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80908B - 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80908B
CN109780908B CN201910019012.1A CN201910019012A CN109780908B CN 109780908 B CN109780908 B CN 109780908B CN 201910019012 A CN201910019012 A CN 201910019012A CN 109780908 B CN109780908 B CN 1097809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energy
heat
station
storage sta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190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80908A (zh
Inventor
于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Chongqing Haier Air Condition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Chongqing Haier Air Condition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Chongqing Haier Air Condition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1901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809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809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809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809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809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能源领域,公开了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包括,根据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控制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吸热/放热。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站的控制方法,通过对能量存储站内的能量进行统筹利用,将调温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多余能量或者排放掉的能量存储起来,再将该部分能量输送给需要该能量的调温设备,将浪费的能源有效利用,有效解决了现有能源浪费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的家庭环境中,会有多种家用电器,而多种类型的家用电器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且均涉及到热量的转换。比如,空调制冷的同时,会将在制冷端吸收的热量在室外侧散发掉;同样,冰箱制冷时也需要消耗电能或将热量散发掉。而另一方面,热水器需要将热水加热,会消耗电能来产生热能;冬天时,空调需要制热,也会将一部分冷量释放掉。有的需要热量,有的散发热量,有的需要制冷,有的散发冷量,因此,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能源站将不同调温设备之间的能量进行存储起来,并利用控制方法对能量进行统筹利用,解决现有技术中能源浪费的问题。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所述能源站包括两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所述能量存储站包括热量存储站和冷量存储站中的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存储站的能量释放端和能量吸收端均连通调温设备;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
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控制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吸热/放热。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按照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包括:
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使用频次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频次优先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按照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包括:
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传输距离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距离优先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按照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包括:
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额定存储能量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存储量优先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按照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包括:
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和调温设备的温度差,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差优先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控制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吸热/放热,包括:
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确定出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控制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吸热/放热,包括:
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和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传输距离,确定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为频次优先级、存储量优先级或者温度差优先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控制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吸热/放热,包括:
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和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温度差,确定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为频次优先级、存储量优先级或者距离优先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能源站的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控制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吸热/放热。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使用频次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频次优先级;或者,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传输距离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距离优先级;或者,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额定存储能量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存储量优先级;或者,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和调温设备的温度差,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差优先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和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传输距离,确定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和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温度差,确定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站的控制方法,通过对能量存储站内的能量进行统筹利用,将调温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多余能量或者排放掉的能量存储起来,再将该部分能量输送给需要该能量的调温设备,将浪费的能源有效利用,有效解决了现有能源浪费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于将一个实体或者结构与另一个实体或结构区分开来,而不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结构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文中,如图16至图20所示,能量存储站10,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 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的能量,能量释放端 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释放能量。
