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94471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4471B
CN111694471B CN202010524929.XA CN202010524929A CN111694471B CN 111694471 B CN111694471 B CN 111694471B CN 202010524929 A CN202010524929 A CN 202010524929A CN 111694471 B CN111694471 B CN 1116944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s
display device
detection
magnetic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249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94471A (zh
Inventor
仓泽隼人
铃木祐司
水桥比吕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c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to CN20201052492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944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944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44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944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44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6Details of scanning methods, e.g. sampling time, grouping of sub areas or time sharing with display driv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1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 G02F2201/12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having a particular patter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6Multi-sensing digitiser, i.e. digitiser using at least two different sensing technologies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e.g. for detecting pen and finger, for saving power or for improving position dete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8Touchless 2D- digitiser, i.e. digitiser detecting the X/Y position of the input means, finger or stylus, also when it does not touch, but is proximate to the digitiser's interaction surface without distance measurement in the Z dire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ometr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够减轻检测灵敏度的下降。显示装置包括:像素排列,具有多个像素;多个第一电极,分别包括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以俯视观察时,在所述像素排列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以相互平行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各个另一方的端部电连接在一起;以及第二电极,以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电极配置于由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形成的区域内,并与第一电极连接,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每个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配置并相互连接的多个多边形的第三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配置并相互连接的多个多边形的第四电极,在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配置有多个多边形的伪电极。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3月22日、申请号为201710177517.1、发明名称为“显示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能够检测出外部物体的接近的带有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关注一种被称为触摸板的能够检测外部物体的接近(以下也包含接触)的触摸检测装置。触摸板安装在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上或者与液晶显示装置一体化,作为带有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而提供。
有例如能够使用笔作为外部物体的触摸板。通过使用笔,例如能够指定小的区域或能够进行手写文字输入。已知各种检测通过笔的触摸的技术。作为各种技术之一,存在电磁感应方式。电磁感应方式能够实现高精度、高笔压检测精度,能够实现外部物体远离触摸板表面的悬停检测功能,因此,作为检测通过笔的触摸的技术为有力的技术。
并且,存在能够进行手指等作为外部物体的检测的触摸检测装置。这种情况下,由于检测对象与笔不同,因此,作为检测触摸的技术,采用与电磁感应方式不同的方式。例如,存在检测手指等的触摸所产生的光学的变化、电阻值的变化或电场的变化的方式。上述方式之中,检测电场的变化的方式例如存在使用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方式。静电电容方式由于具有比较单纯的构造、低耗电,因此,用于便携信息终端等。
有关能够实现电磁感应方式和静电电容方式的双方的触摸板的技术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25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作为电磁感应方式有如下方式:在笔内安装线圈和电容,在触摸板内产生磁场,将磁场能量存储于安装于笔的电容中,通过触摸板进行检测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情况下,需要形成检测来自笔的磁场能量的线圈的传感器板。为了实现带有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当安装传感器板时,带有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的价格(生产成本)上升。并且,在静电电容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在触摸板上需要用于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的静电用电极,因此,价格上升。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电磁感应方式适合通过笔的触摸的检测,静电电容方式适合通过手指的触摸的检测。并且,为了抑制价格的上升,考虑通过显示装置的层(layer)实现在电磁感应方式中使用的传感器板和在静电电容方式中使用的静电用电极。这种情况下,通过兼用形成线圈的传感器板和静电用电极,能够高效地使用显示装置的层。但是,在使用形成线圈的传感器板作为静电用电极时,在静电用电极的配置上产生限制,担心触摸的检测灵敏度下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有关能够实现电磁感应方式和静电电容方式双方的触摸板的技术,但是既没有记载也没有认识到兼用在电磁感应方式中使用的线圈和静电用电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检测灵敏度的降低的带有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以下也简单地称为“显示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一对第一电极,以俯视观察时,在像素排列中,所述一对第一电极以相互平行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所述一对第一电极相互电连接;第二电极,以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电极配置于由一对第一电极形成的区域内,并且包括连接于一对第一电极的一端部和与一对第一电极之间具有间隙的另一端部;以及检测电路,连接于一对第一电极中的一个第一电极。这里,通过一对第一电极构成线圈,从检测电路输出对应于源于外部物体的磁场的检测信号。
附图说明
图1的(A)及图1的(B)为示出显示装置的构成的俯视图及截面图。
图2的(A)、图2的(B)、图2的(C)为示出电磁感应方式的原理的说明图。
图3的(A)、图3的(B)、图3的(C)为示出静电电容方式的原理的说明图。
图4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5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模块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6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磁场触摸检测的构成的框图。
图7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电场触摸检测的构成的框图。
图8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显示期间的构成的框图。
图9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磁场触摸检测的构成的框图。
图10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电场触摸检测的构成的框图。
图11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检测电极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12的(A)、图12的(B)、图12的(C)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检测电极及伪电极区域的俯视图。
图13的(A)及图13的(B)为示出实施方式二涉及的检测电极的构成的俯视图及截面图。
