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64524B - 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64524B
CN111664524B CN202010421234.9A CN202010421234A CN111664524B CN 111664524 B CN111664524 B CN 111664524B CN 202010421234 A CN202010421234 A CN 202010421234A CN 111664524 B CN111664524 B CN 1116645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cold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212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64524A (zh
Inventor
刘刚峰
刘培国
张晓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2123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645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64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4524A/zh
Priority to EP21808526.4A priority patent/EP4141338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92400 priority patent/WO202123314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645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4524B/zh
Priority to US17/988,208 priority patent/US20230084749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3Exclusively-fluid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6Several compression cycles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4Storage receiver hea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该供冷系统包括第一制冷设备、第二制冷设备和蓄冷设备,第一制冷设备和蓄冷设备均用于通过向末端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第二制冷设备用于向蓄冷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对蓄冷设备进行充冷;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用于接收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相连,用于接收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本申请可以保证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以及增强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的可调性。

Description

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供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
背景技术
为解决空间散热问题,如大型机房的散热问题,通常需要部署空调设备,空调设备包括末端设备以及冷水机设备,冷水机设备为末端设备供冷,进而通过末端设备为机房等空间提供冷气,从而降低空间温度。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冷水机设备突发断电的情况下,需要临时发电设备,如柴油发电机为冷水机设备供电,进而保证冷水机设备能继续正常为末端设备供冷,但是,柴油发电机的启动、冷水机设备在柴油发电机的供电下重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期间,机房等空间中产生的热量不能被及时散发。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部署蓄冷设备,在柴油发电机启动、以及冷水机设备在柴油发电机的供电下重启这一期间,通过蓄冷设备为末端空调设备供冷。
目前,部署末端设备、冷水机设备和蓄冷设备的方式可以是将冷水机设备、蓄冷设备通过管路与末端设备依次串联,具体可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冷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蓄冷设备部署于冷水机设备向末端设备提供供冷介质的管路上,冷水机设备在正常工作时,冷水机设备输出的供冷介质可以通过蓄冷设备流向末端设备,不仅可以为蓄冷设备充冷,还以为末端设备提供冷量。一方面,这种方式使得蓄冷设备在被充冷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较高温度的介质流向末端设备,影响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末端设备需要的供冷介质的温度是一定的,而冷水机设备、蓄冷设备和末端设备是串联的关系,因此冷水机设备输出的供冷介质的温度,是根据末端设备的需要的供冷介质的温度确定的,也就是说从冷水机设备输入蓄冷设备的供冷介质的温度是固定的,由于蓄冷设备的蓄冷量主要由蓄冷设备的容量以及输出蓄冷设备的供冷介质的温度影响,因此,这种情况下蓄冷设备的蓄冷总量也是固定的,这种方式使得蓄冷设备的蓄冷量难以调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通过本申请可以保证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以及增强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的可调性。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供冷系统,该供冷系统可以用于对空调等末端设备进行供冷,该供冷系统可以保证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并可以实现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的灵活可调。
该供冷系统至少包括第一制冷设备、第二制冷设备和蓄冷设备,不同设备之间可以通过管路连接。第一制冷设备和第二制冷设备是对第一介质具有冷却功能的设备,第一介质是该供冷系统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的介质,也是对该供冷系统中的蓄冷设备进行充冷的介质,例如,第一介质可以是水、或者水和乙二醇的混合物,等等。第一制冷设备和蓄冷设备均可以用于通过向末端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实现对末端设备的供冷,第二制冷设备可以用于向蓄冷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实现对蓄冷设备的充冷。
第一制冷设备包含冷冻侧介质输出口和冷冻侧介质输入口,第二制冷设备包含冷却侧介质输出口、冷却侧介质输入口、冷冻侧介质输入口和冷冻侧介质输出口。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用于接收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通过管路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相连,用于接收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用于向末端设备输出用于进行供冷的第一介质。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用于向蓄冷设备输出用于进行充冷的第一介质,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用于接收从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
该供冷系统中,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的供冷和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的充冷可以相互独立地进行,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的充冷不会影响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的供冷,保证了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实现了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的灵活可调;此外,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相连,实现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与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的复用,节约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部署成本。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制冷设备向蓄冷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一制冷设备向末端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由于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的供冷和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的充冷独立进行,因此,降低第二制冷设备的充冷温度,有利于提高供冷系统的蓄冷量。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供冷系统中还可以包含混水设备,在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一制冷设备在向末端设备供冷时从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的情况下,混水设备用于接收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和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混合,并将混合后的第一介质输至末端设备。通过混水设备的使用,在提高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灵活调节的同时,保证了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供冷系统中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二制冷设备,多个第二制冷设备互为备份,保证供冷系统的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制冷设备可以用于通过第一介质汇聚路径向蓄冷设备充冷。防止单个第二制冷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的蓄冷设备充冷失败,保证了蓄冷设备充冷的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通过第二介质汇聚路径与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相连。通过一个第一制冷设备对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进行冷却,提高第一制冷设备的使用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供冷系统包括并联的多个蓄冷设备,第二制冷设备可以用于通过第一介质分流路径分别向多个蓄冷设备充冷。防止单个蓄冷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的系统蓄冷失败,保证了系统蓄冷的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供冷系统中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一制冷设备,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通过第二介质分流路径连接至多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避免单个第一制冷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冷却失败,保证对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冷却的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蓄冷设备中的蓄冷介质可以是同相介质,即蓄冷设备在蓄冷设备向末端设备供冷之前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与在蓄冷设备向末端设备供冷之后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相同。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蓄冷设备中的蓄冷介质可以是相变介质,即在蓄冷设备向末端设备供冷之前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与在蓄冷设备向末端设备供冷之后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不同。采用相变介质作为蓄冷介质可以提高蓄冷设备的蓄冷量。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供冷系统的供冷方法,该供冷系统的供冷方法可以用于对空调等末端设备进行供冷,该方法可以保证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并可以实现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的灵活可调。
