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4660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54660A
CN111554660A CN202010081819.0A CN202010081819A CN111554660A CN 111554660 A CN111554660 A CN 111554660A CN 202010081819 A CN202010081819 A CN 202010081819A CN 111554660 A CN111554660 A CN 1115546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line
contact holes
transparent conductive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18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成真
金泰翼
朴玄植
柳春基
曹成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54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46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3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associated to a digitizer, e.g. laptops that can be used as pen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7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sets of wires, e.g. crossed 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00Testing or measuring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Reliability measurements, i.e. testing of parts without further processing to modify the parts as such;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H01L22/30Structural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liability measurements
    • H01L22/32Additional lead-in metallisation on a device or substrate, e.g. additional pads or pad portions, lines in the scribe line, sacrificed conduct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输入感测面板,输入感测面板包括:感测电极,设置在显示面板上并且感测电极感测输入;感测线,电连接到感测电极并且感测线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上的透明导电线和设置在透明导电线上的金属线;以及绝缘层,设置在透明导电线与金属线之间。多个接触孔形成在绝缘层中,所述多个接触孔贯穿绝缘层并且使透明导电线暴露,并且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一些接触孔布置在透明导电线的宽度方向上。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本专利申请要求于2019年2月8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9-0015171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全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具有改善的耐久性的输入感测面板和一种包含该输入感测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和感测外部输入的输入感测面板。输入感测面板包括感测电极、感测线和感测垫。感测线传输和/或接收信号。当感测线断开时,信号不被传输到感测电极或连接到感测垫的驱动器。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具有改善的耐久性的输入感测面板。
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具有该输入感测面板的显示装置。
发明构思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输入感测面板。输入感测面板包括:感测电极,设置在显示面板上并且感测电极感测输入;感测线,电连接到感测电极并且感测线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上的透明导电线和设置在透明导电线上的金属线;绝缘层,设置在透明导电线与金属线之间;以及多个接触孔,所述多个接触孔贯穿绝缘层并且使透明导电线暴露,其中,金属线通过所述多个接触孔电连接到透明导电线,并且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一些接触孔布置在透明导电线的宽度方向上。
透明导电线具有比金属线的第二厚度小的第一厚度。
透明导电线具有等于或小于金属线的第二宽度的第一宽度。
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具有等于或大于大约4微米且等于或小于大约40微米的尺寸。
当在平面图中观看时,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具有圆形形状或多边形形状。
所述多个接触孔布置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
所述多个接触孔包括均具有第一尺寸的第一接触孔和均具有与第一尺寸不同的第二尺寸的第二接触孔。
感测线是多条感测线中的一条,所述多条感测线包括均具有第一宽度的第一感测线和均具有与第一宽度不同的第二宽度的第二感测线,并且第一感测线的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的尺寸与第二感测线的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的尺寸不同。
感测线是多条感测线中的一条,所述多条感测线包括均具有第一宽度的第一感测线和均具有与第一宽度不同的第二宽度的第二感测线,并且第一感测线的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的尺寸等于第二感测线的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的尺寸。
感测线包括第一感测线区域和第二感测线区域,并且第一感测线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接触孔的数量与第二感测线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接触孔的数量不同。
