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42592A - 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培养箱装置以及细胞培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培养箱装置以及细胞培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42592A
CN111542592A CN201780096608.0A CN201780096608A CN111542592A CN 111542592 A CN111542592 A CN 111542592A CN 201780096608 A CN201780096608 A CN 201780096608A CN 111542592 A CN111542592 A CN 1115425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ubator
tube
cell
connecting wall
iso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66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村昭彦
石井浩介
齐藤麻纪子
志田伦教
平田贤辅
坂井慎一
福地泰彦
谷口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Yokohama Cit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Yokohama Cit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Yokohama Cit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542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25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48Automatic or computerized contro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37/00Means for sterilizing, maintaining sterile conditions or avoiding chemical or biological contamin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44Multiple separable units; Modu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50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orientating the apparatu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52Mobile; Means for transporting the apparatu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12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of temperature
    • C12M41/14Incubators; Climatic chamb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Zo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细胞培养装置具备隔离器和培养箱。用于隔离器与培养箱的连接的连接单元具备:从培养箱向隔离器延伸的挠性的细胞供给管、和具有保持细胞供给管的保持部、和安装于培养箱的连结端部的管支承部。管支承部能够将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相互切换,所述第一方式以使细胞供给管向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承细胞供给管,所述第二方式以使细胞供给管向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保持细胞供给管。借助管支承部的回复力从第二方式向第一方式切换。

Description

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培养箱装置以及细胞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培养箱装置以及细胞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细胞培养装置具有隔离器和与隔离器连结的培养箱。
培养箱经由门体而与隔离器气密地连结。培养箱的门体从隔离器的内部开闭。隔离器的内部空间维持在无菌状态。培养箱的内部空间也同样维持在无菌状态。
因此,在培养箱内进行规定的作业时,为了保持隔离器内的无菌状态,因此需要借助固定地设置于隔离器的手套,从隔离器内向培养箱内伸入手来进行。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细胞培养装置。细胞培养装置具备培养箱和隔离器。培养箱具有设置于作业室的盖。在培养箱连结有隔离器。另外,隔离器具有手套。手套以朝向作业室内的方式设置在能够开闭的整个门表面的规定的位置。
另外,以往提出有用于实现细胞培养的自动化的装置。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细胞培养装置。该装置具备培养槽、培养液罐以及气体供给槽等,它们通过供给管而相互连接。根据该构成,细胞培养装置能够控制培养液和气体等相对于培养槽的供给和排出。
专利文献3~5公开了关于细胞培养的装置。例如,专利文献3的制造装置具有:收纳细胞培养容器的培养箱、和用于处理从培养箱送出的细胞的隔离器。专利文献4的自动培养装置大量培养用于人体的再生医疗的培养细胞。专利文献5的细胞培养系统具备容器、和经由管与该容器连接的无菌连接器以及空气过滤器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57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36330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6/147897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07/08346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5-1229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细胞培养装置中,在隔离器内进行细胞培养所需的各种操作。为了保持无菌状态,作业者不允许对配置在隔离器内的装置等直接接触。因此,作业者使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作业用的手套进行操作。
因此,作业者进行的作业的范围被手套的作业范围限制。因此,在该领域中,希望在隔离器内提高借助手套的作业性。
因此,本公开对能够提高借助手套的作业性的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培养箱装置以及细胞培养装置进行说明。
本公开涉及的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用于细胞培养装置,该细胞培养装置具备:具有手套以及第一连结壁并且收纳第一容器的隔离器、和经由与第一连结壁相对的第二连结壁而与隔离器连结并且收纳第二容器的培养箱,所述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具备:挠性的管,其具有与第一容器连结的一端、和与第二容器连接的另一端,并经由分别设置于第一连结壁和第二连结壁的孔而从培养箱向隔离器延伸;以及管支承部,其具有保持管的保持部、和安装于培养箱的连结端部,管支承部能够将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相互切换,所述第一方式以使管向从第二连结壁朝向第一连结壁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承管,所述第二方式以使管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保持管,借助管支承部的回复力从第二方式向第一方式切换。
根据本公开能提高借助细胞培养装置中的手套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表示细胞培养装置的构成要素与构成要素彼此的连接关系的图。
[图2]图2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培养箱与隔离器连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图3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培养箱与隔离器分离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图4的(a)部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连结壁的分解立体图,图4的(b)部为该(a)部的向视图。
[图5]图5是将连接单元为第一方式时的培养箱与隔离器的连接结构分解而示出的剖视图。
[图6]图6是表示连接单元为第二方式时的培养箱与隔离器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7]图7是将连接单元为第一方式时的培养箱与隔离器的连接结构放大而示出的剖视图。