该供冷系统至少包括第一制冷设备、第二制冷设备和蓄冷设备,不同设备之间可以通过管路连接。第一制冷设备和第二制冷设备是对第一介质具有冷却功能的设备,第一介质是该供冷系统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的介质,也是对该供冷系统中的蓄冷设备进行充冷的介质,例如,第一介质可以是水、或者水和乙二醇的混合物,等等。第一制冷设备和蓄冷设备均可以用于通过向末端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实现对末端设备的供冷,第二制冷设备可以用于向蓄冷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实现对蓄冷设备的充冷。
第一制冷设备包含冷冻侧介质输出口和冷冻侧介质输入口,第二制冷设备包含冷却侧介质输出口、冷却侧介质输入口、冷冻侧介质输入口和冷冻侧介质输出口。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用于接收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通过管路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相连,用于接收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用于向末端设备输出用于进行供冷的第一介质。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用于向蓄冷设备输出用于进行充冷的第一介质,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用于接收从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
该方法中,可以将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输入口,并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
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的充冷不会影响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的供冷,保证了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实现了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的灵活可调;并且,该方法中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实现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与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的复用,节约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部署成本。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制冷设备向蓄冷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一制冷设备向末端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由于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的供冷和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的充冷独立进行,因此,降低第二制冷设备的充冷温度,有利于提高供冷系统的蓄冷量。
结合第二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若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一制冷设备向末端设备供冷时从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和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混合后传输至末端设备。在提高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灵活调节的同时,保证了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
结合第二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供冷系统中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二制冷设备,多个第二制冷设备互为备份,保证供冷系统的可靠性。
结合第二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多个第二制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一介质汇聚路径输至蓄冷设备。避免单个第二制冷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的蓄冷设备充冷失败,保证了蓄冷设备充冷的可靠性。
结合第二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具体可以将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二介质汇聚路径输至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通过一个第一制冷设备对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进行冷却,提高第一制冷设备的使用效率。
结合第二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供冷系统包括并联的多个蓄冷设备,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第二制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一介质分流路径分别输至多个蓄冷设备。避免单个蓄冷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的系统蓄冷失败,保证了系统蓄冷的可靠性。
结合第二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供冷系统中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一制冷设备,该方法中具体可以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二介质分流路径分别输至多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避免单个第一制冷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冷却失败,保证对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冷却的可靠性。
结合第二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蓄冷设备中的蓄冷介质可以是同相介质,即蓄冷设备在蓄冷设备向末端设备供冷之前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与在蓄冷设备向末端设备供冷之后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相同。
结合第二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蓄冷设备中的蓄冷介质可以是相变介质,即在蓄冷设备向末端设备供冷之前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与在蓄冷设备向末端设备供冷之后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不同。采用相变介质作为蓄冷介质可以提高蓄冷设备的蓄冷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冷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冷式制冷设备的部署场景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冷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供冷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供冷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供冷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供冷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所示的供冷系统处于模式1状态下的系统运行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所示的供冷系统处于模式2状态下的系统运行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所示的供冷系统处于模式3状态下的系统运行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冷系统的供冷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之前,首先介绍本申请实施例可能涉及到的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能涉及的制冷设备可以包含水冷式制冷设备和风冷式制冷设备,例如水冷式冷水机和风冷式冷水机。其中,关于水冷式制冷设备,可以参见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冷式制冷设备的部署场景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部署场景中可以包含塔式冷却设备01、水冷式制冷设备02和末端设备03。
水冷式制冷设备02包含传输口021、传输口022、传输口023和传输口024四个传输口,这四个传输口可以划分为冷冻侧传输口和冷却侧传输口,其中,冷冻侧传输口包含传输口023和传输口024,冷却侧传输口包含传输口021和传输口022。冷冻侧传输口用于输入或输出水冷式制冷设备02的冷冻侧介质,冷冻侧介质是水冷式制冷设备02在进行制冷时,进行冷却的对象,也是水冷式制冷设备02向其他设备进行供冷或充冷的媒介。冷却侧传输口用于输入或输出水冷式制冷设备02的冷却侧介质,冷却侧介质是水冷式制冷设备02在对冷冻侧介质进行冷却时,与冷冻侧介质进行热交换,将冷冻侧介质的热量携带出水冷式制冷设备02的媒介。应理解,冷冻侧介质可以是通过制冷剂间接与冷却侧介质进行热交换。
传输口023是水冷式制冷设备02的冷冻侧输出口,用于将温度1的冷冻侧介质输出给末端设备03,并为末端设备03提供冷量;传输口024是水冷式制冷设备02的冷冻侧输入口,用于将末端设备03传输的温度2(温度2高于温度1)的冷冻侧介质输入水冷式制冷设备02。
传输口021是水冷式制冷设备02的冷却侧输入口,用于将塔式冷却设备01传输的温度3的冷却侧介质输入水冷式制冷设备02,进而水冷式制冷设备02通过温度3的冷却侧介质,对传输口024输入的温度2的冷冻侧介质进行冷却,得到温度1的冷冻侧介质以及温度4(温度4高于温度3)的冷却侧介质;传输口022是水冷式制冷设备02的冷却侧输出口,用于将温度4的冷却侧介质输出给塔式冷却设备01。塔式冷却设备01用于对温度4的冷却侧介质进行冷却,得到温度3的冷却侧介质,并将温度3的冷却侧介质输出给水冷式制冷设备02。