能量存储站10的具体形式不限定,其主要功能是存储能量,其内具有能够储存能量的蓄能材料,并保证能量存储站10绝热保温即可。能量存储站10可以是一个绝热保温的箱体,其内填充蓄能材料。也可以是在地面上挖设的一个存储池,将存储池的内壁进行绝热保温处理。能量存储站10中,存储的能量依据能量所体现出来的温度,可以分为热量和冷量,故,热量和冷量是相对的概念,依据设定的界限(如,温度界限)来划分即可。因此,本文中,能量存储站10包括热量存储站11和冷量存储站12中的一个或两个。
热量存储站11的能量吸收端101即为热量吸收端11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热量的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热量,能量释放端102即为热量释放端112,用于向需要热量的第二调温设备1121释放热量。如,第一调温设备可以是冰箱、空调制冷时的空调室外机、空气能压缩机、太阳能集热调温设备、移动机器人放热充电器等。第二调温设备可以是热水器、制热空调、暖气调温设备、加热装置等。
冷量存储站12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冷量吸收端121(也即,热量释放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冷量的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冷量,能量释放端102为冷量释放端122(也即,热量吸收端),用于向需要冷量的第四调温设备1221释放冷量。如,第三调温设备可以是空调制热时的空调室外机,压缩机、集冷调温设备等。第四调温设备可以是冰箱、冰柜、制冷空调等。
本文中,下述的能量存储站10在不做特殊说明时,可以指热量存储站11,也可以指冷量存储站12。能量吸收端可以是热量吸收端,也可以是冷量吸收端。能量释放端可以是热量释放端,也可以是冷量释放端。
本文中,调温设备指的是设备工作时能够带来自身或者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的设备,如,冰箱、空调器、空气能压缩机、太阳能集热调温设备、移动机器人放热充电器、热水器、暖气调温设备、加热装置、压缩机、集冷调温设备、冰柜。
结合图21所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能源站,包括两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10,能量存储站10包括热量存储站和冷量存储站中的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通过中转换热器实现与每个能量存储站10可以以热交换的方式连通。如图21所示,一种能源站,包括第一能量存储站10-1,第二能量存储站10-2,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可以向每个能量存储站(10-1和10-2)输送能量;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可以接收每个能量存储站(10-1 和10-2)释放的能量。反之,每个能量存储站(10-1和10-2)可以吸收每个吸收端调温设备输送的能量,每个能量存储站(10-1和10-2)可以向每个释放端调温设备释放能量。具体地,第一调温设备1111可以向每个热量存储站11输送热量;第二调温设备1121 可以接受每个热量存储站11释放的热量;第三调温设备1211可以向每个冷量存储站12 输送冷量;第四调温设备1221可以接受每个冷量存储站12释放的热量。
如图1所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包括:
S110、根据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
S120、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控制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吸热/放热。
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在热量存储站11与第二调温设备1121之间,热量存储站11与第一调温设备1111之间,以及,冷量存储站12与第三调温设备1211 之间,冷量存储站12与第四调温设备1221之间。
可选地,步骤S110中,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使用频次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频次优先级。则,步骤S120中,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频次优先级,确定出使用频次较高的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该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吸热/放热)。能量存储站的使用频次可以通过计数器记录每个能量存储站的使用频次,当控制装置控制能量存储站工作后,同时向计数器发出信号,使计数器的计数增加,并在每次计数后将相应能量存储站的使用次数进行更新并存储即可。当需要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时,将存储的每个能量存储站依据各自的使用次数进行排序,如,从大到小,获得能量存储站的频次优先级。
可选地,步骤S110中,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传输距离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距离优先级。则,步骤S120中,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距离优先级,确定出距离较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该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吸热/放热)。每个调温设备与每个能量存储站之间的传输距离即之间用于实现热交换的管路的长度,一般情况下,管路越长,在媒介的传输过程中能量损耗越多。因此,在某个调温设备需要与能量存储站进行能量交换时,依据传输距离从短至长来确定能量存储站的距离优先级。
可选地,步骤S110中,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额定存储能量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存储量优先级。则,步骤S120中,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存储量优先级,确定出存储量较大的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该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吸热/放热)。能量存储站的存储量可以通过温度来反映,例如,热量存储站的温度越高存储量越多,冷量存储站的温度越低存储量越低。因此,通过监测各能量存储站的温度,来确定能量存储站的存储量优先级。
可选地,步骤S110中,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和待连通的调温设备的温度,获取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差;依据所述温度差,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差优先级。则,步骤S120中,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差优先级,确定出温度差较大的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该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吸热/放热)。温度差越大,在热交换过程中的交换效率越好,因此,温度差越大,优先级越高。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和待连通的调温设备的温度可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后,取绝对值后,相减即得。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包括:
S210、根据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
S220、根据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和两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传输距离L,确定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吸热/放热)。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为频次优先级、存储量优先级或者温度差优先级。优选地,为温度差优先级。
具体地,设定一个极限传输距离Lmax,按照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如,温度差优先级),按照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判断L与Lmax的关系,若优先级高的能量存储站的L大于Lmax,则将该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减低至最后,依次进行判断,直至获得L 小于Lmax的能量存储站。
本实施例中,确定能量存储的优先级(如,温度差优先级)后,再依据传输距离进行二次筛选,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考虑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将两种优先级综合考虑确定配合工作的能量存储站,能更优化控制过程,提高换热效果的同时,减少能量损耗。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包括:
S310、根据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
S320、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和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温度差T,确定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吸热 /放热)。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为频次优先级、存储量优先级或者距离优先级。优选为,距离优先级。
