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5516A - 定子 - Google Patents

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55516A
CN111555516A CN202010081210.3A CN202010081210A CN111555516A CN 111555516 A CN111555516 A CN 111555516A CN 202010081210 A CN202010081210 A CN 202010081210A CN 111555516 A CN111555516 A CN 111555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wire
wir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phase winding
guid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121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田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555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55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定子。在定子(30)中,多相的线圈(33)经由绝缘体绕定子芯卷绕。引导构件(60)设置在定子芯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侧部上并且在沿轴向方向与线圈(33)重叠的位置处将线圈(33)的端线(33a)沿周向方向引导。引导构件(60)具有收集部(74),收集部(74)将端线(33a)收集在周向方向上的一个位置处。端线(33a)中的设置在收集部(74)附近中的线圈(33)的端线(33a)是未牵拉的端线(33j),该未牵拉的端线(33j)被收集在收集部(74)中而不被在引导构件(60)上沿周向方向牵拉。

Description

定子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定子。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马达的定子,多相绕组经由绝缘体卷绕在定子芯上(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的定子中,在附接至定子芯的绝缘体的径向外侧部上形成有多个凹槽,线圈的端线可以布线在所述多个凹槽中,并且端线在容纳于凹槽中的同时在周向方向上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11-205817 A
发明内容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定子中,凹槽设置在绝缘体上,并且形成有凹槽的部分限于径向方向的相对于卷绕有绕组的部分的外侧部。因此,这会使包括绝缘体的定子的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增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本公开,并且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径向方向上的增大的定子。
在该定子中,多相的线圈经由绝缘体绕定子芯卷绕。在定子芯的轴向方向上的一个侧部上设置有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在沿轴向方向与线圈重叠的位置处将线圈的端线沿周向方向引导。引导构件具有收集部,该收集部将端线收集在周向方向上的一个位置处。端线中的设置在收集部附近中的线圈的端线是未牵拉的端线,该未牵拉的端线被收集在收集部中而不被在引导构件上沿周向方向牵拉。
根据该构型,引导构件设置在定子芯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侧部上,并且在沿轴向方向与线圈重叠的位置处沿周向方向引导线圈的端线。因此,与沿线圈的径向方向向外牵拉线圈的端线的构型相比,可以容易地抑制径向方向上的增大。引导构件具有收集部,该收集部将端线收集在周向方向上的一个位置处。端线中的设置在收集部附近中的线圈的端线是未牵拉的端线,该未牵拉的端线被收集在收集部中而不被在引导构件上沿周向方向牵拉。因此,例如,与在引导构件上沿周向方向牵拉全部端线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在引导构件上沿周向方向牵拉的端线的数量。因此,例如,可以减小设置在引导构件上的端线的径向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包括马达的电制动系统的示意性构型图;
图2是定子的平面图,该平面图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被移除的状态;
图3是该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4是该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该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本体的立体图;
图6是该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本体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9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0是该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4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5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16A至图16D是该实施方式中的用于拉出引导构件的引导件的横截面图;
图17是该实施方式中的用于拉出引导构件的引导件的横截面图;
图18是该实施方式中的用于说明定子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9是该实施方式中的用于说明定子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0是该实施方式中的用于说明定子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1是该实施方式中的用于说明定子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2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23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24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构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以及
图25是示出了另一示例中的引导构件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包括定子的马达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构型中的一部分可能被夸大或简化示出。另外,每个部件的尺寸比可能与实际部件的尺寸比不同。
