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2501B - 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2501B
CN111742501B CN201880089950.2A CN201880089950A CN111742501B CN 111742501 B CN111742501 B CN 111742501B CN 201880089950 A CN201880089950 A CN 201880089950A CN 111742501 B CN111742501 B CN 1117425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ation information
polarization
quality
receiving device
received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995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2501A (zh
Inventor
马腾
李昆
陈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42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2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2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2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H01Q21/245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polar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0407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 H01Q9/045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with particular feed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1607Supply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7/061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81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based on current reception conditions, e.g. switching to different antenna when signal level is below threshol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及其相关设备,用于解决TX端发射电磁波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不同,从而造成信号能量损耗不同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包括:接收设备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接收设备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其中,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质量,接收信号为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接收设备的信号;接收设备确定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其中,最优质量为质量集合中使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接收设备发送与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一极化信息至发射设备。

Description

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接入,以传统的点到点微波通信举例,发射机(transmitter,TX)与接收机(receiver,RX)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如果没有障碍物阻挡,则称这种链路为视距(line of sight,LOS)链路,相应的无线通信即为LOS通信,反之,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如果有障碍物阻挡,则称这种链路为非视距(non-line ofsight,NLOS)链路,相应的无线通信即为NLOS通信。在非视距通信中,由于障碍物的阻挡,无线电磁波的传输一般通过反射、衍射、透射等方式进行传输,传输存在损耗,从而劣化了信道条件,主要表现为RX端的接收电平(receive signal lever,RSL)降低,传输容量减小,如果RSL降低到RX的接收灵敏度以下,则该无线通信视为中断。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基于无线通信链路,随时随地的进行无线接入已经成为通信的基本特性,因此如何降低NLOS链路的透射、反射等现象带来的信道损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极化图案和方向是无线电磁波的基本属性,是指电磁波的能量分布大小和方向。在LOS链路中,TX端发射的极化方向就是RX端接收的极化方向,两端天线的极化方向一致,基本不会影响RSL,而在NLOS场景中,TX端的极化电磁波经过反射、衍射、透射等,极化的图案和方向会发生变化,因此电磁波的电场强度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导致RX端无法以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方式接收到TX端发射的电磁波,造成接收信号的劣化。现有一种双极化架构的无线设备(比如HV极化或正负45度极化),两个极化信道隔离度在40db以上,可以看作两个完全独立的通道,当一个极化的信道严重恶劣后另一个极化的信道还可以正常工作,起到保护作用,因此RX采用双极化架构可以接收任意极化形状和方向的电磁波,信号的RSL最多劣化3db。除TX端与RX端无法最优匹配带来的能量损耗外,障碍物的散射或透射等物理因素等本身也会带来极化的损耗影响RSL,对于同一透射场景(障碍物位置、发射设备、入射角度均固定),不同的极化形状或极化方向,经过上述障碍物的散射和透射后,能量损耗也是不一样的,信号RSL的减小值甚至可能达到30db以上,而这个损耗是事先无法预料的。
在NLOS中,双极化架构基本可以解决极化图案和方向改变带来的接收信号的RSL损耗,但是由于TX极化形状或方向不同,经过障碍本身的散射或透射后带来的能量损耗是不同的,因此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也是不同的,而这个损耗是事先无法预料的,某些极化方向的电磁波的能量损耗仍然可能是巨大的,因此现有的双极化架构TX端发射的电磁波经过NLOS信道传输后带来的能量损耗及其对应的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仍然可能很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及其相关设备,用于解决TX端发射电磁波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不同,从而造成信号能量损耗不同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设备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该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是由发射设备遍历极化配置图中的极化状态得到的,极化配置图包含多种极化状态(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发射设备按照极化配置图设置极化状态。
接收设备接收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方式是,发射设备每切换一次极化状态,就发送最新的第一极化信息给接收设备,直至遍历完成,因此接收设备收到的第一极化信息是一个集合,该集合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
发射设备的极化信息不断切换,对应的接收信号的质量也在不断变化,该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每种第一极化信息都有唯一对应的接收信号质量,因为第一极化信息是一个集合,因此接收信号质量也是个集合。
接收设备需要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该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
随后,接收设备确定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最优质量为质量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
接收设备确定出最优质量后,反推该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一极化信息,并把该第一极化信息至发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当非视距NLOS信道发生变化时,接收设备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后,根据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确定接收信号的第一质量集合,其中,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一极化信息和第一质量集合中的第一质量一一对应,接收设备确定第一质量集合中的第一最优质量,其中该第一最优质量为第一质量集合中信号劣化程度最小时,接收信号对应的质量,随后接收设备发送与第一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一最优极化信息至发射设备,该第一最优极化信息用于发射设备确定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发射电磁波按照某一极化信息进行电磁波发射后,带来的能量损耗大小未知,从而导致信号道劣化情况未知的状况,本申请无论NLOS信道如何变化,接收设备都能从接收信号的第一质量集合中选择第一最优质量,从而再确定与第一最优质量确定对应的第一最优极化信息,第一最优极化信息用于确定发射电磁波的极化,接收信号的第一质量能够反映接收信号的优劣情况,因此发射设备只需要按照第一最优极化信息进行电磁波的发射,此时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就是最小的,进而使得由于不同的TX端的发射极化方向和极化形状,NLOS信道透射、散射等物理因素带来的信号损耗达到最低。
基于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设备确定第二极化信息集合,第二极化信息包括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接收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极化信息设置接收设备的极化状态。
每个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第二极化信息,由于第一极化信息是一个集合,因此第二极化信息也是一个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当接收设备采用双极化天线时,接收设备可以适配任意第一极化信息的发射电磁波,当接收设备采用全极化天线时,接收设备的极化状态也需要随着发射设备第一极化信息改变而发生改变,以达到与发射设备极化状态的匹配,本实施例通过对全极化天线的这种情况进行介绍,增加了方案实施的多样性。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射设备的极化信息为所述第一极化信息时,接收设备需要确定出与该第一极化信息对应的第二极化信息,具体确定的方式为:接收设备从第三极化信息集合中确定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极化信息,该极化信息即为我们所需要的第二极化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三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极化信息,所述第三极化信息包括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二极化信息的确定方式进行了说明,可见第二极化信息与第一极化信息可以最佳适配,使得由于发射设备极化状态与接收设备极化状态不适配而导致的能量损耗降至最低甚至消除。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设备可以根据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极化信息控制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对与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二极化信息的作用进行了说明,增加了方案的完整性。