[图8]图8是将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密封部分解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9]图9的(a)部是表示第一密封部件的主视图,图9的(b)是表示第二密封部件的主视图。
[图10]图10的(a)部和图10的(b)部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密封部的安装的剖视图。
[图11]图11是表示变形例1的细胞培养装置的构成要素与构成要素彼此的连接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涉及的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用于细胞培养装置,该细胞培养装置具备:具有手套以及第一连结壁并且收纳第一容器的隔离器、和经由与第一连结壁相对的第二连结壁而与隔离器连结并且收纳第二容器的培养箱,所述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具备:挠性的管,其具有与第一容器连结的一端、和与第二容器连接的另一端,并经由分别设置于第一连结壁和第二连结壁的孔而从培养箱向隔离器延伸;以及管支承部,其具有保持管的保持部、和安装于培养箱的连结端部,管支承部能够将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相互切换,所述第一方式以使管向从第二连结壁朝向第一连结壁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承管,所述第二方式以使管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保持管,借助管支承部的回复力从第二方式向第一方式切换。
该连接单元具备将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连结的管,在该管设置有管支承部。管支承部借助其回复力从第二方式向第一方式切换。根据第一方式,管以向从第一连结壁朝向第二连结壁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被支承。这样,管能够从培养箱的第二连结壁朝向隔离器的内部延伸。即,管插通隔离器的第一连结壁的孔而进一步向隔离器的内部延伸。其结果能够使管接近设置于隔离器的手套的作业范围。因此,能够提高借助手套的作业性。
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还可以具有封闭部,该封闭部封闭培养箱的孔并且使管插通,管支承部的连结端部安装于封闭部。根据该构成,能够将连接单元容易地相对于培养箱装卸。
在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中,管支承部可以为螺旋弹簧,管插通到螺旋弹簧的内部。根据该构成,能够使连接单元的构成简单化,并且能够借助螺旋弹簧的回复力可靠地从第二方式切换到第一方式。
本公开的其他方式是与具有手套以及第一连结壁并且收纳第一容器的隔离器连结的培养箱装置,具备:培养箱,其经由与第一连结壁相对的第二连结壁而与隔离器连结并且收纳第二容器;挠性的管,其具有与第一容器连接的一端、和与第二容器连接的另一端,并经由分别设置于第一连结壁和第二连结壁的孔而从培养箱向隔离器延伸;以及管支承部,其具有保持管的保持部、和安装于培养箱的连结端部,管支承部能够将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相互切换,所述第一方式以使管向从第二连结壁朝向第一连结壁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承管,所述第二方式以使管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保持管,借助管支承部的回复力从第二方式向第一方式切换。该培养箱装置具备由上述管和管支承部构成的连接单元。其结果,能够使管接近设置于隔离器的手套的作业范围。因此,能够提高借助手套的作业性。
本公开的另一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具备:隔离器,其具有手套以及第一连结壁并且收纳第一容器;培养箱,其经由与第一连结壁相对的第二连结壁而与隔离器连结并且收纳第二容器;挠性的管,其具有与第一容器连接的一端、和与第二容器连接的另一端,并经由分别设置于第一连结壁和第二连结壁的孔而从培养箱向隔离器延伸;以及管支承部,其具有保持管的保持部、和安装于培养箱的连结端部,管支承部能够将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相互切换,所述第一方式以使管向从第二连结壁朝向第一连结壁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承管,所述第二方式以使管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保持管,借助管支承部的回复力从第二方式向第一方式切换。该细胞培养装置具备由上述管和管支承部构成的连接单元。其结果,能够使管靠近设置于隔离器的手套的作业范围。因此,能够提高借助手套的作业性。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部分或者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细胞培养装置的连接构成>
图1是概略地表示细胞培养装置1的构成要素与构成要素的连接关系的图。如图1所示,细胞培养装置1具有培养箱2、隔离器3以及冰箱18。
培养箱2的内部为培养室7。在该培养室7收纳有培养槽56、曝气槽91、加温槽92以及剥离槽93。这些槽彼此通过管相互连接。培养槽56具有三个输入输出口。具体而言,在培养槽56连接有管56a、56b、56c的基端。在管56a的前端设置有无菌连接器55A。在管56b的前端设置有无菌连接器55B。在管56c的前端设置有无菌连接器55C。
隔离器3的内部为作业室21。在作业室21收纳有细胞供给单元51和细胞回收单元52。也将细胞供给单元51和细胞回收单元52统称而称为细胞吸引排出单元。在细胞供给单元51连接有管51a的基端。在管51a的前端设置有无菌连接器53A。在细胞回收单元52连接有管52a、64的基端。在管52a的前端设置有无菌连接器53B。另外,在管64设置有空气过滤器65。
培养槽56通过第一连接单元80A连接于细胞供给单元51。第一连接单元80A具有细胞供给管28、无菌连接器31A、54A以及第一螺旋弹簧81A(详见后述,参照图5等)。在第一连接单元80A,无菌连接器54A与培养槽56的无菌连接器55A连接,无菌连接器31A与细胞供给单元51的无菌连接器53A连接。
在此,培养槽56、细胞供给单元51以及第一连接单元80A构成密闭体系。在此所说的“密闭体系”是指具有与外界隔离的封闭空间的体系。因此,培养槽56、细胞供给单元51以及第一连接单元80A形成封闭空间。该封闭空间内在灭菌后也保持无菌状态。
另外,本公开中所称的无菌连接器即使在暴露于外部的状态下,也具有维持密闭状态的结构。因此,本公开中的无菌连接器不限定于所谓的市售的无菌连接器。例如无菌连接器可以是连接时阀打开而连通,卸下时阀被气密地封闭的结构的连接器。另外,无菌连接器可以是卸下时能够利用弹簧夹等密闭前端部的结构的管。
培养槽56通过第二连接单元80B与细胞回收单元52连接。培养槽56、细胞回收单元52以及第二连接单元80B构成密闭体系。第二连接单元80B具有细胞回收管29、无菌连接器31B、54B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详见后述,参照图5等)。在第二连接单元80B,无菌连接器54B与培养槽56的无菌连接器55B连接,无菌连接器31B与细胞回收单元52的无菌连接器53B连接。另外,在细胞回收管29的中途设置有泵装置12。
冰箱18收纳培养基罐57。在培养基罐57连接有管57a、66的基端。在管57a的前端设置有无菌连接器62。在管66设置有空气过滤器67。培养基罐57通过第三连接单元80C与培养槽56连接。培养槽56、培养基罐57以及第三连接单元80C构成密闭体系。第三连接单元80C具有管58、无菌连接器59、61。在第三连接单元80C,无菌连接器59与培养基罐57的无菌连接器62连接,无菌连接器61与培养槽56的无菌连接器55C连接。而且,与第二连接单元80B同样,在管58的中途设置有泵装置12。
<细胞培养装置的具体的构成>
接下来,对具体的细胞培养装置1的构成进行说明。细胞培养装置1例如配置于洁净室。如图2所示,细胞培养装置1具有培养箱2和隔离器3。图2是表示将培养箱2和隔离器3连结后的状态的细胞培养装置1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将培养箱2与隔离器3的连结解除后的状态的细胞培养装置1的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对于图2的纸面右下侧作为前方。另外,将相对于纸面的左上侧作为后方。
培养箱2具有培养箱主体4和门体5。
培养箱主体4例如为直方形的箱体。培养箱主体4具有前壁4a、侧壁4b和第二连结壁6。在前壁4a设置有开口7a。培养箱主体4形成培养室7。培养室7由前壁4a、侧壁4b和第二连结壁6围起。培养室7收纳细胞培养处理所需的各种设备。例如作为各种设备,可举出用于进行细胞培养的培养槽56(参照图1)。另外作为各种设备,可以是用于确认细胞的培养状况的显微镜。另外,各种设备可以经由无菌连接器相互连接。另外,各种设备通过培养箱主体4与外部空气隔离。因此无论培养室7的状态如何,均维持设备内部的无菌状态。
培养箱主体4还具有配置于培养室7的抽屉部11。在抽屉部11例如设置有称为培养槽56的各种设备。抽屉部11也可以从培养室7拉出。通过拉出抽屉部11,由此在培养箱2外部进行称为设备的设置和设备彼此的连结的作业。即,抽屉部11为作业台。
门体5设置于培养箱主体4的前壁4a。即,门体5配置于与第二连结壁6相反侧的面。而且,门体5阻塞开口7a。门体5气密地保持培养箱主体4的内部(培养室7)。门体5具有双重结构。门体5具有内门8和外门9。内门8例如为玻璃制。内门8的大小与开口7a相同,或者比开口7a大。根据这样的大小,内门8将封闭开口7a的构成与打开开口7a的构成相互切换。另外,外门9气密地保持培养室7。