如图1中所示,马达10用于电制动系统。该电制动系统包括液压单元11、马达10和EDU(电驱动单元(ELECTRIC DRIVER UNIT))12,其中,液压单元11调节制动流体的液压压力,马达10连接至液压单元11并驱动液压单元11,EDU 12控制马达10的驱动。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动系统中,液压单元11置于EDU 12与马达10之间。马达10和EDU 12通过设置在液压单元11的壳体11a中的通孔11b而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包括转子20和定子30。如图1中所示,转子20具有转子芯21、磁体(未示出)、以及旋转轴22,其中,磁体设置在转子芯21上,旋转轴22设置在转子芯21的径向中心处。旋转轴22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液压单元11中的齿轮11c。结果,当旋转轴22被旋转驱动时,液压单元11中的齿轮11c被驱动以调节制动流体的液压压力。
如图2至图4中所示,定子30包括定子芯31、定子芯31的绝缘体32(图2中未示出)和线圈33。
定子芯31具有大致环形部分31a和从环形部分31a径向向内延伸的多个齿31b。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置了十二个齿31b。线圈33绕齿31b中的每个齿31b卷绕,其中,绝缘体32位于线圈33与齿31b之间。线圈33例如以集中的方式卷绕。
线圈33包括第一三相绕组40和第二三相绕组50,其中,第一三相绕组40电连接至EDU 12中设置的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第二三相绕组50电连接至EDU 12中设置的第二逆变器电路12b。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构成EDU 12中的两个系统(多个系统)的第一逆变器电路12a和第二逆变器电路12b,并且第一逆变器电路12a和第二逆变器电路12b向三相绕组40和50中的相应的三相绕组供应电流。
如图2中所示,第一三相绕组40具有多个三相绕组41a至41f,从第一逆变器电路12a向所述多个三相绕组41a至41f供应具有120度相位差的三相交流电。所述多个三相绕组41a至41f包括U+相绕组41a、U-相绕组41b、V+相绕组41c、V-相绕组41d、W+相绕组41e和W-相绕组41f。
如图2中所示,第二三相绕组50具有多个三相绕组51a至51f,从第二逆变器电路12b向所述多个三相绕组51a至51f供应具有120度相位差的三相交流电。所述多个三相绕组51a至51f包括X+相绕组51a、X-相绕组51b、Y+相绕组51c、Y-相绕组51d、Z+相绕组51e和Z-相绕组51f。
对于各个齿31b,本实施方式的线圈33例如以以下顺序卷绕:W-相绕组41f、V+相绕组41c、Y+相绕组51c、X-相绕组51b、U-相绕组41b、W+相绕组41e、Z+相绕组51e、Y-相绕组51d、V-相绕组41d、U+相绕组41a、X+相绕组51a、Z-相绕组51f。
此处,U+相绕组41a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与U-相绕组41b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相反。V+相绕组41c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与V-相绕组41d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相反。此外,W+相绕组41e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与W-相绕组41f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相反。卷绕有U+相绕组41a的齿31b和卷绕有U-相绕组41b的齿31b设置在沿周向方向彼此相差150度的位置处。卷绕有V+相绕组41c的齿31b和卷绕有V-相绕组41d的齿31b设置在沿周向方向相差150度的位置处。卷绕有W+相绕组41e的齿31b和卷绕有W-相绕组41f的齿31b设置在沿周向方向相差150度的位置处。
X+相绕组51a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与X-相绕组51b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相反。Y+相绕组51c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与Y-相绕组51d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相反。此外,Z+相绕组51e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与Z-相绕组51f绕齿31b卷绕的卷绕方向相反。卷绕有X+相绕组51a的齿31b和卷绕有X-相绕组51b的齿31b设置在沿周向方向相差150度的位置处。卷绕有Y+相绕组51c的齿31b和卷绕有Y-相绕组51d的齿31b设置在沿周向方向相差150度的位置处。卷绕有Z+相绕组51e的齿31b和卷绕有Z-相绕组51f的齿31b设置在沿周向方向相差150度的位置处。
U+相绕组41a和U-相绕组41b通过跨接线(jumper wire)41g连接。V+相绕组41c和V-相绕组41d通过跨接线41h连接。W+相绕组41e和W-相绕组41f通过跨接线41j连接。X+相绕组51a和X-相绕组51b通过跨接线51g连接。Y+相绕组51c和Y-相绕组51d通过跨接线51h连接。Z+相绕组51e和Z-相绕组51f通过跨接线51j连接。跨接线41g、41h、41j、51g、51h、51j设置在定子芯31的在轴向方向上的另一端侧部上且设置在不面向液压单元11的侧部上(设置在图1中的下侧部上)。如图2中所示,这些跨接线是通过由设置在绝缘体32上的引导部分(未示出)和固定至定子芯31的引导构件(未示出)引导来设置的。将W+相绕组41e与W-相绕组41f连接的跨接线41j和将Z+相绕组51e与Z-相绕组51f连接的跨接线51j相对于其他跨接线41g、41h、51g、51h在径向方向上靠外布设,因此跨接线41j和51j比其他跨接线41g、41h、51g、51h长。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三相绕组40通过三角形连接(delta connection)而连接至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第二三相绕组50通过三角形连接而连接至第二逆变器电路12b。
更具体地,U+相绕组41a的端线33a与W-相绕组41f的端线33a一起连接至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的U端子。U-相绕组41b的端线33a与V+相绕组41c的端线33a一起连接至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的V端子。W+相绕组41e的端线33a与V-相绕组41d的端线33a一起连接至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的W端子。
X+相绕组51a的端线33a与Z-相绕组51f的端线33a一起连接至第二逆变器电路12b的X端子。X-相绕组51b的端线33a与Y+相绕组51c的端线33a一起连接至第二逆变器电路12b的Y端子。Z+相绕组51e的端线33a与Y-相绕组51d的端线33a一起连接至第二逆变器电路12b的Z端子。另外,对于各个相,跨接线41g、41h、41j、51g、51h、51j将线圈33的位于与上述端线33a相反的一侧上的端部连接。
如图1中所示,在定子30中,在液压单元11的侧部——该侧部是定子芯31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侧部——上设置有引导构件60。
引导构件60在沿轴向方向与线圈33重叠的位置处将线圈33的端线33a沿周向方向引导,并进一步将端线33a引导至EDU 12。引导构件60包括引导本体61和用于拉出的拉出引导件81。
如图5和图6中所示,引导本体61具有作为多个台阶部的下台阶部62、中间台阶部63和上台阶部64以形成三台阶形状。
