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7635A - 气流产生系统、具有其的浸没式冷却设备以及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气流产生系统、具有其的浸没式冷却设备以及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7635A
CN111757635A CN201910333047.2A CN201910333047A CN111757635A CN 111757635 A CN111757635 A CN 111757635A CN 201910333047 A CN201910333047 A CN 201910333047A CN 111757635 A CN111757635 A CN 1117576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torage
opening
air
generating assembly
air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330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7635B (zh
Inventor
陈骅
林圣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s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57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7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7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76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36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by immers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18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 H05K7/20736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within cabinet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serve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by immers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18Condens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27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63Liquid cooling without phase change
    • H05K7/20781Liquid cooling without phase change within cabinet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server bla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2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20
    • G06F2200/201Cooling arrangements using cooling fl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Separation By Low-Temperature Treat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储液槽体的气流产生系统、具有其的浸没式冷却设备以及其操作方法。储液槽体具有彼此相连通的一储液空间及一开口。气流产生系统包含一第一气流产生组件,用以设置于储液槽体上,以于开口或开口与储液空间之间产生气流分布,以阻止蒸发的冷却液从开口泄漏于外。

Description

气流产生系统、具有其的浸没式冷却设备以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储液槽体的气流产生系统,特别是一种具有用于储液槽体的气流产生系统、具有其的浸没式冷却设备以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快速地成长,特别是在网络、人工智能、云端服务的需求大幅提高的时代,数据中心(data center)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庞大,为了维持或提升数据中心的处理效率,有必要对数据中心进行持续且有效的散热。但由于数据中心的功率密度高,所产生的热量过于庞大,传统的散热手段需要以提升功率或规模的方式来因应。然这样的做法非常耗能,反而大幅增加成本与对环境的冲击。
因此,近年来如浸没式冷却(immersion cooling)等水冷技术逐渐受到重视,除了可有效冷却数据中心而大幅降低能耗与成本,还可有效缩减数据中心的整体尺寸。具体来说,浸没式冷却技术是将数据中心的热源,如主板以及其上的电子元件浸没于不导电的冷却液中,使得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直接且快速地传导给冷却液,不再需要额外去设置如风扇等主动式冷却装置,从而提升了散热效率且有助于增加硬体的摆设密度。
通常,于冷却液中的数据中心常态处于运行状态,因此冷却液会持续受热而蒸散,然而,传统的浸没式冷却设备中除了以冷凝器对冷却液气体进行冷凝,以期能达到循环利用冷却液的目的之外,并没有额外的手段来回收蒸散的冷却液,特别是在作业人员需打开设备上盖以维修或热插拔数据中心的电子元件时,气相的冷却液常会大量的从设备的开口处逸散,造成冷却液的损失。且由于冷却液的价格昂贵,补充遗失的冷却液反而造成了可观的维护成本。此外,由于冷却液本身的化学组成,逸散至空气中的冷却液气体还会对环境或人体造成危害。即使数据中心停止运行而不产生热能,冷却液也会有自然蒸发的现象,长期使用仍是会造成冷却液泄漏的问题。
虽然有业者尝试以增加槽体的高度来降低冷却液逸散的机率,但这样的作法并不确实,反而造成空间的浪费。因此,如何避免冷却液槽的气态冷却液的外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储液槽体的气流产生系统、具有其的浸没式冷却设备以及其操作方法,可藉以避免冷却液气体泄漏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揭露了一种用于储液槽体的气流产生系统,储液槽体具有彼此相连通的一储液空间以及一开口。气流产生系统包含一第一气流产生组件,用以设置位于储液槽体上,以于开口或开口与储液空间之间产生一气流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揭露了一种浸入式冷却设备,包含一储液槽体以及一第一气流产生组件。储液槽体具有彼此相连通的一储液空间及一开口。第一气流产生组件位于储液槽体上,用以于开口或开口与储液空间之间产生一气墙。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揭露了一种用于储液槽体的气流产生系统的操作方法,包含:开启一第一气流产生组件,以于储液槽体的一开口或开口与储液槽体的一储液空间之间产生一气流分布。
