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69063A -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69063A CN112469063A CN201910844570.1A CN201910844570A CN112469063A CN 112469063 A CN112469063 A CN 112469063A CN 201910844570 A CN201910844570 A CN 201910844570A CN 112469063 A CN112469063 A CN 1124690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stream
- link
- preset
- signal strength
- cond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4719 Personality chan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其中,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控制单元,配置为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发送侧配置为,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接收侧,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接收侧;其中,第一链路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已连接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通过本发明,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波束切换的过程中,反射波束易于消退进而导致数据传输的吞吐量会受到影响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新无线(New Radio,NR)网络中,相对于频率范围在6GHz以下的信号(以下简称为Sub6信号)而言,毫米波信号的频率较高,其绕射和衍射能力均弱于Sub6信号,但毫米波信号的反射能力却远优于Sub6信号;故对于毫米波信号而言,利用其反射能力进行数据传输可取得较好的数据传输效果,因此,对于反射信号的利用效率是衡量毫米波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参照。
然而,在毫米波系统在发现新的波束的信号强度达到切换门限时即会发起波束切换,当新波束为反射波束时,时常会出现反射波束未完成波束的切换即消退的现象,这样易于导致系统内数据传输的吞吐量大幅下降。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中,波束切换的过程中,反射波束易于消退进而导致数据传输的吞吐量会受到影响的问题,相关技术中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波束切换的过程中,反射波束易于消退进而导致数据传输的吞吐量会受到影响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发送侧与接收侧,所述系统还包括:
控制单元,配置为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二波束为所述发送侧与所述接收侧之间发现的波束;
所述发送侧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发送侧与所述接收侧之间已连接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控制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二波束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发现的波束;
在所述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供所述发送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的同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发送侧与所述接收侧之间已存在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终端,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终端;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第二链路为根据所述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所述第二波束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基站,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基站;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第二链路为根据所述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所述第二波束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设置于控制单元,所述装置包括:
建立单元,用于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二波束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发现的波束;
在所述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供所述发送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的同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发送侧与所述接收侧之间已存在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设置于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终端,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终端;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第二链路为根据所述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所述第二波束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设置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基站,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基站;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第二链路为根据所述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所述第二波束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设置为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通过本发明,由于可通过控制单元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二波束为所述发送侧与所述接收侧之间发现的波束;以及在所述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令所述发送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发送侧与所述接收侧之间已连接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因此,本发明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波束切换的过程中,反射波束易于消退进而导致数据传输的吞吐量会受到影响的问题,以达到在波束切换时确保数据传输的吞吐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功能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波束切换的场景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波束切换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三);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一);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二);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中的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以下对于本发明中反射波束的工作方式进行进一步阐述。
在NR毫米波场景下的增强型移动互联网(Enhance Mobile Broadband,eMBB)组网中,毫米波信号传播环境通常可以分为LOS环境和NLOS环境;具体而言,在密集城区环境中,NLOS传播环境所占比重超过LOS环境,即NLOS传播环境为毫米波信号的主要传播环境。
毫米波信号中的反射信号具有以下特征:毫米波覆盖的NLOS环境内存在丰富的反射信号,在该环境下毫米波系统只能够通过反射信号进行数据传输,而毫米波反射信号具有不稳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经过测试,随着用户终端姿态的变化,如平移和旋转等,终端能够在某一姿态捕获到对应的反射信号,但由于反射信号的波长较短,导致该反射信号持续的时间较短;当终端进一步产生姿态变化,或受到其它扰动时,均有可能导致捕获到的反射信号快速消退。
另一方面,在毫米波覆盖的LOS环境下,部分反射信号强度甚至强于直射信号,进而导致反射信号更利于数据的传输。
然而,目前的毫米波系统中,对于反射信号的处理往往采用与直射信号处理相同的方式;上述处理方式不仅对反射信号的利于效率不高,甚至会造成反射信号恶化系统性能,具体体现为,反射信号的快速消退导致波束切换的过程中切换失败,或出现乒乓效应,进而影响系统的数据传输吞吐量。
针对上述波束切换的过程,具体而言,随着用户终端的运动,例如平移或旋转,毫米波系统会检测到环境内新的波束,当该波束的信号强度越来越大而到达系统预设的波束切换门限(该波束切换门限可以是一个绝对的门限值,也可以是相对于旧波束的信号强度的相对的门限值)时,毫米波系统即会进行波束硬切换操作,以将基站与终端之间的业务承载在新的波束之上,并关闭旧的波束。
然而,由于反射信号的固有特性,反射波束可能在终端进一步产生姿态变化,或受到其它扰动时而消退;一旦新波束快速消退,而被释放的旧波束则不一定来得及被搜索出来并准备好发起波束切换,此时往往容易发生数据传输的吞吐量的大幅下滑。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功能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系统包括发送侧102与接收侧104,该系统还包括:
控制单元106,配置为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第二波束为发送侧102与接收侧104之间发现的波束;
发送侧102配置为,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接收侧104,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接收侧104;
其中,第一链路为发送侧102与接收侧104之间已连接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iming Advance,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链路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已连接的链路,用于指示在发现第二波束之前,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已通过第一链路进行数据流的传输,该数据流即为第一数据流;上述第一波束则为第一链路对应的波束,即第一链路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的。上述第二波束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新发现的波束,用于指示第二波束是在发送侧与接收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的过程中新发现的波束。