具体地,设定一个极限温度差Tmin,按照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如,距离优先级),按照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判断T与Tmin的关系,若优先级高的能量存储站的T 小于Tmin,则将该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减低至最后,依次进行判断,直至获得T大于 Tmin的能量存储站。
本实施例中,确定能量存储的优先级(如,距离优先级)后,再依据温度差进行二次筛选,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考虑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将两种优先级综合考虑确定配合工作的能量存储站,能更优化控制过程,提高换热效果的同时,减少能量损耗。
如图22所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控制能源站的控制装置,包括:
确定单元100,用于根据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
第一控制单元200,用于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控制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吸热/放热。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确定单元100,用于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使用频次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频次优先级。则,第一控制单元200,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频次优先级,确定出使用频次较高的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该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吸热/放热)。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确定单元100,用于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传输距离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距离优先级。则,第一控制单元 200,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距离优先级,确定出距离较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该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吸热/放热)。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确定单元100,用于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额定存储能量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存储量优先级。则,第一控制单元200,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存储量优先级,确定出存储量较大的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该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吸热/放热)。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确定单元100,用于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和待连通的调温设备的温度,获取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差;依据所述温度差,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差优先级。则,第一控制单元200,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差优先级,确定出温度差较大的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该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吸热/放热)。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一种用于控制能源站的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100',用于根据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
第一控制单元200',用于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和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传输距离,确定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吸热/放热)。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为频次优先级、存储量优先级或者温度差优先级。优选地,温度差优先级。
本实施例中,将两种优先级综合考虑确定配合工作的能量存储站,能更优化控制过程,提高换热效果的同时,减少能量损耗。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一种用于控制能源站的控制方法,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100”,用于根据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
第二控制单元200”、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和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温度差,确定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吸热/放热)。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为频次优先级、存储量优先级或者距离优先级。优选为,距离优先级。
本实施例中,将两种优先级综合考虑确定配合工作的能量存储站,能更优化控制过程,提高换热效果的同时,减少能量损耗。
结合图4至图9所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中转换热器,记为第一中转换热器20,包括:
吸热端201,用于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调温设备(如,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和,
放热端202,用于连通至调温设备(如,第二调温设备1121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能量存储站10。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接入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之间,对能量存储站10和多个调温设备之间的能量转换起中转作用。在实际应用时,调温设备的数量不定,可以为一个,也可能为两个,甚至更多个;而能量存储站10也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为一个或多个,放热端202也为一个或多个,实现一路转多路,多路转一路,或者多路转多路,能够方便调节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的能量存储和释放,而且通路控制方便,依据实际情况,可导通其中部分通路进行能量交换即可。而且,还能够简化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之间的连通管路,方便管路的布局,降低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的中转换热器20中,吸热端201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时,放热端202连通至调温设备,能量存储站10通过中转换热器20向调温设备供给热量,也可以是,调温设备通过中转换热器20向能量存储站供给冷量。当吸热端201连通至调温设备时,放热端202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调温设备向能量存储站10供给热量,也可以是,能量存储站10向调温设备供给冷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吸热端201,用于吸收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热量,也即放冷量端(释放冷量)。采用的具体结构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吸热端201采用换热装置与热量存储站11侧的热量释放端112(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流体媒介吸收热量存储站11侧(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热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吸热端201,吸热端201与放热端202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放热端202。或者,吸热端201采用换热装置与冷量存储站12的冷量吸收端12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此时,吸热端201可以理解为释放冷量端201,流体媒介吸收冷量存储站12侧(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的热量(吸收热量,即释放冷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吸热端201,吸热端201与放热端202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放热端202。
