81的插入部75、85的卡合爪部卡合。有关卡合爪部与被卡合爪部的卡合状态将于后述。
如图7(a)所示,在未对操作部101进行操作的状态中,从上方起算的第一层的带状部125与开口部95a的位置会和从上方起算的第三层的带状部127与开口部96a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一致。如图7(b)所示,在对操作部101进行操作后的状态中,从上方起算的第二层的带状部126与开口部95a的位置会和从上方起算的第四层的带状部128与开口部96a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一致。据此,在未对操作部101进行操作的状态中,当插入部55的卡合爪部56与导引部120的被卡合爪部125a卡合而对操作部101进行操作时,该卡合就会被解除。
中央导引部123在其中央设置有朝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轨道(rail)123a。轨道123a分别形成于表导引部121侧及背导引部122侧。如图9(a)所示,该轨道123a与上述的固定部91的壳体92、94的纵向部92a、94a啮合,将导引部120相对于固定部91的上下方向的滑动(slide)进行导引。在中央导引部123的下方,也可设置朝向下方突出的伸出部124。在伸出部124的下方设置有一对孔部124a。在该孔部124a安装有用以与操作部101连结的连杆(link)105。
在中央导引部123的内部,于上下方向整齐排列有四个磁铁。这些磁铁以第二磁铁130、第三磁铁131、第二磁铁132、第三磁铁133的顺序整齐排列。第二磁铁130、132对第一磁铁59、69、79、89磁性地吸引。第三磁铁131、133对第一磁铁59、69、79、89磁性地排斥。第二磁铁130设置于与第一层的带状部125并排于左右方向的位置。第三磁铁131设置于与第二层的带状部126并排于左右方向的位置。第二磁铁132设置于与第三层的带状部127并排于左右方向的位置。第三磁铁133设置于与第四层的带状部128并排于左右方向的位置。
操作部101用以使导引部120位移。具体而言,通过推压操作部101,就能够使导引部120朝向上方位移。如图3所示,操作部101设置有一对。操作部101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形状,且具有本体部103及推压部102。在本体部103设置有孔部104。通过使连杆105贯通于该孔部104与上述导引部120的孔部124a,就会使导引部120与操作部101的动作连动。操作部10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固定部91的定位部99a、99b。具体而言,操作部101能够朝向斜方向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操作部101由与导引部120不同的构件所形成,但是操作部101与导引部120也可一体地形成。另外,即便在设置有操作部101的情况下,也可不设置一对。
[有关连结具的使用方法]
其次,针对本实施方式的连结具5的使用方法加以说明。
首先,让婴幼儿乘坐于图1的婴儿车1的座椅部20。将裆带41穿通于婴幼儿的两大腿之间。而且,将肩带44置放于婴幼儿的右肩上,并且将腰带42置放于婴幼儿的右腰。同样地,将肩带45置放于婴幼儿的左肩上,并且将腰带43置放于婴幼儿的左腰。将与肩带44、45连结的第一卡合构件51、61连结于与裆带41连结的被卡合构件90。同样地,将与腰带42、43连结的第二卡合构件71、81连结于与裆带41连结的被卡合构件90。具体而言,如图5(a)、图5(b)所示,将第一卡合构件51、61的插入部55、65插入于第一卡合构件51、61的开口部95a。而且,将第二卡合构件71、81的插入部75、85插入于被卡合构件90的开口部96a,使连结具5呈图2(a)所示的状态。据此,可以把婴幼儿拘束于婴儿车1。
在欲让婴幼儿从婴儿车1下来的情况下,将图2(a)的操作部101分别朝向内侧方推压,解除第一卡合构件51、61与被卡合构件90的卡合,并解除第二卡合构件71、81与被卡合构件90的卡合,而解除皮带41至45与婴幼儿的拘束。据此,可以让婴幼儿从婴儿车1下来。
[有关连结具的动作]
其次,参照图7(a)至图10(b)来说明连结具5的卡合构件51、61、71、81与被卡合构件90的动作。另外,图7(a)、图7(b)显示未将卡合构件51、61、71、81卡合于被卡合构件90的状态,图8(a)、图8(b)显示将卡合构件51、61、71、81卡合于被卡合构件90后的状态。而且,图7(a)及图8(a)为未对操作部101进行操作的状态,图7(b)及图8(b)为对操作部101进行操作后的状态。
首先,如图7(a)所示,将第一卡合构件51、61的插入部55、65以及第二卡合构件71、81的插入部75、85沿着箭头所示的插入方向分别插入于被卡合构件90的开口部95a、96a。虽然参照图9(a)、图9(c)及图10(a)、图10(b)来说明第一卡合构件51的插入部55与被卡合构件90的动作,但是第一卡合构件61的插入部65、第二卡合构件71、81的插入部75、85的动作也同样。
如上所述,当将第一卡合构件51的插入部55插入于被卡合构件90的开口部95a时,如图9(a)所示,插入部55的前端会将导引部120的被卡合爪部125a推开,且插入于表侧及背侧的带状部125间,使卡合爪部56与被卡合爪部125a卡合。而且,第一卡合构件51的第一磁铁59的与被卡合构件90面对之侧为N极。导引部120的第二磁铁130的与开口部95a面对之侧为S极。因此,插入部55会被吸引至导引部120侧,而发挥辅助卡合爪部56与被卡合爪部125a的卡合的作用。据此,第一卡合构件51与被卡合构件90可以利用结构上的卡合与通过磁铁产生的吸引而成为卡合状态,而确实地卡合第一卡合构件51与被卡合构件90。
在解除卡合构件51、61、71、81与被卡合构件90的卡合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将操作部101朝向箭头所示的推压方向推压,而朝操作部101内侧方移动。据此,导引部120会朝向箭头所示的上方滑动而移动,而如图8(a)、图8(b)所示,与第一卡合构件51、61的插入部55相对面的导引部120,会从具有被卡合爪部125a、127a的第一层的带状部125、第三层的带状部127,成为具有平坦部126a、128a的第二层的带状部126、第四层的带状部128。
如图10(a)、图10(b)及图11所示,因平坦部126a会抵接于插入部55,因此可以防止导引部120与插入部55的卡合爪部56卡合。而且,第二层的带状部126的平坦部126a会填埋由被卡合凸部92b、94b所形成的凹部,而使被卡合凸部92b、94b的厚度方向的前端与导引部120成为齐平。也就是,平坦部126a发挥作为拔出插入部55时的导引的作用。据此,可解除插入部55的卡合爪部56与被卡合爪部125a的卡合。
有关第一卡合构件61的插入部65、第二卡合构件71、81的插入部75、85的动作也同样。而且,与第一磁铁59相对面的磁铁会从第二磁铁130成为第三磁铁131。第三磁铁131的与第一磁铁59面对之侧为N极,因此会对第一磁铁59产生排斥。据此,第一卡合构件51与被卡合构件90可以利用结构上的卡合与通过磁铁产生的吸引而成为卡合状态,可以确实地卡合第一卡合构件51与被卡合构件90。