通常而言,上述波束发现的过程由终端得以实现,即第二波束可由终端进行发现,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基站、控制单元或其它服务器根据终端的位置发现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新的波束。上述预设条件的判断可由基站得以实现,即由基站确定第二波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终端、控制单元或其它服务器根据波束的信息判断第二波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上述确定第二波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即在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满足切换门限的前提下,确定第二波束的类型;具体而言,当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时,即指示第二波束为反射波束。上述预设条件之中,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即指示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需满足切换门限;该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可以为一个相对值,例如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即该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可以是随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变化而变化的相对值,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也可以是一个绝对的信号强度门限值,即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为固定值。
上述预设条件中,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即指示第二波束是否为反射波束;由于反射波束的传播路径较于直射波束更长,故反射波束在传播过程中的TA值通常会大于直射波束的TA值,因此,在满足第二波束的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的情形下,即可判断第二波束为反射波束。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的设置与用户所在小区内的基站分布相关,例如,在基站密度较大的小区中,如公共场合,波束分布的数量更多,可以适当控制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增加,反之,在基站密度较小的小区,可以使得控制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减小。对于上述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具体数值的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小区内基站的具体密度以及波束情况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第二波束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情形下,即可判定第二波束是反射波束,且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满足切换门限。在上述情形下,发送侧即可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接收侧,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接收侧。采用上述数据传输方式,由于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通过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分别进行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传输,因此,即使第二波束由于反射波束的特性而在终端位置或姿态变化下快速消退,导致第二链路断开,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仍可以通过第一链路保持第一数据流的传输,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吞吐量不发生变化。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发送侧可以是基站,接收侧可以是终端,在该情形下,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均为下行链路;或者,发送侧可以是终端,接收侧可以是基站,在该情形下,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均为上行链路。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系统,由于可通过控制单元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第二波束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发现的波束;以及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令发送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接收侧,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接收侧;其中,第一链路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已连接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系统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波束切换的过程中,反射波束易于消退进而导致数据传输的吞吐量会受到影响的问题,以达到在波束切换时确保数据传输的吞吐量的效果。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06还配置为: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根据秩判决结果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其中,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接收侧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
发送侧与接收侧配置为,根据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发送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接收侧,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接收侧。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接收侧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具体而言,即接收侧接收到发送侧发送的第二数据流后,对该第二数据流进行均衡处理,并对均衡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将该判决结果作为上述秩判决结果,秩判决结果具体表现为秩的数值。秩的判决过程是接收侧对于数据流对应的上行测量信道SRS或下行测量信道CSIRS进行分析而得到的;通常而言,当秩大于或等于2时,则当前的无线环境适合进行双流传输,即可通过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传输不同的数据流,对应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从而令数据传输的吞吐量可达到单一数据流传输的2倍;当秩小于2时,则当前的无线环境不适合进行双流传输,即可通过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传输相同的数据流,对应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从而令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获得相应的分集增益,提高传输的稳健性和鲁棒性。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即指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通过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流,在该情形下,由于对于同一数据流采用了多个链路的发射分集进行传输,故用户可以得到上述发射分集带来的增益,从而使得数据传输的吞吐量更加稳定。上述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即指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通过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分别传输不同的数据流,在该情形下,可在原先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的基础上,额外的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以令用户能够得到额外的吞吐量,以使得数据传输的吞吐量得以显著提升。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根据秩判决结果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在秩判决结果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
在秩判决结果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通常而言,该预设阈值可为2,即在秩判决结果大于或等于2时,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在秩判决结果小于2时,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发送侧102还配置为:
在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和/或第二数据流至接收侧;或者,
在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和/或第二数据流至接收侧。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波束或第二波束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即指示该第一波束或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不足以支持数据流的传输;在该情形下,即可将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一链路或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二链路删除,仅使用剩余的链路进行数据的传输;因此,上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即指示波束的退出门限。在本可选实施例中,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始终保持有稳定的链路进行数据流的传输,因而在波束切换的过程中以及切换后的过程中,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均可保持稳定的数据吞吐量。
此外,类似于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的设置,上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也与用户所在小区内的基站分布相关,例如,在基站密度较大的小区中,如公共场合,波束分布的数量更多,可以适当控制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减小,反之,在基站密度较小的小区,可以使得控制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增加。对于上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数值的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小区内基站的具体密度以及波束情况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为进一步说明上述数据传输系统在波束切换过程中的工作方式,以下以发送侧为终端,接收侧为基站的具体实施例进行阐述;图2是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波束切换的场景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波束切换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与图3所示,该数据传输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如下所示:
S1,第一时刻,用户位于位置A,此时,终端与基站之间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第一链路为控制单元根据终端与基站在第一时刻所发现的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的链路,如图2所示,该第一波束为直射波束;
S2,如图2所示,用户由位置A朝向位置B移动,并于第二时刻到达位置B,此时,终端于位置B发现第二波束,控制单元根据新发现的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
