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34159A - 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34159A
CN111734159A CN202010444266.0A CN202010444266A CN111734159A CN 111734159 A CN111734159 A CN 111734159A CN 202010444266 A CN202010444266 A CN 202010444266A CN 111734159 A CN111734159 A CN 1117341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rete member
steel
preset hole
hole
p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442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34159B (zh
Inventor
项文波
吴杰锋
金伟丰
赖巧玲
杨鹏斌
龚启航
赵小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Xinzhongyuan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Xinzhongyuan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Xinzhongyuan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Xinzhongyuan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4426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341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34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341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341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341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0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2Repairing, e.g. filling cracks; Restoring; Altering; Enlarging
    • E04G23/0218Increasing or restoring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 E04B1/388Separate connecting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 E04B1/41Connec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mbedding in concrete or masonr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0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2Repairing, e.g. filling cracks; Restoring; Altering; Enlarging
    • E04G23/0218Increasing or restoring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elements
    • E04G23/0222Replacing or adding wall 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及其施工方法,属于房屋建筑技术领域。其包括包括原混凝土构件和后置混凝土构件,所述原混凝土构件开设有预设孔,所述原混凝土构件和所述后置混凝土构件之间设置有抗剪构件,所述抗剪构件包括设于所述预设孔的第一连接件与设于所述后置混凝土构件内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直型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直型钢柱的一部分位于原混凝土构件内,另一部分位于后置混凝土构件内。通过设置抗剪构件,提高后置混凝土构件于原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力,避免后置混凝土构件从原混凝土构件上脱落。