此外,抽屉部11是封闭开口7a的构成的情况下,门体5可以省略内门8。
培养箱2还具有泵装置12和监视器13。泵装置12以及监视器13设置于培养箱主体4的与前壁4a以及第二连结壁6不同的面(例如侧壁4b)。
泵装置12具有各种泵。例如作为各种泵可举出用于向培养槽56(参照图1)供给培养基的送液泵。泵装置12将培养基等向培养箱2供给。另外,泵装置12调整培养基的供给量。
监视器13例如为触摸面板式的液晶显示器。在监视器13显示与培养状况相关的信息。作为与培养状况相关的信息例如可举出拍摄了培养状况的图像。这种图像通过设置于培养室7的显微镜取得。另外,基于与培养状况相关的信息,进行泵装置12的控制等。
并且,培养箱2具有培养箱侧框部14。培养箱侧框部14设置于培养箱主体4的侧壁4b。具体而言,培养箱侧框部14设置于第二连结壁6侧的侧壁4b的端部。培养箱侧框部14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培养箱主体4具有夹具等卡合部件15。卡合部件15设置于培养箱主体4以及培养箱侧框部14的上表面以及侧面。例如,卡合部件15在上面以及侧面,设置于比第二连结壁6靠门体5侧的位置。卡合部件15例如设置于3个部位(图1和图2中仅图示了1个部位)。
培养箱2载置在具有4根腿的架台16上。在腿的下端经由高度调节用的调节器(未图示)设置有脚轮17。架台16能够通过脚轮17在板面上移动。即,培养箱2能够与架台16一起在板面上移动。
在架台16设置有冰箱18。冰箱18收纳储藏培养基的培养基罐57(参照图1)。在培养基罐57连接有管58(参照图1)。管58经由泵装置12与培养室7的规定的培养设备(例如培养槽56)连接。从培养基罐57提供的培养基在培养室7内实施规定的处理。作为规定的处理例如可举出培养基的加温。其后,培养基被供给到培养槽56(参照图1)。
在架台16设置有控制板19。控制板19控制泵装置12等的动作。该控制基于监视器13、或从未图示的计算机等输入的控制信号。
隔离器3具有形成在内部的作业室21。在隔离器3,连接有净化气体供给装置50。净化气体供给装置50向隔离器3的作业室21供给净化气体。作为净化气体例如可举出过氧化氢蒸气。其结果,进行作业室21内的净化,作业室21内成为无菌状态。
隔离器3具有窗22。窗22是从隔离器3的外部能够目视观察作业室21的状态,并且将隔离器3的作业室21和外部隔开的透明的壁。窗22设置于侧面。窗22由透明的玻璃板或丙烯酸板等形成。借助窗22能够从外部确认到作业室21的室内的情况。在窗22设置有朝向作业室21内安装的手套23。手套23的个数例如为两个。作业者的手从外部插入戴上手套23。由此,能够维持作业室21内的无菌状态,并且进行作业室21的室内的作业。另外手套23的个数不限于两个。手套23的个数可以是三个以上。
如图3所示,隔离器3具有开口24。开口24设置于一个面(例如第一连结壁3a)。隔离器3具有门体3c。门体3c将开口24在打开状态与封闭状态之间相互切换。在为封闭状态时,门体3c将开口24气密地封闭。隔离器3具有矩形形状的隔离器侧框部25。隔离器侧框部25设置于开口24的周围。隔离器侧框部25截面为L字状。隔离器侧框部25具有朝向前方突出的嵌合部25a、和形成在内缘的凸缘部25b。
在隔离器侧框部25嵌入培养箱主体4的后端部(第二连结壁6)。因此,隔离器侧框部25比培养箱主体4的后端部大。具体而言,隔离器侧框部25比第二连结壁6大。在隔离器侧框部25设置有被卡合部件26。被卡合部件26与卡合部件15卡合。被卡合部件26在周面上的规定部位设置于3个部位(图1、图2中仅示出1个部位)。
<密封部>
接下来,参照图4的(a)部和图4的(b)部对密封部30(封闭部)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在图4的(a)部以及图4的(b)部,将相对于纸面的左侧作为前端,将相对于纸面的右侧作为基端。
如图4的(a)部所示,在第二连结壁6设置有凹部6a,该凹部6a的底为底面6b。此外,第二连结壁6可以包括凹部6a以及底面6b。在底面6b设置有圆形的管插通孔27。管插通孔27使培养室7与外部连通。管插通孔27使管类向外部延伸突出。管类通过高压灭菌或者伽马射线灭菌等之类的更适于材质的方法进行灭菌。管类包括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
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是细胞吸引排出管线。细胞吸引排出管线以密闭体系与培养室7内的培养槽56等连接。在管类的端部安装有无菌连接器。在细胞供给管28的前端安装有无菌连接器31A。在细胞回收管29的前端安装有无菌连接器31B。
密封部30封闭管插通孔27。密封部30具有环状的密封突起32、圆板状的密封板33和环状的压板34。
密封突起32是包围管插通孔27的周围的环状的部件。密封突起32遍布其整周上从第二连结壁6的底面6b垂直地突出。密封突起32例如为O型环、或者从第二连结壁6突出的金属制的环。密封突起32的截面形状为半圆状。此外,密封突起32只要是能够与密封板33气密地接触的形状即可。密封突起32例如可以是截面为三角形状的环。
密封板33是圆形的具有柔性的膜状部件,被底面6b以及密封突起32按压。密封板33的外径例如比密封突起32的外径大。即,密封板33的外径比管插通孔27的内径大。密封板33例如为硅橡胶制。密封板33能够与密封突起32气密地接触。
密封板33具有孔35A、35B。孔35A、35B设置于密封板33的大致中央部。在孔35A插通细胞供给管28。在孔35B插通细胞回收管29。密封板33具有缝隙36。缝隙36从外缘朝向孔35A、35B延伸。经由缝隙36,细胞供给管28配置在孔35A,细胞回收管29配置在孔35B。孔35A、35B以及缝隙36的连接部位被填缝密封。借助该填缝密封,在细胞供给管28与密封板33的连接部位、以及细胞回收管29与密封板33的连接部位,能够确保气密。
此外,密封板33可以是金属板等硬质的板材。另外,密封突起32以及密封板33至少任一方能够如硅橡胶那样弹性变形,只要是满足对环境的耐性以及耐药性之类的规定要求的材质即可。
压板34是具有孔34h的环状的硬质板材,被底面6b以及密封板33按压。压板34与底面6b通过螺钉B1、B2(参照图5)固定。通过将压板34固定于底面6b,密封板33被密封突起32按压。因此,管插通孔27被密封突起32和密封板33气密地封闭。
压板34的孔34h的内径比密封突起32的外径小。孔34h的内径比密封板33的外径小。此外压板34的外径比密封板33的外径大。
<培养箱与隔离器的连结结构>
接着,对培养箱2与隔离器3的连结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5是将培养箱2与隔离器3的连结结构放大以及分解而图示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培养箱2的第二连结壁6设置有凹部6a。在凹部6a的底面6b设置有管插通孔27。另外,培养箱侧框部14配置成包围培养箱主体4的侧壁4b。培养箱侧框部14的端面14a相对于第二连结壁6偏移。
培养箱2的管插通孔27由密封部30封闭。在压板34设置有孔B1d、B2d。孔B1d、B2d为贯通孔。另外,在培养箱主体4的底面6b也设置有孔B1c、B2c。孔B1c、B2c不是贯通孔而具有底。另外,在孔B1c、B2c的内周面设置有螺纹。而且,螺钉B1贯通孔B1d并拧入孔B1c。另外,螺钉B2贯通孔B2d并拧入孔B2c。密封部30设置于形成培养箱侧框部14的下边的框部的附近。即,管插通孔27设置于形成培养箱侧框部14的下边的框部的附近。
在隔离器3的第一连结壁3a设置有开口24。隔离器侧框部25以包围开口24的方式设置。隔离器侧框部25具有嵌合部25a和凸缘部25b。嵌合部25a呈矩形的框状,在由该嵌合部25a围起的区域插入有第二连结壁6。具体而言,在由嵌合部25a围起的区域插入有从培养箱侧框部14的端面14a突出,包括第二连结壁6的培养箱主体4的端部。
在隔离器侧框部25的内部,例如设置有由弹性体树脂等软质性树脂构成的封口部件40。若在嵌合部25a内插入有培养箱主体4的第二连结壁6,则封口部件40在第二连结壁6与凸缘部25b之间被压缩。借助压缩的封口部件40,开口24被气密地封闭。
在隔离器3的第一连结壁3a的内壁面连结有门体3c。通过该门体3c,开口24在打开的方式(参照图7)与封闭的方式(参照图6)之间切换。门体3c为板状的部件,其下端部3d与设置于第一连结壁3a的内壁面的铰接3e连结。因此,门体3c朝向隔离器3的内侧倾倒,打开开口24。
<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
对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以下简写成连接单元80)进行详细地说明。连接单元80包括第一连接单元80A和第二连接单元80B。
第一连接单元80A将细胞供给单元51与培养槽56连接。第二连接单元80B将细胞回收单元52与培养槽56连接。另外,这里的连接是指使细胞供给单元51以及细胞回收单元52的内部空间与培养槽56的内部空间连通。根据该连接单元80,形成包括细胞供给单元51以及细胞回收单元52的内部空间、细胞供给管28的内部空间、细胞回收管29的内部空间以及培养槽56的内部空间在内的封闭空间。该封闭空间与培养箱2的培养室7隔离。另外,封闭空间与隔离器3的作业室21也隔离。这样形成封闭空间的细胞供给单元51以及细胞回收单元52、培养槽56以及连接单元80形成密闭体系。而且,将以形成封闭空间的方式的连接称为密闭性地连接。
以下,对第一连接单元80A进行详细地说明。此外,第二连接单元80B具有与第一连接单元80A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如上所述,第一连接单元80A包括细胞供给管28、第一螺旋弹簧81A和管支承部82。
在第一螺旋弹簧81A插通有细胞供给管28。第一螺旋弹簧81A安装于细胞供给管28的基端,支承细胞供给管28。具体而言,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向第二连结壁6的法线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于压板34。