根据前述本发明前述实施例所揭露的用于储液槽体的气流产生系统、浸没式冷却设备以及其操作方法,由于第一气流产生组件可于开口或开口与储液空间之间产生气流分布,因此可阻止储液槽体的储液空间内的冷却液蒸散后通过开口而泄漏。
以上的关于本发明揭露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浸没式冷却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浸没式冷却设备的内部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浸没式冷却设备的操作方法步骤图。
图4为图1的浸没式冷却设备于气流产生系统启动时的流场模拟示意图。
图5A为图1的浸没式冷却设备于气流产生系统启动且储液槽体中存有物体时的流场模拟示意图。
图5B为图5A的浸没式冷却设备于另一视角的流场模拟示意图。
图6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浸没式冷却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号:
1、1’ 浸没式冷却设备
7 热源
8 冷却液
9 冷凝器
10 储液槽体
11 顶面
12 内侧壁
20、20’ 气流产生系统
30 盖体
101 顶侧
102 底侧
210 第一气流产生组件
211 第一气流产生器
220 第二气流产生组件
221 第二气流产生器
2111 第一吹气口
2112 第一吸气口
2211 第二吸气口
2212 第二吹气口
O 开口
S 储液空间
S100、S210、S220 步骤
W 气流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及图式,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此外,以下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实施例,但为保持图面整洁,本案的图式中的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可能会以简单的方式绘示。并且,本案的图式中部份的特征可能会略为放大或改变其比例或尺寸以达到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的目的,但这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
另外,以下文中可能会使用「部」、「部分」或「处」等术语来描述特定元件与结构上的特定技术特征,但这些元件与结构并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并且,在下文中也可能会使用「实质上」、「基本上」或「约」等术语来涵盖可能存在于尺寸、浓度、温度或其他物理或化学性质等性质或特性的范围的上下限偏差、或表示制造或分析过程中的可接受偏离。再者,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词汇应能够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而被解读为与本发明相关技术领域具有一致的意涵。除非有特别明确的定义,这些词汇将不被解释为过于理想化的或正式的意涵。
首先,请参照图1~2,图1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浸没式冷却设备1的立体示意图,而图2为图1的浸没式冷却设备1的内部示意图,其中,为达图式简洁的目的,图2中部份的元件将以虚线表示。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浸没式冷却(immersion cooling)设备1(或可称浸润式、沉浸式设备),可包含一储液槽体10(以下也可简称为槽体10)以及一气流产生系统20。气流产生系统20可用以产生一气流分布(未绘示于图1~2),以阻止储液槽体10内的冷却液气体向外部空间泄漏逸散。
此外,如图所示,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浸没式冷却设备1还可包含一盖体30,盖体30可活动地设置于储液槽体10上,用以封闭或暴露储液槽体10,气流产生系统20所产生的气流分布可于盖体30打开而使储液槽体10连通于外时,阻止气相的冷却液(以下可称为冷却液气体)向外部空间泄漏逸散。
以下,将依序详细介绍储液槽体10与气流产生系统20以具体地说明如何防止冷却液气体的泄漏逸散。
于本实施例中,储液槽体10可为一中空且一端开通的容置槽,其形状可以但不限于是如方形、矩形等多边形,但本发明并非以储液槽体10的形状、尺寸、厚度或其材质为限。如图所示,于本实施例与其他实施例中,储液槽体10具有彼此相连通的一储液空间S及一开口O。于本实施例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的储液空间S为储液槽体10的内部空间(未标号)的一部份,且特别是用于指储液槽体10中储存热源7与液态的冷却液8的区域;而所述的开口O为储液槽体10连通于外的部分。在设计上,开口O的大小例如至少可让热源7通过而从外部放入储液槽体10中或从储液槽体10中取出于外,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
另外,就方位来看,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定义储液槽体10还具有一顶侧101与一底侧102,顶侧101是为储液槽体10形成开口O的一侧,也可以说,开口O形成于储液槽体10的顶侧101;底侧102与顶侧101相对,是为放置储液槽体10时与桌面或地面接触的一侧。如图所示,储液空间S是为储液槽体10的该内部空间较靠近储液槽体10的底侧102的区域。
补充说明的是,前述的热源7可以但不限于是一或多个主机板及/或其他电子/电气元件或装置,但本发明并非以热源7及其种类、数量、尺寸或规模以及其上可设置的元件为限;而前述的冷却液8,可以但不限于是具有低沸点以及绝缘特性的液体,这里所谓的低沸点例如可介于摄氏约40~60度之间或是低于热源7运作时所产生的热的温度,也就是说,冷却液8是适于与热源7直接接触并可有效吸收热源7产生的热量的物质,但本发明并非以冷却液8及其种类与物理特性等为限。
并且,为了有效地对热源7散热,可依据实际需求而完全或至少部分地将热源7浸入冷却液8中。通常,热源7运转时所产生的热的温度会高于冷却液8的沸点,从而可使液相的冷却液8沸腾成为气相的冷却液(以下可称为冷却液气体或冷却液蒸气)(未绘示于图1~2)而朝开口O的方向移动。
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气流产生系统20可用于避免气相的冷却液从开口O逸散于外。进一步来看,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气流产生系统20可包含一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可以是额外地设置于储液槽体10上或是一体式地设置于储液槽体10上,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就位置上,如图所示,储液槽体10可例如是介于储液空间S与盖体30之间,用以于开口O或开口O与储液空间S之间产生气流分布。
