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02301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02301A
CN111602301A CN201880079580.4A CN201880079580A CN111602301A CN 111602301 A CN111602301 A CN 111602301A CN 201880079580 A CN201880079580 A CN 201880079580A CN 111602301 A CN111602301 A CN 111602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filler
cable
connector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95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02301B (zh
Inventor
畑徹弥
大原茂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02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2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02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2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4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 H01R4/2416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 H01R4/242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the contact members being plates having a single slot
    • H01R4/2425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 H01R4/2429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 H01R4/2433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one part of the base being movable to push the cable into the slo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5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 H01R13/5208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having at least two cable receiving open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aling material, e.g. gels or res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70Insulation of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8Cable junctions
    • H02G15/10Cable junctions protected by boxes, e.g. by distribution,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 H02G15/113Boxes split longitudinally in main cable 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4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 H01R4/2416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 H01R4/2445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additional means acting on the insulation or the wire, e.g. additional insulation penetrating means, strain relief means or wire cutting knives
    • H01R4/245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additional means acting on the insulation or the wire, e.g. additional insulation penetrating means, strain relief means or wire cutting knives the additional means having two or more slotted flat portions
    • H01R4/2456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additional means acting on the insulation or the wire, e.g. additional insulation penetrating means, strain relief means or wire cutting knives the additional means having two or more slotted flat portions in parallel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使对象物(70)导通的连接器(10),包括:相互可嵌合的一对嵌合物,被装填于嵌合物的填充剂(60);嵌合物具有:一起收纳填充剂(60)和对象物(70)的收纳部(35a),和与收纳部(35a)连接,并使填充剂(60)进入的容纳部(36)。

Description

连接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7年12月22日的日本国的发明专利申请特愿2017-246961的优先权,并以参考为目的,将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并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相互嵌合的一对嵌合物保持多个对象物,各对象物在嵌合物的内部通过中继触点相互电连接的连接器已为人所知。在这种连接器中,在嵌合物嵌合的状态下,为了使水以及尘埃等外部的异物不进入对象物和中继触点的连接部,而对连接部进行保护的技术已为人所知。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分支连接器,该分支连接器在嵌合物的内部配置主衬垫以及副衬垫,能够有效地防止外部的异物进入中继触点的一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60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是使对象物导通的连接器,包括:一对嵌合物,其相互可嵌合;填充剂,其被装填于所述嵌合物;所述嵌合物具有:收纳部,其一起收纳所述填充剂和所述对象物;容纳部,其和所述收纳部连接,并使所述填充剂进入。
附图说明
图1是被安装到对象物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在展开状态下临时保持对象物的图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连接器以及对象物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沿IV-IV箭头线的剖视图。
图5是仅放大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仅放大第二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中继触点单件的立体图。
