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31296A - 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的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的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31296A
CN111631296A CN202010380068.2A CN202010380068A CN111631296A CN 111631296 A CN111631296 A CN 111631296A CN 202010380068 A CN202010380068 A CN 202010380068A CN 111631296 A CN111631296 A CN 1116312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ritin
hesperetin
food
hfrt
quercet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800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31296B (zh
Inventor
杨瑞
陈盛楠
孟德梅
王德生
周中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038006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312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31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312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312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312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JPROTEIN COMPOSITIONS FOR FOODSTUFFS; WORKING-UP PROTEINS FOR FOODSTUFFS; PHOSPHATIDE COMPOSITIONS FOR FOODSTUFFS
    • A23J1/00Obtaining protein compositions for foodstuffs; Bulk opening of eggs and separation of yolks from whites
    • A23J1/14Obtaining protein compositions for foodstuffs; Bulk opening of eggs and separation of yolks from whites from leguminous or other vegetable seeds; from press-cake or oil-bearing seeds
    • A23J1/142Obtaining protein compositions for foodstuffs; Bulk opening of eggs and separation of yolks from whites from leguminous or other vegetable seeds; from press-cake or oil-bearing seeds by extracting with organic solv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JPROTEIN COMPOSITIONS FOR FOODSTUFFS; WORKING-UP PROTEINS FOR FOODSTUFFS; PHOSPHATIDE COMPOSITIONS FOR FOODSTUFFS
    • A23J3/00Working-up of proteins for foodstuffs
    • A23J3/14Vegetable prote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29/00Foods or foodstuffs containing additive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29/03Organic compounds
    • A23L29/035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as heteroatom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23L33/17Amino acids, peptides or proteins
    • A23L33/185Vegetable protei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Mycology (AREA)
  • Coloring Foods And Improving Nutritive Qualitie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所述系统的制备方法为: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通过碱处理制备了橙皮素共价修饰的铁蛋白,即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即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本发明获得的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提高了铁蛋白在胃肠道环境中的消化稳定性,并利用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对食品功能因子槲皮素进行包埋并载体化,提高了槲皮素的溶解性及热稳定性。使用橙皮素对铁蛋白进行修饰,使其在食品、药品、保健品方面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的 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的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食物的营养要求也逐渐提高,食物的功能性营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食物中的功能性成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果蔬和谷物类食物中普遍存在的食品功能因子(即食品活性成分,如多酚类、黄酮类化合物),如多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和提高免疫功能、抑菌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作用,是目前食品领域研究热点。食品功能因子(如多酚类、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具有独特的多羟基结构,在预防高血糖、高血脂、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上具有一定的功效,同时可以作为抗氧化剂、抑菌剂、防腐剂等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营养保健等众多领域。但是,有些功能因子(如脂溶性的多酚、黄酮、色素等)溶解性较低,多羟基结构活泼,易被复杂的环境条件(如潮湿、阳光或高温条件下)氧化和破坏,导致其在食品应用及医药行业时生物利用率较低,因此,提高这些功能因子的稳定性是解决其更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