感测线包括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预定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区域和其中感测线的延伸方向改变的第二区域,并且第一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接触孔的数量与第二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接触孔的数量不同。
设置在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的尺寸比设置在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的尺寸大。
第一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接触孔的数量比第二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接触孔的数量小。
透明导电线包括氧化铟锡。
金属线包括钼。
发明构思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入感测面板,该输入感测面板包括:基体层;感测电极,设置在基体层上并且感测电极感测输入;透明导电线,电连接到感测电极;绝缘层,设置在透明导电线上;多个接触孔,形成在绝缘层中,所述多个接触孔贯穿绝缘层并且使透明导电线暴露;以及金属线,设置在绝缘层上并通过所述多个接触孔电连接到透明导电线。当在平面图中观看时,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一些接触孔布置在透明导电线的宽度方向上。
透明导电线具有等于或小于金属线的第二宽度的第一宽度,并且透明导电线具有比金属线的第二厚度小的第一厚度。
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具有等于或大于大约4微米且等于或小于大约40微米的尺寸。
透明导电线包括氧化铟锡,金属线包括钼。
发明构思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输入感测面板。输入感测面板包括:感测电极,设置在显示面板上,并且感测电极感测输入;感测线,电连接到感测电极,并且感测线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上的透明导电线和设置在透明导电线上的金属线;绝缘层,设置在透明导电线与金属线之间;以及多个接触孔,所述多个接触孔贯穿绝缘层并且使透明导电线暴露。透明导电线具有比金属线的第二厚度小的第一厚度以及等于或小于金属线的第二宽度的第一宽度,并且金属线通过所述多个接触孔电连接到透明导电线。
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一些接触孔可以布置在透明导电线的宽度方向上。
根据上面,多条感测线中的每条包括透明导电线和金属线。因此,即使金属线被腐蚀或被氧化,由于透明导电线对腐蚀或氧化的高耐久性,也降低了多条感测线断开的可能性。另外,金属线通过多个接触孔电连接到透明导电线。因为每个接触孔的尺寸等于或大于大约4微米,所以金属线可以容易地通过多个接触孔连接到透明导电线。因此,可以降低金属线和透明导电线未彼此连接的可能性。另外,因为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的尺寸等于或小于大约40微米,所以金属线与透明导电线之间的接触面积不超过预定面积。因此,可以减少层分离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组装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A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3B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4A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平面图。
图4B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感测面板的平面图。
图6是图5中的部分AA'的放大平面图。
图7是沿图6中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图8是图5中的部分BB'的放大平面图。
图9是沿图8中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10是图5中的部分BB'的放大平面图。
图11是图5中的部分BB'的放大平面图。
图12是图5中的部分BB'的放大平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感测线的放大平面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感测线的放大平面图。
图15是图5中的部分BB'的放大平面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感测面板的平面图。
图17是图16中的部分CC'的放大平面图。
图18是图16中的部分DD'的放大平面图。
图19是图16中的部分DD'的放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理解的是,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时,该元件或层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到或结合到所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或层
同样的标号始终表示同样的元件。在附图中,为了技术内容的有效描述,夸大了组件的厚度、比例和尺寸。
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所列项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解释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EA的组装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EA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1和图2,根据实施例,显示装置EA响应于电信号而被激活。显示装置EA包括各种实施例。例如,显示装置EA可以包含于诸如电视机、监视器或户外广告牌的大型电子产品或者诸如个人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导航单元、游戏单元、移动电子装置或相机的中小型电子产品中。这些仅仅是示例性的,因此显示装置EA可以包含于与本公开的构思一致的其它电子装置中。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智能电话将被描述为显示装置EA的代表性示例。
根据实施例,显示装置EA通过与由第一方向DR1和第二方向DR2限定的平面基本上平行的显示表面FS朝向第三方向DR3显示图像IM。图像IM可以包括运动图像或静止图像。图1示出了时钟窗和图标作为图像IM的代表性示例。通过其显示图像IM的显示表面FS与显示装置EA的前表面和窗面板WP的前表面对应。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装置EA的每个构件的前(或上)表面和后(或下)表面相对于在其上显示图像IM的方向限定。前表面和后表面在第三方向DR3上彼此背对,并且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每个的法线方向基本上平行于第三方向DR3。由第一方向DR1、第二方向DR2和第三方向DR3指示的方向是彼此相对的,因此由第一方向DR1、第二方向DR2和第三方向DR3指示的方向可以改变为其它方向。在以下描述中,表述“当在平面图中观看时”表示从第三方向DR3观看的状态。