图8A是表示将连接器安装到对象物的安装方法的第一步骤的模式图。
图8B是表示将连接器安装到对象物的安装方法的第二步骤的模式图。
图8C是表示将连接器安装到对象物的安装方法的第三步骤的模式图。
图8D是表示将连接器安装到对象物的安装方法的第四步骤的模式图。
图8E是表示将连接器安装到对象物的安装方法的第五步骤的模式图。
图8F是表示将连接器安装到对象物的安装方法的第六步骤的模式图。
图9是图1的沿IX-IX箭头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1的沿X-X箭头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8D的沿XI-XI箭头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的沿XII-XII箭头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4是第一变形例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5是第二变形例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6是第三变形例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7是第四变形例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分支连接器中,两个对象物当中的一个在嵌合物内终止,其端部被收纳在嵌合物内。然而,未充分考虑对该端部进行防水处理、防尘处理、绝缘处理或者防锈处理等的保护处理。在这种连接器中,期望对对象物的端部进行充分的保护处理。
有考虑通过被装填于嵌合物内的填充剂覆盖对象物的端部,从而充分地对该端部进行保护。这种情况下,由于对象物的位置以及直径等波动,因此作用于填充剂的压力也产生波动。例如,可能会由于对象物的不同,较大的压力作用于填充剂而使填充剂的剩余部分阻碍嵌合物的嵌合,结果是对象物的端部的保护效果降低。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能够抑制由于作业波动带来的影响,得到稳定的保护效果。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方向以图中的箭头的方向作为基准。在图1至图17中,各箭头的方向在不同的附图彼此相互一致。
图1是被安装到对象物7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在展开状态下临时保持对象物70的图1的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连接器10以及对象物7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2的沿IV-IV箭头的剖视图。
参照图3,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作为大的构成要素具有壳体15、中继触点50和填充剂60。连接器10例如是通过用中继触点50夹持线缆等的对象物70的芯线而使对象物70彼此导通的分支连接器。连接器10例如将一个对象物70电气地分支成两个。更加具体地,连接器10保持两个对象物70。一个对象物70在连接器10的内部终止,其端部被收纳在连接器10内。另一个对象物70从连接器10的前后两端伸出,沿前后方向延伸。
连接器10在保持对象物70的状态下,通过壳体15以及填充剂60围住中继触点50和对象物70的连接部,并且覆盖对象物70的端部,从而使其分别与外部隔离。连接器10提供保护功能,该保护功能包括对中继触点50和对象物70的连接部,以及位于壳体15内部的对象物70的端部的防水功能、防尘功能、绝缘功能或者防锈功能等。
参照图3以及图4,壳体15是由绝缘性且耐热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成型品。壳体15具有相互可嵌合的一对嵌合物。更加具体地,壳体15具有相互可嵌合的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壳体15具有连接部40,连接部40作为连结部而连接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壳体15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以及连接部40。
连接部40具有从第一壳体20侧直线地朝左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第一连接部41。连接部40具有从第二壳体30侧直线地朝右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第二连接部42。连接部40具有连接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的易弯曲部43。前后一对第一连接部41的上表面和前后一对第二连接部42的上表面,在展开状态下相互地构成大致同一平面。
易弯曲部43设为比前后的第一连接部41以及第二连接部42的厚度薄。前后的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易弯曲部43作为弯折线而可谷折。连接部40朝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接近的方向可弯折。第一壳体20、第一连接部41、易弯曲部43、第二连接部42以及第二壳体30具有足以独立地维持展开状态的刚性。
由于连接部40相互连接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因此装配作业者等将连接器10安装到对象物70的安装作业也变得更加容易。
填充剂60具有分别被装填到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的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填充剂60包含UV固化树脂、防水用凝胶或者粘接剂等当中具有聚结性或者粘接性的任意的材料。更加具体地,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在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嵌合的嵌合状态下,在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的内部,既可以聚结而相互一体化,也可以粘接而形成接合面。以下,以填充剂60具有聚结性进行说明。
例如,填充剂60由有效地发挥包含防水功能、防尘功能、绝缘功能或者防锈功能等的保护功能的UV固化树脂构成。具体地,填充剂60由包含: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丙烯酸树脂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丁二烯丙烯酸酯、有机硅丙烯酸酯、氨基树脂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乙烯基醚、聚酯乙烯基醚、有机硅系弹性体、苯乙烯系弹性体或聚乙烯-聚苯乙烯系弹性体等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例如,填充剂60由包含同时具有聚结性、弹性以及耐热性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
参照图3,对象物70包括第一线缆71和第二线缆72。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分别被覆盖物71b、72b覆盖芯线71a、72a的表面。芯线71a、72a分别由包括铜或者铝等在内的具有导电性以及可挠性的材料构成。芯线71a、72a分别既可以是捻线也可以是单线。覆盖物71b、72b分别是管状的,并且具有可挠性以及绝缘性。第一线缆71是例如最初在汽车等的配线对象物的内部配线,并且和配线对象物的电源连接的线缆。另一方面,第二线缆72是之后追加并连接而将第一线缆71电气地分支的线缆。第二线缆72的一端连接例如包括汽车导航系统等的电子机器或者电气机器等。
