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15615B - 用于容纳在热交换器的集管中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容纳在热交换器的集管中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15615B
CN111615615B CN201880087097.0A CN201880087097A CN111615615B CN 111615615 B CN111615615 B CN 111615615B CN 201880087097 A CN201880087097 A CN 201880087097A CN 111615615 B CN111615615 B CN 1116156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ct
orifice
refrigerant fluid
heat exchanger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70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15615A (zh
Inventor
J.蒂索特
K.阿祖兹
A.马梅里
J.莫格尼尔
J.布兰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AS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AS filed Critical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AS
Publication of CN111615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156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156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156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28F9/0273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with multiple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8Evaporators having distribu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热交换器的集管中分配制冷剂流体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管道(12、13),包括外部管道(12)和内部管道(13),内部管道被容纳在外部管道中,从而形成用于在内部管道和外部管道之间连通的空间(14),外部管道包括喷射孔口(120),每个喷射孔口具有与外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12A)相交的轴线(120A),内部管道包括至少一个连通孔口,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口具有与所述内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相交的轴线。根据本发明,内部管道(13)包括通过从内部管道(13)的外部面去除材料而形成的厚度减小部分(16),该外部面面向外部管道(12)。

Description

用于容纳在热交换器的集管中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领域是装备有用于车辆、特别是机动车辆的空调设备的热交换器的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在这种热交换器包括的集管内部的制冷剂流体的分配,该集管包括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本发明还涉及相关联的集管和相关联的热交换器。
现有技术
车辆通常配备有用于对车辆的乘客室进行热处理的空调设备。这样的设备然后与闭环制冷剂流体回路协作。该制冷剂流体回路在制冷剂流体的流通方向上依次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恒温膨胀阀和至少一个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尤其可以是管式交换器,其中一束管在集管和用于制冷剂流体的返回箱之间延伸。制冷剂流体经由入口被吸入集管的内部,在集管和返回箱之间的管束的管中以连续路径流通,然后经由出口从热交换器中排出。出口可以形成在集管或返回箱中。
热交换器例如是冷凝器、蒸发器或液体冷却器。该热交换器用于在制冷剂流体与流体流之间进行热交换,例如相应地为外部空气、在空调设备中流通的气流或热交换流体。为此,制冷剂流体在管束的管内部流通,并且流体流在管束的管之间流通以对其进行冷却,热量的交换是通过传导实现的。
然而,与这种热交换器相关联的缺点在于管束的管的异质供给。特别地,制冷剂流体以两相液态/气状进入热交换器的内部,并且液体和气体的物理性质之间的差异意味着制冷剂流体的液相和气相趋于分离。结果,最靠近进口的管束的管然后则主要被供以液体,而距进口最大距离的管束的管可以主要被供以气体,反之亦然,这取决于热交换器的布置。
然后,管束的管的异质供给会导致制冷剂流体与通过热交换器的流体流之间的热交换不均,以及在使用中已通过热交换器的流体流的温度不均。这种异质性使接收热交换器的设备的热管理复杂化,并且在使用蒸发器的情况下,尽管需要相同的气流温度,但也暗示了乘客室的两个区域之间的温度差异。
为了解决这种缺点,文献EP 2 392 886提出了在集管内部容纳设置有多个孔口的管道。因此,液相制冷剂流体在管道的整个长度上以液滴的形式通过孔口喷射。尽管这种布置能够改善集管内部的流体分布,但是这种布置会产生高的扬程损失,特别是因为每个孔的尺寸都很小,从而允许流体通过,从而可能导致整个流体的流量增加。制冷剂流体回路,以便正确地向热交换器供料。