传递系统即用于包埋、传递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的体系,如纳米颗粒、胶体、胶束等,为功能因子的传送提供了新的思路。铁蛋白是一种多组分的铁储存和解毒蛋白,是一个由24 个亚基组成的中空球状分子,内外直径分别约为8nm和12nm,每分子蛋白空腔内最多可以贮存4500个铁原子。基于铁蛋白在生物体内的两种主要功能:一是维持生物体内铁的代谢平衡并清除铁介导的自由基反应,保护细胞免受因各种环境胁迫而导致的细胞氧化性损伤;二是铁蛋白脱除内部的铁原子后,具有8nm的内部空腔,具有可以装载食品功能因子的天然结构,可被开发为纳米载体并具有提高活性组分溶解性和稳定性的潜力,在功能食品、药品、保健品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铁蛋白在加工、储藏等环境中(例如热,有氧,加工过程中不合适的pH条件以及胃肠道)不足够稳定,这可能会破坏铁蛋白的结构,尤其是会影响铁蛋白作为纳米载体的应用。
铁蛋白的外表面是可以探索并提高铁蛋白稳定性的关键点。利用天然活性分子合理修饰铁蛋白的外表面,同时不改变铁蛋白内部空腔结构,是改善铁蛋白的功能性质(如稳定性、抗消化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基于以上背景,本发明分别利用铁蛋白和活性组分的结构和性质,通过控制活性成分-铁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铁蛋白-活性组分复合物传递载体,并利用其装载食品天然功能因子组分,是一种解决铁蛋白作为纳米载体的不稳定性难题,进而同时提高功能因子稳定性的新的途径。
本发明设计的铁蛋白即为一种纳米尺寸且具有空腔结构的传递系统,一方面其经过活性组分的修饰与结合能够提高加工与抗消化稳定性,另一方面对包埋的食品功能因子成分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其在食品加工、储藏、或者体内传输的稳定性,从而为提高功能因子的加工适应性和生物利用度提供一种解决途径。
通过检索,尚未发现与本发明专利申请相关的专利公开文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的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所述系统的制备方法为:
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通过碱处理合成了橙皮素共价修饰的铁蛋白,即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即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
而且,所述铁蛋白的提取步骤如下:
⑴利用红豆为原料,将红豆种子置于4℃蒸馏水中浸泡过夜,即浸泡10-12h,去皮后,加入2倍体积含有质量浓度为1%聚乙烯吡咯烷酮的50mM KH2PO4-Na2HPO4溶液,该溶液的pH为7.0,并用内切式匀浆机匀浆3次,每次2-3min,200目滤网滤去豆渣,将收集的匀浆在6000g、4℃下离心10-15分钟,弃沉淀,取上清液,得蛋白粗提液;
⑵向蛋白粗提液中加入终浓度为50-100mM的MgCl2晶体,溶解后立即4500-5000g离心5-10min,弃沉淀,得上清液;上清液静置20-30min后,加入终浓度为70-100mM的柠檬酸三钠晶体,静置6-24h,经10000-12000g离心20-30min后,得沉淀和离心后上清液,沉淀即为红豆铁蛋白,该铁蛋白不复溶于该离心后上清液;
⑶在离心获得的沉淀中加入其1.5-3倍体积的离心后上清液,冲洗沉淀中的淀粉和核糖体,然后10000g离心5-10min,弃上清,重复1至两次以上,直至只有褐色沉淀;
⑷将褐色沉淀溶于1.5倍体积蒸馏水中,10000g离心5-10min,弃上清;重复两次用5 倍体积蒸馏水溶解沉淀,13000g离心5-10min,收集并合并上清液,获得铁蛋白,该铁蛋白的浓度为1.0-2.0μM,其pH值为6.5-7.0。
而且,所述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具有可逆自组装特性。
而且,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将橙皮素溶于体积浓度70%的乙醇-水溶液中,橙皮素:乙醇-水溶液的比例g:mL为0.03: 10,然后4℃磁力搅拌25-30分钟产生均匀的储备溶液,通过添加浓度为0.1M的NaOH溶液将铁蛋白溶液的pH调节至9.0;在120rmp连续搅拌条件下,将橙皮素稀释并与铁蛋白混合,橙皮素:铁蛋白的摩尔比为80:1,得橙皮素/铁蛋白混合物;将混合物的pH重新调节至9.0,然后暴露于空气中,并在25℃下充分搅拌混合24小时;最后将混合物用pH 7.0的去离子水透析24-48h,截留分子量10kDa,变化间隔为6-8h,以确保未反应的游离橙皮素被完全透析;收集获得的液体,即得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
如上所述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在食品方面中的应用。
利用如上所述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制备装载食品生物活性分子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的方法,步骤如下:
将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命名为HFRT,首先将HFRT用0.1M的HCl调节至pH 2.0,然后孵育60分钟以将HFRT解聚为HFRT亚基;然后将溶液的pH值用0.1M的NaOH调节至7.0,在4℃下孵育90分钟,以触发HFRT亚基的重新自组装,得到新的HFRT;
将食品生物活性分子溶解以制备液体储备溶液,并与HFRT亚基混合,食品生物活性分子:HFRT的摩尔比为200:1,然后将所得溶液搅拌20分钟以使混合物均匀,并加入0.1M的NaOH以使溶液达到pH 7.0,诱导HFRT亚基重新自组装;将生成的液体转移到透析袋中,并用去离子水渗析;将样品以8000rpm离心15分钟,得上清液,即为装载食品生物活性分子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
而且,所述食品生物活性分子为槲皮素、多酚、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或其衍生物、肽、维生素或矿物质。
而且,所述食品生物活性分子为槲皮素时,透析袋的截止浓度为10kDa,去离子水渗析六次,每次2.5小时。
而且,所述原料HFRT的浓度为0.5μM。
本发明取得的优点和积极效果为:
1、铁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命体中的铁贮藏蛋白,其脱除内部的铁原子后,具有8nm 的内部空腔,是一种可以装载食品功能因子的天然结构,可被开发为一种纳米载体并提高功能因子溶解性和稳定性的潜力。但是铁蛋白在加工过程中不稳定,极易受高温和pH的影响。本发明利用橙皮素与铁蛋白的相互作用,成功制备了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提高了铁蛋白在胃肠道环境中的消化稳定性,使其在食品、药品、保健品方面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2、研究表明,在食物中强化某些功能组分如多酚、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及其衍生物、肽、维生素、矿物质等可以提升机体免疫力,促进人体健康。然而在传统的食品工业中,高温、酸碱、机械加工等诸多因素会对食品营养组分造成分解和破坏,导致食品产品营养成分损失、感官品质下降,因此设计有效的传递系统来提高其生物有效性和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发明使用天然组分铁蛋白和橙皮素共价结合构建一种稳定性高的共价复合物传递系统,成功地将槲皮素包封于该复合物传递载体中,有利于槲皮素在加热环境中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此发明对包埋并保护食品功能活性成分存在自身优势,能够提高功能因子的加工及消化稳定性。
3、本发明将橙皮素共价结合到铁蛋白上,得到一种稳定性高的包埋槲皮素的复合物传递系统。该复合物传递载体能够赋予铁蛋白载体新的功能特性,对食品配料开发及营养素强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铁蛋白-橙皮素复合物对食品功能因子槲皮素进行包埋并载体化,提高了槲皮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等加工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制备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传递载体并研究其装载食品功能因子的一种技术路线图;
图2为本发明中笼状铁蛋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铁蛋白和HFRT的不同反应摩尔的SDS-PAGE电泳图;其中,泳道1,铁蛋白;泳道2,HFRT(40:1);泳道3,HFRT(80:1);泳道4,HFRT(120:1);括号内比值为橙皮素与铁蛋白的反应摩尔比例;
图4为本发明中铁蛋白和上述三种HFRT的红外光谱图;
图5为本发明中铁蛋白和上述三种HFRT的圆二色谱图;
图6为本发明中反应摩尔比为80:1(橙皮素/铁蛋白)的HFRT载体的荧光强度光谱图;
图7为本发明中反应摩尔比为80:1(橙皮素/铁蛋白)的HFRT载体的表面疏水指数(So);
图8为本发明中HFRT的透射电镜(TEM)图和动态光散射尺寸分布图;其中,(a)pH2.0时HFRT的TEM图;(b)pH 7.0的HFRT的TEM图;(c)装载槲皮素HFRT的TEM 图;(d)装载槲皮素的铁蛋白的TEM图;(e)HFRT在pH 2.0下的动态光散射尺寸分布图; (f)在pH 7.0下HFRT的动态光散射尺寸分布图;(g)装载槲皮素的HFRT的动态光散射尺寸分布图;(h)装载槲皮素的铁蛋白的动态光散射尺寸分布图;本图中的HFRT为反应摩尔比为80:1(橙皮素/铁蛋白)的产物;
图9为本发明中游离槲皮素、HFRT和装载槲皮素的HFRT的水溶液状态图;
图10为铁蛋白、HFRT、游离槲皮素和装载槲皮素的HFRT的紫外图谱;
图11为本发明中铁蛋白和HFRT酶解后的SDS-PAGE电泳图;其中,(a)为铁蛋白和HFRT 经胃蛋白酶酶解后的SDS-PAGE电泳图,泳道1,铁蛋白;泳道2,HFRT;泳道3,铁蛋白+胃蛋白酶;泳道4,HFRT+胃蛋白酶;(b)铁蛋白和HFRT经胰蛋白酶酶解后的SDS-PAGE电泳图,泳道1,铁蛋白;泳道,2HFRT;泳道3,铁蛋白+胰蛋白酶;泳道4,HFRT+胰蛋白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叙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原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的市售产品;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所述系统的制备方法为:
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通过碱处理合成了橙皮素共价修饰的铁蛋白,即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hesperetin-covalently modified ferritin,HFRT),即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
较优地,所述铁蛋白的提取步骤如下:
⑴利用红豆为原料,将红豆种子置于4℃蒸馏水中浸泡过夜,即浸泡10-12h,去皮后,加入2倍体积含有质量浓度为1%聚乙烯吡咯烷酮的50mM KH2PO4-Na2HPO4溶液,该溶液的pH为7.0,并用内切式匀浆机匀浆3次,每次2-3min,200目滤网滤去豆渣,将收集的匀浆在6000g、4℃下离心10-15分钟,弃沉淀,取上清液,得蛋白粗提液;
⑵向蛋白粗提液中加入终浓度为50-100mM的MgCl2晶体,溶解后立即4500-5000g离心5-10min,弃沉淀,得上清液;上清液静置20-30min后,加入终浓度为70-100mM的柠檬酸三钠晶体,静置6-24h,经10000-12000g离心20-30min后,得沉淀和离心后上清液,沉淀即为红豆铁蛋白,该铁蛋白不复溶于该离心后上清液;
⑶在离心获得的沉淀中加入其1.5-3倍体积的离心后上清液,冲洗沉淀中的淀粉和核糖体,然后10000g离心5-10min,弃上清,重复1至两次以上,直至只有褐色沉淀;
⑷将褐色沉淀溶于1.5倍体积蒸馏水中,10000g离心5-10min,弃上清;重复两次用5 倍体积蒸馏水溶解沉淀,13000g离心5-10min,收集并合并上清液,获得铁蛋白,该铁蛋白的浓度为1.0-2.0μM,其pH值为6.5-7.0。
较优地,所述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具有可逆自组装特性。
较优地,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将橙皮素溶于体积浓度70%的乙醇-水溶液中,橙皮素:乙醇-水溶液的比例g:mL为0.03: 10,然后4℃磁力搅拌25-30分钟产生均匀的储备溶液,通过添加浓度为0.1M的NaOH溶液将铁蛋白溶液的pH调节至9.0;在120rmp连续搅拌条件下,将橙皮素稀释并与铁蛋白混合,橙皮素:铁蛋白的摩尔比为80:1,得橙皮素/铁蛋白混合物;将混合物的pH重新调节至9.0,然后暴露于空气中,并在25℃下充分搅拌混合24小时;最后将混合物用pH 7.0的去离子水透析24-48h,截留分子量10kDa,变化间隔为6-8h,以确保未反应的游离橙皮素被完全透析;收集获得的液体,即得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
如上所述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在食品方面中的应用。