图5是仅放大第一壳体20的立体图。参照图5,对第一壳体20的构造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壳体20具有外周壁20a,该外周壁20a从底部的外周边缘部朝上方突出。外周壁20a围绕第一壳体20的内部。第一壳体20在相比于外周壁20a的内周侧,具有从上面观察凹设为大致矩形状的第一凹部20b。第一凹部20b的底面通过由大致水平的平面形成的第一相对面20c构成。第一壳体20在第一相对面20c的中间部分,具有以朝下方凹设一段的方式凹设的中间凹部20d。中间凹部20d的底面通过由大致平行于第一相对面20c的平面形成的中间相对面20e构成。第一壳体20具有由中间凹部20d构成的触点安装槽21。触点安装槽21具有中间凸部21a,该中间凸部21a位于左右方向中间,使触点安装槽21的前后宽度变窄而将触点安装槽21隔开成左右一对。中间凸部21a在从前方的正面观察,形成为大致凸状。触点安装槽21具有在中间相对面20e侧的四个角落形成的突部21b。突部21b和中间凸部21a同样,使触点安装槽21的前后宽度变窄。触点安装槽21具有从中间相对面20e朝上方突设的一对定位突起21c。定位突起21c随着从大致圆柱形状的基部朝远端部逐渐变细。
第一壳体20具有凹设于外周壁20a的前后两侧的一对第一线缆安装槽22和一对第二线缆安装槽23。第一线缆安装槽22位于触点安装槽21的左半部的前后两侧,并且相互位于大致同一轴线上。第二线缆安装槽23位于触点安装槽21的右半部的前后两侧,并且相互位于大致同一轴线上。第二线缆安装槽23和第一线缆安装槽22平行。第一线缆安装槽22以及第二线缆安装槽23的正面形状为大致U字状。
第一壳体20具有倾斜面22a,该倾斜面22a从后侧的第一线缆安装槽22的最深底面朝向下方并向外侧倾斜。第一壳体20具有一对倾斜面23a,该一对倾斜面23a分别从一对第二线缆安装槽23的最深底面朝向下方并向外侧倾斜。第一壳体20具有平板状的盖部24a,该盖部24a形成在前侧的倾斜面23a的下方位置,从外周壁20a的前面朝前方延伸。第一壳体20具有平板状的盖部24b,该盖部24b形成在倾斜面22a以及后侧的倾斜面23a的下方位置,从外周壁20a的后面朝后方延伸。盖部24a、24b的上表面位于和倾斜面22a、23a的最下部相同的高度。
第一壳体20具有第一壁部22b,该第一壁部22b从前侧的第一线缆安装槽22的最深底面的稍微下方的位置开始朝向下方并朝外侧倾斜。第一壁部22b比倾斜面22a陡峭。第一壁部22b的下端部位于盖部24a的上表面的下方。第一壳体20具有容纳部22c,该容纳部22c和第一壁部22b接连,朝向前方以规定的宽度凹设于盖部24a。容纳部22c由与第一壁部22b接连的剖视观察大致U字状的槽,和与该槽接连且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构成。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一壳体20具有一对第一锁定部25,该第一锁定部25形成于外周壁20a的左右两侧,在前后方向延伸。第一锁定部25具有弹性。第一锁定部25从外周壁20a的前后两侧的上边缘部朝上方突出一段。第一锁定部25具有沿上下方向形成为大致平面状的内表面25a。第一锁定部25具有从外周壁20a的左右两侧面朝外侧突出的第一锁定用突起25b。第一锁定用突起25b在前后方向延伸。第一锁定部25具有倾斜面25c,该倾斜面25c构成第一锁定用突起25b的外表面,随着朝向下方而朝第一壳体20的外侧倾斜。第一锁定部25具有倾斜面25d,该倾斜面25d在内表面25a的上边缘部形成,随着朝向上方而朝第一壳体20的外侧倾斜。第一壳体20具有四处缺口部25e,该四处缺口部25e分别在第一锁定部25的前后两侧形成。缺口部25e以沿第一锁定部25的突出方向、即上下方向并将对应于外周壁20a的部分开槽的状态而形成。缺口部25e使第一锁定部25的弹性变形更加容易,使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的嵌合性提高。
如图5所示,第一壳体20具有一对按压部26,其在第一相对面20c,分别突设于一对第一线缆安装槽22以及一对第二线缆安装槽23和触点安装槽21之间。一对按压部26由在左右方向并列而形成且朝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肋构成。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一壳体20具有凹部27,该凹部27凹设于第一锁定部25的下边缘部的内侧。凹部27以沿第一锁定部25的下边缘部朝第一相对面20c的下方凹陷一段的状态而形成。
图6是仅放大第二壳体30的立体图。参照图6,对第二壳体30的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二壳体30具有外周壁30a,该外周壁30a从底部的外周边缘部朝上方突出。外周壁30a围绕第二壳体30的内部。第二壳体30在相比于外周壁30a的内周侧,具有在上面观察凹设为大致矩形状的第二凹部30b。第二凹部30b的底面通过由大致水平的平面形成的第二相对面30c构成。第二壳体30具有在第二相对面30c的中间部突设的线缆按压突起31。线缆按压突起31具有左右一对剖视观察大致U字状的第一按压槽31a以及第二按压槽31b。线缆按压突起31具有中间突起31c,和位于中间突起31c的左右两侧的突起31d、31e。第一按压槽31a在中间突起31c和突起31e之间形成。第二按压槽31b在中间突起31c和突起31d之间形成。
第二壳体30具有分别从外周壁30a的前后两侧突出于前后方向的线缆支撑腕部32a、32b。第二壳体30具有在线缆支撑腕部32b的右半部凹设的第一线缆保持槽33a。第一线缆保持槽33a位于和第一按压槽31a大致相同的轴线上。第一线缆保持槽33a的后侧部分,通过夹着空隙且在左右分离分割的一对突出片33b而形成。一对突出片33b分别具有从后端的下端部朝内侧突设并彼此相对的一对爪部33c。一对突出片33b分别具有相比于一对爪部33c位于内侧且从上边缘部朝左右方向突设并彼此相对的一对防脱落突起33d。第一线缆保持槽33a具有相比于一对防脱落突起33d位于内侧,随着朝向内侧而朝下方倾斜的倾斜面33e。
第二壳体30具有分别在线缆支撑腕部32a、32b的左半部凹设的一对第二线缆保持槽34a。一对第二线缆保持槽34a位于和第二按压槽31b大致相同的轴线上。第二线缆保持槽34a的外侧部分,通过夹着空隙且在左右分离分割的一对突出片34b而形成。一对突出片34b分别具有从外端的下端部朝内侧突设并彼此相对的一对爪部34c。一对突出片34b分别具有相比于一对爪部34c位于内侧且从上边缘部朝左右方向突设并彼此相对的一对防脱落突起34d。第二线缆保持槽34a具有相比于一对防脱落突起34d位于内侧,随着朝向内侧而朝下方倾斜的倾斜面34e。
第一线缆保持槽33a以及第二线缆保持槽34a是分别可将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横跨整个直径而插入保持的深度的槽。各一对突出片33b、34b特别是位于线缆支撑腕部32a、32b的左右外侧的突出片,在左右方向弹性地挠曲。邻接的突出片彼此的间隔可变化。防脱落突起33d、34d容许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插入第一线缆保持槽33a以及第二线缆保持槽34a。此时,各一对突出片33b、34b即各一对防脱落突起33d、34d以左右方向的间隔扩大的方式挠曲。
当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分别插入第一线缆保持槽33a以及第二线缆保持槽34a时,一对防脱落突起33d、34d分别夹持并压住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各一对突出片33b、34b以左右方向的间隔缩小的方式弹性地挠曲。因此,各一对突出片33b、34b,对插入到第一线缆保持槽33a以及第二线缆保持槽34a的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朝向线缆延长方向的移动施加阻力的同时允许其移动。此外,各一对突出片33b、34b对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分别试图从第一线缆保持槽33a以及第二线缆保持槽34a脱落的力施加阻力,并作为防脱而起作用以使其不容易拔出。这种防脱作用即使反转第二壳体30的上下也被维持。另一方面,各一对突出片33b、34b在施加了一定以上的外力的情况下,可以使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分别脱落。因此,容易进行连接器10的更换以及装拆于连接器10的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的变更。
