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90847B - 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90847B
CN111590847B CN202010376885.0A CN202010376885A CN111590847B CN 111590847 B CN111590847 B CN 111590847B CN 202010376885 A CN202010376885 A CN 202010376885A CN 111590847 B CN111590847 B CN 1115908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template
water
cooling chamber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7688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90847A (zh
Inventor
赵悦英
杨明
李素坤
王冬至
李冲
化明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Enjoy Advanced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Enjoy Advanced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Enjoy Advanced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Enjoy Advanced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7688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908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90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08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90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08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01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 B29C48/0011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compression mou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22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 B29C43/24Calend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3/44Compression means for making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 B29C43/46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3/52Heating o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7Flat, e.g. pa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包括出料部、辊压部、冷却输送部和收料部;冷却输送部包括沿传输方向顺次设置的多个接触式冷却结构,以及设置于接触式冷却结构中远离辊压部一端的牵引结构,且每个接触式冷却结构包括沿传输方向顺次设置的回温部、定型部和冷却部,且至少回温部和冷却部之间贯通连接有循环换热组件,回温部位于模板雏形的两侧并向模板雏形提供热风。本发明在辊压基本成型后,回温,而后二次定型,避免侧边出现翘边,再配合后面的冷却,通过对内应力的释放,避免了冷却过程中出现的材料性能的改变;由于回温的热能是通过冷却过程中吸收的热能提供,保证了回温过程整个热能能量的适配性。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建筑模板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行,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进行模板工程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
现有建筑模板有钢模板、木模板、竹模板。其中,钢模板强度高、光洁度好、耐磨性强,可是它生产成本高,安装时还需大量的钢扣件,容易与混凝土粘接而需要大量使用脱模剂,操作笨重,装模工人的劳动强度大。木模板、竹模板虽造价比较便宜,光洁度尚可,但强度较差,耐蚀耐磨性差,而且在拆卸时由于木板吸水涨大而变形引起损坏严重,重复利用效率低。因此,PVC硬板类的建筑模板以其高性价比和便捷的生产安装性能受到极大的应用。