发明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在于一种用于在热交换器的集管中分配制冷剂流体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管道,包括外部管道和内部管道,内部管道被容纳在外部管道中,从而形成用于在内部管道和外部管道之间连通的空间,外部管道包括喷射孔口,每个喷射孔口具有与外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相交的轴线,内部管道包括至少一个连通孔口,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口具有与所述内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相交的轴线。根据本发明,内部管道包括通过从内部管道的外部面去除材料而形成的厚度减小部分,该外部面面向外部管道。
这种厚度减小部分的存在使得内部管道和外部管道之间的连通空间的尺寸增加,这样可以使通过一个或多个连通孔口的制冷剂流体沿连通空间被更好地分配,无论是在流体流通方面还是在制冷剂流体的液相和气相混合方面。
显然,所谓的一个或多个连通孔口被这样命名是因为它们使制冷剂流体从内部管道的内部流通到两个管道之间的连通空间,然后才经由喷射孔口被抽空。
根据可以单独考虑或组合考虑的一个或多个功能:
-所有喷射孔口都位于喷射区域中,在该喷射区域中,喷射孔口以纵向系列布置,该纵向系列包括第一喷射孔口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第一喷射孔口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布置在纵向系列的相对端。纵向系列是指沿着管道(在此为外部管道)的纵长轴线延伸的系列。
-喷射孔口的纵向系列以直线方式分布,并平行于外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
-喷射孔口在外部管道的喷射区域中规则对准。
-材料去除在内部管道的外部面形成平坦部。平坦部是指在圆形截面上形成的平面。然后清楚的是,内部管道具有圆形截面,并且内部管道的外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平坦表面。
-平坦部至少在内部管道长度的50%上延伸,该长度定义为沿内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测量的尺寸。
-平坦部至少在内部管道的一部分上延伸,在该部分中形成至少一个连通孔口。
-厚度减小部分在等于喷射区域的长度的长度上延伸。因此,厚度减小部分以及在适用的情况下是平坦部延伸的距离等于将纵向系列的第一喷射孔口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分开的距离。换句话说,厚度减小部分在分配装置的至少部分地与喷射区域相交的纵向部分上延伸。
-厚度减小部分沿着内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以直线方式延伸。换句话说,厚度减小部分沿着直线产生,该直线平行于内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
-以穿过厚度减小部分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口。
-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口具有圆形的轮廓。
-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口具有多边形的轮廓。例如,连通孔口具有十边形的轮廓。
-外部管道和/或内部管道具有圆形截面。
-内部管道在其纵向端中的第一纵向端处包括用于使制冷剂流体进入分配装置的入口,内部管道在其第二纵向端处被封闭。
-内部管道和外部管道是同轴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系列特征,内部管道可具有单个连通孔口。内部管道上的单个孔口的存在使得能够将流体引入外部管道的单个部分中,这使得能够更好地管理制冷剂流体到外部管道的供给。此外,相对于内部管道包括多个孔的情况,内部管道上的单个孔口的存在能够减少压头损失。
单个连通孔口的轴线可以基本上与喷射区域的中间对齐。因此清楚的是,连通孔口在距外部管道最大的距离处在距两个喷射孔口基本相等的距离处排放,即在距纵向系列的第一喷射孔口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相等的距离处。术语“基本”意味着允许以正负5%的不确定度来指定连通孔口的轴线与喷射区域的中部对齐。将会清楚的是,内部管道上的单个孔口的存在使得能够将流体引入外部管道的特定区域中,这使得能够更好地管理制冷剂流体对外部管道的供给。此外,在内部管道上存在单个孔口有助于改变其尺寸,并且有助于根据该尺寸,减少通过内部管道时的水头损失。
单个连通孔口可具有在垂直于单个连通孔口的轴线的截面中测得的最大尺寸,小于或等于内部管道的在垂直于内部管道的主纵长线的截面中测得的最大尺寸。这样的尺寸确保了流体在两个管道之间的良好分配并限制了相关的压头损失。
根据一个特定实施例,单个连通孔口具有至少4毫米直径的截面。
根据分别地或彼此结合地和与前述特征结合地考虑的一系列特征:
-在内部管道的面对外部管道的实心部分的一部分上去除形成厚度减小部分的材料。外部管道的实心部分是指没有喷射孔口的部分。因此,厚度减小部分不面对上面限定的喷射区域设置。
-至少一个连通孔口排放到外部管道的实心部分中。外部管道的实心部分是指没有喷射孔口的部分。
-至少一个连通孔口和至少一个喷射孔口沿相反的平行方向排放。
-连通孔口的排放方向与喷射孔口相反。换句话说,连通孔口面向外部管道的与外部管道的喷射区域在直径上相对或对称地相对的一部分排出。
-平坦部位于垂直于喷射孔口的轴线的平面上。换句话说,平坦部面对外部管道的与外部管道的喷射区域在直径上相对或对称地相对的一部分定位。
-厚度减小部分沿着内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以直线方式延伸。换句话说,厚度减小部分沿着直线定位,该直线与外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同轴。
-将平坦部的中心与外部管道的内部面分开的最大距离为1到5毫米之间(含端值)。
-在与平坦部不同的部分中,将内部管道的外部面与外部管道的内部面分开的最短距离在0.25到2毫米之间(含端值)。