Description

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房屋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原有建筑物在结构功能上的局限或在建筑物遭受自然灾害损坏后,往往需要对原先建筑结构进行改造或加固。
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很多,其中有一种用于户外的装饰墙体,该装饰墙体整体为弧形,为提高装饰墙体的美观度,工作人员需要为装饰墙体需要连接较大且较重的装饰物,为保证该装饰墙体的连接装饰物后不会被损坏,需要对该装饰墙体进行改造或加固。现有的加固方式一般为在原有的装饰墙体上叠合新的结构构件,这种新的结构构件称为后置混凝土构件。后置混凝土构件为通过模型浇注而成的墙体。
现有的后置混凝土构件与装饰墙体连接的方式为:在原装饰墙体需要加固的位置涂布水泥,后置混凝土构件通过模型浇筑成一个整体,后置混凝土构件贴合在原装饰墙体上,且二者通过水泥连接。由于原装饰墙体为弧形,为使后置混凝土构件与原装饰墙体连接形状相同,后置混凝土构件整体也为弧形,又因为后置混凝土构件是单独制作的,形状上难免与原装饰墙体有差异,这使得原装饰墙体和后置混凝土构件连接后,他们之间交界部分不可避免地存在施工缝,并且原装饰墙体与后置混凝土构件只通过水泥连接,连接强度较低,导致后置混凝土构件抗剪力低,在发生地震或者后置混凝土构件发生移动时,后置混凝土易从原装饰墙体上脱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提高后置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力。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包括原混凝土构件和后置混凝土构件,所述原混凝土构件开设有预设孔,所述原混凝土构件和所述后置混凝土构件之间设置有抗剪构件,所述抗剪构件包括设于所述预设孔的第一连接件与设于所述后置混凝土构件内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直型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直型钢柱的一部分位于原混凝土构件内,另一部分位于后置混凝土构件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抗剪构件,提高后置混凝土构件于原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力,避免后置混凝土构件从原混凝土构件上脱落;抗剪构件由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直型钢柱共同组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直型钢柱分别制作,抗剪构件时再将三者连接在一起,一方面可预先制作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直型钢柱,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直型钢柱这三者单独对比于整个抗剪构件来说体积和重量都较小,使得运输和存放都十分方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预埋于所述预设孔的预埋件以及连接座,所述预埋件开设有与预设孔同轴的通孔,所述连接座包括与所述预埋件连接的连接板以及与设于所述连接板上的若干锚栓,若干所述锚栓均穿设于所述通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件与原混凝土构件连接时,预埋件先嵌于预设孔内,然后再将连接座与预埋件连接,从而将第一连接件与原混凝土构件连接,通过设置预埋件,方便第一连接件与原混凝土构件连接,并且还提高第一连接件与原混凝土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锚栓穿过预埋件的通孔后位于预埋件和预设孔孔底之间,原先预埋件与预设孔孔底之间只填充混凝土,现在通过混凝土和锚栓的共同作用,提高预埋件与预设孔孔底之间的结构强度;锚栓与混凝土连接后形成一体,使锚栓固定于预埋件与预设孔孔底之间,又锚栓设于连接板上,提高连接板与预埋件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连接板从预埋件上脱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预设孔内穿设有固定预埋件的若干固定钢筋,若干所述固定钢筋分别位于预埋件的两侧且抵接所述预埋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埋件通过固定钢筋固定在预设孔内,先将一部分固定钢筋固定在预设孔内,再将预埋件放入预设孔内,且预埋件与固定钢筋相抵接,然后将另一部分固定钢筋固定于预设孔内,且后进入预设孔的固定钢筋与预埋件相抵接,如此,通过预埋件两侧的固定钢筋,将预埋件限制于预设孔内,使预埋件于预设孔内位置固定。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钢筋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一体设置的连接部与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为圆台状,所述连接部远离抵接部的端面开设有供固定钢筋穿设的固定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钢筋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支撑架的固定槽内,避免固定钢筋与预设孔孔壁直接接触;抵接部与预设孔孔壁直接接触,且预设孔为圆台状,提高支撑件的支撑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部的侧壁开设有供固定钢筋进入固定槽的缺口,所述固定槽槽底包括抵接面与方便固定钢筋进入固定槽的导向面,所述抵接面为