基于第一方面及其第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包括:
接收设备对接收信号进行检测;
接收设备可以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与每个第一极化信息对应的接收信号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对接收信号质量集合的确定方式进行了说明,增加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基于第一方面及其第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为所述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功率RSL、信噪比SNR和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中的至少一个。
在本实施例中,对接收信号指令的具体参数进行了说明,增加了方案的实用性。
基于第一方面及其第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高于预置门限值时,所述接收设备触发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或,
当预置的时间周期到达后,所述接收设备触发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本实施例对发射设备执行接收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条件进行了说明,增加了方案的可实施性和灵活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发射设备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发射设备每切换一次极化状态,就发送最新的第一极化信息给接收设备,直至遍历完成,接收设备也就收到了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
发射设备的极化信息不断切换,对应的接收信号的质量也在不断变化,该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每种第一极化信息都有唯一对应的接收信号质量,因为第一极化信息是一个集合,因此接收信号质量也是个集合。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由接收设备根据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确定。
发射设备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属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所述最优质量由接收设备确定,该最优质量的确定方式具体为:接收设备对每种第一极化信息对应的接收信号进行检测,确定出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接收信号,该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接收信号的质量即为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
发射设备可以将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状态设置为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对应的极化形状和极化状态。
本申请无论NLOS信道如何变化,发射设备通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从而使得接收设备确定与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对应的接收信号质量集合,接收设备再确定出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并将该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对应的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发送的发射设备,因此发射设备只需要按照第一最优极化信息进行电磁波的发射,此时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就是最小的,进而使得由于不同的TX端的发射极化方向或形状,NLOS信道透射、散射等物理因素带来的信号损耗达到最低。
基于第二方面,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
随路控制通道的控制信道的控制通道与数据通道走的同一物理信道,因此发射设备通过随路控制通道的控制信息携带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后,再发送控制信息至接收设备,就可以实现接收设备与发射设备间信息的传递。
或,
旁路控制信道的控制通道与数据通道走不同的物理信道,发射设备通过旁路控制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至所述接收设备,接收设备收到数据流后,不能确定出哪一条数据流携带了第一极化信息,因此需要将数据流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进行匹配,从而再根据所述数据流和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极化信息,直至完成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所有第一极化信息的确定。
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传递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增加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基于第二方面及其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高于预置门限值时,所述发射设备触发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或,
当预置的时间周期到达后,所述发射设备触发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本实施例对发射设备的遍历条件进行了说明,增加了方案的可实施性和灵活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通过控制通道获取所述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包括所述发射设备的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所述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其中,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质量,所述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其中,所述最优质量为所述质量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至所述发射设备。
基于第三方面,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第二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第二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二极化信息,所述第二极化信息包括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基于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射设备的极化信息为所述第一极化信息时,所述第二极化信息为第三极化信息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极化信息,所述第三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极化信息,所述第三极化信息包括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基于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单元,还用于根据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极化信息控制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基于第三方面及其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接收信号;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与每个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的所述接收信号的质量。
基于第三方面及其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信号的质量为所述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功率RSL、信噪比SNR和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中的至少一个。
基于第三方面及其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触发单元,所述触发单元还用于,当所述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高于预置门限值时,触发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或,
所述触发单元还用于,当预置的时间周期到达后,触发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单元,用于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包括所述发射设备的所述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所述接收设备,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用于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所述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其中,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质量,所述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属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所述最优质量由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最优质量为所述质量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确定所述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基于第四方面,在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包括:
信息携带模块,用于通过随路控制通道的控制信息携带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控制信息至所述接收设备;
或,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旁路控制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所述接收设备,以使得当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通过所述旁路控制通道进行传输时,所述接收设备将收到的数据流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进行匹配,从而根据所述数据流和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极化信息,直至完成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所有第一极化信息的确定。
基于第四方面及其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设备还包括触发单元,所述触发单元用于当所述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高于预置门限值时,触发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或,
所述触发单元用于,当预置的时间周期到达后,触发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包括控制器、接收器、发送器;