利用如上所述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制备装载食品生物活性分子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步骤如下:
将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命名为HFRT,首先将HFRT用0.1M的HCl调节至pH 2.0,然后孵育60分钟以将HFRT解聚为HFRT亚基;然后将溶液的pH值用0.1M的NaOH调节至7.0,在4℃下孵育90分钟,以触发HFRT亚基的重新自组装,得到新的HFRT;
将食品生物活性分子溶解以制备液体储备溶液,并与HFRT亚基混合,食品生物活性分子:HFRT的摩尔比为200:1,然后将所得溶液搅拌20分钟以使混合物均匀,并加入0.1M的NaOH以使溶液达到pH 7.0,诱导HFRT亚基重新自组装;将生成的液体转移到透析袋中,并用去离子水渗析;将样品以8000rpm离心15分钟,得上清液,即为装载食品生物活性分子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
较优地,所述食品生物活性分子为槲皮素、多酚、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或其衍生物、肽、维生素或矿物质。
较优地,所述食品生物活性分子为槲皮素时,透析袋的截止浓度为10kDa,去离子水渗析六次,每次2.5小时。
较优地,所述HFRT的浓度为0.5μM。
更为具体地,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制备步骤如下:
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通过碱处理合成了橙皮素共价修饰的铁蛋白(HFRT)。评价了HFRT的理化和功能性质,包括其结构,可逆的自组装特征和稳定性。并且,本发明还探索将槲皮素(具有多种促进健康功能的植物类黄酮)包封在HFRT中,并评估了HFRT对槲皮素的包封效率、溶解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这项工作将有助于改善和扩大铁蛋白笼在功能性食品领域的性能和应用。具体步骤如下:
1.铁蛋白的提取
⑴利用红豆为原料,将红豆种子置于4℃蒸馏水中浸泡过夜,即浸泡10-12h,去皮后,加入2倍体积含有质量浓度为1%聚乙烯吡咯烷酮的50mM KH2PO4-Na2HPO4溶液,该溶液的pH为7.0,并用内切式匀浆机匀浆3次,每次2-3min,200目滤网滤去豆渣,将收集的匀浆在于6000g、4℃下离心10-15分钟,弃沉淀,取上清液,得蛋白粗提液;
⑵向蛋白粗提液中加入终浓度为50-100mM的MgCl2晶体,溶解后立即4500-5000g离心5-10min,弃沉淀,得上清液;上清液静置20-30min后,加入终浓度为70-100mM的柠檬酸三钠晶体,静置6-24h,经10000-12000g离心20-30min后,得沉淀和离心后上清液,沉淀即为红豆铁蛋白,该铁蛋白不复溶于该离心后上清液;
⑶在离心获得的沉淀中加入其1.5-3倍体积的离心后上清液,冲洗沉淀中的淀粉和核糖体,然后10000g离心5-10min,弃上清,重复1至两次以上,直至只有褐色沉淀;
⑷将褐色沉淀溶于1.5倍体积蒸馏水中,10000g离心5-10min,弃上清;重复两次用5 倍体积蒸馏水溶解沉淀,13000g离心5-10min,收集并合并上清液,获得铁蛋白,该铁蛋白的浓度为1.0-2.0μM,其pH值为6.5-7.0;
2.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的制备
将0.03g橙皮素溶于10mL的70%(v/v)乙醇-水溶液中,然后磁力搅拌25分钟产生均匀的储备溶液(4℃)。通过添加NaOH(0.1M)将铁蛋白溶液的pH调节至9.0。在连续搅拌条件下(120rmp),将橙皮素稀释并与不同的铁蛋白样品(1μM,6mL)混合,以分别制成 40:1(或80:1、120:1)(摩尔比)的橙皮素/铁蛋白。将这些混合物的pH重新调节至9.0,然后用搅拌器在25℃下充分混合24小时(暴露于空气中)。最后将混合物用去离子水(pH 7.0) 透析(截留分子量10kDa)48h,变化间隔为6h,以确保未反应的游离橙皮素被完全透析。收集获得的液体,并将其命名为HFRT。
3.利用HFRT的可逆自组装特性制备槲皮素加载的HFRT
首先将HFRT(0.5μM,3mL)用0.1M的盐酸调节至pH 2.0,然后孵育60分钟以将HFRT解聚为铁蛋白亚基。然后将溶液的pH值调节至7.0,在4℃下孵育90分钟,以触发亚基的重组。
选择醇溶性槲皮素作为一种食品生物活性分子,以研究将其封装到HFRT中的可行性。首先,将槲皮素溶解在甲醇中以制备液体储备溶液(2.1mM),并与HFRT亚基(上述pH 2.0变性样品)混合,以使槲皮素/HFRT为200:1(摩尔比)。然后将所得溶液搅拌20分钟以使混合物均匀,并加入NaOH(1.0M)以引起pH 7.0下的HFRT重组。将生成的液体转移到透析袋(截止浓度为10kDa)中,并用去离子水渗析六次(每次2.5小时)。将样品以 8000rpm离心15分钟,并将上清液命名为装载槲皮素的HFRT。还按照与制备装载槲皮素的 HFRT相同的程序制备装载槲皮素的铁蛋白,作为对照品。
本发明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传递载体的相关检测:
表1中多酚结合当量的测定:采用福林酚法测定复合物中的总酚当量。将福林酚(20% (v/v),2.5mL)与HFRT(1μM,0.5mL)样品混合5分钟。加入Na2CO3溶液(7.5%, 2mL),并使混合物在黑暗中反应2小时,然后在A760nm下测量。使用不同浓度的橙皮素绘制标准曲线(吸光度与橙皮素浓度之比)。多酚结合当量表示为多酚含量除以所用样品。
表1中游离氨基含量的测定:用邻苯二甲醛法检测游离氨基含量。具体来说,精确称量邻苯二甲醛(OPA)(40mg)并将其溶于甲醇(1mL)中,然后加入SDS溶液(20%(w/v)、2.5mL),硼砂溶液(0.1mol/L,25mL)和β-巯基乙醇(100μL)。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蒸馏水,并命名为OPA试剂(50mL)。然后,收集OPA试剂(4mL)并在管中与HFRT溶液(200 μL)混合,并在35℃下反应2分钟,并在340nm处分析吸光度。游离氨基含量描述为氨基含量除以所用样品。
表2中槲皮素含量的测定:HPLC用于定量HFRT中的槲皮素。使用具有UV检测器的HPLC系统和Apollo C18柱(4.6×250mm,5μm)进行HPLC。通过使用甲醇/0.3%磷酸的流动相(58:42,v/v)洗脱样品,进样量为20μL,流动相的流速为1.0mL/min,波长为设置为370nm。具体来说,首先将含有槲皮素的HFRT的pH值调节至2.0,以分解笼子并释放出槲皮素,然后将其递送至过滤器(截留值为3kDa)。在4000rpm下离心25分钟。对渗入离心管的槲皮素取样进行HPLC分析。确定槲皮素的包封率:
包封率(%)=包封的槲皮素/槲皮素添加总量×100%公式 (1)