第二壳体30具有在线缆支撑腕部32a的右半部沿上下方向凹设的收纳部35a。收纳部35a是从上面观察大致矩形状的凹部。收纳部35a横跨第二壳体30的上下宽度整体而延伸。第二壳体30具有和收纳部35a在内侧邻接的第二壁部35b。第二壁部35b随着从位于收纳部35a的上端的开口部旁边朝向下方而朝第二壳体30的内侧倾斜。第二壁部35b比倾斜面33e、34e陡峭。收纳部35a以及第二壁部35b位于和第一按压槽31a以及第一线缆保持槽33a大致相同的轴线上。
第二壳体30具有和收纳部35a连接,使填充剂60进入的容纳部36。如图1所示,容纳部36是露出在外部的凹部。如图6所示,容纳部36通过底侧的开口部和形成于第二壳体30内部的收纳部35a连接。容纳部36具有制动部36a,制动部36a在容纳部36抑制填充剂60朝收纳部35a的相反侧、即图1的后侧移动。制动部36a是在与填充剂60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从容纳部36的表面突出的突起部。容纳部36随着从收纳部35a侧朝后方逐渐地扩大后,由于制动部36a而在左右方向宽度变窄,在制动部36a的后侧具有大致一定的左右宽度。
如图4以及图6所示,第二壳体30具有一对第二锁定部37,该第二锁定部37形成于外周壁30a的左右两内侧面。第二锁定部37具有第二锁定用突起37a,该第二锁定用突起37a从外周壁30a的内侧面突设,在前后方向延伸。第二锁定用突起37a的下部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第二锁定用突起37a的上部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左右宽度逐渐变窄。第二锁定部37具有倾斜面37b,该倾斜面37b构成第二锁定用突起37a的表面,随着朝向上方而朝第二壳体30的外侧倾斜。第二壳体30具有一对突壁37c,其突设于第二锁定部37的前后两侧,在上下方向延伸。第二锁定用突起37a以横跨一对突壁37c之间的方式,形成于第二壳体30的内表面。
第二壳体30具有贯通设置于第二相对面30c的左右两端的贯通部38。贯通部38沿前后方向延伸,具有和第二锁定用突起37a相等的前后宽度。第二壳体30具有一对按压部39,其在第二相对面30c,分别突设于第一线缆保持槽33a以及第二壁部35b,和一对第二线缆保持槽34a与线缆按压突起31之间。一对按压部39由在左右方向并列而形成且朝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肋构成。
图7是中继触点50单件的立体图。参照图7,对中继触点50的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
中继触点50使用级进模(冲压)将包括磷青铜、铍铜或者钛铜等的具备弹簧弹性的铜合金或者科森铜合金的薄板加工成型为图示形状。中继触点50的表面通过镀镍形成基底后,实施镀锡铜、镀锡或者镀金。
中继触点5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基片51。中继触点50具有在基片51的前后两侧边缘部的左半部突设的、沿正交于基片51的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一对第一线缆压接片52。中继触点50具有在基片51的前后两侧边缘部的右半部突设的、沿正交于基片51的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一对第二线缆压接片54。中继触点50具有在基片51的左右两处形成的圆形的定位孔51a。中继触点50具有分别在第一线缆压接片52以及第二线缆压接片54形成的第一压接用槽53以及第二压接用槽55。第一压接用槽53以及第二压接用槽55由朝向基片51侧直线地延伸的狭缝形成。第一压接用槽53的上端开口部由远端部52a形成朝向上方扩大的大致V字状。第二压接用槽55的上端开口部由远端部54a形成朝向上方扩大的大致V字状。
前后一对第一线缆压接片52以及前后一对第二线缆压接片54分别通过狭幅部52b、54b和基片51连接。位于左右方向的第一线缆压接片52和第二线缆压接片54的相对边缘部的间隔,比狭幅部52b和狭幅部54b的相对边缘部的间隔狭窄。中继触点50具有在狭幅部52b和狭幅部54b之间形成的游隙部51b。
中继触点50在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嵌合的嵌合状态下,以导通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的状态被内包。更加具体地,中继触点50在嵌合状态下,第一压接用槽53以及第二压接用槽55将绝缘性的覆盖物71b、72b切断并分别夹持芯线71a、72a,由此使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彼此导通。
图8A是表示将连接器10安装到对象物70的安装方法的第一步骤的模式图。图8B是表示将连接器10安装到对象物70的安装方法的第二步骤的模式图。图8C是表示将连接器10安装到对象物70的安装方法的第三步骤的模式图。图8D是表示将连接器10安装到对象物70的安装方法的第四步骤的模式图。图8E是表示将连接器10安装到对象物70的安装方法的第五步骤的模式图。图8F是表示将连接器10安装到对象物70的安装方法的第六步骤的模式图。参照图8A至图8F,对连接器10的安装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
装配作业者等通过手等使中继触点50的下部嵌合处于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的第一壳体20的触点安装槽21。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将基片51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匹配突部21b的状态下,使游隙部51b嵌合到中间凸部21a的同时,使基片51嵌合到触点安装槽21的底部。由于第一壳体20的一对定位突起21c嵌合基片51的一对定位孔51a,因此中继触点50相对于第一壳体20被定位。中继触点50被安装到第一壳体20后,前后的第一压接用槽53位于通过前后的第一线缆安装槽22的轴线上,并且,前后的第二压接用槽55位于通过前后的第二线缆安装槽23的轴线上。
相互可嵌合的一对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内装填有填充剂60。更加具体地,使填充剂60分别介于第一壳体20的第一相对面20c以及第二壳体30的第二相对面30c之间。使填充剂60分别介于第二壳体30的收纳部35a以及第二壁部35b之间。如图3所示,处于第一相对面20c的第一填充剂61的下表面的形状和第一相对面20c的表面形状大致相同。同样地,处于第二相对面30c的第二填充剂62的下表面的形状和第二相对面30c的表面形状大致相同。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的高度分别是在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嵌合时第一填充剂61和第二填充剂62聚结的高度。第一填充剂61围在中继触点50的周围。第二填充剂62围在线缆按压突起31的周围。
如此地,在将中继触点50安装到壳体15,装填了填充剂60的状态下,将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安装到壳体15。在图8A所示的第一步骤中,将第一线缆71的端部从上方朝向下方,插入形成于第二壳体30且装填有填充剂60的收纳部35a。此时,第一线缆71的端部接触或者接近收纳部35a的底面。填充剂60在收纳部35a内围住第一线缆71的端部。
接着第一步骤,在图8B所示的第二步骤中,使第一线缆71弯曲。此时,第一线缆71在收纳部35a内沿上下方向延伸,从收纳部35a伸出且弯曲后朝后方延伸。
在如图8C所示的第三步骤中,进一步使第一线缆71沿第二壁部35b弯曲。此外,克服防脱落突起33d所产生的阻力,将第一线缆71压入。由此,第一线缆71被夹持在第一线缆保持槽33a的底部和防脱落突起33d之间,被第二壳体30临时保持。此时,第一线缆71在其延伸方向、即前后方向受到阻力的同时,可稍微移动。因此,第一线缆71的延伸方向的位置相对于展开状态的连接器10可微调整。
在图8D所示的第四步骤中,克服前后的一对防脱落突起34d产生的阻力,将第二线缆72压入一对第二线缆保持槽34a。由此,第二线缆72以和上述的使用了第一线缆保持槽33a临时保持第一线缆71同样的方式,被第二壳体30临时保持。此时,第二线缆72在其延伸方向、即前后方向受到阻力的同时可移动。因此,第二线缆72的延伸方向的位置相对于展开状态的连接器10可调整。