详细来说,如图所示,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可以但不限于位于储液槽体10之开口O处。在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是额外地设置于储液槽体10上的情况中,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可例如是叠置于之储液槽体10的顶面11上,而将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固定于储液槽体10的顶面11的方式可以但不限于是通过螺丝锁固、焊接或粘着剂接合等实现。
此外,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具有至少一第一吹气口2111,第一吹气口2111连通储液空间S且位于储液空间S朝向开口O的一侧之上,第一吹气口2111可以但不限于位于开口O处。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可从第一吹气口2111产生向内流动的气流(如图式箭头所示),从而形成气流分布。可知,这里所述的气流分布,是由气流所形成的空气阻隔,因此也可理解为是一种风墙、气墙或气流阻隔,但本发明并非以气流分布的尺寸、密度、流速等物理特性为限,只要是有助于达到阻止或阻隔冷却液气体或其他内部气体的效果,均属于本发明所欲涵盖的范畴。
在配置上,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吹气口2111的数量可例如为四个,且分别位于储液槽体10的四个侧墙(未标号)上;也就是说,第一吹气口2111分别位于储液槽体10的相异侧上。并且,位于储液槽体10相对侧的一对第一吹气口2111的气流产生方向实质上相反(如图式箭头所示);也就是说,位于储液槽体10相对侧的第一吹气口2111所产生的气流彼此相向流动。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储液槽体10的四个侧墙上的第一吹气口2111所产生的气流会朝储液槽体10的中心区域流动而共同形成气流分布,使得气流分布位于开口O或开口O与储液空间S之间,从而可阻止冷却液气体通过开口O而泄漏逸散于外。
此外,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储液槽体10上的第一吹气口2111可实质上位于相同的水平高度;换句话说,这些第一吹气口2111与储液槽体10的底侧102的间距实质上相等,这有助于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产生稳定的气流分布。
补充说明的是,储液槽体10上的第一吹气口2111所产生的气流的方向可以但不限于是沿水平方向或倾斜向下的方向,看实际需求而定,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
再补充说明的是,本发明并非以第一吹气口2111的数量与位置为限,只要是适于在储液空间S的上方的空间产生可阻止冷却液气体通过开口O的气流分布的配置,均属于本发明所欲涵盖的范畴。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吹气口的数量也可改为二个;在此情况下,该二第一吹气口可分别位于储液槽体的相对两侧;或者,于又一实施例中,储液槽体的每一侧上的第一吹气口的数量也可增加为二个;又或者,于再一实施例中,储液槽体的内侧壁也可改为单一环形的第一吹气口。
另外,需声明的是,本发明并非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如何从第一吹气口2111产生气流的方式为限。举例来说,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可包含多个第一气流产生器211,第一气流产生器211可以但不限于是可产生气流的横流扇(crossfan),且第一气流产生器211各具有连通第一吹气口2111的一第一吸气口2112。详细来说,第一气流产生器211可经由第一吸气口2112吸取外部的空气,第一气流产生器211可进而将该空气从第一吹气口2111吹入储液槽体10内部而形成气流,从而共同形成前述的气流分布。但提醒的是,本发明并非以第一气流产生器211及其种类、数量或尺寸等为限,可理解的是,本发明也非以第一吹气口2111的数量、位置或尺寸等为限,实际上,只要是可从第一吹气口2111产生气流的设计,均属于本发明所欲涵盖的范围。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可依据需求增减第一气流产生器211与第一吹气口2111的数量、或更换第一气流产生器211的种类、或移除第一气流产生器211而改以其他方式来产生气流,本发明均非以此为限。
另外,补充说明的是,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除了如前述可叠置于之储液槽体10的顶面11之外,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气流产生组件也可改变尺寸而适于放入储液槽体的开口中,在此情况下,储液槽体的侧边可相应设置通孔以分别暴露第一气流产生组件的第一吸气口,而第一气流产生组件同样可通过螺丝锁固、焊接或粘着剂接合等方式固定于储液槽体的开口处的内侧壁。
除此之外,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气流产生系统20还可包含一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也位于储液槽体10上,就位置上来看,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是介于储液空间S与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之间,且设置于储液槽体10的内侧壁12,并自内侧壁12向内突出,可用以吸取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与储液空间S之间的空气,并将该空气吹向储液空间S。需补充说明的是,本发明并非以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固定于储液槽体10的方式为限,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可以是额外地设置于储液槽体10的内侧上或是一体式地设置于储液槽体10上,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在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是额外地设置于储液槽体10上的情况中,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可例如但不限于是通过螺丝锁固、焊接或粘着剂接合等方式固定于储液槽体10的内侧壁12上。或者,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气流产生组件也可改变尺寸而适于放入储液槽体的开口中,在此情况下,第二气流产生组件同样可通过螺丝锁固、焊接或粘着剂接合等方式固定于储液槽体的内侧壁。
此外,如图所示,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具有至少一第二吸气口2211与至少一第二吹气口2212,第二吸气口2211与第二吹气口2212均位于储液槽体10的内部空间中,且位于储液空间S之上。此外,第二吸气口2211与第二吹气口2212两两为一对且彼此相连通。