所述接收器,用于通过控制通道获取所述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包括所述发射设备的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所述控制器,用于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所述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其中,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质量,所述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确定所述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其中,所述最优质量为所述质量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
所述发送器,用于发送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至所述发射设备。
基于第五方面,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确定第二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第二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二极化信息,所述第二极化信息包括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基于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射设备的极化信息为所述第一极化信息时,所述第二极化信息为第三极化信息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极化信息,所述第三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极化信息,所述第三极化信息包括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基于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馈电网络和天线;
所述馈电网络,用于根据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极化信息控制所述天线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基于第五方面及其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射频电路和/或基带电路;
所述射频电路和/或所述基带电路,用于检测所述接收信号;
用于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与每个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的所述接收信号的质量。
基于第五方面及其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确定的所述接收信号的质量为所述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功率RSL、信噪比SNR和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中的至少一个。
基于第五方面及其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控制器的所述第一接口通过控制通道与所述发射设备连接;
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射频电路和/或基带电路,所述控制器的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射频电路和所述基带电路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馈电网络和天线,所述控制器的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馈电网络连接,所述馈电网络与所述天线连接。
基于第五方面及其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当所述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高于预置门限值时,触发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或,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当预置的时间周期到达后,触发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器,用于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包括所述发射设备的所述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发送器,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所述接收设备,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用于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所述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其中,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质量,所述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
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属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所述最优质量由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最优质量为所述质量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确定所述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基于第六方面,在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器,具体用于通过随路控制通道的控制信息携带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
发送所述控制信息至所述接收设备;
或,
所述发送器,具体用于通过旁路控制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所述接收设备,以使得当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通过所述旁路控制通道进行传输时,所述接收设备将收到的数据流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进行匹配,从而根据所述数据流和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极化信息,直至完成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所有第一极化信息的确定。
基于第六方面及其第六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控制器的第一接口通过控制通道与所述接收设备连接;
所述发射设备还包括馈电网络,所述馈电网络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控制器的第二接口与所述馈电网络的第一接口连接;
所述发射设备还包括射频电路和/或基带电路,所述馈电网络的第二接口与所述射频电路和所述基带电路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所述发射设备还包括天线,所述馈电网络的第三接口与所述天线连接。
基于第六方面及其第六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当所述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高于预置门限值时,触发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或,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当预置的时间周期到达后,触发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本申请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的第八方面提供了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NLOS信道的极化状态变化图;
图2为极化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极化信息确定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极化信息确定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极化信息确定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极化信息确定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接收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接收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接收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发射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发射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发射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接收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发射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功能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功能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功能或单元。
如图1所示,为NLOS信道中电磁波传播的示意图,左侧TX设备发送的无线电磁波进入无法预知的NLOS信道,图中用X棵树(X≥1,且X为正整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的NLOS信道,无线电磁波在NLOS信道中传输,经过散射、多重反射、透射等被右侧RX设备接收。其中,TX设备通过对自身天线进行控制发射电磁波,这个电磁波具有一种极化状态,称之为发射端极化状态(TX-POL,transmitter polarization),经过NLOS信道后,生成透射波并具有另一种极化状态,称之为转换波极化状态(PT-POL,particular transfer polarization),透射波到达RX端,RX端以一种新的极化状态接收透射波,称之为接收端极化状态(RX-POL,receiverpolarization)。其中,极化状态为TX-POL的电磁波,经过NLOS信道后的能量损耗可能有两个:1、PT-POL与RX-POL不能最优匹配,导致发射的电磁波不能被RX以能量损耗最小的方式接收到。2、不同的TX-POL的电磁波,经过NLOS信道后,由于NLOS信道的透射、折射等物理因素,带来能量损耗不同的缺陷,且这个物理缺陷是不可避免的。第一个缺陷可以通过对RX-POL的控制降低甚至消除能量损耗,本申请实施例主要针对第二个缺陷提出解决方案。
极化配置方式的一种可能的情况如下图2所示,其中,圆极化的极化方向在±180°周期性匀速转动,每个方向电场强度固定,椭圆极化的极化方向在±180°周期性匀速转动,每个方向电场强度不固定但有规律。圆极化可以看成是一个长轴短轴等长的特殊椭圆极化,而线极化可以看成是短轴接近于0的特殊椭圆极化,可见,接收设备或发射设备在极化遍历的过程中,可以在圆极化、椭圆极化和线极化之间自由切换遍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是发射设备对极化配置图中的极化信息进行整体或部分遍历后形成的集合,第三极化信息集合可以是极化配置图的全部极化信息,也可以是极化配置图的部分极化信息,第二极化信息集合为接收设备对第三极化信息集合进行N次遍历后形成的,N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N的取值由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第一极化信息的个数确定,具体在后续进行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发射设备对极化配置图的遍历可以从极化配置图的任意一个极化信息开始,同样的可以在任意一个极化信息结束。