进一步详细而言,第一螺旋弹簧81A具有连结端部81a和保持部81b。第一螺旋弹簧81A的连结端部81a插入到固定于压板34的管支承部82。通过该构成,第一螺旋弹簧81A的连结端部81a在铅直方向安装于压板34。即,第一螺旋弹簧81A只要在铅直方向固定其位置即可。第一螺旋弹簧81A可以在水平方向(细胞供给管28的延伸方向)上固定,也可以不在水平方向固定。管支承部82截面观察时呈L字状,具有固定于压板34的表面34a的基部83和从基部83直立的保持部84。在保持部84,插入有第一螺旋弹簧81A的连结端部81a。根据该构成,第一螺旋弹簧81A的连结端部81a被压板34支承。细胞供给管28从第一螺旋弹簧81A的前端突出。
在此,细胞供给管28是具有挠性且弹性低的柔软的部件。即,细胞供给管28其因变形引起的回复力比因重力引起的变形力小。因此,保持细胞供给管28的轴线与水平轴并行时,细胞供给管28因重力铅直向下弯曲。
另一方面,第一螺旋弹簧81A具有大于细胞供给管28的弹性。因此,第一螺旋弹簧81A发挥大于细胞供给管28的回复力。在此所说的回复力是指保持第一螺旋弹簧81A其轴线与水平轴平行时,对抗第一螺旋弹簧81A欲因重力要弯曲的变形力的力。因此,在回复力大的情况下,第一螺旋弹簧81A的前端的弯曲量变小。反之,在回复力小的情况下,第一螺旋弹簧81A因自重弯曲,第一螺旋弹簧81A的前端的弯曲量变大。
即,第一螺旋弹簧81A提高因自重弯曲的细胞供给管28的截面刚性,试图使细胞供给管28的延伸方向靠近水平方向。这样,细胞供给管28从隔离器3的外部朝向内部突出。即,细胞供给管28靠近手套23的作业范围。其结果,作业者借助手套23能够容易地保持细胞供给管28,作业性提高。
<细胞培养方法>
接下来,对使用细胞培养装置1培养细胞的方法进行说明。
实施准备第一连接单元80A的工序。首先,作业者准备细胞供给管28。接下来,作业者使细胞供给管28插通于第一螺旋弹簧81A。其后,作业者在细胞供给管28的一端安装无菌连接器31A,并且在另一端安装无菌连接器54A。通过该工序得到第一连接单元80A。
另外,根据相同的步骤,准备第二连接单元80B。
并且,准备第三连接单元80C。该第三连接单元80C与第一连接单元80A不同,不具有螺旋弹簧。因此,作业者在准备管58后,在该管58的两端分别安装无菌连接器59、61。
接下来,实施对连接单元80进行灭菌处理的工序。灭菌处理后,作业者将各个无菌连接器封闭。通过该作用,维持管内的无菌状态。
接下来,实施准备培养箱装置94的工序。具体而言,作业者准备培养槽56。接下来,作业者将连接单元80与培养槽56连结。具体而言,将无菌连接器54A与无菌连接器55A连接。并且,将无菌连接器54B与无菌连接器55B连接。而且,将无菌连接器61与无菌连接器55C连接。借助该工序得到具有培养槽56、第一连接单元80A、第二连接单元80B和第三连接单元80C的培养箱装置94(参照图1)。这些连接作业在维持无菌状态的同时进行。
接下来,实施将培养箱2从隔离器3取下的工序。
接下来,实施在培养箱2收纳设备的工序。具体而言,作业者打开培养箱2的门体5而打开开口7a。接下来,作业者经由开口7a向培养室7的外侧拉出抽屉部11。而且,作业者在培养室7的外侧将培养槽56、显微镜等以及细胞的培养、观察所需的设备设置于抽屉部11。
此外,在此设置的所需的设备例如是对培养槽56、培养基进行加温的加温槽92以及显微镜等。另外,在培养槽56的无菌连接器55A,已经连接有无菌连接器54A。即,培养槽56、无菌连接器54A、55A等预先连接而形成单元(培养箱装置94)。另外,单元为密闭体系。此外,单元可以在成为密闭体系后,实施高压灭菌等的灭菌处理。作业者将作为这样灭菌处理的单元的培养箱装置94安装于抽屉部11。
接着,作业者将抽屉部11推入培养室7内。通过这些作业,需要的设备与抽屉部11一起一体地一并收纳在培养室7内。此外,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被灭菌。因此,即使在培养室7内设置培养槽56,也可以使培养槽56的无菌处于保持的状态。接下来,作业者使无菌连接器53A、53B、59从管插通孔27向培养室7的外部延伸突出。即,一并收纳在培养室7内的构成中,使细胞供给管28的前端部(无菌连接器53A)、细胞回收管29的前端部(无菌连接器53B)和管58的前端部(无菌连接器59)露出在培养室7的外部。
接下来,实施在第一连接单元80A以及第二连接单元80B安装密封板33的工序。具体而言,作业者借助缝隙36将细胞回收管29配置在孔35B后,经由缝隙36将细胞供给管28配置于孔35A。接下来,作业者进行填缝密封处理。具体而言,作业者使缝隙36结合。另外,作业者堵塞孔35A和细胞供给管28的缝隙。进而,作业者堵塞孔35B与细胞回收管29的缝隙。此外,密封板33为具有柔软性的密封部件时,该作业可以在将培养箱装置94收纳于隔离器3之前进行。
接下来,实施将密封板33夹于压板34与第二连结壁6的底面6b之间的工序。具体而言,作业者在使密封板33与密封突起32接触的状态下,将压板34按压于第二连结壁6,使用螺钉B1、B2而将压板34固定于第二连结壁6。通过利用压板34按压密封板33,细胞供给管28与细胞回收管29成为从第二连结壁6气密地延伸突出的状态。
接下来,实施在隔离器3收纳设备的工序。具体而言,作业者在隔离器3的作业室21配置需要的设备。例如,作业者将细胞供给单元51以及细胞回收单元52配置于作业室21。
接下来,实施将培养箱2与隔离器3连结的工序。具体而言,作业者封闭开口24。即,作业者将隔离器3的门体3c按压在第一连结壁3a的内壁面。接下来,作业者以培养箱主体4的后端部嵌入隔离器侧框部25的方式使架台16移动。此时,多个卡合部件15与多个被卡合部件26作为用于进行对位的标记使用。进行对位后,作业者向隔离器侧框部25插入培养箱主体4的后端部。因此,隔离器侧框部25作为插入培养箱主体4的后端部时的引导发挥功能。
将培养箱主体4的后端部插入到隔离器侧框部25后,作业者使多个卡合部件15与被卡合部件26分别卡合。借助该卡合,培养箱2与隔离器3连结。此时,隔离器侧框部25内的封口部件40(软质性树脂)通过第二连结壁6和凸缘部25b压缩。因此,在培养箱2与隔离器3的连结部,气密被确保。在该状态下,培养室7内的环境与作业室21内的环境被隔离。
在此,如图6所示,将培养箱2与隔离器3连结时,在培养箱2与隔离器3之间形成空间。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被收纳在该空间。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的长度比从门体3c到底面6b之间的长度长。因此,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以沿着与从培养箱2朝向隔离器3的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的方式弯曲。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具有充分的挠性,因此例如在从培养箱2朝向隔离器3延伸后,在与门体3c抵接的部位弯曲,其后,沿着门体3c向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延伸。另外,在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的基端分别安装有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这些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也具有挠性,因此与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的弯曲对应地变形。
这样,在从培养箱2的突出长度比从门体3c到底面6b的距离长的第一连接单元80A以及第二连接单元80B,将培养箱2与隔离器3连结。而且,第一连接单元80A和第二连接单元80B以弯曲的状态收纳于形成在培养箱2与隔离器3之间的空间。将以该弯曲的状态收纳的方式称为第二方式。
在此,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具有比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大的弹性。因此,第二方式的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具有转换为回复力的弹性能量。即,第二方式的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产生被门体3c按压的作用力。换言之,门体3c产生对抗该作用力的反作用力。
接下来,实施打开隔离器3的门体3c的工序。具体而言,作业者操作驱动门体3c的手柄、或者驱动门体3c的马达的开关,打开门体3c。如图7所示,门体3c其下边与铰接3e连结,因此上边朝向隔离器3的作业室21的室内倾倒。而且,门体3c形成划定隔离器3的室内的板的一部分。在此,门体3c产生使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向第二方向D2弯曲的反作用力。在该作业中,若打开门体3c,则除去该反作用力。这样,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根据其回复力向第一方式恢复。即,向沿着压板34的法线方向延伸的方式(第一方式)恢复。而且,若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恢复到第一方式,则被该第一螺旋弹簧81A支承的细胞供给管28的基端侧沿着法线方向延伸。另外,被第二螺旋弹簧81B支承的细胞回收管29的基端侧也沿着法线方向延伸。因此,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仅对应于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的长度地朝向作业室21的室内延伸。即,接近手套23的作业范围。
接下来,实施将培养箱2和隔离器3的内部净化的工序。具体而言,作业者操作净化气体供给装置50,向作业室21以及培养室7供给过氧化氢蒸气等净化气体。利用净化气体的供给来净化作业室21以及培养室7的内部。其结果,作业室21以及培养室7的内部成为无菌状态。
接下来,实施将无菌连接器31A与细胞供给单元51连接,并且将无菌连接器31B与细胞回收单元52连接的工序。具体而言,作业者戴上手套23。接下来,作业者在作业室21内将无菌连接器31A作为无菌连接器53A,并且将无菌连接器31B作为无菌连接器53B。在此,如上所述,设置有无菌连接器31A的细胞供给管28不在第一连结壁3a的附近垂下,接近手套23的作业范围。因此,作业者能够经由手套23容易地保持细胞供给管28。
