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42658B - 洗干一体机 - Google Patents

洗干一体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42658B
CN111542658B CN201880083533.7A CN201880083533A CN111542658B CN 111542658 B CN111542658 B CN 111542658B CN 201880083533 A CN201880083533 A CN 201880083533A CN 111542658 B CN111542658 B CN 1115426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pulsator
washing
switching
dr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35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42658A (zh
Inventor
永井孝之
山内智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Jiaonan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Haier As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Jiaonan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Haier Asi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Jiaonan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Haier Asia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Jiaonan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42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26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426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26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5/00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and having further drying means, e.g. using hot ai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17/00Washing machines having receptacles, stationary for washing purposes, wherein the washing action is effected solely by circulation or agitation of the washing liquid
    • D06F17/06Washing machines having receptacles, stationary for washing purposes, wherein the washing action is effected solely by circulation or agitation of the washing liquid by rotary impellers
    • D06F17/10Impel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 Accessory Of Washing/Drying Machine, Commercial Washing/Drying Machine, Other Washing/Drying Machine (AREA)

Abstract

一种洗干一体机,其能期待清洗性能以及烘干性能的提高。全自动洗干一体机具备:洗涤脱水桶,收容洗涤物;波轮(26),配置于洗涤脱水桶的底部;驱动单元,驱动波轮(26);以及烘干装置,向洗涤脱水桶内供给暖风。波轮(26)包括:第一叶片部(200);第二叶片部(300);以及切换机构部(500),在第一叶片部(2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的第一形态、和第二叶片部(3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的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切换。

Description

洗干一体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洗干一体机。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洗干一体机,其具备配置于洗涤兼脱水桶的底部的波轮,该波轮的表面由扇状地从中心向外周部变高的大致山形的倾斜面和连接两个倾斜面之间的谷部构成。在专利文献1的洗干一体机中,当波轮旋转时,衣物滑过倾斜面并在顶点附近跳起。由此,能赋予洗涤物大幅的上下移动。
当像这样对洗涤物赋予上下移动时,烘干时衣物容易在洗涤兼脱水桶内摊开,能期待烘干性能的提高。
但是,上述洗干一体机中,洗涤时的衣物即洗涤物的移动也容易成为以上下移动为主体的简单移动。因此,难以对洗涤物赋予机械力,清洗性能容易变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809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期待清洗性能以及烘干性能的提高的洗干一体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主要方案的洗干一体机具备:洗涤桶,收容洗涤物;波轮,配置于所述洗涤桶的底部;驱动部,驱动所述波轮;以及暖风供给部,向所述洗涤桶内供给暖风。在此,所述波轮包括:第一叶片部;第二叶片部;以及切换机构部,在所述第一叶片部显现于所述波轮的表面的第一形态、和所述第二叶片部显现于所述波轮的表面的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切换。
这种情况下,能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一叶片部具有比所述第二叶片部更有利于产生水流的形状,所述第二叶片部具有比所述第一叶片部更有利于使洗涤物跳起的形状。