然而,对于此类建筑模板的生产,一般是采用挤出成型后进行冷却定型,而由于其本身不经过发泡操作,因此,其虽然硬度较大,但脆性也较高,尤其是其两侧结构,在成型和冷却的过程中更是容易发生形变,而一旦在直接辊压成型后通过强行提高冷却温度的方式进行冷却,则更是容易因温度骤变造成内应力的变化,从而增加脆性,降低强度,导致板材出现质量问题,甚至是直接导致板材无法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在对其进行辊压基本成型后,先在传输过程中对其侧边通过热风回温,再进行二次定型,避免侧边出现翘边等现象,同时,回温和二次定型配合后面的冷却,在前期通过对内应力的释放,避免了冷却过程中出现的材料性能的改变,保证了模板的质量;并且,由于回温的热能是通过冷却过程中吸收的热能提供,不仅对能量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且二者之间的热能的交换,也保证了回温过程整个热能能量的适配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包括沿传输方向顺次设置的出料部、辊压部、冷却输送部和收料部;其中,
所述出料部包括用于将料体挤出至所述辊压部的挤出模头;所述辊压部包括多个自上而下顺次设置的挤压辊,经所述挤出模头挤出的模板雏形自上而下沿多个所述挤压辊的部分外表面顺次绕设并延伸至所述冷却输送部;
所述冷却输送部包括沿传输方向顺次设置的多个接触式冷却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接触式冷却结构中远离所述辊压部一端的牵引结构,且每个所述接触式冷却结构包括沿传输方向顺次设置的回温部、定型部和冷却部,且至少所述回温部和所述冷却部之间贯通连接有循环换热组件,所述回温部位于所述模板雏形的两侧并向所述模板雏形提供热风。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冷却部包括上水冷板和下水冷板,所述上水冷板和所述下水冷板之间形成有用于所述模板雏形通过的通槽,所述上水冷板和所述下水冷板内部各自中空形成为冷却水承载腔,且所述冷却水承载腔自内向外分隔为多个冷却室,每个所述冷却室上各自连通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牵引结构用于传输所述模板雏形至所述收料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回温部包括围合部分所述模板雏形的侧边的热风幕外壳,且所述热风幕外壳的出风面朝向所述模板雏形;
所述循环换热组件包括顺次连通设置的汽液分离器、气体压缩机和节流阀,所述汽液分离器的进气口与位于最内侧的所述冷却室连通,所述汽液分离器的出气口与所述气体压缩机连通,所述汽液分离器的出水阀与位于外侧的其余所述冷却室之间通过连接管组件连通,所述热风幕外壳与所述节流阀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管组件包括自所述出水阀至其余所述冷却室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的主管,以及自所述主管与每个所述冷却室各自相连的副管,且所述主管沿延伸方向斜向下倾斜,所述主管与每根所述副管的连接处的剖面形成为自上而下宽度变大的限流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水承载腔自内向外分隔形成为与所述通槽相贴合的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和第三冷却室,且所述第一冷却室与所述通槽的接触面积为所述第二冷却室与所述通槽的接触面积的2-3倍,所述第二冷却室与所述通槽的接触面积为所述第三冷却室与所述通槽的接触面积的1-2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风幕外壳与所述节流阀的连通处沿气体流通方向顺次设置有吸风结构和螺旋加热丝;
所述定型部至少包括配合设置的上压板和下压板,且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下压板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当所述上压板或所述下压板上受到的压力大于预设值时,所述压力传感器反馈至控制单元并控制螺旋加热丝加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挤压辊的数量为2-4个,且多个所述挤压辊的圆心沿竖直方向交错排布;
相邻的两个所述挤压辊的圆心沿水平方向的距离为所述挤压辊半径的1-1.5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沿与所述传输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冷却室与所述第二冷却室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冷却室与所述第三冷却室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各自为所述通槽沿所述传输方向的长度的1/200-1/50;
且所述第一冷却室与所述第二冷却室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冷却室与所述第三冷却室的侧壁之间的距离;
在每个所述冷却室中,所述进水管的端口与所述通槽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水管的端口与所述通槽之间的距离;
所述通槽中沿所述传输方向间隔形成有多条与所述传输方向相垂直且凹陷设置的蓄冷槽;
所述牵引结构包括水箱,以及沿传输方向等间距地设置于所述水箱中的多个可自转的输送辊。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建筑模板的生产方法,采用根据上述所述的建筑模板生产装置,所述生产方法包括:
S100、将PVC树脂、钙质填充剂、润滑剂和稳定剂送入转速为800-1000rpm的高速混料机中混合,升温至100-120℃后停止高速混合,冷却至40-50℃后回收混合料;
