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87822A -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87822A
CN111587822A CN202010557807.0A CN202010557807A CN111587822A CN 111587822 A CN111587822 A CN 111587822A CN 202010557807 A CN202010557807 A CN 202010557807A CN 111587822 A CN111587822 A CN 1115878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yptocaryon irritans
copper alloy
copper
cryptocaryon
la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578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颖
尹飞
孔进东
周理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ingbo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55780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878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87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78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1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fish
    • A01K61/13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fish disea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物理防治装置为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铺设于养殖池的池底。根据养殖池池底面积使用对应面积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当处于刺激隐核虫病流行季节时,在未见刺激隐核虫病爆发时,于固定的时间段将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铺于养殖池的池底,一段时间后取出,每隔一天操作一次,共操作8天;8d后无需使用,可保证刺激隐核虫包囊被基本杀灭,避免刺激隐核虫病爆发。本发明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安全无毒,可广泛应用于海水养殖,是一种有效抑制刺激隐核虫大规模爆发病的新型物理防治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铜合金材料预防和治疗刺激隐核虫病的制作及使用方法,属于水产养殖业物理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刺激隐核虫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极大的海水鱼寄生虫病。目前,对刺激隐核虫的防治措施分为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物理学的方法主要包括淡水浸泡、温度控制、干燥、轮换养殖、长时间沉淀或使用紫外线和臭氧处理养殖水体等,化学法主要使用福尔马林、亚甲基南蓝、高锰酸钾、次氯酸钠、磺胺咪唑、硫酸铜、青霉素等单独或联合治疗刺激隐核虫病,免疫学方法则是鱼体自身的免疫机制和蛋白进行抗虫。然而,传统的物理疗法最为环保但效果相对较弱且不易操作,化学疗法由于用药操作的局限性以及虫体的耐药性等原因疗效往往大打折扣,免疫防治研究取得的免疫效果并不稳定、免疫方法存在局限性、疫苗量产困难重重。
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可以划分为滋养体(trophont)、包囊前体(protomont)、胞囊(tomont)和纤毛幼虫(theront)。滋养体寄生在宿主上,以宿主的体液、组织碎片及细胞为食,生长3-7d后,脱离宿主,形成自由活动的包囊前体。包囊前体下沉到水底运动8-12h后粘附于水底壁上。经过一系列不对二分裂,形成很多子代纤毛幼虫,最后纤毛幼虫从包囊中释放出来。纤毛幼虫在水中快速游动寻找感染宿主,是生活史中唯一具有感染宿主能力的阶段。鱼体上寄生的滋养体较少时,一般不会引起鱼的死亡。如果鱼感染4周后不死亡,会产生获得性免疫,可以在数月内不再感染刺激隐核虫。由于包囊会从寄主身体上脱落,此阶段可以成为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爆发的重要阶段。
铜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能,是一种常用于制造医院门把手,触摸板等的抗菌材料。在海水养殖中,铜用于制造耐腐蚀的笼子,铜涂层也用于其抗菌和防粘性能。研究证实,由于铜离子的毒性作用,刺激隐核虫包囊从寄主身体脱落后,与铜含量不少于60%铜合金表面接触数秒即可被杀死,细胞膜完整性受损。利用铜合金释放的铜离子的微生物毒性作用,来清除养殖水体中的刺激隐核虫包囊前提,从而实现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
铜合金在与大气和海洋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面会生成钝态或半钝态的保护膜,可能抑制铜离子的有效释放,且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铺于养殖池池底的铜合金装置面积也随之增大,虽然首次提出以铜合金材料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概念,但是需建立一套完整的铜合金装置的制作形式以及使用方法。工程需求下铜合金耐腐蚀敏感性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可分为开发耐蚀新合金,改进传统合金加工热处理工艺以及通过表面处理提高耐蚀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安全无毒,可广泛应用于海水养殖,是一种有效抑制刺激隐核虫大规模爆发病的新型物理防治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物理防治装置为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铺设于养殖池的池底。