图14为示出实施方式二的变形例涉及的检测电极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15为示出实施方式三涉及的检测电极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16的(A)、图16的(B)、图16的(C)为示出实施方式四涉及的检测电极及伪电极区域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带有触摸检测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 2、显示区域
CGB、CF玻璃基板 CSF1、TSF1、第一主面
CSF2、TSF2、第二主面 RL(0)~RL(p)、检测电极
SC-D&AMP、切换检测电路 SC_EN、磁场启动信号
SC-L、切换驱动电路 SC-R、切换电路
SL(0)~SL(p)、信号线 TGB、TFT玻璃基板
TL(0)~TL(p)、驱动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此外,公开仅为一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容易想到的保留发明的主旨的前提下进行的适当变更当然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并且,就附图而言,为了使得说明更加明确,有时对于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与实际实施方式相比示意性地表示的情况,但其不过为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
并且,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关于已经出现的附图中与前述相同的要素,有时付与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下的说明中,作为显示装置以带有触摸检测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带有触摸检测功能的OLED显示装置等。
(实施方式一)
在实施方式一中,提供了一种能够检测通过笔的触摸和通过手指的触摸的双方的带有触摸检测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以下也称为液晶显示装置)。首先,说明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的构成,接着,以该基本的构成为基础,说明检测通过笔的触摸的磁场检测及检测通过手指的触摸的电场检测。
〈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的构成〉
图1为示意性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的图。在图1中,1示出液晶显示装置,图1的(A)为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的俯视的俯视图,图1的(B)为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的截面的截面图。液晶显示装置1具备:TFT(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玻璃基板(以下也称为第一基板)TGB、层叠于第一基板TGB的层(layer)、彩色滤光片CFT、CF(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以下也称为第二基板)CGB以及层叠于第二基板CGB的层(layer)。
在图1的(A)中,TL(0)~TL(p)示出由形成于第一基板TGB的第一主面TSF1的层构成的驱动电极。并且,RL(0)~RL(p)示出由形成于第二基板CGB的第一主面CSF1的层构成的检测电极。为了容易理解,在图1的(A)中将第一基板TGB和第二基板CGB分离地描绘,但实际上,如图1的(B)所示,第一主面TSF1和第二主面CSF2夹持液晶层而正对。
在第一基板TGB和第二基板CGB之间夹持有多个层和液晶层等。在图1的(B)中,仅示出夹持于第一主面TSF1和第二主面CSF2之间的驱动电极TL(0)~TL(n+2)、液晶层及彩色滤光片CFT。并且,在第二基板CGB的第一主面CSF1上,如图1的(A)所示,配置有多个检测电极RL(0)~RL(p)和偏光板。并且,在图1的(B)中,13示出连接于检测电极RL(n)的单位检测电路。
在本说明书中,对于液晶显示装置1,如图1的(B)所示,将从第二基板CGB的第一主面CSF1侧观察时的状态作为俯视而说明。从第一主面CSF1及TSF1侧俯视观察时,驱动电极TL(0)~TL(p)在第一主面TSF1上,如图1的(A)所示,在行方向(横方向)上延伸,在列方向(纵方向)上平行配置。并且,检测电极RL(0)~RL(p)在第一主面CSF1上,如图1的(A)所示,在列方向(纵方向)上延伸,在行方向(横方向)上平行配置。
第二基板CGB、液晶层等介于驱动电极TL(0)~TL(p)和检测电极RL(0)~RL(p)之间。因此,驱动电极TL(0)~TL(p)和检测电极RL(0)~RL(p),虽然俯视观察时交叉,但物理上相互分离。由于电容存在于驱动电极和检测电极之间,在图1的(B)中,该电容作为电容元件以虚线示出。
优选的是,驱动电极TL(0)~TL(p)和检测电极RL(0)~RL(p),俯视观察时正交。并且,俯视观察时,驱动电极和检测电极也可以具有斜度地交叉。因此,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正交”应该理解为也包含“交叉”。
〈磁场检测的原理〉
图2为示出磁场检测的原理的说明图。磁场检测的期间由产生磁场的磁场发生期间和检测磁场的磁场检测期间构成。图2的(A)及图2的(C)示出磁场发生期间时的动作,图2的(B)示出磁场检测期间时的动作。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图2的(A)至图2的(C)示出使图1的(A)旋转90度的状态。
在磁场发生期间内,驱动电极TL(0)~TL(p)中的规定的驱动电极间的端部电连接。并且,规定的电压(例如,接地电压Vs)和磁场驱动信号供给至该连接的驱动电极。例如,图1的(A)所示的驱动电极TL(0)及TL(2)的右侧的端部电连接。从而,驱动电极TL(0)及TL(2)串联连接。并且,将接地电压Vs供给至驱动电极TL(0)的左侧端部,并且,将磁场驱动信号供给至驱动电极TL(2)的左侧的端部。在此,磁场驱动信号为其电压周期性变化的信号。通过驱动电极TL(0)及TL(2)构成以被该驱动电极夹持的区域为内侧的线圈。该线圈在其内侧产生对应于磁场驱动信号的电压的变化的磁场。在本说明书中,将由驱动电极构成的、产生磁场的线圈也称为磁场发生线圈。
在图2的(A)中,GX(n-1)示出由驱动电极TL(0)、TL(2)构成的磁场发生线圈。同样地,GXn~GX(n+4)分别示出由驱动电极TL(1)、TL(3)~TL(p)构成的磁场发生线圈。
在图2的(A)中,C及L1示出内置于笔Pen的电容元件及线圈。电容元件C及线圈L1以构成共振电路的方式并联连接。在磁场发生期间内,接地电压Vs供给至磁场发生线圈GX(n-1)~GX(n+3)的各个的一端部,磁场驱动信号CLK供给至另一端部。从而,磁场发生线圈GX(n)产生对应于磁场驱动信号CLK的电压变化的磁场笔Pen如果接近磁场发生线圈GX(n)的话,则通过磁场/>在线圈L1内产生相互感应所引起的感应电压,电容元件C被充电。
接着,过渡至如图2的(B)所示的磁场检测期间。在磁场检测期间内,使用检测电极RL(0)~RL(p)进行磁场的检测。检测电极RL(0)~RL(p)具有一对端部。检测电极RL(0)~RL(p)中的规定的检测电极间的另一端部相互电连接。例如,图1的(A)所示的检测电极RL(0)的上端部和RL(3)的上端部在图1的(A)的上侧电连接。从而,平行配置的检测电极RL(0)、RL(3)串联连接。在磁场检测期间内,规定的电压Vs供给至检测电极RL(3)的下端部,检测电极RL(0)的下端部连接于检测电路。从而,形成以被检测电极RL(0)和RL(3)夹持的区域(形成的区域)为内侧的线圈,通过该线圈进行磁场的检测。在本说明书中,将由检测电极构成的、检测磁场的线圈也称为磁场检测线圈。
在图2的(B)中,DY(n-2)示出由检测电极RL(0)、RL(3)构成的磁场检测线圈,DY(n-1)~DY(n+1)同样地示出由检测电极RL(2)~RL(p)构成的磁场检测线圈。在磁场检测期间时,规定的电压Vs供给至磁场检测线圈DY(n-1)~DY(n+1)的各个的一端部,各个另一端部中的信号Rx(n-2)~Rx(n+1)供给至单位检测电路。
在磁场发生期间内,如果向电容元件C进行充电的话,在磁场检测期间时,线圈L1按照向电容元件C充电的电荷,产生对应于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而变化的磁场在图2的(B)中,在磁场检测线圈DY(n)的内侧存在线圈L1的中心(单点划线)。因此,磁场检测线圈DY(n)和线圈L1电磁耦合,通过上述线圈间的相互感应,在磁场检测线圈DY(n)上产生感应电压。其结果是,来自磁场检测线圈DY(n)的信号Rx(n)对应于向电容元件C的充电的电荷量而变化。各单位检测电路将该信号Rx(n)的变化作为检测信号输出。因此,能够检测笔Pen是否接近(触摸)或笔Pen的坐标。并且,由于检测信号对应于电荷量而变化,因此,能够求得与笔Pen的距离。
图2的(C)示出从图2的(B)再次过渡至磁场发生期间的状态。与图2的(A)不同的是,磁场驱动信号CLK供给至磁场发生线圈GX(n+1)。由于笔Pen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在图2的(C)所示的磁场发生期间内,在线圈L1上不产生感应电压,电容元件C不被充电。从而,在接续于图2的(C)过渡的磁场检测期间内,检测出笔Pen没有接近。之后,同样地进行笔Pen的检测。
〈电场检测的原理〉
图3为示出电场检测的原理的说明图。在图3的(A)中,12-0~12-p的各个示出输出电场驱动信号的单位驱动电极驱动器。13-0~13-p的各个示出单位检测电路。并且,在图3的(A)中,以实线的○圈出的脉冲信号示出向驱动电极TL(2)供给的电场驱动信号Tx(2)的波形。作为外部物体,以FG示出作为电介体的手指。
如图3的(B)所示,当电场驱动信号Tx(2)供给至驱动电极TL(2)时,在驱动电极TL(2)和与该驱动电极TL(2)正交的检测电极RL(n)之间产生电场。此时,当手指FG触摸驱动电极TL(2)的附近时,在手指FG和驱动电极TL(2)之间也产生电场。因此,在驱动电极TL(2)和检测电极RL(n)之间产生的电场减少。从而,驱动电极TL(2)和检测电极RL(n)之间的电荷量减少。其结果是,如图3的(C)所示,应答于驱动信号Tx(2)而产生的电荷量,在手指FG触摸时,与没有触摸时相比减少ΔQ。电荷量之差作为电压之差供给至单位检测电路13-n,作为检测信号而输出。
在其他驱动电极至检测电极中也同样。因此,能够检测手指FG是否触摸以及检测坐标。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磁场检测时,磁场驱动信号供给至驱动电极TL(0)~TL(p)中的被选择的驱动电极。并且,在电场检测时,电场驱动信号供给至被选择的驱动电极。另一方面,在显示时,显示驱动信号供给至驱动电极TL(0)~TL(p)。由于显示驱动信号,驱动电极TL(0)~TL(p)变为相同电压,因此,驱动电极TL(0)~TL(p)能够视为一个共用电极。
〈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构成〉
图4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显示显示装置1的构成的框图。在图4中,液晶显示装置1具备:显示面板(液晶面板)、显示控制装置3、栅极驱动器4及触摸控制装置5。并且,液晶显示装置1具备:切换驱动电路SC-L、切换电路SC-R、检测控制电路SR及切换检测电路SC-D&AMP。显示面板具备进行显示的显示区域(显示部)和周边区域(周边部)。从显示的观点来看,显示区域为活动区域,包围显示区域的周边区域为非活动区域。此外,在图4中,图示了显示区域2。