现有的NLOS信道中,由于发射设备按照不同极化方向和极化形状发射的电磁波,经过障碍物透射或折射后的能量损耗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旨在找到使发射设备按照最佳方式发射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减少NLOS信道的物理损耗。请参照图3,下面将进行说明。
301、接收设备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
发射设备按照极化配置图设置发射电磁波的极化信息,直至对极化配置图中的极化信息执行完一次遍历,触发发射设备执行一次遍历可以采用定时触发的方式,例如每10min发射设备遍历一次,定时触发的具体时长此处不做限定。发射设备每改变一次极化信息,接收设备都需要接收最新的第一极化信息,一次遍历完成后,发射设备暂时停止极化信息的切换,接收设备收到的所有第一极化信息即为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其中,第一极化信息包括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发射设备将该第一极化信息中包含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设置为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依次进行遍历。
发射设备按照极化配置表进行极化遍历时,可以以1度为一个步长设置极化状态,例如以30度线极化、31度线极化、32度线极化的极化方式进行遍历,也可以以5度为一个步长设置极化状态,极化遍历的具体步长此处不做限定。
例如,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含的极化信息有,30度线极化、60度线极化、左旋圆极化和右旋椭圆极化等,则发射电磁波分别按照30度线极化、60度线极化、左旋圆极化和右旋椭圆极化的方式进行发射。
302、接收设备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
发射端的按照第一极化信息发射电磁波,如图1所示,树木的折射透射情况是未知的,也必然带来能量损耗,发射端按照第一极化信息发射,对应的极化状态用TX-POL表示,TX-POL经过NLOS信道后发生折射、透射等变成PT-POL的极化状态,此时接收端需要设置成RX-POL的极化状态与PT-POL进行匹配,由于不同的TX-POL经过NLOS信道后能量损耗不同,因此透射后的PT-POL也不同,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找到最佳的TX-POL使得能量损耗最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极化信息和极化状态都是指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例如第一极化信息为左旋椭圆极化,对应的极化状态也是左旋椭圆极化。
由于每个第一极化信息带来的能量损耗不一样,经过NLOS信道后,接收信号的质量也会产生一次变化,因此每个第一极化信息都有唯一对应的接收信号的质量,接收信号的质量也是一个集合。接收信号的质量由接收端确定,可以是接收设备对接收信号的参数进行监测后确定得到,代表接收信号质量的参数可以是接收电平功率RSL、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和信号干扰噪声比(signal interference noise ratio,SINR)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组合,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极化信息与接收信号质量的唯一对应关系有如下两种可能的情况,具体为:
1、第一极化信息与接收信号的质量一一对应,即一个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接收信号质量;
2、至少两个第一极化信息对应相同的接收信号的质量。
303、接收设备确定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
接收设备在确定的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中确定出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即为接收信号的最优质量,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最小也可理解为发射端发射的极化状态为TX-POL的电磁波,经NLOS信道传输后,电磁波的能量损耗最小,例如分别以30度线极化和60度线极化发射的电磁波经NLOS信号传输后,能量损耗分别为10db和15db,可见30度线极化发射的电磁波能量损耗最小,因此30度线极化发射的电磁波相应的接收信号质量劣化程度最小。
最优质量是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具体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从信号参数值的角度评价接收信号质量。
1、对接收信号质量的评定只涉及一个参数,该参数可以为RSL、SNR或SINR,该参数也可以为接收信号的其他物理量,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接收信号的最优质量可以理解为:RSL、SNR或SINR中的最大值。
2、对接收信号质量的评定只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参数,该参数可以为RSL、SNR和SINR,该参数也可以为接收信号的其他物理量,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接收信号的质量可以理解为:RSL、SNR或SINR中的任意两个的值与其所在的权重系数的和,接收信号的最优质量即为和最大的接收信号,例如接收信号的质量用RSL、SNR来衡量,RSL、SNR的值分别为x,y,权重系数分别为2/5、3/5,则接收信号质量为:2/5x+3/5y。
接收信号的质量也可以理解为:RSL、SNR和SINR值与三者所占的权重系数的和,接收信号的最优质量即为和最大的接收信号。
二、从信号可靠性的角度评价接收信号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发射设备为某一第一极化信息时,接收设备可能对接收信号的RSL进行多次检测,并判断有效RSL的次数(即RSL的值大于第一门限),如果有效RSL占总RSL的比例越大,且,RSL的值越大,说明挺好稳定性越好,因此接收信号质量也就越好。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接收信号质量低于第二门限时,RX端不能收到有效的接收信号,此时接收信号质量可以近似为0,由于接收信号不能被接收设备接收,此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接收设备自动排除。
在本实施例,最优质量的确定除了上述情况外还可能包括更多的可能,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304、接收设备发送与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一极化信息至发射设备。
接收设备接收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并确定出每个第一极化信息对应的接收信号质量后,可以形成一张极化信息与质量的对应表,接收设备明确最优质量后再反推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一极化信息,并将这个第一极化信息发送给发射设备,使得发射设备按照该第一极化信息发射电磁波,此时接收信号的质量必然是最优的,以此来降低NLOS信道带来的能量损耗或信号劣化。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与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一极化信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接收设备可以发送与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一极化信息中的任意一个第一极化信息至发射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设备通过接收发射设备遍历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后,确定出与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对应的接收信号质量集合,从而确定出哪一个第一极化信息使得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此时只需要让发射设备按照该第一极化信息进行发射,就能使得NLOS信道的折射、透射等现象带来的损耗降至最低,在无线通信中,有利用降低信号劣化程度,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于信道情况不断变化的场景,在NLOS信道情况发生变化时,发射设备通过执行图3所示实施例的步骤,总能确定出使信号质量最优的第一极化信息发送给接收设备。
在本应用场景中,NLOS信道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接收信号劣化,当接收信号劣化程度过高,大于预置的门限值时,触发接收设备执行图3所示实施例的步骤。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采用定时触发方式,接收设备在预置时间达到后触发执行图3所示实施例的步骤。也可以同时采用定时触发和信号劣化触发,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发射端按照极化配置图不断在切换第一极化信息,因此发射端的极化状态TX-POL是不断改变的,PT-POL也不断改变,从而接收端的极化状态RX-POL需要不断变化与PT-POL进行匹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采用双极化天线时,RX端可以接收任意极化形状和方向的电磁波,即无论PT-POL如何改变,都能被RX端最优接收,因此RX端不需要切换极化状态,此时信号的RSL最多劣化3db。当接收端为全极化天线时,这种天线的特点在于,随着TX端接收状态变化,RX端需要产生相应的变化,以达到PT-POL与RX-POL的最优匹配,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全极化天线中所描述的3db的RSL这一缺陷,这种情况下,RX端的极化状态也在不断地进行切换,请参照图4,下面将进行说明:
401、接收设备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设备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方式与实施例步骤301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402、接收设备确定第二极化信息集合。
接收设备每接收一次第一极化信息,接收设备自身都需要切换一次极化信息以改变极化状态,因此接收设备需要确定出与第一极化信息对应的第二极化信息,从而按照第二极化信息进行切换。
进一步的,接收设备确定第二极化信息包括:
A、接收设备遍历第三极化信息集合。
发射设备的极化信息为第一极化信息,相当于TX-POL不变,此时RX-POL未知,RX-POL不同,PT-POL与RX-POL的匹配是不同的,能量损耗也不同,因此接收信号劣化程度也有所区别,此时接收信号的劣化不是由于NLOS信道的折射、透射等物理因素带来的,而是由于RX-POL无法与PT-POL最优匹配带来的。
为使PT-POL与RX-POL最优匹配,接收设备接收此极化信息后,需要对第三极化信息集合进行遍历。
B、接收设备确定第三极化信息集合中使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极化信息。
接收设备遍历第三极化信息集合,即在发射设备极化状态不变的情况为,接收设备将RX-POL按照第三极化信息不断切换,此时接收信号质量也是不断改变的,接收设备需要找出使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第三极化信息。
C、接收设备确定使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极化信息为第二极化信息。
接收设备确定使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极化信息为所需要的第二极化信息。
随后,发射设备切换第一极化信息,直至完成极化配置图中极化信息的全部或部分遍历,接收设备重复执行步骤A、B和C,直至确定出第二极化信息集合。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极化信息与第一极化信息也具有如下两种可能的对应关系,具体可以为:
1、第一极化信息与第二极化信息一一对应,即一个第一极化信息对应一个第二极化信息;
2、至少两个第二极化信息对应相同的第一极化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有N个第一极化信息,因此接收设备需要对第三极化信息集合遍历N次,每次确定出一个第二极化信息,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两次或两次以上对第三极化信息集合进行遍历时确定出的第二极化信息是相同的,因此有至少两个第二极化信息对应相同的第一极化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发射设备按照第一极化信息发射电磁波时,接收设备也需要同步按照第二极化信息接收电磁波,例如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为a1,b1,c1,d1,对应的第二极化信息集合为a2,b2,c2,d2,接收端按照a1发射电磁波,接收端的极化状态需要进行同步切换,按照a2接收电磁波。