-内部管道厚度减小部分是通过机加工生产的。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包括分配室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体集管。分配室容纳如上所定义的分配装置,并且分配装置的内部管道包括用于吸入制冷剂流体的入口,喷射孔口被布置成允许制冷剂流体在分配装置和分配室之间流通。
分配装置可以沿着集管的纵长轴线延伸,内部管道在其两个纵向端的第一纵向端包括用于使制冷剂流体进入内部管道的入口,内部管道在第二纵向端处被封闭。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集管,以及形成从该集管延伸的一束管的管,其特征在于,分配装置的内部管道被定向为:用以形成厚度减小部分的材料去除在内部管道的面对管束的区域中进行。例如,如果去除部形成平坦部,则显然该平坦部的平面垂直于管束的管的轴线,并且形成在最靠近管束的内部管道的外部面中。
外部管道的喷射区域的长度可以等于管束的长度。
厚度减小部分可以在内部管道的等于管束的长度的长度上形成。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考附图的说明性示例给出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细节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参与车辆的空调设备的制冷剂流体的流通回路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图1的回路所包括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其适于布置在图2的热交换器的集管中;
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的内部管道,以使得厚度减小部分可见的角度观看该内部管道;
图5是图3中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该分配装置的外部管道已变得透明,以使内部管道整体可见;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的内部管道的变型实施例的类似于图5的侧视图;
图7是沿着其纵长轴线的分配装置的透视截面图,特别是使单个连通孔口和形成在内部管道上的平坦部相对于外部管道上的喷射孔口的定向可见;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图2的热交换器的详细视图,其中更特别地可见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的集管。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注意的是,尽管附图为实现本发明而详细示出了本发明,但是如果必要的话,它们当然可以用来更好地定义本发明。类似地,要指出的是,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图1示出了用于制冷剂流体700的回路100,该回路100用于与用于车辆、特别是机动车辆的乘客室的空调设备协作。该回路100被布置成闭环,制冷剂流体700在该闭环内沿箭头所示的流通方向流通。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回路100在制冷剂流体700的流通方向上依次包括压缩机200,冷凝器300,膨胀构件400和至少一个热交换器500。应当注意,冷凝器300是能够在制冷剂流体700膨胀之前借助于外部空气流来冷却制冷剂流体700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500有利地形成空调设备的一部分,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蒸发器600的形式。
为了连接构成回路100的各种元件,后者包括通道和阀以控制所述流。要注意的是,这种最小化回路100是作为示例给出的,并且鉴于回路100可以具有的各种架构,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蒸发器600形式的热交换器500专用于冷却在空调设备中流通的空气流A。这种空气流A特别地用于对车辆的乘客室内的空气进行热处理,或者例如用于在操作中冷却车辆单元。根据另一实施例,热交换器500是冷却器,并且专用于冷却能够冷却正在操作的车辆的单元的液体,所述单元诸如向车辆的电力传动系供应电能的一个或多个电池。
图2示出了热交换器500包括管束6,集管7和出口箱9。根据该实施例,热交换器500还包括返回箱8,该返回箱使制冷剂流体能够通过在重新结合出口箱9之前在管束6中形成多个通道而流通。管束6中的管在这种情况下在集管7和返回箱8之间延伸。更准确地说,管束6的管分层布置,其中第一层形成热交换器500的第一主面,第二层形成热交换器500的第二主面。主面是指热交换器500具有最大面积之一的面。
根据这里未示出的变型实施例,热交换器500包括在管束的一端处的集管7和在管束6的另一端处布置的出口箱9。
在下面的描述中,根据纵向轴线L、竖直轴线V和横向轴线T来参考取向,如图2至9所示,由三面体L、V、T义。竖直轴线V对应于热交换器500的管束6中的给定管的主纵长方向,并且对应于在热交换器500的管内部流通的制冷剂流体跟随的主方向。垂直于竖直轴线V的横向轴线T对应于在通过管束6时由热交换器500冷却的流体流(例如空气流A)所采取的主方向。最后,纵向轴线L既垂直于竖直轴线V又垂直于横向轴线T,并且遵循热交换器500的箱之一的纵向方向,无论是集管、返回箱还是出口箱。应当注意,这些轴线的名称的选择不限于热交换器在其应用于车辆、特别是机动车辆时可以具有的取向。
因此,在该参考系中,集管7和返回箱8设置在管束6的两个相对的竖直端,集管7设置在管束6的第一竖直端,返回箱设置在第二竖直端。出口箱9沿横向轴线T在管束6的第一竖直端处布置在集管7旁边。集管7和出口箱9有利地具有一体的结构,也就是说,它们被制成一件。
集管7界定了分配室2,分配室2借助于容纳在集管7中的分配装置10被供给制冷剂流体700,并且管束6中的多个管排放到分配室2中。
稍后将更详细描述的分配装置10包括入口11,该入口11用于使制冷剂流体700进入热交换器500并且特别是进入分配装置10,该分配装置10构造成沿着集管7分配制冷剂流体700。
一旦制冷剂流体700在热交换器500内部,它就沿着管束6中的管流通,从而借助于返回箱8在一个或多个程中冷却管。然后,经由设置在出口箱9上的出口12将制冷剂流体700从热交换器500排出。