或者,能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一叶片部以及所述第二叶片部在朝向所述波轮的周向的两侧面具有倾斜,所述第一叶片部的两侧面的倾斜比所述第二叶片部的两侧面的倾斜更陡。
根据上述的结构,可以期待能通过在第一形态与第二形态之间切换波轮的形态来确保良好的清洗性能和烘干性能。
本方案的洗干一体机中,所述切换机构部能包括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切换部。这种情况下,所述切换部能构成为具有:第一作用部,在所述切换部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作用于所述第一叶片部,使所述第一叶片部显现于所述波轮的表面;以及第二作用部,在所述切换部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作用于所述第二叶片部,使所述第二叶片部显现于所述波轮的表面。
采用上述结构的话,能容易地实现在第一形态与第二形态之间切换波轮的形态的结构。
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可采用还具备构成所述波轮的表面的表面构成部的结构。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叶片部采用能移动至从所述表面构成部的表面突出的突出位置、和不突出的非突出位置的结构,所述第二叶片部采用构成所述表面构成部的一部分并能变形为平坦状态和隆起成山状的状态的结构。所述切换机构部中,所述第一作用部使所述第一叶片部向所述突出位置移动,所述第二作用部使所述第二叶片部变形为隆起状态。
当采用这样的结构时,能通过将切换部移动至第一位置,使第一叶片部向突出位置移动而显现于波轮的表面,能通过将切换部移动至第二位置,使第二叶片部变形为隆起状态而显现于波轮的表面。
当采用上述的结构的情况下,可采用如下结构:还具备锁定部,用于在所述第一形态以及所述第二形态下锁定所述切换部而使其无法移动。
当采用这样的结构时,能防止第一叶片部不希望地缩回或第二叶片部不希望地缩回。
需要说明的是,在切换机构部,还可以具备手动操作部,用于进行使所述切换部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手动操作,以便用户能手动进行第一形态与第二形态之间的切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洗干一体机,其能期待清洗性能以及烘干性能的提高。
本发明效果以及意义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将变得更清楚。不过,以下的实施方式终究只是实施本发明时的一个示例,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的任何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全自动洗干一体机的侧剖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全自动洗干一体机的上部的后视立体图。
图3的(a)和(b)分别是实施方式的第一叶片部显现于表面的状态的波轮的立体图以及分解立体图。
图4的(a)和(b)分别是实施方式的第二叶片部显现于表面的状态的波轮的立体图以及分解立体图。
图5的(a)是实施方式的从上方观察的两个表面构成部的立体图,图5的(b)是实施方式的从下方观察的两个表面构成部的立体图。
图6的(a)是实施方式的从前上方观察的第一叶片部的立体图,图6的(b)是实施方式的从后上方观察的第一叶片部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从上方观察的基部和切换机构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从下方观察的基部和切换机构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9的(a)是用于说明关于实施方式的将切换部从中立位置向第一切换位置转动时的操作的图,图9的(b)是用于说明关于实施方式的将切换部从中立位置向第二切换位置转动时的操作的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第一叶片部显现于波轮的表面的状态的波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第二叶片部显现于波轮的表面的状态的波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全自动洗干一体机(洗干一体机);24:洗涤脱水桶(洗涤桶);26:波轮;30:驱动单元(驱动部);50:烘干装置(暖风供给部);100:表面构成部;200:第一叶片部;300:第二叶片部;500:切换机构部;510:切换部;561:倾斜面(第一作用部);563:按压面(第二作用部);571:倾斜面(第一作用部);610:锁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洗干一体机的一实施方式的全自动洗干一体机1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全自动洗干一体机1的侧剖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全自动洗干一体机1的上部的后视立体图。
全自动洗干一体机1具备构成外观的箱体10。箱体10包括:方形筒状的机身部11,上下表面敞开;上面板12,覆盖机身部11的上表面;底座13,支承机身部11。在上面板12形成有用于投入洗涤物的外侧投入口14。外侧投入口14由自由开闭的上盖15覆盖。
在箱体10内,外桶20通过具有防振装置的四根吊棒21被弹性地悬吊支承。外桶20包括:上表面开口的大致圆筒状的外桶主体22a、和覆盖外桶主体22a的上表面而构成外桶20的上表面的外桶罩22b。在外桶20的上表面即外桶罩22b,在与外侧投入口1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投入洗涤物的内侧投入口22c。内侧投入口22c由外桶盖23可开闭地覆盖。
在外桶20内,配置有上表面敞开的大致圆筒状的洗涤脱水桶24。在洗涤脱水桶24的内周面,遍及整周地形成有许多脱水孔24a。在洗涤脱水桶24的上部设置有平衡环25。在洗涤脱水桶24的底部配置有波轮26。需要说明的是,洗涤脱水桶24相当于本发明的洗涤桶。
在外桶20的外底部配置有产生驱动洗涤脱水桶24以及波轮26的转矩的驱动单元30。驱动单元30包括:驱动马达31、传递机构部32、翼轴33、以及脱水桶轴34。翼轴33与波轮26连接,脱水桶轴34与洗涤脱水桶24连接。传递机构部32具有离合器机构,通过该离合器机构的切换操作,在洗涤过程以及漂洗过程中,将驱动马达31的转矩仅传递给翼轴33而仅使波轮26旋转,在脱水过程中,将驱动马达31的转矩传递给翼轴33以及脱水桶轴34而使波轮26以及洗涤脱水桶24一体旋转。需要说明的是,驱动单元30相当于本发明的驱动部。
在外桶20的外底部形成有排水口部20a。在排水口部20a设置有排水阀40。排水阀40与排水软管41连接。当打开排水阀40时,蓄于洗涤脱水桶24以及外桶20的水经过排水软管41向机体外排出。