胃肠稳定性分析步骤:具体而言,准确称量胃蛋白酶(0.002g),将其溶解在5mL胃蛋白酶缓冲溶液(pH 2.0、0.03M NaCl,0.1M KCl)中,振摇直至完全溶解,得到模拟胃液。将样品(40μL)添加到胃液(200μL)中,在37℃下孵育2h。用NaOH(1M)终止孵育。对获得的消化物进行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精确称量胰蛋白酶(0.008g),并将其溶解于5mL模拟胰蛋白酶缓冲液(0.1M KH2PO4、0.1M NaOH,pH7.5)中,摇动直至完全溶解,以获得模拟胰液。然后将样品(40μL)添加到胰液(200μL)中,在37℃下孵育2h。通过沸水浴加热5分钟终止反应。对获得的消化物进行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表3中槲皮素的稳定性分析:通过检查热处理后槲皮素在HFRT中的保留率来评估槲皮素的热稳定性。用铝箔覆盖装有槲皮素的HFRT(5mL),并在10、30、50、60和80℃下通过恒温水浴处理6小时。游离槲皮素和装载槲皮素的铁蛋白也通过相同的热处理进行。HPLC用于检测残留的槲皮素。计算槲皮素的保留率:
保留率(%)=槲皮素残留量/包埋的槲皮素总量×100%公式 (2)
结果分析:
1.图1为获得本发明中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的一种路线图。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通过碱处理合成了橙皮素共价修饰的铁蛋白(HFRT)。对HFRT的形态(透射电镜形态、溶液尺寸分布)、结构(圆二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功能特性(表面疏水性、可逆自组装特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对HFRT中包封的槲皮素的溶解度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
2.利用SDS-PAGE分析制备的铁蛋白-橙皮素复合物。图3显示铁蛋白的分子量约为28.0 kDa,与先前的发现一致。不同反应摩尔比(橙皮素/铁蛋白为40:1、80:1和120:1)的HFRT样品未显示明显变化,表明橙皮素的结合没有显著影响铁蛋白亚基的迁移。
3.我们用多酚结合当量(表1)来表示铁蛋白结合的橙皮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橙皮素与铁蛋白的反应比例增加(0:1、40:1、80:1,摩尔比),多酚结合当量不断增加,当橙皮素与铁蛋白的反应比例达到80:1时,多酚结合当量为12.33±0.56nmol/mg。当反应比持续增加至120:1时,多酚结合当量并没有显著增加。推断是由于铁蛋白中氨基酸的侧链残基位点数饱和所致。蛋白中的氨基酸侧链与橙皮素反应的活性位点不会因与少量橙皮素反应而饱和,但是当橙皮素含量继续提高时,会导致蛋白质可反应基团饱和,使多酚结合当量的变化不显著。
4.利用o-phthalaldehyde(OPA)方法用于测定橙皮素结合后铁蛋白中的游离氨基含量。如表2所示,随着橙皮素含量的增加,HFRT中的游离氨基含量显著降低(p<0.05)。推测橙皮素与铁蛋白中赖氨酸侧链的ε-氨基反应,导致蛋白质的游离氨基含量降低。游离氨基含量的降低是由于橙皮素与铁蛋白的共价结合所致。
5.HFRT的FTIR荧光光谱如图4所示。铁蛋白的典型透射光谱被发现为3419cm-1(酰胺A谱带,代表N-H伸缩和氢键),1651cm-1(酰胺I谱带,代表C-O键的伸缩振动)和 1545cm-1(酰胺II带,代表C-N键的伸缩振动和N-H键的弯曲振动)。与铁蛋白相比,在 HFRT(40:1)的酰胺A谱带的透射峰(3403cm-1)出现了迁移(约16nm),并且3403cm-1处的HFRT强度减弱。表明铁蛋白的一些氨基被消耗了。此外,在将反应摩尔比从40:1不断增加到80:1和120:1(橙皮素/铁蛋白)之后,HFRT中酰胺A谱带的透射峰进一步减弱,证明了橙皮素和铁蛋白的进一步的反应。酰胺A谱带的变化也表明共价反应过程中可能形成的氢键的变化。基于这些发现,证明了铁蛋白的氨基参与了共价反应。峰的迁移和HFRT中酰胺A谱带的减弱作用共同表明了橙皮素共价结合后的铁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本发明还进行了远紫外CD检测以评估橙皮素的共价结合对铁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如图5所示,铁蛋白的圆二光谱在约210和220nm处显示负峰,这是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特征峰。与橙皮素结合后,所有HFRT样品的这些特征峰均显示出负椭圆率强度的增加,证明了铁蛋白二级结构构象的变化。这些橙皮素的共价结合引起的蛋白质结构变化可能进而影响铁蛋白的功能特性。基于这些发现,本发明进而将铁蛋白与橙皮素反应摩尔比为1:80(铁蛋白/ 橙皮素)的HFRT产物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6.每个铁蛋白在每个E螺旋上都包含有个色氨酸残基,其位于铁蛋白的4倍通道位置。基于此特征,色氨酸荧光的猝灭现象和色氨酸典型峰的移动均是指示铁蛋白结构变化的重要信息。本发明发现,与对照铁蛋白相比,HFRT的荧光光谱强度显着降低(图6),表明铁蛋白中色氨酸的微环境由于橙皮素的结合而发生了变化。此外,HFRT的发射光谱相对于对照铁蛋白红移了约10nm。该发现红移表明共价结合导致更多的铁蛋白侧链暴露于溶液中,使4 倍通道上的色氨酸可能转移到更亲水的环境中。
使用ANS荧光探针评估橙皮素共价结合对铁蛋白疏水性的影响。图7中的结果表明HFRT 的So明显低于铁蛋白的So(p<0.05),表明共价结合可能导致铁蛋白的表面疏水性降低。。我们推测,橙皮素的共价修饰将通过暴露一些铁蛋白先前掩埋的亲水性区域,并阻断一些暴露的疏水性残基来改变铁蛋白的构象。橙皮素在铁蛋白上的羟基修饰也可能使铁蛋白表面更具亲水性,因此溶解性更好。
7.分解和重新组装性质是铁蛋白的重要特征,其通常被定义为在酸性条件下铁蛋白亚基解离,并在pH中性条件时实现亚基的重新自组装,重新形成球形空腔结构。这种特性赋予了铁蛋白能够包埋和输送食物生物活性化合物,并实现稳定化和增溶的效果。为了探明HFRT 是否仍保持酸性解离/中性重新自组装的特性,本发明研究了在不同pH条件下HFRT的形态和尺寸分布(图8)。TEM结果表明,在pH2.0条件下HFRT的典型的球形结构消失了(图8a),表明酸性的pH 2.0条件可以分解HFRT为亚基。当溶液的pH恢复到7.0时,直径约为12nm的铁蛋白球形形态得以恢复(图8b)。因此,HFRT成功地保持了铁蛋白的可逆自组装特性。动态光散射DLS技术也被用以验证HFRT在溶液中的尺寸变化。发现HFRT在pH2.0 条件下的RH为1.66nm图8e)。当将pH调节至7.0后,HFRT的RH恢复至7.63nm(图8f),这与TEM结果一致(图8a和8b),因此也证明了HFRT的可逆组装特性得以成功保留。
8.为了证明HFRT作为功能因子纳米载体的适用性,本发明尝试将脂溶性功能因子槲皮素装载到HFRT中。结果发现,槲皮素在HFRT中的包封率为14.0±1.36%(w/w),与槲皮素在铁蛋白中的包封率(15.4±2.05%)相当。图8c为装载槲皮素的HFRT的形态,其与HFRT比较具有相似的球形形态(大小约12nm)(图8b)。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HFRT样品显示出黑色的核心(图8b),这是因为乙酸铀酰引起的样品负染色;不同的是,装载槲皮素的 HFRT没有这种黑色核(图8c)。这种差异证明了槲皮素被成功地包封在HFRT中,因为如果功能因子槲皮素占据了铁蛋白腔,铁蛋白中就不容易形成黑色的铀核。我们推断槲皮素分子占据了HFRT的纳米腔,从而防止了乙酸铀酰进入铁蛋白。而且装载槲皮素的HFRT的形态类似于装载槲皮素的铁蛋白(图8d),进一步证明了装载槲皮素的HFRT纳米载体的成功制备。此外,本发明还发现装载槲皮素的HFRT的主要RH分布为7.68nm(图8g),这表明槲皮素的包封对铁蛋白的RH没有明显影响。此外,图中发现了水合半径为18.39nm样品的出现,这可能是由于重新自组装过程中槲皮素诱导的铁蛋白聚合所致。所有这些结果证实,可以将HFRT用于封装功能因子活性成分的纳米级载体。