如此,因连结具5设置有具有被卡合爪部125a、127a与平坦部126a、128a的导引部120,因此不仅会使导引部120位移,还可以简单地进行卡合构件51、61、71、81与被卡合构件90的卡合以及卡合的解除。而且,因是利用磁铁的吸引,因此即便将卡合构件51、61、71、81以较弱的力量插入于被卡合构件90的开口部95a、96a,仍可以简单地进行锁固,且因是利用磁铁的排斥,因此能以较弱的力量来拔出卡合构件51、61、71、81。据此,本实施方式的连结具5可以容易地进行锁固及锁固解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要对操作部101进行操作就可以解除全部的卡合构件51、61、71、81与被卡合构件90的连结,因此可容易进行连结具5的解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婴儿车为例作为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来加以说明,但是不被限定于此,只要是附有座椅的小孩用的育儿器具即可,例如也可为婴儿摇篮、育儿椅、儿童座椅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连结具5以设置于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1来说明,但是也可将该连结具5作为单体来提供。在该情况下,与卡合构件51、61、71、81连结的构件不被限定于肩带44、45或腰带42、43,且与被卡合构件90连结的构件不被限定于裆带41。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有第一卡合构件51、61及第二卡合构件71、81的四个卡合构件,但是卡合构件只要设置有至少一个即可。另外,在卡合构件只要连结有拘束带即可,也就是只要连结有肩带与腰带的其中任一者即可。
另外,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导引部120为设置有多个带状部125至128的形状,但是只要为具有被卡合爪部125a、127a与平坦部126a、128a的形状即可。另外,被卡合爪部及平坦部只要设置于至少一个导引部120即可。从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导引部120仅设置一个,但是也可设置多个。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卡合构件51、61、71、81的各个卡合构件设置有第一磁铁59、69、79、89,且也在导引部120设置有磁铁130、131、132、133,但是这些磁铁也可不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是一对第一卡合构件51、61、一对第二卡合构件71、81以及被卡合构件的五点式皮带,但是也可为三点式皮带,该三点式皮带设置有一个至少与腰带42、43或肩带44、45连结的卡合构件。
以上,虽然已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未被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并且,能够,在与本发明相同的范围内或是均等的范围内,对图示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的修正或变化。

Claims (5)

1.一种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其具备:
座椅部,形成用以容纳婴幼儿的容纳空间;
裆带,沿着已就坐于前述座椅部的婴幼儿的两大腿之间延伸;
拘束带,拘束婴幼儿的上半身;以及
连结具,连结前述裆带与前述拘束带;其中
前述连结具包括连结于前述拘束带的一对卡合构件、以及连结于前述裆带的被卡合构件;
前述卡合构件包括具有卡合爪部的插入部;
前述被卡合构件包括固定部、导引部及操作部,该固定部具有容纳前述插入部的开口部,该导引部导引前述插入部往前述开口部内的插入且能够相对于前述固定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该操作部使前述导引部在前述第一位置与前述第二位置之间位移;
前述导引部具有被卡合爪部及平坦部,在位于前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该被卡合爪部与前述卡合爪部卡合,在位于前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该平坦部抵接于前述插入部且不与前述卡合爪部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其中前述卡合构件的插入部包括一对卡合凸部,该一对卡合凸部朝向厚度方向的外侧方突出;
前述被卡合构件的固定部包括一对被卡合凸部,该一对被卡合凸部从插入方向观察位于出口侧,且在前述被卡合构件与前述卡合构件的卡合状态中,朝向前述插入部突出;
前述一对卡合凸部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与前述一对被卡合凸部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其中前述开口部朝向插入方向延伸;
朝向前述开口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中央轴线在前述固定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其中前述卡合构件的插入部具有第一磁铁;
前述被卡合构件的导引部具有第二磁铁及第三磁铁,该第二磁铁与前述第一位置相对面且对前述第一磁铁磁性地吸引,该第三磁铁与前述第二位置相对面且具有与前述第二磁铁相反的极性。
5.一种连结具,具备连结于一方的皮带的卡合构件、以及连结于另一方的皮带的被卡合构件;
前述卡合构件包括具有卡合爪部的插入部;
前述被卡合构件包括固定部、导引部及操作部,该固定部具有容纳前述插入部的开口部,该导引部导引对于前述开口部内插入的前述插入部的插入且能够相对于前述固定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位移,该操作部使前述导引部在前述第一位置与前述第二位置之间位移;
前述导引部具有被卡合爪部及平坦部,在位于前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该被卡合爪部与前述卡合爪部卡合,在位于前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该平坦部抵接于前述插入部且不与前述卡合爪部卡合。
CN202010294723.2A 2019-04-16 2020-04-15 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及连结具 Active CN1118242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8106 2019-04-16