根据实施例,显示装置EA包括窗面板WP、防反射面板RPP、显示模块DM和壳体HU。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窗面板WP和壳体HU彼此结合以提供显示装置EA的外部。
根据实施例,窗面板WP包括光学透明绝缘材料。例如,窗面板WP包括玻璃或塑料材料。窗面板WP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例如,窗面板WP包括通过粘合剂彼此附着的多个塑料膜或者带有通过粘合剂附着到其的塑料膜的玻璃基底。
根据实施例,窗面板WP的前表面FS是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EA的前表面。透射区域TA是光学透明区域。例如,透射区域TA具有大约90%或更大的可见光透射率。
根据实施例,边框区域BZA与透射区域TA相比具有相对较低的透射率。边框区域BZA的形状决定透射区域TA的形状。边框区域BZA与透射区域TA相邻设置并且围绕透射区域TA。
根据实施例,边框区域BZA具有预定的颜色。边框区域BZA覆盖显示模块DM的外围区域NAA以防止外围区域NAA对外部是可见的。然而,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可以从窗面板WP省略边框区域BZA。
根据实施例,防反射面板RPP设置在窗面板WP下方。防反射面板RPP减小从窗面板WP上方入射到其的外部光的反射率。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防反射面板RPP可以被省略或者可以被包括在显示模块DM中。
根据实施例,显示模块DM显示图像IM并且感测外部输入。显示模块DM包括包含有效区域AA和外围区域NAA的前表面IS。有效区域AA可以响应于电信号而被激活。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有效区域AA是通过其显示图像IM并且感测外部输入的区域。透射区域TA至少与有效区域AA叠置。例如,透射区域TA与有效区域AA的整个表面或至少一部分叠置。因此,用户通过透射区域TA感知图像IM或提供外部输入,然而,实施例不局限于此。也就是说,在其它实施例中,通过其显示图像IM的区域和通过其感测外部输入的区域可以在有效区域AA中彼此分离。
根据实施例,外围区域NAA被边框区域BZA覆盖。外围区域NAA与有效区域AA相邻设置。外围区域NAA围绕有效区域AA。驱动电路或驱动布线可以设置在外围区域NAA中以驱动有效区域AA。
根据实施例,显示模块DM包括显示面板DP、输入感测面板ISL和驱动电路DC。
根据实施例,显示面板DP包括适于产生图像IM的构造。由显示面板DP产生的图像IM通过透射区域TA被用户感知。
根据实施例,输入感测面板ISL感测从外部接收的外部输入。如上面所描述的,输入感测面板ISL感测施加到窗面板WP的外部输入。
根据实施例,驱动电路DC电连接到显示面板DP和输入感测面板ISL。驱动电路DC包括主电路板MB、第一电路板CF1和第二电路板CF2。
根据实施例,第一电路板CF1电连接到显示面板DP。第一电路板CF1将显示面板DP和主电路板MB连接。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CF1被描绘为柔性电路膜,然而,实施例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CF1未连接到主电路板MB并且可以是刚性的。
根据实施例,第一电路板CF1连接到显示面板DP的设置在外围区域NAA中的显示垫(pad,或被称为“焊盘”)。第一电路板CF1向显示面板DP传输驱动显示面板DP的电信号。电信号由第一电路板CF1或主电路板MB产生。
根据实施例,第二电路板CF2电连接到输入感测面板ISL。第二电路板CF2将输入感测面板ISL和主电路板MB连接。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CF2被描绘为柔性电路膜,然而,实施例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CF2未连接到主电路板MB并且可以是刚性的。
根据实施例,第二电路板CF2连接到输入感测面板ISL的设置在外围区域NAA中的感测垫。第二电路板CF2向输入感测面板ISL传输驱动输入感测面板ISL的电信号。电信号由第二电路板CF2或主电路板MB产生。
根据实施例,主电路板MB包括驱动显示模块DM的各种驱动电路和提供电力的连接器。第一电路板CF1和第二电路板CF2连接到主电路板MB。根据本实施例,使用一个主电路板MB可以容易地控制显示模块DM,然而,实施例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和输入感测面板ISL可以连接到不同的主电路板,并且第一电路板CF1和第二电路板CF2中的一个可以不连接到主电路板MB。
根据实施例,壳体HU结合到窗面板WP。壳体HU结合到窗面板WP并且提供预定的内部空间。显示模块DM容纳在内部空间中。
根据实施例,壳体HU包括刚性材料。例如,壳体HU包括玻璃、塑料或金属或者它们的组合的多个框架和/或板。壳体HU稳定地保护显示装置EA的容纳在内部空间中的组件免受外部冲击。
图3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参照图3A,根据实施例,显示模块DM包括显示面板DP、输入感测面板ISL和结合构件SLM。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面板DP可以是发光型显示面板,然而,实施例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可以是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或量子点发光显示面板。
根据实施例,显示面板DP包括第一基底BS1、显示电路层ML-D和图像显示层EML。输入感测面板ISL包括第二基底BS2和感测电路层ML-T。
根据实施例,第一基底BS1和第二基底BS2中的每个可以是硅基底、塑料基底、玻璃基底、绝缘膜或包括多个绝缘层的层叠结构。
根据实施例,显示电路层ML-D设置在第一基底BS1上。显示电路层ML-D包括多个绝缘层、多个导电层和半导体层。显示电路层ML-D的导电层形成信号线或像素控制电路。
根据实施例,图像显示层EML设置在显示电路层ML-D上。图像显示层EML产生光或控制透光率。例如,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层EML包括有机发光材料。量子点发光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层EML包括量子点和量子棒中的至少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层EML包括液晶层。
根据实施例,第二基底BS2设置在图像显示层EML上。在第二基底BS2与图像显示层EML之间形成预定的空间。该空间填充有空气或惰性气体。另外,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该空间可以填充有诸如硅类聚合物、环氧类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的填料。
根据实施例,感测电路层ML-T设置在第二基底BS2上。感测电路层ML-T包括多个绝缘层和多个导电层。导电层形成感测外部输入的感测电极、连接到感测电极的感测线以及连接到感测线的感测垫。