在本实施例中的同步切换并不一定是时间上的同步,接收端相对于发射端同步切换是由一定时延的,这个时延具体主要为接收信号的传播时延和接收设备对信号的处理时延。
403、接收设备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
404、接收设备确定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
405、接收设备发送与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一极化信息至发射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实施例步骤403至405与图3所示实施例步骤202至204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406、接收设备按照与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二极化信息控制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接收设备确定出与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二极化信息后,接收设备按照该极化信息设置极化状态RX-POL(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从而与接收电磁波的极化状态PT-POL进行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对接收设备极化状态也需要灵活调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接收设备的灵活调整,可以使得无论TX-POL透射后的PT-POL怎么变化,通过发射设备自动调整,RX-POL都能达到最优匹配,从而避免了极化状态不匹配带来的能量损耗,同样的,由于NLOS信道的物理因素带来的缺陷,本申请采用和图3所示实施例类似的方式,确定与接收信号的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一极化信息控制发射设备,还需要确定出与接收信号的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二极化信息控制接收设备,就能使得NLOS信道的折射、透射等现象带来的损耗降至最低,在无线通信中,有利用降低信号劣化程度,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于信道情况不断变化的场景,在NLOS信道情况不断变化时,发射设备通过执行图4所示实施例的步骤,能使接收设备与发射设备自动调整到最优质量对应的极化状态,因此无论信号如何变化,本申请实施例都能使能量损耗降至最低。
在本应用场景中,NLOS信道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接收信号劣化,当接收信号劣化程度过高,大于预置的门限值时,触发接收设备执行图4所示实施例的步骤。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采用定时触发方式,接收设备在预置时间达到后触发执行图4所示实施例的步骤。也可以同时采用定时触发和信号劣化触发,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信号劣化程度过高,大于预置的门限值的一种可能情况是,接收信号严重劣化,RSL的值降低到RX的接收灵敏度以下,此时RX端无法接收到信号。预置门限值为预先设置的接收信号RSL可降低值,例如预置门限值为10db,当接收信号RSL的减小值超过10db,发射设备重新进行极化遍历,对应接收设备也重新开始接收第一极化信息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预置周期到为预先设置的时间周期,可以为5s,也可以为10s,当预置的时间周期达到后,发射设备开始遍历极化配置图中的极化信息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接收设备也触发接收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因此发射设备每隔预置一定的时间周期就触发执行极化遍历。
上面图3和图4从接收设备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叙述,请参照图5,下面将从发射设备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
501、发射设备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
发射设备对极化配置图中的极化信息进行全部或部分遍历,不断切换发射电磁波的极化状态(即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发射设备遍历过的极化状态即形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
发射设备按照极化配置表进行极化遍历的具体步长与实施例步骤301类似,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502、发射设备发送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接收设备。
遍历极化配置图的同时,发射设备每按照一个第一极化信息发射一次电磁波,就把该第一极化信息发送给接收设备,如此循环,发射设备遍历完成后,接收设备就收到了第一极化信息集合。
接收设备接收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后需要确定出与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一极化信息唯一对应的接收信号的质量,该接收信号的质量属于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确定接收信号质量的方式与实施例步骤302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极化信息与接收信号质量的对应关系与实施例步骤302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当接收设备采用全极化天线时,还存在第二极化信息集合的概念,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可以用于接收设备确定第二极化信息集合,第二极化信息集合确定的方式与实施例402中A、B和C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极化信息用于控制发射设备的极化状态RX-POL与接收电磁波的极化状态PT-POL相匹配。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第二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二极化信息,具体的对应关系与实施例步骤402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发射设备按照第一极化信息切换发射电磁波的极化状态TX-POL,此时接收设备需要按照与该第一极化信息对应的第二极化信息同步切换接收设备的极化状态RX-POL,同步的方式与实施例步骤402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503、发射设备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一最优极化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最优极化信息为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使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极化信息,第一最优极化信息与接收信号的最优质量对应,最优质量的确定方式与实施例步骤303所述的一、二种情况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504、发射设备根据第一最优极化信息确定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射设备通过发送遍历形成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接收设备,使得接收设备确定出与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对应的接收信号质量集合,从而确定出哪一个第一极化信息使得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此时接收设备只需要接收该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并按照该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发射电磁波,就能使得NLOS信道的折射、透射等现象带来的损耗降至最低,在无线通信中,有利用降低信号劣化程度,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于信道情况不断变化的场景,在NLOS信道情况不断变化时,发射设备通过执行图5所示实施例的步骤,能使接收设备与发射设备自动调整到最优质量对应的极化状态,因此无论信号如何变化,本申请实施例都能使能量损耗降至最低。
在本应用场景中,NLOS信道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接收信号劣化,当接收信号劣化程度过高,大于预置的门限值时,触发发射设备执行图5所示实施例的步骤。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采用定时触发方式,发射设备在预置时间达到后触发执行图5所示实施例的步骤。也可以同时采用定时触发和信号劣化触发,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射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是通过控制信道来进行的,请参照图6,下面进行说明。
601、发射设备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
602、发射设备发送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接收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实施例步骤601、602与图5所示实施例步骤501、502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603、接收设备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
604、接收设备确定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
605、接收设备发送与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一极化信息至发射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实施例步骤603至605与图3所示实施例步骤302至304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606、发射设备根据与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一极化信息确定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实施例步骤605与图5所示实施例步骤504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发射设备发送第一极化信息至接收设备可以通过控制信道进行发射,控制信道有两种:随路控制信道和旁路控制信道。
1、随路控制通道的控制信息与数据通道走的同一物理信道,因此发射设备通过随路控制通道的控制信息携带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后,再发送控制信息至接收设备,就可以实现接收设备与发射设备间信息的传递。
2、旁路控制信道的控制通道与数据通道走不同的物理信道,发射设备通过旁路控制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至接收设备,接收设备收到数据流后,不能确定出数据流与极化信息的对应关系,因此需要将数据流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进行匹配,从而再根据所述数据流和匹配结果确定第一极化信息,直至完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第一极化信息的确定。
在本实施例中,发射设备对极化配置图进行一次遍历后,接收设备需要对发射设备在每种极化状态下产生的接收信号的质量进行检测,从而确定出使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第一极化信息,发射设备按照此极化信息发射电磁波,就可以使NLOS信道的物理损耗降至最低。
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于信道情况不断变化的场景,在NLOS信道情况不断变化时,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通过执行图6所示实施例的步骤,能使接收设备与发射设备自动调整到最优质量对应的极化状态,因此无论信号如何变化,本申请实施例都能使能量损耗降至最低。