下台阶部62包括底部部分62a和台阶部分62b,其中,底部部分62a沿径向方向延伸并面向轴线方向,台阶部分62b从底部部分62a的径向内侧部沿轴向方向延伸并面向径向方向。
中间台阶部63包括底部部分63a和台阶部分63b,其中,底部部分63a沿径向方向延伸并面向轴向方向,台阶部分63b从底部部分63a的径向内侧部沿轴向方向延伸并面向径向方向。底部部分63a从台阶部分62b的在轴向方向上的梢端径向向内延伸。
上台阶部64包括底部部分64a和台阶部分64b,其中,底部部分64a沿径向方向延伸并面向轴向方向,台阶部分64b是从底部部分64a的径向内侧部沿轴向方向延伸并面向径向方向的壁表面。底部部分64a从台阶部分63b的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部径向向内延伸。
在引导本体61附接至定子芯31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侧部的状态下,下台阶部62定位成在轴向方向上比中间台阶部63和上台阶部64更靠近定子芯31。中间台阶部63定位在下台阶部62与上台阶部64之间。在引导本体61附接至定子芯31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侧部的状态下,上台阶部64沿轴向方向相对于下台阶部62和中间台阶部63更近地定位在与定子芯31相反的一侧上。下台阶部62相对于中间台阶部63和上台阶部64定位在径向外侧上。上台阶部64相对于下台阶部62和中间台阶部63径向向内定位。即,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本体61以从径向外侧上的下台阶部62起的顺序在轴向方向上与定子芯31间隔开,并且引导本体61的外径变小(即,直径减小)。换句话说,引导本体61具有下台阶部62、中间台阶部63和上台阶部64,以使直径在轴向方向上朝向与定子芯31相反的一侧减小。
引导本体61包括多个凹口65,所述多个凹口65沿轴向方向贯穿,使得线圈33的端线33a从径向方向的外侧贯穿至径向方向的内侧。换句话说,引导本体61具有凹口65。当在引导本体61的另一轴向端侧部处被径向向外牵拉的端线33a的远端部向轴向方向的一侧移动时,端线33a穿过引导本体61,并且端线33a被凹口65引导而被引出至引导本体61的轴向方向的一侧。凹口65包括第一凹口66和第二凹口67。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本体61包括两个第一凹口66和六个第二凹口67。
如图7中所示,第一凹口66构造成拉入线圈33的两条端线33a。第二凹口67构造成拉入线圈33的一条端线33a。
如图7和图11中所示,每个第一凹口66具有引导部分66a以及第一保持部分66b和第二保持部分66c。引导部分66a具有切出成从引导本体61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外端部径向向内延伸的形状。第一保持部分66b和第二保持部分66c具有切出成在与引导部分66a连通的同时沿周向方向延伸的形状,并且保持线圈33的端线33a。
与径向切出部分相对应的引导部分66a具有在下台阶部62的底部部分62a处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形状。由此,易于对线圈33的端线33a进行引导。此外,引导部分66a具有倾斜引导部分66e,该倾斜引导部分66e在从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同时朝向周向方向的另一侧倾斜。
与周向切出部分对应的第一保持部分66b在引导部分66a的径向内侧上与引导部分66a连通并延伸至周向方向的一侧。第二保持部分66c在引导部分66a的径向内侧上与引导部分66a连通并且被切出成延伸至周向方向的另一侧。即,第一保持部分66b和第二保持部分66c被切出成沿周向方向上的相反方向延伸。
另外,引导本体61具有形成在倾斜引导部分66e与第一保持部分66b之间并沿周向方向延伸的周向突出部分66d。当设置在第二保持部分66c中的端线33a被拉入时,周向突出部分66d抑制了由于错误而与布线在第一保持部分66b中的端线33a的干涉。
此外,如图11中所示,第一凹口66设置在沿周向方向布设的位置中,使得在周向方向上相邻的线圈33的端线33a相交。
具体地,线圈33在与第一凹口66对应的位置处包括第一线圈33c和在周向方向上的一侧上相邻的第二线圈33d。在本实施方式中,V-相绕组41d和U-相绕组41b对应于第一线圈33c,并且Y-相绕组51d和X-相绕组51b对应于第二线圈33d。
第一线圈33c的端线33a包括第一轴向延伸部分33e和第一布设部分33f,其中,第一轴向延伸部分33e从第一线圈33c被引出至引导构件60的轴向方向的一侧,第一布设部分33f通过引导构件60从第一轴向延伸部分33e的梢端部分布线至周向方向的一侧。
第二线圈33d的端线33a包括第二轴向延伸部分33g和第二布设部分33h,其中,第二轴向延伸部分33g从第二线圈33d被引出至引导构件60的轴向方向的一侧,第二布设部分33h通过引导构件60从第二轴向延伸部分33g的梢端部分布线至周向方向的另一侧。
作为第一轴向延伸部分33e的基端部的位置X1和作为第二轴向延伸部分33g的基端部的位置X2设定为在径向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具体地,作为第一轴向延伸部分33e的基端部的位置X1是与第一线圈33c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内端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并且是沿轴向方向与第一保持部分66b重叠的位置。即,位置X1设定为位于第一保持部分66b的正下方。作为第二轴向延伸部分33g的基端部的位置X2是与第二线圈33d的径向方向上的外端部分相对应的位置。第一轴向延伸部分33e沿轴向方向大致直地延伸以设置在第一保持部分66b中,并被引出至引导构件60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端侧部。此外,第二轴向延伸部分33g沿着倾斜引导部分66e延伸并沿轴向方向倾斜地延伸以设置在第二保持部分66c中,并被引出至引导构件60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侧部。
如图6中所示,第二凹口67具有引导部分67a和保持部分67b。引导部分67a具有切出成从引导本体61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外端部径向向内延伸的形状,并且保持部分67b具有切出成在与引导部分67a连通的同时沿周向方向延伸的形状,并且保持线圈33的端线33a。
类似于第一凹口66,与径向切出部分相对应的引导部分67a在下台阶部62的底部部分62a处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由此,易于对线圈33的端线33a进行引导。
与周向切出部分对应的保持部分67b在引导部分67a的径向内侧上与引导部分67a连通并延伸至周向方向的一侧或者周向方向的另一侧。
此外,如图22中所示,第一凹口66的第一保持部分66b和第二保持部分66c以及第二凹口67的保持部分67b分别具有凹陷部分66f、67c。具体地,第一保持部分66b、第二保持部分66c和保持部分67b的在周向方向上的端部表面和引导构件60的在轴向方向上的沿着被引至引导构件60的轴向方向的一侧的端线33a在周向方向上被牵拉的方向的一个端部表面(即,底部部分62a、63a、64a)通过具有凹陷形状的凹陷部分66f、67c连接。凹陷部分66f、67c具有从第一保持部分66b、第二保持部分66c和保持部分67b的在周向方向上的端部表面弯曲的弯曲表面66g、67d。弯曲表面66g、67d具有半径R1等于或大于端线33a的线径(换句话说,直径)的R形形状。端线33a沿着底部部分62a、63a、64a被引出至引导构件60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端侧部,并且端线33a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凹陷部分66f、67c中并沿着弯曲表面66g、67d弯曲。端线33a沿着底部部分62a、63a、64a在周向方向上布设。在图22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凹陷部分66f、67c中的一个凹陷部分。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陷部分66f、67c的在周向方向上的长度根据凹陷部分66f、67c形成的位置而变化。
