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7352A - 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57352A
CN111557352A CN201910112521.9A CN201910112521A CN111557352A CN 111557352 A CN111557352 A CN 111557352A CN 201910112521 A CN201910112521 A CN 201910112521A CN 111557352 A CN111557352 A CN 1115573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fermentation
ground
placing
ma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125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文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shuangbanna Menghai Yuanyi Tea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shuangbanna Menghai Yuanyi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shuangbanna Menghai Yuanyi Te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shuangbanna Menghai Yuanyi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1252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573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57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73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08Oxidation; Fermenta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摘取:摘取精选鲜叶的一芽二三叶部分;(2)摊凉:将摘取下来的放入萎凋槽进行萎凋,萎凋后进行手工杀青和手工揉捻。本发明从普洱茶初制到发酵环节全程不落地,普洱茶原料初制好后,不需要干燥直接进入发酵过程,比传统过程节约时间,口感上更加浓厚甜香、生津回甘,继承了生茶的活性,赐予了熟茶的灵性,原料置于多孔型不锈钢筐内,放入发酵间进行发酵,增温、增湿能够快速滋生有益菌种,从而加快了发酵速度,快速的聚合、氧化、裂变,最后通过增温除湿处理,原料在发酵间内就可以干燥完成,做出来的茶口感甜香度高、生津回甘快、滋味醇厚。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普洱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
背景技术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经现代医学临床验证,普洱茶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降血糖、将血压和抵抗肥胖等多种医疗和保健功效。由于普洱茶的保健、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广泛认知,消费者对普洱茶的需求也随之增大,但是普洱茶的生产却一直延续传统的制作方式,具有以下的缺点:
(1)传统的普洱茶在采摘及晾晒时需要接地,易造成普洱茶原料的污染;
(2)传统的普洱茶原料在初制好后需要经过干燥,浪费时间;
(3)采用较大的发酵间进行茶叶的发酵,对温度、湿度不易控制;
(4)传统采用渥堆的方式进行普洱茶原料的发酵,原料堆积,发酵程度的均匀性较差;
(5)传统普洱茶进行发酵时一般采用自然发酵,发酵后热火烘干的方式,发酵及烘干过程中的温度湿度不易控制,易影响原料的发酵效果;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摘取:摘取精选鲜叶的一芽二三叶部分;
(2)摊凉:将摘取下来的放入萎凋槽进行萎凋,萎凋后进行手工杀青和手工揉捻,之后置于竹席上进行8-12分钟的摊凉;
(3)潮水:测量普洱茶原料的含水量,计算出配水比例,进行人工潮水;
(4)放置:取食品级多孔不锈钢筐,并取白布垫在不锈钢筐内,将潮水后的原料放入,原料流筐口的距离在5-10cm,再盖上白布;
(5)发酵:将放好原料的不锈钢筐放置在温度在50-65℃、空气相对湿度在50-85%的恒温恒湿的20-25平方米的发酵间内进行11-15天的发酵;
(6)检查:每天观察茶叶发酵情况,每隔3-6天对原料进行翻动一次;
(7)干燥:对发酵后的普洱茶原料进行发酵间增温除湿处理。
优选地,步骤(3)所述的配水比例为23-26%。
优选地,步骤(5)中所述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通过全自动智能恒温恒湿设备进行控制。
优选地,步骤(7)中所述的普洱茶原料发酵程度在60-90%。
优选地,步骤(6)中所述的翻动采用倒出都散再装入的方式。
优选地,步骤(1)-步骤(7)中所述的普洱茶原料全程不落地。