9.结果发现,制备的HFRT溶液是澄清透明的,溶解性良好。而槲皮素在水中则处于明显的沉淀状态(图9)。相比之下,槲皮素经过HFRT装载化后呈现出透明的状态,并带有典型的槲皮素黄色特征。表明与游离槲皮素相比,经HFRT载体化后的槲皮素具有更好的溶解性。该发现证明HFRT的载体化提升了槲皮素的溶解性,有利于其在食品水体系中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发现,对游离槲皮素,HFRT和装载了槲皮素的HFRT进行了UV/Vis 扫描光谱分析(图10)。HFRT不仅在280nm处显示出了铁蛋白吸收峰,而且在320nm处显示出橙皮素的典型峰。槲皮素在约260nm和375nm处显示两个典型的吸收峰。并且,装载槲皮素的HFRT表现出三个特征吸收峰,分别为270nm,320nm和375nm。装载槲皮素的 HFRT中270nm特征峰的出现是由于槲皮素与铁蛋白内表面氨基酸残基的侧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因此相对于HFRT具有约10nm的迁移。而载有槲皮素的HFRT中375nm处的吸收峰保留而没有明显变化,表明槲皮素与HFRT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弱结合(例如氢键,范德华相互作用和疏水力)。总之,槲皮素在HFRT中的溶解度得到了改善,并且各个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得以保留,这进一步证明了槲皮素已成功地包封在HFRT载体中。
10.蛋白质经口服摄入后需要经胃和肠道消化,因此蛋白质的消化稳定性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当其用作功能因子的载体时,蛋白质在胃肠道中的降解消化情况是影响功能因子生物利用的重要因素。HFRT的模拟胃肠道消化稳定性将为其作为纳米载体的应用提供有用的信息。
本发明通过SDS-PAGE分析观察经过模拟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消化后的HFRT消化稳定性(图11)。结果表明,经胃酶消化后,在第3泳道的铁蛋白没有剩余条带,表明铁蛋白在消化后已完全水解(图11a),因此胃蛋白酶可容易地在胃肠道中降解铁蛋白。相比之下,HFRT亚基的部分条带仍保留在凝胶中(图11a,第4泳道),证明HFRT在抵抗胃蛋白酶消化方面比铁蛋白更稳定。同样,相对于对照铁蛋白,HFRT还显示出更强的抗胰蛋白酶消化能力(图11b),表明铁蛋白与橙皮素的共价结合可有效提高铁蛋白对胰蛋白酶的消化稳定性。基于以上消化结果,我们发现橙皮素结合在HFRT表面可能覆盖了消化酶与铁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并相应地降低了铁蛋白的消化率。橙皮素对HFRT的结构变化(图4至图 7)的影响也可能是可能影响铁蛋白消化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当HFRT用作食品功能因子或者药物成分应用中的纳米载体时,其更高的抗消化稳定性将更有利于其应用。
11.热处理是食品工业中用于加工和灭菌的一种广泛使用的技术。本发明还探索了HFRT 作为纳米载体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对槲皮素稳定性的保护作用。表3表明,在较低温(10℃) 处理后,槲皮素、装载槲皮素的铁蛋白、装载槲皮素的HFRT中的槲皮素保留率相似,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三种组分中的槲皮素保留率逐渐降低(30-60℃)。不同的是,在30℃的处理中,相对于游离槲皮素,HFRT和铁蛋白的槲皮素保留的更多。而且,在50℃和60℃处理后,HFRT中槲皮素的保留率分别显著高于铁蛋白和游离槲皮素的保留率(p<0.05)。高温处理(80℃)导致三种样品中槲皮素的保留率显着降低,而无显着差异(p>0.05)。因此,在热处理条件50和60℃处理时,HFRT作为纳米载体表现出了更好的对槲皮素的保护作用。
表1铁蛋白-多酚共价结合物的多酚结合当量和游离氨基含量
Figure RE-GDA0002591390210000121
上标字母(a-c)组间的数值是具有显著差异的(P<0.05)。每组数值是由三组平行数据平均值±SD (n=3)。
表2铁蛋白和HFRT中槲皮素的包埋率
Figure RE-GDA0002591390210000131
每组数值是由三组平行数据平均值±SD(n=3)。
表3热处理后不同样品中槲皮素的保留率
Figure RE-GDA0002591390210000132
上标字母(a-c)组间的数值是具有显著差异的(P<0.05)。每组数值是由三组平行数据平均值±SD (n=3)。
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9)

1.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的制备方法为:
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通过碱处理合成了橙皮素共价修饰的铁蛋白,即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即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蛋白的提取步骤如下:
⑴利用红豆为原料,将红豆种子置于4℃蒸馏水中浸泡过夜,即浸泡10-12h,去皮后,加入2倍体积含有质量浓度为1%聚乙烯吡咯烷酮的50mM KH2PO4-Na2HPO4溶液,该溶液的pH为7.0,并用内切式匀浆机匀浆3次,每次2-3min,200目滤网滤去豆渣,将收集的匀浆在6000g、4℃下离心10-15分钟,弃沉淀,取上清液,得蛋白粗提液;
⑵向蛋白粗提液中加入终浓度为50-100mM的MgCl2晶体,溶解后立即4500-5000g离心5-10min,弃沉淀,得上清液;上清液静置20-30min后,加入终浓度为70-100mM的柠檬酸三钠晶体,静置6-24h,经10000-12000g离心20-30min后,得沉淀和离心后上清液,沉淀即为红豆铁蛋白,该铁蛋白不复溶于该离心后上清液;
⑶在离心获得的沉淀中加入其1.5-3倍体积的离心后上清液,冲洗沉淀中的淀粉和核糖体,然后10000g离心5-10min,弃上清,重复1至两次以上,直至只有褐色沉淀;
⑷将褐色沉淀溶于1.5倍体积蒸馏水中,10000g离心5-10min,弃上清;重复两次用5倍体积蒸馏水溶解沉淀,13000g离心5-10min,收集并合并上清液,获得铁蛋白,该铁蛋白的浓度为1.0-2.0μM,其pH值为6.5-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具有可逆自组装特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将橙皮素溶于体积浓度70%的乙醇-水溶液中,橙皮素:乙醇-水溶液的比例g:mL为0.03:10,然后4℃磁力搅拌25-30分钟产生均匀的储备溶液,通过添加浓度为0.1M的NaOH溶液将铁蛋白溶液的pH调节至9.0;在120rmp连续搅拌条件下,将橙皮素稀释并与铁蛋白混合,橙皮素:铁蛋白的摩尔比为80:1,得橙皮素/铁蛋白混合物;将混合物的pH重新调节至9.0,然后暴露于空气中,并在25℃下充分搅拌混合24小时;最后将混合物用pH 7.0的去离子水透析24-48h,截留分子量10kDa,变化间隔为6-8h,以确保未反应的游离橙皮素被完全透析;收集获得的液体,即得铁蛋白-橙皮素共价复合物。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在食品方面中的应用。