S3,基站根据第二波束的信息对第二波束进行判断,以确定第二波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具体为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第二波束的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S4,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即判定第二波束为如图2所示的反射波束的情形下,终端与基站之间同时通过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进行数据流的传输,具体为,终端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基站,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基站,或者,基站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终端,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终端;
S5,在终端与基站之间同时通过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进行数据流的传输的过程中,当第一波束或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退出门限,即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即指示该波束对应的链路删除,终端与基站之间仅通过剩余的链路进行数据流的传输;
S6,在第二波束不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即判断第二波束为直射波束,或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不满足切换门限,此时,终端与基站之间则通过第一链路或第二链路进行数据流的传输。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控制单元,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一),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202,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第二波束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发现的波束;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第二链路用于供发送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接收侧的同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接收侧;
其中,第一链路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已存在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链路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已连接的链路,用于指示在发现第二波束之前,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已通过第一链路进行数据流的传输,该数据流即为第一数据流;上述第一波束则为第一链路对应的波束,即第一链路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的。上述第二波束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新发现的波束,用于指示第二波束是在发送侧与接收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的过程中新发现的波束。
通常而言,上述波束发现的过程由终端得以实现,即第二波束可由终端进行发现,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基站、控制单元或其它服务器根据终端的位置发现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新的波束。上述预设条件的判断可由基站得以实现,即由基站确定第二波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终端、控制单元或其它服务器根据波束的信息判断第二波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上述确定第二波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即在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满足切换门限的前提下,确定第二波束的类型;具体而言,当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时,即指示第二波束为反射波束。上述预设条件之中,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即指示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需满足切换门限;该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可以为一个相对值,例如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即该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可以是随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变化而变化的相对值,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也可以是一个绝对的信号强度门限值,即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为固定值。
上述预设条件中,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即指示第二波束是否为反射波束;由于反射波束的传播路径较于直射波束更长,故反射波束在传播过程中的TA值通常会大于直射波束的TA值,因此,在满足第二波束的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的情形下,即可判断第二波束为反射波束。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的设置与用户所在小区内的基站分布相关,例如,在基站密度较大的小区中,如公共场合,波束分布的数量更多,可以适当控制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增加,反之,在基站密度较小的小区,可以使得控制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减小。对于上述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具体数值的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小区内基站的具体密度以及波束情况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第二波束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情形下,即可判定第二波束是反射波束,且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满足切换门限。在上述情形下,发送侧即可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接收侧,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接收侧。采用上述数据传输方式,由于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通过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分别进行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传输,因此,即使第二波束由于反射波束的特性而在终端位置或姿态变化下快速消退,导致第二链路断开,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仍可以通过第一链路保持第一数据流的传输,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吞吐量不发生变化。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发送侧可以是基站,接收侧可以是终端,在该情形下,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均为下行链路;或者,发送侧可以是终端,接收侧可以是基站,在该情形下,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均为上行链路。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由于可通过控制单元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第二波束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发现的波束;以及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令发送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接收侧,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接收侧;其中,第一链路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已连接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系统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波束切换的过程中,反射波束易于消退进而导致数据传输的吞吐量会受到影响的问题,以达到在波束切换时确保数据传输的吞吐量的效果。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2中,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之后,还包括: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根据秩判决结果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其中,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接收侧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接收侧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具体而言,即接收侧接收到发送侧发送的第二数据流后,对该第二数据流进行均衡处理,并对均衡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将该判决结果作为上述秩判决结果,秩判决结果具体表现为秩的数值。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2中,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即指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通过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流,在该情形下,由于对于同一数据流采用了多个链路的发射分集进行传输,故用户可以得到上述发射分集带来的增益,从而使得数据传输的吞吐量更加稳定。上述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即指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通过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分别传输不同的数据流,在该情形下,可在原先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的基础上,额外的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以令用户能够得到额外的吞吐量,以使得数据传输的吞吐量得以显著提升。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2中,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在秩判决结果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
在秩判决结果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2还包括:
在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删除第一链路;或者,
