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97478A - 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 - Google Patents

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7478A
CN111697478A CN201911037007.XA CN201911037007A CN111697478A CN 111697478 A CN111697478 A CN 111697478A CN 201911037007 A CN201911037007 A CN 201911037007A CN 111697478 A CN111697478 A CN 1116974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compartment
plate
evacuation system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3700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97478B (zh
Inventor
金钟斗
马址焄
南相源
高载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S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SI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0300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160052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0743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48597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SI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SI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97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74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974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74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56Cooling; Ventilation
    • H02B1/565Cooling; Ventilation for cabi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3/00Arrangement of switchgear in which switches are enclosed in, or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asing, e.g. cubicle
    • H02B13/02Arrangement of switchgear in which switches are enclosed in, or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asing, e.g. cubicle with metal casing
    • H02B13/025Safety arrangements, e.g. in case of excessive pressure or fire due to electrical defec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3/00Arrangement of switchgear in which switches are enclosed in, or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asing, e.g. cubicle
    • H02B13/02Arrangement of switchgear in which switches are enclosed in, or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casing, e.g. cubicle with metal casing
    • H02B13/035Gas-insulated switchgear
    • H02B13/045Details of casing, e.g. gas tightn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atch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更详细地说,涉及通过使流向前方电弧最小来防止受损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设置有多个隔室,在所述多个隔室中容纳能够引入引出的电设备的第一隔室形成有电弧阻断部,所述电弧阻断部,在所述电设备处于运转位置时,阻断所述电设备与所述第一隔室之间的隔开空间。

Description

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更详细地说,涉及通过使流向前方电弧最小化来防止受害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配电箱是为了监控、控制以及保护电力系统而使用的装置,在配电箱收纳有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等电设备并使用,用于发电厂以及变电所等的运转或控制,电动机的运转等。
当在这种配电箱内部因短路或接地电流、绝缘破坏等产生电弧(Arc)时,会在配电箱内部产生高温、高压的电弧气体。配电箱需要迅速地向外部排出这种事故引起的高温、高压的电弧气体,以能够保护配电箱的电设备和人命。
因此,在配电箱设置有管道,以构成排出电弧气体的路径。在配电箱的内部产生的电弧气体可通过设置于配电箱的管道向外部排出。
这种电弧排出通路,管道需要冷却电弧气体或延迟排出时间,以减少向外部排出的高温气体对周边的损害。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配电箱的结构。