6.利用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制备装载食品活性分子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将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命名为HFRT,首先将HFRT用0.1M的HCl调节至pH 2.0,然后孵育60分钟以将HFRT解聚为HFRT亚基;然后将溶液的pH值用0.1M的NaOH调节至7.0,在4℃下孵育90分钟,以触发HFRT亚基的重新自组装,得到新的HFRT;
将食品生物活性分子溶解以制备液体储备溶液,并与HFRT亚基混合,食品生物活性分子:HFRT的摩尔比为200:1,然后将所得溶液搅拌20分钟以使混合物均匀,并加入0.1M的NaOH以使溶液达到pH 7.0,诱导HFRT亚基重新自组装;将生成的液体转移到透析袋中,并用去离子水渗析;将样品以8000rpm离心15分钟,得上清液,即为装载食品生物活性分子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载食品生物活性分子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食品生物活性分子为槲皮素、多酚、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或其衍生物、肽、维生素或矿物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载食品活性分子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食品生物活性分子为槲皮素时,透析袋的截止浓度为10kDa,去离子水渗析六次,每次2.5小时。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装载食品生物活性分子的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HFRT的浓度为0.5μM。
CN202010380068.2A 2020-05-08 2020-05-08 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的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16312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80068.2A CN111631296B (zh) 2020-05-08 2020-05-08 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的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80068.2A CN111631296B (zh) 2020-05-08 2020-05-08 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的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31296A true CN111631296A (zh) 2020-09-08
CN111631296B CN111631296B (zh) 2023-08-11

Family

ID=72324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80068.2A Active CN111631296B (zh) 2020-05-08 2020-05-08 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的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3129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1701A (zh) * 2016-01-21 2016-05-25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蛋白质-多酚共价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18073593A1 (en) * 2016-10-20 2018-04-26 Imperial Innovations Limited Nanocage
CN109497540A (zh) * 2017-09-15 2019-03-22 天津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植物铁蛋白提高多酚稳定性的方法
CN109517866A (zh) * 2018-11-01 2019-03-26 天津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转谷氨酰胺酶及壳聚糖制备铁蛋白-壳聚糖复合物的方法
CN110177758A (zh) * 2016-12-02 2019-08-27 泰加生物工艺学公司 纳米颗粒调配物
CN110282599A (zh) * 2019-05-05 2019-09-27 湖南大学 一种镶嵌功能材料微纳孔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1701A (zh) * 2016-01-21 2016-05-25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蛋白质-多酚共价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18073593A1 (en) * 2016-10-20 2018-04-26 Imperial Innovations Limited Nanocage
CN110177758A (zh) * 2016-12-02 2019-08-27 泰加生物工艺学公司 纳米颗粒调配物
CN109497540A (zh) * 2017-09-15 2019-03-22 天津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植物铁蛋白提高多酚稳定性的方法
CN109517866A (zh) * 2018-11-01 2019-03-26 天津科技大学 一种利用转谷氨酰胺酶及壳聚糖制备铁蛋白-壳聚糖复合物的方法
CN110282599A (zh) * 2019-05-05 2019-09-27 湖南大学 一种镶嵌功能材料微纳孔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润华等: "乳铁蛋白-EGCG共价复合物对鱼油乳液稳定性和消化特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31296B (zh) 2023-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ity et al. Alginate coated chitosan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or efficient oral delivery of naringenin in diabetic animals—An in vitro and in vivo approach