根据所示的热交换器500的布置,制冷剂流体700的流通呈“U”形。根据一个变型实施例,热交换器500是多程类型的,也就是说,返回箱8是分成隔室的,使得制冷剂流体700在到达第二层和出口箱之前,进行通过一个管层的多个程。如果热交换器500不包括返回箱8,而是包括出口箱9,则制冷剂流体以“I”形流通。
此外,在将其应用于空调设备的情况下,热交换器500旨在冷却在横向于管束6的纵长方向的方向上穿过管束6的空气流A。换句话说,空气流A横向于热交换器500的纵向平面P1穿过束6。为了改善热交换,管束6的管包括例如翅片,翅片促进空气流A和管束6的管之间的热交换。
制冷剂流体700从集管7流通到管束6的第一管层,专用于向返回箱8供给制冷剂流体700。然后,制冷剂流体700通过管束6的第二管层从返回箱8流通到出口箱9。第一层和第二层在纵向平面P1的每一侧上彼此叠置。
集管7的分配室2容纳分配装置10,该分配装置10沿着平行于集管7延伸的方向的纵长轴线延伸。分配装置10包括至少两个管道12、13,内部管道13构造成经由其纵向端中的形成入口孔11的一个纵向端接收制冷剂流体并将该流体传递到外部管道12,该外部管道12本身构造成使得制冷剂流体能够朝向管束6中的每个管通过。更准确地说,内部管道13容纳在外部管道12中。分配装置10的每个管道12、13沿着相应的纵长轴线12A和13A延伸。
分配装置10的每个管道12、13更具体地平行于集管7的纵长方向而平行于纵向轴线L延伸。换句话说,每个管道12、13的纵长轴线平行于集管7的纵长方向。根据这里未示出的变型实施例,分配装置10的管道12、13中的至少一个倾斜于集管7延伸的方向延伸。
根据所示的示例,管道12、13是同轴的,结果是纵长轴线12A,13A重合。为了将管道保持在该位置,两个管道12、13借助于间隔件彼此分开,该间隔件还使得能够将分配装置10固定到集管7上。替代地,可以提供包括多于两个的管道12、13的分配装置10,应当理解,另外的管道将被布置在内部管道13和外部管道12之间。
示出分配装置10的图3示出了外部管道12包括所谓的喷射孔口120。每个喷射孔口120具有与外部管道12的纵长长轴12A相交的轴线120A。当然,如果提及孔口的或开口的轴线,则是指穿过所述孔口或所述开口的轴线,也就是说沿穿过该孔口或该开口的制冷剂流体700的主方向。注意,喷射孔口120的每个轴线120A垂直于外部管道12的主纵长轴线12A延伸。
外部管道12和内部管道13是中空的,并且它们中的每一个界定内部空间。因此限定了内部空间15和连通空间,该内部容积在内部管道13中延伸,并且制冷剂流体700从入口11吸入该内部容积15中,该连通空间14在外部管道12中延伸,并且更准确地说,在内部管道13和外部管道12之间延伸。
根据所示的示例,外部管道12和内部管道13均具有呈圆形截面的端部,该管道的截面在与管道12、13的主纵长轴线12A、13A横向的平面中截取。相应地,连通空间14和内部空间15分别由至少一个管道12、13界定,管道的至少一部分壁是圆形的。当然,管道12、13的其他截面形状是允许的,并且例如可以是正方形或矩形。
在外部管道12上限定了喷射区域Z,所有喷射孔口120都位于该喷射区域Z中。喷射孔口120以纵向系列布置,该纵向系列包括第一喷射孔口l20i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l20n+i,第一喷射孔口l20i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l20n+i布置在系列的相对纵向端处。然后清楚的是,第一喷射孔口120i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120n+i是系列中的彼此之间的距离最大的喷射孔口120。第一喷射孔口120i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120n+i也可以被定义为制冷剂流体700沿着该流体沿着内部管道13的流通方向(由箭头S指示)到达的第一孔口和最后一个孔口。
喷射区域Z在长度LZ上延伸,该长度LZ沿着外部管道12的主纵长轴线12A测量。此长度LZ的中间M可以定义喷射区域Z的中央部分C,该中央部分覆盖围绕中间M的长度LZ的正负5%的间隔。
应该指出的是,根据所示的实施例,喷射孔口120在外部管道12的喷洒区域Z中规则地间隔开。更准确地说,喷射孔口120以规则的间隔沿着外部管道12的主纵长轴线12A以直线方式设置。换句话说,喷射孔口120定位在一条直线上,该直线平行于外部管道12的主纵长轴线12A,在两个连续的喷射孔口之间具有恒定的间距。根据一个变型实施例,喷射孔口120以螺旋的形式围绕外部管道12的主纵长轴线12A布置。
需要注意的是,在所示的示例中,外部管道12包括单排喷射孔口120。根据一个变型实施例,外部管道12包括多个平行排的喷射孔口120。然后清楚的是,在此未示出的该变型中,喷射区域Z包括两个第一喷射孔口120i和两个最后喷射孔口120n+i。
图3还示出了内部管道13在纵向上延伸超过外部管道12,这里在入口口侧。从图6中可以看出,外部管道12和内部管道13具有相同的长度,该长度是沿着它们的主纵长轴线12A、13A测得的。应当注意的是,分配装置10包括两个支撑元件,支撑件123中的一个在图7中部分可见,其布置在其纵向端部,并且使得外部管道12的定位在纵向上相对于内部管道13偏移,并且能够实现它们的同轴保持。第一支撑元件设置在与入口11相对的纵向端,并且该支撑元件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分为两部分,被构造为封闭每个管道,并防止该纵向端处的流体泄漏。第二支撑元件设置在包括入口的纵向端处,该第二固定元件被穿孔以允许通向该流体入口。此外,支撑元件可以配备有用于对管道中的一个或另一个进行角度定位的器件,以例如通过布置在该第二支撑元件中的狭槽和布置在管道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的周边上的肋的协作来提供形成本发明主题的孔口的正确位置,无论是相对于彼此还是相对于管束。
图4单独示出了内部管道13,其包括设置在内部管道13的一个纵向端处的入口11。换句话说,内部管道13在其两个纵向端之一处敞开,以便形成用于使制冷剂流体700进入分配装置10的入口11。
根据本发明,内部管道13包括厚度减小部分16,也就是说,内部管道13的至少一部分已经被去除材料。材料的去除在内部管道13的外部面上进行,也就是说,在内部管道13的在连通空间14侧上的面上进行。与不包括厚度减小部分16的内部管道13相比,该厚度减小部分16使得连通空间14能够增加。连通空间14的增加使得当已经离开内部管道13的流体在到达喷射孔口120之前沿着外部管道12流通时,如后所述,能够提高制冷剂流体700的液相和气相的均质化。