JP2019-078106 2019-04-16
JP2019-218255 2019-12-02
JP2019218255A JP7364444B2 (ja) 2019-04-16 2019-12-02 座席付き育児器具および連結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24234A CN111824234A (zh) 2020-10-27
CN111824234B true CN111824234B (zh) 2023-09-01

Family

ID=72913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94723.2A Active CN111824234B (zh) 2019-04-16 2020-04-15 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及连结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2423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9103A (zh) * 2004-04-13 2005-11-23 葛莱儿婴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儿童车辆椅的儿童限制组合
FR2929211A1 (fr) * 2008-04-01 2009-10-02 Am Concept Sa Boucle d'attache des sangles d'un harnais de securite equipant un siege pour enfant dans un vehicule automobile
CN101951801A (zh) * 2008-02-21 2011-01-19 费得洛克有限公司 带有负载保护的机械磁性连接结构
JP2015107735A (ja) * 2013-12-04 2015-06-11 ブリヂストンサイクル株式会社 タング、シートベルトバックル構造、子供乗せ装置及び二輪車
CN108495569A (zh) * 2016-01-23 2018-09-04 费得洛克有限公司 用于将两个部件可松开地连接的闭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00302B2 (en) * 2006-07-17 2009-10-13 James Michael Dillner Safety buckle for child seat and the like
TWI437969B (zh) * 2009-03-20 2014-05-21 Bp Childrens Prod Hk Co Ltd Safety buckle for infant carrier and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9103A (zh) * 2004-04-13 2005-11-23 葛莱儿婴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儿童车辆椅的儿童限制组合
CN101951801A (zh) * 2008-02-21 2011-01-19 费得洛克有限公司 带有负载保护的机械磁性连接结构
FR2929211A1 (fr) * 2008-04-01 2009-10-02 Am Concept Sa Boucle d'attache des sangles d'un harnais de securite equipant un siege pour enfant dans 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2015107735A (ja) * 2013-12-04 2015-06-11 ブリヂストンサイクル株式会社 タング、シートベルトバックル構造、子供乗せ装置及び二輪車
CN108495569A (zh) * 2016-01-23 2018-09-04 费得洛克有限公司 用于将两个部件可松开地连接的闭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24234A (zh) 202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62116337A (ja) 複数位置ラッチ装置
JP2594754B2 (ja) 安全ベルトと共に用いる装置
JP519566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バックル構造
CN111169337B (zh) 儿童安全座椅
EP2163424A1 (en) Seatbelt holding structure
KR101897554B1 (ko) 어린이용 시트
EP0823349A1 (en) Child's seat
JP2020011717A (ja) ウェビング高さ調節装置
CN113383170A (zh) 具有可彼此抵靠放置的封闭部件的封闭设备
EP0512221A1 (en) Baby or infant transporting apparatus
CA2691338A1 (en) Strap management system for infant support structure
JP7440673B2 (ja) 座席付き育児器具
CN111824234B (zh) 附有座椅的育儿器具及连结具
JP7211619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バックル
JP7364444B2 (ja) 座席付き育児器具および連結具
JP4604482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用トング及び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7217662B2 (ja) 座席付き育児器具
EP0819567B1 (de) Befes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zwei Schlosszungen aufweisenden Kindersitz
JP4302038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の連結装置
CN211379922U (zh) 一种行李箱装置
WO2023042240A1 (ja) 保持部材および育児器具
EP0646336A1 (en) Harness retainer
JP2020050140A (ja) シートベルト誤操作防止具
CN106994923B (zh) Isofix儿童座椅
DE4025761C2 (de) Säuglings-Träg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