同理,放热端202,用于向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二调温设备1121)释放热量,也即吸收冷量端(吸收冷量)。采用的具体结构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放热端202采用换热装置与热量存储站11侧的热量吸收端111(或者,第二调温设备1121) 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流体媒介吸收热量存储站11侧(或者,第二调温设备1121) 的热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放热端202,放热端202与吸热端201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采用换热装置与冷量存储站12 的冷量释放端122(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流体媒介向冷量存储站12侧(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释放热量(释放热量,即吸收冷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放热端202,放热端202与吸热端201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吸热端201。
即,在将中转换热器应用至冷量存储站时,中转换热器20中热量的传递的逆过程即为冷量传递,也即,吸热即释放冷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吸热端201具体采用换热装置,如,板式换热器、蒸发器或者换热盘管等。放热端202具体采用换热装置,如,板式换热器,冷凝器,或者,换热盘管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中,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个数,以及,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外接连通管路组的设置,依据连通侧(能量存储站侧和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组的数量(可参加下文中关于能量存储装置部分的内容) 确定即可。
在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吸热端201为一个或多个,每个吸热端201的管路独立设置。例如,吸热端201包括一个(如图1、图5和图9所示)或多个(参见图7的中转换热器20的放热端202)第三换热装置,每个第三换热装置均具有进液管211和出液管21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21),通过两个管路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利用流体媒介将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的热量传递至吸热端201。也即,每个第三换热装置独立地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第四调温设备1221)连通。再如,如图6、图8所示,吸热端201为一个第三换热装置,并在第三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21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212。一个进液管211和一个出液管22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21,构成多个独立的连通管路组,通过该多个独立连通管路组分别与外接调温设备侧的第三换热装置连通。
在另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吸热端201为多个,多个吸热端201的管路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能够多个吸热端均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 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连通即可。例如,如图7所示,多个吸热端201通过进液中转管路221和出液中转管路222连通,每个吸热端201的进液管21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221连通,每个吸热端201的出液管21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22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221和出液中转管路22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能量存储站10 (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
同理,放热端202为一个或多个时,每个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设置方式同前述的吸热端201相同。放热端202为多个时,多个放热端202的管路互相连通,连通方式同前述的吸热端20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中,依据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的设置方式,具有以下几种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Ⅰ,吸热端201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多个,多个放热端2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 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多路。
如图5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Ⅱ,吸热端201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一个放热端202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多路。
如图6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Ⅲ,吸热端201为一个,一个吸热端201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多路转一路。
如图7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Ⅴ,吸热端201为多个,多个吸热端201相互连通由一组连通管组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放热端202为多个,多个放热端2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多个吸热端201的管路相互连通,多个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多路。
如图8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Ⅳ,吸热端201为一个,一个吸热端201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一个放热端202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多路转多路。
如图9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Ⅵ,吸热端201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一路。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六种,其中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结构可以互换,也可以任意组合。连通侧(能量存储站侧和调温设备侧) 的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组的数量确定适配的中转换热器的结构即可。另外,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的连通管路组为多组时,个数不限定,依据所需接入的能源存储站10或者调温设备的个数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中,吸热端201的换热装置和放热端202的换热装置可单独设置,如,采用板式换热器时,两者相对设置(可接触或不接触),保证换热面积最大化;当采用换热盘管时,使两者的盘管部分相互交错设置(可接触或不接触),保证有效换热。或者,吸热端201的换热装置和放热端202的换热装置设计为一体。设置方式不限定,只要实现吸热端201的换热装置和放热端202的换热装置能够进行热传递即可。如图1至图9所示,均为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采用不接触式的相对设置的换热装置结构,当然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不限于附图所给出的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吸热端201和换热端202,在换热方式一样时,两者的结构是一样的,两者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只是便于区分进行了定义而已。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中转换热器20,还包括,吸热阀门231,串联设置在吸热端201的管路上;和/或,放热阀门232,串联设置在放热端202的管路上。设置阀门的目的是控制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打开或关闭。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吸热端201 (每个换热装置)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均设置吸热阀门231,在每个放热端202(一每个换热装置)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均设置放热阀门232。通过对各阀门的控制,分别实现对中转换热器20的放热端202和吸热端201的各连通管路的开合控制,调节能量的传递,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控制能源存储站10向部分调温设备进行能量释放,也可以控制部分调温设备箱能源存储站10存储能量。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中转换热器,第二中转换热器30,包括:
吸热端301,用于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调温设备(如,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
放热端302,用于连通至调温设备(如,第二调温设备1121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能量存储站10;和,
单向导热装置31,吸热端301和放热端302设置在单向导热装置31的两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通过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可以在能量存储站向释放端调温设备释放能量时,为调温设备提供精准的能量。另外,还适用于当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不能按设定的方向进行能量传输的情况。一般进行热传递时,只能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如果热量存储站内的温度本身高于调温设备输出的媒介温度,而此时,热量存储站还有许多供热量存储的容量,则此时无法对热量存储站按设定方向进行热量储存,反而会造成热量存储站的热量流失,起到相反的作用。热量存储站进行热量释放时,也是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该第二中转换热器30,利用单向导热装置31对从调温设备导向热量(冷量)存储站的媒介温度,以及从热量(冷量)存储站导向设备的媒介温度进行调节,使其能够向释放端调温设备提供精确的能量,或者使能量存储站 10和调温设备按设定方向正常的进行热量传递。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是在前述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基础上,在吸热端和放热端之间增加了单向导热装置31。因此,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吸热端301 和放热端302的结构设置,以及所起的作用均与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相同,同时,在吸热端301和放热端302上也分别设置吸热阀门和放热阀门,同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一样。具体可参考前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依据如图1至图9所述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Ⅰ至第一中转换热器Ⅵ结构,在吸热端和放热端之间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即可依次得到吸热端和放热端对应一致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Ⅰ至第二中转换热器Ⅵ。如图10所示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Ⅱ30即是在第一中转换热器Ⅱ20的基础上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得到的,如图11所示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Ⅵ 30即是在第一中转换热器Ⅵ20的基础上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得到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单向导热装置31实现将吸热端的热量(强制)交换至放热端。具体可以采用冷媒换热器或者半导体温度调节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冷媒换热器包括蒸发器311、压缩机(图未示)、冷凝器312和膨胀阀(图未示),四者连接构成换热回路。第二中转换热器30包括两个绝热保温设置的吸热腔室303和放热腔室304;蒸发器311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吸热端301 相对设置,并设置在吸热腔室303中;冷凝器312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放热端302 相对设置,并设置在放热腔室304中。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包括半导体制冷片、设置在半导体制冷片的第一端的第一端换热器和第二端的第二端换热器,以及供电装置。供电装置用于为半导体制冷片提供电能。通过控制供电电流的方向,可使半导体制冷片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产热和产冷的两种模式下进行切换。例如,在正向电流下,第一端为冷端,第二端为热端;切换电流方向后,第一端切换为热端,第二端切换为冷端。第二中转换热器30包括两个绝热保温设置的吸热腔室303和放热腔室304;第一端换热器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吸热端301相对设置,并设置在吸热腔室303中;第二端换热器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放热端302相对设置,并设置在放热腔室304中。依据实际情况确定第一端换热器为热端(或者冷端)和第二端换热器为冷端(或者热端)即可。
当需要向释放端调温设备提供精确的能量,或者,在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之间不能按设定方向进行热传递时,启动单向导热装置31,将吸热端301的热量强制交换至放热端302,再由放热端302将热量传递至能量存储站10(或者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
结合图12至图15,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站,包括,
能量存储站10,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的能量,能量释放端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释放能量。以及,
一个或多个前述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或,一个或多个前述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在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或第二中转换热器30。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当在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时,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一一对应,第二中转换热器20并联连接在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的连接管路24上。
即,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站,具有以下几种具体实施例。
如图12所示,第一种能源站,包括能量存储站10和第一中转换热器20,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该第一种能源站中,除了采用图12所示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Ⅱ外,还可以采用如图1、图6和图7所示的第一中转换热器,实现能量存储站10与多个调温设备的一路转多路的连接。还可以采用如图8所示的多路转多路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Ⅴ,适用于具有多个能量存储站10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的多个连通管路分别与多个能量存储站10连通,实现多个能量存储站10同时向调温设备释放能量,或者多个调温设备同时向多个能量存储站10储能。
如图13所示,第二种能源站,包括能量存储站1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二中转换热器30。该第二种能源站中,除了采用图13所示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Ⅱ(图10所示) 外,还可以采用第二中转换热器Ⅰ、第二中转换热器Ⅲ和第二中转换热器Ⅳ,实现能量存储站10与多个调温设备的一路转多路的连接。还可以采用多路转多路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Ⅴ,适用于具有多个能量存储站10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 202)的多个连通管路分别与多个能量存储站10连通,实现多个能量存储站10同时向调温设备释放能量,或者多个调温设备同时向多个能量存储站10储能。
第三种能源站,包括能量存储站10、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能量存储站10与部分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与另一部分调温设备之间接入第二中转换热器30。
如图14所示,第四种能源站,包括能量存储站10、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且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一一对应,第一中转换热器20 接入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第二中转换热器30并联连接在第一中转换热器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该第四种能源站中,除了采用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Ⅱ和第二中转换热器Ⅵ外,均可以采用其其他五种第一中转换热器和第二中转换热器,依据实际应用时的能源存储站10的个数、调温设备的数量等因素进行设置布局即可。
上述第一种至第四种的能源站不限于图12至图14中采用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依据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结构,以及调温设备的数量等因素,选择具有适配的吸热端和放热端的中转换热器即可。