内部管道13的厚度减小部分16例如通过机加工形成内部管道的管而形成。根据所示的示例,厚度减小部分16采取平坦部17的形式。平坦部是指在圆形截面上形成的平面。要注意的是,在所示的示例中,平坦部17在内部管道13的长度的至少50%上延伸。平坦部17优选地以直线方式并且平行于内部管道13的主纵长轴线13A延伸。而且,连通孔口130以穿过平坦部17的方式形成。换句话说,平坦部17在内部管道13的形成有连通孔口130的至少一部分上延伸。
图4还示出了内部管道13包括至少一个单个的所谓的连通孔口130,其轴线130A与内部管道13的主纵长轴线13A相交。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内部管道设置有单个连通孔口。更准确地说,连通孔口130的轴线130A垂直于内部管道13的主纵长轴线13A。经由入口11渗透到内部管道13中的流体沿着管道流通并穿过该连通孔口130以渗透到外部管道12中。
内部管道13上存在单个连通孔口130,也就是说,能够从内部管道通向外部管道的单个孔口,使得制冷剂流体700能够进入外部管道12上的精确点,这能够完全控制该制冷剂流体沿着外部管道的分布,从而显着防止流体从一个纵向端流通到另一纵向端。此外,单个连通孔口能够改变其尺寸,特别是使其足够大以最小化压头损失。清楚的是,这两个点使得可以在将分配装置10应用于热交换器500时促进分配装置10的布置,而与安装有分配装置10的热交换器500的尺寸无关。
无论热交换器500的尺寸如何,并且因此无论内部管道13的尺寸如何,连通孔口130都被定为成敞开到外部管道2的中央部分C上,即定位在距第一个喷射孔口120i和距最后一个喷射孔口120n+i相等的距离处。如上所述,喷射区域Z包括从中间M延伸该喷射区域的长度LZ的正负5%的中央部分C,中间M在距第一个喷射孔口120i和距最后一个喷射孔口120n+i相等的距离处。因此,确保在内部管道13中流通的制冷剂流体700基本上在喷射区域Z的中间排出,这使得能够均匀地供给外部管道12的喷射孔口120,术语基本上表示连通孔口130在中间M处或至少在中央部分C中以前述比例包围该中间M而排出。
根据图5所示的变型实施例,内部管道13包括多个连通孔口130。根据该实施例,所有的连通孔口130都设置在厚度减小部分16中。多个连通孔口130能够使制冷剂流体700沿着喷射区域Z更均匀地分布。为此,连通孔口130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直径,特别是根据它们在内部管道13上的位置。
根据这些实施例,连通孔口130具有圆形或矩圆形的轮廓。当然,其他孔口形状也是可能的,例如具有多边形(例如十边形)轮廓的连通孔口。在所有这些形状的情况下,要注意的是,连通孔口130具有在垂直于其轴线130A的截面测得的更大的尺寸,例如直径或对角线,该截面小于或等于内部管道13的截面。内部管道13的截面是指在垂直于内部管道13的主纵长轴线13A的截面中测得的内部管道13的最大内部尺寸,例如直径或对角线。
在所示的示例中,内部管道13的外直径为6毫米,内直径为4毫米,连通孔口130的直径或最大尺寸等于4毫米。连通孔口130的直径基本等于内部管道13的直径的事实使得能够控制在入口和外部管道之间的流体通过时的压头损失,该入口包括设置在装置的一端处的具有给定直径的单个孔口,制冷剂流体700沿着该外部管道被分布为以均匀的方式通过喷射孔口120中的每一个。在单个连通孔口的情况下,其中心位置使得能够均匀地进给,因为渗透到外部管道12中的制冷剂流体700被均等地分配到分配装置的纵向端中的一个或另一个。
从前面的描述中应当注意,在单个连通孔口的情况下,该连通孔口哦130的最佳位置是理论上的,并且使得其定位为与喷射区域Z的中间M严格地竖直对准。然而,如果在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体的入口和出口之间发现压力不平衡,则可能希望偏移该连通孔口的纵向位置,有利地与围绕该中间M的中央部分C具有对应关系。
例如,如果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100被配置为使得入口处的制冷剂流体的压力高于出口处的压力,则适当的是将连通孔朝着与入口相对的、对应于入口的端部移动。
此外,图6示出了平坦部17在等于喷射区域Z的长度LZ的长度L17上延伸。换句话说,平坦部17在距离L17上延伸,该的距离L17等于将喷射孔口120的纵向系列的第一喷射孔口120i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120n+i分开的长度LZ。因此,厚度减小部分16在分配装置10的纵向部分上延伸,该纵向部分至少部分地与在其中形成所有喷射孔口120的喷射区域Z相交。更一般地,可以说厚度减小部分16和喷射孔口120在分配装置10中至少部分地叠置。在所示的例子中,厚度减小部分16和承载这些喷射孔口的喷射区彼此竖直重叠地布置。
在所示的示例中,该竖直重叠伴随有平坦部17以及连通孔口130、内部管道13和外部管道12的喷射孔口120的特定布置。因此,内部管道13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外部管道12中,即,厚度减小部分16面向外部管道12的没有喷射孔口120的部分。因此,在图6中,值得注意的是,厚度减小部分16不面对喷射区域Z设置。厚度减小部分16相对于喷射孔口120的这种布置使得能够在没有喷射孔口120的外部管道12的一部分中提供大的连通空间14,尤其是在外部管道的与设置有喷射孔口的部分相对的部分、在适当的情况下直径地相对的部分中,如尤其可在图7中看到的。结果,产生用于制冷剂流体700的液相积聚的空间。实际上,制冷剂流体700可以以两相状态渗透到分配装置中,并且在离开连通孔口130时仍处于该状态,并且制冷剂流体700的两相混合物中所含的比气相更致密的液相倾向于保留在由厚度减小部分16部分地界定的积聚空间,特别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为了促进由重力导致的相分离,每个连通孔口130有利地具有平行于地面重力方向的轴线130A,并且平坦部17具有垂直于地面重力方向延伸的平面。
为了使液相积聚的空间尽可能大,喷雾孔口120具有垂直于通过去除材料形成的平面的轴线120A。换句话说,喷射孔口120具有垂直于平坦部17的平面的轴线120A。
每个连通孔口130有利地通向外部管道12的没有喷射孔口120的一部分。因此,连通孔口130被布置成面对外部管道12的实心部分。实心部分是指外部管道12的不具有喷射孔口120的部分。因此,连通孔口130不面对喷射区域Z设置。