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金属网,网眼直径为200-400μm,优选为300μ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铜合金中铜的质量含量不少于6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铜合金是铜元素、锌元素、铝元素和镍元素合成的合金。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的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养殖池池底面积使用对应面积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当处于刺激隐核虫病流行季节时,在未见刺激隐核虫病爆发时,于固定的时间段将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铺于养殖池的池底,一段时间后取出,每隔一天操作一次,共操作8天;8d后无需使用,可保证刺激隐核虫包囊被基本杀灭,避免刺激隐核虫病爆发。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刺激隐核虫病流行季节,指的是:根据白刺激隐核虫的生命周期,当周围环境温度为27℃-28℃时,刺激隐核虫将产生300倍以上纤毛幼虫进行再感染。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在上午8:00将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铺于养殖池的池底。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1小时后将铺设在养殖池底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取出。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适用于封闭水体和浅海网箱的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利用所述铜合金金属网装置对刺激隐核虫病物理防治的方法可操作性强,且效果显著,对环境负面影响极小,实施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刺激隐核虫病能有效预防刺激隐核虫病的发生,并能治愈患刺激隐核虫病鱼类,被治愈的鱼类在数月内不会再患刺激隐核虫病。本发明主要通过铜合金材料的使用以及所属装置的防止时间来实现对刺虫的杀灭和可操作性的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2为网眼。
图2为从未铺设铜合金金属网的聚苯乙烯表面收集的刺激隐核虫包囊前体的显微结构图像;其中,细胞完整,未发现细胞质膜崩解和细胞质渗漏。
图3为从铺设铜合金金属网的金属网表面收集的刺激隐核虫包囊前体的显微结构图像;其中,细胞质膜崩解和细胞质渗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描述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的物理防治装置为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1,铺设于养殖池的池底;
所述的金属网,网眼2直径为200-400μm,优选为300μm;
所述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铜合金中铜的质量含量为74%~78%;
所述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铜合金是铜元素、锌元素、铝元素和镍元素合成的合金;
所述的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养殖池池底面积使用对应面积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当处于白刺激隐核虫病流行季节时,在未见刺激隐核虫病爆发时,于固定的时间段将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铺于养殖池的池底,一段时间后取出,每隔一天操作一次,共操作8天;8d后无需使用,可保证刺激隐核虫包囊被基本杀灭,避免刺激隐核虫病爆发。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
实施例1: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为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1,网眼2直径为300μm;所述的铜合金材质,是铜合金是铜元素、锌元素、铝元素和镍元素合成的合金,其中,铜的质量含量为60%~65%。
使用本实施例中的物理防治装置对海水养殖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进行感染后治疗:
(1)随机选择540条健康大黄鱼(6g/鱼)。在1062L的玻璃纤维水族缸(底部直径130cm;高度80cm)中,以非致死浓度(20虫/g鱼)感染共360条鱼,感染水体鱼密度为1L/尾,感染持续2小时,并在黑暗中进行。将360尾感染的鱼随机分成两组(B组和C组),每组包含六个平行(344L玻璃纤维水族缸;底部直径74cm;高度80cm),每个鱼缸30尾鱼
(2)根据鱼缸底面积选取直径74cm铜合金金属网,由于包囊前体和包囊会落到养殖缸的底部,所以C组采用本发明装置进行处理,第一天8:00在水族缸底部用铜合金金属网覆盖铺设,一小时后(9:00)取出,每隔一天铺设一次。B组的底部是玻璃纤维,没有任何时间铺设铜合金金属网。另外180尾未感染的鱼用作对照组(A组),并以与感染的鱼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同样,对照组包含六个平行,每个水族箱20尾鱼,没有铜合金金属板覆盖水缸的底部。
(3)从第1天到第6天,三组中的任何一组都没有鱼的大量死亡,并且三组之间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未铺设铜网的鱼(B组)的存活率在第7天下降了91.14%,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第8天,B组中所有受感染的鱼都死亡,而铜网铺设组(C组)中受感染鱼的存活率与未感染对照组基本相同,保持在85%以上(P>0.05),直到第15天实验结束。相对感染强度(RII)反应了每克鱼的左胸鳍上滋养体的数量,其代表了刺虫的感染强度。无铜网铺设的感染鱼(B组)和有铜网铺设的感染鱼(C组)的RII数量随时间显示出两个峰值(见表2)。感染后第2天出现第一个峰,B组和C组之间的RII无显着差异(P<0.05);在第3天和第4天,随着刺虫细胞的成熟,滋养体自然地从鱼体上脱落,并且两组中滋养体细胞的数量显着减少。然而,感染后第5天到第7天,在刺虫增殖和再感染循环过程中,没有铺设铜网的感染鱼(B组)中观察到RII再次飙升至比第一峰高约100倍的水平。同时,在铺设铜网的鱼缸(C组)中,被感染的鱼体上仅观察到少量的滋养体细胞,且此时的数量远低于实验开始时的数量,更甚的,所有滋养体在第7天全部消除。滋养体细胞成熟后主动离开宿主形成包囊。在无铜网铺设的感染鱼(B组)和铜网铺设的感染鱼(C组)中,包囊(RTN)和滋养体(RII)的数量变化趋势相同(见表2)。在感染第1天,所有被感染组收集的包囊都很少。B组的第二个峰值出现在第6天,远远高于第一个峰值;相反地,在第3天之后,在C组中几乎没有发现前体或包囊;在第6天只有少量重新出现,但很快就消失了。从铺设铜板的感染鱼缸(C组)中收集到的大多数细胞失去其粘附性并出现细胞质膜崩解和细胞质渗漏(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未感染的对照组中,在整个实验期间都未观察到滋养体或包囊的出现(见表2)。铺设铜板组中的受感染的鱼完全恢复,而非铜网铺设组中的受感染的鱼在第8天之前全部死亡。在本实验研究中,1周后非铜网铺设组中的刺虫细胞和鱼类死亡数量突然增加,这表明已经发生了足以杀死所有实验鱼的大规模再感染。相反,铺设铜网的组中的滋养体和包囊数量的减少表明所述装置在1周内有效地阻断了刺虫的感染周期。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铜合金金属网可以防止大黄鱼水产养殖中的刺激隐核虫病的爆发。