通常,高压配电箱构成为多段。现有技术的配电箱1包括设置于下段的变压器室2,设置于中间段的断路器室3,设置于上段的低压设备室4以及设置于它们的后端的母线和线缆室5等。
另一方面,在断路器室3的上部,即低压设备室4与母线和线缆室5之间设置有电弧排出室6。电弧排出室6的底面和侧面开放,由此能够使在断路器室3产生的电弧流入并向配电箱的外部排出。
图2和图3示出了断路器室的侧视图和正视图。
断路器7插入并设置于断路器室3。断路器7包括主电路部(通电部)7a和操作部7b,在操作部7b形成有包围上,下、左,右侧面四个面的防弧板7c,并由此进行适合IP等级(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Marking)的保护和电弧阻断。
断路器7进入到断路器室3并进行On动作时,通过断路器接线端子7d与配电箱接线端子8(准确地说,接线端子衬套内部的配电箱接线端子)的结合来实现通电。
当断路器7进行断开动作时,断路器接线端子7d从配电箱接线端子8分离并产生电弧。当然,电弧也会因短路或接地电流或绝缘破坏等的故障电流而产生。
所述电弧大部分向上部的电弧排出室6移动,但是一部分向正面移动,由此电弧能量会向正门3a方向扩散。
即,在上部的低压设备室4与防弧板7c之间以及侧板9与防弧板7c之间分别产生电弧气体的流出并向前方扩散。
在现有技术中,如上所述,电弧能量向正门3a方向扩散,因此会引起正门3a和框架的铰链受损、门把手部受损、或者发生门鼓起现象,或者因电弧能量向配电箱正面放出而存在发生人命事故的等二次事故的危险。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小因产生电弧使配电箱正面部的部件受损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
另外,提供一种在发生电弧事故时,减小向正面方向排出电弧能量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设置有多个隔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隔室中容纳能够引入引出的电设备的第一隔室形成有电弧阻断部,所述电弧阻断部,在所述电设备处于运转位置时,阻断所述电设备与第一隔室之间的隔开空间。
在此,所述电弧阻断部的一部分与所述电设备在所述电设备的引入引出方向的垂直方向上重叠。
另外,所述电弧阻断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隔室的上部面板或侧面面板。
另外,在所述电设备的顶面、底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形成有防弧板,所述电弧阻断部的一部分与所述防弧板重叠。
另外,在所述第一隔室的上部设置有相邻配置的第二隔室和第三隔室,所述上部面板由在所述第二隔室的下部配置的第一上部面板和在所述第三隔室的下部配置的第二上部面板构成,在所述第一上部面板的背面部设置有划分框架,在所述电设备处于运转位置时,所述防弧板配置于所述划分框架的下部
另外,所述电弧阻断部包括在所述第二上部面板的正面部设置的第一延伸板。
另外,所述正面部的高度与所述划分框架的高度相同。
另外,所述第一延伸板的下端部延伸至低于所述防弧板的上板的高度的位置。
另外,在所述第一隔室的侧面面板设置有保护板,所述保护板被支撑板支撑。
另外,在所述保护板或所述支撑板形成有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延伸板的一部分与所述防弧板的侧板重叠。
并且,所述第三隔室发挥能够使在所述第一隔室产生的电弧排出的通路的作用。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设置有多个隔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隔室中容纳能够引入引出的电设备的第一隔室包括:第一盖板,设置于所述电设备的外盒;以及第二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隔室,通过配置为在所述电设备处于运转位置时,所述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重叠,来阻断所述电设备与所述第一隔室之间的隔开空间。
在此,在所述第一盖板设置有向后方弯折形成的插入部,在所述第二盖板设置有容纳所述插入部的容纳部。
另外,所述插入部设置于所述电设备的上部面和侧面。
另外,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容纳部的长度是从测试位置到运转位置。
另外,所述容纳部形成“匚”形状。
另外,在所述第一盖板或所述第二盖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盖板或所述第一盖板接触并移动的接触构件。
另外,还包括对所述接触构件提供恢复力的缓冲构件。
另外,所述接触构件由配置为与所述第一盖板或所述第二盖板平行的接触板和向垂直于所述接触板的方向凸出的杆形成。
并且,在所述第一盖板或所述第二盖板形成有供所述接触构件贯通的贯通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在电设备引入引出的隔室的上部面板和侧面面板设置有与断路器的防弧板或保护板重叠的电弧阻断部,由此使流向前方的电弧能量最小。
即,电弧能量大部分被引向断路器室上部的电弧排出室,并安全的将电弧排出至外部。
另外,所述电弧阻断部还设置于变压器室,由此对在变压器室产生的电弧也具有由阻断或时间延迟产生的电弧能量减小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在电设备引入引出的隔室的上部面板和侧面面板设置有配置为在电设备之间分别彼此重叠的盖板,由此使流向前方的电弧能量最小。
此外,在电设备的盖板和隔室的盖板设置有插入部和容纳部,由此最大限度地防止电弧能量的通过。
即,电弧能量大部分被引向断路器室上部的电弧排出室,并安全地并电弧排出至外部。
另外,在盖板设置有接触构件和缓冲构件,由此能够实现完全遮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配电箱的立体图。
图2和图3是在现有技术的配电箱中,断路器室的侧视图和正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电箱的侧视图。
图5是图4的局部立体图。是示出第一隔室和第四隔室的状态。在此,是省略断路器和变压器的状态。
图6是第一隔室的侧视图。
图7是图6的局部立体图。
图8和图9是第一隔室的上部面板和侧面面板的立体图。
图10和图11是第一隔室的上部俯视图和局部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配电箱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2的局部立体图。是示出第一隔室和第四隔室的状态。在此,示出了省略断路器和变压器的状态。