另外,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分隔部分68围绕第一凹口66设置在具有不同相的端线33a易于在同一台阶部62、63、64处彼此干扰的位置处。在本示例中,在中间台阶部63和上台阶部64处,分隔部分68在第一保持部分66b和第二保持部分66c的径向方向的外侧上沿轴向方向延伸。分隔部分68从台阶部分63b、64b径向向外设置,使得分隔部分68与相应的台阶部分63b、64b以与端线33a的直径相对应的间隙间隔开。从分隔部分68穿过径向内侧的端线33a首先插入到间隙中并被牵拉。之后,另一条端线33a从分隔部分68径向向外(外侧)布设。
如图5中所示,在具有第一凹口66的第一保持部分66b和第二保持部分66c的中间台阶部63和上台阶部64中,在台阶部分63b、64b的顶部部分处以及位于第一凹口66的径向方向的内侧上的拐角部分63c、64c处形成有倒角部分63d、64d。此处,当沿着第一凹口66牵拉端线33a时,可以朝向径向方向的内侧施加张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拐角部分63c、64c例如是直角,则端线33a从拐角部分开始弯曲。因此,端线33a在径向方向上容易地与台阶部分63b、64b分开。例如,当在端线33a与台阶部分63b、64b径向地间隔开的状态下沿着周向方向牵拉端线33a时,端线33a可能不被容纳在第一保持部分66b中。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如上所述的在拐角部分63c、64c处设置倒角部分63d、64d,端线33a从拐角部分63c、64c开始的弯曲被抑制,使得可以抑制端线33a在径向方向上与台阶部分63b、64b分开。因此,例如当沿着周向方向牵拉端线33a时,端线33a容易地被容纳在第一保持部分66b中。
如图6、图12和图13中所示,引导本体61设置有多个端线限制部69,所述多个端线限制部69从台阶部分62b、63b、64b沿径向方向延伸。在台阶部分62b、63b、64b中的每个台阶部分中设置本示例的五个或六个端线限制部69。每个端线限制部69具有延伸部分69a和突出部69b,其中,延伸部分69a从每个台阶部分62b、63b、64b沿径向方向延伸,突出部69b从延伸部分69a的远端侧部沿轴向方向延伸。从突出部69b的轴向远端部到台阶部62、63、64的底部部分62a、63a、64a的轴向距离L1小于端线33a的线径,使得端线33a被抑制沿径向方向移位。
延伸部分69a限制线圈33的被牵拉至底部部分62a、63a、64a的端线33a沿轴向方向移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延伸部分69a在径向方向上的长度是端线33a的线径的两倍以上,使得沿径向方向设置的两条端线33a的轴向方向的运动可以被限制。突出部69b限制线圈33的在底部部分62a、63a、64a上被牵拉的端线33a沿径向方向向外移动。因此,通过限制端线33a的径向方向和轴向方向的运动可以抑制端线33a的振动。此外,通过限制端线33a的径向方向的运动,在牵拉另一条端线时有助于该端线33a的布线运动。即,可以容易地进行布线。
此处,底部部分62a、63a、64a的在轴向方向上与端线限制部69相对的部分被切除并被定义为切除部70。结果,例如端线33a可以暂时朝向切除部70弯曲,使得端线限制部69与端线33a之间的间隙可以变窄。端线33a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围绕切除部70的底部部分62a、63a、64a与端线限制部69之间。
如图5、图6和图24中所示,引导本体61设置有上端线限制部91,并且该上端线限制部91从上台阶部64的台阶部分64b上的顶部部分径向向外延伸。上端线限制部91设置在上台阶部64中的底部部分64a的径向长度较小的区域中,并且设置在与中间台阶部63中的第一凹口66的第一保持部分66b和第二保持部分66b的周向位置一致的周向位置处。
此外,在从上端线限制部91沿周向方向偏移的位置处并且在底部部分64a上、在上端线限制部91的周向方向的两侧上设置上推引导部92,并且,上推引导部92的轴向高度随靠近台阶部分64b而逐渐增加。因此,当端线33a布线成沿着台阶部分64b卷绕时,端线33a在上推引导部92的作用下从底部部分64a沿轴向方向被提升。然后,在上台阶部64的底部部分64a上沿周向方向被牵拉的两条端线33a设置成在与上端线限制部91和上推引导部92相对应的周向位置处沿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移位。
如图24、图25中所示,在上端线限制部91的径向外侧上设置有朝向底部部分64a突出的突出部91a。突出部91a的高度设定为端线33a的线径的0.5倍以上,并且从突出部91a的梢端到底部部分64a的轴向距离L2设定为小于端线33a的线径的1.5倍。
此处,底部部分64a的在轴向方向上与上端线限制部91相对的部分被切除,并且被定义为切除部93。
如图3至图5中所示,引导构件60设置有多个附接件71,所述多个附接件71从下台阶部62的底部部分62a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并且附接至定子芯31的绝缘体32。
如图23中所示,附接件71和绝缘体32通过所谓的卡扣配合结构在轴向方向上接合。换句话说,由于附接件71的爪与绝缘体32接合,因此附接件71限制引导构件60沿轴向方向移动远离定子芯31。结果,防止引导构件60从定子芯31(具体地,绝缘体32)脱落。
如图3至图5中所示,引导构件60具有多个腿部72。所述多个腿部72从下台阶部62的底部部分62a的底部表面向下延伸,并且在引导构件60附接至定子芯31(具体地,绝缘体32)的状态下能够在轴向方向上接触定子芯31。腿部72设置在沿周向方向与附接件71分离的位置处。
具体地,如图23中所示,腿部72包括轴向接触部分72a和周向接触部分72b,其中,轴向接触部分72a可以与定子芯31的一个轴向端部表面轴向接触,周向接触部分72b在周向方向上与凹槽31c接触。凹槽31c还沿轴向方向延伸得与轴向接触部分72a相邻,并且凹槽31c设置在定子芯31的外周表面上。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接触部分72b从轴向接触部分72a的周向方向的中心沿轴向方向突出。换句话说,周向接触部分72b从沿周向方向设置的一对轴向接触部分72a之间沿轴向方向突出。此外,轴向接触部分72a设定成在附接件71的梢端不与定子芯31的一个轴向端部表面接触的状态下与定子芯31的一个轴向端部表面接触。附接件71与绝缘体32接合,以允许引导构件60在轴向接触部分72a与定子芯31的一个轴向端部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沿轴向方向略微移动远离定子芯31。即,引导构件60与定子芯31组装成能够沿轴向方向在微小的固定范围内运动。换句话说,引导构件60与定子芯31组装成能够沿轴向方向在一定范围内相对运动,即,引导构件60和定子芯31以微小的游隙组装。通过端线33a在以主要接触弯曲表面66g、67d的方式组装至定子芯31的状态下布线,引导构件60被限制沿轴向方向运动,因此,相对于定子芯31的振动被抑制。即,当沿周向方向牵拉被引至引导构件60的一个轴向方向的端线33a时,端线33a主要推动弯曲表面66g、67d,使得引导构件60压靠定子芯31,并且轴向接触部分72a与定子芯31接触。此外,通过主要沿着弯曲表面66g、67d塑性变形的端线33a,引导构件60相对于定子芯31的振动被抑制。
如图3和图9中所示,引导构件60具有沿轴向方向朝向定子芯31延伸的凸形的限制部73。该限制部73从下台阶部62的底部部分62a的下表面向定子芯31侧延伸。如图9中所示,当引导构件60附接至定子芯31时,限制部73、绝缘体32和线圈33环绕线圈33的端线33a中的轴向延伸部分33b的周缘。这限制轴向延伸部分33b的运动。限制部73的在轴向方向上的前端部设置在沿周向方向相邻的线圈33之间并具有沿着线圈端部的倾斜部的渐缩形状。