表1大黄鱼存活数量
Figure BDA0002544954220000051
对照组A,其中大黄鱼未被感染,底部未铺设所述铜合金金属网;组B中的大黄鱼感染了刺激隐核虫,底部未铺设所述铜合金金属网;组C中的大黄鱼感染了刺激隐核虫,底部铺设所述铜合金金属网;表格中数据为±SD(n=3).bd,day(s).
表2感染大黄鱼的刺激隐核虫滋养体及胞囊数量s
Figure BDA0002544954220000052
Figure BDA0002544954220000061
对照组A,其中大黄鱼未被感染,底部未铺设所述铜合金金属网;组B中的大黄鱼感染了刺激隐核虫,底部未铺设所述铜合金金属网;组C中的大黄鱼感染了刺激隐核虫,底部铺设所述铜合金金属网;—,表示不存在滋养体或胞囊;表格中数据为±SD(n=3).bd,day(s).
实施例2: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为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1,网眼2直径为300μm;所述的铜合金材质,是铜合金是铜元素、锌元素、铝元素和镍元素合成的合金,其中,铜的质量含量为74%~78%。
使用本实施例中的物理防治装置对养斜带殖石斑鱼刺激隐核虫病进行感染后治疗:
(1)随机选择900条健康斜带石斑鱼(100g/鱼),在40m3室内水泥池以非致死浓度(20虫/g鱼)感染共600条鱼,感染水体鱼密度为1L/尾,感染持续2小时,并在黑暗中进行。将600尾感染的鱼随机分成两组(B组和C组),每组包含六个平行(40m3室内水泥池),每个水泥池50尾鱼。
(2)根据水泥池底面积选取铜合金金属网,由于包囊前体和包囊会落到养殖缸的底部,所以C组采用本发明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处理,第一天8:00在水泥池底部用铜合金金属网覆盖铺设,一小时后(9:00)取出,每隔一天铺设一次;B组的底部是普通水泥,没有任何时间铺设铜合金金属网。另外300尾未感染的鱼用作对照组(A组),并以与感染的鱼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同样,对照组包含六个平行,每个水泥池50尾鱼,没有铜合金金属板覆盖水泥池的底部。
(3)从第1天到第6天,三组中的任何一组都没有鱼的大量死亡,并且三组之间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未铺设铜网的鱼(B组)的存活率在第7天下降了89.15%,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第8天,B组中所有受感染的鱼都死亡,而铜网铺设组(C组)中受感染鱼的存活率与未感染对照组基本相同,保持在85%以上(P>0.05),直到第15天实验结束。相对感染强度(RII)反应了每克鱼的左胸鳍上滋养体的数量,其代表了刺虫的感染强度。无铜网铺设的感染鱼(B组)和有铜网铺设的感染鱼(C组)的RII数量随时间显示出两个峰值(见表4)。感染后第2天出现第一个峰,B组和C组之间的RII无显着差异(P<0.05);在第3天和第4天,随着刺虫细胞的成熟,滋养体自然地从鱼体上脱落,并且两组中滋养体细胞的数量显着减少。然而,感染后第5天到第7天,在刺虫增殖和再感染循环过程中,没有铺设铜网的感染鱼(B组)中观察到RII再次飙升至比第一峰高约100倍的水平。同时,在铺设铜网的水泥池(C组)中,被感染的鱼体上仅观察到少量的滋养体细胞,且此时的数量远低于实验开始时的数量,更甚的,所有滋养体在第7天全部消除。滋养体细胞成熟后主动离开宿主形成包囊。在无铜网铺设的感染鱼(B组)和铜网铺设的感染鱼(C组)中,包囊(RTN)和滋养体(RII)的数量变化趋势相同(见表3)。在感染第1天,所有被感染组收集的包囊都很少。B组的第二个峰值出现在第6天,远远高于第一个峰值;相反地,在第3天之后,在C组中几乎没有发现前体或包囊;在第6天只有少量重新出现,但很快就消失了。从铺设铜板的感染水泥池(C组)中收集到的大多数细胞失去其粘附性并出现细胞质膜崩解和细胞质渗漏(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未感染的对照组中,在整个实验期间都未观察到滋养体或包囊的出现(见表3)。铺设铜板组中的受感染的鱼完全恢复,而非铜网铺设组中的受感染的鱼在第8天之前全部死亡。在本实验研究中,1周后非铜网铺设组中的刺虫细胞和鱼类死亡数量突然增加,这表明已经发生了足以杀死所有实验鱼的大规模再感染。相反,铺设铜网的组中的滋养体和包囊数量的减少表明所述装置在1周内有效地阻断了刺虫的感染周期。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铜合金金属网可以防止斜带石斑鱼水产养殖中的刺激隐核虫病的爆发。
表3斜带石斑鱼存活数量
Figure BDA0002544954220000071
对照组A,其中斜带石斑鱼未被感染,底部未铺设所述铜合金金属网;组B中的斜带石斑鱼感染了刺激隐核虫,底部未铺设所述铜合金金属网;组C中的斜带石斑鱼感染了刺激隐核虫,底部铺设所述铜合金金属网;表格中数据为±SD(n=3).bd,day(s).
表4感染斜带石斑鱼的刺激隐核虫滋养体及胞囊数量s
Figure BDA0002544954220000072
Figure BDA0002544954220000081
对照组A,其中斜带石斑鱼未被感染,底部未铺设所述铜合金金属网;组B中的斜带石斑鱼感染了刺激隐核虫,底部未铺设所述铜合金金属网;组C中的斜带石斑鱼感染了刺激隐核虫,底部铺设所述铜合金金属网;—,表示不存在滋养体或胞囊;表格中数据为±SD(n=3).bd,day(s).
上述实例只是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以及技术特点,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的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该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物理防治装置为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1),铺设于养殖池的池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网,网眼(2)直径为200-400μm,优选为3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铜合金中铜的质量含量不少于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铜合金是铜元素、锌元素、铝元素和镍元素合成的合金。