图14是第一隔室的局部立体图。
图15是第一隔室的上部面板的立体图。
图16A和图16B是第一隔室的局部侧视图。
图17是第一隔室的侧面面板的立体图。
图18是断路器在第一隔室进入到运转状态下的上部立体图。
图19和图20是图16的另一实施例。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配电箱 11:外盒
12:第四隔室(变压器室) 13:第一隔室(断路器室)
14:第二隔室(低压设备室) 15:第五隔室(母线和线缆室)
16:第三隔室(电弧排出室) 17:划分框架
18:正门 20:断路器
21:左侧开放部、右侧开放部 21:主电路部
22、23:断路器接线端子 24:操作部
25:防弧板 26:上板
27:侧板 30:变压器
31:正面保护板 40:上部面板
41:开放部 42:第一罩体
43:正面部 45:第一延伸板
50:侧面面板 52:保护板
55:支撑板 56:第二延伸板
60:上部面板 65:保护面板
66:第三延伸板 70:侧面面板
71:第二支撑板 72:第四延伸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这是为了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实施而进行的说明,并不表示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被限定于此。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设置有多个隔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隔室中容纳能够引入引出的电设备的第一隔室13形成有电弧阻断部,所述电弧阻断部在所述电设备处于运转位置时,阻断所述电设备与第一隔室13之间的隔开空间。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电箱10的电弧排出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室13,设置于配电箱外盒的一部分;第二隔室14和第三隔室16,设置于所述第一隔室13的上部;以及断路器20,引入并设置于所述第一隔室13。在操作部24的顶面、底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设置有防弧板25,在所述第一隔室13的上部面板40和侧面面板50形成有在所述断路器20处于运转位置时与所述防弧板25重叠的电弧阻断部。
首先参照图4至图7。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电箱的侧视图。图5是图4的局部立体图,是示出第一隔室和第四隔室的状态图,图6是第一隔室的侧视图,图7是图6的局部立体图。
首先,对配电箱10的外盒(enclosure,cabinet)11进行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电箱10的外盒被划分为多个隔室(compartment)。作为例子,配电箱10的外盒11可包括第一隔室(断路器室)13、第二隔室(低压设备室)14、第三隔室(电弧排出室)16、第四隔室(变压器室)12以及第五隔室(母线和线缆室)15。
通常,高压配电箱形成为多段。多段配电箱包括在两个以上的段分别设置的隔室。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构成为三段的配电箱的外盒。将在配电箱外盒11的第一段(下段)设置的隔室称作第四隔室(变压器室)12,将在第二段(中间段)设置的隔室称作第一隔室(断路器室)13。在第四隔室12和第一隔室13可分别容纳有能够引入引出的电设备。这种设备可以是断路器20或变压器30。即,断路器可引入并设置于第一隔室13,而变压器可引入并设置于第四隔室12。
在第一隔室13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隔室(低压设备室)(Low Voltage Compartment)14。此时,第二隔室14长度小于第四隔室12和第一隔室13的长度(前后方向长度)。在第二隔室14可设置有低压用设备或机械用变压器或电流互感器或附属设备等。
在第四隔室12和第一隔室13的后方设置有第五隔室(母线和线缆室)(bus barand cable compartment)15。
在第二隔室14和母线和线缆室15之间设置有第三隔室(电弧排出室)16。
第三隔室16的左侧面、右侧面以及底面为全部或部分开放。即,在第三隔室16左侧面、右侧面以及底面分别形成有开放部。由此,第三隔室16不仅通过底面开放部使在位于下方的第一隔室13产生的电弧气体流入,而且成为能够使该电弧气体流向左侧方和右侧方的通路。
在第三隔室16的底面设置有第一罩体42(flap)。第一罩体42设置为可通过旋转来打开。例如,第一罩体42的一侧铰链结合。当打开第一罩体42时,第一隔室13的顶面被开放。因此,第一罩体42成为在第一隔室13产生的电弧气体的排出通路。当在第一隔室13产生电弧气体时,第一罩体42因该电弧气体的压力而被开放,由此电弧气体进入第三隔室16,之后通过第三隔室16的左侧、右侧开放部21流向侧方。
第二隔室14和第三隔室16可设置于第一隔室13的上部。
断路器20可设置于第一段的第四隔室或第二段的第一隔室。本实施例以断路器20设置于第二段的第一隔室的情形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断路器20包括主电路部(通电部或断开部)21、在主电路部2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的断路器接线端子22、23、以及在主电路部21的正面设置的操作部24。
在操作部24的顶面、底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设置有防弧板25。防弧板25是为了按照IP级别进行保护以及电弧阻断的构件。(在此,IP级别是在固体、液体中对防尘、防水级别进行规定的规格)
防弧板25可形成为
Figure BDA0002251788240000071
形状。防弧板25的上板26可向后方弯折,防弧板25的侧板27可前方弯折。
在第一隔室13的顶面(第二隔室14和第三隔室16的底面)设置有上部面板35、40。各个隔室的顶面、底面、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可分别由面板构成。在此,面板可在相邻的隔室共享。例如,第一隔室13的第二上部面板40可作为第三隔室16的下部面板共享。另外,各个面板可被框架支撑。
上部面板35、40可由设置于第二隔室14的底面的第一上部面板35和设置于第三隔室16的下部的第二上部面板40构成。
图8示出了第一隔室的第二上部面板的立体图。