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钢筋从缺口进入固定槽内,通过导向面的导向作用,使固定钢筋滑入固定槽槽底;固定钢筋安装时,先将支撑件的抵接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预设孔孔壁,再将固定钢筋的端部从支撑件的缺口进入固定槽内,且固定钢筋的端部顺着导向面滑至抵接面,使固定钢筋的端部与抵接面相抵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座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锚栓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开设有若干供所述锚栓穿设的若干安装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支架套设于若干锚栓上,通过固定支架的限制,将若干锚栓固定在一起形成整体,当锚栓与混凝土连接后,提高锚栓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若干锚栓远离连接板的端部之间间隔较大,方便若干锚栓穿过预埋件的通孔。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座还包括位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固定支架之间的定位型钢,所述定位型钢的一端与连接板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支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型钢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板和固定支架连接,使固定支架的位置固定,避免固定支架沿锚栓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固定支架套设于锚栓上更加稳定;另外,定位型钢提高了固定支架和连接板之间的结构强度,提高抗剪构件的抗剪力能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弧形钢柱,所述直型钢柱的一端与连接座远离锚栓的侧面连接,另一端与弧形钢柱的中间位置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钢柱整体为弧形,与后置混凝土构件的弧形相配合,当弧形钢柱位于后置混凝土构件中时,弧形钢柱与后置混凝土构件的接触面积较大,更能提高后置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弧形钢柱两端的抗剪件,所述抗剪件包括十字型钢与设于所述十字型钢的凸柱,所述十字型钢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周向间隔设置的若干抗剪板,所述抗剪板设于第一钢板远离第二钢板的侧面与第二钢板远离第一钢板的侧面,所述凸柱凸设于抗剪板远离第一钢板或者第二钢板的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抗剪件设于第二连接件的端部,抗剪件与后置混凝土构件连接后,进一步提高后置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力;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相互垂直,使得十字型钢连接后置混凝土构件的水平面和竖直面,提高后置混凝土构件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抗剪力;凸柱突出于第一钢板或者第二钢板,在十字型钢与后置混凝土构件连接后,凸柱嵌入后置混凝土构件中,提高第一钢板与后置混凝土构件、第二钢板与后置混凝土构件的连接强度,提高十字型钢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后置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力。
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预设孔:在原混凝土构件用笔画出预设孔的位置;
S2、钻孔:在原混凝土构件预设孔的位置钻孔,且钻孔孔眼连续;
S3、开凿:在原混凝土构件按照预设孔的位置凿出预设孔;
S4、浇注通道:在原混凝土构件上钻出浇注通道,浇注通道位于预设孔的上方,浇注通道的上端与外界连通,下端与预设孔贯通;
S5、清理预设孔:用气泵的气枪对预设孔和浇注通道内的碎渣进行清理;
S6、在预设孔内嵌入预埋件:先竖直嵌入两根固定钢筋,固定钢筋的两端分别与预设孔的上内侧壁和下内侧壁相抵接,再预埋件放入预设孔内,预埋件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预设孔的左内侧壁和右内侧壁相抵接,且预埋件的端面与预设孔内的固定钢筋相抵接,最后再竖直嵌入两个固定钢筋,后嵌入的固定钢筋也与预埋件的端面相抵接;
在预设孔内设置固定钢筋,并将固定钢筋设于预设孔内;
S7、连接抗剪构件:将抗剪构件的锚栓、固定支架与定位型钢穿过预埋件的通孔,连接S8、浇注混凝土:通过浇注通道向预设孔内注入混凝土,混凝土进入预设孔后,通过通胶孔使连接板两侧的混凝土互相连通,使混凝土填满于预设孔;
S9、浇筑后置混凝土构件:在原混凝土构件的凸部浇筑后置混凝土构件,后置混凝土构件将部分直型钢柱和第二连接件包覆在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抗剪构件,提高后置混凝土构件于原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力,避免后置混凝土构件从原混凝土构件上脱落;
2.弧形钢柱整体为弧形,与后置混凝土构件的弧形相配合,当弧形钢柱位于后置混凝土构件中时,弧形钢柱与后置混凝土构件的接触面积较大,更能提高后置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力;
