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40777A - 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40777A
CN111540777A CN202010510929.4A CN202010510929A CN111540777A CN 111540777 A CN111540777 A CN 111540777A CN 202010510929 A CN202010510929 A CN 202010510929A CN 111540777 A CN111540777 A CN 1115407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gion
display panel
necked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109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40777B (zh
Inventor
颜崇纹
朱夏青
李冠锋
蔡煜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olu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nolu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lux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lux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51092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407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40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07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407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07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1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 G02F2201/121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common or background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板、主动层、第一电极层、共电极层、阴极层及间隙子。主动层位于基板上。第一电极层位于主动层上,且第一电极层具有第一栅极与第二栅极。共电极层位于第一电极层上。共电极层具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一颈缩区域。第一颈缩区域连接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与第一栅极对应设置、第二区域与第二栅极对应设置。阴极层位于共电极层上。间隙子位于共电极层与阴极层之间,且间隙子与第一颈缩区域对应设置。如此,显示面板具有良好的质量。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
本申请是中国申请号为201710168848.9,发明名称为“显示面板”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是2017年03月21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近年来已经十分普及的应用于各式电子产品当中。随着显示面板的普及,显示技术的发展也不断朝向更高质量、更高稳定性的方向迈进。举例而言,显示面板中,驱动电路的布局设计往往对于显示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驱动电路中的各个导电组件之间的配置关系,更是需要针对不同电路布局而有调整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一种显示面板,通过组件的布局设计提供质量良好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显示面板包括基板、主动层、第一电极层、共电极层、阴极层及间隙子。主动层位于基板上。第一电极层位于主动层上,且第一电极层具有第一栅极与第二栅极。共电极层位于第一电极层上。共电极层具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一颈缩区域。第一颈缩区域连接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与第一栅极对应设置、第二区域与第二栅极对应设置。阴极层位于共电极层上。间隙子位于共电极层与阴极层之间,且间隙子与第一颈缩区域对应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具有稳定且质量良好的显示质量。
附图说明
包含附图以便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且附图并入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线I-I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显示面板中阳极层、发光层、阴极层、像素定义层与间隙子的线II-II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3的线III-III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共电极与部分主动层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共电极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20、120、220:主动层;
40A、40B、140、240:共电极层;
42A、142A:第一区域;
42B、142B:第二区域;
44A、44A’、144A:第一颈缩区域;
44A1:第一部分;
44A2:第二部分;
100、200:显示面板;
110:基板;
120A:部分;
122:第一主动层图案;
124:第二主动层图案;
126:第三主动层图案;
130、230:第一电极层;
132:第一栅极;