应理解,上述部署场景中,还可以包含至少一个介质循环动力设备(图2中未示出),用于驱动介质通过管路在设备之间的循环流动。例如在传输口022与塔式冷却设备01之间的管路上可以部署冷却侧水泵,用于驱动冷却侧介质在塔式冷却设备01和水冷式制冷设备02之间的循环流动,又如在传输口023和末端设备03之间的管路上可以部署冷冻侧水泵,用于冷冻侧介质在水冷式制冷设备02和末端设备03之间的循环流动。
基于上述部署架构,水冷式制冷设备可以通过冷却侧介质对末端设备返回的温度较高的冷冻侧介质进行冷却,从而实现对末端设备的供冷。而风冷式制冷设备与水冷式制冷设备相同的是,风冷式制冷设备也包含冷冻侧传输口,用于输入从末端设备传输的温度较高的冷冻侧介质,或者用于向末端设备输出温度较低的冷冻侧介质;不同的是风冷式制冷设备不包含冷却侧传输口,温度较高的冷冻侧介质输入风冷式制冷设备后,通过翅片式冷凝器等设备,以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对温度较高的冷冻侧介质进行冷却,进而得到用于向末端传输的温度较低的冷冻侧介质。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冷系统,该供冷系统可以向空调等末端设备进行供冷,该供冷系统可以保证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并可以实现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的灵活可调。
参见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冷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供冷系统至少包括第一制冷设备301、第二制冷设备302和蓄冷设备303,不同设备之间可以通过管路连接,该管路可以用于传输第一介质。第一介质是该供冷系统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的介质,也是对该供冷系统中的蓄冷设备303进行充冷的介质,例如,第一介质可以是水、或者水和乙二醇的混合物,等等。
第一制冷设备301和第二制冷设备302是对第一介质具有冷却功能的设备,例如第一制冷设备301可以是风冷式制冷设备或水冷式制冷设备,第二制冷设备302是水冷式制冷设备。若第一制冷设备301是水冷式制冷设备,该供冷系统中还包含第一制冷设备301对应的塔式冷却设备(图3中未示出)。第一制冷设备301和蓄冷设备303均可以用于通过向末端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实现对末端设备的供冷,第二制冷设备302可以用于向蓄冷设备303提供第一介质,实现对蓄冷设备的充冷。
第一制冷设备301包含冷冻侧介质输出口3011和冷冻侧介质输入口3012,第二制冷设备302包含冷却侧介质输出口3021、冷却侧介质输入口3022、冷冻侧介质输入口3023和冷冻侧介质输出口3024。第二制冷设备302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3022用于接收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第一制冷设备301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3012通过管路与第二制冷设备302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3021相连,用于接收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3021输出的第一介质。第一制冷设备301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3011用于向末端设备303输出用于进行供冷的第一介质。第二制冷设备302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3024用于向蓄冷设备输出用于进行充冷的第一介质,第二制冷设备302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3023用于接收从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
这里,对该供冷系统中不同设备的传输口输入或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进行介绍。第一制冷设备和蓄冷设备所提供的用于向末端设备进行供冷的是第一温度的第一介质,第二制冷设备所提供的用于向蓄冷设备进行充冷的是第二温度的第一介质,其中,第二温度等于或低于第一温度。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接收的是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三温度的第一介质,第三温度的第一介质被第二制冷设备用于对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输入的第四温度的第一介质进行冷却处理,得到用于进行充冷的第二温度的第一介质,以及用于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五温度的第一介质,其中,第五温度高于第三温度,第二温度低于第四温度。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接收的是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五温度的第一介质,第五温度的第一介质被第一制冷设备用于进行冷却处理,得到用于进行供冷第一温度的第一介质,其中第一温度低于第五温度。
应理解,上述各个温度并不限定为固定的数值,可以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满足一定条件的温度,例如,第二温度(即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和第四温度(即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输入的第一介质的温度)满足第二温度低于第四温度7℃-10℃;第三温度(即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输入的第一介质的温度)和第五温度(即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满足第五温度高于第三温度3℃-7℃;第五温度(即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输入的第一介质的温度)和第一温度(即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满足第五温度低于第一温度7℃-10℃。具体的温度范围可以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设置不同的范围。
一种实现方式中,若该供冷系统用于对数据中心等机房的末端设备进行供冷,第一温度可以是10℃-20℃之间的某一温度,第三温度可以是17℃-28℃之间的某一温度,为灵活调节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第二温度可以是低于第一温度的、与第二制冷设备制冷功率匹配的任一温度。
另一种方式中,若该供冷系统用于对办公室、居民楼等的末端设备进行供冷,第一温度可以是7℃左右,第三温度可以是12℃左右,第二温度可以是低于第一温度的、与第二制冷设备制冷功率匹配的任一温度。
具体实现中,可以基于上述范围为第一制冷设备中的第一温度和第二制冷设备中的第二温度设置温度取值,第一制冷设备和第二制冷设备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自身冷冻侧介质输出口的第一介质的温度,(第二制冷设备还可以根据从自身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输入的第一介质的温度)来实时调节自身制冷功率,使得从自身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与设置的温度取值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第一制冷设备用于对末端设备供冷,第二制冷设备用于对蓄冷设备充冷,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的供冷和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的充冷可以相互独立地进行,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的充冷不会影响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的供冷,保证了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实现了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的灵活可调;此外,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接收从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将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用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进行制冷,并且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相连,用于将第二制冷设备的用于制冷的第一介质,输入第一制冷设备进行冷却,实现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与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的复用,节约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部署成本。
可选的,第二制冷设备在对蓄冷设备充冷过程中,向蓄冷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可以与第一制冷设备在对末端设备供冷过程中,向蓄冷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相同,也可以低于第一制冷设备在对末端设备供冷过程中,向蓄冷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第一制冷设备与第二制冷设备的供冷温度可独立控制,增强了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的可调节性。
可选的,该供冷系统中可以包含多个并联的第二制冷设备。
可选的,该供冷系统中可以包含多个并联的蓄冷设备。
可选的,该供冷系统中可以包含多个并联的第一制冷设备。
上述多个互相并联的同一种设备互为备份,保证供冷系统的供冷能力的同时,提高了供冷系统的抗突发能力和可靠性。
可选的,该供冷系统中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介质循环动力设备,如水泵设备,用于驱动第一介质通过管路在设备之间的循环流动。例如,在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与蓄冷设备之间的管路上,可以部署冷却侧水泵,用于驱动第一介质在第二制冷设备和蓄冷设备之间的循环流动,又如,在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与末端设备之间的管路上,可以部署冷却侧水泵,用于驱动第一介质在末端设备、第二制冷设备和第一制冷设备之间的循环流动。
可选的,该供冷系统中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设备,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用于采集供冷系统中相应的状态参数,进而根据状态参数调节供冷系统的运行状态,比如对供冷系统中不同管路的介质流量进行调节、对介质循环动力设备的风机运行频率的调节、在第一制冷设备是水冷式制冷设备的情况下对第一制冷设备的塔式冷却设备中风机运行频率的调节、供冷系统的不同运行模式的转换等。
可选的,该供冷系统中还可以包括控制设备,该设备可以与第一制冷设备、第二制冷设备、蓄冷设备、介质循环动力设备、阀门或传感器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相连,用于控制供冷系统的三种运行模式(三种运行模式将在下文进行介绍)的切换、末端设备的供冷设备的调度、根据传感器设备采集的状态参数对供冷系统的运行状态的调节等。
可选的,蓄冷设备中包含蓄冷介质,可以对第二制冷设备充冷的冷量进行存储,蓄冷设备可以是蓄冷罐,包括立式蓄冷罐、卧式蓄冷罐等。一种实现方式中,蓄冷设备中的蓄冷介质可以是第一介质,在充冷过程中,蓄冷设备将从第二制冷设备接收的低温的第一介质进行保温存储以实现蓄冷,在放冷过程中,蓄冷设备将保温存储的第一介质输出以实现供冷。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蓄冷设备中的蓄冷介质可以是第一介质以外的其他蓄冷介质,在充冷过程中,蓄冷设备将从第二制冷设备接收的低温的第一介质与蓄冷介质进行热交换,将第一介质的冷量传递给蓄冷介质,进而对冷量传递后的蓄冷介质进行保温存储以实现蓄冷,在放冷过程中,蓄冷设备将保温存储的蓄冷介质与第一介质进行热交换,将保温存储的蓄冷介质中的冷量传递给第一介质,将冷量传递后的第一介质输出以实现供冷。