3.抗剪件设于第二连接件的端部,抗剪件与后置混凝土构件连接后,进一步提高后置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叠合式混凝土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原混凝土构件与抗剪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抗剪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原混凝土构件中预设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固定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固定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与预埋件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与直型钢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的爆炸图;
图10为实施例中直型钢柱与第二连接件的爆炸图;
图11为实施例中抗剪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原混凝土构件;11、预设孔;2、后置混凝土构件;3、抗剪构件;31、第一连接件;311、预埋件;3111、通孔;312、连接座;3121、连接板;3122、锚栓;3123、固定支架;3124、定位型钢;3125、通胶孔;3126、螺杆;3127、钩部;3128、安装孔;3129、锚栓孔;32、第二连接件;321、弧形钢柱;3211、弧形钢筋;322、抗剪件;3221、十字型钢;3222、第一钢板;3223、第二钢板;3224、抗剪板;3225、凸柱;33、直型钢柱;331、纵筋;332、箍筋;4、固定钢筋;5、支撑件;51、连接部;52、抵接部;53、固定槽;54、缺口;55、抵接面;56、导向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包括原混凝土构件1和后置混凝土构件2,原混凝土构件1与后置混凝土构件2均为弧形,且后置混凝土构件2位于原混凝土构件1凹部的外侧。
参见图2与图3,原混凝土构件1靠近后置混凝土构件2的侧面开设有预设孔11,原混凝土构件1开设有倾斜设置的浇注通道(图中未示出),浇注通道的上端与外界相连通,下端与预设孔11相连通。
原混凝土构件1和后置混凝土构件2之间设置有抗剪构件3,抗剪构件3包括第一连接件31、第二连接件32与直型钢柱33,第一连接件31包括预埋件311与连接座312,预埋件311设于原混凝土构件1的预设孔11中,预埋件311与预设孔11孔底之间间隔一定距离,预埋件311为方形板状,且中间开设有与预设孔11同轴的通孔3111。当预埋件311安装于预设孔11中时,预埋件311的一组相对侧壁分别与预设孔11的左右两内侧壁相抵接。
参见图4,预设孔11内穿设有固定预埋件311的四个固定钢筋4,四个固定钢筋4位于预埋件311的两侧,每侧有两个固定钢筋4,预埋件311的两侧端面分别与两侧的固定钢筋4相抵接。
参见图5与图6,固定钢筋4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支撑件5,支撑件5包括一体设置的连接部51与抵接部52,抵接部52为圆台状,抵接部52面积较小的一端面与连接部51连接。
连接部51远离抵接部52的端面开设有供固定钢筋4穿设的固定槽53,连接部51的侧壁开设有供固定钢筋4进入固定槽53的缺口54,固定槽53槽底包括抵接面55与导向面56,抵接面55为平面,导向面56为抵接面55向缺口54处延伸的斜面。
固定钢筋4安装时,先将支撑件5的抵接部52远离连接部51的一端连接于预设孔11的孔壁,再将固定钢筋4的端部从支撑件5的缺口54进入固定槽53内,且固定钢筋4的端部顺着导向面56滑至抵接面55,使固定钢筋4的端部与抵接面55相抵接。
参见图7与图8,连接座312包括与预埋件311连接的连接板3121、设于连接板3121上的若干锚栓3122、固定支架3123以及定位型钢3124,连接板3121为板状,连接板3121上开设有若干锚栓孔3129。本实施例中锚栓3122设置有四个,四个锚栓3122呈2×2阵列于连接板3121的中间位置,且四个锚栓3122可同时穿过预埋件311的通孔3111。锚栓3122的一端为具有外螺纹的螺杆3126,另一端为弯折的钩部3127,使锚栓3122为L型,锚栓3122的螺杆3126穿设于连接板3121的锚栓孔3129内。连接板3121的两侧面均设有与螺杆3126通过螺纹连接的螺母,两个螺母分别与连接板3121的两个螺母相抵接,从而将锚栓3122固定于连接板3121上。
参见图8与图9,固定支架3123为板状,固定支架3123开设有供锚栓3122穿设的四个安装孔3128,每一锚栓3122穿设于一个安装孔3128内,使固定支架3123套设于四个螺栓上。
定位型钢3124位于连接板3121和固定支架3123之间,定位型钢3124可以是工字型钢,也可以是槽钢等,工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定位型钢3124的一端与连接板3121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支架3123的端面通过焊接固定连接。连接板3121在靠近定位型钢3124的位置处开设有通胶孔3125,连接板3121与预埋件311连接后,连接板3121的通胶孔3125与预埋件311的通孔3111相连通,使得连接座312浇筑混凝土时,连接板3121两侧的混凝土通过通胶孔3125相互流通。
图9与图10,直型钢柱33包括若干根呈方形排列的纵筋331与若干箍筋332,箍筋332箍设于纵筋331外,限制纵筋331的移动,且若干箍筋332沿纵筋33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直型钢柱33的一端与连接板3121背离定位型钢3124的侧面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32连接,使用时,直型钢柱33一部分位于原混凝土构件1中,另一部分位于后置混凝土构件2中。