在图8E所示的第五步骤中,以前后的易弯曲部43为中心,以第二壳体30靠近第一壳体20的方式使第二壳体30旋转。此时,右侧的第二锁定用突起37a和对应的左侧的第一锁定用突起25b的倾斜面25c接触。继续使其旋转时,第二锁定用突起37a沿倾斜面25c朝下方滑动的同时,第一锁定部25朝第一壳体20的内侧弹性变形。此时,形成于第一锁定部25的倾斜面25d,抑制第一锁定部25的远端陷入第二填充剂62或者削到第二填充剂62。通过线缆按压突起31的第一按压槽31a将第一线缆71的中间部稍微压入第一压接用槽53的里侧即下方,第一线缆71的中间部进入前后的第一线缆压接片52之间的空间。
以前后的易弯曲部43为中心,进一步使第二壳体30沿靠近第一壳体20的方向旋转。此时,线缆按压突起31的第二按压槽31b,将第二线缆72的中间部朝第二压接用槽55的延伸方向或者与其接近的方向按压并接触第二线缆压接片54的远端部54a。因此,第二线缆72被远端部54a和线缆按压突起31夹持。
在图8F所示的第六步骤中,通过例如钳子等一般的工具将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大致平行地按压。此时,各第二锁定用突起37a卡合对应的第一锁定用突起25b。各突壁37c和对应的切口部25e嵌合。通过以上,第一壳体20被收纳到第二壳体30内,第一锁定部25和第二锁定部37在嵌合的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的内侧卡合。
第一线缆71被第一按压槽31a从远端部52a压入第一压接用槽53的大致中间部。由此,第一线缆71的覆盖物71b的左右两侧部被第一压接用槽53的左右两内面损坏。因此,在壳体15被保持在闭合状态时,第一压接用槽53的左右两内面被压接而均匀且可靠地接触芯线71a的左右两侧部。第二线缆72被第二按压槽31b从远端部54a压入第二压接用槽55的大致中间部,和第一线缆71同样地被压接。通过以上,第一线缆71的芯线71a和第二线缆72的芯线72a通过中继触点50而在连接器10的内部相互电导通。
由于第一压接用槽53以及第二压接用槽55的内面分别不会过强地接触芯线71a、72a的左右两侧部的一者,因此芯线71a、72a的一部分不会分别被第一压接用槽53以及第二压接用槽55切断。由于芯线71a、72a的机械强度不会降低,因此即使拉伸力作用于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芯线71a、72a完全切断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和中继触点50的接触可靠性提高。
图9是图1的沿IX-IX箭头线的剖视图。图10是图1的沿X-X箭头线的剖视图。参照图9以及图10,主要对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嵌合的嵌合状态下的各结构部的功能进行说明。
参照图9,第一锁定部25的远端接近第二壳体30的底部。由此,在第一锁定用突起25b和第二锁定用突起37a开始卡合的初始阶段,第一锁定部25的远端和第二填充剂62的左右方向的外侧面接触。因此,即使在嵌合进行时第一锁定部25朝内侧弹性变形,第一锁定部25的远端也不会插入第二填充剂62的下表面,不会将第二填充剂62左右隔断。连接器10能够抑制嵌合状态下填充剂60绕到第一锁定部25的外侧而第一锁定部25掩埋在填充剂60。
由于填充剂60和第一锁定部25的内表面25a接触,因此通过填充剂60的膨胀或者溶胀所引起的从内侧向外侧的弹性力,具有弹性的第一锁定部25有朝外侧弹性变形的趋势。由于连接器10在内部构成锁定部,因此通过第一锁定部25朝外侧的弹性变形,第一锁定部25和第二锁定部37的卡合更加牢固。
更加具体地,第一锁定用突起25b以及第二锁定用突起37a的卡合面A1在上下方向位于填充剂60的上下宽度内。由此,填充剂60的膨胀力等高效率地转换为卡合力。通过第一锁定用突起25b和第二锁定用突起37a在同一方向延伸并卡合,卡合面A1构成在同一方向延伸的平面。由此,卡合面A1的面积扩大,卡合更加牢固。由于卡合面A1呈大致水平状,因此卡合力容易在第一锁定用突起25b和第二锁定用突起37a之间传递。第二锁定用突起37a的左右方向的表面和第一锁定部25的外表面接触。由此形成的接触面A2大致平行于和填充剂60接触的第一锁定部25的内表面25a。由此,填充剂60的膨胀力等大致垂直地传递到第一锁定部25以及第二锁定用突起37a的左右方向的表面。因此,填充剂60的膨胀力等更高效率地转换为卡合力。
作为结果,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的紧贴状态进一步提高。即使是在施加了从内侧向外侧的弹性力的状态下,连接器10也能够抑制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的打开作用。虽然这样的效果在常温下也呈现,但是在高温下填充剂60的膨胀越大则呈现得更加显著。
在填充剂60也具有高粘度的情况下,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之间的打开进一步被抑制。例如,由于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的内部配置有填充剂60,因此在嵌合状态下各自的填充剂60会粘接。此时产生的粘接力变为对嵌合时的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的打开的阻力。
贯通部38当中在左右方向位于第一锁定部25内侧的部分,位于突起31d、31e和填充剂60之间的空间,以及凹部27,构成填充剂60的剩余部分进入的空间V。由此,能够吸收并积存填充剂60的剩余部分,抑制填充剂60对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的按压力的各个个体波动。
填充剂60和第一相对面20c和第二相对面30c紧贴,围在中继触点50的周围。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相互破坏而成为一次压缩状态,可靠地紧贴。在填充剂60由具有聚结性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通过氢键等化学反应而一体化。例如,即便使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沿上下方向分离,一次聚结的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也不会分离。不同于使普通的硅凝胶等的具有粘接性的材料彼此接合的情况,在聚结的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中没有形成接合面。因此原本就不会产生力学作用或者热膨胀等引起的接合面的剥离,结合力大幅增加。即使将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沿上下方向分离,聚结的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也依然一体地伸长,持续地对中继触点50的周围进行密封。填充剂60在同时具有聚结性和弹性的情况下,由于连接器10的振动等而一定程度地伸缩。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聚结的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也依然相互一体化并均匀地伸缩。作用于聚结的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的应力的分布横跨整体并大致均匀。
为了实现上述的压缩状态,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需要沿上下方向仅相互重叠规定的厚度量。参照图10,在未假定由于和第二填充剂62的紧贴所致的压缩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填充剂61的远端面S1相比于聚结的填充剂60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P位于第二填充剂62的一侧。同样地,在未假定由于和第一填充剂61的紧贴所致的压缩状态的情况下,第二填充剂62的远端面S2相比于中心线P位于第一填充剂61的一侧。
按压部26、39分别将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朝向另一边的壳体侧按压。按压部26、39按压填充剂60以使填充剂60分别和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的形状匹配并紧密贴合。更加具体地,各按压部配置为沿左右方向夹住各线缆,朝各线缆的左右两端部按压填充剂60。由此,由于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的形状的不同所引起的各填充剂的表面压力之差得到调整。因此,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旁边的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彼此的聚结性得以提高。