在箱体10内的后部,在外桶20的上方配置有烘干装置50和供水装置60。烘干装置50和供水装置60装配于配置在机身部11的上表面后部的固定板16,被上面板12覆盖。
烘干装置50通过向洗涤脱水桶24内供给暖风,从而将收容于洗涤脱水桶24内的洗涤物烘干。烘干装置50包括配置有加热器和鼓风扇的循环风路50a,循环风路50a通过进风管道71以及排风管道72与外桶20的内部连接。进风管道71以及排风管道72是柔性管道,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中间部分具有未图示的蛇纹部。通过加热器以及鼓风扇的工作而生成的暖风从循环风路50a排出,并经过进风管道71被导入外桶20内。进而,从外桶20排出的暖风经过排风管道72被导入循环风路50a内。这样,暖风在循环风路50a与外桶20之间循环。
烘干装置50进行由暖风的循环实现的循环烘干动作、和此后接着将循环的暖风的一部分排出到外部的排风烘干动作。在上面板12,设置有由许多排气孔构成并供暖风排出的排风口51。需要说明的是,烘干装置50相当于本发明的暖风供给部。
供水装置60的露出至外部的供水口61与从水龙头延伸出的未图示的外部供水软管连接。供水装置60包括供水阀以及洗涤剂容器,通过打开供水阀,来自水龙头的自来水与收容在洗涤剂容器内的洗涤剂一起被供给至外桶20内。供水装置60可以包括洗澡水泵。
在全自动洗干一体机1中,进行各种运转模式的洗涤运转、洗涤烘干运转或烘干运转。洗涤运转是仅进行洗涤的运转,按顺序执行洗涤过程、中间脱水过程、漂洗过程以及最终脱水过程。洗涤烘干运转是连续进行洗涤到烘干的运转,在最终脱水过程之后接着执行烘干过程。烘干运转是仅进行烘干的运转,仅执行烘干过程。
在洗涤过程以及漂洗过程中,在洗涤脱水桶24内蓄有水的状态下,波轮26向右以及向左旋转。通过利用由波轮26的旋转而产生的水流等的作用来清洗或者漂洗洗涤脱水桶24内的洗涤物。
在中间脱水过程以及最终脱水过程中,洗涤脱水桶24以及波轮26一体地高速旋转。洗涤物通过在洗涤脱水桶24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而被脱水。
在烘干过程中,首先进行内部空气循环烘干过程,接着进行外部空气导入烘干过程。在内部空气循环烘干过程中,通过烘干装置50进行循环烘干动作,暖风在循环风路50a与外桶20之间循环。通过烘干风的循环,洗涤脱水桶24内的温度迅速上升。波轮26进行旋转,洗涤物被搅拌且通过循环的暖风被烘干。当洗涤脱水桶24内的温度持续上升,水分从洗涤物蒸发而使暖风中所含的水分多时,切换至外部空气导入烘干过程。在外部空气导入烘干过程中,通过烘干装置50进行排风烘干动作,向循环风路50a导入外部空气的同时,循环的暖风的一部分从循环风路50a排出。从洗涤物蒸发的水分有效地从外桶20内排出到箱体10外,外桶20内变得容易除湿,因此促进了洗涤物的烘干。
接着,关于波轮26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3的(a)和(b)分别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叶片部200显现于表面的状态的波轮26的立体图以及分解立体图。图4的(a)和(b)分别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叶片部300显现于表面的状态的波轮26的立体图以及分解立体图。
波轮26具备:两个表面构成部100、四个第一叶片部200、两个第二叶片部300、基部400、以及切换机构部500。两个表面构成部100构成波轮26的表面。第一叶片部200能移动至从表面构成部100的表面突出的突出位置和不突出的非突出位置。第二叶片部300构成表面构成部100的一部分,能变形为平坦状态和隆起成山状的状态。在基部400,在作为其表面的配置面401配置有两个表面构成部100,并且装接有切换机构部500。切换机构部500根据旋钮部540的转动操作,在如图3的(a)和(b)所示的第一叶片部2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的第一形态、和如图4的(a)和(b)所示的第二叶片部3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的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切换。
图5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从上方观察的两个表面构成部100的立体图,图5的(b)是本实施方式的从下方观察的两个表面构成部100的立体图。
两个表面构成部100由聚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具有大致半环盘状。各表面构成部100包括第一叶片构成构件110、第二叶片构成部材120、第一叶片保持构件130、以及第二叶片保持构件140。在表面构成部100的周向上,第一叶片构成构件110和第二叶片构成构件120通过第一铰链部150可弯折地连结,第一叶片构成构件110和第一叶片保持构件130通过第二铰链部160可弯折地连结,第二叶片构成构件120和第二叶片保持构件140通过第三铰链部170可弯折地连结。
表面构成部100构成为其表面从周向上的两端朝向中央的第一铰链部150的部分平缓地向上倾斜并且从径向上的内侧朝向外侧平缓地向上倾斜。在表面构成部100的表面,遍及整面形成有许多通水孔101。
由第一叶片构成构件110和第二叶片构成构件120构成第二叶片部300。即,第一叶片构成构件110和第二叶片构成构件120以第一铰链部150为中心弯折而以相对于第一叶片保持构件130以及第二叶片保持构件140倾斜的方式立起,由此,如图5的(a)和(b)所示,在表面构成部100形成第二叶片部300。在第二叶片构成构件120的背面,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杆片121。
第一叶片保持构件130以及第二叶片保持构件140自由转动地保持第一叶片部200。在第一叶片保持构件130,设置有具有与第一叶片部200对应的形状并供第一叶片部200出入的开口部131。此外,在第一叶片保持构件130的背面,在向开口部131的长尺寸方向延伸的一方的缘部侧,以分隔在开口部131的两侧的方式设置有一对轴承部132。在轴承部132形成有轴孔132a。进而,在第一叶片保持构件130的背面,设置有两个装配凸台133。
在第二叶片保持构件140,与第一叶片保持构件130一样,设置有开口部141和具有轴孔142a的轴承部142。此外,在第二叶片保持构件140,在外周缘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并沿周向延伸的引导肋143。引导肋143具有与表面构成部100同心的圆弧状。而且,在第二叶片保持构件140,在与第二叶片构成构件120侧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嵌合部144。在嵌合部144,通过上下两片板构件144a、144b形成有向周向开口的嵌合槽145。此外,以从嵌合部144的下侧的板构件144b的顶端部垂下的方式设置有止动部146。