优选地,步骤(4)中所述的食品级多孔不锈钢筐的规格为80*60*50cm。
优选地,步骤(5)发酵过程中的温度为50-60℃,空气相对湿度为50-60%。
优选地,步骤(5)发酵过程中的温度为55-60℃,空气相对湿度为50-60%。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的优点在于:
1、普洱茶原料在进行鲜叶杀青、揉捻、摊晾后直接进行发酵,去除干燥过程,全程不落地,比传统发酵更卫生,并节省了时间;
2、采用20-25平方米的小面积发酵间进行发酵,更易控制氧气、温度、湿度等因素;
3、采用多孔不锈钢筐进行原料的放置发酵,避免了传统渥堆的方式,保证了原料发酵均匀;
4、采用全自动智能恒温恒湿设备进行发酵间的温度、湿度的控制,能更灵活控制温湿度,营造适宜的湿度条件有利于对普洱茶品质有益的微生物生长,从而形成良好普洱茶品质的化学成分,加快微生物增长及酶促反应,并快速完成干燥,避免了传统繁琐的干燥环节,从而加速发酵过程;
综上所述,本发明从普洱茶初制到发酵环节全程不落地,普洱茶原料初制好后,不需要干燥直接进入发酵过程,比传统过程节约时间,口感上更加浓厚甜香、生津回甘,继承了生茶的活性,赐予了熟茶的灵性,原料置于多孔型不锈钢筐内,放入发酵间进行发酵,增温、增湿能够快速滋生有益菌种,从而加快了发酵速度,快速的聚合、氧化、裂变,最后通过增温除湿处理,原料在发酵间内就可以干燥完成,做出来的茶口感甜香度高、生津回甘快、滋味醇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实施例一
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摘取:摘取精选鲜叶的一芽二三叶部分;
(2)摊凉:将摘取下来的放入萎凋槽进行萎凋,萎凋后进行手工杀青和手工揉捻,之后置于竹席上进行8-12分钟的摊凉;
(3)潮水:测量普洱茶原料的含水量,计算出配水比例,进行人工潮水;步骤(3)所述的配水比例为23-26%。
(4)放置:取食品级多孔不锈钢筐,并取白布垫在不锈钢筐内,将潮水后的原料放入,原料流筐口的距离在5-10cm,再盖上白布;步骤(4)中所述的食品级多孔不锈钢筐的规格为80*60*50cm。
采用多孔不锈钢筐进行原料的放置发酵,避免了传统渥堆的方式,保证了原料发酵均匀。
(5)发酵:将放好原料的不锈钢筐放置在温度在50-65℃、空气相对湿度在50-85%的恒温恒湿的20-25平方米的发酵间内进行11-15天的发酵;步骤(5)中所述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通过全自动智能恒温恒湿设备进行控制。
水份是化学反应和曲霉菌繁殖的必要条件,会影响物质的扩散转移速度及其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营造适宜的湿度条件有利于对普洱茶品质有益的微生物生长,从而形成良好普洱茶品质的化学成分。发酵叶需要有足够的含水量,发酵环境,也需要保持足够的相对湿度,发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多酚类物质氧化后的水溶性产物才能有较多的形成与保留,一方面水热作用下,会促使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减少、茶褐素含量增加,同时一部分大分子的糖类物质进一步分解成单糖,因而单糖含量又趋增加,从而给茶汤带来“甜醇”;另一方面机器在调控范围内自动运行,这种温湿度有利于有益菌种生长,从而加速原料发酵、氧化聚合反应。
(6)检查:每天观察茶叶发酵情况,每隔3-6天对原料进行翻动一次;步骤(6)中所述的翻动采用倒出都散再装入的方式。
检查时应保证不锈钢筐内不出现不间断的大量滴水现象,禁止出现因湿度不够、原料周围发酵而中间干燥的情况。
(7)干燥:对发酵后的普洱茶原料进行发酵间增温除湿处理;步骤(7)中所述的普洱茶原料发酵程度在60-90%。
发酵过程中80%左右的茶黄素、茶红素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使其含量成倍增加,从而使茶汤的收敛性、苦涩味明显降低,再加上较高的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含量,这就形成了滋味醇厚、汤色红褐的物质基础,发酵程度在60-90%后,通过全自动智能恒温恒湿设备进行除湿增温,在发酵过程中实现干燥,加快了发酵过程。
步骤(1)-步骤(7)中所述的普洱茶原料全程不落地,采用全程不落地的方式,比传统发酵方式更卫生。
实施例二
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摘取:摘取精选鲜叶的一芽二三叶部分;
(2)摊凉:将摘取下来的放入萎凋槽进行萎凋,萎凋后进行手工杀青和手工揉捻,之后置于竹席上进行8-12分钟的摊凉;
(3)潮水:测量普洱茶原料的含水量,计算出配水比例,进行人工潮水;步骤(3)所述的配水比例为23-26%。
(4)放置:取食品级多孔不锈钢筐,并取白布垫在不锈钢筐内,将潮水后的原料放入,原料流筐口的距离在5-10cm,再盖上白布;步骤(4)中所述的食品级多孔不锈钢筐的规格为80*60*50cm。
采用多孔不锈钢筐进行原料的放置发酵,避免了传统渥堆的方式,保证了原料发酵均匀。
(5)发酵:将放好原料的不锈钢筐放置在温度在50-65℃、空气相对湿度在50-85%的恒温恒湿的20-25平方米的发酵间内进行11-15天的发酵;步骤(5)中所述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通过全自动智能恒温恒湿设备进行控制。