根据实施例,结合构件SLM设置在第一基底BS1与第二基底BS2之间。结合构件SLM使第一基底BS1与第二基底BS2结合。结合构件SLM可以包括诸如光可固化树脂或光塑性树脂(light plastic resin)的有机材料或者诸如玻璃料密封件的无机材料,然而,实施例不局限于此。
图3B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参照图3B,根据实施例,显示模块DM-1包括显示面板DP-1和输入感测面板ISL-1。输入感测面板ISL-1可以被称为输入感测层。
根据实施例,显示面板DP-1包括第一基底BS1、显示电路层ML-D、图像显示层EML和薄膜封装层TFE。输入感测面板ISL-1包括基体层TFE和感测电路层ML-T。薄膜封装层TFE和基体层TFE具有同一构造。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显示面板DP-1和输入感测面板ISL-1通过连续的工艺形成。也就是说,感测电路层ML-T直接形成在薄膜封装层TFE上。
图4A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面板DP的平面图。图4B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像素PX的等效电路图。
参照图4A,根据实施例,显示面板DP包括多个像素PX、多条信号线GL、DL、PL和ECL以及多个显示垫PDD。
根据实施例,显示面板DP的有效区域AA是通过其显示图像的区域,并且外围区域NAA是其中设置有驱动电路或驱动线的区域。图4A示出了显示面板DP的有效区域AA和外围区域NAA。像素PX设置在有效区域AA中。
根据实施例,信号线GL、DL、PL和ECL连接到像素PX以将电信号传输到像素PX。在包括在显示面板DP中的信号线之中,扫描线GL、数据线DL、电力线PL和发光控制线ECL被示出为代表性示例,然而,实施例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信号线GL、DL、PL和ECL还可以包括例如初始化电压线。
图4B示出了一个像素PX的信号电路图的放大图作为代表性示例。图4B示出了连接到第i扫描线GLi和第i发光控制线ECLi的像素PX。
根据实施例,像素PX包括发光元件EE和像素电路CC。
根据实施例,像素电路CC包括多个晶体管T1至T7和电容器CP。晶体管T1至T7通过低温多晶硅(LTPS)工艺或低温多晶氧化物(LTPO)工艺形成。
根据实施例,像素电路CC响应于数据信号控制流过发光元件EE的电流量。发光元件EE响应于从像素电路CC接收的电流量以预定亮度发光。为此,第一电力电压ELVDD的电平被设定为比第二电力电压ELVSS的电平高。发光元件EE可以包括有机发光元件或量子点发光元件。
根据实施例,晶体管T1至T7中的每个包括输入电极或源电极、输出电极或漏电极以及控制电极或栅电极。在以下的描述中,为了解释的方便,输入电极和输出电极中的一个电极被称为“第一电极”,并且输入电极和输出电极中的另一个电极被称为“第二电极”。
根据实施例,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经由第五晶体管T5连接到供应第一电力电压ELVDD的电力线PL,并且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经由第六晶体管T6连接到发光元件EE的阳极电极。在本公开中,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称为“驱动晶体管”。
根据实施例,第一晶体管T1响应于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的电压来控制流过发光元件EE的电流量。
根据实施例,第二晶体管T2连接在数据线DL与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之间。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电极连接到第i扫描线GLi。当第i扫描信号被传输到第i扫描线GLi时,第二晶体管T2导通并且将数据线DL连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
根据实施例,第三晶体管T3连接在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与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之间。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电极连接到第i扫描线GLi。当第i扫描信号被传输到第i扫描线GLi时,第三晶体管T3导通并且将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连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因此,当第三晶体管T3导通时,第一晶体管T1以二极管构造连接。
根据实施例,第四晶体管T4连接在节点ND与供应初始化电压Vint的初始化电压线之间。第四晶体管T4的控制电极连接到第i-1扫描线GLi-1。当第i-1扫描信号被传输到第i-1扫描线GLi-1时,第四晶体管T4导通并且向节点ND提供初始化电压Vint。
根据实施例,第五晶体管T5连接在电力线PL与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之间。第五晶体管T5的控制电极连接到第i发光控制线ECLi。
根据实施例,第六晶体管T6连接在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与发光元件EE的阳极电极之间。第六晶体管T6的控制电极连接到第i发光控制线ECLi。
根据实施例,第七晶体管T7连接在供应初始化电压Vint的初始化电压线与发光元件EE的阳极电极之间。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电极连接到第i+1扫描线GLi+1。当第i+1扫描信号被传输到第i+1扫描线GLi+1时,第七晶体管T7导通并且向发光元件EE的阳极电极传输初始化电压Vint。
根据实施例,第七晶体管T7改善黑色表现能力。详细地,当第七晶体管T7导通时,发光元件EE的寄生电容被放电。因此,当显示黑色时,由于来自第一晶体管T1的漏电流导致的光不通过发光元件EE发射,因此改善了黑色表现能力。
另外,根据实施例,图4B将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电极示出为连接到第i+1扫描线GLi+1,然而,实施例不局限于此。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电极可以连接到第i扫描线GLi或第i-1扫描线GLi-1。
根据实施例,电容器CP设置在电力线PL与节点ND之间。电容器CP被充有与数据信号对应的电压。当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导通时,流过第一晶体管T1的电流量由电容器CP中充入的电压确定。
根据实施例,像素PX的等效电路不局限于图4B中所示的等效电路。在其它实施例中,像素PX可以以各种方式实施以使发光元件EE发光。图4B示出了PMOS作为像素电路CC的基准,然而,实施例不局限于此。根据另一实施例,像素电路CC由NMOS实施。根据另一实施例,像素电路CC通过NMOS和PMOS的组合来实施。
再次参照图4A,根据实施例,电力图案VDD设置在外围区域NAA中。电力图案VDD连接到电力线PL。因此,显示面板DP包括电力图案VDD,因此像素PX接收相同的第一电源信号。