根据以上,连接器10通过壳体15以及填充剂60使第一线缆71以及第二线缆72和中继触点50的连接部与外部隔离,能够给这些连接部提供上述的保护功能。
图11是图8D的沿XI-XI箭头线的剖视图。图12是图1的沿XII-XII箭头线的剖视图。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连接器10临时保持对象物70的嵌合前和连接器10保持对象物70的嵌合后进行比较,并主要对第一线缆71的状态进行说明。在图12中,为了便于说明,使连接器10的嵌合后的状态从图1的状态上下反转,和图11的第二壳体30的朝向对应。
参照图11,第一线缆71在被连接器10临时保持的状态下,从收纳部35a伸出并朝斜下方弯曲,朝后方直线地延伸。收纳部35a是朝和第一线缆71的延伸方向即前后方向不同的方向凹设的凹部。例如,收纳部35a的凹设方向和第一线缆71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此时,第一线缆71的端部接触或者接近收纳部35a的底面。第一线缆71的端部在收纳部35a内被其底面或者填充剂60覆盖。装填于收纳部35a的填充剂60的一部分通过随着第一线缆71的插入的对填充剂60的按压,从收纳部35a的上方或者底侧的开口部朝第二壳体30的内侧或者容纳部36移动。
参照图12,在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相互嵌合的嵌合状态下,由于第一线缆71被压入到第一压接用槽53的大致中间部,因此第一线缆71的倾斜变得更加陡峭。此时,在图11以及图12中,分别如虚线以及双点划线所示,在第一线缆71中,从收纳部35a的上端旁边延伸到前侧的第一线缆压接片52的收纳位置的部分的长度,相比于嵌合前变得更长。因此,收纳部35a的第一线缆71的端部的位置朝嵌合侧移位。第一线缆71被第一壁部22b以及第二壁部35b夹住。更加具体地,第一线缆71位于第一壁部22b以及第二壁部35b之间,其表面和第一壁部22b以及第二壁部35b的表面接触或者接近。由于和嵌合前相比,第一线缆71的端部的位置朝嵌合侧移位且第一线缆71靠近第二壁部35b,因此位于收纳部35a的旁边的填充剂60的一部分回到收纳部35a的内部。由此,即使第一线缆71的端部的位置朝嵌合侧移位,填充剂60也在收纳部35a内覆盖着第一线缆71的端部。
在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嵌合并保持的状态下,第一壳体20的盖部24a、24b堵住第一线缆保持槽33a、第二线缆保持槽34a以及收纳部35a的嵌合侧的开口部。此时,第一线缆71在壳体15被保持的状态下,从收纳部35a伸出并弯曲,沿第一壁部22b以及第二壁部35b倾斜地延伸。第一线缆71的弯曲部分被凹设于盖部24a的容纳部22c接纳。第一线缆71的中间部沿前后方向直线地延伸。第一线缆71的后部在插入并保持在第一线缆保持槽33a的状态下,位于第一线缆保持槽33a的倾斜面33e以及第一壳体20的倾斜面22a之间。第一线缆71从第一线缆保持槽33a朝向后方延伸出连接器10的外侧。
沿左右方向和第一线缆71并列的第二线缆72以和第一线缆71的后部相同的方式,插入并被保持在一对第二线缆保持槽34a。第二线缆72位于一对倾斜面34e以及一对倾斜面23a之间。第二线缆72在连接器10的内部在中间部直线地延伸。第二线缆72在连接器10的内部在前后两侧弯曲。第二线缆72从一对第二线缆保持槽34a朝前后两方向延伸出连接器10的外侧。
图13是图1的连接器10的俯视图。参照图13,主要对安装了第一线缆71的状态、嵌合的状态或者使用的状态下的容纳部36以及制动部36a对填充剂60的剩余部分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安装了第一线缆71的状态、嵌合的状态或者使用的状态下,装填在收纳部35a的内部的填充剂60被按压时,无法完全收纳到收纳部35a的内部的剩余部分朝容纳部36移动。容纳部36接纳从收纳部35a挤出的填充剂60的剩余部分。由于容纳部36的前半部分随着从收纳部35a侧朝向后方而逐渐地扩大,因此朝容纳部36移动的填充剂60由于上述的按压所引起的按压力而在容纳部36内扩散。当在容纳部36的前半部扩散的填充剂60和制动部36a接触时,其扩散被阻碍。制动部36a限制填充剂60在容纳部36内的扩散。此时,当按压力依然作用于填充剂60时,填充剂60的一部分越过制动部36a朝容纳部36的后半部移动。另一方面,填充剂60的其他部分堆积在制动部36a旁边而变为压缩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例如如上述地第一线缆71的端部的位置朝嵌合侧移位而按压力消失或者降低时,由于变为压缩状态的填充剂60自身的弹性力,容纳部36内的填充剂60返回到收纳部35a。
由于容纳部36露出在外部,因此装配作业者等能够观察从收纳部35a向容纳部36移动的填充剂60。壳体15的颜色既可以和填充剂60的颜色相同,为了容易进行观察也可以不同。
以上这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通过良好的作业性来实现对象物70的端部的保护处理,能够提高保护的长期可靠性。更加具体地,由于在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的展开状态、或者嵌合状态下,填充剂60在收纳部35a内覆盖对象物70的端部,因此该端部与外部隔离。由此,连接器10能够对该端部实施防水处理、防尘处理、绝缘处理或者防锈处理等的保护处理。此外,由于为了实施保护处理而形成收纳部35a,因此装配作业者等不需要使用绝缘胶带或者防水盖等的别的部件。由此,在连接器10中,部件数量以及工时得以削减,作业性得以提高。因此,即使在作业较困难这样的地方也能够抑制安装作业的准确性的波动。作为结果,也抑制了长期可靠性的波动。装配作业者等不需要使用专用的工具,能够通过一般的工具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
在嵌合状态下,由于对象物70从在与对象物70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凹设的收纳部35a伸出并弯曲,因此对作用于对象物70的拉伸力的耐性得以提高。更加具体地,即使朝向后方的拉伸力作用于对象物70,由于对象物70的相比于弯曲部而位于远端侧的部分被收纳于在不同于后方的方向凹设的收纳部35a内,因此对象物70相对于后方其位置被限制。由此,收纳部35a对对象物70试图从连接器10脱落的力施加阻力,并作为防脱而起作用以使其不容易拔出。即使是在嵌合前的临时保持的阶段,由于对象物70不容易因收纳部35a而向延伸方向、即后方位置偏移,因此对象物70的临时保持性以及填充剂60对对象物70的密封性得以提高。
由于收纳部35a的凹设方向和对象物70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因此对上述的对象物70的防脱作用得以进一步加强,对象物70的临时保持性以及填充剂60对对象物70的密封性也得以进一步提高。
由于壳体15具有和收纳部35a邻接的第二壁部35b,因此能够抑制嵌合前以及嵌合后的对象物70的弯曲位置的波动。由于对象物70的弯曲位置以及整体位置得以稳定,因此,连接器10更加显著地达到上述的对对象物70的防脱作用、对象物70的临时保持性以及填充剂60对对象物70的密封性的效果。
由于嵌合状态下对象物70位于第一壁部22b以及第二壁部35b之间,因此对象物70的弯曲位置的波动进一步被抑制,对象物70对壳体15的保持位置得以稳定。因此,对象物70的端部在收纳部35a的内部,其位置被更加稳定地限制。其结果是,连接器10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对象物70的端部实施保护处理。
连接器10能够抑制由于作业波动带来的影响,得到稳定的保护效果。更加具体地,由于填充剂60的剩余部分因壳体15具有容纳部36而从收纳部35a移动,因此连接器10能够抑制由于填充剂60的过剩的斥力所引起的对象物70的不完全的临时保持以及保持。此外,连接器10能够抑制填充剂60的剩余部分对嵌合的阻碍以及嵌合后的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之间的打开。因此,连接器10能够不依赖于装配作业者等所引起的作业的波动而提供稳定的保护功能。