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可经由第二吸气口2211吸取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与储液空间S之间的空气,换句话说,当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启动而产生气流分布时,第二吸气口2211可用以吸取气流分布或开口O与储液空间S之间的空气,也就是说,第二吸气口2211可用以吸取储液空间S上方的空气;而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可经由第二吹气口2212将第二吸气口2211吸取的空气吹向储液空间S,换句话说,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可经由第二吹气口2212将气流分布或开口O与储液空间S之间的空气吹向储液空间S中的冷却液8。
在配置上,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吸气口2211与第二吹气口2212的数量可均例如为四个,共分成四对第二吸气口2211与第二吹气口2212,且分别位于储液槽体10的四个侧墙(未标号)上;也就是说,这四对第二吸气口2211与第二吹气口2212分别位于储液槽体10的相异侧上。
此外,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之第二吸气口2211所产生的吸引气流的方向可以但不限于是由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上方与下方往第二吸气口2211的方向(如图式箭头所示),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吸气口2211也可改为背向储液空间S,即朝向开口O,从而将吸引气流的方向改为从开口O至储液空间S的方向;或是于又一实施例中,第二吸气口2211也可改为倾斜状而对应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与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之间的区域,这些调整端看实际需求而定,只要是有助于让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的第二吸气口2211吸取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与储液空间S之间的空气的配置,均属于本发明所欲涵盖的范畴。
另外,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经由第二吹气口2212所产生的气流的方向可以但不限于是朝向储液空间S(如图式箭头所示),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吹气口2212也可改为倾斜状而对应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与储液空间S之间的区域,这些调整端看实际需求而定,只要是有助于让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的第二吹气口2212将吸取到的空气吹向储液空间S的配置,均属于本发明所欲涵盖的范畴。
由此可知,当冷却液气体不断地从储液空间S向上蒸散,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可抽取蒸散的冷却液气体并将其再送回储液空间S,从而在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与储液空间S之间形成循环的流场。
藉此,除了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所产生的气流分布可阻止从储液空间S中蒸散的冷却液气体通过开口O之外,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还可先将储液空间S与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之间的冷却液气体抽取送回储液空间S,从而进一步地减少流至气流分布的冷却液气体,进而有助于确保冷却液气体不会泄漏于外。
于此,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浸没式冷却设备1还可包含一冷凝器9,可以但不限于配置于储液空间S与开口O之间的区域,因此,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在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与储液空间S之间所产生的循环流场,可不断且重复地将冷却液气体推向冷凝器9而进行冷凝;也就是说,通过冷凝器9而未被冷凝的冷却液气体或是未通过冷凝器9的冷却液气体可被带入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所产生的循环流场而增加与冷凝器9接触的次数与机率,从而可实现多次冷凝冷却液气体以及确保冷却液气体通过冷凝器9的效果,进而有助于减少流至气流分布的冷却液气体。但需声明的是,图式中的冷凝器9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用,本发明并非以冷凝器9及其设计、数量、位置等为限。
再补充说明的是,本发明并非以第二吸气口2211与第二吹气口2212的数量与位置为限,只要是适于在储液空间S与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之间产生循环流场以将冷却液气体不断地送回储液空间S,均属于本发明所欲涵盖的范畴。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吸气口与第二吹气口的数量也可均改为二个;在此情况下,第二吸气口与第二吹气口可分别位于储液槽体的相对两侧;或者,于又一实施例中,储液槽体的每一侧上的第二吸气口与第二吹气口的数量也可均增加为二个。
另外,本发明并非以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如何产生气流的方式为限。举例来说,于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可包含多个第二气流产生器221,第二气流产生器221可以但不限于是可产生气流的横流扇(cross fan),但本发明并非以第二气流产生器221及其种类、数量或尺寸等为限。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可依据需求增减第二气流产生器221的数量、或更换第二气流产生器221的种类、或移除第二气流产生器221而改以其他方式来产生气流,本发明均非以此为限。
由前述可知,当使用者欲更换、拿取、组装或维修储液空间S中的热源7、或其他原因而开启盖体30时,可藉由气流产生系统20来防止气相的冷却液向外部空间泄漏逸散。于此,请并同前述图式再参阅图3,为图1的浸没式冷却设备1的操作方法步骤图。
首先,步骤S100,打开浸没式冷却设备1的盖体30,以显露浸没式冷却设备1的开口O。此时,储液槽体10的储液空间S将经由开口O而暴露于外。
接着,可开启气流产生系统20,如步骤S210,开启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以于储液槽体10的开口O与储液空间S之间产生气流分布,从而阻止从储液空间S中蒸散的冷却液气体通过开口O。并且,如步骤S220,开启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以吸取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与储液空间S之间的空气,并将该空气吹向储液空间S,从而形成循环流场而不断地将储液空间S与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之间的冷却液气体抽取送回储液空间S,进而减少流至气流分布的冷却液气体。