显示区域2具有多个像素行列状配置的像素排列。在像素排列中配置有多根信号线、多个驱动电极、多根扫描线及多个检测电极。参照图4说明的话,在像素排列中,信号线沿纵方向(列方向)延伸,在横方向(行方向)上平行配置。并且,驱动电极沿横方向延伸,在纵方向上平行配置。进一步,扫描线沿横方向延伸,在纵方向上平行配置。并且,检测电极沿纵方向延伸,在横方向上平行配置。这种情况下,像素配置于上述多根信号线和多根扫描线交叉而形成的空间。在显示的期间(显示期间)内,通过信号线和扫描线逐行地选择像素,在被选择的像素上,施加当时的信号线的电压和驱动电极的电压。并且,在各像素中进行根据信号线和驱动电极之间的电压差的显示。
显示控制装置3接收供给至外部端子Tt的定时信号和供给至输入端子Ti的图像信息,在显示时,形成根据图像信息的图像信号,供给至多根信号线。并且,显示控制装置3,接收供给至外部端子Tt的定时信号和来自触摸控制装置5的控制信号SW,形成同步信号TSHD、磁场启动信号SC_EN、电压周期性变化的控制信号TSV、关于触摸检测的控制信号T-CNT、线圈时钟信号CLK等。
磁场启动信号SC_EN为选择性地启动磁场触摸检测(磁场检测)和电场触摸检测(电场检测)的启动信号。磁场启动信号SC_EN,在磁场触摸检测时例如为高电平,在电场触摸检测时为低电平。并且,同步信号TSHD为识别在显示区域2中进行显示的显示期间和进行触摸检测的触摸检测期间的同步信号。同步信号TSHD,在显示期间时为高电平,此时,磁场启动信号SC_EN变为低电平。
在磁场触摸检测时,显示控制装置3产生电压周期性变化的线圈时钟信号CLK;在电场触摸检测时,产生电压周期性变化的控制信号TSV。线圈时钟信号CLK和控制信号TSV将于后说明,排他性地供给至同一信号配线。因此,在图4中,线圈时钟信号CLK和控制信号TSV以CLK/TSV示出。
栅极驱动器4在显示时根据来自显示控制装置3的定时信号而形成扫描线信号Vs0~Vsp,供给至扫描线。在显示中,选择与被供给高电平的扫描线信号的扫描线相连接的像素,被选择的像素进行根据被供给至当时的信号线的图像信号的显示。
触摸控制装置5接收检测信号Rx(0)~Rx(p),提取被触摸的位置的坐标,从外部端子To输出。并且,触摸控制装置5在输出控制信号SW的同时,接收同步信号TSHD及磁场启动信号SC_EN,与显示控制装置3同步地动作。
显示区域2具有与像素排列的行平行的边2-U、2-D和与像素排列的列平行的边2-R、2-L。
切换电路SC-R、切换驱动电路SC-L、检测控制电路SR及切换检测电路SC-D&AMP将于后说明,在此省略说明。
〈液晶显示装置1的模块构成〉
图5为示出安装有液晶显示装置1的模块500的整体构成的示意性俯视图。虽然示意性,图5配合实际的配置而描绘。在该图中,501示出图1的(A)、图1的(B)所示的第一基板TGB的区域,502示出层叠有第一基板TGB和第二基板CGB的区域。在区域502中,第一基板TGB的第一主面TSF1和第二基板CGB的第二主面CSF2相对。如图5所示,模块500呈上下长尺寸的俯视长方形状。在图5中,500-U、500-D示出模块500的短边,500-L、500-R示出模块500的长边。
在区域502中,在显示区域2的边2-L和模块500的边500-L之间的区域,配置有图4所示的栅极驱动器4、切换驱动电路SC-L及检测控制电路SR。在边2-R和边500-R之间的区域,配置有图4所示的切换电路SC-R。在边2-D和边500-D之间的区域,配置有图4所示的切换检测电路SC-D&AMP及显示控制装置3。切换检测电路SC-D&AMP由形成于第一主面TSF1的区域501的配线及部件构成。以俯视观察时,显示控制装置3以覆盖切换检测电路SC-D&AMP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基板TGB。并且,构成切换电路SC-R、切换驱动电路SC-L及检测控制电路SR的配线及部件也形成于第一主面TSF1的区域502。
图4中说明的检测信号Rx(0)~Rx(p)经由柔性线缆FB1内的配线而被供给至触摸控制装置5。柔性线缆FB2连接于区域501,经由设置于该柔性线缆FB2的连接器CN,在触摸控制装置5和显示控制装置3之间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
在显示区域2中,如前所述,具有多个像素行列状排列的像素排列,具备沿像素排列的行配置的多个驱动电极TL(0)~TL(p)及扫描线GL(0)~GL(p)和沿排列的列配置的多根信号线SL(0)~SL(p)和多个检测电极RL(0)~RL(p)。在图5中,作为示例,示出两个驱动电极TL(n)、TL(m)和两根信号线SL(k)、SL(n)和三个检测电极RL(n-2)~RL(n)。此外,在图5中,省略了扫描线,扫描线与例示的驱动电极TL(n)、TL(m)平行地延伸。
并且,在图5中,像素排列作为虚线PDM而示出,配置于像素排列PDM的多个像素中的、配置于显示区域2的四个角的像素和配置于例示的驱动电极及信号线的交叉部的像素以Pix示出。
〈切换电路SC-R、切换驱动电路SC-L及检测控制电路SR的构成〉
图6~图8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构成的框图。在图6~图8中示出配置于显示区域2的驱动电极TL(0)~TL(p)中的、驱动电极TL(n-6)~极TL(n+13)。并且,切换电路(第二切换电路)SC-R,关于切换驱动电路SC-L及检测控制电路SR,也仅示出对应于上述的驱动电极的部分。在上述的图中,Ls、Lv及Lc示出信号配线。接地电压Vs供给至信号配线Ls,规定的电压VCOMDC供给至信号配线Lv。并且,在磁场触摸检测时,线圈时钟信号CLK供给至信号配线Lc;在电场触摸检测时,电压周期性变化的控制信号TSV供给至信号配线Lc。
检测控制电路SR具备移位段USI(0)~USI(4)串联连接的移位寄存器和控制电路SRC,在显示区域2中形成选择检测触摸的区域的选择信号并输出。通过控制信号T-CNT,向规定的寄存器段设定选择值,根据图中没有示出的移位时钟信号移位选择值。控制电路SRC根据磁场启动信号SC_EN和来自移位寄存器的选择值,形成选择信号ST00~ST40及ST01~ST41并输出。
图6示出磁场触摸检测时的动作,图7示出电场触摸检测时的动作,图8示出显示时的动作。使用图6~图8,说明切换电路SC-R、切换驱动电路SC-L及检测控制电路SR的动作。
首先,使用图6说明磁场触摸检测时的驱动电极的控制。磁场检测时,由驱动电极TL(n-6)~TL(n+13)构成两匝匝数的磁场发生线圈GX(n-1)~GX(n+3)。在此,以驱动电极TL(n-2)~TL(n+1)为例说明。驱动电极TL(n-2)~TL(n+1)的各个在显示区域2中相互平行并在行方向(图6中的横方向)上延伸。切换电路SC-R具有多个第一开关S10、多个第二开关S11。在磁场检测时,磁场启动信号SC_EN变为高电平,同步信号TSHD变为低电平。从而,逻辑和电路LOR的输出变为高电平,第一开关S10及第二开关S11变为接通状态,在磁场发生线圈GX(n)的端子TT1、TT2之间驱动电极TL(n-2)~TL(n+1)串联连接。其结果是,构成了磁场发生线圈GX(n)。
控制电路SRC接收高电平的磁场启动信号SC_EN和来自移位段USI(1)的选择值,使选择信号ST10为高电平,使选择信号ST00、ST20~ST40为低电平,使选择信号ST01~ST41为低电平。其结果是,在第三开关S20~S24和第四开关S30~S34中,如图6所示,仅第三开关S21变为接通状态,其他开关变为断开状态。此时,第五开关S40~S44由于高电平的磁场启动信号SC_EN而变为接通状态。从而,从信号配线Ls向磁场发生线圈GX(n)的端部TT1供给接地电压Vs,从信号配线Lc向端部TT2供给线圈时钟信号CLK作为磁场驱动信号。其结果是,磁场发生线圈GX(n)产生对应于线圈时钟信号CLK的变化的磁场。
接着,使用图7说明电场触摸检测时的驱动电极的控制。这种情况下,由于磁场启动信号SC_EN变为低电平,第一开关S10及第二开关S11变为断开状态。并且,控制电路SRC接收低电平的磁场启动信号SC_EN和来自移位段USI(1)的选择值,使选择信号ST10为高电平,使选择信号ST11为低电平,使剩余的选择信号ST00及ST20~ST40为低电平,使选择信号ST01及ST21~ST41为高电平。从而,如图7所示,第三开关S21及第四开关S30、S32~S34变为接通状态、第四开关S31及第五开关S40~S44变为断开状态。
其结果是,从信号配线Lc仅向驱动电极TL(n+1)的一端部fn供给控制信号TSV,不向剩余的驱动电极供给控制信号TSV。因此,驱动电极TL(n+1)产生对应于控制信号TSV的变化的电场。
显示时,由于同步信号TSHD变为高电平,第一开关S10及第二开关S11变为接通状态。并且,控制电路SRC,与移位段的值无关地,使选择信号ST00~ST40为低电平,使选择信号ST01~ST41为高电平。进一步,磁场启动信号SC_EN变为低电平。其结果是,如图8所示,第三开关S20~S24及第五开关S40~S44变为断开状态,第四开关S30~S34变为接通状态。从而,规定的电压VCOMDC作为显示驱动信号从信号配线Lv被供给至驱动电极TL(n-2)~TL(n+1)。此外,在显示时,第一开关S10及第二开关S11也可以变为断开状态。这种情况下,在显示时,被供给显示驱动信号的驱动电极的数量减少,不需要逻辑和电路LOR。
以上,以驱动电极TL(n-2)~TL(n+1)为例进行了说明,对于其他驱动电极也是同样。
〈检测电极的配置及切换检测电路SC-D&AMP的构成〉
图9及图10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构成的框图。图9及图10中示出切换检测电路SC-D&AMP的构成和检测电极RL(0)~RL(p)的配置。图9示出磁场触摸检测时的状态,图10示出电场触摸检测时的状态。切换检测电路SC-D&AMP的构成及检测电极RL(0)~RL(p)的配置,在图9和图10中相同。因此,使用图9,说明切换检测电路SC-D&AMP的构成和检测电极RL(0)~RL(p)的配置,在图10中省略上述说明。
如上所述,检测电极RL(0)~RL(p)形成于第二基板CGB的第一主面CSF1,以俯视观察时,在列方向(纵方向)上延伸,在行方向(横方向)上平行配置。因此,以俯视观察时,检测电极RL(0)~RL(p)和驱动电极TL(0)~TL(p)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正交状态交叉,但也能够采用以正交以外的状态交叉的构成。
在图9中,例示了上述的检测电极RL(0)~RL(p)中的检测电极RL(n-5)~RL(n+6)。以下使用例示的检测电极RL(n-2)~RL(n)进行说明。此外,图9为了易于看清附图而使用了比例尺等,但结合实际的配置进行了描绘。
在该实施方式一中,以俯视观察时,夹持一个检测电极(第二电极)配置有一对检测电极(第一电极)。并且,通过上述一对检测电极的另一方端部sn相互连接,构成一个磁场检测线圈。并且,被一对检测电极夹持的一个检测电极的另一方端部sn与一对检测电极电分离。这里所说的电分离是指,一对检测电极的另一方端部sn和夹持的检测电极的另一方端部sn被物理上断开,在一对检测电极和夹持的检测电极之间没有设置直接地连接上述另一方端部sn间的单元。换句话说,在一对检测电极和被该一对检测电极夹持的检测电极的端部sn之间变得设置有间隙。与此对比,夹持的检测电极的一方端部fn连接于一对检测电极。也就是说,以俯视观察时,一个检测电极设置于磁场检测线圈之中,仅该检测电极的一方端部连接于磁场检测线圈。
首先,使用图9说明磁场触摸检测时的动作。在俯视中,以夹持检测电极RL(n-1)的方式配置的检测电极RL(n-2)的上端部sn和检测电极RL(n)的上端部sn,在边2-U的附近电连接。从而,在显示区域2内构成一匝匝数的磁场检测线圈DY(n)。被夹持于其间的检测电极RL(n-1)的下端部fn连接于检测电极RL(n-2)的下端部fn,上端部sn与一对检测电极RL(n-1)、RL(n+1)如上所述电分离。同样地,通过以将一个检测电极夹持于其间的方式配置的一对检测电极,构成磁场检测线圈DY(n-1)及DY(n+1)~DY(n+2)。
切换检测电路SC-D&AMP具备切换电路(第一切换电路)SC-D和检测电路AMP。切换电路SC-D具备对应于磁场检测线圈DY(n-1)~DY(n+1)的各个的第六开关S50~S53。并且,检测电路AMP具备对应于磁场检测线圈DY(n-1)~DY(n+1)的各个的多个单位检测电路UAMP。
各第六开关S50~S53具备共用端子P、第一端子C1及第二端子C2。以下对于检测电极RL(n)的下端部中的第六开关51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其他的第六开关也为同样的构成。