由于容纳部36具有制动部36a,因此填充剂60从收纳部35a向容纳部36的流动受到阻力。因此,填充剂60的过剩的流出被抑制。此外,由于对象物70的端部的位置在收纳部35a内移位,或者嵌合状态下填充剂60移动,因此在收纳部35a内部的填充剂60的量减少,或者不能充分实现适当的保护功能的情况下,填充剂60的剩余部分回到收纳部35a内部。由此,连接器10能够更加可靠地提供对对象物70的端部的保护功能。
由于制动部36a是在与填充剂60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从容纳部36的表面突出的突起部,因此连接器10更加显著地达到上述的制动部36a的效果。
由于容纳部36是露出于外部的凹部,因此装配作业者等能够从视觉上确认填充剂60的剩余部分。因此,装配作业者等能够根据露出于外部的填充剂60的剩余部分,从视觉上确认对象物70的适当插入以及壳体15的嵌合完成。
通过壳体15的颜色和填充剂60的颜色不同,填充剂60的剩余部分的视觉确认性得以进一步提高。由此,连接器10更加显著地达到上述的露出于外部的容纳部36的效果。因此,装配作业者等所决定的现场的作业精度以及成品率得以提高。
本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其精神或者其本质的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外的其他规定的方式实现。因此,前面的描述是例示性的,但并不限定于此。公开的范围不是通过之前的记述而是由附加的权利要求来定义的。所有的变更中的处于其等同的范围内的各种变更包含在其中。
例如,上述的各结构部的形状、配置以及个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图示的内容。各结构部的形状、配置以及个数等只要能够实现其功能,则可以任意地构成。上述的连接器10安装到对象物70的安装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说明的内容。连接器10安装到对象物70的安装方法,只要能够安装到对象物70以使连接器10的功能得以发挥,则可以是任意的方法。例如,连接器10只要能够维持嵌合性,也可以没有连接部40。这种情况下,和第一壳体20分离的第二壳体30也可以例如从上方朝下方和第一壳体20嵌合。
虽然以壳体15在对象物70从沿与其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凹设的收纳部35a伸出且弯曲的状态下保持对象物70进行了说明,但是壳体15对对象物70的保持方法以及收纳部35a的凹设方向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填充剂60在收纳部35a内覆盖对象物70的端部,保持方法以及凹设方向可以分别是任意的方法以及方向。例如,壳体15可以使对象物70保持在没有弯曲的状态。例如,收纳部35a也可以是沿和对象物70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凹设的凹部。
虽然以收纳部35a是从上面观察大致矩形状的凹部进行了说明,但是收纳部35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收纳部35a也可以是研钵状的凹部。由此,收纳部35a即使是直径不同的对象物70也可以适当地收纳,连接器10的通用性得以提高。
图14是第一变形例的连接器10的俯视图。图15是第二变形例的连接器10的俯视图。虽然以制动部36a是沿左右方向从容纳部36的表面突出的突起部进行了说明,但是制动部36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限制填充剂60的扩散,制动部36a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如图14所示,构成制动部36a的左右一对突起也可以是从后方朝向前方朝容纳部36的内侧斜斜地倾斜的倒锥状。一对突起的左右间隔也可以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逐渐地变窄。相反地,如图15所示,构成制动部36a的左右一对突起也可以是从前方朝向后方朝容纳部36的内侧斜斜地倾斜的锥状。
图16是第三变形例的连接器10的俯视图。图17是第四变形例的连接器10的俯视图。虽然以容纳部36具有突起状的制动部36a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容纳部36也可以没有突起部。这种情况下,制动部36a在容纳部36中,也可以是相对于填充剂60的移动方向的大致正交方向的宽度在移动方向侧变窄的部分。例如,制动部36a可以是,在与填充剂60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容纳部36的宽度随着朝向收纳部35a的相反侧而逐渐地变窄的锥部。例如,如图16所示,制动部36a也可以是形成于容纳部36的后半部、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容纳部36整体的左右宽度逐渐变窄的锥部。例如,如图17所示,制动部36a也可以是形成于容纳部36的后半部的倒锥状的突部的左右两侧面和容纳部36的左右两内面的间隔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逐渐变窄的两个锥部。
虽然以容纳部36是露出于外部的凹部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只要能够接纳从收纳部35a挤出的填充剂60的剩余部分,容纳部36也可以在壳体15的内部形成。
参照图9,虽然第一锁定用突起25b以及第二锁定用突起37a的卡合面A1是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水平的平面,但是卡合面A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卡合面A1例如也可以从嵌合的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的内侧朝向外侧而朝下方倾斜。通过这种剖面形状,提高卡合力且进一步降低第一锁定用突起25b以及第二锁定用突起37a的锁定脱开的可能性。
虽然以第一锁定部25形成于第一壳体20、第二锁定部37形成于第二壳体30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具有弹性的第一锁定部25形成于没有中继触点50的第二壳体30,第二锁定部37形成于具有中继触点50的第一壳体20。第一锁定部25以及第二锁定部37在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的形成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只要可使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嵌合并保持锁定,形成位置可以是任意的位置。
虽然以第一锁定部25以及第二锁定部37分别具有第一锁定用突起25b以及第二锁定用突起37a,第一锁定用突起25b和第二锁定用突起37a卡合进行了说明,但是锁定装置并不限定于此。第一锁定部25以及第二锁定部37也可以具有任意的锁定装置。
虽然以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分别装填第一填充剂61以及第二填充剂62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得到适当的保护功能,填充剂60也可以只装填到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的任意一者。
符号说明
10 连接器
15 壳体
20 第一壳体(嵌合物)
20a 外周壁
20b 第一凹部
20c 第一相对面
20d 中间凹部
20e 中间相对面
21 触点安装槽
21a 中间凸部
21b 突部
21c 定位突起
22 第一线缆安装槽
22a 倾斜面
22b 第一壁部(壁部)
22c 容纳部
23 第二线缆安装槽
23a 倾斜面
24a 盖部
24b 盖部
25 第一锁定部
25a 内表面
25b 第一锁定用突起
25c 倾斜面
25d 倾斜面
25e 缺口部
26 按压部
27 凹部
30 第二壳体(嵌合物)
30a 外周壁
30b 第二凹部
30c 第二相对面
31 线缆按压突起
31a 第一按压槽
31b 第二按压槽
31c 中间突起
31d 突起
31e 突起
32a 线缆支撑腕部
32b 线缆支撑腕部
33a 第一线缆保持槽
33b 突出片
33c 爪部
33d 防脱落突起
33e 倾斜面
34 第二线缆保持槽
34b 突出片
34c 爪部