优选地,连通孔口130被布置成使得穿过它们的制冷剂流体700沿与穿过喷射孔口120的制冷剂流体700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换句话说,每个连通孔口130具有平行于喷射孔口120的轴线120A的轴线130A,同时沿相反的方向打开。当管道12、13是同轴且圆形的时,可以说每个连通孔口130都面向外部管道12的与喷射孔口120在直径上相对的部分定位。当管道具有非圆形的形状时,可以说每个连通孔口130面向外部管道12的与喷射孔口120对称地相对的的部分定位。这种连通孔口130相对于喷射孔口120的位置使得能够迫使气相沿喷射孔口120的方向驱动液相。
图8是在喷射区域Z中的分配装置10的横截面图。两个管道12、13是同轴的,可以看出,厚度减小部分16的存在是通过去除位于内部管道13的外部面上的材料而获得的,也就是说,面向外部管道12的面,厚度减小部分16在内部管道13和外部管道12的不同部分之间产生距离差异。
更准确地说,在内部管道13上存在平坦部17的情况下,区分出最小的径向距离W1和最大的径向距离W2,应该理解的是,径向距离是在垂直于内部管道13的主纵长轴线13A的给定截面中在通过内部管道和外部管道的共同中心的直线段上测得的。最小径向距离W1对应于在内部管道13的不同于平坦部17的部分中的外部面与外部管道12的内部面之间的距离。相反,最大径向距离W2对应于平坦部17的中心与外部管道12的内部面之间的距离。
取决于分配装置10的尺寸,最短距离W1可以达到0.25毫米至2毫米的最大值,而最大距离W2可以达到1至5毫米的最大值。当然,最大距离W2总是大于最小距离W1。因此,很明显,从一个分配装置10到另一个分配装置,连通空间14可以根据这些距离W1、W2而更大或更小。
图9示出了分配装置10的应用,该分配装置10包括在蒸发器600的集管7中具有平坦部17的内部管道13。分配装置与集管7同轴地放置,使得内部管道13的主纵向轴线与集管7的轴线重合。
注意,外部管道12以这样的方式布置在集管7中,以使得喷射孔口120与外部管道的这样的区域相对地排出:管束6的管敞开到该区域中。在如图9所示的布置中,其中管束竖直地布置在集管7下方,外部管道12被适配成使得喷射孔口敞开到外部管道12的顶部上。
喷射孔口120优选地布置成使得制冷剂流体700相对于沿着管束6流动的制冷剂流体700的流通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流通。换句话说,每个喷射孔口120具有平行于管的轴线6A的轴线120A,同时与那些管相对地排出,集管在离开喷射孔口时参与引管道中的流体。当外部管道12是圆形的时,可以说喷射孔口120面对集管7的与管束6在直径上相对的部分定位。喷射孔口120相对于管束6的这种位置能够改善制冷剂流体700在沿管流动之前的蒸发。
要注意的是,喷射孔口120全部沿着管束6分布。换句话说,喷射区域Z的长度LZ等于管束6的长度,管束6的长度是沿着平行于外部管道12的主纵长轴线12A的纵向轴线L测得的。因此,同样可以说,平坦部17的长度L17等于管束6的长度。也可以说,当内部管道13包括单个连通孔口130时,单个连通孔口130与管束6的中间对准。
不管所保持的变型实施例如何,本发明都能够提供一种用于分配制冷剂流体的装置,该装置提供了低的水头损失,以使制冷剂流体在热交换器的集管中均匀地分配。在分配装置中提供单个连通孔口使得能够获得有效的热交换器,其中流体分配装置满足这两个标准。
然而,本发明不应被视为限于所描述和示出的手段和构造,并且等同地应用于等同的任何手段或任何构造以及此类手段和/或构造的所有组合。实际上,尽管已经在不同的变型实施例中描述和示出了本发明,每个实施例分别采用特定的布置,但是不言而喻,在不损害本发明的前提下,可以组合所描述的这些布置。

Claims (9)

1.一种用于在热交换器(500、600)的集管(7)中分配制冷剂流体(700)的分配装置(10),所述分配装置(10)包括至少两个管道(12、13),包括外部管道(12)和内部管道(13),所述内部管道(13)被容纳在所述外部管道(12)中,以形成用于所述内部管道(13)和所述外部管道(12)之间连通的连通空间(14),所述外部管道(12)包括喷射孔口(120),每个喷射孔口具有与所述外部管道(12)的主纵长轴线(12A)相交的轴线(120A),所述内部管道(13)包括至少一个连通孔口(130),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口(130)具有与所述内部管道(13)的主纵长轴线(13A)相交的轴线(130A),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管道(13)包括厚度减小部分(16),所述厚度减小部分(16)通过从所述内部管道(13)的外部面去除材料而形成,所述外部面面向所述外部管道(12),其中,所述分配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每个纵向端处的第一支撑元件和第二支撑元件,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构造为实现所述外部管道和所述内部管道的同轴保持以及轴向偏移,材料的去除在所述内部管道(13)的外部面上形成平坦部(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孔口(120)全部都位于喷射区域(Z)中,在所述喷射区域中,所述喷射孔口以纵向系列布置,所述纵向系列包括第一喷射孔口(l20i)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l20n+i),所述第一喷射孔口(l20i)和所述最后一个喷射孔口(l20n+i)布置在所述纵向系列的相对端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减小部分(16)在等于所述喷射区域(Z)的长度(LZ)的长度(L17)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以穿过所述厚度减小部分(16)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口(13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部管道(13)的面向所述外部管道(12)的实心部分的部分上进行形成所述厚度减小部分(16)的材料去除。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坦部(17)位于垂直于所述喷射孔口(120)的轴线(120A)的平面中。