针对第四种能源站,还包括,切换装置,切换装置设置在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与连接管路24并联连接的连接接口处,用于切换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连通或者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连通。具体地,所述切换装置为控制阀门组,包括两个阀门,进液控制阀门161和回液控制阀门162,通过在封堵第二中转换热器30 的并联管路的第一状态和封堵连接管路24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实现切换切换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连通或者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连通。
在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的输出端与切换装置的控制端控制连接;当确定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无法按设定的方向进行热交换时,控制切换装置,切换能量存储站10 与调温设备之间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30连通。
具体地,通过检测能量存储站10侧的第一媒介温度和调温设备侧的第二媒介温度,通过判断第一媒介温度与第二媒介温度的关系,确定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是否可以按设定的方向进行热交换。例如,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释放端调温设备1201为第二调温设备1121,在热量存储站11与多个第二调温设备11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Ⅱ20(如图5所示),并在第一中转换热器Ⅱ20与热量存储站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并联接入第二中转换热器Ⅱ30。设定的热交换方向为由热量存储站11向多个第二调温设备1121供热,实现该设定热交换方向的前提是,热量存储站11侧的第一媒介温度大于第二调温设备侧的第二媒介温度。因此,当第一媒介温度小于第二媒介温度时,热量存储站11与多个第二调温设备1121之间就无法按设定的方向进行热交换,此时,控制切换装置,切换热量存储站11与第二调温设备1121之间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Ⅱ30连通。依此类推,热量存储站11与多个第一调温设备1111(吸收端调温设备)之间,以及冷量存储站11与第三调温设备1211和第四调温设备1221之间的切换的控制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可选地,控制装置,还用于依据释放端调温设备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和/或的第二中转换热器的换热量。其中,第一中转换热器的换热量可以通过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阀门开度来实现。针对包括单向导热装置的第二中转换热器,需要依据单向导热装置的导热参数和设备侧中转换热器的阀门开度,来确定换热量。单向导热装置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时,导热参数包括电压、集热端的温度、集冷端的温度等。单向导热装置为冷媒换热装置时,导热参数包括压缩机频率、冷媒温度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站中,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的中转换热器(第一中转换热器和/或第二中转换热器) 的个数不限于图12至图14中的一个,也可以接入多个,多个中转换热器配合使用,实现,每个调温设备均与各能量存储站10实现连通。如,能源站应用在家庭中时,调温设备的数量有限,采用一个中转换热器即可。当能源站应用在小区、社区等大型场景中时,调温设备的数量庞大时,而且,所需储存的能量也很多,因此,可将调温设备进行分组(如,一个家庭内的为一组),相应采用多个中转换热器。而且,当能源站内具有多个能量存储站10,可采用多路转多路的中转换热器,或者采用两个一路转多路的中转换热器组合,使每组调温设备,以及每组调温设备中的各调温设备均可与每个能量存储站10进行能量交换。依据实际应用,将中转换热器的组合使用即可。
下面,结合图16至图21,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站中的能量存储站10。
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可吸收一个或者同时吸收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也可以向一个或者同时向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因此,依据外接调温设备的实际情况,能量吸收端10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能量释放端102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个数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能量吸收端10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1011(第一调温设备1111和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能量,吸收方式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时,能量吸收端101采用换热装置与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在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形成媒介循环通路。流体媒介吸收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然后流动至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能量存储站10内的储能材料将能量吸收端101的媒介的能量吸收并存储,释放能量后的流体媒介在流出至调温设备侧换热装置,吸收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如此循环,完成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存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独立设置。例如,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包括一个(如图17所示)或多个第一换热装置(如图18所示),第一换热装置具有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 (即,一组连通管路组14),通过两根管路与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1111和第三调温设备1211)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再如,如图17所示,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并在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14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142。一个进液管141和一个出液管14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14,构成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通过该多个连通管路组与外接调温设备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适应多个外接调温设备同时向能量吸收端101进行能量输入的场景。通过在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端的多个进液管和出液端的多个出液管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通过对各流量控制装置的控制,可实现同时吸收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以及调节每个调温设备的媒介循环管路中媒介的流量,实现不同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还可以包括多个终端换热装置,每个终端换热装置具有终端进液管和终端出液管,分别通过两根管路对应与第一换热装置的第出液管和进液管连接。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用于吸收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第一换热装置与终端换热装置构成一个媒介循环通路,通过流体媒介完成将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转换至能量存储站10内。其中,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一调温设备1111侧。能量存储站10为冷量存储站12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三调温设备1211侧。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多个能量吸收端101的管路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与能量吸收端101可构成媒介循环通路即可。例如,如图19所示,多个能量吸收端101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进液管14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151连通,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出液管14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和第三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即将多个能量吸收端101(多个第一换热装置)的多个进液口连通,多个出液口连通。通过在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上的各连通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实现同时吸收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并可以向一个或多个能量吸收端101输送能量。