在第一上部面板35的背面部可设置有划分框架17。划分框架17比第一上部面板35更向下方延伸形成。
在第二上部面板40设置有由多个孔形成的开放部41。因在断路器20进行断开时产生的电弧或故障电流而引起的电弧,通过开放部41向上部的第三隔室16移动。
与此前所述同样地,在开放部41设置有通过铰链等而被设置为能够开闭的第一罩体42。第一罩体42平时(正常通电的状态)处于关闭状态,而在产生电弧时,通过电弧的压力而被开放,由此开放部41被开放。
第二上部面板40的正面部43可以以规定的高度(长度)延伸。此时,延伸的高度(长度)可与在第一上部面板35的后方设置的划分框架17的高度(长度)相同。第一上部面板35的划分框架17和第二上部面板40的正面部43相邻设置。
在断路器20进入到第一隔室13的状态下(运转位置),断路器20的防弧板25配置于所述划分框架17所设置的位置(参照图4)。划分框架17与防弧板25之间的间隔保持尽可能为小。但是,为了避免在断路器20进行移动时发生干扰,防弧板25与划分框架17之间的间隔必然存在。
设置有电弧阻断部,以阻断(遮蔽)在各个隔室中构成隔室的面板和容纳于内部的电设备之间的隔开空间。
这种电弧阻断部可由在各个面板延伸或弯折形成的板构成。
另外,电弧阻断部可沿与电设备的引入引出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并且可设置为一部分与电设备重叠。
在正面部43设置有作为电弧阻断部的第一延伸板45。第一延伸板45可向下方凸出形成。此时,第一延伸板45的下端部向下部延伸为在低于防弧板25的上板26的高度的位置配置。由此,在正面或背面观察第一延伸板45时,其一部分与防弧板25重叠。另外,在正面或背面观察第一延伸板45时,其会完全遮蔽防弧板25与划分框架17之间的间隙(隔开空间)。
第一延伸板45沿与电设备的引入引出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因此,在断路器20产生的电弧中流向前方的电弧,由于被第一延伸板45封堵而沿转向上方或下方的迂回路径流动。其中,转向上方流动的电弧通过开放部41流入第三隔室16,流向下方的电弧通过第一延伸板45与防弧板25的上板26之间的间隙向前方行进。
即,在断路器20产生并流向前方的电弧中,一部分的转向上方而流入第三隔室16,一部分转向下方而通过迂回路径向前方行进。通过迂回路径向前方行进的电弧,其电弧的压力因发生延迟时间而减小。因此,即便向前方行进的电弧到达设置于第一隔室13的前方的第一隔室门18,电弧压力产生的影响也会减小,从而不会使第一隔室门18和使用者受损或受伤。
图9示出了第一隔室的侧面面板。
在第一隔室13的侧面面板50的内侧可设置有保护板52和支撑板55。保护板52通过支撑板55而设置成从侧面面板50隔开规定距离。
此时,在保护板52或支撑板55设置有第二延伸板56。例如,在支撑板55的后端部形成有弯折形成的第二延伸板56。
当从正面观察第二延伸板56时,呈向左、右方向延伸。即,第二延伸板56沿与侧面面板50垂直的方向(与电设备的引入引出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由此,当从正面或背面观察时,其一部分与防弧板25的侧板27重叠。即,当从正面或背面观察时,防弧板25的侧板27与侧面面板50(或保护板)之间的间隙完全被遮蔽。(参照图10、图11)
由此,在断路器20产生并流向前方的电弧中,流向侧面部的电弧通过防弧板25的侧板27与支撑板55的第二延伸板56之间的间隙沿迂回路径流向前方。即,发生时间延迟。因此,电弧压力减小。
上述实施例的电弧阻断部也可以应用于第四隔室12。在第四隔室12的上部面板60的下部设置有保护面板65(参照图5)。在保护面板65的一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凸出延伸的第三延伸板66。此时,第三延伸板66的下端部延伸至低于变压器30的正面保护板31的顶面的位置。由此,第三延伸板66的一部分与变压器30的正面保护板31重叠。因此,当从正面或背面观察时,第四隔室12的上部面板60和变压器30的正面保护板31之间的间隙被封闭。
在第四隔室12的侧面面板70设置有第二支撑板71。在第二支撑板71的端部形成有弯折形成的第四延伸板72。第四延伸板的一部分与变压器30的正面保护板31的侧面重叠。因此,当从正面或背面观察时,第四隔室12的侧面面板70与变压器30的正面保护板31之间的间隙被封闭。
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在使电设备引入引出的隔室的上部面板和侧面面板,设置有与断路器的防弧板或保护板重叠的电弧阻断部,由此使向前方流动的电弧能量最小。
即,电弧能量大部分被引向使电设备引入引出的隔室,尤其被引向断路器室上部的电弧排出室,并安全地将电弧排出至外部。
另外,在变压器室也设置有所述电弧阻断部,由此对于在变压器室产生的电弧,也具有根据阻断或时间延迟而产生的电弧能量减小的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配电箱110的电弧排出系统,设置有多个隔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隔室中容纳能够引入引出的电设备120的第一隔室113包括:第一盖板125,设置于所述电设备120的外盒;以及第二盖板145,设置于所述第一隔室113,当所述电设备120处于运转位置时,所述第一盖板125和第二盖板145配置为重叠,由此所述电设备120和第一隔室113之间的隔开空间被阻断。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设置有多个隔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隔室中容纳能够引入引出的电设备的第一隔室113,形成有当所述电设备处于运转位置时阻断所述电设备与所述第一隔室113之间的隔开空间的电弧阻断部。
首先,参照图12至图16B。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电箱的侧视图。图13是图12的局部立体图,示出了第一隔室和第四隔室的状态。图14是第一隔室的局部立体图,图15是第一隔室的上部面板的立体图。图16A和图16B是第一隔室的局部侧视图。
首先,对配电箱110的外盒(enclosure,cabinet)111进行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电箱110的外盒被划分为多个隔室(compartment)。作为例子,配电箱110的外盒111可包括第一隔室(断路器室)113、第二隔室(低压设备室)114、第三隔室(电弧排出室)116、第四隔室(变压器室)112以及第五隔室(母线和线缆室)115。