134:第二栅极;
136:第三栅极;
142C:第三区域;
144B:第二颈缩区域;
150:阴极层;
160:间隙子;
170:阳极层;
180:发光层;
C:弧形边缘;
CE1、CE2:连接组件;
Cp:寄生电容;
D1:第一方向;
E:延伸方向;
G1、G2:最小距离;
I1:第一绝缘层;
I2:第二绝缘层;
I3:第三绝缘层;
LA1、LA2、LB1、LB2:信号线;
PDL:像素定义层;
O1:开口;
SL:封装层;
TP:触控电极;
V1:第一接触孔;
V2:第二接触孔;
V3:第三接触孔;
V4:第四接触孔;
WA:宽度;
W1、W2、WB、WC、WD、WE、WCE2、WLB1、WV1、WV4:最大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所叙述的一结构(或层别、元件、基材)位于另一结构(或层别、元件、基材)之上,可以指二结构相邻且直接连接,而一结构的下侧表面相邻且直接连接于另一结构的上侧表面,或是可以指二结构相邻而非直接连接,二结构之间具有至少一中介结构(或中介层别、中介元件、中介基材、中介间隔),一结构的下侧表面相邻或直接连接于中介结构的上侧表面,另一结构的上侧表面相邻或直接连接于中介结构的下侧表面,而中介结构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的实体结构或非实体结构所组成,并无限制。
本发明中所叙述的电性连接或耦接,皆可以指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在直接连接的情况下,两电路上元件的端点直接连接或以一导体线段互相连接,而在间接连接的情况下,两电路上元件的端点之间具有开关、二极管、电容、电感或其他非导体线段的元件其中之一与至少一导电段或电阻的组合,或至少上述二者与至少一导电段或电阻的组合。
在本发明中,任两个用来比较的数值或方向,可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若第一值等于第二值,其隐含着第一值与第二值之间可存在着约10%的误差;若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则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角度可介于80度至100度之间;若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则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角度可介于0度至10度之间。
在本发明中,发光层的“发光颜色”,意指发光层位于两个电极之间且有电流流过发光层后,发光层所产生的电磁辐射被观察者的眼睛接收后,观察者所感知的颜色,此时不同的发光颜色即对应到不同的颜色。或者,所述电磁辐射也可非为可见光,此时经由仪器测量后会得到一个相对应的频谱,而不同的发光颜色即对应到不同的频谱。
在本发明中,以下所述的各种实施例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内做混合搭配使用,例如一实施例的部分特征可与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特征组合而成为另一实施例。
现将详细地参考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只要有可能,相同组件符号在附图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上视示意图,而图2为图1的线I-I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与图2,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10、主动层120、第一电极层130、共电极层140、阴极层150以及间隙子160。主动层120位于基板110上,第一电极层130位于主动层120上,共电极层140位于第一电极层130上,阴极层150位于共电极层140上,且间隙子160位于共电极层140与阴极层15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10可以是可挠性基板或是硬质基板,可挠性基板的材质包含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聚碳酸酯(PC)等塑料,硬质基板的材质包含玻璃、石英、陶瓷或蓝宝石,但不以此为限。另外,在本文的所有实施例中,由于基板110与阴极层150是连续的层状结构,制作上视图时这些组件的轮廓并不表现出来,但这并非意味着这些组件不在附图表示的这些实施例中。
在本实施例中,主动层120可以包括第一主动层图案122与第二主动层图案124。第一主动层图案122与第二主动层图案124的图案布局可以依照显示面板100需要的驱动电路的设计而有所调整,在图1中所示的图案布局仅是举例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定主动层120的具体布局方式。另外,主动层120可以包含半导体材料而具备有半导体性质。半导体材料包括结晶硅、非晶硅、多晶硅等硅质半导体材料、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或有机半导体材料等。
第一电极层130具有第一栅极132与第二栅极134。第一栅极132对应于第一主动层图案122,而第二栅极134对应于第二主动层图案124。也就是说,第一栅极13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重叠于第一主动层图案12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而第二栅极134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重叠于第二主动层图案124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须知悉的是,一正投影面积重叠另一正投影面积包含两者完全重叠与两者部分重叠的两种态样,本发明并不以任何一种为限。或是,第一栅极132在厚度方向上堆叠于第一主动层图案122上方,且第二栅极134在厚度方向上堆叠于第二主动层图案124上方。第一栅极132与第二栅极134的图案布局可以依照实际需要的驱动电路设计而有所调整。第一电极层130的材质包含导电材料,例如金属、金属合金、导电氧化物、有机导电材料等。另外,第一电极层130可以由单一导电材料层构成,也可以由多个导电材料层堆叠而成。