接下来,在培养槽56连接培养基罐57。具体而言,将无菌连接器59连接于无菌连接器62。
通过以上工序,完成培养细胞的准备。接下来,进行培养细胞的工序。
细胞培养装置1利用泵装置12的驱动,经由第三连接单元80C从培养基罐57向培养室7内无菌地供给培养基。其结果,培养基经由曝气槽91以及加温槽92,最终向培养槽56供给。培养基在曝气槽91中将气体浓度调整为适于细胞培养的氧浓度和pH。并且,培养基在加温槽92中以成为适于细胞培养的温度的方式进行温度调整。因此,供给到培养槽56的培养基被调整为适于细胞培养的氧浓度、pH以及温度。
另外,与培养基的供给并行地,细胞培养装置1经由第一连接单元80A,将细胞或附着于载体等的细胞无菌地从细胞供给单元51向培养槽56供给。此外,基于细胞供给单元51的细胞的供给借助手套23在隔离器3内进行。即,作业者使用手套23操作细胞供给单元51。具体而言,作业者保持作为细胞供给单元51的注射器,按压注射器的活塞。
通过向培养槽56供给培养基以及细胞而开始培养处理。培养处理在培养槽56内无菌地进行。而且,在判断为培养处理完成时,作业者使泵装置12驱动。根据该泵装置12的驱动,在培养槽56中培养的细胞经由第二连接单元80B从培养槽56向细胞回收单元52回收。此外,也可以使细胞附着于载体时,在从培养槽56向细胞回收单元52回收的过程中,通过使剥离槽93通过,可以从载体剥离细胞。
此外,细胞回收单元52设置在隔离器3内。因此,可以对回收到细胞回收单元52的培养细胞在隔离器3内无菌地进行任意的加工。
若细胞的回收完成,则作业者解除培养箱2与隔离器3的连结。具体而言,作业者将无菌连接器31A从无菌连接器53A卸下,并且将无菌连接器31B从无菌连接器53卸下。接下来,将卡合部件15与被卡合部件26的连结解除。而且,通过使架台16移动,将培养箱2与隔离器3分离。
此外,也可以在将培养箱2与隔离器3的连结解除前,将细胞回收单元52从作业室21取出。具体而言,在将无菌连接器53B从无菌连接器31B取下后,将细胞回收单元52从作业室21取出。该细胞回收单元52的取出在称为无菌室的规定的回收场所进行。
培养箱2与隔离器3的连结解除后,作业者取下压板34。接下来,作业者将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从管插通孔27拔出。
在后续进行其他处理时,进行与上述步骤相同的工序。即,使其他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从第二连结壁6气密地延伸突出。接下来,将培养箱2与隔离器3连结。接下来,在无菌状态的作业室21内将无菌连接器31A、31B与细胞吸引排出单元的无菌连接器53A、53B连接。接下来,进行细胞的吸引排出处理。接下来,将培养箱2与隔离器3的连结解除。而且,取出细胞回收单元52。
如上述那样,根据细胞培养装置1,使无菌状态的作业室21内具有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的细胞吸引排出管线延伸突出。因此,在作业室21内进行的作业是在无菌空间的作业所需的无菌连接器31A与无菌连接器53A的连接以及取下,无菌连接器31B与无菌连接器53B的连接以及取下。
因此,经由手套23进行的作业可以仅是需要在无菌空间进行的最低限度的作业(无菌连接器的装卸)。因此,不需要进行借助手套23的其他作业。因此,作业性提高。
<作用效果>
以下,对连接单元8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上述的连接单元80具备将细胞供给单元51与培养槽56连结的细胞供给管28、和将细胞回收单元52与培养槽56连结的细胞回收管29。在细胞供给管28设置有第一螺旋弹簧81A,在细胞回收管29设置有第二螺旋弹簧81B。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根据其回复力从第二方式切换到第一方式。根据第一方式,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以向从第一连结壁3a朝向第二连结壁6的第一方向D1延伸的方式被支承。这样,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能够从培养箱2的第二连结壁6朝向隔离器3的内部延伸。即,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插通隔离器3的第一连结壁3a的开口24而进一步向隔离器3的内部延伸。其结果,能够将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接近设置于隔离器3的手套23的作业范围。因此,能够提高借助手套23的作业性。
连接单元80还具有将培养箱2的管插通孔27封闭,并且使插通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的密封部30。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的连结端部81a安装于密封部30的压板34。根据该构成,能够将连接单元80容易地装卸于培养箱2。
连接单元80具有作为管支承部的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被插通到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的内部。根据该构成,能够使连接单元80的构成简单化,并且能够通过第一螺旋弹簧81A以及第二螺旋弹簧81B的回复力可靠地从第二方式切换到第一方式。
具有连接单元80的培养箱装置94以及细胞培养装置1能够将管接近于设置于隔离器的手套23的作业范围。因此,能够提高借助手套23的作业性。
然而,在以往的细胞培养装置中,手套固定地设置于隔离器,因此作业范围有限制。另外,手套具有数毫米程度的厚度,作业时需要在内部戴上另一个手套,因此难以进行细致的作业。
并且,在为以往的细胞培养装置时,需要在无菌空间内实施的作业中包括细胞的供给、回收等之类的处理。因此,不需要在无菌状态下实施的作业也经由手套进行。因此作业性差。
例如,在将专利文献2的细胞培养装置设置在培养箱内的情况下,将培养槽以及气体供给槽等设置在培养箱内。接着,将它们通过供给管相互连接。这样的作业也需要借助手套进行。因此作业性差。
因此,本公开的细胞培养装置1具有包括形成于内部的培养室7、将培养室7向外部开放的开口7a、作为与设置有开口7a的面不同的面的第二连结壁6、形成于第二连结壁6的管插通孔27、封闭管插通孔27的密封部30、和从密封部30气密地延伸突出的细胞吸引排出管线的培养箱2。在密闭地连接到密闭体系的培养槽56的细胞吸引排出管线的端部设置有无菌连接器。
本公开的细胞培养装置1具有密封部30。密封部30具有在管插通孔27的周围形成的密封突起32、细胞吸引排出管线气密地贯通且能够与密封突起32接触的密封板33、以及使密封板33向密封突起32按压的压板34。
本公开的细胞培养装置1还具有在内部形成有作业室21的隔离器3。隔离器3在第一连结壁3a具有能够气密地封闭的开口24。
本公开的细胞培养装置1具有设置于开口24的周围的隔离器侧框部25。隔离器侧框部25通过第二连结壁6的插脱,将培养箱2和隔离器3装卸。
本公开的培养箱2与隔离器3的连结方法包括如下工序:从形成于培养箱2的开口7a在培养箱2的培养室7设置培养槽56的工序;使从培养槽56延伸突出的细胞吸引排出管线从形成于与设置有开口7a的面不同的第二连结壁6的管插通孔27延伸突出的工序;利用细胞吸引排出管线气密地贯通的密封部30将管插通孔27气密地封闭的工序;以将隔离器3的形成于第一连结壁3a的开口24通过第二连结壁6气密地封闭的方式,使培养箱2与隔离器3连结的工序。
在本公开的培养箱2与隔离器3的连结方法中,细胞培养装置1具备培养箱2,培养箱具有形成于培养箱2的内部的培养室7、从培养室7向外部开口的开口7a、作为与设置有开口7a的面不同的面的第二连结壁6、形成于第二连结壁6的管插通孔27、封闭管插通孔27的密封部30、从密封部30气密地延伸突出的细胞吸引排出管线。这样,在密闭地连接到密闭体系的培养槽56的细胞吸引排出管线的端部设置有无菌连接器31A、31B。因此,能够经由开口7a在培养箱2的外部进行在培养室7设置设备的作业。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
本公开的培养箱2与隔离器3的连结方法包括以下工序:从形成于培养箱2的开口7a在培养箱2的培养室7设置培养槽56的工序;使从培养槽56延伸突出的细胞吸引排出管线从形成于在与设置有开口7a面不同的面设置的第二连结壁6的管插通孔27延伸突出的工序;利用细胞吸引排出管线气密地贯通的密封部30将管插通孔27气密地封闭的工序;将隔离器3的形成于第一连结壁3a的开口24通过第二连结壁6气密地封闭的方式,使培养箱2与隔离器3连结的工序。因此,能够在将隔离器3与培养箱2隔离的状态下将开口24气密地封闭。并且,能够在维持隔离器3的无菌状态的同时在培养室7进行作业。
第二连结壁6与培养箱2的设置有门体5的前壁4a对置。通过培养箱2与隔离器3连结,第二连结壁6能够气密地封闭开口24。即,在作业室21内的环境与培养室7内的环境被隔离的状态下培养箱2与隔离器3连结。
因此,无论培养室7内的状态如何,均能够维持作业室21内的无菌状态。这样,能够在培养室7内进行必须在无菌空间内进行的作业、例如培养槽56以及培养基罐57等的设置作业、将各管类向泵装置12安装的作业。并且,该作业能够在打开内门8与外门9的状态下进行。因此,作业性提高。
在将培养槽56设置在培养室7内的状态下,能够使收纳细胞的细胞回收单元52从培养室7进出。因此,能够减少细胞的供给排出所需的作业量。
抽屉部11设置在培养室7内。培养槽56、显微镜等各种设备设置在抽屉部11上。这样,抽屉部11作为作业台发挥功能。因此,通过拉出抽屉部11,能够在外部空间进行培养室7的作业。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8、图9以及图10对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图8中将相对于纸面的左侧作为前端,将相对于纸面的右侧作为基端。
如图8所示,细胞培养装置1A具有密封部30A。密封部30A将管插通孔27气密地封闭。密封部30A例如具有硅橡胶制的第一密封部件37和第二密封部件38。