图6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从前上方观察的第一叶片部200的立体图,图6的(b)是本实施方式的从后上方观察的第一叶片部200的立体图。
四个第一叶片部200通过聚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为背侧中空的大致三棱柱状。各个第一叶片部200包括大致三角形的两个侧面210、以及设置于两个侧面210之间的第一倾斜面220和第二倾斜面230,两个侧面210之间的另一个面敞开。在两个侧面210,在不与第一倾斜面220相接的角部,设置有具有轴孔241的一对轴装配部240。第一倾斜面220形成为以轴孔241为曲率中心的曲面。此外,第一倾斜面220在第一叶片部200的左右方向上也稍微凸弯曲。第二倾斜面230的上部231形成为平坦面,下部232形成为以轴孔241为曲率中心的曲面。
在第一叶片部200,跨越两个侧面210的下端部和第一倾斜面220的下端部形成有凸缘部250。在凸缘部250的第一倾斜面220侧的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并沿第一叶片部20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肋状的升降部251。
当四个第一叶片部200装配于表面构成部100时,第一叶片部200的一对轴装配部240的轴孔241与表面构成部100的一对轴承部132、142的轴孔132a、142a对准,未图示的轴穿过这些轴孔241、132a、142a。第一叶片部200能以轴为中心转动,并能在如图3的(a)和(b)所示的从表面构成部100的表面突出的突出位置、与如图4的(a)和(b)所示的不从表面构成部100的表面突出的非突出位置之间移动。当第一叶片部200位于非突出位置时,第二倾斜面230与表面构成部100的表面大致同面,成为表面的一部分。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从上方观察的基部400和切换机构部500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从下方观察的基部400和切换机构部500的分解立体图。
基部400由聚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具有大致圆盘状。基部400的表面成为供两个表面构成部100配置的配置面401。在配置面401的外周缘部,设置有两个外周壁部402。各个外周壁部402以与各个表面构成部100的形状对应的方式,具有从两端朝向中央慢慢变高的形状。在配置面401,设置有用于装接切换机构部500的装接凹部403。装接凹部403由在配置面401的中央部圆形凹陷的轮毂收容部410、以及与轮毂收容部410连接的两个第一凸轮收容部420和两个第二凸轮收容部430构成。两个第一凸轮收容部420扇状凹陷,隔着轮毂收容部410对置。两个第二凸轮收容部430扇状凹陷,并在与两个第一凸轮收容部420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着轮毂收容部410对置。
配置面401在一侧的第一凸轮收容部420与第二凸轮收容部430之间和另一侧的第一凸轮收容部420与第二凸轮收容部430之间包括不配置两个表面构成部100的非配置区域401a。第一凸轮收容部420以及第二凸轮收容部430的周向的两个侧面当中,非配置区域401a侧的侧面敞开,另一个侧面由壁部封闭。在非配置区域401a的下方,形成有连接第一凸轮收容部420和第二凸轮收容部430的空间。此外,在配置面401,在各个第一凸轮收容部420的外侧分别形成有引导槽404。引导槽404具有与表面构成部100的引导肋143相同曲率的圆弧状,并且比引导肋143长。
在轮毂收容部410的底面,在中央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旋转轴部411。在旋转轴部411,设置有三个装配凸台412。在各个装配凸台412,形成有装配孔412a。此外,在轮毂收容部410的底面,在外周缘部设置有环状的滑动肋413。在第一凸轮收容部420以及第二凸轮收容部430的底面,在内侧和外侧分别设置有具有与基部400同心的圆弧状的滑动肋421、431。
在基部400,遍及配置面401以及装接凹部403的底面,整体形成有贯通表里的许多通水孔405。
在基部400的背面,在中央部形成有圆筒状的凸台装接部406。在凸台装接部406装接有金属制的装配凸台440。在装配凸台440装配有翼轴33。此外,在基部400的背面,设置有从中央侧向外周侧放射状延伸的多个背叶片407。图1中未图示,但在洗涤脱水桶24的底部,设置有收容背叶片407的泵室,以沿着洗涤脱水桶24的内壁面的方式上下延伸的循环水路与泵室相连。在循环水路的顶端部设置有排出口。通过背叶片407的旋转,泵室内的水被送至循环水路,并从排出口向洗涤脱水桶24的内侧排出。由此,循环水淋到位于洗涤脱水桶24内的上侧的洗涤物。此时,经过表面构成部100的通水孔101以及基部400的通水孔405向泵室内供水。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在排出口会装接有线屑过滤器。这种情况下,循环水中所含的线屑被线屑过滤器捕集。
切换机构部500具备切换部510、止动件520、以及帽530。切换部510、止动件520以及帽530由聚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
切换部510具有一体形成有旋钮部540、轮毂部550、两个第一凸轮部560、以及两个第二凸轮部570的结构。旋钮部540具有大致圆筒状,中央部开口。旋钮部540的开口部541包括上开口部542、和内径比上开口部542稍小的下开口部543,在上开口部542与下开口部543的边界具有台阶面544。在旋钮部540的外周面545,以沿周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椭圆形的凹部546,以便用户容易抓握旋钮部540。
轮毂部550包括设置于旋钮部540的下端部的圆环状的凸缘部551、和从凸缘部551的外周缘立起的圆环状的外周壁部552。在凸缘部551形成有贯通表里的多个通水孔553。在外周壁部552,连结有两个第一凸轮部560和两个第二凸轮部570。
两个第一凸轮部560隔着轮毂部550对置,相互朝向相同的旋转方向。两个第二凸轮部570在与两个第一凸轮部560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着轮毂部550对置,相互朝向相同的旋转方向。
各个第一凸轮部560包括:倾斜面561、从倾斜面561的顶部向水平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支承面562、以及相对于支承面562设置于倾斜面561的相反侧并垂直立起的按压面563。各个第二凸轮部570包括倾斜面571、从倾斜面571的顶部向水平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支承面572、以及相对于支承面572设置于倾斜面571的相反侧并向水平方向伸出的伸出部573。在伸出部573形成有贯通表里的多个通水孔574。需要说明的是,倾斜面561、57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作用部,按压面56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作用部。