步骤(5)发酵过程中的温度为50-60℃,空气相对湿度为50-60%,降低最高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发酵物质损坏。
(6)检查:每天观察茶叶发酵情况,每隔3-6天对原料进行翻动一次;步骤(6)中所述的翻动采用倒出都散再装入的方式。
检查时应保证不锈钢筐内不出现不间断的大量滴水现象,禁止出现因湿度不够、原料周围发酵而中间干燥的情况。
(7)干燥:对发酵后的普洱茶原料进行发酵间增温除湿处理;步骤(7)中所述的普洱茶原料发酵程度在60-90%。
发酵过程中80%左右的茶黄素、茶红素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使其含量成倍增加,从而使茶汤的收敛性、苦涩味明显降低,再加上较高的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含量,这就形成了滋味醇厚、汤色红褐的物质基础,发酵程度在60-90%后,通过全自动智能恒温恒湿设备进行除湿增温,在发酵过程中实现干燥,加快了发酵过程。
步骤(1)-步骤(7)中所述的普洱茶原料全程不落地,采用全程不落地的方式,比传统发酵方式更卫生。
实施例三
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摘取:摘取精选鲜叶的一芽二三叶部分;
(2)摊凉:将摘取下来的放入萎凋槽进行萎凋,萎凋后进行手工杀青和手工揉捻,之后置于竹席上进行8-12分钟的摊凉;
(3)潮水:测量普洱茶原料的含水量,计算出配水比例,进行人工潮水;步骤(3)所述的配水比例为23-26%。
(4)放置:取食品级多孔不锈钢筐,并取白布垫在不锈钢筐内,将潮水后的原料放入,原料流筐口的距离在5-10cm,再盖上白布;步骤(4)中所述的食品级多孔不锈钢筐的规格为80*60*50cm。
采用多孔不锈钢筐进行原料的放置发酵,避免了传统渥堆的方式,保证了原料发酵均匀。
(5)发酵:将放好原料的不锈钢筐放置在温度在50-65℃、空气相对湿度在50-85%的恒温恒湿的20-25平方米的发酵间内进行11-15天的发酵;步骤(5)中所述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通过全自动智能恒温恒湿设备进行控制。
步骤(5)发酵过程中的温度为55-60℃,空气相对湿度为50-60%,升高一定的温度加快原料的发酵过程。
(6)检查:每天观察茶叶发酵情况,每隔3-6天对原料进行翻动一次;步骤(6)中所述的翻动采用倒出都散再装入的方式。
检查时应保证不锈钢筐内不出现不间断的大量滴水现象,禁止出现因湿度不够、原料周围发酵而中间干燥的情况。
(7)干燥:对发酵后的普洱茶原料进行发酵间增温除湿处理;步骤(7)中所述的普洱茶原料发酵程度在60-90%。
发酵过程中80%左右的茶黄素、茶红素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使其含量成倍增加,从而使茶汤的收敛性、苦涩味明显降低,再加上较高的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含量,这就形成了滋味醇厚、汤色红褐的物质基础,发酵程度在60-90%后,通过全自动智能恒温恒湿设备进行除湿增温,在发酵过程中实现干燥,加快了发酵过程。
步骤(1)-步骤(7)中所述的普洱茶原料全程不落地,采用全程不落地的方式,比传统发酵方式更卫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摘取:摘取精选鲜叶的一芽二三叶部分;
(2)摊凉:将摘取下来的放入萎凋槽进行萎凋,萎凋后进行手工杀青和手工揉捻,之后置于竹席上进行8-12分钟的摊凉;
(3)潮水:测量普洱茶原料的含水量,计算出配水比例,进行人工潮水;
(4)放置:取食品级多孔不锈钢筐,并取白布垫在不锈钢筐内,将潮水后的原料放入,原料流筐口的距离在5-10cm,再盖上白布;
(5)发酵:将放好原料的不锈钢筐放置在温度在50-65℃、空气相对湿度在50-85%的恒温恒湿的20-25平方米的发酵间内进行11-15天的发酵;
(6)检查:每天观察茶叶发酵情况,每隔3-6天对原料进行翻动一次;
(7)干燥:对发酵后的普洱茶原料进行发酵间增温除湿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配水比例为23-2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通过全自动智能恒温恒湿设备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所述的普洱茶原料发酵程度在60-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的翻动采用倒出都散再装入的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步骤(7)中所述的普洱茶原料全程不落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食品级多孔不锈钢筐的规格为80*60*5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发酵过程中的温度为50-60℃,空气相对湿度为50-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发酵过程中的温度为55-60℃,空气相对湿度为50-60%。