应理解,蓄冷设备中的蓄冷介质可以是供冷前后同相的介质,也可以是供冷前后相变的介质,也就是说蓄冷介质在供冷之前的物质状态,与供冷之后的物质状态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在蓄冷设备充冷完毕后,蓄冷设备中的蓄冷介质是温度较低的水,在蓄冷设备供冷后,蓄冷设备中的蓄冷介质是温度较高的水,供冷前后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未发生变化。又如,在蓄冷设备充冷完毕后,蓄冷设备中的蓄冷介质是冰,在蓄冷设备供冷后,蓄冷设备中的蓄冷介质的水,供冷前后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与水为蓄冷介质进行蓄冷相比,储存同样多的冷量,以冰为蓄冷介质进行蓄冷所需的体积,将比以水为蓄冷介质所需的体积小,因此在蓄冷设备容积相同的情况下,以相变介质作为蓄冷介质可以提高蓄冷设备的蓄冷量。
具体实现中,第一制冷设备、第二制冷设备、蓄冷设备和末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可替换的方式进行连接或部署:
第一种可替换的方式中,在该系统中包含多个并行的第二制冷设备的情况下,多个第二制冷设备可以通过第一介质汇聚路径向蓄冷设备充冷,也就是说,在多个第二制冷设备与蓄冷设备之间可以通过第一介质汇聚路径相连,该第一介质汇聚路径用于将从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汇聚后传输至蓄冷设备。若该供冷系统中的蓄冷设备仅有一个,可以将通过第一介质汇聚路径汇聚后的第一介质输送给该蓄冷设备;若该系统中的蓄冷设备包含多个,可以将通过第一介质汇聚路径汇聚后的第一介质,进行分流,并将分流后的第一介质传输给各个蓄冷设备。第一介质汇聚路径可以是集水器设备内的介质路径,也可以是具有多个输入端口的管路形成的路径。在该可替换的方式中,各个第二制冷设备互相并联,通过第一介质汇聚路径向蓄冷设备充冷,防止单个第二制冷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的蓄冷设备充冷失败,保证了蓄冷设备充冷的可靠性。
第二种可替换的方式中,在该系统中包含多个并联的蓄冷设备的情况下,第二制冷设备可以通过第一介质分流路径分别向多个蓄冷设备充冷,也就是说,在第二制冷设备与多个蓄冷设备之间可以通过第一介质分流路径相连,该第一介质分流路径用于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分流后分别传输给各个蓄冷设备。若该供冷系统中的第二制冷设备仅有一个,可以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一介质分流路径进行分流后分别传输给各个蓄冷设备;若该供冷系统中的第二制冷设备包含多个,可以将各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汇聚后,通过第一介质分流路径进行分流,并将分流后的第一介质分别传输给各个蓄冷设备。第一介质分流路径可以是分水器设备内的介质路径,也可以是具有多个输出端口的管路形成的路径。该可替换的方式中,第二制冷设备通过第一介质分流路径向并联的多个蓄冷设备充冷,防止单个蓄冷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的系统蓄冷失败,保证了系统蓄冷的可靠性。
应理解,基于第一种可替换的方式和第二种可替换的方式,在该系统中包含多个并联的第二制冷设备,且包含多个并联的蓄冷设备的情况下,一种实现方式中,各个并联的第二制冷设备构成的第二制冷设备模块,与各个并联的蓄冷设备构成的蓄冷设备模块互相串联。也就是,各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可以经第一介质汇聚路径后,传输给第一介质分流路径,第一介质分流路径将第一介质分流传输给各个蓄冷设备。上述第一介质汇聚路径和上述第一介质分流路径可以是同一设备上的介质路径,也可以是不同设备上的介质路径,例如,第一介质汇聚路径可以是第一集水器设备内的介质路径,第一介质分流路径可以是第一分水器设备内的介质路径;或者第一介质汇聚路径和第一介质分流路径可以是一体式的集/分水器设备内的介质路径,通过该一体式的集/分水器设备可以实现对各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汇聚,以及对各个蓄冷设备进行第一介质的分流。
基于第一种可替换的方式和第二种可替换的方式,在该系统中包含多个并联的第二制冷设备,且包含多个并联的蓄冷设备的情况下,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各个第二制冷设备可以有各自对应进行供冷的蓄冷设备,第二制冷设备与自身对应进行供冷的蓄冷设备相连接。例如,在第二制冷设备的数量与蓄冷设备的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各个第二制冷设备与蓄冷设备可以一一对应相连,用于向相连的蓄冷设备进行充冷;又如,在第二制冷设备的数量大于蓄冷设备的数量的情况下,多个第二制冷设备可以连接同一个蓄冷设备,用于为同一个蓄冷设备进行充冷;又如,在蓄冷设备的数量大于第二制冷设备的数量的情况下,同一个第二制冷设备可以与多个蓄冷设备相连,用于为多个蓄冷设备进行充冷。
在第三种可替换的方式中,在该供冷系统中包括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的情况下,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可以通过第二介质汇聚路径与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相连。也就是说,在多个第二制冷设备与第一制冷设备之间存在第二介质汇聚路径,该第二介质汇聚路径用于将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汇聚后传输至第一制冷设备。若该供冷系统中的第一制冷设备仅有一个,可以将通过第二介质汇聚路径汇聚后的第一介质输送给该第一制冷设备;若该系统中的第一制冷设备包含多个,可以将通过第二介质汇聚路径汇聚后的第一介质分流后,传输给各个第一制冷设备。在该可替换的方式中,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与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相连,通过一个第一制冷设备对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进行冷却,提高第一制冷设备的使用效率。
在第四种可替换的方式中,在该供冷系统中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一制冷设备的情况下,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可以通过第二介质分流路径与多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相连。也就是说,在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与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之间存在第二介质分流路径,该第二介质分流路径用于将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分流后传输给各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若该供冷系统中的第二制冷设备仅有一个,可以将该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二介质分流路径进行分流,将分流后的第一介质传输给各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若该供冷系统中的第二制冷设备包含多个,可以将各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汇聚,将汇聚后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二介质分流路径进行分流,并传输给各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与多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之间相连,通过多个第一制冷设备对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进行冷却,避免单个第一制冷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冷却失败,保证对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冷却的可靠性。
应理解,基于第三种可替换的方式和第四种可替换的方式,在该供冷系统中包含多个并联的第一制冷设备,且包含多个并联的第二制冷设备的情况下,一种实现方式中,各个并联的第二制冷设备构成的第二制冷设备模块,与各个并联的第一制冷设备构成的第一制冷设备模块互相串联。也就是说,各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可以经第二介质汇聚路径后,传输给第二介质分流路径,第二介质分流路径将第一介质分流传输给各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上述第二介质汇聚路径和上述第二介质分流路径可以是同一设备上的介质路径,也可以是不同设备上的介质路径,例如,第二介质汇聚路径可以是第二集水器设备内的介质路径,第二介质分流路径可以是第二分水器设备内的介质路径;或者第二介质汇聚路径和第二介质分流路径可以是一体式的集/分水器设备内的介质路径,通过该一体式的集/分水器设备可以实现对各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汇聚,以及对各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进行第一介质的分流。
基于第三种可替换的方式和第四种可替换的方式,在该系统中包含多个并联的第一制冷设备,且包含多个并联的第二制冷设备的情况下,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各个第一制冷设备可以有各自对应的第二制冷设备,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与自身对应的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相连。例如,在第一制冷设备与第二制冷设备的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各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可以一一对应相连;又如,在第一制冷设备的数量大于第二制冷设备的数量的情况下,多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可以通过第二介质分流路径与同一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相连;又如,在第一制冷设备的数量小于第二制冷设备的数量的情况下,同一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可以通过第二介质汇聚路径与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相连。
第五种可替换的方式,该供冷系统中还可以包括混水设备,该混水设备可以连接蓄冷设备供冷时用于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末端设备接收第一介质的输入口、以及末端设备用于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若蓄冷设备在向末端设备供冷时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一制冷设备在向末端设备供冷时从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该混水设备用于将蓄冷设备在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接收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和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混合,并将混合后的第一介质输出给末端设备。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混水设备可以是三通阀门。
例如,在蓄冷设备中的蓄冷介质是第一介质的情况下,若第二制冷设备在对蓄冷设备进行充冷时,向蓄冷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记为T1),低于第一制冷设备在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向末端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记为T2,也就是末端设备在正常工作下对提供给自身进行供冷的第一介质的需求温度),那么蓄冷设备接收到第一介质后,保温存储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为T1,在蓄冷设备向末端设备进行供冷过程中,从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也为T1,由于T1低于T2,因此需要通过末端设备输出的较高温度的第一介质,对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混合升温后,使其变为T2温度的第一介质后,传输给末端设备进行供冷。通过混水设备的使用,在提高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灵活调节的同时,保证了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