参见图10与图11,第二连接件32包括弧形钢柱321与设于弧形钢柱321两端的抗剪件322,直型钢柱33远离第一连接件31的一端与弧形钢柱321的中间位置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弧形钢柱321包括若干排列设置的弧形钢筋3211与用于固定若干弧形钢筋3211的若干箍筋332,箍筋332套设于弧形钢筋3211外,弧形钢筋3211与箍筋332的之间的结构与纵筋331与箍筋332之间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抗剪件322与弧形钢柱321通过隔板固定连接,抗剪件322包括十字型钢3221与设于十字型钢3221的若干凸柱3225,十字型钢3221包括第一钢板3222、第二钢板3223与周向间隔设置的若干抗剪板3224,第一钢板3222与第二钢板3223相互垂直,且第一钢板3222与第二钢板3223连接后形成一个截面为“十”的整体。本实施例中抗剪板3224设置有四个,四个抗剪板3224分别设于第一钢板3222远离第二钢板3223的侧面与第二钢板3223远离第一钢板3222的侧面,其中,设于第一钢板3222的抗剪板3224与第一钢板3222相垂直,设于第二钢板3223的抗剪板3224与第二钢板3223相垂直。
凸柱3225在每个抗剪板3224上都设置有四个,凸柱3225穿设于抗剪板3224且凸出于抗剪板3224远离第一钢板3222或是第二钢板3223的侧面,本实施例中凸柱3225为螺栓,螺栓的螺帽突出于抗剪板3224,凸柱3225与抗剪板3224的连接方式同锚栓3122与连接板3121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后置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该方法还可应用于上述叠合式混凝土构件的施工,该方法的施工步骤具体如下:
S1、确定预设孔:在原混凝土构件用笔画出预设孔的位置;
S2、钻孔:在原混凝土构件预设孔的位置钻孔,且钻孔孔眼连续;
S3、开凿:在原混凝土构件按照预设孔的位置凿出预设孔;
S4、浇注通道:在原混凝土构件上钻出浇注通道,浇注通道位于预设孔的上方,浇注通道的上端与外界连通,下端与预设孔贯通;
S5、清理预设孔:用气泵的气枪对预设孔和浇注通道内的碎渣进行清理;
S6、在预设孔内嵌入预埋件:先竖直嵌入两根固定钢筋,固定钢筋的两端分别与预设孔的上内侧壁和下内侧壁相抵接,再预埋件放入预设孔内,预埋件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预设孔的左内侧壁和右内侧壁相抵接,且预埋件的端面与预设孔内的固定钢筋相抵接,最后再竖直嵌入两个固定钢筋,后嵌入的固定钢筋也与预埋件的端面相抵接;固定钢筋的安装还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S6-1、固定连接件:先将连接件的抵接部端面面积较大的一侧通过水泥与预设孔的上内侧壁和下内侧本次固定连接,上内侧壁与下内侧壁均设置两个,且上内侧壁的两个连接件与下内侧壁的两个连接件一一对应,同一内侧壁的两个连接件的连线垂直于预设孔的左内侧壁;
S6-2、嵌入固定钢筋:将固定钢筋的一端插入上内侧壁的连接件的固定槽内,固定钢筋整体倾斜,另一端慢慢向下内侧壁的连接件靠近,靠近后将端部从连接件的缺口进入固定槽内,并顺着导向面向靠近抵接面的一侧移动,直至端部完全与抵接面相抵接;
S6-3、当预埋件嵌入预设孔之后,重复S61、S62的步骤,再将两根固定钢筋嵌入预设孔内;
S7、连接抗剪构件:将抗剪构件的锚栓、固定支架与定位型钢穿过预埋件的通孔,连接板与预埋件相贴合,且二者通过螺栓连接,此时直型钢柱的一部分位于预设孔内,另外部分位于预设孔外;抗剪构件的制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S7-1、制作第一连接件:先将四个锚栓穿设于固定支架上,在连接板钻出四个锚栓孔和两个通胶孔,定位型钢的一端焊接于连接板的中部,并且定位型钢没有遮挡通胶孔;将四个锚栓的螺杆分别穿设于四个锚栓孔,用螺母将锚栓固定在连接板上;移动固定支架,直至固定支架与定位型钢相抵接,然后将固定支架与定位型钢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S7-2、制作直型钢柱:将四个木板首尾连接形成截面为方形的笔直的木质框架,四个纵筋分别放置于木质框架的一角,再将四个纵筋放置于每个木板的中间位置,使八个纵筋形成一个方形框架,然后将箍筋套设于八个纵筋的外侧,八个纵筋均与箍筋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S7-3、制作第二连接件:弧形钢柱与直型钢柱的制作方式相同,唯一的区别仅在于木质框架的形状不同,弧形钢柱的木质框架为弧形;将两块隔板分别焊接于弧形钢柱的两端,再将十字型钢焊接于隔板上,抗剪板焊接于十字型钢上,在每块第一钢板和每块第二钢板均穿设四个凸柱,通过螺母将凸柱固定;
S7-4、制作抗剪构件:将直型钢柱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的连接板和第二连接件的弧形钢柱焊接,将第一连接件、直型钢柱与第二连接件形成整体;
S8、浇注混凝土:通过浇注通道向预设孔内注入混凝土,混凝土进入预设孔后,通过通胶孔使连接板两侧的混凝土互相连通,使混凝土填满于预设孔;
S9、浇筑后置混凝土构件:在原混凝土构件的凸部浇筑后置混凝土构件,后置混凝土构件将部分直型钢柱和第二连接件包覆在内;后置混凝土构件浇注还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S9-1、搭建底模:在预设孔的混凝土固化后,在靠近原混凝土构件凸部的位置搭设后置混凝土构件的底模,底模为与原混凝土构件形状相同的弧形,且底模与原混凝土构件相贴合;
S9-2、搭建侧模:沿底模向上竖直延伸,搭设后置混凝土构件的侧模;