Xie et al. Fabrication of ovalbumin/κ-carrageenan complex nanoparticles as a novel carrier for curcumin delivery
Liu et al. The hydrogel of whey protein isolate coated by lotus root amylopectin enhance the sta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quercetin
Liu et al. 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functional attributes of zein-egg white derived peptides (EWDP)-chitosan ternary nanoparticles for encapsulation of curcumin: Role of EWDP
Zhang et al. Enhancing the resistance of anthocyanins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by constructing ovalbumin-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 nanocarriers with novel configurations
Zhou et al. A novel approach to prepare protein-proanthocyanidins nano-complexes by the reversible assembly of ferritin cage
Li et al. The intestine-responsive lysozyme nanoparticles-in-oxidized starch microgels with mucoadhesive and penetrating properties for improved epithelium absorption of quercetin
Li et al. Fabrication of heat-treated soybean protein isolate-EGCG complex nanoparticle as a functional carrier for curcumin
Yang et al.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erritin–chitosan–lutein shell–core nanocomposites and lutein stability and release evaluation in vitro
Yu et al. Stimuli-responsive materials prepared from carboxymethyl chitosan and poly (γ-glutamic acid) for protein delivery
Li et al. Amphiphilic nano-delivery system based on modified-chitosan and ovalbumin: Delivery and stability in simulated digestion
Shen et al. Effect of oxidized dextran on the stability of gallic acid-modified chitosan–sodium caseinate nanoparticles
Fu et al. Efficient encapsulation of curcumin into spent brewer’s yeast using a pH-driven method
Shi 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of low environment-sensitive ternary nanoparticles based on zein-pea protein-pectin for astaxanthin delivery
Majumdar et al.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hitosan based polymeric microspheres and nanoparticles as delivery system for bacterial β-carotene derived from Planococcus sp. TRC1
CN108837156B (zh) 一种碳点载药体系的制备方法
CN111150063A (zh) 一种利用笼状植物铁蛋白同时提高疏水性及水溶性活性成分稳定性的方法和应用
Yuan et al. Self-assembled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based cationic micelle for improved water solubility, stability and sustained release of α-tocopherol
Li et al. Precursor template-induced egg white-derived peptides self-assembly for the enhancement of curcumin: Structure,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Yang et al. Fabrication of polyphenol-pumpkin seed protein isolate (PSPI) covalent conjugate microparticles to protect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polyphenol
CN111631296A (zh) 一种以铁蛋白和橙皮素为原料构建食品功能因子传递系统的方法和应用
CN115025046B (zh) 一种γ-聚谷氨酸/A型明胶/EGCG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Shakoor et al. Chickpea and soybean protein delivery systems for oral ingestion of hydroxycitric acid
Chen et al. Co‐encapsulation of curcumin and anthocyanins in bovine serum album–fucoidan nanocomplex with a two‐step pH‐driven method
Wang et al. Enhanced biocompatibility of silk sericin/caffeic acid nanoparticles by red blood cell membranes cloak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