共电极层140具有一第一区域142A、一第二区域142B以及一第一颈缩区域144A。在本实施例中,共电极层140具有延伸方向E,第一区域142A、第一颈缩区域144A与第二区域142B依序沿着延伸方向E排列。并且,第一颈缩区域144A连接第一区域142A与第二区域142B。也就是说,第一颈缩区域144A位于第一区域142A与第二区域142B之间。第一区域142A与第一栅极132对应设置,而第二区域142B与第二栅极134对应设置。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区域142A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重叠于第一栅极13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而第二区域142B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重叠于第二栅极134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42A与第一栅极132对应设置的方式可以为两者的正投影面积不重叠。另外,第二区域142B与第二栅极134对应设置的方式也可以选择为两者的正投影面积不重叠。另外,由图2可知,第一区域142A与第一栅极132在厚度方向上相叠置,而第二区域142B与第二栅极134在厚度方向上相叠置。
在图1中,以垂直于延伸方向E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D1时,第一颈缩区域144A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WA小于第一区域142A在第一方向D1上的第一最大宽度WB,也小于第二区域142B在第一方向D1上的第二最大宽度WC。也就是说,第一颈缩区域144A可以视为共电极层140中宽度相对较窄的区域。此处所谓的最大宽度是指待测量的区域内具有较大宽度的部位或区域所量得的宽度,因此最大宽度也可以理解为待测量的区域内相对较宽的宽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颈缩区域144A可以定义为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共电极层140在第一方向D1的最大宽度的一半的部分。在本文中,所谓的垂直是指两个方向在一平面上相交的角度为90度±10度,或是相交的角度在接近90度的范围,例如85度~105度的范围内。
间隙子16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是一个在基板110上,相对于周边区域凸出的一个结构物。须知悉的是,周边区域应理解为位于间隙子周边的区域。另外,由图1可知,间隙子160的设置位置对应于第一颈缩区域144A。换言之,间隙子16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可重叠于第一颈缩区域144A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或者,间隙子160在厚度方向上堆叠于第一颈缩区域144A的上方。同时,主动层120的一部分120A交错于第一颈缩区域144A且此部分120A延伸超出第一颈缩区域144A,而间隙子160除了对应于第一颈缩区域144A外,也对应于主动层120的此部分120A。所谓的主动层120的部分120A交错于第一颈缩区域144A可理解为由俯视图观看时,主动层120的此部分120A与第一颈缩区域144A局部重叠。
由图2可知,阴极层150覆盖于间隙子160表面,且间隙子160位于阴极层150与共电极层140之间。当阴极层150与共电极层140两者所传输的电信号的压差较大时,阴极层150与共电极层140之间可能发生放电现象。这样的放电现象发生于第一颈缩区域144A,则第一颈缩区域144A有可能因此受损导致断线或是传导不良。在本实施例中,间隙子160的厚度相对较厚,因而增大了阴极层150与共电极层140之间的间隔距离。这样的设置有助于降低阴极层150与共电极层140之间的放电现象的可能性,也可以避免第一颈缩区域144A损坏。因此,显示面板100具有理想的质量,不易发生导电组件之间的不必要的放电现象。因此,在另一层含意中,间隙子160与该第一颈缩区域144A对应设置,可理解为将间隙子160设置于阴极层150下方对应第一颈缩区域144A的位置,能够增大阴极层150与第一颈缩区域144A之间的距离,减少第一颈缩区域144A因为遭电荷击伤而断线的风险。在一实施例中,阴极层150与共电极层140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随共电极层140的不同区域而有不同。举例而言,在线I-I的剖面方向上,共电极层140的第一区域142A与阴极层150之间可以具有一第一最小距离G1,共电极层140的第二区域142B与阴极层150之间可以具有一第二最小距离G2。而第一颈缩区域144A与阴极层150之间在平行剖面线I-I的剖面方向上具有一最小距离,其中最小距离大于第一最小距离G1,且大于第二最小距离G2。须知悉的是,图2中虽然没有示出第一颈缩区域144A,但应可理解,由于间隙子位于第一颈缩区域144A与阴极层150之间。因此,第一颈缩区域144A与阴极层150之间的最小距离,将会大于第一最小距离G1与第二最小距离G2。
除了上述组件之外,显示面板100还可包括有信号线LA1、LA2、信号线LB1、LB2、连接组件CE1、CE2等组件。信号线LA1、LA2例如为横向的信号线,而信号线LB1、LB2例如为纵向的信号线。连接组件CE1、CE2可以用以将主动层120与其他组件电性连接。以连接组件CE2来说,连接组件CE2可以横越信号线LA1而用于将第一栅极132与主动层120的第一主动层图案122电性连接。此时,由于共电极层140的第一区域142A对应于第一栅极132且位于第一栅极132与连接组件CE2之间,第一区域142A可以设置有对应的接触孔(V2),以供第一栅极132与连接组件CE2连接。在一实施例中,信号线LB1可以为电源线,而信号线LB2可以为数据线。
在本实施例中,信号线LA1、LA2可以为采用第一电极层130所构成的组件(也可称为M1层),而信号线LB1、LB2、连接组件CE1、CE2可以采用相同导电层构成(例如第二电极层,也可成为M2层)。依照电极层的堆叠顺序来说,共电极层140可以位于第一电极层(M1层)与第二电极层(M2层)之间,也可称为M’层。也就是说,共电极层(M’层)位于构成信号线LB1、LB2与连接组件CE1、CE2的第二电极层(M2层)与第一电极层(M1层)之间。在本实施例中,M1层、M’层与M2层可以分别由导电材料构成,例如金属、金属合金、导电氧化物、有机导电材料等;另外,M1层、M’层与M2层与也可以分别由单一导电材料层构成,或是由多个导电材料层堆叠而成。