于此,可参照图4,为浸没式冷却设备1于气流产生系统20启动时的流场模拟示意图,其中,为达图式简洁而利于说明的目的,流场模拟图将省略前述的冷凝器,并且,于模拟图中,将以箭头代表冷却液气体的流场的方向,而箭头的大小则用以代表该处的流速。如图所示,从储液空间S中蒸散的冷却液气体朝开口O上升,但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可吸取将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与储液空间S之间以及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与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之间的冷却液气体,并将其再送回储液空间S,从而使冷却液气体重复地进行冷凝,至于有部分的往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的冷却液气体,将被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所产生的气流分布W阻挡而不会自开口O逸散至外部空间。其中,当储液槽体10内部的流场趋于稳定时,冷却液气体将被气流分布W保持于储液槽体10内,此时,仅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用于形成气流分布W的部份的气流会向外逸散,但并不至于影响气流分布W设定上的效果。
接着,请接续参阅图5A~5B,为浸没式冷却设备1于启动气流产生系统20且在储液槽体10中存有物体时的流场模拟示意图,其中,图5A与5B仅为撷取的角度不同,且为达便于说明与观看的目的,图5A~5B的储液槽体10中的其中一个被提取的热源7以较为放大的尺寸绘示。
使用者可通过吊具或其他工具(未绘示),将其中一热源7或其他物体从储液空间S中向上提取或将其放入储液空间S中。过程中,热源7将通过储液槽体10的内部空间,从图5A~5B来看,虽然热源7穿越气流分布W与储液槽体10的内部空间,但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仍然可稳定且持续地维持循环流场以使冷却液气体重复地进行冷凝,而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所产生的气流分布W仍维持于可压制向上流动的冷却液气体的状态,因此,即使有物体通过储液槽体10,气流产生系统20启动仍可达到阻止冷却液气体逸散于外的效果。其中,需声明的是,本发明并非以前述通过储液槽体10的内部空间的物体以及其尺寸、形状等为限。
另外,前述的步骤S100~S220并没有顺序上的限制,使用者可依据实际需求对前述步骤进行顺序上的调整。例如于一实施例中,使用者可于施行步骤S100以打开盖体30之前,先仅施行步骤S210以先藉由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产生气流分布W,或是先一并施行步骤S210与步骤S220而产生气流分布W与循环流场后,再施行步骤S100,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或者,例如在浸没式冷却设备没有盖体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省略前述的步骤S100而没有打开盖体的步骤,本发明也非以此为限,相应地,在此情况中,使用者可改以将气流产生系统常态开启以避免冷却液气体泄漏于外。
另外,补充说明的是,在结构比例方面,本发明并不予以限制,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也可改为与储液槽体10的顶侧101保持一距离,也就是说,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可非靠近开口O的位置,而是相较于前述实施例更靠近储液空间S的位置,但这样的更动并不会影响气流分布的形成及其效果。或者,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与储液空间S之间的间隔距离的比例也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本发明也非以此为限。但关于这些更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基于前述实施例的说明而实现,因而不再赘述。
此外,前述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态样,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浸没式冷却设备可依据实际需求而省略第二气流产生组件220。举例来说,请参阅图6,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浸没式冷却设备1’的立体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浸没式冷却设备1’与前述实施例的浸没式冷却设备1的差异在于,浸没式冷却设备1’的气流产生系统20’仅包含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由前述说明可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210可产生气流分布而阻止储液槽体10内的冷却液气体通过开口O而向外部空间泄漏逸散,因此,浸没式冷却设备1’的气流产生系统20’即使于开口O暴露于外或有物体通过储液槽体10时,仍可达到避免冷却液气体泄漏的问题。
补充说明的是,虽然前述实施例中是以浸没式冷却设备为例,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例如于另一实施例中,前述的任一气流产生系统也可适应性地组装于其他冷却设备或其他具有储液槽体上,从而在该储液槽体的储液空间与开口之间形成气流分布,这些应用属于本发明所欲涵盖的范畴。
此外,虽然前述实施例中气流产生系统直接与储液槽体组装为一体,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举例来说,于又一实施例中,也可将前述的任一气流产生系统改为可拆卸地组装于任一储液槽体上,从而提升适用性。
由本发明前述实施例所示的用于储液槽体的气流产生系统、浸没式冷却设备以及其操作方法,由于第一气流产生组件可于开口或开口与储液空间之间产生气流分布,因此可阻止储液槽体的储液空间内的冷却液蒸散后通过开口而泄漏。
另外,于一些实施例中,储液槽体上还配置有第二气流产生组件,可吸取储液空间上方的空气并将其送回储液空间,从而可不断且重复地将冷却液气体推向冷凝器而进行冷凝;也就是说,通过冷凝器而未被冷凝的冷却液气体或是未通过冷凝器的冷却液气体可被带入第二气流产生组件所产生的循环流场而增加与冷凝器接触的次数与机率,从而可实现多次冷凝冷却液气体以及确保冷却液气体通过冷凝器的效果。
此外,即使有物体通过储液槽体,例如使用者将主板或其他热源从外部放入储液空间或从储液空间取出于外时,气流产生系统的第一气流产生组件所产生的气流分布仍可压制向上流动的冷却液气体而达到阻止冷却液气体逸散于外的效果。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为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关于本发明所界定的保护范围请参考所附的权利要求。