在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删除第二链路。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波束或第二波束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即指示该第一波束或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不足以支持数据流的传输;在该情形下,即可将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一链路或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二链路删除,仅使用剩余的链路进行数据的传输;因此,上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即指示波束的退出门限。在本可选实施例中,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始终保持有稳定的链路进行数据流的传输,因而在波束切换的过程中以及切换后的过程中,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均可保持稳定的数据吞吐量。
此外,类似于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的设置,上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也与用户所在小区内的基站分布相关,例如,在基站密度较大的小区中,如公共场合,波束分布的数量更多,可以适当控制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减小,反之,在基站密度较小的小区,可以使得控制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增加。对于上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数值的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小区内基站的具体密度以及波束情况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基站,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二),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302,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终端,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终端;
其中,第一链路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第二链路为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第二波束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链路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已连接的链路,用于指示在发现第二波束之前,基站与终端之间已通过第一链路进行数据流的传输,该数据流即为第一数据流;上述第一波束则为第一链路对应的波束,即第一链路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的。上述第二波束为基站与终端之间新发现的波束,用于指示第二波束是在基站与终端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的过程中新发现的波束。
通常而言,上述波束发现的过程由终端得以实现,即第二波束可由终端进行发现,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基站、控制单元或其它服务器根据终端的位置发现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新的波束。上述预设条件的判断可由基站得以实现,即由基站确定第二波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终端、控制单元或其它服务器根据波束的信息判断第二波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上述确定第二波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即在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满足切换门限的前提下,确定第二波束的类型;具体而言,当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时,即指示第二波束为反射波束。上述预设条件之中,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即指示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需满足切换门限;该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可以为一个相对值,例如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即该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可以是随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变化而变化的相对值,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也可以是一个绝对的信号强度门限值,即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为固定值。
上述预设条件中,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即指示第二波束是否为反射波束;由于反射波束的传播路径较于直射波束更长,故反射波束在传播过程中的TA值通常会大于直射波束的TA值,因此,在满足第二波束的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的情形下,即可判断第二波束为反射波束。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的设置与用户所在小区内的基站分布相关,例如,在基站密度较大的小区中,如公共场合,波束分布的数量更多,可以适当控制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增加,反之,在基站密度较小的小区,可以使得控制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减小。对于上述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具体数值的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小区内基站的具体密度以及波束情况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第二波束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情形下,即可判定第二波束是反射波束,且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满足切换门限。在上述情形下,基站即可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终端,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终端。采用上述数据传输方式,由于基站与终端之间通过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分别进行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传输,因此,即使第二波束由于反射波束的特性而在终端位置或姿态变化下快速消退,导致第二链路断开,基站与终端之间仍可以通过第一链路保持第一数据流的传输,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吞吐量不发生变化。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均为下行链路。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由于基站可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终端,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终端,其中,第一链路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已连接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第二波束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发现的链路,第二链路根据第二波束进行建立;上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波束切换的过程中,反射波束易于消退进而导致数据传输的吞吐量会受到影响的问题,以达到在波束切换时确保数据传输的吞吐量的效果。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2还包括: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根据秩判决结果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其中,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终端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
根据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终端,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终端。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终端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具体而言,即终端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二数据流后,对该第二数据流进行均衡处理,并对均衡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将该判决结果作为上述秩判决结果,秩判决结果具体表现为秩的数值。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2中,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即指示基站与终端之间通过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流,在该情形下,由于对于同一数据流采用了多个链路的发射分集进行传输,故用户可以得到上述发射分集带来的增益,从而使得数据传输的吞吐量更加稳定。上述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即指示基站与终端之间通过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分别传输不同的数据流,在该情形下,可在原先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的基础上,额外的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以令用户能够得到额外的吞吐量,以使得数据传输的吞吐量得以显著提升。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2中,获取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在秩判决结果低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获取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
在秩判决结果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获取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2还包括:
在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和/或第二数据流至终端;或者,
在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和/或第二数据流至终端。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波束或第二波束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即指示该第一波束或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不足以支持数据流的传输;在该情形下,即可将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一链路或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二链路删除,仅使用剩余的链路进行数据的传输;因此,上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即指示波束的退出门限。在本可选实施例中,基站与终端之间始终保持有稳定的链路进行数据流的传输,因而在波束切换的过程中以及切换后的过程中,基站与终端之间均可保持稳定的数据吞吐量。