7.一种用于包括分配室(2)的热交换器(500、600)的制冷剂流体(700)集管(7),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室(2)容纳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分配装置(10),并且所述集管的特征在于,所述分配装置(10)的内部管道(13)包括用于吸入所述制冷剂流体(700)的入口(11),所述喷射孔口(120)被布置成允许所述制冷剂流体(700)在所述分配装置(10)和所述分配室(2)之间流通。
8.一种热交换器(500、600),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集管(7),以及形成从该集管(7)延伸的管束(6)的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装置(10)的内部管道(13)被定向成使得用于形成所述厚度减小部分(16)的材料去除在所述内部管道(13)的面对所述管束(6)的区域中进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500、600),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减小部分(16)在所述内部管道的等于所述管束的长度的长度上形成。
CN201880087097.0A 2017-12-19 2018-12-18 用于容纳在热交换器的集管中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 Active CN1116156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762509 2017-12-19
FR1762509A FR3075347B1 (fr) 2017-12-19 2017-12-19 Dispositif de distribution d'un fluide refrigerant destine a etre loge dans une boite collectrice d'un echangeur de chaleur
PCT/EP2018/085522 WO2019121699A1 (en) 2017-12-19 2018-12-18 Refrigerant fluid distribution device intended to be accommodated in a header of a heat exchang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15615A CN111615615A (zh) 2020-09-01
CN111615615B true CN111615615B (zh) 2022-04-19

Family

ID=62167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7097.0A Active CN111615615B (zh) 2017-12-19 2018-12-18 用于容纳在热交换器的集管中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41851B2 (zh)
EP (1) EP3707455B1 (zh)
CN (1) CN111615615B (zh)
FR (1) FR3075347B1 (zh)
WO (1) WO2019121699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221A (zh) * 1993-11-24 1995-08-23 昭和铝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EP1767887A2 (fr) * 2005-09-23 2007-03-28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Échangeur de chaleur interne pour un circuit d'agent réfrigérant d'un dispositif de climatisation
CN101802514A (zh) * 2007-06-25 2010-08-11 阿尔法拉瓦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分配膨胀液体的装置
CN102032825A (zh) * 2011-01-10 2011-04-27 天津商业大学 用于蒸发器的换热管及其组成的蒸发器
CN202216453U (zh) * 2010-06-01 2012-05-09 德尔福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方向不敏感的制冷剂分配器管的热交换器装置
CN102812321A (zh) * 2010-04-09 2012-12-05 英格索尔-兰德公司 成型的微通道热交换器
CN104075496A (zh) * 2013-03-25 2014-10-01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6123409A (zh) * 2016-08-22 2016-11-16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制冷剂分配装置和平行流换热器
CN206056032U (zh) * 2016-08-24 2017-03-29 颜汉强 一种蒸发式冷凝器上的新型播水装置
JP2017155992A (ja) * 2016-02-29 2017-09-0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4564B2 (ja) * 2014-09-30 2017-11-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ヘッダ