在本应用场景中,NLOS信道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接收信号劣化,当接收信号劣化程度过高,大于预置的门限值时,触发发射设备执行遍历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并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步骤。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采用定时触发方式,发射设备在预置时间达到后触发执行遍历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并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也可以同时采用定时触发和信号劣化触发,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上面图3至图6从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叙述,请参照图7(a),下面将从接收设备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701,用于通过控制通道获取所述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包括所述发射设备的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确定单元702,用于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所述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其中,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质量,所述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
所述确定单元702,还用于确定所述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其中,所述最优质量为所述质量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
发送单元703,用于发送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至所述发射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获取单元获取发射电磁波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后,确定单元确定出与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对应的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中,使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接收信号,再将该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接收信号对应的第一极化信息发送给发射设备,从而控制发射设备发射电磁波。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接收设备的极化信息也需要产生变化,从而来匹配发射设备第一极化信息的变化。
所述确定单元702,还用于确定第二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第二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二极化信息,所述第二极化信息包括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对于全极化天线,接收设备需要随着发射设备第一极化信息变化,同步更新到第二极化信息,以使得PT-POL与RX-POL最优匹配,避免由于接收端极化状态与发射端极化状态不匹配带来的缺陷。
在上述图7(a)所示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参照图7(b),确定单元具体包括:
检测模块7021,用于检测所述接收信号;
确定模块7022,用于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与每个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的所述接收信号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对质量集合的确定方式进行了说明,增加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确定出接收信号的最优质量后,接收设备也需要调整极化状态,请参照图8,下面将进行说明。
获取单元801,用于通过控制通道获取所述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包括所述发射设备的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确定单元802,用于确定第二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第二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二极化信息,所述第二极化信息包括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所述确定单元802,还用于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所述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其中,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质量,所述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
所述确定单元802,还用于确定所述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其中,所述最优质量为所述质量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
发送单元803,用于发送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至所述发射设备。
控制单元804,用于根据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极化信息控制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发射设备根据与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一极化信息调整发射电磁波后,接收设备也需要同步根据与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二极化信息调整接收设备的极化状态,从而使得NLOS信道带来的物理损耗降至最低。
上面图7(a)和图7(b)和图8从接收设备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叙述,请参照图9,下面将从发射设备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
生成单元901,用于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包括所述发射设备的所述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发送单元902,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所述接收设备,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用于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所述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其中,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质量,所述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
接收单元903,用于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属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所述最优质量由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最优质量为所述质量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
确定单元90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确定所述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遍历单元遍历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状态,并形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将此集合发送给接收设备,随后接收单元接收来自于接收设备的第一最优极化信息,从而确定单元可以根据该第一最优极化信息确定发射设备的极化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设备确定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后,需要将自身的极化信息切换为第一极化信息,请参照图10(a),下面将进行说明。
生成单元1001,用于并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包括所述发射设备的所述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发送单元1002,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所述接收设备,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用于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所述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其中,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质量,所述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
接收单元1003,用于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属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所述最优质量由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最优质量为所述质量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
确定单元100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确定所述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
控制单元1005,用于当所述接收设备根据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极化信息控制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时,根据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控制所述天线单元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当发射设备按照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发射电磁波,且接收设备按照与最优质量对应的第二极化信息设置极化状态来接收电磁波时,接收信号质量是最优的,因此能将NOLS信道的物理损耗降至最低。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接收设备与发射设备信息交互是通过控制通道进行的,控制通道类型不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式不同,请参照图10(b),下面将进行说明。
发送单元1002包括:
信息携带模块10021,用于通过随路控制通道的控制信息携带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
第一发送模块10022,用于发送所述控制信息至所述接收设备;
或,
第二发送模块10023,还用于通过旁路控制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所述接收设备,以使得当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通过所述旁路控制通道进行传输时,所述接收设备将收到的数据流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进行匹配,从而根据所述数据流和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极化信息,直至完成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所有第一极化信息的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接收设备可以应用微波或无线通信系统,一种可能的设计为所述接收设备包括射频电路1104、基带电路1105、控制器1101、馈电网络1102、天线1103。