第一密封部件37的基端侧由第一封闭面39封闭。第一密封部件37是前端侧敞开的筒状。第一密封部件37具有朝向前端侧扩径的圆锥台形状的外形形状。在第一密封部件37的前端部,形成有倾斜变大且直径扩大的第一插入部41。
此外,第一封闭面39的外径比管插通孔27的内径小。第一插入部41的外径比管插通孔27的内径大。
另外,在第一封闭面39形成有孔42A、42B。孔42A、42B使细胞吸引排出管线贯通。即,孔42A使细胞供给管28贯通。孔42B使细胞回收管29贯通。换言之,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经由孔42A、42B将第一封闭面39气密地贯通。
第一封闭面39与细胞供给管28之间的气密、以及第一封闭面39与细胞回收管29之间的气密可以通过进行在孔42A、42B插入细胞供给管28和细胞回收管29的工序和填缝密封孔42A、42B的工序来确保。
此外,第一封闭面39与细胞供给管28之间的气密、以及第一封闭面39与细胞回收管29之间的气密可以通过进行从前端部到基端部沿母线形成缝隙的工序和形成从母线沿径向到达孔42A、42B的缝隙的工序中的任一方、从缝隙向孔42A、42B嵌入细胞供给管28和细胞回收管29的工序、将孔42A、42B和缝隙进行填缝密封的工序来确保。
如图9的(b)部所示,第二密封部件38是与第一密封部件37相同的形状。在第二密封部件38的基端侧形成有第二封闭面43。在第二密封部件38的前端部形成有第二插入部44。在第二封闭面43形成有孔45A、45B。孔45A使细胞供给管28贯通。孔45B使细胞回收管29贯通。
第二密封部件38具有缝隙46。缝隙46从前端部到基端部沿母线延伸。另外,缝隙46从母线沿径向向孔45A、45B延伸。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经由缝隙46分别嵌入孔45A、45B。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0的(a)部和图10的(b)部、一边对密封部30A封闭管插通孔27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第一密封部件37插入管插通孔27。此时,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气密地贯通在第一密封部件37。而且,第一密封部件37从第一封闭面39侧插入到第一插入部41的基端部。
接下来,使第二密封部件38沿着细胞供给管28和细胞回收管29向基端侧滑动。第二密封部件38贯通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其结果,第二密封部件38经由第一插入部41插入到第一密封部件37内。
若在第一密封部件37内插入第二密封部件38,则第二密封部件38产生回复力。该回复力将第一密封部件37向径向外侧按压。另外,如图10的(b)部所示,通过第一密封部件37被按压到管插通孔27,管插通孔27由第一密封部件37气密地封闭。
并且,培养箱2与隔离器3连结时,作业室21与培养室7相比是高压的。因此,第一密封部件37相对于管插通孔27的按压力进一步增加。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气密。
如上述那样,第二实施方式中,密封部30A具有硅橡胶制的第一密封部件37和第二密封部件38。因此,管插通孔27由第一密封部件37和第二密封部件38气密地封闭。
因此,在维持作业室21内的无菌状态的状态下,能够在培养室7进行作业。并且,在作业室21实施的作业成为最低限度。其结果,作业性提高。
管插通孔27的封闭处理包括将第一密封部件37插入到管插通孔27的工序、将第二密封部件38插入到第一密封部件37的工序。因此,不需要基于螺栓等的连结作业。其结果,实现部件零件数的减少。并且,容易进行连结作业。其结果作业性提高。
<变形例>
对本公开的连接单元80、培养箱装置94、以及细胞培养装置1进行详细地说明。然而,本公开的内容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公开的内容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变形例1>
例如,如图11所示,细胞供给单元51A可以具有小瓶68、和经由管69连接于小瓶68的注射器71。在小瓶68内封入细胞。利用注射器71经由管69将空气供给到小瓶68内。其结果,小瓶68的内部压力提高。这样,小瓶68的细胞向培养槽56挤出。此外,在管69设置有空气过滤器72。根据该构成,即使空气从注射器71供给,也维持小瓶68内的无菌状态。
<变形例2>
变形例2的细胞回收单元可以为与细胞供给单元51相同的构成。在该构成中,细胞回收单元具有收纳回收的细胞的小瓶、用于吸取细胞的注射器。作业者通过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减压小瓶的内部。通过使小瓶的内部减压,可吸取培养槽56内的细胞。在该构成中,也可以不在细胞回收管设置泵装置。
<变形例3>
在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的各自的前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无菌连接器31A、31B。例如,在细胞供给管以及细胞回收管的各自的前端,可以设置有多个无菌连接器。即,可以细胞供给管以及细胞回收管的前端分支为多个,在分支的各个前端安装无菌连接器。根据该构成,在细胞供给管的前端安装有多个无菌连接器,并且在细胞回收管的前端安装有多个无菌连接器。其结果能够选择基于处理的内容使用的无菌连接器。因此,每次完成一个处理,能够在不将培养箱2与隔离器3的连结解除的情况下在将培养箱2与隔离器3的连结维持的状态下进行其他处理。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性。
<变形例4>
管插通孔27的封闭方法可以包括:在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预先安装密封板33的工序、将细胞供给管28、细胞回收管29以及密封板33收纳于培养室7的工序、使密封板33而将细胞供给管28的一端部、细胞回收管29的一端部以及密封板33从管插通孔27取出的工序、封闭管插通孔27的工序。此时,密封板33需要由硅橡胶等软质性的材质形成。
<变形例5>
管插通孔27的封闭方法可以包括:在细胞供给管28的基端设置无菌连接器31A的工序、在细胞回收管29的基端设置无菌连接器31B的工序、使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的内部成为密闭的状态的工序、以及在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安装密封板33的工序。
<变形例6>
管插通孔27的封闭方法可以包括:在细胞供给管28以及细胞回收管29安装密封板33的工序;使无菌连接器54A、54B从管插通孔27插通到培养室7的内部的工序;使无菌状态下组装的培养槽56的无菌连接器55A、55B与无菌连接器54A、54B相互连接的工序;以及将管插通孔27封闭的工序。此时,作为密封板33,能够使用金属板等硬质性的材质。
<变形例7>
在培养室7的进深小、容易进行培养室7内的作业的情况等,培养箱2可以省略抽屉部11。
作为相对于培养箱2的连结对象,例示有隔离器3。相对于培养箱2的连结对象只要是能够经由无菌连接器31A、31B连结,且与无菌连接器31A、31B的连结对象不同地需要培养室7内的作业的装置也可以为其他的装置。相对于培养箱2的连结对象例如可以是具有安全柜或者无尘工作台等无菌空间的装置。此时,设置在安全柜或者无尘工作台的背面或者侧面安装培养箱2的结构,将两者连结。
<变形例8>
对于本公开的密封部30而言,密封突起32从底面6b突出,密封突起32与密封板33相互气密地接触。用于确保气密的密封突起不限于设置于第二连结壁6的构成。例如,密封突起可以设置在密封板。此时,密封突起从密封板朝向第二连结壁突出。另外,密封突起可以设置于第二连结壁以及压板中的一方或两方。此时,密封部在第二连结壁与压板之间确保气密。并且,密封突起可以设置于密封板与压板中的任一方或两方。此时,密封部在密封板与压板之间确保气密。
<变形例9>
作为本公开的管支承部,例示有螺旋弹簧。管支承部只要发挥在作用有外力时(第二方式)具有可弯曲的挠性,在从外力释放时(第一方式)能够恢复为原始形状的回复力即可。例如,管支承部可以是一端固定于管,另一端固定于压板的扭力弹簧。
附图标记说明
1、1A…细胞培养装置;2…培养箱;3…隔离器;3a…第一连结壁;3c、5…门体;3d…下端部;3e…铰接;4…培养箱主体;4a…前壁;4b…侧壁;6…第二连结壁;6a…凹部;6b…底面;7…培养室;7a…开口;8…内门;9…外门;11…抽屉部;12…泵装置;13…监视器;14…培养箱侧框部;14a…端面;15…卡合部件;16…架台;17…脚轮;18…冰箱;19…控制板;21…作业室;22…窗;23…手套;24…开口;25…隔离器侧框部;25a…嵌合部;25b…凸缘部;26…被卡合部件;27…管插通孔;28…细胞供给管(管);29…细胞回收管(管);30A…密封部(封闭部);31A、31B、53、53A、53B、54A、54B、55A、55B、55C、59、61、62…无菌连接器;32…密封突起;33…密封板;34…压板;34a…表面;34h、35A、35B、42A、42B、45A、45B、B1c、B1d、B2c、B2d…孔;36…缝隙;37…第一密封部件;38…第二密封部件;39…第一封闭面;40…封口部件;41…第一插入部;43…第二封闭面;44…第二插入部;46…缝隙;50…净化气体供给装置;51…细胞供给单元(第一容器);51A…细胞供给单元(第一容器);51a、52a…管;52…细胞回收单元(第一容器);56…培养槽(第二容器);56a、56b、56c、57a、58、64、66、69…管;57…培养基罐;65、67、72…空气过滤器;68…小瓶;71…注射器;80…连接单元;80A…第一连接单元;80B…第二连接单元;80C…第三连接单元;81a…连结端部;81b…保持部;82…管支承部;83…基部;84…保持部;91…曝气槽;92…加温槽;93…剥离槽;94…培养箱装置;B1、B2…螺钉;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

Claims (5)