5.一种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养殖池池底面积使用对应面积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当处于刺激隐核虫病流行季节时,在未见刺激隐核虫病爆发时,于固定的时间段将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铺于养殖池的池底,一段时间后取出,每隔一天操作一次,共操作8天;8d后无需使用,可保证刺激隐核虫包囊被基本杀灭,避免刺激隐核虫病爆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刺激隐核虫病流行季节,指的是:根据白刺激隐核虫的生命周期,当周围环境温度为27℃-28℃时,刺激隐核虫将产生300倍以上纤毛幼虫进行再感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午8:00将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铺于养殖池的池底。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1小时后将铺设在养殖池底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取出。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铜合金材质制作成的金属网,适用于封闭水体和浅海网箱的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
CN202010557807.0A 2020-06-18 2020-06-18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Pending CN1115878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7807.0A CN111587822A (zh) 2020-06-18 2020-06-18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7807.0A CN111587822A (zh) 2020-06-18 2020-06-18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7822A true CN111587822A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82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57807.0A Pending CN111587822A (zh) 2020-06-18 2020-06-18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87822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00128A (zh) * 2021-04-22 2021-07-13 宁波大学 一种防治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紫外照射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4304009A (zh) * 2021-12-10 2022-04-12 宁波大学 一种生物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网箱套养方法
CN114600804A (zh) * 2020-12-08 2022-06-10 高利蕊 一种卵形鲳鲹养殖处理系统
CN114651771A (zh) * 2020-12-08 2022-06-24 申广彦 一种斜带石斑鱼养殖处理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71321A (ja) * 2005-03-30 2006-10-12 Central Res Inst Of Electric Power Ind カクレクマノミの初期生活段階における飼育方法およびカクレクマノミ用生物飼料
CN105660462A (zh) * 2015-12-18 2016-06-15 中山大学 一种控制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包囊灭活方法
CN105941194A (zh) * 2016-04-08 2016-09-21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抗刺激隐核虫巨石斑鱼苗种的生产方法
CN106508754A (zh) * 2016-11-02 2017-03-22 集美大学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生物防治方法
CN108770736A (zh) * 2018-05-22 2018-11-09 王歆歆 一种鮸鱼的养殖设备及采用该设备的鮸鱼养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71321A (ja) * 2005-03-30 2006-10-12 Central Res Inst Of Electric Power Ind カクレクマノミの初期生活段階における飼育方法およびカクレクマノミ用生物飼料
CN105660462A (zh) * 2015-12-18 2016-06-15 中山大学 一种控制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包囊灭活方法
CN105941194A (zh) * 2016-04-08 2016-09-21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抗刺激隐核虫巨石斑鱼苗种的生产方法
CN106508754A (zh) * 2016-11-02 2017-03-22 集美大学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生物防治方法