如图8中所示,当线圈33的端线33a沿周向方向的牵拉方向为使线圈33绕定子芯31的卷绕松弛的方向时,作为第二凹口67的径向内侧上的周向端部的保持部分67b设置在轴向延伸部分33b上。因此,即使在沿周向方向牵拉端线33a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线圈33的卷绕松弛。
如图6、图10和图14中所示,引导本体61包括收集部74,该收集部74将端线33a收集在周向方向的一个位置处。收集部74将不同系统的线圈33收集在周向方向的一个位置处,即,将与第一逆变器电路12a连接的一个系统的第一三相绕组40的所有端线33a和与第二逆变器电路12b连接的另一系统的第二三相绕组50的所有端线33a收集在周向方向的一个位置处。
此外,如图14中所示,收集部74包括第一收集部分74a和在周向方向上与第一收集部分74a相邻的第二收集部分74b,其中,第一收集部分74a收集一个系统的端线33a,第二收集部分74b收集另一系统的端线33a。
第一收集部分74a和第二收集部分74b设置在台阶部62、63、64中的每个台阶部上,并且定位成与径向方向成一直线。收集部74包括松配合部75,该松配合部75作为收集保持部分保持在台阶部62、63、64上被牵拉的端线33a。即,在台阶部62、63、64中的每个台阶部中设置两个松配合部75。总共设置有六个松配合部75。松配合部75从台阶部62、63、64的台阶部分62b、63b、64b径向向外延伸。松配合部75包括引入部分75b和引出保持部分75a,其中,引入部分75b沿轴向方向贯穿并径向向外敞开,引出保持部分75a与引入部分75b连通并在端线33a被引出至轴向方向的一侧时保持端线33a。
引出保持部分75a呈具有大于端线33a的线径并沿轴向方向敞开的开口区域的形状。在一个示例中,引出保持部分75a的开口宽度大于端线33a的直径的两倍。在一个示例中,引出保持部分75a的开口面积大于端线33a的截面面积的两倍。引入部分75b位于引出保持部分75a的径向外侧处,并且具有小于端线33a的线径且沿径向方向敞开的开口。端线33a可以通过引入部分75b从径向外侧被引入到引出保持部分75a中。此外,即使两条端线33a被引入松配合部75中,引出保持部分75a中的两条端线33a也处于松配合状态。因此,由于不会对端线33a施加过大的张力而抑制了端线33a的损坏。
如图15中所示,在沿轴向方向与松配合部75相对的底部部分上形成有切除部76。结果,当端线33a在轴向方向上被拉出并升高时,端线33a被允许朝向切除部76弯曲。因此,端线33a从松配合部75沿着轴向方向被向上牵拉。
此处,在下台阶部62的底部部分62a上被牵拉的端线33a与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的U端子和第二逆变器电路12b的X端子连接。此外,在中间台阶部63的底部部分63a上被牵拉的端线33a与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的V端子和第二逆变器电路12b的Y端子连接。此外,在上台阶部64的底部部分64a上被牵拉的端线33a与第一逆变器电路12a的W端子和第二逆变器电路12b的Z端子连接。
然后,一个系统的端线33a沿不穿过第二收集部分74b的周向方向(在图2和图10中为逆时针方向)被牵拉并被收集在第一收集部分74a中。另一系统的端线33a沿不穿过第一收集部分74a的周向方向(在图2和图10中为顺时针方向)被牵拉并被收集在第二收集部分74b中。
此外,端线33a中的设置在收集部74附近中的线圈33的端线33a是未牵拉的端线33j,该未牵拉的端线33j被收集在收集部74中而未在引导构件60上沿周向方向被牵拉。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33的最靠近收集部74设置的W-相绕组41f和Z-相绕组51f的端线33a是未牵拉的端线33j。如上所述,W-相绕组41f和Z-相绕组51f是分别通过比其他跨接线41g、41h、51g、51h更长的跨接线41j、51j连接的线圈33。此外,未牵拉的端线33j被保持在松配合部75的径向外侧部上。此外,第一收集部分74a和第二收集部分74b的周向方向的中心与W-相绕组41f和Z-相绕组51f的周向方向的中心一致。一对未牵拉的端线33j分别被保持在松配合部75中的接近周向方向的侧部上。未牵拉的端线33j不在引导构件60的轴向方向的一个端侧部上沿周向方向布设,而在引导构件60的另一轴向端侧部上在径向外侧上延伸至松配合部75,以从松配合部75被引出至轴向方向的一侧并保持。
如图16A至图16D和图17中所示,拉出引导件81构造成具有沿轴向方向的长柱形形状。拉出引导件81具有当拉出引导件81附接至引导本体61时分别对应于六个松配合部75的六个通孔82。
当拉出引导件81附接至引导本体61时,每个通孔82构造成在轴向方向上与相应的松配合部75相对。每个通孔82沿着拉出引导件81的纵向方向(即,轴向方向)形成。
拉出引导件81由比方说例如树脂的绝缘材料制成。因此,插入到拉出引导件81的通孔82中的端线33a与插入到其他通孔82中的其他端线33a绝缘。此外,液压单元11的壳体11a和插入穿过每个通孔82的端线33a是绝缘的。
如图16A至图16D和图17中所示,在每个通孔82中,位于定子芯31侧的入口端口82a的开口面积比位于与定子芯31相对的一侧上的出口端口82b的开口面积大。每个通孔82具有从入口端口82a侧到出口端口82b侧逐渐减小的开口面积。通孔82的内周表面具有弯曲表面形状。
如图16A中所示,通孔82在靠近入口端口82a的位置处具有大致四边形的开口形状。如图16D中所示,通孔82在靠近出口端口82b的位置处具有椭圆形形状。如图16B中所示,通孔82的开口形状在入口端口82a与出口端口82b之间的中间位置处是恒定宽度三角形形状。这种结构允许通孔82引导端线33a,使得插入通孔82中的多条端线33a沿预定方向设置。此外,在通孔82的中间位置中具有恒定宽度三角形形状(被称为鲁洛克斯(Reuleaux)三角形)的构型中,例如,当三角形形状的宽度可以与端线33a的线径中的两个线径对应时,两条端线33a可以在该位置处移动,并且可以调节端线33a的位置。
此外,由于通孔82在靠近入口端口82a的位置处的开口面积足够大于每条端线33a的线宽,因此每条端线33a处于非固定状态。此处,共振频率随着端线33a的非固定长度的增加而降低。当通孔82具有从出口端口82b在预定范围中的恒定截面面积时,共振频率可能增加。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方法。
如图18中所示,使线圈33绕定子芯31的齿31b卷绕。
接下来,如图18中所示,执行弯曲步骤,在该弯曲步骤中,将绕定子芯31的齿31b卷绕的线圈33的端线33a沿轴向方向拉出并沿径向方向弯曲。
接下来,如图19中所示,执行组装步骤,在该组装步骤中,将引导构件60的引导本体61组装在定子芯31的轴向方向的一个端侧部上。此时,由于在弯曲步骤中使各个端线33a沿径向方向弯曲,因此抑制了引导构件60与端线33a的干涉。
接下来,如图20中所示,使端线33a沿轴向方向弯曲,并且执行牵拉过程,在该牵拉过程中将端线33a拉入相应的第一凹口66和第二凹口67中。
接下来,如图21中所示,执行布线步骤,在该布线步骤中,沿周向方向牵拉端线33a,然后执行拉出步骤,在该拉出步骤中,在将端线33a保持在松配合部75中的同时朝向轴向方向的一侧牵拉端线33a。对于端线33a中的每条端线33a,重复执行拉入步骤、布线步骤和拉出步骤。在本示例中,以从布线在径向内侧(上台阶部64侧)上的端线起的顺序,对端线33a重复执行布线步骤。对于未牵拉的端线33j,仅执行拉出步骤,而不执行拉入步骤和布线步骤。
此后,在保持在各个松配合部75中的端线33a插入到拉出引导件81的通孔82中的状态下,拉出引导件81穿过设置在液压单元11的壳体11a中的通孔11b。此外,端线33a与设置在EDU 12中的电路板上的第一逆变器电路12a或第二逆变器电路12b电连接。