检测电极RL(n)的下端部fn连接于共用端子P。并且,第一端子C1连接于接地电压Vs,第二端子C2连接于检测电极RL(n-2)及RL(n-1)的下端部fn。如图9所示,在磁场启动信号SC_EN指定磁场触摸检测的高电平时,第六开关S51使共用端子P连接于第一端子C1。第二端子C2也连接于对应的单位检测电路UAMP。此外,第二端子C2可以将磁场检测线圈DY(n)的一端子DD1视为磁场检测线圈DY(n)的另一端子DD2。此外,作为磁场检测线圈DY(n)的另一端子DD2,能够包括共用端子P。并且,在将检测电极RL(n-2)、RL(n)视为第一电极时,检测电极RL(n-2)被视为第一个第一电极,检测电极RL(n)被视为第二个第一电极。
在磁场触摸检测时,如图9所示,第六开关S51的共用端子P连接于第一端子C1,第二端子C2连接于单位检测电路UAMP。因此,如图2的(B)所说明的,在磁场检测期间内,在笔Pen的线圈L1使磁场产生的情况下,在磁场检测线圈DY(n)内产生感应电压,磁场检测线圈DY(n)的一端部DD1中的信号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信号被供给至单位检测电路UAMP。
单位检测电路UAMP在实施方式一种由积分电路构成。单位检测电路UAMP具备运算放大器OP和电容元件CSS和重置开关RS。接地电压Vs供给至运算放大器OP的正向输入(+),逆相输入(-)连接于第六开关S51的第二端子C2。电容元件CSS和重置开关RS在运算放大器OP的输出和逆相输入(-)之间并联连接。单位检测电路UAMP通过对于磁场检测线圈DY(n)中的信号的变化进行积分,形成检测信号Rx(n)并输出。
对于其他的磁场检测线圈DY(n-1)以及DY(n+1)~DY(n+2)也是同样。
接着,使用图10说明电场触摸检测时的动作。在电场触摸检测时,由于磁场启动信号SC_EN变为低电平,因此,如图10所示,在第六开关S50~S53的各个中,共用端子P连接于第二端子C2。以下对于第六开关S51进行说明,其他的第六开关也被同样地控制。
在第六开关S51中,由于共用端子P连接于第二端子C2,检测电极RL(n-2)、RL(n-1)及RL(n)的各个下端部fn连接于单位检测电路UAMP。也就是说,各个下端部fn连接于运算放大器OP的逆相输入(-)。从另一角度来看,磁场检测线圈DY(n)的一端部DD1和另一端部DD2经由第六开关S51电连接。也就是说,另一端部DD2与接地电压Vs分离,在连接于一端部DD1的同时,连接于单位检测电路UAMP。此时,配置于检测电极RL(n-2)和RL(n)之间的检测电极RL(n-1)的下端部fn也连接于同一单位检测电路UAMP。
如在图7中说明的,在电场触摸检测时,向被选择的驱动电极(例如TL(n+1))供给电压周期性变化的电场驱动信号(TSV)。从而,在被选择的驱动电极(TL(n+1))和检测电极RL(n-2)、RL(n-1)及RL(n)之间产生电场。如图3的(A)、图3的(B)、图3的(C)所说明的,如果手指触摸,则电荷量变化,在检测电极RL(n-2)、RL(n-1)及RL(n)的下端部fn发生信号变化。该信号变化被单位检测电路UAMP以规定的时间积分,作为检测信号(例如Rx(n))向触摸控制装置5供给。
在实施方式一中,配置于构成磁场检测线圈的一对检测电极(例如RL(n-2)和RL(n))之间的检测电极(RL(n-1))也用于检测电场。在构成磁场检测线圈的一对检测电极之间没有配置检测电极的情况下,在一对检测电极之间的区域内,检测手指的触摸所产生的电场的变化的检测灵敏度下降。与此对比,在实施方式一中,配置于一对检测电极间的检测电极也用于检测电场的变化,因此,能够减轻检测灵敏度的下降。
被构成磁场检测线圈DY(n)的一对检测电极RL(n-2)、RL(n)夹持的检测电极RL(n-1),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一中,其一端部fn连接于构成磁场检测线圈DY(n)的检测电极RL(n-2),另一端部sn与检测电极RL(n-2)、RL(n)电分离。其结果是,不会由检测电极RL(n-1)和检测电极RL(n-2)构成封闭的线圈(比由检测电极RL(n-2)~RL(n)构成的线圈小的线圈),不会由于这种线圈造成磁场扰乱。
〈检测电极的构造〉
图11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检测电极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1为示意性示出配置于第二基板CGB的第一主面CSF1的多个检测电极的俯视图。在图11中代表性描绘出多个检测电极中的、检测电极RL(n-3)~RL(n+7)。检测电极RL(n-3)~RL(n+7)的各个,在第一主面CSF1中,在作为显示区域2的区域内,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各个检测电极在显示区域2内,在列方向(纵方向)上延伸,在行方向(横方向)上以平行的方式配置。参照图5说明的话,以俯视观察时,检测电极RL(n-3)~RL(n+7)配置于显示区域2的边2-R和边2-L之间,与驱动电极TL(0)~TL(p)的各个正交。
在第一主面CSF1内,信号配线ULL(1)、ULL(2)及ULL(3)形成于显示区域2的边2-U侧。并且,信号配线DLL(1-1)、DLL(1-2)、DLL(2-1)、DLL(2-2)、DLL(3-1)以及DLL(3-2)形成于显示区域2的边2-D侧。如图9及图10所示,检测电极之间通过上述的信号配线连接。
以检测电极RL(n-2)及RL(n)为例,检测电极RL(n-2)的上端部sn和检测电极RL(n)的上端部sn由信号配线ULL(1)连接。并且,检测电极RL(n-2)的下端部fn和检测电极RL(n-1)的下端部fn之间由信号配线ULL(1-1)连接。该信号配线DLL(1-1),连接于图9及图10所示的第六开关S51的第二端子C2和对应的单位检测电路UAMP的逆相输入(-)。并且,检测电极RL(n)的下端部fn连接于信号配线DLL(1-2),该信号配线DLL(1-2)连接于图9及图10所示的第六开关S51的共用端子P)。其他的检测电极也具有同样的构成。
在图11中,RB1及RB3示出构成磁场检测线圈DY(n+1)的一对检测电极RL(n+1)、RL(n+3)的宽度(电极宽度),RB2示出检测电极RL(n+2)的宽度(电极宽度)。并且,在该图中,DB1示出检测电极RL(n+1)和检测电极RL(n+2)之间的宽度,DB2示出检测电极RL(n+2)和检测电极RL(n+3)之间的宽度。在该实施方式一中,以俯视观察时,在检测电极RL(n+1)、RL(n+3)和检测电极RL(n+2)之间配置有伪电极区域DMA。因此,可以将DB1及DB2视为伪电极区域DMA的宽度。
在该实施方式一中,检测电极RL(n+1)~RL(n+3)的各个由网格状配置的多个多边形的电极构成。换言之,检测电极RL(n+1)~RL(n+3)的各个由行列状配置的、彼此电连接的多个多边形的电极构成。在视为多个多边形的电极行列状配置的情况下,行列的横方向(行方向)的宽度相当于RB1、RB2、RB3,配置于该宽度的多个多边形的电极沿纵方向(列方向)配置多个。
在检测电极RL(n+1)~RL(n+3)中,构成各个的多个多边形的电极电连接。因此,成为各个检测电极中的一端部fn和另一端部sn电连接的状态。
伪电极区域DMA也由网格状配置的多个多边形的伪电极构成。在视为伪电极区域DMA由行列状配置的多个多边形的伪电极构成的情况下,行列的横方向(行方向)的宽度相当于DB1、DB2,配置于该宽度的多个多边形的伪电极沿纵方向(列方向)配置多个。
配置于伪电极区域DMA的多边形的伪电极彼此电分离,这点将于后说明。此外,也能够以不配置伪电极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如果不配置伪电极的话,在显示区域2内,在配置有检测电极的区域和没有配置有检测电极的区域之间,在对比度或光的反射等的显示特性方面会产生差异。其结果是,检测电极有可能肉眼可见。与此对比,在实施方式一中,通过将伪电极配置于检测电极之间,能够实现显示区域整体的显示特性的均一化,实现难以肉眼可见检测电极。
前面以检测电极RL(n+1)~RL(n+3)及被夹持于上述检测电极间的伪电极区域DMA为例进行了说明,对于其他检测电极及被夹持于检测电极间的伪电极区域也是同样。
在电场触摸检测时,不仅通过构成磁场检测线圈的检测电极,通过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内侧的检测电极,也检测出电场的变化,因此,能够减轻检测灵敏度的下降,能够减轻电场触摸检测时的检测灵敏度的下降。
〈电极及伪电极的构造〉
图12为示出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检测电极及伪电极区域的构造的俯视图。图12的(A)为将图11所示的检测电极RL(n)、RL(n+1)的一部分放大的俯视图。并且,图12的(B)为示出构成检测电极的多边形的电极的构造的俯视图,图12的(C)为示出配置于伪电极区域的伪电极的构造的俯视图。
在图12的(A)中,RD示出构成检测电极的多边形的电极。在实施方式一中,多边形的电极RD为菱形。在图12的(A)中,DM示出伪电极,在该实施方式一中,外形为与电极RD相同的菱形。并且,在图12的(A)中,EB1示出检测电极RL(n)和与之邻接的伪电极区域DMA之间的边界区域。EB2示出检测电极RL(n)和与之邻接的检测电极RL(n+1)之间的边界区域。EB3示出检测电极RL(n+1)和与之邻接的伪电极区域DMA之间的边界区域。
首先,使用图12的(B)说明构成检测电极的菱形的电极RD。电极RD具备电极配线LL1~LL4,上述的电极配线LL1~LL4沿菱形的各个边配置。具有几μm至十几μm的宽度的电极配线LL1~LL4间电连接。例如,电极配线LL1和LL2在菱形的顶点PP1处相互连接。同样地,电极配线LL2~LL1在顶点PP2~PP4处连接。在电极RD内,在由电极配线LL1~LL4包围的菱形(多边形)的内侧及外侧不存在配线。因此,以俯视观察时,构成了由电极配线LL1~LL4封闭的菱形(多边形)的区域(空间),作用电极RD使用。
伪电极DM具有图12的(C)所示的构造。伪电极DM具备沿菱形的各个边配置的电极配线LL1~LL4,各个电极配线被断开成两根电极配线。例如,电极配线LL1被断开成电极配线LL1-1和LL1-2,配置于菱形的顶点PP1和顶点PP4之间。剩余的电极配线LL2~LL4的各根也同样地被断开成两根电极配线,配置于菱形的顶点之间。
在伪电极DM中,电极配线LL1~LL4的各根被断开成两个电极配线,被断开的电极配线沿菱形的边配置,从而,构成了菱形(多边形)形状。在该菱形形状的内侧及外侧不存在配线。以俯视观察时,伪电极DM可以视为通过由电极配线LL1-1、LL1-2~LL4-1、LL4-2构成的菱形(多边形)构成。
图12的(B)所示的菱形的电极RD,如图12的(A)所示,在横方向及纵方向上配置多个。在该配置中,电极RD的顶点即菱形的顶点PP1~PP4与配置于上下左右的侧方的电极RD的顶点(菱形的顶点)电连接。此外,在邻接的电极RD之间,兼用了配置于边的电极配线。
并且,在伪电极区域DMA中,图12的(C)所示的菱形的伪电极DM,如图12的(A)所示,在横方向及纵方向上配置多个。在伪电极区域DMA中,伪电极DM的顶点即菱形的顶点PP1~PP4也与配置于上下左右的侧方的伪电极DM的顶点(菱形的顶点)电连接。在邻接的伪电极DM之间顶点相连接,但在各个伪电极DM中,由于顶点间电分离,因此,可以视为伪电极间电分离。此外,在伪电极区域DMA中,在邻接的伪电极之间,也兼用了配置于边的电极配线。
在图12的(A)所示的边界区域EB1中,伪电极的顶点PP4(图12的(C))和构成检测电极RL(n)的电极RD的顶点PP2(图12的(B))连接。伪电极的顶点PP4与其他顶点PP1~PP3电分离,因此,检测电极RL(n)和与之邻接的伪电极区域DMA之间电分离。
并且,在边界区域EB2中,构成电极RD的电极配线LL1和LL4,以伪电极DM的电极配线LL1-1、LL1-2、LL4-1、LL4-2的方式被断开。在图12的(A)中,这种电极以RDM示出。这样,相互邻接的检测电极RL(n)和RL(n+1)之间电分离。并且,在边界区域EB3中,也配置上述的电极RDM。从而,检测电极RL(n+1)和与之邻接的伪电极区域DMA之间被分离。
在上述说明中,示出了将图12的(B)所示的电极RD排列于检测电极RL(n)、RL(n+1)的区域,将伪电极DM排列于伪电极区域DMA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一主面CSF1上将相互交叉的多根金属细线形成网格状,通过使金属细线的一部分欠缺而形成检测电极RL(n)、RL(n+1)及伪电极区域DMA。这种情况下形成为网格状的金属细线的示例在图12的(A)中作为ML1及ML2而示出。并且,欠缺部作为CUT而示出。欠缺部CUT形成于配置于应该成为伪电极区域DMA的区域的金属细线ML1及ML2。同样地,欠缺部CUT也形成于配置于应该成为边界区域EB1~EB3的区域的金属细线ML1及ML2。