S200、将得到的混合料送入出料部中加热至130-175℃,经挤出模头挤出成型后,顺次穿过多个所述挤压辊之间,压延成型;
S300、将压延后的模板雏形的侧边经吹风回温后,进行二次成型;
S400、将二次成型后的模板雏形冷却定型后送至收料部中切割成预设尺寸。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步骤S400中,在冷却部对模板雏形进行冷却定型的过程中,冷却水蒸发后的水汽经循环换热组件进行收集;
收集的水汽经循环换热组件分离为高温气体和液相部分,且所述高温气体传输至回温部并对压延后的模板雏形的侧边进行吹风回温。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
1)在二次定型之前对模板雏形的两个侧边进行回温,能够促进其内应力的释放,并进一步避免前期辊压和传输过程中的压力和重力等作用而造成的翘边等问题;
2)将回温部和冷却部之间通过循环换热组件连通,不仅实现了热能的有效利用,并且,由于冷却部本身获得的热能即为模板本身的待释放热能,以此进一步反馈至回温部对其侧边进行回温,实现热量相适配,达到内部应力的更好的释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模板生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循环换热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水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水承载腔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水承载腔沿竖直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槽的局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板雏形和其中一侧热风幕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风幕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出料部;2-辊压部;3-冷却输送部;4-收料部;5-模板雏形;
11-挤出模头;
21-挤压辊;
31-接触冷却结构;32-牵引结构;
311-回温部;312-定型部;313-冷却部;314-循环换热组件;
3111-热风幕外壳;3112-出风面;
3121-上压板;3122-下压板;
3131-上水冷板;3132-下水冷板;3133-通槽;3134-冷却室;3135-进水管;3136-出水管;3137-蓄冷槽;
3141-气液分离器;3142-气体压缩机;3143-节流阀;3144-主管;3145-副管;3146-限流结构;
321-水箱;322-输送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包括沿传输方向顺次设置的出料部1、辊压部2、冷却输送部3和收料部4;其中,
所述出料部1包括用于将料体挤出至所述辊压部2的挤出模头11;所述辊压部2包括多个自上而下顺次设置的挤压辊21,经所述挤出模头11挤出的模板雏形5自上而下沿多个所述挤压辊21的部分外表面顺次绕设并延伸至所述冷却输送部3;
所述冷却输送部3包括沿传输方向顺次设置的多个接触式冷却结构31,以及设置于所述接触式冷却结构31中远离所述辊压部2一端的牵引结构32,且每个所述接触式冷却结构31包括沿传输方向顺次设置的回温部311、定型部312和冷却部313,且至少所述回温部311和所述冷却部313之间贯通连接有循环换热组件314,所述回温部311位于所述模板雏形5的两侧并向所述模板雏形5提供热风。
按照一般的冷却方式,在辊压成型前采用的是加热挤出成型的方式,而在辊压后则对辊压后的结构直接进行冷却,因此,在冷却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内应力释放不良等问题,而在此基础上,很多改机方式采用的是分段冷却的冷却方式,一般是采用多个顺次设置的不同温度的冷却槽,这样的分段冷却方式不仅整个冷却进程长,并且受不同的材料的散热等性能和前期加热条件的影响,往往在后期采用同一套分段冷却方式和温度则对于不同的材料而言,冷却效果各异,并且由于其仅仅是冷却温度的递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板材本身内应力问题。
为了实现有效冷却且能够更好地降低整个冷却过程的进程,并且在整个冷却过程中进一步对其内应力进行层层释放,所述冷却部313包括上水冷板3131和下水冷板3132,所述上水冷板3131和所述下水冷板3132之间形成有用于所述模板雏形5通过的通槽3133,所述上水冷板3131和所述下水冷板3132内部各自中空形成为冷却水承载腔,且所述冷却水承载腔自内向外分隔为多个冷却室3134,每个所述冷却室3134上各自连通有进水管3135和出水管3136,所述牵引结构32用于传输所述模板雏形5至所述收料部4。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模板雏形5经通槽3133传输的过程中,由于多个冷却室3134自内而外设置,因此,可以实现内部应力的层层释放,通过内应力的层层释放后,避免其冷却过程中的脆性提高的问题。