将描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1)引导构件60设置在定子芯31的轴向方向的一侧上,并且在沿轴向方向与线圈33重叠的位置处沿周向方向引导线圈33的端线33a。因此,与将线圈33的端线33a向线圈33的径向方向的外侧牵拉的构型相比,可以容易地抑制径向方向上的增大。引导构件60具有收集部74,该收集部74将端线33a收集在周向方向上的一个位置处。端线中的设置在收集部74附近中的线圈33(具体地为W-相绕组41f和Z-相绕组51f)的端线33a是未牵拉的端线33j,该未牵拉的端线33j被收集在收集部74中而不被在引导构件60上沿周向方向牵拉。因此,例如,与在引导构件60上沿周向方向牵拉全部端线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在引导构件60上沿周向方向牵拉的端线33a的数量。因此,例如,可以减小设置在引导构件60上的端线33a的径向范围。另外,例如,可以减少用于将端线33a引导至引导构件60的轴向方向上的一侧的凹口65的数量,并且可以简化引导构件60的形状。
(2)线圈33的与端线33a相反的端部通过跨接线41g、41h、41j、51g、51h、51j连接至相应的相。设置有未牵拉的端线33j的线圈33(具体地为W-相绕组41f和Z-相绕组51f)通过比其他跨接线41g、41h、51g、51h长的跨接线41j、51j连接至彼此。因此,可以减小线圈33、端线33a以及用于每个线圈33的跨接线41g、41h、41j、51g、51h、51j的总长度的差异。因此,可以抑制基于不同长度的特性变化。
(3)由于例如在将引导构件60组装在定子芯31的一个轴向侧部上时跨接线41g、41h、41j、51g、51h、51j设置在定子芯31的另一轴向端侧部上,因此防止了跨接线41g、41h、41j、51g、51h、51j干扰。
(4)收集部74在径向方向上具有用于保持端线33a的多个松配合部75,并且未牵拉的端线33j通过松配合部75被保持在径向外侧部上。因此,可以在不与收集部74中的其他端线33a产生干扰的情况下容易地收集未牵拉的端线33j。
(5)在收集部74中,第一收集部分74a和第二收集部分74b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中心与W-相绕组41f和Z-相绕组51f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中心一致。W-相绕组41f和Z-相绕组51f的端线33a是未牵拉的端线33j并且分别通过松配合部75被保持在接近周向方向的侧部上。因此,例如,与仅设置一条未牵拉的端线33j的构型相比,通过以良好的平衡方式设置端线33a,在引导构件60上沿周向方向牵拉的端线33a的数量减少。
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如下修改。只要不存在技术上的矛盾,上述实施方式和以下变型可以彼此组合地实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推引导部92具有轴向高度朝向台阶部分64b以恒定的比例逐渐增加的形状。然而,仅需要沿着台阶部分64b卷绕端线33a并从底部部分64a沿轴向方向提升端线33a。
例如,如图25中所示,与端线33a的外周缘进行表面接触的上推弯曲表面部分92a可以形成在上推引导部92的顶部部分上。根据上述构型,端线33a与上推弯曲表面部分92a表面接触,并且可以消除端线33a的振动并且可以稳定地保持端线33a。
在图25中所示的示例中,上端线限制部91具有与端线33a的外周缘表面接触的上弯曲表面部分91b。根据以上构型,端线33a与上弯曲表面部分91b表面接触,并且可以消除端线33a的振动并且可以稳定地保持端线33a。
凹口65的在径向方向上的内端部处的在周向方向上的端部表面和引导构件60的在轴向方向上的沿着被引至引导构件60的轴向方向上的一侧的端线33a在周向方向上被牵拉的方向的一个端部表面(即,底部部分62a、63a、64a)通过具有凹陷形状的凹陷部分66f、67c连接。然而,可以省去凹陷部分66f、67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凹陷部分66f、67c具有从凹口65的径向内端部处的周向端部表面弯曲的弯曲表面66g、67d。然而,本实施方式不限于该构型。可以使用不具有弯曲表面66g、67d的凹陷部分66f、67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弯曲表面66g、67d具有半径R1等于或大于端线33a的线径的R形形状。然而,本实施方式不限于该构型。弯曲表面66g、67d可以具有半径小于端线33a的线径的R形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端线33a与弯曲表面66g、67d的接触来防止引导构件60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然而,引导构件60不限于该构型。例如,通过使用其他结构或其他构件,可以抑制引导构件60相对于定子芯31沿轴向方向的振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构件60包括周向接触部分72b,该周向接触部分72b与轴向接触部分72a相邻地沿轴向方向突出,并在周向方向上与设置在定子芯31中的凹槽31c接触。然而,引导构件不限于该构型。引导构件可以在不具有周向接触部分72b的情况下以另一构型沿周向方向定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构件60包括附接件71,该附接件71具有卡扣配合结构,该卡扣配合结构在与轴向接触部分72a分离的位置处限制在沿轴向方向远离定子芯31的方向上的运动。然而,引导构件不限于该构型。可以通过使用另一种结构将引导构件60组装至定子芯3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33具有与不同系统的电路(具体地,第一逆变器电路12a和第二逆变器电路12b)连接的不同系统的线圈33(具体地,第一三相绕组40和第二三相绕组50)。然而,线圈不限于该构型。定子30可以仅具有与单个系统中的电路连接的线圈。当然,在该构型中,收集部74仅收集单个系统中的端线33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集部74包括第一收集部分74a和在周向方向上与第一收集部分74a相邻的第二收集部分74b,其中,第一收集部分74a收集一个系统的端线33a,第二收集部分74b收集另一系统的端线33a。然而,收集部不限于该构型。例如,一个系统的端线33a和另一系统的端线33a可以被收集在第一收集部分74a中。此外,例如,一个系统的端线33a和另一系统的端线33a可以被收集在第二收集部分74b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个系统的端线33a沿不穿过第二收集部分74b的周向方向被牵拉且被收集在第一收集部分74a中,另一系统的端线33a沿不穿过第一收集部分74a的周向方向被牵拉且被收集在第二收集部分74b中。一个系统的端线33a和另一系统的端线33a不限于该构型。可以在相反方向上牵拉至少一条端线33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集部74的第一收集部分74a和第二收集部分74b包括松配合部75,该松配合部75作为收集保持部分保持在台阶部中的每个台阶部上被牵拉的端线33a。第一收集部分74a和第二收集部分74b不限于该构型。收集部74可以保持端线33a而不在台阶部上被牵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收集保持部分的松配合部75包括引入部分75b和引出保持部分75a,其中,引入部分75b沿轴向方向贯穿并径向向外敞开,引出保持部分75a与引入部分75b连通并在端线33a被引出至轴向方向的一侧时保持端线33a。松配合部75不限于该构型。只要可以保持端线33a,可以使用具有其他结构的收集保持部分。例如,尽管松配合部75将端线33a保持在松配合状态,但是收集保持部分可以将端线33a保持在非松配合状态。