通常,高压配电箱形成为多段。多段配电箱包括在两个以上的段分别设置的隔室。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构成为三段的配电箱的外盒。将在配电箱外盒111的第一段(下段)设置的隔室称作第四隔室(变压器室)112,将在第二段(中间段)设置的隔室称作第一隔室(断路器室)113。在第四隔室112和第一隔室113可分别容纳有能够引入引出的电设备。这种电设备可以是断路器或变压器。即,断路器可引入并设置于第一隔室113,而变压器可引入并设置于第四隔室112。
在第一隔室113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隔室(低压设备室)(Low VoltageCompartment)114。此时,第二隔室114长度小于第四隔室112和第一隔室113的长度(前后方向长度)。在第二隔室114可设置有低压用设备或机械用变压器或电流互感器或附属设备等。
在第四隔室112和第一隔室113的后方设置有第五隔室(母线和线缆室)(bus barand cable compartment)115。
在第二隔室114和母线和线缆室115之间设置有第三隔室(电弧排出室)116。
第三隔室116的左侧面、右侧面以及底面为全部或部分开放。即,在第三隔室116左侧面、右侧面以及底面分别形成有开放部。由此,第三隔室116不仅通过底面开放部使在位于下方的第一隔室113产生的电弧气体流入,而且成为能够使该电弧气体流向左侧方和右侧方的通路。
在第三隔室116的底面设置有第一罩体142(flap)。第一罩体142设置为可通过旋转来打开。例如,第一罩体142的一侧铰链结合。当打开第一罩体142时,第一隔室113的顶面被开放。因此,第一罩体142成为在第一隔室113产生的电弧气体的排出通路。当在第一隔室113产生电弧气体时,第一罩体142因该电弧气体的压力而被开放,由此电弧气体进入第三隔室116,之后通过第三隔室116的左侧、右侧开放部121流向侧方。
第二隔室114和第三隔室116可设置于第一隔室113的上部。
电设备(断路器)120可设置于第一段的第四隔室或第二段的第一隔室。本实施例以电设备120设置于第二段的第一隔室的情形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电设备120包括主电路部(通电部或断开部)121、在主电路部12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的断路器接线端子122、123、以及主电路部121的正面设置的操作部124
在操作部124的顶面、底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设置有第一盖板125。第一盖板125也可以称作用于按照IP级别进行保护以及电弧阻断的防弧板。(在此,IP级别是在固体、液体中对防尘、防水级别进行规定的规格)
第一盖板125可形成为
Figure BDA0002251788240000121
形状,并且可设置有插入部。第一盖板125的插入部126向后方弯折。另一方面,在第一盖板125设置有侧板127,侧板127可向前方弯折。
在第一隔室113的顶面(第二隔室114和第三隔室116的底面)设置有上部面板135、140。各个隔室的顶面、底面、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可分别由面板构成。即,各个面板发挥划分各个隔室的隔板作用。在此,面板可在相邻的隔室共享。例如,第一隔室113的第二上部面板140可作为第三隔室116的下部面板共享。另外,各个面板可被框架支撑。
上部面板135、140可由设置于第二隔室114的底面的第一上部面板135和设置于第三隔室16的下部的第二上部面板140构成。
图15示出了第一隔室的第二上部面板的立体图。
在第一上部面板135的背面部可设置有划分框架117。划分框架117向比第一上部面板135更向下方延伸形成。
在第二上部面板140设置有由多个孔形成的开放部141。因在电设备120进行断开时产生的电弧或故障电流引起的电弧,通过开放部141向上部的第三隔室116移动。
与此前所述同样地,在开放部141设置有通过铰链等而被设置为能够开闭的第一罩体142。第一罩体142平时(正常通电的状态)处于关闭状态,而在产生电弧时,通过电弧的压力而被开放,由此开放部141被开放。
第二上部面板140的正面部143可以以规定的高度(长度)延伸。此时,延伸的高度(长度)可与在第一上部面板135的后方设置的划分框架117的高度(长度)相同。第一上部面板135的划分框架117和第二上部面板140的正面部143相邻设置。。
在电设备120进入到第一隔室113的状态下(运转位置),电设备120的第一盖板125配置于所述划分框架117所设置的位置(参照图12、图14)。划分框架117与第一盖板125之间的间隔保持尽可能为小。但是,为了避免在电设备120进行移动时发生干扰,第一盖板125与划分框架117之间的间隔必然存在。
设置有电弧阻断部,以阻断(遮蔽)在各个隔室中构成隔室的面板和容纳于内部的电设备之间的隔开空间。
这种电弧阻断部可由设置为在电设备和各个隔室彼此重叠配置的盖板构成。
在第一隔室设置有第二盖板145。第二盖板145可设置于所述正面部143或划分框架117。作为一例,以在正面部143设置有第二盖板145的情形为例子进行说明。
在正面部143作为电弧阻断部设置有第二盖板145。第二盖板145可向下方凸出形成。此时,第二盖板145的下端部向下部延伸为配置在低于第一盖板125的插入部126的高度的位置。
在第二盖板145的下端部形成有容纳部146。容纳部146可由在第二盖板145的下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两个平板构成。或者,容纳部146可由在第二盖板145的下端部以“匚”形状凸出形成的板构成。
在电设备120处于运转位置时,第一盖板125的插入部126插入到第二盖板145的容纳部146中。由此,电设备120与第一隔室113之间的间隙(隔开空间)完全被遮蔽,具体地说,第一盖板125与划分框架117之间的间隙完全被遮蔽。
在电设备120产生的电弧中流向前方的电弧被第一盖板125和第二盖板145封堵而沿转向上方或下方的迂回路径流动。其中,转向上方流动的电弧通过开放部141流入第三隔室116,流向下方电弧进行循环并朝向开放部141转换方向。在电弧中的极少量的电弧会通过第二盖板145的容纳部146与第一盖板125的插入部126之间的间隙向前方行进,但是因多次的方向转换,其力被减弱,从而不会使配电室或电设备等受损。
即,在电设备120产生并流向前方的电弧中,一部分的方向转向上方而流入第三隔室116,一部分的方向转向下方并通过迂回路径向前方行进。通过迂回路径向前方行进的电弧产生延迟时间,由此电弧的压力减小。因此,即便向前方行进的电弧到达设置于第一隔室113的前方的第一隔室门118,也因为电弧压力产生的影响减小,而不会使第一隔室门118和使用者受损或受伤。
在第一盖板125设置有插入部126,在第二盖板145设置有容纳部146,因此在运转位置时,第一盖板125和第二盖板145重叠,并且插入部126以规定长度插入到容纳部146中,从而电弧的流出完全被阻断。
进一步,插入部126和容纳部146以规定长度形成,由此在电设备120处于运转位置之前开始重叠并阻断电弧,因此也可以应对于可能在运转之后发生的事故。具体而言,所述插入部126插入所述容纳部146的长度1l可与从测试位置到运转位置的长度对应。