此外,类似于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的设置,上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也与用户所在小区内的基站分布相关,例如,在基站密度较大的小区中,如公共场合,波束分布的数量更多,可以适当控制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减小,反之,在基站密度较小的小区,可以使得控制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增加。对于上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数值的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小区内基站的具体密度以及波束情况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三),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S402,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基站,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基站;
其中,第一链路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第二链路为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第二波束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链路为终端与基站之间已连接的链路,用于指示在发现第二波束之前,终端与基站之间已通过第一链路进行数据流的传输,该数据流即为第一数据流;上述第一波束则为第一链路对应的波束,即第一链路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的。上述第二波束为终端与基站之间新发现的波束,用于指示第二波束是在终端与基站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的过程中新发现的波束。
通常而言,上述波束发现的过程由终端得以实现,即第二波束可由终端进行发现,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基站、控制单元或其它服务器根据终端的位置发现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新的波束。上述预设条件的判断可由基站得以实现,即由基站确定第二波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终端、控制单元或其它服务器根据波束的信息判断第二波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上述确定第二波束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即在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满足切换门限的前提下,确定第二波束的类型;具体而言,当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时,即指示第二波束为反射波束。上述预设条件之中,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即指示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需满足切换门限;该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可以为一个相对值,例如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即该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可以是随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变化而变化的相对值,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也可以是一个绝对的信号强度门限值,即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为固定值。
上述预设条件中,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即指示第二波束是否为反射波束;由于反射波束的传播路径较于直射波束更长,故反射波束在传播过程中的TA值通常会大于直射波束的TA值,因此,在满足第二波束的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的情形下,即可判断第二波束为反射波束。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的设置与用户所在小区内的基站分布相关,例如,在基站密度较大的小区中,如公共场合,波束分布的数量更多,可以适当控制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增加,反之,在基站密度较小的小区,可以使得控制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减小。对于上述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具体数值的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小区内基站的具体密度以及波束情况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第二波束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情形下,即可判定第二波束是反射波束,且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满足切换门限。在上述情形下,终端即可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基站,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基站。采用上述数据传输方式,由于终端与基站之间通过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分别进行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传输,因此,即使第二波束由于反射波束的特性而在终端位置或姿态变化下快速消退,导致第二链路断开,终端与基站之间仍可以通过第一链路保持第一数据流的传输,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吞吐量不发生变化。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终端可以是基站,基站可以是终端,在该情形下,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均为下行链路;或者,终端可以是终端,基站可以是基站,在该情形下,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均为上行链路。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由于可通过控制单元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第二波束为终端与基站之间发现的波束;以及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令终端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基站,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基站;其中,第一链路为终端与基站之间已连接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系统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波束切换的过程中,反射波束易于消退进而导致数据传输的吞吐量会受到影响的问题,以达到在波束切换时确保数据传输的吞吐量的效果。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402还包括: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根据秩判决结果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其中,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基站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
根据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基站,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基站。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基站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具体而言,即基站接收到终端发送的第二数据流后,对该第二数据流进行均衡处理,并对均衡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将该判决结果作为上述秩判决结果,秩判决结果具体表现为秩的数值。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2中,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即指示终端与基站之间通过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流,在该情形下,由于对于同一数据流采用了多个链路的发射分集进行传输,故用户可以得到上述发射分集带来的增益,从而使得数据传输的吞吐量更加稳定。上述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即指示终端与基站之间通过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分别传输不同的数据流,在该情形下,可在原先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的基础上,额外的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以令用户能够得到额外的吞吐量,以使得数据传输的吞吐量得以显著提升。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402中,获取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在秩判决结果低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获取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
在秩判决结果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获取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402还包括:
在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和/或第二数据流至基站;或者,
在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和/或第二数据流至基站。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波束或第二波束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即指示该第一波束或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不足以支持数据流的传输;在该情形下,即可将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一链路或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二链路删除,仅使用剩余的链路进行数据的传输;因此,上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即指示波束的退出门限。在本可选实施例中,终端与基站之间始终保持有稳定的链路进行数据流的传输,因而在波束切换的过程中以及切换后的过程中,终端与基站之间均可保持稳定的数据吞吐量。
此外,类似于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以及TA差值门限值的设置,上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也与用户所在小区内的基站分布相关,例如,在基站密度较大的小区中,如公共场合,波束分布的数量更多,可以适当控制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减小,反之,在基站密度较小的小区,可以使得控制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增加。对于上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数值的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小区内基站的具体密度以及波束情况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控制单元,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一),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
建立模块502,用于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第二波束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发现的波束;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第二链路用于发送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接收侧的同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接收侧;