止动件520以及帽530形成为大致圆盘状。止动件520以及帽530的外径与旋钮部540的上开口部542的内径大致相等。在止动件520形成有三个螺纹孔521。
在切换部510与基部400之间,设置有锁定机构部600。锁定机构部600具备:锁定部610,用于在第一形态以及第二形态下锁定切换部510而使其无法移动;以及解除操作部620,用于进行解除锁定部610对切换部510的锁定的操作。
锁定部610包括:以沿周向排列的方式设置于基部400的轮毂收容部410的底面的第一卡合突起部611和第二卡合突起部612、以及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切换部510的轮毂部550的背面的卡合肋613。第一卡合突起部611以及第二卡合突起部612的上部形成为山形。在第一卡合突起部611与第二卡合突起部612之间,设置有能供卡合肋613嵌入的卡合槽部614。在轮毂收容部410的底面,在第一卡合突起部611以及第二卡合突起部612的两侧形成有圆弧状的狭缝部615。由此,轮毂收容部410的底面上的两个狭缝部615之间的区域能向下方翘曲,第一卡合突起部611以及第二卡合突起部612能向下方移动。
解除操作部620包括以沿周向排列的方式设置于切换部510的轮毂部550中的凸缘部551的第一解除钮621以及第二解除钮622。第一解除钮621以及第二解除钮622的背面具有突起部621a、622a。卡合肋613位于第一解除钮621与第二解除钮622之间。在凸缘部551,以包围第一解除钮621以及第二解除钮622的方式形成有U形的狭缝部623。由此,凸缘部551中被狭缝部623包围的区域能向下方翘曲,第一解除钮621以及第二解除钮622能向下方移动。
在将切换机构部500装配于基部400时,首先,切换部510从上方收容于装接凹部403内。即,旋钮部540以及轮毂部550收容于轮毂收容部410,两个第一凸轮部560收容于两个第一凸轮收容部420,两个第二凸轮部570收容于两个第二凸轮收容部430。向旋钮部540的开口部541插入旋转轴部411,下开口部543的内周面与旋转轴部411的外周面对置。接着,从上方向旋转轴部411的上端部装配止动件520。此时,止动件520的螺纹孔521与装配凸台412的装配孔412a一致。未图示的螺钉穿过螺纹孔521并被装配孔412a止挡,由此止动件520固定于旋转轴部411。旋钮部540的外周缘部重叠在开口部541的台阶面544的上方,由此止动件520的外周部限制切换部510的向上方的移动,切换部510不会向上方脱离。最后,向旋钮部540的开口部541装配帽530,开口部541被帽530覆盖。
切换部510能相对于基部400转动。随着切换部510的转动,各个第一凸轮部560在各个第一凸轮收容部420内移动,各个第二凸轮部570在各个第2凸轮收容部430内移动。在切换部510转动时,轮毂部550的背面在轮毂收容部410的滑动肋413上滑动。此外,第一凸轮部560的背面在第一凸轮收容部420的滑动肋421上滑动,第二凸轮部570的背面在第二凸轮收容部430的滑动肋431上滑动。由此,切换部510与基部400之间的滑动阻力变小,因此切换部510相对于基部400顺畅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切换部510的与滑动肋413、421、431的滑动面上装配由不锈钢等摩擦系数小的材料构成的滑动板。
在装接有切换机构部500的基部400的配置面401,装配有两个表面构成部100。这时,在各个表面构成部100,装配有四个第一叶片部200。在配置面401,在与各个表面构成部100的第一叶片保持构件130的两个装配凸台13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两个装配孔408,各个装配凸台133通过未图示的螺钉装配于各个装配孔408,由此,第一叶片保持构件130固定于配置面401。此外,在各个表面构成部100的第二叶片保持部材140中,嵌合部144的嵌合槽145与第一凸轮收容部420中的非配置区域401a侧的缘部420a嵌合(参照图10),引导肋143收容于配置面401的各个引导槽404。这样,各个第二叶片保持构件140通过以不会从配置面401向上方偏离的方式使引导肋143在引导槽404内被引导,能沿着配置面401在周向上移动。这样,完成波轮26。
用户通过对旋钮部540进行转动操作,能将切换部510相对于基部400隔着中立位置在第一切换位置与第二切换位置之间转动。在中立位置,四个第一叶片部200以及两个第二叶片部300都不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在第一切换位置,四个第一叶片部2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在第二切换位置,两个第二叶片部3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
图9的(a)是用于说明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将切换部510从中立位置向第一切换位置转动时的操作的图,图9的(b)是用于说明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将切换部510从中立位置向第二切换位置转动时的操作的图。
当切换部510位于中立位置时,如图9的(a)和(b)所示,处于卡合肋613嵌入卡合槽部614的状态,切换部510无法向左右方向转动。
在将切换部510从中立位置向第一切换位置转动的情况下,如图9的(a)所示,用户按下第一解除钮621。第一卡合突起部611被压向第一解除钮621的突起部621a,第一卡合突起部611和第二卡合突起部612向下方移动,卡合肋613从卡合槽部614脱离。在这种状态下,当用户将旋钮部540从上方观察向右转动时,切换部510向右转动,卡合肋613与第一卡合突起部611的山形的上部抵接并翻越该上部。当卡合肋613移动至越过第一卡合突起部611的位置时,切换部510到达第一切换位置。卡合肋613与第一卡合突起部611的下部的侧面卡合。由此,切换部510呈锁定状态,无法向返回中立位置的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使切换部510返回中立位置的情况下,用户按下第二解除钮622,将第一卡合突起部611向下方移动,由此能解除卡合肋613与第一卡合突起部611的卡合,能使切换部510向中立位置转动。