作为断开电极配线的示例,可以在顶点处分离。例如,邻接的电极RD间在顶点PP2和PP4连接的情况下,可以断开连接顶点PP2和顶点PP4的连接部。但是,这种情况下,由于断开顶点PP2和顶点PP4重合的连接部,因此,考虑断开量增加等的弊端。因此,优选断开沿边配置的电极配线。
在实施方式一中,在各个伪电极DM中,顶点间电分离。因此,即使来自线圈L1的磁场施加于伪电极区域DMA,也能够防止在伪电极DM中感应磁场,能够减轻来自线圈L1的磁场扰乱。
此外,没有特别的限制,该实施方式一中,电极配线LL1~LL4(LL1-1、LL1-2~LL4-1、LL4-2)由电阻值低的铝等形成。
在图12的(A)、图12的(B)、图12的(C)中,以检测电极RL(n)、RL(n+1)为例进行了说明,其他检测电极也形成相同的构造。例如,配置于图11所示的磁场检测线圈DY(n)的内侧的检测电极RL(n+2)也由配置于列方向及行方向的多边形的电极RD构成。
例如,在图11中,可以将构成磁场检测线圈DY(n)的检测电极RL(n+1)及RL(n+3)的各个视为第一电极,将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的内侧的检测电极RL(n+2)视为第二电极。并且,例如在图12中,可以将构成检测电极RL(n+1)的多边形的电极RD视为第三电极,将构成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DY(n)的内侧的检测电极RL(n+2)的多边形的电极RD视为第四电极。这种情况下,构成多边形的电极RD的电极配线LL1~LL4可以视为第一电极配线,构成多边形的伪电极DM的电极配线LL1-1、LL1-2~LL4-1、LL4-2可以视为第二电极配线。
(实施方式二)
图13为示出实施方式二涉及的检测电极的构成的图。图13的(A)为检测电极的俯视图,图13的(B)为示出图13的(A)中的A-A’截面的截面图。
在图13的(A)中,与图11同样地,RL(n-3)~RL(n+7)示出形成于第二基板CGB的检测电极。各个检测电极RL(n-3)~RL(n+7)由多个多边形的电极RD构成。并且,在图13的(A)中,DMA示出伪电极区域,配置有多个多边形的伪电极DM。在图13的(A)中,以单点划线ZA示出的区域相当于图12的(A)中说明的区域。
在图13的(A)中,ULL(1-1)~ULL(1-3)、ULL(2-1)~ULL(2-3)及ULL(3-1)~ULL(3-3)示出信号配线。上述的信号配线在第一主面CSF1中形成于边2-U侧。并且,DLL(1-1)、DLL(1-2-1)~DLL(1-2-3)、DLL(2-1)、DLL(2-2-1)~ULL(2-2-3)、DLL(3-1)及DLL(3-2-1)~DLL(3-2-3)示出信号配线。上述的信号配线在第一主面CSF1中形成于边2-D侧。
检测电极RL(n-3)和检测电极RL(n+1)的各个上端部sn间通过信号配线ULL(1-1)~ULL(1-3)连接。
并且,通过信号配线DLL(1-1),检测电极RL(n-3)、RL(n-2)的各个下端部fn和图9及图10中说明的第六开关的第二端子C2之间在边2-D侧连接。并且,通过信号配线DLL(1-2-1)及DLL(1-2-2),检测电极RL(n+1)的下端部fn在边2-D侧连接于第二开关的共用端子P。其他检测电极间的连接也是同样。从而,各个一匝匝数的磁场检测线圈DY(n)由检测电极RL(n-3)、RL(n+1)形成,磁场检测线圈DY(n+1)由检测电极RL(n)、RL(n+4)形成,磁场检测线圈DY(n+2)由检测电极RL(n+3)及RL(n+7)形成。
在实施方式二中,在构成磁场检测线圈DY(n+1)的检测电极(第五电极)RL(n)和RL(n+4)之间,以俯视观察时,配置有三个检测电极RL(n+1)~RL(n+3)。也就是说,在磁场检测线圈DY(n+1)的内侧的区域配置有三个检测电极。这三个检测电极RL(n+1)~RL(n+3)中的、接近检测电极RL(n)配置的检测电极(第一电极)RL(n+1),作为构成配置于该磁场检测线圈DY(n+1)的左侧的侧方的磁场检测线圈DY(n)的检测电极使用。同样地,接近检测电极RL(n+4)配置的检测电极RL(n+3),作为构成配置于该磁场检测线圈DY(n+1)的右侧的侧方的磁场检测线圈DY(n+2)的检测电极使用。从而,磁场检测线圈DY(n+1)与相邻(侧方)配置的磁场检测线圈DY(n)及DY(n+2)部分地重合,在检测磁场时,能够防止产生不灵敏的区域。
三个检测电极RL(n+1)~RL(n+3)中的、剩余的一个检测电极RL(n+2),其一端部fn电连接于构成磁场检测线圈DY(n+1)的检测电极RL(n)、RL(n+4),另一端部sn与磁场检测线圈DY(n+1)电分离。该检测电极RL(n+2),在电场检测时,与检测电极RL(n)、RL(n+4)同时作为检测电场的电极使用,在电场检测时,能够防止灵敏度下降。
同样地,磁场检测线圈DY(n)以磁场检测线圈DY(n+1)和图中没有示出的磁场检测线圈DY(n-1)重合的方式配置,磁场检测线圈DY(n+2)以磁场检测线圈DY(n+1)和没有图示的磁场检测线圈DY(n+3)重合的方式配置。并且,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DY(n)、DY(n+2)的各个的内侧的检测电极RL(n-1)、RL(n+5)作为检测电场的电极使用。此外,在图13的(A)中,在磁场检测线圈内侧的配置,表示以俯视观察时,配置于构成磁场检测线圈的检测电极间,
在该实施方式二中,配置于边2-U侧的各磁场检测线圈的信号配线以立体交叉的方式形成,从而实现磁场检测线圈的一部分相互重合。同样地,配置于边2-D侧的各磁场检测线圈的信号配线以立体交叉的方式形成。
该立体交叉的交叉部的示例在图13的(A)中作为A-A’部而示出。该A-A’部的截面构造示于图13的(B)中。在图13的(B)中,在第一主面CSF1上的相当于显示区域2的区域内,形成前述的检测电极RL(0)~RL(P)。在第一主面CSF1的边2-U侧,通过形成的金属配线层,构成在图13的(B)中沿横方向延伸的信号配线ULL(2-1)和信号配线ULL(2-3)。并且,信号配线ULL(2-1)和信号配线ULL(2-3)分离,由形成在第一主面CSF1上的金属配线层构成的信号配线ULL(3-1)通过上述分离部分。
在形成于第一主面CSF1的金属配线层上形成树脂膜ISO,在树脂膜ISO上形成例如由ITO构成的透过性高的导电层。开口部设置于形成在信号配线ULL(2-1)、ULL(2-3)上的树脂膜ISO的规定的区域,透过性高的导电层经由该开口部连接于信号配线ULL(2-1)及ULL(2-3)。连接于信号配线ULL(2-1)及ULL(2-3)的导电层成为信号配线ULL(2-2)。在图13的(B)中,连接信号配线ULL(2-1)、ULL(2-3)和信号配线ULL(2-2)的部分作为接触孔CTP而示出。从而,信号配线ULL(3-1)和信号配线ULL(2-1)~ULL(2-3)以不电连接的方式交叉。
以上以信号配线ULL(3-1)和信号配线ULL(2-1)~ULL(2-3)之间的交叉部为例进行了说明,对于其他的信号配线的交叉部也是同样。
根据实施方式二,由构成电极RD或伪电极DM的电极配线形成的磁场检测区域全部存在于与某个磁场检测线圈的外缘相比的内侧的区域,能够减轻磁场检测时产生检测灵敏度下降的区域或不灵敏区域。并且,在电场检测时,能够减轻检测灵敏度的下降。
此外。在实施方式一中,由于磁场检测线圈不重合,因此,在第二基板CGB上例如形成一层导电层,通过该导电层能够形成磁场检测线圈和磁场检测线圈内侧的检测电极,能够抑制价格的上升。
〈<变形例〉
图14为示出实施方式二的变形例涉及的检测电极的构造的俯视图。由于图14与图13的(A)类似,因此,主要说明不同点。
如在图13的(A)中所述,磁场检测线圈DY(n+1)由检测电极RL(n)和RL(n+4)构成。以俯视观察时,检测电极RL(n+1)~RL(n+3)存在于该检测电极RL(n)和RL(n+4)之间。在图13的(A)中,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DY(n+1)内侧的检测电极RL(n+1)~RL(n+3)的各个的宽度TB1~RB3设为相同。与之对比,在该变形例中,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DY(n+1)内侧的检测电极RL(n+2)的宽度RB2-1,与检测电极RL(n)、RL(n+4)的宽度RB1、R3相比更细。也就是说,在电场检测时,作为检测电场的电极使用的检测电极RL(n+2)的宽度RB2-1更细地形成。从而,在磁场检测时,能够减轻从线圈L1传播的磁场被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DY(n+1)内侧的检测电极扰乱,能够防止传播至磁场检测线圈DY(n+1)的磁场减弱。其结果是,能够减轻检测灵敏度的下降。并且,由于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的内侧的检测电极的宽度RB2-1变细,因此,能够减少该检测电极所附带的寄生电容,能够减少磁场检测时向寄生电容流动的电流。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轻检测灵敏度的下降。
以上以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DY(n+1)的内侧的检测电极RL(n+2)为例进行了说明,配置于其他的磁场检测线圈DY(n)、DY(n+2)的各个的内侧的检测电极RL(n-1)、RL(n+5)的宽度也比构成磁场检测线圈的检测电极的宽度更详细。
(实施方式三)
在实施方式一及二中,说明了在显示区域2中以信号线SL(0)~SL(p)和驱动电极TL(0)~TL(p)正交的方式配置的显示装置。在实施方式三中,在显示区域2中,信号线SL(0)~SL(p)和驱动电极TL(0)~TL(p)平行配置。也就是说,信号线SL(0)~SL(p)及驱动电极TL(0)~TL(p)在列方向(第二方向)上延伸,检测电极RL(0)~RL(p)以与驱动电极TL(0)~TL(p)正交的方式在行方向(第一方向)上延伸。
在该实施方式三中,在磁场触摸检测时,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由驱动电极TL(0)~TL(p)构成磁场发生线圈,由检测电极RL(0)~RL(p)构成磁场检测线圈。并且,在电场触摸检测时,通过驱动电极TL(0)~TL(p)产生电场,通过检测电极RL(0)~RL(p)检测电场的变化。
图15为示出实施方式三涉及的检测电极的构造的示意性俯视图。虽为示意性,显示区域2中的检测电极的配置配合实际的配置而描绘。在图15中,以虚线包围的区域示出显示区域2。在显示区域2中配置有多个检测电极RL(0)~RL(p),在图15中仅示出检测电极RL(n-3)、RL(n-1)~RL(n+5)及RL(n+7)。
检测电极RL(n-3)的另一端部sn在显示区域2的边2-R侧连接于检测电极RL(n+1)的另一端部sn。从而,由检测电极RL(n-3)和RL(n+1)构成磁场检测线圈DX(n-1)。检测电极RL(n-2)、RL(n-1)及RL(n)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DX(n-1)的内侧。在图15中,检测电极RL(n-2)被省略,其作为构成邻接的磁场检测线圈DX(n-2)的检测电极使用。检测电极RL(n-1)的一端部fn在边2-L侧与检测电极RL(n-3)的一端部fn连接,另一端部sn与磁场检测线圈DX(n-1)电分离。并且,检测电极RL(n)的另一端部sn在边2-L侧连接于检测电极RL(n+4)的另一端部sn。从而,由检测电极RL(n)和RL(n+4)构成磁场检测线圈DX(n)。
磁场检测线圈DX(n)由于配置于在其上侧配置的磁场检测线圈DX(n-1)的内侧,因此,与实施方式二中说明的同样地,与邻接的磁场检测线圈部分地重合。
检测电极RL(n+2)、RL(n+3)及上述的RL(n+1)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DX(n)的内侧。检测电极RL(n+2)的一端部fn在边2-R侧与检测电极RL(n)的一端部fn连接,另一端部sn与磁场检测线圈DX(n)电分离。检测电极RL(n+3)的另一端部sn在边2-R侧连接于检测电极RL(n+7)的另一端部sn,构成磁场检测线圈DX(n+1)。磁场检测线圈DX(n+1)的构成仅检测电极不同,与磁场检测线圈DX(n-1)相同。
在该实施方式三中,显示区域2的边2-L,如图5所示,与模块500的边500-L相对,显示区域2的边2-R与模块500的边500-R相对。信号配线形成于模块500的边500-L和显示区域2的边2-L之间的区域。同样地,信号配线也形成于模块500的边500-R和显示区域2的边2-R之间的区域。