所述控制器1101可以接收所述射频电路1104和所述基带电路1105中至少一个反馈的接收信号质量,所述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接收设备可以同时包含射频电路1104和基带电路1105,接收设备也可以只包含射频电路1104与基带电路1105中的任意一个,当接收设备同时包含射频电路1104和基带电路1105时,所述控制器1101的第一接口与所述射频电路1104和所述基带电路1105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图11以控制器1101同时与射频电路1104和基带电路1105连接为例,其中,所述射频电路1104与所述基带电路1105连接。
当接收设备只包含射频电路1104或基带电路1105时,控制器1101的第一接口与接收设备中包含的射频电路1104或基带电路1105连接;
所述控制器1101的第二接口与所述发射设备连接,所述控制器1101可以与所述发射设备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控制器1101的第三接口与所述馈电网络1102连接,所述控制器1101可以发送极化信息至馈电网络1102,所述馈电网络1102可以根据所述极化信息控制天线的极化状态,所述馈电网络1102与所述天线1103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射设备可以应用微波或无线通信系统,一种可能的设计为所述发射设备包括基带电路1205、射频电路1204、控制器1202、馈电网络1201、天线1203;
所述控制器1202与所述馈电网络1201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控制器1202可以发送极化信息至所述馈电网络1201;
所述馈电网络1201的第二接口与所述射频电路1204连接,所述射频电路1204与所述基带电路1205连接,所述馈电网络1201可以接收所述来自于所述射频电路1204的电信号;
所述馈电网络1201的第三接口与所述天线1203连接,所述馈电网络1201可以控制所述天线1203的极化状态。
另外需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本申请提供的装置实施例附图中,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表示它们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具体可以实现为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或信号线。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专用硬件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专用CPU、专用存储器、专用元器件等来实现。一般情况下,凡由计算机程序完成的功能都可以很容易地用相应的硬件来实现,而且,用来实现同一功能的具体硬件结构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专用电路等。但是,对本申请而言更多情况下软件程序实现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Claims (17)

1.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设备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包括所述发射设备的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所述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其中,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质量,所述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
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其中,所述最优质量为所述质量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
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至所述发射设备;
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高于预置门限值时,所述接收设备触发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所述接收设备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设备确定第二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第二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二极化信息,所述第二极化信息包括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射设备的极化信息为所述第一极化信息时,所述第二极化信息为第三极化信息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极化信息,所述第三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极化信息,所述第三极化信息包括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设备根据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极化信息控制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包括:
所述接收设备检测所述接收信号;
所述接收设备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与每个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的所述接收信号的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为所述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功率RSL、信噪比SNR和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中的至少一个。
6.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射设备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包括所述发射设备的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所述发射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接收设备,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用于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所述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其中,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质量,所述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
所述发射设备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属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与最优质量对应,所述最优质量为所述质量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第二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二极化信息,所述第二极化信息包括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所述发射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确定所述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高于预置门限值时,所述发射设备触发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所述接收设备包括:
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随路控制通道的控制信息携带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
所述发射设备发送所述控制信息至所述接收设备;
或,
所述发射设备通过旁路控制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所述接收设备,以使得当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通过所述旁路控制通道进行传输时,所述接收设备将收到的数据流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进行匹配,从而根据所述数据流和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极化信息,直至完成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所有第一极化信息的确定。
8.一种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包括控制器、接收器、发送器;
所述接收器,用于通过控制通道获取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包括所述发射设备的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所述控制器,用于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所述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其中,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质量,所述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确定所述质量集合中的最优质量,其中,所述最优质量为所述质量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
所述发送器,用于发送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至所述发射设备;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当所述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高于预置门限值时,触发接收发射设备发送的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确定第二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第二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二极化信息,所述第二极化信息包括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射设备的极化信息为所述第一极化信息时,所述第二极化信息为第三极化信息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极化信息,所述第三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极化信息,所述第三极化信息包括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馈电网络和天线;
所述馈电网络,用于根据与所述最优质量对应的所述第二极化信息控制所述天线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射频电路和/或基带电路;
所述射频电路和/或所述基带电路,用于检测所述接收信号;
用于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与每个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的所述接收信号的质量。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确定的所述接收信号的质量为所述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功率RSL、信噪比SNR和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中的至少一个。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控制器的所述第一接口通过控制通道与所述发射设备连接;