同时,为了有效利用热能,并且能利用材料自身散热性能,针对不同的材料其能够根据冷却的实际情况结合热能的散失进行适应性的调节,所述回温部311包括围合部分所述模板雏形5的侧边的热风幕外壳3111,且所述热风幕外壳3111的出风面3112朝向所述模板雏形5。如图7和图8所示,这里的出风面3112可以为三面,且恰好围合模板雏形5的侧边的三面,同时,出风面3112和模板雏形5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从而便于热风对其侧边进行回温,通过整个侧边的回温,使其本身在辊压传输过程中因部分冷却造成的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和内应力无法释放等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并使其整体能够通过侧边的部分软化得到整体内应力的降低。当然,这里的每个出风面3112的宽度小于与模板雏形5宽度的1/2,进一步地,为了在保证内应力尽量有效释放,且热能利用有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可以将出风面3112的宽度进一步设置为模板雏形5宽度的1/6-1/10,即两侧的出风面3112之和为模板雏形5宽度的1/3-1/5。
同时,为了将热能进行有效收集和利用,所述循环换热组件314包括顺次连通设置的气液分离器3141、气体压缩机3142和节流阀3143,所述气液分离器3141的进气口与位于最内侧的所述冷却室3134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3141的出气口与所述气体压缩机3142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3141的出水阀与位于外侧的其余所述冷却室3134之间通过连接管组件连通,所述热风幕外壳3111与所述节流阀3143相连通。这里,由于气液分离器3141分离出的液态物质本身具有热量,其温度虽然相较于挥发后送至热风幕外壳3111中的气体而言有所降低,但是,其相较于最内侧的冷却室3134中的冷却水而言温度相对较高,这样,对该介于回温部311和最内侧的冷却温度之间的热水进行再收集,并将其送至非最内侧的其他冷却室3134中,从而,在不额外增加多个冷却温度的冷却提供装置的前提下,实现冷却水承载腔自内而外温度递增的状态(随着水传输过程的进行,最外侧的水温相对最低),进一步实现层层释放应力的效果。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组件可以选择设置为包括自所述出水阀至其余所述冷却室3134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的主管3144,以及自所述主管3144与每个所述冷却室3134各自相连的副管3145,且所述主管3144沿延伸方向斜向下倾斜,所述主管3144与每根所述副管3145的连接处的剖面形成为自上而下宽度变大的限流结构3146。当然,这里的限流结构3146的设置是为了避免出现不论出水阀出水量大小都落入同一个冷却室3134中的问题。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得当蒸发的水汽增加(即板材本身冷却过程中释放的热能过大,其本身温度应该相对较高),顺着主管3144分别顺次进入不同的冷却室3134中,从而形成多个层层递进的冷却室3134,对于其整体应力的释放更为逐层递进的方式;当水汽减少(即本身并不释放较多热能,即受到加工条件等影响,相对而言,本身温度也较低,其也无需多个冷却室3134层层释放应力,因应力释放较大也会造成本身硬度出现问题),水汽往往仅会按照先后顺序顺次进入附近的冷却室3134中,形成小面积的冷却部313,并进而进行一定的冷却,保证其理化性能达到对应的要求。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水承载腔自内向外分隔形成为与所述通槽3133相贴合的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和第三冷却室,且所述第一冷却室与所述通槽3133的接触面积为所述第二冷却室与所述通槽3133的接触面积的2-3倍,所述第二冷却室与所述通槽3133的接触面积为所述第三冷却室与所述通槽3133的接触面积的1-2倍。
当然,在部分情况下,受到材料本身的影响,其可能会出现释放的热能难以对其进行回温,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地,本发明还设置有对气体进行加热的部件,即,所述热风幕外壳3111与所述节流阀3143的连通处沿气体流通方向顺次设置有吸风结构和螺旋加热丝。当然,这里的吸风结构可以随时开启,以便于气体的吸入,而螺旋加热丝则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使用,如图8所示,在热风幕外壳3111右侧延伸出的封闭结构内,即可以用于设置吸风结构和螺旋加热丝,优选地,螺旋加热丝位于所述吸风结构中靠近所述热风幕外壳3111的一侧,以保证气体的有效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定型部312至少包括配合设置的上压板3121和下压板3122,且所述上压板3121和所述下压板3122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当所述上压板3121或所述下压板3122上受到的压力大于预设值时,所述压力传感器反馈至控制单元并控制螺旋加热丝加热。当然,这里的螺旋加热丝的加热功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由于一般情况下分离后获得的高温高压热气正常能够起到一定的软化作用,因此,一般情况下,在加热后往往会将气体提升10-20℃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挤压辊21的数量为2-4个,且多个所述挤压辊21的圆心沿竖直方向交错排布;
相邻的两个所述挤压辊21的圆心沿水平方向的距离为所述挤压辊21半径的1-1.5倍。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在挤压辊21进行延压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保证延压操作过程中各处的受力均衡。