检测电极RL(n-3)和RL(n-1)的各个的一端部fn成为磁场检测线圈DX(n-1)的一端部DD3,检测电极RL(n+1)的一端部fn成为磁场检测线圈DX(n-1)的另一端部DD4。磁场检测线圈DX(n-1)的一端部DD3及另一端部DD4,经由形成于边500-L和边2-L之间的区域的信号配线,连接于切换检测电路SC-D&AMP。同样地,磁场检测线圈DX(n+1)的一端部DD3和另一端部DD4,也经由形成于边500-L和边2-L之间的区域的信号配线,连接于切换检测电路SC-D&AMP,磁场检测线圈DX(n)的一端部DD3和另一端部DD4,经由形成于边500-R和边2-R之间的区域的信号配线,连接于切换检测电路SC-D&AMP。
切换检测电路SC-D&AMP具备切换电路SC-D和检测电路AMP。切换电路SC-D具备第七开关S60~S62,检测电路AMP具备对应于磁场检测线圈DX(n-1)~DX(n+1)的各个的单位检测电路UAMP。第七开关S60~S62及单位检测电路UAMP的动作,与实施方式一所说明的第六开关S51及单位检测电路UAMP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三中,使用形成于显示区域2的边2-L和模块500的边500-L之间的区域的信号配线和形成于显示区域2的边2-R和模块500的边500-R之间的区域的信号配线,在磁场触摸检测及电场触摸检测的各个时,检测电极中的信号变化被供给至单位检测电路UAMP。因此,在模块500中,能够抑制长边方向的框边缘变大。
(实施方式四)
在图12的(A)、图12的(B)、图12的(C)中,使用具有菱形形状的电极RD作为构成检测电极的电极为例进行了说明。在实施方式四中,使用外形为八边形的电极构成检测电极。
图16为示出实施方式四涉及的检测电极的构造的俯视图。在此,图16的(A)为放大图13的(A)所示的区域ZA的俯视图。并且,图16的(B)为示出构成检测电极的电极RD1(第三电极)的构造的俯视图,图16的(C)为示出配置于伪电极区域DMA的伪电极DM1的构造的俯视图。
检测电极RL(n)及RL(n+1)的各个,以俯视观察时,由行列状配置的、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电极RD1构成。并且,在伪电极区域DMA中,以俯视观察时,配置有行列状配置的多个伪电极DM1。在该实施方式四中,电极RD1的各个,以俯视观察时,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伪电极DM1的各个,以俯视观察时,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
使用图16的(B)说明电极RD1。在该实施方式四中,电极RD1具备沿八边形的各个边配置的电极配线LL1~LL8,沿彼此相邻的边配置的电极配线在彼此邻接的边所交叉的顶点PP1~PP8处电连接。
在此,电极配线LL1、LL3、LL5及LL7的配线长度设为相同的长度DIS1,电极配线LL2及LL6的配线长度设为相同的长度DIS2,电极配线LL4及LL8的配线长度设为相同的长度DIS3。长度DIS1比长度DIS2及DIS3长。短的电极配线LL2和LL6相互相对,以平行的方式配置,短的电极配线LL4和LL8也相互相对,以平行的方式配置。长的电极配线LL1、LL3、LL5及LL7以连接短的电极配线LL8、LL2、LL4、LL6及LL8之间的方式配置。并且,长的电极配线LL1和LL5相互相对,平行地配置,长的电极配线LL3和LL7相互相对,平行地配置。从而,由电极配线LL1~LL8形成的电极RD1,如图16的(B)所示,其外形形状成为类似菱形的八边形,与菱形同样地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
各个八边形的电极RD1,以其长度方向成为检测电极RL(n)、RL(n+1)的延伸方向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各个电极RD1,以其长度方向成为列方向(纵方向),宽度方向成为行方向(横方向)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多个电极RD1配置于在与检测电极RL(n)、RL(n+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沿检测电极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电极区域(电极区域)。在配置于检测电极的多个电极RD1之间,电极配线LL1~LL7具有相同的长度。因此,在多个电极RD1之间,电极RD1内的面积相同。
在检测电极RL(n)、RL(n+1)中,配置于上下及左右的电极RD1之间,短的电极配线间由短的电极配线电连接。以图16的(A)所示的电极RD1-C为例叙述的话,电极RD1-C的短的电极配线LL2,通过电极间配线LL26连接于在其上侧配置的电极RD-U的短的电极LL6。电极RD1-C的短的电极配线LL6,通过电极间配线LL26连接于在其下侧配置的电极RD-D的短的电极LL2。并且,电极RD1-C的短的电极配线LL4,通过电极间配线LL48连接于在其左侧配置的电极RD-L的短的电极LL8。电极RD1-C的短的电极配线LL8,通过电极间配线LL48连接于在其右侧配置的电极RD-R的短的电极LL4。从而,彼此接近、行列状配置的多个电极RD1相互连接,构成检测电极RL(n)、RL(n+1)。
并且,在检测电极RL(n)和RL(n+1)之间的边界区域EB2内,电极配线LL4和LL8之间不通过电极间配线LL48连接而分离。
行列状配置于伪电极区域DMA的多个伪电极DM1的各个的外形形状,与电极RD1同样地,形成接近菱形的八边形。如图16的(C)所示,伪电极DM1具备沿八边形的各个边配置的电极配线LL1~LL8,在八边形的顶点PP1~PP8,沿交叉的边配置的电极配线连接。在该实施方式四中,沿连接顶点PP1和PP8的边配置的电极配线LL1,由电分离的两根电极配线LL1-1和LL1-2构成。
分别具备开放区域(空间)的伪电极DM1在伪电极区域DMA内行列状配置。这种情况下,各个伪电极DM1的长度方向配置于与电极RD1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方向,各个伪电极DM1的宽度方向配置于与电极RD1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向。配置于伪电极区域DMA的伪电极DM1之间不通过电极间配线连接而相互分离。
在图12的(A)、图12的(B)、图12的(C)所示的示例中,以俯视观察时,相当于检测电极RL(n)、RL(n+1)的配线宽度的电极RD的数量为3.5个。与此对比,在实施方式四中,能够使电极RD1的数量为四个,能够减小检测电极的电阻。
并且,在实施方式四中,伪电极DM1的形状与电极RD1的形状大致相同。因此,在检测电极RL(n)、RL(n+1)和伪电极区域DMA之间,能够更为减小反射率等的光学上的性能差。其结果是,能够实现显示特性的均一化。并且,从减小光学上的性能差的观点来看,在伪电极DM1中,没有必要将电极配线LL1断开为电极配线LL1-1和LL1-2。也就是说,伪电极DM1可以与电极RD1为相同的构成。这种情况下,配置于上下方向及/或左右方向的伪电极DM1之间可以不通过电极间配线连接而电分离。
在图16的(A)、图16的(B)、图16的(C)中,以检测电极RL(n)、RL(n+1)为例进行了说明,其他检测电极也形成相同的构造。例如,配置于图12的(A)、图12的(B)、图12的(C)所示的磁场检测线圈DY(n+1)的内侧的检测电极RL(n+2),也与检测电极RL(n)、RL(n+1)同样地,由配置于列方向及行方向的多边形的电极RD1构成。换言之,多个电极RD1配置于在与检测电极RL(n+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沿检测电极RL(n+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电极区域(电极区域),由配置于该第二电极区域的多个电极RD1也构成检测电极RL(n+2)。
在实施方式四中,各个电极RD1,具备彼此相同长度的电极配线(例如,具有长度DIS1的电极LL7、LL3),分别形成近似菱形的八边形,因此,观察沿倾斜方向排列配置的两个电极RD1时,电极配线以少许锯齿状配置。例如,在图16的(A)中,在描绘连接电极RD1-P1~RD1-P3的各个中的电极配线LL7的假想直线IML(单点划线)的情况下,配置于电极RD1-P3及RD1-P4的右侧的电极RD1-P4及RD1-P5的各个中的电极配线LL3,与假想直线IML不重合,向电极RD1-P2及RD1-P3侧露出。并且,在电极RD1中,相互平行的长的电极配线(例如LL3和LL7)间的宽度DRB1,和在斜上方或者下方配置的电极RD1之间、相互平行的长的电极配线(例如LL3和LL7)间的宽度DRB2为相同的长度。在此,宽度DRB2可以视为示出存在于沿倾斜方向配置的两个电极RD1间的空白区域、即没有配置电极RD1的区域的宽度。
在实施方式一至四中,磁场检测线圈由在第二基板CGB的第一主面CSF1上形成的检测电极RL(0)~RL(p)构成。由于检测电极形成于第二基板CGB的第一主面CSF1,因此,能够实现检测电极RL(0)~RL(p)所附带的寄生电容的降低。从而,能够减少在磁场检测时从磁场检测线圈流向检测电极的电流由于寄生电容而泄漏。其结果是,能够减轻检测灵敏度的下降。
上述磁场检测线圈可以为1.5匝匝数或2匝匝数以上的线圈。并且,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内侧的检测电极可以为两个以上。此外,在实施方式一至四中,构成一对检测电极的多个电极(例如图12的(B)的RD)能够被视为多边形的电极片。以俯视观察时,在检测电极的电极区域,多个电极片(RD)以跨该电极区域的一方至另一方相连的方式配置,通过相连配置的电极片(RD),能够视为形成了构成检测电极的电极配线。同样,构成伪电极的多个电极(例如图12的(C)的DM)能够被视为多边形的伪电极片。此时,以俯视观察时,在伪电极的电极区域中,多个伪电极片(DM)以跨该电极区域的一方至另一方相连的方式配置,通过相连配置的电极片(DM),能够视为形成了构成伪电极的电极配线。进一步,当把电极(RD)视为电极片时,沿电极片(RD)的边配置的电极配线(例如图12的(B)的LL1~LL4)能够被视为电极边配线。同样,沿伪电极片(DM)的边配置的电极配线(例如图12的(C)的LL1-1~LL4-2)也能够被视为电极片配线。
进一步,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内侧的电极也可以由与构成磁场检测线圈的检测电极不同的电极构成。例如,配置于磁场检测线圈内侧的电极形成于第二基板CGB的第一主面CSF1,其延伸方向可以与构成磁场检测线圈的检测电极的延伸方向不同。此外,以上说明了磁场发生线圈和磁场检测线圈不相同的情况,磁场发生线圈和磁场检测线圈也可以相同。
在本发明的思想的范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各种变形例及修正例,这些变形例及修正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对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地进行构成要素的追加、删除或设计变更,或者进行工序的追加、省略或条件变更,只要具备本发明的主旨,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在实施方式三中,说明了驱动电极TL(0)~TL(p)及信号线SL(0)~SL(p)在列方向上延伸,在行方向上平行配置的情况下,行方向及列方向因观察点不同而变化。改变观察点的话,驱动电极TL(0)~TL(p)及信号线SL(0)~SL(p)在行方向上延伸,在列方向上并列配置的情况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并且,本说明书所使用的“平行”是指相互从一端至另一端不相交地延伸的意思。因此,即使一根线(或电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相对于另一根线(或电极)以倾斜的状态设置,如果上述的线从一端至另一端不相交的话,在本说明书中,该状态也为“平行”。

Claims (22)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像素排列,具有多个像素;