其中,第一链路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已存在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技术效果以及相关技术方案均与实施例2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对应,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建立模块702中,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之后,还包括: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根据秩判决结果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其中,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接收侧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建立模块702中,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建立模块702中,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在秩判决结果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
在秩判决结果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建立模块702还包括:
在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删除第一链路;或者,
在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删除第二链路。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建立模块702中,发送侧为基站以及接收侧为终端;或者,发送侧为终端以及接收侧为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是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但不限于此:上述模块均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以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实施例6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基站,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二),如图8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传输模块602,用于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终端,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终端;
其中,第一链路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第二链路为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第二波束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技术效果以及相关技术方案均与实施例3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对应,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传输模块602还包括: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根据秩判决结果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其中,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终端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
根据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终端,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终端。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传输模块602中,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传输模块602中,获取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在秩判决结果低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获取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
在秩判决结果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获取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传输模块602还包括:
在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和/或第二数据流至终端;或者,
在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和/或第二数据流至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是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但不限于此:上述模块均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以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实施例7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终端,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三),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二传输模块702,用于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基站,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基站;
其中,第一链路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第二链路为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第二波束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技术效果以及相关技术方案均与实施例4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对应,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传输模块702还包括: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根据秩判决结果确定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其中,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基站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
根据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基站,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基站。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传输模块702中,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传输模块702中,获取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在秩判决结果低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获取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
在秩判决结果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获取第一数据流与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传输模块702还包括:
在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和/或第二数据流至基站;或者,
在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和/或第二数据流至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是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但不限于此:上述模块均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以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实施例8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被设置为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计算机程序:
S1,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第二波束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发现的波束;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第二链路用于发送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接收侧的同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接收侧;
其中,第一链路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已存在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为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为RAM)、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计算机程序的介质。
实施例9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被设置为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计算机程序:
S1,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终端,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终端;
其中,第一链路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第二链路为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第二波束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为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为RAM)、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计算机程序的介质。
实施例10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被设置为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计算机程序:
S1,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基站,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基站;
其中,第一链路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第二链路为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第二波束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为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为RAM)、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计算机程序的介质。
实施例11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可选地,上述电子装置还可以包括传输设备以及输入输出设备,其中,该传输设备和上述处理器连接,该输入输出设备和上述处理器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被设置为通过计算机程序执行以下步骤:
S1,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第二波束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发现的波束;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第二链路用于发送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接收侧的同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接收侧;
其中,第一链路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已存在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2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可选地,上述电子装置还可以包括传输设备以及输入输出设备,其中,该传输设备和上述处理器连接,该输入输出设备和上述处理器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被设置为通过计算机程序执行以下步骤:
S1,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终端,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终端;
其中,第一链路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第二链路为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第二波束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3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可选地,上述电子装置还可以包括传输设备以及输入输出设备,其中,该传输设备和上述处理器连接,该输入输出设备和上述处理器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被设置为通过计算机程序执行以下步骤:
S1,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基站,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基站;
其中,第一链路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第二链路为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第二波束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预设条件至少包括: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7)
1.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送侧与接收侧,所述系统还包括:
控制单元,配置为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二波束为所述发送侧与所述接收侧之间发现的波束;
所述发送侧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发送侧与所述接收侧之间已连接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配置为:
在所述第二波束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根据秩判决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其中,所述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所述接收侧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所述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
所述发送侧与所述接收侧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所述关系,所述发送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所述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秩判决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在所述秩判决结果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确定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
在所述秩判决结果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确定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侧还配置为:
在所述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传输所述第一数据流和/或所述第二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或者,
在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传输所述第一数据流和/或所述第二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侧为基站以及所述接收侧为终端;或者,所述发送侧为终端以及所述接收侧为基站。
7.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控制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二波束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发现的波束;
在所述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供所述发送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的同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发送侧与所述接收侧之间已存在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波束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根据秩判决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其中,所述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所述接收侧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所述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所述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在所述秩判决结果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确定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
在所述秩判决结果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确定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删除所述第一链路;或者,
在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删除所述第二链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侧为基站以及所述接收侧为终端;或者,所述发送侧为终端以及所述接收侧为基站。
1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终端,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终端;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第二链路为根据所述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所述第二波束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波束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根据秩判决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其中,所述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所述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所述关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传输所述第一数据流至所述终端,并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传输所述第二数据流至所述终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所述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在所述秩判决结果低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获取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
在所述秩判决结果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获取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传输所述第一数据流和/或所述第二数据流至所述终端;或者,
在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传输所述第一数据流和/或所述第二数据流至所述终端。
18.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基站,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基站;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第二链路为根据所述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所述第二波束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波束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根据秩判决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其中,所述秩判决结果用于指示所述基站对进行均衡处理后的所述第二数据流进行秩的判决的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所述关系,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传输所述第一数据流至所述基站,并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传输所述第二数据流至所述基站。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所述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的关系,包括:
在所述秩判决结果低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获取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相同的数据流;或者,
在所述秩判决结果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形下,获取所述第一数据流与所述第二数据流为不同的数据流。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传输所述第一数据流和/或所述第二数据流至所述基站;或者,
在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的第二信号强度门限值的情形下,通过所述第一链路传输所述第一数据流和/或所述第二数据流至所述基站。
2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控制单元,所述装置包括:
建立模块,用于根据第二波束建立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二波束为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发现的波束;