US10563895B2 (en) * 2016-12-07 2020-02-18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Adjustable inlet header for heat exchanger of an HVAC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221A (zh) * 1993-11-24 1995-08-23 昭和铝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EP1767887A2 (fr) * 2005-09-23 2007-03-28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Échangeur de chaleur interne pour un circuit d'agent réfrigérant d'un dispositif de climatisation
CN101802514A (zh) * 2007-06-25 2010-08-11 阿尔法拉瓦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分配膨胀液体的装置
CN102812321A (zh) * 2010-04-09 2012-12-05 英格索尔-兰德公司 成型的微通道热交换器
CN202216453U (zh) * 2010-06-01 2012-05-09 德尔福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方向不敏感的制冷剂分配器管的热交换器装置
CN102032825A (zh) * 2011-01-10 2011-04-27 天津商业大学 用于蒸发器的换热管及其组成的蒸发器
CN104075496A (zh) * 2013-03-25 2014-10-01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JP2017155992A (ja) * 2016-02-29 2017-09-0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6123409A (zh) * 2016-08-22 2016-11-16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制冷剂分配装置和平行流换热器
CN206056032U (zh) * 2016-08-24 2017-03-29 颜汉强 一种蒸发式冷凝器上的新型播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075347A1 (fr) 2019-06-21
US11441851B2 (en) 2022-09-13
EP3707455A1 (en) 2020-09-16
EP3707455B1 (en) 2023-06-21
WO2019121699A1 (en) 2019-06-27
CN111615615A (zh) 2020-09-01
US20210088295A1 (en) 2021-03-25
FR3075347B1 (fr) 2020-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08769B1 (ko) 병류 열교환기와, 균일한 냉매 유동을 촉진하는 방법
US9291407B2 (en)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with improved uniformity of refrigerant fluid distribution
US20090178790A1 (en)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US10295265B2 (en) Return waterbox for heat exchanger
US20080190134A1 (en) Refrigerant flow distributor
US9157690B2 (en)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apparatus
US10883776B2 (en) Liner tube for the inlet channel of a plate heat exchanger
CN111566432B (zh) 设置有用于保持和/或成角度地定位用于制冷剂流体分配的装置的构件的热交换器的集管
KR20200090775A (ko) 강하막 열 교환기
CN111615615B (zh) 用于容纳在热交换器的集管中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
CN110168302A (zh) 用于在构成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的管内分配制冷剂的装置
CN110234951B (zh) 用于将制冷剂流体分配在热交换器的收集箱内的装置
CN110168304B (zh) 在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的收集箱内分配制冷剂的装置
US20140166256A1 (en) Sub-Cooled Condenser Having a Receiver Tank with a Refrigerant Diverter for Improved Filling Efficiency
JP2015092120A (ja) 凝縮器
JP6246341B2 (ja) 蒸気圧縮システム内で使用されるための分配器
CN107208948B (zh) 制冷剂蒸发器
CN104006576A (zh) 一种换热器
CN110192077B (zh) 包括用于管道角度定位的至少一个装置的用于收集制冷剂流体的箱
CN110177989A (zh) 用于均化形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的热交换器的管内的制冷剂的分配的装置
CN110214257B (zh) 用于在热交换器的集管箱内混合制冷剂流体的装置
JP2020020575A (ja) 熱交換システム
WO2019121565A1 (en) Header box of a heat exchanger accommodating a device for distribution of a cooling fluid, which device is retained by means of a centring unit
KR20120124711A (ko) 공기조화시스템
CN110998206A (zh) 蒸发器,特别用于机动车辆空调回路,及相应的空调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