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沿与所述传输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冷却室与所述第二冷却室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冷却室与所述第三冷却室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各自为所述通槽3133沿所述传输方向的长度的1/200-1/50;
且所述第一冷却室与所述第二冷却室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冷却室与所述第三冷却室的侧壁之间的距离;
在每个所述冷却室3134中,所述进水管3135的端口与所述通槽3133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水管3136的端口与所述通槽3133之间的距离;
所述通槽3133中沿所述传输方向间隔形成有多条与所述传输方向相垂直且凹陷设置的蓄冷槽3137;
所述牵引结构32包括水箱321,以及沿传输方向等间距地设置于所述水箱321中的多个可自转的输送辊322。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建筑模板的生产方法,采用根据上述所述的建筑模板生产装置,所述生产方法包括:
S100、将PVC树脂、钙质填充剂、润滑剂和稳定剂送入转速为800-1000rpm的高速混料机中混合,升温至100-120℃后停止高速混合,冷却至40-50℃后回收混合料;
S200、将得到的混合料送入出料部中加热至130-175℃,经挤出模头挤出成型后,顺次穿过多个所述挤压辊之间,压延成型;
S300、将压延后的模板雏形的侧边经吹风回温后,进行二次成型;
S400、将二次成型后的模板雏形冷却定型后送至收料部中切割成预设尺寸。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热能得到更好的利用,步骤S400中,在冷却部313对模板雏形5进行冷却定型的过程中,冷却水蒸发后的水汽经循环换热组件314进行收集;
收集的水汽经循环换热组件314分离为高温气体和液相部分,且所述高温气体传输至回温部311并对压延后的模板雏形5的侧边进行吹风回温。
具体地,这里的冷却水具体位于最内侧的第一冷却室中,水汽经循环换热组件314分离后,高温气体经过气体压缩机3142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通过节流阀3143进一步调压后通入回温部311实现对模板雏形5的侧边吹风;而经循环换热组件314分离得到的液相部分则进入主管3144,而后顺次流入第二冷却室和第三冷却室上分别连通的副管3145进入第二冷却室和第三冷却室,从而使得第二冷却室和第三冷却室的温度相对于第一冷却室有所提高,进而更好地实现内部应力的释放,同时,整个过程无需新供热能,有效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并且,当模板雏形5的温度相对较低,收集的液相部分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性地使用外侧冷却室3134的数量。限流结构3146的设置,能够避免液相部分在流动过程按照流动顺序仅进入第三冷却室的问题的产生。
采用本发明制得的PVC板产品切面整齐、密实无泡孔,经检测,表面硬度≥75HD、静曲强度≥20MPa、韧性≥15KJ/m2及握钉力≥1200N,此类参数远高于国家标准,大大增加了产品重复使用次数,降低综合使用成本。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传输方向顺次设置的出料部(1)、辊压部(2)、冷却输送部(3)和收料部(4);其中,
所述出料部(1)包括用于将料体挤出至所述辊压部(2)的挤出模头(11);所述辊压部(2)包括多个自上而下顺次设置的挤压辊(21),经所述挤出模头(11)挤出的模板雏形(5)自上而下沿多个所述挤压辊(21)的部分外表面顺次绕设并延伸至所述冷却输送部(3);
所述冷却输送部(3)包括沿传输方向顺次设置的多个接触式冷却结构(31),以及设置于所述接触式冷却结构(31)中远离所述辊压部(2)一端的牵引结构(32),且每个所述接触式冷却结构(31)包括沿传输方向顺次设置的回温部(311)、定型部(312)和冷却部(313),且至少所述回温部(311)和所述冷却部(313)之间贯通连接有循环换热组件(314),所述回温部(311)位于所述模板雏形(5)的两侧并向所述模板雏形(5)提供热风;
所述冷却部(313)包括上水冷板(3131)和下水冷板(3132),所述上水冷板(3131)和所述下水冷板(3132)之间形成有用于所述模板雏形(5)通过的通槽(3133),所述上水冷板(3131)和所述下水冷板(3132)内部各自中空形成为冷却水承载腔,且所述冷却水承载腔自内向外分隔为多个冷却室(3134),每个所述冷却室(3134)上各自连通有进水管(3135)和出水管(3136),所述牵引结构(32)用于传输所述模板雏形(5)至所述收料部(4);
所述回温部(311)包括围合部分所述模板雏形(5)的侧边的热风幕外壳(3111),且所述热风幕外壳(3111)的出风面(3112)朝向所述模板雏形(5);