根据实施例,显示垫PDD包括第一垫D1和第二垫D2。设置了多个第一垫D1,并且第一垫D1分别连接到数据线DL。第二垫D2连接到电力图案VDD以电连接到电力线PL。显示面板DP将通过显示垫PDD从外部接收的电信号传输到像素PX。另外,除了第一垫D1和第二垫D2之外,显示垫PDD还包括接收其它电信号的垫,并且不应该局限于具体的实施例。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感测面板ISL的平面图。在下文中,将参照图3A中所示的输入感测面板ISL来描述图5中所示的输入感测面板ISL,然而,以下描述可应用于图3B中所示的输入感测面板ISL-1。
参照图5,根据实施例,输入感测面板ISL包括第二基底BS2、第一感测电极TE1、第二感测电极TE2、多条感测线TL1、TL2和TL3以及多个感测垫PDT。第一感测电极TE1、第二感测电极TE2、多条感测线TL1、TL2和TL3以及多个感测垫PDT形成图3A中所示的感测电路层ML-T。
根据实施例,第二基底BS2包括有效区域AA-I和外围区域NAA-I。外围区域NAA-I围绕有效区域AA-I。
根据实施例,第一感测电极TE1和第二感测电极TE2设置在有效区域AA-I中。输入感测面板ISL根据第一感测电极TE1与第二感测电极TE2之间的电容的变化来获得关于外部输入的信息。
根据实施例,第一感测电极TE1包括第一感测图案SP1和第一连接图案BP1。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图案BP1连接到两个相邻的第一感测图案SP1。第二感测电极TE2包括第二感测图案SP2和第二连接图案BP2。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图案BP2连接到两个相邻的第二感测图案SP2。
根据实施例,感测线TL1、TL2和TL3设置在外围区域NAA-I中。感测线TL1、TL2和TL3包括第一感测线TL1、第二感测线TL2和第三感测线TL3。
根据实施例,第一感测线TL1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TE1。第二感测线TL2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TE2的一端。第三感测线TL3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TE2的另一端。第二感测电极TE2的另一端与第二感测电极TE2的一端相对。
根据本公开,第二感测电极TE2连接到第二感测线TL2和第三感测线TL3。第二感测电极TE2比第一感测电极TE1长。因此,灵敏度可能根据第二感测电极TE2中的位置而不均匀。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因为第二感测线TL2和第三感测线TL3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TE2,所以可以防止灵敏度的不均匀性。然而,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实施例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省略了第三感测线TL3。
根据实施例,感测垫PDT设置在外围区域NAA-I中。感测垫PDT包括第一感测垫TP1、第二感测垫TP2和第三感测垫TP3。第一感测垫TP1连接到第一感测线TL1并且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TE1。第二感测垫TP2连接到第二感测线TL2,并且第三感测垫TP3连接到第三感测线TL3。因此,第二感测垫TP2和第三感测垫TP3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TE2。
第一感测线TL1具有比第一感测垫TP1的第二宽度小的第一宽度,第二感测线TL2具有比第二感测垫TP2的第二宽度小的第一宽度,第三感测线TL3具有比第三感测垫TP3的第二宽度小的第一宽度。
图6是图5中的部分AA'的放大平面图。图7是沿图6中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参照图6和图7,根据实施例,感测电路层ML-T设置在第二基底BS2上。感测电路层ML-T包括第一导电层BML、设置在第一导电层BML上的第一绝缘层IL1、设置在第一绝缘层IL1上的第二导电层UML以及设置在第二导电层UML上的第二绝缘层IL2。
根据实施例,第一导电层BML包括透明导电材料。在以下描述中,术语“透明”表示光的透射率等于或大于预定基准。例如,预定基准为大约90%或更大,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局限于此。第一导电层BML包括诸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铟镓(IGO)、氧化铟镓锌(IGZO)和其混合物/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的透明导电氧化物,然而,实施例不局限于此。
根据实施例,第一导电层BML包括第一感测图案SP1、第一连接图案BP1和第二感测图案SP2。另外,第一导电层BML还包括岛状图案ILP。岛状图案ILP与第一感测图案SP1和第一连接图案BP1绝缘,并且电连接到第二感测图案SP2。
根据实施例,第一绝缘层IL1覆盖第一导电层BML。第一绝缘层IL1包括无机材料。无机材料可以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钛和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实施例,第二导电层UML包括不透明导电材料。例如,第二导电层UML可以包括诸如钼、银、钛、铜、铝或它们的合金的金属。合金可以是钼铌。
根据实施例,第二导电层UML包括第二连接图案BP2。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四个第二连接图案BP2用于连接两个第二感测图案SP2,然而,实施例不局限于此。也就是说,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图案BP2中的每个连接到一个第二感测图案SP2和岛状图案ILP。两个第二感测图案SP2彼此间隔开,并且通过第二连接图案BP2和岛状图案ILP彼此电连接。
根据实施例,第二绝缘层IL2覆盖第二导电层UML。第二绝缘层IL2包括诸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钛和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的无机材料。
图8是图5中的部分BB'的放大平面图。图9是沿图8中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
根据实施例,图8和图9示出了放大的第三感测线TL3。由于图5中所示的第一感测线TL1和第二感测线TL2具有与第三感测线TL3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了关于第一感测线TL1和第二感测线TL2的描述。
根据实施例,第三感测线TL3包括透明导电线BTL和金属线UTL。透明导电线BTL设置在第二基底BS2上,并且通过与第一导电层BML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金属线UTL设置在透明导电线BTL上,并且通过与第二导电层UML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一绝缘层IL1设置在透明导电线BTL与金属线UTL之间。第一绝缘层IL1设置有贯穿其的多个接触孔CNT,并且金属线UTL通过接触孔CNT电连接到透明导电线BTL。