多个第一电极,分别包括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以俯视观察时,在所述像素排列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以相互平行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各个另一方的端部电连接在一起;
第二电极,以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电极配置于由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形成的区域内,并与第一电极连接;以及
检测电路,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每个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配置并相互连接的多个多边形的第三电极,
所述第二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配置并相互连接的多个多边形的第四电极,
在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配置有多个多边形的伪电极,
所述检测电路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中的第一个第一电极,
通过向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中的第二个第一电极的所述一方的端部供给规定的电压,从而通过所述多个第一电极构成线圈,从所述检测电路输出对应于来自外部物体的磁场的检测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电极以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被夹持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之间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比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宽度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三电极和多个所述第四电极的每个包括以沿多边形的每个边并形成多边形的封闭区域的方式配置的多个第一电极配线,多个所述伪电极包括以沿多边形的每个边并形成多边形的开放区域的方式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配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一方的端部和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电分离的另一方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个第一电极的所述一方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驱动电极,在所述像素排列中,所述驱动电极相互平行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
在检测来自所述外部物体的磁场时,驱动信号被供给至所述多个驱动电极中的规定的驱动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基板,具有形成有所述多个驱动电极的第一主面;
液晶层,根据电位而使光学特性变化;以及
第二基板,具有第一主面和以夹持所述液晶层而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主面相对的方式配置的第二主面,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主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主面上配置有相互平行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信号线,
经由所述多个信号线向所述多个像素供给像素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主面上配置有相互平行并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信号线,
经由所述多个信号线向所述多个像素供给像素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线圈的侧方的构成其它线圈的多个第一电极,所述线圈包括配置于通过构成所述其它线圈的多个第一电极形成的区域内的第一电极。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像素排列,具有多个像素;
多个第一电极,分别包括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以俯视观察时,在所述像素排列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以相互平行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各个另一方的端部电连接在一起;
第二电极,以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电极配置于由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形成的区域内;以及
检测电路,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每个包括以俯视观察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的电极区域,
在所述电极区域排列有相互电连接的多个第三电极,所述多个第三电极的每个包括以俯视观察时以形成八边形的封闭区域的方式沿八边形的每个边配置的第一电极配线,
在所述电极区域中,第三电极的第一电极配线通过电极间配线连接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于侧方的其它第三电极的第一电极配线,并通过电极间配线连接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侧方的其它第三电极的第一电极配线,
所述检测电路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中的第一个第一电极,
通过向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中的第二个第一电极的所述一方的端部供给规定的电压,从而通过所述多个第一电极构成线圈,从所述检测电路输出对应于来自外部物体的磁场的检测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三电极以形成类似菱形的八边形的封闭区域的方式包括沿四个边配置的短的第一电极配线和沿四个边配置、比所述短的第一电极配线的长边更长的第一电极配线,
在所述电极区域中,沿第三电极的一个边配置的短的第一电极配线通过所述电极间配线连接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其它的第三电极的短的第一电极配线,沿第三电极的其它的边配置的短的第一电极配线通过所述电极间配线连接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其它第三电极的短的第一电极配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伪电极区域,所述伪电极区域配置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
电分离的多个伪电极排列于所述伪电极区域,所述多个伪电极的每个包括以俯视观察时,以形成八边形的区域的方式沿八边形的每个边配置的第二电极配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伪电极的每个中,配置于八边形的一个边的第二电极配线被断开。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一方的端部和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电分离的另一方的端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个第一电极的所述一方的端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驱动电极,在所述像素排列中,所述驱动电极相互平行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
在检测来自所述外部物体的磁场时,驱动信号被供给至所述多个驱动电极中的规定的驱动电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基板,具有形成有所述多个驱动电极的第一主面;
液晶层,根据电位而使光学特性变化;以及
第二基板,具有第一主面和以夹持所述液晶层而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主面相对的方式配置的第二主面,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主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主面上配置有相互平行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信号线,
经由所述多个信号线向所述多个像素供给像素信号。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主面上配置有相互平行并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信号线,
经由所述多个信号线向所述多个像素供给像素信号。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线圈的侧方的构成其它线圈的多个第一电极,所述线圈包括配置于通过构成所述其它线圈的多个第一电极形成的区域内的第一电极。
CN202010524929.XA 2016-03-23 2017-03-22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6944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24929.XA CN111694471B (zh) 2016-03-23 2017-03-22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58522A JP6639296B2 (ja) 2016-03-23 2016-03-23 表示装置
JP2016-058522 2016-03-23
CN201710177517.1A CN107229382B (zh) 2016-03-23 2017-03-22 显示装置
CN202010524929.XA CN111694471B (zh) 2016-03-23 2017-03-22 显示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77517.1A Division CN107229382B (zh) 2016-03-23 2017-03-22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4471A CN111694471A (zh) 2020-09-22
CN111694471B true CN111694471B (zh) 2023-07-18

Family