作为第一线圈33c的端线33a中的第一轴向延伸部分33e的基端部的位置X1和作为第二线圈33c的端线33a中的第二轴向延伸部分33g的基端部的位置X2设定为沿径向方向不同的位置。位置X1和位置X2不限于该构型。位置X1和X2可以设定为沿径向方向相同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分66a具有倾斜引导部分66e,该倾斜引导部分66e在从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同时朝向周向方向的另一侧倾斜。引导部分66a不限于该构型。引导部分66a可以整体上形成为不沿周向方向倾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隔部分68在第一保持部分66b和第二保持部分66c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上沿轴向方向延伸。分隔部分68不限于该构型。分隔部分68可以仅设置在第一保持部分66b和第二保持部分66c中的任一者的径向外侧上,或者可以省去分隔部分6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轴向延伸部分33e的基端部的位置X1为与第一线圈33c的径向方向上的内端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并且作为第二轴向延伸部分33g的基端部的位置X2为与第二线圈33d的径向方向上的外端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位置X1和X2不限于该构型。位置X1和X2可以为与径向方向上的端部部分相对应的沿径向方向不同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未牵拉的端线33j的线圈33(具体地,W-相绕组41f和Z-相绕组51f)通过比其他跨接线41g、41h、51g、51h长的跨接线41j、51j彼此连接。线圈通过具有相同长度的跨接线彼此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跨接线41g、41h、41j、51g、51h、51j设置在与设置定子芯31的引导构件60的侧部相反的另一轴向端侧部上。跨接线不限于该构型。跨接线可以在一个轴向端侧部上设置于设置定子芯31的引导构件60的侧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未牵拉的端线33j保持在松配合部75的径向外侧部上。未牵拉的端线33j不限于该构型。例如,未牵拉的端线33j可以保持在松配合部75的径向内侧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集部74中的第一收集部分74a和第二收集部分74b的周向方向的中心与W-相绕组41f和Z-相绕组51f的周向方向的中心一致。然而,第一收集部分74a和第二收集部分74b的周向方向的中心可以与W-相绕组41f和Z-相绕组51f的周向方向的中心不一致。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线33a中的设置在收集部74附近中的线圈33的端线33a是未牵拉的端线33j。未牵拉的端线33j不限于该构型。在不被引导构件60沿周向方向牵拉的情况下能够被收集至收集部74的程度上设置在收集部74的附近中的线圈33的端线33a可以是未牵拉的端线33j。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底部部分64a上沿周向方向牵拉的所述多条端线33a的一部分在轴向方向和径向方向上移位。然而,在底部部分64a上沿周向方向牵拉的所述多条端线33a全部可以不在轴向方向上而是在径向方向上移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推引导部92设置在台阶部分64b上,并且上推引导部92具有轴向高度随靠近台阶部分64b而逐渐增加的形状。然而,可以省去上推引导部9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构件60具有上端线限制部91,该上端线限制部91从上台阶部64的台阶部分64b上的顶部部分径向向外延伸,以限制端线33a在轴向方向上的运动。然而,可以省去上端线限制部9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端线限制部91的径向外侧上设置朝向底部部分64a突出的突出部91a。然而,可以省去突出部91a。此外,可以改变突出部91a的突出量和从突出部91a的梢端至底部部分64a的轴向距离L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推引导部92设置在从上端线限制部91沿周向方向移位的位置处。然而,上推引导部92和上端线限制部91可以设置在沿周向方向一致的位置处,换句话说,上推引导部92和上端线限制部91可以设置在沿轴向方向彼此重叠的位置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构件60的引导本体61具有作为多个台阶部的上台阶部64、中间台阶部63和下台阶部62以形成三台阶阶梯部。然而,例如,引导本体可以具有两个台阶部。例如,引导本体可以不具有台阶部,即,引导本体可以具有在引导构件的单个平面上沿周向方向牵拉各个端线33a的结构。另外,在没有台阶部的结构中,优选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台阶部分62b、63b、64b的位置处设置壁部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凹口66具有从引导部分66a的径向内侧向周向方向上的两侧开凹口的第一保持部分66b和第二保持部分66c。然而,可以省去第一保持部分66b和第二保持部分66c中的任何一者,即,例如,可以使用第二凹口67代替第一凹口66。当使用第二凹口67代替第一凹口66时,对于一个第一凹口66设置两个第二凹口67,使得获得大致相同的功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端线限制部69。然而,可以省去端线限制部6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从径向内侧(上台阶部64侧)牵拉端线33a起的顺序重复并执行拉入步骤、布线步骤以及拉出步骤。然而,例如,端线33a中的至少一条端线33a在径向外侧上被牵拉,然后端线33a在径向内侧上被布线。

Claims (5)

1.一种定子,包括:
定子芯(31);
多相的线圈(33),所述线圈(33)经由绝缘体(32)绕所述定子芯卷绕,并且包括多条端线(33a);
引导构件(60),所述引导构件(60)设置在所述定子芯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个侧部上,并且构造成进行引导以用于在沿所述轴向方向与所述线圈重叠的位置处将所述线圈的所述端线沿周向方向引导,其中,
所述引导构件具有收集部(74),所述收集部(74)将所述端线收集在所述周向方向上的一个位置处,
所述端线中的设置在所述收集部附近中的所述线圈(41f,51f)的端线是未牵拉的端线(33j),所述未牵拉的端线(33j)被收集在所述收集部中而不被在所述引导构件上沿所述周向方向牵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线圈的与所述端线相反的端部通过跨接线(41g,41h,41j,51g,51h,51j)连接至相应的相,并且
具有所述未牵拉的端线的所述线圈通过比其他跨接线(41g,41h,51g,51h)长的跨接线(41j,51j)连接至彼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跨接线设置在所述定子芯的另一轴向端侧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收集部在所述径向方向上具有多个收集保持部(75),以保持所述端线,并且
所述未牵拉的端线被保持在所述收集保持部的径向外侧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收集部在所述周向方向上具有一对收集保持部分,
所述一对收集保持部分的周向中心与在所述周向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线圈的周向中心一致,并且
所述一对线圈的所述端线中的每条端线被认为是所述未牵拉的端线并且通过所述收集保持部分被保持在接近所述周向方向的侧部上。
CN202010081210.3A 2019-02-08 2020-02-06 定子 Pending CN1115555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1498 2019-02-08