所述循环换热组件(314)包括顺次连通设置的气液分离器(3141)、气体压缩机(3142)和节流阀(3143),所述气液分离器(3141)的进气口与位于最内侧的所述冷却室(3134)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3141)的出气口与所述气体压缩机(3142)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3141)的出水阀与位于外侧的其余所述冷却室(3134)之间通过连接管组件连通,所述热风幕外壳(3111)与所述节流阀(3143)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组件包括自所述出水阀至其余所述冷却室(3134)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的主管(3144),以及自所述主管(3144)与每个所述冷却室(3134)各自相连的副管(3145),且所述主管(3144)沿延伸方向斜向下倾斜,所述主管(3144)与每根所述副管(3145)的连接处的剖面形成为自上而下宽度变大的限流结构(314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承载腔自内向外分隔形成为与所述通槽(3133)相贴合的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和第三冷却室,且所述第一冷却室与所述通槽(3133)的接触面积为所述第二冷却室与所述通槽(3133)的接触面积的2-3倍,所述第二冷却室与所述通槽(3133)的接触面积为所述第三冷却室与所述通槽(3133)的接触面积的1-2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幕外壳(3111)与所述节流阀(3143)的连通处沿气体流通方向顺次设置有吸风结构和螺旋加热丝;
所述定型部(312)至少包括配合设置的上压板(3121)和下压板(3122),且所述上压板(3121)和所述下压板(3122)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当所述上压板(3121)或所述下压板(3122)上受到的压力大于预设值时,所述压力传感器反馈至控制单元并控制螺旋加热丝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辊(21)的数量为2-4个,且多个所述挤压辊(21)的圆心沿竖直方向交错排布;
相邻的两个所述挤压辊(21)的圆心沿水平方向的距离为所述挤压辊(21)半径的1-1.5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沿与所述传输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冷却室与所述第二冷却室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冷却室与所述第三冷却室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各自为所述通槽(3133)沿所述传输方向的长度的1/200-1/50;
且所述第一冷却室与所述第二冷却室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冷却室与所述第三冷却室的侧壁之间的距离;
在每个所述冷却室(3134)中,所述进水管(3135)的端口与所述通槽(3133)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水管(3136)的端口与所述通槽(3133)之间的距离;
所述通槽(3133)中沿所述传输方向间隔形成有多条与所述传输方向相垂直且凹陷设置的蓄冷槽(3137);
所述牵引结构(32)包括水箱(321),以及沿传输方向等间距地设置于所述水箱(321)中的多个可自转的输送辊(322)。
7.一种建筑模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建筑模板生产装置,所述生产方法包括:
S100、将PVC树脂、钙质填充剂、润滑剂和稳定剂送入转速为800-1000rpm的高速混料机中混合,升温至100-120℃后停止高速混合,冷却至40-50℃后回收混合料;
S200、将得到的混合料送入出料部中加热至130-175℃,经挤出模头挤出成型后,顺次穿过多个所述挤压辊之间,压延成型;
S300、将压延后的模板雏形的侧边经吹风回温后,进行二次成型;
S400、将二次成型后的模板雏形冷却定型后送至收料部中切割成预设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00中,在冷却部对模板雏形进行冷却定型的过程中,冷却水蒸发后的水汽经循环换热组件进行收集;
收集的水汽经循环换热组件分离为高温气体和液相部分,且所述高温气体传输至回温部并对压延后的模板雏形的侧边进行吹风回温。
CN202010376885.0A 2020-05-07 2020-05-07 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Active CN1115908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76885.0A CN111590847B (zh) 2020-05-07 2020-05-07 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76885.0A CN111590847B (zh) 2020-05-07 2020-05-07 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0847A CN111590847A (zh) 2020-08-28
CN111590847B true CN111590847B (zh) 2022-03-11

Family