Claims (17)

1.一种用于储液槽体的气流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储液槽体具有彼此相连通的一储液空间以及一开口,该气流产生系统包含:
一第一气流产生组件,用以设置于该储液槽体上,以于该开口或该开口与该储液空间之间产生一气流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储液槽体具有一顶面围绕该开口,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设置于该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具有连通该储液空间的至少一第一吹气口与至少一第一吸气口,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用以经由该至少一第一吸气口吸取空气,进而经由该至少一第一吹气口产生该气流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气流产生组件,用以设置于该储液槽体上且介于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与该储液空间之间,其中该第二气流产生组件具有相连通的至少一第二吸气口与至少一第二吹气口,该第二气流产生组件用以经由该至少一第二吸气口吸取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与该储液空间之间的空气,进而经由该至少一第二吹气口将该空气吹向该储液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流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气流产生组件设置于该储液槽体的一内侧壁。
6.一种浸没式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储液槽体,具有彼此相连通的一储液空间及一开口;以及
一第一气流产生组件,位于该储液槽体上,用以于该开口或该开口与该储液空间之间产生一气流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浸没式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具有连通该储液空间的至少一第一吹气口与至少一第一吸气口,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用以经由该至少一第一吸气口吸取空气,进而经由该至少一第一吹气口产生该气流分布,其中该至少一第一吹气口位于该储液空间朝向该开口的一侧之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浸没式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的该至少一第一吹气口的数量为二,分别位于该储液槽体的相对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浸没式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储液槽体具有相对于该开口的一底侧,该二第一吹气口与该底侧的间距实质上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浸没式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该二第一吹气口的气流产生方向实质上相反。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浸没式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具有连通该储液空间的多个第一吹气口与至少一第一吸气口,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用以经由该至少一第一吸气口吸取空气,进而经由该些第一吹气口共同产生该气流分布,其中该些第一吹气口位于该储液空间朝向该开口的一侧之上且分别位于该储液槽体的相异侧。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浸没式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气流产生组件,位于该储液槽体上且介于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与该储液空间之间,其中该第二气流产生组件具有相连通的至少一第二吸气口与至少一第二吹气口,其中该第二气流产生组件用以经由该至少一第二吸气口吸取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与该储液空间之间的空气,进而经由该至少一第二吹气口将该空气吹向该储液空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浸没式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二吸气口与该至少一第二吹气口的数量均为多个,且该些第二吸气口与该些第二吹气口分别位于该储液槽体的相异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浸没式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冷凝器,位于该储液空间与该开口之间,且对应该第二气流产生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浸没式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盖体,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储液槽体上,用以暴露或封闭该开口,其中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介于该盖体与该储液空间之间。
16.一种用于储液槽体的气流产生系统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开启一第一气流产生组件,以于该储液槽体的一开口或该开口与该储液槽体的一储液空间之间产生一气流分布。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打开覆盖于该储液槽体的一盖体以显露该开口;以及
开启一第二气流产生组件,以吸取该第一气流产生组件与该储液空间之间的空气并将该空气吹向该储液空间。
CN201910333047.2A 2019-03-26 2019-04-24 气流产生系统、具有其的浸没式冷却设备以及其操作方法 Active CN1117576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0523A TWI714037B (zh) 2019-03-26 2019-03-26 用於儲液槽體的氣流產生系統、具有其之浸沒式冷卻設備以及其操作方法
TW108110523 2019-03-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7635A true CN111757635A (zh) 2020-10-09
CN111757635B CN111757635B (zh) 2023-05-16

Family