显示面板100中还包括有第一~第三绝缘层I1~I3,其中第一绝缘层I1位于主动层120与M1层(第一电极层130)之间,第二绝缘层I2位于M1层(第一电极层130)与M’层(共电极层140)之间,而第三绝缘层I3位于M’层(共电极层140)与M2层(第二电极层)之间。第一~第三绝缘层I1~I3的设置用以隔离不同电极层,以使各电极层所构成的组件提供独立的电传输而实现需要的驱动电路布局。由图2可知,可进一步在显示面板100中设置第一接触孔V1、第二接触孔V2、第三接触孔V3与第四接触孔V4。第一接触孔V1贯穿第三绝缘层I3,让信号线LB1可通过第一接触孔V1连接至共电极层140的第一区域142A。此时,信号线LB1可以为电源线。第二接触孔V2也贯穿第三绝缘层I3且第二接触孔V2与贯穿第二绝缘层I2的第四接触孔V4连接,让连接组件CE2通过第二接触孔V2与第四接触孔V4连接至第二栅极134。同时,第三接触孔V3设置在共电极层140,且第三绝缘层I3延伸至第三接触孔V3以使连接组件CE2不接触共电极层140。在其他实施例中,对应于第一栅极132处也可设置有第二接触孔V2、第三接触孔V3与第四接触孔V4,以供第一栅极132与连接组件CE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接触孔V1与第四接触孔V4的连线作为剖面方向。更细部而言,是以第一接触孔V1的中心与第四接触孔V4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作为剖面方向。信号线LB1的最大宽度WLB1与第一接触孔V1的最大宽度WV1的比值小于连接组件CE2的最大宽度WCE2与第四接触孔V4的最大宽度WV4的比值。通过前述的设计,可以使得穿过二层绝缘层的连接组件CE2相较于穿过一层绝缘层的信号线LB1能够容忍较大的制程误差,而仍可与第二栅极134电性连接。其中,信号线LB1的最大宽度WLB1与第一接触孔V1的最大宽度WV1的比值可介于1.0~1.5,而连接组件CE2的最大宽度WCE2与第四接触孔V4的最大宽度WV4的比值可介于1.5~3.0之间。然而,以上数值范围仅为举例而以,本揭露并不以上述为限。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上视示意图,而图4为图3的显示面板中阳极层、发光层、阴极层、像素定义层与间隙子的线Ⅱ-Ⅱ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与图4,显示面板200包括基板(未示于图3与图4,但可参照图2)、主动层220、第一电极层230、共电极层240、阴极层150、间隙子160、阳极层170与发光层180。其中,阳极层170位于共电极层240与阴极层150之间。主动层220、第一电极层230、共电极层240、阴极层150与间隙子160的配置方式大致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主动层120、第一电极层130、共电极层140、阴极层150与间隙子160的配置方式,因此不再在此重述。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主动层220除了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主动层图案122与第二主动层图案124外,还包括第三主动层图案126;第一电极层130除了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栅极132与第二栅极134,还包括第三栅极136;共电极层240除了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区域142A、第二区域142B以及第一颈缩区域144A外,还包括第三区域142C与第二颈缩区域144B。另外,阴极层150上方可进一步设置有封装层SL与触控电极TP,其中封装层SL位于阴极层150与触控电极TP之间。封装层SL可以包括无机层、有机层或无机层-有机层-无机层的复合层。触控电极TP可以是单层或多层式触控感测电极。
由图3可知,第三区域142C与第三栅极136对应设置。第二颈缩区域144B连接第一区域142A与第三区域142C,其中主动层220与第二颈缩区域144B交错且阳极层170与第二颈缩区域144B对应设置。也就是说,在基板(未示)的正投影方向来看,阳极层170的正投影面积重叠于第二颈缩区域144B的正投影面积。另外,数据线(信号线LB2)在基板(未示)上的正投影重叠于阳极层170在基板(未示)上的正投影。另外,所谓的主动层220与第二颈缩区域144B交错,可理解为由俯视图观看时,主动层120的一部分与第一颈缩区域144A局部重叠。
另外,在图4中,仅表示出显示面板200的阳极层170、发光层180、阴极层150、间隙子160以及像素定义层PDL,其余组件可参照图2以理解其在剖面结构中的配置关系。由图4可知,像素定义层PDL位于阳极层170上且具有暴露出阳极层170的开口O1。间隙子160则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像素定义层PDL更为凸出。在本实施例中,间隙子160与像素定义层PDL为在同一道制程形成。但在其他实施例中,间隙子160与像素定义层PDL可为不同道制程形成。在本实施例中,间隙子160与像素定义层PDL的材料相同,但在其他实施例中,间隙子160与像素定义层PDL的材料可为不同。另外,发光层180位于像素定义层PDL的开口O1中且发光层180位于阴极层150与阳极层170之间以构成发光单元。发光层180适于受到阴极层150与阳极层170之间的电流驱动而发出光线。发光层180的材质可以为电致发光材料。发光层180可为有机发光层、无机发光层或掺杂有QD(量子点)粒子的发光层。另外,发光层180可以为蓝色发光层或红色发光层,或是发光层180也可选择的为绿色发光层或是白色发光层,而用以提供彩色光线以达到彩色显示效果。制作显示面板200的过程中,发光层180可以采用蒸镀的方式形成于阳极层170上。在蒸镀的过程中,相对于周边区域更为凸出的间隙子160可用以抵顶蒸镀遮罩,以避免遮罩与其他组件的接触或是摩擦。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层180可以采用喷墨印刷(ink-jet printing)或网印的方式形成于阳极层170上。
图5为图3的线III-III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与图5,阳极层170位于共电极层140与阴极层150之间。共电极层140具有延伸方向,且在垂直于延伸方向的第一方向上测量线宽时,第二颈缩区域144B在第一方向的最大宽度WD小于第一区域142A在第一方向的第一最大宽度WB,也小于第三区域142C在第一方向的第三最大宽度WE。此处所谓的最大宽度是指待测量的区域内具有较大宽度的部位或区域所量得的宽度,因此最大宽度也可以理解为待测量的区域内相对较宽的宽度。并且,第一主动层图案122有一部分位于第二颈缩区域144B外而与阳极层170的面积重叠,如图5所示。第一主动层图案122这一部分与阳极层170之间构成的寄生电容Cp有助于减小阳极层170与阴极层150之间的电流浮动,而有助确保显示面板200的显示质量的稳定。