第六种可替代的方式中,第一制冷设备、第二制冷设备、蓄冷设备或末端设备之间的管路上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阀门,可以用于控制相应管路的开/闭状态,或控制第一介质的传输参数(包括流量、温度或压力等)。该阀门包括但不限于二通阀门、三通阀门等。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供冷系统的架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4介绍该供冷系统中阀门的六种示例性的部署方式,阀门可以按照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可选的方式进行部署,应该理解的是,图4仅为更方便地介绍以下各种可选的方式,不代表以下各种可选的方式需要在图4对应的同一架构中实现。如图4所示:
第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可以通过第一阀门401,与末端设备用于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相连。在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进行充冷时,或者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第一阀门401处于关闭状态,用于阻止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在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且第二制冷设备未对蓄冷设备进行充冷时,第一阀门401处于打开状态,用于将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输入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
第二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可以通过第二阀门402,与末端设备用于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相连。在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进行充冷时,第二阀门402处于打开状态,用于将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给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在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或者在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且第二制冷设备未对蓄冷设备进行供冷时,第二阀门402处于关闭状态,用于阻止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
第三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可以通过第三阀门403,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相连。在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进行充冷时,第三阀门403处于打开状态,用于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给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在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或者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且第二制冷设备未对蓄冷设备进行供冷时,第二阀门402处于关闭状态,用于阻止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给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
第四种可选的方式中,蓄冷设备在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用于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可以通过第四阀门404,与末端设备用于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相连。在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第四阀门404处于打开状态,用于将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蓄冷设备;在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第四阀门404处于关闭状态,用于阻止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蓄冷设备。
第五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可以通过第五阀门405,与蓄冷设备在被充冷时输入第一介质的输入口相连,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可以通过第六阀门406,与蓄冷设备在被充冷时用于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相连。在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充冷时,第五阀门405和第六阀门406处于打开状态,第五阀门405用于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给蓄冷设备,第六阀门406用于将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给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在第二制冷设备未对蓄冷设备进行充冷时,第五阀门405和第六阀门406处于关闭状态,第五阀门405用于阻止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给蓄冷设备,第六阀门406用于阻止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给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
应理解,上述五种可选的方式均为使用二通阀门的实现方式,也可以通过传输口的复用、管路的复用、三通阀门、集/分水器等方式,对上述可选的方式中的连接或部署方式进行变形以实现对应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其他变形的部署方式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下面列举两个示例对上述连接或部署方式的变形举例进行说明,该示例不应被理解成本申请限定的全部变形方式。
例如,上述第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的第一阀门401和第二种可选的方式中的第二阀门402,可以通过管路复用的方式,使用一个三通阀门实现。该三通阀门包含一个输入口和两个输出口,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供冷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末端设备用于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可以通过一段复用管路r1,与三通阀门407的输入口相连,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通过第一专用管路r2与三通阀门407的一个输出口相连,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通过第二专用管路r3与三通阀门407的另一个输出口相连。其中,在三通阀门407中连接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的输出口关闭时,可以实现第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阀门401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功能;在三通阀门407的输入口打开、连接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的输出口打开时,可以实现第一阀门401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功能。在三通阀门407中连接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的输出口关闭时,可以实现第二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二阀门402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功能;在三通阀门407的输入口打开、连接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打开时,可以实现第二阀门402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功能。在三通阀门407关闭时,即输入口和两个输出口均关闭时,可以实现第一阀门401和第二阀门402同时处于关闭状态的功能。
又如,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供冷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蓄冷设备在对末端设备供冷时用于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与蓄冷设备在被供冷时输入第一介质的输入口可以为同一传输口,该同一传输口通过一段复用管路r4连接集/分水器c1,集/分水器c1通过第四专用管路r5连接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并通过第五专用管路r6连接末端设备用于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其中,复用管路r4中可以包括阀门408,第四专用管路r5中可以包括阀门409,第五专用管路r6中可以包括阀门410,通过阀门408的打开、阀门410的打开,可以实现上述第四种可选的方式中,第四阀门404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功能,通过阀门410的关闭,可以实现第四阀门404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功能,通过阀门408的打开、阀门409的打开,可以实现上述第五种可选的方式中,第六阀门406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功能,通过阀门409的关闭,可以实现第六阀门406处于关闭状态的功能,通过阀门408的关闭、阀门409的关闭、阀门410的关闭,可以实现第四阀门404和第六阀门406同时处于关闭状态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冷系统在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包含以下三种运行模式:
模式1: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第二制冷设备未对蓄冷设备进行充冷,蓄冷设备未进行充冷或供冷。
模式2: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进行供冷,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进行充冷。
模式3:第一制冷设备未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第二制冷设备未对蓄冷设备进行充冷,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