ID=72604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33047.2A Active CN111757635B (zh) 2019-03-26 2019-04-24 气流产生系统、具有其的浸没式冷却设备以及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3649B2 (zh)
CN (1) CN111757635B (zh)
TW (1) TWI7140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695089C2 (ru) * 2017-12-26 2019-07-19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Центр ИннТех" Система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ого жидкостного охлаждения электронных компонентов
US11032941B2 (en) * 2019-03-28 2021-06-08 Intel Corporation Modular thermal energy management designs for data center computing
US11252840B2 (en) * 2019-09-18 2022-02-1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apor cooling of electronics
USD989255S1 (en) * 2020-10-29 2023-06-13 Submer Technologies, S.L. Fluid distribution equipment
US12004325B2 (en) * 2022-02-15 2024-06-04 Quanta Computer Inc. Immersion liquid cooling tank assembly with fan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3475A (en) * 1990-03-19 1991-11-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leveled electronic assembly with cooling means
JP2001143922A (ja) * 1999-11-11 2001-05-25 Toshiba Corp 超電導磁石とその保護回路
CN1416580A (zh) * 2000-02-24 2003-05-07 尤尼芬国际公司 冷却变压器的系统和方法
US20080043440A1 (en) * 2006-05-16 2008-02-21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Nano-patch thermal management devices, methods, & systems
JP2009068762A (ja) * 2007-09-12 2009-04-02 Ryowa Setsubi Kk 貯蔵庫
CN101460784A (zh) * 2006-04-05 2009-06-17 株式会社前川制作所 关气机及其安装方法
US20100279189A1 (en) * 2007-03-09 2010-11-04 Coretronic Corporation Fuel cell system
TW201128154A (en) * 2010-02-12 2011-08-16 Micro Base Technology Corp Cooling and heat-dissipation system, and cooling device thereof
US20120318009A1 (en) * 2007-01-19 2012-12-20 Heartland Technology Partners Llc Cooling tower
US20130075066A1 (en) * 2011-09-23 2013-03-28 Mikhail Pavlovich Reytblat Advanced Multi-Purpose, Multi-stage Evaporative Cold Water/Cold Air Generating and Supply System
CN103813672A (zh) * 2012-11-06 2014-05-21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密封元件及应用该密封元件的电子装置
TW201425845A (zh) * 2012-12-17 2014-07-01 Nat Univ Chin Yi Technology 具節能均溫作用之高效冷藏裝置
US20140216688A1 (en) * 2013-02-01 2014-08-07 Dell Products L.P. Heat Exchanger and Technique for Cooling a Target Space and/or Device Via Stepped Sequencing of Multiple Working Fluids of Dissimilar Saturation Temperatures to Provide Condensation-by-Vaporization Cycles
CN104204998A (zh) * 2012-03-29 2014-12-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模块化数据中心及其控制方法
CN104571420A (zh) * 2014-12-31 2015-04-29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浸没式液冷服务器、用于服务器的浸没式液冷方法
CN204968334U (zh) * 2015-10-12 2016-01-13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系统
CN106523327A (zh) * 2016-11-14 2017-03-22 刘坚 一种低噪声空气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55347B2 (en) * 2011-07-21 2015-02-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ir-side economizer facilitating liquid-based cooling of an electronics rack
CN104597994B (zh) * 2014-12-31 2018-08-31 曙光节能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浸没式液冷服务器、用于服务器的浸没式液冷方法
US9622376B2 (en) * 2015-05-04 2017-04-11 Dell Products, L.P. Methodology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to self-identify submersion in mineral oil
NL2015841B1 (en) * 2015-11-23 2017-06-07 Aecorsis B V A device comprising heat producing components with liquid submersion cooling.