图17示出了第一隔室的侧面面板,图18示出了断路器在第一隔室进入到运转状态下的上部立体图。
在第一隔室113的侧面面板150的内侧可设置有保护板152和支撑板155。保护板152因支撑板155而设置成从侧面面板150隔开规定距离。
此时,在保护板152或支撑板155设置有容纳部156。例如,在支撑板155的后端部形成有弯折形成的容纳部156。在此,与此前所述的在上部面板140形成的容纳部146同样地,容纳部156可形成为“匚”形状或并列的两个平板形状。可将在第一盖板125形成的容纳部146和在侧面面板150设置的容纳部156区分,并称作第一容纳部146和第二容纳部156。
在电设备120的侧板127形成有插入部128,所述插入部128向后方弯折形成。可将在电设备120的上部形成的插入部126和在侧板127形成的插入部128区分并称作第一插入部126和第二插入部128。
通过在电设备120设置的第二插入部128和在侧面面板150设置的第二容纳部156,电设备120的侧面与第一隔室113之间的间隙完全被遮蔽。(参照图17、图18)因此,在电设备120的侧面流动的电弧会向后方或上方移动,仅极少量的电弧在设置于电设备120的第二插入部128与设置于侧面面板150的第二容纳部156之间流动。
由此,在电设备120产生并流向前方的电弧中,流向侧面部的电弧沿连通侧板127的第二插入部128与侧面面板150的容纳部156之间的间隙的迂回路径流向前方。即,会发生时间延迟。因此,电弧压力减小。
上述实施例的电弧阻断部也可以应用于第四隔室112。虽然没有另行图示,但是应用于第一隔室113与电设备120之间的上述结构,也可以应用于第二隔室112与电设备130之间。
图19和图20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配电箱的电弧系统的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盖板125或第二盖板145设置有接触构件160。接触构件160配置为垂直凸出于所配置的第一盖板125或第二盖板145。
接触构件160可由形成为平板的接触板161和杆162构成。例如,在接触构件160设置于第二盖板145的情况下,接触板161与第一盖板125接触并向后方移动。
在配置有接触构件160的第一盖板125或第二盖板145形成有贯通孔149。杆162插入到贯通孔149并移动。
在接触构件160设置有缓冲构件170。缓冲构件170设置于接触构件160与第一盖板125或第二盖板145之间。例如,在接触构件160设置于第二盖板145的情况下,接触板161与第一盖板125接触并向后方移动。此时,接触构件160通过缓冲构件170而柔和的移动,另外,在第一盖板125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接触构件160通过缓冲构件170的恢复力而向前方移动。此时,在接触构件160的末端部可设置有止挡部165。
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在电设备引入引出的隔室的上部面板和侧面面板,设置有配置为在电设备之间分别彼此重叠的盖板,由此使流向前方的电弧能量最小。
此外,在电设备的盖板和隔室的盖板设置有插入部和容纳部,由此最大限度地防止电弧能量的通过。
即,电弧能量大部分被引向断路器室上部的电弧排出室,并安全地将电弧排出至外部。
另外,在盖板设置有接触构件和缓冲构件,由此可实现完全遮蔽。
以上说明到的实施例是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部脱离本发明的本质特性的范围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进行各种修正和变形。因此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不会被这些实施例限定。即,应当解释为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由权利要求书来解释,与其同等范围内的所有的技术思想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在所述电弧排出系统设置有多个隔室,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隔室中容纳能够引入引出的电设备的第一隔室形成有电弧阻断部,
所述电弧阻断部在所述电设备处于运转位置时阻断所述电设备与所述第一隔室之间的隔开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弧阻断部的一部分与所述电设备在与所述电设备的引入引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弧阻断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隔室的上部面板或侧面面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设备的顶面、底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形成有防弧板,所述电弧阻断部的一部分与所述防弧板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隔室的上部设置有相邻配置的第二隔室和第三隔室,
所述上部面板由在所述第二隔室的下部配置的第一上部面板和在所述第三隔室的下部配置的第二上部面板构成,
在所述第一上部面板的背面部设置有划分框架,
在所述电设备处于运转位置时,所述防弧板配置于所述划分框架的下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弧阻断部包括在所述第二上部面板的正面部设置的第一延伸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部的高度与所述划分框架的高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板的下端部延伸至低于所述防弧板的上板的高度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隔室的侧面面板设置有保护板,所述保护板被支撑板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护板或所述支撑板形成有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延伸板的一部分与所述防弧板的侧板重叠。
11.一种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在所述电弧排出系统设置有多个隔室,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隔室中容纳能够引入引出的电设备的第一隔室包括:
第一盖板,设置于所述电设备的外盒;以及
第二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隔室,
通过配置为在所述电设备处于运转位置时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重叠,由此阻断所述电设备与所述第一隔室之间的隔开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盖板设置有向后方弯折形成的插入部,
在所述第二盖板设置有容纳所述插入部的容纳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设置于所述电设备的上部面和侧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容纳部的长度是从测试位置到运转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部形成“匚”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盖板或所述第二盖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盖板或所述第一盖板接触并移动的接触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对所述接触构件提供恢复力的缓冲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构件由配置为与所述第一盖板或所述第二盖板平行的接触板和向垂直于所述接触板的方向凸出的杆形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盖板或所述第二盖板形成有供所述接触构件贯通的贯通孔。
CN201911037007.XA 2019-03-15 2019-10-29 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 Active CN1116974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30092 2019-03-15
KR1020190030092A KR102160052B1 (ko) 2019-03-15 2019-03-15 배전반의 아크 배출 시스템
KR10-2019-0074326 2019-06-21
KR1020190074326A KR102648597B1 (ko) 2019-06-21 2019-06-21 배전반의 아크 배출 시스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7478A true CN111697478A (zh) 2020-09-22
CN111697478B CN111697478B (zh) 2022-04-01

Family

ID=72423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37007.XA Active CN111697478B (zh) 2019-03-15 2019-10-29 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1631968B2 (zh)
CN (1) CN1116974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42266B1 (en) * 2022-03-11 2024-03-26 Uber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power distribu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 for data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1045A (zh) * 2007-09-14 2008-10-22 上海西门子开关有限公司 具有内部电弧释放装置的开关设备
CN101636889A (zh) * 2007-04-26 2010-0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金属封闭形开关装置
KR101147869B1 (ko) * 2011-10-20 2012-05-24 (주)서전기전 아크 소호 진공밸브를 구비한 개폐장치
CN103975493A (zh) * 2011-12-08 2014-08-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JP5602976B1 (ja) * 2013-08-05 2014-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CN104604053A (zh) * 2012-10-10 2015-05-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CN204517256U (zh) * 2015-04-22 2015-07-29 句容市江电电器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铠装中置移开式开关设备
CN105826854A (zh) * 2016-03-22 2016-08-03 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CN106030943A (zh) * 2014-02-28 2016-10-12 株式会社明电舍 封闭式配电盘
CN108292830A (zh) * 2015-12-02 2018-07-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气体绝缘开关装置
CN207884110U (zh) * 2018-03-12 2018-09-18 北京永兴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配电柜
CN109390862A (zh) * 2017-08-07 2019-02-26 通用电气公司 包括防水且防电弧结构的电气机壳的通风盖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976B2 (zh) 1974-02-06 1981-01-22
JPS5610116U (zh) 1979-06-26 1981-01-28
JPS56101116U (zh) * 1979-12-29 1981-08-08