1.一种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用于细胞培养装置,该细胞培养装置具备:具有手套以及第一连结壁并且收纳第一容器的隔离器、和经由与所述第一连结壁相对的第二连结壁而与所述隔离器连结并且收纳第二容器的培养箱,所述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挠性的管,其具有与所述第一容器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第二容器连接的另一端,并经由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结壁和所述第二连结壁的孔而从所述培养箱向所述隔离器延伸;以及
管支承部,其具有保持所述管的保持部、和安装于所述培养箱的连结端部,
所述管支承部能够将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相互切换,所述第一方式以使所述管向从所述第二连结壁朝向所述第一连结壁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承所述管,所述第二方式以使所述管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保持所述管,
借助所述管支承部的回复力从所述第二方式向所述第一方式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封闭部,其封闭所述培养箱的孔并且使所述管插通,
所述管支承部的所述连结端部安装于所述封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支承部为螺旋弹簧,
所述管插通到所述螺旋弹簧的内部。
4.一种培养箱装置,与具有手套以及第一连结壁并且收纳第一容器的隔离器连结,其特征在于,具备:
培养箱,其经由与所述第一连结壁相对的第二连结壁而与所述隔离器连结并且收纳第二容器;
挠性的管,其具有与所述第一容器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第二容器连接的另一端,并经由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结壁和所述第二连结壁的孔而从所述培养箱向所述隔离器延伸;以及
管支承部,其具有保持所述管的保持部、和安装于所述培养箱的连结端部,
所述管支承部能够将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相互切换,所述第一方式以使所述管向从所述第一连结壁朝向所述第二连结壁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承所述管,所述第二方式以使所述管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保持所述管,
借助所述管支承部的回复力从所述第二方式向所述第一方式切换。
5.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隔离器,其具有手套以及第一连结壁并且收纳第一容器;
培养箱,其经由与所述第一连结壁相对的第二连结壁而与所述隔离器连结并且收纳第二容器;
挠性的管,其具有与所述第一容器连接的一端、和与所述第二容器连接的另一端,并经由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结壁和所述第二连结壁的孔而从所述培养箱向所述隔离器延伸;以及
管支承部,其具有保持所述管的保持部、和安装于所述培养箱的连结端部,
所述管支承部能够将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相互切换,所述第一方式以使所述管向从所述第一连结壁朝向所述第二连结壁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支承所述管,所述第二方式以使所述管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方式保持所述管,
借助所述管支承部的回复力从所述第二方式向所述第一方式切换。
CN201780096608.0A 2017-11-08 2017-11-08 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培养箱装置以及细胞培养装置 Pending CN1115425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40282 WO2019092813A1 (ja) 2017-11-08 2017-11-08 細胞培養装置用接続ユニット、インキュベータ装置及び細胞培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2592A true CN111542592A (zh) 2020-08-14

Family

ID=66438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6608.0A Pending CN111542592A (zh) 2017-11-08 2017-11-08 细胞培养装置用连接单元、培养箱装置以及细胞培养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32245A1 (zh)
CN (1) CN111542592A (zh)
SG (1) SG11202004133YA (zh)
WO (1) WO201909281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0423A (zh) * 2020-08-28 2020-12-15 浙江泰林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二氧化碳培养箱以及和隔离器的对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6645B (zh) * 2021-08-07 2022-09-23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一种可提高无菌操作环境的全自动细胞处理系统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14178A (ja) * 1987-02-28 1988-09-06 Kawasumi Lab Inc 細胞培養容器及び細胞培養装置
CN1108921A (zh) * 1995-02-24 1995-09-27 中国科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全密封式无菌操作系统
JP2001278277A (ja) * 2000-03-30 2001-10-10 Showa Denko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ストロー付き容器
US6428122B1 (en) * 2001-02-06 2002-08-0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Portable glovebox and filtration system
CN101370928A (zh) * 2006-01-17 2009-02-18 株式会社日立医药 细胞培养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自动培养装置
JP2009225742A (ja) * 2008-03-24 2009-10-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アイソレータ
CN101791418A (zh) * 2009-01-26 2010-08-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隔离器
CN102188731A (zh) * 2010-02-26 2011-09-2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隔离器
EP2447351A1 (en) * 2009-06-23 2012-05-02 CellSeed Inc. Personal box for collection preparation, collection preparation system, and collection preparation method
CN102533548A (zh) * 2010-12-22 2012-07-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细胞培养装置
US20120273047A1 (en) * 2011-04-28 2012-11-01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Isolator and method for moving culture
JP2015122986A (ja) * 2013-12-26 2015-07-06 株式会社Ihi 細胞給排蓋体及び細胞導入装置及び細胞回収装置及び細胞培養システム
JP2015136330A (ja) * 2014-01-22 2015-07-30 株式会社Ihi 細胞培養装置および細胞培養方法
BE1021451B1 (nl) * 2012-11-15 2015-11-25 THE WALKING EGG vereniging zonder wonstoogmerk Inrichting voor in vitro fertilisatie
CN105308170A (zh) * 2013-06-07 2016-02-03 株式会社可乐丽 培养容器和培养方法
CN105400694A (zh) * 2015-12-21 2016-03-16 天津亿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细胞培养装置
JP6008013B1 (ja) * 2015-04-27 2016-10-19 東洋製罐グループ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細胞培養装置