ID=5989655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77517.1A Active CN107229382B (zh) 2016-03-23 2017-03-22 显示装置
CN202010524929.XA Active CN111694471B (zh) 2016-03-23 2017-03-22 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77517.1A Active CN107229382B (zh) 2016-03-23 2017-03-22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353512B2 (zh)
JP (1) JP6639296B2 (zh)
CN (2) CN1072293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05292B2 (ja) * 2015-10-16 2019-11-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6854743B2 (ja) * 2017-11-15 2021-04-0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217537U (zh) * 2013-03-26 2013-09-25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内嵌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3577017A (zh) * 2012-08-07 2014-02-12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带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054139A (zh) * 2012-01-24 2014-09-17 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输入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薄膜的构图方法
CN104156128A (zh) * 2014-06-24 2014-11-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摸显示装置
CN104714707A (zh) * 2014-11-28 2015-06-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电磁电容一体触摸屏、触摸显示面板和触摸显示装置
KR20160031294A (ko) * 2014-09-12 2016-03-2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52572A (ja) * 2004-06-08 2005-12-22 Canon Inc 座標入力装置
JP5094376B2 (ja) 2007-12-28 2012-12-12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装置
JP5282405B2 (ja) * 2008-01-25 2013-09-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及び半導体装置
JP5643774B2 (ja) 2009-02-26 2014-12-17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低視認性の重ね合わせられた微小パターンを有する、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センサ及びパターン基材
JP5606242B2 (ja) * 2010-09-24 2014-10-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TW201227454A (en) * 2010-12-31 2012-07-01 Hong-Da Liu An active array having the touchable sensing matrix unit and a display having the active array
JP5777094B2 (ja) * 2011-07-14 2015-09-09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センサおよび位置検出装置
KR20140018017A (ko) * 2012-08-03 2014-02-1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디지타이저
KR101913817B1 (ko) * 2012-08-29 2018-10-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터치스크린 입력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KR102061569B1 (ko) * 2013-05-16 2020-01-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표시장치의 구동방법
US9389737B2 (en) * 2012-09-14 2016-07-12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in two modes
WO2014045603A1 (ja) * 2012-09-24 2014-03-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JP6046600B2 (ja) * 2013-12-16 2016-12-2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3927072B (zh) * 2013-12-25 2017-05-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tft阵列基板、触摸显示面板以及触摸显示装置
KR102193915B1 (ko) * 2014-02-10 2020-12-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6004183A (ja) * 2014-06-18 2016-01-1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6205312B2 (ja) * 2014-06-18 2017-09-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4139A (zh) * 2012-01-24 2014-09-17 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输入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薄膜的构图方法
CN103577017A (zh) * 2012-08-07 2014-02-12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带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03217537U (zh) * 2013-03-26 2013-09-25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内嵌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4156128A (zh) * 2014-06-24 2014-11-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摸显示装置
KR20160031294A (ko) * 2014-09-12 2016-03-2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CN104714707A (zh) * 2014-11-28 2015-06-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电磁电容一体触摸屏、触摸显示面板和触摸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29382A (zh) 2017-10-03
US20190286276A1 (en) 2019-09-19
CN107229382B (zh) 2020-06-26
US10353512B2 (en) 2019-07-16
CN111694471A (zh) 2020-09-22
US10592044B2 (en) 2020-03-17
JP6639296B2 (ja) 2020-02-05
US20170277344A1 (en) 2017-09-28
JP2017174083A (ja) 2017-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94555B1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63519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JP6605292B2 (ja) 表示装置
US10191580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in two modes
TWI598789B (zh) 指紋感測器整合式觸控螢幕裝置
US9898121B2 (en) Integrated capacitive sensing and displaying
US9864457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sensor
US8643624B2 (en) Capacitive sensing using a segmented common voltage electrode of a display
CN107783700B (zh) 显示装置、输入检测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US10156929B2 (en) Touch detec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detection function
CN103927071B (zh) 一种触摸显示面板以及触摸显示装置
CN104111749A (zh) 显示装置
CN107765935B (zh) 输入检测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KR20170026030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이의 구동 방법 및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1177512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in two modes
CN111694471B (zh) 显示装置
KR102161084B1 (ko) 터치 IC(integrated circuit)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이의 구동 방법
JP2018037074A (ja) 表示装置、入力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16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Wacom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JAPAN DISPLAY Inc.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