根据实施例,当在平面图中观看时,接触孔CNT中的每个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尺寸WTc是边在接触孔CNT中的每个的一个方向上的长度。每个接触孔CNT的尺寸WTc等于或大于大约4微米且等于或小于大约40微米。例如,尺寸WTc为大约6微米。
根据实施例,当尺寸WTc小于大约4微米时,金属线UTL无法穿过接触孔CNT,并且金属线UTL和透明导电线BTL将无法彼此接触。
根据实施例,第一绝缘层IL1与透明导电线BTL之间的第一粘合力大于第一绝缘层IL1与金属线UTL之间的第二粘合力以及透明导电线BTL与金属线UTL之间的第三粘合力。第二粘合力大于第三粘合力。因此,当尺寸WTc大于大约40微米时,透明导电线BTL与金属线UTL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可能发生其中层分离的缺陷。层的分离表示金属线UTL与透明导电线BTL分离。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金属线UTL通过接触孔CNT稳定地电连接到透明导电线BTL,因此可以改善输入感测面板ISL的耐久性。由于接触孔CNT的尺寸等于或大于大约4微米,所以金属线UTL可以容易地通过接触孔CNT连接到透明导电线BTL。因此,降低了金属线UTL和透明导电线BTL不彼此连接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接触孔CNT的尺寸等于或小于大约40微米,所以金属线UTL与透明导电线BTL之间的接触面积不超过预定面积。因此,可以减少层分离缺陷。
根据实施例,接触孔CNT沿着第一方向DR1和第二方向DR2布置为矩阵形式。接触孔CNT中的一些布置在透明导电线BTL的宽度方向上。透明导电线BTL在第二方向DR2上延伸,并且透明导电线BTL的宽度方向是与第二方向DR2交叉的第一方向DR1。图8示出了其中五个接触孔布置在第一方向DR1上的示例,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接触孔CNT的尺寸WTc或透明导电线BTL的宽度,布置在宽度方向上的接触孔CNT的数量可以多于或少于五个。
根据实施例,第二绝缘层IL2设置在金属线UTL上并且覆盖金属线UTL。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三感测线TL3包括诸如金属线UTL和透明导电线BTL的两个导电层。因此,可以减少其中第三感测线TL3断开的缺陷。当第三感测线TL3仅包括金属线UTL时,第三感测线TL3可能随着金属线UTL腐蚀或氧化而断开。另外,因为腐蚀或氧化是渐进的缺陷,所以测试过程期间它可能不被检测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即使金属线UTL腐蚀或氧化,因为透明导电线BTL对腐蚀或氧化是高耐久性的并且设置在金属线UTL下方,所以也可以使第三感测线TL3的断开最小化。
另外,根据实施例,透明导电线BTL的厚度TK-B比金属线UTL的厚度TK-U小。例如,金属线UTL的厚度TK-U是大约几千埃,透明导电线BTL的厚度TK-B是大约几百埃。此外,金属线UTL具有比透明导电线BTL的延展性高的延展性。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比金属线UTL更薄且延展性更小的透明导电线BTL设置在金属线UTL下方。因此,可以减小覆盖透明导电线BTL的第一绝缘层IL1的上表面的台阶差。另外,因为金属线UT1的延展性比透明导电线BTL的延展性大,所以可以降低金属线UT1由于第一绝缘层IL1的上表面的台阶差而断开的可能性。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透明导电线BTL的第一宽度WT1等于或小于金属线UTL的第二宽度WT2。由于金属线UTL是不透明的,所以与透明导电线BTL相比,金属线UTL可以被容易地感知或感测。因此,当检查感测线之间的短路时,可以通过使用金属线UTL来检查相邻的感测线之间的短路的存在。
图10是图5中的部分BB'的放大平面图。
参照图10,根据实施例,当在平面图中观看时,接触孔CNT-1中的每个具有圆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接触孔CNT-1中的每个的尺寸WTc与圆的直径对应。尺寸WTc可以等于或大于大约4微米且等于或小于大约100微米。
图11是图5中的部分BB'的放大平面图。
参照图11,当在平面图中观看时,接触孔CNT-2中的每个具有三角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接触孔CNT-2中的每个的尺寸WTc与三角形的一条边的长度对应。
在图8、图10和图11中的每个中,根据实施例,如图9中所示贯穿第一绝缘层IL1的接触孔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局限于此。例如,通过第一绝缘层IL1形成的接触孔可以具有图8、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接触孔的形状中的至少两种。
图12是图5中的部分BB'的放大平面图。
参照图12,根据实施例,穿透第一绝缘层IL1的接触孔CNT-3集中在透明导电线BTL上的特定区域中。例如,存在其中形成有接触孔CNT-3的区域和其中未形成接触孔CNT-3的区域。
例如,根据实施例,第三感测线TL3包括第一感测线区域SLA1和第二感测线区域SLA2。第一感测线区域SLA1与其中未形成接触孔CNT-3的区域叠置,并且第二感测线区域SLA2与其中形成有接触孔CNT-3的区域叠置。
根据实施例,与第一感测线区域SLA1叠置的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接触孔CNT-3的数量为零(0),并且与第二感测线区域SLA2叠置的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接触孔CNT-3的数量比第一感测线区域SLA1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接触孔CNT-3的数量大(即,一(1)或更大)。
根据实施例,图12示出了形成在跨越第一方向DR1和第二方向DR2而对角地延伸的区域中的接触孔CNT-3作为代表性示例,然而,实施例不局限于此,并且在其它实施例中,接触孔CNT-3的布置不局限于图12中所示的接触孔CNT-3的布置。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感测线TLa的放大平面图。例如,图13中所示的感测线TLa比图8中所示的第三感测线TL3宽。
参照图8和图13,图5中所示的感测线TL1、TL2和TL3具有彼此不同的宽度。图8和图13中示出了这些不同尺寸的感测线。
参照图13,根据实施例,感测线TLa包括透明导电线BTLa和金属线UTLa。金属线UTLa设置在透明导电线BTLa上,并且金属线UTLa比透明导电线BTLa宽。
根据实施例,图8的第三感测线TL3的宽度WT2比图13的感测线TLa的宽度WTa小。每条感测线的宽度将被限定为相对更宽的金属线的宽度。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形成在第三感测线TL3中的接触孔CNT的尺寸WTc与形成在感测线TLa中的接触孔CNTa的尺寸WTca不同。例如,接触孔CNTa的在第一方向DR1上的宽度与接触孔CNT的在第一方向DR1上的宽度不同。接触孔CNTa的尺寸WTca比接触孔CNT的尺寸WTc大。
图14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感测线TLa的放大平面图。在图14中,将描述与图13不同的特征。