JP2019021498A JP7196660B2 (ja) 2019-02-08 2019-02-08 ステ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5516A true CN111555516A (zh) 2020-08-18

Family

ID=71945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1210.3A Pending CN111555516A (zh) 2019-02-08 2020-02-06 定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37880B2 (zh)
JP (1) JP7196660B2 (zh)
CN (1) CN111555516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06488A (ja) * 2003-05-20 2005-01-06 Aisin Aw Co Ltd 3相モータ
CN102801242A (zh) * 2011-05-23 2012-1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JP2014187797A (ja) * 2013-03-22 2014-10-02 Mitsuba Corp 結線部材、ステータ、電動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6505754A (zh) * 2015-09-08 2017-03-15 阿斯莫株式会社 定子、无刷马达以及定子制造方法
JP2019017211A (ja) * 2017-07-07 2019-01-31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61611A1 (de) * 2002-12-27 2004-07-08 Robert Bosch Gmbh Verschaltelement für eine Wicklung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US7064470B2 (en) 2003-05-20 2006-06-20 Aisin Aw Co., Ltd. Three-phase motor
JP2007129847A (ja) * 2005-11-04 2007-05-24 Denso Corp 電動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燃料ポンプ
JP5768323B2 (ja) 2010-03-26 2015-08-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5459563B2 (ja) * 2011-12-21 2014-04-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532274B2 (ja) * 2012-11-29 2014-06-25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電動機
JP2015080300A (ja) * 2013-10-15 2015-04-23 アスモ株式会社 電機子、回転電機、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6409424B2 (ja) * 2013-11-20 2018-10-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JP2015192542A (ja) 2014-03-28 2015-11-0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アッセンブリの圧入構造
JP2016059208A (ja) * 2014-09-11 2016-04-2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流体ポンプ
TWI536714B (zh) * 2014-11-14 2016-06-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混合式馬達結構
JP6487381B2 (ja) * 2016-06-17 2019-03-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リング
US11296582B2 (en) 2018-07-05 2022-04-05 Denso Corporation St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DE102019107526A1 (de) * 2018-07-11 2020-01-16 Hanon Systems Vorrichtung zum Antreiben eines Verdichters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r Vorrichtung
JP7107239B2 (ja) * 2019-02-08 2022-07-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テータ
JP7180429B2 (ja) * 2019-02-08 2022-1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テー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06488A (ja) * 2003-05-20 2005-01-06 Aisin Aw Co Ltd 3相モータ
CN102801242A (zh) * 2011-05-23 2012-1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JP2014187797A (ja) * 2013-03-22 2014-10-02 Mitsuba Corp 結線部材、ステータ、電動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6505754A (zh) * 2015-09-08 2017-03-15 阿斯莫株式会社 定子、无刷马达以及定子制造方法
JP2019017211A (ja) * 2017-07-07 2019-01-31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37880B2 (en) 2022-09-06
US20200259389A1 (en) 2020-08-13
JP7196660B2 (ja) 2022-12-27
JP2020129901A (ja) 2020-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96582B2 (en) St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CN111555517B (zh) 定子
CA2954239C (en) Stator unit,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including stator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unit
EP3476021B1 (en) Stator and motor having the same
US11128192B2 (en) Motor with guide member
CN111555515A (zh) 定子
CN111555519B (zh) 定子
CN111555518A (zh) 定子
CN111555516A (zh) 定子
JP7070166B2 (ja) ステータ
JP7131141B2 (ja) ステータ
JP7131140B2 (ja)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