在本文的所有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可以进一步设置有触控组件,以使显示面板兼具有触控感测的功能。举例来说,触控电极可以设置于阴极层上方,而构成触控组件在显示面板上的TOD(touch on display)结构。另外,可以将触控电极先制作于另一基板上,再将载有触控电极的另一基板(触控面板)贴附于显示面板上。或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利用显示面板中既有的导电层制作出触控电极,以构成触控组件在显示面板内的TID(touchin display)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可以有一部分由显示面板内的导电层构成,另一部分由额外制作于显示面板上的导电组件来构成,而获得混合式触控感测结构。另外,显示面板除了可以利用发光层发出显示光线外,也可以搭配其他的显示介质或是其他材料以达到需要的显示效果。举例来说,可以在发光层中掺入量子点,以利用量子点来达到不同的显示效果。或是,显示面板可以外贴彩色滤光层来达到需要的彩色显示效果,或是外贴量子点层来达到量子点显示效果。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共电极与部分主动层的局部示意图。请参照图6,共电极层40A包括第一区域42A、第二区域42B以及第一颈缩区域44A,其中第一颈缩区域44A连接于第一区域42A与第二区域42B之间,且第一颈缩区域44A大致上位于第一区域42A与第二区域42B的中间。另外,主动层20横越第一颈缩区域44A。第一颈缩区域44A具有延伸方向E,而将第一区域42A与第二区域42B沿着延伸方向E串连在一起。在垂直于延伸方向E的第一方向D1上测量线宽时,第一区域42A在第一方向D1上的第一最大宽度WB大于第一颈缩区域44A在第一方向D1上的最大宽度W2,且第二区域42B在第一方向D1上的第二最大宽度WC大于第一颈缩区域44A在第一方向D1上的最大宽度W2。第一颈缩区域44A的最大宽度W2不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二最大宽度WC的一半,或是不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一最大宽度WB的一半。另外,第一颈缩区域44A的宽度WA可为变化的。举例而言,第一颈缩区域44A可包括第一部分44A1与第二部分44A2。第一部分44A1与主动层20重叠,第二部分44A2未与主动层20重叠。第一部分44A1沿第一方向D1的最大宽度W1小于第二部分44A2沿第一方向D1的最大宽度W2。须知悉的是,如图6所示,第一部分44A1的两侧具有二个第二部分44A2,当二个第二部分44A2在沿第一方向D1的最大宽度不同时,选择较大的一者为最大宽度W2。此外,第一颈缩区域44A的第二部分44A2的至少一部分的边缘可具有一弧形边缘C。也就是说,第一颈缩区域44A可以为两端较宽而中央较窄的设计,且两端往中央之间的过渡区域则呈宽度渐缩的态样。第二部分44A2较宽的设计有助于确保第一颈缩区域44A与相邻的第一区域42A或第二区域42B的连接。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共电极的局部示意图。请参照图7,共电极层40B包括第一区域42A、第二区域42B以及第一颈缩区域44A’,其中第一颈缩区域44A’连接第一区域42A与第二区域42B,且第一颈缩区域44A’位于第一区域42A与第二区域42B之间,且第一颈缩区域44A’的一侧边大致齐平于第一区域42A与第二区域42B的至少一者的一侧边。也就是说,共电极层40B的图案设计为具有一近似直平的侧边。图6与图7的共电极层40A与40B可以应用于本文所有实施例或是本文的实施例所衍生的变化实施例中。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间隙子的设置位置对应于共电极层的颈缩区域,可使对应颈缩区域的阴极层与共电极层的间隔距离增加以降低颈缩区域因为两电极之间的压差导致放电现象而受损的可能性。另外,共电极的颈缩区域也可以对应于发光单元的阳极层,而让阳极层与主动层之间存在寄生电容,通过这样的寄生电容有助于稳定显示单元的驱动电流,而使显示面板具有良好且稳定的显示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主动层,位于所述基板上;
共电极层,位于所述主动层上,所述共电极层具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颈缩区域,所述颈缩区域连接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以及
阳极层,位于所述共电极层上,其中所述主动层具有一部分位于所述颈缩区域外且与所述阳极层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栅极与第二栅极,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栅极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二栅极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层具有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栅极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重叠所述颈缩区域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电极层具有延伸方向,所述延伸方向垂直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最大宽度,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二最大宽度,所述颈缩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最大宽度且小于所述第二最大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颈缩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最大宽度的一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颈缩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边缘为弧形边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数据线,所述数据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重叠所述阳极层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线具有一部分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重叠所述颈缩区域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电源线,所述电源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不重叠所述颈缩区域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CN202010510929.4A 