参照图8和图14,根据实施例,形成在感测线TLa中的接触孔CNTb的尺寸WTcb与形成在第三感测线TL3中的接触孔CNT的尺寸WTc基本上相同。
图15是图5中所示的部分BB'的放大平面图。
根据实施例,图15示出了形成在图9的第一绝缘层IL1中的接触孔CNTc,图9的第一绝缘层IL1设置在透明导电线BTL与金属线UTL之间。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接触孔CNTc具有各种尺寸。例如,接触孔CNTc包括第一接触孔CNTc1和第二接触孔CNTc2。第一接触孔CNTc1具有第一尺寸,第二接触孔CNTc2具有大于第一尺寸的第二尺寸。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感测面板ISLa的平面图。在图16中,将描述与图5不同的特征。
参照图16,根据实施例,输入感测面板ISLa的第二基底BS2包括有效区域AAa和外围区域NAAa。外围区域NAAa围绕有效区域AAa。
参照图5,由于有效区域AA-I具有矩形形状,所以有效区域AA-I和外围区域NAA-I的所有边界是直线。然而,图16中所示的有效区域AAa具有其中与矩形形状的顶点相邻的线是弯曲的形状。因此,有效区域AAa与外围区域NAAa之间的边界BDC的一部分包括弯曲段。
根据实施例,感测线TL1、TL2和TL3中的每条包括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段(或称为第一区域)以及其中感测线TL1、TL2和TL3中的每条的延伸方向改变的第二段(或称为第二区域)。例如,在第一段中,感测线TL1、TL2和TL3中的每条在第二方向DR2或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第二段与弯曲的边界BDC相邻。
图17是图16中的部分CC'的放大平面图。图18是图16中的部分DD'的放大平面图。例如,图17示出了感测线TL的放大的第二段CDA,并且图18示出了感测线TL的放大的第一段SLA。
参照图16、图17和图18,根据实施例,形成在与第一区域SLA叠置的区域中的接触孔CN-S的尺寸比形成在与第二区域CDA叠置的区域中的接触孔CN-C的尺寸大。因此,每预定面积UNA的接触孔CN-C的数量比每预定面积UNA的接触孔CN-S的数量大。
图19是图16中的部分DD'的放大平面图。
参照图19,根据实施例,形成在与第一区域SLA叠置的区域中的接触孔CN-SA在感测线TL的延伸方向上(即,沿着第二方向DR2)延伸。接触孔CN-SA的在第二方向DR2上的长度比接触孔CN-SA的在第一方向DR1上的宽度大。接触孔CN-SA的尺寸比预定面积UNA的尺寸大。第一区域SLA的一个接触孔CN-SA设置在感测线TL的宽度方向(即,第一方向DR1)上。接触孔CN-SA可以被称为“线接触孔”。
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理解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应该局限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而是在如在上文中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以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因此,所公开的主题不应该局限于在此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而是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范围应该根据所附权利要求来确定。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以及
输入感测面板,所述输入感测面板包括:感测电极,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并且所述感测电极感测输入;感测线,电连接到所述感测电极并且所述感测线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透明导电线和设置在所述透明导电线上的金属线;绝缘层,设置在所述透明导电线与所述金属线之间;以及多个接触孔,所述多个接触孔贯穿所述绝缘层并且使所述透明导电线暴露,
其中,所述金属线通过所述多个接触孔电连接到所述透明导电线,并且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一些接触孔布置在所述透明导电线的宽度方向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透明导电线具有比所述金属线的第二厚度小的第一厚度,
其中,所述透明导电线具有等于或小于所述金属线的第二宽度的第一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具有等于或大于4微米且等于或小于40微米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接触孔布置在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接触孔包括均具有第一尺寸的第一接触孔和均具有与所述第一尺寸不同的第二尺寸的第二接触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感测线是多条感测线中的一条,所述多条感测线包括均具有第一宽度的第一感测线和均具有与所述第一宽度不同的第二宽度的第二感测线,并且所述第一感测线的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的尺寸与所述第二感测线的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的尺寸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感测线是多条感测线中的一条,所述多条感测线包括均具有第一宽度的第一感测线和均具有与所述第一宽度不同的第二宽度的第二感测线,并且所述第一感测线的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二感测线的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感测线包括第一感测线区域和第二感测线区域,并且所述第一感测线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接触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感测线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接触孔的数量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感测线包括在与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预定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区域和其中所述感测线的延伸方向改变的第二区域,并且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接触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接触孔的数量不同,