CN201910112521.9A 2019-02-13 2019-02-13 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 Pending CN1115573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2521.9A CN111557352A (zh) 2019-02-13 2019-02-13 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2521.9A CN111557352A (zh) 2019-02-13 2019-02-13 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7352A true CN111557352A (zh) 2020-08-21

Family

ID=72067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2521.9A Pending CN111557352A (zh) 2019-02-13 2019-02-13 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57352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83713A (zh) * 2013-10-18 2014-02-19 广州巅茶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竹筐发酵的普洱茶制作方法
CN105076551A (zh) * 2015-09-15 2015-11-25 普洱景谷李记谷庄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发酵方法
CN106306151A (zh) * 2016-08-12 2017-01-11 南雄市中大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普洱茶快速发酵方法
CN108056190A (zh) * 2018-02-01 2018-05-22 西双版纳勐海元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普洱茶的离地发酵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83713A (zh) * 2013-10-18 2014-02-19 广州巅茶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竹筐发酵的普洱茶制作方法
CN105076551A (zh) * 2015-09-15 2015-11-25 普洱景谷李记谷庄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发酵方法
CN106306151A (zh) * 2016-08-12 2017-01-11 南雄市中大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普洱茶快速发酵方法
CN108056190A (zh) * 2018-02-01 2018-05-22 西双版纳勐海元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普洱茶的离地发酵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93916B (zh) 二次发酵的黑茶及其生产方法和设备
CN101142953B (zh) 接种真菌微生物加工普洱茶的方法
CN101156634B (zh) 一种梅山蛮茶的加工方法
CN104286247A (zh) 一种脱毒银杏茶的制作方法
CN103262919A (zh) 一种提高天尖黑毛茶品质的加工方法
CN105360367A (zh) 一种红茶的生产方法
CN109619221B (zh) 一种拼配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4041606B (zh) 一种益生元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8419852B (zh) 普洱茶茶化石的生产工艺
CN105532954B (zh) 一种茯砖茶及其制备方法
KR101302479B1 (ko) 옻술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0800817B (zh) 一种嫩甜香型颗粒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4186726B (zh) 一种黄茶紧压茶的发花制作工艺
CN110742161A (zh) 一种小叶苦丁茯茶的制作方法
CN108236025B (zh) 金花普洱生茶的制备方法及金花普洱生茶
CN111557352A (zh) 一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离地快速发酵方法
CN105875917A (zh) 一种新型茯砖茶加工方法
CN109303129A (zh) 一种青钱柳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87117A (zh) 一种红茶高海拔萎凋中海拔制作工艺
CN110810599A (zh) 一种有桂花香味茶叶加工方法
CN106212827B (zh) 发酵桑叶茶的制备方法
CN114668053A (zh) 一种古茶树红茶的加工方法
KR102284919B1 (ko) 쑥 발효숙성 차 제조방법
CN112155099A (zh) 白木香叶乌龙茶及其制作工艺
CN106937681A (zh) 六堡茶茶饼及其制备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