在所述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供所述发送侧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的同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接收侧;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发送侧与所述接收侧之间已存在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24.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终端,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终端;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第二链路为根据所述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所述第二波束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25.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在第二波束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形下,通过第一链路传输第一数据流至基站,并通过第二链路传输第二数据流至所述基站;
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已存在的链路,所述第一链路根据第一波束进行建立;所述第二链路为根据所述第二波束建立的链路,所述第二波束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发现的波束;
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二波束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值,所述第二波束的最大时间提前量TA值与所述第一波束的TA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TA差值门限值。
26.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设置为运行时执行所述权利要求7至12、权利要求13至17、权利要求18至22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
27.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所述权利要求7至12、权利要求13至17、权利要求18至22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844570.1A CN112469063A (zh) | 2019-09-06 | 2019-09-06 |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
PCT/CN2020/107943 WO2021042941A1 (zh) | 2019-09-06 | 2020-08-07 |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844570.1A CN112469063A (zh) | 2019-09-06 | 2019-09-06 |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69063A true CN112469063A (zh) | 2021-03-09 |
Family
ID=74807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844570.1A Withdrawn CN112469063A (zh) | 2019-09-06 | 2019-09-06 |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469063A (zh) |
WO (1) | WO2021042941A1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81829A (zh) * | 1998-07-21 | 2006-12-20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减少多波束通信系统中呼叫丢失率的系统和方法 |
US20170346534A1 (en) * | 2016-05-26 | 2017-11-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switching and reporting |
CN108377558A (zh) * | 2016-10-21 | 2018-08-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波束的多连接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
CN109121222A (zh) * | 2017-06-23 | 2019-01-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
CN109155650A (zh) * | 2016-05-26 | 2019-01-04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波束切换和报告的系统和方法 |
US20190159156A1 (en) * | 2017-11-17 | 2019-05-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eam-specific timing advance groups |
CN109845328A (zh) * | 2016-10-13 | 2019-06-04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波束软切换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17269C (zh) * | 2003-01-20 | 2008-09-0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智能天线波束切换方法 |
US9306657B2 (en) * | 2005-04-08 | 2016-04-05 | The Boeing Company | Soft handoff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bile vehicles using directional antennas |
CN109155659B (zh) * | 2016-05-11 | 2022-04-19 | Idac控股公司 | 用于波束成形的上行链路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
US10893496B2 (en) * | 2017-12-19 | 2021-01-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eam specific timing advance command parameters |
-
2019
- 2019-09-06 CN CN201910844570.1A patent/CN112469063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20
- 2020-08-07 WO PCT/CN2020/107943 patent/WO202104294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81829A (zh) * | 1998-07-21 | 2006-12-20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减少多波束通信系统中呼叫丢失率的系统和方法 |
US20170346534A1 (en) * | 2016-05-26 | 2017-11-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switching and reporting |
CN109155650A (zh) * | 2016-05-26 | 2019-01-04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波束切换和报告的系统和方法 |
CN109845328A (zh) * | 2016-10-13 | 2019-06-04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波束软切换 |
CN108377558A (zh) * | 2016-10-21 | 2018-08-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波束的多连接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
CN109121222A (zh) * | 2017-06-23 | 2019-01-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
US20190159156A1 (en) * | 2017-11-17 | 2019-05-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eam-specific timing advance groups |
Non-Patent Citations (5)
Title |
---|
""R1-1713129 RACH capacity enhancement"", 3GPP TSG_RAN\\WG1_RL1, 12 August 2017 (2017-08-12) * |
""R1-1713581 Multi-TA procedures for Multi-TRP"", 3GPP TSG_RAN\\WG1_RL1, 12 August 2017 (2017-08-12) * |
""R1-1802071 Remaining Issues for Beam Failure Recovery Procedure"", 3GPP TSG_RAN\\WG1_RL1, 14 February 2018 (2018-02-14) * |
""R4-1901623 UE timing beam switch"", 3GPP TSG_RAN\\WG4_RADIO, 16 February 2019 (2019-02-16) * |
ZTE, ZTE MICROELECTRONICS: "R1-1611474 "High level views on beam management for NR-MIMO"", 3GPP TSG_RAN\\WG1_RL1, no. 1, 6 November 2016 (2016-11-06)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042941A1 (zh) | 2021-03-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47766B (zh) | 一种上行移动性下的寻呼传输方法、通信站点及通信节点 | |
CN114600500A (zh) | 小区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11528667B2 (en) | SON accounting for max geographical distance | |
KR20230160280A (ko) | Harq 피드백 디스에이블링을 위한 방법, 디바이스, 및 시스템 | |
CN114026911B (zh) | 用于双连接性或载波聚合的早期数据传输 | |
US11399325B2 (en) | High-gain beam handover | |
CN115996447A (zh) | 终端驻留方法、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1800818A (zh) | 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 |
US20140314013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bile terminal to switch base station | |
CN112469063A (zh) | 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 |
CN118633315A (zh) | 通信系统中的测量 | |
JP2000333257A (ja) | 移動機と無線基地局間のパス設定方式 | |
KR101698898B1 (ko) | 이동통신 서비스를 위한 핸드오버 방법 | |
CN101795474B (zh) | 自动配置中继节点的服务小区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11479288B (zh) |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及系统 | |
US20230027215A1 (en) | Resumed beamformed communication with a terminal device | |
KR20220017172A (ko) | 무선 통신시스템에서 네트워크 운영 장치 및 방법 | |
US20170230885A1 (en) | User equipment and cell handover method | |
CN104854899B (zh) | 用于通信的方法和装置、移动通信终端和用于在终端中处理信号的芯片组 | |
CN114071550B (zh) | 终端与接入点的连接检测方法、检测装置、终端和系统 | |
WO2012167570A1 (zh) | 数据发送方法与装置 | |
CN118317412B (zh) | 一种pusch信道功率控制方法及系统、装置 | |
US20240056924A1 (en) | Method and apparauts for handling 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6892133B2 (ja) | 通信端末、無線通信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 |
RU2787469C1 (ru) | Улучшение мобильности в соединенном состояни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