S9-3、浇筑:采用混凝土浇注于底模和侧模内,浇注完成后洒水养护至少14天,在混凝土强度大于1MPa后拆除侧模,待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到设计要求后拆除底模。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包括原混凝土构件(1)和后置混凝土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混凝土构件(1)开设有预设孔(11),所述原混凝土构件(1)和所述后置混凝土构件(2)之间设置有抗剪构件(3),所述抗剪构件(3)包括设于所述预设孔(11)的第一连接件(31)与设于所述后置混凝土构件(2)内的第二连接件(32),所述第一连接件(3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2)通过直型钢柱(33)固定连接,所述直型钢柱(33)的一部分位于原混凝土构件(1)内,另一部分位于后置混凝土构件(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1)包括预埋于所述预设孔(11)的预埋件(311)以及连接座(312),所述预埋件(311)开设有与预设孔(11)同轴的通孔(3111),所述连接座(312)包括与所述预埋件(311)连接的连接板(3121)以及与设于所述连接板(3121)上的若干锚栓(3122),若干所述锚栓(3122)均穿设于所述通孔(311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孔(11)内穿设有固定预埋件(311)的若干固定钢筋(4),若干所述固定钢筋(4)分别位于预埋件(311)的两侧且抵接所述预埋件(3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钢筋(4)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件(5),所述支撑件(5)包括一体设置的连接部(51)与抵接部(52),所述抵接部(52)为圆台状,所述连接部(51)远离抵接部(52)的端面开设有供固定钢筋(4)穿设的固定槽(5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51)的侧壁开设有供固定钢筋(4)进入固定槽(53)的缺口(54),所述固定槽(53)槽底包括抵接面(55)与方便固定钢筋(4)进入固定槽(53)的导向面(56),所述抵接面(55)为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312)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锚栓(3122)的固定支架(3123),所述固定支架(3123)开设有若干供所述锚栓(3122)穿设的若干安装孔(3128)。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312)还包括位于所述连接板(3121)和所述固定支架(3123)之间的定位型钢(3124),所述定位型钢(3124)的一端与连接板(3121)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支架(312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32)包括弧形钢柱(321),所述直型钢柱(33)的一端与连接座(312)远离锚栓(3122)的侧面连接,另一端与弧形钢柱(321)的中间位置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32)还包括设于所述弧形钢柱(321)两端的抗剪件(322),所述抗剪件(322)包括十字型钢(3221)与设于所述十字型钢(3221)的凸柱(3225),所述十字型钢(3221)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钢板(3222)和第二钢板(3223)、周向间隔设置的若干抗剪板(3224),所述抗剪板(3224)设于第一钢板(3222)远离第二钢板(3223)的侧面与第二钢板(3223)远离第一钢板(3222)的侧面,所述凸柱(3225)凸设于抗剪板(3224)远离第一钢板(3222)或者第二钢板(3223)的侧面。
10.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预设孔:在原混凝土构件用笔画出预设孔的位置;
S2、钻孔:在原混凝土构件预设孔的位置钻孔,且钻孔孔眼连续;
S3、开凿:在原混凝土构件按照预设孔的位置凿出预设孔;
S4、浇注通道:在原混凝土构件上钻出浇注通道,浇注通道位于预设孔的上方,浇注通道的上端与外界连通,下端与预设孔贯通;
S5、清理预设孔:用气泵的气枪对预设孔和浇注通道内的碎渣进行清理;
S6、在预设孔内嵌入预埋件:先竖直嵌入两根固定钢筋,固定钢筋的两端分别与预设孔的上内侧壁和下内侧壁相抵接,再预埋件放入预设孔内,预埋件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预设孔的左内侧壁和右内侧壁相抵接,且预埋件的端面与预设孔内的固定钢筋相抵接,最后再竖直嵌入两个固定钢筋,后嵌入的固定钢筋也与预埋件的端面相抵接;
S7、连接抗剪构件:将抗剪构件的锚栓、固定支架与定位型钢穿过预埋件的通孔,连接板与预埋件相贴合,且二者通过螺栓连接,此时直型钢柱的一部分位于预设孔内,另外部分位于预设孔外;
S8、浇注混凝土:通过浇注通道向预设孔内注入混凝土,混凝土进入预设孔后,通过通胶孔使连接板两侧的混凝土互相连通,使混凝土填满于预设孔;
S9、浇筑后置混凝土构件:在原混凝土构件的凸部浇筑后置混凝土构件,后置混凝土构件将部分直型钢柱和第二连接件包覆在内。
CN202010444266.0A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 Active CN1117341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4266.0A CN111734159B (zh)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4266.0A CN111734159B (zh)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34159A true CN111734159A (zh) 2020-10-02
CN111734159B CN111734159B (zh) 2021-12-03