34d 防脱落突起
34e 倾斜面
35a 收纳部
35b 第二壁部(壁部)
36 容纳部
36a 制动部
37 第二锁定部
37a 第二锁定用突起
37b 倾斜面
37c 突壁
38 贯通部
39 按压部
40 连接部
41 第一连接部
42 第二连接部
43 易弯曲部
50 中继触点
51 基片
51a 定位孔
51b 游隙部
52 第一线缆压接片
52a 远端部
52b 狭幅部
53 第一压接用槽
54 第二线缆压接片
54a 远端部
54b 狭幅部
55 第二压接用槽
60 填充剂
61 第一填充剂
62 第二填充剂
70 对象物
71 第一线缆
71a 芯线
71b 覆盖物
72 第二线缆
72a 芯线
72b 覆盖物
A1 卡合面
A2 接触面
P 中心线
S1 远端面
S2 远端面
V 空间

Claims (7)

1.连接器,是使对象物导通的连接器,包括:
一对嵌合物,其相互可嵌合,
填充剂,其被装填于所述嵌合物;
所述嵌合物具有:
收纳部,其一起收纳所述填充剂和所述对象物,
容纳部,其和所述收纳部连接,并使所述填充剂进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
所述收纳部收纳所述对象物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
所述嵌合物具有制动部,所述制动部形成于所述容纳部,在所述容纳部抑制所述填充剂朝所述收纳部的相反侧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
所述制动部是在与所述填充剂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从所述容纳部的表面突出的突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
所述制动部在所述容纳部中与所述填充剂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宽度在所述移动方向侧变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所述容纳部是露出于外部的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所述嵌合物的颜色和所述填充剂的颜色不同。
CN201880079580.4A 2017-12-22 2018-12-04 连接器 Active CN111602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6961A JP6993215B2 (ja) 2017-12-22 2017-12-22 コネクタ
JP2017-246961 2017-12-22
PCT/JP2018/044623 WO2019124064A1 (ja) 2017-12-22 2018-12-04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02301A true CN111602301A (zh) 2020-08-28
CN111602301B CN111602301B (zh) 2022-04-19

Family

ID=66992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9580.4A Active CN111602301B (zh) 2017-12-22 2018-12-0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437739B2 (zh)
EP (1) EP3731349B1 (zh)
JP (1) JP6993215B2 (zh)
KR (1) KR102418998B1 (zh)
CN (1) CN111602301B (zh)
WO (1) WO20191240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3952B (zh) * 2020-07-30 2022-03-18 泉州森鹤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性良好的排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03708A1 (en) * 2003-04-23 2005-01-06 Masaru Fukuda Waterproof connector
JP2005251400A (ja) * 2004-03-01 2005-09-15 Yazaki Corp 電線端末用キャップ
JP4565337B2 (ja) * 2005-11-24 2010-10-2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ZA827821B (en) 1981-11-04 1984-06-27 Racal Acoustics Ltd Highway cable connector
US5147217A (en) 1991-06-18 1992-09-1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mponent package
DE10142363A1 (de) 2001-08-30 2003-03-27 Delphi Tech Inc Elektrischer Verbinder
US6854996B2 (en) 2002-12-20 2005-02-15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s and methods for using the same
JP2004327174A (ja) * 2003-04-23 2004-11-18 Yazaki Corp 防水コネクタ
US7223132B2 (en) 2003-12-02 2007-05-29 King Jr Lloyd Herbert Open fac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271092B2 (ja) 2004-06-29 2009-06-0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圧接コネクタ
JP5407058B2 (ja) * 2009-12-24 2014-02-0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87864B2 (ja) 2012-12-06 2015-09-30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分岐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03708A1 (en) * 2003-04-23 2005-01-06 Masaru Fukuda Waterproof connector
JP2005251400A (ja) * 2004-03-01 2005-09-15 Yazaki Corp 電線端末用キャップ
JP4565337B2 (ja) * 2005-11-24 2010-10-2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31349A4 (en) 2021-09-08
JP2019114417A (ja) 2019-07-11
KR20200076750A (ko) 2020-06-29
US11437739B2 (en) 2022-09-06
EP3731349A1 (en) 2020-10-28
US20210098899A1 (en) 2021-04-01
KR102418998B1 (ko) 2022-07-08
EP3731349B1 (en) 2024-03-27
CN111602301B (zh) 2022-04-19
JP6993215B2 (ja) 2022-01-13
WO2019124064A1 (ja) 2019-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9441B (zh) 连接器
CN110754019B (zh) 连接器
CN111602301B (zh) 连接器
CN110431718B (zh) 连接器
CN111542971B (zh) 连接器以及安装方法
CN111357160B (zh) 保护部件以及保护方法
CN110192310B (zh) 连接器
KR102262341B1 (ko) 커넥터 및 곤포체
CN110383584B (zh) 连接器
JP6940451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