同样,在将切换部510从中立位置向第二切换位置转动的情况下,如图9的(b)所示,用户按下第二解除钮622。第二卡合突起部612被压向第二解除钮622的突起部622a,第二卡合突起部612和第一卡合突起部611向下方移动,卡合肋613从卡合槽部614脱离。在这种状态下,当用户将旋钮部540从上方观察向左转动时,切换部510向左转动,卡合肋613与第二卡合突起部612的山形的上部抵接并翻越该上部。当卡合肋613移动至越过第二卡合突起部612的位置时,切换部510到达第二切换位置。卡合肋613与第二卡合突起部612的下部的侧面卡合。由此,切换部510呈锁定状态,无法向返回中立位置的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使切换部510返回中立位置的情况下,用户按下第一解除钮621,将第二卡合突起部612向下方移动,由此能解除卡合肋613与第二卡合突起部612的卡合,能使切换部510向中立位置转动。
接着,关于向第一叶片部2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的第一形态和第二叶片部3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的第二形态切换时的切换机构部5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叶片部2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的状态的波轮26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叶片部3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的状态的波轮26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当切换部510从中立位置向第一切换位置转动时,如图3的(b)所示,在各个第一凸轮收容部420内,各个第一凸轮部560向敞开的侧面的附近移动,在各个第二凸轮收容部430内,各个第二凸轮部570向封闭的侧面的附近移动。如图10所示,在第一凸轮收容部420内,第一凸轮部560如实线箭头所示那样向敞开的侧面一侧移动,当按压第一叶片部200时,第一叶片部200的升降部251如虚线箭头所示那样爬上第一凸轮部560的倾斜面561,随之,第一叶片部200向上方转动,第一叶片部200如单点划线所示那样从表面构成部100的表面突出。当切换部510到达第一切换位置时,升降部251爬上倾斜面561而到达支承面562。由此,第一叶片部200抵达突出位置,呈相对于表面构成部100的表面最突出的状态。当呈这种状态时,第一叶片部200的凸缘部250与表面构成部100的背面抵接,无法进一步向第一叶片部200的上方转动。此外,升降部251由支承面562向上方即突出方向支承。由此,即使被向下方按压,也能防止第一叶片部200缩回。
当切换部510到达第一切换位置时,第一凸轮部560与位于敞开的侧面的表面构成部100的止动部146抵接,因此切换部510不会进一步移动。如上所述,切换部510被锁定部610锁定,因此也不会向中立位置侧移动。
同样,在第二凸轮收容部430,第二凸轮部570向封闭的侧面一侧移动,升降部251爬上第二凸轮部570的倾斜面571而到达支承面572,由此,第一叶片部200从表面构成部100的表面突出。
另一方面,当切换部510从中立位置向第二切换位置转动时,如图4的(b)所示,在各个第一凸轮收容部420内,各个第一凸轮部560向封闭的侧面的附近移动,在第二凸轮收容部430内,各个第二凸轮部570移动至稍微越过敞开的侧面的位置。如图11所示,在第一凸轮收容部420内,如实线箭头所示,当第一凸轮部560向封闭的侧面一侧移动时,第一凸轮部560的按压面563与第二叶片构成构件120的杆片121抵接,如虚线箭头所示那样按压杆片121。第二叶片构成构件120与第二叶片保持构件140一起向杆片121被按压的方向移动,第一叶片构成构件110和第二叶片构成构件120以第一铰链部150为中心弯折。由此,在表面构成部100形成第二叶片部300。
当切换部510到达第二切换位置时,第一凸轮部560与封闭的侧面的壁部420b抵接,因此切换部510不会进一步移动。如上所述,切换部510被锁定部610锁定,因此也不会向中立位置侧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个第二凸轮收容部430内,各个第二凸轮部570的支承面572以及伸出部573进入非配置区域401a的下侧。由此,非配置区域401a被支承面572以及伸出部573从下方支承。
用户在进行洗涤运转的情况下,对旋钮部540进行转动操作,如图3的(a)所示,将波轮26的形态切换为第一形态,使四个第一叶片部2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在洗涤运转中,通过第一形态的波轮26进行衣物的清洗以及漂洗。
第一叶片部200中朝向波轮26的周向的两个侧面即第一倾斜面220以及第二倾斜面230的倾斜比第二叶片部300中朝向波轮26的周向的两个侧面即第一叶片构成构件110以及第二叶片构成构件120的倾斜陡。因此,由于第一叶片部200与第二叶片部300相比,能向波轮26的旋转方向强力推动洗涤脱水桶24内的水,因而更有利于产生水流,适合洗涤衣物。
因此,通过第一形态的波轮26,能产生良好的水流来进行洗涤物的清洗以及漂洗,从而确保良好的清洗性能。
用户在进行烘干运转的情况下,对旋钮部540进行转动操作,如图4的(a)所示,将波轮26的形态切换为第二形态,使两个第二叶片部3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在烘干运转中,通过第二形态的波轮26进行衣物的烘干。
第二叶片部300中第一叶片构成构件110以及第二叶片构成构件120的倾斜比第一叶片部200中第一倾斜面220以及第二倾斜面230的倾斜更平缓。因此,由于第二叶片部300与第一叶片部200相比,在使波轮26旋转时衣物容易在倾斜面即第一叶片构成构件110以及第二叶片构成构件120上升,因而更有利于使洗涤物跳起,适合烘干衣物。
因此,通过第二形态的波轮26进行衣物的烘干,由此衣物容易很好地跳起并摊开,暖风容易与摊开的衣物接触,因而能确保良好的烘干性能。
特别是,由于波轮26是表面构成部100的表面朝向第二叶片部300并沿周向平缓地向上倾斜的结构,因此在波轮26旋转时,能以更长的倾斜斜面使衣物上升。因此,通过波轮26的旋转,衣物更加容易跳起。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洗涤烘干运转的情况下,用户可以根据衣物的种类、脏污状况,将波轮26的形态切换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或者,用户也可以在运转开始的最初采用第一形态,并在进入烘干过程之前暂时中断运转而切换为第二形态。这种情况下,全自动洗干一体机1也可以采用在进入烘干过程之前自动地暂时中断运转并进行通知的结构。