2017-03-21 2017-03-21 显示面板 Active CN1115407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0929.4A CN111540777B (zh) 2017-03-21 2017-03-21 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68848.9A CN108630143B (zh) 2017-03-21 2017-03-21 显示面板
CN202010510929.4A CN111540777B (zh) 2017-03-21 2017-03-21 显示面板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68848.9A Division CN108630143B (zh) 2017-03-21 2017-03-21 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0777A true CN111540777A (zh) 2020-08-14
CN111540777B CN111540777B (zh) 2022-12-13

Family

ID=635826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68848.9A Active CN108630143B (zh) 2017-03-21 2017-03-21 显示面板
CN202010510929.4A Active CN111540777B (zh) 2017-03-21 2017-03-21 显示面板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68848.9A Active CN108630143B (zh) 2017-03-21 2017-03-21 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3) US10908717B2 (zh)
CN (2) CN1086301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6803B (zh) * 2019-06-28 2023-05-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127934B (zh) * 2020-06-30 2024-0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6868A (ja) * 1999-06-28 2001-03-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El表示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CN1862825A (zh) * 2005-05-11 2006-11-15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79432A (zh) * 2006-05-25 2007-11-28 索尼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US20090015148A1 (en) * 2007-07-13 2009-01-15 Jun Hanari Display device
CN101431083A (zh) * 2008-12-17 2009-05-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有源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其修补方法
US20130044095A1 (en) * 2011-08-18 2013-02-21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4393026A (zh) * 2014-12-12 2015-03-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5372882A (zh) * 2014-08-12 2016-03-02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14806B1 (ko) * 2001-10-15 2008-03-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스페이서 제조 방법 및 이 스페이서를 갖는 평판 표시 소자
JP4123832B2 (ja) * 2002-05-31 2008-07-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050088792A (ko) * 2004-03-03 2005-09-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0524589C (zh) * 2006-11-02 2009-08-05 南京Lg新港显示有限公司 等离子显示面板
TWI585955B (zh) * 2008-11-28 2017-06-0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光感測器及顯示裝置
US10088930B2 (en) * 2011-11-25 2018-10-02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in-cell touch panel and drive method thereof
CN103943649B (zh) * 2013-02-15 2017-10-0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204029808U (zh) * 2014-08-11 2014-12-17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TWM492475U (zh) * 2014-09-19 2014-12-21 Superc Touch Corp 內嵌顯示觸控結構