其中,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的尺寸比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多个接触孔中的每个的尺寸大,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所述接触孔的数量比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每预定面积的所述接触孔的数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透明导电线包括氧化铟锡,并且所述金属线包括钼。
CN202010081819.0A 2019-02-08 2020-02-06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15546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15171A KR20200097868A (ko) 2019-02-08 2019-02-08 입력 감지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019-0015171 2019-02-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4660A true CN111554660A (zh) 2020-08-18

Family

ID=71946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1819.0A Pending CN111554660A (zh) 2019-02-08 2020-02-06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49571B2 (zh)
KR (1) KR20200097868A (zh)
CN (1) CN11155466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1861B (zh) * 2019-09-27 2023-09-05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可挠式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82293B1 (ko) 2009-09-04 2011-11-09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US8493349B2 (en) * 2009-12-10 2013-07-23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screen panel
KR102178133B1 (ko) 2013-12-30 2020-11-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센서 일체형 표시장치
KR102281575B1 (ko) 2015-02-12 2021-07-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60041541A (ko) 2014-10-08 2016-04-1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터치 패널 일체형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80038603A (ko) * 2016-10-06 2018-04-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KR20180075784A (ko) * 2016-12-26 2018-07-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CN108255353B (zh) * 2016-12-29 2021-04-02 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CN115113762A (zh) * 2018-03-05 2022-09-27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97868A (ko) 2020-08-20
US11249571B2 (en) 2022-02-15
US20200257392A1 (en) 2020-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07379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9859646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KR20190036008A (ko) 전자패널,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40064156A (ko) 플렉서블 유기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621385B (zh) 顯示裝置
JP2020003788A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並びにそれを含む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190076091A (ko) 표시장치
TWI426488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US20210320168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KR20200115756A (ko) 회로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한 표시장치
CN111741599A (zh) 电路板和制造该电路板的方法
US11249571B2 (en) Input sensing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11950470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hole surrounded by data lines in different layers
US10817088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220082123A (ko) 표시 장치
KR20210014244A (ko) 표시 장치
US20210048924A1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n input sensing panel having an island pattern
US11163397B2 (en) Input sensing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11237681B2 (en) Input sensing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KR20220142597A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2394832A (zh) 显示装置
CN113130584A (zh) 显示装置
CN116193691A (zh) 显示装置
CN112527141A (zh) 显示装置和用于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12992970A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