CN108770736A (zh) * 2018-05-22 2018-11-09 王歆歆 一种鮸鱼的养殖设备及采用该设备的鮸鱼养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FEI YIN等: "Antiparasitic Effect of Copper Alloy Surface on Cryptocaryon irritans in Aquaculture of Larimichthys crocea", 《APPLIED AND E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刘家富: "《大黄鱼养殖与生物学》", 31 December 2013,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包培博: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防治中铜合金的作用效果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农业科技辑》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0804A (zh) * 2020-12-08 2022-06-10 高利蕊 一种卵形鲳鲹养殖处理系统
CN114651771A (zh) * 2020-12-08 2022-06-24 申广彦 一种斜带石斑鱼养殖处理系统
CN113100128A (zh) * 2021-04-22 2021-07-13 宁波大学 一种防治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紫外照射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4304009A (zh) * 2021-12-10 2022-04-12 宁波大学 一种生物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网箱套养方法
CN114304009B (zh) * 2021-12-10 2022-11-29 宁波大学 一种生物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网箱套养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87822A (zh)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物理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Daszak et al.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amphibian population declines.
Maynard et al. A review of seminatural cultur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postrelease survival of anadromous salmonids
Kennedy The pathogenic helminth parasites of eels
Winfield The influence of simulated aquatic macrophytes on the zooplankton consumption rate of juvenile roach, Rutilus rutilus, rudd, Scardinius erythrophthalmus, and perch, Perca fluviatilis
CN106508754B (zh) 一种刺激隐核虫病的生物防治方法
Burkholder The lurking perils of Pfiesteria
Jithendran et al. Crustacean parasites and their management in brackishwater fi nfi sh culture
CN111183935A (zh) 一种利用臭氧控制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方法
Noga et al. Amyloodiniosis in cultured hybrid striped bass (Morone saxatilis× M. chrysops) in North Carolina
Khalaf-Allah et al. Infestation study of Livoneca redmanii (Isopoda, Cymothoidae) on Solea solea in Lake Qarun, Egypt
Hemaprasanth et al. Lernaea cyprinacea infection in a new host Puntius pulchellus in intensive culture system and its control by doramectin
Bayer Larval trematodes found in some fresh-water snails: a suggested biological method of bilharzia control
SHOAIBI et al. Occurrence and histopathology of Ascocotyle tenuicollis metacercaria in gill of platyfish (Xiphophorus maculatus) imported to Iran
CN104885976A (zh) 一种金钱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方法
Rezaie et al. Histopathologic report of infestation by Centrocestus formosanus in Iranian grass carp and common carp.
Jagadis et al. Lessons on broodstock maintenance, spawning, larval rearing and juvenile production of marine gastropods of ornamental value
Odum Potential effects of aquaculture on inshore coastal waters
Selvin Shrimp Disease Management
Turkmen et al. Biosecurity and major diseases in shrimp culture
CN110934136B (zh) 一种适用于甲壳动物养殖塘的清塘消毒药
CN114304009B (zh) 一种生物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网箱套养方法
Yang Effect of timing of first feeding o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obscure puffer (Takifugu obscurus) larvae
Huang et al. Outbreak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 infection in silver pomfret Pampus argenteus cultured in China
CN113229194B (zh) 一种立体式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保护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