<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在适合洗涤衣物的第一叶片部2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的第一形态、与适合烘干衣物的第二叶片部3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的第二形态之间切换波轮26的形态,因而能确保良好的清洗性能和烘干性能。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如下结构,因此能容易地实现在第一形态与第二形态之间切换波轮26的形态的结构:切换机构部500包括能在第一切换位置与第二切换位置之间转动的切换部510,切换部510的第一凸轮部560具有:倾斜面561,在切换部510移动至第一切换位置时作用于第一叶片部200,使第一叶片部2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以及按压面563,在切换部510移动至第二切换位置时作用于第二叶片部300,使第二叶片部300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如下结构,因此能通过使切换部510向第一切换位置移动,从而使第一叶片部200向突出位置移动而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并能通过将切换部510向第二切换位置移动,从而使第二叶片部300变形为隆起状态而显现于波轮26的表面:具备构成波轮26的表面的表面构成部100,第一叶片部200能移动至从表面构成部100的表面突出的突出位置和不突出的非突出位置,第二叶片部300构成表面构成部100的一部分,能变形为平坦状态和隆起成山状的状态,切换机构部500的第一凸轮部560的倾斜面561使第一叶片部200向突出位置移动,第一凸轮部560的按压面563使第二叶片部300变形为隆起状态。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通过锁定部610以使第一叶片部200以及第二叶片部300不会向缩回方向转动的方式锁定切换部510,因此能防止洗涤时第一叶片部200被衣物、水按压而不希望地缩回,烘干时第二叶片部300被衣物按压而不希望地缩回。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等的任何限制,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上述之外的各种变更。
例如,波轮26所含的第一叶片部200以及第二叶片部300的个数以及形状可以不是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个数以及形状,能适当变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叶片部200采用能移动至从表面构成部100的表面突出的突出位置和不突出的非突出位置的结构,第二叶片部300采用能变形为平坦状态和隆起成山状的状态的结构。但是,第一叶片部200也可以采用能变形为平坦状态和隆起成山状的状态的结构,第二叶片部300也可以采用能移动至突出位置和非突出位置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第一叶片部200和第二叶片部300双方都采用能移动至突出位置和非突出位置的结构,或者都采用能变形为平坦状态和隆起成山状的状态的结构。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对作为手动操作部的旋钮部540进行转动操作来手动操作切换部510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通过马达等驱动部来使切换部510自动转动的结构。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使切换部510转动的位置之一,设置了中立位置,但是也可以不设置中立位置。这种情况下,切换部510不经由中立位置地在第一切换位置和第二切换位置之间转动。
除此之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在技术方案所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6)

1.一种洗干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洗涤桶,收容洗涤物;
波轮,配置于所述洗涤桶的底部;
驱动部,驱动所述波轮;以及
暖风供给部,向所述洗涤桶内供给暖风,
所述波轮包括:
第一叶片部;
第二叶片部;以及
切换机构部,在所述第一叶片部显现于所述波轮的表面的第一形态、和所述第二叶片部显现于所述波轮的表面的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干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叶片部具有比所述第二叶片部更有利于产生水流的形状,
所述第二叶片部具有比所述第一叶片部更有利于使洗涤物跳起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干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叶片部以及所述第二叶片部在朝向所述波轮的周向的两侧面具有倾斜,
所述第一叶片部的两侧面的倾斜比所述第二叶片部的两侧面的倾斜更陡。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洗干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部包括能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切换部,
所述切换部具有:
第一作用部,在所述切换部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作用于所述第一叶片部,使所述第一叶片部显现于所述波轮的表面;以及
第二作用部,在所述切换部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作用于所述第二叶片部,使所述第二叶片部显现于所述波轮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洗干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表面构成部,所述表面构成部构成所述波轮的表面,
所述第一叶片部能移动至从所述表面构成部的表面突出的突出位置、和不突出的非突出位置,
所述第二叶片部构成所述表面构成部的一部分,并能变形为平坦状态和隆起成山状的状态,
所述切换机构部中,所述第一作用部使所述第一叶片部向所述突出位置移动,所述第二作用部使所述第二叶片部变形为隆起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洗干一体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锁定部,所述锁定部用于在所述第一形态以及所述第二形态下锁定所述切换部而使其无法移动。
CN201880083533.7A 2017-12-27 2018-12-24 洗干一体机 Active CN1115426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0662A JP7123314B2 (ja) 2017-12-27 2017-12-27 洗濯乾燥機