ID=72180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76885.0A Active CN111590847B (zh) 2020-05-07 2020-05-07 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9084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5551A (zh) * 2002-12-31 2003-06-25 冯晓旭 多次单向拉伸高粘度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材的制造方法
CN102602006A (zh) * 2012-03-23 2012-07-25 株洲宏大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大尺寸聚偏氟乙烯板材挤出成型方法及其挤出成型设备
CN102774011A (zh) * 2011-05-09 2012-11-14 宜兴市填料厂 Pvc填料片连续成型成套装置
CN106564218A (zh) * 2016-10-31 2017-04-19 大连华工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塑料复合板材及成型设备
CN207403059U (zh) * 2017-11-13 2018-05-25 徐忠平 Pvc压延地垫生产系统
CA3059678A1 (en) * 2017-04-24 2018-11-01 Kreafin Group Sa Method for forming a stress-free multilayer pvc sheet material
CN209257506U (zh) * 2018-08-28 2019-08-16 昆山市诚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楔形导光板生产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5551A (zh) * 2002-12-31 2003-06-25 冯晓旭 多次单向拉伸高粘度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片材的制造方法
CN102774011A (zh) * 2011-05-09 2012-11-14 宜兴市填料厂 Pvc填料片连续成型成套装置
CN102602006A (zh) * 2012-03-23 2012-07-25 株洲宏大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大尺寸聚偏氟乙烯板材挤出成型方法及其挤出成型设备
CN106564218A (zh) * 2016-10-31 2017-04-19 大连华工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塑料复合板材及成型设备
CA3059678A1 (en) * 2017-04-24 2018-11-01 Kreafin Group Sa Method for forming a stress-free multilayer pvc sheet material
CN207403059U (zh) * 2017-11-13 2018-05-25 徐忠平 Pvc压延地垫生产系统
CN209257506U (zh) * 2018-08-28 2019-08-16 昆山市诚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楔形导光板生产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0847A (zh) 2020-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459472U (zh) 一种分层式高效率药材烘干机
CN101182593A (zh) 一种双室常压淬火炉的气体炉外循环冷却方法及冷却系统
CN111590847B (zh) 一种建筑模板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CN105478470B (zh) 一种球扁钢的生产工艺
CN206348731U (zh) 一种计算机机房
CN111605157B (zh) 一种发泡装饰板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CN112393571A (zh) 一种节能型无隔板多层干燥窑
CN201151730Y (zh) 一种双室常压淬火炉的气体炉外循环冷却系统
CN105521992B (zh) 一种高强度船用型钢制备工艺
CN100547090C (zh) 复合材料金属基材的预处理装置及预处理方法
CN212924795U (zh) 一种钢化玻璃的冷却装置
CN212082109U (zh) 一种高效率固态储热装置的热风均匀分布结构
CN213599770U (zh) 一种多层节能干燥装置
CN206875910U (zh) 四向送风交变式干燥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粮食干燥机
CN105758200B (zh) 一种热管间距变化的余热回收系统
CN201343559Y (zh) 铝棒冷却装置
CN113896409B (zh) 制冷机强冷玻璃钢化炉
CN205236625U (zh) 一种型钢冷却装置
CN205926650U (zh) 一种铝型材挤压结构
CN205949519U (zh) 隔热推拉窗型材成型机
CN112254495A (zh) 一种多层节能干燥装置
CN211999446U (zh) 污泥低温干化装置
CN105478499B (zh) 一种型钢冷却装置
CN220879935U (zh) 混冷式板材加工系统
CN217573733U (zh) 一种防水卷材生产用冷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