US9772708B2 (en) * 2015-12-18 2017-09-26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with asymmetric masking layer
US10067585B2 (en) * 2015-12-28 2018-09-04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with multilayered capacitor
CN105428313A (zh) * 2016-01-05 2016-03-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102604282B1 (ko) * 2016-05-23 2023-11-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06371665B (zh) * 2016-08-31 2019-07-1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及触控显示装置
KR101992916B1 (ko) * 2016-09-30 2019-06-2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를 가지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6868A (ja) * 1999-06-28 2001-03-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El表示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CN1862825A (zh) * 2005-05-11 2006-11-15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79432A (zh) * 2006-05-25 2007-11-28 索尼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US20090015148A1 (en) * 2007-07-13 2009-01-15 Jun Hanari Display device
CN101431083A (zh) * 2008-12-17 2009-05-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有源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其修补方法
US20130044095A1 (en) * 2011-08-18 2013-02-21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5372882A (zh) * 2014-08-12 2016-03-02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04393026A (zh) * 2014-12-12 2015-03-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75806A1 (en) 2018-09-27
CN111540777B (zh) 2022-12-13
US11604525B2 (en) 2023-03-14
CN108630143B (zh) 2020-07-07
CN108630143A (zh) 2018-10-09
US20210109621A1 (en) 2021-04-15
US20230185395A1 (en) 2023-06-15
US10908717B2 (en) 202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61490B2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TWI607562B (zh) 顯示面板
JP6510779B2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表示板
CN112133709B (zh) 显示装置
JP5035010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804234A (zh) 顯示面板
US11552152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power supply voltage wiring having openings
US20210011570A1 (en) Touch control display panel
US2023018539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KR20150108650A (ko) 반도체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497496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974251B1 (ko) 표시 모듈
JP4625869B2 (ja) 表示装置
CN114283696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691949B (zh) 顯示面板
KR101961019B1 (ko) 표시 장치
CN115210878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309367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and mother substrate
JP2015176766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17333562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266843A1 (en) Input sensing par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40090272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and mother substrate
CN113990900A (zh) 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CN11787334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686409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