其中,模式1可以是第一制冷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蓄冷设备被充冷完毕,第二制冷设备处于休眠或关闭状态的情况。模式2可以是第一制冷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蓄冷设备在供冷之后,冷量有所消耗,正在被第二制冷设备充冷的情况。模式3可以是第一制冷设备因为断电等原因,无法正常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由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的情况。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系统架构可以基于包括上述各种可替代的或可选的实现方式在内的多种实现方式进行部署,以实现上述三种模式的运行,这里以图7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实现上述三种模式的控制和部署方式。图7的供冷系统中,结合上述第一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和第二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在该供冷系统中部署n个第二制冷设备和n个蓄冷设备,且第二制冷设备和蓄冷设备一一对应连接,结合上述第三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和第四种可替代的实现方式,在该供冷系统中部署n个第一制冷设备,且第一制冷设备构成的第一制冷设备模块和第二制冷设备构成的第二制冷模块,通过集/分水器串联。在该供冷系统中,蓄冷设备中的蓄冷介质为第一介质,并且,为提高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介质进行充冷时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二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供冷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各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与蓄冷设备在充冷时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之间的管路上存在充冷冷冻泵和充冷侧集/分水器。充冷冷冻泵用于在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充冷时,驱动第一介质在第二制冷设备和蓄冷设备之间的循环流动。充冷侧集/分水器用于在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供冷时,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分流,或用于在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进行充冷时,将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给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
末端设备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通过复用的供冷侧集/分水器1、供冷冷冻泵、供冷侧集/分水器2,分别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输入口和蓄冷设备在供冷时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相连。供冷侧集/分水器1用于将末端设备各个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汇聚。供冷冷冻泵用于驱动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第一介质在末端设备与蓄冷设备之间的循环流动,或者驱动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第一介质在末端设备与蓄冷设备之间的循环流动。供冷侧集/分水器2用于对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分流。
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与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之间的管路上存在供冷侧集/分水器3,供水侧集/分水器3用于将各个第二制冷设备在对蓄冷设备进行充冷时,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汇聚后,分流传输给各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
此外,该供冷系统中还包含v1-v8这八个阀门,分别部署在图7中相应的管路上,各个阀门通过自身不同状态的组合,实现供冷系统上述的三种运行模式,各个阀门的状态组合与各个运行模式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阀门 v1 v2 v3 v4 v5 v6 v7 v8
模式1
模式2
模式3 调节
表1
需要说明的是,阀门v7是三通阀门,有两个输入口和一个输出口,阀门v7的一个输入口与充冷侧集/分水器相连,阀门v7的另一个输入口与蓄冷设备在供冷时输出第一介质的输出口相连,阀门v7的输出口与末端设备输入第一介质的输入口相连,在模式3中,阀门v7可以实现混水设备的功能,通过调节自身的两个输入口的流量大小,实现向末端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的调节。一种实现方式中,阀门v7可以是在供冷系统中的控制设备的控制下,对两个输入口的流量大小进行调节。
下面结合图8-图10,介绍图7所示的供冷系统在三种运行模式下的系统运行,需要说明的是,图8-图10中,用灰色线条表示的管路或集/分水器,在相应的模式中处于不工作的状态,也就是其中承载的第一介质,可以由于相应阀门等的控制,处于不流通状态,而用黑色线条表示的管路或集/分水器,在相应的模式中处于工作状态,也就是其中承载的第一介质,可以按照标记的箭头对应的方向进行流通。
首先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所示的供冷系统处于模式1状态下的系统运行示意图,其中,图8中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较低温的第一介质,较低温的第一介质传输给末端设备用于输入第一介质的输入口,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末端设备输出较高温的第一介质,较高温的第一介质在供冷侧集/分水器1进行汇聚,并基于供冷冷冻泵的驱动,依次传输至供冷侧集/分水器2和供冷侧集/分水器3,进一步分流传输给各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通过第一制冷设备进行冷却,得到较低温的第一介质,按此循环,实现对末端设备的供冷。
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所示的供冷系统处于模式2状态下的系统运行示意图,其中,图9中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较低温的第一介质,较低温的第一介质传输给末端设备用于输入第一介质的输入口,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末端设备输出较高温的第一介质,较高温的第一介质在供冷侧集/分水器1进行汇聚,并基于供冷冷冻泵的驱动,传输至供冷侧集/分水器2,供冷侧集/分水器2将较高温的第一介质分流传输给各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较高温的第一介质被第二制冷设备作为冷却水,用于对从蓄冷设备接收的第一介质进行冷却,进而第二制冷设备从冷冻侧介质输出口向蓄冷设备输出较低温的第一机制,并从冷却侧介质输出口向第一制冷设备输出进一步升温的第一介质;进一步升温的第一介质通过供冷侧集/分水器的汇聚和分流,传输给各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通过第一制冷设备进行冷却,得到较低温的第一介质,按此循环,实现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的供冷。
第二制冷设备输出的较低温的第一介质,传输至蓄冷设备在充冷时用于接收第一介质的输入口,实现对末端设备的充冷;蓄冷设备在被充冷时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给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使第二制冷设备通过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对冷冻侧介质输入口输入的第一介质进行冷却,得到用于向蓄冷设备传输的较低温的第一介质,按此循环,实现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的充冷。
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所示的供冷系统处于模式3状态下的系统运行示意图,其中,由于蓄冷设备中保温存储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一制冷设备在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向末端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也就是末端设备对供冷的第一介质的需求温度),因此模式3中,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阀门v7与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混合后,使混合后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与末端设备对供冷的第一介质的需求温度相匹配,进而将混合后的第一介质传输给末端设备,实现对末端设备的供冷;末端设备输出较高温度的第一介质,较高温的第一介质在供冷侧集/分水器1进行汇聚,并基于供冷冷冻泵的驱动,传输至供冷侧集/分水器2,供冷侧集/分水器2将较高温的第一介质分流传输给各个充冷侧集/分水器,各个充冷侧集/分水器将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分流传输给蓄冷设备,或传输给阀门v7进行混水,按此循环,实现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的供冷。
本实施例中,供冷系统在上述三种模式中均可实现对末端设备的不间断供冷,保证末端设备的稳定供冷,并且在模式2中第一制冷设备和第二制冷设备可以独立地对末端设备和蓄冷设备进行供冷(或充冷),实现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的灵活可调。
基于上述供冷系统,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供冷系统的供冷方法,该方法可以基于上述任意一种供冷系统实现,该方法中,第一制冷设备和蓄冷设备均用于通过向末端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第二制冷设备用于向末端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对蓄冷设备进行充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冷系统的供冷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方法至少包含步骤S1和S2。
S1,将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
第二制冷设备将冷却侧介质输入口输入的第一介质作为冷却侧介质,对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输入的第一介质进行冷却,冷却之后,被作为冷却侧介质的第一介质通过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
S2,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
第一制冷设备将冷冻侧介质输入口输入的第一介质作为冷冻侧介质,对其进行冷却,冷却之后,将被冷却的第一介质通过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通过步骤S2实现第一制冷设备对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进行冷却,实现了设备的复用,节约了部署成本。
可选的,该方法还可以包含步骤S3。
S3,将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末端设备。
通过步骤S1-S3可以实现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的供冷,以及第二制冷设备对第一介质的冷却。
可选的,该方法还可以包含步骤S4-S5。
S4,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蓄冷设备。
第二制冷设备对从冷冻侧介质输入口输入的第一介质进行冷却后,将被冷却的第一介质通过冷冻侧输出口输出。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制冷设备对第一介质进行冷却的强度,与第一制冷设备对第一介质进行冷却的强度无关,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