同理,能量释放端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能量。释放方式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时,能量释放端102采用换热装置与设备侧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在能量存储站10与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第二调温设备1121和第四调温设备1221)之间形成媒介循环通路。流体媒介在能量释放端102中吸收能量存储站10的蓄能材料中的能量,然后流动至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调温设备侧吸收流体媒介中的能量,释放能量后的流体媒介再流回至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 102,如此循环,完成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独立设置。例如,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包括一个(如图17所示)或多个第二换热装置(如图18所示),每个第二换热装置具有进液管141 和出液管14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14),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具体为,第二调温设备1121和第四调温设备1221)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独立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再如,如图17所示,能量释放端102包括一个第二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14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142。一个进液管141和一个出液管14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14,构成多组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14,分别用于与外接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适应能量释放端102同时向多个外接调温设备进行能量输出的场景。通过在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端的多个进液管和出液端的多个出液管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然后通过对各流量控制装置的控制,可实现同时向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以及调节每个调温设备的媒介循环管路中媒介的流量,实现不同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还可以包括多个终端换热装置,每个终端换热装置具有终端进液管和终端出液管,分别通过该两根管路对应与第二换热装置的出液管 142和进液管141连接。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调温设备侧,用于吸收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第二换热装置与终端换热装置构成一个媒介循环通路,通过流体媒介完成将能量存储站10内的能量释放给调温设备侧。其中,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二调温设备1121侧。能量存储站10为冷量存储站12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多个能量释放端102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与能量释放端102可构成媒介循环通路即可。例如,如图19所示,多个能量释放端102(多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每个能量释放端102(每个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管14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151连通,每个能量释放端102(每个第二换热装置)的出液管14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 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和第三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即将多个能量释放端102(多个第二换热装置)的多个进液口连通,多个出液口连通。通过在进液中转管路和出液中转管路上的各连通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实现同时由一个或多个能量释放端102释放能量,并可以同时向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采用的换热装置,可以采用板式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换热盘管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作用均为能量交换,在采用相同的换热方式时,两者的结构相同(如均采用换热装置),两者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本文中只是为了便于区分,进行了区分定义而已。而且,能量吸收端 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设置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能量存储站10还包括多个流量控制装置13,多个流量控制装置13分别设置在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上。流量控制装置具有调节流量的作用,包括动力作用和节流作用。其中,动力作用用于增加流量,节流作用用于减小流量。在利用流体媒介进行能量交换的实施例中,流量控制装置可以为动力泵和电磁阀,或者,膨胀阀等。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分别通过管路(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与外部调温设备进行能量交换,即,一个调温设备与能量吸收端101(或能量释放端102)构成一个媒介循环管路,流量控制装置设置在每个调温设备相对应的媒介循环管路上即可。通过流量控制装置的设置,可以控制调节各自所在的媒介循环管路内的媒介的流量,可从零至最大流量之间进行调节,从而控制能量储存站 10的能量的存储量或释放量。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流量控制装置分别设置在能量吸收端101的各进液管141和各出液管142的接口处,以及能量释放端102的各进液管141 和各出液管142的接口处。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所述能源站包括两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所述能量存储站包括热量存储站和冷量存储站中的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存储站的能量释放端和能量吸收端均连通调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能源站的应用场景包括家庭、小区或社区,所述能源站还包括第一中转换热器和第二中转换热器;在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之间的管路上接入所述第一中转换热器和所述第二中转换热器;所述第一中转换热器和所述第二中转换热器一一对应,所述第二中转换热器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中转换热器与所述能量存储站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调温设备包括家庭环境中的调温设备,一个家庭环境中调温设备作为一组调温设备;一个第一中转换热器和一个第二中转换热器作为一组中转换热器,一组中转换热器接入所述能量存储站与所述一组调温设备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中转换热器采用一路转多路、多路转一路或者多路转多路的中转换热器,且所述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多路端与一组调温设备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中转换热器,包括:
吸热端,用于连通至能量存储站/调温设备;和,
放热端,用于连通至调温设备/能量存储站;
所述第二中转换热器,包括:
吸热端,用于连通至能量存储站/调温设备;
放热端,用于连通至调温设备/能量存储站;和,
单向导热装置,所述吸热端和所述放热端设置在所述单向导热装置的两端,且所述单向导热装置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
所述第一中转换热器和所述第二中转换热器,还包括:吸热阀门,串联设置在吸热端的管路上;和/或,放热阀门,串联设置在放热端的管路上;
所述能量存储站还包括多个流量控制装置,多个流量控制装置分别设置在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吸收端和能量释放端的管路上;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
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控制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吸热/放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包括:
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使用频次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频次优先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包括:
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传输距离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距离优先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包括:
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额定存储能量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存储量优先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包括:
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和调温设备的温度差,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差优先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控制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吸热/放热,包括:
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确定出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控制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吸热/放热,包括:
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和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传输距离,确定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控制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吸热/放热,包括:
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和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温度差,确定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存储站;控制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配合工作。
9.一种用于控制能源站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源站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站的控制方法中的能源站;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设定原则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优先级控制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吸热/放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能源站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使用频次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频次优先级;或者,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的传输距离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距离优先级;或者,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额定存储能量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存储量优先级;或者,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和调温设备的温度差,确定出两个或多个所述能量存储站的温度差优先级。
CN201910019012.1A 2019-01-09 2019-01-09 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97809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19012.1A CN109780908B (zh) 2019-01-09 2019-01-09 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19012.1A CN109780908B (zh) 2019-01-09 2019-01-09 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80908A CN109780908A (zh) 2019-05-21
CN109780908B true CN109780908B (zh) 2021-07-23

Family

ID=66500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19012.1A Active CN109780908B (zh) 2019-01-09 2019-01-09 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8090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90050A (zh) * 2010-08-26 2013-07-03 特雷法罗公司 用于热能存储模块的智能式电子接口以及用于存储的热能和热能存储容量交易的方法
CN105241122A (zh) * 2009-11-16 2016-01-13 苏纳珀有限公司 能量存储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52103A (ja) * 2012-09-05 2014-03-20 Sharp Corp 蓄熱システム
JP6399013B2 (ja) * 2016-02-18 2018-10-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化学蓄熱器の制御装置
CN106992325B (zh) * 2016-09-18 2020-05-12 陈嘉贤 电池模块充放电控制方法及充放电控制系统
CN207797837U (zh) * 2018-01-23 2018-08-31 北京国能中电节能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多级相变储热装置
CN108092412A (zh) * 2018-02-02 2018-05-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能源信息处理方法及其设备、能源互联网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1122A (zh) * 2009-11-16 2016-01-13 苏纳珀有限公司 能量存储系统
CN103190050A (zh) * 2010-08-26 2013-07-03 特雷法罗公司 用于热能存储模块的智能式电子接口以及用于存储的热能和热能存储容量交易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80908A (zh) 201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42978B (zh) 一种能源站及其控制方法
CN109764460B (zh) 一种能源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780908B (zh) 一种能源站的控制方法
CN109780912B (zh) 一种能源站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9764506B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57906B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550B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80906B (zh) 一种中转换热器和能源站
CN109764451B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551B (zh) 能源系统、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09757913B (zh) 能源系统、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09780907B (zh) 一种媒介分配混合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能源站
CN109855271B (zh) 一种包括备用储能站的能源站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9780910B (zh) 一种能源站
CN109780905B (zh)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CN109780909B (zh) 多家庭站之间共享热能的方法
CN109672259B (zh) 一种能源站
CN109780913B (zh) 一种能源站的加热装置及能源站
CN109855345B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507B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511B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764546B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861399B (zh) 多家庭站之间共享电能的方法
CN109764512B (zh) 一种能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9757909B (zh)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8

Address after: No.1 Gangcheng South Road, Jiangbei District, Chongqing, 400026

Applicant after: CHONGQING HAIER AIR-CONDITIONER Co.,Ltd.

Applicant after: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Applicant after: Haier Zhijia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1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Applicant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