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射频电路和/或基带电路,所述控制器的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射频电路和所述基带电路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馈电网络和天线,所述控制器的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馈电网络连接,所述馈电网络与所述天线连接。
14.一种发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器,用于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化信息,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包括所述发射设备的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发送器,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接收设备,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用于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接收信号的质量集合,所述质量集合包括至少一个质量,其中,所述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所述质量,所述接收信号为所述发射设备通过非视距NLOS信道发送至所述接收设备的信号;
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属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与最优质量对应,所述最优质量为所述质量集合中使所述接收信号劣化程度最小的质量,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一极化信息对应唯一的第二极化信息集合中的第二极化信息,所述第二极化信息包括所述接收设备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最优极化信息确定所述发射电磁波的极化形状和极化方向;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当所述接收信号的劣化程度高于预置门限值时,触发生成第一极化信息集合的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器,具体用于通过随路控制通道的控制信息携带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
发送所述控制信息至所述接收设备;
或,
所述发送器,具体用于通过旁路控制通道发送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至所述接收设备,以使得当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通过所述旁路控制通道进行传输时,所述接收设备将收到的数据流与所述第一极化信息进行匹配,从而根据所述数据流和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极化信息,直至完成所述第一极化信息集合中所有第一极化信息的确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发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控制器的第一接口通过控制通道与所述接收设备连接;
所述发射设备还包括馈电网络,所述馈电网络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控制器的第二接口与所述馈电网络的第一接口连接;
所述发射设备还包括射频电路和/或基带电路,所述馈电网络的第二接口与所述射频电路和所述基带电路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所述发射设备还包括天线,所述馈电网络的第三接口与所述天线连接。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方法。
CN201880089950.2A 2018-02-28 2018-02-28 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Active CN111742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077515 WO2019165593A1 (zh) 2018-02-28 2018-02-28 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2501A CN111742501A (zh) 2020-10-02
CN111742501B true CN111742501B (zh) 2022-02-18

Family

ID=67804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9950.2A Active CN111742501B (zh) 2018-02-28 2018-02-28 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38580B2 (zh)
EP (1) EP3734854A4 (zh)
CN (1) CN111742501B (zh)
WO (1) WO20191655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26905B (zh) * 2021-09-28 2024-02-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206029A1 (zh) * 2022-04-25 2023-11-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道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7931A (zh) * 2000-12-05 2002-07-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极化装置和方法
KR20040039512A (ko) * 2002-11-01 2004-05-12 대한민국(부경대학교 총장) 마이크로스트립 안테나를 사용한 원형 편파 다이버시티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2810731A (zh) * 2011-05-31 2012-12-05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一种双极化天线及具有该双极化天线的mimo天线
EP2797240A1 (en) * 2013-04-26 2014-10-29 BlackBerry Limited Antenna polarization optimiz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03034A1 (en) 2007-01-30 2010-01-07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aptive polarization transmission
US8213794B2 (en) 2008-02-12 2012-07-03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Programmable optical network architecture
US8994589B2 (en) * 2009-04-23 2015-03-31 Abdelwahed Marzouki Orientation and localization system
EP2982006A1 (en) * 2013-04-02 2016-02-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 radio antenna alignment tool
CN103338094B (zh) * 2013-07-26 2016-03-09 厦门大学 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信道的建模方法
US10382139B2 (en) * 2016-12-21 2019-08-13 Ceragon Networks Ltd. Polarization pre-coding for a single 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7931A (zh) * 2000-12-05 2002-07-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极化装置和方法
KR20040039512A (ko) * 2002-11-01 2004-05-12 대한민국(부경대학교 총장) 마이크로스트립 안테나를 사용한 원형 편파 다이버시티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2810731A (zh) * 2011-05-31 2012-12-05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一种双极化天线及具有该双极化天线的mimo天线
EP2797240A1 (en) * 2013-04-26 2014-10-29 BlackBerry Limited Antenna polarization optimiz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34854A4 (en) 2020-12-02
WO2019165593A1 (zh) 2019-09-06
US11038580B2 (en) 2021-06-15
US20200395997A1 (en) 2020-12-17
CN111742501A (zh) 2020-10-02
EP3734854A1 (en) 2020-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55510B2 (en) Interface device providing power management and load termination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AU2018421975B2 (en) Beam man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 in a beam management procedure
CN103259558B (zh) 无线装置的自适应可调谐天线及天线长度的设定方法
CA2931884C (en) Method for reducing self-interference signal in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apparatus
CN111742501B (zh) 一种极化信息确定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JP2010206357A (ja) 無線送受信装置
CN106559164B (zh) 在mmw网络中执行用户信息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JP2010157944A (ja) 指向性を制御可能なアンテナを用い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受信装置
KR20130093117A (ko) 정보 무선전송 장치, 정보 무선전송 통신 단말기 및 임피던스 정합 방법
CN110663197A (zh) 无线电收发器装置的波束选择
EP3061191A1 (en) Antenna detection with non-volatile memory powered by dc over coaxial cable
JP4642133B2 (ja) 無線送受信装置
US20230371106A1 (en) Handling of link failure between a reflection node and a network node
WO2013055624A2 (en) Distributed continuous antenna
US20230412237A1 (en) Polarization based beam selection process
CN116418376A (zh) 天线解耦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160768A1 (en) Ue-side beam selection procedure
CN112469063A (zh)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TW202402000A (zh) 前端選擇控制方法和使用者設備
CN117896826A (zh) 超宽带定位装置及定位方法
CN114696086A (zh) 一种馈电网络、基站天线及基站设备
CN113030927A (zh) 一种无线侦探距离的方法及装置
CN115398815A (zh) 用于网络节点和终端设备的波束管理过程
CA3033933A1 (en) Antenna for underwater radio communications
JPH0355925A (ja) 空間ダイバシティ受信方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