US20170088804A1 (en) * 2015-09-30 2017-03-30 Shibuya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cell mass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ell mass sheet
JP2017201896A (ja) * 2016-05-09 2017-11-16 株式会社Ihi 細胞培養装置及び連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51318A (ja) * 2004-08-13 2006-02-23 Chiemi Fukase 屈伸式ストロー
JP6868552B2 (ja) * 2015-03-18 2021-05-12 ロート製薬株式会社 培養細胞製品の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14178A (ja) * 1987-02-28 1988-09-06 Kawasumi Lab Inc 細胞培養容器及び細胞培養装置
CN1108921A (zh) * 1995-02-24 1995-09-27 中国科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全密封式无菌操作系统
JP2001278277A (ja) * 2000-03-30 2001-10-10 Showa Denko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ストロー付き容器
US6428122B1 (en) * 2001-02-06 2002-08-0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Portable glovebox and filtration system
US20130344597A1 (en) * 2006-01-17 2013-12-26 Kaneka Corporation Cell culture method and automatic culture system using the method
CN101370928A (zh) * 2006-01-17 2009-02-18 株式会社日立医药 细胞培养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自动培养装置
US20100317102A1 (en) * 2006-01-17 2010-12-16 Tsutomu Suzuki Cell Culture Method and Automatic Culture System Using the Method
JP2009225742A (ja) * 2008-03-24 2009-10-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アイソレータ
CN101791418A (zh) * 2009-01-26 2010-08-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隔离器
EP2447351A1 (en) * 2009-06-23 2012-05-02 CellSeed Inc. Personal box for collection preparation, collection preparation system, and collection preparation method
CN102188731A (zh) * 2010-02-26 2011-09-2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隔离器
CN102533548A (zh) * 2010-12-22 2012-07-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细胞培养装置
US20120273047A1 (en) * 2011-04-28 2012-11-01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Isolator and method for moving culture
BE1021451B1 (nl) * 2012-11-15 2015-11-25 THE WALKING EGG vereniging zonder wonstoogmerk Inrichting voor in vitro fertilisatie
CN105308170A (zh) * 2013-06-07 2016-02-03 株式会社可乐丽 培养容器和培养方法
JP2015122986A (ja) * 2013-12-26 2015-07-06 株式会社Ihi 細胞給排蓋体及び細胞導入装置及び細胞回収装置及び細胞培養システム
JP2015136330A (ja) * 2014-01-22 2015-07-30 株式会社Ihi 細胞培養装置および細胞培養方法
JP6008013B1 (ja) * 2015-04-27 2016-10-19 東洋製罐グループ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細胞培養装置
JP2016202121A (ja) * 2015-04-27 2016-12-08 東洋製罐グループ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細胞培養装置
US20170088804A1 (en) * 2015-09-30 2017-03-30 Shibuya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cell mass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ell mass sheet
CN105400694A (zh) * 2015-12-21 2016-03-16 天津亿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细胞培养装置
JP2017201896A (ja) * 2016-05-09 2017-11-16 株式会社Ihi 細胞培養装置及び連結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0423A (zh) * 2020-08-28 2020-12-15 浙江泰林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二氧化碳培养箱以及和隔离器的对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92813A1 (ja) 2019-05-16
US20200332245A1 (en) 2020-10-22
SG11202004133YA (en) 2020-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68844B1 (en) Cell culture apparatus
US20200332245A1 (en) Connection unit for cell culture device, incubator device, and cell culture device
US7578205B2 (en) Sterile sampling device
US9395282B2 (en) Isolator system
JP5925975B2 (ja) 培養器搬送システム、培養器保管庫、アイソレータシステム
JP5055479B2 (ja) 自動細胞培養装置
EP3600212B1 (en) Dry disconnect cartridge and dual lumen needle for automatic drug compounder
TW200744684A (en) Endoscope processing cabinet
EP3072953A1 (en) Cell culture container and container in which cell culture has been accommodated
EP3460036B1 (en) Sterile probe sampling for a single-use vessel
CN116194214A (zh) 无菌隔离区传递系统的β-组件、无菌隔离区、无菌灌装系统以及操作这种灌装系统的方法
JP2022516326A (ja) 細胞処理ユニット、細胞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する方法
JP2017201896A (ja) 細胞培養装置及び連結方法
JP2020065470A (ja) サンプル貯留装置
US11969539B2 (en) Manifold
JP5165647B2 (ja) チャンバーユニット
JP5813680B2 (ja) 細胞培養装置
EP3460037B1 (en) A device having multiple sterile fluid paths integrated onto a disposable container
WO2020144968A1 (ja) ガス滅菌に対応可能な駆動機構
JP2008048644A (ja) 培養器具及び培養装置
JP2019138853A (ja) 無菌サンプ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サンプリング方法
US20240053373A1 (en) Sterile protection attachment for tips of liquid-handling devices
CN217390878U (zh) 戳卡的夹持套、无菌罩及手术机器人
EP3594655A1 (en) Electronic sterilisable pipetting device
WO2023021570A1 (ja) 医療用の壁掛式吸引器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キャニス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