JP3240833B2 (ja) 1994-06-07 2001-1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閉鎖配電盤の閉鎖箱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閉鎖配電盤の組立方法
US6410844B1 (en) * 1999-06-03 2002-06-25 Eaton Corporation Combined arc shield/wire tray for switchgear and switchgear assemblies incorporating same
KR101581350B1 (ko) 2015-08-11 2015-12-31 (주)서전기전 분산 유도 기능을 갖는 다기능 복합 구조형 배전반
KR101907575B1 (ko) 2017-01-24 2018-10-15 금성제어기 주식회사 배전반 외함
JP6439841B1 (ja) 2017-09-14 2018-12-19 株式会社明電舎 配電盤およびアークエネルギー遮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6889A (zh) * 2007-04-26 2010-0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金属封闭形开关装置
CN101291045A (zh) * 2007-09-14 2008-10-22 上海西门子开关有限公司 具有内部电弧释放装置的开关设备
KR101147869B1 (ko) * 2011-10-20 2012-05-24 (주)서전기전 아크 소호 진공밸브를 구비한 개폐장치
CN103975493A (zh) * 2011-12-08 2014-08-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CN104604053A (zh) * 2012-10-10 2015-05-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JP5602976B1 (ja) * 2013-08-05 2014-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CN106030943A (zh) * 2014-02-28 2016-10-12 株式会社明电舍 封闭式配电盘
CN204517256U (zh) * 2015-04-22 2015-07-29 句容市江电电器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铠装中置移开式开关设备
CN108292830A (zh) * 2015-12-02 2018-07-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气体绝缘开关装置
CN105826854A (zh) * 2016-03-22 2016-08-03 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CN109390862A (zh) * 2017-08-07 2019-02-26 通用电气公司 包括防水且防电弧结构的电气机壳的通风盖设备
CN207884110U (zh) * 2018-03-12 2018-09-18 北京永兴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配电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95543A1 (en) 2020-09-17
US11637415B2 (en) 2023-04-25
US11631968B2 (en) 2023-04-18
US20220368115A1 (en) 2022-11-17
CN111697478B (zh) 202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69283B2 (en) Switchboard for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KR102064422B1 (ko) 다단 배전반의 아크 배출 시스템
JP6143990B1 (ja) ガス絶縁開閉装置
RU2646596C2 (ru) Устранение внутренней дуги и вентиляция дл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го оборудования
US7598833B1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arc chute assembly and arc hood assembly therefor
US9064648B2 (en) Valve system for an arc extinguishing chamber and circuit breaker comprising same
KR101633567B1 (ko) 스위치 기어
CN104934265A (zh) 用于断路器的模块化气体排放组件
US20200185177A1 (en)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CN111697478B (zh) 配电箱的电弧排出系统
KR102160052B1 (ko) 배전반의 아크 배출 시스템
US20040026377A1 (en) Arc extinguisher with an attachment for low voltage switchgear
KR102055140B1 (ko) 배선용 차단기
CN108962641B (zh) 可移除电流开关元件和包括其的电气开关设备
US20190287750A1 (en) Circuit breaker including active arc control features
US10923890B2 (en) Heat exhaust and dustproof system of multi-stage distributing board
KR102648597B1 (ko) 배전반의 아크 배출 시스템
US8525061B2 (en) Self-pressurized arc diverter
KR102638229B1 (ko) 배전반의 환기 시스템
EP0430446B1 (en) Enclosures for electrical switchgear
JP4696665B2 (ja) 漏電遮断器
JPH10248123A (ja) 多段積載遮断器収納スイッチギヤ
CN114830469A (zh) 开关装置
KR101916218B1 (ko) 아크 배출 구조를 갖는 배선용 차단기 커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