S5,将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
蓄冷设备可以将第二制冷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中的冷量进行存储,并输出冷量释放后的第一介质。
通过步骤S4-S5可以实现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的充冷。步骤S4-S5可以与步骤S2-S3并列执行。
可替换的,该供冷系统中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二制冷设备。
进一步的,该方法还包括:将第二制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一介质汇聚路径传输至蓄冷设备。
进一步的,该方法中具体可以将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二介质汇聚路径传输至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
可替换的,该供冷系统中包括并联的多个蓄冷设备,该方法还包括:将第二制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一介质分流路径分别传输至多个蓄冷设备。
可替换的,该供冷系统中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一制冷设备,具体可以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二介质分流路径分别传输中多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
上述可替换的或进一步的实现方式可以参阅图3-图10对应的实施例中第一制冷设备、第二制冷设备、蓄冷设备和末端设备之间的第一种至第四种可替换的方式的相关介绍,此处不在赘述。
其中,S1-S5为该供冷系统的供冷方法中,在第一制冷设备为末端设备供冷的同时,第二制冷设备为蓄冷设备充冷的供冷场景,也就是图3-图10对应的实施例介绍的供冷系统的三种运行模式中模式2的运行状态下,供冷系统所使用的供冷方法,具体实现可以参阅上述针对模式2的介绍以及图9中对模式2的系统运行状态的举例介绍,此处不再赘述。通过S1-S5可以实现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以及增强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的可调性。
可选的,在第一制冷设备停止为末端设备供冷,由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的场景中,也就是图3-图10对应的实施例介绍的供冷系统的三种运行模式中模式3的运行状态下,该供冷系统的供冷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和所述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混合后输至所述末端设备。
该步骤在蓄冷设备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一制冷设备向末端设备供冷时从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的情况下执行的。该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阅上述供冷系统的介绍中第五种可替换的方式关于混水设备的功能描述,以及图8中关于供冷系统的模式3的运行模式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通过该步骤在提高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灵活调节的同时,保证了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
可选的,在第一制冷设备为末端设备供冷,且第二制冷设备停止为蓄冷设备充冷的场景中,也就是图3-图10对应的实施例介绍的供冷系统的三种运行模式中模式1的运行状态下,该供冷系统的供冷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向末端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对末端设备进行供冷;将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
该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阅上述针对模式1的介绍以及图8关于供冷系统的模式1的运行模式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制冷设备对末端设备的供冷和第二制冷设备对蓄冷设备的充冷相互独立地进行,蓄冷设备的充冷不会影响末端设备的供冷,保证了末端设备的供冷稳定性,实现了蓄冷设备的蓄冷量的灵活可调;此外,通过第一制冷设备对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进行冷却,实现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与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的复用,节约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部署成本。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设备的过程、方法、系统或产品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设备,而是可选的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设备,或可选的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或产品固有的其它步骤或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制冷设备、第二制冷设备和蓄冷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与末端设备相连,用于向所述末端设备输出用于进行供冷的第一介质;所述蓄冷设备的一端与所述末端设备的输入口相连,用于向所述末端设备输出用于进行供冷的第一介质;
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和所述蓄冷设备均用于通过向末端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对所述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用于向所述蓄冷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对所述蓄冷设备进行充冷;
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用于向所述蓄冷设备输出用于进行充冷的第一介质;
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用于接收所述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
所述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与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相连,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设备向所述蓄冷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向所述末端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冷系统还包括混水设备;
所述混水设备用于接收所述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和所述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进行混合,并将混合后的第一介质输至所述末端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冷系统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二制冷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用于向所述蓄冷设备充冷为:
所述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用于通过第一介质汇聚路径向所述蓄冷设备充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通过第二介质汇聚路径与所述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冷系统包括并联的多个蓄冷设备,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用于向所述蓄冷设备充冷为:
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用于通过第一介质分流路径分别向所述多个蓄冷设备充冷。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冷系统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一制冷设备,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通过第二介质分流路径连接至所述多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冷设备向所述末端设备供冷之前所述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与在所述蓄冷设备向所述末端设备供冷之后所述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冷设备向所述末端设备供冷之前所述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与在所述蓄冷设备向所述末端设备供冷之后所述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不同。
11.一种供冷系统的供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冷系统包括第一制冷设备、第二制冷设备和蓄冷设备,所述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与末端设备相连,用于向所述末端设备输出用于进行供冷的第一介质;所述蓄冷设备的一端与所述末端设备的输入口相连,用于向所述末端设备输出用于进行供冷的第一介质;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和所述蓄冷设备均用于通过向末端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对所述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用于向所述蓄冷设备提供第一介质对所述蓄冷设备进行充冷;
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所述末端设备;
将所述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入口;
将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所述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
将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所述蓄冷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设备向所述蓄冷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向所述末端设备提供的第一介质的温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冷设备对所述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向所述末端设备供冷时从所述冷冻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的温度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蓄冷设备对所述末端设备进行供冷时,将所述蓄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和所述末端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混合后输至所述末端设备。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冷系统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二制冷设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多个第二制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一介质汇聚路径输至所述蓄冷设备。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所述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包括:
将所述多个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二介质汇聚路径输至所述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冷系统包括并联的多个蓄冷设备,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二制冷设备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一介质分流路径分别输至所述多个蓄冷设备。
18.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冷系统包括并联的多个第一制冷设备,
所述将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传输至所述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包括:
将所述第二制冷设备的冷却侧介质输出口输出的第一介质,通过第二介质分流路径分别输至所述多个第一制冷设备的冷冻侧介质输入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冷设备向所述末端设备供冷之前所述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与在所述蓄冷设备向所述末端设备供冷之后所述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相同。
20.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冷设备向所述末端设备供冷之前所述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与在所述蓄冷设备向所述末端设备供冷之后所述蓄冷设备中蓄冷介质的物质状态不同。
CN202010421234.9A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 Active CN1116645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1234.9A CN111664524B (zh)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
EP21808526.4A EP4141338A4 (en) 2020-05-18 2021-05-08 COOLING SYSTEM AND COOLING METHOD THEREFOR
PCT/CN2021/092400 WO2021233144A1 (zh) 2020-05-18 2021-05-08 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
US17/988,208 US20230084749A1 (en) 2020-05-18 2022-11-16 Cooling system and cool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1234.9A CN111664524B (zh)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64524A CN111664524A (zh) 2020-09-15
CN111664524B true CN111664524B (zh) 2022-05-13

Family

ID=72383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21234.9A Active CN111664524B (zh) 2020-05-18 2020-05-18 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84749A1 (zh)
EP (1) EP4141338A4 (zh)
CN (1) CN111664524B (zh)
WO (1) WO20212331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4524B (zh) * 2020-05-18 2022-05-13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
CN114698327A (zh) * 2020-12-31 2022-07-01 河北思达歌数据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CN114485002B (zh) * 2022-03-17 2023-06-13 骊阳(广东)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工况蓄冰一体机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98527Y (zh) * 2001-09-20 2002-07-03 新疆兰环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式地温冷暖中央空调
CN2630718Y (zh) * 2003-06-18 2004-08-04 孙霆 双储能式空调器
CN103314266A (zh) * 2011-01-11 2013-09-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热源系统、其控制方法以及其程序
CN209399625U (zh) * 2018-10-11 2019-09-17 丁玉龙 充冷设备及包括该设备的供冷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9549A (en) * 1991-04-05 1992-08-18 Chicago Bridge & Iron Technical Services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oling using aqueous ice slurry
CN102052721A (zh) * 2010-12-27 2011-05-11 东南大学 一种水蓄能空调装置
KR101392856B1 (ko) * 2011-09-09 2014-05-14 김홍운 수냉식 열교환 구조를 갖는 실외기 없는 냉,난방장치
US20160187013A1 (en) * 2014-12-29 2016-06-30 Hy-Save Limited Air Conditioning with Thermal Storage
CN104613577B (zh) * 2015-01-15 2017-08-25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融冰冰蓄冷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4421253U (zh) * 2015-01-15 2015-06-24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融冰冰蓄冷空调系统
CN105318467A (zh) * 2015-11-16 2016-02-10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系统能效的蓄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5227623U (zh) * 2015-11-16 2016-05-11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空调系统能效的蓄能系统
GB2560874B (en) * 2017-01-09 2021-09-08 Anthony Long Robert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having a thermal store comprising an ice slurry
CN107355926A (zh) * 2017-07-11 2017-11-17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基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的高温制冷耦合蓄能冷源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TWI665412B (zh) * 2017-08-30 2019-07-1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熱平衡系統及使用住宅熱平衡系統之節能空調系統
US10767936B2 (en) * 2017-09-26 2020-09-08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 Trans-seasonal cold-storage heat-storage system
CN111664524B (zh) * 2020-05-18 2022-05-13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98527Y (zh) * 2001-09-20 2002-07-03 新疆兰环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式地温冷暖中央空调
CN2630718Y (zh) * 2003-06-18 2004-08-04 孙霆 双储能式空调器
CN103314266A (zh) * 2011-01-11 2013-09-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热源系统、其控制方法以及其程序
CN209399625U (zh) * 2018-10-11 2019-09-17 丁玉龙 充冷设备及包括该设备的供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41338A1 (en) 2023-03-01
WO2021233144A1 (zh) 2021-11-25
EP4141338A4 (en) 2023-10-25
US20230084749A1 (en) 2023-03-16
CN111664524A (zh) 2020-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64524B (zh) 一种供冷系统及其供冷方法
CN109466272B (zh) 具有冷却系统的机动车
US20090000328A1 (en) Modular Cooling System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for Such a System
CN106972207B (zh) 模块化可扩展的温度调节系统
US11713890B2 (en) Method of operating a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EP2096369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oling of a space with recirculation air
CN111319514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和新能源汽车
CN110913667B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
CN115764056A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8513530U (zh) 一种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6914321A (zh) 液冷储能集装箱的制冷系统
CN218677322U (zh) 液冷电池多功能节能储能系统
JP3051717B2 (ja) 冷却システム
CN114312397B (zh) 一种充电用热管理系统、充电设备及充电方法
WO2013072569A1 (en) Cooling system
CN217154609U (zh) 一种测试设备的制冷系统
CN111426213A (zh) 蒸发冷却装置和蒸发冷却系统
CN212511692U (zh) 液冷空调系统
CN104949195A (zh) 多联式空调机组
CN114258231A (zh) 数据中心分布式蓄冷系统
CN109855271B (zh) 一种包括备用储能站的能源站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9780908B (zh) 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
CN108601305B (zh) 一种水冷背板系统
CN109780905B (zh)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CN115084579A (zh) 电源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9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