JP2017-250662 2017-12-27
PCT/CN2018/123005 WO2019128909A1 (zh) 2017-12-27 2018-12-24 洗干一体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2658A CN111542658A (zh) 2020-08-14
CN111542658B true CN111542658B (zh) 2021-09-07

Family

ID=67063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3533.7A Active CN111542658B (zh) 2017-12-27 2018-12-24 洗干一体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23314B2 (zh)
CN (1) CN111542658B (zh)
WO (1) WO2019128909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1289A (zh) * 2006-11-28 2008-06-04 海尔集团公司 可随水位升降洗涤的波轮
CN101191287A (zh) * 2006-11-28 2008-06-04 海尔集团公司 具有可升降洗涤衣物功能的波轮
CN101191288A (zh) * 2006-11-28 2008-06-04 海尔集团公司 可升降洗涤的浮力式洗衣机波轮
CN101230530A (zh) * 2007-01-26 2008-07-30 海尔集团公司 浮力洗衣机波轮
KR20130077997A (ko) * 2011-12-30 2013-07-10 동부대우전자 주식회사 세탁기용 펄세이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37279U (zh) * 1978-03-17 1979-09-22
KR100229308B1 (ko) * 1997-05-29 1999-11-01 전주범 가변체를 갖는 세탁기의 펄세이터
US20060162094A1 (en) * 2005-01-24 2006-07-27 La Belle Kathleen M Alternate plate construction for an impeller
JP2008055135A (ja) * 2006-08-04 2008-03-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洗濯機
CN107177949B (zh) * 2017-03-31 2019-08-27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洗衣机的波轮、内桶组件、桶组件及洗衣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1289A (zh) * 2006-11-28 2008-06-04 海尔集团公司 可随水位升降洗涤的波轮
CN101191287A (zh) * 2006-11-28 2008-06-04 海尔集团公司 具有可升降洗涤衣物功能的波轮
CN101191288A (zh) * 2006-11-28 2008-06-04 海尔集团公司 可升降洗涤的浮力式洗衣机波轮
CN101230530A (zh) * 2007-01-26 2008-07-30 海尔集团公司 浮力洗衣机波轮
KR20130077997A (ko) * 2011-12-30 2013-07-10 동부대우전자 주식회사 세탁기용 펄세이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15457A (ja) 2019-07-18
JP7123314B2 (ja) 2022-08-23
CN111542658A (zh) 2020-08-14
WO2019128909A1 (zh) 2019-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98942C (en)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with drum connected to motor shaft
CN111492102B (zh) 洗衣机
US10655269B2 (en) Washing machine
EP2796608A2 (en) Door assembly and clothes treatment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EP2602377A1 (en) Washing machine having a knob assembly
TW201540896A (zh) 洗衣機
CN112585312B (zh) 洗衣机
CN111542658B (zh) 洗干一体机
CN111373085B (zh) 洗衣机
CN111373088B (zh) 洗衣机
CN113389001B (zh) 一种桶体组件及衣物处理装置
KR101517868B1 (ko) 세탁효율을 증대시킨 드럼세탁기
CN111511972A (zh) 洗衣机
JP7449533B2 (ja) 洗濯機
JP7481701B2 (ja) 洗濯機
KR200358902Y1 (ko) 드럼 세탁기의 드럼 프론트
KR101930079B1 (ko) 이조식 세탁기
KR102124479B1 (ko) 세탁장치
US20200190719A1 (en) Pulsator device for washing machine and washing machine including same
KR20000003808U (ko) 세탁기
KR20050109399A (ko) 드럼 세탁기의 드럼 프론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09

Address after: 266500 Haier Industrial Park, qianwangang Road, Jiaonan City,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QINGDAO JIAONAN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Ltd.

Applicant after: AQUA Corp.

Applicant after: Haier Zhijia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 Haier Road, hi tech Zone,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Ltd.

Applicant before: AQUA Corp.

Applicant before: Haier Zhijia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