CN205174563U (zh) * 2015-11-30 2016-04-20 湖南康帝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带制氧功能的空气调节器
JP6659869B2 (ja) * 2015-12-02 2020-03-04 ダウンアンダー・ジオソリューションズ・ピーティーワイ・リミテッド 電子機器用の流体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10070558B2 (en) * 2016-04-07 2018-09-04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Immersion cooled electronic assemblies
US10020242B2 (en) * 2016-04-14 2018-07-10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Immersion cooling arrangement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JP6217835B1 (ja) * 2016-09-16 2017-10-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液浸冷却装置
JP2018194211A (ja) * 2017-05-16 2018-12-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電子装置、冷却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3475A (en) * 1990-03-19 1991-11-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leveled electronic assembly with cooling means
JP2001143922A (ja) * 1999-11-11 2001-05-25 Toshiba Corp 超電導磁石とその保護回路
CN1416580A (zh) * 2000-02-24 2003-05-07 尤尼芬国际公司 冷却变压器的系统和方法
CN101460784A (zh) * 2006-04-05 2009-06-17 株式会社前川制作所 关气机及其安装方法
US20080043440A1 (en) * 2006-05-16 2008-02-21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Nano-patch thermal management devices, methods, & systems
US20120318009A1 (en) * 2007-01-19 2012-12-20 Heartland Technology Partners Llc Cooling tower
US20100279189A1 (en) * 2007-03-09 2010-11-04 Coretronic Corporation Fuel cell system
JP2009068762A (ja) * 2007-09-12 2009-04-02 Ryowa Setsubi Kk 貯蔵庫
TW201128154A (en) * 2010-02-12 2011-08-16 Micro Base Technology Corp Cooling and heat-dissipation system, and cooling device thereof
US20130075066A1 (en) * 2011-09-23 2013-03-28 Mikhail Pavlovich Reytblat Advanced Multi-Purpose, Multi-stage Evaporative Cold Water/Cold Air Generating and Supply System
CN104204998A (zh) * 2012-03-29 2014-12-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模块化数据中心及其控制方法
CN103813672A (zh) * 2012-11-06 2014-05-21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密封元件及应用该密封元件的电子装置
TW201425845A (zh) * 2012-12-17 2014-07-01 Nat Univ Chin Yi Technology 具節能均溫作用之高效冷藏裝置
US20140216688A1 (en) * 2013-02-01 2014-08-07 Dell Products L.P. Heat Exchanger and Technique for Cooling a Target Space and/or Device Via Stepped Sequencing of Multiple Working Fluids of Dissimilar Saturation Temperatures to Provide Condensation-by-Vaporization Cycles
CN104571420A (zh) * 2014-12-31 2015-04-29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浸没式液冷服务器、用于服务器的浸没式液冷方法
CN204968334U (zh) * 2015-10-12 2016-01-13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系统
CN106523327A (zh) * 2016-11-14 2017-03-22 刘坚 一种低噪声空气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7635B (zh) 2023-05-16
US10863649B2 (en) 2020-12-08
TWI714037B (zh) 2020-12-21
US20200315060A1 (en) 2020-10-01
TW202037254A (zh)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57635A (zh) 气流产生系统、具有其的浸没式冷却设备以及其操作方法
CN113133271B (zh) 浸没式冷却设备
US11903172B2 (en) Mitigating vapor loss in a two-phase immersion cooling system
US11116113B2 (en) Cooling electronic devices in a data center
US10130013B1 (en) Cooling electronic devices in a data center
JP6137167B2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US20140331709A1 (en) Cool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30333414A1 (en) System for cooling electronic device
KR20100045365A (ko) 전자 서브시스템의 침지-냉각을 용이하게 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WO2014132592A1 (ja) 電子機器冷却システム及び電子機器冷却システムの製造方法
US20200386479A1 (en) Cooling system
US10928869B2 (en)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JP5532113B2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WO2015075916A1 (ja) 電子機器収容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冷却システム
US20180132386A1 (en) Radiator and server cool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US10455730B2 (en) Thermal control system
CN117581643A (zh) 用于空气冷却服务器的混合母板冷却系统
JP2017083050A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US11280556B2 (en) Fast heat-sinking, current stabilization and pressure boosting device for condenser
CN209914356U (zh) 冷凝器的散热结构
JP2015194985A (ja) 冷却装置を備えた電子装置の構造箱
CN219225465U (zh) 两相浸没式冷却装置与系统
US11740035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cooling devices
JP2008042144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CN209895291U (zh) 散热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