Family

ID=72646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44266.0A Active CN111734159B (zh)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3415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9072A (zh) * 2010-04-09 2010-09-22 中国第一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撑住屋面换柱方法
CN102400564A (zh) * 2011-08-15 2012-04-04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砌体结构承重墙后开洞口的临时托换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02658720U (zh) * 2012-06-08 2013-01-09 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 一种后置式钢结构埋件
CN104234443A (zh) * 2014-10-08 2014-12-24 苏州中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钢骨混凝土构件的牛腿式加固方法及新增梁构件
CN105003088A (zh) * 2015-07-16 2015-10-28 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钢结构施工中漏埋埋件的施工方法
CN105525765A (zh) * 2016-01-26 2016-04-27 四川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及其施工结构和施工方法
CN105781138A (zh) * 2016-03-13 2016-07-20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古建筑木结构容许榫卯节点滑移的钢组合件加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9072A (zh) * 2010-04-09 2010-09-22 中国第一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撑住屋面换柱方法
CN102400564A (zh) * 2011-08-15 2012-04-04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砌体结构承重墙后开洞口的临时托换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02658720U (zh) * 2012-06-08 2013-01-09 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 一种后置式钢结构埋件
CN104234443A (zh) * 2014-10-08 2014-12-24 苏州中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钢骨混凝土构件的牛腿式加固方法及新增梁构件
CN105003088A (zh) * 2015-07-16 2015-10-28 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钢结构施工中漏埋埋件的施工方法
CN105525765A (zh) * 2016-01-26 2016-04-27 四川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及其施工结构和施工方法
CN105525765B (zh) * 2016-01-26 2018-12-14 四川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叠合式混凝土构件及其施工结构和施工方法
CN105781138A (zh) * 2016-03-13 2016-07-20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古建筑木结构容许榫卯节点滑移的钢组合件加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34159B (zh) 2021-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88108B (zh) 内置定位预制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施工方法
KR100583352B1 (ko) 철골 연결구
CN104652671A (zh)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外挂墙板固定装置及安装方法
CN111206675A (zh) 一种钢结构连廊结构及吊装施工方法
US1074590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multi-story building utilizing modular components
CN216339344U (zh) 一种装配式渠槽侧墙的现浇底板中预埋钢筋的精密定位固定装置
DE10027037B4 (de) Anordnung bestehend aus einer Fertigteilstütze und einem Fundament
JP6577155B1 (ja) 強度不足のブロック塀のフェンス塀への改築工法およびこの工法で使用する金具
CN111734159B (zh) 一种叠合式混凝土构件
CN204645343U (zh)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外挂墙板固定装置
CN113846607A (zh) 装配式渠槽侧墙的现浇底板中预埋钢筋的精密定位固定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10005203B (zh) 一种自适应工具式斜墙模板支撑体系及使用方法
CN210316188U (zh) 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
CN210562653U (zh) 装配式结构连接件
CN107268803B (zh) 一种外挂墙板底端仅对墙板有平面外约束的连接方法
CN212957239U (zh) 装配式建筑板材
CN220377695U (zh) 一种树脂装饰墙体结构
CN217711878U (zh) 一种建筑支撑梁柱加固结构
CN215054690U (zh) 一种施工升降机上屋面临时用钢附墙架
CN214696127U (zh) 一种固定机构及其柱脚
CN209494090U (zh) 一种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隔墙板定制铁件安装结构
CN210288768U (zh) 一种非焊接装配式网架板
CN219219378U (zh) 一种可调节的装配式钢结构预埋件
CN217078835U (zh) 预制装配式输电铁塔基础
CN220868848U (zh) 一种带有钢筋定位装置的格构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Weibing

Inventor after: Xiang Wenbo

Inventor after: Wu Jiefeng

Inventor after: Jin Weifeng

Inventor after: Lai Qiaoling

Inventor after: Yang Pengbin

Inventor after: Gong Qihang

Inventor after: Zhao Xiaolin

Inventor before: Xiang Wenbo

Inventor before: Wu Jiefeng

Inventor before: Jin Weifeng

Inventor before: Lai Qiaoling

Inventor before: Yang Pengbin

Inventor before: Gong Qihang

Inventor before: Zhao Xiaoli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